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监测管理范例

网络监测管理

网络监测管理范文1

环境保护通过组建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加强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各网络成员单位通过做好数据处理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确保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现状,并结合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监测网络;辐射环境;管理现状;发展对策

前言

作为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辐射环境监测是国家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核技术的利用,尤其是在日本“3•11”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之后,社会各界对于核与辐射监测工作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辐射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显得十分突出。为此,为了做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满足环保新形势的发展需要,需要不断发展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现状,并结合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

1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背景

1983~1990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该调查采取了严密的质量保证措施,为我国辐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打下基础。1999年环境保护部着手规划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构架体系。2007年,环境保护部开始分阶段实施“全国辐射环境监测项目”,全面启动了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监测与辐射事故应急监测工作。

2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的现状

当前,在环境保护部核安全管理司的指导下,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不断完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成员单位按照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程序的要求,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完成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工作。

2.1网络组织机构

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主要包括8个部级辐射环境监测监管机构,31个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106个地市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形成了国家、省和部分地市三级监测网络体系。其中环境保护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负责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全国辐射环境监测项目。31个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负责省级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管理,地市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结合辖区内实际情况,做好基本的辐射事故应急监测工作。

2.2队伍建设现状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开展辐射环境监测的保证,截至2011年底,部级辐射环境监测监管机构共有795人,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总人数1029人,具有辐射监测上岗证736人,通过辐射监测、辐射防护、环境评价等方面的业务培训,使得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2.3质量体系建设

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和计量认证工作,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成员单位形成了全过程控制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一个不断实施质量改进的自我完善机制。目前,大多数辐射环境监测机构已通过部级计量认证和实验室国家认可。

2.4制度建设

辐射环境监测保证的前提是完整细化、操作性强的制度,根据全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加快做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制度建设,颁布了多项政策文件与技术规范,开发辐射环境质量信息系统软件,编写了一批培训教材,进一步强化辐射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为了提高网络运行的效率和质量,环境保护部还制定了一大批管理办法和规范,确保国控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代表性、可靠性以及科学性。

2.5质量控制方法

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有方法确认、校准仪器设备、空白试验、测量检出限、绘制和检验校准曲线、平行样与加标样分析、绘制质量控制图、进行能力验证等。当前,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拥有多台强制检定的监测仪器,检定结果全部合格;实验考核结果偏差均保持在20%以内。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通过开展能力验证和国际比对活动,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技术人员的辐射环境监测技术水平。

3当前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实验室质量控制某些环节存在问题

在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实施情况检查过程中,成员单位对于室内分析测量的质量控制较为重视,对于室外操作质量控制不够重视,样品重视不够,所采集的样品缺乏代表性。

3.2监测标准研究相对滞后

与辐射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相比,辐射环境监测标准相对滞后,制约了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在用的辐射环境监测方法中,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急需清理和修订;与监测方法相配套的质控技术相对落后,缺少必要的质控措施,没有形成系统的质量控制体系,相应的国际标准研究滞后,质量控制模式较单一。

3.3仪器设备检定工作存在困难

辐射环境监测工作起步晚,仪器设备的检定工作存在困难,放射性标准物质品质单一、种类少,不能满足监测介质、项目以及质控工作的需要。

3.4队伍建设滞后,缺乏高级技术人才

截止到2015年底,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人员比2014年同期增加了452人,但是高级技术人才缺乏,并没有增加,目前的人才队伍很难促进辐射环境监管事业的迅速发展,停滞不前,必定代表着退步与落后。另外,各级辐射监测机构定位不清晰,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应急监测能力不足等问题也是制约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要素。比如目前华东、东北、华南的监测能力尚可,但西南、华北、西北等地域的监测能力则相对落后;还比如在应急监测的设备方面、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4提升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管水平的思考

(1)要构建科学全面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辐射环保事业越来越被大众所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重视,随之建立的各类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单位将越来越多,当前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如下: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隶属于环保系统,已经逐步扩增加至地市级环保境监测机构,有的甚至将其他部门、企业的辐射环境监测机构也纳入了进来。这方面我们要借鉴先进的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美、日等国在辐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上,都成立了部级的辐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和技术中心,经过环保部授权,对下面各级辐射环保机构实施具体指导,强制要求执行统一标准的检测方法、质量控制技术和技术规定,并要求各级的辐射环保检测机构必须获得其资质认证,必须接受其定期的培训、考核、质量巡查和实验室比对能力验证,必须接受其有效评估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检查等质量监检活动。国家辐射环境监测质管和技术中心主要负责制定全国中长期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规划,为环保部在这个方面实施科学、准确的决策提供具有前沿的、有价值、有意义的参考。

(2)建立统一的信息化质管平台。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是确保各级辐射环境监测信息流转顺畅的保证和支撑,我国要建立环境监测质管要素管理数据库这个统一的平台,引入数据质量审核制度,规范统一的录入标准要求,把各级机构的技术人才资质情况、机构的资质等级、仪器的检定信息和分析检测方法等信息录入其中,实施动态的共享和检索使用:①可以使环保部全时掌控面上整体情况,实施科学决策;②其他授权机构也可根据权限适时掌握情况,便于加强自身管理和建设;③可以监督网络人员持续做好质量管理,是网络的运转更加顺畅和规范,从而使数据流通道更加疏通。

(3)积极探索与外界的合作机制。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要根据未来的发展需求,积极开展走出去活动,积极探索其质量管理对外合作,在市场认真筛选一些优秀的合作对象,结构共同合作的基础,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实现信息和各类资源的共同享有,互惠互利。其主要内容应包括:①要积极与具备放射性标准物质生产资质的机构展开合作,分步骤建立部级的自己的放射性标准物质生产基地,解决放射性标准物质单一、基体简单的问题;②要积极与国家法定计量部门展开合作,进行环境监测设备检定技术的研究,从而分步骤建立部级的自己的辐射环境监测设备校准检定实验室;③积极融入全球,努力加入全球性的放射分析实验室网络,通过参加各类环保研讨、样品比对活动提升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技术水平。

(4)做好质量保证技术研究。质量保证技术主要针对应急监测、连续自动监测等领域提出的,也是针对当前辐射环境检测质量保证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提出的,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加强对干扰因素下的异常值研究,比如: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常常会因为停电、超控制限等问题引起异常值,要着重研究其处理判别技术;要注重研究雷电、冰雹、暴雨等极端恶劣条件下的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判别处理技术;②要进行快速监测技术研究,要着重研究突发放射性污染等条件下质量保证和控制技术,要着力研究便携式监测仪的质量保证技术;③要有统一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内容要涵盖方案设计、采样、布点、运输、分析测试、前处理、数据处理、数据诊断、分析评价、信息传输、报告编制等;④要量化评价指标,研究评价技术,建立完整的规范的质管评价体系,以此衡量和监督辐射环境监测单位高标准做好质量管理工作;⑤要加强国际化的研究。就是在这方面要打破技术壁垒,建立与国际标准一致的标准规范,甚至是参与国际标准制订,利于我国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

(5)努力建立科学的质管体系。目前我国这方面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有:《检验和校准实验室的能力的通用要求》,其中15款管理要求、10款技术要求是具体标准要求,实验室只要申请对组织管理、业务能力、技术水平、样品管理、设施和环境监测的要素评审,并顺利通过国家认可,就可以按照准则合法开展监测服务,就可以参与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就可以享受一些合法机构享受的权利。

5结束语

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隶属于其的辐射环境监测网路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辐射环境监测质管正朝着组织构建网络化、管理程序规范化,技术水平标准化,装备不断现代化和质量系统统一化的目标大步迈进。这要求我们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必须坚定信心,努力完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质量管理体系,认真扎实做好辐射环境监测数据的保障工作,确保数据的可靠和准确,不断适应现代化、定量化、科学化的环境管理要求。

作者:石伟力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

参考文献

[1]黄仁杰,张荣锁,沈钢.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J].辐射防护,2009,09.

