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学设计范例

数字教学设计

数字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移动数字化;信息化;教学设计;基础施工图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手段,使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使用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二、移动数字化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互联网下的数字化课堂用微课、数字化教材、移动app学习平台等支撑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理念,将传统课堂重心前移进行流程再造。胡小勇教授提出互联网下课堂教学的“四个落脚点”和“五把金钥匙”。“四个落脚点”指的是:资源准备、课前自学、课堂深化和课后拓展;“五把金钥匙”指的是:微课——开启“内容之王,个性学习”之门;学习任务单——开启“有效引导,主动学习”之门;小组合作学习——开启“集体智慧,高效互动”之门;网络平台——开启“有效混合学习”之门;学习评价——开启“调动动机,激励启智”之门。本文以《建筑识图与构造》中“基础施工图识读与竣工图绘制”模块为例,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融合,构建立体化、网络化、数字化课堂。

三、课堂教学设计实例

基础是建筑物中非常重要的承重构件,大多数基础埋于地下,难以观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理念从教学内容重构、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课堂教学。

(一)教学内容重构

《建筑识图与构造》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基本技能课。传统的三大内容各自成篇,前后联系不紧密,知识和技能无法有效对接。依据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工程实际,对本门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如图1),自编交互式数字教材。以结构施工图识读的基础施工图识读与竣工图绘制为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前置知识进行调查分析(如图2),确定实施分层教学,结合职业标准、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制订分层教学目标,由学生自主选择达标等级。

(三)教学重难点

针对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和工程实践经验少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采用BIM看图大师、虚拟仿真识图软件等突出教学重点;利用VR和BIM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破解教学难点。

(四)教学实施

1.学习任务单,学生承揽学习任务

课前教师设置教学情境,将任务在蓝墨云班课,推送相关资源,同学之间可即时查看讨论的内容和成果。学生通过云班课接收任务,对任务进行分析,使用5W1H的方法制订并提交任务计划,根据任务和计划书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2.开展课堂活动

(1)教师头脑风暴活动,通过智能标签对学生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对基础施工图的形成、内容和识读步骤理解不到位。随后教师推送BIM模型,学生使用BIM看图大师APP,剖切BIM模型查看基础施工图的形成和内容。(2)教师闯关任务,学生进入识图虚拟仿真软件中开始识图闯关。在指导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识读钢筋时,遇到麻烦。教师借助斯维尔BIM三维算量软件,创建模型,三维显示,清晰直观的对基础钢筋和柱插筋进行详细的讲解分析;指导学生使用flash交互式动画,轻松有趣的体验基础钢筋如何从三维模型变成二维图纸的表达。如果学生还没有掌握钢筋的识读,教师可指导学生使用VR技术,让学生沉浸式的感知施工现场,近距离查看基础钢筋骨架模型,对照前面教师的讲解和交互动画中的内容,加深对基础钢筋的认识和理解。攻破钢筋识图难点,顺利完成识图闯关任务,提交个人识读报告。

3.团队自审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团队自审。一般学生难以找到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无法进行自审。因此,教师需引导学生利用Revit软件建立基础模型,查找错、漏、碰等问题。小组初步自审完成后,教师通过蓝墨云班课手机APP摇一摇功能选择学生进行展示交流,其他同学通过抢答方式找茬和补漏,小组进行总结并在蓝墨云班课中提交自审报告。

4.多方会审

团队自审结束后,进入多团队的模拟会审,会审前学生抽取角色卡,明确角色任务,模拟施工图会审,整理形成图纸会审记录。助教将实际会审记录上传至云班课,学生将进行对比,找出问题和不足,对于一些大家都不理解的问题,教师连线建筑工程专家进行答疑解惑。

5.第二课堂交底绘图

学生自主选择达标等级,采用合作学习、教师引导的方式开展,教师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使用Navisworks软件理解变更信息,使用中望CAD智能评分软件,发现CAD绘图中的问题,不断改进,使用3D打印技术、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基础模型。在云班课提交作业、云教材共享过程记录、课程圈交流经验和分享成果。

(五)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教师评价依托云班课,数字教材,虚拟仿真软件的统计数据进行。同时依托数据分析结果,评价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后续教学策略,实现教学评价的数据化和动态化。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完成任务的考核评价。

四、结论

数字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三维;教学设计

0引言

“数字电子技术”是电类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类基础课程,也是为学生打开数字世界的第一门课程。理论性和实用性强、内容多且更新快是课程的重要特点[1]。由于数字技术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软件不断涌现,且多以英文形式呈现,具备良好的专业英文阅读和听说能力,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国际竞争力非常必要。因此,“数字电子技术”开展英文授课既是数字时代的迫切需求,也符合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目前众多高校在英文授课时大多选用的是原版英文教材,相较于中文教材而言,英文教材更好地体现出了理论联系实际、课程实践性强等特点。但同时也存在难度和深度不足、难以与中文教学大纲要求完全匹配等问题[2]。另外,目前人才培养的关注点已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思维能力是评价能力型人才的重要依据。思维培养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一些教育工作者已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在诸如化学[3]、英语[4]等课程中积极地探索和尝试。“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则主要以理论与实验结合,体现需求、激发兴趣为主[5],而在如何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使课程之间有一个更好的衔接,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方面仍待深入探讨。为此,我们提出并尝试了从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及温度三个维度上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

1教学设计

三维教学设计方法示意图1如图1所示,深度是指通过与实验和实际应用的密切结合,探究知识点更深层的价值,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广度是通过与其它课程,如“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电子系统综合设计”等的联系,拓宽知识面,以培养学生知识间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能力;温度则是通过引入课程思政的理念,并积极倡导科技创新活动,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

