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对策分析

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对策分析

【摘要】

环境保护通过组建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加强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各网络成员单位通过做好数据处理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确保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现状,并结合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监测网络;辐射环境;管理现状;发展对策

前言

作为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辐射环境监测是国家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核技术的利用,尤其是在日本“3•11”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之后,社会各界对于核与辐射监测工作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辐射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显得十分突出。为此,为了做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满足环保新形势的发展需要,需要不断发展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现状,并结合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

1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背景

1983~1990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该调查采取了严密的质量保证措施,为我国辐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打下基础。1999年环境保护部着手规划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构架体系。2007年,环境保护部开始分阶段实施“全国辐射环境监测项目”,全面启动了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监测与辐射事故应急监测工作。

2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的现状

当前,在环境保护部核安全管理司的指导下,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不断完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成员单位按照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程序的要求,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完成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工作。

2.1网络组织机构

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主要包括8个部级辐射环境监测监管机构,31个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106个地市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形成了国家、省和部分地市三级监测网络体系。其中环境保护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负责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全国辐射环境监测项目。31个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负责省级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管理,地市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结合辖区内实际情况,做好基本的辐射事故应急监测工作。

2.2队伍建设现状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开展辐射环境监测的保证,截至2011年底,部级辐射环境监测监管机构共有795人,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总人数1029人,具有辐射监测上岗证736人,通过辐射监测、辐射防护、环境评价等方面的业务培训,使得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2.3质量体系建设

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和计量认证工作,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成员单位形成了全过程控制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一个不断实施质量改进的自我完善机制。目前,大多数辐射环境监测机构已通过部级计量认证和实验室国家认可。

2.4制度建设

辐射环境监测保证的前提是完整细化、操作性强的制度,根据全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加快做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制度建设,颁布了多项政策文件与技术规范,开发辐射环境质量信息系统软件,编写了一批培训教材,进一步强化辐射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为了提高网络运行的效率和质量,环境保护部还制定了一大批管理办法和规范,确保国控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代表性、可靠性以及科学性。

2.5质量控制方法

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有方法确认、校准仪器设备、空白试验、测量检出限、绘制和检验校准曲线、平行样与加标样分析、绘制质量控制图、进行能力验证等。当前,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拥有多台强制检定的监测仪器,检定结果全部合格;实验考核结果偏差均保持在20%以内。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通过开展能力验证和国际比对活动,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技术人员的辐射环境监测技术水平。

3当前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实验室质量控制某些环节存在问题

在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实施情况检查过程中,成员单位对于室内分析测量的质量控制较为重视,对于室外操作质量控制不够重视,样品重视不够,所采集的样品缺乏代表性。

3.2监测标准研究相对滞后

与辐射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相比,辐射环境监测标准相对滞后,制约了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在用的辐射环境监测方法中,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急需清理和修订;与监测方法相配套的质控技术相对落后,缺少必要的质控措施,没有形成系统的质量控制体系,相应的国际标准研究滞后,质量控制模式较单一。

3.3仪器设备检定工作存在困难

辐射环境监测工作起步晚,仪器设备的检定工作存在困难,放射性标准物质品质单一、种类少,不能满足监测介质、项目以及质控工作的需要。

3.4队伍建设滞后,缺乏高级技术人才

截止到2015年底,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人员比2014年同期增加了452人,但是高级技术人才缺乏,并没有增加,目前的人才队伍很难促进辐射环境监管事业的迅速发展,停滞不前,必定代表着退步与落后。另外,各级辐射监测机构定位不清晰,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应急监测能力不足等问题也是制约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要素。比如目前华东、东北、华南的监测能力尚可,但西南、华北、西北等地域的监测能力则相对落后;还比如在应急监测的设备方面、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4提升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管水平的思考

