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阅读范例

数字阅读

数字阅读范文1

一、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非常丰富

数字图书馆中的学习资料非常多,不管学生需要的学习资料是什么种类,隶属于哪一门学科,只要进行简单的搜索,需要的学习资料就会很快呈现出来。每个学生都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选择地利用数字图书馆的相关资源。另外,数字图书馆不仅能够对资料进行高效快速的查找,还能让学生利用便捷的网络进行交流与学习。在数字图书馆中,资料一般没有太多限制,如果遇到适合自己的资料,就可以通过复制粘贴的方式直接使用,这种方法非常便利。数字图书馆可以储存非常多的图书种类,其中的资源不仅数量丰富,而且质量也非常高。通过使用数字图书馆,我们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网络资源良莠不齐、杂乱无章的问题,进而让学生的阅读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数字图书馆的系统性比较强,检索的方法较为简单,检索的具体内容关联性也非常强,通过数字图书馆,学生能够学会怎样进行真正的学习,并找到终身学习的方法。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使用数字图书资源的相关技能,让学生掌握好信息搜集、阅读、检索的方法。在教会学生如何获取资料之后,教师还需要努力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阶段,尽可能多地利用数字图书馆的资源,进而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最大化提升。在数字图书馆中,也有非常多的图书文献资料,这为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备课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只要语文教师学会利用这些资源,必然能够让教学内容得到极大程度的丰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科书内容。

二、数字图书馆能够提高语文阅读的效率

快捷方便、学习阅读自由、资源数量大等都是数字图书馆所具备的重要特点,这些特点能够解决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很多困难。图书馆作为知识和文化传递的重要途径,在语文阅读中的角色也非常重要,应发挥数字图书馆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进而使其提供更好的服务。对语文教学来说,比较大的问题是课堂上很难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大量阅读。如果学生的阅读量不够,他们的写作以及理解水平就可能比较差。有了数字图书馆之后,这种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在数字图书馆的影响下,很多学生的基本阅读量得以增加,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例如,学生在课前进行课文预习时,会遇到一些问题,或者需要了解背景资料,这时就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很多难题也能通过数字图书馆得以解决。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缺乏形象思维和情境创设能力,这就使他们对语文阅读不感兴趣。数字图书馆能够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者影像资料,教师加以适当引入,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进而让作者与读者能够更好地交流,最终实现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另外,在数字图书馆中,还有可供批注的相关工具,这样能够方便读者再次进行资料的查找。教师也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收集学生的作品,并且推荐优秀的作品发表。

三、数字图书馆能够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数字阅读范文2

1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出版形态的变迁

北宋年间,布衣毕?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腾堡将活字印刷术变革为更加高效实用的近代铅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复制能力和信息传播速度,书籍、报纸和杂志等印刷品得到普及。随着工业革命成果在出版印刷方面的应用,印刷工艺持续改进,出版效率极大提高,开启了传统出版以纸介质为载体、以文字传播为主体的真正繁荣。20世纪中期,以电磁介质为载体、声音图像传播为主体的传播方式丰富了出版的形式。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出现多媒体出版物,主要是以光盘为出版介质,集音视频、数据库、软件为一体的数字化产品。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电子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出版中的广泛运用,人类进入与信息社会相适应,以数字化、网络化为标志的数字网络出版阶段,这一时期以网络为载体,集成了电子出版物的功能,融合图书、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和广播、电视等模拟电子媒体的长处,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在网络中实现数字化,打破传统时空的界限,以其“高普及、低成本、移动性、互动性、音画性”的特征开创一个新的阅读时代。通常所说的数字化阅读包括阅读对象(文本)的数字化和阅读工具(载体)的数字化,前者是指阅读的内容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如电子书、网络小说、电子地图、数码照片、博客、网页等;后者是指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即阅读的载体终端不是平面的纸张,而是带屏幕显示的电子仪器,如PC电脑、PDA、MP3、MP4、笔记本电脑、手机、阅读器等。本研究中泛指读者借助数字化阅读工具获取知识和意义的一切行为。在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中,有一项数据颇为显眼。调查显示:2018年中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8%,较2017年的80.3%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6.2%,较2017年上升了3.2个百分点。而图书阅读率则为59.0%,与2017年(59.1%)基本持平;报纸阅读率为35.1%,较2017年的37.6%下降了2.5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23.4%,较2017年的25.3%下降了1.9个百分点[4]。网络、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等因方便快捷、易于互动等优势,上升为现代人阅读的主要方式,数字化阅读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习惯,甚至在悄无声息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2数字化时代主体视角的阅读特点

数字化环境下,阅读方式从可触摸的感觉式方式向虚拟的电子方式转变,从单一的方式向多元化方式转变,从物理固态的方式向移动的方式转变[5]。这些转变使应用性学习增强,跨界学习成为可能,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使碎片化学习、远程化学习得以实现,在内容上为定制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今天的阅读方式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已经演变为一种生活方式。一是,阅读选择更加灵活多样。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纸书阅读器的发展,数字阅读的终端越来越多样化,人们的阅读感受也越来越舒适。读者可以根据阅读和思考的需求自行确定阅读的媒介选择,利用零碎的时间和一切可能的形式进行选择性阅读,例如在网络上付费阅读某本期刊或一篇论文,获得这本书或文章的电子阅览资源,与纸质期刊在装帧、设计、内容等方面完全一致,从而实现期刊论文的即时阅读。尤其是当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片刻不能脱离的延伸器官后,移动阅读成为新的更灵活的阅读途径,进一步拓展了阅读时间和空间,成为全民阅读的主要阵地。二是,阅读需求更加个性化。虽然传统的图书、期刊在传播知识文化方面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新兴的数字化出版形态在信息传播、沟通交流方面越来越深入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得读者的阅读需求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市场竞争法则把对个人能力的要求提高到空前重要的地位,使现代阅读成为一种基于内在需要的、以寻求知识和提高竞争能力为导向的活动,人们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是什么,可心无旁骛地为自己认可欣赏或满足刚需的期刊或学术科研热点而来,寻求专业细分的期刊领域来满足自身具体、现实的学习工作需要,有望催生更多“小众”、“微众”期刊,获取个性化期刊更便利。但这种便利的诱惑性太大,促使人们喜欢直奔主题、更具理性地阅读,在过去看来这未免急功近利。三是,阅读形态是一种浅阅读。数字阅读的最大特点是“短、平、快”,当人们阅读手机或电脑屏幕时,人脑就会自动进入浏览模式,搜索标题或跳跃式阅读,以便眼睛扑捉更多的信息,与此同时大脑却很难进行深度的思考,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它更适合进行浅阅读。而且,数字阅读多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简单、浅显的信息提取,并迅速消化与吸收、抛弃与更新、理解与遗忘信息,它对知识的掌握是浮光掠影式的、表面的、肤浅的[6]。如何为读者最大程度地提供有效信息,就成了争夺阅读流量的重要支撑点。四是,阅读行为具有共享性。在数字化阅读时代,“读者”不仅仅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更是“共享阅读”的分享者。读者可在阅读期刊的同时,点评期刊内容,与作者、编辑或者其他读者沟通交流,可以通过网络反馈将其意见提交网站、杂志平台。读者还可以将某一部分的内容通过个人聊天工具直接发送给自己的朋友,把某一篇文章转发至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台,读者主动的人际传播使期刊传播呈现裂变式的传播态势,对期刊传播效果产生影响。

