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论文范例

跆拳道论文

跆拳道论文范文1

一、体育文化生成模式的空间哲学意蕴阐释

一名长期生活在海外的跆拳道运动员能够被国家视为一名民族英雄,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体育是探讨“不同社会环境下种族、人种、民族、文化、认同复杂相互作用”的非常有用的领域。某位跆拳道运动员为诠释这些复杂的、流动的权力提供了样本研究价值。笔者将重点放在某位跆拳道运动员这个被理解为是特殊环境的结果。我们认为在两个国家,对一个某位跆拳道运动员英雄的公开热爱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认同的策略,通过这个战略,某位跆拳道运动员的社会地位得以重建。本文分析了诸如韩国跆拳道运动文化生成与发展这样的强势体育商品符号的粉丝认同形式,审视了标志着该粉丝认同形式的张力和不同推动力,同时还探讨了更地域化的当地体育竞赛的粉丝认同形式。本文以韩国跆拳道运动文化生成与发展为例,指出了韩国对这些相异却又相似的跆拳道文化“产品”的不同参与模式。韩国跆拳道运动文化生成与发展的消费与经济发展,全球化和现代身份构成有着积极的联系,而韩国跆拳道运动文化生成与发展却陷于失败和疲软的双重泥潭,生存在一个越来越以地方主义为负面品牌价值观的市场之中。对本土的边缘化,在民族和经济界限处变得复杂和分化,阻碍了本土体育文化的成功发展以及在体育竞赛中对韩国民族精神的推广。借由体育发扬民族精神是全球体育的共同特征。韩国跆拳道运动文化生成与发展是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民族主义传统,其对西方商品标志的接受和消费方式有时被“全球本土化”了,揭示了如何在具体的物质背景下质疑抽象东西方二元对立话语。

二、跆拳道运动文化生成的空间哲学意蕴

以韩国跆拳道运动文化生成与发展为核心的后殖民民族认同建构主导着韩国社会,在韩国多个社会、文化和政治机构中被重新生产。然而,后独立时期的韩国国家特征是国家机构和政策系统性编排了民族主义氛围。两者之间的联系十分普遍,以至于韩国公共话语时常(不正确地)互换使用文化这个概念。然而,近年来也出现了更“多元”的公众话语,特别是韩国跆拳道运动文化生成与发展也被纳入国家体育发展目标之中。此外,上文提到的民族危机在韩国跆拳道运动文化生成与发展中被不同程度的复制。尽管像其他亚太国家一样,中国也接待了来自英国、西班牙和美国等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的访问,但却未能在国际体育场合中表现出强大的民族主义血脉,有时发展成民族主义。韩国跆拳道运动文化生成与发展“冠军奖杯巡回展”已经成为联系位于“边缘”的韩国球迷的方式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媒体报道评论来展现在韩国跆拳道运动文化生成与发展备受欢迎的背景下,韩国跆拳道运动迷的表现、观众量和人们对本土比赛形式的兴趣消减这一现象。该因果假设十分有力,也得到了文中初步证据的支撑,但要证实它,还需要对韩国跆拳道运动文化生成与发展的体育体系机制做更加全面的实证研究。西方媒介体育资本的这一“逻辑”是体育文化更加复杂、多层面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还是与媒体和文化中心主义的传统发展有相似之处。近年来,韩国跆拳道运动文化生成与发展注重于全民参与竞技或全民健身(Sportforall&MassSports)战略。全民健身作为人类与民族健康的有机组成与实现部分,将由单纯的竞技项目促进国民健康转向多元领域(竞技项目、舞蹈、休闲、游戏、旅游观光等)促进,对大众体育从业人员、研究者、组织管理者开辟了新的视野。如游戏(Game&Play)、休闲娱乐、旅游观光(Tourism)等社会领域涉及身体、竞技、健康元素的环节,将作为有机构成与辅助部分再造文化体育新潮流。全球范畴内通过销售(官方和非官方)及媒体报道为韩国跆拳道运动文化生成与发展,提供了一个与这些全球化商品文化视觉符号相接触的场所,韩国跆拳道运动文化生成与发展广泛可得且相对负担得起。所以,韩国跆拳道运动文化生成与发展相关的视觉消费行为可被解读为连接晚期现代性生活社会经历和全球资本主义的当代文化节点。

作者:朱璞玉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跆拳道论文范文2

“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跆拳道作为体育运动项目,研究表明练习跆拳道有助提升学生体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这与“三生教育”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跆拳道教学没有明确“三生教育”的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与人民体质健康状况呈反比,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年下降,而且青少年在生命认知、生存技能和生活习惯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究其原因跟我国的应试教育存在一定的关系。由于应试教育的缺失,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被提出———“三生教育”。本文以在跆拳道中如何体现“三生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并找出跆拳道中找出隐含的“三生教育”理念,为“三生教育”理念融入跆拳道教学寻找切入点,丰富跆拳道教学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

“三生教育”跆拳道德;跆拳道教学与三生教育关联;

1、“三生教育”理念概述

1.1、“三生教育”概念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三生教育”是:人本理性哲学有很多原理,其中作为根基的原理,是以人为本。在以人为本在伦理学中的体现的是对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关怀。这样,“三生教育”就有了对马克思哲学在竞技运动中的运用有了的新理解。“三生教育”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2、“三生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对“三生教育”理论中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理论有分别进行阐述的内容,国外还没有对“三生教育”相关理论的系统论述,但三生理论是有着一定的历史和哲学背景的。早在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就已经提到过:人有生存、生活、生命三种境界。这里所说的生命是指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层次追求。“三生教育”在国内的研究仍处在起步初期。对“三生教育”研究理论的资料大多出现在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博论文的文章中,其中,带有先锋性的就有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先生所写的《生命生存生活》一书,为“三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推广铺设了理论先河。而罗先生的《全面实施三生教育,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论文,更是“三生教育”的开篇大作。在中国,三生教育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编的《生活教育》杂志,在里面陶先生就主张“教育就是生活”,并且提出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教,这些就是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前身。“三生教育”的理念提出,其目的是以此为实践指导思想,让更多育人、育德、育才的活动切实有效的开展起来,落实到教育的各个门类,其中也就有在高校跆拳道课程中注入“三生教育”理念。这是一个新课题,要在“三生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融会贯通到跆拳道的课堂组织和教学中去。为了更好操作,高校跆拳道课堂教学可参考成功活动的范例和模型,建立并创造跆拳道“三生”教学课堂模式。可参照的范例主要有:目前已在个省市有关地区和学校实施,由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三生教育”系列教材,已三个省在使用;在全国成立了多个三生教育工作站,并将全国所学校建成“三生教育实践示范学校”,在回归“三生教育”的理念下,学校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也为包括跆拳道课堂在内的各大高校的专业课堂提供了实践材料。

2、“三生教育”与跆拳道的关联

2.1、路拳道与生活教育的关联

跆拳道教学如何与“三生教育”结合,可以首先从生活教育入手,让跆拳道课堂从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的教育。以课堂生活教育为起点,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以此,注入跆拳道的尚武精神;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跆拳道精神也是这种复合体里的一部分;跆拳道教练要教育学生学会正确比较和选择生活,理解生活的真帝,处理好学武与学文、学习与休闲、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2.2、路拳道与生存教育的关联

