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建设范例

网络化建设

网络化建设范文1

关键词: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各领域中都已经出现了或多或少的信息化进程。传统的财务会计面临效率低、误差大等弊端,再加上现在各个部门的数据计算量变得巨大,以手算为基础的财务会计逐渐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职业院校的财务会计在网络化的影响下也变得更加便捷高效。财务会计的网络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辅助工具,财务部门的工作变得智能化、现代化,许多工作都是走一遍计算机流程即可,不需要过多的人力物力,从而保证了财务部门的日常运转效率。

一、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的重要性

财务会计的网络化建设就是将信息网络与财务工作有机结合,不仅仅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到会计学科专业中,更重要的是以会计信息作为资源,利用网络对其加工应用。网络化的财务会计是新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对于职业院校财务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解决了传统手工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当高校的事物比较繁杂时,学校财务管理部门难以处理如此复杂多变的数据,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加持,同时也需要各个部门的协商合作。而且,传统的人力管理方式对于数据资源通常采用手算存储的方式,很容易出现误差,造成财务管理的疏漏。在信息化的时代,早已出现了大量新型网络技术对财务管理专业提供了便利。通过加强财务信息的网络化建设,相关人员可以充分的利用计算和一些网络辅助工具来完成当前所要执行的任务,财务管理变得更加智能化、信息化,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二)提高财务会计的工作效率。职业院校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是时代对于学校财务管理的新要求,信息化的建设可以为学校的日常工作、行为决策等等提供更为全面的讯息。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是以网络为核心执行日常的财务计算、财务监管等工作,现代化的网络技术配合传统的财务管理部门可以有效地执行各种财务工作[1]。传统的财务建设数据搜集比较分散,不能够有效的节省人力、物力。在网络的加持下,财务信息收集变得动态化,财务数据变得电子化,财务人员的工作方式变得信息化,这些都是网络发展所带来的便利性。

(三)推动财务管理部门的稳定健康发展。网络信息化的改革更新是会计行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所造就的成果,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反映了职业院校的发展思想的转变,加强了院校对于财务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院校领导对于财务管理部门更加重视,也就可以保持财务工作的健康稳定运转,从而推动院校的发展。财务管理是院校运转的基础,是整个院校正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关系到教师的薪资、学生的资源、学校的内务处理等等各个方面,任何失误都会对学校的发展造成影响。通过网络技术的加持,财务管理部门引入更加智能先进的工作手段,对财务工作的核算、存储等方面可以做到更小的误差和更大的便利。同时,通过信息化处理的方式,财务管理部门可以分析出不同时段的各种财务信息,并通过一些模型和计算来获得更加有效和有意义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够让领导更加了解学校的财务情况,从而制定好学校的发展计划。

二、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上层领导对于财务会计的网络化建设认识不充分。职业院校在财务会计人才培养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许多院校将财务会计培养设为重要学科培养对象。但仍有一些学校对于财务会计的培养认识不充分,这导致财务会计培养没有跟上时代的节奏,即没有开展财务会计的网络信息化建设道路,在教学上仍然采用一些传统的理念或者方法[2]。思想意识决定行为,领导对于财务部门认识不到位,投入的相关资金和资源会变得非常少,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一些相关设备或者网络设施难以得到保证,那么网络化的财务管理运行就不会产生。此外,人才也是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的重要元素,上层领导不能够引入相关的人才资源,其网络信息建设化过程会变得更加艰难。

(二)财务管理系统的建立还不够完善。在财务会计的改革更新过程中,许多学校已经认识到网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引入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并且进一步地建立和完善该系统。但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许多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由于学校领导对财务管理系统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都不够充足,导致许多学校都是照搬其他院校的系统模式,这样的系统建设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入,难以满足院校自身的工作需求。此外,财务管理系统需要后期的维护操作,如果院校对此不够重视,没有及时的更新系统,查漏补缺,那么系统的安全性就无法保障,财务信息也就无法得到保证。一些院校在这方面缺少相应的人才管理,对于系统漏洞不能够及时的解决,访问权限不能够有效的设置,阻碍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三、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探讨与对策

针对财政会计信息化建设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院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决,主要的问题还是院校的重视程度方面,还有财务管理的系统建设问题等等都需要院校进一步的处理。

(一)提高院校对于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职业院校要根据时展的要求,分析当前的社会形势,深入的分析了解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时代的选择,对于部门的运转效率和学校的健康发展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院校要对财务部门的建设更加重视。职业院校在建立信息化的财务管理部门时,要注重人才的引进措施,针对性的培养相关人才,保障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运转正常[3]。除了人员要保证之外,财务部门的相关规章制度也要进行统一规划,具体工作制度要规划到每个岗位,让部门职员之间不存在职务错乱的情况。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建设难免存在一些安全风险问题,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要有一定的财务风险意识,在面临一些财务风险时要熟悉相关防控措施。

(二)建设新型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是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道路上的重要一笔,拥有完善的系统可以帮助会计人员更好地完成相关工作,执行相关任务。系统是工作人员进行会计工作的平台,一个完善的系统可以省下大量的人力物力[4]。学校在建设财务系统时,可以先学习一下其他院校的财务管理系统,多面的学习交流,借鉴一下别人的做法,从而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系统。要注意的是,学校在制定系统时不能完全照搬其他院校的做法,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的同时要做到取长补短,设置更为简单合理的窗口模块,让财务管理的工作更加流畅和简便,系统开发更加合理。财务管理系统的建设还要结合其他部门和院系,让不同的院系和部门都能与系统相连接,相互传输有价值的信息,简化部门之间的交流活动[5]。此外,财务管理系统最重要的还是系统安全的问题,学校要安排技术人才进行定时维护和管理,查缺补漏,及时地维修系统漏洞,提高管理的制度要求,确保系统内部的信息不被非法分子所窃取,维修学校财政安全。

(三)建设财政管理的信息共享平台。财政管理系统可以加强多个部门或院系直接的交流活动,这些活动就需要一个专门的平台来支持,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进行信息的共享与传递。例如一些收费系统、资金管理系统等等,这些信息的共享离不开平台的作用,因此职业院校在建立财务管理系统的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信息交流平台,完善财务系统的功能[6]。在共享平台中,财务管理部门可以将一些信息进行公开,为其他部门的监督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这样可以使财务管理的工作更加公平有序,保障财务部门正常运转。

(四)注重院校人才培养。信息化的财务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尤其是新型的网络技术,需要专门的人员去管理和维护,因此院校在进行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财务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院校可通过一些集训活动,对相关的财务人员进行短期的培训和教学,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些外出活动或者专家讲座来提高相关人员的财务技能水平,保障人才队伍的信息化技能跟上时展的要求。此外,院校也要执行一些人才引进措施,吸引高水平的会计信息人才,从而有效地提高财务管理的网络化建设[7]。对于人才聘用制度,院校要进行重点讨论和制定,使制度合理化、科学化,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来院校工作。

四、结束语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可有效地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来看我国职业院校的财务会计培养仍有一些不足,一方面是上层领导对此不够重视,忽略了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财务会计的网络建设需要相应的财务管理系统支持,而学校只是照搬其他院校的系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因此,加大人才培养制度和相关资金流入,建立自己专属的财务管理系统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关键步骤。学校领导要对网络化建设加大重视力度,提升院校财务会计的网络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吴珊珊.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07):200-201.

