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竞赛论文范例

体育竞赛论文

体育竞赛论文范文1

实践课程质量较低。以毕业论文为例,应付现象极为严重,不少学生的论文是从网站上下载的,经过一些“加工”;最后形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论文撰写的基本方法、基本程序都是模糊的,更没有经过立题、开题、搜集资料、实验、撰写论文等实际过程,论文撰写的质量可想而知。

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议

2.1定位。必须摆脱与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一致”的实践教学模式,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使毕业生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能够独立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职业活动,所培养的须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应是吻合的,应围绕学生未来所从事职业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为依据开设相应课程,并制定相应的与之配套的管理办法、授课计划、教法和科学的考试考核办法等。在理论知识具备“综合素养”的原则下,有针对性地对专业所修科目进行科学的合理的重新组合,突出知识点、技能点、应用点、提高点,有时间有步骤逐步组织和实施。

2.3实践内容的构建。必须以突出能力为中心,身体素质综合发展为基本,并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学生的实践不应只局限于哪个学期,而要贯穿于始终。

2.4指导教师。大多数指导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经验,教学内容不能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给予学生实习实践的指导力度较低,所以,必须制定指导教师的培训计划,并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指导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才能及时有效,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5自主学习。入学伊始,应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的能力,并使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成为习惯,使学生主动适应,这样会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6实践基地一体化。在注重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同时,应使学生充分参与学校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校内的各类体育竞赛的组织和裁判,使学生了解学校体育的各个环节,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做到校内外实践的一体化。

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3.1相关制度的保障。围绕实践教学的要求,要在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制定有关规定,并科学的组织实施,使计划具有可操作性并能顺利进行。

3.2聘请校外指导教师。以健身俱乐部为例,在此工作的教练员都有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长期聘请这些教练员为校外指导教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硬件保障。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针对性的创建“创新基地”、“实践实验区”等,并适时改进设施和设备,确保实践活动的效果和质量。

体育竞赛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学;德育;渗透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促使他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因为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普遍需要从业者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能胜任一定的工作强度,中职体育教学的宗旨就是引导中职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享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在无形中提升身体素质。与此同时,教育为本,德育为先,中职体育教学也应该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职责,使学生在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同时也培养起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具体做法,意在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1中职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职体育教学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的道德养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1重讲解、轻实践

部分体育教师依旧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他们比较强调体育理论灌输,但是对体育实践活动重视不足。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久而久之就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2重竞技、轻发展

一些体育教师受到传统运动教学的影响,根据竞技运动的标准来为学生安排教学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的竞技能力,提高学生的竞技成绩,恰恰忽视了体育教学的强身功能和育德功能。学生在教师的指示下忙于提高竞技成绩,在此过程中可能使身体超过承受范围,导致身体机能受到伤害。

1.3重纪律、轻参与

体育教师比较重视课堂纪律的维持,要求学生在教学中必须按部就班地遵守纪律,按照教师的指令进行体育活动,虽然这样可以促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但是忽视了学生的话语权,学生的参与性没有得到调动,渐渐就失去了上好体育课的激情。

2中职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具体做法

21世纪的社会发展对从业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职院校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真正实现办学目标。传统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势在必行。具体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2.1积极组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视

目前,还有不少中职生不够重视体育课,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价值,这不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有鉴于此,中职院校要采取合理手段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视。事实证明,中职生的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应该为他们积极组织体育竞赛活动,让中职生在体育竞赛活动中激发他们的运动潜能,享受运动的快乐。体育竞赛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是娱乐性竞赛,可以是健身性竞赛,旨在让学生体会体运动的乐趣。一般而言,课外体育活动更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更能吸引中职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比如学校可以为学生安排诸如攀岩、登山、竞走、跳远等具有拼搏性质的体育运动,使学生在这些运动中挑战身体极限,培养他们不放弃、不抛弃的良好精神。同时还可以组织拔河、篮球、足球、排球、网球、接力跑等体育比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他们在与同伴的合作过程中提升个人素质。由于学生享受到了体育运动的乐趣,他们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为日后发展奠基。

2.2挖掘课程资源,满足学生运动需求

要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使他们在体育锻炼中提升思想素质,必须开拓视野,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体育运动,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投入到体育锻炼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大力挖掘体育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首先,为了提升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教师可以对现有的体育项目进行再造,使其满足中学生的实现需要,比如对体育项目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减少竞技色彩,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其次,教师可以引入新兴体育项目。当前,新兴体育项目层出不穷,体育教师要结合中职生的身心特点引入一些活泼生动的新兴体育项目,比如街舞、攀岩、健美操、网球、国标舞等,这些新兴体育项目不需要太高的运动技能,具有休闲色彩,可以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再次,教师可以引入挖掘生活化资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着多样化的体育课程资源,关键是要靠师生去用心发现。体育教师要带领学生挖掘生活化资源,利用生活素材制作体育资源,比如利用废旧足球和沙子制作实心球,利用零碎的布条自制沙包,利用光滑的木棍制作接力棒等,这些材料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可以成为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

2.3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体育精神是可以将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利的价值理念和道德风尚体现出来的,经过体育运动形成的一系列思维模式,体育精神跨越了体育运动的本身,并逐渐转变为人类心中的一种信念。新时代的小学生培养起良好的体育精神,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也可以使他们形成理性行为和高尚道德,但从目前来看,还有少部分中职生不具备良好的体育精神,没有全面意识到体育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中职院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在校中职生进行教育宣传,利用校广播、校报、校刊、校园网站等渠道对体育精神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意识到体育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性,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与感染,宣传教育可以分为定期教育和不定期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学校就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介绍校园体育精神的内涵,使学生沉浸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与感染。不定期教育就是在某个特殊时间段组织学生针对体育精神展开讨论,比如让学生撰写针对体育精神的论文,参加演讲比赛等,进一步认识体育精神,总之,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宣传体育精神,弘扬尊重对手、公平竞争、积极拼搏的体育精神内涵,使学生确实能养成体育精神。

2.4引入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团结精神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每个人要想通过单打独斗生存在这个社会上显然是不现实的,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形成团结合作精神,善于与他人进行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安排培养团结合作精神的实践活动至关重要,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安排了素质拓展训练,这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提升身体素质,同时也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和自信心,以便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总而言之,促进学生生长发育,配合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有效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是中职体育教学承担的责任。因此,在中职开展体育教学改革,有机渗透德育,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密切结合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同时要突出思想性和教育性功能。另外,体育教学的开展与组织还应根据个体的实际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在愉悦氛围中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臣建.浅析中职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的改革[J].现代职业教育,2017(35):145.

[2]李丹.中职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与实践[J].知识经济,2018(14):123-124.