3数字化阅读环境下期刊发展的应对策略

3.1树立“大出版”理念融合发展,满足多元阅读选择

数字出版、数字化阅读时代的到来使传统出版产业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数字期刊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冲击了纸质期刊的地位,影响到纸质期刊的订阅,但对期刊也有积极影响:一方面可以通过数字传播技术从更深的层次上对期刊进行整合,利用互联网发挥其个体之间的联系,从而使期刊价值更大化;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数字传播技术实现期刊的无限细分,从而使期刊能够更好地把握受众在数字化进程中的不同市场需求。例如,电子期刊的开放获取,只要登录数据库联机查询,即可将期刊文章下载到自己的使用终端,可以提供更多人在同一时间使用期刊,这使得期刊的利用率大大提高,降低期刊的生产发行成本。同时,数字传播技术还使得传统期刊可以和数字期刊实现转换,如XPLUS的Maker技术和期刊导航网的PageMaker技术都能够实现传统期刊的一键式转换,并可任意加入Fash动画和音频、视频内容,这也大大降低了数字期刊制作的门槛。在我国期刊数字化的进程中,期刊数据库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其实这些期刊大多是以传统出版物的形式现实存在的,纸质形态的期刊成为过刊后价值下降,难以保存,不便于利用,但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其全文扫描,按题名、作者、摘要等关键词将其开发为数据库,向读者提供搜索功能,便使得期刊获得新的价值。如我国四大的期刊数据库的提供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维普资讯,都是以传统的出版物为内容而开发的期刊数据库。所以,树立“大出版”理念、整合期刊资源是数字化出版物的趋势,也是数字化出版物比传统出版物更加有利于开发利用的地方。

3.2凸显内容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争夺阅读流量

对于数字传播来说,短期看渠道,中期看平台,长期看内容,最根本的是看内容的创新能力和整合能力。就核心竞争力来看,出版业的内容是核心和根本,产品是对内容的加工产品,渠道必须有内容才有价值,“结构”也是对内容的整合,离开内容就无所谓产品、渠道和“结构”,内容像一条主线贯穿传播的始终,因此从本质上看还是“内容为王”。传统期刊出版周期较长,内容相对有深度,而且连续出版,在长期稳定的出版中形成了自身特色,面对数字化的冲击时,期刊应该保留过去的优秀经验、延续自身专业特色,继续做好内容生产者的角色。同时也要在数字化阅读环境下审时度势做出革新,逐渐向视频化、互动化和体验化特征的可视化出版发展演变[7],可视化设计、数据图示图表的大量运用及声音、视频的使用,都强化了读者的形象思维,以读图、读音、视频为主的阅读方式能让读者获得更多具体可感的内容。期刊数字化还可以对纸刊内容实现碎片化、结构化、富媒体化,通过元数据标引、数据挖掘、数据关联,从而实现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特别是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需求。

3.3线上线下互动增加用户黏性,培育读者忠诚度

在传统的期刊阅读中,以期刊对读者的单向传播为主,很少收到并关注读者的反馈,停留在接收读者来电、来信等传统的交流方式上。而数字化阅读时代的开放性、互动性、社交性优势,使出版者、中介、读者、作者处于一个共同的平台上,期刊通过各种交流工具与读者建立双向传播互动联系,例如通过建立网站、社区论坛、微信公众号、微博、微信(QQ)群组等与读者进行互动沟通,或是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和阅读习惯为其定制专门的、个性化的“出版物”,或是精准推送其感兴趣话题的扩展链接。编辑可通过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来了解目标读者的需求,为办好刊物集思广益。出版者还可在纸刊附加二维码,通过这个入口和导航,关联文章相关电子资源,关联作者进入社群,发起读者互动,从而把纸质书变成一个新的阅读载体,打通线上线下阅读一体化。期刊需要充分关注消费者中心,整合资源策划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培养读者对自己品牌的忠诚度,例如通过征集稿件、照片、设计,或策划读者调查、票选最佳文章,或组织主题沙龙、研讨会等活动,增强读者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提升用户黏性。

数字阅读范文3

党中央作出关于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决策,无疑是在我国迅速发展的数字化信息化大潮之下,紧紧贴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而制定的。而数字阅读,是我们大部分人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在传统纸质载体之外,对于获取文化知识或进行娱乐消遣等方面所衍生的一个刚需。中国书籍出版社于2020年12月出版的《2019——202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全年的数字出版产业收入规模超为9881.43亿元,比上年增长11.16%。其中,移动出版达2314.82亿元,电子书为58亿元,互联网期刊为23.08亿元,数字报纸为8亿元。由以上数据可见,我国的数字阅读零售平台在满足大众阅读需求、提升数字出版产业规模方面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信息传递与知识服务角色。较为知名的该类平台包括亚马逊Kindle中国、掌阅、当当、多看等。在此,笔者想要以亚马逊Kindle中国为例,主要从其品牌营销的三个特点进行论述。

特点一:做有温度的品牌

由于数字阅读零售平台从诞生起就肩负了文化育人、引领正确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使命,所以需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如果一个数字阅读零售平台将“做有温度的品牌”放在其品牌营销的首位,用户对品牌的认可度、接受度则会大大提高。亚马逊Kindle中国在这个方面做了一些扎扎实实、很接地气的工作,对其品牌公益形象的提升有很大助益。

1、结合重大社会焦点,发挥重要科普宣传作用。2020年初爆发的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为了让公众对于病毒有正确的认识,国内多家数字阅读平台都开展了抗击疫情、电子书免费阅读的活动。亚马逊Kindle中国也不例外,于年初开启了病毒防御书单专场,所有关于病毒的预防相关电子书和知识手册都可以免费阅读。为了让免费抗疫书籍可以触达更广人群,亚马逊Kindle中国还与国内知名网购产品推荐和销售决策平台“什么值得买”进行合作,在其平台上的电子书刊版块发表文章,推荐该平台用户到Kindle上免费领取抗击疫情电子书。

2、投身公益事业,服务弱势群体开展数字化阅读2015年,亚马逊Kindle中国联手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创新型公益项目“书路计划”,旨在帮助阅读资源有限的中国农村学校建立电子图书馆。该项目由亚马逊Kindle中国提供技术以及数字内容两方面的支持,除了对设备进行定期更新和远程管理,也为学生们提供大量适读电子书内容。2017年,“书路计划”面向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开放捐赠,社会各方力量将都能参与进来,可直接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向偏远地区的小学捐建Kindle电子图书馆。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进行深度阅读和创作,“书路计划”在2017至2018年开展了优秀作文评选活动,从项目的所有小学生投稿中遴选出100篇优秀作文,集结成《书路童行》电子作文集在Kindle上进行义卖,销售所得作为“人生第一笔稿费”全部反馈给这些小作者。该项目还邀请了一些明星前来助阵,成为“书路计划”爱心倡导者,号召公众和广大粉丝对项目进行捐赠。如邀请到明星肖战和王一博,分别录制视频上传至多个门户网站、视频平台来进行宣传和推广,王一博还在新浪开辟了自己的“书路计划”专区,举办助力活动促进捐赠。

特点二:做有深度的品牌

一个品牌想要在自己的垂直领域打开知名度,就必须对自己的上游和下游开展深度营销和服务。亚马逊Kindle中国一方面持续深挖和上游出版商的合作,另一方面对下游用户群体进行研究和持续不断的互动,以“实力宠粉”的姿态扮演了一个平台应有的角色。

1、用良好的服务加深与上游出版商的合作与互信。亚马逊Kindle从入华以来,积极面向国内的数百家国有以及民营出版商开展商务拓展合作,用“认真做内容”的态度服务出版商。上海译文出版社在2012年底开始与亚马逊Kindle中国合作电子书零售业务,成为亚马逊的第一批内容合作方。最初,上海译文仅在Kindle上线了50余种书,虽然品种不多,但由于品质过硬,所以取得了很好的销售成绩,成为了当时排在前六的出版供应商。现在,该社有超过1800个品种的电子书上线,年销售额达数百万元。经过多年积累,亚马逊kindle中国已经在大陆地区合作了数百家出版商,以实实在在的服务树立了自己良好的品牌形象。