1.1深度

我们的“数字电子技术”双语课程选用的是原版英文教材,如果仅满足于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讲解清楚,而不挖掘这些知识点更深层意义的话,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往往是肤浅,不够具体和深入的。例如,在介绍模数转换的参数指标时,如果仅讲解分辨率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学生实际上并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个指标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引入了一个测量旋转角的项目设计实例,给出了具体的指标要求,如每转动1度需要播报出当前的角度,让学生判断应该选择几位的一个模数转换器。通过这个例子,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分辨率在器件选型和实际应用中的真正价值,而不再仅停留于一个抽象的概念。另外,为了加强理论深度,我们还通过引入一些案例来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好的案例可以对教学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感受理论的真正意义[6]。分析案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仍以模数转换为例,在讲解了flash型ADC的内部电路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之后,我们引入了如下案例:有一位同学在做模数转换时,出现了转换结果和理论值不符的现象。请全体同学帮助分析问题所在,并给出解决办法。借助此案例,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和互动交流,首先提出了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即可以通过列表的方式,比较理论值和实际转换结果之间的差异,找出问题的规律。于是,发现了该问题是输出数字量的某个引脚总处于低电平所导致的。然后,再引导这位学生分析该引脚处于低电平的所有可能性,并给出不同原因下的解决方法。最后,通过总结归纳案例分析中的收获,这位学生切身体会到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乐趣,掌握知识的过程也不再枯燥乏味了。

1.2广度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与其它诸如“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系统综合设计”等课程关联性强,为了消除课程本身内容多且零散的缺点,同时培养学生知识间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能力,需要在教学设计中适当拓宽讲授的内容,增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比如,在讲解有符号数和补码的概念时,引入C语言中变量类型的声明方式,使学生认识到数的无符号还是有符号性是可以根据需要设定的,定义的类型不同,保存的方式和取值范围就会有所不同。这样的知识迁移,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数的表示方法,以及编程语言与计算机底层处理间的关系,也使其体会到了枯燥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此外,为了把讲授的分立模块电路彼此关联起来,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我们适当地引入了微处理器的一些基本概念,因为微处理器本身就可视为一个典型的“片上”数字系统。例如,通过引入51单片机外扩的ROM型程序存储器和RAM型数据存储器,让学生了解锁存、译码、存储、晶振、复位这些基本模块电路的具体应用和相互关系,以及程序存储和数据存储的特点及编址方法,从而增强了所学内容的实用性,也避免了由于内容零散导致的不知所用的感觉。

1.3温度

教学不仅是教师的事,更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至关重要。以往的教学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在冰冷、缺乏鲜活的环境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除了为分数学习之外,便再无动力。久而久之便失去了热情和方向。如何让课堂不仅“教”,还能达到“育”的作用,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其感受到课堂的“温度”,发自内心地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是非常关键的。倡导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因此,课程设计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高,还应从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发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7]。为了探索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我们结合“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注重将知识的传授与时政、人物事迹、企业发展等关联起来,发掘其中蕴含的意义。如在回顾电子技术的发展史时,通过播放纪录短片的方式,使学生不仅对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的发展历程有了清晰地了解,更使其体会到了科技改变人类生活的巨大力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不仅是为自己这个“小家”,更是为全人类这个“大家”发展的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讲解可编程和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给数字电路的设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时,结合目前主流的可编程器件供应商,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在集成电路、尤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和生产方面的落后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在介绍微处理器时,给学生推送了视频“从沙粒到芯片———看CPU是如何制作的”,学生通过该视频不仅对一堆沙粒演变为一颗CPU的制作全貌有了深入了解,更使其鲜活地感受到了科技创造价值、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魅力;在介绍数字电子电路的应用时,以我校承担的863项目“国产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系列产品的研制”为例,除了讲解电路的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外,还介绍了我们是如何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仪器,从而降低了产品价格,使更多患者收益,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振兴民族产业,爱校爱国的意识。诚然,上述单一几次的引导并不一定有“穿石”的效果,但每次都具有“滴水”的作用,通过一次次的引导和累计,冰冷的知识将在润物细无声中,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变得鲜活、灵动,相信通过不同课程的共同作用,终会达到“水滴石穿”的育人效果。理想和激情促进下的学习才是创造力不断爆发的根本保证。

2结语

本文针对“数字电子技术”双语课程,探讨了从教学的深度、广度和温度三方面进行内容的组织设计,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造力的方法。经过近两届的实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给予了充分地肯定,综合评教均在90分以上。文中所提出的教学设计不仅对双语课程,其实对其它类似课程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随着当今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型,相信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将会更注重知识、技术以及思想品格的协同作用,以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了更加有效地组织教学,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后续笔者将考虑借助于一些信息化的教学平台,如blackboard进行教学的组织、管理、评价和讨论,以促进师生间的互动,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及过程性评价的多样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滢潞,朱志强,张山.基于CFC-CDIO理念项目驱动的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改革[J].上海: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8):195-199.

[2]张虹.从数字电子技术教材看中外两本教材的差别[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35(5):118-120.

[3]唐寿文.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J].重庆:中外交流,2018,20:112-113.

[4]张玉双.应用与融合挑战与前行—首届“高等教育应用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纪要[J].上海:当代外语研究,2017,1:99-103.

[5]沈亮,刘君实,董玮,周敬然.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究与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河北:2019,34:105-107.

[6]王恒.案例教学法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北京:信息与电脑,2016,19:209-210.

