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文范例

文化论文

文化论文范文1

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的茶文化,伴随着饮茶之风在英国社会的流行,以及英国茶文化的最终凝定表现出具有自我特色的文虎表现形式。我们在认识英国茶文化的特质时,必须将其置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的语境之中。

“所谓文化———即弱化的、世俗化的宗教形式———本身并非一种实质或现象,它指的是一种客观的海市蜃楼,缘自至少两个群体以上的关系。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群体都不可能独自拥有一种文化:文化是一个群体接触并观察另一群体时所发现的氛围。”

英国人对茶的理解和认知是英国社会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于中国、日本以农业文明作为经济的基础的文化形态,重视商业利益获得的英国人对红茶情有独钟。一方面,英国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的他们的社交活动往往限制在室内,贵族妇女往往借助文化沙龙和茶会结交各阶层的社会人士;另一方面,英国人对茶的理解并非为追去共同的精神境界,而是细细的品茗中追求自我的精神享受,这也符合以个人为中心的西方商业文明。

对比中西方各国茶文化的表现形式,笔者认识到茶对于饮用他们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们而言,并非是一种生理层面的必需品,而是一种文化的媒介。正是借助于茶的桥梁作用,中国人从茶中获得了文人雅士的风度和“茶禅一味”的境界,日本人则从茶中收获的“茶道”的精神依归,英国人更是从“英式下午茶”中找寻到了现实生活的伴侣。

英国人对于茶的理解也上升到文学的境界,不同于中国文人试图在茶中找寻到精神的慰藉,英国人往往是直接表露对茶的炽爱。这是一种超越了歌颂、赞美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倾诉诗人情感的表现。

二、结语

文化论文范文2

(一)东湖的特色休闲活动

2006年以来,每年推出“春节民俗艺术游园会”、“梅花节”、“屈原暨端午文化节”、“七夕相亲文化节”等10多个文化活动。2014年元宵节也是西方情人节,主办方以灯为媒,举办了一场隆重的灯会,让广大游客既体验到节庆活动的欢乐,又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二)东湖现在的休闲氛围

东湖的休闲氛围可以从很多方面体现。景区中常有一些由退休人员组成的业余兴趣爱好团队演绎歌曲、戏剧、音乐等,或者进行体育锻炼,如陀螺、空竹等。这体现了人们对休闲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休闲方式在逐渐的创新。骑自行车环东湖游玩也成为景区的一大亮点,尤其在青年游客群体中是最方便最廉价也是性价比最高的游览方式。景区内的几大草坪也成了沐浴阳光和野餐的好地方。磨山和落雁景区适合大学生团体出行,在学生群体中也形成了一定的休闲氛围。

二、武汉东湖休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休闲观念没有深入人心

首先,大众还未形成正确的休闲观念。随着休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人们已经基本上改变了把休闲看成吃喝玩乐甚至游手好闲的陈旧看法,但是大众的休闲活动仍然没有转变过来,还是更多的停留在麻将、看电视、购物等上面。休闲文化品位不高,知识含量低,难以提升城市的休闲形象。其次,休闲活动单一,休闲还未能进入大众的视野。汉口江滩、东湖、江汉路、光谷等是武汉市休闲娱乐的主要地区,然能够吸引市民踊跃参加的大众型活动则很少。武汉市休闲文化建设起步晚,各类休闲娱乐设施不足,宣传教育力度也弱,休闲产业并未占据主要地位,因而武汉市民的休闲观念还比较浅显。

(二)各种休闲活动之间协调性弱

东湖景区现存的休闲活动有许多,诸如自行车观光、游船湖面观光、垂钓、沙滩浴场等,但这些休闲活动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抢客、拉客、宰客等现象时常发生。各个经营主体团结性弱,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和信息传递。由于大部分娱乐活动是私家个体经营户,各自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且这些经营者的知识水平普遍低下,法制观念不强,也没有团结一致的意识,对景区管理的规章制度视而不见,严重损害了景区的外界形象。

(三)景区宣传技术和力度不足

武汉市的传统旅游宣传总是围绕“一楼、一湖、一寺”为中心展开,未有大的创新,对于东湖的宣传就少之又少了。东湖在武汉市对外的旅游宣传中并不占据主要位置,这座拥有丰厚旅游资源的中国最大城中湖未能吸引大众的眼球,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名气远不如被古人称颂不绝的黄鹤楼。历年来东湖的文化挖掘定位于楚文化,殊不知东湖在历史上未留下什么痕迹,它的历史文化底蕴不深厚,这些强加的文化反而给人一种衣不合体的感觉。

三、武汉东湖休闲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提升市民休闲观念

加大宣传教育,引导正确的休闲观念。树立积极向上的休闲观,良好的自身文化修养和心态,是获得高质量休闲生活的关键。不仅如此,人们能否创造性地用自己满意的方式来度过休闲时光,还取决于必要的休闲技能、掌握休闲技巧、培养休闲鉴赏力等,这些休闲素质的培养需要居民日常休闲理论知识的积累、休闲文化知识的充实来实现。可以举办公开的休闲知识演讲比赛宣传正确的休闲观念;在一些公共场所可以张贴文明休闲生活的标语;利用媒体做公益广告。根据武汉的休闲文化特征,进一步深入开展旅游、艺术、体育、购物等多领域的休闲文化活动,同时推进大众化休闲活动的普及,开发一些形式新颖、参与性强的休闲娱乐活动。

(二)提高休闲活动的功能

对娱乐活动分类统一管理。首先,要在所区分各个景区的基础上再进行娱乐活动分类统一管理。例如,听涛景区内多种类型的游船,可分别按照游船性质的不同分别制定统一的价格,统一购票使用。集合多个小经营个体统一管理,限定他们的载客数量,公平的为其安排次序,这样不仅出游有规律,而且收入也平均,不会出现相互之间不合理的争夺战争。其次,要制定服务标准。质量往往是衡量价格的重要指标。若制定服务标准,督促各个经营者严格遵守标准提供产品,不仅便于景区的管理,而且也更容易使这些休闲活动扎根于游客的印象中。景区及其周边休闲区域的资源整合。首先,各休闲区域之间的交通必须便捷。在东湖及其周边有特色的景区景点之间形成高效的交通网络。其次,突出有特色的精品休闲产品,开发一系列的休闲旅游路线。再次,加强各休闲区的竞争与合作,不断创新产品,从而加深休闲文化的内涵。政府就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宏观调控职能。通过休闲事业的发展形成大众休闲文化,从而创新休闲业,引领休闲产业步入正轨。首先,政府需要根据市民的需求合理规划休闲设施空间结构,提供足够的公共休闲设施,协调多方面的利益。其次,政府需要调动市民的休闲积极性,为其搭建多样的舞台,创造各色各样的娱乐休闲活动。再次,政府需要对市场进行监督管制,为企业提供一个具有良好竞争秩序的市场。

(三)提高景区的宣传技术和力度

联合东湖周边的休闲区。要想打造东湖的休闲文化,宣传是必不可少的,仅凭东湖自身来形成这种文化也是不可取的。这些围绕东湖而建的休闲中心间接的提升了东湖的休闲功能。在宣传中应联合多方力量,宣传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又不失东湖这个重点。联合宣传不仅成本低,而且范围更广,效果也更明显。此外,这种合作能够充分的开拓休闲市场,赢得更多消费群体的青睐。利用节事旅游来扩大影响。节事旅游活动不仅可以塑造地区的城市形象、完善基础设施、优城市环境,还带动当地其他旅游景点的发展,提高旅游景点的知名度,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武汉东湖景区可以举办有影响力的大型休闲旅游活动塑造自己的休闲形象,例如,中国环东湖自行车大赛,不仅能够吸引广大的青年群体的加入,还能塑造景区的休闲形象。

四、结语

文化论文范文3

21世纪以来,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意识到视觉文化或图像文化的弊端,对存在上千年的视觉中心主义提出了质疑,进而诉求新的文化转向,这就是听觉文化转向的出场。首先提出这一转向的是德国后现代主义美学家韦尔施。同为后现代主义的美学家,杰姆逊认为后现代文化本质上是以图像为中心的图像文化;韦尔施则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是以听觉为中心的听觉文化。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观已经被学界所广泛接受,成为后现代主义图像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资源;而韦尔施的听觉文化观则被忽视了。韦尔施在其《重构美学》一书中提出走向听觉文化的观点,该书写于视觉文化如日中天的1997年,其观点很快被淹没在视觉文化的大海中,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②但韦尔施仍不遗余力地宣扬其听觉文化理论。“他指出视觉文化是理性主义的产物,十九世纪是它的巅峰时期,往上则可以直溯古代希腊。比较来看,听觉文化的兴起可以说是电子传媒一路畅行之后的必然结果,它更具有一种后现代气质,固然它没有视觉文化的延续性和同质性,但是它具有电子世界的共时性和流动性。”③所以,在当前电子媒介时代,人类的文化必然是一种听觉文化而非视觉文化。到底什么是听觉文化?韦尔施并没有很严谨的界定,但他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听觉文化:一方面是我们要把听觉作为文化调整的媒介,确确实实要把它当作一个新文化中的主导意义;另一方面则是我们限制在现存的文化内部,来改善听觉的条件。后者对于一个事实上剥夺听觉权利,听觉衰退的文明来说,同样是至为重要的。

