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论文范例

数字农业论文

数字农业论文范文1

1.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

档案室工作人员在对档案进行分门别类的存储装订之后,电子存档是保证档案数字化的基础,对存入的每一份材料都要认真核实,制作详细的目录表格,把材料的各项信息填写清楚。做好这些前期工作,是档案数字化的前提与基础。在数字化基础之上,科研档案的借阅与查找才能不断提高效率,才能做到“有查立阅、有借立取”,更加方便科研人员对档案的需求。

2.减轻了历史档案的损伤

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起步较早,农业科研档案的保存工作也同时起步,因此档案室内的部分科研档案具有一定的存储历史,有的档案储存时间已有50~60a,纸张的质量与字迹都已经发生了改变,每一次翻阅都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但是又不能一味追求保存而不参与借阅,致使档案失去存档价值。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历史档案的损伤,将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既提高了查阅速度,又避免了对非目标文件的翻阅,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档案。

3.防止丢失与排放混乱

档案管理工作自档案材料交接到档案工作者手中的时候就正式形成了,并在规定程序下对档案进行移交、存档,每一份档案都有自己所在位置与范围,错放、丢失都会影响档案管理工作。因此,档案一经存档,就要确保其所在编目位置,尽量避免错放,以减少混乱现象发生;在对档案进行录入后,只有成为目标文件时才会被查阅,减少查阅该文件时与其他相似文件混淆。而利用计算机系统直接对电子档案进行查档,检索系统直接生成文件内容,可以有效防止档案的混乱排放,减少丢失现象的发生。

二、提高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水平的主要措施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农业科研单位在遵照国家相应法律法规规定的前提下,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档案管理制度。一方面,使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保管、统计、借阅、利用以及安全、保密等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力地促进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方便档案管理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另一方面,提高档案管理的保密力度。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牢固树立“保密工作无小事”的观念,在实际执行中,不断完善规章制度,确保农业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2.加大投入力度,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

数字农业论文范文2

电子信息技术是我国目前比较受欢迎的技术,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探究高科技信息的出现、搜集、转化和传输,电子信息技术大多数都是由电脑的硬件和软件或者是网络来进行普及的。现如今国内的科学技术水平突飞猛进,对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较大的改变,不但是在生活层面进行推广,还在农牧业层面也有较大的应用,例如在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上电子信息技术就有了比较广泛的使用,不仅使土地的使用效率得到较大的提升,还使农业生产的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积极的推动了我国农业发展进程。

2在农业机械中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收益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根本。自改革开放至今,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占有率逐年下降,这对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在二十一世纪后期我国提出了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发展标准。要想使新世纪的农业发展标准得以实现就一定要在生产技术上进行变革,因此电子信息技术也就有了应用的空间,电子信息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科学技术,它主要是进行探究高科技信息储存和应用。最近几年以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信息技术已经逐渐的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来,在农业建设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呈现主要是依靠电脑、通讯设备以及互联网来实现的,使我国的农业技术创新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为今后现代化农业建设夯实了基础,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建设的领域,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使农业的科学技术含量明显的提升。在农业机械化的领域里电子信息技术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建设步伐,然而在农业机械化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第一,没有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投入的成本比较小。通常情况下,电子信息技术是比较高端的技术,尤其是表现在农业机械化的使用上,需要有比较高精尖的实验机械和资金进行注入,与此同时还要有具有专业素质的技术性人才来从事农业机械的操作。就目前农业机械化的进展情况来看,我国对于农业机械化的重视程度还是比较的靠后,这就会给农业机械的进程带来不良的影响,造成电子信息技术不能在农业机械中得到普遍的推广。第二,没有完全的重视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里的使用。现如今部分的企业和领导层逐渐的意识到电子信息技术对于农业机械的有利影响,它可以促进农业机械的不断进步,然而在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时候也会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现在应用到农业上的电子信息技术也只是简单的天气预报和农业信息的传播。如今对于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里的使用还不是完全的关注,农业机械建设缺少了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探究和科研,这就造成了电子信息技术不能够较好的反映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从另一个层面上也表现出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和国外的先进技术相差较大,这就要求我国要加快推进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使用。

3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的特点

3.1农机机械总线通信技术

伴随着农业建设里拖拉机的使用频率不断的增加,所有的农业机械也都得到了普遍的推广,此时就要求农业机械要具有优良的设计性能。通常情况下,在农业机械的操作间里要依据机器型号的不同组装不一样的智能化服务终端,使用技术先进的光缆来作为通讯的主线路,设计出比较标准的连接口来连接全部的机械设备和电子掌控部件,这就可以确保所有的机械设备都可以和核心处理器实行信息的更换,可以随时的接收到有关的信息指令,使农业机械和组成构件可以进行信息的传递和转化,促进农业机械和电脑设备的高效贯通,真正的实现电子信息技术信息化。

3.2农业技术内部电子装备

目前拖拉机等农业机械设备都向着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大中型的拖拉机机械都已经安装了标准的电子控制部件,也就是说它们都已经拥有了单独的电脑控制智能管理器,对于不一样的外部环境制作出适合的电脑控制设备,它们拥有科学的端口。在农业技术发达的国家,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在大型的农业设备里发挥了比较关键的作用,它们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和电子管理系统,所有的机械设备都有属于自己的处理器和电子监控体系,操作室的显示器可以发出指令来对工作间的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管,还能够连接外部信息,对于总监控体系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对系统设备进行不断的更新。

3.3注重人和机械设备的配合

农业机械设备在进行施工的时候都要有工作人员来进行作业,目前农业机械设备操作室的操作盘慢慢的被电子监控设备所取代,智能化的电子终端逐渐取代单纯的数字显示,改变了过去人和机械的简单配合,使人和机械的配合感受逐渐的向良性的方向发展。目前智能显示的关键界面由液晶显示器来呈现,使用了比较高端的机器和掌控设备,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虚拟控制技艺,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挑选适合自己的终端。智能化的终端能够把数据库的信息、图片、视频和语音等信息放到储存卡里进行存储,可以把这些信息带到所有的地方提供软件制作,具有很好的携带性和实用性。

3.4管理决策与机群调度技术

目前,许多的发达国家已经把农业作业电脑设备和农业施工的机械设施间使用无线通信设备创建信息交换的管理信息系统,这样就会把农业作业的现场和农业机械管理总控制室进行较好的对接,总控制室的电脑可以直接的掌握所有的农场的机械终端工作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高效的整合管理农业机械设备。农场里的电脑控制终端里储存了许多的农业高科技技术知识,创建农场管理层的领导体系可以较好的掌控农场的所有信息,使用互联网对农场的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出台适合农场实际情况的决策,使农场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无线通信设备可以随时反馈农场机械设备的工作情况,一旦出现机械故障可以立即反馈到农场总控制室,这样就可以随时的对机械故障进行消除。使用电脑可以准确的分析许多的农场信息,有利于高效的管理农场,使农场的生产效益可以得到较大的提升,使农场的农作物产量得到较大的提高,从而使农场的效益得到最大化的提高。

4结论

数字农业论文范文3

一、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新疆农业科学》近五年(2012-2017年)刊登科技论文统计、分析与评价:包括刊登论文的机构分布、学科分布、作者构成、基金项目来源及分布、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获得科技进步奖项目产出论文数等的分析研究。抽样统计近三年(2013~2015年)获得新疆科技进步奖的农业奖项产出论文在《新疆农业科学》数量和比例。

(二)方法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基于出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和国际化,提升省级科技期刊创新及其影响力新模式

