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数学课堂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范文1

摘要:在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着理解偏差、创设内容不符实际、创设形式过于单调、创设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应该提高对教学情境创设的认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创设多样有趣的教学情境;针对重点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课堂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情境创设存在很多问题,创设教学情景一定要因课制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情境创设目标不明确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常常没有时间或没有能力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在课堂上再现出来,往往是根据某些数学知识创设情境,目的性不明确。

1.2教学情境创设内容脱离实际

通过调查发现,有的中青年教师在人教版数学教材使用中,一般会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教材中的情景题材,而很多老教师则是直接用情景图,与实际教学内容关联性不带。

1.3教学情境创设形式过于单调

大部分教师情境创设的形式都过于单一,没有新意而且比较单调,模式范围较小。有的教师在创设《最短路线》教学情境时总是用学校、公园等学生熟悉的环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容易厌倦,学习兴趣会大大递减。

1.4教学情境创设重点不突出

很多教师对情境创设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认为课堂上只要创设情境就可以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于是就会出现在课堂上处处有情境,时时有情境,不能突出重点学习内容,导致了教学淡化了数学的重点内容,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问题的对策建议

2.1明确教学情境创设目标

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引领整个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流程,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师首先必须全面了解情境创设目标的功能,对课堂情境创设目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解决为什么要明确教学情境创设目标的问题;其次,必须知道情境创设目标包括哪些内容;最后,必须掌握教学情境创设目标的方法,解决如何准确体现教学情境创设目标的问题。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学情境创设目标,创设良好的情境,并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

2.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当学习新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越接近,就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创设与新知识相近的生活情境,才能让学生积极投入新知识学习当中。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从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来创设情景,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重要性,又有利于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起点,有效利用课堂上每一分钟,保护学生好奇心和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其次,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个高效的教学情境。这样的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熟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去接触新知识,学习新知识。

2.3创设多样且有趣的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兼顾三维目标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取趣味性素材,提高学生参与性与积极性。教师要精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利用亲身感悟来获取知识并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发展个性。首先,教师要善于总结学生兴趣类型和兴趣落脚点;其次,根据本节课所要学的新知识,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教师只要真心投入到学生生活中去,就不难挖掘出创设趣味性情境的素材。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对新知识感兴趣,积极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提高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效率。

2.4针对重点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通过“备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是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前提。在情境创设时教师应认识到情境创设在教学中不仅仅起到知识的引入作用,而应自始至终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成为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教师根据重点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所要学内容的重点。教师要对知识进行有条理的分析与整理,准确把握每节课的重点内容,然后才能根据重点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李爱琴.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若干思考[J].学周刊,2017(33):95.

[2]张洪高.教育的正义性[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

[3]李玲.对数学情境创设的思考和实践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7(34):203.

[4]刘娟娟.小情境大智慧——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创设的价值和原则[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01):45.

[5]许占辉.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02):70.

[6]吴丽环.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08):71.

[7]于波.中加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方式比较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08):114.

作者:张冠玉 单位:南昌大学医学部玛丽女王学院

第二篇:精讲巧练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精讲巧练有利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实效,其策略有:⑴精心备课,夯实精讲巧练基础;⑵精彩导入,激发学习兴趣;⑶精讲知识,巧练知识技能。当前,题海战术和知识灌输仍是不少数学教师的法宝,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常让学生兴趣尽失,也使课堂教学陷入低效。要走出这种困境,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精讲巧练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展开有效练习,培养出优良的数学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实效。

一、精心备课夯实精讲巧练基础

精讲巧练是以教师的精心备课为前提的。因此,教师在备课上应精益求精:⑴要熟悉班级学生,了解学生现有的数学水平,才能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突出重、难点,提高备课的针对性;⑵紧扣新课标,深入钻研教材,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为基础,善于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精加工。通过加工,优选教学方案,设计出浅显易懂的、有代表性的知识范例,精挑细选出易启发学生的或易出错的习题,夯实精讲的内容和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领会知识的效率,帮助学生通过巧练培养认知能力,取得优良的学习效果。

二、精彩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的精彩导入,常常能创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兴趣盎然,快速融入课堂,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一般,教师可借助三种精彩导入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⑴巧设悬念导入。教师把课前巧设好的悬念呈现给学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妙趣横生,牢牢吸引他们主动思考。比如,教学“年、月、日”时,我先借助幻灯出示问题:“小芳今年16岁,过了16个生日;小美也是16岁,她却只过了4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问题一呈现,即刻在学生脑海里产生“为什么”的悬念,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求知兴趣。⑵故事导入。比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就给学生讲述了预先设计的“唐僧分煎饼”故事:“猪八戒贪吃,争着吃煎饼的9/12,孙悟空要吃煎饼的6/8,沙僧要吃煎饼的3/4。大家知道谁吃煎饼最多?”故事深深吸引了学生,引发了他们激烈的争论。于是,我趁着学生兴趣浓厚,不失时机地导入了学习课题,把故事中需解决的问题和学生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探究解决问题的活动中。⑶从生活实例中导入。比如,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我就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导入:“小龙家装修客厅和卧室要铺蒙娜丽莎地板砖,客厅是20M2,3个卧室一共是60M2,一共用了4800元,问客厅和卧室的装修各需要多少钱?”面对熟悉的生活问题,学生既好奇又兴奋,积极思考如何按比例分配。此时我及时引导学生学会解答已知比例和总量,求部分量的简单按比例分配问题,诱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之后,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得到了正确的探究结果:“客厅和3个卧室的总面积:20M2+60M2=80M2;客厅占铺地板砖总面积的1/4,需要花费4800×1/4=1200(元);卧室占铺地板砖总面积的3/4,需要花费4800×3/4=3600(元)。”

三、精讲知识巧练知识技能

精讲知识,就是要发挥教师的精湛教学技能,抓住新知识内容的重点和关键这些核心进行精细讲授。因此,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要紧紧围绕数学的基本概念、公式、法则等重、难点知识进行详细精讲,力求做到前后知识紧密衔接,新知识内容明白易懂、清晰透彻,才能便于学生借助已学知识掌握新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里,就数学概念教学来说,为形成学生对概念的认知,要求教师:⑴应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去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精讲,而且精讲得越详细、越具体,学生就越容易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帮助他们更好地形成新的认知结构。⑵应扣紧概念,通过范例精讲如何深挖隐蔽条件,以完善学生对概念的认知。总之,遵循了这两个概念教学的精讲要求,学生掌握数学概念也就水到渠成。训练学生掌握熟练的知识技能,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巧练是学生拥有熟练知识技能的最佳途径。为此,教师须在巧练上下功夫,精心选好课堂习题和课外作业,有意识地通过练习训练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才能促进学生逐步熟练知识技能,顺利地把数学知识技能转化为精准的、灵活的解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一般来说,巧练应注意:(1)教师要依据学生现有水平设置好习题,做到边讲解边练习、小组练习与集中练习相结合。对于基本概念、运算等重点知识技能,应有目的地多练,直至练稳、练熟。如,有关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面积的公式和计算知识的教学,有关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的乘法与除法运算定律等知识的教学,就应抓住相关概念、公式和法规,提供不同的变式题型重点训练,才能引导学生在巧练中掌握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娴熟技能。(2)启发诱导,循序渐进。比如,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我先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怎样通过“添补”和“分割”,把组合图形转化为自己所学过的熟悉的基本图形。然后向学生提供范题和习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具体操作图形的“添补”或“分割”。这样,在循序渐进的巧练中,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让学生熟练掌握了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思路和方法,有效提升了他们的解题能力。

作者:徐思福 单位:五华县河东镇第三小学

第三篇: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

摘要:数学学科一直以来被人们看作是高度理性的学科,甚至会让人感觉不通人情,因为数学研究过程中不允许有任何差错,不论是逻辑上的还是计算上的,一旦行差踏错可能会成为错误结论的根源,这样的学科,一般人看来是与文化这一概念毫无联系的,但实际上数学学科在其学术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数学文化,一直以来引导着众多数学研究者不断前进,努力探索未知领域并不断创新。而数学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应当被挖掘并运用于教学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数理知识之余接触到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激励学生为了热爱和信仰去学习数学而非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数学文化中适用于课堂教学的部分,探求数学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文化应用;课堂应用教学

数学文化顾名思义是数学这一学科的历代研究人员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而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而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于小学生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小学数学的文化教育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氛围和学习内涵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来说文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必须积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数学课程主要是教学生算数和几何的错误认知,积极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以实现对学生负责、对学生未来自身文化发展负责的初衷,真正完成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其次,数学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对其的普及是教育应该完成的任务,因此教师应付起责任担起传承文化的重任,为中华文化的前进式发展奠定基础。

一、引入生活中数学的应用,引导学生发现数字中蕴含的美学

虽然数学教学和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一直与数字打交道,数字在一般人看来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且不像颜色有冷暖色之分,不像语言文字有中性词、褒义词、贬义词之分,总之其不带任何的感情色彩,但其实是数字中有一定的美学蕴含在其中的。生活中就有许多美的设计是来源于数字,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数学之美的应用,首先是对称之美。中国自古以来一直讲究对称之美,例如小到老北京的四合院,大到清朝皇帝的居所紫禁城,都是严格按照中轴线左右对称来建造的,而大自然同样也遵循对称之美的法则,例如人体结构中眼睛、耳朵、四肢都是对称生长的,对称的物体在日常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中国对称建筑的图片来帮助学生发现对称之美,感受数学中独特的精准之美。其次是黄金分割比例之美,黄金分割比例是由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一个可以作为美的标准的比例即0.618,经研究发现这个比例在人的审美中是最为恰当的对于美的诠释,教师在为学生讲述比例这一节课时可以向学生讲解这个理论。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应用黄金分割比例的图片,如古希腊的雕塑美神维纳斯,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著名画作《蒙娜丽莎》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独特之处,用数字来诠释美。

二、在教学过程中插入趣味数学史,增加课堂趣味性

在数学研究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一代又一代伟大的数学家,他们在数学研究中不乏有一些趣味事件推助其发现数学定理。例如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就很擅长独辟蹊径来解决数学问题,如最有名的百以内数字累加求和的算法,高斯利用了和的一个规律1+100=101,2+99=101…,求得由一加到一百为50×101=5050,这一故事可以教导学生在进行数学运算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方法上的锤炼,争取用最简便的方法来完成解题而不要局限于教师给出的思路,这样有助于让学生在了解数学史的同时收获前人的经验教训。其次教师在教学圆周率π之时,可以为学生讲述中国古代伟大数学家祖冲之,在没有任何仪器以及高效算法的协助下,纯粹依靠人工将圆周率计算到了小数点之后的第七位,比欧洲数学家早了1000多年。通过这个故事教师可以向学生强调数学的学习成果并不是依靠聪明的头脑换来的而是通过学习者的个人毅力和耐力来完成的,教师可以借先贤的事迹感染学生,协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又比如中国伟大数学家华罗庚痴迷数学研究,多次因为走路仍思考数学问题而撞到柱子,还有苏步青在国之危难之时奋起读书研究数学以期发展中国科学最终获得显著学术成果等等事例,教师都可以为学生一一举证。

三、引入过程教学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对数学研究成果追根溯源

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数学文化,教师必须在讲课之时不能浅授辄止,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探究数学问题的根源,利用过程教学法针对数学理论进行一步步的严谨推导,让学生不仅记住定理、理解定理还能够进一步的证明定理,这样的数学教学才是真正完整的渗透了数学严谨逻辑文化的教学。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定理时,教师不能仅让学生当做可以直接用的条件来单纯记忆,还应讲授其论证过程,即作延长线并作一条平行线做辅助线最终通过内错角定理和同位角定理完成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证明,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逻辑推理,让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而非只是死记硬背知识点。只有如此,教师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及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热情,当今的数学研究领域正需要的就是遇到问题进行不懈探究的科研人员,小学时期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有更长足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教授学生一定的数学知识,不仅仅是教学1+1=2,还要教学一加一为何不等于三,这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正确引导,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接触到数学中神奇的一面。其次,小学数学教学还要包括精神品质的教学,通过先贤的感人事迹来引导学生奋发图强,让学生为学习数学知识赋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以帮助学生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支持学生在人生之路上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攸秀莲.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东方教育,2015(9).

[2]陈敏.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5(2).

[3]刘凤霞.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J].未来英才,2016(2).

作者:张文静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中第二小学

第四篇:农村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方法

摘要:新课程改革不仅给农村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更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的教学方法,旨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效

有效课堂教学方法是指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那么新课改背景下,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促使课堂教学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呢?

一、有效课堂教学方法之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就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教学情景中学习新知。如果把知识比作食盐的话,那么情景教学就犹如含有食盐的美食,人们单吃食盐,肯定会是难以下咽,但是会津津有味地享受美食,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也是一样,学生们单独学习知识可能会感觉生涩难懂,但是会在教学情景中比较轻松地构建知识体系,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借助情景教学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我们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活中的角,引导学生在多媒体课件展示的直观、形象的教学情景中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明白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叉开程度有关系。如生活中的剪刀;如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分针与秒针之间形成的角;如教室或者学生家中卧室的墙角等等。通过这些情景图片的展示,学生能够辨认出生活中的角,尤其是剪刀的一张一合,更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两边的叉开程度有关这一定律。例如教学《观察物体》,我们教师同样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教学情景中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教师可以将六面是不同颜色的魔方带进教室,放到讲台上,然后提问不同位置上的学生,他们看到的魔方的颜色,在直观实物创设的教学情景中促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如果教室的座位比较集中的话,假设我们观察一个小汽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从汽车的正上方,正前方,正左方,正右方和正后方等方向上看到的图片,引导学生在情景图片中正确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的物体形状。

二、有效课堂教学方法之小组合作教学法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提倡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展开互帮互助,提高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因此我们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促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构建知识体系。布置小组合作任务之前,我们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四人,小组中的每一人都有明确的分工,有小组长,有负责记录的,有负责汇报小组结论的,有监督小组纪律的。通过合理的分组,明确的分工来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例如教学《长度单位》,我们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同一长度,如教师想要知道数学教材的宽度,小组中的同学分别以曲别针、圆形卡片、正方形卡片和三角形卡片进行测量,小组中的成员分别记录自己的测量结果,然后四人互相讨论为什么都是测量数学教材的宽度,但是最后测量出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用不同物品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如用曲别针测量数学教材的长度,数学教材的宽度,铅笔盒的长度,铅笔盒的宽度,用橡皮测量数学教材的长度,数学教材的宽度,铅笔盒的长度,铅笔盒的宽度等等。这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经历过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之后,就会深深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有效课堂教学方法之分层教学法

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他们因为遗传基因、家庭教育、性格习惯等方面的原因,在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是不一样的,所以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地展开分层教学,从而确保课堂教学能够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首先是教学目标分层,就是在设计好正常的三维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分层,如《认识时间》,设计好知识与态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后,确保全体学生能够做到正确读写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知道1小时等于60分;确保大部分学生在认识时间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的能力,确保一部分学生明白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意识,养成认真学习、不浪费时间的习惯。其次是课堂练习分层,就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设计课堂练习题目。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课堂练习学有所获。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旭超.农村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6(23).

[2]徐家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有效性的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8).

作者:魏菊红 单位:城关区二营学校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的问题,这也成为需要教师深入钻研的课题。探索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是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关键。本文深入分析小学数学课堂实际情况,进而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

小学数学是重要的理性思维学科,对于提升学生逻辑思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败,有待深入研究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问题。对此,让学生主导课堂,充分落实生本理念,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化教学的深入推进,各个学科开始与现代技术出现融合。如何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现代科技,让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更高,是每一个数学教师都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但是由于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也导致了现在的教学现状,就是信息技术应用整体效果不够好,数学学科现代化教学还没有实现。对此,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进一步深入学习,探索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比如说,在讲解关于“认知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候,单纯利用课本效果就不好,可以结合动画视频,比如说,海绵宝宝利用金属条制作镜子的故事等,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视频了解相应的知识,然后自己动手,模仿动画人物进行手动搭配,提升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二、注重课堂上的教学示范与引领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提升综合教学质量,教师要强化教学示范和教学引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发挥自身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让数学知识渗透到生活当中,同时也要在同学之间树立典型和榜样,为学生找到学习的标杆,选择优秀的学生,采取结对帮扶等方式,对于有思想困惑或者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积极的先进学生请教,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体系的优化,提升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同时也可以实现个性化、特殊化教学目标,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内涵与魅力。举例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通过圆周长求半径”的课程内容的时候,由于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比如说,可以让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搭配,去寻找测量校园内大树直径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利用周长去求出大树的直接,实现教育目标。

三、利用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开展小学数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养,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践训练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来说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培养高素质人才,首先要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过于注重理论基础教学,这与当代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背道而驰。举例来说,在讲解《立体结构》知识的时候,其中就涉及了很多立体结构性的知识,通过实践性的建模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感知程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具体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最终构建起知识网络,实现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把握,提升独立思考能力。

四、探寻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落实生本理念,强化对学生的个体关注。从学生个人特质来看,不同学生在面对知识时,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路径,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注重这种差异性,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真正落实生本理念,让个性化教学落到实处,切实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比如说,在讲解“认识小数”内容的时候,由于小数实际上是日常生活的抽象总结,在日常生活中,0.3又可以表示为十分之三,0.07又可以表示为百分之七,可以开展个性化教学,让不同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找到小数都有哪些应用,提升个性化学习效果。此外,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开展特殊化和个性化教育,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数学魅力

数学学科比较枯燥,难度也很高,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合作学习通过对学生合理分组,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互相配合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学习能力。从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来看,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可以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引导学生融入到小组学习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解决长期存在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提升数学教学趣味性,让学生在分工学习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比如说,在小数数学知识体系当中,“因数和倍数”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也比较难,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对“因数”和“倍数”进行解析,找到其中的特点与规律,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互动,提升学习效果。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教育创新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现代思维体系,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小学数学课堂教育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教师积极改进,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当代学生需求。下一步,需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式,通过落实现代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空间,提升教育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0(1):97-101.

[2]廖创英.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有效性的研究[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4(7):75-77.

[3]韦琴.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有效性的方法[J].新课程•小学,2017(8):190.

[4]张华.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262-263.

[5]李蕾.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10):260.

作者:何万达 单位:广西南宁市马山县林圩镇中心小学

第六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信心和热情始终是小学数学重要的教学目标和重要任务。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有效学习,同时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针对于此,本文深入研究了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相关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堂数学中情境创设的意义

小学生往往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性格特点,对于“有趣、好玩、新鲜、奇特”等事物具有强烈的兴趣和关注度,基于这一点,在小学数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加强学生与知识之间重要的纽带联系,建构起知识和能力跃升的有效桥梁。一个成功的情境创设往往能够极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环节,同时不断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通过积极构建出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该情境之下潜移默化地获取知识、锻炼科学思考能力,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未来素质的养成与提升具有指导意义。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相关策略

(一)营造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将数学课堂知识以故事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对于高效课堂的打造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模拟创设故事情境模式,需要事先在备课时认真选取合适的学习素材,时刻注意到所选素材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并且一定要有足够的趣味性,通过简单的联系将课本内容编制成极具吸引力的小故事。教师在进行授课时穿插趣味故事的讲解和分享,既能够有效增加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又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趣味故事创设的数学情境下,学生基于对故事的兴趣,思路紧跟教师节奏,注意力得到了集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能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深入讨论,进而激活思维,从丰富的故事情节中产生强烈而浓厚的探究欲望,能力得到了拓展,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也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二)模拟游戏情境,提高知识理解掌握度

数学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其趣味性极端重要,小学生在面对较为枯燥无味、抽象乏味的数学定理和性质时,往往会产生畏难心理,出现一系列的无助和退缩等负面情绪。游戏在学生中一直深受欢迎,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将适当合理的游戏应用于数学课堂的情境创建中,加深数学知识的趣味化程度,提高小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自主地调动所学知识,不断进行新知的探索和新式思考模式,活跃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质数和合数相关内容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划分为不同的小组,每组进行比赛。教师在黑板上为每个组写出10个100以内的自然数,然后让每个组分辨出其中的质数和合数,速度最快和准确率最高的小组获胜,在课堂上进行这样的小组比拼游戏,可以充分地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程度,最终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游戏中加强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再现生活情境,树立学以致用的教育观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小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程度极高。因此,引导学生跳出课本教材的束缚,回归真实生活,对于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都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让学生能够在数学课堂上时刻感受到数学与实际日常生活的联系之密切,从而获得数学学习的信心和热情。例如,在学习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相关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大小,从而获取形象生动的数量估值准确度。再如,在讲解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黑板、地面瓷砖、灯管、门、气球等具体的事物,与课本中长方形、圆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进行一一对应,进而熟练掌握不同图形的特征和名称。

(四)创设悬念情境,引起学生求知欲望

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组织有效合理的探究性学习,对于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质疑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特殊的心理状态,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在独立自主思考之后,充分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各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全班汇总讨论。教师通过故意设疑、制造悬念等教学方法,不断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进而活跃思维大脑,培养创新意识,加深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以便于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教师在进行“可能性”章节时,可以创设一个抽奖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商场为了回馈顾客,组织购物抽奖活动,在统计中发现,100名顾客中有15人获得了二等奖,1人获得了一等奖,其余人获得了三等奖,试问如果让两名顾客进行抽奖,二人同时获得二等奖的可能性有多大?教师通过设置如上的探究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题目信息的挖掘和处理,并且运用合理的方式进行问题的解决,这样一来,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思维也得到充分拓展。

(五)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上,将课本书面知识迁移到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动手实际操作相关问题,通过认真的观察和直观的体验感受获取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在实际课堂上的参与度,充分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所在,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进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将事先准备的圆柱体、长方体模型进行拆解,用刻度尺来衡量相关数据,然后进行公式的计算和数据的记录,在这一过程中体会计算立体图形表面积的一般思路,然后进行总结汇总。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相关的公式,而且也掌握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

三、小结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的创设方式多种多样,这需要教师不断进行细心观察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充分将所观察到的特点和结论应用于课堂中多样化情境的创设和布置中,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紧密联系。相信在小学数学教师的不断努力下,数学课堂的情境创设会不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方静.关于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7,(6):72.

[2]吴丽环.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8):70-71.

[3]袁琳喆.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策略探究[J].速读(中旬),2017,(11):222.