[2]刘华,赵顺平,梁海燕.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回顾与展望[J].辐射防护,2008,11.

[3]李翠薇.环境监测仪器的发展现状及其虚拟化对策[D].重庆大学,2004,04.

网络监测管理范文2

关键词:成本监测;成本精细化;问题;具体做法

引言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医药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谁来支付医疗费用的问题,是医改的重要领域之一。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医疗服务的补偿方式已经逐渐被财政的定向拨款或差额拨款所取代,公立医院必须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在保证医疗质量提高医疗收入的同时促进医院成本的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但是当前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受国家政策影响,在技术劳务价格方面总体偏低,因此在国家层面进行以成本为依据的支付方式改革需要建立一套全国统一、真实有效的医疗信息系统。国家卫健委财务司在2012年9月开始创建价格成本监测网络,本文主要对医院在成本精细化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借助医疗服务价格和成本监测工作的开展,提出切合医院实际的提升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做法。

一、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数据信息的质量偏低

随着信息数字化管理的发展,对成本数据的信息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成本数据信息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数据的归集、处理和传递,要准确反映成本的消耗水平,首先要保证成本形成各环节的基础数据完整准确并且可追溯。医院的成本核算涉及多科室多部门多个环节,一个基础数据可能由好几个部门共同填报,或是多个部门分别填报一个基础数据,数据不唯一,难追溯,成本数据信息的质量总体偏低。

(二)成本核算的费用分摊方法不够规范

在开展成本监测工作之前,我院的成本核算管理模式较为单一,成本核算的范围大多仅涉及直接费用,成本只对直接成本核算到科室,对于公用费用并未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摊,而是直接记入医疗或是管理的其他科室,没有再做进一步的归集和分摊,由于费用支出的项目种类较多,没有制定统一的分配标准和分摊方法,无法准确归集各项目或各病种消耗的成本。

(三)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成本核算数据量多且复杂,在没有信息系统支持下采取的手工统计核算,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得出的成本分析结果还很难追溯产生异常数据的环节。我院的成本核算系统尚不完善,成本核算还没有贯穿到医院各科室,因此,为了提高成本核算的质量和效率,需要将各个独立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加强各子系统和数据库之间的互联操作,实现各系统数据之间的共享。

(四)成本分析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成本分析是一个PDCA不断循环改进的过程,每年在编制预算时即对医院来年的成本进行预测,预算报销系统则可以控制执行中的成本,为每个指标设置预警临界值。对成本的执行结果进行评价,横向纵向查找成本异常的原因,结合考核机制提出解决办法,同时优化管理流程,重视成本控制。但由于没有设置专岗,对成本的分析和考核的重视度不够高,分析模板比较单一,创新性不够,切入分析的角度偏少,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的随意性比较大。

二、借助成本监测工作,优化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做法

(一)借助成本监测工作,不断归集维护数据的标准体系

监测网络的各网络成员单位要按照国家统一的数据信息标准上报数据,首先,确定医疗机构成本核算单位,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的基础上加上医技科室、管理科室和后勤科室。我院严格按照定义要求对成本核算单元进行了重新设置,确保HIS系统、财务账务系统、物流系统、工资系统里的科室代码和成本核算单元一致,有效提高了数据之间的对接,实现了统计口径的标准化。其次,成本监测系统里表6《医疗机构科室成本基本情况年报表》要求填报各科室人员数量、科室面积、收入和直接成本等内容,在开展成本监测工作之前,我院对于科室人员数量、面积等可以提供成本分摊标准系数的数据并未进行归集和维护。从2014年开始,我院以科室层级为单位,要求相关科室通过各信息系统按月归集维护日常成本数据,人事科负责维护科室人员,总务处负责科室面积等,日常成本数据的归集逐步常态化和规范化。同时,对人员库进行多维度的设置和维护也是我院数据字典里的亮点,为了确保员工工号的唯一性,对人员的工号和工资号进行了统一,统一工号后的人员库实现了跨系统多维度的查询引用功能,输入工号即可查询工资系统的收入、人事系统的职称信息等。因此,借助于成本监测上报的数据要求,我院建立完善了一套与财务年报、会计制度、病案首页相衔接的多维度的科室、人员、资产等数据字典,并持续规范数据的收集工作,不断加强数据的管理共享和应用,为医院进一步的成本核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借助成本监测工作,规范细化成本分摊方法

开展成本监测工作以来,我院逐步建立完善起来的数据库为成本数据的归集提供了更多的分摊标准。在完成数据的收集准备工作后,要对收入和成本的数据进行归集。通过HIS系统,不同的收费项目归属不同的科室,如手术治疗收入对应到执行科室,检查化验收入按比例匹配开单科室和执行科室。在成本的数据归集方面,直接成本在科室物资申领、维修申请、工资发放等环节在各个系统中直接生成,在财务人员编制会计凭证时直接对应到相关科室。固定按月开支的成本采用先预提再冲销的方法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公用费用支出则采取先归集再分摊的方法,编制《成本费用分摊标准表》,明确分摊标准。例如水电费按照科室面积分摊,洗涤费按照科室医护人员数量确定分摊参数等。确定标准化的分摊方法后,进一步细化了我院的成本核算,月均分摊物业费、水电费、洗涤费等各类费用可达四五百万,明显提高了成本核算的精细化水平。同时,我院的科室成本是门诊和住院合并记账,监测系统里的表6要求按照人员比例对各项成本进行分摊计算后确定门诊和住院成本,这又进一步细化了我院的科室成本核算工作。

(三)借助成本监测工作,加快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

监测网络要求上报的7张报表数据几乎都来源于信息系统,因此,医院信息化的建设水平对于上报报表的数据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院不断加大对信息建设的投入,2015年上线HRP系统,集成了固定资产、物流管理、工资系统等各模块,财务信息系统在集成系统的基础上又涵盖了预算、财务、成本等各系统,财务信息平台逐渐实现多维度一体化。2018年又开始对HIS系统进行全面的升级更新,信息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财务部门可以对所有相关责任科室的成本数据进行直接的采集,对医院的成本控制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成本核算实现了信息化高效管理。