数字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性质及学生特点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

引言: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众多新型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进行了应用,保障了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其中,对于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来讲,主要采用的是信息化教学方式。因此,我们需要对于数字媒体技术课程的性质以及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进行全面性的研究和分析工作,使得新型的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教学方式被重新进行设计,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出众多新型高素质、高效率的数字媒体技术人才,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数字媒体技术课程的性质以及学生学习的特点

时代的发展使得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性在增强。对于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来讲,它在新的形势下已经具有了新的含义。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有效应用信息化技术方式、艺术类课程知识来进行融合性的教学,最终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实践类型应用人才。原因在于,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与艺术类课程需要进行有效融合,使得数字媒体技术课程内容获得丰富。但是,许多学校以及众多的教师没有开展好这种融合性的教学,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自主性,培养自己的才干和素养,使得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新型复合数字媒体人才[1]。

二、进行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

2.1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需要应用有效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使得学习的质量和水平获得提高,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和进步打好基础。比如:我们以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中的《版式设计》为例子进行具体的说明。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将众多的课程元素融入到《版式设计》学习中,使得学生不断对于其中的知识进行学习、探究、拓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品味,使得他们充分对于这些资源内容进行积累,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渐渐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版式设计》中知识的实践化应用。同时,良好实践化设计比赛的开展对于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将会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需要定期举办有关方面的比赛,使得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充分激发自己的潜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提高自身数字媒体技术课程的综合素质[2]。

2.2优化教学的方法

对于教师来讲,需要应用多种方式来进行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教学,最终使得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具体来讲,第一,有效的应用好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开展好微课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应用直观化和形象化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才干。比如:我们以PPT的设计为例子进行具体说明。教师应用以上的方式可以对于PPT设计中的风格、样式、首页、页面之间衔接的特点等进行有效性展现,如:设计的形式法则、编排设计的特点、视觉的流程等进行有效性展示,使得学生进行课程知识的实践化学习。这种方式的应用易于学生理解、学习和沟通,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从前到后、从简单到容易进行有计划的学习。第二,教师需要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良好的师生互动和交流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有效性学习,增强对于学习知识的理解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知识的实践化应用。

2.3调整课程的目标

教师需要对于原有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比如:充分的结合众多的实践例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他们学习的质量和水平。如:我们同样以版式设计课程为例子进行具体说明。教师可以有效的应用信息技术方式将众多的影视剧和动漫作品作为教学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分析,研究、思考、然后进行这些素材的有效性版式设计实践,训练学生的实践化设计质量和水平,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这种实践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性巩固,提高教学的效果,充分实现新型的教学目标,即培养数字媒体技术课程实践化人才。结论:对于“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路进行探索,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出信息化技术的功能和作用,开展信息化教学模式提高“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学生对于“数字媒体技术”课程知识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学生的职业发展打好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剑.高职数字媒体设计类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S2:119-120.

数字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数字经济理论;微观经济学;融入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我国经济实现创新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字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大量信息技术人才,也需要大量经济管理人才,将数字经济理论融入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出适应数字经济社会需要的经济管理类人才。

一、数字经济融入供求理论教学的内容设计

(一)供求理论概述。微观经济学教材(马工程版)的第一章是供给、需求和均衡价格,从理论上解释了供求定律及如何实现均衡价格。当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越高,消费者需求量越小,生产者愿意提供的产品越多;反之,商品的价格越低,消费者需求量越大,供给量越小。商品的市场价格由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互对立的经济力量共同作用形成。一般情况下,买方期望更低的价格,而卖方则期望更高的价格。这两种经济力量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当经济体系达到一种相对静止并保持不变的状态时,则称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此时市场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价格被称为均衡价格,对应的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事实上,除了商品价格以外,许多其他因素也可能发生变化,这也会影响需求和供给。消费者的偏好和收入水平、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和消费者的预期以及政府政策等将影响需求;生产者的目标、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成本、生产者可生产的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以及政府政策因素等也会影响供给。

(二)数字经济中的相关内容概述。数字经济是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新型经济。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实时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大幅度提升了人们的信息传递和经济交流的速度。在传统经济中,商品或服务的多样性与覆盖范围是一对矛盾。大众化的商品总是一样的,定制的产品只能让少数人享受,无法满足更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数字经济时代,我国拥有独特而又庞大的数字消费群体。消费者提供需求数据,扮演着前所未有的角色。数据包含了消费者的行为、态度和需求,数据挖掘可以发现之前隐藏的需求,甚至“比消费者更了解自己”。互联网企业采用了独特的生态战略,利用数字经济提供了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直接触击消费者的痛处,努力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得到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开拓巨大的新市场。

(三)数字经济在供求理论教学中的融入点。在讲解供求理论的时候,可融入互联网公司利用数字经济满足数字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等案例。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似,中国的一些产业不太成熟,许多需求无法由传统产业满足。然而,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数字消费者群体庞大,互联网公司利用大数据的手段,可以低成本地收集消费者的各项资料以分析和确定消费者的偏好和预期,再结合人工智能化技术向消费者更加直观地展示商品或服务,与消费者充分沟通,尽最大可能满足他们个性化且不断变化的需求。不仅如此,互联网公司不断提高生产系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在生产和提供中融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不断扩大定制化的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和生产者的供给相互作用形成了商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因此,考察消费者需求和生产者供给才能较为全面地解释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决定机制。数字经济提供了创造性的机会,直接触击消费者的痛处,开拓了巨大的市场,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就是数字经济发展中最典型的产业。据估计,中国消费者每100元的网络消费中有39%是新增消费。如果没有网络零售,这部分新消费就不存在。在教学中融入数字经济的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供求定理,均衡价格等知识点,并且让同学们更加了解信息时代下的数字经济。

二、数字经济融入生产理论教学的内容设计

(一)生产理论概述。微观经济学教材的第三章是企业的生产与成本,主要介绍了企业的生产活动,分析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如何以最小成本或最大产出的要素最优组合进行生产,分析了生产者如何确定要素投资的合理范围。假设企业的决策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分析了企业的生产决策和成本决策。生产一定产量的成本取决于生产过程中的投入量,投入量与企业采用的生产技术有关。

(二)数字经济中的相关内容概述。工业经济中企业规模越大,越容易丧失创新能力,而数字经济具有即时性,更能促进创新。随着网络的发展,组织结构倾向于扁平的网络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直接接触,减少了传统中间商存在的必要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并且提高了经济效率。数字经济的发展注重创新、分享和共赢,通过不断颠覆性的自主创新,创造性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数字化转型可以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供需精准匹配,降低现有经济活动成本,刺激新的商业模式,促进经济向分工更加准确的更高阶段演进,结构更合理,空间更广阔。