其次,跆拳道与“三生教育”结合的第二道路是生存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这一点与跆拳道教育中的强健体魄、发达精神是一直想通的。跆拳道教学本身需要和谐精神,这一点在可以运用生存教育理念,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正确面对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运动技能作为生存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人们面临危险的时候,能够起到保护自我的作用,这是跆拳道学习和修炼的目的所在。跆拳道在充分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又大胆借鉴了拳击、柔道等同类项目的长处,这有助于跆拳道的运动技能的提升。在跆拳道的教学中,应该根据跆拳道的特性,充分发掘学生的生存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在生存教育方面的能力。跆拳道这一体育运动项目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如今跆拳道已经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比赛风格、成熟的比赛系统和规范的教学模式。如今跆拳道符合现代竞技体育的要求,竞技性强,具有对抗性,简化技术动作等最适合推广普及,适合学生练习。长期练习跆拳道,可以大大提升自我的运动技能,从而间接的学会“三生教育”中的生存教育的部分内容。

2.3、路拳道与生命教育的关联

还有,跆拳道与“三生教育”结合的第三道路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本身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跆拳道跟所有的运动项目一样,都是以强身健体为主要任务。结合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3、“三生教育”理念融入跆拳道的教学内容

3.1、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促进运动技能提高和延展

跆拳道运动能力的提高,要靠运动离理念层次的提升。跆拳道具体包括跆拳道基本腿法、特技击破、跆拳道舞、双人对抗、跆拳道品势、竞技比赛等跆拳道的单个腿法确实没有多大的创新空间,但是在多个腿法的组合上,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不同腿法的组合会运动和视觉效果。在结合“三生”理念的过程中,面对练习跆拳道时间不足一年的学生,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在创新培养方面,多鼓励学生对己学跆拳道动作的组合编排,在己有的跆拳道腿法基础上大胆的组合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对于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跆拳道的各种腿法动作的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跆拳道的品势、特技动作、跆拳道舞等教学。在创新理念这方面,品势要稍逊于特技动作和跆拳道舞。跆拳道舞属于跆拳道与舞蹈的结合。在学习的过程中,跆拳道老师可以将跆拳道品势的动作与舞蹈的动作和节奏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分成小组,自由编排跆拳道舞的一个节拍,然后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展示,这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三生教育”以人为本,可以升华为“爱美体育教育”,运用在跆拳动特技作创新上,与跆拳道的腿法动作基本一致,但是在表现力上,特技动作能给人很强的视觉效果。

3.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与理解

“三生教育”的教材和跆拳道的教学内容,通过比较发现在生命教育这方面跆拳道主要是提升体质健康这方面涉及到生命教育,跆拳道在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生命这方面非常薄弱,正好通过“三生教育”加强跆拳道教学对学生生命观的学习。

4、将“三生教育”理念融入高校跆拳道教学的建议

4.1、发挥跆拳道的项目优势,优化教学

高校跆拳道教学相较与其他的运动项目,有着其独特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结合的优势。跆拳道在防身技能培训、礼义精神的普及、坚强意志品质、自信心的塑造等方面就是“三生教育”的“生命”、“生存”观念的现实体现。在与“三生教育”观渗透结合的过程中,师生在课堂上进行教与学的探讨,而跆拳道在防身技能培训、礼义精神的普及、坚强意志品质、自信心的塑造等方面的教学也与“三生”理念有着互通互惠的联系。所以,跆拳道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优势,为“三生教育”的教学提供参考模板,同时发掘跆拳道在“三生教育”中的其他优势,扩大跆拳道的优势教学,扩大“三生教育”理念融入跆拳道教学的面枳。尽快完善跆拳道的跆拳道舞、击破与特技、双节棍的教学要求,制定规范的教学大纲,丰富跆拳道教学的内容,为跆拳道教学创造出更多的特色项目教学。

4.2、融合“三生教育”教材,拓展跆拳道教学内容

“三生”理念能够拓展跆拳道在生活教育方面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借鉴“三生”教材中的《创造新天地》、《与幸福同行》的内容,结合跆拳道技术教学特点,融入学生创新内容。借鉴“三生教育”教材中的《身边的规则》,跆拳道可在生存教育方面对学生进行法律、环境危机意识方面的培养,还可以融入到跆拳道比赛规则的讲解与练习中,使学生在学习跆拳道规则的同时可以学会运用法规,规范行为。“三生教育”融入到生活安全常识课的教学中,补充跆拳道在生命教育方面认识的缺乏。“三生教育”可以根据不同年级跆拳道的教材内容,制定适应各年级的跆拳道“三生”版教学目标和内容,使跆拳道在教学上更富层次感,建立起跆拳道运动“三生教育”的体系和模式,为其他运动类教育与“三生教育”结合做出示范。

作者:侯东海 单位:张家口市重点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参考文献:

[1]王玉七.学校体育在“三生教育”系统工程中的功能[J].教育理论,2010.

[2]王玉琴.”三生教育“及其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J].文理导航,2010,(8).

跆拳道论文范文3

中国的太极既是一种武术运动,更是一种代表中国特有哲学表象的文化符号。当今,太极文化蕴含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无限广阔的商业价值,同时太极文化也将为中国提升自身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发挥重要作用。

1太极哲理

太极一词最初见于《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所代表的是中国古人对宇宙万物本源的认识。它反映的是宇宙从无极的最初混沌状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又最终归为无极的发展变化过程。因此太极精神的核心即是中华文化内涵中发展变化与和谐统一的理念精髓。太极的符号,最初为“一”,意即天地万物,皆源出于此。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释说“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老子在《道德经》中谈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正是太极的最初意义。太极就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状态,它表征的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即道。宋代大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指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周敦颐用“太极动而生阴阳”形象、准确而生动地抽象概括了事物运动及对立统一的永恒规律。庄子用“易以道阴阳”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宇宙现象存在变化的最高道理,即对立与统一。例如动静、刚柔、男女、天地、日月、黑白、昼夜、寒暑等都因出于同一本源“太极”。朱熹、王夫之等人则进一步将太极理论推向巅峰,明确其道的含义。朱熹认为“太极云者,合天地万物之理而一名之耳。以其无器与形,而天地万物之理,无不在是,故曰,无极而太极;以其具天地万物之理,而无器与形,故曰:太极本无极”。在朱熹看来,太极与无极是即对立又统一的无形无器之态。正所谓无极为太极,太极乃无极。宇宙的本源和常态即是对立与统一、变化与运动之恒态。太极构成了朱熹理学的核心。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则更加明确的指出“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2太极文化

太极哲学反映的是中国先哲对宇宙自然核心问题的终极思考。这一理论以其独有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指导性对中华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以至于中国的儒、道、佛、法、医、术、兵、天文、历法等诸家学派皆从太极学说中汲取营养。从太极拳到周易五行,太极文化和其哲学思想早已大道无形,成为中华文明的精髓,并生根繁枝。历代思想家,如孔子、老庄、朱熹、王夫之等都以对太极思想的探讨作为其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孔子五十岁时学习《易经》,不由得发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感叹。中医理论中更是借鉴了辩证统一的太极原理。公元1739年,乾隆皇帝诏令太医院右院判吴谦主持编纂医学丛书《医宗金鉴》。书中明确阐述了“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于是太极对立、统一和运动的思想被运用到中医理论实践中强调气理的重要性。