2、用有效的运营方法加深与下游用户的互动关系。在平台运营方面,亚马逊Kindle中国不断拓宽思路,策划好的模式、有趣的活动,提升平台活跃度以及参与度,最终提升了销售额。如:自2016年起,推出KindleUnlimited(KU)电子书包月服务,KU电子书总量已增加至目前的15万余册,包括各种类型的国内外知名作家的著作,定价为118元/年。自2019年8月起,KU电子书包月服务推出24个月订阅计划,优惠价格仅为两年160元,低至0.22元/天。为了让新用户体验此项业务,还推出了“新人0.1元试用7天”的活动,让一批潜在用户先成为低价付费用户,再成为正常付费用户。除此以外,还借鉴了美团、拼多多等平台“尊享会员”“省钱月卡”的营销经验,推出“无门槛神券包,限时低至3.3折”等活动,让用户可以用12元购买6张五元的书券,或20元购买6张十元的书券,在书券有效期内,购买任意Kindle电子书即可自动抵扣书券额度。在阅读器硬件方面,亚马逊Kindle中国还专为中国用户量身推出中国市场专属的机身配色。另,充分考虑到中国用户的需求和喜好,在Kindle上内置了包括WordWise生词提示、微博微信分享、SendtoKindle、移动端免费试读等多项服务。

3、用年度阅读榜单、提供权威数据的方式,提高公众对于品牌的关注度。亚马逊Kindle中国经过对自有用户的消费情况以及对持有的大数据进行研究,每年都会定期报告、榜单,经由各大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进行,获取公众关注。如在每年的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亚马逊Kindle中国都会《全民阅读报告》。在其2020年4月的第七次报告中,数据显示有超过七成读者反馈自己在疫情防控期间的阅读量相较平日有所增加,且疫情与传染病题材的作品受到了用户青睐,例如《血疫:埃博拉的故事》《鼠疫》《霍乱时期的爱情》等经典书目。每到年末,亚马逊Kindle中国还会《年度Kindle阅读榜单》。2020年12月30日,该平台权威2020年度Kindle阅读榜单,盘点和回顾数字阅读趋势与阅读行为特征。该榜单了“年度付费电子书畅销榜前十”“年度付费电子书新书榜前十”“电子书包月服务借阅榜前十”“最受欢迎出版机构”“付费电子书人均购买量城市榜前十”。

特点三:做有广度的品牌

亚马逊Kindle中国积极拓展与本行业内以及其他行业的合作,特别注重跨领域发展,在“破圈”“跨界”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

1、业内合作。2017年,亚马逊Kindle中国与中国移动咪咕公司开展战略合作,推出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全球首款联合品牌Kindle——亚马逊KindleX咪咕电子书阅读器,一举将超过80万本丰富的出版物和网络文学内容整合到Kindle电子书阅读器,为中国读者提供多种阅读产品的选择;此外,还推出了“天天爱阅读,Kindle0元享”100天阅读习惯养成计划,也让读者用自己坚持阅读的行动,薅到了免费阅读器的羊毛。

数字阅读范文4

【关键词】图书馆;阅读推广;人员管理;物资管理

一、人员管理

人员管理是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良好运行的基础,阅读推广活动需要一套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因为人是活的,有思想,有个性,有差异。所以人员管理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极具知识的深奥学科。项目中人员管理是一个协调协助的过程,让活动组织者和执行者凝聚在一起去组织完成阅读推广活动。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涉及多方面的人力支持,人员管理首先应该考虑的有哪些人员,按照活动的细节、结构、阶段辨别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按照活动大小来确定是否需要额外的支持人员。

(一)人员管理的对象。阅读推广活动项目人员管理的管理分为图书馆内人员的管理和图书馆外人员管理,阅读推广活动馆内人员包括负责馆长,参与馆员,其他辅助部门人员,图书馆外人员包括志愿者、供应商、媒体人等。

(二)阅读推广活动项目人员管理办法。1.引导式管理。与图书馆其他服务相比,阅读推广服务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主动性上,传统图书馆服务基本都是被动服务,比如读者过来借书就借给读者,读者来咨询信息就帮读者查询,而阅读推广是主动发现读者需求,并满足读者,激发读者读书热情。作为管理者,除了活动举办的质量是首要考虑问题之外,还要管理好下属馆员,引导式管理也是主动管理。引导式管理具备以下五个特质:杜绝官本位思想,促进员工关系,加强其合作,鼓励员工刺激潜能,构建员工综合管理体系,建立文化底蕴。引导式管理更能体现出人本思想,激发员工主人翁意识。2.合理安排岗位。“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人员合理分配岗位是科学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绩效考核的重要手段,阅读推广活动根据活动形式、大小、场地等区别,需要配置的人员人数、岗位不同。合理安排岗位的重点在于分析岗位,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有助于工作量化的管理,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最后岗位分析有助于工作评价、人员测评与定员管理及人力规划与职业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与标准化。认清阅读推广活动人员岗位安排的重要性。(1)提升阅读推广活动标准和质量。人的因素是活动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因素,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充分发挥人员特长,提升人员参与积极性,加强岗位分配责任制,合理分配图书馆工作岗位,是开展特色服务的先决条件。随着阅读推广活动的深入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人员岗位安排的重要性日益显露出来。建立阅读推广活动岗位责任制,探索出实施阅读推广活动的岗位管理办法。实现活动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提高优质的阅读推广活动服务以及管理效力。(2)对人员加强管理,对活动进行科学管理。目前我国国内的图书馆,关于阅读推广活动的员工绩效考核制度尚未成型,加强对人员管理,合理岗位设置,图书馆因根据活动类型、活动规模、活动形式等因素,合理安排活动参与人员。其次应完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制定工作考核标准,定期、定场考核,并与个人绩效挂钩,以制度规范岗位需求。3.人员管理——员工培训制度。人员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参与者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其胜任本职工作。目前我国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单位员工培训现状不佳,主要原因有:不重视员工培训、员工培训机会少、比例小、培训方式方法单一,缺乏创新、缺乏针对性,眉毛胡子一把抓。(1)图书馆阅读推广培训的难点。阅读推广活动的项目小组,不光有图书馆馆员,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老师、家长、专家等专业和非专业人士。培训的困难之处在于考虑到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需要针对不同人群的培训需求,制定不同培训方略。阅读推广本身的概念就比较抽象,是对某一系列事件汇总统称,而不是具体的某一活动,某一事件,活动形式可以千变万化,只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培养被推广者的读书能力与读书兴趣。所以关键之处要让被培训人员深刻认识阅读推广这一概念。图书馆是一个非营利性质的单位,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所以其经费的有限性限制了阅读推广人员大规模、高频次的培训活动。且图书馆内部甚至管理人员对于人事管理及培训的认知尚欠,对于培训这件事情并不重视。(2)创新阅读推广人的培训。培训创新旨在两点:人员培训的事件创新,培训学员的创新意识。阅读推广活动人员培训必须要面向活动,立足本职,满足阅读推广的发展需要,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培训前应该先摸清楚培训人员的人员构成、素质状况和能力结构与阅读推广大环境需求之间的差距,并充分认识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所需,从而提高效率。充分激发被培训人员的主动性,充分理解理论和实践的区别,培训方法可以以体验性实践为主,如:案例分析,现场感悟等。充分吸收理论基础的同时获取实际活动中的经验。让被培训人员从被动反应模式转变成具有战略思路的人才。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自出现以来,不管是理论层面,还是应用层面,变化都是巨大的。不同看法不在于阅读推广的合理性合法性,而在于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活动形式、内容、受众群体等。阅读推广活动一直在变化,与时俱进。并且随着信息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图书馆服务也在不断更新转变。所以现期的培训一定要跟上变化的速度,并且要保持创新意识,不能一成不变,需搭上科技高速发展的顺风车,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二、物资保障管理

我国大部分图书馆制定了系统的物资管理制度,但是理论界对于阅读推广所需物资的管理鲜有提及。图书馆物资管理并非直接套用在阅读推广的活动之上,活动物资管理应该是图书馆物资管理的细分版、升级版。项目物资管理是物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为提高阅读推广活动项目开展效率,图书馆应针对阅读推广活动成立专项物资管理部门,而国内图书馆目前对于阅读推广的部门划分界定还很模糊,采访的长三角部分图书馆中,大部分没有专门阅读推广部,而浙江、上海部分地市区图书馆成立了专门阅读推广部门。同时,浙江的图书馆读者服务也走在全国的前列。随着阅读推广这一新兴读者服务的兴起,图书馆不仅要开设阅读推广活动专门部门,也应设立阅读推广专项物资管理部门或者人员。

三、结论

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需要人和物,人员物资是活动的基础。针对人和物的管理方法有所不同,原因在于人是活的,是有思想的。所以对于人员的管理要灵活、创新、人性化,而对于物资的管理要流程化、标准化。本文旨在研究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如何进行标准的人员物资管理,以期为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服务作引导。

【参考文献】

[1]韩凯.项目管理中的人员管理[J].项目管理技术,2009(S1):635-637.

