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管理规范范例

税务管理规范

税务管理规范范文1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税务风险;成本控制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

1.保障资金的安全运作

资金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源动力,既能够为企业的正常运转,提供强有力的帮助。还可以为项目的投资生产,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保障项目正常有序的长久运行。在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一旦出现资金周转的问题,不仅会阻碍企业的正常生产,令企业的发展进度处于停滞状态。还会对企业的商业形象造成恶劣的影响,不利于企业今后的发展。而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对企业内部的各项流动资金、固定资产、债务权益和经营成本,进行全面完整的数据搜集与汇总。通过对汇总完毕的数据情况,进行企业各个季度财务报表的编制。利用财务报表中的各项数据,能够对企业目前的运营状况,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使企业的经营现状,一目了然的展现在企业管理者面前。除此之外,通过对各季度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与测算,能够为企业的项目投资,指引良好正确的方向,降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经营风险。利用财务管理工作,还可以对企业财务报表中下一个季度的各项数据,进行良好有效的预测。为企业今后经营目标的制定,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促进企业的良好有序发展。而财务管理中的税务风险成本控制,则是通过对各项税务政策的深入了解,在遵纪守法的经营原则下,合理利用相关的优惠政策,降低企业在税务方面的运营成本。使企业每个季度的营业利润,都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由此可见,无论是税务风险成本控制,还是其他方面的财务管理工作,都能够极大程度增强企业对资金的管理力度。使企业内部资金的运转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今后长期稳定的经营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落实好制度方面的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制度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既能够为企业人员的日常工作,起到良好的约束与规范作用。又可以明确各部门人员的责任,促进企业平稳有序的发展。而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应用,能够将出纳、稽核与账务记录等各部分的工作,分别委派给不同的工作人员。不仅将每个财务人员的工作内容与责任,进行清晰明确的划分。还能够将相关制度落到实处,提升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水平,为企业的正常运转提供良好的保障。除此之外,通过每日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增强工作人员的实践能力。及时有效发现企业管理制度与运营过程中的各项问题。为企业的长期经营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效果。在企业内部的税务风险成本控制方面,工作人员更是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按照相关的会计操作流程,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统一的搜集、汇总与分析,实现税务工作的申报与缴纳。而且税务风险成本控制工作,完全符合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发展原则,将管理制度付诸于实践。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具数据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助力。

3.建立科学的奖励机制

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能够使企业的运营成本显著降低,令企业的经营风险扼杀在萌芽之中。通过将财务管理工作的绩效水平,与企业的各项运营数据相挂钩,能够使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既可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准确度,降低财务报表各项数据的出错率。又能够加快企业财务数据处理的整体进度,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利用奖励与惩罚机制相结合,既能够激发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创造力,又可以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进行严格的约束与管理,避免挪用企业内部资金的现象发生。除此之外,企业奖惩机制与财务管理工作相融合,能够使财务管理人员根据企业的运营状况,进行管理方法的创新与优化,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飞速发展。为了使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企业也可以通过股权分配的方式,将一定量的企业股权,按比例分配给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使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与企业的经营发展水平,形成一个紧密相连的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使得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为企业各个阶段的经营发展献计献策。令企业的风险成本得到大幅度下降,并显著提高企业的资金周转能力,为企业迎接新的发展契机,做好全面充足的准备。按照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办法,将税务风险成本控制工作与奖惩机制相融合。能够在提高员工积极性的同时,增强税务风险的防范能力。使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风险大大降低,并促进企业的稳定有序发展。令税务风险成本控制工作,在企业的经营运转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二、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1.外部原因

企业在生产发展过程中,遭遇到的经济风险,主要是由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个方面导致。其中,导致经济风险的外部原因,可以分为同行业市场变动、原材料价格浮动、国家政策颁布与实施和新兴替代品的产生四个方面。虽然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推广,为我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使许多企业的发展速度得到显著的提高。但同时也增加了同行业内部市场的竞争压力,令企业面临机遇与挑战的双重考验。当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时,会增强内部的核心竞争力,使市场份额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对那些发展速度较慢或未掌握核心科技的企业,造成强烈的冲击力。不仅会导致企业产品的销量大幅度下降,令企业的营业利润处于停滞状态。还会造成企业前期的资金投入,短时间无法及时收回,出现企业内部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而通货膨胀与市场利率的提高,也会对企业的日常经营,造成严重的影响,也极容易导致经营风险的发生。原材料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核心,更是生产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一旦原材料在短时间内出现大幅度的价格上升,会使企业的生产成本急剧增高。令企业日常运营的经济压力变大,甚至会出现利润负增长的现象。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企业经营也需要与时俱进,及时关注各项先进的技术与产品。当新兴的替代品产生时,会对企业产品的销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极大程度增加了企业存货的滞销概率,使企业内部的资金运转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除此之外,国家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也会对企业的经营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当国家出台一些新的惠民政策时,如果企业未能够及时收到信息,会造成税务成本的增加,令企业的营业利润大幅度下降。使企业内部资金的运转能力受到影响,极容易出现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严重阻碍企业的长久有序发展。