作者:薄金颖 单位:大石桥市沟沿镇中心小学

第七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影子无处不在。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小学学生教学的课堂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在小学教育工作中,数学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对于小学生的综合成长,能够提供较多的肯定。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的经验和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文章就此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随着人类社会和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人类社会正大跨步地向信息社会、知识社会、文明社会演进,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领域。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形于一体,能够渲染课堂气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其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多样性、内容生动性、学习过程的互动性等。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过程,拓展现有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它以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渗透力极强的特点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得教师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数学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模拟和想象空间,使学生由知识被动地接受转为主动地争取,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能全面提高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现代信息技术走进我们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又为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随着小学数学教学的不断深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学研究中的热门话题。如何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数学教学的认知工具和知识载体,并使它们有机整合,融为一体,从而提高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呢?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很多内容,都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完成。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不断的教学技术的可靠性。

一、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应用,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对于现阶段的很多教育要求、教育目标,都出现了不相符的状态。为了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不断投入较多的努力。建议在现代信息辅助的过程中,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的激发。例如,在小学数学的正方体、长方体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从表面上看,就是一个立体的东西,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正方体、长方体可通过多媒体的方法来展现,从生活中的一些高楼大厦来取材,或者是对立体图形的转变过程做出分析,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同时在变化的内容上非常丰富,想要更好地掌握,就要积极地去学习,由此来对学生的兴趣积极地激发处理,让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过程中,能够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进一步提升,在多个方面减少固有的不足。通过在兴趣上激发后,能够让小学生在数学的理解程度上进一步的巩固。

二、加强重点难点教学

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本身而言,虽然在难度上不高,可是小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思维,必须要不断地进步,尤其是在重点、难点的学习上,如果继续按照简单的方式来完成,肯定无法得到理想的效果,还容易在今后的知识教育上出现很大的不足。建议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过程中,持续加强重点难点的教学。例如,对于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需要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对不同的计算规律做出整合分析,包括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等等,通过针对性的练习,让小学生在逻辑思维上不断地巩固,针对数学习题能够做出快速的反馈,将多方面的内容更好地改善,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较大的隐患。另一方面,重点、难点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小学生的思维积极的引导,有些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仅仅懂得最为基础的方法,因此在学习的效率上、质量上不高,需要积极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导,促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多元化。

三、丰富练习形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除了可以在上述的几个方面努力外,还应该对具体的练习形式做出更好的丰富处理,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统计知识的过程中,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肯定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还容易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造成很大的损失。我们可以尝试在统计知识的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在放学后去做出亲身统计试验,对于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指标做出计算和分析,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统计所带来的帮助。与此同时,可以适当地邀请家长来帮助,让小学生在统计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多的辅助,从而对于信息技术、对于数学知识,都能够较好地整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够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上,不断地获得更大的突破。从这一点来看,丰富练习形式,是今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要对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落实,加强方案的合理编制,提高教学的可靠性、可行性。

四、总结

本文对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展开讨论,整体上的教学效果得到了良好的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各方面的内容相对理想。日后,应继续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面,不断地进行体系的健全,对于多方面的内容积极改善,将学生的想法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吴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2]胡庆芳.美国中学的课程设置管理与评价[J].天津教育,2003(2):45.

[3]王立军.新课程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应树立的五种意识[J].中学数学研究,2006(11):88-89.

[4]万桂林.数学应用意识的开发与应用能力的培养[J].太原:教学与管理,2004(5):57-58.

作者:李建润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新河中学

第八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导入方法,可以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具体方法、策略应用和重要性入手,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导入是数学课堂上比较重要的一点,也是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知识的一个关键性步骤,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是教师应该不断努力的方向。课堂导入的有效进行是一节课中关键性的环节,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师要合理运用课堂导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在课堂导入阶段,主要以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目标,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学习心理,并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添加有趣的小故事,吸引学生投身于数学课的学习当中。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学习的具体方法

(一)开门见山法

“开门见山法”就是说直接进入学习主题,由教师向学生告知本节课要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让学生进行思维联想,现阶段“开门见山法”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这种方法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可以迅速让学生了解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学生就会聚精会神地进行这个重点知识的听讲,不会出现忽视这个问题的情况,会对这个问题重视起来。还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质疑,教师积极地解答,让全班小学生加深了对数学问题的印象。教师在讲混合运算的时候,可以先将这几个字的板书写在黑板上,然后询问小学生,看到这几个字你会联想到什么,可以让小学生把书翻到本节课要学习的那个章节,然后鼓励他们先尝试看一看题,这时候小学生就会在教师的激励下自己学习新的内容,对于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这个方法只适用与要学习的新知识与之前的旧知识毫无联系的时候。直接采用“开门见山”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是导入新知识最有效的方法,但是适应范围面较窄,要综合考虑此方法的运用。

(二)以旧引新法

数学知识的逻辑思维和贯穿性都很强,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很多都要由旧知识作为基础。因此,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每个章节都要用心学习,否则一个章节学习不透彻,将会影响以后章节的学习。在新授课的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工作,根据学生认识的内容,推出新知识,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效增加对新知识的理解,在新旧知识的结合下,学生会更容易理解要学习的新知识内容。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认识几分之几”的时候,可以向学生引用一个小故事。教师先向学生询问上节课所讲的旧知识,查验学生对上节课所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根据旧知识来推出新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循序渐进,就简单得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了解分数的组成和含义,并利用旧知识作为铺垫,构成了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策略的应用

(一)温故复习导入

因为数学这门学科是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学习起来也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教师在向学生传达旧知识的过程中,也可以稍微带一些新知识,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教师可以在本节课的开始,向同学们交代一下,这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心里有一个接受新知识的准备,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新的课程学习。教师在实践中导入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更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温故复习中,复习到旧知识,学习到新知识。

(二)现代技术导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迅猛发展,很多学校课堂上都使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展示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抱有好奇心接受新知识。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和心智都在成长阶段,对新鲜事物抱有好奇的心态,教师在播放与数学相关图片的同时,图片的色彩和画面可以很大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程度加深。学生在观看图片之后,大多会对教师播放的图片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这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了解,还便于同学之间的沟通。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拉近同学之间的友谊,让同学之间产生依赖感,而且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展开课堂教学,为学生学习知识创造良好的空间,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在现代小学数学课堂上,导入环节现在已经对课堂的学习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气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实施好的导入方法对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在教师的努力下,课堂的高效率发展将得到提高。教师在课堂之初对上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导入,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并且对之前所学习的知识点起到复习作用,为即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教师在回顾知识点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有趣的事情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可以使部分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总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善于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反应,以此不断更新自己的导入方法。摆脱古老的死板导入方式,切实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运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全力提升其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导入,为高效率的数学课堂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不断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董正发.高职院校合作学习模式理论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35).

[2]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学课堂教学范文2

摘要: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就是要让学生开动脑筋,为理解学习内容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一系列心理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

关键词:

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心理活动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就是要让学生开动脑筋,为理解学习内容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一系列心理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1什么是有效提问?

要达到有效提问必须具备以下四条标准:第一点就是要要有目的性。教师提问应目的明确,提出的问题必须为教学要求服务。备课时就要考虑提问的目标:是为引出新课?还是为前后联系?或是其他?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不清的提问,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保留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第二点就是要有启发性。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知识对所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把握,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第三点就是要有广泛性。问题应面向大多数学生。不仅要提问优等生,也要提问中等生和学困生,做到好中差多方面结合,对尖子生可适当“提高”,对普通学生可逐步“升级”,对学困生可适当“降级”,满足不同胃口的需要,彻底改变由优等生“大包大揽”、“一包到底”的局面,成为各抒已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第四点就是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思考。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新颖有趣,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增强趣味性。

2有效提问遵循的原则

课堂提问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务来进行,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就必须遵循以下三条原则:首先是逻辑性原则。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其次是合作探究原则。教学活动是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所承载的知识,需要师生之间的共同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体验来获得。因此,课堂提问就必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必须本着平等、合作、对话的原则,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为前提,充分运用各种方式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会他们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自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最后是有效评价原则。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所提问题做出积极回应后,教师一定要对其作出适当的评价。对回答正确而且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不应吝啬自己的表扬,应给予必要的甚至放大的赞扬。而对于回答不够全面的同学,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全面考虑问题。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在不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应进一步进行追问,逐步启发学生得到正确答案。

3有效提问的基本策略

俗话说“打蛇打在七寸上”,同样,教师的提问要问在点子上,启发到关键处。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问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是学生有益的。首先是设问于新知识的重点处。课堂提问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所以教师要善于从知识结构出发,要把提问的启发点指向教材的重点或者某些有暗示性的问题,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然后是设问于知识的链接处。小学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大多数的新知识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在知识的连接点上寻求提问的启发点,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一新旧知识连接点一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知识的形成。因此,教师要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选准学习新知识的切入点,直接为学生提供学习新知识的思维支点,而且,所提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最后是设问于理解知识的疑难处。在学生理解知识的疑难处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不仅可以及时纠正错误,还能让学生开启心智,暴露思维,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有意识的捕捉问题的“契机”,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进行设疑问难,就能良好的激发学生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设问于解题思路的转折处。在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大胆的提出合理而与众不同的解法,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点拨疏通,铺路搭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五是设问于学生思维受到干扰处。教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既有相联系的一面,又有相区别的一面,特别是对于表面相似而实质相异的内容,学生容易产生混淆。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适时给予必要的提示,预防产生消极的影响。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师生良好的互动,才能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可以说,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水平,真正发挥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郭芳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临河里小学

参考文献

[1]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新课程理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4]黄育粤.《培养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湖北教育,1999.

[5]伍利民.《思维的激发、激活与激励》,湖北教育,1999.

[6]徐菊华.《依据教材、突出重点、发展思维》,湖北教育,1999.

[7]沈家金,“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品质培养的初步研究”———湖北省钟祥市实验小学。

[8]“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几点做法和体会”———《小学数学教师》2001.[9]《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摘要: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的科目之一,对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一直以来都是教育事业从事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后,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创新,小学数学教师也开始积极探索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用多种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前言:

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实现有效性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充分发挥数学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原有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阐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表现为学生数学技能、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等的协调发展[1]。教学有效性,一直以来都是教育事业从事者所追求的重要教育成果,只有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学习,才能避免无益课程的出现,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因而,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从学生的数学知识、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提升学生对数学教学的兴趣,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取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2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2.1学生兴趣缺乏: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较高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会有一定的难度。小学生本身便活泼好动,教师单纯的理论化讲解,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一旦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便会大大降低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严重影响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要想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还应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学生对与其生活相关的事物会更加关注,新课标也要求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连接,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教学内容,使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依然仅依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未能实现教学生活化,导致学生对一些抽象的知识难以理解,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3教学方法运用不得当:

新课程改革后,教学方法也得到了进一步创新,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教学方法运用的不得当,导致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流于形式或效果较低。例如在合作学习法的运用中,一些教师认为只要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了讨论,便完成了小组合作学习,导致小组学习内容和时间的设置存在问题,学生所讨论问题中,很多都属于无价值的问题,探讨时间也较短,一些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教师便已经宣布合作学习结束,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再例如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情景导入及问题设置的不合理,使学生的注意力反而被精美的图片、动画所吸引,失去了这一教学方法原有的效果,无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3.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对于小学生至关重要,因而,要想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首先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以及教学目标,充分运用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吸引小学生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例如小学生十分喜爱零食,且记忆力较好,教师在“比较大小”问题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询问学生喜欢的零食都有哪些,以及这些零食的价格。在黑板上列出这些零食的名称和价格后,教师再请学生将零食按照从贵到便宜的顺序依次排列,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对“比较大小”问题进行充分实践,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3.2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连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用生活实例简化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便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时,教师可以首先询问学生是否喜欢玩滑梯,学生在生活中基本都接触过这一娱乐设施,教师的询问能够立即引发学生的关注,随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角度分别为30°、45°.60°的滑梯图片,请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最喜欢的滑梯,并引出“角的度量”问题,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化场景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再例如在认识圆时,教师可以请学生回想生活存在的圆,学生能够很轻易的想出大量物品,这时教师在询问学生“为什么这些物品被设计成圆形?”,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引出圆的特性,使学生在了解有关圆的知识后,能够在生活中实现对其的实践运用。在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3.3合理应用教学方法:

对于一些教学方法,教师应实现合理运用,以充分实现这一方法的原本价值,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例如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时,教师应抓住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学生设置有价值的讨论内容。同时,应合理掌控讨论时间,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使所有学生都融入到小组讨论之中,避免时间过短而失去合作学习效果,也避免时间过长而影响课程进度。另外,小组合作学习并不仅仅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实施,教师需要将这一学习方法进行拓展应用,例如在学习“认识百分数”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寻找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实例,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价值。再例如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合理设置情境导入问题,明确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情境效果。如在学习“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创设小明同学和小李同学相遇的情景,并向学生展示两个动画人物从屏幕分别两端面向对方行走的动画,询问学生这两位同学行动的方向及结果,从而使学生了解“相遇”、“相对”等概念。

结论:

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所有教育事业从事者的目标。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众多问题,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合理应用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作者:张俊玲 王秋菊 单位:吉林省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董斐.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3):184-186

[2]杨兰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学周刊,2016,9(9):85-86

[3]张伟.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海峡科学,2014,4(4):96-97

第三篇:对话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

近年来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中,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一直在创新。其中,对话教学就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文章就从对话视角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并提出几点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对话视角;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这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数学发展。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抽象性、难理解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与教师建立了一个互相平等的沟通平台,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材对话等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有自由的发言权、主动权,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且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跑神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在课堂上的交流。例如,教师在讲到“认识周长”这一教学内容时,讲课前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知道‘周’是什么意思吗?”这时学生可能回答“姓氏”“星期”“周围”“一圈儿”等,教师据此可为学生引出教学内容“周长”。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周长是什么意思,以了解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情况。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并引出周长的概念:“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出相关动画,如: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片,然后用红色的笔标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告知学生红色笔标出的长度,就是该长方形的周长。在讲解之后,为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物理表面的周长吗?”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这种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二、联系生活,激活思维

教育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其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具体的策略,让学生从数学教材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堂教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激活学生对教材之间的对话,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中,事实上,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已经不陌生了,如超市物品的价位表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发现并搜集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能会思考小数为什么这样写?然后,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学生布置自学任务:“预习课本,也可以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讲一讲小数为什么这样写?小数点前、后的数字分别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自习的过程中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如超市价位表、自己的成绩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如“2.50与2.5的哪个大哪个小”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时学生在之前的自习中会发现“小数末尾去掉或加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由此,学生可以知道2.50与2.5是一样大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学相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三、巧设疑问,启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启发,在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到“三角形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课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别、性格等将与班级学生相近水平的学生平均分在各组,且尽量保证各组学生男女比例相同、性格互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后教师可以给每组学生每人准备三根小木棍,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木棍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一下。这时,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拼成,而有的学生发现不能拼成。这时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1猜想:两根小木棍的总和等于第三根才可以拼成;学生2猜想:随便两根小木棍的和大于第三根长度才可以拼成。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之后,再次通过实验验证猜想,这时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出总结。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实验形式,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

四、设计对话,延伸知识

在对话视角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可设计对话主题进行知识的延伸,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小学生内心往往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索,渴望从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收获,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与认可。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明确对话主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以促进其数学能力的提升。比如,在“通分(最小公倍数;通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对话主题:3/8-2/7=____,他们在学习通分知识之前,接触到的分数加减法都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在遇到这种分母不同的现象时,往往难以着手,不知道该如何计算。要想解决这一习题,小学生需要运用新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被激发,教师可顺利引出新知识——通分,让他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可寻求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可以很快得出8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56,然后将3/8转化为21/56,2/7转化为16/56,很快得出计算结果。通过这样的对话教学,可让学生主动回顾旧知识,拓展新能力,主动参与对话,利用探究性的数学练习题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发小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并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使他们的学习思路得以拓展,知识得以延伸。

总而言之,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加师生间的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然后通过探究问题,加强生生间的对话。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对话形式,为学生构建多元化对话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作者:陈艳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城关小学

参考文献:

[1]夏李平.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4).

[2]陈惠芳.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

摘要:

随着大众创新如火如荼的开展,人们对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作用感受愈加强烈,这一观念反映到教学工作中,促进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和教学理念的转变。本文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浅谈了应对这一趋势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数学;教学;生活化;创设情境

数学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工具,它源于生活,又可以指导生活,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十分密切。但是现实教学中仍旧存在以教师为中心,为教而教、脱离生活实践的问题,这就造成了教学与实践脱节,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无从适应当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和教学理念的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努力钻研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相关理论和课题,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数学魅力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要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发现和创造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体会身边的数学,感悟数学魅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执教“圆的认识”相关内容时,教师在让学生预习内容后,主动提出几个与圆相关的生活性较强的问题。比如,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哪个更容易推动?由此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物体加以感悟,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在实践中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感受数学科学的魅力。

二、主动创建数学生活情境,构建生活化课堂

(一)创设生活化的新课导入,引疑增趣,培养良好的数学意识

良好的开始意味着已经成功了一半。小学生天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贴近学生心理的新课导入方案,以丰富多彩、活泼有趣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努力让学生从课堂伊始,便对所学内容产生专注力,由被动转向主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学情设置有助于引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展开创造性的数学思维活动。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动手练习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在学生测出结果后教师发给各学习小组的一个圆的模型,提问怎样才能测出圆的周长。这样,教师可利用不同知识内容的“不协调”,引发学生的探究欲,开动大脑,积极寻求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

(三)创设课堂上容易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生活化情境

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中心是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让学生归纳已有生活经验,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善于和敢于提出问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在课堂中发散思维,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深入研究知识,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四)创设生活情境于练习之中,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中,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学会创设生活情境于练习中,让学生在练习中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此处,要求教师要对所使用的助学读物进行提前筛查或修改,使试题能够与生活关联,使学生在练习中能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选用合理的生活中的事例设计练习题,会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生活。

三、挖掘生活素材,拓展课堂教学资源

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教师在教学时也要注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辅助理解比较抽象的知识。比如,在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在超市观察各类商品的价格;在学习测量时,可测量身边的课桌、黑板等。这样,既能达到运用生活素材,整合教学资源,又能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四、积极实践,用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到心中,并应用于生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小明家准备装修客厅,而客厅是长方形的,爸爸让小明帮忙给估算一下装修客厅地板砖的费用。此题出的很“接地气”,爸爸的这一提问需要小明先去动手测量客厅和选购的地板砖的长宽来算出客厅的面积和单块地板砖的面积,然后根据地板砖的单价算出装修客厅所需要的地板砖的总价。注意,这里有一个问题很多学生容易忽略。因为客厅面积并不一定与所选购的瓷砖总面积相符,需要学生考虑余量。本题目较好地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充分调动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同时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生活常识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结语

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发现和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体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作者:李云玲 单位:河北省隆尧县固城校区

参考文献:

[1]黄爱华.课堂教学艺术[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4).

[2]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

[4]张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15(5).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研究

摘要:

随着现在教学模式的改变,在小学数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同时也是摆在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现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素质教育真正地贯穿到教学中。当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成为关键的部分。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些对策,希望能给相关教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课堂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前提下,现在的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普遍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素质教育尤其重要,怎样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发挥学生的作用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的。小学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的要求,将素质教育贯彻到每一堂课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概述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通常是指,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学生在数学素质以及专业素质等方面的表现。通常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等方面。

(二)小学数学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

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是小学生能够学好数学的保障,是提高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可以说,在小学数学阶段,主要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另外,小学数学和实际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数学和生活是分不开的,数学知识也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中,素质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所在,素质教育的提升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通常可以观察数学中存在的现象以及出现的规律,找到问题的所在,从而发挥学生的思维。并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抓住学生对学科的特点就能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开发他们智力的目的。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一)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参与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在整个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教师能够转变教学思想,真正地还学生一个课堂,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展现学生的主体性,就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不能阻碍学生对问题的参与,当他们回答问题时,应该给予积极的答复,从而获得新的体验和感受。并且,教师还要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种教学方式应该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主体作用。要想让学生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并在课后能够进行教学延伸。当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发挥良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有学习方法正确,就可以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还应该给学生制定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更加积极地学习。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并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回答给于赞许,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三)提高有效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教师的设计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应该能为学生的思维性学习找到比较好的出发点。从以往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中,应该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不同思维,教师一定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性的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机会,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改进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数学学习标准通常都是以分数来论高低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也给小学数学的水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果能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评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学生的素质教育,给予学生一定的保障。不管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学生,都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训练。可以说,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不能只从单一的方面对学生加强训练,而是应该转变学生的全面思考能力,在这样的发展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以分数作为标准,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数学课堂教学范文3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认真探究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用创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实现高效的数学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积极的合作和互动过程中,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使教学在高质量、高效率下顺利完成.

一、优化小学合作学习方式,提高小组学习效率

随着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模式的出现,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的创新,每堂课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忽略了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合作学习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很少,有的学生还没有分析完题目要求,学习时间已经结束了,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在合作学习时,只有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参与讨论,而成绩较差的学生缺少发言的机会,不能让所有的学生取得进步;合作学习缺乏纪律性,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就开始进行讨论,使合作学习不能深入进行分析,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等.造成以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不全面,不能有效的运用合作学习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要使合作学习取得实效,教师要摆脱形式主义的束缚,在开展合作学习时要判断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是否有合作探究的价值;是否能够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分析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合作学习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使教学取得较高的教学效率.

二、合作学习要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要给他们留下充足的思考和探究时间.通过认真分析,让学生对合作任务具有较深刻的理解,然后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中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和探究,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的说出自己的理解,促使学生在不同思维的碰撞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只有学生经过充分的自主探究,他们才能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才能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如果教师布置了合作任务后,直接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他们还没有对探究任务进行深入理解,不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影响了合作学习的进度,使学习不能顺利进行.因此,在合作学习中,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究,使他们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内容,才能在小组探究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看法和观点,使合作学习取得实效.

三、明确合作学习任务,有针对性的进行合作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给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引导下对知识进行分析、讨论,使学习任务有效完成.明确的学习任务能够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使他们快速的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并针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解决在自主探究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小组成员的智慧,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有效掌握学习内容.在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平等的地位,每名学生都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分析和讨论过程中使他们的数学思维更加深入,使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四、协调合作学习成员的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小学合作学习中,既包括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又包括学习较差的后进生.在让他们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鼓励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知识探究中,发表自己对知识的看法.通过积极参与,让小组成员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通过认真分析他人的想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引导优秀的学生帮助其他学生,使每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都有所收获.教师要特别关注后进生,使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让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帮助这些后进生,使他们体会到学习中的乐趣,积极主动的探究新知识,并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从数学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即使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差异,学生的智力结构也是多元的,有的习惯于形象思维,有的习惯于抽象思维,有的长于计算,有的强于证明.这没有优劣之分,只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适应性.这就导致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选择合作学习,使学生在积极的交流和探究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领悟,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拓宽了学生的数学思维面,提高了他们的数学综合素质.