体育竞赛论文范文3

 

1高校体育学科发展计划   1.1新时期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展望未来,为适应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亟需大批高级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经济发展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受更多、更好的教育产生越来越强烈需求,同时对自身的身心健康都寄予终生的希望和毕生的追求,为健康投资、为娱乐消费必然成为“十二五”时期人们生活中的主线。所以,能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娱乐消费的相关产业也必将得到发展和提高。新世纪,上海的发展目标是国际一流城市,一流城市需要一流的体育;新世纪,东财大的办学目标是国内外一流大学,一流大学也需要一流的体育。因此,学校体育要发展、要创新、要创一流的紧迫感已是日甚一日。   1.2新时期的发展理念与目标定位   学校体育发展计划的理念是:学校体育以发展为主题,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以健康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终身体育为本,使学生掌握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能适用于现在、应用于未来而终生受益。   学校体育发展计划的目标定位费根据各个高校自身特点形成的。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实现学校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丰富体育学科的内涵,加快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的建设,积极开展体育科研,特别是体育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研究,使体育学科成为教、学、研,产一体的、多学科渗透的综合性学科;以创建一流大学为契机,发展和提高学校竞技体育的队伍与水平;改善和提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条件,达到一流大学一流体育的目标;以“健康第一”为宗旨,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化学校体育的综合改革,全面提高体育工作的质量和师生员工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同时,为实现学校体育“十二五”发展计划的奋斗目标,学校体育新时期的主要任务和措施是:与学校所属相关学科联合,与国外著名大学合作,联合开设体育管理学专业。体育产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支柱产业,美国体育产业排行第三。我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2800个亿的投入,体育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后奥运时代体育市场人才奇缺,学校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尽早开设体育市场管理学专业硕士点和学士专业。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职业素养。针对高校体育教师的特点,要加强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开拓进取、团结合作的思想教育。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引进高学历和高级体育人才,改善和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质量。有计划、分步骤地引进博士生研究生和若干名紧缺的高级人才(包括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使硕士、博士生学历的比例达到50%以上,从而改善和提高东财大体育师资队伍的质量。   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培养一批复合型的中青年骨干队伍。对硕士生的要求:五年内应攻读体育或其他专业的博士生或在职博士生课程;对本科生的要求:35岁以下的教师五年内应达到研究生或在职研究生硕士学位;对40岁以下的教师五年内必须进修完成体育或其他专业研究生课程;对40岁以上的教师应积极参加短期培训或专业进修来更新和提高业务。   建立一个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优化师资队伍。为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质量,对职业道德意识薄弱,进取精神退化,经考核多次不合格者,进行岗位流动。对于一些事业心强、工作积极,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在提职增资、职称晋升时优先考虑、以资鼓励。利用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优化师资队伍。   3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在遵循国家相关体育政策法规的前提下,结合高校实际,加大改革力度,建立起具有高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新体系。   3.1课程设置方面   从高校实际出发,开设体育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康复课及选修课。   3.2教学内容安排方面   体育教学在学生所接受的所有教育中是时间最长的学科。所以大学体育教学应该有不同与中学教学的独立视角。教学内容方面,除了传授与深化必要的健身技术与方法外,还应传授与健身有关的医学保健知识,如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处方等,把学生所掌握的体育知识提升到一种自我体育、自我保健、修心养生的能力。   3.3教学组织与授课模式方面   体育素质具有明显的生物个体差异,因此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必须打破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采用会员制为特征的俱乐部教学,以适应学生的个体特性,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人爱好。   3.4体育俱乐部授课时间设置方面   根据高校当下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特点,除体育达标考试定点、定时上课外,其他俱乐部根据场地设备条件,可在白天、晚上、双休日进行。充分提高场地的利用率,缓解体育场地供需紧缺的矛盾。   3.5加快体育教学现代化的建设   体育课的教学项目有几十种,许多动作具有复杂、抽象、瞬时的特点。利用媒体技术特殊的演示效能,强化学生的运动记忆、提高学习效果,不仅解放了教师,而且提高了教学效果。利用网络优势,优化校园体育的教学与管理。具体实施计划:建立校园体育网站;购置一套身体机能状态测试仪;购置开发CAI体育教学软件所必须的设备;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学科研所的硬件实施。   3.6加快高校体育教材建设   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抓紧做好高校各项体育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做好基础性的准备工作。   4提高高校体育科研水平   科研是先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提高东财大体育科研的水平,新时期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如下。#p#分页标题#e#   4.1成立相关的体育科学研究机构   近年来不少学校成立了体育科学研究所,其研究方向主要是学校体育。高校体育科学研究所应把研究方向定位在师生的体质与健康、高校高水平运动训练、体育市场的开发、体育商品的营销、体育资本的筹集和运作等。瞄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景、结合学校优势、采用多学科合作、渗透、联合申报省部级、部级课题。   4.2加大对体育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   学校在科研经费的规划中,将有一定的数目作为体育科研的专项经费。用来购置体育科研仪器设备、资助体育课题的立项研究和科研论文的发表,奖励在市以上获奖的体育论文和成果。   4.3加强国内外体育学术交流与合作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国内外体育学术合作与交流。每年邀请国内外体育专家进行1~2次体育科研讲座,每年选派若干名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去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每年本部门进行一次较高水平的体育论文报告会。   5提高高校竞技体育运动水平   为进一步发挥体育的特殊功能(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继续为高校争光添彩,高校新时期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发展计划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原则。   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首先,以足球作为突破口,带动整体全面提高。为了使学校男子足球尽快走出“低谷”,进而得到可持续地发展,学校将把足球作为突破口,力争在“李宁杯”大学生联赛中重新跻入三强。使女篮重新进入CUBA联赛中,并且尽快组建高水平田径队。形成以足球带动女篮和田径的发展态势。其次,重点队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学校男子足球队,在全国的优势还在,但也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北理工、东华、深大、人大等学校利用名校优势,正在招收和扩大球队的实力。而女子篮球和田径在竞争中已处于劣势,近年均没有参加全国性的大学生比赛。因此加强上述三支队伍的建设已迫在眉睫。其次,一般运动队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学校一般运动队只有两支(男子篮球和网球队),从项目来看数量偏少。还达不到以点带面,活跃校园体育文化的气氛,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的效果。为此,新时期从学校实际出发,适时地、有的放矢地发展几个一般运动队。且争取达到辽宁高校大学生甲组比赛的前六名。   为提升高校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应具体抓好以下三项工作:加大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力度,要主动出击挖掘人才。并修订和完善高水平运动员的学籍管理条例,为高水平运动员的引进创造条件;提高教练员的能力与水平,必要时聘请或引进高级教练员来校执教;制定运动队的目标管理条例,引入激励与奖励机制,促进运动队的重新发展。   6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快学校体育场馆的改造和建设   为了使高校群众性体育竞赛能更好地体现综合性、团体性、凝聚性、趣味性、可比性、新颖性、观赏性和经济性,提高全校师生的参与率,每年举办校体育文化节(师生),下一年举办校综合性运动会(师生)。   同时校内各单项体育竞赛由体育教学部统一计划,由校学生会各单项体育俱乐部或协会承办。从而使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开发和锻炼,使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高校新时期发展规划中对体育场馆设施是有严格要求的。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学校本科生的规模为10000人,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到时东财大室外体育场地的面积应达到56000平方米(现有24575平方米),室内面积应达到3200平方米(现有960平方米)。室内外场地面积分别缺额为56.1%和70%。为实现学校新时期争创国内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体育场馆作为学校办学条件的标志性建筑,尤其是为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师生员工群体活动的发展要求。2008年之前,学校应建造网球馆1座、体操房3~5个、室内标准(50米×25米)游泳馆1座、400米田径场(包括足球场)1个、室外塑胶网球场5~8片、室外塑胶篮球场和排球场5~8片。