[2]刘晶.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03):80+83.

[3]何秋.浅析高职院校财务人员队伍建设[J].中国市场,2015(50):100+104.

[4]董越铭.高职院校财务会计人员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8):281-282+330.

[5]王萍.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9(14):168+171.

[6]华芳.职业院校财务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职业教育,2020(34):12-13.

网络化建设范文2

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推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传播媒体,被广泛应用于高校教育领域,其中计算机基本操作课程几乎在各大院校均有开设,“互联网+”也成为当下最为流行的新兴词语之一。尤其是互联网所具有的开放性、及时性、虚拟性、便捷性、互动性等一系列特征,使其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思想认识与价值取向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

互联网+;高等学校;网络文化;网络信息

【基金项目】

本文为河南省社科联、经团联调研课题“‘互联网+’思维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创新途径研究”(编号:SKL—2016—811)阶段性成果。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世界,互联网已渗透到了世界的角角落落,成为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并衍生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具体而言,网络文化是指文化表达的新兴形态,其主要以互联网与手机作为载体,凭借迅捷且发达的信息传输系统,应用一定的视觉符号、声音符号、语言符号等,对风土人情、文化思想、观念认识等进行传播。“互联网+”视域下的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在为人们带来多种利益的同时,也潜藏着诸方面的安全问题。所以,增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努力创建安全高效的网络文化氛围,不单单是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更是创新高校文化思想教育方法及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举措。

一、“互联网+”视阈下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创建网络强国的主要构成部分。伴随着互联网对现代人生活影响的日益加深,我国开始意识到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科技的重要性,并逐渐将互联网管理与建设工作纳入到越来越重要的任务行列中。总书记曾在中央政治局的第三十八次学习中提出,要增强互联网的管理与建设工作,使得互联网在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功能越来越强,努力促使互联网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与发扬的新途径。在2014年我国正式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并明确提出创建网络强国的发展战略。另外,也强调了网络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对国家诸多领域的重要影响作用,即网络安全得不到保证,则国家安全也难以得到保证。特别是作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精尖人才的核心场所,因而,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创建网络强国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实现数字化校园的重要基础。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实现校园的数字化建设亦成为当前各大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互联网作为信息化发展的代表技术,不仅是实现高校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更是推动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1]我国教育部在2012年颁发了2011~2020年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指出我国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始发展至今,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持续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面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如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薄弱等。而要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一是要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完善高等教育的信息基础设施,二是整合开发各种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三是提升高校师生队伍应用信息技术的整体能力。而这三方面的工作都属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强化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与前提。

(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路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舆论导向、时间参与、说理教育、自我教育等方法。在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实践过程中,这一系列方式方法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与作用。然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及其在大学生范围中的广泛性应用,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保持与时俱进。[2]所以,近年来将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网络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逐渐成为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但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离不开高校网络文化的支持,只有采用立体化、全方位的文化设计,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法与显性教法的相结合,才能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成效,才能实现全面化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二、“互联网+”视阈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与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有所不同,其已经脱离了传统概念中的“象牙塔”,而是充斥着社会信息、热点信息、国际信息、娱乐信息以及焦点信息等多种信息的重要场所,面对的舆情环境越来越复杂。面对海量的舆论信息,其中不乏鱼龙混杂,更有蓄意制造错误舆论的敌对势力,而大学生又处于经验不足、思想敏感、判别能力不成熟的特殊阶段,故极容易被利用或误导。所以,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优化高校网络环境,增强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至关重要。[3]

(二)虚拟的网络社交平台。微博、QQ、网站等网络平台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等带来了诸多便利之处,也为高校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多选择,大大提升了高校管理的效率性。然而,由于网络与生俱来的虚拟性特征,使得其在充当人际之间的交流媒介时潜藏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低头族”的诞生,特别是对于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而言,过分依赖虚拟社交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注重实际人际互动的人数则愈来愈少,这对塑造全方面高等人才而言十分不利。

(三)信息的质量监管不到位。互联网时代,各大院校在网络文化建设方面都强调“正能量”宣传,杜绝“负能量”。但是,由于电脑终端、移动终端、手机终端等网络信息发送的便捷性与即时性,加之当前大部分高校缺乏强针对性的监管措施,致使诸多高校创建的互联网平台上充斥着大量的低价值、粗俗以及虚假信息,使得高校网络文化信息建设力度大打折扣。[4]

三、“互联网+”视域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一)加快网络平台建设,逐步完善网络文化教育的新阵地。在网络平台建设类型方面,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传播平台、教育服务平台和研究平台三大类。其中,积极创建传播平台,可以促进高校文化的传播与思想导航,也是使其成为展示院校形象、贴近师生的新窗口;教育服务平台则能够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即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充分发挥师生力量,研发出适应院校网络文化建设的APP或者其他平台,如可以充分借助互联网的基础优势,不断优化各种无限客户端,便于大学生使用,增强用户的黏性;创建研究平台则需要各院校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设立网络文化评价中心与研究中心,以此增强网络文化的辐射力,并对大学生上网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进行总体研究与把握,同时,具备相应条件的一些高校还可以充分应用大数据对网络文化机制、新媒体发展趋势等进行研究,以此为高校网络文化的精准化建设提供动力。[5]

(二)强化网络人才建设,创建一支高素养网络文化师资队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必须由一批熟知网络文化特征、具备高超网络操作技能且具有敬业精神、高度责任感的网络文化师资力量进行推动,只有具备高素质、高能力的网络文化师资队伍,才能确保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健康运行与管理。具体而言,高校应积极配备一定比例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进行研发与推广,并要紧跟现代教育技术的步伐,对广大教师进行网络技术培训,从而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提供保证。与此同时,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者还应高度重视校园网等信息平台的功能发挥,即充分借用这些网络平台的广范围、及时、迅速、方便的信息传播特征,做好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养成关注国家焦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以及校园重要问题的良好习惯,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

(三)重视网络信息监控,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建设氛围。从社会实际发展状况来看,“互联网+”视域下的舆论更具大众化特征,官方力量与民间力量的相互消长使得舆论出现区隔。诸如,校园的官方舆论虽然拥有重要的信息源,但因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局限,常在危机事件中表现出发生滞后或者集体失语等现象;在引导舆论方面,尽管意识比较强烈,但缺乏创新,加之方法比较简单,故极容易减弱原有的引导力。而由个人形成或者大学生组织的民间舆论场,因其易冲动且感性化特征明显,以及受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使得整体舆论呈现出波浪式的发展态势,产生与消亡的速度都极为迅速,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被利用和转移的潜在问题,因而造成舆情危机的概率较高。[6]所以,在“互联网+”时代,24小时应对舆情危机的传统“黄金法则”已经失效,相应的管理者必须在更短时间内快速做出有效反应,强化网络信息监控的效果,为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范围。