六、总结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要取得较高的效率,教师需要摆脱形式主义的束缚,从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合作学习,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掌握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对教学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指导学生按照大纲要求进行知识探究,使他们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在运用合作学习方式时,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来决定是否选择运用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让合作学习能够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作者:左敏 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第二篇:小学数学自主探究课堂初探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该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这是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把“自主探究”课堂模式运用到教学中,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活跃了数学课堂氛围,营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将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入到数学课堂中。所以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出发点,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在此情境中,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且也会运用实际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来解决这些问题。在“百分数的应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在炎热的天气里人们常常用冰块来消暑降温。你们制作过冰块吗?水结成冰之后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接着,教师出示相关情境,引导学生在原有百分数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在给学生播放制作冰块的过程时,提醒学生观看: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然后提问:“大家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有关百分数的问题吗?其中有哪些问题是我们之前所学过的呢?”在问题的带领下,教师要让学生与同桌一起探究这几个问题。这时,学生的探究欲望已经被教师所提问题激发起来。当学生讨论、探究完之后,教师要总结:相比的两个量没变,但比的标准变了,列的算式就不同。借助这一情境,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复习了之前所学的知识,还引发学生思考,进而让学生明白在解决百分数应用题时,既要看清楚“谁和谁比”,也要弄清“以谁为标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方法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教学活动中。

二、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要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鼓励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多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当学生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他们会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探索新的知识。此外,教师还要关心每位学生,让学生从心底里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教师不要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讲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而是要将长方体、正方体的图形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观察这二者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这个轻松的氛围下,学生自然快速地记住了这些数学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数学课堂的效率。

三、开展多样探究活动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不是自己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方法,而是将希望寄托于教师身上,希望教师能够告诉他们答案。长此发展下去,学生过于依赖教师,他们不会独立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下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出足够时间,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本质上来讲,教学本身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体,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占据核心地位;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适当开展探究性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要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开展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解决能力。在“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法,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让组内成员相互讨论、共同合作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开展小组讨论法之前,教师要给学生布置此次讨论的问题:①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阐述哪些实例是正比例,哪些实例是反比例?②参照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教材中指定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随后小组讨论,同时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小组,了解到他们的讨论进程,发现他们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确保他们的探究活动得以顺利完成。

四、及时反馈问题

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自己组织语言来论述探究过程以及最终的结果,确保教师、其他学生都能知道自身的想法。在学生论述完探究过程以及最终的结果之后,教师要总结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他,让其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当学生得到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之后,其探索知识的欲望被激发出来,在下次的探究活动其会更加用心,更加积极。与此同时,探究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只有学生具备了发散性思维之后,才可以更透彻地理解知识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得出最终的结论。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要在实践教学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主探究”这一教学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自主探究”这一教学模式时,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及时指导学生,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效率。

作者:蔡美玉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三星小学

第三篇:让体验引领小学数学课堂走向精彩

摘要: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被人们所接受,更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数学的魅力,为学生创造体验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体验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学生在教师创造的体验式教学中,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体验式教学还能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数学的乐趣,培养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是一门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学科,生活中处处都显示着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为学生创造一个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入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中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给学生体验生活中存在数学知识的机会。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逛商场,走到了一家卖衣服的地方,这家服装店正在做活动,全场的东西都打8折,老师看到一件衣服,它的标价是195元,那么同学们帮老师算算这件衣服实际售价是多少钱呢?”通过这个生活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走进生活,给学生一种熟悉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去算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在一旁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创建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并通过这个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体会到小数乘法这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设计游戏,让学生体验学习中的快乐

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比较爱玩,所以游戏对他们的吸引力最大。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将游戏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知识魅力。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我巧妙地将数学知识和游戏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游戏中去寻找数学知识。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猜拳的游戏,我们都知道猜拳的游戏中有石头、剪刀、布这三个选择,那么咱们一起来玩这个游戏,看看老师到底会不会赢过你们呢?”在游戏中,有的学生赢了我,有的学生输给了我,还有的学生与我打成了平手,此时我再引导学生回答刚才的问题,生:“老师你可能会赢了我们,也可能会输给我们,还有可能会和我们是平手。”通过这个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可能性的概念,并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通过游戏的引入,活跃了课堂氛围,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平台,提高了数学课堂效率。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课堂的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我在讲完元、角、分的概念后,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加清楚它们面值的大小,对人民币有更深的认识。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思考:“一张1元的能换取多少张1角的?能换几张5角的?一张1角的又能换几张1分的?能换几张5分的?多少张5分的能换一张1元的?”我给出这一系列问题后,让小组进行探讨、交流,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通过聆听他人的意见,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更加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合作的意义。

四、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

现在的教育已经不是单纯的教学生知识,而是教师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内容大部分都是需要理解的,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讲授知识,很难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因此,数学这一学科最好的授课方式就是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体积”时,我给学生出了一道这样的题:“这里有一个长方体容器,其中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5厘米,另外还有一个不规则的石块,现在给你提供足量的水,你能求出这个石块的体积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很多学生都无从下手,不明白为什么求石块的体积要给这个容器和足量的水?此时我再加以引导:“同学们,要想求出石块的体积,可以借助这个容器,将容器灌满水,把石块放进去,溢出的水和石块的体积有什么联系呢?大家动手做一做,自己去探究一下这个石块的体积。”学生经过我的指点,开始自己去探究,学生们自由结组,分工合作,开始了测量、记录、分析等,在自己动手实验中体会其中数学知识的神奇。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体积的内涵,同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体验到了数学中存在的乐趣。

五、总结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一些体验的机会,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数学知识的乐趣,构建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孙艳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老舍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教学范文4

摘要:

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身必备的能力之一。当学生们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就会在课前或教学中积极的去思考问题,去举一反三,多渠道解题。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的重要渠道,是锻炼学生们辩证思维能力和各种综合能力的最有效手段,对学生从小提升自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是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夫子所说,主要意思是学习的自主性十分的重要,只有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才能把知识学的融会贯通。那么作为老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逐渐增强学生们的参与感与自信心,最大程度上地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情景设立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系。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教师整个课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做到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不能单独孤立的存在。如,在认识图形的教学当中,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向学生们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圆球等形状,让同学们知道不同形状的特征与名称,能够做到初步的识别这些图形,建立起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空间思维,让学生形成最基础的数学思考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同的情境,在设置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全面,既要考虑到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强化对其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设计问题的情景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们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玩具拿到课堂来,课上再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玩具,说出自己带来的玩具形状,同学之间相互介绍物体,真正地了解图形,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2纠正习惯,培养兴趣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意志力相对薄弱,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贪玩厌学的情况经常发生。他们的精力与注意力一般只集中在课上的头15-20分钟内,后半节课基本都是在走神或者自己在下面开小差。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往往会全神贯注,而不感兴趣的内容则会心不在焉、神游天外。可以说这是小学生最明显的一个心理上的特征,如果教师不能正确让数学教学的知识成为小学生所感兴趣的事物,那么教学的成果就不会有大的进展,逐步陷入学生自己不爱学、无心学,教师自己没有动力与劲头去教书育人的恶性循环。同时,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往往能让学生觉得学习枯燥无味,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与学生们心理上的厌倦,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故此,只有做到精心设计教学问题才会激起同学们的思维碰撞与交流。模拟一个问题的情境,让情境与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到一致,让学生深入其中去思考,在这种情境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数学是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它是生活的模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将数学理论知识进行形象和生动化,采取有效的激趣改进,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探索欲望,通过理论的具体情景化,让学生自动提取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可以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之中吸取知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设疑解难,提高自主学习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多设置一些具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们产生疑感,自觉的去思考与争论,进入学习的状态,再逐渐引导学生拾级而上,这样去教学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异分母分数加、减不能直接相加减,怎么办呢?怎样求圆的面积?能不能把这个圆转化成长方形?等等问题……把这些矛盾自然地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就能产生相关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去思考。这时,我充分抓住这些矛盾具有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用旧知识同化新的知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就能很轻松地解决教学遇到的问题。例如,探究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先复习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我快速判断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大家说出很多数,我不用计算则能快速作出正确判断。当学生都沉浸在惊讶当中时,我顺势引导出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对新知产生好奇之心,好奇之心又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再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增长了智慧。

4及时评估学习效果,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对日常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知识的完成情况,学生们了解与掌握知识的情况,作为教师要做到及时的反馈与评估,让同学们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同时又能了解自己有哪方面的不足,进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方法。评估的最终目的是能让基础差的学生得到及时的鼓励,激发自身学习的自信心与动力,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让基础好的学生不骄傲不自满,进一步的努力学习。故此,评估的内容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梯度,对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适当的降低要求,以鼓励为主。如,在数学课堂上我精彩“好”、“不错”、“真棒”不离口,让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能时常的感受到老师给予的鼓励,进而调动他们自身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由怕开口说错到积极举手回答,争取发言;让成绩好的学生能更上一层楼。评估和鼓励在数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如果运用得当,就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愿望,缩小两极分化的现象。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们的起步阶段,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二者同等重要。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都不应再简单地传授给学生知识,要更多的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作者:王金玲 单位:河北省任丘市出岸镇南漕口小学

参考文献

[1]徐营茹.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8).

[2]韩然.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1)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

【摘要】

小学的教育是一个孩子的起点,也是人生中的起点和初始阶段,所以这个阶段的各项教育都十分重要,各位老师需要明确自己身上所肩负的重担。本文主要从数学教育出发,以数学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主,讲述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关键词】

兴趣;学习技巧;数学课堂

1前言

小学的数学课程对于老师来说极为简单,但是对于刚接触入门的同学们来说就有些懵懵懂,课本本身缺少趣味性,抽象性的内容较多,这就导致大部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兴趣。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内容,同时综合教学实际联系实际情景,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出来,将生活融入到课堂中。

2注重兴趣培养、提升教学质量

要想充分的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可以采用相应的教学辅助工具,适当的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同学们热爱学习。很多小学的数学老师有着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可能从事教育工作数年之久,一直沿用一套固有的教学方式,但是这种古老的教学内容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教授效果,这时就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改良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怎样在教学课堂中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许多老师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如果学生们不喜欢数学,那么这一科目的成绩提升就会收到很大的阻碍。所以由此可以明确,趣味教学对数学甚至是每一项学生的授课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要想学好数学,就一定要把学习兴趣的开发放在首位,这样才能对数学的顺利学习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为了证实这一理论的实际性,许多心理学家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和事实累积。通过系统的心理研究和调查可以发现,对某一项学科有着浓厚兴趣的同学,都会十分擅长该学科的学习,成绩甚至要相比不喜欢的学科相差很多。同学们在小学阶段的培养,既是知识累积的过程,也是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要在这个阶段保持各个学科的平衡,从表面上看平衡各个学科的成绩,但是究其深入在日后的处理事情行为中,也不要依靠喜恶做事,太过情绪化。

3树立教学目标、创新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是一位教师授课的标尺,这关乎着整学期、征章节的教学进度完成度,教学目标对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以此为中心进行拓展,才能循序渐进的进行诱导和栽培,但是应该注意使得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是有意义的、明确的、有效地。教学目标越详细,授课内容也就越好开展,大大增加了活动的顺利性和成功性。所以教学目标的设立一定要得到高的重视,需要仔细思考,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共同设立。一旦确定了教学目标,就不能多次改动、游移不定,必须时刻坚持自己设定的目标,不能出现较大的偏颇,如果不严格按照目标的进程开展,那教学目标的设立就变得毫无意义。教学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教学技能不断提升是保证教学目标的两大重要指标,同时满足不同阶段学生水平的要求,以教材为基础但不是墨守成规,而是要勇于打破固有模式,同时进行多方创新,结合实际情景和经典案例进行多思维角度教学。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重同学们的思想建设,培养思维的敏捷度、灵活运用能力,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拓宽知识层面,最好是通过小组进行合作,多方汲取不同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在众多同学的帮助下开发新的灵感。所以,要想建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必须要依据教师的基础知识掌控能力和技能的灵活运用程度,而此外还应注意的是要注重培养创新创造意识,综合开发学生的能力。

4情景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实践事件对理论教学的帮助,给学生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的发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探讨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通过组内同学的多方面探讨可以将思维的火花碰撞到最大限度,每个人发表不同的意见就会让一件事情产生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这样极大的促进了学生们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同时将数学知识具体化到实际生活中,以具体的事件或者是事物进行类比,更能方便理解,这都是在潜移默化的进行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对其性格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多元素进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教师可以尝试在数学课堂中融入生活、社会、日常元素,这样一方面能够将学生和数学的距离拉近,另一方面还能够使数学充满乐趣。7-12岁是大多数小学生所处的阶段,其缺乏足够多的生活阅历及社会经验,但是已经具备基本的生活常识,因此,将生活化的因素引入能够为活跃数学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比如,在对“认知人民币”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用的人民币预先准备出来作为数学辅助工具,在引入并简要讲述章节知识后提问学生生活中见过的人民币种类,然后将预先准备的人民币拿出来,对其进行逐一讲解,内容包括人民币的面值、基本特征等,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亲切的生活气息,为本章节的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6合理的使用教学工具

教学工具概念较为宽泛,一方面可以指数学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具,另一方面也可以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从总体上来说就是能够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的工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工具充分利用起来进行辅助和引导能够动态化死板的数学知识,和小学生活动、好奇等天性相符,能够让学生在对课本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的过程中仿佛处于游戏的状态中,同时还能够对课堂气氛进行适当调节。通常情况下,直尺、四方框、折叠的纸飞机等均可以作为数学教学工具。教师在选择和应用教学工具的过程中并不受到严格限制。比如,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四方框充分利用起来对一般的正方形形状进行演示,同时依据实物将四方形的基本特点解释给学生,包括四条边具有一样的长度、四个角均为直角等。

7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对创新教育进行有效的坚持,对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进行大力的倡导,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积极培养起来,从而切实有效地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为有效奠定小学生数学基础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李艳 单位:辽宁省盖州市太阳升学校

参考文献:

[1]张芳琴.利用数学“美”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揭示数学美的教学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01).

[2]刘玲玲.活动的课堂,快乐的数学[J].考试周刊,2012(67).

[3]王丽.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0(05).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体态语言例谈

摘要:

教学中要想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然后巧妙利用,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是无形的且无处不在的无声语言,恰到好处的利用体态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及时获得课堂教学信息反馈和控制学生课堂行为,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率,激发他们的兴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有声语言有机结合,使我们的教学艺术锦上添花。

关键词:

体态语言;无声语言;调动学生;数学教学;课堂效率;教学效果;反馈信息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经过多次实验,得出一个公式:信息资料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人体动作。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的互动性过程,教师的喜怒哀乐、举手投足在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教师微笑的表情和恰当的手势、眼神、姿态向学生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会在数学课上起到激励、强化、交流、暗示等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所以使用肢体语言完全符合“听觉———视觉”教学原理的客观要求。富于变化的眼神和生动的面部表情,有许多奇妙的功效。

1体态语言运用在课堂调控上

面含微笑、用亲切的目光扫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会解除课堂的压抑,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以愉快的心境投入学习;面容舒展,用期待的目光注视每一个学生的眼睛,会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师长的重视和鼓励,有助于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神色凝重,用严肃的眼神注视课堂上行为失序的学生,给他们适时的提醒或警告,可能会及时中止不良行为,消除影响课堂的不利因素,同时可以消除公开点名的尴尬,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可以避免中断教学进程,避免了对其它同学的影响,不致中断正常的教学秩序。总之,教师眉宇的暗暗舒蹙,头部的轻轻点摇,嘴唇的微微张翕,都能给学生传递许多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地把心中的真挚和诚恳、信任和鼓励、赞美和肯定用眼神和面部表情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同时也注意用它们调控课堂,将一些不利学习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引导课堂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2体态语言巧用在传授知识上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自我控制能力也很弱,只有充满激情,有趣的课堂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使课堂充满激情,妙趣横生,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感悟,通过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在教学中鲜明地、恰如其分地运用身体语言能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学生得到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从而降低思维的难度,同时也把知识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头脑中,使学生用不着死记硬背就很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低年级由于年龄的特点,直观的比较容易接受,教师把手势动作变成为教具把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化,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低年级学习求和问题。教师利用态势语言,用夸张的手势动作,两只手分别比划出两部分,再做合起来的动作,即把两只手从两端向上会拢,意为求和,并边比划边说:“把这部分和这一部分合起来,就是它们的总数了。合起来就是加起来,所以求和问题用加法解答。”学生从这个过程中理解了求和用加法的含义。又例如求剩余问题,则教师用两只手比划出一个整体。再比划出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同时说:“求剩下的部分。”并比划出剩下的部分。强调“去掉”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是减去。同时也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用手比划出这个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再例如:一位教师讲《生活中的负数》一课时,教师问天气预报中有负数吗?学生答后,教师接着问:“零下5度与5度意思一样吗?接着出示一个大号温度计,挂在黑板一边,学生能够指出5度,而指出零下5度却有困难了。这时教师走过去,用手势从零刻度为起点,向下一比划,示意这些都是零下的度数,也就是负数。此时,老师恰当地运用手式帮助学生理解了零上和零下。而教师让学生比较零下5度与零下15度哪一个温度感觉更冷时,教师又一次运用手势,越往下温度越低。帮助学生理解零下15度更冷。因为这个知识只需要学生“意会”就可以了,教师运用手势语言巧妙地帮助了学生理解了这个知识。

2.2协助学生分析有利于理解:

就数学分析能力与数学基础知识而言,他们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数学分析能力是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数学分析能力和发展的基础,离开了数学的学习和训练,数学分析能力就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又以一定的分析能力为前提,数学分析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又极大地影响数学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和深入。数学分析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远比数学基础知识的获得要慢,要想使数学知识向数学能力转化,需要有一个强化的训练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应当用课堂教学语言把基础知识和分析能力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合理的发挥身体语言的无声艺术作用,能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3敏捷迅速的信息反馈———手势答案:

“手指动一动,答案全明了”。在教学中,我们面向的师全体学生,单一问答、齐声回答中的从众心理有时根本不能让老师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让学生动动手指有时也是一种简洁快速的反馈。例如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这样不仅省时,也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练习面广,避免了枯燥的一对一答回答。

2.4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在新课程教学环境下,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快乐学习并从中汲取知识已成为小学教育改革中的共识。游戏无疑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在数学游戏活动中有声语言无声体态语互相配合、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数学意识,能够帮助学生摆脱枯燥的数学概念学习,将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富于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学了10以内数的分解组成。教师运用态势语言设计“用手指凑十”的游戏。游戏是这样进行的:教师伸出一个手指头,学生伸出九个手指头,凑成十。以此类推。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也可以是学生对学生的。用这个充满趣味性的训练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学习。而人的思维活动也正是在情感的积极状态下才能得以活跃,创造性的思维才得以产生。

总之,教师得体的体态语使用,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表演欲望,提高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作者:王赛珺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黄山镇峰山小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情感目标研究

摘要:

数学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由此可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体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十分器重认知目标的达成,加之情感目标的潜在性和不可测性,往往使得情感目标无法很好地落实,造成数学课堂的“低效”现象,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在深入分析后,谈谈几点浅薄的看法。

关键词:

情感目标;数学课堂

1困惑我们的问题

解读课程标准,细品寥寥数语,那是专家经验的浓缩。螺旋式的教学目标又该如何实现?参加过许多教研活动,也听过不少老师的课,有时甚至任凭自己“吹拉弹奏”使尽十八般武艺,课堂还是不温不火,学生还是应付了事,课堂效果一落千丈,为此我常深深苦恼着。聆听名师课堂,困惑为何他们只要聊聊数语,就能牵动孩子们的心,自然意趣地引领孩子们步入数学殿堂,携手探索充满神奇奥秘的数学知识?认真揣摩后方才发现,在名师课堂中,情感犹如一把同心锁,将孩子们的心紧紧地扣在一起,带领孩子们领略春的浪漫,秋的惬意;有时它还如广袤的海洋,翱翔间让你激情澎湃,心旷神怡。而我的课堂,貌似一条干涸了的小溪,孩子们的情感无处激发,目标的落实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给予孩子学好数学的动力,更好地启迪孩子的思维。

2策略

2.1创设新课情境,伏下情感火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数学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此刻埋下情感的种子,以便于课堂在情感的催化下加快发芽。例如:笔者聆听了六年级的一堂《比的基本性质》,教师的情感目标定为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都是存在联系的。对一个六年级学生来说,“比”的知识绝不是一张白纸,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关键是对“比的基本性质”认识不够明晰。该教师并没有直接从比本身出发,她巧妙地发现了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基础,进行类比和推理。课伊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感受到比中有时会出现前项和后项都不相同,可是比值却相同的情况,产生了问题:在比中是不是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呢?创造认知冲突,由此激活了学生探究的思维,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所以,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绝不要忽视教学中任何一个可以传递情感的环节,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

2.2巧用课堂艺术,催生情感火苗: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巧妙地展开课堂教学一些“艺术”。如在名师课堂展示活动中,干利伟老师执教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理解“互相”的概念时,设计联想训练,“干老师和郦老师是好朋友”,一个学生说:“干老师是郦老师的好朋友。”此时教师用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作出认知与情感上的反馈“还可以怎么说?”另一个学生抢着发言:“郦老师也是干老师的好朋友。”教师又给学生一个赞许的点头。此时师生间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知识,在交流中增殖。同样,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各种游戏激发学生情感,生成课堂教学亮点。这不由得让我联想到了许多网民喜欢种菜游戏。我听说大家网络种菜开心的不得了,好玩的不得了。你说网络上种菜,明知是假的,但你种下去,他偷偷地去收获;他种下去,你半夜、临晨去偷,去拔起来。其乐无穷。这里也有很多游戏设计的意外亮点,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借鉴。我是没做过这个事,很多老师,很多人都在做这个种菜游戏。我想我们也可以在这个游戏里感悟一下,找出中间趣味生成的道理,巧于因借在课堂某个小小的环节中,就一定能生发无穷的参与热情和教学活力。我深感自己的课堂太生硬,缺少的就是这些生动以外的游戏特性。如果我们能巧妙地将教学环节带进一个类似平常孩子喜欢的游戏项目或情景中,巧妙传递教学智慧和学科特性,那么,别说孩子了,就算是听课的老师都会迷住。也许这个过程的导语只多花了20秒的时间,但所带来的实际教学气象是完全不一样的。这20秒钟时间可以让课像画一样充满水墨韵味,充满印象光影,也像一段美妙的音乐一样有泛音,颤音和韵律,那虚实强弱的变化中,音乐就产生了精彩绝妙的美。一样高的音调怎么好听呢?一样的教学节奏和话语方式肯定不能被孩子接受。笔者稍加提醒一下,我们将很简单的板块和板块之间的衔接,深入体会一下,如何让它活起来,气韵生动起来?我们出去听课,为什么有的人课上起来会那么生动?不就是有强有弱,似进非进,似退非退;想进先退,想退先进,忽退忽进;有长有短,有强有弱……意料之中,意料之外。这就是艺术的基本创造生发元素。要是我们能把这些艺术的强弱、真假、多少、虚实等巧妙的结合融入到教学的运作中,平常的教学板块,也能让课堂充满了奇异的教学魅力。

2.3利用课堂小结,浇灌情感火花: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忆起明代文学家谢榛的一句话“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应如撞钟,清音有余。”的确,结课是余音绕梁的终曲,听过俞建栋老师的《寻找数据代表》,为了完成知识的加工、处理与整合,课的结尾部分播放整节课的探索录像,引导学生回忆探索历程,一下子收回了学生的“心”,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看看是意料之中的,带来的却是意料之外的。笔者个人认为,有这种智慧的课堂,课就会逢勃生辉,简单的教案也能彰显不平凡的教学效果。正如李校长所说,我们要把课上成是让大家去品的一杯茶,一杯带着思想和教学演绎艺术的茶,一杯贴近孩子充满艺术情怀的值得回味与收藏的茶。的确,这杯茶,看上去和同行有相同的杯子,但放了不同的茶叶;看上去是同样的茶叶,却是用不同温度的水去冲;就算同样温度的水,冲泡的手法和技艺也不一,

总之,要让品此茶的朋友老师或学生体验与思考的程度不一样,参与后的收获不一样,回味更不一样,直至对生命的审美价值也完全不一。

作者:赵银洁 单位:浙江省诸暨市大唐镇柱山小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

[2]教育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

[3]秦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渗透青海教育》,2006(9)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升

摘要:

课堂教学是当前最主要的教学途径,教师从事的是一项重大的教育工作,是专门教育和塑造人的光辉事业。对小学数学学科而言,只有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辛勤地培育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积累知识,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接班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要作出教学方法和策略上的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学生的教育和素质必须从小抓起,小学阶段的教育尤为重要,是学生坚持学习良好习惯和树立远大学习目标的重要阶段。学习数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和一些最基本的数学常用语言知识,学生在同审题,提取主要信息,计算和再次检验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解题和学习习惯,做到合理利用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对学生潜能和智力系统开发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思维锻炼和发展的“磨刀石”。数学中的学习内容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找寻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建立和科学素养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益处。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丰富,数学学习可以帮助他们在遇到同样问题时,利用自己的创造力对同一问题在不同角度上进行诠释,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上得到开发,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将数学学习不再看做一种学习任务,调动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整体还是较为简单,理论上来讲的教学难度并不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遇到了多种不同的教学困扰。究其原因,教学模式陈旧和教学方法和学生个性特点和需求不相适应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需要数学教师坚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探索新颖而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1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1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良好学习习惯:

霍林姆斯基曾说“教师的主要职能,就是承担在学生的心灵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和点燃他们热爱知识的火花”。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的大小直接决定他们的学习动力的大小,其次影响的就是老师的教学效果。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强,身为他们的数学老师,要懂得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精力,首先要结合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向小学生说明数学的重要性,充分使用理论知识和文学知识向他们阐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向他们解释速度,面积,体积等等问题的解决和数学密不可分的关系,让学生自己深切感受到数学学习是必须的同时数学学习也是非常有趣的。而习惯是一种非常顽强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影响甚至主宰人的一生。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是无法在特定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古今中外有所建树的人,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尔文就把自己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比作钟表的规则,敦促自己不断进步。小学生对老师的崇拜是最大的,老师也能及时发现他们的一些不好的习惯,数学老师可以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帮助他们不断地改正,养成一心向学,认真思考,专心致志的习惯,保证学生学习质量和时间利用率的逐步提升。

1.2将数学学习生活化: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将回归于生活的学科,实用性非常强。在美国,小型活动是寓教于乐的常用手段,新课改后,我国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将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简单的四则运算法则学习时,学生可能会对单纯的数学和符号组成的运算法则感到无聊,课上听讲时容易注意力不集中,久而久之,积累的学习疑问一多,学习新知识时就会困难重重。因此他们的数学老师在讲授知识时,要学会设计贴近学生实际,包含生活气息的情境时,充分做到数学学习的生活化。小学生的社会经历还很少,老师们要注意学生此时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例如很多老师在教学生计算时,经常会举例以学生他们的家长去买菜等进行情景代入,与代入小学生们去游乐园游戏或买零食等情景相比,学生当然更乐于参与到后者中去,这其中涉及到的即是共鸣的因素。教师对课堂形式的转换,把单纯的理论转化为更为多彩的参与式、互动式交流学习,所谓“互动之于教育,即运动之于生命”,数学知识的学习要从让学生填塞式吸收中解放出来。

2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提高教学针对性

时代不断发展,学生获取的信息不同,形成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都有较大差异,在学习上强调“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则显得更加重要。不同的学生接受方式不同,有的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喜欢老师多表扬他,这种学生就要多以赞美、鼓励的方式对他,及时看到他们取得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这样对他们的学习信念的建立很有帮助。让不同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动力和方法,才能给与他们坚持学习、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精神动力。课堂教学时,当遇到学生答案不一致时,比起直接判断答案的对错,强调思考新思路和积极参与课堂的重要性,才能让学生不害怕学习中的困难,更有自信和勇气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学习思路。谁都可能是一个诺贝尔奖的得主,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小学生这时候自由的天性特点还是很突出的,老师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要多留意学生的闪光点,加强和家长的沟通,针对性发展学生的特长,即使是数学课堂,也能在其中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特之处,自由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寸有所长”,老师要鼓励学生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考试分数不是判断学生的唯一标准,要为更多隐藏着的潜能的开辟可能性空间。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基本职责,同时是他们的职业职能的要求。教师要以满足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要求为标尺,不断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的教学意义重大,教师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上为学生坚持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为学生的未来着想,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作者:李雪平 单位:济宁市微山县留庄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李婉如.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15.