(四)借助成本监测工作,建立健全成本分析管理体系

在形成全国统一的数据信息标准后,监测网络创建了全国统一的成本核算体系,其生成的成本监测报告可以为全国医疗服务价格和成本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报告以数据分析为载体,对医院的资源配置情况、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使用频次情况、医院工作量、医药费用情况和收入成本进行分析,从多个维度对数据和结果然后进行分析排序,既有本院历年数据的纵向对比,也有本院和本省、全国同等级医院数据的横向对比,拓宽了我院分析的方法和思维,改进了我院的成本分析报告。利用监测报告的数据,可以为项目成本和病种成本的核算打下基础,在科室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根据考核指标细化科室的绩效目标,例如对于平均住院日的考核,我院从按科室考核,逐步细化到按病种考核。结合监测报告三年的数据,制作出趋势图,对标全国、全省先进的指标,找出差异,如在对比全国、全省数据上,发现我院手术例数少于全国和全省平均,促使我院加大了对外科系统的支持力度,近几年我院胃肠外科、脊柱外科、心胸外科等外科系列科室在医院的支持下,业务水平和业务量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对于高出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的成本项目,我院也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控制。我院逐步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横向管理和制约机制,不断寻找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率。

结语

医疗服务支付制度从按项目付费为主逐渐向按DRG多元复合型的支付方式转变,医疗服务的定价越来越需要精准的成本分摊和核算。在医疗服务价格不可调控的前提下,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率除了增加医院的收入外,更为重要的是对成本进行控制,而成本的精细化核算是进行成本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在开展成本监测工作的几年里,我院充分利用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不断加大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把成本核算和精细化管理结合起来,构建成本评价和考核体系,努力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价格更低、服务水平更优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彭杰,朱锁印,郭晓平.医院全成本核算的科室设置及分摊方法实践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25):62–63.

[2]兰娜.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全成本核算方法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4(22):89–91.

[3]杨学平.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全成本核算[J].现代商业,2017(09):2.

网络监测管理范文3

 

自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互联网技术在我们生活中各个领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因此,对网络的管理工作为保证其稳定、良好的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网络管理中,对于用户的各种应用我们难以进行强制限制。由此也可能带来管理上的难题与安全隐患,比如由于病毒、木马或其它流量导致网络的拥塞。因而科学的网络规划时前提,但对网络上的各种流量进行长期的监测,也是保障网络正常稳定的运行重要举措。   1进行网络流量监测的现实意义   所谓网络流量监测是指通过对网络数据的连续采集,从而对网络的流量情况进行了解与监视,它是网络管理中最基础的工作之一。对于网络监测所获取的网络流量数据进行统计与和计算,从而得到网络重要成分的性能指标。网络管理员就可以根据已存储网络的相关数据结合当前所获取的网络性能数据指标,通过分析了解网络性能变化趋势。了解网络运行情况,分析制约网络性能的瓶颈问题,从而为科学规划网络、优化网络设置,为解决网络故障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提供了重要信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网络流量的特性分析   在经过对互联网通信流量的长期监测与测量,从现有的技术水平来说,我们把网络流量的主要特性归结为以下4个方面:   1)数据流双向和非对称性:即,从互联网上的应用来看,其实质就是数据的双向交换,因此网络流量体现出双向性的特点;但同时这种双向的数据交流并非是对等的,上行和下载的流量并不相同,而是表现出非对称性的特点。   2)大部分TCP会话是短期的。在互联网通信中,从时间的角度来看,TCP会话时间只有数秒十分之短,这是由于会话中交换的数据量超过90%的比例都是小于10K字节的。从研究来看,一些不是短期的TCP对话(如文件传输),不过由于80%的WWW文档传输都小于10K字节,WWW的快速增长从而使得TCP会话时间也是十分短暂。   3)包的到达过程不是泊松过程。在过去较长的时间内,传统的排队理论以及通信网络设计都假设包的到达过程是泊松过程,即包到达的间断时间的分布是独立的指数分布。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研究发现这种理论解释存在着不足,它难以精确地描述包的到达过程,人们开始从网络通信量模型展开研究,进而来丰富网络流量的理论原理。   4)网络流量体现出局域性。从现有技术应用特点来看,网络通信量表现出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局域性。这主要是从互联网流量中数据包的时间和目的地址上,从而表现显时间局域性和空间局域性的特性。   3网络管理中网络流量监测的方法   在对互联网通信特性有了深入的了解以后,我们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来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测。从当前实践用用来看,习惯上我们把当对流量监测的方法归为主动测量和被动测量两大类,他们各自的优势与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3.1主动测量   主动测量是基于端到端的测量,通过测量设备向被测网络注入一些以探测网络特征或网络流量负载等信息为目的的探测流,进而了解被测网络目前的运行状态和提供数据传输的能力。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进行网络流量的主动测量,我们构建的网络测量系统应当由测量节点、中心服务器、中心数据库、分析服务器这四个部分构成。从主动测量的实践应用来看,其优势体现在主动性、可控性、灵活性三个方面。即,在进行网络流量监测时是主动发送测量数据,同时这个操作过程可以灵活把握,因而可控制性也比较高。此外,主动测量也便于对端到端的性能能够开展直观的统计。不过从测试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出,由于是主动对网络进行注入流量,因此,我们所获取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是在所难免的,这就是主动测量的不足之处。   3.2被动监测   被动测量是一种分布式的网络监测技术的应用,其监测原理是对被测对象部署一定的监测点与网络设备,从而通过这些点与设备来获取网络流量的相关信息与数据。因此,这种监测它是在不改变原有网络流量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诸多的被动监测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被动监测的优势不仅如此,并且相对前文分析中的主动测量来说,被动测量方式得到的网络数据与实际情况偏差更小一些。其缺点是被动测量是从单个设备或点实现相关信息的采集,这种实时采集往往信息数据量大,因此难以实现对网络端对端的性能分析,还为数据泄露等安全问题留下了隐患。但总体来说,被动测量的优点远大于其不足,因此被广泛用于测量和分析网络流量分布。   4结论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了当前事(企)业单位的科研生产的重要平台,一方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人们对网络的依赖和需求,因此加强网络流量监测工作十分重要。本文对网络管理中的流量监测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根据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归纳,以对其进行改善和提高。这需要我们广大从事信息技术的工作者与管理员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对相关技术的研发与探索,创新管理手段,以促进网络的良好稳定运行。