显然,韦尔施既不想对听觉文化进行严格界定,也不想通过听觉文化来替代视觉文化,只是把听觉文化作为人类的另一种文化形态来理解,目的是让人们重新关注听觉文化。虽然韦尔施与杰姆逊的后现代研究路径不同,但他关注听觉的新感性主义美学观与杰姆逊关注视觉的后现代文化观依然是一致的。韦尔施认为:一个疑虑在游荡:我们迄至今日的主要被视觉所主导的文化,正在转化成为听觉文化,这是我们所期望的,也是势所必然的。不光出于平等对待。在视觉称霸两千多年后,听觉理当得到解放;更况且听的人也是更好的人,这是说,他可以进入某种不同的东西,尊重它而不仅仅是支配它。人类和我们星球的继续存在,只有当我们的文化将来以听觉为基本模式,方有希望。因为在技术化的现代社会中,视觉的一统天下正将我们无从逃避地赶向灾难。对此,惟有听觉与世界那种接受的、交流的,以及符号的关系,才能扶持我们。堕落还是得救,灾难还是拯救这就是不同选择的图景,人们正试图以它来搭救我们,打开我们的耳朵。

可见,韦尔施不仅为听觉文化赋予一种文化上的意义,更是把听觉文化看成人类救赎的重要形式,将其作为人类应对所有灾难的一种有效方式。2009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举办了“对倾听的思考———人文学科的听觉转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图像叙事成为强势传播的今天,这次会议当有风向标的意义。会议认为,人类已经沦为视觉盛宴上的饕餮之徒而沉溺其中,人文科学应当从中抽身而出,倡导“安静的倾听”。至此,听觉文化的转向已然拉开大幕,学界也开始出现对听觉文化的相关研究。从文化传播发展的历史上看,这也预示着听觉文化的来临。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早期阶段,人们的文化传播主要靠图像(图形)和声音。人类早期的图像文化在学界已有众多的研究,当代的图像文化抑或视觉文化研究也都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壁画、岩画等,体现出现代社会对古老图像文化的回归与发展。我们同样可以预见,在图像文化研究之后,对听觉文化的回归将是人类文化传播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

二、听觉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听觉文化研究虽然在新世纪才得以兴起,但听觉文化的存在却有着漫长的历史。韦尔施认为西方文化从源头上来说就是一种听觉文化,如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文化。而西方的视觉中心主义传统不过是听觉文化的另一幅面孔而已。上文也提到过,人类早期的文化主要是口语文化,当人们只有语言还没有文字的时候,信息的交流、文化的传播靠的都是口耳相传,也就是听觉文化。文字符号出现后,人类对听觉的依赖程度才逐步减少。如早期的文学(艺术)传播,靠的都是口语,古希腊最伟大的文学诗篇《荷马史诗》就是通过荷马之口而流传开来,并且荷马还是一个盲人,这也暗示了当时听觉文化之于视觉文化的重要性。作为古希腊艺术中的另一颗璀璨明珠———悲剧,同样离不开声音的存在,古希腊悲剧就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的合唱歌队伴奏。即使在今天的戏剧艺术中,声音都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影视作品亦是如此。

英国法学家威廉•布莱克斯通爵士早在1765年就说过,在过去的整个西方世界,都非常不懂文学知识,文学完全凭口头传授,因而凡是文学流行的国家,都几乎没有书写的观念。在人类文化史上,相比于文字,声音的出现显然更早。文字的产生只有到了文明社会才有可能实现,而声音(即使是可以表意的)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初就已经出现,甚至可能更早。通观人类文化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过五千年,从中华文明来说,文字的使用不过三千年,但口语文化的传统至少延续了十万年。据语言学家统计,在人类历史上,可以用来写作的语言大约是一百多种,而人类的语言则有几千种。所以,听觉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最早雏形,也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形态。即使在文字出现后的相当长时间内,文字也不能担当起人类文化传播的重任,听觉文化依然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听觉文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识字能力的获得并不是天生的,要靠专门的学习与训练才能获得,而不像听力与口语能力在生活中就可以习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西方的听觉文化一直压制着印刷文化的发展。西方听觉文化存在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音乐艺术的繁荣。特别在中世纪的宗教艺术中,作为听觉文化一种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最终催生了现代音乐。在中世纪,音乐成为宗教生活及宗教文化的组成部分,所有神职人员都必须参加歌唱,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宗教对听觉的重视。宗教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就要向更多的人传播宗教教义,其中一个重要的传播手段就是向信徒讲经,而教徒在修行过程中,也会以诵经的形式学习经文。

中世纪以后,西方文化史上发生了思想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作为对中世纪宗教与神学的反驳,号召用理性之光照亮人类世界,让人类学会去观看。所以,在此期间,视觉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听觉文化则在很大程度上被遗忘。在随后的浪漫主义传统中,又显示出对声音的重新重视。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甚至文化思潮,本质上是传统文化对启蒙运动的反扑,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重新关注人类的听觉,这虽然具有反理性的倾向,但其对听觉的重视则可以给听觉文化研究提供借鉴。在诸多浪漫主义诗人那里,雪莱的《致云雀》以四短一长的诗行模仿四短一长的云雀啼鸣,济慈的《画眉鸟的话》以半似重复的语句,传出了画眉歌唱的节奏。浪漫主义诗人赫尔德认为听觉高于视觉,浪漫派的理论家施莱格尔则认为听觉的意义是最高尚的意义。因而,浪漫主义更加关注听觉与黑暗,最大限度地发挥听觉的作用,通过艺术手法营造出一个神秘的听觉世界。到了现代社会,提倡听觉文化的也不乏其人。例如,当代哲学家阿希姆•恩斯特•贝伦特一直在呼吁着视觉文化向听觉文化的转移,认为我们的文化将是由视觉秩序走向听觉的有机体。此外,哲学家尼采、海德格尔以及晚近的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等都在关注听觉文化。尼采对音乐的推崇是其呼吁听觉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麦克卢汉则从媒体模式的角度,把文明的演变划分为“部落时代”“脱部落时代”和“重新部落(地球村)时代”,认为这三个时代的传播方式依次偏向口语(倚重于听觉)传播、文字(倚重于视觉)传播和电子传播。他关于听觉空间与视觉空间的论述糅合在这三个时代的两次转型(听觉空间向视觉空间的转换以及听觉空间的回归)中。

而在中国,人们同样很早就对声音有过关注。听觉文化作为人类早期的主要文化形式,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得到人们的重视。先秦时期的听觉文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声音与自然的关系,二是声音与社会的关系。声音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先秦人们对于自然的聆听,例如《庄子》中对“天籁”“地籁”的描述。同样,在《诗经》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大量的对声音的摹写,常见的就是鸟鸣声,如黄鸟的“喈喈”“交交”,大雁的“肃素”“嗷嗷”等。此外,还有其他很多关于拟声词的应用,学界已有人专门对《诗经》中的拟声词现象进行研究。夏商之后,人类所倾听的声音除了“天籁”“地籁”之外,又多出了“人籁”,即音乐。在古代,音乐比之于其他艺术门类更加发达,这从现存的各种乐器中可以得到印证。在当时社会生活的很多场合中,都离不开音乐,如祭祀、战争、送别,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随着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大量出现,人们逐渐对音乐产生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形成了对音乐社会性的认识。

《礼记•乐记》中“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说法,可以算得上是对声音最早的理性认识,后来各种乐论中所说的“靡靡之音”“亡国之音”大多是从这里演化而来。在古代文学领域,从早期的神话传说,到后来的诗词歌赋以及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无不是以口传的方式世代相传。即使到了宋代,出现了印刷术,但可以被刊印出版的文学作品还是少数。特别是明清时期的说书人,更是把文学作为一种听觉艺术的本质发挥得淋漓尽致。20世纪,人类听觉文化史上出现了里程碑式的事件———广播的出现。广播的出现大大地促进了听觉文化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人类的交流。美国广播“外星人入侵地球事件”一度使数百万计的听众信以为真,引起人们的巨大恐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听觉文化在当代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当代电子媒介时代,人们除了看视频,也会在很多场合戴着耳机进行聆听。但相比于图像文化,听觉文化依然处于劣势。关于听觉文化研究,近年来虽然有学者有所涉及,但也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问题都没有进入实质性的研究,与图像文化研究的繁荣不能同日而语。

