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新闻编辑受众多样化需求探究

广电新闻编辑受众多样化需求探究

【摘要】文章以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对广电新闻的心理、形式及内容需求为驱动,结合新媒体环境下广电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阐释实现广电新闻编辑工作适应受众多样化需求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电视台;新闻编辑;多样化

新媒体时代,对于广电新闻编辑工作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丰富了新闻信息获取的渠道,创新了新闻资讯的呈现方式,实现了新闻传播渠道与内容的整合与延伸;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领域竞争加剧,对广电新闻编辑工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诸如大数据等前沿信息技术的应用、敏锐的新闻事件洞察力、新闻信息呈现方式的创新等,这些都需要广电新闻编辑在遵循新闻传播真实性、深刻性、广泛性及时效性原则基础上深入了解、领会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与呈现特征,以此为基础实现自身工作的改进与优化。

一、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对广电新闻的新需求

(一)受众之心理需求。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信息环境更具开放性与包容性,加之信息传者与受者间界限的进一步模糊,受众自我意识得到明显激活。一方面,各种信息良莠不齐,相当一部分广电的忠实受众希望通过广电新闻这一权威性、具有公信力的渠道辨别信息的真伪。基于此心理,广电新闻编辑工作要以新闻真实性为基础,致力于为受众提供具有心理与行为指导的新闻作品;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下,“人人皆可自媒体”赋予受众“社会监督者”“社会建设者”等多元化身份,受众通过发表观点、表达态度等参与新闻事件评论的意愿日益强烈,尤其是在面对热点新闻时,受众往往会出于“围观”心理追踪新闻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与结果。[1]基于此,广电新闻编辑工作需要围绕受众需求创作交互式新闻作品。

(二)受众之形式需求。广电新闻编辑工作不同于广电其他工作,主要原因在于新闻具有严肃性、政治性、严谨性的特征。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接收、浏览信息的习惯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对新闻呈现形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来看,当代受众较为青睐的信息呈现形式主要为短视频、直播等,如何在保证新闻严肃性的基础上适应受众信息接收与浏览习惯、审美需求等已经成为广电新闻编辑亟须思考及解决的问题。

(三)受众之内容需求。无论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内容始终是媒体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国民素质的提升及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成效凸显,受众文化审美意识也显著提高,相对于浏览娱乐性、内涵浅显的信息,如今的受众更加倾向于获取及浏览内涵深刻、贴近生活与社会实际、支持参与评判的信息内容。基于此,广电新闻编辑要以百姓视角道百姓心声、说百姓故事,真实且客观地反映社会生活面貌。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受众对反映社会各领域发展情况的新闻需求日益提升,广电新闻编辑要在宏观政策环境及时代背景下聚焦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整合并处理新闻信息,为受众生产生活提供指导。

二、新媒体环境下广电新闻编辑适应受众多样化需求的实现路径

基于上述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新需求,广电新闻编辑可以从以下三大方面入手:

(一)注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准确掌握受众心理。受众心理会集中体现在其行为选择中。在更为开放、包容、多元的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可以通过评论表达自身观点、态度与情感,而这些评论中便包含着受众对新闻资讯的内在需求。基于此,广电新闻编辑工作中新闻信息整合环节可以充分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信息技术对受众进行“画像”,更为科学、准确地掌握受众心理。[2]受众十分关注重大新闻事件,以疫情防控期间我国“火神山”医院建设网络舆情研判可以看出,出于“围观”心理,受众既希望亲眼见证“火神山”建设全过程,又希望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对该事件进行评价、监督。基于受众的此种心理,央视采用直播形式推出“火神山”建设直播新闻节目,受众在观看直播的过程中可以发表评论、参与对相关话题的讨论。在疫情阴霾的笼罩下,“火神山”建设所展现的“中国速度”“中国决心”,无疑是给受众的“强心剂”,在向受众展现我国防控疫情新作为、新举措的同时带给受众抗疫胜利的希望。上述案例抓住受众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围观”心理,以直播方式增强新闻节目与受众的互动性,带给受众震撼、感动等良好情感体验,提升了广电新闻的影响力。为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广电新闻编辑需要在准确把握受众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选定新闻主题、选择表现形式。

(二)秉承与时俱进理念,积极创新表现形式。创新是新媒体环境下广电传媒发展的不竭动力。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颠覆与取代,而是要在充分发挥广电原有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寻传统与创新的契合点。[3]与此同时,广电新闻编辑要抓住各类新媒体平台的特点,以平台新闻信息价值链整合为前提创作适宜在不同平台上的新媒体作品。以“遛狗不牵绳”话题为例。首先,广电新闻编辑可从各类媒体平台上整合关于该话题的事件、网民对此类事件的评论等,初步了解受众对该话题的见解及态度;其次,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特点确定新闻呈现的形式。如针对广播电视,可以视频等形式还原某一事件的原貌,请相关法律专家介绍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客观评价此事件,同时借助微博平台投票功能激发受众参与此话题讨论的热情,并在微博平台上对该事件跟踪式报道的新闻作品;最后,在微信上以图文形式呈现对此事件的总结,并向受众宣传狂犬病防治措施,提供疫苗接种地点与注意事项等信息服务。上述案例实现了新闻呈现形式的有机结合,各类平台上针对同一话题的新闻呈现形式各有侧重,可以满足受众多元化形式需求,并且可对受众行为提供指导。

(三)优化新闻内容策划,精心创作新闻产品。纵观短视频呈井喷式增长的新媒体时代,庸俗甚至低俗的短视频内容层出不穷,给受众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广电新闻编辑要认清自己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角色,积极引导舆论,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一,顺民意,厚民生。广电媒体作为反映群众呼声的重要渠道,作为党和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唯有关注社会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具备引导力与影响力。为此,广电新闻编辑需要深入群众生活,挖掘群众真正担心、关心的话题。其二,大主题,小切口。新闻带给受众的印象一直是“高大上”,用以宣传党的政策方针,部分受众则认为新闻与其生活联系不紧密,自然会失去浏览、观看及收听新闻信息的兴趣。为转变此种现状,广电新闻编辑需要遵循“大主题,小切口”的工作原则,在宏观政策环境及时代背景下选取反映民生的新闻内容。例如,从百姓视角出发剖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与施行的价值;挖掘生活中感人肺腑的小故事,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以使受众感受到生活的真善美;再如,通过群众之口讲述改革开放、精准扶贫历程,等等。这些内容与受众生活联系紧密,极易调动受众接收、浏览此类新闻的积极性。其三,重交互,精创作。新媒体时代,新闻信息获取途径更为丰富与便捷,其中用户自创的短视频等作品成为广电新闻的重要资源,广电新闻编辑可建立新媒体公众号,开启“短视频征集计划”,广泛整合用户自创新闻内容,以此实现与受众的交互。

三、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广电传媒的新闻编辑要满足观众多样化需求就需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创作更多受观众喜爱的节目,充分发挥广电新闻内容原有优势的基础上与新媒体实现新闻信息获取渠道、呈现方式、价值链的全方位融合,并以受众需求为驱动不断创新节目形式和传播方式,进一步提升广电新闻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宋晓薇.媒介融合下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创新[J].记者摇篮,2020(12):124-125.

[2]潘俊楠.基于受众新需求谈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创新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0,41(20):176-178.

[3]张力.广电新闻编辑工作的多样化探析[J].记者摇篮,2020(07):32-33.

作者:王强 单位:铁岭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