20世纪60至70年代,武术家李小龙(BruceeLee,1940-1973)先生以太极学说中对抗思想为基础,融汇东西方武术哲学,创立截拳道(JeetKuneDo)。李小龙先生将自己的武术思想核心高度概括为“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李小龙先生始终主张大道至简、无形无式、顺其自然的武术指导原则。他认为实战中应强调“务实”“、无形式”,凭本能的感触去应战。李小龙在教学时,经常喜欢以水作为比喻。他的名言“Bewater,myfriend”(中文译:朋友,如水一般吧),将上善若水的太极形态作为武学造诣追求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李小龙的武术哲学与中国的太极思想同根同源。李小龙先生是当代中华太极学说发展的集大成者之一。国外学者一直以来对中国的太极理论也颇为称赞。在中华文明传统辐射圈范围内的东亚地区,如同中国本土,太极思想早已在那里被普遍接受。例如,韩国以“太极虎”自称,国旗亦为太极图。其含义取太极阴阳之意,及乾、坤、坎、离四卦,寓意天地水火、父母男女,象征民族融合与发展。欧美学者也早就对太极学说推崇有加。根据研究考证,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dWilhelmLeibniz,1646-1716)正是由于受到太极八卦图的启发而发明了计算机原理二进制定理。莱布尼茨认为阴爻和阳爻正是其二进制中的0和1。为此他还撰文《二进制算术的解说》,并在论文中附加太极图。由是而观之,太极理论对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研究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意义非凡的影响。

3太极经济

目前太极文化现象的最佳载体当属太极拳武术运动。太极拳既是武术,也是一种健身术。它又有别于一般的武术运动,其蕴含深奥的哲理,因此也被称为哲拳。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它是众多武术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集体智慧结晶。

我国的太极拳运动发展总体来看经过了三个阶段。1956年以前为第一阶段。太极拳传播经过了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不同的流派。这期间的传播方式主要以民间私人传授为主。传统太极拳的主要流派有:原始太极拳、武当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南国太极拳、赵堡太极拳、八卦太极拳、忽雷太极拳、腾挪架太极拳、武靖李派太极拳、禅门太极拳等。1956年至结束为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以国家为主体开始对太极拳武术运动进行了有组织的整理和科学研究工作。1956年,国家体委(现为国家体育总局)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繁去减,共选取24式,编成“简化太极拳”。期间,太极拳武术研究和推广受到严重破坏。1979年至今为第三阶段。1979年,国家体委又在杨式拳的基础上编成“48式简化太极拳”。2006年5月,太极拳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中国在内,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练习太极拳者已近3亿人。太极拳武术运动已成为一项规模空前的体育运动,这无疑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市场空间。然而,目前太极拳武术运动的市场开发工作与其他竞技类体育活动及跆拳道、空手道和瑜伽等健身运动相比却显得严重滞后。太极拳的商业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市场经营状况过于零乱,亟待有效整合。经过近30余年的发展,太极拳运动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但是,总体发展态势过于迟缓,市场开发力度不够。这一方面与太极拳推广的指导思想有关。现代太极拳更加强调养生性和健身目的,武术技击性被减弱。太极拳朝着养生健身的方向发展基本符合时展规律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但是,这也造成众多渴望学习实战武术的爱好者尤其是青少年对太极拳学习的兴趣减弱。以至于长期以来人们将太极拳武术运动误解为“老人运动”。#p#分页标题#e#

因此在目标市场调研及市场细分方面,太极拳推广工作还应加大分类研究和宣传力度。另外一方面,由于太极拳既是武术运动,又蕴涵哲学思辨,因此练习难度较大。所以将太极拳的整理和简化工作深入进行下去就显得很有必要。总体来讲,应使太极拳运动实用性更全面、目的性更具体,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市场需求,进而形成有效的教学和评价体系。在太极拳的市场开发和产业经营方面,可以参考借鉴日本空手道和韩国跆拳道的成功经验。尤其是韩国的跆拳道,自1955年由韩国的崔泓熙将军创立以来,发展迅速。1961年9月韩国成立了唐手道协会,后更名为跆拳道协会。跆拳道被列为韩国全国运动会正式竞赛项目。

1966年3月22日国际跆拳道联盟成立,共9个国家参加。1973年5月,世界跆拳道联合会在首尔成立,有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加入。1975年世界跆联(韩国WTF)被国际体育联合会接纳为正式会员。1980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世界跆联。1988年,跆拳道在韩国汉城奥运会首次亮相。世界跆联特别技术委员会决定改进跆拳道技术以使其更加趋于实战。这极大增强了跆拳道运动的吸引力和可竞技性。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跆拳道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迄今为止,世界跆联会员国已达到160个,爱好者人数约7000万。跆拳道运动的成功运营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参考。当今世界各国都格外重视软实力的建设和作用。一个国家的实力可以概括为软、硬两种。“软实力”(Soft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JosephS.Nye,Jr.)提出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当今中国不仅面临着军事安全、领土安全和科技竞争等挑战,同样,文化安全和软实力对抗也不容忽视。目前各国都相继推出了代表本国特色的国家形象推广项目。例如,德国的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中国的孔子学院等。东亚韩国的世宗学院,日本的日语学习中心也积极参与竞争。韩国更是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推出文化立国的口号。我国的第一家孔子学院于2004年在韩国首都首尔开立。截止2011年7月3日,全球范围内孔子学院数量已达到349个。但是,从目前的孔子学院发展情况来看,其质量远逊于其数量优势,其功能只是侧重于语言培训为主的文化交流。这一问题与孔子学院的立意和办学指导思想有关。与“孔子”这个文化符号相比,太极在弘扬中华文化和提升当代中国软实力方面则更显优势。当今针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批判和接受等诸多方面尚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而太极作为文化现象则不存在类似的先天性问题。另外,尤为重要的是,区别于以中庸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太极理论揭示的是中华文化的最核心思想,所以它更具代表性和权威性,也蕴含着更深厚的时代底蕴和文化诉求,其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宇宙观和辩证唯物的方法论与当今中国及世界和平发展的主旋律相一致。因此,太极文化能够而且应该成为代表中国影响世界的重要软实力。将太极这一文化符号树立为中华形象的新品牌,在国家文化输出战略中引入同质竞争机制,必然会有利于提高中国软实力,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

跆拳道论文范文4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南昌大学体育专业学生有偿社会实践情况为研究对象,以南昌大学体育专业大一至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本文在中国知网利用关键词:“社会实践”、“有偿社会实践”、“体育专业”查阅到相关论文37篇。

1.2.2问卷调查法

通过在问卷网上问卷使用QQ、微信、二维码等方式共发放126份回收126份,有效126份,有效率100%。

1.2.3访谈法

按照预先设计访谈提纲对问卷调查后部分调查者进行访谈以便了解具体情况。

1.2.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所获得数据通过excel软件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专业学生参与有偿社会实践的基本情况