2.内部原因

(1)筹资与投资风险成因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为了满足发展的需求,通常会采用筹资的方式,使企业获得大量的经营资金。企业常见的筹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和融资租赁三种。每种筹资方式都各具特点,而且筹资的额度与速度也各不相同。所以,在企业选择筹资方式时,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所需的资金额度,结合企业的运营状况,对各项筹资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当筹资方式不合理时,不仅无法解决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资金难题,反而还会加剧企业内部的资金压力,使企业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即使企业选择了合适的筹资方式,一旦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突发情况,也会造成资金回流的不及时。从而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而项目投资是企业获取经济利润的主要手段,更是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当企业进行项目投资前,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对该项目的各项数据,采取全面完整的搜集与汇总。并利用数据分析功能,对项目投资的风险、回报率、操作难度和可行性等方面评估,保障项目投资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当项目数据搜集过程中,存在遗漏或错误的情况时,极有可能会造成项目投资的失败,令企业经营面临巨大的风险。

(2)资金收回风险成因

当企业的产品售出后,未能够及时收到货款,会产生大量的应收账款。虽然这些应收账款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能够清晰明确的得到体现。但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却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应收账款迟迟未能收回,会导致企业内部资金的流动性能显著降低,对其他项目的投资与运转,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当企业多笔资金都难以收回时,会造成企业坏账的出现,令企业的营业利润呈现直线下滑的趋势。不仅会降低企业内部资金的总量,还会产生巨大的财务风险,甚至令企业多年的经营发展毁于一旦。

(3)财务人员综合能力低

财务人员的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对企业整体的财务管理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企业财务人员的技能水平不达标时,会导致工作进度的迟缓,并在日常的财务工作中,出现数据遗漏或记录错误的现象。极大程度降低了企业各季度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对企业下一步的投资决策,埋下巨大的经济隐患。而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会缺乏必要的工作责任心,出现工作懈怠与散漫的情况。不仅无法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也不能有效实施财务管理工作的权利,令企业各方面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除此之外,财务人员综合能力较低,也会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税务风险的防范工作,缺乏一定程度的认知与了解,令企业的运营发展处于危险之中。

(4)管理体系存在漏洞

当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系存在漏洞时,不仅会对税务风险的防范工作,造成严重的阻碍。还会使企业各部门人员的责任与工作范围出现模糊,极大程度降低了部门之间的协作能力。一旦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税务方面的财务风险,不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还极有可能会造成企业内部人员的相互推诿。令企业内部的税务风险进一步恶化,令企业的正常经营受到阻碍,甚至会面临税务部门的警告与处罚。对企业整体的商业形象,造成恶劣的影响。

(5)对国家政策了解不及时

税务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的一种,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阻碍。按照企业的纳税情况,可以将税务风险分为未纳税、少纳税和多纳税三种。所谓的未纳税,是指企业已经达到纳税标准,却未按照国家要求进行纳税。未纳税的行为,也被称为企业的逃税。而少纳税是指企业的实际纳税金额,远小于纳税标准中要求的金额,从而出现了逃税的现象。由于企业的未纳税与少纳税,都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现象,一旦被发现会受到严重的处罚,并对企业的商业形象造成恶劣影响。所以,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会着重关注自身的纳税情况,避免未纳税和少纳税的现象发生。但多纳税的现象,在不少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却时常发生。企业多纳税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工作人员对一些国家政策信息不了解,或是忽略了某些惠民政策,导致企业承担了不必要的税务负担,令企业的营业利润大大降低。

三、加强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的主要措施

1.建立税收管理规范机制

为了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能力,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经营状况,建立健全一整套税收管理规范机制。企业的税收管理规范机制,能够对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有效的约束与规范。并提高财务人员对税收风险的防范意识,降低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风险系数。当企业建立税收管理规范机制时,应严格遵守实用性、合法性和清晰性的原则。使税收管理规范机制,建立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税务工作,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利用税收管理规范机制,对各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与评估,通过制定出一系列的企业应急预案,对税务风险采取良好的预防与控制。为企业的长久有序运行,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