[2]肖光强.如何管理知识型员工[J].企业管理,2000(06):35-36.

[3]张建梅.浅议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创新[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7):57-58.

[4]王荔.完善现代企业员工培训制度[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4):29-31.

[5]白冰,高波.国外图书馆资源共享现状、特点及启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9(03):108-121.

[6]陈芳.创新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培训助力人才发展——广州市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实践探索[J].中国培训,2016(18):26-27.

数字阅读范文5

学习环境的变化学习者在自己母语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汉语学习,由于母语对汉语学习的干扰,学习者口语能力明显比在中国境内学习汉语的学习者差。这就需要汉语教师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方式,同时对外汉语教材也要做出相应调整。阅读习惯的变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阅读习惯随之改变。苹果iPhone、iPad,亚马逊Kindle阅读器,汉王电纸书等数字终端产品的热销促进了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这些功能强大、性能稳定、方便携带、具备无线上网等特性的数字产品之所以能热销并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就是因为它们正好迎合了生活节奏快、只有零散时间可用来阅读的当代人们的需求。伴随着这些数字产品的广泛使用,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从纸质阅读到纸质阅读与数字化阅读并存,再到以数字化阅读为主。针对数字出版背景下的读者阅读兴趣、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的改变,应该及时调整出版方式,加强数字出版。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需做出的转变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迅猛,孔子学院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个教育机构落户,中小学课堂达500多个。截至2011年10月,在亚洲有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75所孔子学院,在欧洲有3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0所孔子学院,在美洲有1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90所孔子学院,在非洲有1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8所孔子学院,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两个国家共建立了10所孔子学院。在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急需加强对外汉语教材本土化、个性化方面的建设。

1.加强国别教材建设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材出版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孔子学院遍布各大洲数百个国家,各地国情差异很大,不可能有一本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材。要更好地推进汉语国际传播、加快汉语国际推广,就必须编写本土教材、个性化教材。对走出去的教材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三贴近”:贴近外国人的思维、贴近外国人的生活、贴近外国人的习惯。要改变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以“我”为主的观念,多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加强国别教材建设,加快相同文化圈的教材出版,使得对外汉语教材能贴近汉语学习者所在国人们的思维特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更快更好发展。要使得对外汉语教材更加本土化、个性化,最有效快捷的方式就是加强对外汉语教材的中外合作出版。

2.加强中小学对外汉语教材建设和社区教材建设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从“请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汉语学习的主体更加多样化,年龄差异更大。过去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以青年为主,除在华工作的外国人子女和中小学短期交换生外,很少有中小学生长期来华学习汉语的。但随着汉语教学“走出去”,学习汉语人群的年龄结构更加复杂,汉语教学走进了中小学课堂,走进了社区学校。为了适应新形势,对外汉语教材必须要做出改变,满足中小学汉语教学和社区教学的需要。3.加强数字教材出版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字产品的广泛使用对于教材出版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信息化削弱了人们对纸质读物的依赖,更多地通过多媒体、网络等进行工作、生

活、学习。对传统纸质出版方式来说,信息化对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是一重大挑战,而对于数字出版来说则是机遇。传统出版要迎接挑战,就要做出调整。世界传统出版巨头企鹅出版集团(PenguinGroup)在转型过程中,不仅仅是对传统纸质出版物数字化,而且已经在iPad的电子书中嵌入了音频、视频和流媒体等内容。数字出版物的便携性、互动性、娱乐性正好契合了当前信息化时代的人们的电子化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数字出版物内容的可离散性又与快节奏生活中人们时间碎片化相匹配。而当前学习汉语的主体又以青少年和中青年人为主,这些人多半热衷或熟悉数字化电子产品,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因而,为了促进汉语国际推广,必须加强对外汉语教材的数字出版,做到传统纸质教材和数字教材两者并重。

对外汉语教材数字出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2003年,微软的比尔•盖茨曾激昂地宣布:“不消灭书本和纸张死不瞑目。”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传统出版界的集体恐慌。事实上,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各有优势,传统出版注重内容,而数字出版更注重技术和渠道。但不可改变的趋势是,伴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成熟,传统出版一定会受到冲击。

1.对外汉语教材数字出版的可能性首先,国家大力发展数字化产业的措施为对外汉语教材的数字出版提供了政策支持。近几年来,我国相继了一系列大力发展数字化产业的政策,比如《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兴文化产业。此外,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国内各大出版社积极探索数字出版领域。这些政策有效地推动了我国数字化出版步伐,为对外汉语教材的数字化出版提供了政策支持。其次,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阅读终端产品的广泛使用为对外汉语教材的数字出版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的范围也将逐步拓展。过去认为数字出版物“只适合浅阅读、短阅读,纸质媒体才能深阅读、久阅读的观点也逐渐体现出某种偏见。”随着不伤眼睛的e-ink(电子墨水)技术以及电子书的检索和批注技术的使用,人们以往认为更适合用纸媒阅读和学习的教科书也正在实现数字化,比如美国知名电子教材供应商CourseSmart(优课公司)目前已经拥有数万种电子教材,用户达300万。最后,数字阅读终端产品的广泛使用使得数字阅读更加便利,进一步促进了数字化教材的出版和热销。日前电子教材供应商CourseSmart已经把大学教材带到了iPhone上,而且电子教材价格比纸质教材更低。电子教材不但携带方便,价格低廉,而且可以随时批注保存,并进行反馈互动,排版更具创意、三维画面更具观赏性,另外还能随时上网,版本能及时更新。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借助移动终端进行学习。

2.对外汉语教材数字出版的必要性国家的政策支持、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和数字阅读终端产品的广泛使用使得对外汉语教材数字出版有了物质基础。随着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能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这其中有些人并没有时间专门到课堂上学习汉语,更多的是希望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纸质教材越来越不能满足这类人群学习汉语的需要,对外汉语教材的数字出版成为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内在需求。近年来,孔子学院和中小学汉语课堂的数量与日俱增。在大学设立的孔子学院,学习者主要是年轻的大学生;在中小学设立的汉语课堂,学习汉语的对象均为青少年。这些人是iPhone、iPad等移动终端的忠实用户,同时也是从纸媒阅读习惯到数字阅读习惯转变最快的群体,许多人甚至更习惯于数字阅读。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化教材能提供更优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达国家已经把数字化教材的推广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著名的教育出版社哈考特出版集团仅2010年一年就向加州6所中学发放了400台iPad课本,美国的卡佩拉大学(CapellaUniversity)的1250门课程均使用了电子教材。语言学习相对枯燥,更需要借助互动性强、趣味性浓、信息量大、更新快的数字教材来提高学习效率。一般认为,数字化教材有四个层次:纸质教材数字化、多媒体数字教材、互动式数字教材和集聚式数字教材。当前来说,对外汉语教材应强化“多媒体数字教材”“互动式数字教材”的出版,同时加强对“集聚式数字教材”的探索。#p#分页标题#e#