(四)加大网络创新力度,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机制。网络新闻发言人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网络空间中的新闻发言人,不过网络新闻发言人并非单独的个人,而是属于工作团队,也是一个具体的操作系统。其可以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或者焦点事件等实施定期性。通过所谓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可以运用更为理性的语言,并融入恰当的感性色彩,以此引导或启迪大学生进行思考或用以判断是非,进而促使院校与大学生产生共鸣。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对大学生关注的院校公共问题进行信息收集、趋势分析以及后果研判,进而掌控网络舆论引导的制高点与主动权。与传统单向性的新闻会不同,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信息可以与大学生进行实时的交流和对话。[7]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这一新闻发言人高效、及时、精准、主动重要信息,且可以做到及时澄清有关虚假信息,将有关矛盾或误解降到最小程度,做到高校引导网络舆论的功能。

总而言之,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高等院校产生的影响愈来愈明显,新时代的大学生身处网络虚拟世界的文化氛围与社会环境中,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阶段,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与形势。对此,各大院校必须全面应对挑战,紧抓机遇,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探索道路,确保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的全方位实现。因而强化高校、大学生、社会等多方的协同力量,努力寻求构建高校安全网络文化环境的途径,促使“互联网+”视域下的网络技术能够真正促进大学生的发展,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文化的管理与建设。

作者:张逾梦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郎婧,伍玉林,肖庆生.移动互联网发展对学习网络文化及教育的影响[J].中国教育学刊,2013,6

[3]黄丽.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网络文化的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4]杨克平.试论互联网的挑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03,5

[5]万美容,曹清燕.关于运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5,5

网络化建设范文3

军队网络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充满创新性的文化形式。军队网络文化要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无止境地创新,这也是军队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在需求。要在“互联网+”时代推进军队网络文化建设创新发展,就应该把握五个方面的问题:更新观念,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举旗铸魂,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立足使命,服务改革强军战略;建章立制,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应用转化,借鉴网络文化建设先进经验。

关键词:

军队网络文化建设;“互联网+”时代;创新发展

随着“互联网+”对官兵日常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引领了军队网络文化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2015年12月25日,中央军委主席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强调:“要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利用互联网特点和优势,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努力实现军事媒体创新发展。”[1]这充分说明,军队网络文化建设正迎来新的春天,必须适应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积极创新,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一、更新观念,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

互联网思维实际上就是用互联网的运营方式去解决产品的销售、推广和运营的思路,是用户至上思维,也是并联平台思维,主要包括以下六种思维。一是开放思维,不仅限于开放平台,最重要的是兼容并进,能够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对手。二是聚焦思维,又可以被认为是专注细分,网民从需要大而全的各种资讯内容转为需要更加精准的细分内容,其产品宣传需要聚焦到精准人群的定位中。三是创新思维,如最近互联网圈兴起了一个新名词叫“微创新”,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应用创新,以微小、可持续的方式引发市场的大变化。四是利他思维,通过先对他人有利,然后让自己也获利,最后实现利益共赢。五是跨界思维,“互联网+”是一个趋势,加的是传统的各行各业,将会涉及每个领域的整合,只有拥有跨界思维,才能拥有更多机会。六是自媒体思维,它并不是指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反而主张去中心化,微信群就是典型的去中心化,通过去中心化的管理模式,让人与人的交互更显自由开放,最终聚合在一起,产生更强大的能量。再如微信红包,这样的产品就是所有人都乐意去传播的,因为它完美地嫁接了金融、游戏、社交,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功。以上思维对军队网络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借鉴作用。推动军队网络文化建设创新发展,首要前提是把军队网络文化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军队网络文化的“互联网+”不是传播途径的简单扩大,也不是呈现载体的简单改变,而是角度的变化、思想的更新迭代和新技术应用下的思维转变,其实质是贴近部队最鲜活的生活。一是借鉴“互联网+”的思维理念,坚持基层第一、官兵至上,树立以广大官兵为中心的服务导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好国防部网站、军队媒体网站、军兵种网站、战区网站,借助地方知名网站,发挥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作用,形成相互支撑聚合、激扬正向信息的网上舆论场。二是借鉴“互联网+”思维打造“魅力人格”,突出官兵形象塑造。能够吸引青年官兵的军队网络文化作品,绝对不是简单的节目模式,也不是绚丽的灯光、舞美、服装和道具的叠加,而是让官兵记忆深刻的人物和故事,这些才更贴近官兵,更能突出军人的魅力。三是借鉴“互联网+”的用户思维,由大众传播转入分众传播。将青年官兵以兴趣划分成若干族群,军队网络文艺创作者与青年官兵之间是平等的分享关系,以往军队网络文艺作品创作考虑的是单向传播,以创作者为核心,创作者和青年官兵的地位并不平等,而互联网时代的军队网络文艺创作必须以青年官兵的需求为出发点,这也导致文艺创作必然走向分众化。四是坚持“技术驱动”的互联网理念与“内容为王”的有机融合。互联网不同终端的不同传播方式决定了其内容的差异性。军队网络文化创新,要细化到不同终端的内容上,坚持内容与技术相融合,实施针对性创新,切实创作出符合不同传播方式的军队网络文化作品。

二、举旗铸魂,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旗帜引领方向,育人贵在铸魂。中央军委主席强调:“新形势下办好解放军报,必须坚持军报姓党,强化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勇于举旗帜、打头阵、当先锋,当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生力军。”[1]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新形势下党和军队的新闻媒体必须恪守的党性原则,以及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必须强化的责任担当。新形势下加强军队网络文化建设,必须贯彻这一指示精神,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广大官兵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推动军队网络文化建设创新发展,核心是当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生力军。随着世情、国情、党情、军情的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尖锐性与日俱增,西方敌对势力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抹黑领袖和英雄,炒作军力建设,炮制涉军谣言,他们的渗透破坏活动带有很大的欺骗性、蛊惑性、煽动性和隐蔽性。伴随着网络环境成长起来的青年官兵,已经习惯了从海量信息、传播快捷的互联网上获取知识,一些偏离主流的各类信息大量涌入,明星大腕、网络红人等时尚热门话题吸引着青年官兵的眼球,一些青年官兵热衷于看图观影的“快餐文化”,如果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就容易受其影响。这种先入为主的影响,使得媒体正面的宣传、正确的观点传进官兵心里的难度加大,不容易触动青年官兵的灵魂。这对新形势下军队网络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当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生力军。一是坚持军网姓党。军队网络文化建设要宣传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宣传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好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成果;宣传好党和国家、军队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气象;宣传好中央军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竭尽全力,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二是强化看齐意识。军队网络文化建设要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来进行,确保官兵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三是强化阵地意识。军队网络文化建设要勇于举旗帜、打头阵、当先锋,当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生力军,时刻用党的主张统一全军官兵思想和行动,确保军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三、立足使命,服务改革强军战略

