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反思(3篇)

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反思(3篇)

第一篇: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渗透

摘要: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担负教授给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任务,更要能够起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感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并且提出了如何使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好的融合的几点建议,希望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心理认同感有所帮助。

关键词:

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意义

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在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传统文化的真正作用能否继续发光发热,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认真地思考,千百年来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思想文化宝库,我们也要继续继承和发扬。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进,促进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一方面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使青少年能够更好的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促进了语文教学的高效进行,有利于初中语文教学更好的发展。

1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渗透意义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是就传统文化来说的,另一方面是就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的。

1.1传承中华文明,传递中国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的责任,语文教材是向学生传递传统文化的载体,同时也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语文学科具有它独特的性质及特点,这就决定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通过传统文化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渗透,能够使青少年对于中华文明有更深刻的了解,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

1.2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及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结合,能够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的实现,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们传统文化的教育[1]。通过教材中的思想精神感化他们的心灵,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结合课本教育他们,从而促进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实现素质教育。

2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渗透策略

2.1教师自身做出改进:

教师自身的改进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通过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为学生树立榜样。一个自己都不热爱传统文化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可度我们可以预想到,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就是他们学习与模仿的范本,在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做出榜样,以身作则,教师应当通过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去影响学生,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自然会产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另一方面。教师应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师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吸引着学生听课的兴趣。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过硬的专业古诗词素质、授课的技巧与方法等等,一节生动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一个风趣幽默的教师一定会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更好的促进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

2.2挖掘教材内涵:

初中语文课本中不但包含了丰富的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且在多数文章中更可以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有很多文章都多多少少地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挖掘教材的内涵,应当从课内教材、课外阅读以及日常写作中提高学生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第一。课内教材,课堂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充分挖掘课本内容,多查阅资料,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充实风度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2]。第二,课外阅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阅读量少,因此,我们只有引导学生不断扩大传统文化的阅读量,才能做到各种阅读的完美结合,培养其学习传统文化的激情与兴趣,提高文化素养。课外阅读书目的选取要经过精挑细选,要选择符合中学生年龄发展特点的书籍,不能盲目选择书籍。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广泛阅读书籍,能够甄别书籍的优劣。第三,日常写作。日常写作能够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真实情感得以表达出来,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状况,以便更好的改进教学,还能够做到以读促写,让学生零距离的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

2.3开展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

传统文化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在课下我们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促进传统文化教学,不仅进行内容上的创新,更要进行形式上的创新,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开展活动,第一,学校定期举办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学校定期举办的活动能够起到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营造非常好的环境的作用,也进一步促进了语文教师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第二,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利用好班会、黑板报等等,利用班级的形式举办文化活动,不仅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还能起到使学生更加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第三,开展阅读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的活动,目前国内各初中的阅读活动主要局限在寒暑假,实际上阅读应当成为一种习惯,学生不仅要在寒暑假阅读,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可以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笔记记录的内容学生自己决定,可以是名言佳句,也可以是触动自己的小故事,或是自己在看传统文化书籍中的一些感悟等等,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很容易就对书籍产生浓厚的兴趣,化被动为主动,爱上传统文化的学习。第四,教师可以让生就自己的感悟进行交流,不拘泥于对错,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共同提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也可以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补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要担负起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的责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在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渗透中提高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心理认同感,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同时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作者:赵辉 单位:吉林省延吉市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元媛.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09.