网络监测管理范文4

关键词:轨道交通;地铁工程;变形监测;网络技术;数据后处理

0引言

随着国家及各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开始越来越多的城市兴起了修建地铁的工程。但是,地铁隧道是在地质复杂、道路狭窄、地下管线密集、建筑物基础及交通繁忙的闹市中心下修建的,因此,地铁变形的安全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导致了不管是在施工期还是在运营期内都要对其隧道结构进行变形的监测,以确保主体结构和周边环境安全。地铁隧道可近视为是一狭长的线状地下建构筑物,要监测点的数量是很多的,这就导致了产生的数据量是非常的庞大,为此,如何有效地管理原始信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多数监测信息的管理和应用存在不直观、不及时、自动化程度较低等缺点[1-2],根据地铁隧道结构自身特点研制一套高效率的、使用方便的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是必要的,它与变形监测一样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和科学意义。

1地铁变形监测数据传输原理

以第三方监测为例,采用GPRS传输数据。首先通过全站仪监测得到的数据,再利用自带的SIM卡无线数据传输模块传输到办公室的服务器上,再将安装有TCP/Com软件的电脑连接该服务器即可。通过虚拟多个串口后,再设置好全站仪和TCP/Com软件链接服务器的外网IP和端口。最后,用变形监测数据处理分析软件从虚拟串口读取监测数据,形成一套相对的完善系统。

2技术的开发

开发中所使用的技术、方法、工具及手段分别从:采用的开发技术与框架、开发与配置管理工具与技术方法结合介绍。具体如表1所示。

3系统的主要功能

该系统以对工作的效率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它能给工作人员以直观、及时、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其主要的功能体现一下的这些点:(1)系统管理模块:用户可通过该模块进行用户角色权限分配、系统参数设置等操作。在该模块中,可以细化为部门、类别等对用户进行自我的管理,不同部门的用户使用系统时也具有不同的操作权限。(2)基础信息台账:将地铁变形监测工作中使用到的线路、上下行、股道、车站等信息建立电子台账。用户可进行查询、编辑、输出等操作。(3)隧道设备台账:根据日常维护管理需求,能够建立隧道结构的各项台账,将隧道结构形式、围岩等级、纵断面形式、地质水文信息、附属设备信息、坡度信息和曲线信息电子台账化,方便用户快速便捷的查询台账信息。(4)标准值台账:将用户根据变形监测类型设置的监测数据变化合理范围、预警级别和预警值建立电子台账。系统自动将自身存储的测量数据与标准值进行对比,判断变形数据是否超限。(5)数据字典模块:建立数据字典模块,为系统自身后台运行提供保障。(6)测点管理模块:对录入系统的测点信息进行管理。用户可以按时间、里程、区间、站点、测点类别(水平、沉降、断面)等方式对数据进行查询、筛选、输出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7)第三方监测项目管理台账:建立第三方监测项目台账,对项目的签订时间、监测单位、测量区间、监测方式等项目信息进行管理。并支持项目附件上传,用户可以将与该项目相关的文档以附件的形式进行上传,使监测项目的资料在系统上达成共享;实现对地铁保护区内自动化仪器数据的采集和存储功能。(8)变形监测数据导入模块:用于将监测单位提交的监测成果数据导入到系统中,支持历史数据格式和当前使用的数据格式,并提供后期监测数据的导入格式模版。包括:水平位移监测数据导入、沉降监测数据导入和断面监测数据导入。(9)变形监测数据管理模块:通过设定线路、线别、里程范围、时间范围、项目期次等检索条件,从数据库中检索数据,并以一览表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可以对数据进行编辑修改和打印输出。(10)变形监测数据分析统计模块:对水平位移监测数据、沉降监测数据和断面监测数据的变形发展进行统计分析;将监测数据与用户录入的标准值进行对比,对检查结果中超出标准值的病害数据进行统计;监测时态曲线呈现收敛趋势时,选择合适的函数,对监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预测该测点可能出现的最终位移值。(11)预警系统:根据系统对监测数据的分析统计结果,结合用户录入的各级预警标准值,建立分级预警机制,对于超限的监测点进行分级预警。

4变形的监测与数据处理方式

变形监测分普查测量和重点监测,普查测量按下表所列实施,重点监测按实际情况开展监测工作,每重点区段的监测频率原则上不低于1次/月。根据调研,地铁变形监测采取委外监测的方式,监测工作一般包括沉降监测、平面位移及断面收敛监测。其中,沉降监测一般采用水准仪及水准尺,平面位移监测一般采用全站仪进行观测。对于后期数据的处理,基准点及工作点采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测绘自动化“科傻COSA”系统进行平差计算。对于必要的人工监测,采取的手段是沉降点高程及沉降量采用软件进行平差计算及沉降量计算。变形监测常用图件有5种,即点位沉降过程线图、点位沉降分布图、点位水平位移过程线图、点位水平位移分布图、监测网平差图。所有这些图件的绘制数据均可从上文提到的监测系统点位坐标成果数据库中自动提取,充分实现数据共享。系统设计时以菜单方式让用户选择在绘图、存图、取图、打印、清屏、退出等功能中随机轮流选取。

5结论

地铁隧道变形监测信息管理系统GPRS-TCP/Com软件的建立,各功能模块间具有相对地独立性,为了方便于进行功能的扩充,进而为后期自动化监测的开展及安全监测专家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性的支持和铺垫。该系统已在多个地铁工程中得到了应用,不仅准确及时快速的数据处理和信息反馈,提高了地铁运营的管理水平,而且为地铁的安全运营提供了保证,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王浩,葛修润,邓建辉.隧道施工期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20(s1):001684-1686.

[2]李元海.地铁施工监测数据处理系统的分析设计及应用[J].隧道建设,1996(04):24-28.

网络监测管理范文5

关键词:综合气象观测;信息网路管理系统;调整和优化

随着我国基础资源的建设和发展,云技术逐渐成熟,如果使用云技术的话能够实现对IT建设的投入,实现维护成本和开发成本的降低,实现对问题变更和问题的解决。同时能够,满足快速发展的业务需求,实现更好的为客户服务。综合气象观测和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已经得到了使用和推广,已经成为一种综合监控系统,实现集监控服务、业务管理和故障申告为一体的系统,同时能够实现业务管理的发展,实现业务人员对日常工作的管理,同时促进管理的流程化和规范化。下面,对我国我国综合气象观测和信息网络管理平台系统加以分析。

1部署的现状分析

进行综合气象观测与信息网络管理平台系统的部署中需要使用一些设备,如数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移动端后台服务器和GIS服务器等,同时能够实现将气象业务系统和ASOM进行接入。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提供业务警告系统非常的多,同时各个系统之间是相互独立存在的,所以,各个功能模块能够实现较高的耦合度,资源的占用率也比较大。在一般的情况下,各个模块的数据来源是不同的,因此,不能很好的实现完善的管理。