体育竞赛论文范文4

学生管理工作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将教学、训练、竞赛、科研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融入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之中,是文章的核心理念。在“TTCR”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以课堂教学为根本,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运动项目俱乐部课余训练为基础,提高学生的专项技能;以系列体育竞赛为抓手,全面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以提升科研素质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TTCR;人才培养模式;体育专业;学生管理;创新

1问题的提出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则要服务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现有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从人才的培养模式入手进行创新与实践,把单一的学生培养模式转向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一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已成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课题。“TTCR”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是基于当前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学生实际,在学生管理层面上,将教学、训练、竞赛、科研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融入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之中。在此模式下,以课堂教学为根本,以运动项目俱乐部课余训练为基础,以系列体育竞赛为抓手,以培养科研能力为重点,旨在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和技能,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体育专门人才。本研究对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具体价值体现于以下五个方面:其一,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关于高等教育教学模式课程改革的要求,着力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发展;其二,增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覆盖面,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其三,可以有效地弥补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独立思考意识以及主动性的缺乏,从而更好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师生思想共鸣的效果;其四,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收获满足和愉悦;其五,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引向“终身运动”的道路上,提高其学教结合能力,从而使更多的人参与运动,进而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向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

2学生管理工作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契合

学生管理工作要服务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将学生思想工作融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体育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反之,如果学生管理工作脱离了人才培养实际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最重视的是知识、技能和技巧,如果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空洞的“灌输”和“说教”之中,思想教育工作势必脱离学生实际,其教育效果不言而喻。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能紧紧围绕各项中心工作,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结合本专业学生特点,将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融入到“TTCR”人才培养模式之中,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能使学生在该模式的平台上充实自我、历炼自我、提升自我,以达到自我实现。

3“TTCR”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3.1以课堂教学为根本,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一贯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在教学经验上注重“给”而轻“悟”;甚至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生如何“创新”。这些将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均是通过高考入校的学生,其文化课基础相对于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较好,他们有较为远大的理想,对大学生活有较高的期望值。进入大学后,他们就不断思考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景以及通过自身四年的努力是否能在未来的职场上有立足之地,以此来改变自身以及改变家庭。但这类学生大多“半路出家”,专业技术技能薄弱。针对这一特点,学生工作者可借助于各项目课余训练队(俱乐部)为平台,“以学生为中心”,组建学习小组,加强和各专业专项的教师沟通交流,以求得更好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谈心,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和各训练队(俱乐部)负责人交流,使专业学习渗透在平时,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体育专业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相互补差,互相督促,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使学生变“厌学、苦学、怯学”为“乐学、会学、敢学”,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勇于探索和挑战,乐于参与和提高,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增强。专业技术技能和成就感的提高,不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而且在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上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3.2以运动项目俱乐部课余训练为基础,提高学生的专项技能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常规的课程学习之外,学生有许多课余时间,为使学生将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将课堂所学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与升华,学生工作者应按照“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方针,组建各运动项目的课余训练队(俱乐部),坚持长期训练,通过课余训练,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组织能力、训练能力、教学能力、裁判能力等,在此基础上,积极组队参加各类赛事。

3.2.1通过课余训练提高学生的专项技术

通常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计划中一般专项学习在第五学期开始修专项,第七或第八学期教育实习、写论文、找工作,所以专项学习时间太短,导致专项学科不专。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有两种,即教育见习(听课)和教育实习(实习)。但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时间短,达不到其应有的效果。不仅在时间上有差距,而且在组织与形式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如在美国教育见习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贯穿于二、三学年,其教育实习安排在第四学年;在日本,定向培养的体育师资则整个学习期间都开展教育实践;而在我国教育见习仅在实习前一段时间,通常为几个学时,而实多在第七学期进行,致使学生教育教学能力难以养成。因此,课余训练队的组建,可以使学生边学边用。既锻炼了他们的组织能力,比如:如何带队训练,如何制作训练计划,如何有具体实施,如何进行工作总结以及整改措施等;同时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术和技能。

3.2.2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教练能力

当前,不少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学科知识单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较差。有些学生毕业后专业不专,知识面过窄,教学训练能力差,不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有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保健学、健康教育、运动营养学等等。在学生担任教练带队训练过程中,需要了解最基本的人体构造、人体反应原理制定训练计划;要根据运动营养学知识为学员制定饮食计划和营养搭配等;要有在训练中预防伤病的医学知识,这就需要合理利用所学的运动人体科学的相关知识,使实际训练更加技术化、科学化。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练能力也很重要,其中渗透着运动训练学、体育管理学、学校体育学、运动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有力指导,如果学生仅纸上谈兵,理论掌握的多扎实,分数考得再高,但在实践教学中面对许多问题时束手无策,面对学校或专业训练队训练时也无从下手,无计可施。因此,应加强并引导学生能在平时积极主动地将课堂中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教练能力,使其适应社会的需求。

3.2.3科研与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课余训练队为平台的基础上,对参与训练的学生实施监控很重要,作为教练员、队长和教师均需要有这种意识。为此,应建立一些开放、综合、连锁的实验室及柔性的实验平台并对学生开放。阶段性训练结束以后,以优秀学生为代表的教练或队长可以有效地组织训练人员进行各项体质指标监测,检验训练效果,训练人员的技能水平是否有所提高等。在各类试验实施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体育教育人才,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工作者在积极动员组织培养参加课余训练队(俱乐部)的优秀学生担任教练。这些项目教练应在专项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制定相关训练计划,并进行科学训练。

3.3以系列体育竞赛为抓手,全面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倡导以训练为基础,以竞赛为窗口,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扩大本专业的影响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为此,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工作者在每学期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协调并组织安排系列教学比赛,形成人人有项目、项目有队伍、月月有比赛,季季有活动,以此来检验和促进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竞赛是教学、训练成果的全面检验。通过组织竞赛,进一步检验学生的竞赛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裁判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基于此,学生工作者会积极动员组队、训练、参赛,并在此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4以提升科研素质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4.1实施“导师制”,培养科研能力

为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帮助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明确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在大学期间有计划地在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不断地提升和完善,应深入推行“本科导师制”,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引导。对指导的专题内容、导师资格及聘任、导师的职责、工作要求、导师的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导师制”的实施,促使学生顺利实现由高中生向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过渡,树立明确的专业学习目标,制定科学的专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4.2举办系列科研讲座,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利用学院的资源请专业教授给学生做专题讲座,请优秀博士、硕士研究生举办科研讲座,为本专业学生的成长提供一种契机。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中努力营造执著、宽松的学习氛围和思想活跃、勇于创新、大胆设想、积极探讨与实践的科研环境,培养学生对体育专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朝着科研的方向发展。

