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语言范例

数字语言

数字语言范文1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职业教育

1引言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职业院校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在高职院校电类专业中,数字电子技术属于基础性课程,对实践运用能力具有极高要求[1,2]。在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下,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在规划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及方式时,仍处于学科型课程体系的局限下。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知识体系处于更新升级之中,基于此,必须深化该课程改革,优化实验教学设置。

2数字电子技术的高职实验教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中,计算机通信技术在多个行业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数字电子技术具有广阔的运用空间,不少高职院校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属于各大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重点。在推进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进行中,越来越多教师意识到增加实验课程的必要性,适当提高教学课时量,将教学重点放在怎样提升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上,还可能利用教学实践,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增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参与理论课程的积极性,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学习中,并将现代化教学理念及方式科学运用其中,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分析切实有效的教学对策。

3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在我国有关职业教育政策及文件的指导下,深化教学改革。然而,在实际教学环节,存在不少亟待改进的问题。实验教学课程改革实践中的缺陷。高职院校在推进教学改革时,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为指导,积极学习有关职业教育的文件,并深入分析其中要点,为开展教学改革提供助力。然而,在具体落实环节,有些职业院校未能将相应改革目标一一落实到位。有些高职院校在对实践课程进行改革时,为实现增加实践课时的效果,缩减了在理论课程的课时安排,虽能起到增加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机会的效果,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另外,开展实验课程需要花费较高的教学经费,有些高职院校虽想要优化实验课程建设,但受教学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在进行教学设备更新、优质教学队伍构建时,常常捉襟见肘,使得整体实验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实践教学的实用性有待提升。有些高职院校依据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积极参与到实验教学改革中,但对于开展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内涵缺乏准确理解,使得实验教学理念长期未得到调整,仍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实验教学活动中,采取教师展示实验步骤、学生依据教师演示的内容完成实验、依据实验过程完成实验报告这一模式。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有些学生将慕课、微课等教学模式运用其中,旨在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但在营造教学氛围上存在不足,对于教学活动中的突发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微课能够突破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教学视频简短精练,对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必须确保教学视频的系统性。然而,在高职院校开设的实验课程中,具有综合性的实验课程相对较少,侧重于有关数字电子技术的讲解,关于实际操作的实验设置偏少,在实用性上有待提升。

4实验的对策

在高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实验课程属于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验课程设计是否规范、合理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质量,关系到高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的锻炼及培养。为此,在高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设置中,需要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为实现教学目标发挥积极作用。加快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的步伐。高职院校领导层要积极学习我国有关职业教育的文件及法规,明确最新教育政策及理念,在规划实验教学课程时,践行教育改革目标,深化教学活动、教育体系改革创新,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改革质量得以稳步提升。高职院校领导层要明确与企业合作的必要性,注重优化教师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参与专业化培训,增进教师对现代化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的理解,优化实验教学课程设置。高职院校要注重增强自身管理能力,依据实际情况,优化数字电子技术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设置,结合本校实际办学情况,适当增加在实验课程上的经费投入,与企业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有效应对实验经费不足的问题,确保实验课程设置满足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确保实验课程设置满足当今实际生产要求。在实验教学环节科学运用EDA技术。高职院校在规划数字电子技术的实验教学活动时,要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规划实验教学内容时,必须确保实验教学内容兼具实用性和拓展性并优化演示实验设计,考虑到实验设置是否具有综合性、验证性等特点。在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时,通过将EDA技术科学运用中,能够有效发挥EWB模拟仿真的优势,有效弥补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让实验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在EDA技术的辅助下,能够基于实验教学要求,灵活运用处于系统元件库的元器件[3,4]。一方面能够有效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能够减少在实验课程设置上的成本,如实反映实验结果,并对相应参数开展科学有效的调整。通过科学运用EDA技术,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对数字电子技术的学习热情,对提升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大有裨益。优化实验流程设置,明确结果分析的必要性。高职院校在设置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时,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确保学生在实验操作环节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自前期实验准备环节起,学生需要自主思考和分析各个实验环节,并潜心专研实验结果,教师要从中给予适当指导,让学生明确开展实验设计的目标,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优化实验课程体系构建。科学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教学平台得到广泛运用,有利于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通过将有关该课程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等科学运用到网络教学平台,能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布置课后练习,并依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在线批阅,具有师生互动功能,及时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师生互评环节的有效性。此种学习模式具备网络技术的优势,符合当前时展要求,有利于充分彰显信息技术的价值,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对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5结语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要顺应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针对高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深化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目标的指导下,践行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现代化科学技术合理运用其中,有效拓展和丰富实验教学方式,致力于优化实验教学平台构建,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实验教学课程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考核制度,有效发挥考评管理制度对师生的促进作用,致力于培养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05):5-10.

[2]龙小丽.基于仿真技术的“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探讨[J].电子世界,2019(08):102.

[3]李健敏.EDA技术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改革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9(16):216.

数字语言范文2

关键词:共享经济;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实施“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的基本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搭建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推进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然而,资源共享和参与者的态度和意愿密切相关,影响因素多并且复杂。鉴于此,本文从共享经济学的视角,分析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和模式,以此剖析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行为,为建立开放互动环境,促进资源交流、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共享经济的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审视

(一)共享经济学理论探讨

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资源逐步紧张、消费观念转变等因素影响下,共享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理论支撑,共享经济理论也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然而至今尚未形成公认的定义。罗宾•蔡斯认为共享经济是个人向群体出让物品使用权或提供劳务,从而获得一定的佣金或酬金,其单价往往远低于一对一交易,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本文根据上述共享经济的定义,提出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定义,资源共享是多人(多对象)参与,依托网络平台,免费或收费方式数字资源供平台用户使用。从共享经济学的角度看,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具有供求双方,发生了免费或收费的交易或交换;二是交易对象是数字教学资源,通过共享能够提高利用率,创造社会价值;三是具有共享平台的交易媒介,供方和需方都可以通过注册来享用平台上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快速流程和配置优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二)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现状

近十年来,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等项目的引领下,涌现出一大批精品在线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及应用平台。但就实际调研结果不难发现,已建立的数字资源应用情况并不理想,“重建设,轻应用”“重数量,轻质量”“重拥有,轻共享”等现象仍普遍存在,这种功利观念违背了资源建设的初衷。

