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渗透探析

旅游文化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渗透探析

一、走进大社会,寻觅小精华

充分利用外出游玩的机会,多留意城市各个景区的社会大环境,汲取其精华,为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积累丰富的素材。

㈠惠山古镇酒坊汉字文化的启示。最初,提起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孩子们都无从知晓。当我具体一点地问到“外国人认不认识汉字宝宝啊”,孩子们才开始有所体会,知道汉字宝宝是我国所特有的。汉字是代表中国形象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那么,如何基于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在我们班级的环境创设中融入汉字呢?惠山古镇酒坊的一面汉字文化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个简单的“酒”字,通过字体的变化、凹凸有致的立体造型、简洁大气的横竖排列产生了多个不同字型的“酒”字,给了我心灵巨大的震撼!如何把酒坊那面汉字文化墙的装饰手法运用到班级环境创设中来呢?我作了多方面的思考:1.就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说即将升入小学的孩子对汉字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对于认识汉字的数量多少并不是我所设计环境的主旨,而是想通过汉字字体的变化,让孩子们了解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孩子爱祖国、爱汉语言文字的情感。2.就原本墙面的有效利用价值来说我们班级刚搬入这个教室的时候,我发现后面的主题墙上有一条用麻绳勾勒出来的鱼,鱼的身体上是孩子们的蜡笔画,这面墙充分体现了“教师搭台,幼儿唱戏”的互动式创设方式。当我们班级进入时,之前幼儿的画肯定要换成自己班孩子的,但是那条用麻绳勾出来的鱼,鱼体形象逼真、构图简洁朴实,看得出前任老师花了不少心思,所以我决定保留。3.就园本课程和本土特色来说环境创设的要点并不在于元素的花俏或者老师的手工技法有多精湛,而是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符合主题的进程、符合本园的特色与亮点,给孩子们一个互动的平台。我园南邻太湖,是一个典型的鱼米之乡,开发的园本课程中就有“太湖三白”(白鱼、白虾、银鱼)的活动,孩子们对鱼可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我就采用“鱼”这一切入点来“做文章”。我在麻绳勾出的鱼的身上用大色块(来自于蒙德里安的冷抽象)来装饰,在鱼的左下角和右上角布置了“鱼”字的各种字体。当孩子们觉得我国的汉字宝宝是最能代表我们中国文化的时候,开始对班级的这方主题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寻找认识的字宝宝,有的却一脸的疑惑,怎么这么多字看看好像一样,仔细比较却又发现有许多不同。我告诉孩子们这就是汉字的魅力,每个字都有各种不同的写法,美其名曰:书法!在这条彩色大鱼成型之后,孩子们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动起灵巧的小手,瞧!在这条大鱼妈妈的身上,孩子们用勾线笔画出了各种各样的鱼,还告诉我:“老师,游来了许多小鱼宝宝,这样鱼妈妈就不会寂寞啦!”在桌面游戏时,孩子们还选用蓝色的毛根制作了各种各样的浪花,就这样一面以我国传统纹样中的吉祥动物“鱼”为主角、各种字体的文字为辅,浓厚地体现我们太湖之滨鱼文化的主题墙就诞生了。

㈡让古老的木雕花板灵动起来。置身于无锡以水景见长的江南水乡园林——蠡园,我被四季亭的大胆设计与布局所感动,更被千步长廊那图案丰富的花窗所吸引,简简单单的一块瓦在工匠们的手里演绎出了如此丰富的纹样!我们教室南面的长条瓷砖墙一直是个留白的地方,该如何布置呢?采用瓦块肯定是不合适的,我想起自己曾收集的几块雕花板,虽然有点陈旧,但是作为精美的木雕工艺还是当仁不让的,而且镂空的花纹与花窗的效果甚是接近,于是就从家里带来备用。“老师,你拿的是什么啊?”一大早当我拿着雕花板走进教室的时候,几个早来的孩子就围着我问这问那的。“这个呀,是很久以前的床上的雕花板。”“这么漂亮啊,是什么做的啊?”涂了油漆的板让孩子们看不出它的质地,我把雕花板翻了过来,“哝,这下看出来了吧。”“原来是木头做的啊。”小宇发现之后高兴地叫了出来,小奕和小蕾也随声附和起来。看到雕花板满身的灰尘,孩子们想要帮着擦干净。午睡的时候,我把早上带来的已经擦拭干净的雕花板贴到了教室南面的瓷砖墙上,白色的瓷砖映衬着暗红色的雕花板,很有古色古香的味道。当孩子们起床后走进教室的一刹那就被雕花板吸引了,“好漂亮!花纹还是对称的。”“木头原来还可以雕刻出这么漂亮的花纹啊?”看来,孩子们对有点熟悉但又陌生的民间旧物还是很有兴趣的,古老的雕花板在孩子们的眼里越发地有味道了。

