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播音主持质量评价体系浅析

更新时间:2022-12-22 03:43:07

融媒时代播音主持质量评价体系浅析

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加快,新媒介形态脱颖而出,2014年,中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为顺应媒介变迁趋势,传播主体的类型更趋向于多样性。不过,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播音员和主持人都是受众直接关注的对象,其业务水平容不得半点降低。我国目前主持人人员构成复杂,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已经成为各媒体不容忽视的问题。为培养播音员主持人的全方位素质及提高其业务水平,急需建立一套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播音主持质量评价体系。

一、播音主持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播音主持质量评价体系即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通过设计质量评价量表对播音员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的各要素特征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判断,引导播音员主持人更好地发挥语言的传播能力,达到信息传播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明确播音主持工作的正确方向,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有关部门可根据质量评价量表中的指标,对不符合要求的播音员主持人依据情节轻重进行处理。近年来,学界和业界对播音主持质量问题十分关注,学者从多角度进行论述。有学者认为,播音员主持人应该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管理,确保评价体系符合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严三九、巩晓亮在《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主持人管理的创新》①中提到,主持人的管理需要进行人力资源职业管理,实施“主持人中心制”,在绩效管理方面设计“平衡计分卡”。其中,应从受众角度、主持人学习和成长的角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以及媒体内部流程的角度对主持人进行管理。高贵武在《主持人评价与管理:思维、路径、方法》②中,运用人力资源和品牌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国内外节目主持人评价与管理方式,探讨了主持人评价和管理体系。贾际在《以科学创新的理念构建播音员主持人管理新体系》③中认为,新型播音员主持人资源管理应该达到人力资源规划、业务档案建立、绩效考核体系、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品牌价值的要求。晋延林在《谈品牌播音员主持人的培养与管理——兼议央视“十佳主持人”评选》④中认为,在对媒介主体进行品牌管理时,也应关注其素质和能力提升,必须根据主持人面对的具体情况,在制度沟通顺畅的前提下,成立专业委员会进行专业指导。这些研究虽然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但是缺乏对媒介环境的深入讨论,没有从融媒体背景下分析主持人播音员的有效管理方案。有的学者从单一维度出发,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评价指标限定在语言层面上,姚喜双在《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评价》⑤中针对原有主持人评价体系中的问题进行了阐释,并从历史维度梳理了相关规定,提出可从语言、副语言两方面进行评价系统的建构。姚喜双在《播音主持语言评价的发展》⑥中梳理了播音主持评价的发展变化,并分析了影响这种变化产生的因素,同时认为网络播音主持的评价应根据其自身发展规律,建立更为宽泛、灵活的评价体系。虽然以上研究更聚焦,但是单纯地强调主持人播音员语言的规范性,未免忽略了主持人和播音员的评价体系本身具有的多元性特征。近几年,对于播音主持质量评价体系建构较为典型的有以下几个,祝捷在《中国播音主持评价标准体系发展研究》⑦中梳理、总结各个历史时期播音员、主持人评价标准相关史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播音主持评价标准体系具体的六大特征,根据特征对播音主持的评价标准体系进行了建构。王文随在《主持人的评价体系建构的几点设想》⑧中提出,针对不同的节目类型,应摒弃原有的静态评价标准,注重动态系统的建立。刘洋欧在《浅谈媒介生态环境下主持人评价体系》⑨中首次提出同行互评的方式,并且认为评价体系的建构应该遵循媒介生态环境,环境最终影响媒介主体的发展动向。徐浩然在《电视节目主持人评价指标体系设计》⑩中,把知名度、美誉度、满意度、忠诚度作为媒介主体评价的重要指标,下设分指标。梁郑丽、张婷在《基于粗糙集的播音主持评价体系研究》⑪中针对目前评价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采用粗糙集的研究方法,认为此方法客观、真实,能使绩效考核的评价结果更准确。总结发现,以往各媒体采用静态分析方法,对主持人的评价属于终审式评价,多数按照领导评价决定最终的奖罚结果。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文评价体系建立在动态传播过程中,研究者认为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的评价应该归于常态化,评价归属于连续性、可持续的发展进程中,应关注媒介主体在传播过程中的评价,而并非最终的结果。