[2]张莉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3]熊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第六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设计

摘要:

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当中,要了解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就需要设计问题。但因为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需要结合教学的对象及教材的内容而定。本文主要从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问设计的策略和提问的技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策略

在数学教学当中,课堂提问是教师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技能,同时也是教师实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对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性,针对班级内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设定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倡导合作的探究学习方式。

1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的设计策略

1.1围绕课堂教学的关键设计:

教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当中,所设计的问题需要围绕教材的关键内容进行,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融入问题当中,设计出突出重点的问题。针对教材的难点设计问题,学生就会容易掌握并突破。比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围绕各种两位数计算当中的难点进行提问,或者将除数的计算与日常的零食的买卖相结合,让学生将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用除法进行计算,这样更能帮助学生掌握两位除法的计算方式,寻求学习的规律性。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工具进行辅助,比如矩形、三角板、圆形模板等,或者采用幻灯片及图形板书等方式,让学生能够理解问题。比如让学生将圆形进行分割后,运用除法求出部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在设计此类问题时,教师需要给学生预留较广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过后寻找到问题的本质,抓住解决的切入点。如果是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解决,并让解析的过程更具有条理性。中等学生的数学逻辑条理性稍差,那么可以从学生的表现上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再集中全班同学的意见,有条理地进行归纳分析,将圆形的变化和面积的大小及与长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让学生明确本章所讲的主要内容,掌握基本的推导公式及计算方法。

1.2通过联系知识设计问题:

因为数学各章知识点之间的连接性很强,每个新的知识点都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新知识作为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其内在的因素和本质是相同的,这也为学生进行下一轮的学习搭建了桥梁。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时,还要充分将新旧知识进行结合,将未知转化成已知。比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的《质数和合数》这课的学习过程当中,需要根据有关的旧知识———能够除以1且大于1的自然数(能够整除的情况下),在推导出质数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千以内的除法计算。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属于质数么?为什么?在分数当中存在质数么?合数是如何推导的?经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与探讨,学生就会了解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明确质数和合数的范围。

1.3抓住学生学习的盲点设计问题:

抓住学生学习的盲点就是针对教材中容易被忽视的知识重点进行提问教学。教师在针对盲点问题设计时,需要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学习当中所忽略的东西。比如在学习正负数时,在明确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后,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该转向关键点上,比如0是否属于正负数,如何对其进行定义。将学生容易忽视的点找出,帮助学生拓展数学学习的思维广度。

2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法

2.1明确提问对象: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针对提问的设计首先要明确问题的对象。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提问重在问题的设置和深入研究上,忽视提问的对象。将问题的难度提升,或者为了获取完美的答案和活跃课堂的气氛,将提问的对象集中在班级的优等生上。甚至有教师为了让学习较差的学生不分散注意力,专挑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设计的问题只针对普遍的学生,对部分学生学习难以深入的地方教师因为课时等原因选择忽略。由此造成课堂无法突出重点,既无法发挥学习能力好的学生的带头作用,也无法提高学习较差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要尽可能涵盖到各个层次的学生,满足其学习和心理的需求。设计的问题让每位同学能够回答,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把握好提问的深浅,熟练掌握教材内容,让数学的问题具有逻辑性和严密性。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教学中,为让班级内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技巧,教师先提出这样的运算口诀“如果括号前加号,去掉括号也无妨;如果括号前减号,去掉括号也无妨;乘除运算要分清,从左到右是标准;加减乘除混合酸,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教师以简单的带括号运算开头,如“5×60+120÷3(370+50)÷7”,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计算出此题。这道题的难点在于多数学生不知是先计算括号内的数字还是先将乘除计算后再计算括号内的数字。在学生计算完成后,可以抽取几名学生(囊括学习能力较好、基础较高、学习能力差、基础较差及中等水平的学生)阐述其答案及解题的思路,将解题中的学生未考虑到的或者出现差错的地方进行补充,并让学生将解题时所遇到的难点讲解出来,教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细讲。

2.2提问时机需要灵活处理:

在备课过程中,虽然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设定问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意外。比如在除法的学习过程中,因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交互的模式,在问答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意象不到的答案,或者学生会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探讨。在此时,教师需要及时将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比如在除法的学习当中,学生在进行一组自然数的计算,但是在计算过程当中,某位学生发现除不尽的数字,然后班级的学生就进行了一系列的“除不尽”数字的寻找工作。此时,教师要让课堂教学继续下去,就需要代入下一个问题———遇到无法除尽的数字时,如何计算出答案?当然,在提出问题后,教师需要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行思考,找出正确的答案,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或者共同探讨还会得出与众不同的答案。由此可知,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设计当中,教师需要结合提问的对象、教材的内容及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问题。要注意照顾到班级中各层次的学生,调动其积极性。

作者:史红梅 单位:江苏省海安县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罗红彦.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1,19:89.

[2]罗超群.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7:103-104.

[3]邝孔秀,胡娟淼,姚璐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质量的策略探析———基于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与普通教师的课堂“提问”教学比较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06:27-30

第七篇:小学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构建

摘要:

自从新课改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强调的一个问题就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到目前,很多的学校很多的课堂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没有落实。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掌握课堂的主动权,是新课改一切内容的基础,只有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体,才可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关键词:

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堂主体

引言: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大家更多注重的还是课堂学习的结果,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的状态不是很关心。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往往会比较枯燥单调,这在数学课堂中,就更加明显。小学数学中很多都是纯数字的运算学习,教师一味地让学生进行运算口诀的记忆,学生很快就会厌倦。因此,教师要几级构建小学数学课堂的自主学习模式。

1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教师一人主导的状况。小学阶段,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意识尚处于起步阶段,如果在这一时期没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影响是很大的。而由于很多教师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将课堂交给学生的重要性,学生也对枯燥的学习没有兴趣,所以这种能力一直未能建立起来。

1.1教师始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确实一直是课堂的主体,这样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在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绝对掌控者,教师也是课堂氛围和动向的操控者,教师还是课堂节奏的绝对把控者。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对于答案的要求是十分明确的,数学的答案不同于其它,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因此,教师掌控了知识的应用方法,就把控了课堂中知识的传播。但是这里出现一个问题:教师对于课堂的把控古语严格,会让学生难以进行独立思考,学生没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思索探究出知识的规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如此进行的话,教学过程就会变得只看结果。从结果上看,学生们似乎都表现得很好,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可是从过程上来看,学生知识机械地运用教师的教学方法,没能很好地掌握知识思考的过程。另一方面,教师时刻把控着课堂的节奏动向。在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可能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进程,这时,教师就可能叫停学生的自主探究行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地位是被削弱的,从短期来看,可以形成一个纪律严明、成绩显著的课堂,可是从长期来看,学生自身的能力并没有培养起来。

1.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上文讲到,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在课堂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让本就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枯燥。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很多时候无法用理性控制自己的行为。教师在课堂中强调课堂纪律越多,学生的情绪就越会受到影响,那么就更加难以集中精力去思考课堂中的内容。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状况必然会变差。小学数学中很多知识的教学方法都要求学生能够将抽象知识进行具象化的想象。如,在讲解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时,要求学生能够按照鸡和兔的具体状况来想象问题发生时的具体情况。这时,如果学生对于知识理解得不到位,或者思考方式不对,就很难解决这样的问题。上文讲到,老师在教学中常有的问题就是将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打断,很多时候,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才是整个课堂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学生没培养出这样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就会没有自信,没有外界的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无法提高,更勿论成为课堂的主体了。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现代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才能在学习到新知识时,对知识本身有深刻的把握。

2.1教师要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数学教学是一个需要学生自身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犯很多的错误,这其实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不应该把这样事情当作是课堂中的意外状况。在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应该分析这些错误反映出来的学生心理和思维上的不足之处,帮助学生找到犯错的原因,让学生能够找到改正的方法。每个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方法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用到的方法也要因人而异。举例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解百位以内的加减法内容,运算“37+46”,有些学生会想到分解法“30+40+7+6=83”也有的学生会想到用整数来作减法“37=40-3;46=50-4”所以此等式就变为“(40-3)+(50-4)=90-7=83”。两种解法结果相同而思路不同,教师在讲解一种解题思路时候,学生可能会发现其它的解题规律,这时教师要能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使是错误的,也要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敢于做课堂的主人。

2.2教师要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上文提到,很多教师害怕课堂中学生的突发奇想会扰乱课堂秩序,打乱教学思路。那么,在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情况下,教师不妨干脆为学生预留这样的自主讨论时间和机会。还以上面的教学内容举例:当学生已经学习乘法的内容后,给学生留出十分钟的时间,分组讨论“37+46有几种算法?”这期间,学生可以用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各种方法,除去上面提到的相加法或相减法,还可以用乘法,“将37分解为6×6+1,将47分解为6×7+5,或6×8-1”最后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在尝试不同的运算方式之后,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来明白数学的本质思维。将这样的学习思维发散,运用到以后的知识学习当中,学生就可以迅速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够快速将新学到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综上,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但是真正想要将课堂交给学生,需要教师彻底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思维的升级。教师要允许学生参与课堂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建设中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我们的教学目标才会达到。

作者:张红秋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宁静小学

参考文献

[1]许晨.自主学习思维在小学数学中的构建[J].课堂内外.2015.

[2]李丽.自主探究机制在小学教学中的构建[J].数学教学.2016.

第八篇:生本教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讨

摘要:

“生本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式,他与传统的“师本教育”理念相对应,它提倡“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学宗旨。这种教育理念的变革,符合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的需求,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本教育”理念的根本在于教育教学的方法论,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视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自主性,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体系中的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完全转变了教师的思想意识。本文从“生本”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贯彻实施,展开论述,以期对其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借鉴作用。

关键词:

生本教育理念;小学数学;教学探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存在的,而学生则是很盲目和被动的去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身思考与品味能力的提高是毫无益处可言的。而“生本教育”理念作为新时代背景下,新型教育理念的出现,则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奠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与当前新课程改革下所提倡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观念不谋而合,而作为小学的数学教师,则要在“生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地转变教学的方式和教学理念,采用独特新颖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的提升,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进行有效学习,从而实现新课标倡导的有效教学,强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1构建和谐课堂环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改变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角色的转变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教师由传统的主导者变成了引导者,而学生则由传统的接受者变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作为教师,要想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则必须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课堂环境,具体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课堂情境的设立。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随意裁剪出一个四边形,然后再分别裁剪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这个裁剪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所具有的特殊性质,这样学生在学到了知识的同时还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其次,作为教师,应该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改变对教师传统的认识,可以与教师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接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设的各种环节,积极的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据一项研究调查数据显示:7-10岁儿童可连续集中注意力约20分钟,10-12岁儿童约25分钟,12岁以上的儿童约30分钟。因此小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较差,具体表现为他们在专注一件事情上的时间最多不超过20分钟,而对于数学公式,定义以及图形这些他们并不感兴趣的内容他们的关注力甚至不能维持在20分钟。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此阶段的学生所具有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曾经指出:“教育儿童要从儿童要做的事情做起”。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从学生喜欢的事情入手,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例如采取图片、卡片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完成对于知识的掌握。这种方式有效的解决了数学的抽象思维导致学生难以接受的问题,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新技术,新的传媒手段对学生采取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方式,多媒体的动态性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这对于解决数学教学过程的乏味性和抽象性都有较好的作用。

3让数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学为所用

数学课程是抽象的,同时数学与生活又是具有紧密联系的,因此作为教师,要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架起一座互通的桥梁,把数学问题的情境生活化的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明白数学知识是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问题的,在学生们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生就会自发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进而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也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爱上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例如在《位置》这一节教学时,作为教师,可以以电影院里位置的确定为例,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位置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然后以学生在课堂上的座位为例,进行了一个游戏,即老师说出一个位置坐标,并让学生说出那个位置上同学的名字,从而使学生将这节课的学习重视起来,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在欢快而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使课堂教学充实而有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地将数学问题与生活相联系,将生活引入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悟生活。

总结: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加大了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力度。“生本教育理念”的根本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着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对小学数学的教学进行改革这既是新课改的要求,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能力的要求。作为数学教学课堂的教师,如何在生本教育的指导下,充分的将小学数学的教育与生本教育理念相结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与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高效学习,进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坚实良好的基础,这还需要教师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学习。但总地来看,这种教学理念是值得提倡。

作者:袁敬雅 单位:河北省承德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陈婧茹.生本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05):146.

[2]李转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浅谈[J].考试周刊,2016(60)69.

[3]石玉屏.浅析生本教育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结合[J].新课程,2010(01)23.

第九篇: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疑探教学分析

摘要:

本文从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入手,结合“四则运算”对“疑探教学”模式进行了应用和探讨,以期对提高我国小学生数学综合水平有所裨益。

关键词:

小学数学;疑探课堂;教学模式

疑探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艺术,也是一种现代主流的教学模式,是指课堂教学中运用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和运用拓展这四个环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1]。

1小学数学模式的现状

1.1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众所周知,数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些抽象的客观实在,不为人类的情感所转移或更改的。因此,数学课堂上方法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是,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大多教学方式单一,采取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记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手段陈旧,学生和老师之间缺少对话和交流,往往教师一言堂,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课积极性受到抑制、兴趣不浓,对数学知识死记硬背,对数学技能机械反复。

1.2课堂气氛沉闷:

当前,小学生在数学课上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整体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劲头不足,老师的教学效果也不尽理想。很多数学教师在对新知识的传授时,未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多事情替学生做,而不是通过巧妙的语言引导学生去领悟问题,不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3不注重学科与实际相联系:

小学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大多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和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获得具体的数学感知经验。但在我国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往往没有将数学知识和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没有为学生创设需要解决问题的生活情境,没有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2疑探教学模式

鉴于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上述问题,本人认为应将课堂教学活动与疑探教学相融合。

2.1设疑自探:

设疑自探,是课堂的首要环节,即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在实践教学中,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一环节要留出充分的时间,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解疑合探:

解疑合探,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环节中,遵循“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总结评价”的原则,不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回答辨析的能力。

2.3质疑再探:

质疑再探是引导学生在回顾课本内容的时候再次提出质疑,把问题的探索和发现得以延续,从而提出更有价值、个性化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对于学困生和中等生的问题,引导优等生回答;对于优等生提出的问题,让全体同学一起思考,教师进行归纳解答。

2.4运用拓展:

运用拓展,即将课本所学的知识运用、拓展到新环境中去。教师针对课本内容编写拓展习题,不仅使学生巩固了课本所新学的容易掌握的知识,还有利于掌握适中及更高难度的知识点,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实现求异创新。

3小学数学疑探教学活动实例

运用上述“疑探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结合日常教学中的实例,就“疑探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活动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为例。

3.1课前准备工作:

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考虑到学生的成绩水平、能力与性格、性别等因素,将班级学生进行混合编排分组,以使各小组水平、能力相当。数学教师做足充分的备课工作,明确该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清楚掌握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顺序;二是让学生们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三是使学生们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课时为2课时,多媒体课件呈放。

3.2疑探教学活动过程(1)课题导入:

在这一环节,数学老师通过多媒体呈现一幅游乐园一角的图片,引导学生们认真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中共有几个游乐区?这些游乐区分别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看看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顺序是什么。(2)设疑自探:老师依据展示的图片向同学们提出思索问题,请学生们依据图片资料,提出几个问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内部讨论整合。整合之后将小组问题交给任课老师,老师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迅速整理和补充,整合出最具代表性的问题,作为合探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大家。同时依据各小组所提问题多少和质量,进行打分和评价,并指出优胜小组。(3)解疑合探:在解疑合探环节,班级同学座位不固定,可以自由移动,以便于快速沟通、交流和讨论。围绕多媒体所展示的学习步骤,小组成员间相互沟通、交流,进行合探,重点放在之前所整合的展示的问题上,由组长负责组员分工安排,指定哪些成员负责归纳总结答案,哪些成员负责展示、讲解和评价工作。老师在多媒体上展示每个合探问题的小组分工,学生们依据问题进行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同时可以为其他组的回答进行内容增补、质疑和点评。学生们纷纷用算式列出步骤解答问题。老师请学生们对每个算式的意义进行解释。最后老师就算法进行了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的情况,应该从左至右依次进行计算。(4)质疑再探:学生们对刚学习的内容进行反思和回味,对还存在疑问的地方继续提问题,由小组或全班级来进行解答。经过梳理归纳,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有:如果出现三个以上的数字相加减或乘除的情况,运算顺序又是如何的?教师依据学生问题和回答的表现给予评分。

综上所述,在目前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要灵活运用疑探课堂的教学模式,以疑引思、以思设疑。一方面,让学生们初步感知疑探教学的方法和步骤,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们的数感,激发对数学探究和求知的热情,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提升对知识理解应用的能力[2]。

作者:陈泽伟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彦红.“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交际,2014(12):148.

[2]陈洁.在传承与创新中回归教育本真与学校一起成长[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145-146.

第十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构建

摘要:

“有效”课堂指的是保护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确保课程教学任务最大化实现的保障,也是锻炼学生基本数学学习的基础。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一线数学教师该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呢?经过分析和研究以及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组织恰当的活动来实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的思想指导下在欢快的氛围中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活动之中,同时,也能确保数学教学目标最大化实现。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性;生活情境;问题探究;开放环境

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理念的贯彻落实,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任务不再是简单的让学生在小升初的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为了应付考试在被动教学,上课,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保护学生长久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进而,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数学素养的同时,也为学生进入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一线数学教师要从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恰当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及多种教学活动的组织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进而,使学生在精彩而有效的数学活动中找到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引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农村学校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对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进行论述。

1创设生活情境

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用以辅助数学教学的工具很少,导致课堂只能依靠教师对教材的照本宣读,数学课堂也没有一点生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被调动,根本不利于有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所以,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入实施,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掌握和应用基本的数学知识。例如:在讲《乘法》时,我选择了“生活情境”创设法来组织学生进行知识应用活动,所以,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我创设了下面的情境,即:秋收时,小明家有5亩地,如果每亩的收割费用是80元,每亩需要化肥50千克。对于我们农村学生来说,这一情境是常见的,不陌生的,也是家长在学生面前经常提起的一项内容,所以,在这一情境,我们引导学生分别扮演小明、收割师傅、卖化肥者等角色,引导学生模拟生活中的对话进行“乘法”计算,比如:5亩地的收费费用是400元;5亩地的化肥是250千克等等,还可以自己补充条件进行“乘法”知识的应用活动。可见,在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同时,也能使数学课堂实现高效。可谓一举多得!