3.4.3开展学生讲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专家学者的引导下,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办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讲坛。请学生中的积极分子查阅资料,准备课件,利用读书会与同学们交流沟通一些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话题等,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学习目的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等,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完善知识结构,增强适应能力,全面发展自己,同时鼓励学生进自习室、图书馆,教给他们学会查阅资料,学会看书,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

3.4.4积极深入实践调研,鼓励学生申报科研课题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工作者组织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走出学院,走出校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利用寒暑假,布置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调研,让其利用假期的时间做社会调研,深入实践,了解体育发展现状,撰写调研报告;通过学期学年总结与计划,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教育。学生工作者应积极协调课余训练队(俱乐部)的组织者、对体育科学研究有兴趣的学生与专项教师、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师之间的关系,利用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课题为平台,组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在实践中育人,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完成了从学习型大学生向科研型大学生迈进。

3.4.5博客、微信———思想文化阵地

重教育,善交流,学知识,授技能,在交流中成长和提高,是建立公共平台的最初目的。在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信息在瞬间就能传遍世界,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所在,建立体育教育专业微信平台、年级博客、QQ群等,在公共平台上有关信息,主要包括:域外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信息、体育新闻;我国体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学校和学院的政策通知;学校和学院举办的相关活动通知;课余训练队(俱乐部)的组建、机构设置、运行机制以及相关的训练、竞赛的通知、开展情况及活动总结;各班内部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活动总结;建立相册,上传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各项活动照片,制作成影集等,不仅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而且为传达信息、开展各项活动等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4结语

基于“TTCR”人才培养模式,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工作者应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力求达到“开拓创新,整合资源,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分步实施,高起点要求,高水平建设,高层次突破”的发展特色“;重改革,重创新,重实践,重素质”“、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勇创新”“,为学为人统一”的教学、育人特色;教学科研相互支撑特色;社会服务特色。最终,形成“教学管理体系更加完备、训练竞赛实力更加雄厚、科研支撑教学能力更为突出”的专业教学平台建设特色,以实现在专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的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

作者:吕旭涛 单位: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孟红.地方综合性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6):90-92.

体育竞赛论文范文5

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时代需要,已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是由服务地方体育基础教育的定位决定的,同时也是顺应教师专业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体育专业人才的内涵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三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设计,并重点构建了“五大平台(九个模块)”的课程体系。指出,应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保障制度,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为该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体育教育;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考核评价;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文件提出要引导一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着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个“对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引导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在强调“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技之长的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体育基础教育教师岗位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主动“对接”是培养新型体育师资的基本保证,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从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培养理念向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变。

1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依据

1.1服务地方体育基础教育的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植根于地方,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根本职责与使命,其发展必须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地方本科院校的体育院系在地域文化、社会资源、体育人力资源、地方体育政策信息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地域性优势,客观决定了其未来地方性服务的定位[3]。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以培养基础教育体育师资为主,应坚持以服务地方体育基础教育为办学定位。

1.2体育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教师专业化要求不断提高,教师职业资格考核标准也不断细化。体育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区别在于其需要具备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突出的运动专项能力、教学与训练及竞赛技能,培养专门性体育教育技能型人才符合未来体育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教师职业发展要求。体育教师职业标准不断提高,从2018年起,体育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只有通过统一的教师资格证考试方能取得教师资格,考试注重知识和技能并举,知识强调全面性和应用性,技能则偏重教学技能和动作示范能力。国家体育改革不断推进,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未来中小学校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一项以上的运动技能。专业技能的培养需要专项突出的教师,体育教师职业标准正在发生变化,中小学校体育教师招考也已经明确了专项化的要求。因此,注重体育师范生专项技能的培养已成为必然趋势。

1.3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内涵要求

新型技能型人才是指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体育教育专业不是培养高精尖的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掌握一定理论、懂教学管理、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人才,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高水平的运动技能、课堂教学技能、运动训练与带队竞赛技能、开展体育活动的技能等。

2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建构

2.1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本科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应以培养适应新形势的地方体育基础教育师资为主要目标。从体育教育师范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内涵看,人才培养应紧扣市场发展与体育教师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师德高尚,有良好体育专业素养,较系统地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掌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组织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学习与实践能力,能适应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能够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教练员的应用型人才,并为其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

2.2人才培养规格

培养规格指对学生在培养结果与目标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和要求,主要包含知识结构规格、能力结构规格和素质结构规格。知识结构规格:掌握教育科学、心理科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学、体育健身、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熟悉国家的教育、体育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力结构规格:具备从事体育教学、体育健身、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的基本技能;具有体育教学研究的基础能力;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素质结构规格: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具有顽强拼搏、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体育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较强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3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以培养体育教师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支柱,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构建技能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培养方案包括“五大平台(九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即通识教育平台(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两模块)、专业教育平台(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模块)、教师教育平台(教师教育课模块)、职业实训平台(教育实训与研习课模块)、素质拓展平台(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课、创新创业与学术科技课两模块)。

2.3.1通识教育平台

开设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模块,必修模块课程为全校通识必修课程,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军事理论与训练等课程。根据体育专业学生文化基础现状,课程既要坚持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又要灵活多变,采取分类教学和分级考核。艺体类专业与其他专业大学英语课程实行分类教学,学期考核实行分级考核制度。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应与时展密切联系,又要与学生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通识选修课程应考虑学生通识知识的全面性,开设的课程应多样化,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提高学生科学、文化和艺术素养。该模块设置30学分左右为宜。

2.3.2专业教育平台

专业教育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三个模块,是与从事体育基础教育有着密切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课程设置应满足当下体育教育专业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体现体育教育鲜明的专业特色。(1)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该模块为体育教育专业基础性的课程群,按照学科大类设置,其作用是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设置要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与全面发展,体现其作为其他专业模块课程“地基”的作用。从发展的高度看,一般认为“地基”越深越好,但从人才培养定位的角度分析,总课程学分和学时是固定的,如果过多地强调基础性,势必压缩专业核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的学时。基础课程的设置既要兼顾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考虑学生核心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同时还要坚持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线。基础课的课程形式可分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基础术科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又可分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学理性和应用性强,适合课堂教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可读性强,可以采取自学形式。因此应保证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总量,适当压缩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部分内容自学或在选修中开设。专业基础术科课程是体育教师胜任学校体育多样化体育教学内容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师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掌握田径、篮球、足球、体操、排球、武术等项目基本技能和知识对体育师范生培养十分必要。该模块总设置35学分左右。(2)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该模块是对人才培养起核心作用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群的集合,作用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素质,使其符合培养规格。从课程形式看,该模块可分为专业核心理论课程和专业核心术科课程,重点为专业核心术科课程。无论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职业体育发展需求,还是全民健身、个体终身体育发展,以及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均须体现教育专项化的特色,因此需要具有突出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师。近年来,体育教师招考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倾向于招聘能从事运动专项教学、训练和带队竞赛的专项体育教师。因此,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使学生掌握1—2项运动专项技能,并形成技巧,具有扎实的教学示范能力,掌握扎实的专项训练和竞赛技能。从课程学分设置上应充分体现这一要求,要改变传统专项技能培养教学化的套路,按照训练竞赛化的思路对待运动专项课程。对没有专业特长背景的生源,实施3—4年的专项教学训练十分必要。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设置也应紧紧围绕专项化教学、训练和竞赛需求设计,并加大理论课程的实践化力度。该模块总设置35学分左右。(3)专业选修课程模块。该模块是由对专业人才培养起拓宽作用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群的集合,作用是拓展和丰富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适应性。从课程形式看,可分为理论课程和术科课程,课程尽可能丰富多样,以术科课程为主。该模块总设置15学分左右。