(三)数字经济在生产理论教学中的融入点。在讲解生产理论的时候,可融入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案例。随着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变化和竞争对手不断出现,传统行业在产品与服务更新越来越快的数字经济时代已毫无优势可言,这要求企业以最快的速度对市场做出判断、制定战略、实施计划和调整方向。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目标,传统行业已经开始拥抱数字经济技术,从战略的角度落实数字化转型,把产业各要素、各环节数字化,优化配置资源,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利用数字经济技术,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的成本大大降低。同时,高频创新技术的竞争环境深化改革了产业结构,催生了一系列新兴业态,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如阿里巴巴零售平台,成千上万中小型电商在平台上合作竞争和社会化协作,使用统一的第三方交易、支付、物流和信用等商业基础设施服务,最终完成商品或服务的交付。数字经济要求企业建设并完善自身的数字平台,也便于资源共享,使企业能够相互影响,相互合作,创造更多的行业价值。在教学中融入数字经济中的这些内容,可以让同学们更加理解生产者追求最大利益的生产理论,除此之外,也能更加深刻地了解数字经济发展下企业的变革。

三、数字经济融入市场结构理论教学的内容设计

(一)市场结构概述。微观经济学教材的第四、五章介绍了市场结构理论,市场经济下不同市场结构是如何划分的,以及完全竞争条件下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均衡情况。按照不同市场结构的特征,市场被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中卖者数量很多,并且他们对市场的价格没有任何的控制力量,只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市场上每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无差异,也毫无自身特点;所有的资源都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不存在同种资源之间的报酬差距;信息是完整的,任何一个交易者都不具备信息优势。然而在垄断市场中生产和销售商品的厂商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也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行业壁垒非常高。在这样的市场中,垄断厂商控制着整个行业的生产和市场的销售,没有任何竞争因素。因此,垄断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导致无谓损失,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二)数字经济中的相关内容概述。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数字经济产业规模增大,经济组织结构也随之改变,许多治理疑难问题也逐渐暴露,行业垄断、行政限制等现象以不同程度存在。相关平台在电商平台“二选一”和大数据“杀熟”等问题出现后被质疑垄断,因此规制平台垄断尤为重要,这不仅使平台治理逐渐成为数字化治理的关键内容,增加了数字化治理的难度,也要求政府提高数字化治理能力和逐步完善包括法规、政策在内的管理机制,维护行业竞争规则,规范收入分配,保护合法收入,遏制通过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等获取收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数字经济在市场结构理论教学中的融入点。在讲解市场结构的时候,可融入数字化治理规制平台垄断的案例等。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壮大,行业垄断等现象也逐渐暴露。垄断的存在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政府对垄断的管制方法有法律管制、价格管制、税收管制和行政管制,政府需要改革自身服务理念和完善数字化管理机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手段,大幅度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提高治理和服务效率。数字化治理不仅有利于政府管理的协调机制与治理体系逐步完善,有效规制平台垄断,也可以使政府监管和治理更快捷、更严谨。在教学中融入数字经济的这些内容,可以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中的案例了解市场结构理论,更加深入地了解政府治理随着数字经济发展的变革。

四、数字经济融入市场失灵理论教学的内容设计

(一)市场失灵理论概述。微观经济学教材的第八章是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分析了导致市场调节失灵的原因以及政府如何校正市场失灵以使经济接近理想状态。市场机制不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情况称为市场失灵。造成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原因是:一是成本或利润价格的传达不准确,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如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公共物品,进而影响个体经济市场决策机制;二是存在次佳的市场结构,垄断市场的影响。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表现为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资源过度使用、外部负效应等。

(二)数字经济中的相关内容概述。在交通、市政和安防等公共服务领域升级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加大社会资源整合,优化完善治安建设,完善公共安全管理,提高治安智能化水平,以打造以人为本、方便快捷和普惠宜居的智慧生活环境。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下,公共服务领域要建立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完善的信息惠民系统,完善网络空间治理体系,以调配公共资源。

(三)数字经济在市场失灵理论教学中的融入点。在讲解市场失灵的时候,可融入运用数字化调配公共资源的案例等。首先,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建立起网络数据治安系统尤为重要,如升级改造公共高清摄像头和加强自动报警设施等;其次,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云平台有利于检测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信息资源共享;第三,建立更加便民的信息系统,优化公共服务平台。如杭州市在云栖大会上了全球首个城市大脑计划,这是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设施并且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来处理大量城市数据和资源,能够即时全局分析城市,实现有效调配公共资源。在市场失灵教学融入数字经济中的这些内容,紧扣数字经济的背景,让同学们更加了解市场失灵的案例或现象以及运用数字化调配公共资源的案例。

五、结束语

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培养经济学思维,培养经济管理人才。将数字经济高效融入微观经济学理论教学中,可以丰富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时代背景相联系。通过有效的融合,学生能够更加了解信息时代下的数字经济,更加理解企业的变革、政府的调配和治理,使理论学习更具有实用性,培养学生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红丽,黄忠义.区块链:构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J].网络空间安全,2019,10(5):75-81.

[2]任锦鸾,蔡霖.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资产价值开发模式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2):127-131.

[3]何辉.挑战与对策:数字经济下税收征管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8(53):46-48.

数字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数字化;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设计的必要性与作用

纵观我国的艺术教育,一直以来的重点都放在学生德育和智育的教育上,即学生的艺术品德和艺术知识的培养上,却忽视了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对学生艺术创造力的保护和培养不够。最后学生可能掌握了一定的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却贫于创造,使艺术教育显得乏味枯燥。同时,长期形成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容易使教学限于统一化,限制了学生艺术个性的保留和创造力的发挥。加之我国传统的艺术教育评估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往往以学生的艺术技能来评价学生学习的好坏,忽视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与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是十分片面的。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就需要开发出全新的数字化远程艺术教育系统,通过远程艺术教育,学生可以获得艺术技能、学习艺术知识、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获得全面的教学评价,实现全面发展。