2组织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是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也就是说,在小学数学教学时,我们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要通过组织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以确保学生在问题思考和交流中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很重要,而且习惯一旦形成,后续会产生长久而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梯形的面积公式》这部分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我组织学生对下面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即:(1)如果分割的话,我们能够将梯形分割成哪些图形?(2)思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3)梯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之后,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对梯形进行分割、移动,自主动手进行推导证明,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同时,对学生知识灵活应用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学生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后,我们要组织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步骤进行自主证明,比如:将梯形分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引导学生先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之后,通过求和、化简来强化理解,并使学生在问题探究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3营造开放环境

开放是相对于封闭来说的,也是构建符合课改理念的小学数学课堂倡导的课堂形式,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那么,我们该如何构建开放的小学数学课堂呢?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拓展学生的思路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多角度思考、多方面探究中基本数学素养获得大幅度提升。例如:每辆三轮车有3个轮子,每辆自行车有2个轮子,2辆三轮车和2辆自行车,一共有多少轮子。请列出不同的算式进行解答。从这一题干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事物,所以,在这道题的解答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入手来列算式,从生活经验入手、从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入手,鼓励学生列出自己所能想到的所有的算式,比如:(1)2×3+2×2=10;(2)(2+3)×2=10;(3)3+3+2+2=10等等,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题干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对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大的帮助。在课改基本理念的贯彻落实下,多种活动的组织、开放环境的营造都有助于数学课堂从“以师为本”向“以生为本”进行转变,让学生开始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老师一味的灌输,全然不顾学生的接收能力和对课堂的基本看法,也有助于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对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同时,使学生在高效的数学课堂中快乐的学习,成长。

作者:庄文源 单位:河源市龙川县老隆镇涧洞小学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教学范文5

摘要

对于小学数学来讲,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产生错误,其实也可以成为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为了进一步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加强对错误资源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错误资源

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产物,错误中蕴含着宝贵的教学价值。对教师来讲,学生出错不仅是教学契机,也是挑战,更是提升自身素质的关键。而对于学生来讲,教师故意出错,不仅可以快速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也有利于激活、发展学生思维,因此,教师应正确对待、巧妙运用授课中出现的各类错误。

一、正确看待错误的出现

作为数学学习的关键内容,错误资源能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在分析、探究中存在的偏差。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正确看待错误资源的产生,并积极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错误资源,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犯错的学生,否则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会惧怕犯错,难以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引导学生直面自己的错误,认识到错误对学习的积极作用,使其能够积极地发现和改正错误。

二、挖掘错误资源的教学价值

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对错误中蕴含的教学价值进行挖掘,以促进学生思维意识的不断成长。由于年龄、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对相关错误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出现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通过充分挖掘错误资源中的教学价值全面激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认知。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对问题进行循序渐进的诱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错误资源具备的有用性。比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这两部分内容时,很多学生都会将两者混淆在一起,因而常常在图形类型判断时出错。对此,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来强化两种图形的判断方式,然后再对学生出现错误的例题进行详细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强化,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这两种图形的判断方式的印象,而且学生今后在做题时也能够避免同样的错误,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加强错误资源的分类整合

为了使错误资源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利用,教师还应重视错误资源的分类整理。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类型的错误,其产生的原因也各不相同,而通过有效的分类整理,在引导学生正视自身错误的基础上,还能够帮助其积累不同的学习方法。比如,可以将所有计算错误的题整合在一起,并引导学生认真细心地对待每道计算题目;通过整合集合错误,能够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图形观察、对比能力;而将应用题整理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总结、熟悉应用题的专门术语;等等。这需要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错题本,让学生在分析、总结错误资源过程中,再一次的巩固相关知识点。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会学习到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而每个图形都涉及面积计算知识,并且很多图形的面积计算之间都拥有一定联系,而学生若忽视总结,便很容易形成知识点的混乱,在做题时对于公式的运用也容易混淆。对此,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类错误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针对性地记忆相关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学生在面对新的题目时,就能辨析,从而有效避免再次出现错误。

四、完善授课过程,避免出现重复错误

利用错误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分析错误,而且还是要在分析错误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要能够指出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这样学生在学习探究、做题过程中就能够恰当地避开这些容易犯错误的部分。另外,教师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教学水平,从而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探究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并且能够为学生构建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数学思维,在让其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避免错误的重复出现。比如在讲解“统计”的相关知识时,在做题过程中常常需要制作条形图和饼状图,而学生在需要制作复杂、烦琐的统计图时,往往会存在强烈的畏难情绪。对此,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容易出现错误的部分,通过动画形式来演示条形图、饼状图的制作过程,并在演示过程中,标注出容易出现错误的部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一边演示,一边为学生讲解产生错误的原因,这样学生实际制作时,脑海中就会浮现整个动画演示过程以及教师强调的重点,就能结合演示流程进行有序的制作。完善授课过程不仅可以避免出现重复错误,还能够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五、结语

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在学习中难免都会出现一些错误,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即使是教师,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错误。因此,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同时,还要结合具体教学情况,将相关错误转化成一种教学契机或是资源,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何群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张码小学

参考文献

[1]袁卫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新课程(教研版),2012(1):211-212.

[2]黄爱勤.精彩不容错过———也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新课程导学,2014(5):23-24.

[3]柳云萍.用错误点燃智慧———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利用[J].学周刊(A版),2013(11):135-136.

第二篇:小学数学探究型课堂初探

自主探究是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只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学会探究,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改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的课堂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说:“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教学进行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又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毫无保留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一个普通教师常以“师”的身份示于学生,而一个优秀教师却更多地以“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隔膜,而是无条件地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形成的课堂氛围必然是和谐融洽、轻松愉悦的。只有在这样的课堂环境里,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探索、发现和体验,自由勇敢地探讨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与此同时,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新精神也会得到充分释放,孩子们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会像春日里的嫩枝新叶般蓬勃生长。

二、巧用方法,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与生俱来,教师只需要顺应这一点,注意方法,稍加引导,学生的热情就会被激发出来。在此先谈谈较易着手的几方面。

1.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激发探究欲望。陶先生认为“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才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数学知识越具有生活性,学生越喜欢学。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这单元前,先请学生提前剪好附页第101、103页上的人民币纸片装在自己准备的信封内,以备课堂上操作时用。学生知道将要学习认识人民币,可开心,纷纷跑来问教师何时上这课。学生之所以有如此大的热情,是因为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太常见,学生几乎天天可以看见人民币,却不够了解人民币,所以才想学。据此可在这一单元教学设计中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融合,如人民币的辨识、换算、计算等,创设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思考和探究。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增强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本单元最后一节实践活动《小小商店》中,模拟商店中的购物情境,实践体验比较完整的购物过程,了解购物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解决很多购物中可能遇到的简单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生活里的数学,在自己活动探究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和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2.适当留白,体验探索的乐趣。画家绘画时会特别注意不应画得太满,要留一些空白,给欣赏者留有想象余地。课堂教学也是一样,要留给学生深入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这样往往更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和知识构建。在提问之后留一点白,在概括重难点时留一点白,在意见冲突时留一点白,在出现错误之后留一点白,教师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留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和机会,才能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品味成功的喜悦。3.优化课堂评价,点燃探究的热情。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评价方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鼓励的眼神、宽容的微笑、肯定的点头都会如雨露般温柔地灌溉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评价时,教师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发掘出学生回答中任何积极的因素,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尽管是错误的回答,教师也不能简单地给予批评责备,因为错误的回答中往往含有某些正确的成分,教师应鼓励并启发学生发现、纠正错误,使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引导正确的探究方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数学课标提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式、途径、内容重新探讨、研究和创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主动提出疑问,培养问题意识。学生提问多种多样,教师应给予包容,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如在课内无法解决,可让学生去图书馆或者上网查阅。“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是引起思考的动因,是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的最积极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经过自己主动探索,才能拨开重重迷雾,发现不为人知的新问题。也只有勇敢地提出问题,才能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主动提问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将更好地得以发展和延续。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欧拉曾说:“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还需要体验。”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得的体验将最快最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使印象更加深刻。同时,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例如,教《10的分与合》时,可通过“猜珠子”游戏引起学生好奇,接着请学生操作学具,将10个圆片有次序地分一分,一边分一边说:10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10?学生操作之后,能顺利得出好几种10的分法。这时,教师引导:得出一种分法,就把结果写下来。这样操作下来,学生不仅能按顺序很快背出10的分法,并且获得非常愉快的探究体验。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很大提升。像这种一年级常用的摆小棒、分花片等实践活动,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学生把实践活动看成游戏的一种,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其乐无穷。

3.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合作探究。教学中倡导小组合作探究等生生互动方式。小组探究过程中,学生不再依赖老师,而是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方法探索新知。并通过小组内的交流讨论,避免学生单人思维的狭隘,集思广益,用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不仅获得成功的喜悦,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学生间的情感更加牢固。

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数学课堂需要学生主动探索,而教师在其中应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陪伴学生一同探索知识。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机会,给他们更多时间和空间,并且引导他们学会科学探究,这样学生才会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学习,才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作者:朱梦婷 单位: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是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场地,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质量。但是,伴随着教学的持续向前发展的趋势,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正面临着较大的困境,教师为能突破此种困境,必须合理地应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来有效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一、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思想与情感,启发学生的“灵感”。但是,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地完成创设教学情境,重点是依据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强烈求知欲,预设教学内容方面的悬念,提升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可以被6整除的数的特性”时,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能够借助于游戏的形式来呈现。教师在课堂上告知学生:“大家先一起来做一个数字的游戏,并由大家来提问老师,可以先说一个数字出来,老师可以用心算来回答看它是否可以被6这个数字来进行整除,由5个同学以计算器进行计算。大家来比赛看谁能最快速地准确计算出结果”。在进行游戏时,学生们踊跃地提出各种难题给老师,可是老师却能比计算机计算还要快地回答出结果。让学生们都感到难以置信:“为何老师的心算还要快过计算器计算呢?”而学生们都感到奇怪的是为何老师会正确迅速地说出答案,教师应引领学生去共同追寻真理、获取知识。而提升小学数学有效性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是认真创设教学情境。

二、有效地营造和谐气氛

在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所倡导的“悦学”教育,即为构建起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唯有使学生身心愉悦的来进行学习,方能积极思维,具有创新发展的意识,对于知识提出质疑之处,能够发表个人的见解。例如在进行“商不变性质”数学时,可由教师首先提出三道口算题其商均为4的得数,并安排学生编出五道除法题目其商也同样要是4的得数。学生在一小会时间就编出了习题,教师再安排学生进行研究讨论:“同学们能够迅速编出题目,是应用了怎样的好方法?而在解题时的算式当中有没有关联性呢?”让学生来进行积极思维,对问题进行研究。由此让学生能从中认识到商不变的规律。通过这样的快乐学习法,让学生既学到了数学的概念与原理,而且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让学生通过共同讨论、积极思考、相互协作、创新发展来进行整体性的提升。

三、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法作为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在教学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借助这种学习方式能够较好地达成学生之间的合作进步,使学生在合作学习当中培养起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整体性的发展,有效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与质量。例如,在进行乘除法的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来进行学习,充分授权给学生来独立布置工作计划以及相关任务,再一同研究此数学问题,教师可将小组合作学习法导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作为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师生之间有效沟通、互动学习的平台。如果教师在教学当中能够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课堂教学时即可促进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思考,让处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均可获得程度不一的提升与进步,还能够较好的促进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意识,以此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四、有效地提高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有许多知识点是必须要让学生进行牢固记忆的,可是不能采用以往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教师应按照学生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在学习当中的实际需求,采取适合于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在教学当中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并主动提出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讨活动,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与有效沟通的方式,来进行相互协作、共同学习,并对自身的整合素质进行持续提升。教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时,需要按照学生在学习当中显现的实际情况。将学习的目标有效地转化为学习的实际需求。例如在梯形、菱形的特征的学习当中,学生能够借助于观察外部即可发现图形的外在特征,并做出特征的猜想,即能够依据学生所做出的猜想,来进一步对于梯形、菱形的特征进行论证,通过比较、测量、剪纸、折图、等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动脑与动手能力,并对于自我猜想进行验证,充分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快乐学习的意义,并能够深入理解知识。小学数学课堂当中的有效教学具有多元化的策略,而且会因教师以及学生的不同而具有差异性。因此数学教师应立足于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进行教学,并以当前的教学目的作为依据,持续创新发展,来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教学方法,使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更加多元化,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来寓教于乐的进行教学,促进小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保障小学数学教学的有序推进。

作者:夏广芬 单位:泗洪县育才实验学校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浅析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和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从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认知规律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高效进行。要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不仅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还要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作用,使他们在已有数学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有效掌握教材中的内容,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结合生活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和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生活和数学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拉近他们和数学学科的距离,让他们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主动学习教材中的抽象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可以可以让学生统计班级中男生、女生的人数,并用统计表进行表示;让学生统计班级中喜欢足球、篮球、跳绳、跑步各项运动的人数,并用统计表表示。在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一张表,把自己每天的日常生活时间列出来,用学到的表示方法表示时间。通过把和学生生活相关的信息引入到教学中,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有效掌握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在数学课堂上结合生活进行教学,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有效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

在小学数学传统教学中,教师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在课堂中被动的接受知识,并通过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的方式进行强化学习。在枯燥、压抑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取得的成绩却不尽人意。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学生放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构建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的教学方式。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有足够的思考和探究时间,他们能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已有知识的迁移作用理解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处于发展状态,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很难有透彻地理解,这时就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作用,让学生拓宽思路,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驱使下,学生能自己的克制自己,在上课时减少走神的时间,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和教师的互动下完成新知识的探究,实现高效的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外,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利用集体的力量,综合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的思维快速运转,还能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趣味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让他们充分进行思考和分析,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使他们打破定势思维的束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教材中内容后,给学生提出问题:教室里要粉刷四面墙壁,请你计算一下要粉刷墙壁的面积。提出问题后,学生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得出需要测出教室每面墙的长和宽,计算出面积,然后在进行相加,得出要粉刷墙壁的总面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有效运用了学到的新知识,让他们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能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的数学思维获得深入发展。

四、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进行深入理解。把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用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让他们把看和思考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多媒体具有声音、图片、动态演示等特点,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趣味性、知识性相结合的课堂,让他们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多媒体的指导下进行深入分析,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使他们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展示,让学生结合多媒体的展示进行教材内容的阅读分析,让学生掌握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在对三角形的性质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教师让学生找出三角形在生活中的作用,并通过多媒体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运用的图片。在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堂中进行学习,让学生摆脱了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他们被多媒体展示的内容所吸引,积极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促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

总之,在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造高效的课堂,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效解决遇到的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设计教学模式时,教师要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趣味性,使学生在积极探究中掌握数学知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他们数学综合素质提高。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究过程中,促进数学教学的高效进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杨慧 单位:滨海县八滩镇第二中心小学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合作模式应用

摘要:

众所周知,合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合作,竞争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有可能会演化为恶性争斗。只有在合作的基础上,各项活动才能得以顺利开展,这一定律在小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也不例外。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与成熟,课堂的教学模式从之前单一的口耳相授逐渐演化成互帮互助、相互合作,合作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学生之间亲密无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通力合作等等都是合作在教学中的体现。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合作是合作模式在课堂应用的典型代表之一。对此,本文先概述了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势,并对其具体应用提出了相关思考。

关键词:

合作模式;小学数学课堂;应用

小学数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门课程,一直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很多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合作模式这一创新的教学理念也引起了众多“数学迷”的青睐,将合作模式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中成为教育领域内的重要课题之一,并且需要我们付诸实践、亲力亲为。

一、合作学习模式概述及其优势

合作学习模式,作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词”引发了人们的热议,不同的人对合作模式有着不同的定义。大体而言,现今比较认同的关于合作模式的定义,是指一种新型的、结构化的学习策略。在合作模式下,学生们有着共同的期望与目标,在这种激励下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去完成任务并实现学习目标。不同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加强沟通,最终促使学习成绩的进步。作为一种积极的学习模式,合作学习自身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随着合作模式的开展,课堂气氛会变得更加融洽和谐,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改进大有裨益。教师不再单一死板、喋喋不休地教导,而是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成为课堂中的一份子,这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参与感与主人翁意识。其次,合作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自身对于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中畅所欲言,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为理解知识困难的学生进行讲解,这不仅能使后者找到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还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二、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1.组建合理合作小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小组可以作为小学数学课堂的学习单位,在协作中加强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例如笔者在教学几何图形内容时,就曾看到学生这样讨论的场景:生1:正方形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因为它可以绕着中心点旋转180度后与另一图形重合。生2:不对,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从中间划线,它的左边和右边可以重合。生3:都有道理,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们陷入沉思……学生在小组中畅所欲言,充分表达着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地,这是在以往课堂上很难看到的画面。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合理分配小组,将有着不同学习能力与层次的学生合理分配,在每个小组中穿插安排成绩好与较差的学生,促进其相互合作帮助,争取将教学成果最大化。

2.为学生创建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合作模式要求教师积极引导与参与。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误区,认为大包大揽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实则不然。而教师的过度干预也会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打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造成课堂的空洞无味,压制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合作模式的引进和应用则避免了这一现象。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虑,这往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合作模式营造的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而言都十分重要,起到教学相长的功效。如在自由发表意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每个小组的学生提出问题,弥补漏洞,提高课堂效率。

3.制定合理的合作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模式的理念之一就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着共同的期待与目标,并且为之努力奋斗。因此,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合作模式要求在课堂之初,教师应该制定学习过程中要达到的目标,并提出期望。并且,教师可将目标细化,具体到每一堂课要达到的水平,获得的成果。在合作模式下,教师不能“一言堂”,而是要与学生共同商议要实现什么目标以及通过何种手段实现目标,然后根据学生自身的水平与素质,制定合理的计划从大体上把握教学的方向。

4.注重课后评价的合理性

评价机制与体系是合作学习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的评价体系要科学、合理,并且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特点来对评价机制进行补充。课堂只是学习的一部分,课后如不进行及时的巩固,就会无济于事。尤其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及时有效的课后学习必不可少。比如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进行不同的评分。难度很大的题目可以是15分,较难题目10分,简单题目5分,这样可以拉开分数差距,从而激发学生获得高分的斗志。而教师则要注意评价的公正合理、科学有效,从而保证教学成效的切实提高。

三、结语

合作模式作为一种新型课堂教学的机制,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合作模式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与实地考察,得出许多有借鉴价值的结论。合作模式的开展不论是对于课堂气氛的调动,还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于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而言,在日后的教学工作,要注重对合作模式的积极引进和应用,并要结合实际进行调整与改进,切莫使合作教学模式成为一句空谈。

作者:谭光明 单位: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河东小学

参考文献:

[1]陈利霞.浅谈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2]刘长福.谈小学数学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9).

[3]李宏华.有效: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效率[J].教育教学论坛,2010(35).

第六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语文学科

摘要:

数学与语文自身都属于综合性学科,同时又为其他自然学科提供了应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与语文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借用语文教学的方法来进行数学教学可以使数学教学更具有有效性,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数学教学;语文方法;整合;能力

数学和语文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具有工具性和语言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数学与语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互相为对方提供“语言”,是互相“利用”的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和语文教学中可以相互借鉴,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利用语文题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单纯向学生讲授数学知识,学生难免会感觉数学学习枯燥乏味,很难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往往也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文理存在极大偏差的学生也不再少数,新课程的数学和语文教材为了弥补其中的不足之处,在教材中相互选取了部分具有鲜明特性的内容。在数学教材中选用了很多小朋友们熟悉的故事和童谣。比如小学四年级“数学策略”教学中引入了语文中“田忌赛马”的故事。向学生接受田忌赛马的故事,提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讨论探索验证过程中体会到“对策”的重要性。数学教学中类似的利用语文故事导入数学知识教学的还有“乌鸦喝水”导入“体积认识”;“曹冲称象”导入“质量单位”等等。

2利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2.1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般是从看图作文开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数学教材中的植树活动、游乐园玩耍、商场购物等主题图和情境图都比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些学生熟悉的、有趣的现实场景都利于引向数学实质,可以作为培养学生说话的题材。比如五年级数学教材中利用现实生活中平移、对称和旋转设计出的图案和事物作为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些主题图并说出图形的特征,利用学生对艺术品美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培养学生照样说话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会利用学生具有较强模仿力的特点给出语文例句让学生仿写。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给出具有表率性的数学语言让学生照样说话。比如在教学数学中的“比一比”章节时,教师可以先以引导学生说出什么和什么比,在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比什么大和什么比什么小等,学生说会了照样说话,在以后学习高、矮、轻、重的比较时,自己就会说话了。数学教师除了可以用语言直观的呈现例子外还可以利用板书写出例句。

2.3培养学生“作文”式说话的能力: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认为思维的周密性可以通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出来;思维的逻辑性可以在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中体现出来;思维的丰富性可在语言的多样性中体现出来。在数学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体现在能够把自己的观点准确、连贯的清楚表达出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作为式”说话能力可以让学生学会成段成篇的说话。比如再解决多步骤的应用题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考虑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解决问题。在课堂小结中学生也可以利用“作文”式说话更好的总结、概括所学的内容。

3利用语文精神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的“咬文嚼字”精神就是语文精神。这种精神体现了自学的严谨性,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学习态度,这种精神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思维训练。数学语言要求精炼准确、言简意赅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数学教学中“咬文嚼字”,要细致的剖析数学中的字、词。

3.1利用拆字释义:

很多类似的词语和概念在数学在那个却有不同的意思,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的理解就会影响到问题的判断和解决,比如经常出现在数学应用题中的“减少到、减少了、增加到、增加了”,数学方程中的“方程的解、解方程”等等。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拆分后在解释这些词语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这些词语和概念。

3.2利用交换与省略:

在整个数学学科中小学数学只是促使阶段,涉及到的整个大数学的知识较少,数学定义中保证概念严密性的关键词往往都很不起眼容易被学生忽略。比如小学四年级中梯形的定义是“只有一组对比平行的四边形”,其中“只有”是定义的关键词,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认识到“只有”是关键词。在定义中省略掉“只有”之后让学生讨论发现定义就没有了“只有”,定义中就又可以出现一组或者两组对边平行,而两组对边平行就是平行四边形,因此学生认识到梯形定义中“只有”是关键词。类似的定义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有时候定义中的主语和宾语交换位置后也会出现不同的意思。利用省略和交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定义。

3.3利用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联系上下文在语文教学中是理解词意和题意的一种重要方法,“照这样技术”“用同样的速度”等词句经常会出现在数学应用题中,解决这类题目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字词的意义,让学生多读多练正确理解词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把“咬文嚼字”式的释义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数学语言的特点,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技巧,养成科学认真的学习态度。

总结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语文教学中一些语言训练技巧,可以把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与理解数学知识。另外在新课程教材中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教材内容中融入了很多其他学科的领域知识。

作者:刘伟勋 卢福山 单位:榆树市秀水镇大于学校

参考文献

[1]侯楠楠.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刘秘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探索[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04:25+28.

[3]张学民,林崇德,申继亮.小学语文和数学教师课堂信息加工能力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6,06:1312-1316.