2.3.3教师教育平台

教师教育平台是彰显该专业师范性的课程体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该模块课程包含5个子模块:一是师德修养与职业规划,主要是培养体育师范生从教素养与发展能力;二是教育理论基础,主要培养体育师范生教育理论素养;三是学生指导,主要培养体育师范生体育教育技能;四是体育教学,主要培养体育师范生体育教学技能;五是专业拓展,辅助培养体育师范生综合素养。5个子模块分别按照新型师资素养、知识与能力养成的发展阶段来设计。体育教学技能的培养是该平台的核心价值,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学实施、体育教学评价、体育教学研究等多方面能力均涵盖在体育教学和学生指导模块。该课程平台设计20学分左右。

2.3.4职业实训平台

职业实训平台主要开设教育实训与研习课程模块。该模块课程包含体育师范生技能训练与考核、运动训练与竞赛、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体育教师教育实践课。技能培养应遵循系统化、连贯性、全程化、层次性的原则,课程按照“一个全程、两个结合、四个层次”整体设计。“一个全程”是指实践教学要保持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不间断;“两个结合”指校内资源与校外基地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四个层次”指课堂术科实践、课余训练与竞赛、教育见习实习和教育研习四个层次。要加强体育师范性技能训练与考核,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加强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指导,实施灵活的学分置换制度,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该课程平台设计30学分左右,含师范生技能训练与考核,运动训练与竞赛,学期教育实习(顶岗支教),毕业论文(设计)10学分。要打破课程间的壁垒,实践与课程相融通,如教育见习可与体育教学模块课程融通,运动训练与竞赛可与专业核心术科课程融通。

2.3.5素质拓展教育平台

素质拓展教育平台分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课、创新创业与学术科技课两个模块。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模块含入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综合实践,以及学校和学院开展的其他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可设为必修与选修课。创新创业与学术科技课程模块含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及学校和学院开展的其他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可设必修与选修课。该课程平台设计10学分左右。

3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策略

3.1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保障制度

完善教学工作制度,制订教、学、训、赛工作规范,明确规定课程教学条件、要求、方法、评价形式和标准等内容,对教学过程实施精细化管理;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工作制度,制订实习、实训工作标准,明确规定实习、实训内容、实施方式、考核办法和评价标准,严格把控实践教学环节;严格执行毕业双证书制度,规定学生毕业必须持有学历证书和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或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其他职业资格证书;建立校外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明确福利待遇,规范校外教学行为。

3.2建立技能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能否落地,需要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密切配合。首先领导和教师思想要统一,其次要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还需争取校外合作单位参与。院系应设立全面负责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岗位,负责管理与协调工作;制订教师资格证或其他相应等级资格证考核实施办法;建立以竞赛为引导的运动技能培养体系和以课程集中教学与分散训练结合的教学训练技能培养体系;实行导师制和师徒结对制;落实体育师范生基本功大赛制度;执行专项结业和普修结业考试制度;建立学生实习双导师、双考核制。

3.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是实施体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学校要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通过政策杠杆引导教师自我提升,鼓励教师进修深造,进入市场企业锻炼,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升校内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和水平,同时应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基础教育和体育行业的优秀人才,建立开放灵活的用人制度。

3.4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严格的考核制度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职业技能训练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应涵盖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与教学训练技能,强调综合考核评价。要根据体育教师职业技能内容体系,建立相应的技能培训方案。严把核心知识和能力考核关,将职业技能考核分解到学年、学期、中期和毕业等不同阶段,实施分阶段考核。加强体育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建设,为体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3.5创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结合的实践教学环境

技能培养关键在实践环节,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4]。首先,积极争取和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场馆建设,为在校实践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其次,主动走出去,加强与地方基础教育领域的联系,与基础教育主管部门、不同阶段层次的学校广泛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营造良好的合作育人氛围,为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4结语

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顺应学校体育改革和地方本科院校职业化办学转型的必然趋势。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内涵体现在拥有高超的运动技能、扎实的课堂教学技能、丰富的运动训练与带队竞赛技能和开展体育活动的技能等四个方面。笔者以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核心技能为中心构建起“五大平台(九个模块)”课程体系,并通过一系列实施建议保障方案顺利进行,旨在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帮助,也为其他专业教育改革提供些许经验。

作者:王强 宋旭 李晓静 闻剑飞 吴文博 单位:合肥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中发[2010]6号,2010-06-06.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05-02.

体育竞赛论文范文6

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时代需要,已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是由服务地方体育基础教育的定位决定的,同时也是顺应教师专业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体育专业人才的内涵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三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设计,并重点构建了“五大平台(九个模块)”的课程体系。指出,应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保障制度,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为该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体育教育;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考核评价;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文件提出要引导一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着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个“对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引导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在强调“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技之长的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体育基础教育教师岗位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主动“对接”是培养新型体育师资的基本保证,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从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培养理念向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变。

1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依据

1.1服务地方体育基础教育的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植根于地方,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根本职责与使命,其发展必须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地方本科院校的体育院系在地域文化、社会资源、体育人力资源、地方体育政策信息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地域性优势,客观决定了其未来地方性服务的定位[3]。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以培养基础教育体育师资为主,应坚持以服务地方体育基础教育为办学定位。

1.2体育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教师专业化要求不断提高,教师职业资格考核标准也不断细化。体育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区别在于其需要具备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突出的运动专项能力、教学与训练及竞赛技能,培养专门性体育教育技能型人才符合未来体育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教师职业发展要求。体育教师职业标准不断提高,从2018年起,体育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只有通过统一的教师资格证考试方能取得教师资格,考试注重知识和技能并举,知识强调全面性和应用性,技能则偏重教学技能和动作示范能力。国家体育改革不断推进,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未来中小学校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一项以上的运动技能。专业技能的培养需要专项突出的教师,体育教师职业标准正在发生变化,中小学校体育教师招考也已经明确了专项化的要求。因此,注重体育师范生专项技能的培养已成为必然趋势。

1.3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内涵要求

新型技能型人才是指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体育教育专业不是培养高精尖的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掌握一定理论、懂教学管理、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人才,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高水平的运动技能、课堂教学技能、运动训练与带队竞赛技能、开展体育活动的技能等。

2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建构

2.1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本科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应以培养适应新形势的地方体育基础教育师资为主要目标。从体育教育师范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内涵看,人才培养应紧扣市场发展与体育教师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师德高尚,有良好体育专业素养,较系统地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掌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组织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学习与实践能力,能适应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能够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教练员的应用型人才,并为其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

