科技期刊编辑的科研监督与诚信建设

科技期刊编辑的科研监督与诚信建设

2019年6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该意见从国家层面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转变作风、改进学风的总体要求及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做出了明确指示,表明了我国科研作风、学风建设的决心和信念,也对未来我国科研文化的提升起到了导向和引领作用。此外,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这为进一步改善我国科研创新软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着眼点。针对新形势下对科研作风、学风建设的新要求,结合科技论文在科研成果转化与实践中的重要作用,现浅谈科技期刊编辑在科研监督与诚信建设的作用,与读者共飨。

1我国科研诚信问题现状与原因

学术诚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素养的基本标尺,可以说,“无诚信,无学术”[1]。科研诚信是学术道德的底线,也是学术管理的根基。科研诚信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本着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创新、开放协作的核心科学精神,遵守法律法规,恪守科学道德准则,遵循科学共同体公认的行为规范[2]。近年来,科研诚信问题事件屡屡曝出,学术论文“剽窃、抄袭,一稿多投”,实验数据篡改伪造,虚假论文代办,无学术贡献作者挂名等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对整个学界的学术氛围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使学术的权威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与挑战。剖析我国科研诚信问题现状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及个人因素等3个方面进行。

1.1社会因素——缺乏科研诚信管理体系

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活动中秉承诚实、信任、公正、尊重和责任的价值观总和[3],这既是科技工作者道德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相关监管部门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科研诚信所涉及的层面远不止于对科研人员的科研不端行为的约束,其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制定和落实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上。制定和完善科研诚信相关管理办法和体例约束,规范科研人员在科技活动中的行为,这需要管理工作者、政府监管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然而,科研管理体制行政化、同行评议制度缺陷、科研管理人员失职等管理环节的欠缺与疏漏[4],导致目前我国科研诚信管理体系的不完备,对有关学术不端行为缺乏有力打击与惩戒,在造成论文泛滥的同时,也制约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1.2环境因素——对科研人员的过度评价

健康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是促进科研人员保持学术诚信的基础。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已然成为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作用,社会上也逐渐出现了对科研高度关注的局面,其中对医学相关研究的关注尤为明显。然而,在现有科研大环境下,“唯论文、唯学历、唯职称、唯奖项”四唯评价层层压迫,科研人员的情况不仅与职称评定、绩效奖金直接挂钩,还成为了制约科研学生毕业就业的关键因素,这不仅增大了学者的教学和学习压力,而且容易催生一些学术诚信危机。现行学术评价导向存在“重量轻质”、“以刊评文”和“行政主导”等弊端和不足[5],由此导致一些科研人员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利益熏心,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快捷的学术成果,最终导致“学术失信”层出不穷。1.3个人因素——科研人员学术诚信意识淡薄科研诚信是科研人员主动恪守科学价值准则,进行负责任科学研究的行为规范,这要求科学工作者具备较高的道德信仰和自律能力[6]。然而,一些科研人员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摒弃学术诚信职业操守,千万百计钻空子,为迎合现行评价体系,渴望通过以较低的利益获取较高的科研回报,不惜以身试险,触犯道德底线,最终导致各种科研诚信乱象。此外,高校是科研成果产出的重要基地,对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诚信教育是防范学术不端的重要举措,科研道德素养教育缺失是诱发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国内开设关于学术规范教育课程的高校寥寥无几[7],超过40%的学者未曾接受过系统的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8],高校及科技工作者科研诚信问题屡禁不止,也与相关学术诚信教育的缺乏关系密切。

2科技期刊编辑在科研监督与诚信建设中的作用

科技期刊作为科研工作成果的重要展示途径,是体现一个国家科研工作水平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科研诚信的客观表现形式。可以说,科研诚信建设的好坏与科技期刊的监管作用密不可分;然而,在科研诚信建设这一事件中,期刊编辑占据核心地位。参考新形势下,党中央及国务院提出的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科技期刊编辑在科研监督与诚信建设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

2.1做好导向把关作用,杜绝科研垃圾

科技期刊编辑作为学科领域的信息传播者与扩散者,应当具备敏锐的信息感知与捕获能力,了解和学科学术前沿,对学科领域知识具有导向作用[9]。科技期刊编辑在处理审理稿件时,需“独具慧眼”,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稿件:对于目前存在的剽窃抄袭行为,要善于运用诸如“中国知网”建立的学术论文系统及反剽窃软件判断相关论文的相似性及学术价值,扮演好“守门”把关角色;对于稿件作者挂名等现象,要通过完善相关作者贡献度公开上报等制度,做到文章按照对科研成果的创造性贡献大小据实署名和排序,让文章的每一位作者亲自签署文章“贡献状”,反对无实质学术贡献者“挂名”,同时规避利益冲突;对于文章数据可能存在的伪造与篡改,应配合相关科研管理部门,监督作者完成相关原始实验数据的上报与备案,做到数据可查可依[10]。

2.2做好论文第二导师,编辑出色文章

科技期刊编辑作为科研文章审查的一线人员,对科研文章担负着“首诊”责任;在文章撰写的规范及体例方面,期刊编辑有着比科研工作者更为直接而丰富的经验。目前由高校研究生组成的科研群体在科研工作者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部分科研导师由于业务繁忙、各种事务繁重而对学生有关科研文章疏于管理和查看,此时,科技期刊编辑应做好文章的“第二导师”,无论从体例规范还是从内容上,都应主动帮助作者,引导监督其完成出色的科研论文[11]。对于编辑无法深入涉及的内容,诸如文章实验数据的部分缺失等,应督促作者或者与作者导师联系,客观规范地将实验数据完整呈现。虽然期刊编辑对所在学科领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背景,但随着交叉学科的不断深入推进,期刊编辑应手握一份相关专业领域专家的“联络图”,对于自己不熟悉的学科领域,不盲目评审,应交由行业专家进行评议[12]。

2.3做好开放科学计划,促进学术交流

在现代学术交流活动中,科技期刊编辑不仅担负着科研论文的编辑出版活动,而且应当肩负起促进文章的学术传播与交流的任务。借助SAYS(ScientistatYourSystem)系统工具,以全媒体思维给每篇论文配置的开放科学标识码(openscienceidentity,OSID),目前在为实现论文的在线互动交流和精准知识服务做出突出贡献[13]。开放科学计划不仅使每篇论文具有独一无二的身份,也同时赋予了单篇论文知识互动交流的载体平台。OSID将作者、审稿专家和读者被有机联动:作者可通过此平台上传尽可能多的支撑材料,以帮助论文审稿阶段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保证了论文的原创性和客观性;审稿专家则可通过扫描OSID查看作者的补充材料,在线给出的文章的评审意见、建议或提问,帮助提高论文质量,同时提高同行评价的透明度;后,读者可通过扫描论文内置的OSID,在线提出对文章疑问,与作者共同探讨相关学术问题,并在不断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未来的论文写作提供思路与灵感[14]。可以说,OSID平台有利于创造一个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符合国家重视科研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新形势;各科技期刊编辑部应积极投身开放科学行列,结合媒体融合的新思想,通过利用OSID平台,在促进学术论文交流的同时也践行科研监督和诚信建设的职责。

3结语与展望

科研诚信问题是制约国家科研“软实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当引以重视并针对成因制定相关政策加以监管[15]。科技期刊编辑不仅肩负着科技论文的基本加工编辑责任,还应为学科知识传播精心策划与挑选,进而打造优质学科知识优势。针对我国科技期刊中存在的科研不端现象,应当强化编辑的职业道德和科研道德,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知识业务能力,推动开放科学的普及,从而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对科研诚信的建设和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