[4]刘煜瑞.数学教育文学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第七篇: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提问能力培养

摘要:

质疑是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出疑问是另外一种进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疑问,在自己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就会提出问题。但是,受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提问的能力并不十分理想。为呼应新课改“以人文本”的思想内涵,深入研究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本文在简要阐述提问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之后,重点分析关于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提问能力;重要性;培养

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通常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得多,一方面,提出问题是在学生充分思考之后对于某一事物挖掘出新的可能性,是进步的预兆;另一方面,提出问题是求知欲、探索欲的外在表现,没有求知之心就不会提出问题,或是发现了问题也不会说出来。所以提问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仅仅是提出问题还是不够的,提问是一种能力。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小学生提问的状况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不敢提问,而是不想提问,三是不会提问。不敢提问即是心理因素影响,不想提问是兴趣因素主导,不会提问则是提问技巧与表达技巧不成熟。那么本文将分别从以上三点状况提出相对应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人对于一些无法理解问题产生的疑问、探求等心理状态。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有积极意义的。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小培养敢问敢说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的前提。根据小学生的心理,不敢提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担心自己的问题过于简单,以致于遭到同学的嘲笑或教师的职责。对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自尊心较强,对于别人的看法尤为关注,所以不太敢发表看法,更不愿意提出问题。如此看来,学生的问题只能憋在心里,不敢提出来。为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是观点的主要传输者,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对自己的老师有一种畏惧情绪。所以这样的情况下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就非常重要。一旦教师成为一堂课中主宰一切的人,学生对于自己的问题更是不敢提出来了。所以,首先需要有一个良好师生关系的职称,并且教师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发表观点、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只要学生想问什么,就能够说出来大家一起思考,建立师生平等交流的关系是学生敢问的前提。其次,在建立和谐学习环境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一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应该及时肯定其中可取的思路,有些提问虽然并没有很大的价值,为肯定学生的勇气和积极性,应该积极回应学生,给出解答。

二、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

很多学生并不缺乏提问的胆量,但是在教师的这一堂课上找不到可以提问的点,不知从何问起或没有较大的兴趣问。一方面是教师的课堂本身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于未知知识没有较强的探索与,导致不想问;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课堂所采用的教学方式缺乏吸引人的问题情境,得不到教师的引导,学生回归到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桎梏。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喜好、心理、生活等诸多方面,创设问题情境。如在学习“分数大小比较”这一小节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妈妈给孩子们分蛋糕的情境,一块蛋糕分给爸爸妈妈姐姐弟弟和我,在给孩子们切走了四分之三的蛋糕之后,爸爸妈妈一起分了四分之一的蛋糕,如此情境下,比较分数的大小,情境不仅蕴含亲情与温情,也蕴含了分数间的比较。现实生活中本身就存在的大量的数学问题,妈妈去银行存钱的时候,孩子会问妈妈钱为什么要存在银行里,一方面不易遗失;另一方面存在银行是有利息的。以总金额是多少的本金加上每年多少的利息,那么1万块钱之后从银行取出来会是多少钱。这些都是容易引起学生思考的情境。也是极易引起学生提问的话题。教师应该充分观察生活,挖掘更多利于教学开展的素材。

三、教给学生提问方法

提问的目的依然是解决问题,许多问题本身没有切中要害,导致最后的提问并无法很好地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教授学生提问的方法与技巧。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一些人,他们问题很多,却总也问不完,这就是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不行,导致最终解决问题的效率降低。在小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可以发现,每次新旧知识的先接触或是概念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学生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在学生学习一阶段知识之后,让学生自己讲该阶段知识的重难点、基本概念以及要注意的东西提出来,如果学生自己是老师,觉得学生会对哪一部分有更多疑问。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之后,补充学生的观点,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修复和完善,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的目的性要明确,问题的语言要简洁等等。关于提问的技巧方面,一方面是提问在说明自己想法的基础上提问,才有助于教师迅速捕捉学生思维误区;另一方面,提问的目标要明确,要让教师知道学生的思维点集中在哪里,以便更容易解决疑惑。

作者:张树连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湖东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刘希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教学研究;2010年07期

[2]张华峰;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J];江西教育;2007年06期

第八篇:小学数学课堂愉快教育

摘要:

由于小学生生情好动在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教师要创设愉悦、开心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上完成学习的目的。教师把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会不断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幽默化的语言,用有趣的教学语言来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会渐渐对教师的数学课更感兴趣。学生可以脱离死记硬背的公式记忆学习数学的方法,运用快乐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培养更具创新创造能力的学生。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愉快教育

针对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差等不足,教师要尽量为小学生考虑,给小学生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学生的思想品德、思考问题的方式等都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劲头更大、积极性更高。快乐教育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潜能很好得到激发,学生对知识更加的渴望,求知的欲望更强烈。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更有利的环境让学生来学习,并且感觉到学习是非常有乐趣的,可以让学生在在非常健康愉快的学习当中成长。

1教师把数学知识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来开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加兴趣

1.1教师把数学知识练习题目增加趣味性,使学生能更有探索的欲望。老师在课堂当中给学生讲解答问题的时候,需要让学生的思想通过比较快乐的方式来学习数学。学生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中轻松的进行学习,数学练习中加入有趣的知识分析,使学生能对课堂知识有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学生在学习面积和体积这部分的知识时,学生对这两个数学内容比较陌生,不能准备掌握这些内容之间的区别。为了让学生可以清晰的理解,我们把教学课堂的练习进行的更有趣味性:我们让学生用纸来剪一个长15cm宽5cm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做同样大小的一个多面的长方体。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对这两个图形能更充分的理解,在学习运算时会更加容易。面积是对一个平面进行计算,体积是对多个面组成的形状多面来进行计算。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可以加深对这些问题的了解,明白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2教师针对每个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在数学练习时掌握好层次性。由于学生数学基础的不一致和学生对数学理解方法的不同,所以教师在设定练习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来进行练习问题。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一种活跃的气氛,这样就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把练习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通过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解答问题。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写出答案,教师对写出一种答案的学生奖励一个苹果,给写出两个答案的学生奖励两个苹果,这样对于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进行思维能力的锻炼,使学生增加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把自己幽默的能力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气氛更加愉悦

学生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上是没有学习求知的欲望的,学生只会厌烦产生不爱学习的心理。教师就要改变固定的教学模式,把快乐教育教学办法运用到课堂上并加入幽默的教学手法,提高学生的关注度,让学生可以集中精力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好的教师是让学生灵活快乐的获取知识,教师要把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进行适当应用,让学生在开心、快乐的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讲解问题时加入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可以捧腹大笑,对这个教师的课堂更加感兴趣,学生心情愉快学习的效率也能大大的提高。教师幽默风趣的给学生开个玩笑,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学生会很乐意,更喜欢这样的老师和课堂,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更好的提高,更有信心把数学知识学好。

3教师尽量让学生身心放松,在愉快的环境里学习知识

教师尽量让学生可以心情放松,不要有压力的来投入学习当中。教师努力让学生放下担忧,心情愉悦在课堂上共同学习进步。教师为学生创造这样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把遇到的不开心的事情放下,静下心来进入数学课堂来学习。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学生能更专心、更投入,学习的效果会更明显。学生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心无杂念的来开始自己一天的课程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用真诚的微笑,开心的话语来与学生交流,努力为学生打造开心、愉快的学习环境。

4教师和学生平等相处、相互关爱,使学生可以快乐的学习进步

愉快的教学方法要以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建立在互相尊重、体谅的师生之系之上,才能更好的在课堂上放下自我,在轻松欢乐的氛围里开始数学学习。教师要和学生做真心的朋友,尊重、引导、帮助学生积极的展开学习活动,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学生也能在教师的指引下努力学习提高自己。

总之,小学生很乐于在愉快的环境里学习,学生心情好学习的效率也会积极提高。学生可以通过快乐课堂探索追求数学奥妙之处,在快乐的学习环境里积极锻炼培养自己的数学热情。

作者:朱虹 单位:吉林省农安县育新小学

参考文献

[1]金成淑.小学数学构建情景教学的对策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2]张军伟.新课程数学教学要凸现人文精神[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第九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

一节课的教学质量的好坏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使用课程语言的情况。本篇文章通过研究和论述小学数学课堂语言的要求,建设高效课堂,提高教学品质,紧扣这个主题,在对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于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怎样发挥语言魅力从而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语言;课堂效率

小学数学的教学是有着其本身独特的地方的,小学生的心理状况比较幼稚就是主要原因,老师如果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育中只是一味地使用一些比较规范性,并且具有高度科学性的数学语言,则会导致小学生很难对这些知识进行接收。这其中特别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的评价性语言,语言的艺术性是很必要的,可以很好的避免因为老师的表述问题造成学生产生误解,进一步造成不正确的教学引导。这之外,课堂语言的幽默有趣诚然很重要,但是也要很好的把握这里面的分寸,不要以为的追求幽默有趣而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

1语言要有启发性

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的对知识进行讲授,学生则是在下面被动的听被动的记,这就是传统的小学数学的课堂教育,这样的课堂效率十分低下。而如果老师可以运用其他的一些方法进行教学而不是一味的使用单纯的讲授法,就可以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求知而不是原来的被动吸收,这时候课堂语言的运用就非常重要,可以引导启发学生在课堂上和老师一起听、说、看、想。比如我们在讲授圆的周长这节课时,可以运用一个圆盘来让学生思考怎样测量这个圆盘的周长。学生们思考之后,有的学生使用绳子测量出了答案,有的学生则是把圆盘滚动一圈也得出了答案。那么,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老师是怎样得出正确答案的呢?这时我们就可以给学生讲述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然后经过实践就可以得出结论,圆的周长和直径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的,所有的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的3.14倍,这样圆周率的概念就引导了出来。这样对于学生的思维进行一步步的引发和诱导,培养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而提升了课堂的效率。

2简练准确

2.1想要让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数学知识,教学语言就必须尽量简练。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教学语言尽量简化,当然这是在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前提之下,特别是在一些数学知识方面的论述,就很需要把教学语言最大程度的进行简化处理,因为语言结构复杂,语言很有成分很多就造成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很难接受和理解,究其原因是因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并不能像高年级学生那样对于语言能够熟练掌握,所以,他们更加乐于接受句子较短成分较少的短句。基于这些原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的数学知识进行讲解时,必须要把语言结构做到尽量简化,或者是概述一些重点词语,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2.2保证教学能够正确进行的关键就是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严密的学科,所以在课堂上进行语言表述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语言的准确性。而老师们的教学语言如果不够准确就会出现一些“例外情况”,或者是一些经不起仔细推敲的只是表面看起来正确的硬伤。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一般是指的全面考虑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对于符合数学逻辑规律的数学知识进行表述。语言可以说是承载信息的主体之一,学生通过语言就可以表现出在某些数学知识方面可能出现了认知的偏差,而这个时候,老师对于这种偏差就要运用准确的数学表述去进行纠正,从而使得学生对于数学的严谨性可以有更深刻的认识。

3肢体语言的运用

为了让学生对问题更加理解,加深印象,老师可以在对有声语言充分的利用之外,还可以使用一些体态语言。而体态语言就可以大致分为几种,1表情语言:老师的表情语言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也有着很大的意义,严肃的表情可以让学生更加集中的对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而微笑的表情可以创造愉快的气氛让学生更加轻松的学习,微笑点头,皱眉摇头,老师的表情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老师对于自己的肯定和否定。2注视,眼睛是很重要的交流工具,室心灵的窗户,用眼神和学生进行交流很容易触及学生的心灵。再和学生产生眼神交流的时候要平视学生,不要俯视。老师的目光可以有批评否定的意思,但大多时候都要是鼓励的赞扬的信赖的,因为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目光领会老师的意思,进而受到启发和教育。一些有经验的老师不用说话只用一个眼神就可以让课堂安静下来,这就说明有时候目光批评更有作用。3动作,没有肢体语言的课堂教学就像机器一样死板无趣。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运用一些手势,可以增强语言的力度,还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具活力。当然讲台不是舞台,所以应该强调自然和真实。

总之,想要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充满魅力的教学语言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语言室老师进行教学的最基本的手段,在课堂上不管什么教学思想都是需要语言去表达的。所以,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我们要充分的发挥语言的魅力,合理的运用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有效思维,让我们的数学探究能够有意义的开展下去。

作者:薛娉婷 单位:吉林省农安县育新小学

参考文献

[1]马金燕,宋梅.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评价语言的魅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1,(14):202-204.

[2]周保国.小学数学中值得一试的“说数学”[J].成才之路,2013,(26):233-234

第十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数学课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就成为了广大数学教师永恒的教学追求。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高效课堂;构建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一直都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数学作为一门最基础、最重要的学科,我们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必须的数学知识点,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作为最基层的小学数学教学,我们该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1注重课前备课,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

做好课前准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基础,通过课前准备活动,教师能够进一步的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会对自己所需要的教学必备教具了然于心,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流畅、简洁、紧凑,课堂教学时间也能够得到更加科学的安排。教师的课前准备: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课前准备活动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高效课堂的成功与否。在备课中,教师要做到五备:备课程标准、备数学教材、备本班学生、备问题。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数学教学目标有不同的规定,因此,在备课的时间,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的规定,知道本学段的具体教学目标,同时把握本章节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扎实基础知识,突破重难点知识;数学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知识来源,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一到六年级的所有数学教材,明确本教材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创造性的开发使用教材;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习的学习情况以及对新知识的接受水平;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因此,在备课中,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过程中课堂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设计一般要具有科学性、目的性、层次性和引导性,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来帮助数学进一步的巩固课堂知识。小学生的课前准备:小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状态如何也会对高效课堂的构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也要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准备活动。首先,在上课前小学生要做到“桌上三齐”,即课本、练习本和笔,节约时间。其次,课前行为的准备。要解决好自己的生理问题,比如去厕所,学生上课去厕所很容易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另外,课前也不要做剧烈的运动,大量的体力消耗会影响学生的上课状态。

2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H.Freudenthal曾经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运用到生活中去。”[1]再加上小学生固有的心理特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知的现实情境和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点出发,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亲近数学,参与到与数学相关的活动中来,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实现高效数学教学课堂的构建。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本班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喜欢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情绪状态越好,儿童的学习效果就会越佳。因此教师一定要掌握本班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授,也是师生进行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磨炼学生意志、帮助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过程。另外情境一定要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思考性、和现实性,使得学生在参与教学情境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数学知识得到加强、巩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自我学习能力都得到应有的提高。比如,西游记一直都是小学生最喜爱的电视剧,因此教师就可以把数学教学和西游记人物结合在一起,创设一个故事情境。唐僧师徒四人行走一天,口干舌燥,正好遇到一大片西瓜田。悟空要求西瓜平均分配,一人四分之一。八戒听了不高兴的嘟囔:“瓜是俺老猪找来的,俺老猪肚子大,要吃多点。至少也得给俺六分之一。”[2]忠厚的沙僧给八戒切了六分之一,但是吃着吃着,八戒发现自己是最少的,这是为什么呢?西游记的故事情境成功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带着这个问题,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学习会学得更加主动、深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感悟数学魅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由于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他们的理解、记忆大多还建立在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维和想象最为活跃,在直观的经验和亲身体验中,对数学的理解更加透彻、深刻。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比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展示出同样大小的方块拼凑成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然后引导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相应的长方形。这样,在转化的过程中,学生对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有了清晰的直观认识,也就顺利的掌握了平行四边的面积公式。具体的动手操作活动把抽象的数学原理直观、形象、简单化,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空间观念的培养一直是教学活动的重点,教师很难单纯依靠自己的讲解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动手操作实践的恰当运用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圆柱、圆锥的相关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相关的立体几何,在实际的动手制作过程中学生对立体几何有了直观、深刻的认识,大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立足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创造性的使用和开发数学教材,积极的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实现高效数学教学课堂的成功构建。

作者:姜丽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东湖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教学范文6

一、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时代的变革,师生关系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因为现代社会的孩子不再是原来的孩子那样特别听话,他们大部分都是家长心目中的“小公子”“小公主”,在家里娇生惯养习惯了。教师必须适应这种情况的发生,不断的学习新的课堂技能,对孩子们持开放的态度,在课上有能力营造出一个,幽默活泼的课堂氛围,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做孩子们的朋友,这是学好小学数学的基础。如在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中,让孩子们认识各种图形的时候,老师们可给提前做各种图形的帽子在同学们戴在头上,上课的时候一边做游戏,一边学习图形,让孩子们在欢乐中学到了实际内容,不但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让孩子极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两得啊。

二、设计良好的课堂导入情形

不论是上什么课,同学们肯定都会带有一定的厌倦心理,还没有上课就已经产生了消极的心态。但是这时候小学生如果能给他一个引人入胜的课堂开始,他能保持一整节课都聚精会神的听讲下去,这就是一个良好课堂导入的效果,他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更是不言而喻的。比如在三年级上册的课本中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问题中,可以设置这样的课堂导入: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位富有的国王有六个儿子,有一天他感觉自己快要不行了,就把他们叫到自己的窗前对他们说:“我在皇宫的院子里藏了20个宝箱,但是我对你们抱有同样的爱,所以你们可以把这些东西平分下去,来建立自己领地”,这时候就可以问同学们大家知道他们每个人发到多少个宝箱啊。此时同学们已经被这个寓言故事所吸引,肯定更加积极的去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可能会用不同的方法去做,老师给你给同学们稍微提供点解决思路,把宝箱画在纸上进行分割。(所要学习的估算的一部分),最后就是老师引入本堂课要讲解的内容,这时候的课堂效率肯定比平时要高得多。

三、及时在课堂上,生动的巩固学过的知识点

大家肯定都经历过小学阶段,那时候的孩子处在一个爱动,爱闹,爱玩的年龄段,他们对知识还没有足够的重视程度,对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且一堂课老师不可能就讲解一个知识点,最起码是两个及两个以上。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当堂的内容小练习等等,及时的巩固上课学到的知识点。设置这些内容的时候也应该参考课前导入的情形,把内容尽量设置的生动活泼些,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而后积极的参与到当中去。

四、结束语

通过我们这篇我们讨论了怎样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问题,这也是所有老师们都在探索的一个问题。提高上课效率无疑是提高学生在学校效率的最关键的途径之一,因为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肯定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在本文中我们针对的是小学生,他们的心理大都是活泼好动,所以这次我们才会围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的关键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指的是教师从自己的方面找出不足,不断的学习新的技能来满足不同孩子的不同需求,才能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设计良好的课堂导入情形,能让更多的同学从一开始就能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尤其是对大家来说相对困难的数学课上。及时在课堂上,生动的巩固学过的知识点。指的是要在当堂进行知识的巩固,根据小学生接受能力的程度,当堂进行竞赛形式的巩固练习可以让同学们学的更加牢固。通过以上的三点内容相信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效率。

作者:于伦勇 单位:重庆市云阳县农坝镇农坝小学

第二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运算教学探析

1夯实基础,逐步增加难度

小学数学运算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运算法则的教学。运算法则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数学的运算法则,在小学运算教学中十分重要。要想掌握运算法则,就要不断加强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推动学生对数概念的深刻理解。例如,在小学生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时,首先要让学生从头逐步数下去;其次在第一个加数的基础上逐步相加;最后才能达到几个数一起相加的程度。同理,减法的最初也是从头逐一向下减,然后能够在第一个减数的基础上达到几个减数同时减法运算的程度。学生只有掌握了几个数一起相加减的程度才能从对运算法则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程度上,才能让学生从具体的逐一数数上升到抽象的运算法则理解上。

2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

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对于一切新鲜事物都带着浓厚的探究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索,让学生围绕着他们想要探究的问题进行学习,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打造出一个高效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关键环节来设置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运算法则的教学过程中,这个竖式运算中,学生知道就是16个25相加的和,也就是10个25与6个25的和,这个计算过程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这个思维方式去探究运算法则中每一句的含义,同时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各个层次之间的联系。学生在掌握了这个运算法则的思路后,再为学生设置疑问,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三位数乘法的运算法则,最后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和归纳,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学生自己探究的规律使学生的记忆更为深刻,运用过程中也更加灵活。

3生动有趣的课堂练习

小学生在学习运算法则时,大量的课堂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运算法则的内涵,同时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运算法则。练习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设定,练习题的设计要讲究精炼、有趣。既有知识性、新颖性同时又不失趣味性的练习题目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寓学于乐,才能打造高效课堂。例如,在四则运算顺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请四位学生各拿着一块“…”符号的纸板,让这四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黑板上的题目中的计算顺序进行排队,排好队后,让讲台下的学生们判断他们排的顺序的对错。这种简单的小游戏能够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加深他们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构建出一个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选取一些新颖有趣的练习形式,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新鲜感,例如在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中,由于计算量较大,学生往往容易将顺序搞错,致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开设数学医院”活动,即让学生扮演啄木鸟医生的角色,在黑板上画一课大树,每一枝树杈上都挂有一些小纸条代表树上生的小虫子。这些小纸条上写有运算出错的四则混合运算题目。扮演啄木鸟医生的小学生到“树上”领取一只小虫子(小纸条)回到座位上,诊断算错的原因,并将其改正过来。学生积极的充当啄木鸟医生角色,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去领取小纸条,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氛围,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改正错处的同时,巩固了自己的知识。

4举一反三加强理解

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的掌握知识,促进学生由已知向未知进行知识迁移。这种知识迁移存在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可能,也就是说,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新知识的学习既有积极影响,也可能产生干扰。尤其在运算法则的学习过程中,先学过的运算法则知识可能对后学的运算法则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又要及时消除旧知识对新知识的不良干扰。例如,在乘法口诀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再根据其中隐含的规律去推导新的乘法口诀。这样,即使学生忘记了新学过的乘法口诀也可以通过之前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去推导出来,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同理,在三位数的乘除法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带领学生一起复习两位数的乘除法,举一反三的将知识迁移到三位数的乘除法规律中。然而,内容相近的运算法则之间也容易混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防止负迁移现象的发生,帮助学生区分开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类比法来引导学生对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区别,从而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四则运算法则,提高课堂效率。

5结论

运算教学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基础。四则运算法则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学习起来也容易失去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增加一些生动有趣的课堂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耐心的引导学生从初级的掌握到灵活的运用四则运算法则,这样才能打造一个高效的教学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马艳敏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怀德镇双榆树小学

第三篇:生活情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就是要将什么样的生活情景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让学生在上课时有目的地去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课堂氛围的建立十分重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需要教师做以引导,例如:班里要举行元旦晚会的时候,为了留出同学表演的空间,我们要移动桌椅,中间空出一个方形区域,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提意见,我们班里一共有60人,为了让每个同学都能清楚地看到节目表演,每个方向的桌椅不能超过两层,并且各个方向最多容纳10人,那么如何合理地摆放桌椅呢?经过学生的思考之后,一定有学生的建议是较为合理的,但是如果没有得出最优的方案,教师就要将思考的思路告诉学生,为学生今后思考问题的思路加以引导。通过这样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思考,就会引导学生自发地去发现生活中的其他数学问题,经过长期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此外,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相对于学习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有趣的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情景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一般都较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不仅枯燥乏味,而且理解起来也有困难,长时间下来学生很可能对数学感到厌烦,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假如能够将教材上的内容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就会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而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数学符号,学生自然会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学习《认识分数》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蛋糕引入课堂,切蛋糕是学生非常乐意做的事情,在讲解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用橡皮泥来模拟蛋糕,比如认识整体1的概念时,教师叫起一个学生问道:“分给我二分之一的蛋糕,然后再分给你二分之一的蛋糕,这样公平吗?”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对整体一的概念还不太了解,很可能说公平,下面教室就拿出作为蛋糕的橡皮泥,首先切下一半放到自己面前,然后在剩下的一半中切下二分之一给刚才的同学,这时学生很容易发现两个二分之一的蛋糕是不一样大的,这是因为两次分蛋糕的整体一不同。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地理解整体一的概念。再如学习《认识人民币》一章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人民币,在课堂中可以创设与人民币相关的生活情景。人民币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东西,也有很多同学使用过人民币,所以情景的创设非常简单,可以在课堂中模拟购物,教师找一些物品让学生来卖,教师要提前将所有物品的价格规定出来。然后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同学作为售货员来卖东西,另一组作为消费者来购物,在购物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付钱和找兑的过程,其间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要作为指导者及时指出学生出现的错误,并指导他们改正。

三、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情景中

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只有实践过了才能算是真正的掌握,所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生活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指导作用,从而保证学生实践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课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并找出属于长方形的和属于正方形的,并让学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再结合课本中的结论和概念,验证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够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之情,从而更加愿意学习数学知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逐步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数学实践能力,并培养创新精神。

四、总结

总之,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是分不开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能用到数学。将生活情景引入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在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方面,还是在数学知识的实践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且将这些问题稍作处理,变成学生能够理解的生活情景,在这样有趣生动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在一点点的进步之中逐渐培养创新能力,从而为发展成为高素质的新时代人才打下基础。

作者:陆从飞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界牌镇桃园小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

一、引入课堂活动需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数学课堂活动的引入应当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课堂活动的实施,都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原则设计课堂活动的参与形式,切实考虑小学生的发展需求。一个好的教学活动,在一节公开课中有可能表现得十分完美,极大地推动了教学效率的提高。但教师如果只是将教学活动生搬硬套到自己的课堂中,效果往往达不到期待值。同样的教学活动,在不同的课堂中,会产生多种结果。不符合小学生数学学习实际的教学活动被引入课堂,会让课堂流程进行得很不顺畅,也会让课堂活动失去了原本的魅力。所以,拿来主义不应当成为教师的教学思想。素质教育推行的今天,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利用有效性强的课堂活动来让数学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行为差异。比如在讲解《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能力层次去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知识,但数学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基础较差。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复习已经学过的除法知识,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给两个层次的学生同样的时间去完成不同的任务,让他们通过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之后,让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展示他们的复习成果,为有余数除法知识的讲解奠定基础。再让能力较强学生分享他们的自主探究成果,使学生成教师的角色互换,两个层次间学生共同合作,撑起一节数学课。能够考虑学生学习差异的课堂活动,会让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更强。