2总体设计的方案

综合观测气象业务与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提升其重要性。应该结合实际的情况和内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因为业务中的内容不同,需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适当选择物理隔离或者逻辑隔离的方式,不断实现监测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1)整体性能的提升。在提升综合气象观测与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设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要在一定的范围内事先对相应速度的提升,减少信息传播过程中丢失或者迟钝。有的时候一些请求会同时出现在统一的服务器上,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应该将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与信息网络管理系统进行迁移,实现分布式的部署,进而实现分发和负载均衡。(2)模块化的数据处理方式。在进行数据处理模块化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优化,对核心内容进行建设,进而形成组件式的接口,通过接口的形式进行插管式管理。该模块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作用,主要的作用是实现对数据采集和获取数据之间的同步进行。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通过从CIMISS系统中能够数据和外部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提取,同时对文件中的数据进行及时的采集,如果发现CIMISS库中的数据不能提取或者存在遗漏的话,应该进行及时的警告和解决。

3数据库迁移

原始数据库的主要作用是对数据进行及时的分配和存储,迁移之后的数据依据是否存在结构化而分为不同的内容,即结构化储存系统和非结构化储存系统。其中结构化储存系统在工作的过程中,实现多台机器的数据共享,能够实现数据的可用性,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特点,即容错率比较高,需要进行无断点恢复,而非结构化储存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组建来完成,不仅能够实现信息提取的速度,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非结构化储存系统和CIMISS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可以将CIMISS系统作为整体数据的源头,并且通过CIMISS系统中的MUSIC数据服务提供监控信息接口服务功能。

4功能优化与调整

(1)质量传输统计:为了促进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质量统计方式进行保留,同时将各个模块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一,即统一到CIMISS系统中,这样的话,能够降低统计中产生的偏差。另外,为了实现统计结果的全面性,应该依据实际的需要对统计时间和观测的种类进行适当和灵活的配置,同时依据实际的发展情况不断实现增加资料监控的种类。(2)业务管理:对管理的流程进行规范,如对行政值班管理、值班记录填写方式、值班表进行管理,同时需要遵守相应的业务流程修改要求。为了减少出现事故的可能,应该增加业务故障实时报送系统装置,实现减少数据对传输速度和质量的影响。另外还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设综合业务流程提醒功能,在提醒功能的作用之下实现对植值班人员的提醒,实现对值班记录的及时填写。(3)站网信息管理:本文阐述的研究设计实现了对气象台审核方式的改变,同时实现将将一级审核方式上升到二级审核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站台的信息如果发生信息方面的变化的话,在获取现有的资料之外需要进行编辑,编辑之后进行上报,经过审核通过之后再向更高的级别汇报,假如在审核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话需要进行处理,即驳回站台,需要进行重新的编辑合格之后再进行上报。上述所阐述的设计方案能够实现综合气象观测和信息网络管理平台的迁移,同时能够实现质量的统计、数据的处理和监控模式的实现。CIMISS系统时一切数据的来源,能够顺利的实现数据的转移,同时实现对设备中的一些功能进行合理的优化和调整,不断实现系统功能的强大,为以后的使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涛.省级气象自动站质量控制系统开发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2]邸永强.陕西省自动气象站实时数据质量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3]高宇.气象资料自动化存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网络监测管理范文6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监督对策;新形势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网络新媒体社交平台的使用变得更加频繁。情感、态度、意见在网络上的表达和传播,形成了舆论,而大多网络出现的舆论,其背后都隐藏着社会问题的症结,如果处理不当,将会产生不良社会影响[1]。由于网络新媒体社交平台使用人群大部分为青少年,特别是高校学生,因而他们对网络舆情关注程度较高[2]。高校管理者在不能及时获取与舆情有关的信息时,就无法形成相应的应对措施,以至于无法正确地处理舆情。高校管理者需要对出现的舆论情况有所了解,并且对舆论情况进行控制处理,让舆论影响不扰乱校园秩序。因此,做好舆情跟踪监督管控是十分重要的。

一、高校网络舆情监测现状

目前,我国网络舆论相关系统没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建设,大学生往往会感觉在网络上感觉不到道德对自身的约束,从而参与到一些违背道德与法律的事件中,比如人肉搜索他人隐私等行为。网络使更多人参与到公共事件中来,大学生在舆情评论中的“搭便车”行为的成本更低。大学生往往缺乏自己的独立判断力,同时对法律与公民责任认识不足,致使他们容易被舆论裹挟,被他人利用。而且在校园中的舆论事件通常都是学生们对于彼此之间或者对于老师之间的好奇,总想通过网络将自己知道的内容通通向外传播,这样学生之间就会形成一些不必要的心理纠纷。为了保证高校学生健康成长,高校管理者对于高校网络的监测是很有必要的[3]。以下是我国高校网络舆论情况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理念较为滞后

在传统的高校舆情监测中,高校管理者通常在舆情发生之后及时控制住舆情,作为重要的监测管控手段。主要采用“删除”“堵住”的方式,从而消除舆情的存在,以避免舆情负面影响的传播。管理者认为,消除舆论在校园中的负面情绪,是监测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没有考虑尝试挖掘舆论的正面情绪并在校园内传播也能改变当前舆情在校园中的影响。传统的监测管理常常只能表现出高校管理者对校园舆情是正常治理并没有出现引导的现象,但这样被动监测舆情对于步入青年阶段的学生会带来明显的反作用,有可能使得舆情事件变大并且产生二次舆情[4]。

(二)网络舆情的监测模式比较单一

多数高校舆情监测部门的人员通常都是由党委宣传部人员组成的,校内网络信息监测中心共同协助高校进行高校舆情监督。在处理舆情的具体问题时,“封贴”“删帖”“撤帖”是最为传统的处理方式,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能够避免出现的舆情对学校产生各种不正当影响,有的甚至企图掩盖舆论事情背后的真相。但是,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发达,多次删帖、撤帖的操作也不能够阻止舆论的传播。有的舆情会在多次被阻拦之后变相地在校园内各个班级群以隐性方式传播,就有可能出现短时期的高爆发。因此,高校监测舆情部门除了监测舆情外,还需要转变传统的拦截方式,逐步地形成多元阻碍舆情发展效果的管理监督体系。

(三)缺乏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处理是一项繁杂并且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当今的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使其网络媒体出现多样性的结果,人们在互联网的各个媒体中随处都能见到舆情,一触即发。大量爆发负能量的舆情将会对高校校园的环境以及管理者对校园的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当前,管理者们在管理校园的同时没有较强的意识去理解高校社会声誉的营造,所以在处理媒体舆情的工作中没有较好的综合处理应用,无法科学理智、冷静沉着地应对突发网络舆情的发生。

(四)网络监督网络舆情机制不完善

网络舆情是紧紧围绕着互联网展开的,所以对于网络舆情的监测从源头上是要对互联网媒体的监测。但是,事实上,高校只需要对有关校园内的网络建立舆情监测管理机制,从而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高校网络舆情监督管理机制的制度化、系统化的水平还处于低水平的程度,没有达到标准的规范,无法实现制度化的管理监督体系。所以需要对网络舆情的监督人员进行培训,校园网的使用和社交网站的管理同样也需要进行人员培训。在建立培训的基础上建设一支高效率、强监督的监测部门,加强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收集与把控。