1.提高传播效率,大幅度提高文献检索效率

在原有的基础上,除与万方数据库签订《新疆农业科学》DOI注册与解析链接服务协议取得单篇论文DOI号协议外,签订了投审稿系统、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ScienceCitationIndex、CSCI)、网络首发期刊、淘宝店商及单篇论文二维码的协议,增加了快速检索文献的路径,例如2018年第一期第一篇论文DOI号(doi:10.6048/j.issn.1001-4330.2018.010.001),检索该论文直接输入DOI号即可查询到,或手机直接扫码即可阅读,亦可在微信公众号上全文阅读及下载。目前经过单篇标注已完成《新疆农业科学》DOI标号6874多篇,方便快速检索。出版正刊52期(1355篇),编辑字数3000万字;网络首发期刊数字出版(1395篇)、网络版(1395篇)、开放获取平台(1395篇)、域出版(1395篇)、DOI标识(6874篇)、网络首发(419篇)、单篇二维码(300篇)。在省级农业科技期刊中排名前列。在题名、摘要、关键词、图表题及注释、参考文献均配备中英文对照;改变了以往通过网站才能到检索到单篇论文的落后方式,手机扫码即可阅读全文。签订OSID、CSCI等数字出版协议15个,从多层次、多角度入手,实现数字网络环境下的期刊出版,符合国内外数字库收录规范与标准,全新的数字化出版有利于交流和管理,大幅度提升省级科技期刊的国内、国际和地域影响力。

2.搭建期刊网络平台,扩大读者群及信息

实现期刊数字版、网络版、网络首发、单篇论文二维码、微信公众号、淘宝店商店及手机移动出版全程数字出版流程和数据开放获取。例如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期刊采编软件及网刊系统”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ScienceCitationIndex、CSCI)、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万方数据优先数字出版首批网络首发中国学术期刊(CAJ-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6-4188;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1-6037/z,中国知网;《新疆农业科学》独立网站,通过期刊网络平台《新疆农业科学》有关信息,如期刊介绍、编辑部联系方式、投稿要求等,积极开展期刊的增值服务和个性化信息服务例如签订OSDI协议,逐步适应市场化对期刊的新要求,以最终获得竞争优势,增强期刊的时效性和显示度。(见图2、图3)

(二)数字化对近20年载文的CitespaceⅡ可视化分析研究,被引用次数大幅度上升

近20年来以《新疆农业科学》为例,数字化后载文在CSCD数据库中共被引用10870次。被引用次数呈现逐年稳定的上升趋势,增加200.29%。(见图4)期刊载文主要关注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干旱区农业,棉花、玉米和小麦等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农作物产量及其相关膜下滴灌节水技术,扩大近年来农业生态环境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焦点的论文。近20年来以《新疆农业科学》为例,载文在CSCD数据库中共被引用10870次。被引用次数呈现逐年稳定的上升趋势,2001年被引用仅54次,2004年达到113次,2008年达到了561次,2012年达到1000次,到2017年达到了1149次,是2001年的近20倍。SCI数据库2005年开始有引用《新疆农业科学》期刊CSCD收录论文的记录,2005年有1条施引记录,2008年为11条,2015年为51条,2018年截止检索日期已经达到82条。施引记录数呈稳定的快速增加。国际化程度大幅度提升。载文在SCI数据库中的施引记录数呈稳定的快速增加。国际化程度大幅度提升[1]。

(三)基于数字化完成了载文所辖区域

农业科研团队和个人的科研动态和科研产出的年度报告,为科研领域的科技产出和科技绩效提供依据

1.增加省级科技期刊刊登科技论文的区域特色栏目和重点学科内容,使其更具有权威性和区域性

数字化期刊吸引了重点学科的投稿量,载文的9个重点学科占总数的91.10%,使得期刊更具权威性和区域性[2]。

2.吸引高水平作者群,提高期刊的内在质量

数字化期刊吸引了高水平作者的投稿量,高职称、高学历通讯作者占95.21%,提升了期刊办刊质量与水平[2]。(见图8、图9)

3.提升省级科技期刊刊载层次和水平,使其更具有创新性

基于数字化出版水平的不断提高,吸引高层次和水平的基金论文稳步上升,部级、省部级项目产出论文刊载率由93.63%上升到100%。

4.加大刊载新疆省级排名靠前的综合

性农业科研机构的论文,挖掘相关信息,为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相关依据顶尖科技机构和高校刊登论文的数量和比例是提高期刊文章影响力和水平的重要举措和主要措施,近五年,《新疆农业科学》充分发挥省级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展示区域农业科研最新成果、科研动态的平台和窗口作用,着重增加了新疆主要涉农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刊登比例。

(四)基于数字化省级科技期刊影响力

提升的创新与实践,历经10年在全国综合类农业核心期刊的排名从Q4区冲刺到Q2区,大幅度提升了《新疆农业科学》在国内外科技期刊领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1.线性回归分析期刊载文数量和被引频次,提升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指标排名

线性回归分析,期刊载文数量和被引频次,提升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指标排名,期刊CSCD影响因子稳步上升。2001至2017年,《新疆农业科学》载文CSCD收录4339篇.期刊载文在CSCD数据库中共被引用10870次。被引用次数呈现逐年稳定的上升趋势,2001年被引用仅54次,2004年达到113次,2008年达到了561次,2012年达到1000次,到2017年达到了1149次,是2001年的近20倍[1]。

2.遴选审稿专家队伍,落实论文审查制度,提高刊登论文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2018年召开《新疆农业科学》创刊60周年学术研讨会,换届产生了涵盖全疆农口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的第9届《新疆农业科学》编委会和审稿专家团队。论文统计表明,各学科专家对《新疆农业科学》刊登论文进行了严格审核与把关,刊登的稿件质量明显提高,以刊登论文的通讯作者档次为例,通讯作者中高水平作者由80%上升至95.69%以上;大幅度提升了《新疆农业科学》计量指标。通过约稿组稿出版全国体系论文专刊的形式,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奖项目产出的论文比例。经统计分析可知,在《新疆农业科学》的获得2013-2015年新疆科技进步奖项的数量稳定增加,项目总数量为41项。2013-2015年度新疆科技进步奖项目在《新疆农业科学》数量快速增加,由2013年51篇增加到2015年108篇。《新疆农业科学》刊登论文数量由339篇增加到351篇,期刊刊登论文数量保持稳定[3]。

3.关注期刊在SCI中的被引动态,施引记录数量呈现稳定增长

数字化后载文在SCI中施引记录数呈稳定的快速增加。被引用频次明显迅速增加。SCI数据库2005年开始有引用《新疆农业科学》期刊CSCD收录论文的记录,2005年有1条施引记录,2008年为11条,2015年为51条,2018年截止检索日期已经达到82条。施引记录数呈稳定的快速增加[1]。

4.分析在SCI数据库中被引用数量,被引用次数显著提升

数字化的不断扩大,在SCI施引论文研究热点载文领域也不断突显,主要有农业、棉花、加工番茄、滴灌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防治、育种栽培、遗传多样性、基因表达、土壤、气候变化、长绒棉、烟粉虱、长期施肥等。《新疆农业科学》反映了干旱区农业的研究热点,其影响力、学术水平、学术特色、社会信誉度和读者认可度不断提升。

5.推进国际知名数据库入库工作,大幅度提升省级农业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加强了《新疆农业科学》中英文规范和标准化,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符合英语阅读方式,更加规范,数字化传播手段更加多样,提升了《新疆农业科学》的国际知名度。在国内255种中文期刊分别被国外数据库剔除的情况下,《新疆农业科学》保持住了进入10个国外数据库(新进2个),且分文摘数达到73个。

6.通过多层次的业务培训,人员素质普遍提升

编辑人员多次参加各类期刊及学术交流,培训内容包括:期刊政策法规,期刊出版体制改革,标准规范,论文的编排格式,稿件(中、英)的编辑加工,科技期刊的定位与评价,数字出版与国际化,版权与出版伦理,编辑职业发展与编辑学研究等。学习课件PPT200余个,各项业务培训及继续教育获证书36个。27次参加自治区科协、出版局、部级编辑学会和新疆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等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会议交流。牵头组织召开编委会换届和审稿专家座谈会及全国编辑行业学术研讨会,使自身的编辑业务和专业知识不断增加。通过网络了解和学习国内外有关期刊研究工作等动态,包括: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各大数据库、自治区相关网站等。通过边学边干边提高的方式,编辑人员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数字农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农业科技论文;校对;问题

