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编辑的倦怠感

科技期刊编辑的倦怠感

科技期刊,顾名思义,是一种定期发表与自然科学相关的出版物,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专业性较强。编辑,一个处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工作者,是出版的中心。一般来说编辑比较重视刊物的编辑、校对过程,其他环节比如组稿、排版、印刷、发行等都有专人负责,很少涉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枯燥的文字工作使其激情消褪。再加上如今我们处在一个新时代,一个新媒体时代,传统出版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要,编辑工作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案头工作,而是复合型、高智能型和创造型的社会化生产过程。在向数字化出版的转型中,编辑的心理和观念应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跟上形势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有压力是必然的,但若不能很好的处理,就可能会出现倦怠,即感到身心疲劳,情绪耗竭。

1倦怠感的产生及定义

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重复的作业中,慢慢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现代心理学中关于工作倦怠的研究首先是20世纪70年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佛罗伊登伯格提出的。Pines将工作倦怠定义为:对工作要长期投入感情,但工作又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如此长期的情感消耗从而导致的一种消极的态度。工作倦怠感是个体的一种与预期不符的、与工作相关的、没有成就感的状态,不存在精神病理学原因。它有两个特征,一是在相同的工作环境中,得到过同事的认同、领导的认可,有过良好的业绩,但后期难以超越甚至下降;二是一直处于不温不火、可有可无的状态。Demerouti等认为倦怠感是对工作疲劳的反应,是态度和行为向负面、消极方面发展的过程。工作倦怠感的症状包括身体乏力、激情丧失、自我评价降低,从而导致对工作、朋友圈,甚至亲人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烦。

2编辑倦怠感的表现

2.1倦怠感使编辑情绪衰竭

情绪衰竭是指个人工作热情的耗尽,表现为厌倦、易怒,是一种情绪情感极度疲劳的状态。引发的后果表现为对人漠不关心,失去同情心,对同志持否定态度,而且尽可能疏远,精神萎靡,工作效率低下等。情绪衰竭是科技期刊编辑最明显的症状表现。编辑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纽带,是要经常与作者和读者沟通的。特别是科技期刊,需稿量较大,要联系的作者也较多,可能同样的一个问题要回答多次,一旦情绪失控,在与作者沟通时易怒,以一种机械的态度来对待作者,极其没有耐心解决作者的问题。对服务对象或工作的态度是消极的、冷漠的或逃避的,故意与服务或工作对象之间保持距离。此外,倦怠感还经常伴随着挫折、紧张等,影响身心健康。

2.2倦怠感使编辑成就感丧失

编辑常被认为是“为他人做嫁衣”。科技期刊是连接学术成果和受众的媒介,而编辑是帮助作者将学术成果公开出版,受益者是作者与读者,好像与编辑关系不大。现实中往往是随着文章的出版,编辑人员就必须投入到新一轮的组稿和编校中,此时若不能进行自我调节,后期工作的投入感、责任感将更差,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得不到外界的认可,于是就对自己做出消极的评价。其表现为感觉无助以及自尊心下降,并伴有工作能力下降、士气低下,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也随之降低。知名的编辑工作者蔡玉麟曾说过,编辑是在为他人做嫁衣,那么他就要设计嫁衣,有设计就是艺术,是艺术就得创新。将原来零散的几十篇文章通过排版、设计、编校,最后装订成一本各要素完整的期刊,将作者的学术成果更好的展示给大众也是一种成就。

3倦怠感对编辑的影响

倦怠感对科技期刊编辑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体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上,还表现在个体对工作产生消极态度,甚至影响其与家庭、朋友的关系,对自己、他人以及组织都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3.1倦怠感影响编辑身心健康

长期伏案的科技期刊编辑肩颈最易出现不适,轻者会表现出烦躁、失眠、头痛等症状,重者会有胃肠功能紊乱、胸痛等身体问题,以及自尊心下降,抑郁、易怒、焦虑、无助感等心理问题,影响时间较长,短期内难以恢复的。