二、具体的监管对策分析

网络舆情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大部分的舆论问题都是人们对于问题的诉求[5],高校中的网络舆情通常都是学生们对于校园中现实问题的表达。大学生主要关注校园教学、学术、科研、师德、学生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大部分学生对于舆情的都是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聊天平台。有专家针对舆情提出:“舆情监测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还需要我们将其演变为公共的服务体系,做到服务校园、服务学生,给同学们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所以,各大高校面对舆情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测以及舆情对策。

(一)建立网络舆情监督协同创新机制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高校的网络舆情监督需要利用新技术展开工作,充分利用网络的大数据对网络舆情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预判等工作,还需要对相关的业务工作进行培训,以此提高网络舆情监督工作人员的网络道德素养以及工作能力[6]。同时,专家提倡高校能够积极地与当地公安、网信等社会监管部门合作,建设网络舆情监督管理系统,结合校园内部网络环境合力开展网络舆情监督工作。

(二)构建网络舆情监督多元治理机制

网络舆情的渠道多数是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所以校园网络舆情需要充分利用各类平台展开工作。尤其是社交媒体在互联网呈现多元化的时代中,单一的网络管控是无法对网络舆情进行控制、监测的。所以,高校舆情监测部门需要转变,主要为监督部门人员需要对舆情监督的监测思路和方式进行转变,网络舆情治理机制需要向多元化转变。既要完善高校内的自媒体机构,对于收集舆论消息的准确也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收集管理监测机制[7],在校园内对教师和学生培养网络舆情的正面想法,防止负能量在校园内传播。同时,在网络舆情预警方面也需要建立高标准的舆情预警机制,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多元地收集、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信息,以保证高校网络舆情监督部门顺利进行舆情监督。

(三)构建监督网络舆情的工作队伍

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接二连三,校方的拦截手段赶不上舆情的爆发。为了确保能够顺利开展高校舆情监督工作,在建立高校舆情监督部门的基础上,分别再建立起下一级队伍,以便能沉着应对出现的各种高校网络舆情。对于监督队伍的建设,需要高校组织管理人员对网络道德、网络素质、网络防控等素养进行培训。并且校园内的舆情监督部门需要把校内“一把手”作为领导者,党委宣传部辅助管理,同时建立网络舆情拦截的技术中心。此后每月舆情防控团队都需要执行相关的培训,以能够不断增强舆情处理技术能力,有效、合理地执行高校舆情监督工作。

(四)培养师生高水平的媒介素养

人们在互联网各个平台上评价舆情事件多是没有对事件进行全面了解,从而产生更多的舆论或者误解而随意传播。尤其是高校的青年学生不了解社会交往中的现实问题,总想通过网络进行与外界的交流,但网络事件大多比较复杂,大学生们常常会受到网络言论的影响。高校则要对此展开教师和学生在网络舆论事件方面的思想教育培训,积极正向地引导大学生去理解网络舆论事件的内容,以避免学生们内心感受到负能量的想法。尤其需要频繁开展网络思想教育大会,将网络媒体在网络舆情中所占的重要性和学生们进行良好的教育,或者是教育学生去明白自己在网络舆论事件中充当的角色,让师生清楚网络舆论事件频繁爆发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校园只是学生进入社会的一种过渡环境,学生则需要能够正确理解网络中的社会舆情,能够做到正确分析舆情中存在的问题,保持自己积极向上的思想,以便为以后的成长做好正能量的基础。

(五)健全校园内部网络舆情交流机制

大学生面对网络舆情大部分是旁观者的态度,校园需要给学生建立宽松的交流环境,让学生能够面对网络舆情发表自我的看法。但这样的交流会出现语言伤害同学的弊端,所以需要教师同时加入这个交流系统,在面对网络舆情的事件中充分引导学生向积极正能量的方向思考[8]。学校要通过交流机制充分了解学生对校园的诉求,全方位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在交流环节中提出的问题,然后根据大数据统计着手解决。同时,高校根据各校园的内部实际情况,在网络舆情交流中积极正能量评论,引导学生发泄负面情绪,加强与网络媒体的配合,做好正能量的舆论扩展。

三、结语

网络舆情就是网络中揭示社会舆论的情况,高校舆情就是学生对于校园内的实际反应。专家们强调,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能随意对社会事件进行不切实的评判,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挥网络媒体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当代学生积极健康地发展。总而言之,高校对校园舆情监督防控方面需要十分重视,而且需要在校园内部积极宣传网络环境正能量思想。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为了保证学生健康成长,高校做好网络舆情监督指导,是校园治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国家治理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王来华.论网络舆情与舆论的转换及其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08(4):66-69.

[2]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3]刘立波.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研判指标体系[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08):132-134.

[4]蓝朝阳.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现状、特征与引导管理[J].惠州学院学报,2018(1):104-107.

[5]王春娟,解启梅.网络舆情中地方政府回应“失灵”现象透析——以安徽六安教师讨薪舆情事件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19,41(02):20-24.

[6]付月.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研究[J].传媒论坛,2020,3(09):7-8.

[7]何泽楠.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思政引导的协同模式——基于角色引导视角[J].国际公关,2020(04):142-143.

网络监测管理范文7

1网络流量监测的必要性及意义

网络管理中非常重要且非常基础的一个环节就是网络流量监测,网络流量监测即是通过对网络数据的连续采集,以此来监测网络的流量。网络及其重要成分的性能指标也是对网络流量数据的统计和计算得到的。网络管理员根据当前的和历史的存储网络及其重要成分的性能的数据数据,就可对网络及其主要成分的性能进行性能管理,通过数据分析获得性能的变化趋势。分析制约网络性能的瓶颈问题。在网络流量监测的基础上,管理员可对感兴趣的网络管理对象设置阈值范围以配置网络阈值对象,阈值对象监控实时轮询网络获取定义对象的当前值。若超出阀值的上限和下限则报警,帮助管理员发现网络瓶颈,这样即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故障管理,而网络流量监测本身也涉及到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所以,研究网络流量监测是非常有意义的。

2网络流量的特性

2.1数据流是双向的,但通常是非对称的。互联网上大部分的应用都是双向交换数据的,因此网络的流是双向的。但是两个方向上的数据率有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从网站下载时会导致从网站到客户端方向的数据量比另外一个方向多。

2.2大部分TCP会话是短期的。超过90%的TCP会话交换的数据量小于10K字节,会话持续时间不超过几秒。虽然文件传输和远程登陆这些TCP对话都不是短期的,但是由于80%的WWW文档传输都小于10K字节,WWW的巨大增长使其在这方面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1.3包的到达过程不是泊松过程大部分传统的排队理论和通信网络设计都假设包的到达过程是泊松过程,即包到达的间断时间的分布是独立的指数分布。然而近年来对互联网络通信量的测量显示包到达的过程不是泊松过程。包到达的间断时间不仅不服从指数分布,而且不是独立分布的。大部分时候是多个包连续到达,即包的到达是有突发性的。很明显,泊松过程不足以精确地描述包的到达过程。造成这种非泊松结构的部分原因是数据传输所使用的协议。非泊松过程的现象迫使人们怀疑使用简单的泊松模型研究网络的可靠性,从而促进了网络通信量模型的研究。