农业科研和推广人员都需要对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在期刊上,但是在撰写论文时往往只是着重于所从事研究的目的、方法与结果及推广技术本身,却忽略了文章在文字表述上的规范和论文写作时的标准化问题,使得所写文章虽然学术水平很高,但是读者读起来却很不顺畅,大大降低了论文的整体质量。本人通过多年在《辽宁农业科学》的编辑校对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应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对广大科技人员在撰写论文时有所帮助。

1论文题名及文内各级标题出现的问题

1.1题名中出现的问题

论文题目是对文章核心内容的精准表述,是文章创新点所在。它不应该过长,最好不超过20字;不应该写得过大,读者看见题名很吸引人,可是读到内容却感觉空洞,没有新意,使人有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题名与文章内容要一致,不应该脱节;再有就是在论文题名中最好不要出现标点符号。例如有一篇文章的题名是“我国**种业现状及发展方向”,文章题目很大,看篇名应是对全国**种业的概括总结,是一篇能引领**种业全局的文章,可是在编校过程中,却发现内容并不是很全面具体,只是简单地从个人观点角度对**种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论述,经编辑与作者沟通说明,将题目改为“**种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之我见”,这样就避免了文章题目过大,过空,与下面的内容更加贴切。还有一篇文章题名是“**平原苏打盐碱地种稻关键技术”,可是内容并不是单一的种稻技术,而是一篇总结性的文章,是对这一技术环节的归纳总结,所以将题目改为“**平原苏打盐碱地种稻关键技术问题”,加上“问题”二字就更加文题相对了。另外一篇文章是“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创新发展”,题目内容没有问题,但是却不应该有标点符号,应改为“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创新发展”。

1.2各级标题中出现的问题

1.2.1在科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各级标题都应该用阿拉伯数来表示,比如一级标题是“1”、二级标题是“1.1”、三级标题是“1.1.1”、……。1.2.2在二级标题中,如果只包括一部分内容,二级标题就不应该存在了,例如在1后面只有1.1,没有1.2,就不用分层次了。1.2.3因为各级标题都是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所以在内容中分项说明时不应该出现单独的阿拉伯数字,例如标题是:“2.3坚持多措并举,积极探索有效的培养方式,内容中:……有以下几种方式1.……。2.……,”这里的1和2就不应该出现,应变为三级标题———改成2.3.1和2.3.2。1.2.4每级标题的内容也不应过长,应该以简短、准确的语言概括所述小节的内容。

2论文正文在文字表述及标准化中出现的问题

高质量的科技论文,不仅研究的内容具有先进性,实效性,同时在形成论文的文字表述上也应该做到准确、规范。以下是本人在从事《辽宁农业科学》编辑、校对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2.1文字表述方面出现的问题

2.1.1“的、地、得”的不正确使用,例如,“……,成功的研制出机动插秧机……”,应该改为“成功地研制”。2.1.2关联词的不正确使用,“既……又”写成了“即……又”。2.1.3词语运用不通顺,如“蓄水、保墒是成为关键”,用上“成为”读起来很别扭,应该去掉。2.1.4有些字、词是农业科技论文专用的,很多作者经常用错,如“可溶性盐”写成“可容性盐”、“成分”写成“成份”、“对水”写成“兑水”、“秸秆”写成“秸杆”、“水蒸气”写成“水蒸汽”、“籽粒”写成“子粒”、“坐果”写成“座果”……2.1.5单位一定要写全称,如“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不能只写成“辽宁省农科院”。2.1.6在论文中不要出现繁体字。2.1.7如果第一次出现“**年代”,前面须加上“**世纪”,下文中再出现就可以省略了,如第一次出现“50年代”要写成“20世纪50年代”。2.1.8常用玉米自交系Mo17,不能写成M017、MO17、mo17等。2.1.9对于面积单位的表述上,现在一般不用“亩”来表示,而是用hm2,例如,“**hm2”,或者是“**kg/hm2”、**kg/667m2。2.1.10在农业科技期刊中,现在一般不用ppm来表示浓度单位,而应该写成ml/L或mg/kg;酸碱度用“pH”来表示,诸如PH、ph都是不正确的。2.1.11在英文摘要中,经常出现如LiaoningShengyang这种中文式表达,是错误的,正确应该是Shengyang,Liaoning,先城市后省份,中间用“,”隔开。

2.2论文写作标准化中出现的问题

2.2.1省略表达的问题

如10%~20%中前面的%不能省,不能写10~20%;表达面积形状和大小时,如10cm×10cm中前面的cm不能省,不能写成10×10cm。

2.2.2关于正斜体问题

在农业科技期刊中常出现一些生物的拉丁学名。按规定属名和种名要用斜体,命名人要用正体,亚种在属种后加正体小写“ssp.”或“subsp.”,变种则在属种名后加正体小写“var.”。所有的计量单位,如:kg、mol、μL、d、L、J等用正体;数学中的函数、常数、运算符号,如sin、cos、max、π、δ、∑等用正体;化学元素符号也用正体。量符号,如T(热力学温度)、P(压强)、V(体积)等用斜体;数学中的变数,如x、y、f、g等要用斜体;统计学符号,如F(x)、G(x)、f(x)、g(x)、n等也要用斜体。再有要注意的是: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规定书写,如t检验用英文小写斜体“t”、F检验用英文大写斜体“F”、概率用英文大写斜体“P”等。

2.2.3英文编排的问题

在英文摘要中,经常出现用中文的输入法表示英文标点符号的错误。如5、10、20mg/L,在英文是没有顿号的,所以应将“、”改为“,”;英文中的省略号也不用“……”表示,而是“…”3个小圆点;撇号正确的输入法应是“'”,不应写成“’”,双引号正确的输入法是“""”而不是“”。

3结束语

评价一篇科技论文的质量,不能只是局限于其研究水平的高低,还要看作者的文字表达能力,一些标准化的运用是否规范。这些不仅需要广大科研人员在平时多学习、多积累,做为一名长期从事科技期刊编辑、校对的工作人员也应该增强责任心,努力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注意细节,提高校对水平,将平时稿件编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给作者,以便其加以改正,提高论文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曾德芳,王贵春,陈焰,等.农业科技期刊常见校对差错探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6(3):266~268.

[2]姚杰.农业科技期刊文稿及文字加工中常见的问题[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6):752~754.

数字农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数字期刊的发展促使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向数字化经营转型。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加速发展,传统纸质媒体的单一经营模式开始逐渐向数字化出版的多元化经营模式转变[1]。移动终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期刊发展须紧跟时展,形成满足读者消费需求的数字期刊形式[2]。期刊数字化出版是期刊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受到现有体制机制的制约,没有形成成熟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限制了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发展。传统纸质期刊的萎缩使农业科技期刊不得不探索数字出版盈利模式,以拓展期刊盈利渠道。

一、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模式

(一)平台合作

平台合作指农业科技期刊与知网、万方、维普等平台运营商合作,签订出版版权合同。读者在这些平台上可以下载浏览论文,平台按照下载量和浏览量向期刊支付一定的版权费用[3]。

(二)网站出版

网站出版目前越来越受到农业科技期刊的重视,它是期刊数字化的一个重要传播渠道。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农业科技期刊网站都不能提供全文阅读,用户无法下载期刊论文,有的网站长期不更新,远滞后于纸质期刊[4]。

(三)开放存取

开放存取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读者从未使用过开放资源。不同于传统的学术传播,开放存取在充分保障作者权益的前提下,供作者学术成果,为读者免费提供论文信息[5]。