2.1.1体育专业学生各年级参与有偿社会实践形式统计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体育专业学生以教练员的形式参与有偿社会实践的的有85人占67.4%,裁判员的有23人占18.3%,代课教师的有16人占12.7%。其中,以教练员的形式参与有尝试社会实践的人数占的最多,且绝大多数体育专业学生都是在各个专业里从事教练员工作,原因在于从事教练员的工作时长和收入合理,在教学时得心应手也比较有自信。以裁判员形式进行有偿社会实践的学生表示直接参与到体育赛事中进行有偿社会实践的效果最佳,而以代课教师形式参与有偿社会实践的学生表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可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并且觉得与不同的人接触时上班很轻松他们也很乐意从事教师这项工作。

2.1.2体育专业男、女生参与有偿社会实践的情况分析

有偿社会实践活动现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赚取经济收入、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丰富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调查可知,体育专业男、女生在参与有偿社会实践情况上有所不同。男生参与有偿社会实践的有71人占56.4%,女生参与有偿社会实践的有55人占43.6%。

2.1.3体育专业各年级学生参与有偿社会实践的情况分析

有偿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了解社会、锻炼自我、积累经验等最有效的方法。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实践并且融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各年级学生参与有偿社会实践的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得知,2015级参与有偿社会实践的学生有44人占34.9%、2016级参与有偿社会实践的学生有28人占22.2%,2017参与有偿社会实践级的学生有28人占22.2%,2018级参与有偿社会实践的学生有26人占20.7%。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2015级学生参与有偿社会实践的人数最多且占的比例最大。

2.1.4体育专业不同专项学生参与有偿社会实践的情况分析

社会体育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使学校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的地方也随之增多。通过调查发现,跆拳道专项参与有偿社会实践的有37人占29.4%,篮球有26人占20.6%,羽毛球有24人占19.0%,足球有18人占14.3%,网球有11人占8.7%,排球有8人占6.4%,田径有2人占1.6%。不同专项学生参与有偿社会实践比例有所不同,从数据显示可以看出参与有偿社会实践人数最多的是跆拳道专项的学生,同时,跆拳道是室内活动可以避免恶劣的天气这一优点成为跆拳道专项学生乐意参与有偿社会实践的原因之一。篮球项目参与社会实践的人数也较多,羽毛球、网球和足球专项学生虽然参与到了有偿社会实践中去,但绝大部分选择与本专项不相关的社会实践项目。

2.1.5体育专业学生参与有偿社会实践与专业的匹配度分析

通过数据可知,选择参与和专业相关的有偿社会实践的有90人占71.4%,选择与专业不相关的有22人占17.4%,选择与专业不完全相关的有14人占11.1%。从有偿社会实践与专业的匹配度而言,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体育专业学生的首选。通过访谈得知,大多数学生认为参与到与自己所学专业相符的社会实践中,不仅让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还促进了各个方面的发展。而选择与专业不相关的社会实践的因素有一方面是所学专业提供的社会实践岗位少,另一方面是社会实践的环境较差,而且报酬相对来说较低,社会实践的地方离学校太远。

2.2体育专业学生参与有偿社会实践的信息来源分析

体育专业学生参与有偿社会实践的信息来源分别是通过朋友介绍、学校老师介绍、自己寻找、网站和海报或者广告等方式获取的。通过朋友介绍的有96人占76.2%,学校老师介绍的有82人占65%,自己寻找的有64人占51%,网站和其他方式获得信息来源的有12人占1%。其中,通过朋友介绍的方式来获取有偿社会实践信息占的比例最大,而在朋友介绍的情况下去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遇到过老板拖欠工资不发、中途被解雇的现象。也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学生如果获取社会实践信息不可靠时会使自身的利益受到一定的影响。

2.3体育专业学生参与有偿社会实践的动机分析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成为当代大学生选择有偿社会实践的目的。据了解体育专业学生进行有偿社会实践的动机有所不同,动机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力源泉,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机包括个人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者企图达到目标等。经调查显示体育专业学生进行有偿社会实践的动机,赚取经济收入有106人占84.1%,锻炼自己能力有99人占78.6%,增强社会经验有96人占76.2%,为就业做准备有53人占42.1%,广交朋友有17人占13.5%,出于爱好有16人占12.7%,学校要求有1人占0.8%。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参与有偿社会实践的动机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出于赚取经济收入和锻炼自己能力的人数最多且排在前两位。

2.4有偿社会实践对体育专业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体育专业学生在有偿社会实践过程中考虑过创业的占61.9%,没有考虑过的占32.5%,不清楚的占5.6%。这项数据表明体育专业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也有创业的意向而且占的比例较为突出。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大四李X同学(篮球专项)处于创业期,他从大一就开始参加勤工助学类的技术服务型有偿社会实践,一边进行学校的专项训练一边利用闲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并且在大三上学期就有想创业的意向不停的为创业做准备在他个人认为参与有偿社会实践对他在创业道路上有很大的帮助。但在大三期间迟迟未正式步入创业的原因是创业资金不足、场地不理想、缺乏管理能力、资源短缺等。这使的他在大三一学年间不停的找场地、找赞助拉投资,经过不断地努力与坚持终于在大四第一学年创办了自己的篮球培训班。而大二女生周X(羽毛球)认为参与有偿社会实践对就业不会影响也觉得所学专项创业的可能性较小,没有考虑过参与社会实践对以后就业会不会有影响。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体育专业男、女生在参与有偿社会实践上男生比女生更积极主动且对有偿社会实践的态度更明确;不同专项学生参与有偿社会实践的人数大不相同。有偿社会实践条件好且受大众欢迎的体育项目,其所学专项的学生参与有偿社会实践的人数就较多;体育专业学生的有偿社会实践的动机较为集中,主要以赚钱和锻炼自己能力为主;体育专业学生在参与有偿社会实践中考虑过创业的人数占的比例与没有考虑过创业的人数所占比例大。

