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

摘要: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涉及人数多,影响面广,课程思政的意义不言而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美德,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讨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融入的途径和方法。借助线上学习资源和课堂教学,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课前导入、词汇教学、课文解析、应用提升等途径,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实现大学英语全面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途径;大学英语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学校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这意味着绝大部分非外语专业的大学生都要修这门课程,受众面之广,影响力之大,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课程思政对于这门课程的意义和对育人的意义。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每一节课的中心任务。因此,大学英语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英语之所以能够成为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主要是因为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高校开设这门课程,从大的方面讲,是国家战略需要,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从小的方面讲,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是为了培养的学生能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够进行专业深造,能够成为国家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可以说,几十年前在大学开始英语课,是为了让青年学生能够通过这个窗口去了解世界,去感知中华文化之外的异域文明,更是为了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这时候,大学开设英语课的目的已经转变为让当代青年人能够用英语向世界介绍中国,让更多的中国文化为世界所了解,增强国际影响力,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总书记多次提出,高等教育要弄清楚“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技能的同时,应该注重思政内容的融入,让中华优秀文化能够融入大学英语课堂中,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文化的同时,加深对自身文化的了解,树立文化自信,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总之,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世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用英语向世界介绍中国,将中国展示给世界。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2]。大学英语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以人文性为本,工具性为用。语言植根于文化,语言学习避免不了对文化的探析,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注重文化内容的解读,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人文熏陶,提升文化素养,培养高尚情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珍贵的民族精神财富。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大学英语课程,学生能够“理解并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高道德修养,培养中国情怀”[3]是外语教学的独特之处。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跳出语言层面,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的新挑战。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途径

课程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指“教育过程中教育机构无计划、无意识地传递出来的价值观”,教给学生一些“教学计划外”的规范、价值观和信念等。[4]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在完成教学计划内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跨文化知识讲授的同时,还应该向学生传递积极的、正面的价值观,但是这种传递不是“无计划”“无意识”的,而是需要在内容和方式上精心设计。这些价值观应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当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择应该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通过“分析-筛选-增补三个步骤,挖掘与拓展现有英语教学素材的思政元素”[5],针对每个单元主题,设计规划可以融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写进教案和教学大纲。这样才可以最大程度避免无序性或者课程内容与文化融入“两层皮”的现象,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一般来说,根据教材内容,大学英语的教学环节可以分为课前导入、词汇教学、课文解析、应用提升等环节。

3.1课前导入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话题设计的,导入部分虽然占的比重不大,但是对学生理解单元主题、引入课文、扩展知识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利用视频、音频等形式,在课前导入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全新版进阶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二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consumption),按照教学进度安排,这个单元的内容恰逢“双十一”前后,每年的“双十一”交易额都是网络热点,作为资深网民的大学生也很热衷网购。结合实际情况,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热点因素,在课前导入部分,首先通过设置问题“WhatdoyoubuyonSinglesDay,andwhydoyoubuy?Willyoubuythethingswhichyoucannotafford?”组织小组讨论,或者通过线上投票的形式,让学生选择是否会购买超出自己消费能力的高档电子产品、名牌服装等,以及对“花呗”“校园贷”“卖肾买‘苹果’”等的看法等,让学生弄明白单元主题的含义,弄清如果是出于炫耀社会身份地位的目的去购买商品或消费,就属于“炫耀性消费”,因势利导,引入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勤俭节约”“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结合总书记提出的“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以及“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等消费观,帮助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消费观、金钱观。又如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爱情故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给我们留下来许多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如牛郎织女(TheCowherdandtheWeaverGirl)、孟姜女哭长城(MengJiangnv)、白蛇传(TheLegendoftheWhiteSnake)、梁山伯与祝英台(LiangShanboandZhuYingtai)……还有数不尽的浪漫诗歌,如《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等等。借助这个单元主题,如何用英语来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成为我们导入环节的重点。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还要让学生有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和资本。所以在这个单元的导入环节,可以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整理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内容,并将其翻译成英语,通过舞台剧、朗诵等形式展现出来,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2词汇学习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词汇教学往往不被重视,许多教师和学生认为单词就是靠自己多背诵多记忆的,教师往往在词汇教学部分一带而过,或只重读音和用法。事实上,词汇教学的过程中,要想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单词,离不开丰富的例子。这些例子就是我们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绝好时机。例如在讲“longfor”(渴望、盼望)一词时,可以举例:Caiwei,anclassicChinesepoem,isaboutthethoughtofasoldierwhowasguardingfrontiersandlongingforhome,anditalsoexpresseshispassionforthecountry.(中国古诗《采薇》讲述了一个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和对国家的情怀。)针对《采薇》略作引申,点出其中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进一步提及诗经中所采用的“比兴”手法,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又如unity一词可以放在短语“TheunityofInnerknowledgeandaction”(知行合一)中。“知行合一”一词由王守仁提出,强调认知与实践的密不可分。利用这个例子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新的词汇,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勇于实践,勤于实践。通过这种文化融入,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掌握了英语知识,起到一石二鸟之效。文化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内容自然、不生硬,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