数字阅读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背景;数字出版;公众号

1以数字方式出版的含义以及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之下造成的经济影响

1.1以数字化途径出版的内在理论

出版物传播在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不可磨灭的、不可代替的作用。出版物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实体出版物的传播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阻碍,也就是传播距离、传播方式,以及载体的厚重以至于传播成本过高。在数字化新媒体出现之前,依旧要依赖于交通工具来传播出版物。这样一来,要获得出版物不仅要承担高昂的纸质成本和印刷成本,还要承担出版物流通带来的成本,进一步提高了通过出版物获得知识的经济门槛和时间成本。但是,在新媒体出现之后,出版物的载体从有形载体变成无形载体,从可触摸纸质到不可触摸的数据。从学术领域到娱乐领域,从商业发展到小民经济,各个社会层面的出版发行行业中,公众号和短视频等新媒体都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这正是所谓的数字化,具体而言就是把文字转变为计算机语言,存储在终端信息库当中。这些内容被以数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后进行存储和传播,再与接收端进行读取,从数字数据转变为文字。其中,计算机语言指的是在计算机中用于存储信息的二进制数字串。这样一来,经济收益大大提高。首先,摆脱了传统的物质载体,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传输,节约了物质成本;其次,数字化的传播无须借助运输工具,而是通过网络信号传播,节约了运输成本;最后,网络电子数据的传播在瞬息之间就可以完成,节约了时间成本,这是提高出版行业经济创收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1.2以数字化方式出版改变了社会大众的阅读经济支出途径和方式

以数字化方式出版的新型出版方式虽然是适应新媒体传播途径而产生的一种出版方式,但是其也是出版方式的一种,并不会完全地脱离传统出版条件的出版方式。也就是说,这种新型的出版方式以传统的出版方式为根基,以新媒体传播方式为跳板,结合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而衍生出的传播途径。因此,这种新兴的电子数字的出版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点地影响着社会大众的阅读途径和阅读方式。从对出版物的发展过程来看,出版物的呈现方式也一直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在出版物的呈现方式改变的时候,人们的阅读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而阅读的载体发展到当下,在电子化方式的阅读图形出现之前,人们的阅读方式主要是报刊、图书以及电子新闻等。而现在,信息化、数据化已经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通过网页随意获得想要阅读的内容及想要获取的知识。与此同时,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持有者的平均年龄不断地下降,甚至可以看到,某些小学生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手机。在这样的条件之下,人们可以在任何选定的时间和地点,通过手机查询想要获得的知识内容,阅读的载体已经从纸质倾向电子化,阅读方式也已经从纸质化阅读逐渐地转移到了电子化阅读。此外,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不仅有以文字方式表现的内容,也出现了以音频方式表现出来的出版物内容,也就是所谓的听书,阅读者可以自由选择阅读方式。数字化给人们的阅读带来的改变,不限于阅读方式,还包括阅读的对象和内容的转变。数字化的快捷使得阅读内容更新更快,更贴近于生活实际和新发生的社会实事,国家时政;阅读内容涉猎范围更广,各种信息都能够存在于互联网当中供阅读者查阅。

1.3以数字方式出版使社会大众在出版物方面的经济消费途径、消费理念、消费数量发生转变

首先,对于社会大众在出版物方面的消费途径进行分析。数字化出版加快了社会经济流通速度。传统的出版条件下,人们在出版物方面的花销主要是在实体书店,支付方式也常常表现为现金支付。但是在数字化方式的出版环境之下,人们在出版物方面的消费主要通过互联网,也就是在网店或者是网络书城购买,支付方式主要表现为电子支付方式,交易货币也表现为电子货币。其次,对社会大众在出版物方面的经济消费理念进行分析。在传统出版领域,消费者除了从实体书店或者网络书店购买实体书之外没有别的选择,故而只能采取这种方式来获取出版物,消费者的选择权非常有限。但是在新媒体兴起,数字化阅读高度发展起来之后,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也呈现出多样化。除了亲自到实体店选择购买实体书,在网店购买实体书,也能够通过手机和电脑等移动设备上的阅读软件来免费阅读,又或者购买读书的电子版进行保存。甚至能够通过公众号链接、抖音和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来获取数字化出版物。这样一来,以收藏图书作为纪念的购买者可以选择购买实体书,以少次阅读为目的,并且想要节约开支的购买者和阅读者则可以选择数字出版物,深度贴合各种消费者和阅读者的需求,提高社会大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经济收益。最后,就社会大众在出版物方面的消费数量而言,数字化出版物实质上大大降低了阅读开支。这背后的原因并不难理解,实体书以书本、纸质为载体,并需要借助交通工具把书本从分销商手中传输到购买者手中,需要交通支出。反观数字化出版物,则是完美避开了这些开销,降低了成本,自然也降低了消费者在出版物方面的经济支出。

2数字出版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之下遭遇的困境

2.1出版商对数字化的出版方式认识不够彻底充分,阻碍市场经济发展

不可否认,在新媒体的发展之下,数字化的出版方式给出版商提供了一个新的经营思路,带来了赢得更大利润的可能性。然而,正像鱼和熊掌不能同时得到的道理那样,巨大的利润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任何信息的偏差都可能给出版商和投资者带来不可承受的损伤。一个享有高度知名度的作家曾静发表自己的想法,表示作家、编辑者和出版商都是非常辛苦的,出版这个行业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前途渺茫。但是,新媒体的出现和数字化出版物的发展无疑是解救这一个难题的天赐良机。然而,人们总是对领先于时代的、新出现的、另类的事物怀有一种本能的排斥与畏惧。在数字图书刚出现的几年内,其本身所特有的传播速度快、传播成本低、传播内容丰富多样的特点使得数字出版物以一种疯狂的速度弥漫在出版物市场,并迅速抢占了一部分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市场就如同一个蛋糕,众多的从业者在这个市场中瓜分这个蛋糕,蛋糕的数量和大小是固定的,而当一部分从业者获得了更多的利润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另一部分从业者利润的减小。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数字化出版物出现的时候,传统出版物市场的从业者把数字化出版物当作竞争者而怀有深深的敌意了。但是市场的发展与进步乃是大潮流、大趋势,是不可逆的,不是一小部分人固守己见所能够改变的,一味地固守只能带来毁灭和淘汰,恶性竞争终会造成两败俱伤,损人不利己。融会贯通,取长补短,查漏补缺才是这些企业的生存之道。传统的出版市场从业者存在的固有印象和本能敌意实际上很大程度地阻碍了出版物市场经济的发展。

2.2出版商从传统的出版市场向数字化出版市场转型不顺

任何企业和领域的转型,如果不能解决资金短缺匮乏、人才队伍不足、水平不高、技术措施传统落后、管理水平低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不能实现转型的目标的。传统出版领域的出版商要完成从传统向数字化出版的跨越,也必然受到这些领域的辖制和阻碍。而目前必须要承认,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传统出版商还没有解决这样的问题。在资金方面,传统出版商一时难以且没有足够的自信和魄力,没有坚定的信念,一部分或者全部抛弃原有的出版方式。所以,即便已经有一些出版商从思想上想要借助新媒体开发数字化的出版物,但也会给自己留有后路,仍然要保持在传统出版物方面的资金投入,这也就导致出版商在数字出版物的资金投入非常有限,很难满足数字出版物在发展初期的资金需要。在人才领域,人才市场和为能够为出版商所用的人才队伍都还比较短缺。