3.2建议

跆拳道论文范文5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依法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从事教育教学的活动。其特点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学理念,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体育教学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素质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应如何改革是体育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本文根据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现状、学生体育特点,提出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思路,为今后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8个;在校大学生600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并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中外合作办学教育、高校体育教学理论,了解并掌握了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撰写本论文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设计了《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教师问卷》和《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学生问卷》两份问卷。采用特尔菲法对两份问卷进行效度检验,经专家认定各项指标认定率均达到89%以上,证明问卷指标体系有较高的可靠性。采用重测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信度系数R=0.86,P<0.01。   1.2.3访谈法   对3位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专家、4位体育教育专家和23名体育教师就中外合作办学体育发展问题进行专访,为本研究的设计提供信息基础。   1.2.4数理统计法   将本次调查获得的有效数据采用Microsoft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现状   2.1.1体育课程设置   调查结果显示,中外合作办学体育开课率高达100%。   课程形式以一、二年级的必修课为主,有11.11%的学院对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开设了体育选修课。必修课以普修课和专项选修课为主,其中普修课开课率达83.33%,专项选修课开课率达100%,有27.78%的开设体育俱乐部课程。说明中外合作办学体育课开设时段与我国普通高校雷同,课程设置种类较少,低于我国普通高校。   2.1.2体育教学内容   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内容开设项目在前6项的依次为:篮球、足球、排球、武术(100%),健美操(78.78%),乒乓球(55.56%)。男女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在前6位是:男生:篮球(62.45%),乒乓球(57.40%),足球(55.23%),跆拳道(47.29%),羽毛球(39.35%),轮滑(32.49%);女生:健美操(51.36%),瑜珈(47.28%),形体(45.57%),毽球(40.14%),乒乓球(37.76%),跆拳道(36.05%)。结果说明中外合作办学体育开设内容与学生的体育兴趣有差距。提示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应加强对国外体育项目的引进、开发和应用。   2.1.3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在这次调查中发现,有66.67%的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以传授“三基”作为体育教学目标;大多数学院采用按原行政班和按学生兴趣分班进行教学的形式,仅有3所院校采用体育俱乐部形式教学。   有72.22%的中外合作办体育考试以结果评价为主,强调过程评价的较少,占33.33%,将结果和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更少,占22.22%。说明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已不适应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示中外合作办学应积极引进国外先进体育教学理念。   2.2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体育特点   2.2.1体育动机   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参与体育动机调查发现,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呈多元化趋势,男女学生的动机排序有差异。   男生参与体育动机排序依次为:提高身心健康(79.78%),学习知识技能(73.65%),掌握健身方法(46.21%),丰富课余生活(43.68%),消除疲劳(42.24%),个人爱好(37.91%),提高生活质量(27.44%),获取学分(21.66%),与人交往(20.94%),完善体形(12.27%),提高学习效率(11.19%);女生依次为:学习知识技能(69.73%),提高身心健康(68.37%),掌握健身方法(53.40%),消除疲劳(39.80%),完善体形(30.27%),丰富课余生活(29.93%),获取学分(26.53%),个人爱好(21.43%),提高生活质量(18.71%),与人交往(9.18%),提高学习效率(8.50%)。从上述结果得知,学生选择以增强体质、学习知识技能和掌握健身方法作为参加体育锻炼动机的百分比较高,而以应付体育考试为参与体育锻炼动机的学生百分比较低。说明中外合作办学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动机是积极、健康的,教师应注重因势利导,区别对待。   2.2.2体育兴趣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体育兴趣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体育兴趣广泛,且男女生存在差异;从项目特点来看,男生喜欢竞技性、对抗性较强的球类项目。   如:篮球、乒乓球、足球;女生喜欢富有娱乐性强、对抗性小,无身体直接接触的项目,如:健美操、瑜珈、形体、毽球;同时也发现男女学生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对国外体育项目(跆拳道、瑜伽、拳击等)比较喜欢。说明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内容应适当引进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时尚的、可以改良的国外体育项目,以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要考虑男女学生体育兴趣的差异。#p#分页标题#e#   3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改革思路   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改革,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学生身心特点、学校体育实际情况,立足本国,面向国际,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精神,建立“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课内外“多样化”体育课程体系。   3.1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加强特色目标的建立   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育目标在分析《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确定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5个领域目标的基础上,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确定与学校的教学目标相一致的特色目标,即:提高健康水平,为健康工作50年奠定基础;与个人兴趣相结合,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与国外体育相结合,为国际交流奠定基础。   3.2构建多样化课程模式,实施双语教学   中外合作办学体育课程实施双重目标,即普遍目标和特色目标。普通目标是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特色目标是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而制定的。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的特殊性、学生体育基础差异的悬殊性、学生毕业去向的多样性(出国、考研、就业),决定了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不能使用单一的课程模式,应构建“必修普修课、必修专选课、必修健康课、选修保健课、选修体育课”的特色教学模式,并采用双语教学。   3.3引进国外体育项目,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既要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还要考虑中外合作办学的实际情况;既要借鉴国内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又要引进国外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为此,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内容应涵盖四个方面。即:竞技运动项目、体育休闲项目、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和国外时尚体育项目。竞技运动项目的选择在考虑运动项目健身价值的同时,还要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体育休闲项目的选择既要安排比较时尚的体育健身项目,还要安排街心体育活动项目,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传统体育项目的选择以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为主,以体现中国特色为核心;国外体育项目的设置应具有全球化体育项目,更要有合作国家比较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   3.4强调学习过程评价,增加身心健康内容   随着我国体育教育思想向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转移,中外合作办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进步幅度、身心健康的评价。从学生的视角,以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增进健康为目的,构建体育评价内容,即运动技能、学习过程评价、身心健康评价、进步幅度。  

跆拳道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在2018年9月10日教师节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发出了“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号召,学校体育改革的“春天”来到了,其中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也承载新的任务和历史使命[1]。在此形势下,贯彻总书记的体育教育思想,探索适合高校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成为一种趋势,以“三自主”为主体,结合“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是以学生的需求为根本,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体育基础自由选择项目和老师,根据每位同学的课表与老师沟通确定上课时间[2]。增加课外锻炼要求,对课外锻炼进行统一组织和评价,纳入到整个评价体系中。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一体化体系[3]。只有构建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创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才能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本研究主要对目前评价体系中实行的考勤、体能素质(或体质测试)、专项技能、课外锻炼、诚信跑步五个方面的设置依据进行探讨,旨在分析目前高校体育评价指标体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为优化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以适应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需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浙江省某高校乒乓球、排球、木球、操舞、瑜伽、篮球、网球、足球、跆拳道、羽毛球等不同项目体育课程的6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90名、女生286名,平均年龄19.5岁,SD=1.61。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分析法。通过查阅图书馆以及互联网资源,以“体育教学评价”、“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等为关键词,查阅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面的书籍、期刊论文等相关文献资料。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概括、梳理、分类,对当前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基本了解,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乒乓球、排球、木球、操舞、瑜伽、篮球、网球、足球、跆拳道、羽毛球等项目的600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回收有效问卷576份,有效率96.0%,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体验情感,了解学生对评价体系指标的内容、方法、权重的认可和态度。1.2.3数理分析法。运用描述性统计以定量数据分析与定性理论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对调查内容进行研究。

2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与标准的设计

2.1评价体系设置的目标与要求

制定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以体现课内外结合为主要特点,用“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理念贯穿评价体系设计目标要求,对学生进行健身意识的教育。通过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身体形态与身体素质、技能与知识、课余锻炼作为重要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保持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状态,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自主锻炼的能力和方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是体育教学中贯彻体育思想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2.2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与权重

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由:学习态度指标、身体素质指标、运动技能指标、课外锻炼指标以及诚信跑步指标构成。

2.2.1学习态度指标。评价学生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课堂出勤情况等。根据课上表现,严格考勤,学生每学期缺勤教师所担任课程1/3,则取消考试资格。评价方法以定量结合定性考核,学生的考勤以累计统计的数据为评价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老师的观察、同学间的相互认可作为评价的依据。