2.2人才培养规格

培养规格指对学生在培养结果与目标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和要求,主要包含知识结构规格、能力结构规格和素质结构规格。知识结构规格:掌握教育科学、心理科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学、体育健身、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熟悉国家的教育、体育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力结构规格:具备从事体育教学、体育健身、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的基本技能;具有体育教学研究的基础能力;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素质结构规格: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具有顽强拼搏、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体育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较强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3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以培养体育教师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支柱,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构建技能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培养方案包括“五大平台(九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即通识教育平台(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两模块)、专业教育平台(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模块)、教师教育平台(教师教育课模块)、职业实训平台(教育实训与研习课模块)、素质拓展平台(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课、创新创业与学术科技课两模块)。

2.3.1通识教育平台

开设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模块,必修模块课程为全校通识必修课程,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军事理论与训练等课程。根据体育专业学生文化基础现状,课程既要坚持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又要灵活多变,采取分类教学和分级考核。艺体类专业与其他专业大学英语课程实行分类教学,学期考核实行分级考核制度。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应与时展密切联系,又要与学生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通识选修课程应考虑学生通识知识的全面性,开设的课程应多样化,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提高学生科学、文化和艺术素养。该模块设置30学分左右为宜。

2.3.2专业教育平台

专业教育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三个模块,是与从事体育基础教育有着密切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课程设置应满足当下体育教育专业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体现体育教育鲜明的专业特色。(1)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该模块为体育教育专业基础性的课程群,按照学科大类设置,其作用是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设置要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与全面发展,体现其作为其他专业模块课程“地基”的作用。从发展的高度看,一般认为“地基”越深越好,但从人才培养定位的角度分析,总课程学分和学时是固定的,如果过多地强调基础性,势必压缩专业核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的学时。基础课程的设置既要兼顾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考虑学生核心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同时还要坚持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线。基础课的课程形式可分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基础术科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又可分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学理性和应用性强,适合课堂教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可读性强,可以采取自学形式。因此应保证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总量,适当压缩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部分内容自学或在选修中开设。专业基础术科课程是体育教师胜任学校体育多样化体育教学内容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师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掌握田径、篮球、足球、体操、排球、武术等项目基本技能和知识对体育师范生培养十分必要。该模块总设置35学分左右。(2)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该模块是对人才培养起核心作用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群的集合,作用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素质,使其符合培养规格。从课程形式看,该模块可分为专业核心理论课程和专业核心术科课程,重点为专业核心术科课程。无论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职业体育发展需求,还是全民健身、个体终身体育发展,以及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均须体现教育专项化的特色,因此需要具有突出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师。近年来,体育教师招考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倾向于招聘能从事运动专项教学、训练和带队竞赛的专项体育教师。因此,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使学生掌握1—2项运动专项技能,并形成技巧,具有扎实的教学示范能力,掌握扎实的专项训练和竞赛技能。从课程学分设置上应充分体现这一要求,要改变传统专项技能培养教学化的套路,按照训练竞赛化的思路对待运动专项课程。对没有专业特长背景的生源,实施3—4年的专项教学训练十分必要。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设置也应紧紧围绕专项化教学、训练和竞赛需求设计,并加大理论课程的实践化力度。该模块总设置35学分左右。(3)专业选修课程模块。该模块是由对专业人才培养起拓宽作用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群的集合,作用是拓展和丰富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适应性。从课程形式看,可分为理论课程和术科课程,课程尽可能丰富多样,以术科课程为主。该模块总设置15学分左右。

2.3.3教师教育平台

教师教育平台是彰显该专业师范性的课程体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该模块课程包含5个子模块:一是师德修养与职业规划,主要是培养体育师范生从教素养与发展能力;二是教育理论基础,主要培养体育师范生教育理论素养;三是学生指导,主要培养体育师范生体育教育技能;四是体育教学,主要培养体育师范生体育教学技能;五是专业拓展,辅助培养体育师范生综合素养。5个子模块分别按照新型师资素养、知识与能力养成的发展阶段来设计。体育教学技能的培养是该平台的核心价值,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学实施、体育教学评价、体育教学研究等多方面能力均涵盖在体育教学和学生指导模块。该课程平台设计20学分左右。

2.3.4职业实训平台

职业实训平台主要开设教育实训与研习课程模块。该模块课程包含体育师范生技能训练与考核、运动训练与竞赛、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体育教师教育实践课。技能培养应遵循系统化、连贯性、全程化、层次性的原则,课程按照“一个全程、两个结合、四个层次”整体设计。“一个全程”是指实践教学要保持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不间断;“两个结合”指校内资源与校外基地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四个层次”指课堂术科实践、课余训练与竞赛、教育见习实习和教育研习四个层次。要加强体育师范性技能训练与考核,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加强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指导,实施灵活的学分置换制度,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该课程平台设计30学分左右,含师范生技能训练与考核,运动训练与竞赛,学期教育实习(顶岗支教),毕业论文(设计)10学分。要打破课程间的壁垒,实践与课程相融通,如教育见习可与体育教学模块课程融通,运动训练与竞赛可与专业核心术科课程融通。

2.3.5素质拓展教育平台

素质拓展教育平台分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课、创新创业与学术科技课两个模块。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模块含入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综合实践,以及学校和学院开展的其他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可设为必修与选修课。创新创业与学术科技课程模块含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及学校和学院开展的其他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可设必修与选修课。该课程平台设计10学分左右。

3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策略

3.1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保障制度

完善教学工作制度,制订教、学、训、赛工作规范,明确规定课程教学条件、要求、方法、评价形式和标准等内容,对教学过程实施精细化管理;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工作制度,制订实习、实训工作标准,明确规定实习、实训内容、实施方式、考核办法和评价标准,严格把控实践教学环节;严格执行毕业双证书制度,规定学生毕业必须持有学历证书和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或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其他职业资格证书;建立校外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明确福利待遇,规范校外教学行为。

3.2建立技能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能否落地,需要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密切配合。首先领导和教师思想要统一,其次要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还需争取校外合作单位参与。院系应设立全面负责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岗位,负责管理与协调工作;制订教师资格证或其他相应等级资格证考核实施办法;建立以竞赛为引导的运动技能培养体系和以课程集中教学与分散训练结合的教学训练技能培养体系;实行导师制和师徒结对制;落实体育师范生基本功大赛制度;执行专项结业和普修结业考试制度;建立学生实习双导师、双考核制。

3.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是实施体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学校要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通过政策杠杆引导教师自我提升,鼓励教师进修深造,进入市场企业锻炼,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升校内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和水平,同时应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基础教育和体育行业的优秀人才,建立开放灵活的用人制度。

3.4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严格的考核制度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职业技能训练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应涵盖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与教学训练技能,强调综合考核评价。要根据体育教师职业技能内容体系,建立相应的技能培训方案。严把核心知识和能力考核关,将职业技能考核分解到学年、学期、中期和毕业等不同阶段,实施分阶段考核。加强体育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建设,为体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3.5创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结合的实践教学环境

技能培养关键在实践环节,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4]。首先,积极争取和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场馆建设,为在校实践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其次,主动走出去,加强与地方基础教育领域的联系,与基础教育主管部门、不同阶段层次的学校广泛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营造良好的合作育人氛围,为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4结语

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顺应学校体育改革和地方本科院校职业化办学转型的必然趋势。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内涵体现在拥有高超的运动技能、扎实的课堂教学技能、丰富的运动训练与带队竞赛技能和开展体育活动的技能等四个方面。笔者以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核心技能为中心构建起“五大平台(九个模块)”课程体系,并通过一系列实施建议保障方案顺利进行,旨在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帮助,也为其他专业教育改革提供些许经验。

作者:王强 宋旭 李晓静 闻剑飞 吴文博 单位:合肥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中发[2010]6号,2010-06-06.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05-02.