三、听觉文化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听觉文化作为人类文化传播史上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在当代图像文化日趋泛滥的今天,听觉文化一度萎缩,新世纪以来,一些学者呼吁重新关注听觉文化。在我们看来,听觉文化研究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首先,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听觉文化研究可以引起人们对音的关注。根据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象与音都是语言符号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象与音组合起来也就是能指,语音与语象同样重要,就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但在现实的文化传播中,人们往往更重视象而忽视音。对于一些艺术门类来说,如文学与绘画,评价其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形象性,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形象思维一度成为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但在索绪尔看来,能指作为音响形象,是声音所展现的形象,本质上是声音而不是形象,声音是文字的“第一能指”。在著名文艺理论家赵宪章看来,“二者(语音与语象)都是语言的代用品,无论使用哪种书写方式标记语言,音响而不是形象都是它的第一能指,声音始终都是语言能指具有优先性的第一存在”。当然,文学形象性的特点也是不争的事实,也被学界所认可,但形象性并不是文学的专利,很多文体甚至几乎所有的文字都具有这个属性。因此,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本质在于其声音的特征。比如古代诗歌,都是用来吟唱的,现代诗歌由于失去了音律的特征而走向没落。在作为语言(文字)艺术的文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其“象”的属性,更要关注其“声”的属性。在文化传播中,固然需要图像传播,但也不能忽略听觉传播。在文学研究领域,“听觉叙事”成为当前学界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学者傅修延已经开始在这个领域开拓,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观点,但很多具体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去挖掘。赵宪章先生认为:“新世纪以来,文学理论中的‘听觉叙事’(acousticnarrative)开始萌生,一味依赖语义学阐发的叙事问题有了新朋。从‘图像转向’到‘听觉转向’、从‘图像叙事’到‘听觉叙事’,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人类所面临的表意焦虑和符号危机。事实说明,‘图像时代’的受众既不希望‘失明’,也不希望‘失聪’;既希望睁大眼睛‘看’,也希望竖起耳朵‘听’。‘看’和‘听’都是不可偏废的身体器官。”

其次,从文化研究角度来说,听觉文化研究可以消除图像文化研究的弊端。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所谓的图像时代,生活中到处充斥着图像。看成为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手段,甚至当代人本身也成为被观看的对象,并且深陷其中,乐此不疲。特别是在当代年轻人群体中,自拍并把照片上传朋友圈成为时尚,殊不知,这已经把自己置于别人的“监控”之中。所以,在当代社会,视觉已经成为对人类的一种监控,人们处在类似于边沁所提出的“圆形监狱”之中,实践着福柯所说的“全景敞视主义”。在视觉文化语境下,人类失去了隐私,生活在一个被监视的世界中,这就形成了当代视觉文化的霸权。韦尔施把对视觉霸权的纠偏寄托在听觉文化之上,“因为在技术化的现代社会上,视觉的一统天下正将我们无从逃避地赶向灾难,对此,惟有听觉与世界那种接受的、交流的,以及符号的关系,才能扶持我们”。本雅明对讲故事艺术消失的悲观与韦尔施对听觉文化的期望,共同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在视觉过度发达的文化中,“讲故事的人”的重新出现是恢复听觉文化与视觉文化的平等性,使人类感官与文化达到平衡的关键。本雅明对“讲故事的人”的怀念的观点提出于20世纪初,显示了其怀旧的现代性体验,同时也从侧面显示了其对来自于民间的听觉文化的喜好。

最后,从存在论的角度来看,听觉文化研究与人类的存在息息相关,人类就生活在一个听觉的世界中。对人类来说,声音不仅是一种传播媒介,更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婴儿在刚刚出生时,就以哇哇大哭向世界宣示自己的来临;而老人在离开这个世界之际,又是通过亲人的哭声和哀乐等声音宣示自己的离去。或许这是人类通过声音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抑或只是一种巧合。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是,人类本来就生活在一个绘声绘色的有声世界中,无论是自然界的声音还是人为的声音,都和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如大自然的风声雨声、虫鸣鸟叫,抑或人类吟诗弄乐、吆喝呐喊,都形成了人类的听觉空间。自然之声是一个永恒的存在,亘古不变;人为的声音则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但无论怎么变化,声音作为人类存在的一个家园则是不可改变的。声音作为人类的本能,生而有之,在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过程中,声音都是一个重要的媒介。人类在接受信息时,相比于视觉,听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情感属性。听觉对象比视觉对象更能激起人的情感,听觉交流是人类最本真的交流,也是一种在场的交流,通过文字形式的交流则是一种不在场的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书面形式的交流自然比不过面对面的在场声音交流。今天的人们无论是短信还是网络聊天,都是以文字作为媒介的传播。为了弥补情感的缺失,各种表达情感的文字和表情符号应运而生。即使在文学中,阅读作品与倾听作品也有所不同,所以才存在本雅明所说的“讲故事的人”的存在。在当代作家莫言看来,文学(小说)本质上就是讲故事,文学家都是“讲故事的人”,这都说明即使在文学中,声音也同样重要,甚至比文字更重要。

四、总结

文化论文范文4

从吴哥的浮雕与周达观《真腊风土记》里的描写,古代高棉人无论男女都袒胸露臂,赤脚,把头发束于头顶,下半身以布围腰。布有两条,里面围小布,即腰布,又叫兰谷提,呈带形,环绕在腰部,在前边打结后垂下;外面加围大布,今称为松波(Sampot)或纱笼,是用一条横幅的布缠绕在腰间小布上面,好像半身裙一般。大布小布合在一起就成为一套。穿整套是外出时的打扮,平时在家里只用小布。围布是很有讲究的,质地、花色因人而异。国王的围布精美华贵,多用来自印度的棉布;大臣们用的是从暹罗运来的布;一般百姓用的是本地产的、粗糙的布。国王打纯花布;大臣打疏花布;官人打两头花布;百姓只有妇人可以打两头花布,还可以染手足掌。在身上涂抹香药是真腊人的风俗,香药是用檀香、麝香混合而成的。妇女的装饰集中在手上,臂上戴金镯,手指戴金指环。

二、柬埔寨传统服饰及变化

柬埔寨地处热带,气候炎热,常年高温,人们在着装上都比较单薄。高棉族的传统服饰是“纱笼”和“桑朴”,构造简单,制作容易。一般来说,男子上身多着直领多扣短上衣或是圆领汗衫,下身穿“纱笼”,实际上就是一种把印有各种美丽图案的布料从两边缝合的服饰,穿着时将其围系腰间,状似裙子;女子上身多着丝质圆领对襟短袖衫,下身穿“桑朴”,其制作方法和穿着方式与纱笼相仿,通常女性还会在腰间缠一条图案优美的长布巾。独立后,柬埔寨人开始穿鞋,逐渐改变了赤脚行走的习惯。柬埔寨人都喜欢穿拖鞋,普通百姓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在什么场合都经常穿。政府官员、有社会地位的人、富人则爱穿皮鞋。女子通常赤脚穿凉鞋和高跟鞋。而在农村,人们还是喜欢打赤脚。此外,僧侣和佛教徒认为佛坛和禅房是圣洁之地,除僧侣外任何人都无权穿鞋入内。信徒进入之前,要把鞋脱在外面的台阶上。进入高脚屋时,人们会将鞋脱在楼梯下,进入设在高脚屋中的佛堂时,僧侣也要脱鞋入内。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柬埔寨人的服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高棉服饰在城市的公共场所或是日常工作学习中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衬衣西裤的工作服装和牛仔裤T恤衫的休闲穿着,传统的高棉服饰只有在婚礼上或是一些节日庆典中才有机会看到。

三、柬埔寨传统服饰特征

文化论文范文5

1.重融入抓载体,着力在构筑平台上下功夫。

注重发挥各种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作用,不断开辟和创新廉政文化载体,增强廉政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1)充分利用基层文化阵地开展廉政文化宣传。

推进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室在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中的宣传教育主阵地作用,设立农村廉政文化专栏,适时宣传廉政文化的知识、信息,同时利用民间职业剧团演出前播放廉政格言警句或廉政漫画等幻灯片,营造浓厚的宣传舆论氛围。

(2)借助“农家书屋”平台推动廉政文化传播。

组织实施“农家书屋”提升工程,为农家书屋配购书籍时,把有关道德建设和廉政建设书籍配送到“农家书屋”,在实现“一村一农家书屋”的基础上,2014年重点对32家农家书屋进行规范提升,促进了城乡廉政文化建设。

(3)依托共享工程提升廉政文化宣传深度。

依托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增加道德廉政文化在资源库中的比重,推出了《廉政文化》专题资源库,设置了廉政漫画、廉政故事、惩腐案件、廉政文学、廉政作风教育影片、廉政作风教育戏剧等讲座。

(4)通过免费开放途径创新廉政文化形式。

以市图书馆和博物馆免费开放为契机,在图书馆、博物馆组织举办廉政图片展览,有效发挥一线阵地廉政教育作用。

2.重特色抓亮点,着力在活动兴廉上下功夫。

积极探索区域特色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寻找区域特色与廉政文化的结合点,使区域特色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廉政文化,更加有效地促进廉政文化建设。