军队是肩负战斗使命的国家武装集团,担负着保家卫国、维护社会秩序等任务。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强烈的战斗性都应始终是军队网络文化建设的主旋律。2015年11月,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1]他对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做出了系统阐述,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对各级职责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的这些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军队改革的思想,深刻揭示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新特点和新规律,体现了我军统帅改革强军的深谋远虑,蕴含着居安思危的战略清醒、治国安邦的远见卓识、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和实干强军的务实作风,谱写了我们党关于军事改革理论创新发展的崭新篇章。推动军队网络文化建设创新发展,必须立足军队使命任务,关注三军将士的期盼,顺应时展的大势,形成网上舆论主流,用关于改革强军的重要论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交出时代大考的合格答卷。推动军队网络文化建设创新发展,根本的是聚焦新时代、汇聚改革强军正能量。回望历史,在历次重大社会变革特别是军事变革当中,文化因素始终十分活跃。它既可成为推动进步的火种,激发出强大的变革力量,也可作为一种落后与守旧势力,成为阻碍变革的沉重绊脚石。当前,改革强军的步伐已经迈开,面对这场整体性、革命性的变革和时代大考,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使少数官兵产生了各种心理反应和心理困扰,有的对改革充满猜测疑虑,有的思前想后、左顾右盼,有的消极旁观、定位不准,有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这样一个攻坚克难、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军队网络文化建设更需要汇聚改革强军的强大正能量,用正能量驱除这些负面影响,形成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一方面,要始终以强军目标为引领。紧紧抓住涉及强军兴军的战略问题、制约部队发展的瓶颈问题、官兵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抓住内容创新这一根本,找到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官兵面貌和引起广泛共鸣的素材,梳理和阐发好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核和深刻道理,运用丰富的语言、鲜活的形式、灵活的方法和巧妙的构思,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把实施改革强军战略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讲清楚,把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讲清楚,把事关官兵切身利益的改革举措讲清楚,做好正面引导、解疑释惑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大力营造改革强军的浓厚氛围。注重以敏锐的文化触角,彰显勇于进取、敢于探险的文化品格,张扬局部利益服从大局利益的文化精神,营造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文化氛围,大力宣扬改革强军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努力形成有利于改革强军的深厚文化土壤,进一步彰显强军文化面向改革、支撑改革、推进改革的时代品格,培育和塑造官兵支持改革的文化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激励广大官兵学理论、强本领、比干劲、做贡献,把教育中焕发的政治热情转化为投身改革的实际行动,让官兵们自觉在改革大局下行动,坚决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确保改革各项任务的顺利推进。

四、建章立制,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

网络安全的本质在对抗,对抗的本质在攻防两端的能力较量。2014年2月,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2]2016年4月19日,他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3]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信息化对网络安全的重要影响以及网络安全对于信息化的驱动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二者之间的紧密关联性、互动性和协同性,对于军队网络安全治理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军队网络文化建设必须学习和贯彻的重要指示精神,处理好军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从网络安全治理的系统工程角度认识信息化,因信息化之势而谋,应智能化之势而动,顺互联化之势而为,建立网络安全创新发展新机制,通过信息化和网络化提升网络安全的保障能级,确保军队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推动军队网络文化建设创新发展,关键在于建章立制,完善网上涉军舆情监测研判和处置机制。目前,部队官兵接触网络的机会增多,泄露军事信息和接触涉军信息的概率也在增大。调查发现,有的机关干部为了方便业务往来建立微信工作群;有的战士为了加深感情建立战友微信群;有的官兵家属建立军嫂微信群,官兵野外驻训、军人家庭生活等成为群里热聊的话题;有的甚至在“朋友圈”晒出营区和装备照片……这些都为敌对势力破坏渗透提供了机会,他们通过境外杜撰、境内呼应、网上、水军流转等方式,炮制涉军谣言,蛊惑军心民心,煽动社会仇军情绪,企图离间军队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消解官兵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军队网络文化建设,必须紧盯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优化互联网军事舆论的宣传布局,做大做强军队网站,借助地方知名网站发挥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作用,增强军事传播平台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一是广泛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活动。着眼手机网络发展的新形势、防间保密的新要求,深入开展“严防网上暴露军人身份”的群众性教育活动,通过专题辅导授课、典型案例剖析、手机泄密演示等形式,引导官兵知悉使用手机网络的纪律要求,自觉安全触网、守规上网、文明用网。二是加快推进网上涉军舆情监测研判,加强热点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对涉军信息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区分情况地采取应对措施,组织“坚定改革强军意志、投身改革强军实践”“展现军队风貌、拥护支持改革”等舆论引导活动,坚定官兵的理想信念。三是完善网上涉军舆情处置机制,深入开展网上涉军信息清理整治活动,研究建立军队网上意识形态的工作军地协调机制,针对网上涉军谣言、热炒事件和错误言论,及时主动回击,针锋相对批判,有理有据揭露,义正词严驳斥,扶正祛邪、正本清源,抢占法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五、应用转化,借鉴网络文化建设先进经验

军队网络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转化、推动工作、指导实践。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不断催生出新的传播形态,并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大方向、大趋势。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指出:“要研究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1]加强军队网络文化建设,单靠继承传统文化是不够的,还必须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理念,在发扬本土和借鉴外来的关系中寻求新路径,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军队网络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军队网络文化建设创新发展,必须在扬弃继承、融合发展、转化创新上下功夫。一是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二是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既注重发挥传统媒体在倡导主流价值观、主流文化、主流意识形态上无法取代的作用,又要针对“网络一代”“拇指一族”这一部队官兵主体,积极稳妥地推进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进军营。根据环境、条件和对象的变化,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和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开发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宣传教育软件,占领军队网络文化的前沿阵地,广泛利用微信平台、手机客户端等渠道宣传改革强军战略思想,通过网上网下的良好互动,形成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的强大磁场,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强大正能量。三是善于借鉴外军网络文化建设的经验。外国军队在网络文化建设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军学习。例如,美军将网络游戏作为拓展军事文化的传播手段,利用网络游戏的广泛参与性传播美军的核心价值观,利用网络游戏的设定情节宣扬战争的正义合法性,利用网络游戏的夸张渲染性实施无意识的攻心与震慑,并与相关公司协力制作,不断在技术手段上推陈出新,还借助多媒体平台扩大影响,结合了虚拟性与现实性、政治攻势与文化宣传等特点。我军网络文化建设应密切关注美军在网络游戏领域的发展,借鉴其先进理念与经验,研究制定符合我军实际的对策措施,进一步促进军队网络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

作者:杨明伟 汤德品 单位:武警政治学院政治机关工作系

参考文献:

[1].坚持军报姓党坚持强军为本坚持创新为要,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思想舆论支持[N].解放军报,2015-12-27(1).