二、教学模式设计方案的具体内容

艺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以及艺术创作能力。在数字化远程艺术教育中,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教学设计体会到艺术带来的愉悦,通过让学生广泛的接触艺术资源和艺术信息,并辅以相应技能的训练来实现对艺术的感知与欣赏。数字化远程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创作、感知和反思。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下思考,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感知艺术领域内的事物,通过辨别不同艺术形式,来感知它们的差异和各自的艺术风格。数字化远程艺术教育课程采用两种艺术教育手段——领域专题和过程文档。(一)领域专题。数字化远程艺术教育应根据具体艺术学科如音乐、舞蹈、视觉传达、媒体艺术、信息设计、绘画等设计开发本领域的教学专题。各专题都涉及该形式艺术领域的核心概念与技能,要求学生在掌握该艺术形式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的基础上,能够进行艺术的感知和反思,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创作。专题的设置可按单元划分,各单元的教育目标应循序渐进,使学生的学习逐渐提高。(二)过程文档。过程文档是目前过程性评价教学体系的资料层面,即学生艺术学习及创作过程中的作品和手稿作业等,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详细证明性材料。过程文档既体现了学生艺术学习及创作的整个历程,也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依据。数字化远程艺术教育课程还应重视教学效果的评估。数字化远程艺术教育课程评估的具体内容包括:学生鉴别艺术作品的能力;能评价他人的艺术作品,能对自己的作品做出合理的评价;进行艺术创作时体现出来的技巧、创新能力和情感的表达方式等。数字化远程艺术教育课程的评估系统始终贯穿于课程之中。以上设计方案包含了学生学习和评价的各个方面,能够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较全面的提高,是推行基础艺术教育的良好形式。

三、教学模式设计的具体要求

教学模式设计的环节比较多,为了保证质量。首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进行研讨,并对教学模式设计的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学生学习艺术领域的基础知识采用观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为主;学生的页面学习采用融媒体环境进行。可以跨平台使用,支持众多的图像、声音文件。另外,为避免学生在融媒体学习中迷失方向,应提供导航工具。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就体现出了远程艺术教育的交互优势。交互讨论包括在线讨论和主题讨论,在线讨论可由老师或学生提问,在每一个用户的讨论面板上都会显示每条发言的发言者及其发言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别人的发言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自己发言帮助解决别人的问题;二是主题讨论,就某个主题设讨论区,学生根据专题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加透彻的理解问题。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学生可以练习鉴别不同作家的作品,对艺术作品提出自己的评价等。这一目标可以通过练习题来实现。学生可以点击页面中的练习按钮,系统自动从题库中调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习题,供学生鉴别欣赏和评价。学生提出自己的鉴赏见解之后,系统会自动给出教师的观点,供学生参考对比之用。系统此时并不会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在鉴赏的过程中获得提升。关于学习评价,之前我们提到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需要建立过程文件夹,学生把平时的练习作品等全部上传到文件夹中,供教师评价之用。综上所述,我们的教学模式要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空间,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来引导他们,使他们的艺术素养得到广泛地提高。

四、全国专业艺术院校课程设置及对应的教学模式分析

数字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VR技术;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VR技术逐渐引入社会各个领域,VR技术受到相关领域的重视。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里提到“要将VR技术列入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开展,正式启动实施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全国高校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当前,VR技术的引入能够很好的辅助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能够为培养出更多社会应用型人才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一、虚拟现实(VR)技术基本内涵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技术,简称VR技术,指的是由人、计算机网络和现实的世界等人工界面生成一个逼真的,具有视觉、听觉、触觉的虚拟环境,人们在这种虚拟环境的三维环境中使人们不自然地对虚拟现实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的作用,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虚拟现实技术具有“3I+M”的基本特征即沉浸感Illusionof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vity、构想性Imagination、多感知性Multi-Sensory四个基本特征。VR技术的这种沉浸感又被称为身临其境感。通过VR技术混淆其参与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使他们在正常的环境中无法区分是虚拟和现实的存在,让一个人全心全意地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将虚假与真实混为一谈。交互性是指用户与虚拟环境中各种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能力。在VR技术支持的特定环境中用户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拾取一个球,感受它的存在和重量,并在将其放在地面上后将其弹起。构想性是指用户在虚拟世界中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即使发现现实世界中可能不存在的东西,在虚拟世界中我们也许能够见到它,这样人们就可以在想象的空间中观察和感受更多的领域,并能够创造他们能想到的任何环境。

二、传统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国家培养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理念的不断深入推行,社会对当下的数字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数字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理念、实训课程、授课模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的数字艺术设计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授课模式。课堂上,数字艺术设计的教学方法主要以PPT,视频或媒体课件为主,课堂教授的数字艺术设计的表达手段主要以传统的平面布局,效果图和动画摄影为主,教授教学方法和视觉手段表现差,细节不能充分反映,不能满足学习者的要求和所涉及的内容以老师为中心的讲和做,学生听,这是一种相对单向的学习模式,在这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少有独立的学习方法和自主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课堂中使用的教学案例过于陈旧,以及过多的经验性的总结,时代性的作品较少难以体现创新性

(二)实训课程课时量不足。数字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在课程时间上的限制,以及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理论和实践的整合就显得十分重要,实践水平的培训课程仍然达不到理想的培养目标,而在随后的现场培训中,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能够发挥作用,但是仍然有很多技能无法实现,在学校期间缺乏实训,不够全面。虽然许多高校数字艺术设计专业都设置了一些实训,但由于教师、场地等原因无法很好地正常有序开展,进而学生很难在实训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锻炼的机会。即使部分高校设置数字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了相应的实训内容,但由于资金和设备等条件的制约与市场化的结合程度不高,实训的课程管理中缺乏系统的规划,进而导致了很多实训的内容上缺乏创新性,社会急需要通过一种预设虚拟实训项目来弥补这种困境,让学生更好地去了解市场的数字艺术设计方面的前沿信息,通过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的设计知识,进而在实训课程中获得更多的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三)授课模式过于单一,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在数字艺术设计授课的过程中当前主要的授课模式集中在老师教学生听的环节中,学生正在参与和互动的机会很少。数字艺术设计是一门运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对数字绘画、数字平面设计、数字视频、网络游戏等进行数字化和设计化的过程,综合学科和多项系统化的知识积累的过程。在当下,特别是虚拟信息和大数据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进行整合课程和课程优化升级,不断尝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适合市场发展和需要的授课模式,变革过去原有的以教学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尝试着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操作环节。