3.3课文教学融入中华优秀文化元素

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为了满足学生掌握语言技能和了解西方文化的需求,绝大部分选择英语原文作为素材,这些内容语言地道,包含了大量西方文化,使学生打开课本就可以欣赏到异域文明,在教材编撰和选择上无可厚非。但是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大学英语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了解英语文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国际视野,拥有世界眼光,同时要有深厚的爱国情怀,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会以批评的眼光看待西方文明,正确对待中西异同。因此,在课文讲解部分,应该深入探讨,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并以适当的方式融入教学过程。例如《全新版进阶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主课文是TalesofTrueLove,以二战期间一个普通士兵和新婚妻子来往书信摘录的形式讲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感情,充满了丈夫对妻子、对幼女的思念和妻子对丈夫的牵挂。如果只从语法分析、难句理解的角度讲,文章没有新奇之处,而从历史背景讲,二战已经结束了好几十年,学生对它的了解也只是历史课上的只言片语,很难引起学生共鸣。要想达到教学目标,体现其中的人文性,需要教师的深刻挖掘。比如在最后一封信中,妻子提到“..atrulysilvery,fullmoon.…ithassucceededinmakingmeverysentimental…(......一轮皎洁的明月,使我倍感伤怀......)”“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非常鲜明,“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瞻彼日月,悠悠我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这些词句都是借月思人,表达了诗人遥望皎洁的月光,对远方亲人无限思念,月圆而人不聚的忧伤跃然纸上。这些传统文化内容与课文中的句子正好契合,因此在讲这一段落时,让学生背诵一些他们所熟悉的汉语中关于“月”的诗句,进行文化对比,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语言学习,增强学生的主体文化意识,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对异质文化的包容度,提高其文化素养[6]。在整篇课文讲解完后,可以进一步进行升华,组织学生讨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并陈述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战争,Frank是否会有不能陪伴女儿成长的遗憾”,最后结束语设计为“Polly与丈夫长相厮守的愿望最终落空,带给我们的是无穷的伤感。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和平的国度,所以才能自由自在,享受美好的青春。现在疫情当前,是无数平凡的英雄为我们撑起了静好岁月,让我们依然能够平安健康。我们要学会珍惜和平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报效祖国。”进一步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引入课堂讨论,例如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这些文化元素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融入课堂教学犹如盐溶于水,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共鸣。

3.4能力提升环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能力提升环节指的是与单元主题相关的习题、写作、视听说等内容。每个单元都附有大量的习题,从词汇应用到语法结构,从翻译到写作,从口语表达到听力理解,全方位、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技能操练,对于习惯了应试型思维学生来说,这部分也是他们比较重视的内容,因为可以直接帮助他们掌握具体的知识点和技能。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占的比例较高,处理起来所需课时也较多。能否在这个部分恰当融入中华优秀文化元素对课程思政意义重大。相对前面几个教学环节,这部分内容比较零散,要求教师有足够的文化意识和敏锐的眼光去进行挖掘。例如在第二册第六单元课后练习中,SentencePattern中的结构Themore…themore…对应的习题为“Themoreyougive,themoreyoureceive.”通过这个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该结构的用法,同时可以结合例句进一步引申,讲述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劳动的赞美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等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万里长城、大运河等无不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还可以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引入,鼓励学生热爱劳动,发展自我,奉献社会,摒弃不劳而获的观点。近几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翻译试题体现出很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如“剪纸”“舞狮”“都江堰”“大运河”等等都蕴含着中国特色、中国元素。只有在平时的课程中融入中华文化,学生在遇到这些试题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所以在能力提升环节,可以结合单元主题设计富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实践。例如在第一册第五单元TheWaterProblem学习完毕后,让学生翻译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以及一些与“水”有关的名言,例如“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通过这些练习,学生提升了语言输出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4结束语

课程思政在实现“三全育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近两年来高等教育界谈论的一个重要话题。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思政意识不强,本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教材相关元素缺失,中华传统文化的引入与课程“两张皮”等。要想在课程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深入分析,对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认真挖掘,探索各个教学环节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对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政治素养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建立规范的教学督导机制,集体备课,共同探讨课程中所涉及的中华传统文化,寻找融入的最佳途径,充分发挥隐形课程的作用,结合线下面授和线上自主学习资源,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技能。

作者:李双娟 单位:安阳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