(三)以共享经济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存在上述问题,主要是因为资源建设过程中,管理理念、共享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显著问题。1.理念问题。共享理念提出时间不长,共享经济尚未得到普及,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在理念上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导致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承担主体不明、院校之间资源分配不均,以致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力共建、广泛共享和充分应用。因此,需要转变教育发展观念,以共享经济学为指导,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体制,激发高职院校的建设动力,切实推动高职教育信息化进程。2.模式问题。共享经济模式虽然非常多,但是尚未深入到教育领域,大多数院校缺乏教学资源共享意识,资源共享过程中独占性趋向突出。由于尚未出现行之有效的共享模式,很多院校领导及教师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视作办学或个人劳动成果,属于学校或个人资产,核心资源不得轻易分享,或者需要进行一定条件交换,否则出现学校在竞争中将失去优势,产权得不到保护等问题。这种保守封闭的思想观念大大阻碍了院校间的友好合作,妨碍了资源共享。因此,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实现深层次共建共享需通过结合实际应用要求完善配套政策,通过解决共享过程中的产权、利益分配等相关问题,从模式的优化引导共享观念的转变。3.机制问题。数字化教学资源本身具有互通性质,为达到资源“互通、互用”的效果,必需进行顶层设计,以共享经济理论为指导,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提出具体实施方案。然而,实际运行中,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各项考核评估的指挥棒下,院校彼此间竞争与排斥非常明显,没有切实可行的资源运行机制保障,数字资源项目在验收后仍会由于缺乏后期对资源共享平台的维护及使用情况的跟踪,无法实现持续性应用推广。因此,急需完善的运行机制,引导持续性更新、推广资源应用,将资源效用发挥到极致。

二、共享经济视角下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探讨

鉴于上述问题,需要创新机制,加大政策项目支持,推进院校深度合作,推动区域性资源共建共享。本文提出在组织管理、绩效评价、权益分配和信息沟通等方面机制创新,驱动持续健康发展。

(一)基于共享经济的组织管理机制创新

合理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是最基本的保障,应以共享经济理论为指导,引导院校发挥各自优势。根据职业院校的特点,选取区域内院校重点专业优秀师资团队、从事教育技术开发的企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等组成资源建设团队,分别从专业建设、教育技术应用和岗位实际需求角度进行资源高质量开发,合理配置开发团队保证了建设的整体质量。同时,成立由行政部门、院校和行业企业代表组成的领导小组,共同顶层设计、明确职责、强化合作。

(二)基于共享经济的绩效评价机制

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切实激发建设者的积极性和建设效率,实现数字资源的优质化。首先,要本着“差异化、实绩化”的原则,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确定建设院校的地位与作用。充分考虑区域内建设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决定了区域各院校在建设数字资源时的投入力度与成本;并且依据此差异性,合理科学的评价各院校的实际业绩。借助联盟管理机构的行政手段对资源建设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控制与调整,定期完成资源的绩效评估,推广优质数字资源,修改完善“水”资源。同时对资质申请进行严格把关,对于评估为优质资源的单位进行持续、滚动支持,以实现优质数字资源不断更新换代,做到资源的与时俱进和实用性。其次,要本着“有效性、全面性”的原则,选取合理指标评价区域内院校相关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应用中的效果。通过共享平台实时监测学习者的行为信息,及时了解学习者的信息反馈等过程性、形成性数据,评价资源的应用效果,以期达到资源的有效性。同时通过专家、教师、学习者三位一体评价体系,实现资源评价指标的全面性。

(三)基于共享经济的权益分配机制

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中,既要明确建设院校与建设者的义务,同时也必须给予一定的权利,合理保障其权益,这就要求行政部门、管理机构必须制定公平合理的权益分配机制。首先,对于区域内的建设院校,既要将数字资源建设情况纳入到院校质量评估体系中,同时对于评估为优质等级的院校在相关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其次,对于优质数字资源建设者而言,教育部门与学校管理部门应该在其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在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如何充分保护好优质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是亟需解决且尤为重要的问题。知识产权问题不仅影响着建设院校与建设者的积极性与权益,也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数字资源建设者必须严守底线,杜绝知识产权纠纷。管理机构必须建立知识产权归属机制和保密机制。通过明确归属问题保障合法权益;通过科学合理的加密保护措施,保障建设者的自主知识产权,让优质数字资源得以健康共享。

(四)基于共享经济的信息沟通机制

信息沟通顺畅是保障区域内院校合作顺利的基本前提。院校间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数字资源,旨在惠及区域内院校全体师生,这就需要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和管理机构,要求各资源开发院校设置专职或兼职信息联络员,保障信息在建设团队间及时传递,同时通过信息沟通平台解决校内全体师生的资源平台应用问题。一方面,除了参与资源建设的教师外,其他教师参与应用与共享,通过信息沟通渠道反馈意见,促进质量和效用的提升。区域内开设相似专业的院校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资源共建共享交流活动,推动区域内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水平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层层宣传和推荐,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区域内院校间资源共建共享带来的切身利益,通过接触优质教学资源,丰富学习内容,改善学习质量,提高就业能力。

三、共享经济视角下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构建

要卓有成效地推进区域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不仅需要从机制上创新和突破,还需要科学合理的实施模式。本文以交易成本理论、零边际成本理论、长尾理论等共享经济中的重要理论为指导,提出契约模式、经纪模式、协作模式和联合模式。

(一)共享经济视角下的契约模式

以交易成本、零边际成本等理论为指导,各院校在相互签订协议,明确院校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即采取契约模式。职业学校在协议范围内享有获得其他院校优势学科教学资源的权利,通过获取优势学科资源,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实现快速提升。同时区域内各院校在获得利益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本校特色专业和专家的优势,履行自身的义务,实现互利共赢。

(二)共享经济视角下的经纪模式

经纪模式指在约定的平台上共享资源,委托第三方进行管理,这一模式能够避免产生不必要的产权或使用纠纷,有利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这一模式具体运行中,要在资源分类共享的方式和资源应用管理上赋予资源开发者一定权限,提高资源管理的灵活性;在课程选择上,应该注重系统化及层次化。

(三)共享经济视角下的协作模式

协作模式实际上属于一种合作约定,不具有真正的法律效力,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若区域内院校之间在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出现争议或违反约定,可以通过协商或修改约定来解决问题,或者通过行政部门协调解决。协作的目的是在发挥集群效应,通过优势互补共同提升院校教学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四)共享经济视角下的联合模式

联合模式指院校间通过共同开发课程,梳理整合优质资源,通过学分互认制度鼓励联盟院校学生跨校在线选课学习。这一方式,能充分发挥区域内院校优势专业建设水平、师资力量的影响力,带动联盟其他院校专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教师团队在课程开发、信息化教学水平方面的提升。