二、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

(一)广告盈利模式

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采用广告盈利模式,是通过向第三方收取广告费盈利,即期刊利润主要来自广告商。农业科技期刊免费或者低价为用户提供期刊内容,以内容吸引大量用户关注,从而获得广告商的青睐。据统计,2019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收入达9881.43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4341亿元[6]。对农业科技期刊来说,用户主要包括农业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和农业生产者等,用户特点鲜明,都与农业相关联,因此,其可以吸引相关的农业类企业投放广告。影响广告盈利的因素包括网站点击率、文章下载量、用户浏览时间等,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要详细了解用户数据,才能获取良好的广告效果。

(二)内容盈利模式

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采用内容盈利模式,是通过网络手段销售期刊内容,向期刊用户收取费用的一种模式[7]。在“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科技期刊可采用直接销售和平台合作等多种形式实现内容盈利。目前,大部分农业科技期刊都有官方网站,其把纸质期刊内容推送到网站上,免费为用户提供期刊每一期的目录和论文摘要内容,用户全文浏览或者下载期刊文章则需要付费。这种直接销售内容的形式虽然没有与第三方分摊盈利,但是期刊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许多农业科技期刊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三)服务盈利模式

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采用服务盈利模式,是通过向用户提供一些与农业相关的服务而盈利的模式。农业科技期刊社通过官方网站后台监测系统,获得用户的下载量、阅读时间、阅读偏好、广告停留时间等信息,建立用户信息库并分析用户行为,实行按需服务。农业科技期刊社需要定期更新与维护用户信息库,如用户点击量减少需要及时分析自身原因,尽快提出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8]。

三、当前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用户黏度低,限制盈利拓展

当前,大多数农业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还处于起步阶段,出版内容形式单一,缺乏新意,无法满足用户需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农业科技期刊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于数字出版的技术开发,仅仅把数字出版当作纸质期刊的附属品,其发行时间也滞后于纸质期刊。农业科技期刊出版的流程一般需经过前期选题策划,待作者投稿后进行三审,最后组稿、排版、校对、印刷发行,整个出版流程至少需要两三个月。对农业科技期刊的用户来说,其希望了解国内外农业科技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而当前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内容与效率远远达不到用户的期望,用户体验差,从而导致期刊盈利降低。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盈利结构

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产业链主体包括农业科技期刊社、数字技术供应商或者平台运营商和网络销售商。农业科技期刊社可通过发行和版权转让等盈利;数字技术供应商可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合或者二次开发数据盈利,也可赚取广告费;网络销售商主要通过提供论文的延伸性服务盈利。数字出版的产业链结构较为复杂,比传统纸质期刊出版环节多,产业链的各个主体都在努力开发新的盈利点。农业科技期刊社主要依靠数字技术供应商对纸质期刊的内容进行数字化,再由网络销售商销售。很多农业科技期刊选择与中国知网或者万方签订合作出版协议,借助这些数据平台扩展期刊的传播范围,以此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数字技术供应商无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在技术上形成垄断局面,占据了整个期刊出版产业的大部分利润份额。农业科技期刊社和网络销售商都不断强调自己在产业链中的重要性,以增加盈利分成的筹码,利益分配不均也导致传统期刊对数字出版处于观望状态。

(三)版权问题未解决,制约产业盈利

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发展迅猛,但其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版权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盗版期刊网站增多,用户在网络上搜索关键词会出现很多相似的网站。目前,在网络上用户可以轻易搜索到期刊文章的电子版,而这些文章并没有获得原创作者的网络授权。面对海量的网络资源,平台运营商很难做到一对一核实版权归属,其把版权问题的解决寄托于期刊社。期刊文章的版权按道理说应该属于作者,但是作者要想文章正常发表,就需要与期刊社签订版权转让协议,包括网络传播权,所以文章的数字版权应属于期刊社。期刊社虽然拥有文章完全的版权,但是在实际网络传播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数字技术供应商则期望获得文章的网络发表版权,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高的盈利。

(四)同质化现象严重,束缚盈利模式

期刊数字出版的初衷是把传统的纸质期刊用数字化技术展示,让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文章。而目前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单一,盈利渠道基本一致,同质化现象严重。多数农业科技期刊依托数字技术供应商期刊,期刊社只提供每期期刊内容,基本不参与后续的数字出版。数字技术供应商虽然在技术上是信得过的,但其对文章内容的把控能力远远比不上期刊责任编辑,在进行网络推广时不能精准描述内容,无法吸引用户阅读。数字出版企业将重点放在技术的提升上,内容把关和营销能力明显不足,以致严重束缚盈利模式的发展。

四、优化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建议

(一)打造精品内容,突出盈利重点

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对传统纸质期刊的发行造成一定的冲击,传统纸质期刊正在逐年缩减发行量,近年来有的高校只订阅电子期刊。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为农业科技期刊提供宣传渠道,虽然纸质期刊发行量有所下降,但是电子期刊发行量呈现上升趋势。总的来说,期刊发行市场因为新媒体的传播而有所扩大,并有效提升了期刊的知名度。为了吸引广告商,农业科技期刊社需要认识到期刊内容才是用户关注的重点。内容一直是期刊的核心,农业科技期刊的网络传播主要还是依靠期刊内容去打造品牌。农业科技期刊要找准自身的定位,了解用户的基本需求,可以学习借鉴国内外优秀期刊的出版经验。农业科技期刊社应牢牢把握内容为王的黄金法则,借助数字技术对内容资源进行加工重构,深度挖掘不同主题的文化内容,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从而在期刊数字化中掌握主动权,不断增加自己的竞争优势。

(二)优化产业结构,拓宽盈利思路

在现有的机制下,农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各个主体的盈利分配是不均衡的。农业科技期刊社虽然是内容供应商,但是在规模上无法与数字技术供应商相抗衡,在利益分配谈判中基本没有话语权,无法充分调动各个出版企业的积极性,导致其难以发挥在数字出版中的资源优势。数字出版是传统纸质期刊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业链中的各个主体只有齐心协力,在合作中达到共赢,才能促使数字出版得到更好发展。农业科技期刊社、数字技术供应商、网络销售商之间需要加强沟通,协调各自在产业结构中的利益分配,形成良好的分配机制,实现出版产业的利益最大化。此外,农业科技期刊的盈利模式还应向多元化发展,不再只依靠广告费和发行费盈利。其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开展用户线上线下培训活动或者提供咨询服务,多元化经营更有利于农业科技期刊的快速成长,为数字出版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三)明确版权归属,完善盈利环境

为鼓励作者创造更好的作品并且继续发表在本刊上,农业科技期刊应该改变传统的授权方式,在与作者签订版权协议的时明确告知作者授权范围和报酬,支付作者数字出版的稿费。目前,我国大多数期刊用户并没有形成付费阅读习惯,大多是从各个盗版网站上下载资源,因此,数字出版的盈利空间大大缩小。数字出版资源比传统期刊更容易复制,传播范围更广,技术的发展导致侵权的方式多种多样,在一定程度上给期刊的版权保护带来困难。国家有关部门须修订有关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数字出版的版权管理,对版权的归属进行细致的划分。此外,农业科技期刊社要进一步完善数字加密技术,对期刊文章采用内容加密、数字水印等技术进行加密。解决数字出版的侵权问题迫在眉睫,只有完善反侵权的法律法规,改进加密技术,农业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提供个性化服务,把握盈利趋势

农业科技期刊可以利用其在农业领域的专业优势和海量的内容资源,根据用户的兴趣提供个性化服务;利用积累的人脉资源为一线农业生产者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也可以提供在线咨询服务;搭建用户与专家、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平台,使其共享农业信息资源;在期刊网站上提供一些学习视频、音乐的链接供用户浏览。农业科技期刊应主动思考如何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更多样的服务。期刊与手机的结合是期刊发展的方向,手机终端更适应现在快节奏的阅读需求。2020年,中国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已达9.86亿人[9],手机的普及给农业科技期刊的发行与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知网、万方等平台已经开发手机App客户端,吸引用户安装使用。运营期刊微信公众号和期刊App的开发是期刊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因此农业科技期刊应建立微信公众号、开发期刊App,方便用户随时随地查阅期刊内容,实现手机在线付费阅读和下载。

