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

摘要:近年来,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稳健成长态势,形成了以半导体照明、移动智能终端以及数字视听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体系,但也存在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力较弱、人才供需矛盾突出、融资难融资贵现象普遍、产业集聚水平较低、产业链供应链配套能力不足、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度不高、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不断加大等问题,建议从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构建电子信息产业新体系、推进重点领域技术创新、推行产业链招商模式、加大政策支持产业发展力度等方面着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江西;电子信息产业;产业发展;机遇挑战

电子信息业是江西省新兴产业倍增工程重点培育领域,也是工业强省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十三五”以来,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稳健成长态势,在中部地区发挥着引领作用,并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形成了以半导体照明、移动智能终端以及数字视听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体系,但也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分析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效和问题,对助推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成效

(一)技术创新不断升级根据江西省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江西省拥有电子信息类高新技术企业350家。硅衬底LED原创技术发明专利130多项,自主研发的“硅衬底高光效GaN(氮化镓)基蓝色发光二极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开辟了当今世界LED第三大技术路线。南昌黄绿照明有限公司研制出芯片生产的关键装备,为硅基LED技术产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图形化的柔性透明导电膜及其制法”荣获第十六届中国专利金奖。睿宁高新技术材料(赣州)有限公司利用赣州稀土、钨制造的半导体芯片电子材料,拥有12项技术发明专利。

(二)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7月,江西省共培育了南昌高新区光电及通信产业集群、南昌经开区光电产业集群、吉安县数字视听产业集群等13大特色产业集群[1]。其中南昌高新区和吉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是部级电子产业基地,也是中西部地区为数不多的以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的国家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

(三)产业规模迅速扩张。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早,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十三五”以来,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高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2]。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19年,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营业收入4430.2亿元,同比增长15.9%;实现利润221.2亿元,同比增长4.2%;产业规模位居排名全国第九位,中部地区第二位。2020年1-10月,江西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营业收入3934.1亿元,同比增长11.9%,产业规模位居至全国第八位,中部地区第一位。 

(四)行业影响日益增强。江西省触控屏出货量占全国40%以上,欧菲光触摸屏年出货量国内第一[3]。欧菲光指纹模组年出货量超1.9亿颗,出货量全球第一,摄像头模组产量全国第一。联创电子的运动相机镜头是全球著名品牌Go Pro系列相机的唯一供应商,年出货量占比超过全世界的70%[4]。

二、主要问题

(一)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力较弱。江西省硅衬底LED领域先后完成了从0到1(即技术路线)的突破,实现了从1到10(即产品经济性)的提升,但却卡在了做大规模这个阶段。目前,江西省半导体照明行业大多数中小企业仍主要围绕蓝宝石衬底LED技术开展生产协作,硅衬底LED产业生态链尚不完善。调研中发现,若采用硅衬底LED技术则需更换设备,不仅耗资较大,且可能因采用新技术而增加运营风险。由于缺少基于硅衬底LED技术的配套企业,硅衬底LED企业的下游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也明显不足,由此导致本土技术优势遭遇产业化“梗阻”,极有可能影响未来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品牌的培育建设。

(二)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有着众多细分行业的大产业,兼具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特征,其人力资源需求具有多层次性。因此,江西省人力资源供应总量不足与素质状况不佳的问题在该产业都有所体现。突出表现为外地人才招不来、本地人才留不住,领军人才、高级技工、普工熟手十分紧缺。随着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该行业人力资源瓶颈问题日益凸显。

(三)融资难融资贵现象比较普遍。银行方面,惜贷、恐贷、惧贷等思想仍较为普遍。另外,银行贷款覆盖面不足、周期短等问题也普遍存在。大多数银行要求企业还“旧债”才能“借新债”,由此增加了企业资金“过桥”成本。同时,由于江西省各级财政实力有限,产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较小,该产业整合社会资金的能力较弱。如调研中发现信丰县电子信息企业约113个在建项目存在资金缺口,规模高达14亿元。随着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特征日趋明显,构建新时代适应创新驱动的融资模式与融资体系应逐步提上江西省的改革议程。