2.2.2身体素质指标。教育部教体艺[2014]4号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4](以下简称《标准》)的通知每节体育课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少于30%。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将体质健康状况、体育课成绩、参与体育活动等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第一学期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定学生成绩,第二学期以速度、弹跳、力量素质作为发展体能的主要练习手段。提高学生的上、下肢力量和爆发力,发展速度,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评价方法以定量考核为主,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2.3运动技能教学指标设计。《标准》[4]的通知要求,每所学校都要开设不少于15个的体育项目。体育教学由不同的项目群组成,每个项目特点不同:有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有表演类项目、休闲类项目和竞赛类项目。基于不同的项目类型,由每位老师根据项目特点进行评价。评价的重点除了评价技术技能掌握熟练程度以外,还要考虑学生本身的运动基础和进步程度,既要评价学生的基本技术能力又要评价学生技术技能的运用能力;既要评价学生的最终成绩,也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程度,集体项目还要考虑团队的协作精神和战斗力。评价方法要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考试与比赛(或表演等其他形式)相结合;老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2.2.4课外锻炼指标设计。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4]的通知要求各高校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遵循“健康第一、自主锻炼、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5]。构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指在坚持课内体育教学的基础上,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并将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按一定比例纳入学生综合成绩测评[6]。课外锻炼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生每周一次的助教课程,二是学生自主安排诚信跑步。助教课程的评价方法以助教或体育骨干考勤结合课堂态度,定量为主、定性为辅进行评定。诚信跑步强调自觉、自主、自律和诚信。每位学生下载规定APP跑步软件,按照规定的配速要求,在规定区域范围内,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完成。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优化的意义

3.1.1将体育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在评价体系中。为了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自主锻炼”的能力,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积极响应教育部倡导大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体育运动理念。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将课外助教课程和诚信跑步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不仅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体质基础,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助教课程和APP诚信跑步,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体育锻炼形式的多样性,将体育运动从体育课堂延伸到课外,将课内外一体化模式落到实处。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有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对在体育课上学习的内容加以复习和应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诚信跑步可以促进同学们自觉、自愿参加体育运动。大部分同学认为参加助教课程和诚信跑步都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3.1.2评价体系体现评价的多维性。体育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评价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出价值判断的过程[7]。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明显、天赋秉性各有特点、学习态度、个性发展、人生规划不尽相同,每个学生会有不同的需求[8]。课堂态度、技能知识、身体素质、课外助教课程和诚信跑步,这一评价体系弥补了过去体育教学以专项技能考试作为评价指标的单一性。体现了体育学习评价维度多元、内容全面,涉及身体、行为、情感、认知等多层面。据调查显示(见表5、6),大多数同学希望体育课程不仅是体育专项的测试,而是能全面反映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

3.1.3评价体系体现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性。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实行的是过程性评价,不以一次考试成绩论结果。需要平时在课堂考勤、课堂态度、专项技能与知识、身体素质与机能、课外锻炼等五个方面综合评定,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和体质健康状况(见表1)。是学生平时每次课和每项活动综合累计的结果,学生如果不及格,就没有补考,只有重修。这种“过程性评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方法较为单一,过度量化造成的评价结果失真的现象[10]。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心理层面的培养,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11]。评价体系呈现评价方式与方法的多样性:身体健康评价与学习态度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定量标准评价与个体差异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把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纵向表现上,强调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3.2目前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任何教学改革都不会一步到位,体育教学改革还在不断探索中,在实行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观察与体验,以及对学生的调查显示,教学改革的评价体系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值得关注:

3.2.1体育教学评价存在功利性。体育教学评价一方面是检验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体育教学评价不仅仅是体育测试,但在实际执行中,有些只是为了获取一个分数,使评价带上浓厚的功利色彩。这种教学评价上的偏差导致教学内容和方式只是为了考试,失去该项目应有的内涵和乐趣,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学习兴趣达不到预期效果,削弱了教学评价的功能。

3.2.2部分同学诚信缺失使评价公平性打折。体育锻炼的形式和方法很多,只要参加运动了,都会体现出运动的价值,为鼓励同学们课余时间进行跑步锻炼,利用一个APP平台,记录每个人跑步里程,累计达到一定量的公里数计入评价体系中。这种形式的运动时间灵活,拿多少分全靠自己自觉,让学生走出寝室去操场跑步,来弥补有些同学身体素质或运动技能的不足。然而,总有些要偷懒的人,靠各种“小聪明”来投机取巧,破坏了应有游戏规则,造成实际上的不公平局面,使体育评价失去应有的价值。

3.2.3课内外结合有待进一步落实提高。课外助教课程是教师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可以帮助同学强化课堂内容,培养锻炼意识和习惯。然而,目前在执行过程中,有着不尽人意之处,有些助教缺乏责任心和组织管理能力,没有起到很好辅助作用,使助教课程未达到理想效果,影响了课内外一体化的实际效果,有待于进一步强化管理、落实措施、提高效率[3]。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高校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其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有效贯彻教育部相关体育教育理念,倡导大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体育运动理念。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第一”的思想、“自主锻炼”的能力、“终身体育”的习惯。评价体系从多维度全面评价学生的身体素质、技能知识、学习态度、自我锻炼能力和纵向发展状况。评价体系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保证了评价体系的公平性和合理性,避免了以往体系存在的重技能轻态度、重定量轻定性、重统一轻个性现象,真实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即使是最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如果不能严格规范的执行,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通过五年的执行,这个评价体系虽然在不断地优化和修改中,但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一是在评价权重有待于进一步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以便于制定出更科学、更合理、更公平的评价体系。二是诚信跑步由于APP系统的一些技术漏洞和部分学生跑步态度的不端正,致使诚信跑步出现了不诚信行为,评价公平性和效果受到影响。三是助教的责任心与组织管理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助教课程质量参差不齐,个别课外助教课程未能达到理想效果。

4.2建议

4.2.1进一步加强课堂规范和考试规范,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如:考教分离,增加课堂态度权重等。给任课老师一定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使教学评价更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

4.2.2制定科学合理的诚信跑步里程要求。使学生既不会因为要求太低、太容易达到失去挑战,也不会因为要求太高,致使有些同学干脆放弃,或为了课程成绩采用投机取巧的方式。同时,要联合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多部门,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加强对诚信跑步的宣传,加大对作弊现象处罚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4.2.3完善助教选拔和考核机制,加强助教队伍管理。选择既有责任心又有组织能力的学生,可以保证课外助教课程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地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任课老师给予指导、指出相应的要求,可以有效促进课外助教课程的质量和效果,达到与教师课程相辅相成的作用。

5结语

跆拳道论文范文7

关键词:漳州市区;中学;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1前言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建设愈来愈显示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课程教学资源是课程设计与实施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是保障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是21世纪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之后新的里程碑。随着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是充实和更新体育课程内容的有力保障,也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体育的教学资源是指有体育意义的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体育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与信息[1]。了解与分析漳州市区5所中学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这对提高开发利用中学课程教学资源水平,建立突出“健康第1”的体育课程体系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每位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实施体育新课程中的重要性,并积极做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努力开创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以漳州一中、漳州二中、漳州三中、漳州五中、漳州市实验中学等5所中学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阅读了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文件,并查阅了近10年来体育期刊有关课程教学资源的论文,了解研究现状,力求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2.2.2问卷调查法:在漳州市区5所中学里各随机发放问卷50份,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42份,有效问卷22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0.4%。2.2.3访谈法:通过走访,了解漳州市区5所中学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基本情况以及体育教师的专业情况。2.2.4数理统计法:将回收的问卷结果输入计算机,运用2003版Excel统计软件对问卷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育运动项目资源