四、湖南省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实践

湖南省经过长期积极探索,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形成了独有的湖湘特色。2011年以来,以共享经济理论为指导,按照“省厅主导、学校整合、校企合作、开放共享”的思路,组织全省70多所高职院校,建立了“湘职在线课程建设联盟”,整合了数百门优质课程,联合资源平台服务商,开展大规模开放课程(MOOC)教学和小规模私密课程(SPOC)教学服务。成立了联盟领导小组,探索了在线选课机制、学分互认机制,推进了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发挥了最大效应。建立了“科学、合理、平等”的众筹交易机制、绩效评价机制、遴选奖励机制,激发“联盟”成员单位深度参与;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保护资源开发者的劳动权益与知识产权权益,构建公平合理的权益分配机制;为保证“联盟”协作、提高、有效,建立了“多维一体、平等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教技[2018]6号,2018-04-18

[2]刘怀金,聂劲松,吴易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思路、战略与路径———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5(09):89-94

[3]邵迎春.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误区探析[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7(03):119-123

[4]赵娟.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7(12):17-21

[5]庄三舵.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

[6]鲁钊阳.高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与模式研究———以重庆市大学联盟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16(03):6-11

[7]李鸿冠.基于高职院校联盟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建议———以“计划单列市高等职教五校联盟”为例[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8(04):74-78

数字语言范文3

一、创作空间的延展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融入,导致了一个特别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利用数字影像进行创作的时侯,人们关注的总是数字影像的快速性,获取影像的便利性。把传统手工获取影像的方式形容的如何如何复杂,要将传统技术就此抛弃。其实摄影的创作过程并不仅仅是一个拍摄的结果,它包括了影像的制作和后期的加工,它是可以变换各种方式方法得到不同影像味道和趣味的过程。在传统感光涂布涂层影像中,我们创作的承载物是感光材料,首先我们所获取的图像必然与客观存在的景物所联系,是对客观场景的复制或异化。其次我们在后期暗房加工中可以有一定的自由度,对图像做某些变化与加工,但是其限制性和技术上的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影像结合数字化首先使得前期拍摄的形式多样化。可以通过传统获取图像的方式结合数字化处理,也可以直接通使用数字化的方式获取图像。在获得图像时,载体本身的特性、摄影视点的丰富性、观看形式的变化等等给图像以更为丰富的呈现空间。在感光涂布涂层影像的制作中,图形工作站和后期处理软件的介入极大丰富了其表现的手段与空间。数字后期的图像软件中对于后期效果的视觉模拟都是来源于传统暗室技术,但是数字化后,图形工作站使得这些特殊效果的获取从暗室推向了明室,由繁琐、偶然性走向了简便和直接化。数字影像可以通图像工作站处理轻松的得到虚拟的时空以及梦幻般的影像。此外,还能使用图像软件生成的虚拟影像加入到我们的影像中。

二、感光涂布涂层的数字化传播

感光涂布涂层影像经过数字化后在网络中传播具有了互动性。在传统媒介的传播过程中图像的来源或者说艺术家与观众之间是一种单项的关系,观众很可能只是在不停地被动的接受作者的影像,观众参与的机会是有限的,观众对影像信息的反馈很难被作者掌握。而在数字时代,由于网络的出现,数字影像可以快速传播,观众也能即时的做出评价。这种传播方式打破了单向的信息传播,使之变为双向的点对点的信息交流。这时传统的影像也能和数字影像一样传播,观众对影像的接受不再像传统媒介一样是被动的,而是可以自主选择。另一方面,作者也能及时得到观众对作品的反馈信息,这时的观众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观众,他们也能转变成作品的传播者。就感光涂布涂层技术而言,由于原作本身已经和数字技术相结合,以数字化的形式生成,作为图像信息的接受者—观众既可以快速方便的欣赏到“原作”,评价作品;还可以利用这些影像进行第二次创作,提升了传统影像的价值。传统影像数字化后在网络中传播表现出一种虚拟性。首先数字化后的图像自身就有别于传统摄影原作的概念,作品本来就处于一种虚拟的语境空间中。在传统媒体中作品的展示可以较为容易知道其来源,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传播和演变使得作品的来源变得越来越不确定,“原作”自身的影像也处于不可控制中。感光涂布涂层的数字化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对影像控制的特权。之前的影像传播只能是借助展览杂志等纸质媒介,创作者的作品话语权受到限制。感光涂布涂层的数字化后,很多限制逐渐消失了。捷克艺术摄影家迈克•马库,自己发明感光液“Gellage”创作作品《撕裂人体》获得2005年获得法国阿尔勒(Arles)摄影节的“新发现奖”。作品迅速在网上传播,让人们认识了马库和其发明的感光液体。2009年我国的“蜂鸟摄影网”也对马库作品进行了介绍。让中国摄影人对感光涂布涂层技术有了更新的认识。总的来说,以前大量繁杂的暗房制作由图像工作站在明室中来进行,使得影像艺术家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作品创作中去。而且新技术的发展成就了背景不同、庞大数量的影像消费者,感光涂布涂层技术有史以来向大众敞开了大门。同时在图像的创作中,数码技术使感光涂布涂层的影像创作空间和创作观念以及人们的观看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作者:黎田田 单位:广州大学

数字语言范文4

关键词:数字技术;新媒体艺术设计

1新媒体艺术设计

新媒体艺术设计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而衍生出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的特点有所不同,需要紧跟时展推动表达形式的优化创新,以满足不同时期艺术设计者的多元化需求。新媒体艺术设计中涵盖了诸多内容,艺术种类多样,包括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及多种类型艺术,等等。为了推动艺术的更高层次发展,需融合不同时代的工业技术,逐渐在实践中促进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形成。

2数字技术下的新媒体艺术设计特点

2.1多元化、包容性。传统艺术设计中,艺术作品更多的是艺术家自身主观意识和情感态度的体现。艺术家会根据自身的艺术偏向来设计艺术作品,进而逐渐形成属于艺术家特图1新媒体艺术作品《时光机器》Fig.1Newmediaartisticwork“TimeMachine”定的风格特点。而新媒体艺术的出现,使传统艺术的设计形式、方法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也给艺术家带来了更多的设计空间。有别于传统的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设计除了考虑设计者的主观意识外,还要注重对数字化技术手段的灵活运用,在思考创新中引入时代特色,进一步拓宽艺术设计领域。在数字技术下的新媒体艺术设计呈现出了包容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2.2时代科技的产物。数字技术和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融合可以看做是一种时代科技的产物。新型艺术设计在诞生初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传统艺术思想的束缚和制约,一定要协调好传统艺术设计和新媒体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外在表达形式是立足于传统艺术理念的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添加时代元素能进一步丰富传统艺术作品的内涵,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和价值需求。

