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手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运用

网络教学手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运用

【摘要】网络时代,应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为例,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综合人文素养。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网络教学;教学改革

疫情期间,很多高校采取网络教学方式,通过在线视频、在线会议、网络教学平台等手段授课,虽然不似传统课堂那么直接可感,但突破了固有模式,丰富了教学形式和手段,增加了课堂趣味性和挑战性。如何巧妙结合网络教学手段,打破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下文结合笔者讲授六朝隋唐文学的经验,联合扬州大学网络教学平台的授课方式,谈谈此课程讲授方式的变革、学生的参与互动、课堂教学效果的变化以及其中的启示。

一、及时,实时互动

“六朝隋唐文学”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第二段,在学习“先秦两汉文学”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基本文献阅读能力以及了解文学史研究方法。“六朝隋唐文学”又有独特性,此时段流派众多、名家辈出、名篇云集、异彩纷呈,尤其是诗歌作品风格多样、成就突出。如果还是按照传统古代文学史讲授方式,很容易流于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学生学习和效果可能不佳。本学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采取线下自学、线上研讨的方式,将原来的文学史背景知识讲授内容直接以课件形式发送在网上,并罗列经典书目,如王锺陵《中国中古诗歌史》、高?《唐诗品汇》、罗宗强的《唐诗小史》、宇文所安的《盛唐诗》等,学生通过研读可以掌握文学史知识及理论。作品的讲读也突破传统的逐篇讲析,而是以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为主,采用视频或音频的方式,择要讲解。更多的时间,用于专题研讨、课程作业等方面的研习,如此则化被动为主动,学生的参与度及关注度得以显著提高。网络教学平台的优点在于实时、便于互动,对网络信息影响下的新生代大学生具有一定吸引力。本网络课程设置中,有“课程资源”一栏,文学史资料、相关书籍、授课视频、名家讲座等信息,随着课程章节的推进,及时更新。如此,学生接收的信息量大,非传统课堂能比,授课教师便于将学术信息及前沿问题及时公布。传统课堂中,答疑解惑往往是老师提问、学生发言,而且限于时间,总体互动较少。网络教学突破了此类局限,网络平台设有“答疑讨论”的栏目,可以就某个问题进行实时互动,仿佛学生熟悉的“弹幕”形式,他们可以轻松自由地点评陶渊明、李白、杜甫的作品,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及时引导。如讲授“初唐四杰”之后,讨论,有同学联系朱耷、波德莱尔、海子等古今中外的文艺家,分析作家个性与文艺作品关系。如此,问题敞开、话题可见,同学们脑洞大开,互相切磋,封闭课堂变成了实时讨论的网络社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话题多元,内容丰富