(1)积极开展廉政文艺作品创作展览。

精心组织举办廉政书画作品大型展出活动,将书画艺术与廉政文化巧妙结合,令人耳目一新。配合市委政法委、市纪委举办以咏廉倡廉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活动,以高雅的艺术形式陶冶干部群众的廉政情操。这些活动,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从各种感官中感染着人们,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爱廉、敬廉、崇廉、尚廉”,使廉政文化进一步扎根社会、扎根群众,形成一种时代风尚。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

把党风廉政建设与文体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开展“惠民乐万家”文艺巡演等系列活动,对群众进行廉政文化教育。积极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结合基层文化基地示范建设,通过组织举办民间民俗文化节等活动形式,让廉政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廉政文化从机关的“深宅大院”迈向社会的“广阔天地”。

(3)积极开展廉政文化服务活动。

组织开展戏曲、说唱、相声、快板、小品以及对联、书画等农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活动,积极吸引基层群众参与,增强市民廉洁观念。

二、深入开展农村廉政文化的对策思考

坚持把倡导移风易俗,净化社会风气工作放在文化改革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安排,寻找推动工作的结合点、着力点,加强领导,明确目标,持续有力地推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坚持用科学理论引导人、廉政理念教育人、先进文化熏陶人、良好氛围感染人,在内容上要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在方法上要注重把握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时、因地、因事、因人制宜;在过程上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1.要积极作为。

充分发挥优势,引导、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创作一批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廉政文艺作品,使群众在艺术中受到廉政文化教育。利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开展廉政文化活动,宣传廉政文化思想,使人们真正能感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

2.要完善机制。

建立责任机制,加强对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把廉政文化建设的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和单位,有机地融入业务工作,做到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同落实。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坚持联席会议、协调会议和工作例会制度,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互相推动、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联动效应。建立投入机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探索以文养文、市场化运作等途径获取资金,为廉政文化建设持续发展提供经费支持。建立激励机制,及时总结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中的创新做法和典型经验,进行表彰和推广,从而激发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动廉政文化建设良性发展。

3.要注重创新。

文化论文范文6

一、中英茶文化的内涵   1.中国茶文化内涵(1)“重农主义”的影响。“重农主义”思想本质上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茶从自然属性上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之后人工种植茶植物,则体现了人类的辛勤劳动和大自然的完美契合。(2)儒道佛主体思想的影响。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派别中,儒道两家应该是最具影响力的。道家讲究的是清修,注重的是自然、真,注重依照自然规律行事,个人的意愿要服从自然的发展。他们对茶的理解主要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角度,注重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儒家思想作为众多朝代的治国的根本思想,儒家思想赋予了独特内涵的茶文化成为中国志于为官的士子阶层的主要思想寄托。佛教进入中国的时间较晚,但是佛教思想自从其进入中国就占有一席之地,佛教被众多封建王朝统治者所礼遇,而早期僧侣对种茶、品茶的感悟逐渐形成一种特色的茶禅文化。他们也视这种茶文化为一种修行。   2.英国茶文化内涵 在英国,各个阶层和各种行业的人都深受茶的影响。相比于中国人喝茶注重的和大自然的“和”这种“意”,英国人更注重茶饮的规律和格调。英国有早茶的习惯,早餐和晚餐茶比较受英国人重视,早餐茶系精选印度、锡兰等地红茶,通过加入牛奶或柠檬,精心调制出奶香浓郁的早餐茶,其味道非常特殊,既有茶的清香,又有牛奶的可口。英国人把这早餐茶看做是中西饮食习惯和餐饮文化的融合。中国的红茶也会出现在英国人的早餐茶中,如伯爵茶,就是以中国茶为基茶,加入佛手柑调制而成。这种茶有种特别的香味,功能就像咖啡一样,饮后能使人头脑清醒,活力充沛的开始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二、对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的启示   1.出口品种多样的茶产品 中国的茶产品品种丰富,有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6大茶类,每个大类中有很多不同的品牌,如信阳毛尖,西湖龙井,武夷岩茶等。中国茶叶虽然品种多,然而在国际上比较知名的品牌却是凤毛麟角。中国目前的茶还处于前品牌时代,还是仅仅用口味来决定茶的价值,并没有真正进入到品牌时代。因此,要注重国际市场开拓,发展中国的茶叶品牌。而中国茶具亦是种类繁多,分为采茶工具、蒸茶工具、干燥工具、冲饮工具等。经过中英茶文化对比分析得知,英国人主要喝的是红茶,茶具的选用主要是中国的瓷器,红茶和瓷器正式彼此沟通和交流的桥梁,是茶文化交流的纽带。出口多样的茶叶与中国茶器,作为载体向世界传播茶中国文化。   2.发展相辅相成的茶精神产品 中英两国都讲究以茶会友,不管是在平常的人际交往中,还是国际交流中官方接见,不管是普通人的日常交际,还是贵宾接待,茶都是彼此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中国人讲究的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与英国人讲究的悠闲静谧、高雅格调有着太多的类似和契合。文化的沟通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双方文化的“同”与“异”,刚开始的文化彼此碰撞会擦出很多的火花,彼此交流中的求同存异恰是能找到双方文化的共同点,并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纽带。   作者:张进军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

文化论文范文7

1、中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传统文化的缺少会使学生学习功利化,阅读片面化,民族精神淡化,分辨能力差,社会责任感不强,传统文化中的百折不挠、勇于担当的精神没有很好的被学生学习和领悟,很多同学在面对生活、学习和情感上的一些困难和挫折时心理脆弱,不能很好的调节和面对,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极大的困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看,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较高,但是社会适应能力不够,合作精神不强,人文素质不高。长此以往不仅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普遍下降,也会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断丧失,最终失去了自己和民族的个性。

2、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德育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来的,是中国各种文化的总称。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同时还包括佛教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哲学、艺术、文化等多种表现形式,这些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灵魂。以崇尚道德为基本特征的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因此,传统文化对于国人的影响也更多体现在道德领域。应该在道德教育领域向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汲取有益的营养,因为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它提倡积极入世的精神,它把人格修养看作是经世治国的精神基础和先决条件,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这些观点对生活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人而言,对于如何防止人性的异化、扭曲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中国当代的中职院校学生,应该在了解人类人文精神共性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自身的民族归属感,体现本民族的人文精神。对于中职院校学生来讲,只有深刻地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获得心灵的归属,找到“心灵的家园”。

3、中职院校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3.1重视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

学校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课程的安排,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并且在课程设置的课时安排和时间安排上给予高度重视,在中职课堂教学中,除了安排中文专业的必修课以外,要大力开设各种传统文化选修课,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在教学中,学校不能把学习传统文化当做娱乐消遣,而应该切实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每周多加上一节传统文化课的学习,选派最优秀的教师,选择多样的传统文化教材,从而能够更好的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把握。

3.2课内外的文化学习相结合。

在中职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解,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因为课堂上教师会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让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掌握成为一个体系,并让学生从中找到一些登堂入室的门径,进而通过教师幽默风趣的讲解,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求知的欲望;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就会自觉地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化知识,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有选择地阅读优秀的中国文化精神的文史哲典籍作品。这样一来,通过不断地阅读中国传统文化,学生自觉不自觉就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感染,进而提高中职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

3.3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适应时代需要。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年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是伴随着中国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我们不可能要求古人有我们今天的思维方式,所以在很多方面上,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其不合时宜或者是迂腐落后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加以整理和优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文化传统理念,利用古典传统文化为我们的现代化生活服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教育观的流行、传统文化的缺失是中职教育的悲哀,从长远来看更无益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因此,更全面地看待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积极主动地去摸索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做出职教人应有的努力。

作者;柴立山 单位:辽北技师学院

第二篇:室内设计中的传统文化

1、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的室内设计教育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也日益成熟与完善,但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习惯于照抄和模仿西方设计。无论是确立的教学体系,还是选用的设计案例,都具有浓厚的西式风格,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与应用,也忽略了其在室内设计中的空间作用。这样一来,虽然学生们的设计风格显得十分前卫和时尚,但设计出来的作品不符合我们民族的审美标准,缺少民族文化底蕴,难以获得人们的认可,也偏离了室内设计的教学目标。因此,要提高室内设计教育质量,推动室内设计教育的发展,就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努力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市场需要的新型室内设计人才。

2、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2.1中国古典文学的应用。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章流传于世,其中与室内设计相关的不在少数,在一定程度上给室内设计教学带来了启发。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及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些作品对于室内设计构思和室内空间设计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室内设计的空间来源。有很多格调清丽、充满诗情画意的古典文学作品描绘了众多的空间画面,这些都可以作为室内设计的创作素材;另外,通过学习古典文学还可以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以往在室内设计构思中,学生们仅仅是将文字转化为图像和画面,这种构思难以脱离文字的桎梏,也不能体现出文字的独特韵味,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缺乏生命力和想象力。教师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古典文学艺术的地位和作用,积极转变“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素养”的教学观念,适当改革课程设置,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赏析、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同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报告、演讲、讨论等多种形式去感受古典文化,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古典文学艺术的熏陶。鼓励学生在探讨古典文学艺术的过程中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培养其创造才能。