(四)数字艺术设计工作环节缺乏完整性。对于教师安排的课堂中的游戏设计环节,学生在课堂上能简单进行CAD的方式进行设计构思,游戏定型工作等,但全新的用户体验要求及现实实践过程中的特征而言,这种简单的游戏设计过程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而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起来,在设计环节与应用环节上产生了严重的脱钩和不一致的环节。因此,在设计环节中缺乏完整的设计环节,学生的设计思维无法发掘,设计作品只是简单的模仿和重复工作。这种通过简单的模仿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创新性,设计的作品很难体现出新意来,在这个过程中设计的方案难以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在数字艺术设计环节中,特别是在进行设计的初期环节中,由于场地和条件的限制以及对学生安全性的考虑而言,数字艺术设计环节经常“纸上谈兵”,严重地忽略了“以人为本,以用户为本”的设计思想,在此基础进行的设计作品的创新十分困难,不利于提高设计水平。

三、VR技术支持下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

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引入VR技术进行模式的创新,尝试将VR技术与设计教育进行深度融合,进而达到传统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过VR技术与设计教育融合教学模式的新理念,构建虚拟现实与课堂教学、虚拟现实与实训教学、虚拟现实与自主学习相融合的全新一体化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模式。

(一)虚拟现实与课堂教学融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虚拟现实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模式是将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场景模拟与理论课程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作用。以宁波大学为例,宁波大学与世峰数字联合开发了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系统,课堂上教师可以用一抹VR“黑板”进行任意黑板书写,自由表达。VR教学资源实现文本到图形的转换,插图和动画设计在数字艺术的设计中,数字化艺术设计中的网页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和数字艺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影视设计设计更具有生动性。此外,VR技术应用于构建具有直观表现,情境体验和吸引力的3D视觉VR教学资源和VR显示系统。通过详细分析和解释知识点,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课堂教学的问题。在课堂上营造逼真的情境,营造强烈的沉浸感,丰富的自然互动方式,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艺术设计教学中,可以营造出3D虚拟数字化教学环境,虚拟数字环境可为学生带来一种沉浸感和互动感,确保学生在虚拟教学环境中身临其境,生动感官体验。VR教学突破了老师难以演示抽象知识的短板,给了学生们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探究意识和动脑、动手能力,通过虚拟现实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验证VR技术在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二)虚拟现实与实训教学融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虚拟现实与实践培训教学的整合模式是将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场景模拟与实践培训课程相结合,以节省教师的时间成本,保证学生参与实践训练的安全性。近年,数字创意产业被列为国家“十三五”规划中10万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浙江省数字经济产业蓬勃发展和“文化宁波”建设规划的推进“2020”,数字创意领域专业人才的大规模培养和运输已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迫切需求。2018年,宁波财经学院VR(虚拟现实)研究所正式落成。它是浙江省第一所高校建立的VR学院,以满足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在实践教学中,数字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凭借虚拟现实的身临其境,互动的特点,可以在虚拟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致力于学习环境,有利于完成技能培训。同时,学生通过手机APP和3D版实践培训教学预览知识,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培训。而且当学生在实践培训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他们可以借助移动APP独立完成培训。

(三)虚拟现实与自主学习融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虚拟现实与自主学习的融合模式,是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数字艺术设计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模式相比,自主学习模式学生具有强大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对于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学生,他们愿意接受和学习的学习模式。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是将外部学习能力转化为自身学习能力,进行自主学习,不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宁波大学为例,虚拟现实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购置了虚拟现实设备,为学生提供了课外学习的远程学习系统,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在远程系统中学习,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和需要不受时间的限制进行无限重复和练习,通过远程系统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学校搭建了数字艺术设计专业虚拟现实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学生和平台的“无限制的自学、无地点的重复学习”,以及为学生建设“无墙大学”提供重要的学习资源和平台保障。二是利用网络仿真软件,以高仿真数字艺术设计不断创造虚拟现实教学环境。学生在其中学习,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虚拟现实环境和身临其境的情景所感染。对于各种刺激作用,听觉、视觉和触觉的形式来激发数字艺术设计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他们探索欲望,有利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水平。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高仿真性和强交互作用,将极大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动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三是虚拟现实技术使学生能够在网络环境中实现“面对面”的学习互动体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各种虚拟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想象在虚拟平台上来进行数字艺术设计的产品。虚拟现实技术和数字艺术设计平台的构建可以显示虚拟现实的全景模式。虚拟现实全景图可以在设计中进行设计,真实的空间布局检查合理化、交互路径等,可以直观地了解数字艺术设计的结构和绘图效果,使设计不断改进。

四、结语

数字时代,VR技术与数字艺术设计专业的融合将成为不可逆的现实,在VR技术的支持下,借助VR学习环境,构建了一个基于课堂教学,实践培训操作和数字艺术设计专业自主学习的“三位一体”的融合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沉浸在学习和身临其境的虚拟环境中,进行互动和反馈,在这里,我们动员所有感官来倾听,嗅闻,记忆,理解和追求教育的真正含义,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我们应该深知,无论教学模式如何创新,始终都不能离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与教育理念,只有以学生的需求,社会需求和国家的发展等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并有效地发挥VR技术来创造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来,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字艺术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在设计思维和设计教育中得到不断的提高,获得更多的设计体验,提高自身的综合专业素养和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苏.数字艺术设计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70-72.

[2]张强.数字时代下VR技术带给艺术设计教育的嬗变[J].设计,2017,(07):102-103.

[3]尹立云.数字艺术设计专业引入虚拟现实(VR)的必要性[J].教育现代化,2018,(05):154-155.

[4]黄梅荣,黄峰华.地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3):179-180.

[5]孙浩,董是非,李成博.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研究[J].设计,2017,30(15):46-47.