二、引入课堂活动需重视预设与生成

在设计课堂活动时,教师要针对课堂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加以预设,猜测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不同反应。但是,预设毕竟只是预设,不可能与课堂实际情况完全相符。无论教师在课堂活动设计时做出多么全面的预设,仍然不能完全掌握课堂。小学生的思维较为开放,他们千奇百怪的想法很多,数学课堂中会因为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而出现许多插曲。这些课堂插曲的处理,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具有快速反应能力,机智地应对学生创造出的每一个插曲,抓住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堂细节,将插曲生成为课堂教学资源。重视课堂活动的预设与生成,能够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比如在讲解《厘米和米》的时候,教师会根据“我们身上的尺”引导小学生做测量活动。教师会预设小学生测量结果不准确,怀疑用“身上的尺”测量的合理性等问题。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小学生用自己的拇指与食指比划出1厘米与10厘米去测量时,小学生虽然会提出这样测量结果不一定准确的疑问,但也提出用脚去测量的想法。一些小学生说“老师,我们的脚长不会变,用尺子量出脚的长度,就可以用脚去测量比较长的东西了”。在课堂中,教师要观察小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小学生对这一测量方法的认可度高,完全可以将脚作为身上的尺组织学生活动。突破课堂预设,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学,有利于课堂参与度的提升。

三、引入课堂活动需合理应用现代设备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实施所能应用的工具更加先进。加强现代化教育设备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能够更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观,也能促进小学数学活动的丰富。电教设备的生动性较强,教师可以利用其多形式信息展示的方法,给小学生提供更加形象的学习资源,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应用现代化教育设备,会让小学数学课堂更有活力。但一些教师只是将现代化教学设备当成了电子书,将课本内容搬到电子课件中,不仅浪费了现代教育设备,还让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丧失。用电教媒体设备组强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加强师生、生生互动的力度,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比如在讲解《观察物体》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中的三维立体软件,从多个角度给学生展示立体图形,引导学生描述他们看到的图形。三维立体图形展示,有利于小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能够激发小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兴趣。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引导小学生开展观察物体竞赛。教师也利用随机抽取的演示文稿,组织小学生自主选题与抢答,能够让小学数学课堂氛围更加活泼,促进小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何在45分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合理的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思考数学课堂活动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满足数学学科教育的需求,才能促进课堂引入活动有效性的提高。重视课堂活动引入行为的改革,是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

作者:李泽友 单位:福建省将乐县教师进修学校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留白艺术探究

一.提问后“留白”

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是一个问题才“抛”下去就急着请学生举手发言了,可结果,学生要么答非所问或者回答不到点子上,要么就是语句罗嗦,颠三倒四,究其原因,不是学生不够专心,而是缺少思考时间。因此,我认为,每次提问后都应有意识地留一些时间给学生———特别是基础薄弱的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为此,教师要有足够留白的决心,因为此时的“冷场”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一个个正确的答案。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可对板书设计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板书并不一定都必须是完全齐备的,可有目的地把有些内容通过省略或丢弃的办法使之隐去,形成板面空白,让学生自己去联想,去思考。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让学生试算例题后,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教师可板书“先———,如果———,就———。除到———就———”,让学生去补充完整。这样,不仅降低了难度,使学生能顺利总结出法则,更主要的是,能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初步感知数学概念叙述的严密性、逻辑性。这也说明,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留有空白,能够较好的突破难点,使学生多思考,多讨论,真正理解概念,并灵活运用。

二、知识留白,尊重学生的个性

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所以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教学年、月、日时,快要下课了,我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不是整百的年份如果是四的倍数,那就是闰年,而整百的年份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这是为什么?”当学生上钩,欲罢不能时,我并不阐述原因,只告诉学生在哪里可以找到答案。学生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到处找资料。在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远远比一堂课所学到的来得多、来得深。

三、小结留白,留一个知识的“缺口”给学生

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终曲”,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能弹好“终曲”,则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并取得“言犹尽而意不穷”的效果,我们的新课程强调学生要带着问题进课堂,更提倡学生能带着问题出课堂,没有人规定所有的问题都必须在课上解决,更不该把那些带着问号的孩子都教成句号。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开放式的,我们的课堂结尾不应该是“今天学习的知识你都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的回答是齐唰唰的“懂了”,“没有了!”一节课上下来,把学生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这看似成功的课堂教学难道不值得我们教师反思吗?我们的课堂小结不妨多问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学的?你还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想问老师或者同学的吗?只要我们的课堂打破了封闭的“满堂灌”和所谓的“完美”式,多给我们的课堂留一些“窗口”,给学生的知识留一个“缺口”,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查漏补缺”,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追求无限,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求新知的好奇心。用留白方式作为结尾,能使整堂课显得余味无穷。因此,好的一堂课不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句号而应该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省略号,这样的结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更广阔的思考空间留给了课外,留给了下一节课……

四、作业留白,自主选择显个性

传统的作业布置,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同一的内容,期望达到同一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其实学生是有差异的,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在布置作业时,教师不妨和学生共同研究作业的形式和内容,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布置一些自选作业,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样做体现了教学从首先关注知识转向了首先关注人。学生就会将学习视为一种自主的、赏心悦目的、最具创造性的活动。

五、总结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留白,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面对一种不完美或有空白的刺激物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要急于改变他们、并使之完整的趋向。在学生自觉改造、补充完整的过程中,会激起他们大脑的冲动,提高知觉的兴奋程度,掌握知识的同时也给学生以极大愉悦的感受。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巧妙的运用“留白艺术”,让学生静下心,仔细思考;让学生动起来,操作探索;让学生坐不住,跃跃欲试;让学生走出课堂,体会到数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留出空白,留出精彩!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种留白艺术的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作者:沈丽英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长桥中心小学

第六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有效性分析

1教师应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数学课程标准》中谈到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就要认真准备。有专家指出:作为教师,你就应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这节课(这个环节)需要合作学习?不用可不可以?

(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用?问题怎样提?用多长时间?可能出现什么情况?教师怎样组织引导?

(3)如何把全班教学、合作学习、个人自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比如这节课哪些环节需要全班教学、哪些环节需要合作学习、哪些环节需要个人自学完成等……因此,在教学前教师应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分析学生、目标、任务、学习策略、内容的选择、合作过程的展开、评价等全方位的把握。但为了要使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起到应有的作用,光课前准备还是不够的,在课堂教学的进行中,还是随即出现许多的问题,还需要教师要有课堂驾驭能力及应变能力。

2合理分工,思考充分,积极交流

现在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合作过程中有明确的分工,但小组成员只顾自己,只关心自己的分工,只管做自己的事,分工后你只管说你的,我只管说我的;你只管做你的,我只管做我的;你只管演你的,我只管演我的;说完了,做完了,演完了,合作也就完了。在合作过程中没有认真关注同伴的表现。因此要杜绝这种现象的出现,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在合作过程中各个成员必须明确各自的分工,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同时,也要关注同组同伴的表现,给同伴提建议,相互鼓励,发挥集体的智慧。思考充分是学生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学生只有在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对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觉得有话可说,才会产生交流、表达的欲望,这时合作学习才切实可行。所以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他们发现有困难时,在自主合作学习,相互启迪、补充,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学生的充分思考是他们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小权威大包大揽,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则过于依赖盲从,少数人讨论,多数人“搭车”,没有思维当的碰撞,达不到集思广益。这也是合作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因此要在小组合作的交流过程中尽量鼓励学习能力较弱的先说,再让其他同学说,让学习能力强的作总结归纳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和提高。

3形成“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合作成果、相互评价的机会,而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会这样问:“哪个同学愿意说一说”。而学生经常这样回答:“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如何如何”、“我认为什么什么”。老师又会说“你说的真棒”、“你的见解有创意”。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评价过程不仅要关注合作结果,更应关注合作的过程,无论是个体自评、组内互评,还是集体评价,对于学生个体在学习中的行为方式的评价,都要突出“合作”两字。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的礼貌教育,培养学生大胆发言、有序交流、认真、专注地倾听等良好习惯。这样让学生逐步知道,在小组合作时自己应该怎样做,同时通过自评、互评、师生评,可以使学生在反思中明白这节课自己的哪些行为时好的,哪些方面时不够的,能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从而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总之,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合作的真谛,合作意识就可以体现在教学工作的任何环节。合作精神随处可在,就算在大班额的教学条件下,即使在课堂讲授时,也能时时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作者:杨晓刚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子女学校

第七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应用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在施瓦布提出的探究教学的实践方法中指出,首先要提出或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围绕问题搜集可以解决问题的相关材料,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假设,而后对假设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强调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对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有所掌握更加重要。在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念里,认为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好奇心,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本身他们就处在对知识、对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知欲的阶段,只要教师一改以往传统教育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灌输的教学模式,营造出轻松和谐、平等互助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发散空间和交流探究的平台,并适时给予鼓励和正确引导,才能够真正的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应用策略

在注重理解和运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首先就要打破固有观念,创新教学方式,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避免教学方式的单一、枯燥,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摆布”下按着教师的预设进行探究活动,而不是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教师应该依托教材,优化教学结构,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比如,做游戏、讲故事、小组辩论等。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进而引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提出假设,再验证假设,最后得出结论。过程中要注意教师的启发、引导的作用,注重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变单一的教学生为师生共同探究学习的过程。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探究性学习走入误区

在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避免探究流于形式,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探究活动中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但要意识到,探究活动不应该是学生执行教师命令的过程,而是教师在把握问题主要研究方向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交流、合作、实践,最终得出结果。如果一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求形式上的转变,只是换汤不换药,就会使探究式学习的作用得不到发挥;在教学实践当中,很容易在追求探究学习形式的过程中使探究缺乏思考,比如对于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的问题,很多学生可能会脱口而出180°,但其实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会是180°,因为他们先入为主,已经有了是180°的正确结论在头脑里面,导致在探究过程中一直在用结果进行论证,只有操作,没有一定的思考性;比如在三角形面积推导过程中运用到的转化思想,如果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对它有所认识,掌握,对于以后梯形、圆的面积,圆柱、圆锥体积的学习都会更易理解。

(二)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在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时,要考虑到小学生这一群体的年龄特性,设计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探究活动。避免教师在活动中一直牵着学生走,学生被动接受命令、执行操作实践现象出现,而是通过引导使学生先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意识到动手实验的必要性。

2.在进行探究性教学时,学生的探索活动是需要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的,此时,教师不仅要提供研究资料、引发思考,还要留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能因为怕影响教学目标、追赶教学进度而匆忙结束。

3.探究性学习应该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生活实践当中,注重探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正如教育学家罗杰斯所讲的,凡是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讲述就能获得的知识,大多是固定的死知识,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的立足点就是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导,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探索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培养学习兴趣,掌握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在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其综合全面的发展。

作者:谢美凤 单位:江西省瑞金市日东乡湖陂小学

第八篇:小学数学课堂参与式教学探析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乐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1.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背景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如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学中,教师出示火车、电梯和国旗运动的图片,让学生感觉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教师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平移的特点。

2.创设游戏情境。

“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此不疲,由兴趣产生探索的欲望,进而能收获成功。如在《算“24”点》教学中,教师出示两个A~9的18张扑克牌,将A当作1,拿出其中的3张或4张牌,根据牌上的数用加、减、乘、除进行计算,每个数都要用到且只能计算一次,算出得数为24点。有趣的游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意义地构建学习活动。

3.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困惑的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思维水平的发展。如在《乘法分配律》教学中,教者出示情景图,让学生从图中搜集信息,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列出算式,有学生列出算式:(35+75)×6,也有同学列出算式:35×6+75×6,教者适时追问,一个配套算、一个分开算,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吗?这两个算式相同点是什么?都有哪些运算?如果将两个算式连成一个等式,先写哪边?左边写什么?右边写什么?教者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思辨等活动,体会乘法运算中分、合的神奇。

二、协同学习,师生共同参与探究

数学学习活动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要留有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教师不能独占课堂,成为课堂的“主角”,要留有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要善于留白,在提问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出现错误后、出现难题时留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三角形的认识》教学中,教者让学生观察屋顶、自行车的三角形支架、斜拉大桥等图片,从图中找一找三角形,指一指三角形的3条边、3个角和3个顶点。接着教师让学生运用小棒首尾相接、在钉子板上围、沿三角尺的边画、用直尺画等方式构造三角形,讨论、概括三角形的概念。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独学而无友,则孤?而寡闻。”在经济高度发展、分工愈来愈精细化的今天,人对人之间的依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以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充分调动诸因素之间的互动,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相互影响、共同提高。

三、内化知识,采用活泼多样的形式参与课堂

教师要丰富教学形式,通过存款、购物等方式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在学习人民币有关知识时,教师给出3件上衣、2条裤子和2个裙子的价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资金找出自己的购买方案。学生以合作、质疑、交流的形式参与学习活动,内化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四、互判自批,内化所学知识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知识的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对新知识的复习巩固越及时,学生掌握的也就越扎实。教师要通过知识巩固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其智慧,提升学习效果。

1.同桌互判错误。

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常让学生完成课本中有针对性的习题,由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或由教师说,或提问学生,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教师要在学生完成习题后,让同桌互相检查,互批互判,在比谁算得又快又准的同时,能及时发现对方的错误。

2.自主发现错误。

传统教学中,教师大搞“题海战术”,让学生多做题、做难题,教师也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批阅,但往往收获甚微。其实学生并不适合多做题,由教师范例批改,让学生自主发现错误,为提高自主批改效果,教师可让学生并排到讲台前批阅,找到出错的原因,教师对表现好的同学要进行奖励。

五、总结

总之,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悉心指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讨论、提问、质疑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丰富情感,避免机械灌输的现状,让数学教学回归本真。

作者:唐修兰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五汛实验小学

第九篇:电教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

1.电教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建立合理的情景模式

对于处于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其年龄相对较小,受其年龄的影响,其对直观的事物拥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点在于能够将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化,以从视觉、听觉等多个层面给予学生感官方面的刺激。而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期间,当教师对多媒体设备进行合理运用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充分的调动作用。在对情景模式进行建立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以下两个方法:其一,动画情景。由于在对小学数学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多数理论知识均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且其抽象性相对较强,这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程度的困难。而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的动画、图片等展现在学生面前时,能够使得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推演过程进行直观的认识。此时,教师应充分的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正确的指引着学生的思考方向;其二,问题情景。所谓的问题情景建立,其实质是指在课堂教学开始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本堂课程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问题当作给予学生的任务,使其能够通过自主的学习以及多媒体的动画演示,使得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当教师指导学生对图形进行认识的过程中,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不同的图形进行展示,例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当学生对图形拥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可将实际生活中的部分实物通过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示,要求学生对其中所出现的图形名称进行回答。

2.电教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发展成为广大从业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现阶段,国内多数学校均配备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此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数学知识融入到信息技术当中,从而能够使得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以可视的形式向学生进行演示,将静态的知识变得动态化,能够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重点进行清楚的认识。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其操作相对较为简单,学生在对相关动画进行观看时,能够大幅降低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所消耗的时间,拓宽其思路。而当学生在对相关动画或者图片进行观看期间,其思维也往往较为活跃,学习热情较为高涨,进而能够使得学生自觉的加入到学习数学的队伍当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拓宽思维的目的。例如,在对几何部分角的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时,教师可借助动画片进行。教师可要求学生对动画片当中所出现的物体进行仔细的观察,对其存在的不同进行寻找,对相似的图形进行辨认,最终教师再对角的概念进行引入。

3.电教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般而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也将运用到生活当中。因此,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优劣,将会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当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真正做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尽量选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为素材,从而能够拉近课堂教学同学生之间的距离。此外,在课堂教学期间,能够使得学生在对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学习的前提下,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形式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进行掌握。当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时,能够有效的避免学生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出现,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由于多媒体设备能够从多个层面对学生产生良性刺激,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注意力能够实现高度的集中。例如,在对应用题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情况,选择合理素材进行教学。例如对于比例的问题可运用商场打折问题等进行讲解。而当对数字的加减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对买卖过程进行模拟演示,从而能够在学生感受到乐趣的同时,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以及巩固。

4.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对电教多媒体技术进行融合运用,能够对课堂教学的气氛进行改变,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其学生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作者:谢称秀 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城关小学

第十篇:小学数学深度教学课堂环境资源设计分析

一、简述1:1课堂环境的相应内容

通常而言,1:1课堂环境主要是指,基于课堂网络环境下所实施的1:1数学学习。在此引用余胜泉教授关于该项内容的相关定义,将1:1当作为相对较为形象的描述概念,即为需为每个学生完成一部电脑化装置的合理配置,旨在帮助其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基于课堂环境实施的1:1数学学习,主要是通过对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合理运用,将多台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及其相关设备联合起来形成相应的教学网络,使得所有学生各自均可拥有一台计算机设备实现实时网络在线学习。

二、基于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资源设计作用

1.旧知回顾

数学这门学科拥有很强的知识逻辑体系,在小学深度教学中所运用的学习资源中经常提供针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检测的问题及练习,能够在帮助学生回顾旧知的同时为新知识学习进行有效铺垫,在此进程当中,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并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各个层次教学目标实施合理调整。

2.创设情景

众所周知,数学问题常常是来源于生活实践的,为此学习资源中应努力完成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的合理创设,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引起其高度认知冲突,进而实现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优化培养。譬如说,课堂教学中,在探究开始之前,教师能够完成两个问题的设置,分别为假如你参加一个非常大的聚会,并且你需要知道聚会上的人数,为什么计算客人会变的如此困难?你注意到聚会上的客人一桌是6个人,你将如何计算聚会上的人数?第一个问题可以了解学生的先验知识情况,第二个问题教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所要探究的主题上来。

3.知识探究

在小学数学深度教学中所使用新知识探究学习资源需具备有较强的生成性以及交互性、科学性等多重特征,要求探究问题及活动设计应努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强化人机以及师生、学生相互之间关系神深度,有效的资源能够促进其使用效率的显著提升,使得课堂资源利用程度实现最优。譬如在“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教学中,教师能够将学生组织起来划分小组动手操作,通过画、剪、割、补、拼等实践活动,集思广益,去发现归纳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4.实践巩固

无论是何种知识的学习都必须及时进行巩固实践。为此要求小学数学深度教学资源需具备有一定真实性及层次性,设置数学习题的时候使之具备层次性,通过难易程度的不同充分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设置应用型问题的时候需确保其具备较强真实性,尽量选择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数学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巩固进程中感受来生活的价值真谛。

5.扩展迁移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扩展迁移能够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同时优化培养其思维能力,相匹配的学习资源拥有较大难度,且颇富挑战性,创新性及开放性较强,在实际的学习资源设计中能够实现数学文化的深入渗透,进而展现相应的数学思维模式及方法。

6.评价总结

基于1:1课堂环境的小学数学教学理性化的学习进程反思,通过一系列的学结能够帮助学生在规律发现中找到问题答案,总结本身就是反思,通过归纳知识学生能够更为系统的形成自身知识体系,经过一系列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应用,使得学生能够及时完成问题发现,完善修正自身知识结构。

三、基于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资源设计方式

资源设计基本模式如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设置活动,引导探究→自主探究,观察记录→启发思考,交流归纳→巩固训练,拓展迁移。

1.积极引进全资源

基于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所实施的学习资源设计能够经过构建全资源模式开始。具体来说,其主要指的是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进程当中积极引进其他类型学科的教学资源,譬如说科学、体育以及语文等学科知识,强化学科之间有机联系,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使得学生视野日渐开阔,树立良好的学客观。

2.选用信息化工具

资源设计工作多样信息化工具是相辅相成的,在实际教学进程当中应努力构建多媒体资源库,将数学学科跟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相对较为松散的小学数学资源可实现系统统一。通过简单途径教师及学生则能够针对学习资源进行优化访问,在大大较低资源获得难度的同时简化深度教学实施步骤。

四、结语

数学课堂教学范文7

一、课堂教学应凸显双向互动,让小学生主体能够“动起来”

教育运动发展学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运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发展的双向活动。缺少师生之间“动”的过程,就失去了课堂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就忽视了教学活动的运动特点和双向特性。教育学指出,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配合起来,互动起来,交流起来,才能将课堂教学活动推向深入、效能进行升华。小学生与教师真正交流、沟通,才能充分展示其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应凸显教学活动所具有的双向互动特征,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交流、探讨以及生生之间的合作、辩论、互助等形式,让小学生能够与教师“同频共振”,面对教师的引导、指导活动,积极动手探究,深入动脑分析,学习能力得到切实锻炼和提升。如“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一节课“三角形的特性”新知环节教学中,教师采用师生讨论式的互动式教学方式,设计如下教学过程:师:展示三角形木框,组织学生用手拉一拉这个木框,说出自己的感觉。生:按照教师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尝试,自己拉一拉,同桌互相拉。生:得出结论:三角形的木框不易变形。师:提问:为什么这些部位要制成三角形呢?组织学生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物体,你发现了什么?师:提问: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生:加一条边构成一个三角形。师:揭示三角形特性稳定性。在此过程中,小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份子”,在师生互动的谈话交流、一问一答的双向活动中,动手探究能力、动脑分析能力以及交流沟通能力等得到有效锻炼和显著培养。

二、课堂教学应腾留实践时机,让小学生探析能够“探起来”

现代教育主义学者指出,教师应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主导”作用,相信学生、锻炼学生、培养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研析、去实践,将“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但笔者发现,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以教代学,全程包办了学生应该完成和解决的问题和任务,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依葫芦画瓢”。教育实践学认为,课堂教学活动应是小学生实践探究、技能锤炼的发展进程。这就要求,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应科学协调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直接的关系,做好“教学合一”、协同配合,设置解题任务、学习要求、问题疑惑等内容,为小学生动手探究实践,思考分析提供充足的“时机”,组织小学生借助已学数学知识、已有解题经验,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解析活动,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小学生探究实践进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实时指导点拨工作,保证小学生探究活动有效深入开展。如“东方机床厂2014年四个季度分别完成了全年任务的1/6,1/5,4/15,7/10,那么去年该厂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的几分之几?”问题讲解中,教师将解题任务和要求“分配”给学生,组织小学生开展解题实践活动。学生分析问题条件及要求,指出“:该问题主要涉及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内容,根据题意,可以把2014年生产任务看做“1”,然后依次加上四个季度的完成量,然后减去1就是超额完成的任务量”。教师及时做好小学生分析活动进程巡视工作,并强调指出“:该问题中找出并确定单位‘1’是关键”。小学生开展解答问题活动。教师提出“:面对这一类型问题,我们解答时通常应该采用方法或策略进行解答?”,小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组建合作探究小组,共同讨论分析,找出解题的一般方法为“:要求超额任务量,就可以先求出实际完成量,然后减去单位‘1’就可”。在此进程中,小学生“探”活动贯穿于整个解题始终,其解题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课堂教学应及时调整节奏,让小学生素养能够“升起来”

常言道,计划没有变化快。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和制约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小学生在课堂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进程中,容易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和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的对预设课堂教学内容和已有的教学节奏进行适当“调节”,针对思考分析、解答归纳等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瑕疵,进行有的放矢的“强调”和指导,加入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活动和强化训练,以此改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技能,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升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素养。

四、结语

总之,学习能力培养成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主题曲”,小学数学教师应将学习能力培养落实在平时,渗透于过程,利用数学课堂要素内在特性,锻炼和培树小学生良好数学技能和优秀学习品质。

作者:成敏 单位:扬州市平山实验学校

第二篇: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的形式比较单一

即时评价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用非常广泛,也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主要方法之一。而当前许多教师的评价形式过于单一,对于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多数情况下只是口头评价,如“不错”、“很好”等较为宽泛的词语,从而使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评价时没有了成就感,不利于课堂即时评价效率的提升。

(二)评价的内容过于敷衍

当前一些教师评价时只用简单的“嗯”结束,或者以手势示意的方式,这种敷衍的评价方式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学习动力的保持。

(三)评价的效果因人而异

教师即时评价中最难做到的就是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当前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即时评价中是就人不就事,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指点较多,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是一笔带过,人为的将学生划分成了不同的群体,给学生学习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不断丰富评价形式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即时评价方式大多比较单一。对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进行即时评价时,应不断丰富即时评价的方式,改善以往仅仅随口评价的方式。教师在日常教学的即时评价中,可以加以体态语言的评价方式,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如教师在点名某一同学回答问题时,如果该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要适当改变以往的“对”、“好”等简单的口头评价,从而为学生建立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达到丰富评价形式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认真对待课堂评价