2.3新媒体出版方式实践过程中侵权问题严重,市场经济面临倒退的危险

在短视频软件平台和公众号等新媒体快速发展和应用日渐广泛的多媒体融合背景下,侵权问题也愈显难以遏制的势头,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人的经济利益以及市场经济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首先是民众的版权意识缺乏。搜索引擎上搜索需要的信息或作品,就能得到大量的不知来源的结果,这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众对侵权理念的漠视,会认为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其次是侵权成本低廉,盗版问题猖獗。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成熟和人们使用计算机技术的提高,作品出版方式和传播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和低成本化,著作权人对作品的有效控制难度提高。盗版重灾区比如音乐、画作、影视作品等,网上轻易就能找到盗版资源,这极大影响了数字出版行业的正当发展和规范治理。加上目前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亟待完善,对盗版问题打击力度不够,打击难度提高,错综复杂、四通八达的网络世界难以开展高精度高效率的犯罪追踪和打击活动,版权人开展维权困难,这助长了侵权问题的嚣张气焰。

3在新媒体大环境下提高数字出版市场经济份额的发展策略

3.1脱离传统的出版方式思路,充分发挥新媒体下

数字出版机制的经济效益传统出版方式跟不上现代社会的高速度,难以满足当下群众的阅读需求。新型媒体在渗透进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使阅读更加方便、快捷、丰富。从出版内容上看,利用新媒体的电子出版方式能克服空间、时间的限制,并从互联网上收集到最大范围的作品;从出版技术上看,数字出版技术顺应当下时展,融合应用移动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达到极高出版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出版错误;从出版成果上看,电子出版产物有更长远的利用价值,可以以数据的形式长久的储存在多种设备中。阅读者可以转战多种电子产品,如利用手机、电脑、平板、智能手表等设备,以达到阅读目的。

3.2加大对电子方式出版技术的创新和转型力度

加大资金、人才等的投入以经济投入换取经济效益。目前传统出版方式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想更快、更稳地向电子方式出版转型,加大电子出版的市场占比,必须向其提供充足的资金,培养大批出版人才。应该注重发展公众号自媒体、短视频平台构建和运营此类高级技术的教学,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出版媒体更要提供丰厚的人才待遇。还可以从国外吸引外资,聘请专家,取长补短,学习世界先进的新媒体技术。还有一种方式是从现有的传统出版人员里进一步培养电子出版技术人员,挑选技术成熟、经验丰富的人才,进行先进电子技术的培训,提高综合素质,扩大掌握先进技术的员工群体,满足当前电子出版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3.3完善版权保护力度和监管力度

完善健全数字出版物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仍缺乏专门针对数字出版版权的相关法律,实际执法需要参考已有的《著作权法》等,这些条文虽然对维权有参考价值,但针对性和专业性不足,在数量越来越多、案件越来越复杂的侵权问题层出不穷的发展趋势下,仍然显得力不从心。公众号、自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侵权行为严重,实际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挫败了著作权人的积极性,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具体落实方面,更是有侵权容易维权的困境。必须建立健全数字出版的版权监管制度,加强奖惩力度,还可以开创业内失信名单公示制度,增强管理部门的威严和公信力。

4结论

总而言之,以新媒体为主要载体和传播路径的数字化、电子化的出版方式是在时展的长途中新兴起来的一个出版业务和商务板块。利用好公众号和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才能提高数字化出版的市场占比和经济收益。在其出现、成立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一切都是从无到有、从零开始,这也意味着这个领域存在和拥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从传统的纸质出版物和实体出版物走出来,真正利用好新媒体这个传播工具,融入电子化数字化出版的大浪潮中是大部分的出版企业和出版公司所要迈过的一个坎儿,所要完成的一个任务。当然,任何转变的过程都不可能是顺风顺水、毫无波折的,任何领域的发展也都是在循环中、曲折中前进的,新媒体数字出版也不可避免地要走上这样的道路,各个企业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认识理解新媒体和数字化的概念,填补知识和技术的空缺,争取跟上该领域的发展需求,甚至引领行业发展新风尚,刺激数字化出版市场经济活力。

参考文献:

[1]汤慧君.媒介融合背景下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探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8.

[2]茹家鹏.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探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数字阅读范文7

关键词:信息资源;图书馆;管理体系

图书馆被称作是知识与信息的创新工厂和仓库,处于知识经济和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图书馆的系统管理及信息管理应紧跟时代步伐,废除以往的将实物资源管理视为主要管理的方式,而将信息管理视为核心,形成多目标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在重组知识信息结构、改变制度及创建虚拟数据库的前提下,创造较佳的运行环境,将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所具有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一、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背景

1.数字阅读环境的形成

数字资源的飞速增长、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及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国内的数字阅读逐渐兴起,并表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形势,演变成人们获取信息的一大途径。2015年12月截止,国内达到了6.88亿的网民规模。由于“无线建设”及“智慧城市”的大范围实施,除了3G/4G之外,WiFi无线网络也逐渐成为主要的上网方式。另外,对于图书馆来说,网络也为其打开了服务新空间,同时,大部分图书馆都创建了微信公众号,并将此当作新平台与新载体来推广阅读信息。

2.数字资源改变信息资源结构

从有关资料来看,数字世界所拥有的信息量在2011年超出了1.8万亿GB,而到2020年将会达到现今的50倍。依据信息服务提供方进行分析,截至“十二五”末期,在公共图书馆这一领域,国内所有公共图书馆在可用数字资源量方面将获得很大的增长,即将达到10000TB的数字资源总量,其中有1000TB的资源量来自国家图书馆,是2010年末(480TB)的两倍多;省级数字图书馆达到了100TB的数字资源量,而各个市级和县级的数字资源量分别为30TB、4TB。当今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渠道变得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来实现信息资源的查找、存储、传递、共享[1]。

二、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形成

1.信息管理

信息是借助某种载体呈现出来的参数里面蕴含意思的解释。21世纪被称作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对知识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共享其实也属于信息的创新及处理过程,属于组织乃至社会长期发展、实施管理改革的重要因素。与此对应的是,管理图书馆应废除以往将实物资源视为主要管理的方式,转而将信息作为管理的核心。由于计算机校园网络的大力推进,在图书馆里,信息管理已获得了相关的应用,可依然存在问题:信息管理方面的系统化建设还极为欠缺,停留在自为和分散的状态,当前的信息管理系统仅属于技术系统,并非资源管理系统,信息中心这一信息管理机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网络技术部门,而不是信息综合部门。信息管理在软环境方面极为不成熟,存在众多认识上的差异,在组织和制度之类的运行环境上不是很完善。在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图书馆不仅生成大量信息,更需要众多信息。从信息管理的程度上可以看出图书馆在管理方面的水平,对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质量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对于图书馆的管理改革来说,增强信息管理水平迫在眉睫。图书馆应将计算机网络所具有的作用有效发挥出来,将信息视为管理与知识的资源进行管理,创建统一管理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2.多目标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

图书馆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拥有多个目标,并由多个分散的、独特的系统组成。对于图书馆内部来说,从组织体系来看,包括读者服务支持系统、书刊管理系统及教学科研系统;从管理层次来看,涉及执行系统、决策系统及操作系统等。各个系统生成不一样的信息,比如,重复信息、非真信息、无用信息及交叉信息等,构成了极为复杂的信息关系。每个系统信息资源的组成都包含了七项信息元素:书刊、知识、时间、读者、电子读物、技术及空间,组建成了图书馆所有信息活动的物流、信息流、人流及知识流。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关键任务在于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种信息资源及其之间的关系反映出来,凭借某种规则来管理信息流,进而对物流、人流及知识流进行调节[2]。因为各个管理主体在信息元素方面的需求各不相同,所以,从管理的实际需求来看,可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划分成各个层次:书刊管理信息系统、办公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知识服务系统。每个层次间能实现功能互补,从而使各系统得以正常运转。