2.2民族文化内涵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室内设计是一种综合性的设计活动,它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设计中体现文化内涵。在教学中要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明白室内空间设计的要点,认识到室内设计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创作之间的契合点,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教学的促进作用。以我国传统的剪纸为例,剪纸是一种很有趣味性的活动,剪纸文化也源远流长,是最为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可通过设计民间剪纸展示厅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剪纸文化,可选取几种典型的剪纸形象让学生去体会民间美术和空间造型的特点,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设计灵感。一般来说,能体现出文化内涵的室内设计往往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韵味,也充分融合了我国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点,这样的设计才能真正打动人心,也更具生命力。

2.3传统空间设计的理念对于现代室内设计教学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室内设计讲究不同空间的“渗透”和室内外空间的通达,对于室内空间的多元化设计具有借鉴意义。在室内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空间分隔的界面,鼓励学生去思考,创造出灵活的空间界面。此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通过空间扩展来实现空间与大自然的交流。从现代设计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很明显的“借景”空间设计。在现代室内设计教学中可以作为借鉴,使学生具备积极的民族文化心态,转变学生的设计思维方式,培养其审美情趣。

3、总结

综上所述,室内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思维活动,还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理念。因此,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室内设计教育工作者应以培养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室内设计师为己任,积极寻找室内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在教学中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教学之中,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努力提高我国室内设计教育的质量,培养出真正适应时代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级室内设计人才。

作者:黎璐 单位:株洲职工大学工业学校

第三篇:传统文化与游戏的结合

一、传统文学渗透在游戏活动中

(1)传统文学体现在智力游戏中

在创设智力游戏时注重幼儿的操作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设置的内容要适合幼儿的能力范围,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不仅得到了乐趣还在已有的知识上有所加强。在语言游戏中,开展姓氏文化教育时,通过玩“送字宝宝回家”的游戏,使幼儿认识单姓、复姓,学会按单姓与复姓的区别将姓氏汉字进行分类。我们在语言区域里创设“中国经典故事”这一板块,让幼儿在倾听、阅读和讲述中,使孩子在思想上形成根深蒂固的传统道德、礼仪观念,发扬我国爱国、奋进、尊老敬贤、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在操作游戏中创设了一些成语接龙、看图找成语等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不仅理解传统文学内容,还增加了传统文学的底蕴。

(2)传统文学体现在娱乐游戏中

我们利用闲暇的时间创设一些互动强、趣味性的娱乐游戏,例如,击鼓传花说古诗,开展一系列情景表演古诗文吟诵活动,组织古诗吟诵比赛。教师根据幼儿的能力特点使每位幼儿都获得奖励,在学习背诵经典文章的同时,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受到良好的熏陶,并让孩子找到成功的自信。

二、传统节日与游戏有机结合

中国有着多种多样的传统节日,因中国传统佳节是传统文化的驿站,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他具有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价值。所以,我们组织了关于中国传统佳节方面的主题活动,从不同节日习俗入手,以幼儿的特点与眼光展现各活动的意蕴。“中秋佳节”的寓意是团圆,可以组织幼儿的亲子游戏,共同制作月饼拼盘等活动,从中感受节日的快乐。

三、传统游戏在幼儿活动中创新运用

1.传统游戏渗透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户外体育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内容十分丰富,如能合理利用还能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使户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更具特色。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进行各种有效的身体练习,并直接接受阳光和新鲜空气等自然因素的刺激,这对幼儿骨骼的发展,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健康,体质的增强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传统游戏渗透在室内游戏活动中

我们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开设了室内儿童游戏区,选用了吹蚕豆、挑棒棒等一些适合在室内开展的民间游戏,使得幼儿各得其所,愉快地游戏,并以此相互交流和影响,为幼儿提供社会交往的场所和机会,并培养他们合作游戏的习惯。

四、传统艺术与游戏有机结合

1.传统艺术渗透在区域游戏中

幼儿十分喜爱自主性游戏,他们能无拘无束地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内容和合作伙伴。刺绣、做灯笼、剪纸、泥塑、编中国结、写毛笔字等是一系列的传统艺术活动。幼儿虽然喜欢,但是有的传统艺术对幼儿来说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我们经过尝试,改变了一些材料,简化了一些制作过程,开设了深受幼儿喜爱的民族自主性区域活动。在与幼儿共同准备这些游戏材料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幼儿的能力范围,同时又要便于幼儿使用和反复使用。因此,需要对一些材料进行改变、调整。这为幼儿的成功提供了保障,是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2.传统艺术渗透表演游戏中

在幼儿园中开展传统艺术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初步的能力和情趣。艺术教育还有助于开启右脑,有助于培养儿童把握全局的能力。大部分幼儿喜欢表演,家长们也愿意对给予孩子表演的平台,表演可以不仅培养孩子的胆量,还可以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我们可以为幼儿创设表演传统艺术的机会,幼儿学习的京剧、民族乐器、简单的茶文化、传统的服饰等传统艺术以表演游戏的形式展示出来,把传统文化带入到幼儿中间,使幼儿初步萌发审美情趣,促进美育情感,为培养健康人格做学前准备、提高幼儿人文艺术修养。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艺术,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美。

五、把传统礼仪教育融入到幼儿游戏中

在游戏活动中,不仅需要克服困难,还需要与他人合作共享成功的乐趣,这时向幼儿进行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将会获得最佳效果。例如,我们设计了室内音乐游戏《我来帮帮你》,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你争我赶的尽情的表现自己,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乐趣。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深化了幼儿对同伴的情感,培养了幼儿关心、帮助、尊重别人的情感。让礼仪之花在孩子们的交往中悄悄美丽地绽放了。开展传统文学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对幼儿人格塑造、传统美德的形成、情操的陶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培养孩子今后做人、做胸怀壮志的现代中国人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游戏中我们必须要注重引导幼儿体验传统文化为重要理念,让幼儿在快乐游戏中学习,不以会背诵多少诗歌,会说多少成语作为衡量幼儿的唯一标准,而是关注其纵向的成长,这应成为教师的基本理念。我将努力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用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对幼儿进行美的教育、使幼儿的心灵受到精神文明的滋养和净化,培养幼儿成为爱祖国、爱民族、崇尚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的一代新人。

作者:刘建颖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古城幼儿园

第四篇:传统文化教学思路

一、在教学中提倡“以人为本”的和谐师生观

21世纪的中国正处在知识、科技空前发展的新时期,为进一步培养高校的各类人才,教师要制定适应教育发展的新举措。首先,提倡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观念。教育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助推器,只有全民族整体素质提高,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更多的人才。要打破有限的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狭隘眼光,把教育的未来扩展到生命的始终,让学生不仅在大学受教育,毕业走向社会也能接受各种学习与培训。提倡终生教育,扩大受教育的权利范围,使中国受教育的权利均等,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其次,注重教学理论的提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能力的发展,利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创造性、灵活性地解决问题。教师要注重教学理论的循环性、递进性等特点,启发、引导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热情地探索未知的领域,避免盲目、片面地接受知识。经过具体事件、观察分析、反复概括、情感升华四个阶段,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促使教学有循环上升的过程。同时,要注重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不断总结经验,建立师生融洽的合作氛围,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在教学中提倡理论实践与创造思维相结合的创新观

1.注重知识研究,在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孔子说过学习知识要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只有牢固、熟练地掌握基础专业知识,才能具有鉴别能力、学会“扬弃”并理解其中的合理内核。只有掌握牢固的知识基础体系,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充分发挥其才能,培养各类人才,真正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实践与创造思维相结合的主渠道。教学活动应立足于传授知识和开发学生创新思维两个方面。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大学生的思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能力和抽象能力,而人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从“解惑”的角度出发,善于提出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身为解惑答疑的引路者,也是与学生共同探索未知世界的引领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使他们遇到问题时能够从多角度、不同方位去研究探索,使他们认识到知识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另外,要用专题性思路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首先,培养学生具有广泛阅读经典的知识能力,教师选取名篇佳作让学生阅读,提高学生对生活哲理的感悟、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其次,采取以学生写读书报告和专题论文的形式。教师指定固定的有关传统文化的题目,促使学生在阅读原著中发现问题,从而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绘画制成的课件来宣传讲解,还可以组织演讲赛、辩论赛等,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启发学生在观看后,提出自己的感受及想法以及怎样完善自己、未来怎样打算。只有不断学习,反复实践,才能完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提高知识能力,达到创新的目的。

2.从“灌输式教育”向“研讨式教育”的转变。“灌输式教育”是重点全盘地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们被动接受,是单方面流动的方式。灌输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是企图控制思考和行动,让人们去适应世界,并抑制他们的创造性。“研讨式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双方讨论,将知识理解—消化—升华。国外高等院校经过实践找到了这种模式,认为这种模式适于培养发明创造型人才。由于我国长期注重“灌输式教育”方法,忽视了大学生的生命本能、智力开发、道德情操的陶冶活动等方面。所以,我国高校课程的设置要从鼓励大学生课程回归到以研讨式为主。从学习方法的改变和策略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不断提高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我国的教学理论才能实现理论到实践的创新。