3.1.1新兴和传统项目的开发利用

根据表1调查结果得出,漳州市区5所中学所开设的项目除了3大球和田径、羽毛球、乒乓球之外,学生比较喜欢的健美操、跆拳道、啦啦操、体育舞蹈等新兴的体育项目也进入了体育课堂教学。此外,有条件的学校,例如漳州市实验中学还开设了网球等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新兴运动项目进入体育课堂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而且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但是所开设的项目主要是以球类和田径以及跆拳道为主,其他项目只是个别学校有开设,分布不均衡。

3.1.2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开发利用

我国有很多民间体育项目值得我们在体育教学与课余锻炼中去开发与利用。但是,通过调查,这5所中学漳州一中、漳州三中、漳州市实验中学开设了武术这个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其他学校没有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显然武术项目还没能普遍。学生也只是在体育课上通过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如跳皮筋,跳竹竿舞等。可见漳州市区中学体育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这方面比较薄弱,应加强其开发的力度。

3.1.3对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教学化改造

对运动项目进行改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3]。通过5所学校的走访调查,得知漳州三中的跳高课上,体育教师在进行背越式跳高的过横杆动作的教学当中,都用橡皮筋代替横杆,所以学生在进行练习时,心理负担较小,练习的质量以及学习的热情都比较高。有的学校通过采用了简化比赛规则和使用简单技术的方法来提高比赛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比赛中。例如,漳州一中在篮球选修课上,教师将篮球水平最差的一名学生定为“五分手”,即该学生每投进1个球得五分,次差者为“四分手”,中等者为“三分手”,较好者为“二分手”,最好者为“一分手”,2队进行比赛。这样,大大增加了场上每位同学的投篮机会,有助于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给水平较差者提供了更多上场练习的机会,提高他们对篮球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团结协作的意识。漳州市实验中学在排球项目的规则上做了改造,由原来的3次击球过网改为4次,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更多的学生投入到排球这项运动中。

3.2体育场馆设施资源

体育场地,体育器材设施是满足体育课教学、体育竞赛及群体活动等学校体育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障[4]。在2008年教育部等印发的《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实行基本标准》规定“18个教学班以内的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应该配备300m(环形)田径场1块、2个篮球场[5]”;从表2可以看出,被调查的5所学校,其中只有漳州市实验中学田径场地标准,其他学校部分运动项目无法开设;另外,五所学校都拥有室内体育馆,虽然各个学校都有室内体育馆,但出于安全问题,有些体育技能教学在室内上课,大部分的室内体育馆又因某些问题、利用率不高,导致一些技能教学没能开课;篮球场每个学校都有,但是数量有限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排球场也基本都有,但都不是正规的排球场地,无法进行更好的教学。可见,漳州市区的中学主要的场地设施还是不齐全,不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要求。同时对于3大球类的足球来说,也就漳州二中与市实验中学这2所学校有开课,因为其他学校田径场的草地基本是自然草地,想要开设这门课程难度很大。通过对这5所学校的分析,体育场馆器材缺乏,学生体育活动范围受限制,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到厌倦,失去动力与兴趣。

3.3体育课程人力资源

3.3.1体育教师资源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在此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也是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是1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的教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干预学生的学,进而影响学习效果。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6]。在5所中学体育教师的专项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师的专项技能较单一,田径专项的体育教师占被调查者中的42.11%,篮球占17.11%,排球占15.79%,足球占10.53%,乒乓球占5.2%,健美操占4.02%,羽毛球占3.86%,55名体育教师中只有1名武术专项,只占1.32%。由于大多数教师的技能教学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因此影响了一些新兴运动项目的教学效果。专业老师在这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经过几个月培训的转岗老师或没有经过培训的兼职老师,与专业的老师比起来,在专业知识技能传授上有着一些差距。教学中无法透彻的梳理知识点,影响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认识。限制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无法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可能导致动作的错误,或者学生对于这个技能失去兴趣。图1漳州市5所中学体育教师专项统计

3.3.2学生资源

学生是课程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是体现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很多己经具备高水平技术的学生,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学生的特长,可做示范教学、课内辅助教学、课外辅导等[7]。要充分发挥这些具有特长的学生的重要作用,让他们帮助、指导其他学生认真学习。通过观察这5所学校课程上课的情况,每所学校都有一些优秀的体育特长生在体育课上配合教师帮助其他学生完成技能学习,有效地发挥了学生资源的作用。在每所学校中都有部分学生调皮的,如果能跟那些调皮的同学处理好关系,那么这些学生也会成为教学过程中很好的助力。

3.4体育课程信息资源

在对漳州市区5所中学体育课程信息资源开发调查中,从教师开发与利用体育信息资源情况来看,都能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等途径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100%的体育教师经常从网络上查找关于体育教学方面的信息资料,经常从电视上了解体育比赛项目教师占75.43%,但是只有8.16%的教师经常通过设计课件来提高室内教学效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多媒体课件逐步被引入体育课堂,有些教学资源可以直接在网络上用于共享[8]。因此要鼓励学生利用电视、网络、体育书刊等资源获取体育与健康信息。但是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只有部分学校的部分班级,因天气原因偶尔观看录像进行学习,没有一所学校为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提供服务的专业网络信息平台,可见学校对此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需要加强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漳州市区中学已经对体育课程教学资源进行了开发,但还存在着诸多不足。4.1.1漳州市区中学开发民间传统项目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对于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教学化改造方面,能够进行大胆尝试的教师比较少。一些当今社会流行的时尚新兴项目的专业,有待培养和开发。教师有效地发挥体育特长生的作用,这不仅协助教师开展教学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4.1.2漳州市区中学的体育场馆设施齐全,主要是对3大球和田径、羽毛球、乒乓球主项目的建设,基本满足学生广泛体育兴趣的需要。但各个学校开设项目不均衡,在场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不够重视,以至于原有的场地设施过于浪费。4.1.3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把体育教育常规的课堂教学与体育游戏结合运用,突出学习的重要性,使其具有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学习成果的实用性和锻炼过程的终身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4.1.4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运用,教学效果良好,但学校为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提供服务的专业网络信息平台这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4.2建议

影响漳州市区中学体育教学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综上所述:体育运动项目资源、体育场馆设施资源、人力资源、课程信息资源的缺乏影响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4.2.1在开展体育运动项目之前,教师应了解项目的特点,对运动项目教学方式大胆尝试研究,加强对民间体育传统的开发。将新兴与传统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以及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现有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学习,加强开发利用课程教学资源。4.2.2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自主创新能力。对现有的场地设施进行开发利用,做到一场多用。政府应给予经费的资助以及相关文件政策的扶持。促进学生知识的拓展,增加学生的身心健康。4.2.3在开发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同时,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开发的课程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创造新的、有趣的、安全的体育游戏,使学生有机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到体育学习中。4.2.4体育教师应多积极参加学科交流和教师培训活动,与其他教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学校应更多地为学生提供体育课程信息资源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谢静月.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1):88-90