三、数字阅读的特点及其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

1.数字阅读的特点

人们之所以会喜欢上数字阅读,是因为其拥有很多优势,像覆盖范围广、容量大及使用便捷等,可以满足生活在快节奏当中的人们的各项诉求。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人们在任一时间都能借助电子阅读器、网络及数据库来获取信息,而建立在电子阅读设备及网络基础之上的数字阅读也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泛在阅读(UbiquitousReading)的良好效果,人们能在任何地点和时间进行阅读,而不必跑到书店或图书馆去翻阅资料,于是大大增强了获取信息的效率。除此以外,网络链接还存在聚合知识点这一优势,超文本阅读能使信息实现跳转,使读者的阅读视野变得更为广阔。数字阅读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得到改变,同时壮大了阅读群体,让阅读主体的覆盖面变得更为宽广。阅读载体具有多样性,主要有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及电子阅读器等,人们能从自身的阅读习惯与需求出发,自行选择,不仅能在公共空间中阅读,还能随身携带,呈现数字阅读在空间上的移动特征。另外,数字阅读还属于视频与音频相互融合的一种阅读形式,各种多媒体技术让各种文本实现了网上互联,属于一种新的视觉化形式,给人们增添了新的阅读享受,使数字阅读演变成普遍的全民阅读。“三网融合”借助数字阅读,基本上实现了人们最为根本的文化需求[3]。

2.数字阅读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

数字阅读虽然向人们提供了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但给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数字资源需求的急剧上升同图书馆的借书率与阅读率的大幅下降构成明显对比。为了满足读者的各项需求,大部分图书馆着手将馆藏资源建设实施变革。由于馆藏空间的欠缺、数字资源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读者偏爱数字阅读,很多图书馆将资源结构进行了调整,将电子期刊与电子书的比例进行提高,着重建设数据库,并在建设图书馆资源时,将数字资源作为主要内容。基于数字阅读这一背景,图书馆资源结构的改变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同时,还有利于解决馆藏空间较小同文献剧增之间的矛盾。从建设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层面出发,对于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来说,获取和拥有是两种相互依赖的方式。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让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变得极为便捷,图书馆因资源获取方式的更新而将馆藏数量扩大,产生更高的成本效益,尤其是在当前的数字阅读时代,此种优势更为显著。比如,更多的图书馆开始重视读者在数字阅读方面的需求,并将其视作导向,用存取的资源建设模式取代了拥有的资源建设模式,凭借网络资源的研发、数字资源的采购及资源的开放与共享等形式向人们提供阅读服务。

四、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新特点

图书馆的网络化使自身的服务能力得到了提升,可各种信息资源却给管理带来了不少麻烦。信息资源所出现的分散管理现象、信息管理技术落后及资源管理系统特点模糊等均阻碍了数字化信息服务工作。由于信息技术实现了全球化,造成信息资源随处可见,图书馆这一收集与整理、储存与传递信息,并将信息提供给人们的场所,也属于一个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只有向人们提供所需的信息服务,才能得以继续发展。基于网络环境的图书馆信息管理,表现出以下特征:(1)信息传递网络化;(2)信息服务多元化;(3)信息载体多种多样;(4)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是数字化、网络化,其网络化使其馆藏信息资源变得更加完善,只有逐渐分析与总结基于网络环境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所具有的特点,对图书馆加强信息资源方面的管理,才能给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郐媛媛,代云韬.浅析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问题[J].电脑迷,2017(8).

[2]王霞,刘伟.试论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问题[J].电脑迷,2016(8).

数字阅读范文8

1传统学术期刊仍为学术信息的主要传播途径

尽管数字化媒介对国民的学术阅读影响力逐渐增强,但传统纸质学术期刊仍为学术阅读的主要来源,新媒体语境下“学术新媒体尚不能独立存在,故传统学术期刊可以直接向新媒体转型,辅之以与新媒体融合发展”[1]。尤其在当今学术体制特别是学术评价及职称评审体制下,传统学术期刊的地位仍较为牢固,短时间内其主导地位仍不可动摇。现在大多数学术期刊将其数字化传播的权利授予中国知网、维普等期刊数据库后,学术期刊仍按其传统的模式按部就班地编辑和出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纸质学术期刊仍是学术阅读的主要来源和主要阅读模式。根据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统计数据,2015年出版期刊10014种,平均期印数和总印数均有较大下降[2],其中2016年中国知网共收录期刊10806种[3],其他如万方、维普、超星等数据库亦将大部分期刊收录其中,使学术期刊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学术信息传播,目前,这些数据库及平台成为学术传播的主要形态。从现在的数字化环境来看,传统纸质学术期刊已经传播了很长一段历史,在学者的心中,已经对某些学术期刊或期刊栏目有所了解,且很多学术期刊对相对固定或潜在的作者和读者群体都有一定的沟通与联系,在约稿组稿方面保持着密切合作,传统纸质期刊出版后,常常寄送给这些学者和专家,稳住了传统纸质期刊的学术阅读群体。传统纸质学术期刊有自己的优势,如信息来源专业、权威、原创,拥有专业、稳定的编辑队伍和相对固定的读者群和作者群[4]。传统纸质学术期刊不受限于网络、手机电源等条件限制,具有随时翻阅随时阅读的特性,并可在阅读的同时将延伸思考书之一角,延续了思维的连贯性。现在新媒体学术阅读成为年轻学者的阅读偏好,而许多已不再“年轻”的学者由于年龄和知识结构的限制,他们对新媒体学术阅读从观念到技术,再到阅读模式与习惯的形成都有一定的隔膜,要经历一段相对艰难的适应期。而且现今期刊发展体制与评价体制及人员的知识结构中,决定期刊发展命运的也多不是年轻人,对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方向决断也要经历一个过程。据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6%,较2014年上升了1个百分点,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0%,较2014年上升6个百分点,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率2015年为58.4%,比2005年的48.7%增长近10个百分点,比2014年增长0.4个百分点[5]。从这一调查数据也可以看出,国民对传统图书及纸质资料的阅读习惯与倾向还是呈良好发展态势,说明传统纸质学术期刊等学术资料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传统纸质媒介很难被数字新媒体取代,纸质阅读已经成为国民的一种阅读习惯和阅读模式。

2新媒体语境下学术期刊发展现状分析

2.1传统学术期刊信息传播滞后

由于现有学术评价体系、学术机制等方面的因素存在,虽然纸质期刊依旧是学术期刊的主要出版形式和载体,但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学术期刊受到极大冲击。同新媒体相比,传统纸质学术期刊有以下几个不足:信息传播速度慢、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单一、双向互动交流差等[6]。传统学术期刊有固定的刊期,主要以月刊、双月刊形式出版发行,学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滞后;传统学术期刊主要以文字和图表的表现形式呈现,形式上过于单一,而新媒体下的学术期刊则以文字、图表、视频、音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呈现,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传统学术期刊单向信息传播,与受众互动极少,难以获得受众的信息反馈,而新媒体下的学术期刊则在双向互动与交流过程中,加深受众与期刊之间的信息沟通,扩大学术信息的传播范围。纸质学术期刊将学术信息提供给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数据平台后,学术期刊的主体性和整体性即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术信息需求者而言,这些数字化平台具备的搜索条件及范围又具体细分为主题、篇名、作者、单位、关键词、全文、摘要、参考文献等,体现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以零散的面貌极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也使纸质学术期刊的整体性减弱,“期刊不见了,因期刊而存在的刊物特色、编辑思想、编排风格、专栏结构、各专栏之间的呼应对话统统不见了”[7]。这些数据平台虽仍以传统学术期刊出版内容为主,却大大缩小了学术期刊与受众的需求依赖性。