网络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意义;原则;方案

近年来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开始发展,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轨道交通也进入到了网络化运营时代,路网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客流量也急剧增加。相较于比较传统的单线运行模式,网络化运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各分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结性增强,站站之间的关联度增大,同时运力运量矛盾比较突出,局部出现问题后会对整个网络系统产生较大影响[1]。基于此,下面就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问题展开具体分析。

1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的意义

1.1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城市交通网络体系运行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车辆、路段、变电所以及设备等各类资源有机协调,让整个网络体系实现协调化、有序化运转,同时也实现对各类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但实际上,由于交通系统具有较大的复杂性,高峰期、平峰期的交通需求不同,如果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如节假日或突发意外事故等,那么客流需求也会出现异常。因此对于各类资源尤其是车辆的协调是较为困难的,车辆资源短缺或过剩问题时有发生。线路不同时在资源供需上也会出现矛盾。对于以上问题,可通过网络化运营适当解决。在网络化运营体系中及时调配轨道车辆,实现资源共享,对各类交通资源做最大化利用,让城市运营成本得以降低[2]。

1.2积极处理应急事件。在轨道交通网络中,每一条线路、每一个节点都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其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整个交通系统带来很大影响。由于在传统运营管理模式下,各站点、各线路之间信息相对闭塞,因此很难发现潜在的故障并作出防控,最终导致事态朝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而在建立网络化运行体系后,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若某一线路出现运行故障,除了能在第一时间迅速解决故障外,应急平台还会广泛收集故障信息,并进行整合、分析、共享,让各线路、各节点都提前做好预防同时积极配合故障线路的整改工作。在建立交通网络后,不同线路之间可以发挥协同作用。若有故障发生,便可跨轨运营,及时疏散客流,减少交通拥堵[3]。

1.3将相应组织逐步优化。建立网络化运营体后,行车组织将更加有序、多样,旅客享受到的服务会更加便捷、优质。具体如,在网络化交通体系下,单位可动态把控客流量,并根据客流量大小调整行车组织,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满足旅客乘车需求,给予旅客优质便捷的服务。同时对行车组织动态调整后,实际客流量与车流量会更加匹配,因而运营效率会更高,客流压力会更小,交通运营会更加安全有序。

2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的原则

2.1遵循指挥命令。网络通信需要服从网路化运营的调配和指挥,这需要从多个方面做起,以及时处理应急事件。在交通网络中,通信模块需具备多种功能,为网络提供多种服务。如呼叫、信息查询与、视频监视等等。借助以上功能或服务,管理者能动态了解交通运营情况,并对交通组织或应急事故及时作出调整与处理,同时乘客的乘车出行也将更加方便、安全。在交通运行中,一些突发事件会导致交通阻塞,人流量密集,甚至引发严重的人员伤亡。在此种情况下,就必须确保信息的及时与通畅,管理人员若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到事件信息,那么应急事件的发展态势、负面影响都将得到有效控制[4]。

2.2强化防范力度。要想保证轨道交通网络的可靠性、安全性,就必须进一步提高防范力度。在当前背景下,建立与应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体系的主要目的在于优化组织协调,加强防范监控,保障行车安全。因此在设计与建设时,要能牢牢把握以上目标,进一步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跟踪监督功能、视频监控功能,为城市轨道交通提供安全保障。且因为轨道交通网络是一个整体的网络架,因此在设计与建设时需要将整体的通信系统进行优化完善,要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起统一的资源信息共享库,进一步提高网络通信效率与质量,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

2.3落实信息服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需要为乘客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要为乘客的乘车出行提供方便。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还需增设乘客信息服务。通过这一功能模块,对乘客乘车需求进行分析,然后为乘客制定最优的乘车方案,让乘客的出行更加安全、高效、便捷。同时通过乘客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向外行车信息,交通组织调整信息等,可让城市的整个交通秩序更加有序,可对城市应急渠道进行拓宽,为城市各方面的运行与发展提供助推力[5]。

3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的方案

3.1迎合城市布局。作为城市整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规划建设会对城市各方面都产生直接性影响。因此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时,需要把握“服务”这一理念。轨道交通网络是为城市的整体发展服务,因此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之间应有高度协调性。在规划设计时,应遵循“部分服务整体”的原因,充分考虑城市整体布局以及城市未来发展规划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科学可行的建设方案,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也推动城市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基础公共设施建设等的发展进步。在规划与建设时,需要结合城市特色对城市当前发展道路与未来发展思路进行分析、预测,制定多情景下的不同方案,对每个方案逐一分析审核,最终确定出最为科学可行的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方案,以推进后续工作顺利、高效开展。

3.2建设多模式轨交网络。人们的出行需求是多样化的,因而轨道交通网络系统的层次、模式也不应单一。为最大化满足人们的乘客出行需求,城市需建立起模式多样、层次丰富清晰的轨道网络系统。在进行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时,应先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手段对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出行习惯等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城市发展特色设计出最为合理的轨道交通网络结构,要在凸显自身特色的同时实现对资源的最优化运用,切不能盲目追求规模的最大化。另外,在设计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时,应考虑到交通网络的经济成本以及城市经济实力与未来经济发展方向,这样才能让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6]。

3.3合理运用网络化理念。研究与实践表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有优势但也有风险,且其的风险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动态变化。具体如:在运行组织开行列车数量增加的情况下,客流量越大,围观单元功能属性分布就更加不均匀。在此情况下,如果区间与车站失效,那么整个网络也会受到影响。且当网络功能越单一,网络越脆弱时,影响程度也会更为严重。客流的不均匀分布也会影响全网的连通度,使轨道交通运营风险增加。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中,必须坚持网络化理念,基于网络化理念设计组合各功能模块,安排各线路,让网络运营的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具体来说,城市网络化运营应当以统一的运营模式为主,用以全新的管理理念对各项资源进行配置、利用,让各类资源的实际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由多种功能、多个模块组成的整体。要想让这一庞大的体系有序、稳定、高效运行起来,就必须对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统筹协调。围绕网络运行的核心牵引出必要的控制线,以促进整个网络的规范化运行与高效率发展。如在网络技术下,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系统中可增设调度数据管理模块,调度命令模块等功能模块,利用其实现对各线路的动态化监视。当网络系统运行时,系统中的在线运行图软件从各条线路中获取当前班次的基本、计划以及实际运行图,根据各运行图对线路列车情况进行监视,避免列车出现早点、晚点情况。在列车运行过程中,若实际运行状态严重偏离运行计划,将会导致各点列车无法衔接。当网络系统接收到以上情况后,就会自动进行提示警告,促进列车尽快恢复正常运行状态。站场监控模块收集、分析列车运行信息,包括列车运行状态、列车所处位置等,站在宏观角度对全网道岔、信号机以及进路状态进行监测,方便管理人员掌握线路状态。

4结束语

网络化建设范文5

时下,“互联网思维”“微时代”成为社会热词。新的媒介格局和传播形态,使得高校网络纷纷谋求创新之路,探索融合之道。高校网络阵地从传统的新闻网站、专题网站、论坛、BBS、贴吧、QQ等,拓展到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平台,适应形势发展,满足受众需求,形成互动融合的新局面。2010年,微博火了!这一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同年11月25日,暨南大学开通官方微博,首吃“螃蟹”成为广东第一所开通官方微博的高校,目前有粉丝126155万,微博6314条。微信,与微博同为自媒体下产物,属于社会化媒体,发展速度也非常惊人,影响力之强大。2014年4月6日开通的厦门大学官方微信,现有粉丝三万多人,发展迅速。同年10月9日,南方周末第三期中国高校微信排行榜,厦大官方微信以总阅读数92441,影响力值5706的成绩摘得周排行榜桂冠,成为本期排行榜中成长力最高的学校。迄今为止,全国已有317所高校以学校名义开通微博并进行了官方认证。据统计,全国有1400多所高校开通官方微信。“两微”在高校网络宣传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越来越受到广泛使用和关注,得到师生喜爱。众多高校在“耕耘”好传统媒体时,也都充分利用新媒体,形成“共舞”的大格局,在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二、高校网络存在问题