2.3符合当代人需求的艺术表达形式。新媒体艺术设计有着鲜明的时代性特点,要积极推动传统艺术和现代科技的结合创新,实现艺术创作的升华,以便更好符合当代人多元化的需求。将传统艺术和现代科技相结合,能够实现艺术作品功能价值的进一步提升,艺术内容也会随之丰富,相较于传统艺术形式会更容易被当代人接受,赋予了艺术产品更大的商业价值,能够获取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数字技术下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应用

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要想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就应明确数字技术的作用,把握当前时代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要求,转变理念和方法,提升新媒体艺术设计水平。

3.1兼顾审美价值和功能需要。数字技术下的新媒体艺术设计应站在时代角度进行考量,在赋予艺术作品功能价值的同时,还要深层次挖掘艺术作品的当代商业价值。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艺术创作者过分关注艺术作品的商业价值,以利益为导向,忽视了艺术作品在本质上的审美价值,功利性特点鲜明。这种情况下衍生出的艺术作品,其审美价值会大大下降,并逐渐趋于雷同化,主要原因是艺术者自身的艺术素养不高,缺乏深层次的艺术考量和创新思维。同时,部分艺术设计违背了艺术发展规律,设计初衷只是为了博得关注。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艺术家要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原则,兼顾审美价值和功能需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全面提升艺术设计品质。

3.2渗透新媒体艺术设计意识。数字技术背景下,艺术设计领域呈现出了新的面貌,但部分艺术创作者被传统的艺术设计形式牢牢束缚,对于前沿的计算机数字技术不够了解,难以在艺术创作中灵活运用,阻碍了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进程。在教学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加大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培养配套艺术人才,传承和发扬传统艺术设计中的瑰宝,积极学习新型的艺术设计理念和方法。可借助数字化技术来培养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提高其数字化技术创作能力。还可以建立专门的新媒体艺术设计网站,全面把握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要点和特色。

3.3灵活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时代下,计算机网络技术时代特色鲜明,将其应用到新媒体艺术设计中能够满足当代人的艺术审美需求。新媒体艺术设计立足于传统的艺术设计思想,能够有机整合计算机数字技术,丰富艺术作品的内涵,同时还能深入挖掘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功能价值。计算机数字技术的持续创新发展为新媒体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能够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21世纪,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CG动画特效的诞生给新媒体艺术设计带来了深远影响,成为了推动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艺术设计创作中,艺术家应积极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丰富艺术品的内涵和时代特色。

3.4发展平面视觉创意。创意是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核心所在,平面视觉创意发展能够提升社会的创新水平,提高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平面视觉效果。数字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延伸拓展对于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推动二者的有机融合是必然选择。

4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4.1集多学科为一体的合成艺术。随着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的不断创新优化,现已将多种学科和技术手段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带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媒体设计形式。将数字技术手段应用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能够优化设计流程,能够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艺术效果,为人们带来更加充分的感官冲击。

4.2突出展现新媒体艺术想象力。突出展现新媒体艺术想象力是创新艺术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要求艺术设计者不断创新思维,积极转变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将传统文化元素和时代特色相结合,以创设出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推动新媒体艺术设计和数字技术融合能够满足新时期不断增长的设计需求。在诸多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数字技术也在不断推陈出新,能够为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指明新的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潘慧杰.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21):49-50.

[2]李丹骏.艺术与数字技术相融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05):207.

数字语言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

基于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内容规定,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包括媒体素材库,题库以及案例库等多种数据形式的数字资源库,为多种教学模式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支撑系统与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系统的建设,尤其是素材、习题、案例、课程等,为学习者提供各式各样的学习资源。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关键环节,突破了传统大学办学模式,为社会公众开放的教育体系,在继续教育体系中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在促进与支持远程教学的前提下,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水平与教育层次,实现继续教育与现代化教育同步调发展。

1“互联网+”继续教育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

“互联网+”发展战略对现代化教育影响甚大,其中互联网+与教育结合,学生学习思想与教育理念发生变化,数字化学习模式中,既要实现网络环境与教学环境的有机融合,也要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使得学习者可通过网络进行直接进行学习。继续教育作为现代公众进修与提升的主要教育途径,数字化资源作为在线教育课程与学习资源的基础建设,利用数字化资源,继续教育中通过远程开放教育与慕课、在线课程等形式,建立数字化学习模式,便于公众在碎片化的时间中进行学习商讨与分工合作,探索、发现与再创造知识,有利于各个层次的公众参与继续教育,以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继续教育任务的载体与平台,在“互联网+”时代,从传统高校课堂教育、夜校培训班等逐渐转变为开放大学、在线课程、学习软件等等,受到信息技术、新媒体以及教育改革的影响,在网络中构建继续教育在线课程与远程开放课程愈加普遍。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借助互联网与新媒体通过线上教育平台的构建,在各大软件与移动终端中备受关注。互联网信息化教育的发展,继续教育从以往的线下课堂教学转变为线上、线下多元化、多样化的数字化教育模式,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全面发展需求的同时,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能解决当下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利用网络资源与信息资源为继续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开放大学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放服务模式与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更是进一步加快了继续教育的发展,为成人学习者提供了适合闲余时间学习与进修的学习服务,打造了优质继续教育项目。

2“互联网+”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建设途径

2.1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继续教育发展离不开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资源规范化、持续化发展,是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建设的基本目标,构建适合当下数字化学习自主学习模式的开放与共享机制,依托课程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便于学习者获取多样化的学习资源。首先,继续教育要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基于地方发展特色、教育发展趋势,从地方发展的角度构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库,为社会公众构建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库。其次,高职与职业教育在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建设中,要从继续教育发展角度,通过精品课程与在线教育资源等,构建专业指向性强、具有技能教育作用、与岗位对接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深入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确保继续教育在高校与职业教育信息化教育下,面向广大公众提供课程资源,提升继续教育的发展水平与质量。再者,以政府政策为主导,加强对在线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以精品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通过课程项目不断更新精品课程资源,以精品课程竞赛、活动与高校评比等等,提高精品课程的开发质量,通过企业与院校的合作,针对各个层次群众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将精品课程进行分类与细化,确保课程能符合大众的学习需求。最后,基于地方发展顶层设计的角度,建立各院校与企业、社区教育体系之间的学习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通过各个专业、高校以及教育体系之间的融合与改进,打破传统教育体系之间的限制,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样化、多层次、多规格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2构建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自主开发模式