3.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多种知识纵横交错的探索。目前,个别高校在对待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问题上,仍缺乏深刻的认识,对于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强调更多地停留在口头和片面的理论上。例如,理工农医类专业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课时量少,究其原因是高等教育重科学轻人文的结果。我们反对大学教育中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的倾向。为改变目前的现状,各高校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知识体系是有机相连的,知识是多种知识互相联系的整体。只有学生深入钻研,反复实践,才能达到对各门知识的融会贯通。只有学生掌握知识,才能活学活用;只有知识广博,才能开辟就业的市场。现在的用人单位不再迷信高学历。《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必须实现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变,全面实施能力发展战略,包括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职业不同于学业,工作不同于学习。工作不仅要求有学习的能力,不仅考查智商,更考查实践能力与情商;目前有的高校已将情商纳入考试中,目的是我国需要全面型的人才。因此,加强学生多门学科交叉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能力,能够提高他们的知识含量底蕴,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体系等,而传统文化教育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在教学中要注重把握整体性思维方式,把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相结合。思维方式的培养是从理论和道理层面讲的。但明白了道理,并不一定在行为上做得到。要让学生了解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学会全面看问题,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把这种整体性思维建立起来,大学生在毕业后才能适应国家权力、市场、院校自治三种力量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分散与整合,才能在不同的质量保证模式下,面对多元化、变化的社会,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去面对各种挫折和艰难。

三、传统文化精髓体系与时代历史继承相统一的发展观

1.从大学的教育理论出发,寻求从“学术前沿”走向“发展空间”的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其中优秀的精华部分会随着历史的进步不断得到巩固、加强和更新。例如,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义”“礼”部分,各有不同的含义。“仁”的含义有两层: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相亲、和谐、友好;二是对待他人要怀有仁慈之心,二者同样适用于现实社会,只是形式相同,内容不同,对于人与人之间处理好这种关系我们大力提倡,如尊老爱幼、人与人之间相互融洽等。但对于“不仁”的人所犯的错误,要以法律为准绳,对其进行教育,给予改正的机会。古代的“义”指君臣关系,做君主的要求在德行方面具有君主的品质,做臣子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才华,不得无故冒犯君主。今天,我们把这种关系引申为上下级关系,对上级有礼貌,持尊敬态度,对下级态度和蔼可亲。这样,大家一起工作才能顺利。“礼”是古代规定的君主与臣子之间的礼节和规范。在现代生活中,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与限制。我们办事时,要处处讲究礼节,注重自己的言行规范。它不仅约束着我们的行为规范,也制约着人们的道德规范。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是用礼来维护的,现实社会则是以“法律”和“行为准则”来贯彻的。

2.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外来文化要区别对待。外来文化是有其民族特色的,有着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一定的意识文化。它是有其国情基础背景的,不能不加以鉴别地用“好“”坏”两个字来全部概括。外来文化是适应外国发展需要的,也是为其本民族服务的。相反,我国传统文化也有其深厚的根基与沉淀,要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吸收外国文化中适应我们的、积极的、肯定的部分为我所用,还要有鉴别地去吸收,并对之理解、消化,最后完全吸收转化为我们的需要,以此来适应我国传统文化,丰富传统文化内容。我们要进步,就不能闭关自守、封闭自我,传统文化有精华与不足,外来文化同样也存在精华与糟粕。我们要运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外国文化,要正确对待外国文化,既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盲目排外,而是要吸纳一切有用的外来文化来丰富我国的传统文化,利用鉴别的眼光去吸收、利用,化为对我们有益的养分,从而升华我们特色的传统文化。用发展、战略的眼光去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推动和丰富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高等教育改革。传统文化注重实践、崇尚创新,它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随着社会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传统文化不断受到挑战,因为没有挑战就没有断裂、愈合,更谈不上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现代化高科技时代,要探索传统文化教育新思路:首先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需要,以传统文化推动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抛弃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观念,提倡诚信、精诚合作,反对唯利是图、坑人利己的行为。祖先留下的宝贵传统经验,我们要继承,进一步发扬光大。其次要善于总结,挖掘出传统文化中具有广泛价值的新概念、新经验,与时代特色相结合,发扬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大学传统文化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理论升华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发展完善、不断探索。

作者:孙丽华 单位:白城师范学院历史学院

第五篇:传统文化教育

一、诵读中华经典,夯实人文根基

诵读经典,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国优秀文化的兴趣,促使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多读多背以加强语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同时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也可以为学校的管理和发展增添激情、注入活力、丰富内涵,从而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底蕴。

(一)编写晨读教材

依托强大的教研能力和治学水平,我校组织编写了校本教材《共读美好时光》,这部教材精选古今中外精品文章100余篇,尤其是选择了中国传统《经》、《史》、《子》、《集》的部分精选章节,作为校本课程,纲入教学及考核的范畴。每天的晨读是精神的体操。我们依托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学科教材及《共读美好时光》读本,每天早晨由课代表在黑板上书写晨读内容,学生到校后入室即读。我们倡导大声读书,读出精神,读出气势。在读的基础上,我们要求老师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经典内涵,要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让中华经典的核心内化到学生的思想中去,落实学生的行为上来。

(二)举行经典诵读比赛

学校每学期都设有读书教育月。在活动中积极开展“经典诵读”大型诗文朗诵比赛。在班级选拔的基础上,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报送节目,或独诵,或集体朗诵,或分角色朗诵,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理解经典,诵读经典,对经典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着再创造。

(三)成效喜人

学校每年组织师生参加语委主办的“中华颂”诵读比赛。在涿州市级比赛中,每年都有我校的师生获得佳绩。在2014年度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保定市选拔赛中,我校组成的代表队获得保定市决赛第二名。在诵读经典的基础上,我校师生还尝试开展创作。李宏伟老师参加“中国好歌曲”的选拔活动,获得保定市第七名;代立然老师创作的《团圆中国》参加“中华颂”征文活动,入围全国比赛,并入选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天人家国》一书。

二、办好文学社团,丰富办学特色

扬帆文学社成立于2007年,目前已出刊20期,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关仁山先生为社刊《青春风铃》题写刊名。2010年,刊物被评为“全国优秀社团刊物”。同年,文学社被评为“全国百佳文学社团”。

(一)扎实培训

文学社特别重视对社员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了大量的关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如信海林老师连续十期主讲《论语》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周蕊利老师主讲“青春作伴好读书”等。文学社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开展“新年新诗会”、“端阳诗会”“、中秋诵团圆”等原创诗文朗诵活动。

(二)定期采风

“走出去”也是社员培训的重要内容。去年我们组织文学社的小社员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参观学习。今年我们又组织学生到中国木偶剧院观看大型史诗话剧《少年孔子》。通过外出学习既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更加系统深入地感受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荣誉感。

(三)打造精品刊物

出刊工作是文学社的重要工作内容。社刊《青春风铃》已连续出刊20期,每期刊物大约都在10万字左右,刊载了大量的师生优秀作品。宣传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涿州历史文化是《青春风铃》刊物的重要内容。以上是我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些点滴做法和粗浅思考。我们会不断探索新形势下传统文化教学的实施途径,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带着信念去耕耘,带着希望去播种,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温暖去光大人性的美好,让我们的校园成为师生享受教育幸福的乐土。

作者:王国辉 单位:河北省涿州市实验中学校长

第六篇: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观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两种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体系与源泉的关系,同时在深层次中是互相交融的有机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的思想内容有:社会主义荣辱观、民族精神及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等四方面,这四方面内容都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社会主义荣辱观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主要是意识形态基础,在传统文化中也有较为重要的体现,传统思想“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仁则荣,不仁则辱”等都反映了荣辱观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利国家,死生以之”等反映了民族精神及时代精神的传统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则是中国传统的海纳百川、批判继承的最好诠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从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都是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2、依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吸取精华,坚持继承,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前进。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淀、孕育而来的,是中国民族的思想、文化的优秀特性,在发展新体系时,要不断的综合及创新,通过与传统文化的全面比较、分析及传承,延续优秀思想、文化的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最新形势及社会状况,进行创新,从而建立崭新文化及思想。

2.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理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立需要认清中国传统文化,鉴别其中的精华与糟粕,才能把传统文化中优秀、精华部分继续传承。对于一些糟粕观念需要谨慎应用及吸收,例如,“三纲五常”、“官本位”以及封建等级观念等传统不良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不良思想对社会的发展也有消极的意义。对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借鉴、吸收,例如,豁达大度、诚信笃敬、敬业乐群等优良思想。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社会进步、人员素质提高及国家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因此,要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及核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才能更好的发挥自身作用,不断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应用不能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思想也不能形式的简单结合,要延续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和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的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