(一)虚假信息泛滥,制度有待健全

网络是一种虚拟平台,普及得相当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给人们全新的生活体验。据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达5.27亿。互联网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对网民的生活形成全方位渗透。报告显示,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1%,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高校网络的匿名性,造就了网民可以大胆发言,网民数量如此庞大,素质却是参差不齐,容易受情绪控制,不能理性发言,传播谣言、散布谣言,甚至直接制造谣言,造成虚假信息泛滥,引发校园不和谐,对校园安全稳定的影响不可低估。高校网络信息涵盖范围广,每天信息量在大规模更新流动,难于做到全面实时监控。各高校在网络管理上相应制定信息审批制度,管理条例等,使得网络监管相对规范有序,但整体上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及要求,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网络应急预案不足等现象在一些高校普遍存在,有的相对严重,使网络出现的问题更多,更有甚者网络应急处置能力不足,难于应对或不能恰当应对突发网络事件。

(二)围观气氛浓厚,信息碎片化

超过八成网友认为“看客心态”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顽疾,其中认为这一心态“很普遍”“较普遍”的网友分别占63.7%和25.5%,仅有0.3%的网友认为这一现象在社会中并不存在。在高校网络中,围观气氛也甚为浓厚,缺乏思想性,原创性不强,习惯于发表一些生活琐碎的事情或感想,对学校官方的网络平台关注度不高。笔者随机打开广东一所211大学新闻网,其一篇头条《梦想未来“任我赢”》,被置顶处理,发表于2014年12月16日,近四个月的浏览量仅有595次,评论为0。新形势下,尤其是新媒体快速发展,围观气氛很强的现象更加严重,冲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另一方面,信息碎片化也充斥于高校网络之中。所谓信息碎片化是指人们通过网络传媒了解阅读非常多的信息,却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让自己了解的东西成为过眼云烟。娱乐化时代,高校师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打发消遣,利用手机或者移动客户端上网的随处可见,随时可见,已经突破传统时空的限制,相发便发,想转即转,想评就评,很多是即时性的,未经过大脑深思熟虑的信息。“娱乐至死”甚至成为一些人的标配。如此导致诸多信息成为网络“垃圾”,不仅对师生需求没有帮助,反而成为一种负担。

(三)创新性不强,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创新是一个时代的最强音,也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和助推器。然而高校网络管理、网络文化建设方面的创新却有待提高。高校网络传播方式较为单一,传播载体较为传统,传播内容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师生的需求,未能形成吸引力、关注度。打开各高校校园网主页或新闻网,不少栏目相似,缺乏新颖,有些更是更新不及时,内容陈旧,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栏目。同样,高校网络管理队伍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有待加强;有的高校网络管理人员少,队伍不稳定,承担的工作任务却相当繁重,甚至这还不是“主业”,而仅仅是“副业”,兼职干,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应付基本的工作,更谈不上创新。

三、高校网络治理对策

(一)加强制度建设,发挥“把关人”作用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加强高校网络治理的重要途径。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网络制度建设,对高校网站分类管理和层级管理,建立完善强化辟谣机制,及时清理网络垃圾,净化网络环境。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的“把关人”理论认为,传播组织决定着什么样的新闻信息能够进入大众传播渠道[3]。高校网络治理中要充分发挥“把关人”作用,使之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当好“守门员”。同时,要区别对待高校发生的网络舆情,注重分类治理,合理引导,疏堵结合,以疏为主。

(二)加强议程设置,打通“官民”舆论场

网络是一个自由开放多元的空间,议题纷繁复杂、多种多样,不断吸引着众多网民的“眼球”,触动着网民的“神经”。高校网络治理要加强网上议程设置,唱响网上主流声音,引领舆论风向标。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2012年12月18日23:03分,@中大热点:长微博致中大学子“请中山大学推迟开学”,期间为广大务工人员返回高峰,导致返校火车票难买,请求学校推迟开学。该微博在网上爆出,12小时内即被转发五千余次,评论六百多次,迅速形成强大的“民间”舆论场,对学校形成舆论“倒逼”态势。此时,中大三校区学生会发起微博投票调查民意,跟进事件的进展动态。@朱孔军(中大党委副书记,实名认证微博)在“中大热点”长微博前一个小时便转发了@中大时区向学校发问推迟开学的微博,并向@胡不归之询问具体情况。校方一直密切关注学生的微博动态平台,及时召开会议进行研究解决。到12月21日下午,@中山大学寒假变更通知,一小时之内该微博被转发三千余次,热评三百多次。致使,整个事件从微博上发端到最终解决前后不到3天,65个小时。“这种学生和校方之间的良性互动,反应出新媒体时代社会管理的正能量。”中大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如是说。因此,高校网络治理要加强议程设置,主流媒体和官方要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打通“官民”两个舆论场,关注和引导网民的公众情绪,使之得到充分互动,消除彼此的疑虑,方能化解网络舆论可能造成的潜在危机。

(三)提高师生媒介素养,发挥“意见领袖”作用

网络上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与此同时,娱乐化、情绪化的喧嚣在网上此起伏笔。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高校网络治理要注重提高师生的媒介素养,使之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可以独立思考,理性行动。1992年美国媒介素质研究中心定义的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高校师生在网络中要加强新闻专业主义修养,提升信息识别能力,加强自律自省,客观公正地发言,有效利用网络媒介促进自身的成长。高校网络治理同时要注重培养和发挥“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引导舆论的走向。所谓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2013年中山大学寒假推迟事件中,三个校区的学生会微博积极引领了舆论导向,充分发挥了公信力、意见领袖的作用,角色转换得巧妙,设置新议题,做好调研工作,为中大校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四、高校健康网络文化构建路径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健康网络文化建设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它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次作出论述,提出确切的要求。高校健康网络文化的建设,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指导,要像空气一样弥漫其中。要适应互联网快速的发展形势,主动和善于利用新媒体,抢占网上传播的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等方面,做好重大信息网上,积极回应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导向,传递正能量。

(二)打造高校网络文化特色品牌凸显健康网络文化建设

特色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最显著的特点和表现,具有独特性质。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特色品牌是赢得胜利的有力法宝。高校健康网络文化的构建同样应该致力打造自身的特色品牌,以此吸引师生的眼球,赢得社会的认同。高校健康网络文化建设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突出育人功能,凸显思想引领,立足服务定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推动网络特色品牌传播。厦大官方微信主打“厦大身边人”“别young学院”“故事忆厦吧”等品牌特色栏目,语言诙谐生动,形式新颖活泼,内容寓意丰富,引发许多厦大人集体共鸣,获得众多网友点赞转发。此外,还要适应形势发展,创作出适合新媒体传播、格调健康高尚、师生喜闻乐见的精品网络文化作品,从而掌舵好高校网络健康文化发展方向。