二、建立播音主持质量评价体系需要明确三点内容

1.播音主持评价体系的适用范围。播音主持评价体系的适用范围主要集中在各类媒体和节目类型中,一般是正在播出和即将播出的节目中,对播音员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的特征要素进行分析,基于评价角度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全面化,通过明确和细化考评要素,把播音员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的特征清晰地呈现出来,帮助其明确自己的强项和不足,进而促进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播音主持质量评价体系的目的。有效的播音主持质量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媒介主体优良的动态发展,完善其职业生涯。另外,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必然倒逼播音员主持人更全面地审视个人的业务能力,为此,播音主持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改善目前传播主体队伍中出现的播音员主持人政策水平低、风格不突出、媒介素养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传统媒体本身的体制机制对传播主体的评定存在局限性,主持人任用缺少规范,例如:一人多用,优秀主持人可以一人承担多档节目的主持,节目类型不同但主持风格千篇一律,逐渐养成人浮于事的工作状态,助长了主持人的惰性。但是,播音员主持人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团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全方位动态化的评价标准更能贴合传播主体本身的特性。质量评价体系仅停留在静态单一内容的评价上已不能促进传播主体业务的提升,更无法满足传播主体自检的要求。评价体系以常态化、全息式的方式监听监看监评主持人工作状态中的各项特征指标,反而可以强化主持人的忧患意识、竞争意识。从长远来看,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媒体的“灵魂”人物,作为沟通受众的桥梁,要在竞争激烈的融媒体时代立足,更应该不断提升、完善自我能力,适应所处时代的媒介环境要求,实现多元化发展。播音主持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增强主持人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影响力,促进其在行业中可持续发展。

3.播音主持质量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原则。以往各媒体采用的评价标准各不相同,并没有一个统一、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基于播音主持专业相关权威理论,确保评价内容的科学性。同时,结合以往评价体系相关内容,纳入平行层级进行全面考虑,保证评价体系的完整性。鉴于此,本体系的使用要实现对媒介主体工作状态的常态化监测,同时,分为两个主要层级和若干子集确保体系的系统性。综上所述,评价系统应坚持科学性、全面性、常态性、系统性原则,在肯定播音员主持人成绩的同时,精益求精,不在于对媒介主体的否定,而是为了提高传播主体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播音主持质量评价体系的重点

本文提到的播音主持质量评价体系观照到三方要求:学界、业界、个体。这种三维评价体系,就学界而言,有利于学界不断完善评价体系的具体量化指标,在今后培养传播主体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就业界而言,中央及地方的传统媒体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的量化评判决定了其任免和奖惩的多方面,一套完整的播音主持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台领导更全面地对媒介主体进行业务能力的考核,以严格的量化标准要求播音员主持人,为传统媒体打造名主持人提供理论保障;就播音员主持人个人发展而言,良好的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个人自检,完善体系建设是对播音员主持人工作的助力。播音主持质量评价体系的重点在于设计质量评价量表,此量表主要包括两个层级:基础性评价、业务能力评价。基础性评价主要针对传播主体基本条件进行评判,主要包括:发型、妆容、服饰、体态、副语言等;业务能力评价主要针对传播主体的语言规范、语言表达、整体掌控能力、人员定位、主持人与节目匹配度、特色、效果、导向、格调等。关于评价特征的权重比例问题,由各台领导、专家学者根据节目类型做出相应调整。

四、结语

此评价体系建立在动态传播过程中,与以往各媒体采用的静态分析方法不同,对主持人的评价属于终结性评价,领导“一言堂”的评价已不能适应现有的媒介主体的特征。研究者认为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的评价应该归于常态化,评价归属于连续性、可持续的过程中,应对主体在传播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判,而非设定最终结果。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完善播音主持的质量,确保规范性和标准性,但是,也有挂一漏万的缺点,这就需要专家、学者实时进行追踪、调整,如在构建质量评价体系中,如何准确拿捏主持人本身的魅力,展示主持人个性化的主持风格、语言表达特征、思维逻辑,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也是本质量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作者:王小康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