2.3网络通信量具有局域性。互联网流量的局域性包括时间局域性和空间局域性。用户在应用层对互联网的访问反映在包的时间和源及目的地址上,从而显示出基于时间的相关(时间局域性)和基于空间的相关(空间局域性)。

3网络流量的监测技术与方法

3.1网络流量的监测技术种类

(1)基于流量镜像协议分析。流量镜像(在线TAP)协议分析方式是把网络设备的某个端口(链路)流量镜像给协议分析仪,通过7层协议解码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测。与其他3种方式相比,协议分析是网络测试的最基本手段,特别适合网络故障分析。缺点是流量镜像(在线TAP)协议分析方式只针对单条链路,不适合全网监测。

(2)基于硬件探针的监测技术。硬件探针是一种用来获取网络流量的硬件设备,使用时将它串接在需要捕捉流量的链路中,通过分流链路上的数字信号而获取流量信息。一个硬件探针监视一个子网(通常是一条链路)的流量信息。对于全网流量的监测需要采用分布式方案,在每条链路部署一个探针,再通过后台服务器和数据库,收集所有探针的数据,做全网的流量分析和长期报告。与其他的3种方式相比,基于硬件探针的最大特点是能够提供丰富的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详细信息。但是硬件探针的监测方式受限于探针的接口速率,一般只针对1000M以下的速率。而且探针方式重点是单条链路的流量分析,Netflow更偏重全网流量的分析。

(3)基于SNMP的流量监测技术。基于SNMP的流量信息采集,实质上是测试仪表通过提取网络设备Agent提供的MIB(管理对象信息库)中收集一些具体设备及流量信息有关的变量。相似的方式还包括RMON。与其他的方式相比,基于SNMP的流量监测技术受到设备厂家的广泛支持,使用方便,缺点是信息不够丰富和准确,分析集中在网络的2、3层的信息和设备的消息。SNMP方式经常集成在其他的3种方案中,如果单纯采用SNMP做长期的、大型的网络流量监控,在测试仪表的基础上,需要使用后台数据库。

(4)基于Netflow的流量监测技术。Netflow流量信息采集是基于网络设备(Cisco)提供的Netflow机制实现的网络流量信息采集。Netflow为Cisco之专属协议,已经标准化,并且Juniper、extreme、华为等厂家也逐渐支持,Netflow由路由器、交换机自身对网络流量进行统计,并且把结果发送到第3方流量报告生成器和长期数据库。一旦收集到路由器、交换机上的详细流量数据后,便可为网络流量统计、网络使用量计价、网络规划、病毒流量分析,网络监测等应用提供计数根据。Netflow方式是网络流量统计方式的发展趋势。在综合比较四种技术之后,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基于SNMP的流量监测技术能够满足网络流量分析的需要,且信息采集效率高,适合在各类网络中应用。

3.2网络流量的监测方法

流量监测包括测量工具/系统的部署、流量数据的采集(包括数据包捕获、归并和采样处理等)、数据包的解析和处理、测量实体量化数值的获得与统计分析、流量特征化描述、流量存储和查询表示、流量建模等多个环节,具有相对复杂的处理和分析过程。目前存在有众多种流量测量的实现方法,他们可适用不同的测量环境、满足不同的测量要求,并且有着不同的实现方式。基于硬件的测量通常需要设计和应用特定的硬件设备来对流量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被测量的流量并非由普通的商用计算机直接获得,而是需要从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特定的网络设备上经过一定处理后导出,然后再由普通的商用计算机完成后续的流量处理和统计分析等工作。不同形式的数据,对应要求在普通的商用计算机上通过不同的程序或软件实现相应的流量处理和统计分析功能。

网络监测管理范文8

关键词:网络行为;特性分析;检测系统;网络管理预测

0引言

快速发展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互联网得以大规模普及,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对互联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设备的处理能力不断增强,网络行为特征受到不断出现的各类新应用及不断提高的链路速度的影响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面临着提升服务质量的巨大挑战,为有效满足互联网的发展需求,最大程度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确保网络稳定运行是互联网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网络行为学随之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在发现网络中各种行为模式的基础上,研究运行的网络行为特征,寻找关键因素和相变点,对网络状态做出预测和控制。本文主要对网络行为特征分析的网络监测过程进行了研究和设计,及时了解各类网络行为,使实时监测网络行为的各项要求得以有效满足。

1现状分析

目前研究网络行为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1)测量分析,对实际网络的性能进行测试,实现对定量的网络及测量数据的精确捕捉,课据此对发展趋势进行预测。(2)仿真模拟,针对网络设备和网络链路通过统计模型的建立(使用模拟软件),完成对网络流量传输过程的模拟及网络行为数据的获取,为网络设计或优化提供依据。(3)模型分析,网络模型通过使用数学方法完成构建(如自相似流量模型、吞吐量模型等)。但随着网络复杂程度的不断提升,需考虑的因素不断增加,增加了建立网络模型的难度,网络测量成为研究的主要途径,目前已发展出较多的方法,在网络监测过程中,反映网络状态的数据通过网络管理设备进行收集,但同数据采集技术相比其分析采集数据的能力较差,难以从数据中获取网络的运行规律,导致大量网络行为的理论模型得出的结论的说服力不足。本文主要对网络行为特征分析的网络监测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完成了网络监测系统的设计,有机结合了网络监测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以各类行为(流量、端到端、路由、业务)为依据完成了评价指标及测量方法的设计,在筛选统计指标数据的基础上实现网络行为基本特征的提取及网络行为的数学模型的构造。

2系统设计

2.1测量和分析指标

为规范对网络行为特性的认识过程需对网络行为测量指标进行定义,完成分析行为指标所需原始数据的获取,在此基础上对指标性质及网络行为规律进行归纳后完成网络行为数学模型的建立,网络行为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1)流量行为,将包捕获工具布置于网络关键点实现网络流量分析指标(包括数据包级和业务流级)的获取。(2)端到端行为,发送特定探测数据包后(从测量源端到被测目的端),根据网络的响应情况获取该段路径的服务质量。(3)路由行为,通过模拟器对路由数据信息进行搜集。(4)业务行为,对主流业务状况通过主动测试法完成测量,对用户业务操作方式进行模拟,从客户端发起请求,根据服务器的响应情况掌握相关业务的性能状况。(5)网元行为,各种网络控制信息通过SNMP协议的使用获取。实时获取和处理网络行为数据是网络行为监测的重点所在,这也是本文设计网络监测系统的重点。可长期对网络行为进行数据收集,完成实时测试过程,将通俗易懂的网络实际行为指标提供给用户。

