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类实验室模块化管理

文化遗产类实验室模块化管理

摘要:文化遗产学科是一个文理交叉的学科,涵盖着考古学、文物保护学和文化遗产管理学三个专业方向,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多方面的知识理论和实验实践的支撑。在考古发掘过程中需要具有完备的文科知识体系,在文物保护过程中又需要扎实的理工科背景,在文化遗产规划的过程中更是需要具有良好的艺术认知。故而,这个特殊学科的实验室更是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满足多方面的使用需求,在日常运行中更是需要建立符合其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针对目前文化遗产类实验室的实际使用需求设计了基础性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训练和创新性提升实验三个模块,以减少实验室的重复学习和使用,避免资源浪费,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文化遗产类学科研究的实际需求。

关键词:文化遗产学科;实验室;现状;模块化管理

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事业的大力支持,文化遗产研究类专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日益壮大,开办此类专业的高校也如雨后春笋。文化遗产专业实验实践中的文物信息提取、信息分析、无损或微损的测试方法、数字化修复与虚拟化文物展示等等新方法、新技术也日益更新。在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实验室不仅仅是满足学生日常上课学习的教室,更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和创新实验的场所。然而,文化遗产学科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专业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理工科类实验室,而应该设计出一套符合交叉学科自身需求的管理运行模式,以适应其特色需求。因此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局限性已经成为高校实验教学发展的制约因素,寻求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改善实验环境和实验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手段已势在必行[1]。

1文化遗产专业的特点

文化遗产,是先民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是各族人民创造的光辉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特殊的战略资源,文化遗产在当前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但是,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一旦破坏就不可能真实和完整地再现。因此,作为以传承文化为主要使命的特殊资源,发掘、保护和展示文化遗产就显得特别重要。文化遗产学科,尤其是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其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相关技能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实验实践教学是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先进完备的实验条件为保障,创新管理机制,实现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多年来,我国的文化遗产考古研究与保护工作,从无到有,由浅入深,已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在实验室实践教学研究的支撑下,具备了独立开展从考古发掘时的现场保护到实验室的后续研究、从具体文物的保护方案到大遗址的管理和保护规划的制定等多方面、多层次系统研究的能力。尤其在实验仪器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的条件下,满足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需求,切实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文化遗产类实验室的管理现状

文化遗产类实验室是服务于考古学、文物保护学与文物与博物馆学等方向的不同学科背景和研究方向的实验室,尤其是文物分析技术,它是考古学、文物保护研究与实践的前期基础与必要条件,故而文物分析技术实验室与文化遗产行业的需求关系密切,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2.1实验课程项目设置

实验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2]。目前的实验课程项目设置主要依托于课程的教学需求而展开,比如文物分析技术这门课程,需要开展针对所有类型文物的分析研究,实验项目就设置为文物分析测试仪器的操作使用、文物的表观形貌观察及成分分析等;比如科技考古概论一课面对的是考古学专业的学生,实验项目就设置为文物表面形态的显微观察、可移动分析技术在文物检测中的应用等;再比如文物保护技术实验这门课程,既涉及到有机质文物的保护也涉及到无机质文物的保护,实验项目就设置为古代青铜器表面的缓蚀处理与封护技术、纸质文物耐老化对比试验、用色度计测量字迹材料的颜色及其变化等;然而,这样的设置方式较为零散且存在一定的重复性,仅围绕仪器操作展开学习,没有成体系地教导学生围绕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2实验室日常使用管理

实验室在日常管理中应建立并落实了各项规章制度,具体包括实验室对外开放实施细则、实验室固定人员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项目申请指南、实验室仪器的使用与管理办法等;在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管理中践行“开放共享、有偿使用、独立核算”的原则,搭建了公用性较强、学科特色突出的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开放实验室是目前高校变“被动实践”为“主动实践”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尽可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的各个环节,在主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质疑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素质都得到培养[3]。然而在开放共享过程中依旧存在无法满足社会使用需求的问题,高校内可通过仪器预约系统进行预约使用,但是高校外则无此便利的资源。

2.3实验室安全管理

实验室在安全管理方面应切实做到实验室人员充分掌握实验室设备、仪器操作方法,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易燃、易爆药品由专人专柜存放保管;使用高压、燃气、电热设备或易燃、易爆药品试剂时,操作人员不离开岗位;做好四防、五关、一查(防火、防盗、防破坏、防灾害事故;关门、窗、水、电、气;查仪器设备);定期进行实验室安全活动,并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安全使用培训。这样的安全管理有效避免了各类安全隐患的发生。

3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3.1实验室功能划分

实验室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成绩。随着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扩大和完善,如何能够使实验测试结果更可信,减少测试过程中的顾虑,提交更准确全面的报告,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故而实验室应以培养学生熟悉使用文物研究中常用的现代分析仪器,熟练利用现代分析手段来研究和解决文物保护问题为目的。基于此,将实验室划分为基础性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训练和创新性提升实验三类(图1所示)。基础性实验教学主要针对各类考古、文物保护及文化遗产管理等方面课程的实验部分;综合性实验训练主要是学生的毕业论文课题,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使用各种仪器进行测试和数据分析,最终完成毕业论文;创新性提升实验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创新项目和挑战杯等学生科研训练。

3.2基础性实验教学

实验室的基础性教学实验是结合课程讲授开设实验实践,尤其是文物分析技术实验,是指导学生在了解仪器原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样品选择不同仪器分析测试,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文物样品的提取分析技术,提升学生的仪器操作使用能力及动手解决问题能力。对于基础性实验教学,改变过去教学实验计划比较零散、仅仅根据仪器原有功能设计实验的弊端,改进为根据不同的研究目标,针对不同材质的文物进行成体系、有步骤的系列教学实验项目并根据实验目标,对仪器功能进行适当拓展。

3.3综合性实验训练

对于综合性实验训练,强调多种实验方法的配合使用和相互验证,提升学生运用综合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实施上,通过综合性实验训练的开展,让学生对整个文化遗产专业实验室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毕业设计和需求有较为清晰明确的认知,在操作实施时方可做到目标明确有条不紊,改变了以往完全依赖于指导老师分配联系的状况,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

3.4创新性提升实验

对于创新性提升实验,一方面服务于在校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另一方面更服务于教职员工的科研项目。切实鼓励大家使用最新方法与前沿技术,针对基础性问题或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创新,把教学实验与研究工作结合在一起,在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并熟悉基础的仪器分析技能,提升个人能力,提高研究成果。这一创新性提升实验项目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学生和老师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也为更加深入地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4结语

以学科为支撑,以实验室的功能和服务对象为依据建立的模块化管理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实验教学资源的重复率,提升了教育教学的高效性和合理性。按实验设置的项目配置了仪器设备,实行开架式管理满足了开放与学生创新训练的需要,在不改变原本教学大纲的前提下优化了实验模块,为同类实验室后期建设发展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王莉.基于虚拟实验室的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08(25):136,138.

[2]赵建华.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系统思考[J].高教探索,2005(3):58-59,62.

[3]程锦,张立峰,王成彦,等.实验教学中心开放与共享平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10):210-214.

作者:吴萌蕾 王云龙 廖原 单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