2.提高企业纳税人的整体素质

通过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与考核,能够使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首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树立良好正确的思想观念。无论企业处于何种经营状态时,都应该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企业税款的按时缴纳。通过提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纳税意识,极大程度避免了逃税和漏税的现象,有效地维护了企业的整体形象。在提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纳税意识的同时,还应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管理。通过外出学习与定期进修相结合,能够大幅度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既能够加快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使企业各季度的财务报表按期完成。又可以提升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质量,降低日常工作过程中各项错误的发生概率,保障财务报表各项数据的准确有效,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良好的帮助。通过对企业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能够使每个财务人员意识到自身的工作范围和相关责任,以及税务风险成本控制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有效杜绝了企业财务人员散漫的工作状态,使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能力,从根本上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管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在这整个培训过程中,不仅要针对企业的运营状况与税务风险的产生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与了解。还应及时关注国家新出台的法律法规,科学合理地利用各项优惠政策,避免多纳税的现象发生。使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税务风险,实现良好有效的控制。

3.定期进行税务检查

通过对企业内部税务处理工作,进行定期的检查,能够及时发现企业税务方面的问题与隐患。采取有效的措施与方法,可以将企业的税务风险降到最低,保障企业正常有序的经营与发展。进行定期税务检查时,企业内部应建立专属的检查部门,并选用专业的财务人员,对企业内部的税务记录,进行全面完整的统计与审查。对企业税务方面出现的问题与隐患,进行良好有效的处理,将企业的税务风险扼杀在萌芽之中。企业内部的税务检查工作,需要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并做好每一步工作环节的记录工作。避免税务检查工作出现遗漏的现象,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得到显著的提升。

四、结语

税务管理规范范文2

1、抓贯彻、定目标,出台县级、基层工会《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考核办法》。

福州市总工会在认真做好本级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自查自纠工作后,根据省总工会的最新规定和指示,结合福州市实际,先后制定并下发了《福州市县级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考核办法》(榕工〔2011〕34号)及《福州市基层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考核办法》(榕工办〔2012〕48号),积极组织各级工会开展财务会计管理自查自纠工作,通过开展座谈会讨论、互审互评的方式评选出财务管理规范化合格单位,并予以表彰。

2、找差距、重整改,切实解决县级工会财务会计工作的薄弱环节和难点。

福州市总工会召开规范化建设部署会议,组织县级工会认真学习、领会精神、把握要点,要求县级工会、市级产业工会要充分认识开展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领导,把开展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会财务工作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要按照《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考核办法》的要求,对本单位财务会计工作进行认真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全面提高工会财务会计管理水平。

3、抓示范、树典型,推进规范化建设见成效。

为推动县级工会开展规范化建设,福州市总工会选择了永泰、福清作为规范化建设的试点单位,先后在福清市、永泰县召开现场推进会,这两个试点单位在会上分别交流了规范化做法和体会,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永泰县工会财务管理规范工作材料。会议同时通报了全市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工作开展情况。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郑湘国参加会议,要求各县(市)区总工会、市级各产业工会,要认真推进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工作,健全制度、对照标准,逐条落实;要抓住机遇,重点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会经费等财务工作重难点问题;要加强学习,提高财务会计服务基层、服务职工、服务工会重点工作的水平。经过这两年来各级工会财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县以上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财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工会财务机构进一步健全、财务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会计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财务制度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工会资产管理实现保值增值。