网络时代注重话题制造及舆论引导,其实教学也需要打造话题,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对中文系学生而言,塑造深厚博通的人文情怀及文艺素养尤为重要。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不仅仅局限于经典文学作品研习,也可涉及电影、音乐、绘画等文艺领域,比照互参、触类旁通。对于诗歌作品的品读与评鉴而言,不仅需要细读文本,通晓其体制风格,也要有敏锐的艺术洞察力与分析力,进而能够道出诗作中的画面、韵律、节奏之美。唐诗与音乐颇有关联,一些作品主题被改编成古琴曲,广为传颂。以往的课堂讲授,限于教学形式,对于网络音频及视频的使用较少,也难以就相关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在讲到柳宗元诗歌时,设置了话题讨论:“柳宗元《渔翁》一诗体现什么情志?请听吴兆基先生的琴曲《渔歌》,谈谈你听此曲和读柳宗元诗歌的感受。”有同学说:“听了吴兆基先生的琴曲《渔歌》,我认为与柳诗相同的是非常有画面感,能够让人快速沉静下来。琴曲时而舒缓,时而欢快,余音袅袅,将那份悠远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柳宗元的诗虽然没有琴声那么直接,但同样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声色欣赏,一字一句,一处景一种声音都充满了情趣。”此类话题讨论,当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与体悟。通过比较,增加了学生的作品分析及艺术品鉴能力。唐诗不仅富有音乐美,也具有绘画美,如何分析作品的话语、节奏、主题?文艺作品有相通性,唐诗艺术正如绘画的布局、电影蒙太奇一样,可以通过话题设计,引导同学们阅读一些中国绘画作品以及电影作品,并在线讨论,增加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首作品,被称为“孤篇盖全唐”,为何如此?其中体现出什么情感?其场景转化又有哪些特点?为此,设计了话题讨论:“《春江花月夜》为精心构思之作,《登幽州台歌》则是偶得之作。二者各有什么特点,哪种更加打动人?请观看影片《东邪西毒》,思考文艺作品中的孤独感。”有同学分析道:“‘海上生明月’,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生命,暗示了源源不断的轮回,另外这几个意象也是自然存在的,就像电影里的广袤沙漠、日落日出一样,有由不得人的意味;‘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与电影中两位苦苦等待的‘桃花’有共通之处……我认为文艺作品中的孤独感大多是通过意象及其内涵,结合作品情感、主题一起表现出来的。”此类分析,与同学们分享品读体验,更记录自己的独特思考,短暂的灵光一闪,往往比枯燥的长篇大论更为可贵。课程讲授者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借题发挥,在讨论区点评,循循善诱:“诸位同学对于电影画面的解读充满主观色彩,文艺作品相通,可以详加体悟。日本学者斯波六郎《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一书,推荐一读。”如此,就将讨论话题深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研习。

三、打破局限,走向融通

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太过掌控课堂,反而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实我们需要把课堂及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创造力。将网络教学手段融入古代文学课程教学,需要打破壁垒、寻求突破。首先,突破课堂,走进现实。古代文学研习,畅游古籍,纸上谈兵,似乎脱离现实,其实未必如此。杜甫的心系天下、忧国忧民,李白的浪漫自由、洒脱无拘,无不给我们人生启迪与现实关怀,还有很多作品,皆是有感而发、动人心魄。因此,我们可以摆脱传统课堂讲授形式的束缚,通过阅读经典,在线探讨,联系实际。如讲授建安文学之后,布置曹丕《与吴质书》的学习讨论,同学们谈到作品中提到的瘟疫话题,联系现实中的疫情,深深感受到古人对于灾难的慨恸,进而更加珍惜当下,勤勉为学。其次,打破模式,自主学习。以往的古代文学课程讲授,多以经典作品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似乎忽略了新时代学生的接受方式和个人喜好。因此,网络时代,我们需要熟悉当代大学生的话语方式及思维模式,努力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如布置在线课程作业,及时点评;如设计诸多话题,实时互动,引导学生多元探讨;又如共享网络资源,提升学生基础知识的自学能力等等。网络时代,更需打破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将优秀的网络资源、前沿话题、专业知识等,精选提炼、整合融汇,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详加判别,综合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得以提升。再次,不限学科,走向融通。中文专业除了讲授基础知识,也需要注重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古代文学课程结合网络教学手段,扩大了课程容量,提升了问题意识,探讨了多元话题,由此延伸到艺术、社会、审美等,突破了学科的限制,创造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期末作业,有学生拟杜甫《春望》一首:“草木春晖泽,疫魔犹待息。宽街行客少,边驿家书集。恨不通岐黄,徒居盼瑞音。明朝良药出,天地一番清。”笔法虽显稚嫩,却是学习六朝隋唐文学最鲜活、最真实的收获。顾随先生说:“一种学问,总要和人之生命、生活发生关系。凡讲学的若成为一种口号或一集团,则即变为一种偶像,失去其原有之意义与生命。”[1]古代文学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关注现实与人生。

【参考文献】

[1]顾随讲述,叶嘉莹笔记.顾随讲坛实录(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宋展云 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