构建自主开发模式,是根据学科专业与发展目标,基于学习资源建设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范,面向市场发展与社会建设,通过行业与学校、机构之间的合作,进行学习资源制作与资源库建设。将自建共享作为原则,引进开发模式,对已经成熟的课程和素材库,通过直接引入与采购的方式,扩充资源的内容,在纳入过程中通过使用权的购置与已有系统的对接,实现学习资源获取;对同一学科专业教学资源构建共享模式,由院校部门进行协调,基于某个专业建设资源库,在其他院系的参与下,进行课程资源建设与推广;当学校难以独立完成课程开发时,应通校企、培训机构等之间的合作,在专业企业的协助下构建联合开发模式,通过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定点培训机构等对学习资源的制作需求,由开发、信息技术的专业企业进行课程资源与系统开发,遵从学科专业与培训培养目标,建立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在合作共建形式下建设课程和素材库学习资源,通过与共享、开放机制对接,实现制作方、使用方与第三方的资源共建共享等等,实现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完善。

2.3完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与评价机制

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依据资源规范机制与技术标准,进行筛选与分类,符合要求的直接使用,不符合的进行二次加工与形式转变,利用资源化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减少资源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资源建设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由于学习资源的形式多样化,为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载体形式,构建视频、音频、动画等资源,利用微信、qq与微博等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全方位刺激学习者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内容,从横向、纵向等多个维度进行资源需求分析,依据学习者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提高课程质量、资源丰富度,构建涵盖多个职业与学习需求的继续教育课程资源,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企业机构的合作,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项,便于学习者全面发展;健全数字化学习资源评价机制,将目前教学多元化评价的发展趋势作为依据,引入与更新评价方法,采用灵活、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树立生本教育理念,将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评价主体,通过第三方评价机制,实现对课程资源建设、资源质量、学习效果的多维度评价,以全面提升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建设效果。

3“互联网+”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发展趋势

继续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与改革,数字化学习资源作用显著,为加快继续教育发展,实现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开放与共享,构建学习型社会,必须要基于各个层次社会群众对优质学习资源等等多样化需求,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系统。因此,数字化学习模式构建成为当下继续教育发展与数字化建设的关键。一数字化学习模式中,学生是中心,学习作为个体的个性化需求,必须要满足个体的各项学习需求,采用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便于学学习者搜索与下载课件;二数字化学习模式中学习是以问题或者是某个主题为核心,为便于学习者进行问题分析与探究,要为学生提供案例与分析资料,协助学习者进行下一步思考与探索;三由于在数字化学习模式中整个过程都依托于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信息交流与共享便于学习者进行协商与合作,例如在微信小组讨论中,通过在线交流与课件资源共享,可以随时进行问题探究与交流;四数字化学习模式中,学习时创造性和再生性,创造和再生的基础正是学习者对资源的认识与理解。故而,“互联网+”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走向开放化,多态化、标准化和有序化,首先学习资源传播模式的开放化,目前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以及新媒体的不断更新,如今网络、移动电视、移动电视等成为资源传播与使用的新途径,新媒体形式多样,互动式传播、移动式接受与多终端传播等,促进学习资源传播的开放化发展;其次全媒体的普及与发展,使得学习资源内容愈加丰富,加快了全球数字化资源共享建设,新型数字化学习环境与数字化学习方式的探索与创新率,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选择项目;再者,学习资源建设规范标准化,实现了不同教育系统之间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特别是IMS和ADL的学习技术规范后,学习资源标准化建设受到高校关注,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持续性推动者资源建设的标准化的发展;由于资源形式、传播途径等多样化发展,实现学习资源组织管理的有序化,成健全数字化学习资源系统关键,管理机构与规章制度的完善,要对学习资源进行筛选、属性标注、分类、重组开发,从而实现有序化管理。

4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学习方式在不断地向着数字化发展。因此,只有设计并开发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才能满足当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中,基于“互联网+”建设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有利推动继续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实现继续教育的的优质化、健康化、可持续化发展,能为学习者带来全面的学习体验与服务。建设有效、共享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优质教育的开发与应用,基于“互联网+”理念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将数字化学习资源与继续教育的教学理念,教育形式与教育目标等有机融合,共同为继续教育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曾海,贾鑫鑫,陈品德,谭等.开放大学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50-54.

[2]冉利龙,朱东鸣.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探索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3,33(07):95-97.

[3]邢芳.水利行业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和共享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29):227-228.

[4]吴敏君.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建设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24):35-36.

[5]方子春.数字化学习资源在终身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支撑[J].继续教育,2016,30(05):8-10.

[6]邢芳.江苏省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与共享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6(02):41-42.

数字语言范文6

为了更好地服务全国上百万的特殊儿童,特殊教育高校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业务精湛、奉献意识强、与学校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和富有团结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分析当前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几点对策和思考。

关键词:

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管理;特殊儿童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0-14岁残疾儿童总数为387万人,其中0-6岁残疾儿童141万,6-14岁的学龄残疾儿童246万。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这些特殊儿童,特殊教育高校培养的学生必须要具有博爱精神和现代特殊教育理念,熟悉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掌握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的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精通特殊儿童教育教学方法和康复训练技能[1-2]。如何才能使学生具备这些高素质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从早期的诊断到评估再到康复训练)如何使学生毕业后不用再经过二次专业技能训练,而是可以直接投身到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中,这就需要特殊教育高校能够高效率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培养的学生不仅掌握丰富的特殊教育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具有超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儿童所表现的行为和症状进行诊断和评估,从而设计不同的方案对其进行更为有效和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而要高效率地开展实践教学,建设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的实验技术队伍是非常关键的。

一、当前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验技术队伍结构不合理[3-5]。随着特殊教育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真正具有特殊教育背景和康复训练技能的实验技术队伍数量严重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实验技术队伍不受重视,一些非特殊教育背景的人员被安排至实验技术队伍中,占用了实验人员的编制,而一些真正具有特殊教育背景且具有高职称和高学历的老师由于职称和待遇问题不愿从事实验教学与管理的工作。所以,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特殊教育实验技术人员偏少,真正能够从事实践教学的业务主干不足,既具有丰富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又具有精湛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实验技术人员更少,导致了实验技术队伍的职称、学历、知识结构和操作水平都不合理。