小学数学教学的即时评价中,教师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敷衍学生,对待学生的具体情况处理不认真,使学生无法感受到被重视的感觉。如一些教师对待学生针对某一问题的见解,只是简单的点头或以“嗯”加以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教师要加大对教学即时评价的重视程度,对待学生的学习情况要认真的进行评价,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不断进步。如:在讲授可能性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个纸箱,里面装有红、白、黄三种颜色不同的乒乓球五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让学生猜猜看会摸到哪种颜色的乒乓球?抽到红色乒乓球的概率是多少等等的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对猜对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表扬,对于没有猜对的学生给予鼓励和支持,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体现出教师对课堂评价的重视程度,进而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顺利开展。

(三)平等对待所有学生

因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往往会以学生的成绩来定位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做到人人平等并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注重成绩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子曰:“有教无类”,对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教师要一视同仁,在教学即时评价中均给予同等的待遇。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小学生好玩的心理特点,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背出来,即1×1=?、1×2=?相当于成语接龙游戏,有序开展,并设立奖惩环节,对于正确的同学给予奖励,错误的同学给予鼓励性的语言,并要求其下去认真复习。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及时性效果。

(四)改善即时评价的态度

教师在教学即时评价中的态度有时带有情绪化,随意性较大,这给教学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就这一点教师在改进教学的过程中要给予一定重视。教师在即时评价时,首先应有良好的态度,其次应注重评价的内容。教师对于学生即时评价的态度决定了学生在接受评价时的心理状态,温和的态度会使学生认真考虑教师的建议;相反,恶劣的态度会使学生产生畏惧甚至抵触心理。如在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4×3+1=?、2×9-7=?这些基础性的算式给学生练习;或在讲授乘法运算的时候,教师也可以提出问题:4×4与4+4相等吗?如果不等,为什么不相等呢?等等的问题,使全班同学都参与讨论,同时教师应该坚守职业道德,耐心地为学生讲解问题,从而营造出一个和谐、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健康成长。

三、总结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即时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合理展开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还存在一定问题,对此教师要正确的认识与对待,客观理性地进行分析,进而找出适合的解决对策,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水平,促进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作者:蔡瑞琼 单位:福建省南安市诗山中心霞锦小学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提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激发学生兴趣

所谓知识的关键处,即学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抓住知识的重点进行提问,就有利于重点的突出,抓住知识的难点进行提问,就有利于难点的突破。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中的“工程问题”时,需要把总工程看作“1”,根据公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进行计算。这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但是学生虽然经过计算与训练能够基本掌握,但往往对其中的“1”看作工作总量理解不透。针对这样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可以根据题目设计问题,通过学生小组的讨论、交流、分析、探究就可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思维,对问题加深认识与理解。例如:某地有货物90吨,用A汽车20小时可以运完,用B汽车30小时可以运完,如果两辆汽车同时运,需要多少时间能够运完?有不少同学会列出这样的算式:90÷(1/20+1/30)。针对学生的列式,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这种列式计算的方法对吗?为什么这样列?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呢?教师的提问,开启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使学生在思考中加深了对单位“1”的理解与认识。因此,教师要在关键处设置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在知识关联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数学知识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完成对于新知的构建,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共同知识点是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的桥梁与连接点。例如在进行圆锥体积公式的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用实验的方式教学,而是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计算圆锥的体积能跟计算圆柱的体积一样,用底面积乘以高吗?”这样,就可以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与圆锥的体积计算发生联系。然后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得出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结论。学生利用旧知识求得圆锥体的体积。这样,学生在探究中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可以树立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的概念。

三、提问在适应学生思维特点处,促进学生的理解

所谓提问在适应学生思维特点处,就是教师的提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特点,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设置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具象思维、感性思维。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力求具体、生动,要能够体现创新思维的特点,不能太难与太易,要使学生能够跳起来摘到桃子,否则就会降低问题的有效性,达不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师的提问要结合一些生活情景,以便于学生直观理解。例如在学习圆的知识时,可以提问学生:我们平日见到的圆形物体有哪些?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为什么不做成其他的形状?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我们平日固定窗户的风钩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原理吗?这样直观的问题都来自生活,学生非常熟悉,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四、问在知识的深化处,开发学生的智力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是一个由浅显到深入的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呈螺旋上升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但是教师的提问要问在有利于深化知识的关键处,才能真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巩固。例如,讲解《三角形内角和》,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大三角形,在大三角形内又画出一个小三角形,然后向学生提问: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很快回答是180度。教师接着追问:“你的回答正确吗?”请学生量一量。这样,学生就会清楚地理解无论三角形的大小,其内角和都是相同的,都为180度。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它的大小无关。这种提问使得知识得到了深化与巩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本着激发学生兴趣、促进知识联系、加深学生知识理解、开发学生智力的原则设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形成良好的数学品质,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作者:苏蓉蓉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横梁街道钟林村明德小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

一、引言

导学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下,渐进自主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体验和方法,“导”为主线,“学”为主体,为“学”而“导”,以“学”定“导”,“导”“学”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探索、举一反三、勇于创造的精神。导学式教学法比较适合于理科教学,而数学是小学阶段甚至于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理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活用导学式教学法可以充分与学生进行互动,转换教师角色,从“教授者”变为“引导者”,用全新的方式来激活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活用导学式教学法的原则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活用导学式教学法时,不仅要遵循适应性、巩固性、因材施教等一般性的教学原则,还要充分理解并遵循导学式教学所特有的原则。

1.教、导、学有机结合原则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教师的导引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以教师的讲解、启发等引导为前提和基础,以学生的研讨、思考、练习等主观自主和创造性学习为主体和教学目标,引导的方式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可接受度为依据,把“教”“导”与“学”有机结合,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有效激活课堂教学,在师生协作、学生间互助的融洽气氛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注重数学技能和思维方式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逻辑性。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深入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方法,提高生活技能。导学式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另外,导学式教学法还要注重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和学生的实践、探索等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解题思路,提高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3.注重综合比较原则

没有比较就没有优劣之分,也就不能鉴别出适用的方法和程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导学式教学方法时亦是如此,所以,要注重多方面的综合比较,选取最佳的教学方案。比较的内容多种多样,涉及教学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学生现有知识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比较;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间的比较;多种小学数学教材的优势和劣势比较;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与所学新知识的比较等。通过综合的多方面比较,教师可以游刃有余地掌握引导的程度、方法与内容,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导”衔接有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三、小学数学课堂活用导学式教学法的实施

导学式教学法以引导为策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和关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导学式教学法有其特定的程序和步骤,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机械化地照搬全套,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和能力灵活运用,激活课堂教学。

1.课前自学,导入新知

在学习新的课程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了解新课程的难易程度与重点知识。首先,教师要根据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订明确的自学目标,目标要重视基础、具体、精炼,不可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范围,加大学习难度;其次是要设定自学内容,可以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引导,提出几个与新知识有关的具体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加以思考和创新,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接触到新的知识和解题方法,教师在学生自主解题过程中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自然而然地进行新知识的渗透;最后要进行预习效果的检验,通过多种形式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情况、认知水平以及难点所在,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的进行讲授。

2.精讲互动,突破难点

导学式教学方法实施的第二个阶段为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互动相结合,进行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突破,是课前学生自主预习阶段的升华,也是整个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精讲”指的是教师针对预习效果的检验结果,重点讲授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重难点知识,在解决学生现有困惑的基础上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创造性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互动的重要性,既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和互问互答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就感和继续学习的动力及兴趣。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讲解知识要透彻深入,具有启发性,为学生进行进一步自主学习打好基础。

3.总结拓展,及时练习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上能够掌握新的课程知识了,但学生的自学是分散地穿插在教师的引导和讲授过程之中,不成系统。在课堂结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通过疏导、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全面掌握课堂内容,并加以拓展和创新,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外,还要在课堂上及时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记忆和应用能力。

四、结语

导学式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突破和创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灵活应用导学式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创造力都卓有成效,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和特点,巧妙运用导学结合来激活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刘晓勇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第五篇:小学数学学生课堂教学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乐于参与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是积极、主动的过程,这种参与不仅仅包括外部的互动性,还包括师生情感的交流,包括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互动。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对话,愿意倾听学生,接受学生对自己的批评,营造师生之间和谐的氛围。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放弃自己“高高在上”的教师形象,愿意与学生打成一片,以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人格魅力令学生折服,从而形成学生愿意与之交流、与之互动的人际关系,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自由地发表意见,乐于与教师进行互动与交流。

二、巧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课程学习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在课堂的有效参与应该表现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的良好互动。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去,教师应该创设各种情境。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应该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一个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就需要教师巧设情境,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去,从而为学生的有效参与提供重要前提。在教学实践中,常见的情境法有故事情境、实验情境、问题情境等,但不论是创设哪种情境,教师都应该保证该种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位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同,教师在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意层次性,让每一位学生在对课堂的参与过程中主动探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授方法,让学生学会参与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小学这一基础阶段,除了教授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法,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参与到课堂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效率。在实践教学中,常常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去,但这种参与缺乏有效性、关联性与秩序性,一堂数学课往往是以七嘴八舌、毫无成效而终结。因此,教师应该加强指导、教授学生参与方法。教师在学生参与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控制和点拨,在学生思维遇到瓶颈的时候进行启发,在学生参与过程中出现的偏离课程、缺乏秩序时要学会适当控制和引导。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觉进行数学的探索,掌握正确方法,学会参与,学会思考,学会探索,从而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结合学生特点,不断研究,从而让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并学会参与,提高数学学习效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郑爱琴 单位: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一学区大沙沟完小

第六篇:新课改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培养起了数学学习兴趣,那我们的数学教学将事半功倍。小学生喜欢趣味化的知识与课堂,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课堂鲜活起来、灵动起来。笔者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和爱好,有针对性地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数学课堂充满乐趣。例如,在教学低年级“8、9的加减法”时,我将数学游戏引入课堂:我用双手捂住8颗珠子,打开左手,露出3颗,提问:“老师右手有几颗珠子?”立即有学生抢答是5颗,列出式子“8-3=5”。接着我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让同桌之间一个提问,一个计算,教师指导操作,巡视辅导。在汇报交流环节,教师让学生板书相应的算式。数学游戏形式很多,如乘法口诀的教学可以引入“花样接龙”的游戏;数的整除教学中可以引入“智甩手中数”的游戏;镜面对称的教学可以引入“照镜子”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学、运用数学,感受数学的无穷乐趣,奠定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将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这往往让小学阶段的孩子心生畏惧,但如果搭建起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一切困难将迎刃而解。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灵活地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例如,笔者在“长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了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老师的新房准备装修,长是4.2米,宽是3.6米,如果用长和宽都为60厘米的瓷砖铺设的话,老师要买多少块瓷砖?如果每块瓷砖的价格是59元,那么老师这个房间要花费多少钱?”学生分步骤列式计算:4.2×3.6=15.12(平方米),单块瓷砖的面积为0.6×0.6=0.36(平方米),那么房间所需瓷砖数为15.12/0.36=42(块);总花费为59×42=2478(元)。通过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对我们日常生活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需求。所以,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高效的小学课堂离不开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形成,离不开教师问题的引导。所以,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能力,给学生科学地设计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时,教师出示26、35、122、320、845、2418、2564、3715、543210这几组数字,并提问:“我们怎么能最快地判断出这几个数字是否能被2或者5整除?”学生建议将这些数字分别除以2或者5,如果没有余数,则证明可以被2或者5整除。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让学生分组进行了计算,学生得出了正确的结果:能被2整除的是26、122、320、2418、2564、543210;能被5整除的是35、320、845、3715、543210。我进而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能被2整除的数字有何特点?”“这些能被5整除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找出了规律:“被2整除的数字的末尾是偶数,能被5整除的数字末尾是5或者0。”为了进一步验证,师生一起对更多数字进行了验证,证明大家的探究结果是正确的,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油然而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有效的激发。

四、结语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契合了情境教学的特征和优点。通过有效数学情境的创设,容易拉近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化解知识难点,激发学生兴趣,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多下功夫,让自己的教学灵动起来、高效起来。

作者:张之辉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金山小学

第七篇:小学数学课堂导学互动教学模式

一、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高年级的小学生已具有较强的个人意识,但数学又是一门相对而言比较枯燥、晦涩的课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就使学生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厌倦数学。而导学互动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是“导学“”互动”为主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摒弃了以往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枯燥方式,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提高。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导学互动模式的建立方法

1.打造“导学”式课堂

所谓“导学”即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满堂灌”教学方法枯燥、乏味,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导学式教学方法则不会出现这一问题。导学的主要教学手法即“引导”。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有兴趣地去学习。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中关于图形变换的学习为例,图形变换的基本方式是平移、对称和旋转。在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我不会直接开始讲课,而是花一到两节课的时间给他们看一些有趣的由平移、对称或旋转组合变化的图片,五年级的学生比起低年段小学生在年龄上要大一些,但仍然处在孩子阶段,对好玩有趣的东西总是难以抗拒。在看的过程中,让他们猜这些图形是经过怎样变化而形成的,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引导他们认识了解图形平移、图形对称和图形旋转。这种引导式的方法能够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对知识的吸收能力。

2.营造“互动”氛围

“导学互动”中第二个关键就是“互动”。“互动”又分“师生间互动”和“学生间互动”。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比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第二单元关于分数乘法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学习分数乘法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整数的乘法,所以在上课时,我会请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自己则扮演学生的角色,然后请他们给我讲述整数乘法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我们学习整数乘法时的注意事项。最后请其他同学根据他的讲述打分。对讲得好的学生给予奖励。接下来,我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讲述他们自己了解到的分数乘法,寻找其和整数乘法的区别,然后挑选其中几个组来谈谈他们讨论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教师都应给予一定的鼓励,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讨论过程中将积极踊跃地配合教师,参与各种互动的环节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为以后的教学工作顺利地进行,为建立“导学互动”的学习模式做好充分的准备。

3.采用“自学为主,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

现今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中,普遍采用的是“喂入式”教学。即不论学生是否能够听懂,是否愿意听,老师依旧“滔滔不绝”地上课。这种教学方法其实是很不明智的,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新型的教学方式中,我们采取“自学为主,教学为辅”的方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有关于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这一知识点比较简单,所以我采用了自学为主的学习方法。首先,我让学生自己看书,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区别,分别罗列出来,整理成条。其次,在他们对长方体、正方体做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我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和想象动手制作自己认为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最后,在课堂上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成果并针对他们的书面作业和制作的实物给予讲解。奖励他们做得好的地方,纠正他们的错误。这种自主的学习方式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很有建设意义的一种技巧。

4.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多人只注重理论的教学却忽略了实践部分的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中,学生曾学习过统计。理论教学部分只有对统计图的应用方法,让学生看图寻找信息。而现实生活中,统计有很多需要应用的地方。所以,在学习统计时,我会让学生自己去做一个小调查,记录数据,制作统计表,根据统计表来反映调查的现象和问题。另外,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习的内容,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会得到加强。

三、结语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教学模式也进入一个深刻改革的时代。本文从导学互动的重要性和建立导学互动学习模式两方面探讨了小学高年级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为小学高年级的数学学习寻找到一个突破口,为未来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作者:何志强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马坨店乡马坨店中心小学

第八篇:小学数学愉悦型教学课堂构建

一、设计趣味性游戏,使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数学知识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好玩、好动,所以,身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充分利用学生这一性格特点,适当运用灵活性比较强的形式,如游戏等,让学生在“动”中学。而且,游戏本身就是受广大学生欢迎的一种活动形式,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游戏,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数学知识,并由此体验到数学所带来的轻松感和愉悦感。比如,对于四年级下册中“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节内容,在学生初步学习了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之后,我就组织学生玩了角色扮演的游戏,具体过程为:在课桌上放上提前准备好的标有各种小数价格标签的商品,如1.6元一支的铅笔、5.6元一盒的牙膏、0.7元的练习本、4.5元的文具盒、3.4元一双的袜子等等,然后四位学生为一组,两位学生扮演“顾客”,两位学生扮演“售货员”,让他们自己经历运用小数进行算钱的过程,对于计算过程无误、计算结果准确的小组,进行口头上的表扬和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我通过设计趣味性游戏,使数学课堂显得轻松、愉悦,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长期将学生拘泥于封闭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觉得数学学习枯燥烦闷,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汲取和吸收。因此,除了将学生拘泥于封闭的教室中,进行枯燥的课本知识的传授外,我们还应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乐趣,进而心情愉悦地学习数学知识。比如,三年级上册中“测量”这节内容,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并且建立了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之后,我就给学生提供了测量工具,带领学生走出了教室,让他们在校园中,自行寻找一些物体进行测量,如教室前方的花坛、楼道、路标、窗户、门框等等,这样,我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从封闭式的环境中解脱了出来,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总之,面对这群年龄尚小、身心发展不成熟的教学对象,我们必须构建一种愉悦型教学课堂,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态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所带来的无限乐趣,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吸引学生,才能使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作者:徐玉丽 单位: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中心小学

第九篇: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特征探究

一、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探究意义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其重点依然还是放在课堂上.素质教育只有在课堂这块场所上,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和发展.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只有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提供重要的保障条件.开展小学数学优质课堂教学,首先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小学数学的优质课堂特征展开研究有利于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主要特征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这一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自己在数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从而解决问题.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中,教师在讲解六年级下册中的圆柱表面积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圆柱,并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制作和观察过程中获取相关的知识,进而激发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让小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巨大的学习兴趣,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着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气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在课堂上不仅只是简单地讲解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小学四年级关于三角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举出在周围生活中哪些事物是三角形,并且说出这些三角形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加深小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提高他们对三角形的兴趣,最终达到了教学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适当地设置情景模式,尽量让每一名小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上不能用严厉的词语指责学生的错误之处,而是善于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三)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由于每名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因此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每名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因材施教.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错误理解而进行批评.教师应该让学生表达出他自己的理解,并站在他看待问题的角度上进行引导,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处,并加以改正.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保持足够的耐心.由于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比较少,因此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对于学生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不能敷衍了事或者是感到不耐烦,这样不仅伤害到了小学生的自尊心,而且会降低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优质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生动形象的语言,还需要教师有效地引导.例如,教师在讲授几何知识时,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几何模型将抽象的几何知识具体化,从而便于学生的理解.优质的课堂教学方法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作为支撑条件.小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大部分都不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而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手段将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轻松且快速地找出问题和答案,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和挫折时,能够采用良好的学习方法进行解决,从而提高自身的独立性,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

(五)注重课后反思

在每堂数学课结束后,教师还需要对教学中的不足进行反思,总结出教学经验,从而避免在下一堂课中出现类似的不足和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具有遗憾美.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在课后分析教学情况,总结其中的不足和优点,从而提高课堂质量.但是值得教师特别注意的是,在对教学进行反思的时候,依然需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在保证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小学数学优质的课堂教学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使每一名小学生都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教师还需要对教学进行积极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作者:李美英 单位:福建省晋江巿陈埭镇求聪中心小学

第十篇: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趣味化、生动化和形象化,例如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具、新颖有趣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数学游戏、引人深思的数学疑问、动静结合的多媒体技术等等手段,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在学习中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转变学习的角色地位,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例如,在学习时分秒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谜语儿歌“嘀嗒嘀嗒,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他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和睡”,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

二、教给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身份是一个教学者,教给学生一定的数学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新时代的学生接触着新事物和新技术,对于世界中的事物有着一定的认识,他们已经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靶子”了,他们会对学习产生一定的情绪,会对学习形成一定的感受和方法,这时需要教师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自主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练习新旧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相互联系的,结合旧知识去探究新知识,可以运用所学的规律和方法去学习新知识,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和快速地理解新知识。例如,在学习减法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加法知识来学习,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转变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启发比较,归纳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解题错误的原因。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引导学生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并加以纠正,可以促进学生掌握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例如,针对将十根小棒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五根这一判断题,有一些学生会一口咬定是正确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通过回顾分析,进而理解了平均分和分的区别,下次在做题的时候会更加细心了。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尝试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引导学生先从自主探究尝试着手,只有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会变得提高。例如,在学习比例知识的时候,针对“某蔬菜种植户计划在3000平方米的大棚里种植茄子和黄瓜,种植比例是3:4,请问两种蔬菜各是多少平方米”这一应用题,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探究、分组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结合线段图、分数比例、化作1等方式来解决题目,学生会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了。

三、放手让学生去操作,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动手操作和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的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并在活动中鼓励学生放手去操作,学会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小学生对于新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对于操作题目他们都愿意去试试看,这时教师一定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学生留有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在操作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内容中,针对制作七巧板这一话题,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七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特点等等,然后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为学生设置太多的要求,要尽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创作出自己喜爱的图形。

四、结语

数学课堂教学范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一、引言

优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为了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师需要在方法上进行优化和组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去选择教学的方法,并且要进行灵活的运用,保证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的状态。

二、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直接影响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学观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学主要就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观念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无法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自身只是作为一个储存知识的容器,知识的来源主要就是靠教师的讲解。传统教学观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对数学的思维分析能力都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不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的观念、与时俱进,合理的安排教学的内容,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围绕学生展开教学。现代教学观是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基本要求,转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从根本上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还影响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所用的方法和思路,是决定教学效率能否得到提高的主要因素。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细分教学大纲,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以及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要求进行细分,将教学大纲从框架变为具体。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功能,比如,指引教师的教学方向以及学生的学习思路。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可以使教学的步骤有序的进行,控制课堂的节奏。制定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协调课堂教学的结构,减轻学生的课堂训练负担,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所应用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以及达到教学目的的表现方式,主要的内容就是教师的教学的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其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的。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这种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必须要科学、合理。教学方法需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学的要求来进行选择,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还需要满足启发性、自主性等原则要求。要求趣味性是因为需要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要求启发性是因为教师所选用的教学方法需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活动向教学的目标靠拢;要求自主性是因为应用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课堂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需求来选择不同的教法,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智能发展,还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不出时代教育的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

五、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展开数学教学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方法来具体落实和实现的。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通常就是教师先在黑板上列出板书,讲解相关概念,然后再让学生通过题目进行概念定理和公式的运用练习,这种反复单调的教学模式难以让学生长久保持良好的数学学习热情,并且也严重制约了小学数学总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展开数学教学,继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近些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全面普及和运用,推动了各学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应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多种功能和优势不断创新数学教学方法,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展开教学。多媒体教学继承了以往教学形式的所有特点,并且实现对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化和创新。利用计算机来制作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的视频播放、图片和文字展示等多种功能将数学知识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对学生产生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和吸收数学知识,切实提升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

六、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应将以往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及时转变成为以学生为核心积极主动学习的全新数学课堂。在美国很多学校中,教师仅在课堂中讲解十分钟,其余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沟通、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教师则在其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帮助。鉴于此,我们国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也在实践教学中大胆尝试,采用该种形式对课堂时间进行大胆分配,依据实际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只讲解十到二十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自由支配”,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对课堂时间结构进行规划和分配时,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合理规划和分配课堂时间。优化高效的数学课堂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大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快节奏和高标准。而应具备下述特征:“环环相扣、逐层递进、由浅入深、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并且,教师在处理和设计数学教学内容时,应保证和学生以往知识结构相匹配;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学生能够将所学新知在课堂上理解和内化;保证课堂训练的“精”和“简”;保证课堂信息反馈速度和科学评价;保证课堂时间的合理规划和利用。

参考文献:

[1]易立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J].亚太教育,201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