二、福州市基层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现状

近两年来,县级以上工会在不断提升自身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水平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基层工会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为了深入了解目前福州市基层企业工会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情况,2013年末至2014年初,福州市总工会组织专门人员成立调研小组,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全市基层企业工会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本项调研共召开座谈会5次,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25份。其中,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职工所占比例分别为10.8%、69.3%和19.9%;行政人员、财务人员、工会主席和其他人员分别占28.5%、53.1%、17.4%和1.0%。从问卷显示结果来看,福州市基层工会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整体情况仍较为薄弱,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工会经费、会费收缴工作不足额、不及时。在调查中发现,72.94%(310家)的基层工会存在着拨缴经费标准过低、缴交经费不及时的现象。工会经费按规定及时、足额拨缴的单位只有115家,占27.06%。未能体现公平税负。同时,调查中还发现,有259家基层工会从未向会员收取会费,占60.94%;在有向会员收取会费的166家基层工会中,有47家基层工会半年才向会员收取会费一次,占样本总量的11.06%。大部分基层工会未能按规定及时、足额向会员收取会费。二是财务人员配备不到位、总体水平不高。在受调查的425家基层工会中,专职工会财务人员37人,占8.47%;兼职财务人员388人,占91.53%。而且,调查问卷显示,基层工会会计人员职称水平总体不高且参差不齐,其中中级以上会计技术职称的有69人,占16.24%;初级职称有158人,占37.18%;会计员有184人,占43.29%;还有3.29%(14人)无会计从业上岗证。三是工会经费独立核算的比例有待提高。调查问卷显示,在受调查的425家基层工会中,开立银行账户的基层工会仅208家,占48.94%。在问及未开立银行账户的原因时,部分基层工会认为工会经费总量少、设立独立银行账户手续繁琐且没必要,工会经费仍在行政账户开支。这种现象间接导致了行政支出挤占了工会经费。有43家基层工会虽然独立设置账目核算,却没有执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工会一切经济业务开支仍由企业老板审批,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小型私营企业。四是预算管理不规范,执行不到位。在受调查的425家基层工会中,有228家基层工会未执行预决算管理制度,占样本总数的53.65%;在有执行预决算管理的197家基层工会中,13.88%(59家)基层工会日常活动经费开支随意性大,有超预算现象;11.06%(47家)基层工会预算编制程序不够规范。五是基层工会活动经费不足。根据调查问卷显示,超过半数的基层工会反映,基层工会活动经费有限,行政未能给予工会一定的经费补助,不足以满足工会日常开展活动需要。

三、探讨影响基层企业工会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根据调查发现的工会经费收缴不足额、财务人员配备不到位、未实行工会经费独立核算、预算管理不规范、基层工会活动经费不足等现象,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企业主对工会工作不重视,对工会经费收缴认识度不高。

首先,部分企业主本身对缴交工会经费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对工会组织存在心理抵触。从企业方来说,企业追求的最大利益是成本最小化,从而实现利润效益最大化。企业方认为缴纳工会经费减少了企业利润,直接造成了企业的负担,因此采取了虚报、少报企业人数,以最低工资标准计征工会经费,甚至不交工会经费的方式来规避支出。再次,部分企业领导认为:企业的一切开支必须由自己掌管,工会主席也是受命于企业领导,不能与企业领导平起平坐,工会开支不能任由工会主席审批。必须尽量减少开支,没必要多成立账户,财务人员直接由行政方财务部人员兼任即可。这种心理直接或间接造成工会活动难以开展、无法执行工会主席“一支笔”审批、专用账户难以建立、财务人员配备不完善、工会活动经费不足的现象。

(二)工会经费地税的作用和成效有待提高。

福州市2007年开始推行工会经费地税工作,从总体来看,工会经费收缴实现了稳步快速增长,收缴总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收缴成效显著。但是还是存在着经费拨缴率偏低的现象,未能做到应收尽收。从2013年工会经费收缴数据分析来看,全市有15700家独立基层企业,缴费单位数13735家,拨缴面达到87.48%。人均应拨缴经费258元,实际拨缴率只有39%,人均月缴费工资标准1043元,仅是2013福州市最低工资标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工会经费委托地税部门代收,但地税部门只增任务不增人。为保证税收任务的完成,地税部门有时难免顾此失彼,直接导致一些企业钻空子,每月仅缴交地税部门允许通过的最低标准的工会经费就敷衍了事。二是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由于税务征收和工会经费征收是两套运行系统,地税部门征收工会经费的前置条件是企业必须实行工会信息登记,企业必须在录入工会经费征收系统后才能申报缴交,如果部分投产一年以上的企业不组建工会、不主动登记、申报,逃避缴纳工会经费,而地税和工会两个部门对欠缴、拒缴的企业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手段进行约束,就无法对这些企业形成有效的制约。三是地税部门税务征收的平台优势尚未能完全为工会所用,征收信息传递不畅、信息共享脱节。

(三)财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一是财务人员受“双重”身份的限制。由于大部分行政财务人员兼管行政和工会的财务核算,财务人员的身份具有“双重性”,先是行政财务人员,其次才是工会财务。这种身份造成了财务人员的意识直接受企业领导的限制,一切工会活动要从企业行政出发,企业资金不足的时候就少交,甚至不交工会经费;企业领导认为没必要的工作就不需要开展,譬如预决算管理工作。同时,由于财务人员身兼数职,当企业行政财务工作量大时,工会财务管理工作必然得不到保证。二是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部分财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主要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基层工会组织日常经济业务活动简单,不需要配备专业素质高的财务人员。这种现象也是导致基层工会财务规范化建设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因素。