(1)要构建科学全面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辐射环保事业越来越被大众所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重视,随之建立的各类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单位将越来越多,当前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如下: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隶属于环保系统,已经逐步扩增加至地市级环保境监测机构,有的甚至将其他部门、企业的辐射环境监测机构也纳入了进来。这方面我们要借鉴先进的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美、日等国在辐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上,都成立了部级的辐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和技术中心,经过环保部授权,对下面各级辐射环保机构实施具体指导,强制要求执行统一标准的检测方法、质量控制技术和技术规定,并要求各级的辐射环保检测机构必须获得其资质认证,必须接受其定期的培训、考核、质量巡查和实验室比对能力验证,必须接受其有效评估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检查等质量监检活动。国家辐射环境监测质管和技术中心主要负责制定全国中长期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规划,为环保部在这个方面实施科学、准确的决策提供具有前沿的、有价值、有意义的参考。

(2)建立统一的信息化质管平台。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是确保各级辐射环境监测信息流转顺畅的保证和支撑,我国要建立环境监测质管要素管理数据库这个统一的平台,引入数据质量审核制度,规范统一的录入标准要求,把各级机构的技术人才资质情况、机构的资质等级、仪器的检定信息和分析检测方法等信息录入其中,实施动态的共享和检索使用:①可以使环保部全时掌控面上整体情况,实施科学决策;②其他授权机构也可根据权限适时掌握情况,便于加强自身管理和建设;③可以监督网络人员持续做好质量管理,是网络的运转更加顺畅和规范,从而使数据流通道更加疏通。

(3)积极探索与外界的合作机制。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要根据未来的发展需求,积极开展走出去活动,积极探索其质量管理对外合作,在市场认真筛选一些优秀的合作对象,结构共同合作的基础,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实现信息和各类资源的共同享有,互惠互利。其主要内容应包括:①要积极与具备放射性标准物质生产资质的机构展开合作,分步骤建立部级的自己的放射性标准物质生产基地,解决放射性标准物质单一、基体简单的问题;②要积极与国家法定计量部门展开合作,进行环境监测设备检定技术的研究,从而分步骤建立部级的自己的辐射环境监测设备校准检定实验室;③积极融入全球,努力加入全球性的放射分析实验室网络,通过参加各类环保研讨、样品比对活动提升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技术水平。

(4)做好质量保证技术研究。质量保证技术主要针对应急监测、连续自动监测等领域提出的,也是针对当前辐射环境检测质量保证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提出的,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加强对干扰因素下的异常值研究,比如: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常常会因为停电、超控制限等问题引起异常值,要着重研究其处理判别技术;要注重研究雷电、冰雹、暴雨等极端恶劣条件下的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判别处理技术;②要进行快速监测技术研究,要着重研究突发放射性污染等条件下质量保证和控制技术,要着力研究便携式监测仪的质量保证技术;③要有统一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内容要涵盖方案设计、采样、布点、运输、分析测试、前处理、数据处理、数据诊断、分析评价、信息传输、报告编制等;④要量化评价指标,研究评价技术,建立完整的规范的质管评价体系,以此衡量和监督辐射环境监测单位高标准做好质量管理工作;⑤要加强国际化的研究。就是在这方面要打破技术壁垒,建立与国际标准一致的标准规范,甚至是参与国际标准制订,利于我国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

(5)努力建立科学的质管体系。目前我国这方面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有:《检验和校准实验室的能力的通用要求》,其中15款管理要求、10款技术要求是具体标准要求,实验室只要申请对组织管理、业务能力、技术水平、样品管理、设施和环境监测的要素评审,并顺利通过国家认可,就可以按照准则合法开展监测服务,就可以参与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就可以享受一些合法机构享受的权利。

5结束语

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隶属于其的辐射环境监测网路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辐射环境监测质管正朝着组织构建网络化、管理程序规范化,技术水平标准化,装备不断现代化和质量系统统一化的目标大步迈进。这要求我们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必须坚定信心,努力完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质量管理体系,认真扎实做好辐射环境监测数据的保障工作,确保数据的可靠和准确,不断适应现代化、定量化、科学化的环境管理要求。

作者:石伟力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

参考文献

[1]黄仁杰,张荣锁,沈钢.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J].辐射防护,2009,09.

[2]刘华,赵顺平,梁海燕.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回顾与展望[J].辐射防护,2008,11.

[3]李翠薇.环境监测仪器的发展现状及其虚拟化对策[D].重庆大学,2004,04.

[4]计芳,赵冠楠.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0.

[5]付红.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