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乡村振兴探讨

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乡村振兴探讨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最能体现民族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标识民族边界的最典型、最活跃的文化元素。如何在国家层面提出的乡村振兴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利用,不仅对于本民族极为重要,而且对于对外来游客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非常重要。湖北恩施芭蕉乡高拱桥村的枫香坡侗乡风情寨和戽口村是旅游产业深度结合的两个示范特色村,对其描述分析有助于其他民族特色村在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乡村和构建和谐家园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振兴;侗族;芭蕉乡

优秀传统文化常以异彩纷呈的符号形态来呈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族的符号就是民族文化,符号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首次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如何在国家层面提出的乡村振兴中挖掘利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于本民族极为重要,而且对外来游客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非常重要。笔者基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典型散杂居侗族乡为例进行实地调查,对其描述分析有助于其他民族乡在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乡村和构建和谐家园具有启示作用。

一、两个示范特色村:“风情寨”与“仙居人家”

芭蕉侗族乡地处湖北恩施州城西南部有侗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2.5%,其中侗族人口2.2万,占总人口的34%,是湖北省12个少数民族乡镇之一。芭蕉侗族乡下辖高拱桥、戽口等17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149个村民小组。隶属芭蕉乡的枫香坡侗乡风情寨被湖北省民委表彰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戽口村被国家住建部命名表彰为“中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身处枫香坡侗乡风情寨和“仙居人家”戽口村,随处可见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结合的成果,两个示范特色村是旅游产业深度结合的成功案例。

1.“侗乡风情寨”枫香坡的农民艺术团

位于恩施市芭蕉乡高拱桥村的枫香坡侗乡风情寨,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环境优美,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级景区。景区内106户405人,60%为侗族人,也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白族村民。寨内共有生态茶园450余亩,休闲景点20余处,四星级农家乐3家,三星级农家乐10家,1个农民艺术团。枫香坡农民艺术团以成立十来年,团里80%成员来自本村侗族女子,她们在摘茶劳动之余到踏歌堂进行侗族歌舞排练、演出,一般排练都在踏歌堂进行,已累计为国内外游客演出上千余场次。我们采访马苏娥团长和几位亦农亦舞的演员后,深切感受到“农民艺术团”的特点:作为一个村级“农民歌舞团”有着精炼的演技,所有表演的节目蕴含着浓厚的当地民族风情。

2.“仙居人家”戽口村的休闲旅游

位于芭蕉集镇西南部的戽口村是著名茶叶“恩施玉露”的主产地之一。作为“恩施玉露生态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观光旅游业是该村重点打造的又一支柱产业。2012年,恩施市“仙居人家”休闲旅游品牌示范村建设启动仪式在戽口举行。“?仙居”是第一家做民宿的,老板姚美云选取?仙居就是让城里人在乡村来散心、休闲的,这里常看到客人依依不舍向老板告别的一幕。据姚美云的女婿李书华回忆,“五一期间,武汉的一位客人带着一家子,在他们家住了好长一段时间。住农家屋,吃农家饭,晚上就与大伙儿一起摆龙门阵,有时他们还白天上山采茶,晚上回来烘茶制茶……走的那天,十多岁的小孩一个劲儿地喊奶奶叔叔再见,喊得我妈妈都流眼泪水儿了!”“村村寨寨成景区,家家户户成宾馆,人人个个做旅游”在“世外桃源”戽口村正在成为现实。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利用

1.茶文化

芭蕉侗族乡是国家地理标识产品“恩施玉露”的原产地,全国重点产茶区,茶叶栽培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明代“施州茶”更是享有盛名的地方特产。有三百多年制作历史的“恩施玉露”,至今仍保留着唐代传统蒸青工艺。1965年,恩施玉露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2007年3月,恩施玉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9年,恩施玉露被授予“湖北省第一历史名茶”称号。2012年4月,恩施玉露茶品牌获得“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最具发展力品牌”的殊荣,其价值达到6.81亿元。