[2]李占强.探究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12:76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摘要: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教育学科,承载着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任务。在经过小学的基础性学习后,初中生已经具备了品读优秀作品、领会深层内涵的能力,因而初中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时期。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呢?本文将主要围绕这一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必要性;有效方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些传统文化都通过大量的优秀作品传承下来。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教育学科,更是直接接触传统文化,成为沟通学生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桥梁。所以,加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各阶段的语文教学都应该发挥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而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如何渗透传统文化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

1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1初中阶段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成才:

初中阶段是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辩证思维刚刚萌发,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所以此时更是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来帮助他们成长和成才。中学现用的语文教材就积淀着丰富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礼仪、道德、风俗、审美、音乐、工艺等,这些优良文化熏陶着学生的灵魂,帮助他们提高自身修养、培养民族气节,例如:《陈太丘与友期》告诉学生“一个人若不守时,连孩童都会瞧不起他”的做人道理;《伤仲永》用事例解释了“学习的重要性”;《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不畏强暴、冒死护国的民族气节撼动人心;《论诗》一诗中反映了“创新才能发展”的先进主张;《〈论语〉十二章》“至圣先师”更是用语录教会我们学习和为人的准则。

1.2初中阶段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抵制外来文化和消极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不免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甚至一些盲目“崇洋媚外”的中学生,更是认为一切都是外国的好,英语学习的热潮远甚于语文学习,日本动漫的关注度远高于中国古籍。对外来文化的青睐使得传统文化的渗透失去了主动性,失去了根基,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难以进入学生贫乏的精神世界,势必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相对低下,人格操守相对脆弱。加上科技发达的今日,中学生们更多的课余时间用在网络游戏、卡通动漫、影视作品上,很少有学生花更多时间沉浸在传统文学作品中,享受传统文化带来的学习乐趣,《红楼梦》里围桌吟诗品谈的场景不复存在。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许多的消极文化便随之而来,不少有失语言规范的网络用语诸如“喜大普奔”、“寝室物语”、“很受伤”、“好拒绝”之类铺天盖地而来。以上种种不免令人担忧,但值得庆幸的是中学生可塑性很强,开始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在这样一个年龄段,我们更是急需加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保护语言的纯洁性,提高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1.3初中阶段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多样,有诗歌、古文、综合性学习等,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得他们能够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优美的诗词语句和丰富的语文活动中寻找到学习的快乐。老师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燃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得他们主动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并通过交流、合作、分享共同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领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参与到“查”、“比”、“听”、“唱”、“写”几个环节中,不仅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还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地被京剧的雍容华美,昆曲的精致典雅,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所吸引。再如学习《塞翁失马》、《共工怒触不周山》后,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们就会对《淮南子》充满兴趣,主动去翻阅《淮南子》甚至翻阅更多的典籍,并且在课后和老师、同学们进行分享交流。这些活动不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更点燃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产生了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2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

2.1课堂教学中重视渗透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课堂以教材为主进行教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传颂的经典之作。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合理、充分地利用教材,挖掘文章中的传统文化,寻求文章背后的文化审视点。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师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字词中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古文教学,许多的字词需要我们和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它的意思。例如,初中语文课本中经常出现“仁”字,各大教科书是这么解释的:“‘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若是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没有研读古籍的初中生,依旧很难体会它的蕴意。但是,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往往就蕴含着这个汉字的意思,甚至传递着某种特定的文化。我们解读“仁”字:“仁,亲也,从二人”,即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帮助、同情,那么“仁慈”、“仁德”、“仁爱”、“仁厚”、“仁政”所代表着的我国古代社会的道德准则就不难理解了。总之,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字词的讲解,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着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既然文字都能如此深刻地反映文化,那么一篇古代著作所展示的传统文化就将更加深邃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不同政治思想别派涌起,纵观六册语文书均有涉猎,学生们透过语文书认识了中国历史上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再如,中国知识分子建功立业的渴求在曹操的《观沧海》、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韩愈的《马说》、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著作中均有体现;中国人向来还有着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无不展现出广大仁人志士共同的责任感,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角。“文以载道”是中国文章的特色,古书曰:“志以道宁,言以道接”(《尚书正义》),文章就是民族文化的反映,就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所以,我们通过教学语文教材,可以透过文字引领学生们品味不同的人生轨迹,品读古人的思想、人格、情趣,认识古仁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悟中国民族精髓,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文化素养和人身修养。