五、结语

数字农业论文范文6

为了破解这一尴尬局面,也为了应对加入WTO后国际出版大鳄对我国科技期刊资源的蚕食,更重要的出于科技强国的整体构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提出了科技期刊国际化的概念,就是让科技期刊走向世界,参与国际期刊竞争,争取和强化我国在国际科技期刊领域的话语权。这既是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期刊市场从生存与发展两个层面应对国际化形势和冲击的战略选择。为从国家层面上推进科技期刊国际化,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2012年)等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并在资源配置等方面实行倾斜,分量最重的是2013年中国科协携手五部委联合启动“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通过“以奖促建”的方式,重点支持一批学术质量较高、国际影响力较大的英文科技期刊,着力提升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同时争取每年创办8~10种代表我国前沿学科和优势学科,或能填补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学科空白的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这是国内迄今为止对英文科技期刊资助力度最大、目标国际化程度最高、影响力最深远的专项支持项目。2013年11月,《科学通报(英文版)》等66种期刊和《摩擦(英文版)》等8种拟创办期刊、2种备选拟创办期刊共76种英文科技期刊被纳入计划范围,资助总金额达到9100万元人民币。期刊国际化对山东农业科技期刊来说似乎遥不可及,但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并不是要求所有科技期刊都达到国际化的程度,而是强调办刊国际化的方向和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期刊办刊模式、从办刊理念到办刊能力国际化的过程;通过对科技期刊形式、内容和经营方式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在立足国内市场和本土语言,适应我国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同时,增加国际化元素,进一步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从这个角度讲,期刊面向世界发展应该也必须是山东农业科技期刊追求的目标。

2重点扶持,打造精品科技期刊

为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科技部自2000年以来,先后立项进行了“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战略研究”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服务与保障系统”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打造精品科技期刊的概念。2005年制定了精品科技期刊遴选指标体系,出台“精品科技期刊战略实施方案”,对入选期刊分类分级提供经费资助,并给予以政策支持为主的多方位扶持。2008年公布了第一批300种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和23种国际化精品科技期刊名单。2011年进行了第二次评价。在此基础上,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12年推出“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平台”(简称F5000),从300余种“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遴选出各学科影响力较高的5000篇科技论文,面向公众开发,扩大论文影响和利用深度,同时平台将与国际和国内重要检索系统链接,向世界推介我国的优秀科研成果,增强我国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科协2006年启动“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设立了培育国际知名期刊、培育国内领衔期刊、培育精品后备期刊项目。此后每三年为一个实施周期,陆续设立精品科技期刊示范、期刊学术质量提升、期刊出版质量提升、期刊出版人才培育、期刊数字出版建设、期刊资源集约建设等项目。至2011年,共有454种(次)期刊成为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资助总额为4840万元。中国科协网特设立“精品期刊工程项目”栏目,每月将从科技期刊示范项目各选择一篇代表性论文刊登,进行广泛交流。“精品科技期刊战略实施方案”规定对项目支持的期刊要从期刊已有的基础和学科优势、期刊的规模和集约化效应、期刊的国际化要素、主办单位条件和编辑人员素质四个方面进行考查,尤其强调“编辑的业务素质在提高期刊声誉中起主导作用,主编的魅力和责任感是办好科技期刊的关键条件,严谨的审稿机制、编委的学术地位是期刊学术水平的前提”。“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也要求受资助期刊应围绕加强期刊优秀选题组稿、提升高影响力论文比率、加强审稿专家队伍建设、实施优秀论文奖励政策、加强期刊编委队伍建设等八个方向实现重点突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精品科技期刊战略”实质上是对学术期刊社会公益属性的认可,表明在转企改制的背景下国家已有政策、基金和资金作为扶持。一般而言,在国家出台科技、农业相关扶持政策后,地方政府也会制定相应配套措施。科技期刊大省陕西到2012年已举办了两届精品科技期刊的评选和奖励。这无疑给山东科技期刊以遐想和期待,但任何扶持都是有标准和条件的,其中学术质量是科技期刊永恒的主题。

3优化期刊结构和资源配置,实现集约化发展

集约化经营首先是应对期刊国际化竞争的必然选择。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各主要国际性出版商在近半个世纪以来通过期刊兼并、新刊创办等手段进行资源整合,实施期刊集群化经营战略,以实现最大限度占据市场份额之目的。国际最大期刊出版商爱思唯尔于1947年创办第一份期刊,直到1970年其期刊数量也不超过10种,但此后通过不断的兼并整合,目前已拥有2500余种期刊,每年发表在国外期刊的中国科技论文中超过26%发表在爱思唯尔学术期刊上,中国科研工作者每年下载的外文科技论文中,有59%来自爱思唯尔的科技与医学全文数据库ScienceDirect(SD)。自然出版集团截至2011年共出版期刊102种,其中自办期刊40种,联合出版期刊62种,其核心期刊《Nature》发表过1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论文,仅2011年中国在《自然》系列期刊上225篇,比2010年的152篇有明显增长,与2000年的12篇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这些著名的出版集团能吸引包括我国在内的优秀科学家,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们世界公认的学术影响力。2011年的《期刊引用报告》(JCR)显示,近700种爱思唯尔期刊(约占其总数的40%)名列JCR学科分类的前10名,其中188种期刊名列前3名,13种位列第一;《柳叶刀》系列杂志的影响因子最高,从33.633上升到了38.278,《细胞》的影响因子则稳定在32.403。自然出版集团自办40种期刊中,2009年的影响因子超过20.000的期刊有14种,超过15.000的期刊达到19种,2012年最新的JCR排名中,有14个排名同类期刊第一;《Nature》的影响因子达到36.280。在综合类科技期刊中连续5年位居第一。如此卓然不凡自然云合景从,由此不仅可以吸引世界顶级的科研成果,而且可以迅速提高研究者的国际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力。当然,从300多年的科技期刊发展历程和当今世界范围来看,集约化并非提高科技期刊竞争力的唯一途径,出版100种以上期刊的出版机构非常少,即使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这样的大出版集团也屈指可数。但科技期刊的集约化、规模化效应却显而易见,也是科技创新所必须的,究其原因,在于学术资源和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与配置,学术受众链的有效接续和学术的衍生开发,期刊的整体经营与学术成果的系统推广,不同期刊的强势互补。爱思唯尔出版公司有7300多名期刊编辑、200000名审稿人监控期刊的内容和学术方向,并负责同行评审过程的运行,在保证审稿质量的同时,密切关注新兴和交叉学科的发展,进行周密的市场调查,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热点适时创办新的刊物。以干细胞研究为例,文献计量学研究显示该领域论文产出近10年快速增长,这从统计学角度印证了该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爱思唯尔下属的细胞出版社抓住了干细胞领域研究大发展的时机,在2001~2007年创办《MolecularCell》、《DevelopmentalCell》、《CellMetabolism》、《CellStemCell》等系列杂志,并在该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样,自然出版集团影响因子超过15.000的19种自办期刊中有15种创刊于2000年后,其中14种与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密切相关。仅通过对学科发展前瞻性的判断力,集约化经营的人力资源优势即可见一斑;两大集团在期刊出版方面的专业化、品牌影响力、先进的网络化数字化平台、集团化的运营和营销等因素都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且从经济角度看,集约化的核心内涵就是靠规模经济实现高效管理,从而节约成本,并实现整体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爱思唯尔在2011年收入为61亿英镑且年均增长14%,利润率高达37%,80%的收入来源于科技期刊。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带来的这种“名利双收”令我国科技期刊界叹为观止,从国家层面看,不啻为一剂破解报刊业“小、散、浅”的结构性弊端、增强报刊出版传播能力的济世良方。作为第一批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和国内第一家工商注册的“中国”字头出版集团公司,2003年6月成立的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标志着中国科技期刊拉开了集群化发展的序幕。截至2012年8月,该公司汇聚了260多种专业科技期刊,每年出版科技论文3万余篇,从期刊数量看,位居国内之首,全球第十;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期刊已达126种,形成了国内外医药卫生界数量最大的期刊系列;高等教育出版社Frontiers系列期刊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系列期刊已合计达到24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期刊集群”或“期刊联盟”目前多停留在“规模化”和“市场资源”的层面上,距“集约化”尚甚远。期刊集约化经营首先要解决的是分散,更重要的是从粗放增长转向强化内涵。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在这方面令人称道,重组后的11种科技期刊近年来影响因子屡创新高,期刊的论文质量及学术影响力发生了质的变化,5个英文期刊全部被SCI收录,已初步形成生命科学领域的高端集群。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将原分散于各学科的6种期刊集中在学校出版部统一管理,管理上实行“五权统一”,即主编聘任权、编制调配权、职称评聘权、财务管理权、年检审验权集中在学校出版部;办刊上实行“五好建设”,即“好品牌、好管理、好队伍、好渠道、好效益”的期刊评价体系;经营上实行“五位一体”,发行部、广告部、网络部、开发部、会展部共同组建沈阳新农传媒公司。经过4年的运营,不但期刊影响力普遍显著提高,2012年期刊经营收入达到2000万元。