作者:孙贵平 单位: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传统文化

一、借助信息技术,结合实际,让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前,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的热点之一。网络这一“百科全书”使我们在网络上感受并学习成为可能。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和学校学生实际,利用“校园网”和“电子图书馆”,让学生们学习过程中不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在第一章第二节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时(本文涉及的教材是《信息技术基础》,广东教育出版社,下同),信息技术的第三次变革——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我国印刷术的相关信息。“我国隋唐时期,就已掌握雕版印刷术。唐代留下的《金刚经》是目前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868年印)。11世纪中期的宋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印刷术得到普遍推广。1450年前后,德国人受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影响,创制了欧洲拼音文字的活字,用来印刷书籍,比毕升晚了400年。印刷术传到欧洲后,改变了原来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接受较高教育的状况,为欧洲的科学从中世纪漫长黑夜之后突飞猛进发展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这些信息,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还有提供的数据和图片资料,强化了同学们的知识贮存,感受了我们祖先的优秀技术和文化,提高学生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方法特点,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思想教育

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方式方法有着其自身的特点。我们经常采用的“任务驱动法”、“分组学习法”在具体运用时候最适宜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应该说,将传统文化作为信息技术的“任务”尤其合适。教材选材上已经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比如,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和表达一节(教材第三章第三节),制作任务是“革命先驱——孙中山”,在一边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的过程感受多媒体信息的强大感染力的同时,一边教育学生认识伟大的革命者孙中山先生的一生——一代伟人,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激励后人,值得怀念等,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再者,分组教学的方式方法尤其有利于学生们互相比较、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带动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更加重要的团体协作精神。这些实际上学生的“一举二得”,不仅学习了信息技术,又能学习到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还能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和计算机的兴趣。并不是“牛不喝水强按头”,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就我们学校实际情况来说,我在学生机器上安装“满意办公”中的唐诗宋词精品、字典等有益的软件,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我们必须明白:无论后人在经济上取得如何重大的成绩,如果文化底蕴上严重缺失,那绝对是一种充满忧患的遗憾,因为这种“欠缺”的延续和递增,将使华夏五千年文化最终难觅踪影,留给子孙的是一场文化危机。教育工作者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传播优秀文化的责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作者:张海艳 陈士诚 单位:安徽省阜阳市第十五中学安徽省阜阳市红旗中学

第八篇:广告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应用

1、剪纸

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代表和财富,以其极富民族魅力的艺术内涵和简单朴素的艺术表现力而广受人们的推崇,而且剪纸极富创造力,很适合现代广告设计的需要。从现代广告设计的角度看,如果一个广告作品没有特色,那就无法引起观众的注意,无法达到宣传的效果,更不能起到广而告知的作用。因此,在民间剪纸艺术应用到广告设计的过程中,也是增加广告设计时代感的重要手段,这样既可以让广告设计更加有特色,同时也能够将日趋边缘的兼职艺术重新进行传承和发扬。我国民间剪纸艺术主要是运用红色,来体现生命最初的特点,具有很强的色彩冲击力,能够非常准确的对我国民族文化的本质进行体现,非常醒目。此外,剪纸艺术不只是从视觉上传递美感,也是我国哲学理念的一种体现,主要代表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和未来的期待。

2、书法

在现代广告设计的构成元素中,色彩、图案、文字是最常使用。但是需要看到的是,现代广告设计中,对于书法的创新很有限,当前在广告市场上,大多数广告仍然更多的关注美术字体的变幻,对于书法理念的研究却非常少。应该来讲,尽管美术字非常规范严谨,但是在组合的过程中能够具有千变万化的形象。因此,具有很多设计方面的优势,但是目前很多的广告都太规整,缺乏人情味,无法实现更好的表达效果。从我国书法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书法竞相发展,多样化一直是书法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艺术上的多样化更是为我国的书法设计元素增加了利用价值,这让很多的设计者都得到了非常有价值的创作素材和灵感。因此,在广告设计中要充分发挥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书法多样性和艺术表现力强的特点,将书法艺术与商品的本质属性较好的结合在一起,使广告达到一种艺术上的震撼力和吸引力。比如在珠宝商品和艺术商品的广告设计中,可以大胆地运用书法元素,让商品具有一种古色古香的复古感,增强商品的价值和宣传效果。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通过对于不同书法作品的巧妙运用,能够让广告带给人们美的感受,给商品增添一份艺术美感,给观众带来很强的感染力。

3、国画

国画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与书法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和艺术表现力。通时,在不用流派和风格的国画中,也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对于世界和外部社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哲学体系和思想内涵。因此,在广告作品中,有选择行地使用国画元素,能够凸显商品的内在情趣和审美价值,让广告设计给人们带来更深层次的体验。比如在制作家具产品的广告时,恰当的选择一定风格的国画图案,可以使家居产品增添艺术的美感,使商品突破了使用价值的局限,转而产生重要的审美价值,为家居产品平添了很多附加值,也就是商品的自身价值得到了最大化的宣传。

4、传统纹饰

所谓传统纹饰是指出现在我国古代器皿和建筑上的纹饰图案,这种纹饰图案显示了我国古代人们对于审美的取舍和认识,包含着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看法和观点。这些纹饰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饕餮纹。饕餮纹是我国古代主要运用在古代的青铜器皿上,造型独特,具有很强的神秘感,庄重威严,很大程度上提现了我们的民族性格。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对饕餮纹的使用,可以将其作为符号也可以作为装饰,通过有选择的取舍和扬弃,可以充分表达饕餮纹元素带给人们的肃穆和威严感。此外,将饕餮纹用于公益性广告的设计中也是非常合适的,通过饕餮纹来展现社会道德体系中的某些价值取向就非常适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饕餮纹能够迅速吸引人们的关注,引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同时强烈的民族气息也提升了广告在融合道德、民族、公益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广告的艺术属性,使广告效果的不断提高。

作者:胡晓敏 单位:邢台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第九篇:传统文化对广告设计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1.传统文化是现代广告设计无法割舍的情怀。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潜藏在中国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意识之中,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血脉里,是一种文化基因的遗传。她表现在人们的思维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现代广告设计也时时闪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也正是中国广告设计的独特性和魅力所在。可以说,传统文化是现代广告设计无法割舍的情怀。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传统文化也正在蓬勃发展,而在现代广告设计方面,传统文化元素也展现了她那卓越的影响力,得到现代社会的肯定和认可。可以说它在消费市场、现代生活与精神思想上铺设了一条道路,通过其内在的艺术魅力,传递出美好的时代信息。就传统文化中的书法、剪纸、篆刻、水墨这几种元素来说,它们不仅仅是一个外在图形,而且蕴含着一种鲜明的中华民族特征。这些图形元素看起来简单,实则包含着一种强烈的东方民族情调,能够展现出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思想观、审美观。也可以说,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图形元素是一种民俗文化的外在展现,因此说,它通过一个简单的图形就可以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让人只看一眼就可以铭记心中,永不忘怀。这对现代广告设计来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设计元素。现代广告设计通过汲取传统文化元素,必然会释放出鲜明、醒目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征,这一特征正是现代广告设计所苦苦寻求的。在现代广告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正在被更多地发现和利用,也积累了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

2.中国书法艺术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书法艺术是我们国家的一种传统艺术,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从古至今包括了篆体、宋体、隶书、楷书、草书等等,其各种字体都散发着独特的东方意韵和艺术魅力。可以说,仅仅书法艺术这一项,就在中华民族艺术园地中绽放出绚烂多姿的风采,它所散发出的形体之美和意境之美,一直被广大设计者所关注和采用,书法艺术赋予了现代广告设计特有的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现代广告设计需要有精湛的艺术构思,书法艺术在广告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能使人过目难忘,令人回味无穷。现代广告设计可以说离不开书法艺术,书法艺术在广告设计中的使用率最高,因为,有广告就基本上有汉字,有汉字就必然讲求书法艺术。只要我们注意一下,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发现书法艺术在广告中的应用。例如衡水老白干——喝出男人味、恩济堂秋梨膏、果冻布丁喜之郎等。