[6]廖斯羽.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及应用[J].科技传播,2018,(1):127-128.

数字教学设计范文7

关键词:电气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思政元素

“电气电子技术”课程作为供用电技术专业的电学入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授课内容包括电工、模电和数电三大模块。目前,该课程教学重知识灌输,轻学科德育和工程思维的培养。因此,实施基于思政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1],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具备正确世界观、政治观和道德准则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十分必要。

1思政理念下的“电气电子技术”教学设计

本课程是以常用电子元器件构建某种特定功能的电路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教学内容,课程蕴含丰富的工程思维,如基本电路模型、定律及交直流电路分析方法,需遵循电学基本规律解决问题。模拟和数字电路[2-3]以工程实用为导向,按照先模电后数电、先器件后电路、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展开,主要针对工程实际需求来设计。电路分析先静后动,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如估算法、图解法、微变等效法、等效模型法、控制变量法等;电路参数分析与计算也不过分追求精确精细,采用工程化观点进行简化或近似忽略等处理;对于电路系统,电路设计与制作满足够用、功能实现以解决实际问题即可,注重系统协同与综合集成。因此,教学设计注重锻炼工程思维能力,深挖并提炼思政元素,映射到国家策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具体化的案例载体中,建设思政教育案例库并根据授课效果及电子技术新动态及时调整和完善,融入日常生活中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4]。

2融入思政元素的“电气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案例开发

2.1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融入点

2.1.1电路部分

“电路模型及基本物理量”以风筝实验、发电机发明等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做任何事情要不怕挫折,持之以恒,对真理不懈追求。“基尔霍夫定律”通过电学实验将抽象定律与真实电路相关联,指出哲学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感悟到在学习生活中要脚踏实地、诚实守信,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匠精神和6S管理工作习惯。“叠加定理”以“量变引起质变”为切入点,告诉学生永远不要小看持之以恒的努力,学习中点滴知识的累积量变导致质变;现今社会知识更新迅速,只有不满足现状,不断更新所需知识,才能不被时代淘汰,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戴维南定律”强化等效概念,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归纳和分析电路的能力,引导学生遇到难题时打破思维惯性。“正弦交流电”以交流电波形图引出人生跌宕起伏、顺逆境等话题,激励学生要不忘初心,勇往直前,敢于担当,阳光总在风雨后。“三相交流电路”以三相电实验引出安全用电、触电及防护措施等相关知识,强化学生电力安全意识,通过星/三角电路的搭接与测试,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细心专注的工匠精神。

2.1.2数模电部分

“半导体基础”以半导体新材料碳化硅及应用实例引出节能减碳的重要问题,树立学生绿色低碳理念。“半导体器件”从大功率电力二极管到GTO在电力电子领域的应用,引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科普国家政策及未来工业发展方向。“放大电路”以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时采用等效法和模型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着眼于事物本质联系和内在特性。“集成门电路”以我国电子技术发展及应用为切入点,客观介绍我国芯片技术发展现状及美国贸易制裁,指出我国技术“卡脖子”问题[5],告诉学生实现科技自主的重要性,每个人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努力学习,报效祖国。“逻辑代数”以逻辑函数五种表示方法引出事物多样性的唯物主义观点,告诉学生做事要因地制宜、灵活变通,并通过逻辑函数化简培养学生踏实、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组合逻辑电路”以其构成单元“门电路”为切入点,引出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并通过播放十四运会举重比赛相关视频及举重裁判表决电路设计,告诉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应具备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弃、追求卓越的精神。

2.2课程思政具体案例

以“组合逻辑电路设计”为例阐述课程思政开展情况[6],教学目标为:1)素质目标,培养严谨求实的工匠精神、安全规范操作和6S管理意识,及团队协作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知识目标,掌握组合逻辑电路设计及数字芯片选择方法。3)能力目标,正确进行数字逻辑芯片选型、识别与检测以及简单逻辑电路设计;完成组合逻辑电路接线调试及排故。如表1所示。

3课程教学推进步骤

1)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从教学设计上[9]做好底层实施方案设计;增加安全规范操作、安全用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等内容,注重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学科德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并对增加的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效果考核。

2)教学资源建设。以“多元、实用、适用”为标准,先广泛收集和整理本课程的思政资源、时政新闻,并对各类思政教学素材、资源进行分类、归纳与总结,提炼思政元素,再组织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对所有资源进行审查、筛选和审核。

3)教学实施。精选课程内容,突出知识系统性和应用性,将课程知识与职业岗位技能有机融合,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充分引入慕课、微课、软件仿真等新颖活泼的教学手段[10]。强化“四维”育训体系,教学环节设计中注重学生知识层面、认知实践能力、思维方式、职业素养四个维度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思政教育为主线,融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牢记于心的电力安全意识,引导学生以精工致品质,用细节致匠心,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1-12]。

4)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制度。每个教学模块结束后,由小组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或知识分享,结合行业内最新的重大事件,分析本门课程的关键技术对行业事件的影响或联系。其他小组评价并指出成果中用到哪些知识点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点评。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知识总结归纳能力、个人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前沿,了解产业发展动态,紧跟时代步伐。

4结束语

数字教学设计范文8

关键词:“版式设计”课程;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教学模式

一、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性质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宗旨是培养适应当今多媒体信息化时代的兼具多媒体技术和艺术基础的现代复合型人才。而“版式设计”是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技术应用与艺术的统一,也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技能之一。本课程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平面设计基础训练的一部分,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造型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与本课程同步的课程主要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字体设计”“标志设计”等,而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主要以该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UI设计为主,如“网页设计”“UI交互界面设计”“新媒体技术HTML5Css”等课程。

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特点

本专业学生大部分来自单招,没有一定的美术基础,而随着数字化艺术的发展,数字媒体不仅仅依靠技术,更多的是需要艺术底蕴,这也促使了这门课程在本专业的开展。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定位不清楚,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该课程,认为该课程与自己的专业方向关联不大,同时缺乏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设计的追求,导致对本课程缺乏学习兴趣[1]。