4大力推进数字出版和期刊网络集成平台建设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主要国际性学术期刊出版机构每年都投入巨额资金完善其在线出版平台,使ScienceDirect(SD)、SpringerLink等期刊服务平台集成海量信息,彰显强大功能,吸引众多客户群,抢占学术传播制高点。1997年,爱思唯尔成功研发了全文数据库SD,为24个学科2500多种电子期刊提供网上检索下载服务。此后每年六、七千万欧元的投资使该数据库汇集了全球领先的科技、医学期刊,得到了130多个国家1100万科研人员的认可,成为全球范围的大学和研究性图书馆主要使用的产品,也是中国用量最高的外文数据库。目前SD全文数据库可提供900余万篇全文文献,更重要的是,这些数字化的论文全文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纸本文献PDF格式的仓库,而是综合了搜索引擎、Web2.0、视频音频、文献格式输出(Refworks、ReferenceMan-ager、ProCite、EndNote)、文献的统计分析、个性化定制等各种功能,从而正在成为研究人员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爱思唯尔集团经济实力借全球范围的数字内容销售得以迅速扩张,SD成为其重要的利润来源。2000年,爱思唯尔集团期刊收入中数字化业务占比为22%,到2011年达到了63%;其旗下研发运营SD的科学技术部目前86%以上的收入来自数字出版,其中期刊业务的数字出版收入占比更是高达95%。爱思唯尔也通过不到10年时间完成了从传统出版商到信息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其数字化产品的收入已超过总收入的80%。目前,不但部分国外著名科技期刊已将办事机构设在我国一线科研单位,与国内优秀科技期刊争夺最新科研成果的首发权,而且世界排名前几位的期刊出版集团也已进入中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市场,凭借其数字出版先进平台的优势和成熟的商业模式,网罗各种具有现实与潜在价值的期刊,致使高端期刊外流严重。2009年SCI影响因子排名前30的中国期刊中,与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等合作出版的就有28种。从经济角度看,爱思唯尔SD自2000年以来,先以发达国家16.7%低价策略开拓中国市场,到2006年向我国高校提供3000多万篇下载量,占外文科技论文下载量的59%,形成对其产品的高度依赖。此后我国高校被迫接受每年涨价15%的条款,仅此一项,2007年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每年要支付49.7万、39.9万、31.2万美元,如果涨价到发达国家水平,每所高校每年将付出l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提升科技期刊竞争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没有先进的传播手段,不解决好出版平台的问题,即使国内期刊学术影响力再高,即便能够争取到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但为了获得更好的国际传播效果,也只好与国外出版商合作,使相关知识产权落入他手,国内数字出版方面也因缺乏优质内容而举步维艰。即便像爱思唯尔这样年收入61亿英镑且年增长14%的庞然大物,其中国区总裁张玉国先生仍断言:如果只有内容优势,5年之后爱思唯尔也会被淘汰。换言之,如果爱思唯尔不继续具备传播优势,内容优势也可能会被别人占有。显而易见,一流的数字出版平台已成为科技期刊发展的核心竞争要素,加快数字化进程,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期刊网络出版平台,已成为中国科技期刊出版的当务之急。目前我国期刊的数字出版仍处于初级阶段。2011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1377.88亿元,期刊的数字出版仅为9.34亿元,科技期刊更少,而且主要靠几个数字出版平台所付的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前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借助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龙源等期刊数据库;二是通过门户网站,2010年1868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有1105种自建网站,其中50种实现了在线预阅读,但多数门户网站依然处于Web1.0时代,仅提供期刊目次、文摘或全文下载功能,实现稿件流程化、网络化管理的科技期刊数量偏少,实现Web2.0的互动、沟通模式的更是凤毛麟角。主要形式有纸质期刊网络版、数字优先或延后出版、同步上网等。严格来讲,这些只是期刊的原生态数字化传播、印刷期刊的网络复现,是从传统的印刷期刊向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出版的过渡。有鉴于此,原新闻出版总署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和《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及《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均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把数字出版关键技术的研发列入重大文化科技项目,发展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建设8~10个海量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对出版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深层次开发利用。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期刊数字化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期刊数字化的主要发展趋势的开放获取(OA)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201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已收录180种期刊、65万篇论文,全院330余种期刊将陆续实现开放获取;中国科协1050种期刊中已有300多种开放获取;教育部公益性学术论文网站“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科技期刊栏目是OAJ集成平台,目前入网期刊已经达到550种,论文60万余篇,累计下载量1200万次。就地方性行业期刊而言,在数字化传播背景下,借助互联网查阅资料已成为科技期刊的主要阅读群体———科研工作者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读者搜索的是能直接满足需要的“文”,那么未来的学术交流与传播将很有可能打破“刊”的概念,换言之,如果数字出版机构再获得学术“把关人”的资质,一旦数字出版的论文在职称晋升、学位论文、课题申报和鉴定等方面获得相关部门的认可,其强大的传播优势将彻底把使安常习故的传统编辑部体制和纸质期刊逼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这绝非危言耸听,也是山东农业科技期刊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5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期刊转型升级

数字农业论文范文7

一、稿件初审主要任务

科技期刊编辑进行稿件初审主要有四个任务:第一,基础评价,即稿件是否为科技论文,是否符合本刊办刊宗旨,稿件内容是否在本刊刊登范围内,稿件中是否存在政治性问题、涉密问题等。第二,对论文的学术质量进行评价,即对论文的真实性、创新性、科学性进行评价。第三,对论文的写作质量进行评价,包括文字质量、撰写格式和规范化程度、写作水平等[2]。第四,编辑要在以上审读结果的基础上,及时写出初审报告,并对稿件提出取舍意见和修改建议。如果编辑收到投稿后能快速、准确给作者提供反馈意见,不仅有利于稳定本刊的作者群,而且对复审工作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

二、稿件初审工作内容

(一)判断稿件是否符合本刊办刊宗旨与刊登范围

编辑收到投稿后,要在仔细审读稿件的基础上,从文章题名、摘要、标题、图表等方面判断稿件是否为科技论文,是否符合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否在本刊的刊载范围内。农业科技期刊虽然基本不涉及政治思想方面的内容,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其政治思想问题往往隐藏在图表或字里行间,编辑人员要强化自身政治敏锐性,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初审时应谨慎对待与处理稿件中的政治问题、疆界问题等[3]。如遇病虫害方面论文,要核查是否为检疫性病害或虫害,通过查找参考文献、与作者交流、咨询专家等方法判断是否有涉密内容。对不符合本刊办刊宗旨、不在本刊刊载范围内或有其他不能上刊原因的问题稿件做退稿处理,写好退稿信。退稿信应对文章给予公正的评价,详细说明退稿原因,同时,可给作者介绍一下本刊的办刊宗旨与论文主要刊登范围,真诚欢迎作者如有符合本刊办刊宗旨的文章能继续投稿。对于研究方向与期刊刊登范围相近但又存在疑义的稿件,及时提交编辑部主任或专职副主编处理,也可通过请教专家或其他方式确定稿件的处理意见。