2.2学术信息服务对象和内容单一

学术期刊的发展宗旨秉持以内容为王,创新传播与服务方式,满足服务对象所需。学术期刊的职能不只是承载和汇聚优秀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将这些优秀科研成果快速、广泛地传播出去,使其尽快为受众所用,尽快产生良好社会效益,并及时得到用户反馈的信息,为学术期刊及学术信息的后续调整和持续发展服务。这就要求学术期刊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同时,与时俱进,以积极主动心态融入到新媒体时代,满足用户便利地获取所需学术信息,扩大学术期刊的学术核心竞争力与学术影响力。学术期刊的发展要以作者群和读者群为服务对象,及时将作者科研成果发表,及时将学术信息传递给读者,并及时收集读者的反馈信息,并通过新媒体进行作者、编辑、读者之间双向互动、沟通和交流,实现学术期刊的动态发展。根据腾讯的2016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2016年微信日平均登录用户达768000000人次,较2015年增长35%,50%用户每天使用微信时长90分钟,微信用户包括不同年龄阶段群体。在所发送的信息中,朋友圈原创内容占比达65%[8],可以说微信连接了每一个群体。

3学术阅读模式与学术信息传播途径变化

3.1新媒体技术改变学术阅读模式与信息传播途径

信息化时代,消费者既是大数据信息的接受者,也是这些信息的使用者,更是这些信息的二次传播者,QQ(群、空间)、微博、博客、微信(群、朋友圈)等平台传播着丰富的UGC内容。消费者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及时获取、便捷阅读,亦可以在这些数字化阅读中思考、分享、记录、评论、讨论并转发,实现学术信息互动、沟通与交流。这些评论与交流既是学术信息效果的检验,也是学术信息的反馈,有利于学术信息的再次传播。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消费者将这些碎片化信息进行选择、提取、采集、分析、整理与利用,是现代多媒体融合出版有效对接并满足消费者阅读与写作等目标需求的重要数据资源,也成为数字出版选题与策划的重要依据。当前学术阅读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手机等数字化阅读模式已快速发展,深入人们的学术阅读生活,与传统纸质学术期刊一起,共同构成现代国民学术阅读习惯和学术阅读环境,改变纸质时代学术信息由中心外延的单向传播模式,实现了多渠道、多方式的历时共向传播,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方式更加多样,传播过程更为顺畅。学术期刊是传播学术创新成果,引领学科学术发展的重要平台。传统纸质学术期刊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在挑战中冲破局限与不足,进行学术信息纵横双向共时快速传播。新媒体融合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诸多改变,学术阅读呈现社会化阅读模式,学术阅读也变成以读者为核心,注重阅读、思考、分享、互动、传播、评价等,是一种“浅阅读”“碎片化”“单篇化”的阅读模式,便捷了阅读渠道,降低了阅读门槛,缩短了传播时间,促使人们阅读习惯和阅读媒介出现巨大变化。这对新媒体融合视域下学术期刊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也是重要的发展机遇。在数字化阅读时代,通过传统纸质学术期刊新媒介平台下的数字化学术期刊,满足社会化阅读需求,让学术期刊的信息符合社会不同群体的阅读习惯和特点,丰富期刊学术信息传播途径,体现学术期刊不同载体的利用价值[9]。

3.2数字化阅读符合现代学术信息需要

新媒体时代,科研工作者的阅读需求趋向自定义阅读、个性化阅读、需求性阅读,新媒体平台为这些学术阅读需求提供了多样和便捷可能,学术期刊发展和编辑过程应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开放过程,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不断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更新,不断传播新的学术信息,从而改变传统纸质学术期刊只能依靠物质载体进行学术传播的局限,新媒体发展给学术期刊提供了更多传播渠道、更广阔的传播空间、更丰富的传播信息。数字化阅读满足现代人学术阅读需求,据科学网调查,国内超过80%科研人员希望通过微信平台关注学术期刊的信息[10]。据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11],纵观1999年至2015年国民期刊阅读率变化图来看,期刊阅读量从57.0%下降到34.6%,降幅达22.4%。其中期刊阅读量2015年为4.91本,比2014年的人均6.07本少了19.1个百分点。而在数字阅读中,微信阅读最为普及,有51.9%的成年国民在2015年进行过微信阅读,同比增长17.5个百分点,增幅超过50%。在这次调查中,数字阅读首次明显超过纸质阅读。除了微信阅读,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首次过半,达到51.3%,同比增长1.9%;成年国民手机阅读率最高达到60%,同比上升8.2%个百分点,通过电子阅读器、Pad及光盘阅读等都有所增长。数字化阅读已成未来发展趋势,符合现代人学术阅读需求,必然产生大量的学术阅读信息,形成丰富的学术阅读模式。随着学术群体的年轻化,这些数字化阅读数据将更为明显。

4新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多样传播途径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12],强调要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媒体,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要求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融合发展,遵循信息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介发展规律,强调互联网思维。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是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是实现信息从一个信息源传播到其他接受群体或信息载体的技术手段。媒体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分,传统媒体指纸质传播媒介,新兴媒体则指手机、微信、微博、电子阅读器、电脑等新型信息传播媒介。“要真正把握传媒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其产业发展规律、把握不同媒介形态竞争与融合趋势的资源博弈规律,就需超越传统媒介的认知方式,建构起新兴媒介演进的思维模式”[13]。新兴媒介带给我们的是丰富多彩的崭新生活体验,也使学术期刊与学术信息传播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转折点和挑战点。

4.1扩大学术信息传播空间

传统出版形态的单一化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多样化。传统纸质学术期刊因出版形式,存在着诸多限制,而数字化和网络化走向的学术期刊可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添加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丰富学术期刊出版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读者的审美观感,从而使学术期刊呈现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学术出版特征,使学术期刊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新媒体融合视域下的学术出版,最大26期年第第卷PUBLISHINGJOURNAL限度地发挥学术期刊的出版价值,提供最具时效最有创见的学术信息,满足用户信息需求。

4.2双向传播学术信息

学术期刊的传播应是“双向传播”,学术期刊为学术信息需求者和接受者传播学术信息,同时也要注重受众的信息反馈,并根据这些反馈,形成学术信息的二次传播或后续传播。在新媒体融合视域下,通过对学术信息的再次编辑和是“后编辑过程”[14],后编辑过程就是对出版后的反馈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加工,以此反馈信息对已经出版的期刊进行再设计、组织、审读和加工,形成新媒体形式下的新出版物或学术信息的再生产过程,这是也是纸质期刊出版后的后编辑过程[15]。受众所反馈的信息,基本上是基于他们的学术信息需求,对学术期刊投放学术市场的学术产品做出评价,对学术期刊提出动态需求及良性发展要求,通过反向传播,学术期刊也对以后发展有的放矢,以受众所需提高服务内容。纸质学术期刊通过再编辑过程,使数字化期刊的质量得到不断提高,提供的信息更加有效,符合现代传播需要及信息接受者与阅读者需要,更贴近现代阅读习惯,进一步扩大阅读范围。每一个编辑过程都不是原来编辑的重复,而是原有编辑过程的总结和延伸,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是不同形式学术期刊再产生的过程。在学术期刊不同传播形式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反馈,及时发现期刊及学术信息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优化编辑水平及出版物生产过程,动态显示学术期刊发展过程,将编辑思维、编辑技能、期刊发展动态提升,跟进与时俱进的学术发展需求与读者阅读需要。

4.3丰富用户学术信息需求内容

新媒体时代的学术期刊运作模式将从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和手段,走向“融媒体”发展,学术期刊在转型过程中,“应从提供产品走向整合协同流程创新,在经营战略上要从经营载体走向经营品牌影响力,从满足受众需求走向管理用户需求”[16]。具体操作上,新媒体语境下,优化纸质期刊、建立期刊门户网站、开发微信公众平台等,多位一体,通过不同的媒介与载体,将期刊所具有的目录、内容摘要、在线投稿信息、优秀论文推送、编辑部信息、读者反馈等内容及服务功能明显呈现,以便更好地突出期刊信息,为用户服务,满足作者、读者的阅读需求。除了经营好自家期刊品牌及内容的同时,学术期刊还要注重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数据平台的合作,通过这些平台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同时学术期刊信息平台或有件的学术期刊可与高校图书馆合作推出数字期刊的阅读与评论,将最新学术成果共享给学术信息需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