2.2课外活动中重视渗透传统文化: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另一个形式,它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共同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服务。教师对于课外活动应该有的放矢,指向明确、形式多样。绝大部分的学校、老师都为学生们开具了书单,这些书籍增加了学生们的阅读量,也起到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但是教师的引导作用绝不仅仅是开具书单,而应做出学法的指导,精读与泛读、熟读与背诵、摘抄与品析,不同的文章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才能收获最好的成效。所以教师应该有的放矢、指向明确,才能让学生们更好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另外,还可以开设选修课指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专题研究,在知识的共享、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培养同学们了解传统文化乐趣。我校开设每周一节的研究性学习,由语文老师拟定研究课题,学生们依兴趣报名参加。课题多以专题形式呈现,形成“一点多面”和“一面多点”的教学模式。《走近苏轼》、《走近李清照》、《走近唐诗》、《走近宋词》之类专题为“一点多面”,由一个作家或一类文体发散开来,同学们要利用课余时间查找生平简介、时代背景、诗词风格、后世评价等众多资料,经过一学期的交流、探讨后形成一篇总结性文章;《诗词歌赋中的友情》、《不一样的月》、《春的印记》等为“一面多点”的专题,由一个大面积的主题拓展开来,学生们可以研究的知识点更加丰富多彩,例如《春的印记》,同学们首先要收集许多描写春的诗文,然后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有的同学通过对比诗文来了解不同诗人的写作风格,有的同学通过研读诗句发现春天附着在各种景物之上,有的同学透过诗文看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春也有着不一样的作用。教师们对学生们的资料查找、交流情况、文章质量等进行多方面评价,最后给出学年成绩。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只是停留在表层,反而能够在自主学习、研讨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这对于培养有思想、有素养的中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2.3学科交流中重视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作为培养学生素养的基础学科,不能仅框限于自己的小范围,应该与其他学科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更有效地将传统文化注入到新一代青少年的血液之中。文学与音乐之间有着不解之缘,当我们说起“怀旧空吟闻笛赋”时,当我们讲解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时,当我们吟诵起朗朗上口的《诗经》时,都会将文学和音乐融为一体,唯有走进音乐,让音乐创设情境,帮助我们想象时,才能真正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与华美。文学与绘画也是一对孪生兄弟,许多的文学大师也是绘画的高手:谢灵运、王维、苏轼、李煜等。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评价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不正是因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吗?不妨让学生们也来画一画这壮美的景象吧,“直”与“圆”的精妙之处,便可体会了,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文学与书法共同展示了我国的艺术之美,没有文学底蕴的书法苍白无力,没有书法展示的文学干瘪无味。王羲之的《兰亭序》堪称“天下第一行书”,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都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同学们畅游在文学与书法的世界里,一定会赞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学生文化素养、人身修养的塑造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广大中学语文教师,要担负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发挥自己的智慧通过不同的方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将学生带入传统文化的知识殿堂,并使传统文化变成学生们心中的道德准则,培养高品质、高人格的生力军。

作者:陈馨 单位:厦门九中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精神的贯注》;硕博学位论文;2004

[2]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第三篇:中职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思考

摘要: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结晶的积淀,将传统文化教育寓于中职语文教学之中,是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提升其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在分析中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方式。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培养方式

语文是中职教育的一门文化基础课,是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近年来,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调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度加大,中职学校不断降低招生要求,甚至出现了招生零要求或负要求的现象,学生素质逐年下降,而中职教育重技术培养、轻人文素质的教学导向,使得学生在道德修养、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极大的欠缺,因此,通过语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十分重要且迫切的研究课题。

一、中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一)中职学校教育重专业轻人文现象严重

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以技能培养为主。学生因其“职业”特点和就业需要,对掌握职业技能、学习实际操作能力和关注职业发展趋势比较重视,但却忽视语文等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据笔者对所在学校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中职学生喜欢上语文课的只占10%左右,语文学习动机中的“职业性”成分比重较大,“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现象在中职学校非常严重。