四、推动基层企业工会财务管理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从广泛宣传工会政策法规入手,提高企业领导对工会财务工作的重视。

要推动基层工会财务工作的规范运行,必须要取得企业主的支持。第一,要通过立法,使企业正视工会组织的存在和作用。立法部门应加强相关法律的修订,在法律中加入强制性约束条款。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和保护措施,提升工会组织的地位,使企业认识到工会组织应该是独立于企业而存在的,而不是依附于企业管理下的一个分支机构。通过法律,强化工会组织的职能,使企业认识到工会组织的主要职能不仅仅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更是联系企业与职工的桥梁,是劳资双方利益的维护者,是劳资矛盾的“润滑油”、“灭火器”,真正的理解工会组织,理解工运事业,尊重工会干部。第二,加大工会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各级工会组织要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宣传工会政策法规及各项工会发动的惠民活动、措施,提高工会组织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发挥多方联动作用,结合政府其他相关执法部门,形成合力,深入到企业中去,送政策送制度上门,广泛宣传工会财务工作的重要性,组织引导行政领导、工会干部和财务人员学习《工会法》、《新工会会计制度》《基层工会经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增强其依法拨缴工会经费的自觉性。第三,上级工会应尽可能的多给予基层工会活动经费补助,以满足基层工会开展活动的需要,使企业行政领导认识到工会经费是开展工会工作和各项活动的物质基础,加强工会财务规范化建设对企业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为基层工会财务规范化建设塑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从加强税务、工会、企业三者沟通协调关系入手,不断提高工会经费拨缴率。

要打破工会经费收缴的“瓶颈”,税务部门是关键。一是工会和税务部门双方要定期进行交流沟通、加强协作,及时反馈工会经费代收工作存在的新问题、新情况,积极探索工会经费收缴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工会要充分利用税务部门在企业中的影响力,如地税部门在开展税收稽查工作时,把工会经费征收工作纳入其中,大力宣传工会经费收缴工作的重要性,使企业深入了解工会事业的重大意义,消除对缴纳工会经费的抵触心理,树立法制观念,自觉依法申报、依法收缴。二是要加强双方的信息交流,尽早实现网络互联,保证地税征收系统与工会经费地税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实现两个系统“三同步”,即时间同步、信息同步、措施同步,使工会能第一时间了解企业信息及工会经费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保证工会经费的收缴工作。三是要促使税务部门加大对不守法企业的处罚力度,对经费不缴、漏缴的单位,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制约手段,从源头上保证工会经费收缴的足额到位,保护诚信企业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效益。

(三)从塑造典型入手,不断扩大基层工会财务规范化建设的步伐。

要在全市基层工会中推进财务规范化工作,关键是要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切忌一蹴而就。工会组织要精心选取一些财务管理较为规范的基层工会,并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到基层中去,以引导激励为主,积极帮助基层工会发现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完善财务管理水平。通过这种方法挖掘出一些先进典型,并在全市基层工会中进行广泛宣传并表彰为示范单位,以其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激励并带动基层工会财务规范化建设的整体协调发展。

(四)从提升会计人员素质入手,提高基层工会财务管理水平。

根据分级管理的原则,县市区总工会、产业工会要加强对下级工会财务工作的指导,定期组织基层工会财务人员进行工会财务、经审方面知识的培训,帮助工会财务人员熟练掌握应用新的工会财务知识,可以邀请财政、审计等政府部门有经验的专家对规范化建设标准进行讲解及指导。并且不断创新财务工作方式,定期组织基层工会财务、经审工作竞赛,促使基层工会财务在比赛中增进知识与沟通,加强基层工会财务工作交流,从而进一步带动基层工会财务规范化建设的发展。

五、结语

税务管理规范范文3

1.税务基础工作需提高

目前部分发电企业无专职税务管理人员,兼职人员税务知识较少,不能按照税法要求计算、缴纳各项税款。发票的开具、使用无专人负责和使用登记,收到发票无审核。增值税进项税抵扣管理流程不规范,存在超范围抵扣的风险。财务人员在收到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时候未进行辨识,对确实不应抵扣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进行认证,认证后未立即做进项税转出。对非增值税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非应税劳务未全部做进项税转出。如购买餐饮设施用于职工食堂,购买节日物品用于员工个人而进行了进项税抵扣。