3.中国水墨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水墨画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包括写实水墨和写意水墨,其绘画形象简洁而不简单,寓意丰富,意境深远。水墨艺术在近代经历过一段低潮时期,即清末民初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导致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失去信心,认为西方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中国的传统是封建落后的。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的水墨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又呈现出新的生机,很多艺术家在传承和改进这种艺术形式,不断探索水墨艺术今后的新的发展方向。例如中央电视台运用电视画面语言结合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形式,将中国发展的进程浓缩在一幅幅画卷之中,其制作手法将水墨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人感觉自然、亲切、舒畅、和谐而美好,体现出中国社会的一种独特文化情怀,而人们在欣赏画面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人精诚谦和、刚柔并济的精神。其淡墨与浓墨有机组合,画面纯粹、简洁、流畅而又丰富,展现出一种磅礴大气而又飘逸非凡的悠远意境,既有现代感,又有一种民族古韵。它的泼墨或浓或淡、层次丰富、脱俗灵动,将中国的水墨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可以说,这个电视广告在宣传中国的同时,也向广大观众传达了蕴含在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让人体会到广告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4.中国传统美德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观念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诚实守信、尊老爱幼、温馨和谐”等等观念都可以通过人情味来表现。如果能在广告设计中恰如其分地加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元素,就可以在商业宣传中融入浓浓的人情味,让人倍感亲切,从而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例如银鹭桂圆莲子八宝粥——爱的味道、孝敬爸妈——脑白金等。还有很多广告以带着礼物回家过年为题材,在进行产品宣传的同时,让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人的亲切关怀。这些广告以“爱”、“家庭”、“孝顺父母”等为题材,在宣传商品时更容易让人接受。另一个体现传统美德的广告是娃哈哈营养快线的慈善营销宣传,在广告创意策略上,生产厂家承诺,每销售一瓶营养快线,就捐出一分钱作为慈善资金用出,这种广告策略传达出能让每一个人都认同的爱心与美德。娃哈哈的这一广告创意用慈善的口号来号召大家购买产品,将商业目的和慈善活动有机结合,让消费者在购买了饮料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爱心。

二、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来不断地积淀和发展过程中,早已深入人心,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将传统文化与广告设计融合在一起,是广告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这样才更符合中国的国情,使商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容易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从而达到既销售了产品,又展示了企业形象、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了社会正能量的多赢效果。

作者:胡晓敏 单位:邢台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第十篇:中职语文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1、对中职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对中职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其社会竞争力。中职毕业生往往有着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也比较吃苦耐劳,能够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是,如今的企业非常重视自身文化建设,而企业文化建设往往取决于员工素质。因此,员工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在中职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升其综合素质,让他们更具竞争力。对中职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职教育要以育人为本,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毫无疑问,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职生的文化素质得以提高,人文修养得到加强,学校的管理工作自然也能够更好地开展。同时,借助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中职生的道德品质,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公民和劳动者,对于维护社会和谐安定也十分有益。

2、中职语文教学要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语文是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其丰富的传统文化积淀,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但长期以来教学中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轻人文教育”的现象,以语文为代表的没有直接实用价值的学科往往处于被忽略的境地。对此,教育主管部门也有着清醒的认识。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从新大纲的要求中不难看出语文在中职教育中所承担的重要使命。基于这一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发挥相应的作用,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做出应有的贡献。

3、中职语文的教学策略

3.1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依托的是我国丰富灿烂的文学资源,而中国文学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所表达的感情总是依托于具体的情境。传统文学作品中有各式各样的情感表达,有斜阳晚树也有小桥流水,有抚今追昔也有壮志未酬,有人生苦短也有悲欢离合,有忧国忧民也有对酒当歌。然而,这些情感和情境与今天我们的生活有着一定距离,对于文学基础相对较差的中职生而言,理解难度更是不言而喻。所以,语文教师如果想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就必须还原和设置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接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来说,本首诗只有4句,其表面意思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对其背后隐藏的内涵和意义,却需要通过还原当时的情境才能让学生理解。教师在讲解之前,可以先介绍作者李白和诗的主角孟浩然的情况,让学生知道: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了,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然而,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从《李太白集》里可以看出,李白最崇拜和喜欢的诗人就是孟浩然———李白在《赠孟浩然》中曾经写过“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两人的友谊,他们诗才出众、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在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李白与孟浩然经历了一场长时间的同游,把孟浩然既当作老师又当作朋友,感情甚笃,所以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因此,诗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充满了与偶像依依惜别的味道,显得颇为伤感。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则别有深意,因为扬州在当时是京杭大运河上最重要的城市,也是当时中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对于扬州的繁华,李白一直非常向往,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前去,所以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依依惜别之外又多了一分羡慕和无奈。继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位于山顶的黄鹤楼是当时最高的楼之一,登高远眺整个长江漫漫无际,接地连天,十分壮阔。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眼看着帆船一点点消失在远方,可想而知他注视的时间有多长。让学生用感情去诵读,引导学生想象、领会诗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怀,体验古人深情厚谊带来的感动和温暖。从审美角度来看,后两句诗又充满了一种无法言说的空阔感,用唐诗研究专家康震的话来说就是,读这样的诗歌,能让你感到整个人生的境界都是开阔的。

3.2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在目前的语境下,多元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对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多元文化所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强势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入侵,使得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降低。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文化,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那么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价值,并对其产生认同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指出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例如目前十分流行的日韩剧所依托的日韩文化,其根源则是中国的儒家文化。如果我们由此入手,就不难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其次,引用实例说明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例如在世界各地普遍兴起的孔子学院和汉语热;法国总理希拉克十分热爱中国历史,对于青铜文化的研究近乎专家水平;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能说十分流利的中文,这都体现出各国政要对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重视。中国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智慧是一种生存智慧,在1988年的一次集会上,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其共同发表的宣言中表示,如果人类要避免世界性混乱,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当学生了解到这些之后,定然能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3联系古今,拉近距离

中国传统文化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延绵传承,从未断绝,许多文化现象在今天仍有遗存。所以,语文教师要结合现实,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解释中国传统文化。例如今天所说的“名字”在古代其实包含名和字两个概念,名与字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著名诗人李白,字太白,这里的太白实际上指的是太白星,而李白名中的“白”字就是太白的简称。再如苏轼,字子瞻,名中的“轼”字是乘马车时的扶手,用以眺望,所以用“瞻”作字。除此之外,在古代称字表示对他人的尊重,例如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当时的许攸,原来称曹操为孟德兄,后来对曹操有意见了干脆称他为曹阿瞒,由此引来杀身之祸;又如当年三十多岁的康有为见到二十多岁的梁启超时称其为“卓如兄”而不是“启超”,就是为表示对梁启超的尊重。在这里“,兄”并不一定表示年龄的差异,而是对于对方地位的认可及人格的尊重,所以在古代年逾古稀的老人称呼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为兄的事情并不少见,由此也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谦和温润是十分值得现代人学习的。

3.4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交流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一门课程若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依赖师生的良好配合,语文也不例外。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而不能由教师一味灌输。那么,教师应该如何与学生进行互动呢?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认真备课、联系现实,充分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张驰有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古代场景和古代人文气氛。例如在讲解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这句诗时,先让学生理解诗意,然后重点解释“折柳”。“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常常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之意。折柳既是当时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客旅他乡的亲人早早归来的意思。学生从对古代风俗的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另一方面,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能够及时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此外,学生也要事先了解课程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自然就很容易理解文学作品,在轻松愉快的诗情画意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不经意的诵读中接受了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对文学的了解。例如在讲解抒情性作品时放应景的音乐辅助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赏析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病起》这首诗时,可以配乐朗诵,把诗人“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悲壮沉郁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欣赏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走进当时的情境,感受作者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此外,在讲解描写性作品时可以展示相应的图片,讲解故事性作品时可以播放相应的影视或戏剧片段。总而言之,就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促进学生理解和学习。

4、结语

文化论文范文8

中专语文的教学,在学生这个时期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智力、性格、意识形态和身心正在不断的发育和成长,所以在这个时期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与知识内涵,那么中专的语文教学就要抓住这个时机,以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人文教育资源来指导和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掌握,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的人格和高尚品质的形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学校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着力提高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育是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对学生的意识和态度的培养和形成,有助于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的社会环境。把人文资源引入到语文传统教学中,可以促进中专语文课程的改革,改进老师和学生教学和学习的方式方法,并且有利于开阔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视野,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中专学校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方式,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以平常的课程为主要载体,将人文教学资源合理利用,把中国传统文化植入学生的身心,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强化民族意识,发扬民族精神,提高本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中专语文传统文化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技能的坚硬后台,利用人文教育资源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这对于中专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中专语文传统文化人文教学资源的拓展实践

从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中选取古典名著、历史贤儒、人文名胜以及文化遗产,让学生在这之间品评与思考,这便陶冶了情操,提高了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一)从古典名著中获得实践

我国的古典名著可谓不胜枚举,里面刻画的性格特点以及人文品格生动形象,我们可以从中拓展,使学生对于其中的东西进行评价与鉴赏,培养学生对这方面浓厚的兴趣爱好,从而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文化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去研读古典名著,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以丰富,对于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意义匪浅。

(二)从历史名儒中获得知识

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将我国从古至今的历史名儒的经历、地位、人物性格等进行一个系统的编排与整合,并开展选修课,让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研究他们的作品和品格,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良好的模范与激励的作用,这样会使学生充满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三)从人文名胜中得以拓展

让学生通过对一些富有历史与文化内涵的名胜古迹进行拜访与游览,可以让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更加强大。这会使学生对于中国不朽的文化充满崇高的敬仰与热爱,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增强。

(四)从文化遗产中获得认知

拿一些非物质文化让学生进行感受与学习,对于这些东西做一个细致的了解,从而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与传播者,增强学生的品评能力。社会是一个非常大的课堂,所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就要好好利用社会这个大的人文教学资源,所以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人文教育资源,如此可以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促进学生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