二、寻求相通点,碰撞新火花

在参观游览景区时,我时时关注其环境布局和人文特色,并把幼儿园环境结构牢牢挂在心头,撷取相同点,及时碰撞。来无锡旅游的人,除了领略秀美的太湖胜景还会购买无锡的特产和品尝风味小吃。在我园开展特色区域活动之时,我们班充分利用“本地泥”开设了“阿福玩泥吧”,把代表我们无锡的特产融入到了孩子们的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合作型的玩泥游戏中,真实、质朴地去体验无锡人的勤劳与智慧,让无锡人“尚德务实,和谐奋进”的城市精神在这里扬帆起航。㈠惠山泥人孩子们春游的时候,在锡惠公园最感兴趣的就是“大阿福”了。虎头虎脑的阿福为什么会是我们无锡泥人的代表?阿福身上穿的是什么?手里捧的是什么?……一连串的问题让我们的环境创设和区域设置有了鲜活的素材。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上网查资料,我又借来了“阿福来了”的木偶剧,随着孩子们对阿福深入了解,我们的特色玩泥区自然而然地开展了惠山泥工坊的活动。孩子们在玩泥区根据对阿福的认识,自己动手捏阿福,连阿福身上的“装备”也表现得惟妙惟肖。㈡无锡风味小吃说到小吃,孩子们都会兴高采烈地喋喋不休:馄饨、梅花糕、海棠糕、松糕、年糕、油馓子……或许,孩子们对于传统的小吃不是很熟悉,但是常见的小吃还是比较熟悉,基本的制作过程也都了解一些。以泥巴为载体,来体验生活化的小吃制作很受孩子们欢迎,在这里孩子们可以模仿妈妈和奶奶,在享受过程中提高技能培养情感。

三、体验小旅游,显现大文化

㈠色彩的选择。百草园是我园的特色区域,根据百草园的硬件结构和栽种植物的布局情况,我们利用民间传统宝相纹样装饰来原汁原味地体结合百草园内新建的灰色砖墙和收集来的翁罐,我们利用这些色彩共同来营造乡韵、怀旧、创意的百草园景观空间。

㈡纹样的选择。现乡情乡韵的课程内涵。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能代表华夏文明的几种色彩,即所谓的“国色”,以中国红、琉璃黄、长城灰、玉脂白、国槐绿为主,色彩的表现需要纹样作为载体,在老房子大面积拆除的大潮中,具有明显传统元素的环境已经逐渐消失殆尽,所以传统的中国元素并不能让孩子“显而易见”。因此,在班级环境创设中,我有意识地融入传统的元素以及地方文化特色——进行“鱼文化”主题墙的设置。如:孩子们在鱼身上用画和手工制作的方式积极参与主题墙的创作,体现了环境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侧墙上以老鼠嫁女儿的黑白剪影和老式窗棂相结合,让“雕花窗棂”体现传统元素的魅力;让幼儿作品《阿福》上墙;教室横梁上以祥云作为装饰——作为设计结构中的表现符号,让幼儿在环境中近距离地认识特设的雕花纹饰、窗格、祥云等,既能发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又能让孩子对其有更深的了解。通过班级环境的创设体验,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把这样富有传统韵味的创意带进了百草园。

㈢方式的表现。诸如祥云、鱼形纹样等传统装饰元素作为百草园环境装饰中运用的符号,传递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与情感,为我园百草园“乡情乡韵”的空间装饰带来了深远的意义,代表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感恩。如何让这些传统纹样在百草园恰当地呈现,达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我和孩子们对百草园旧砖墙的结构和百草的种植类型进行了多次实地“勘探”。饭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在暖暖的秋日下去散步,走到百草园的时候,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说起上回收获灯笼草时的情景。“老师,我们上次在这里种了枸杞和大青叶。”“对啊,我们种的枸杞在哪里呢?”“在第三堵围墙那里。”于是,我们班的孩子都兴高采烈地奔过去,想要看看我们班种的宝贝。“大家仔细看看有多少砖墙上已经种了植物啊?”“1、2、3……老师,一共有10面墙的呢。”孩子们对百草园的结构产生了兴趣。新建的百草园请进了许多稀有的本土植物,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新鲜感,虽然只是浅显的外形认识,却弥足珍贵。多次的活动,让孩子对百草园的构造产生了关注,就像去了解自己家里的角角落落一样,为师幼共同装饰百草园作了前期准备式的铺垫。当我们漫步在百草丛中的时候,孩子们兴致盎然地找寻着园林的影子。阳阳站在砖围成的基座上,手指着后面的长廊紫藤架,高兴地叫道:“老师,这里是跟寄畅园一样的‘借景’!”“老师,你低下头,找找我在哪?”轩轩兴奋不已。我应声一低头,哇!好一幅“框景”的画面啊。在百草园里,孩子们亲身感受到了“借景”和“框景”的艺术效果,比起枯燥的说教更加有效,相信孩子们以后真正走进园林的时候一定会更有目的地去感受园林的魅力。乡情乡韵的园本课程让孩子们既可以从小处着眼、领略乡镇本土资源带来的教育价值,又可以充分地挖掘边沿的旅游文化资源——小桥流水的古镇水乡、众口颂传的千年名刹、精巧雅致的古典园林、烟波浩渺的湖光山色等映入孩子的眼帘、走近孩子的心中。在班级环境文化的创设中,把握浓缩的旅游大文化融于班级环境创设小氛围,用旅游中的视觉精髓带动孩子的感官、开拓孩子的视野、激发孩子爱家乡的情感,让孩子们在具有浓厚旅游文化的班级环境中了解无锡、畅游无锡、热爱无锡,从而使园本课程的实践活动更加落地、更加丰富。

作者:陆婷枫 单位:江苏无锡太湖山水城旅游区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