(二)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培训机会少。

1.缺乏长期的培训规划、完善的培训机制[6]和多样化的培训渠道。目前,特殊教育高校对实验技术队伍的培训机制还不够完善,没有像培训理论教学师资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也缺乏长期的培训规划[7]。同普通高校相比,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的培训渠道少,经费投入不足,加之学校缺乏具体的培训措施,导致实验技术队伍的培训几乎为零。由于实验技术人员长期得不到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导致部分有志深造的年轻骨干最终选择离开实验岗位。继续在实验岗的人员由于缺乏与时俱进的培训,一方面不了解最新的特殊教育理论、特殊儿童诊断评估方法、各种量表和康复训练设备的使用等;另一方面即使购置了这些比较先进的设备,也不会操作,造成设备闲置,浪费资源。不能适应特殊教育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要,更不能适应这几百万残疾儿童教育和康复的需要。

2.缺乏技术性的培训。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实验教学的不断重视,各高校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不断的增加购置一些大型仪器设备。譬如学校近年来新增购置的一些听力设备和康复仪器设备,这些大型仪器设备许多都是进口设备,年老的实验技术人员英语底子薄加之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年轻的由于缺乏一定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培训,所以实验技术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这些设备的关键技术参数和操作技能,对这些大型仪器的性能了解只能停留在粗浅的初级阶段,而设备更深层次的性能却得不到较好的利用和开发。这对实验室资源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更不能较好地服务于全国上百万的残疾儿童。实验技术人员只有通过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和不断学习,才能胜任这些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和日常维护[8]。

(三)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管理体制不健全、用人机制不完善[3]。长期以来,由于高校对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不够重视,加上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导致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不明确。再者,没有针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认定办法和奖惩制度,导致实验工作人员没有压力和动力,逐渐的消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当前高校用人机制不完善,人事管理体制滞后。学校重在引进一些教授和博士,但是这些人员未必热爱实验室工作,也未必技能精湛,而热爱实验室工作和专业技能精湛的人才由于职称和学历等问题进不来,一些年龄大、学历低、技术水平低和工作消极的“老人”却出不去,使得实验技术队伍得不到新型血液的注入。同时,同工不同酬的问题突出,很多高校消极的“老人”往往收入较高,而年轻骨干实验技术人员往往收入较低,严重影响了年轻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对策与思考,更好地服务特殊儿童

(一)转变观念,准确定位,重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观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指导行为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不论是学校还是实验技术人员本身,都需要转变观念。首先,特殊教育高校要从根本上改变重理论、轻实践和把实验技术人员视作“教辅”的传统观念。而应确立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地位的观念,明确实验技术队伍是教师队伍中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把实验技术“人员”看作“人才”,把“辅助”定位为“支撑”[9]。在发达国家的高校中,实验技术人员的资质要求非常高,待遇也高,有的甚至超过教授[10]。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和鼓励更多的有志青年长期从事实验技术工作。其次,实验技术人员也要改变自身的观念。实验技术人员要以主人翁精神投身于实验教学工作。实验技术人员不仅要加深对自身专业的理解,同时也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未来的特殊教育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的基础专业能力以外,还应掌握关于残疾儿童身体、心理、医学、康复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对多重残疾儿童身心缺陷进行诊断、评估、教育和康复等更为综合化、个性化和精细化的特殊教育能力。所以,特殊教育实验技术人员不仅要加强特殊教育科学、儿童康复科学的学习,还要加强心里科学、医学、信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并提高对相关学科的融合能力。特殊教育高校要从培养能够为残疾人服务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出发,加强实验教学和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在制定“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时,科学规划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通过引进和培训等方式组建一支职称、学历和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且与学校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实验技术队伍。保持实验室高中初级和博硕本人员的合理比例,形成稳定而高效的实验技术队伍。为学校高效率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培训,全面提高实验技术队伍整体素质。

1.做好培训规划,完善培训机制[7]。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实验技术人员要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适应学校的大步伐发展,就必须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开阔眼界,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业务水平。为此,特殊教育高校对实验技术人员应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和长远的培训规划,全面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首先,根据特殊教育实验内容体系[11]做好培训规划,从特殊教育认知实践模块、特殊儿童诊断模块、特殊儿童评估模块、辅助技术应用模块和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模块制定合理的培训规划。其次,根据特殊教育实验课程体系[11]做好培训规划,关于视障、听障、言语障碍、智力残疾和肢体残疾相关的仪器设备的认知培训;关于视功能检查、听觉功能检查、丹佛儿童智力筛查、50项智能筛查、儿童智力筛查量表、ASQ儿童发育筛查、孤独症儿童筛查等特殊儿童的诊断技能培训;关于听力言语评估、智力评估和临床记忆评估等特殊儿童评估技能培训;关于盲文打字机、盲文点显器、定向行走、低视力康复训练、耳印模制取、听力检测和助听器验配分析等辅助技术操作技能培训;关于言语治疗、游戏治疗、音乐治疗、手法治疗、多感官训练、感统训练、运动治疗和作业治疗等康复训练技能培训。通过基本技能和应用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模块达到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做到针对不同儿童所表现的行为、症状设计不同的方案对特殊儿童进行较为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通过培训使实验技术人员不断的更新专业知识、掌握现代化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现代化的管理办法,但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时间安排上应该给予个人更多的选择,从而营造出自主学习的轻松氛围,激发实验技术人员内在的学习潜力和动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形成培训制度[12-13],培训要规范化、系统化,循序渐进,从制度上规定实验技术人员每年必须参加在职学习的时间,并将学习情况记录存档,作为岗位考核、职称晋升和年终奖励等参考依据。

2.加大培训力度[14],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渠道。根据实验技术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年龄层次情况,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模式,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其不断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3]。通过“一保四做”,使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的培训能够真正的落地。“一保”即保障培训经费的充足投入,“四做”是做实校内的集中培训,做全服务于特殊儿童所需的各种实验操作技能,做强国内培训,做广国外培训。此外,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渠道进行培训,对于初级实验技术人员,重点是提高学历、学位教育。业务的学习提高可开展校内的岗前培训、专题培训和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对于中级实验技术人员,第一,可以选派他们到一线的特殊学校和特殊儿童康复单位参加业务实践,在参与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对特殊儿童教育和康复的实践能力,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提高实验教学的能力。第二,积极组织实验技术队伍参加各类实践教学课程的培训和实验室建设管理的培训,不断地强化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对于高级实验技术人员,高校创造条件派他们到国内外重点高校、医疗康复机构进修学习,不断补充和更新现有知识,开拓视野,提高实验技术操作水平。