(三)加强高校师生网络道德教育净化网络环境

在人人都是麦克风时代,网络作为一个虚拟平台,人们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无所顾忌。正是因为这种隐匿性质,导致了网民在自我表达时很少顾及社会规范、道德约束。高校师生作为网民的一大主力,人数众多,鱼龙混杂,各种声音在这里自由表达。高校健康网络文化构建需要加强师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要坚持底线原则,加强自律意识和能力培养,提升自身网络素养,恪守网络道德,从而净化网络环境,构建网络诚信。诸如,在新生入学教育、平时的课堂教育、第二课堂等环节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冷静思考、理性发言等意识和能力;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以其健康的网络道德教育和影响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这样“无论身穿什么‘马甲’,不管发表什么‘见解’,或者转播什么‘内容’,要做到有理性、有思想,不可‘起哄’,更不可‘走邪’。

(四)形成校内外合力营造高校健康网络大环境

网络化建设范文6

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在积极方面的影响:其一,延伸了传统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一般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学习缺少自主性,而有了网络以后,可以开展多媒体互动教学、远程视频教学、网络精品课程、网络在线教学交流平台等多种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趣味性。其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交往空间。网络进入校园以后,现在的高校学生有了更多的渠道去了解他们所生活的世界,他们的信息不再闭塞,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而由此带来的多种网络交流平台也在极大地丰富着他们的交往空间。其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高校学生的压力。

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是不争的事实,许多高校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局面,由此而带来的一些心理问题和压力又往往难以启齿,但是通过网络,他们可以缓释一部分压力,而许多高校建立的基于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又更好地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网络文化也对校园文化带来了冲击。其一,网络文化弱化了传统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念。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这种文化是时间的沉淀和积累,是广大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成果。然而,随着网络文化的进入,网络的多元性和虚拟化将导致部分师生对校园核心价值观念不置可否,甚至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这也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难度。其二,部分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只见网络,不见课堂。由于高职院校在高校教育序列的特殊性以及高职生自身素质和学历层次等原因,使得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更加沉迷于网络。在我院心理教育平台上,因网瘾问题而在线咨询的学生占到了75%,而在每年的毕业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沉迷网络而无法完成学业。其三,网络文化中的糟粕也在逐步腐蚀着校园文化。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中,各种思潮和言论会聚于网上,这些信息不乏反动的、不健康的、虚假的、消极和享乐的,面对这些信息,部分大学生辨别信息真假能力差,加之好奇的心理,极容易受到影响和鼓动,从而产生一些不良行为。总之,网络文化有着双面的影响,如何兴利除弊,建设好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任重而道远。

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1.领导重视是建设特色校园网络文化的关键。

换言之,就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校园网络依托于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建设数字化校园可以实现校园信息共享,开拓校园发展空间。同时,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对加快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有决定性的作用,尤其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更具有深远意义,所以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具体实践中,笔者认为,应以以下几个方面为切入点:一是整合校内网络资源,统一管理,专门,形成网络合力,在各个站点开辟专栏,宣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建设一批受学生欢迎、影响力大、互动性好的网站,围绕一些重大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影响稳定大局的问题,开展正面宣传教育,同时大力开展各种网络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三是思想政治课程网络教育化,利用网络平台打造思想政治精品网络课程,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枯燥的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广大学生所接受。此外,促进大学生社团网络化,为大学生社团和学生会打造网络平台,利用社团网络开展各种线上线下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3.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是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严格执行各项校园网络管理规定,同时做好网络行为监控工作,并在技术上严防死守,杜绝各种不良网络信息进校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的网络管理规定是良好网络文化氛围的保障,学生管理部门要和网络管理部门通力合作,认真执行各项规定,约束学生的上网行为、上网时间,既要上好网,更要学好习。网络管理部门应该增加网络管理设备,实时监控网络行为,及时过滤不良信息,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4.加强硬件和软件条件建设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在要求。

网络文化的发展以网络建设这个硬件为前提,没有网络就谈不上网络文化,目前各个高职院校都已建成自己的校园网络,但是在网络覆盖面积、网络吞吐能力、网络容灾备份、网络故障响应等诸多方面都不是很完善,所以需要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建设。

网络化建设范文7

在微时代,人们每天都能利用微博、微信等媒介将所见、所感实时地进行传播。因此,人们每天所收集和接触到的大部分信息也是即时、凌乱、琐碎的。

1.1信息源大众化

在互联网和手机等便携移动终端兴起以前,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一统天下,人们被动地接收着信息。而在微时代,数字传播媒介种类繁多、操作简便,普通群众可以实时地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事件。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是记者、都是信息源。同时,人们还可以通过网站或其他APP交互软件进行点赞、评论等互动交流,就一些热点事件、时事政策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宣泄个人的主观感受。这些无不凸显了微时代网络文化的大众性或者说草根性。

1.2传播的快捷化

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的传播变得异常快速。截至2015年3月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2.9亿。当某一观点、事件引发了民众的好奇或共鸣等关注时,微博、微信的转发就会呈几何级数增长地产生,瞬间能传遍全球。信息的受众无论在哪里或干啥,都能方便地抽出空隙接受信息。微时代网络传播极大缩短了时空距离,可以使普通大众在传统媒介之前得知最新资讯。

1.3信息量碎片化

随着手机等便携移动数字终端的发展,民众在言论等信息时更加自由,对同一事件的分析往往充斥着不同动机、不同视角、不同信息量;没有亲历现场或不明真相的人也竞相转发,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个性化和随意性,人们难以了解相关信息的全部。这也是微时代网络文化的典型特征——碎片化。

2微时代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微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可以说微时代的微事物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其便利和快捷的同时,也将承受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2.1网络文化产业乱象仍存

一是网络文化产业的结构单一、内容良莠不齐。网络文学、网络影视抄袭成风,质量不高,原创少,缺少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络文化作品。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等打着情色、暴力的擦边球,这些不良信息让一些控制力差、辨别能力弱的网民沉溺不拔,尤其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更加严重。二是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制度规范缺失、调查取证困难,人们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太认同,追求免费的资源,导致互联网上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侵权行为较为普遍,不利于文化、知识的创新。

2.2网络文化立法相对滞后

在网络文化制度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滞后,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加上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匿名性,广大的网络用户甚至法律相关工作人员的法制意识者不是很强,而现实中也存在很多无法可依的空白领域。同时,互联网违法犯罪行为有很强的隐匿性和较高的科技含量,难发现、难取证,且很多网络违法犯罪属于跨境犯罪,国家间的合作、执行标准不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法律执行力较弱。

2.3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在微时代,我们对于海量的信息应接不暇,顾此失彼,真伪莫辨。人们如果对信息的筛选、处理能力不强,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一些别有用心、图谋不轨的不法分子趁机制造虚假信息、不实信息以混淆视听,更有甚者进行信息诈骗、侵犯他人隐私、盗取他人账户、进行网络色情、等活动进行牟利,其危害不可小觑。

3加强微时代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3.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涵了丰富内涵并提出了实践要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利用微博、微信等微时代信息传播手段传播社会主义理论,占领思想政治文化生产与传播的重要阵地,是当前保障网络文化健康向上发展的不二选择。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论坛、微宣讲等形式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基本国情、形势政策等方面的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弘扬。