三、“版式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版式设计”课程目标设置存在问题。本课程目标设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课程目标应依据专业性质设置课程内容,本专业主要为UI设计方向,应与艺术类平面设计专业区分开,紧贴UI专业方向,并根据后续课程来设置授课内容;二是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未能有效融合,本专业总课时为64课时,其中理论16课时,实践课时48课时,虽已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但理论与实践课时未能很好地融合,教师讲完理论内容后,未能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造成学生在实操时遗忘理论知识,不利于核心知识的巩固,同时降低了本课程整体的教学效果。

(二)“版式设计”课程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版式设计”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设置枯燥乏味,同时未能从本专业方向出发,与艺术类“版式设计”课程内容相似。目前,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过程中虽有案例分析,但案例内容过于老旧,未能顺应当前社会发展,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缺乏时代性,学生也很难理解。笔者发现,市面上有较多关于艺术类平面设计方向版式设计的书籍,更适合艺术类统招的学生,他们具有扎实的美术基础,对此类书籍更容易接受,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大都来自单招,没有美术基础,突然接触该课程,会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课程考核方式形式化。课程采取平时成绩、期中测试、期末测试三个环节进行考核,虽涉及的考核方式具体化了,但未能落实到课堂中和测试中。课程考核各个环节所占课程总评成绩不合理,应切实考虑该专业性质和学生特点,设定合理的比例[2]。由于本专业学生入校前受教育层次不同,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差、自控力不强,而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所占比重过小,造成该课程对学生学习的约束力不够。

四、优化“版式设计”课程内容与创新教学模式

(一)明确“版式设计”课程目标。本专业课程面对的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为UI设计,因此,本课程目标中应着重强调UI设计方向的版面编排,如网页设计版式、移动端App版面编排,为后期“网页设计”“UI交互界面设计”“AXURE原型设计”等课程服务,同时可辅助一些平面类版式编排,加深学生对版面版式的理解与加强应用。明确目标之后,教师应主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点,在课堂设计中将案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而且案例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融入版式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课下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这样在授课时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进而引入版式课程理论内容,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加深对版式理论的认识与理解[3]。例如,教授“移动端App界面编排”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App软件如淘宝、京东等作为教学素材,通过对比不同的App版面编排,学生能很快总结出该类App版面编排的结构与特点,同时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采用“1+4”模式,将理论与实践课时有效融合。本课程设置共64课时,其中,理论16课时,实践操作48课时,前4周,每周4课时,完成理论教学16课时,后12周进行实践操作练习。但是,这样的课程设置不能使学生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及时进行实践操作练习,不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巩固。因此,笔者认为,第一周4课时的教学内容应以教师简介、课程内容整体介绍、课程定位、教材简介、课程学时分配、课程考核标准等为主,使学生对本课程建立宏观的认知,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案例导入“版式设计”课程基本核心知识点,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本课程对后续课程以及职业就业的重要性。从第二周开始,将课时分为三组,实行“1+4”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模式,即第二周为理论课程周,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第六周为实践操作练习周,以上为第一组;第七周为理论课程周,第八周、第九周、第十周、第十一周为实践操作练习周,以上为第二组;第十二周为理论课程周,第十三周、第十四周、第十五周、第十六周为实践操作练习周,以上为第三组。这样的课时分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点后及时实践,有利于知识点的消化和巩固。

(三)完善“版式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目前,该课程考核以多元化考核方式为主,包括平时成绩20%、期中考核成绩30%、期末考核成绩50%,依据每部分所占比例得出该课程综合测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基本适用于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但因实施时间较短,缺乏具体考核的细节内容,笔者在采用该考核模式授课一段时间后发现考核内容可再进行细致划分。首先,综合测评中的三大部分所占比重可适当调整,平时成绩占综合测评成绩的40%、期中考核成绩占综合测评成绩的20%、期末考核成绩占综合测评成绩的40%。由于该专业学生自我约束力和自控力较差、自律性不强,同时该课程课时量大,所以平时成绩所占比重与期末成绩所占比重相当,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平时考核的重要性,能保证学生听课质量[4]。其次,平时考核包括课堂考勤、课堂提问、课后作业三大部分,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再进行精细划分,同时绘制考核表,每次上课前公示上周考勤与课后作业成绩,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每次考勤与作业。

(四)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版式设计”课程有大量的优秀案例,学生可选取符合自身审美的海报设计、书籍设计、网页设计等,或挑选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讲自评,学生阐述完毕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评析,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也能使学生融入课堂,更能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进而活跃课堂氛围。另外,教师不仅要注重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还应积极创设“潮流化、时代化”课堂情境,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思维,引入移动设备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师在准备PPT课件时,可以在“版式设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电视剧、App、短视频等,来进行案例讲解和分析,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书本内容,使学生产生有更浓厚的学习兴趣[5]。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分析案例时虽有一些不可控因素,但一定要将学生往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方向引领,以加强课堂的思政建设。

(五)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版式设计”是艺术类的基础课程,后期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多,如平面广告设计、UI交互界面设计、网页设计及就业等,需要教师与学生不断探索与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融入相关专业竞赛,如实践操作项目“简历设计”可与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相结合,学生的简历作品可以作为参赛作品;课程实践“期中考核”与学院奖结合,学生可自选学院奖参赛命题进行设计创作,这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也开阔了学生的艺术眼界,同时能激发出学生更大的艺术潜力[6]。

五、结语

基于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特性,以及授课对象为高职非艺术专业学生的特殊性,“版式设计”课程的开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版式设计”课程的创新需要该专业的教师共同探索研究,不断完善该专业“版式设计”基础课程的建设,进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媒体行业。

[参考文献]

[1]从继成.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09):121-122.

[2]姜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版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6(16):250.

[3]袁园.版式设计课程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4]赵琦.浅谈高职院校版式设计课程的教学[J].美术大观,2010(09):176-177.

[5]李宗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版式设计教学改革[J].艺海,2019(12):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