体育竞赛论文范文7

纵观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发展状况,其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提升显著,但诚信缺失问题依然存在,且呈现日趋加重的趋势。而公共体育作为大学生普遍喜爱并积极参与的一门学科,其丰富的体育文化与系统的体育训练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具有非常好的作用。基于此,高校有必要通过公共体育教学,积极探索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而更加高效促进大学生成才。

关键词:

公共体育;诚信教育;体育教学;教学创新

1对“诚信”的正确认知

诚信是我国的传统道德规范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我国传统诚信理念中,“诚”与“信”最初是被分开来使用的,“诚”主要是指诚实无欺。如《礼记•大学》中所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南宋的朱熹曾经写到:“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中庸》中也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而所谓“信”,主要是指讲信用、重信誉,不欺不骗……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肩负着实现民族振兴与国家繁荣富强的双重使命。他们必须具备较强的诚信意识才能在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与娱乐中得到他人的接纳与肯定,才能更加顺利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人生价值。

2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

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非常普遍,且较为严重。具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主要包括:思想诚信缺失(如:言而无信)、学习诚信缺失(如: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求职诚信缺失(如:就业中随意违约)、网络诚信(如:传播虚假信息、网络诈骗等)缺失等。大学生这些诚信缺失问题既影响了高校建设,既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破坏了高校校园健康、和谐的学风和校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校教学质量。

3公共体育教学中开展诚信教育的主要路径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都对公共体育教学开展诚信教育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就。那么,究竟如何借助公共体育教学开展诚信教育呢?概括而言,可以采用以下3个路径。

3.1通过公共体育文化开展诚信教育

体育运动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同样,我国体育运动也是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极具“民族味道”与“历史气息”。璀璨的体育文化铸就了我国当今体育大国的称号。为此,高校教师可以从公共体育文化入手,向大学生详细讲解我国丰富多彩、意蕴深刻的体育文化,如:太极拳文化、气功文化以及各类传统体育文化,并应当注重培养他们对体育文化中“诚信待人”“诚信礼让”“诚信勿欺”等的认知与理解。另外,我国体育文化非常注重“尊师重道”,而“重道”的本质就是“诚信”。因此,教师也可以从“尊师重道”这个层面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

3.2通过公共体育基础理论开展诚信教育

公共体育基础理论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有体育基础知识(体育概念、分类与功能)、国内外体育运动起源于发展知识、体育科学锻炼知识、体育竞赛与欣赏知识、体育运动保健知识等。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增无减,这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为了尽快“提升”自己,达到目的,而在专业学习中习惯走“捷径”、找“方法”,如装病请假、虚报学历、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诚信缺失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公共体育基础理论丰富的知识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例如:教师通过体育科学锻炼知识告诉学生如何按照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制定运动处方;通过体育欣赏知识告诉学生如何公正、公平欣赏体育竞赛。

3.3通过公共体育训练实践开展诚信教育

训练是公共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同的体育项目,其训练内容、方法、时间、频率与强度是各不相同的。但无论哪种训练,对于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件非常考验诚信的“试卷”,尤其是对于那些精神涣散、懒惰以及身体素质较弱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以篮球训练为例,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篮球运动的基本技能,如:手型、步伐、带球(运球)、传球、投篮以及各种技战术,还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用在训练学生的体能上面。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他们的训练负荷进行严密监视,并要求他们对自己的训练进行及时上报,以此检查他们是否按照既定的训练计划诚实、守信地进行训练。若教师发现某名学生虚报训练时间、强度或内容等,首先向他们阐明既定体育训练计划的科学性,然后向刻意逃避训练、虚报训练成果等严重危害。

4公共体育教学中开展诚信教育的主要手段

就目前来看,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依然以体育实践教学为主,虽然也有一些诚信教育的内容,但在整个公共体育教学体系中并不明显。那么,高校体育教师在公共体育教学中可以用哪些手段开展诚信教育呢?概括而言,有以下3个方面。

4.1在公共体育教学教材中增加诚信教育内容

公共体育教材是教材化的公共体育知识,它多以图书的形式通过文字、图片、表格等内容对大学生的公共体育学习进行系统化的指导。通过公共体育教材,体育教师的“教”与大学生的“学”更加直观化。一本或一套高质量的公共体育教材不仅能够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而且能够激发大学生参与公共体育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结合到诚信教育问题上,基于公共体育课程的重要地位,高校有必要组织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体育教师对现有的公共体育教材进行改革创新:一是对其中的诚信教育内容进行“放大”,增加它们在教材中的占有比;二是撰写专门的诚信教育内容。无论采用哪种方法,目的都是一个——突出公共体育教学对诚信教育的促进作用,指导体育教师进行诚信教育教学实践。

4.2在公共体育教学中营造浓厚的诚信教育环境

俗话说“环境育人”,对于公共体育教学也一样。在公共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与大学生往往会处在一种特定的“体育”环境中,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进行着“教”与“学”的频繁交流。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环境大多以“爱体育”或“爱运动”为主导,而对体育中的诚信谈及甚少。体育教师应当看到这一疏漏,从多个维度营造出浓厚的诚信教育环境。具体工作为:一是利用校内的宣传栏、宣传画、电子显示屏等介绍公共体育对诚信教育的促进作用;二是借助校园网上的体育版块定期更新一些某某学生在公共体育教学活动中讲诚信或失诚信的案例。例如:某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尊敬教师、诚信待人接物;某学生在体育训练中虚报训练成果;三是组织、举办各类型的体育表演或竞赛活动,并设“诚信队伍奖”与“诚信个人奖”,号召全体学生在公共体育学习中懂诚信、学诚信、讲诚信。

4.3提高体育教师的诚信素质,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体育教师队伍

在公共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诚信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诚信教育的质量高低。当前,我国搞下在展品公共体育教师时,大多以他们在公共体育方面的知识储备与教育技能为聘用标准,且在入职后的工作考核中,也很少对他们的诚信素质进行评价。这就导致了个别体育教师虽然能力强,但经常与学生出现矛盾与冲突,无法取得与高能力相对应的高教学质量。基于此,高校就需要打造一批在诚信教育方面具有独特能力的体育教师队伍。具体工作为:一是在招聘体育教师环节,将“是否有诚信”“有哪些失信的案底”作为面试问题;二是对于入职的体育教师,要长期跟踪他们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一旦发现他们出现诚信缺失问题,及时纠正,并作出明确处罚;三是组织体育教师开展“公共体育教学如何开在诚信教育”主题的学习、会议与培训等,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大胆创新。