2.2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以使对各种网络行为测量需求得以有效满足,本文所设计基于网络行为特性分析的监测系统主要由测量平台、控制平台、分析平台构成。(1)测量平台,主要负责放置采集网络行为数据的工具(包括端到端测量、业务仿真、SNMP等工具),将探针(专门的计算机系统)布置于网络的各测量点中,完成各种数据的测量或导入,再向控制平台发送测量结果(本地探针会保存未完成顺利发送的结果)。(2)控制平台,负责收集调配采集到的数据及发送测量命令,数据采集、分析及数据可视化通过控制平台的控制共同完成测量任务,对数据量旁大的网络行为监测采集数据进行精简后存入数据库。(3)分析平台,主要负责对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整体分析与抽象处理,对原始性能数据进行整理,去掉其中无关于网络行为测量的大量数据,形成完备的可视化指标数据,最终实现行为指标数据集的构造,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包括网络性能、应用行为、流量、路由、故障等在内的综合分析过程,此外还能够查询、告警和可视化各类数据,提供网络告警。通过集中控制和分布式测量方式的使用显著提升了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适用于大规模部署,对于多种网络行为通过拓展探针上的测量工具结合使用插件方式(在分析引擎上插入分析工具)即可实现灵活监测分析过程,再通过分析引擎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实现综合评估网络的整体性能。此外该体系结构还能够以插件方式灵活导入相关数据,实现对多种数据的全面分析。

2.3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1)分析平台的功能在于配置测量任务参数(包括分析、显示测量结果),向系统控制测量程序下达已由用户配置好测量参数的测量任务,该程序通过相应底层测量工具的调用(以参数为依据)完成测量的执行过程,再向数据分析引擎通过使用相应管道传回测量结果(以图形的形式显示分析结果),准备下一次测量。(2)控制平台的功能在于控制和管理测量任务,控制模块(能够管理和调度多个测量任务)完成测量任务参数的接收后会解析传入的参数,接下来通过测量工具线程的创建(以相应测量类型和测量参数为依据)向底层测量工具传送测量所需参数以供其完成测量过程,将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存入数据库后返回给分析平台。(3)测量平台主要负责测量工作,由系统控制模块创建的测线程会启动相应的测量工具,系统会切换到网络行为测量过程,测量工具会向系统控制模块传输测量结果(通过结果汇报函数)以供其完成回收和分析过程。系统程序主要由管理控制、测量、分析与可视化三个进程构成,进程间通过管道通信,用于控制测量工具和任务及管理测量任务的两个线程由管理控制进程完成创建,可向测量进程任务以及对测量数据进行保存和分析等;测量进程在完成测量任务(来自管理控制进程)的接收后通过测量线程的创建启动测量工具,并向分析与可视化进程传送测量结果,最终向用户提供图形化的测量结果[5]。

3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3.1包捕获技术

为提升系统的准确性,采用捕获效率高、系统资源占用少的数据包采集方法,实现了高速链路数据包捕获方式(基于多空间内存共享),数据包缓存采用的共享内存不受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界限的限制,实现数据包内存零拷贝,使系统调用次数得以显著降低,从而缩短了数据包的传输路径。网络链路数据包捕获方法的数据包处理流程为:底层驱动模块完成数据包捕获后,需对数据包缓存空间进行检查,并负责写入数据包到共享内存,共享内存管理模块检查到有可用的缓存空间后在共享内存中写入数据包并返回(通过DMA通道),调用上层应用API接口对缓存的数据包进行访问并完成数据包处理和分析工作。在共享内存数据信息域中通过底层驱动模块直接完成数据的顺序循环写入,通过应用程序调用API接口对共享内存进行访问,实现数据包内存零拷贝,降低调用开销。

3.2自适应数据包采样技术

目前网络数据流量采样技术以应用静态采样为主,以预先期望的网络特征为依据对采样策略和参数进行事先配置,缺乏根据网络状态进行实时动态调整的能力,对于网络速率和流量突发较小时能够在误差范围内使用,但网络行为受到突发特征的影响呈现出重尾分布、自相似的特征,增加了传统流量采样的难度,导致难以有效测量高速网络,降低了指标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因此本文使用了基于集合时间序列变化规律的自适应网络数据采样方法,以已采取样本作为分析对象实现网络流量变化缓急程度的获取,在此基础上估计流量的变化趋势,并对采样间隔进行自动调整,从而能够更加细致准确的反映流量指标。自适应采样的估计过程以在Δt内被测流量的变化程度及相对于当前流量总体的变化为依据,对流量总体的准确监测通过对不同变化程度下的采样速率进行调整实现,并通过式(3)对下一次采样的频率进行调节,即使被测流量的变化不大时仍能够有效监测较少的样本,实现对被测行为以较少的样本数进行有效刻画,降低了采样成本;通过增加样本数量即可对变化较大的被测流量实现网络行为的精确反映。

4实验分析

为检测本文所设计的网络监测系统的设计的实用性和稳定性,通过对用户访问网络服务的方式进行模拟,对被测服务器由采集探针发送连接请求,根据服务器响应情况,对特定站点的信息采用主动测量方式进行收集,网络带宽、吞吐量等行为指标的测量以高精度的时延测量技术为依据,本文采用的端到端时延测量方法具备较高的精度,系统调用计时采用TSC寄存器计数,根据位置误差的产生机理,利用NTP协议对测量对象的CPU频率进行准确估计,使时钟误差得以消除。将时间戳记录位置通过对系统内核记录发包、收包时间戳进行修改实现从应用程序到网卡驱动的转移,从而消除了位置误差,并使时延测量精度得以显著提升。通过监测工具TCPP(基于TCP层)精确获取包的延迟时间。同时对网络可用率、稳定性进行评测(转移包括包括业务响应时间、总处理时间、吞吐速率),然后分析返回的测试结果(在分析平台),测试结果证明了该网络监测系统的可行性,有效降低了信息收集的时钟和位置误差,提升了业务的处理效率,并且能够对端到端网络业务的实时性能进行监控,结合历史数据做出趋势分析[7]。

5总结

互联网规划设计及管理工作离不开网络行为特征分析的支撑,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使网络规模快速扩大,为网络行为特性测量与分析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对网络行为的监测需求,本文主要对网络行为特征分析的网络监测过程进行了研究和设计,在分析了网络行为特性分析现状的基础上,以网络行为特性分析的要求为依据,完成了网络监测系统的设计及网络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有机结合了网络监测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详细介绍了系统的功能架构和实现路径,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使实时监测网络行为的各项要求得以有效满足,为网络的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传栋,叶青,姚橹,等.基于大数据的网络恶意行为及特征关联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8(2):264-273.

[2]张勇.李泽凯.常有宝.一种基于DPI技术的用户上网行为管理方法[J].电信快报,2018(10):34-36.

[3]张治宇.互联网宽带用户行为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7(8):91-92.

[4]王萍.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网络异常行为分析监测系统[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24):172-173.

[5]任利峰,鲁萍.基于SNMP的网络监测系统设计与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2):81-82.

[6]逯计划,薛楠.一种机载AFDX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信息通信,2017(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