(二)判断稿件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判断投稿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是编辑初审稿件最基本的任务,编辑要严格负起学术把关的职责,不仅要选用多种适宜的数据库进行检测,而且要通过参考文献和关键词检索排除隐性学术不端行为,严防学术不端稿件上刊,净化学术环境。编辑进行稿件初审时,可将符合本刊办刊宗旨的论文上传到AMLC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论文平台上进行多次检测与比对,可以初步筛选出抄袭、剽窃、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通过核实作者署名与基金项目,可以避免出现论文、署名不当等学术不端行为。但是,各种软件都有自身的缺陷,如AMLC检测系统对图片、表格、公式的检测存在疏漏,所以,编辑不可只依据AMLC学术不端软件等数据库结果判断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建议使用多种数据库进行检测。编辑在初审时要重视对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隐性学术不端行为并不存在抄袭、剽窃等行为,是作者通过大量文字更改致使学术不端文献检测正常,但稿件有些内容与检索出来的论文内容大致相同。编辑通过将投稿与参考文献、关键词检索出来的相似文献进行比对,可以发现隐性的学术不端行为。对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稿件,编辑要做好退稿处理。在撰写退稿信时,不忘加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政策宣传,加强对作者学术规范和科研道德的教育,培养作者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净化学术环境。

(三)对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做出评判

编辑初审时,要从专业的角度,对稿件的原创性、科学性、真实性进行审查,此项工作是编辑初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稿件内容可能会涉及农业各学科的多个领域,编辑往往只对自己所学的领域的专业知识熟悉,而对非本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不太了解,编辑在初审稿件时,应多查、多看、多问,多下载相关文献资料,多查询同类期刊,多询问相关专家、学者与资深编辑,通过日常学习与工作积累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学识水平和评判能力。编辑在初审稿件时,要对论文所涉及的具体问题有所了解,选择3~4个能准确展示论文内容的关键词,输入相应数据库进行检索,将检索出来的5~10篇相关文献下载下来,同时,也将与投稿内容相近的参考文献的全文下载下来,分别与作者投稿进行对比,通过文献对比可以帮助编辑对稿件的科学性、创新性做出初步判断。编辑选择数据库时,尽量选择多个适合的数据库进行联合检索,将检索出的文献的全文下载下来进行比对。采用下载相关文献与原投稿进行比对的方法,首先,可以增强编辑对论文的理解,帮助编辑发现新投稿件与检索出的文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利于编辑对论文的创新性做出准确判断;其次,可以了解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方法,掌握论文撰写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质量,从而对论文的科学性做出判断[2]。

(四)检查稿件的文字质量、撰写格式和规范化程度

编辑在初审稿件时,要重点审核稿件的逻辑性与一致性,检查投稿内容逻辑是否清晰,语言文字是否简明扼要。有些作者写文章时,只关注文章的结构,往往忽略语句的完整性,文章中有些语句缺少主语或宾语等[4],还容易出现摘要、正文、结论不一致的问题。编辑初审时如果发现逻辑性问题、语言文字问题,可在撰写稿件退修意见时,将发现的问题一一标注清楚。编辑还要对公式、数字进行检查核对,看公式是否撰写有误,稿件中的相关数据带入公式后是否出现正确的结果。图、表是表达实验数据、观察结果和科学思想的形象化语言,具有形象、直观、真实、完整的特点,能客观显示研究内容、研究结果和研究水平[5],在科技论文中被大量使用。编辑初审时要检查图表中的数据与正文数据是否一致,图表中的内容是否与正文相符,图表的使用是否规范。如:图的横纵坐标及其标目是否齐全并标注正确,坐标轴刻度线标注是否规范;表格是否采用三线表,表格设计时是否遵从表格竖读的特性,量和单位的组合形式表达是否规范等,以稿件刊登后能让读者读懂表格中的每个字、每个符号、每条线及每处空白[6]为宜。编辑在初审稿件时还要重视审核参考文献的标引问题,应重点查看以下内容:①引用的参考文献是否为近几年发表的论文。②引用的参考文献内容是否与稿件内容相关。③是否已完全标注参考文献。此项工作可以通过学术不端文献检测、关键词与参考文献检索核实。④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是否规范[2],是否出现作者姓名错漏、期刊名称错误等问题。⑤参考文献序号与能否正文中内容一一对应。

三、重视稿件初审退修工作

科技期刊编辑尤其要重视初审退修工作,初审退修是编辑根据在初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给作者提出的进一步完善论文内容、提高论文撰写质量的修改意见,以利复审专家对稿件进行科学性方面的评判[7],从而提高稿件审稿效率,提高稿件录用率。编辑在初审工作中,要尊重作者的劳动并注意保护作者的投稿积极性,如发现稿件存在结构混乱、层次不清、逻辑性差、试验论据缺少统计分析等问题,不可直接“一棍子打死”,可通过向作者提供本期刊的体例模板,引导作者写作,通过及时与作者沟通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指导作者撰写出符合要求的科研论文。对于有创新性但作者写作经验不足,尚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的论文,编辑要在仔细审读稿件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详尽的修改意见,使作者修改稿件时能做到有的放矢,加强逻辑性与可读性,突出科学性与创新性。图和表作为科技文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用得当可以使艰涩难懂的研究以一目了然、清晰明了的形式呈现给作者,大大提高文章的可读性[8]。编辑可以提前编辑好图、表的使用规范和标准,必要时提供给作者,帮助作者熟悉图、表的使用规范,以利作者编制出与论文内容契合度高的图、表,准确使用图、表来表达研究内容。编辑还可通过定期公布和更新经编辑部查验的新兴科技名词供作者使用,以提高科技论文用词的一致性和准确性[9]。初审退修的稿件,待稿件修改完成并返回编辑部后,编辑还要对文章内容与写作形式等再次进行仔细审查,如仍存在内容撰写细节性问题,需再次提出文章修改建议,指导并帮助作者再次进行文章修改,直至文章修改整理到位后再发给审稿专家审稿,避免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集中在语言和表述形式上,而弱化了对稿件在学术层面上的评审[10]。

四、提升编辑素养,提高评判能力

农业科技期刊编辑岗位基本没有“科班出身”,大部分是从农业院校毕业生中招聘而来,或直接从科研岗位转岗而来,要想高效准确地完成稿件初审工作,需要通过不断学结提高自身编辑素养,丰富专业知识,以应对期刊编辑工作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首先,编辑要不断提高自身编辑素养。编辑要通过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编辑专业知识,掌握行业规范,提高语言文字驾驭能力。编辑可以通过参加国家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参加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班、出版专业继续教育培训等系统学习编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编辑实务,全方位提高编辑素养,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增强法制意识和规则意识[11],并将掌握的编辑理论知识应用到初审实践中,通过在编辑工作中的实践操作逐步掌握并强化提高。编辑可通过日常工作积累、不断总结初审工作经验、向资深编辑请教、与同行交流、认真研读编辑类刊物等途径提高编辑业务能力。其次,编辑要不断丰富自身学科专业知识。科技期刊编辑在初审工作中可以接触到大量不同研究方向的科研论文,这是一个有效的学习专业知识的途径。编辑在初审稿件时,需要下载相关文献与投稿做对比;复审后,要结合专家提出的审稿意见有针对性地指导作者修改稿件;在稿件校对过程中,要一遍遍核实文稿中的细节性内容,这都给编辑提高专业学术水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编辑还可以通过浏览专业刊物、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等途径学习相关学科专业知识。通过阅览文献学习、向科研专家学习、向作者学习、向审稿专家学习,并在审稿实践中加以应用,不断积累,编辑的专业知识水平会不断提高,同时,评判来稿科学性与创新性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数字农业论文范文8