2.税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发电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对税务管理的理解有限、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企业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相当部分的企业未建立税务管理制度或已建立税务管理制度,但内控制度建设滞后,制度建设跟不上业务发展需要,治标不能治本;内部控制建设缺乏系统性,控制分散与控制不足并存,容易出现管理上的盲区,结果是内部控制再多最后只是流于形式,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二、发电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加强会计核算工作

严格遵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按照准则的要求如实反映公司的经济业务,建立《财务工作管理标准》,规范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会计核算方面继续保持精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会计基础工作质量继续稳步提高,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会计核算标准化。结合公司业务特点编制《财务工作管理标准》,对核算中具体操作步骤、摘要的表述、会计凭证的附件、报销业务的发票等进行了统一要求,实现会计核算的标准化。统一和细化会计科目体系,为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根据业务内容细化到部门、机组、项目等,满足预算管理、作业成本管理及其他经营管理的需要。健全财务内部稽核制度:建立“稽核凭证—发现问题—反馈问题—整改完善”的闭环控制程序,对于在稽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形成月度稽核报告,提示风险,预防类似问题的发生,提高了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会计基础工作管理水平,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推动整体会计基础核算水平的提高。以会计核算“零差错”为目标,遵循准则,夯实基础,提高会计核算规范化程度。加强发票管理,严把发票关,特别是针对跨期发票、定额发票的规范性管理。规范财务报表的列报,确保及时准确完成报表的编制上报,为股东方及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

2.加强税务管理基础工作,精细化管理

加强对发票的规范性、报销凭证完整性的审核,防范涉税风险。充分利用税务中介专业力量的优势,分别对发票及涉税事项认真梳理,并出具审核报告,避免因会计核算等基础工作不规范引发的涉税风险。针对税务中介提出的涉税事项,逐项确认、明确整改计划、落实责任,实现规范的闭环管理,并将税务自查及税务中介审核问题举一反三,及时共享。建立《税务定期计划登记表》,月度内根据定期工作计划标注税务管理定期工作完成情况,并对不定期工作进行合理标注。建立完善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增值税普通发票的保管、开具等管理制度,设立《发票使用簿》使发票使用管理规范、有效,建立较好的发票使用登记制度。

3.建立全员税务风险防范的文化氛围

企业管理人员的意识对税务风险防范起着决定性作用,个别发电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对税务风险认识不足,随着国家稽查力度加大和法制化进程加快,税务稽查面越来越全面,侥幸过关的概率越来越小,所以管理人员必须将税务风险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首位。企业业务形成是由业务人员经办,财税人员一般是对业务进行涉税处理和履行纳税申报义务,所以业务人员对税务风险认知程度及践行情况决定着其业务的税务风险的大小,比如虚假发票的取得,合同的签订方式和形式对涉税均存在影响,业务人员对税收态度影响企业税务风险的大小。因此需要建立全员税务风险防范的文化氛围,从管理层到业务人员全面防范涉税风险。

4.加强税务岗位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税收法律、法规的不断变化,税务管理岗位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只有具备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较好地胜任本职工作。建立税收政策、法规等信息的采集与研究机制,对涉及企业外部和内部的税务信息进行归集、整理、传输与保管,建立公司级的税务知识库,实时更新税收法规政策。积极参加公司和部门组织的各项财务培训,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注册税务师等相关的课程,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及时跟踪新的税务政策,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的获取机制,及时掌握国家税务政策变化。通过《中国税务报》等税务刊物,及时获得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并将相关文章建立导读索引,方便大家查阅。

5.加强税务管理工作,实现由核算向管理职能的转化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税务管理工作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依法合规纳税的同时,应加强税务筹划的工作,通过税务筹划为企业节约纳税成本,规避涉税风险。加强税务筹划与公司生产经营的结合。除争取税收优惠政策外,加强税务工作对公司生产经营的支持,特别是合同管理中涉税问题的研究。针对公司生产经营进行全面的税收筹划。

三、结论

税务管理规范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税收管理;创新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电子商务发展越来越快,信息化时代给税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发达国家,税务管理已经开始将税收的信息化重点转移到数据的具体运用上,这对我国适应新形式,完善税务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信息化时代,加强税收管理创新工作是业界人士应深入思考的问题之一。

1信息化条件下加强税收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生活方式。新形式下,只有掌握了知识经济的主动权,才能有能力掌握经济发展的新动向。目前,各国都致力于制定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在我国,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税收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要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就要加强税收管理上的创新。即要从税收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及管理方式上进行创新,充分依托计算机技术,以过程控制为手段,以全面提高征管质量和执法水平为目标。税收管理创新是一项科学、严谨、复杂而又具体的系统工程,税收管理理念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思想基础。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和推行税收的经济观、服务观、信息观是当前时代的需要,也是国家财力资源的重要保障。税收管理创新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财力基础和激励创新的重要政策手段,信息化时代下进行税收管理创新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信息化条件下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信息资源利用效益低

