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下媒体记者素质提升浅谈

融媒体下媒体记者素质提升浅谈

融媒体时代,人们获取和接收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追求速度的今天,受众都希望能在短时间内尽知天下事,这对记者的素养和新闻的时效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2015年,厦门日报社就加快推进媒体融合,把新媒体矩阵打造成为厦门最大的信息和收集平台,通过新媒体平台将新闻信息源系统、指挥调度系统和系统进行有效融合,传播形态涵盖传统媒体、互联网系统和户外LED大屏。报社不仅注重提高信息的速度,更加注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采编人员的能力建设,要求记者编辑具备融合传播的理念。如今,厦门日报社已建立融报、网、端、屏、库(智库)、院(舆情研究院)、台(“学习强国”厦门学习平台)一体化的全媒体传播矩阵。过去采编人员仅需各司其职的工作状态,已然不符合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融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记者、编辑不仅要提升抢发新闻的意识,还必须坚持用户本位,及时提供读者需要的好产品。记者、编辑还应跟上时代步伐,主动接受新知识,努力具备多媒体整合传播策划的能力。

一、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媒体原有的传播方式,人人都可采录、、转发新闻。为了应对新媒体发展对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带来的冲击,厦门日报社始终要求采编人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听党话、跟党走,永葆初心、勇担使命,始终坚持政治家的眼界和“心中有党性、眼中有百姓”的基准点。注重加强对党报记者的教育和培养,要求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要始终牢记责任和使命,主动适应新形势。报社组织新入职采编人员到市委党校进行职业素养培训,并为他们制定到新媒体中心轮岗的计划。在采编实践中,厦门日报社发挥传、帮、带作用,要求新人学习老记者的敬业精神、政治敏感、责任意识、职业操守等。以笔者经历为例。入职不久,报社安排省“三八红旗手”、优秀记者曾嫣艳帮带笔者,曾嫣艳从新闻业务、职业素养、思想境界等方面给予指导,让笔者获益匪浅。后来,无论是在新媒体中心还是在《双语周刊》,老一辈新闻工作者通过言传身教,使笔者充分感受到了一个党报记者必备的职业操守。比如,《双语周刊》编辑部组织集体学习,在谈到个别记者为一已私利被人利用的案例时,主编张薇薇说:“面对融媒体发展对传统媒体带来的危机和挑战,作为一名记者,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良知和底线。”

二、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要有“用户本位”意识

传统媒体强调“术业有专攻”,而融媒体更强调“一人多能”,要求记者成为拍、写、跑、编、直播什么都会的“多面手”。这要求传统媒体记者要转变思维方式、工作方式,适应时展步伐,积极向融媒体要求转型、靠拢,不断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厦门日报社在福建省率先打造了新媒体新闻采集平台,一线记者现场采集的文、图、音视频等新闻素材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上传,再聚集到采编共享平台;后方编辑根据时效性和内容进行分类处理,有的加工成报纸新闻,有的制作成滚动新闻和视频新闻即时在网站,有的制作成手机报供用户下载阅读。融媒体平台的搭建让厦门日报社顺利实现了媒体融合发展,新闻由过去的报纸单一变成多平台同时,满足了不同受众、不同层次的新闻和信息需求。与此同时,报社还对记者编辑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每次外出采访,记者要充分考虑融媒体传播特性,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同时用文字、图片、视频记录和传播新闻。报社还要求新媒体中心要“找准厦门日报社各报刊更新规律,并及时捕捉外报新闻,选用新闻价值高、可读性强、具有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稿件。对热点新闻注意从不同角度选稿,多方面报道,连续报道,深度分析,形成气候。”同时对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内容及时效要求进行详细规定,如要求微博每天早上8:00开始定时,做到每15至20分钟必须至少1条内容,每天至少连续12个小时。除了定时更新微博之外,微博编辑还要监控各平台上的新闻线索,并将线索第一时间分享到“采访中心线索群”中,以帮助群中当天值班编委、主任、记者及新媒体编辑等及时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并在群里做好讨论和策划。如遇到重大突发事件,则启动突发应对模式,全天候滚动新闻,如使用客户端上过的稿件,必须带上相关网址链接。微信公众号要精选《厦门日报》及当日网络上精品报道,精心包装后制作成多图文素材,按照不同受众群体的不同活跃时段。为了及时向读者提供他们所需的资讯,厦门日报社还制定了新闻线索收集、上报、等明确制度,以及新闻采访中心与新媒体中心联动等一系列制度,要求所有的采编人员都要树立强烈的抢新闻理念和发稿意识,努力做到每个新闻线索都能用好用足,不浪费新闻资源。正是因为对内严格要求,对外为用户提供及时资讯,让《厦门日报》一直保持着本地新闻资讯权威的主渠道地位。

三、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要具备整合传播能力

长期以来,传统纸媒以文字传播为主,记者在报道复杂的新闻事件时只能采取单一的、线性的报道方式。在概括新闻事件时,有时候难免与现实情况出现偏差。同时,由于受版面限制,新闻信息的容量有限,新闻报道只能截取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事实,以迎合大多数人的阅读偏好,因而新闻报道缺乏个性化,不能全面满足受众的阅读需要。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纸媒过去那种对新闻事件单一的、线性的报道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要求、新需要。融媒体环境下,采编人员要对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渠道,发稿时间从有节点转变为全天候。这对记者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文字、摄影、摄像等岗位的分工界限越来越模糊,记者必须一专多能,具备多媒体整合传播策划能力。以笔者经历为例。2014年12月19日,一个巨型吊车发生侧翻,“悬挂”在仙岳路与成功大道交叉处往海沧方向的高架桥上。在该事件的采访报道中,各路记者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抢占第一手资源。笔者赶到现场后,一直和后方网络编辑保持密切联系。笔者一边了解现场情况,一边通过手机拍照,发送到“厦门日报融媒体”微信群,微博、微信及客户端编辑一边通过网络搜索,跟进事件最新进展及网友评论,一边采用记者现场传回的文字、图片、视频,第一时间在微博、微信及客户端三方同步滚动直播。此时的记者,不仅仅要具备文字功底,还要懂摄影、摄像技巧。在突发事件中,采编融合加快了对事件现场的还原,第一时间将事件真相呈现在读者面前。融媒体时代,记者要善于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出用户最想看、最需要的新闻产品。同时,要主动接地气,以百姓疾苦为重,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发现最有价值的好新闻。例如,为了服务好读者,厦门日报全媒体直播启动以来,厦门日报官方微博、抖音、搜狐、趣看等帐号以及潮前智媒App等多平台互动发力,全景式为受众直播各类大型活动。同时,还通过融媒体推送天气服务,推出了吃、喝、玩等有针对性、服务性、趣味性的新闻产品,受到受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同。

参考文献:

[1]栾轶枚.融媒体时代我们怎样当记者.光明日报,2014年12月13日

作者:石雯祺 单位:厦门日报社《双语周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