3.2倦怠感影响编辑人际关系

倦怠感容易使科技期刊编辑对工作产生消极、冷漠的态度,就会降低与作者和读者的沟通,易急躁,使人际关系恶化,影响后续的工作。有的编辑甚至因为将工作中的情绪带到家庭,影响与家人的关系,不利于家庭和谐。甚至回避与家人和朋友及同事的交流,孤立自己,生活起来沉闷无趣,甚至个人的精神世界也被摧毁。

3.3倦怠感影响编辑工作效率

科技期刊编辑有了倦怠感,工作积极性差,情绪就不高,编辑工作满意度低、工作承诺、组织承诺都很低,缺勤率较高,与作者或读者的沟通不畅,影响工作进度及质量,最终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4如何降低编辑倦怠感

4.1编辑自身要不断提升

由于科技期刊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再加上编辑所学专业有限,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自己不清楚、不熟悉的或者模棱两可的问题,编辑在编辑、校对稿件过程中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一些专业词语,平时很少出现的,就需要编辑主动与作者联系,不断查阅新资料,彻底弄透弄懂,不把疑问留给读者,达到一定程度的“专与博”。同时编辑人员要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由专业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编辑的自我提升不仅包括知识面的提升,同时也包括心理素质、沟通能力的提升。一本书或者一本杂志的出版,编辑需要与审稿专家、作者、读者、同事、领导甚至更多的人进行沟通,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编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正确的待人、正确的处理事情。编辑是出版的中心环节,是联系相关人员的纽带,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编辑自己首先要冷静下来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积极处理问题来缓解矛盾。

4.2人力资源要做到“能位匹配”

倦怠感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与单位的人力资源匹配不科学有关。“能位匹配”即员工的能力与岗位需求相匹配,不大材小用,更不能超越员工的能力范围。科技期刊编辑岗位也不例外。编辑部可以在实习期结束之后给每个编辑进行职业能力测试和评价,分析编辑的工作胜任度。编辑能力达不到岗位的要求,不但工作质量要求达不到,而且影响编辑的士气,使编辑压力加大,在此情况下可以考虑转岗或者调离。这样就可以在管理制度内消解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焦虑和工作倦怠感。

4.3编辑部定期组织培训

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科技期刊编辑进修学习的机会较少,同行间交流合作的机会更少。每年只是象征性的完成规定的72学时,有的编辑甚至还不够72学时。编辑知识点每年都在不断更新,编辑更不能闭门造车,凭空想象。要随时关注领域内的变化、相关文件的出台,积极参加本领域相关专家的组织的培训,提升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交流能力。也可主动寻找合作单位,选派优秀青年编辑开展调研、学习、交流等培训活动。单位内部也可以定期不定期进行业务交流和有奖知识竞赛。通过学习和交流,扩大人际圈,活跃思维,提升业务及交往能力。

4.4提高编辑的公平感

公平感是任何工作投入的心理基础,编辑也不例外。美国行为科学家斯塔西•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认为:报酬是衡量一个人工作积极性及工作能力的首要标准,是有对应的文件规范的。每个人都有一个比较的心理,由工作量或报酬的不公平、评价和升迁的不公平容易带来情感衰竭,甚至丧失工作热情。人首先得活着,工作首先是为了养活自己及家人,这就是所谓的生理需求,也是马斯洛认为的第一需求。然后为了活得有意义,还得满足自身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编辑感到工作量或报酬不对等的时候,首先是他们的尊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觉得自我价值不能实现,自己是在做无用功,更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

5小结

倦怠感在各个行业都会出现,科技期刊编辑也不例外。引起编辑倦怠感的因素有很多,有自身的因素,同时也有外部的因素。对于自身的因素,可以通过学习,学习编辑出版方面的知识,学习所涉及的科技方面的知识,学会自我调节,以积极的态度化解矛盾;对于外部因素,相关组织管理部门应该从人力资源方面进行“能位匹配”改进,多组织编辑外出学习、交流、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