1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现状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官方网站公布的“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名单(共5756种)”[3]和“第二批认定学术期刊名单(共693种)”[4]以及“期刊/期刊社查询系统”和引证报告[10],查询统计得到国内正式出版的英文学术期刊共239种。根据期刊的载文内容,将中国英文学术期刊划分为自然科学综合、理学、农学、医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科六大类别。239种英文科技学术期刊覆盖了全部五个自然科学基本大类。30%的为工程技术类,30%为理学类,18%为医学类,自然科学综合、农学和人文社科三个大类的英文期刊则分别占7%、8%和7%(图1)。从整体上看,理学和工程技术类的英文期刊较多,共占英文学术期刊的60%,相对而言,自然科学综合类、人文社科类和农业科学类的英文期刊偏少。239种英文学术期刊中有115种被SCI收录,占比48.5%;而农业科技英文学术期刊共18种(2种停刊),有7种被SCI收录,占比43.8%。虽然中国农业科技英文学术期刊数量较少,不同学科之间知识传播特性存在差异,但这反映了我国农业科技英文学术期刊的整体水平在国内较高,还有较多的机构有创办农业科技英文期刊的机会,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中国农业科技英文学术期刊现状

在国内正式出版农业科技英文学术期刊共18种,有2种已经停刊,如表1所示,下文就针对其余16种刊物进行分析。

2.1创刊时间分布

中国农业英文科技期刊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90年代,创刊的农业科技英文期刊有6种,在其后的10年出现低潮,仅有3种创刊,并有2种停刊。2010年后进入创刊活跃期,截至2018年,新创刊9种。而仅2018年一年就有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创办了《JournalofCottonResearch》,沈阳农大创办了《Biochar》,农业信息研究所也正在筹办英文刊。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对英文科技期刊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规模也会更加显著地扩大,农业科技英文学术期刊面临的竞争也会更大。

2.2主办单位分布

在16种农业科技英文学术期刊中,有6种英文期刊由各类研究院所主办或共同主办,科研院所是英文期刊出版的主力,约1/3由高等院校主办或共同主办(5种);1/3的期刊获各级学会支持(5种),说明获得学会和专家的支持对英文期刊的长期发展十分重要。

2.3出版周期

我国农业科技英文学术期刊除《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外,其他均为双月刊或季刊,平均出版周期2.43个月,出版时滞长,对学术传播与期刊影响力都不利,这应与英文期刊稿源不足和编辑审稿难度较大有关。优化工作平台和流程,提高审稿编校效率,缩短出版时间,采用线上出版,数字出版,融合出版对期刊的传播十分重要。

2.4出版平台

国内大部分的农业科技英文学术期刊主要选择“借船出海”的办刊模式,并施行了开放获取(OpenAccess,OA)的出版模式。16种期刊中13种与国际知名出版商进行合作(Elsevier7种,Springer6种),11种采取了OA出版模式,7种期刊已经被SCIE收录。可见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主要依托国外出版机构在海外发行与传播,以借助国外出版机构平台,扩大传播范围,提升影响力,拓展稿源,增加引用和数据库收录。与国际知名出版商进行合作的期刊能更快地提高国际影响力,50%采用国际出版平台的科技期刊在5年内被SCIE收录。因此近年来新创办的期刊,均采用这种“借船出海”的方式。

2.5主要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是科研成果、实现学术成果交流与共享的主要载体,其出版内容展示了国家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其国际影响力反映了国家的创新能力、学术核心竞争力以及国际话语权。创办英文期刊的目的是让中国科研成果走出去,参与国际交流,扩大国际影响力。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主要采用权威数据库的期刊引证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为科睿唯安公布的JCR系列评价指标。

2.6数

期刊数一方面反映了期刊的容量,另一方面也反映期刊的稿源情况和传递科学信息的能力,也是期刊遴选为核心期刊的基本考量因素,受到作者和读者的广泛关注[13]。2013-2017年,16种中国农业科学类期刊数变化存在差异,如表3所示。9种期刊的数增加,平均增幅为50.84%。增幅最大的是《TheCropJournal》,2013-2017年增长205.26%,其次是《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增长45.54%。另外4种期刊数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平均减少25.32%。减少幅度最大的是《ForestEcosystems》,减少幅度为40.00%,其次是《RiceScience》,减少幅度为36.84%。笔者认为,学术期刊更注重发文内容和学术分量,有些期刊出现载文量下降是正常合理的,有些期刊(例如精品期刊)并不需要过分追求载文量。

3提高中国农业科技英文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建议

世界级水平的期刊都是以英语作为出版语言的,英文科技期刊作为国际信息交流的媒介,其创办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14]。我国科技信息与重要科研成果向世界顺畅表达和互联互通都离不开英文科技期刊。结合目前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如优质稿源流失严重、出版时滞长、国际影响力弱等,本文提出了提高中国农业科技英文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若干建议。

3.1培养国外优秀作者群,增加优质稿源

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若想走出国门,提高国际影响力,首先就要有优秀的作者群,特别是来自欧美国家的优秀作者群[15]。由于新创办的英文科技期刊影响力弱,难以获得优质稿源,想要培养国外优秀作者群,必须发动国际编委的力量。由国际编委向本国研究领域内的优秀专家推介,邀请这些专家为期刊撰稿或组稿,利用国际编委广阔的人脉资源,增加潜在的国外优秀作者群。国际编委还可在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专题会议中向参会人员宣传期刊并征集会议论文,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另外,由于语言障碍,英文科技期刊的审稿在国内存在一定的难度,国际编委可推荐本国优秀的专家为期刊审稿,提高稿件的质量,增加期刊的学术价值。例如在中国农业科技英文期刊中,《HorticultureResearch》的成长速度非常快,其于2014年1月在Nature官网正式上线发行,2017年2月被SCI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3.368(JCR2017),短短三年就位居园艺学科排名第一,并被评为Top期刊(Top期刊为Q1区期刊中的顶尖期刊),这充分体现了主办单位以及主编编委对期刊的投入与支持的重要作用。除了发挥国际编委的作用,期刊还可采用主办国际学术会议的方式增加国外作者,如《FrontierofAgriculturalScienceandEn-gineering》2017年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优秀专家参加会议,制作会议专刊,使得国外作者投稿量剧增,国际发文量从2014年的4.6%增长到2017年的22.4%,增长了约5倍,从而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优秀作者群使期刊的学术价值和质量得以提升,期刊的学术价值和质量提升后许多优秀作者会主动投稿,如此就形成了良性循环,有利于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3.2依托数字出版平台“借船出海、造船出海”

目前,知名的数字出版平台有Elsevier、Springer、Wilson等。国内的英文科技期刊通常选择与这些知名的数字出版平台合作。我国大部分农业类英文科技期刊已与国际出版平台合作,“借船出海”已成为我国农业类英文科技期刊的普遍办刊模式[16]。国际出版平台不仅能帮助期刊提高国际显示度,其国际采编审发服务系统和国际宣传、国际数据库收录等服务也能为读者、作者、编辑和专家的工作提供便利。但是国际出版平台通常还存在高昂的费用问题、自主版权问题和数据安全隐患问题等诸多不利因素,对于经费不足的新刊而言,走一条“造船出海”的道路也未尝不可。目前,国内已有自主研发的NML(Nano-MicroLetter)数字出版平台[17]以及逐渐兴起的微信公众号移动数字出版平台。例如,浙江大学主办的《WorldJournalofEmergencyMedicine》并没有海外合作出版社,通过“造船出海”模式,一步步被Pubmed、SCI收录。这些数字出版平台提升了期刊与国际化接轨的速度,使得稿件的和科研论文的下载具有了更加快速便捷的渠道,实现了优质稿件的及时刊登,提高了科研成果的时效性,为期刊的良性循环提供了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