CTAIS(中国税收管理信息系统)是精细税收管理的有效工具,税务管理开始采用信息化后,利用它存储了大量基础资料和数据资料,通过这一技术可以实现信息共享,能有效提高税务部门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但我们也应看到,面对大量数据,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整理和加工,虽然信息很多,但能用上的却很少。此外,单项应用系统之间信息互不相通,数据多重采集、平台不统一等问题严重困扰着信息资源利用效益。

2.2税收管理方式落后,服务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仍沿用传统的税收管理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满足现代税务管理的需要。传统税收管理模式中的主要的税收方式是“人管人”,按照属地划分上下级关系。这种方式往往忽视了纳税人企业具体情况,即没有从实际出发,较为死板。此外,在整个税收管理系统中,纳税服务作为重要的环节还存在严重缺失。税务机关的服务意识不强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税务机关没有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尤其是对纳税服务的理解不够深入细致,不能真正从纳税人的需求来提供服务。

2.3综合数据应用平台建设不完善

虽然信息化税务管理已经普及开来,但我国税务管理综合数据应用平台建设仍不完善,存在较大问题。在使用税务管理数据平台的过程中,很多数据相互独立,不能共享信息,难以实现综合利用。此外,各地区的数据格式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数据跨地区使用难以实现。在信息数据平台建设中,缺少统一的规范和具体标准约束平台建设。目前,已经建立起的数据平台也仅仅具有低级数据查询、报表等功能。

3信息化条件下税收管理创新策略

3.1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税互动机构

要在信息化条件下有序开展税务管理工作,就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信息管税互动机构。在新形式下进行税收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使税务机关及时整合并加工用户信息,最大程度上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工作流程。此外,税务管理还应根据需要完善信息管理互动环节,实时更新纳税人信息,保证税收的真实性。在建设互动机构的过程中,要制定统一标准,由政府牵头,保证信息共享。

3.2规范税收管理手段

目前,我国税收管理中面临诸多问题,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便是税收管理手段不规范。因此,规范税收管理手段尤为重要,只有加大管理力度,才能有效进行税收管理创新。国家要规范税务管理,就要出台统一的政策法规,从制度上使税务管理规范化。首先,对纳税人进行纳税评估,在评估过程中,要按照相关要求和标准进行,以保证评估结果的不准确性,保证评估的公平性。其次,提高税务管理工作者的服务意识,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制定符合实际的考核标准,对税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加强其对业务知识的学习,使其掌握新技术,从而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

3.3对税务管理进行分类

新形式下,税务管理要坚持与时俱进,实施专业分类,使税务工作更加简洁高效。在实际税务管理中,税务人员要结合纳税人的实际情况,按照相应的标准划分类别。在税务分类中,税务人员要具备专业性眼光,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正确分类。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分类情况,为每项类别安排一名专业税务管理人员,使其重点关注相关类别纳税人的管理。分类管理的方法主要有:依据行业规模;依据行业性质。税务管理中采取分类管理,可以打破地区局限性,根据企业规模大小或行业性质,为其设置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从而提高管理的针对性,提升管理成效。

3.4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发票管理

目前,在发票管理方面,税务部分缺乏较为准确、简洁的认证方式。而发达国家都已建设了较为完整的信息数据管理库,并采用电子发票的管理形式。我国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本国情况,大力发展电子发票和监控税控收款等,以有效避免假发票的盛行。此外,采用电子信息,税务管理部门也能得到诸多满足需要的信息数据。

3.5加强税收管理机制创新

首先,我国应根据需要建立税收征管协调联动机制,有效协调牵涉到的各个部门。加强日常管理,督促各个环节相互联动,共同协调配合做好税收管理工作。其次,建立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如工作过程中要加强综合征管部门与专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协调,使多部门协调配合,相互制约,共同开展好税源管理工作。再次,要建立纵向的各层级税务机关间的任务分配机制。上级税务机关根据实际需要向下级下达分税税种及任务指标,畅通反馈渠道。同时基层税务机关也要针对具体任务,加强数据整理,有效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用先进的科学观念考虑各个税种的管理要求。

4结语

我国税务管理发展的趋势是信息管税,在信息化时代,加强税务管理工作,积极改革陈旧的税务管理理念,加大税务管理创新,是税务管理发展的必经之路。信息化条件下,只有完善税务管理机制,加强信息管税互动机构的建设,提高税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在综合各项软件与硬件的情况下,税务管理的创新之路才能走的更加顺利。

主要参考文献

[1]曾飞,葛开珍.国外税收信息化管理的经验及借鉴[J].税务研究,2001(8).