2.侗族文化

芭蕉的侗族文化丰富多彩,融合了聚居于此的土家族、苗族的风土人情。属于散杂居的侗族聚族而居,少则几十户,多则上百户、千户,多以独姓和大姓立寨。戽口村有15户唐姓居住的特色建筑是芭蕉侗族乡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侗族民俗建筑,属于典型的侗家吊脚楼建筑群,是研究侗族建筑文化的“活字典”。其民族标志性的建筑风雨桥、鼓楼、牌楼在侗乡随处可见。芭蕉不仅是侗族,生活其中的汉族、土家族、苗族、白族在其生活中仍保留有信仰土地神、过牛王节、萨玛节、放路烛、喊天节、祭萨等民间信仰,崇拜龙、鱼、牛。念经开路的丧葬仪式、打三朝整祝米酒的出生仪式、“行歌坐月”拐婚的婚恋形式仍然浓重。乡村振兴中复兴了“打家业”、“插艾蒿”以及“百草汤、“转转酒”、“无酸不成宴”、“合拢宴”等酒文化。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

1.狠抓特色产业发展,努力提高侗乡群众生活水平

产业发展和富民兴业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芭蕉乡坚持走“以茶兴乡”、“以茶富农”之路,大力发展茶叶这一特色产业,实施“亩平6000元工程”。坚持以富硒茶叶为特色的产业发展思路不动摇,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重点在新品种推广、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茶叶加工厂规范管理、恩施玉露品牌打造上下功夫,实现了绿色繁荣发展。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彰显侗族特色村寨魅力

芭蕉乡将侗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特色村寨建设与保护工作中,坚持侗乡特有的“青瓦屋面,飞檐翘角,木门木窗,白脊白墙,咖啡墙裙,石头砌坎”。遵从“能依山的不占田,能集中的不分散,能体现民族特色的不建小平房”的建房原则,在全乡范围内恢复和新建独具侗寨风格的鼓楼、风雨桥、寨门等标志性建筑,充分展示了侗乡特有的民族风情。2013年戽口村和高拱桥村被湖北省住建厅命名首批为“宜居村庄”、“部级生态村”等。

3.提炼侗乡优秀传统文化,带动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

市政府通过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打造观万亩生态茶园基地、看玉露茶叶生产线、游购硒都茶城、感受枫香坡侗寨文化等旅游风情,为旅游者提供农事体验、观赏、品尝、购买、娱乐、度假等系列服务,逐步把恩施玉露生态走廊建设成八大生态走廊精品线路。重点打造集茶文化、侗文化、“吃”文化为特征的生态走廊,重点打造恩施玉露文化大观园以石碑的形式镶嵌在休闲长廊,供游人深入了解侗乡优秀传统文化。

4.以民族团结创建为品牌,营造“绿色侗乡、幸福侗乡、人文侗乡”

芭蕉乡通过对全乡干部职工认真践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编制了《民族团结教育读本》等乡村教材,开展“唱一首民族歌曲、跳一支民族舞蹈、参加一项民族体育项目”等主题活动,切实增强中小学生的民族意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在全乡各民族群众中,积极推广侗族大歌、板凳龙、木鼓舞、锦鸡舞等侗族歌舞表演形式,以及侗乡特有的饮食文化、婚俗文化。

四、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反思

我国侗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恩施州侗族分布特点更突出,也更典型。侗族与土家族、苗族相互交错居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和流动中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2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交往,相互学习和影响,为多民族和睦共处创造了条件。但是,这种分布格局并不能保证民族之间就必然会和谐相处,也不能导致“枫香坡现象”必然会产生。事实上不同民族混处杂居,接触频繁,反而意味着民族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几率更大。在历史上恩施曾多次发生过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和纷争的事件。诚然,身处土家族、苗族主流中的侗族在鄂西南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法则,通过保持民族内部认同和最基本的民族特征的前提下,主动接受其它民族的文化。当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依托与保护的重要途径。如何协调好芭蕉侗族与身在其境的土家族、苗族、汉族中呈现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是当下和未来发展应关照的问题。因此,反思这样一个典型有成效的散杂居形成的侗族乡,如何推动示范村寨各项工作走在前列,切实发挥典型和示范带头作用,也是其他民族乡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构建和谐家园、振兴乡村发展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作者:孙治? 单位:清江外国语学校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