(二)中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途径单一且流于形式

目前,中职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仅限于每周一升国旗、唱国歌,爱国主义教育多流于形式。调查显示,学生对学校每周一举行升国旗、唱国歌仪式的认同感不超过40%;而据笔者观察,升国旗能端正站姿者不过半数,而对于开口唱国歌,学生甚至会觉得不好意思。此外,调查还发现:平时能通过网络、电视关注国家大事的学生不多,表现为超过70%的学生从不收看时政新闻,教室里的电视主要用于观看娱乐节目;80%的学生喜欢在网上看八卦新闻,而对于国家近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竟有近半数不知始末。笔者曾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课上询问学生新中国成立的时间,竟然只有两、三位学生知道,着实让人惊讶。

(三)学生的自卑矛盾心理

相对于进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就读的学生来说,中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低,学习成绩较差,很多学生有很强的自卑心理,这使他们丧失了学习兴趣和热情。笔者在从事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缺乏常识。如:听说过孔子,但不知道孔子有什么思想;诵读过李白、杜甫的诗歌,但仅限于课本;至于屈原,80%的学生不知道他是什么人;《四书》《五经》不知道所指何物。学生的课外读物绝大多数是言情、漫画等休闲消遣类书籍,对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并无实质性的帮助。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方式

(一)重视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经典

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等文学作品都是文学精品,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课要重视挖掘语文教材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领会其中深邃的人文思想。

(二)充分发挥图书馆、网络的作用,提供传统文化阅读书籍与资料

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仅靠学习教材中的内容是不够的,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去图书馆借阅一些传统文化书籍与资料,如各种诗词歌赋(唐诗、宋词、元曲)、古典四大名著、各民族的民俗民风介绍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阅读各种传统文化资料。通过大量阅读传统文化典籍,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三)营造传统文化学习的良好氛围

1.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学习古典文学作品时,教师要钻研教材,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要全身心投入到作品的字里行间,通过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促成其人文素养的提升。

2.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精心打造校园文化长廊。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楼走廊、教室、办公楼、学生宿舍等都张贴了名言警句、古典诗词等内容;每天上午10:00点,校园广播站准时播放《弟子规》;教室里,有各班精心开辟的“学习园地”,各班根据专业的不同精心设计了与本专业相关的图画,诗意盎然。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3.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丰富的课内外活动

(1)课堂练习

利用语文课前5分钟时间,让学生谈谈各种传统文化知识,如一个传统习俗、一则古代名人故事等;课堂上,随机穿插讨论近段时间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等。比如在“立夏”这个节气到来时,笔者会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节气的相关知识,说说古人如何利用节气安排农业生产。

(2)精读传统经典,写读后感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通过诵读比赛、写读后感、写读书笔记,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加深,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3)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

邀请名家学者给学生作报告;邀请书法专家到校跟学生面对面交流;邀请资深茶艺师为学生授课等。

(四)学思践行,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生活零距离接触

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生活中的点滴实践,语文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生活中实践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所学、所悟、所得。如每个学期定期开展青年志愿者学雷锋活动,在家中多尽自己所能帮父母分担家务事,在校尊师重道、友爱同学,这都是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具体行为。近年来,校园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了解很少,甚至不自觉地忽略或否定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个国家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那么国家就没有未来。所以,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积极学习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素养,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身上得到传承和发展,是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责任。

作者:卢连青 单位:广西梧州商贸学校

参考文献:

[1]汪德芳.谈谈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EB/OL].[2016-07-11]

[2]王真东.论对职业学校学生社会性动机的诱导[J].教育评论,1998(6).

[3]陈钟梁.期待:语文教育的第三次转变[J].语文学习,1996(9).

[4]石亚军,赵伶俐,等.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