3.2树立微时代工作的新理念

近年来,党和国家明确要求要认真总结微时代精神文化领域的特点和好经验,加强对微信、微博等微时代传播方式的建设和管理。因此,文化工作者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微时代的建设与管理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树立微时代工作的新理念,进一步研究如何去加强微时代传播方式的管理和信息、舆论引导的有效措施和方法,积极抢占微时代思想文化阵地,牢牢把握微时代传播中的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这样才能应对当前全球化、多元化价值观带来的冲击。

3.3优化微时代的网络文化大环境

当今世界呈现出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人民民主意识日益增强,正处在社会、经济、政治的重大转型期。这些社会大环境造成了开放的网络文化发展向不良方面发展的现象,一部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偏差,缺乏信仰。作为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要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借助微时代的信息传播手段,加强对微时代传播方式的治理,去营造出引导人们思想、社会行为的社会大环境。

3.4打造多元共治的模式

加强微时代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政府是主导,非政府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是有益的、不可或缺的要素,要形成多方参与的网络化治理模式。政府作为社会最大的信息资源拥有者,在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中必须发挥主导性的作用,整合微时代的各种资源。非政府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虽然有代表了不同阶层、不同的利益群体,但却是网络文化的建设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合作者。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广大网民在民主政治、社会文化、社会监督等方面都显示出巨大的力量。政府应担当起整合各方力量的重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更多有益的文化、信息唱响主旋律,充实互联网内容。

3.5健全完善法制

网络化建设范文8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建设;网络安全管理;对策

高校信息化建设就是指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过去传统的管理技术进行改革创新,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对学校的相关信息展开统计分类,让学校能够更加有效展开管理工作。目前,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开展信息资源、工作流程等在内的信息化建设,使其教学规模日益扩大,教学质量得到保障,确保了信息的有效性和及时性,从而进一步促进提升学校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出更加优秀的青少年人才。

1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对于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信息时代已经来临,每一个人都可以借助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搜寻相关的信息数据。与此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需要得到有效的解决,才能更好地保护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防止信息发生泄露。对于信息网络安全而言,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其中系统安全主要就是指展开信息网络环境的硬件设备,如电脑主机、手机等等,以及相关的操作系统和信息网络内的软件安全。与系统安全明显不同的是,信息安全主要指信息运用过程中的安全,比如传输信息时的保密性、搜寻相关信息时的安全等等,更多表现在信息的保密性、安全性及不可抵赖性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手段的不断更新,网络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刻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设与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受黑客、计算机病毒、木马、恶意代码、信息丢失等因素的影响,网络安全事件不断出现,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也变得极其重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的通知,再次强调网络安全建设内容:提升网络安全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强化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开展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深入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加强教育系统数据安全防护能力,推进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障工作,建立常态化的网络安全保障机制。而在高校,校园网作为学校的重要基础设施,作为对外信息和交流的主要通道,为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提供服务。高校学生作为互联网上一个比较大的群体,时刻使用校园网获取知识和资讯。但在校园网内也存在不少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如业务信息系统众多、代码不规范、安全漏洞多、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薄弱、对网络安全不重视、网络安全防护手段不足等,严重影响了师生的正常上网体验和学校的信息安全。因此,为保障校园网络安全,为师生提供更好的网络服务,让师生借助网络和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及管理工作,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尤为重要。

2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网络安全管理存在的相关问题

2.1对安全防护技术的应用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高校在展开信息化建设中虽然配备了一些网络设备,以及相关配套的主机设备,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网络信息体系,能够为教师的工作、学校的管理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并且网络环境较为稳定,但是在信息安全管理中,高校对于信息的保密性并不是十分重视,在安全防御方面上的资金投入较少,大多数高校会选择采取H3C系列防火墙和绿盟NIPS等安全防御技术,信息传输过程中能够得到一定的保护,但是却缺少网络安全管理的相关专业人员,导致当校园信息网络产生问题时只能向外求助,十分影响校园的正常运行和管理,同时带来经济损失。除此之外,校园对于服务器的安全防护工作并不到位,没有部署任何安全措施,这会导致校园网站很容易受到他人入侵,虽然安装了杀毒软件,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毒入侵的问题。

2.2网络安全管理存有隐患

高校在校园信息网络建设中,首先要求的目标就是能够满足教师以及学生在校园内对于网络的相关需求,从而推动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保障教学效率,但是却忽略了对网络的安全管理,没有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工作人员对于网络安全也不在乎,管理中极易留下隐患。很大一部分高校在没有完善管理体系的情况下就展开校园电子阅览室以及图书馆的应用,经常出现学生在图书馆借书但没有工作人员在旁运用信息网络进行登记,或者是校园内的机房无人看管,导致教师以及学生不遵循规范进行操作,很容易让计算机内部的相关信息数据丢失,给高校带来经济损失,并且还会留下安全隐患,让高校的校园网络安全问题更加严重。另外,学校领导更加关注计算机的使用性能,而忽视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管理人员很难意识到自身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操作问题,所以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能得到保障,当产生非法入侵等网络安全问题时很难帮助教师和同学解决,因此让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受到影响,造成较大的管理隐患,很容易丢失系统内部的相关信息。

3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确保网络安全管理的相关策略

3.1校领导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网络安全管理

对于做好高校网络安全管理工作而言,首先需要管理人员能够建立起严格的监督制度,禁止外来人员不登记就进入校园内部机房,如此有利于当产生网络安全问题时可以及时通过记录查找出是何人所为,只有经过登记批准的学生以及教师才可以在规定的时间进入机房进行查找阅读,确保校园信息的完整性,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除此之外,要控制好学生以及教师可以进入区域的划分,防止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重要区域,给校园带来经济损失,并且影响到校园的有效管理。除此之外,高校也可以设立防盗门或者警报等设备,建立起一套响应制度,当出现有人想要私自进入机房内部时,就及时进行预警通知管理人员,防止计算机内部的信息受到破坏。

3.2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提高解决问题专业能力

从上文中可以了解到目前高校在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仅仅是教师学生不重视网络安全管理工作,连管理人员都没有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承担起自身的义务和责任,导致在操作管理过程中留下安全隐患,让网络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需要面向全校,让校园内所以人员都能够树立起网络安全管理的意识,培养安全意识自觉性。比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办理网络安全有关的讲座或者是趣味竞赛,帮助师生更好地储存相关的网络安全知识,从而保护好自身的信息不受到破坏。其次,针对在岗管理人员,高校要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帮助管理人员规范操作技术,提高专业水平,使当有网络安全问题产生时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保障高校经济不受到损失。

3.3注重网络道德教育

首先对于高校而言,要做好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因为目前互联网中充斥着很多不良的信息,学生可能因为自身不够自律等问题很容易走上网络犯罪的道路。对于学生而言,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如果不进行道德管束,导致学生恶意利用校园信息资源,给高校的网络系统造成重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引发网络犯罪,是高校教育的不称职。所以高校要重视起对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的网络活动必须进行严格规范,需要教师与家长展开沟通,结合校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监督学生在网络中的相关行为,防止学生错误行为的产生,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