[2]陈志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23(5):90-92

[3]金瑞静.安徽省高校体育课程学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09,24(4):131-133

[4]汪晓赞,季浏.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65-171

[5]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教体艺[2008]8号关于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z].北京.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2008

[6]张永胜.大同市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24-25

[7]毛文花,王会儒.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的进展[J].运动,2014.(5):79-80

跆拳道论文范文8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加大专业建设改革力度,产学合作教育结合紧密,突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专业建设日趋完善,成为我院的特色专业。   1深化校企合作,走紧密型产学结合之路   1.1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始终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核心,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办学理念,努力寻求校企合作,坚持走产学结合的办学道路。成立了以安徽省运动医学行业、相关企事业和各运动训练管理中心专家为主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建设会议,全程参与本专业的建设。   与安徽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安徽省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等5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进行办学及人才培养的全面合作。09届订单培养毕业生占本专业毕业生的34.5%。依托康复保健的相关行业和部门建立了安徽省武术拳击运动管理中心、安徽省田径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安徽省体操击剑运动管理中心、安徽省射击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安徽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等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专业建设委员会和合作单位的专家在专业定位和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建设与改革、“双师”队伍建设、学生专业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与我院进行了紧密型的合作,建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形成了紧密型产学合作教育的局面。   1.2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三块并重,二层深入”的教学理念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三块并重”即“主干课程”、“实验实训”、“职业资格证书”三块同步要求,同步进展,主干课程强调实验实训,尤其在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进程中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安排教学内容,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资格证书教育环节紧扣,将能力培养主线贯穿全程。“二层深入”即实训实践、实习实践环节层层递进,抓落实,促质量,逐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学以致用,学能致用。   通过对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深入分析,经过几年的探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一条主线,三个循环,二个阶段,三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个循环:即实训、见习和毕业实习环节层层递进。   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前5个学期,按照专业培养方向,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全面的基本素质。   第二阶段即最后一个学期,主要在校外实习基地和一些准用人单位进行,以毕业(顶岗)实习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综合实践能力。   同时培养较高的职业素质,提前融入职业角色。   三个方向:即把就业岗位定位在运动保健、康复治疗、公共健康指导三个方向,突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与适应性。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大力推行现场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努力探索“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投入了大量资金,着重进行了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完善。依托校内外的实训、实习基地,从第二到第五学期,每周进行至少6学时的专项技能训练,将学生按小组分到各优秀运动队、康复机构等实训基地。在学校学习以理论学习为主,技能训练为辅,在实训基地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学习为辅。整个过程以专业技能的训练作为主线,将学生的道德修养教育与企业文化教育、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1.3开发校本教材,建设双师队伍   加强产学合作教育,与运动管理中心、康复治疗部门等合作单位共同开发了《运动伤科推拿学》、《运动伤科推拿学实践指导》、《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等体现专业特色的校本实训教材和《运动解剖学》、《康复护理》、《创伤急救学》等专业核心课程,使课程教学真正体现出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   与行业、企业之间通过人员互兼互聘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聘请合作单位的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专业技能课的教学任务。定期请专家给师生开办学术讲座,就业指导和成才教育,对学生实行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目的的技能培训,指导专业实习实训,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专业教师积极为体育行业、康复机构开展技术服务、培训,加强了专业教师与行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业务交流,为教师创造了提高业务能力的机会,促进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2以专业技能为核心,构建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   2.1构建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针对安徽省体育行业和康复治疗市场的需求状况,结合我院的办学特色,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全面的体育保健与康复治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服务竞技体育并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康复保健等方面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确定为专业培养目标。   坚持以对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来构建课程体系。   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定期的调研、讨论,不断修订、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培养目标,按照运动保健技能、康复治疗技能、公共健康指导技能三个培养方向的要求确定三个子模块内容,进而形成专业技能模块,再由专业技能模块开发出专业基础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基本素质模块、职业素质拓展等四大课程模块,由此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本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选择内容,基础课突出应用和适度,专业课强化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p#分页标题#e#   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四个重要环节构成,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线,几年来不断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较大幅度地调整了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课的结构,如将较综合的《运动医学》细化为《运动医务监督》、《营养学》和《运动处方》。   2.2实施“双证融通,一教多证”教育   将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相关职业资格、技术等级的培训鉴定相衔接,进而形成了专业特点突出、教学效果良好的“职业资格”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如要求在《运动伤科推拿学》课程结业时必须达到相应的技能考核标准,同时还可考取保健按摩师中级证书;《营养学》课程结业时,学生可考取公共营养师资格证;体育技术课结业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考取健美操、跆拳道等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已毕业的三届学生中,85%以上的学生在拿到毕业证的同时取得了按摩师证、营养师证、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这些证书的获取,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层次,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选择余地。   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实施,使教学过程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更加紧密,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资格证书”教育又促进了核心课程的建设,使《运动伤科推拿学》、《运动解剖学》等核心课程依据职业岗位的需求,不断进行教学改革,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3不断改革,打造特色   3.1立足体育行业,服务竞技体育   以“立足体育行业,面向康复保健市场,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竞技体育,服务大众健康”为指导思想,在我院积极推进“教科训一体化”的建设中,充分利用独特的教学资源为竞技体育做好服务。   专业教师为安徽省奥运会冠军邓琳琳、摔跤奥运亚军许莉等提供了医疗保健服务,为备战全运会的运动训练队担任队医。   这些服务工作的开展,为安徽省竞技体育“奥运夺金、全运突破”目标的实现做出了贡献。   通过学生的顶岗实习,连续几年承担了安徽省举重队、体操队、跳水队等多个运动队运动员的推拿按摩与运动恢复,及运动创伤的康复与治疗工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也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实现了“双赢”效应。   3.2面向康复保健市场,体医结合,培养“一专多能”的技能型人才   我们立足体育行业,认真探索体育与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灵活把握培养目标,根据独特的资源优势,将本专业建设成为了不类同于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体育与医学结合的特色专业。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突出“体医结合”和“以中医传统保健康复为核心的中西医结合”两条主线。在医学知识和技能方面,重点放在传统医学上,如推拿学、针灸学等;在体育学科方面突出健身体育、保健体育、康复体育、娱乐体育等各种体育锻炼方法。   将相应的技能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具备人体科学、体育科学、传统医学、运动医学和保健康复医学的知识和技能,充分体现了“服务竞技体育,服务大众健康”的专业教育理念。   开设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伤科推拿学》、《运动医务监督》等一批“体医”知识交叉与渗透的特色课程,使本专业的学生在运动创伤的防治、运动性疲劳恢复、人体运动机能评定等知识和技能方面特色明显。   运动保健、康复治疗和公共健康指导等多方向的课程体系设置突破了传统的体育院校窄口径的人才模式,使学生成为“体医结合,一专多能”的复合技能型人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学生就业面宽,发展空间较大。   自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康复医学以来,康复治疗技术这门新兴的技术专业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成长活力。同时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日益火爆以及现代疾病、人口老龄化和伤残人口的增加都急需一大批具备专业能力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人才。而懂得医学知识的人不一定了解体育运动的有关原理,了解体育运动的人又缺乏医学医疗知识,体育院校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医学与体育的有机结合,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将弥补这一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