(四)产业集聚水平较低。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数量明显不足。江西省电子信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虽然已初步形成了13个特色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其中,有三个产业集聚区未列入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但集聚水平仍较低。2020年,江西省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电子信息制造企业仅有欧菲生物识别、欧菲光电技术、智慧海派、合力泰科技4家。赣州市作为《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发展规划》试点城市,目前还没有主营业务收入超30亿元的企业。

(五)产业链供应链配套能力不足。很多重要中间品的生产仍处于“缺链”状态,不少新材料与核心元器件还具有较强的外部依赖性。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约60%的触控显示器在江西省组装,但江西缺乏生产触控显示器所需的胶、离型膜、偏光片等关键中间产品配套能力。

(六)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度不高。电子信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度不高,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张皮”的现象亟待引起重视。一是电子信息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的拉力不够。目前大部分电子信息企业不愿将经营数据委托给专业机构分析,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信息流还未完全打通,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二是现代服务业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推力不足。江西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与技术水平高、市场潜力大的电子信息产业相匹配的技术研发、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环境监测等专业性、创新性、定制性服务行业较少。

(七)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不断加大。受沿海发达地区环保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产业升级加速等因素影响,江西省印刷电路板行业产能扩张态势明显,其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三、对策建议

(一)着力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在加快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上,·数读·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着力引进大型龙头企业。如利用江西较完整的移动智能终端制造产业链优势,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移动智能终端生产厂商;利用江西省稀土、铜矿等原材料优势,引入电子新材料(如铜箔、覆铜板)生产领域的龙头企业;通过制定更加优惠、更富弹性的电价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大数据龙头企业等。同时积极引导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如江西省国有经营性资本参与省内外电子信息企业并购重组,引入国内外知名产业投资基金参与江西省电子信息企业并购重组;激励现有龙头企业并购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增加龙头企业数量。

(二)着力构建电子信息产业新体系。抓住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重大机遇,不断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拓展电子信息产业新领域,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如积极推进半导体照明、移动智能终端和数字视听产业,完善产业配套,做优做强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虚拟现实、汽车电子和物联网等新兴领域,拓展新业态,发展新动能。分类推进技术研发、信息服务、质量检测和物流配送等产业配套,健全服务产业支撑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三)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聚焦重点领域,优化创新资源的产业配置,重点聚焦光电显示、传感器、功能材料、电子元器件、智能识别等细分领域,加快推进关键技术的突破。江西现有的13个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其中10个位于南昌、吉安和赣州,根据当前的产业发展规模以及创新能力,建议以南昌为引领、吉安和赣州为支撑,突出重点区域,优化创新资源的空间配置。

(四)着力推行“产业链”招商模式。围绕电子信息产业链条图绘制招商图,聚焦重要环节,点对点进行专业招商、努力签约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积极改善营商环境,创新招商模式。国内对接珠三角、长三角、海西经济区等重点地区,国际对接美、日、韩和欧洲的重点国家等,联系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重点中介组织,瞄准电子信息领域国内外500强、跨国公司、大型央企等重点企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着力引进一批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力争做到组团式、集群式引进和承接,吸引更多国内外有实力有技术的行业龙头企业投资江西。

(五)加大政策支持产业发展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用于支持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项目建设;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利用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基金、通信和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等以入股等形式,帮助企业解决新建项目资金不足难题,优先协调解决新建重大项目在立项、用地、环评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加大产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对接力度,利用新组建上市公司纾困基金、银行贷款融资担保、财园信贷通等融资途径,对有研发实力、有市场和就业大户等龙头企业增加流动性资金支持,保障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在落实好鼓励创新的财税政策基础上,加大金融对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在“映山红行动”中要特别关注电子信息产业,将更多优质电子信息企业列入全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全力支持赣州、吉安等地用好用足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IPO扶贫绿色通道等政策优势,推动一批重点电子信息企业上市。同时,建议在江西省发展升级引导基金下设立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引导子基金,重点投向半导体照明、移动智能终端和数字视听领域等细分行业的共性技术与关键领域研发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作者:刘晓青 刘阳 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江西省产业经济发展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