(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采用灵活的用人机制。科学合理建立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体制和实行灵活务实的用人机制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第一是科学合理的设岗定编。在岗位设置时,应该针对本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任务的真实情况,与社会服务为目标,紧跟时代要求,对各级实验技术岗的基本要求、聘任条件、聘任程序、岗位职责和考核内容等进一步明确,从而制定出适合本校的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3,15-16]。譬如:可以破格提拔工作能力和业绩突出的实验技术人员,更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才干;可以根据各实验技术人员所承担的实验教学、科研任务和实验室管理比重,对其进行定编,合理计算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第二是建立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等,明确各级各类实验技术人员的职、权、责。第三是健全实验技术队伍的职称评定、实验教学成果认定和劳资薪酬等方面的相关制度。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验室发展的需要设立若干个实验技术特殊岗位[8],从省级实践教育中心“特殊教育教师实践教育中心”和“特殊儿童康复实践教育中心”合作基地和政府管理部门等以更加优厚的待遇引进一些有技术专长的人才。对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特事特办,可以不受、学历学位、主持项目和职称等所限制。可以采用“双导师制”,比如,从江苏省儿童康复中心、南京市鼓楼区特殊教育学校、南京市聋人学校、南京市盲人学校、苏州工业园区博爱学校暨博爱康复诊所等聘请高水平的实验技术者与本校的实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形成人才培养的“双导师制”。也可以采用“课程教授”,根据本校每学期的实验教学任务,从合作的特殊学校、医院和残联等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员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采用灵活的用人机制,同时有计划的选留硕士以上等高学历和高水平人才补充实验技术队伍,鼓励年轻教师进实验室工作,规定新进青年教师,必须到实验室工作一年,积极参加实验室建设。吸纳校内外、国内外高水平的实验人员加入学校的实验技术队伍中,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特教教师肩负着促进残疾儿童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使命。“加强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更好地服务特殊儿童”是适应当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特殊教育高校需要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业务精湛、奉献意识强、与学校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和富有团结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这不仅对于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实验室的科学运行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特殊儿童受教育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学校,还是二级学院,都要关心和重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通过采取转变观念、完善机制、健全制度、优化考核、加强培训等多方面措施,建设一支具有博爱胸怀、技术过硬、甘于奉献的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发挥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为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和全国几百万特殊儿童的服务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何燕春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丁勇.关于建构高等特殊教育学的初步探讨[J].中国特殊教育,2005(3),81-84.

[2]余慧云,韦小满.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6(4),66-70.

[3]向东,王青.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6):204-207.

[4]姜丽伟.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93-195.

[5]郑雪红,郑爱榕.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促进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9):334-336.

[6]王铁邦,华兴夏,姚菊香.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实验平台功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8):207-209.

[7]温光浩.当前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5):8-11.

[8]高言,赵会武.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创新思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1):164-166.

[9]冯冬茹,何炎明.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9):232-234.

[10]王芳,李斌,宋瑛琳.国外高校实验教学经验及启示[J].实验室科学,2012(5):1-3.

[11]何燕春.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5(12):66-70.

[12]陈文倩,宋军,战永佳.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190-192.

[13]孟昭霞.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机制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6):186-188,197

[14]肖耀峰,何源.浅谈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417-419.

数字语言范文7

由于不能实现全自动化工作,所以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最终获得的信息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偏差,使工程无法顺利的展开。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相关工作人员主要负责收集数据,并且将数据进行统计与管理,人工的环节越多,勘查结果受到的影响就越大。所以在实际勘察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所有环节的人员使用,更多的使用数字化模式来进行勘查工作。本研究在简单分析岩土勘察目前的情况以及不足之后,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展开勘查工作,而且对数字化的应用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

偏差;统计与管理;应用方式

1概述

1.1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在进行岩土勘察时,会结合工程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来有针对的进行数据的收集,还要将收集到的数据统计分析,挑出工程所需要的数据。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推进中,还涉及到了对数据信息的后期管理与分析工作,因为未经过处理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风险性,不能够直径应用到工程施工中去,无法实现数据的有效价值。岩土工程的进度与质量直接受到勘查效果的影响,勘察所得到的数据是否准确,会影响到岩土工程的进程,所以必须提高对信息处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对相关的管理技术进行优化创新,来保障岩土工程的施工的完整性与持续性。

1.2岩土工程勘察现状

就目前我国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发展现状来看,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创新优化了岩土工程勘察的工作方式,而此种创新更是直接在技术以及设备的创新中得到了直接的体现。并且,在数据处理的工作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就是较为突出的一个环节,发挥了较大的应用实践价值与作用。但是对比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相关环节的技术以及管理依然存在着许多缺陷与问题,所以我们还应继续加强对数字化实现的研究工作,将数字化技术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2岩土工程勘察存在的问题

2.1工作管理中存在缺失

具体如下:勘察资料问题。当前我国勘察部门分散严重,设计与管理部门的分散作业直接降低了对岩土勘察工程勘察新技术方法的利用效率,造成了设计与勘察环节的脱节。如果获得的数据无法在后续的设计过程中准确的使用,不但会减缓岩土工程的进度,而且还会浪费很多人力成本;部门间缺乏沟通。在技术以及系统的设计研究工作中,各专业设计系统间在数据、信息以及资料的共享与交流工作较差,部门间缺乏沟通;缺乏统筹规划。在岩土勘查的过程中,勘查工作和后续的设计环节没有紧密联系到一起,使系统的最终效果受到出现不足;决策失误率大,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分析模式;信息采集水平低,综合实践能力差。

2.2技术研究投入力度不够

具体如下:没有深入彻底的使用好数字化技术。现阶段很多系统都无法应用数字化技术,在设计工作中有时会使很多软件无法正确处理数字化信息,无法将数字化技术准确的应用到所有的环节里,降低了设计系统的效率;作用较少。现在很多设计软件的作用都比较有限,无法准确的分析数据或者绘制图像与相应的数据图表等,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使工作无法迅速的展开;数字化水平以及技术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

3实现岩土工程技术数字化的具体实践

3.1勘察对象特征的分析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对勘查对象的特征以及性质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为后期工程的推进提供数据理论基础。这就要求在岩土工程的勘察工作中,对勘察对象的分析要全面具体,避免出现较大的偏差与遗漏。所以,就必须提高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保障对信息数据的全面分析,提高该环节的工作效率与质量,为后期的数据处理管理工作做好准备。