5公共体育教学中开展诚信教育的常用方法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对公共体育的认识与理解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大学生的新思维,体育教师必须在原有诚信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探索一些如何使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新方法。

5.1讲解法与示范法

这两种方法是体育教师在公共体育教学中开展诚信教育的最基础方法,也是最传统的方法。讲解法能够让体育教师以系统、严谨、有组织的语言将公共体育教材中的诚信教育内容传到给学生,它简单、快捷,且受众面大,教学效率较高。示范法主要是体育教师通过自身的榜样力量,给学生一个诚信的“标杆”。例如:在1000m长跑开始前,体育教师告诉学生,如果谁获得第一名,就会颁发证书与奖杯。那么,等长跑一结束,体育教师就立即当着全体学生的面给第一名证书与奖杯,做到言而有信。

5.2心理法

诚信教育重要的是对提高学生对“诚信”的关注度,而这个提高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大学生心理上对“诚信”认识与理解的深化。为此,体育教师在采用传统讲解法与示范法的同时,应当注重关注大学生在公共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体育教师应当努力帮助大学生纠正那些不良的心理,如:紧张、自卑、胆怯等;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如:自信、坚定、勇敢、乐观、积极等。一旦大学生具有了非常丰富的健康心理,就会在公共体育学习过程中自觉遵守课堂秩序、诚信对待教师与同学、诚信正视自己的体育学习行为、诚信地参与体育训练与竞赛活动……

5.3网络法

当今时代,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大学生接触、使用网络进行生活、学习与娱乐已经非常普遍。为此,高校有必要借助当前最新的网络技术在公共体育教学中开展诚信教育。例如:高校建立公共体育教学官方微信、微博平台,定期在平台中有关诚信教育的知识、图片、视频等,供平台内师生阅读、观看。高校应鼓励师生对公共体育教学活动中或日常体育活动中的讲诚信、失诚信现象进行记录,并借助网络及时出来供大家评议。

6结语

诚信是大学生立身做人的内在要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根本。也是高校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这已经成为每所高校师生的共识。高校应当立足国家人才培养的高度,借助公共体育教学开展诚信教育,这既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新时期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培养高质素综合型大学生人才的必然要求。

作者:段丽颖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魏旭军.探究体育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J].成才之路,2015(10):20.

[2]张雪红.诚信为我们代言:体育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2015(3):15.

[3]刘剑珠.高校体育教学中“诚信教育”的实践研究[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3(11).

体育竞赛论文范文8

关键词:体育教育;青少年;理论;体质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这句话出自梁启超的名篇《少年中国说》,青年力量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本。而青少年是这里面的中坚力量。切实增强青少的身体素质,是中国未来实现一切的重要基础。青少年的基础几乎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基础。然而一项针对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测试调查却显示,目前,我国的青少年整体身体素质是呈下降趋势。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表现为超重,视力下降明显,整体身体素质普遍偏低。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以培养适应未来严酷考验的合格接班人。

1体质健康与体育运动辨证制约关系

一般而言,人的体质总体是呈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一个人的身体呈现健康状态,表示他在正常情况下都可以进行各种肢体活动,并且应对外部刺激,抵御外在风险都有着比较好的优势。而对于如今生活重压下的青少年甚至与整个人类,都处于一个体质逐年下降的发展态势。他们不但有越来越严重的视力问题、体重超重、肥胖问题,甚至心脏等在青少年阶段不应该出现问题的脏器功能都在逐年下降。究其原因,就在于现行教育体制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社会,都将精力的集中点放在学习和提升学生智力等层面。对于学生,尤其是青少年阶段的体质素质或身体健康问题,其实是比较少关注的。这就导致了许多学校,体育课让步于其他课业,学校减少体育教学或压缩学生课外运动,活动时间的现象屡见不鲜。以前,对于体质下降就会常呼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那时到现在,其实体育课承载的作用就在于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而无数事实都可以佐证,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能够显著提升人体的身体素质水平。

2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生理变化特点

青少年处于成长和发育的黄金阶段。他们的肌肉,骨骼,脏器都会在这一阶段旺盛发展。强化这一阶段体质素质的提升,对于青少年体质、体态及气质精神的培养都是大有裨益的。加强体育锻炼,不但可以提升青少年的体质体态问题,还可以从多个生理系统中提升相应功能。体育锻炼一般都属于消耗氧的过程,而良性的刺激,对于呼吸系统是有益处的。运动带来的呼吸急促,会促使肺活量提升,进而调心肺功能,呼吸系统发展正常,能够提升学习效率,减少因过度用脑导致的失眠等问题。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各项激素水平都比较高,而且血液流动也会随之加快。心脏能力也会随之加强。作为人体永动机一般存在的心脏供血系统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身体其他的表现。

3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社会意义

从事体育锻炼,实际上是在进行对神经系统的刺激,这样可以不断强化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发展。进而提升身体的敏感性和灵活性,这样的特性可以有助于人体面对相对复杂的环境或问题时,都能够集中精力,思维敏捷。生命在于运动,参与任何感兴趣的体育锻炼活动,都会促使分泌多种令人兴奋和开心的激素,从而摆脱抑郁、压抑等不良的情绪。一个人如果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多与自然亲近,那么他在面对问题和陌生环境时就会比一般人更容易适应和感知周围环境。正因为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能从多方面改善一个人的技能==机能,那么该如何提升青少年的体质素质呢?

4结语

首先应该从政策上落实,应该出台多个体质计划和相应的发展纲要,同时各个部门都应该联动起来,切实完善和践行政策。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要做到不打折扣,首先要切实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任何形式的压缩,截扣体育课程的行为都应当杜绝。只有首先在量上作保证,才能进行后续的细则完善,否则怎么样都是空谈。意识往往会对实践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应从人的思维意识上着手改善,全民健身,终身健身不应该只是一种概念,一种设想,或者一句口号,它应该深入每一个人的内心,不但学生要树立全民健身,终身健身的理念,家长、社会都要身体力行的去将这种有利于大众发展的理念根植于心。作为学校,学生最基本、也是最直接改善体质的活动就是上体育课,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或竞赛。因此学校应从提升体育教师素质,完善体育教学课程标准和模式,创新发展各类体育竞赛、活动。真正让学生能够有兴趣,有时间,高效的参与进体育锻炼中来。青少年是未来发展的栋梁,青少年的体质问题甚至可以影响中国未来近30年的发展趋势。多部门、多层面、多角度的关注青少年体质问题,集思广益、抓重点、讲实效,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进而改变整个国民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张?.青少年体质状况的客观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6.

[2]党权.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历史变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3]方放.学生体质下降背景下青少年健康促进自我干预的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4.

[4]杨燕国.上海市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促进的学校、家庭、社区联动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5]李迎.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

[6]张丽艳.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策略研究——基于对体育教育的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64-169.

[7]董如豹.社会生态学模型视角下美国和新西兰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