3.2数字化模型的建立

在进行岩土勘查的过程中,合理的使用数字化模型可以有效的提高勘查效率,而且还能增加勘查所得相关数据的准确性,数字化模型的使用,对岩土工程的进行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而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需要全面的对岩土工程勘察前期工作中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合理、准确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模型。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预测变量。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对于变量的预测是其决定作用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决定能否发挥数字化模型实际作用的关键。所以,在进行对变量的预测时,要对已经确定的变量进行模型模型,然后再通利用模型来判断他的变化情况,为模型的确立已经工程的需求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在勘查过程中合理的使用变量预测还能在施工以前确定地下水的情况,通过变量预测所得的相关数据,可以使对应的工作环节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解释特征。数字化模型在建立的过程中,对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具体工作特征进行分析,引导岩土工程后期工作的推进。尤其是模型在建立过程中针对关键特征的解释说明,能够直接对工程的推进产生较为明显的正面影响,从而从整体提升相关工作的效率,所以相关人员必须针对此环节提高重视。

3.3构建数字化系统

在勘查过程中最主要的使用数字化技术的方式就是设计数字化系统。在设计数字化系统时,要充分结合许多相关的先进科学手段,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还要科学的将所有技术整合到一起,并以此为主要方式,构建一个符合实际需求的数字化系统,使其能够在岩土工程的勘察工作中有效的发挥作用。详细来讲,利用数字化技术与数据库等可以更好的分析数据,工作中员结合相应的数据,可以有效的提高工程效率,最大化利用相关信息,使岩土工程更好的进行,这样既能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环节,还可以提高勘察的准确性。在使用数据库的过程中,只有实现数据处理技术的多样化,才能同时满足不同条件下的工作需求,提升数字化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此外,数字化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还能够满足客户对数据保存以及处理的需求,提升数据的实际应用价值。并且该价值也会体现在数据分析结果的传输环节中。

4结论与展望

岩土工程的勘察工作是关系到岩土工程能否顺利推进实施的核心环节。就现阶段而言,在勘查过程中有效的使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极大的增加勘查效率,还能使岩土工程更好的进行,对岩土工程的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岩土勘查的过程里,从事岩土勘察的相关人员,要充分掌握数字化的使用方法,了解相关概念,在勘查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思索如何才能更好的利用数字化来提高工作效率,使勘察数据更准确,更好的为岩土工程服务,并对该技术的应用进行推广与创新,最终实现对数字化的应用,并将数字化技术的实际价值最大化的发挥出来,为该领域以及社会的发展提供新的技术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志华.浅谈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技术与实现[J].江西建材,2014(24):242.

数字语言范文8

【关键词】数字化;高校;美术教育

引言

高校美术教育是一种艺术性课程,对发展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十分重要。然而,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影响到美术教育水平的提升。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师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授课,实现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相融合,为学生展示动态的美术知识、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进而促进高校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契机

(一)促进传统教育的变革

数字化艺术是信息科技发展的必然形式,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生成,以视频、音频、文字、图形、图片等融合一体,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动态化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在以往高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在美术知识授课中,大都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授课,而美术知识、技能在以口述形式讲解较为抽象,使学生不明晰其中内涵,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而在数字化时代下,对于一些美术知识、美术技巧,教师运用多媒体呈现,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美术技能与概念知识,增强学生绘画技能,进而为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契机。

(二)丰富教育资源

在以往美术教学中,教师大都将知识授课立足于书本,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美术学习存在局限性。例如:在美术欣赏中,如果学生不能够理解美术作品的年代、创作背景、作者介绍以及作者经历,只欣赏美术作品,学生不容易理解作品中的内涵,也就失去美术欣赏的重要性。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大数据的生成,为美术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美术讲解中,教师借助微课、课件,为学生呈现美术相关知识,不仅丰富教育教学形式,还拓展学生知识面,进而提升高校美术教学质量。

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数字化艺术观念,有效的运用现代化技术为学生授课,诸如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等,丰富美术教育形式与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进而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数字化艺术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尊重学生主体性、差异性,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发展需要,结合美术知识为学生授课,增强学生参与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在美术教育中有所收获。因此,教师应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授课,进而提升高校美术教育水平。例如:为了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内涵的理解,教师为学生部分美术文化知识,或者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融入到美术作品意境中,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之后教师引领学生绘画作品,将自身感悟绘画出来,增强美术作品的二次创作。

(二)开展美术探究性活动

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美术绘画技能,还应该丰富学生美术理论知识,增强学生人文素养,使学生将所学更好的运用到美术活动中。在以往美术教学中,教师大都注重绘画技巧教授,忽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的必要性,导致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差。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为学生开展美术探究性活动,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融合,增强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美术知识。首先,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结合美术理论知识,为学生制作课件,将课件发送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学习课件知识。学生通过观看图文并茂的课件,掌握美术理论知识与技能,并且根据所学的知识内容借助互联网技术获取相对应的知识,拓展自身知识面,便于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短暂教学课件,吸引学生快速融入到教学中,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以问题为导向,为学生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决预习困惑,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之后开展讨论活动,提出讨论主题,将学生分成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形式,引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阐述自己的想法,增强学生美术感染能力,进而实现高校美术数字化教育模式。

(三)重视美术鉴赏活动的开展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师应重视美术鉴赏活动的开展。美术是一门艺术课程,为学生开展鉴赏活动,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涵养。美术学习的目标并不是技能的比拼,是在美术欣赏中,自身心灵与作者心灵形成共鸣,升华自己,之后以自身的想法对美术作品进行创作。为学生开展美术鉴赏活动,让学生借鉴大师级的作品,不仅增强学生绘画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艺术情操,进而为学生绘画生涯奠定基础。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借助互联网平台,搜索相关的美术作品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让牺牲欣赏,增强学生审美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艺术核心素养。此外,引领学生自主登录互联网平台,找寻相关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增强高校美术教学质量,实现高校数字化美术教育的根本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对高校传统美术教育模式带来一定的冲击,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变革与补偿,有助于增强高校美术教育质量。因此,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有效的运用数学化技术、数字化教育资源为学生授课,丰富美术教育教学形式与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为学生营造适合的美术教育氛围,陶冶学生情操,进而培养学生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靖怡.数字化时代的高校美术教育探微[J].美术教育研究,2017(0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