[2]谢波峰.“互联网+”时代的税收风险管理[J].中国税务,2015(8).

税务管理规范范文5

1.确保税收数量的稳定增长。

完善多部门税源联合排查机制,全面摸清税源底数,为税源监控与税款征收打下坚实的基础。优化税源监控机制,逐步确定机关业务科室收入责任制,多层次抓好税源监控,定期组织组织收入联席会,集中抓好乡镇税收、土地增值税清算、房土两税等重点税源、热点税源、难点税源的征收工作。丰富征管手段,充分发挥征收人员及相关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堵塞漏洞、挖潜增收。

2.确保收入质量的大幅提升。

始终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的组织收入原则,注重税源与收入的关联分析,严格把“内容的真实性、手续的完备性、程序的规范性以及标准的统一性”作为税收入库的前置条件。将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相结合,对违规操作“零容忍”,努力将税收弹性系数控制在合理范围。

3.确保服务职能的全面发挥。

完善收入计划编制、分配和调整机制,与财政、统计、国税等部门形成联合分析机制,建立区域联动、部门联动和数据联动的税收分析机制,全面提升收入分析与预测水平。围绕地方经济工作部署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深入开展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建设等专题税收政策调研,辅导上级领导把握政策边界,用足税收调节空间,为地方政府税收的策划与统筹提供建议,包括纠正政府涉税经济行为、加强外来经营管理等。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和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工作,策应地方工业大突破战略。

二、深化征管改革,实现税收征管“基础牢、质量高、成效好”

1.抓好征管基础。

持续优化四三机制,结合当前推进实地核查工作,做好纳税人基础信息的完善与维护;还责于纳税人,加强申报缴纳资料的管理与审核。建设税源监控平台,针对非正常申报的契耕两税、小产权房、门临建安税、系统中未登记的欠税等进行系统监控。

2.抓好风险管理。

按照税源监控流程的节点,强化各部门的监控职责,加强税源、税户的分析与研究,逐步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税源管理规范与标准。健全风险管理的统筹与协调机制,着力完善机关职能部门与基层管理的风险发现机制;推行风险应对技巧和应对流程操作的“小班化”培训,深入排查和解决风险应对中的问题,提升应对质效。

3.抓好第三方信息利用。

着力构建范围更广、标准更高的第三方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设置关联性风险管理指标,实现契税、耕地占用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及相关印花税关联性、链条式、一体化管理。着力推广第三方数据验证平台开发应用,确保数据真实性。

三、建设法治地税,实现依法治税“理念新、制度全、落实好”

1.加强制度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省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意见》,对依法治税各项制度进行重新梳理、健全、规范,完善依法行政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依法行政指标并层层分解。设立风险评查制度,从法律依据、执法程序、证据应用、文书规范等方面进行检查评比,健全税收执法风险防控机制,切实增强税收工作规范性。

2.规范执法行为。

厘清征纳双方权利义务边界,明确税收执法标准,重点规范行政裁量权。建立分行业、分规模的纳税人信息管理制度,对重点企业推行全面管理,确保基础数据“零差错”,对一般企业选取关键指标规范化管理。优化执法程序,统一涉税事项处理口径,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税制改革举措以及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加强减免税和缓税审批管理。同时,增强执法刚性,加强稽查力度,加大处理处罚,通过通报一批典型案例,发挥稽查震慑力,维护税收秩序,保障公平竞争。

3.加强执法督察。

严格执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完善责任考核和过错追究办法,定期开展执法检查,重点关注风险集中和征管薄弱环节,查找日常执法中的风险点,对税额核定、发票管理、中等风险应对、减免税审批、税务稽查、行政处罚、存量房交易税收管理、非正常户管理、零申报和涉及人财物管理等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排查,集中研究防范措施,制作《行政处罚执法风险图示》,切实提高税务人员风险防范及应对能力。

四、突出双提双降,实现纳税服务“高标准、高效率、高关注”

1.落实好县级服务规范。

做好《全国县级税务机关纳税服务规范》的宣传辅导工作,组织开展对税务登记、税务认定、发票办理、申报纳税等九大类72项212个服务事项1120条纳税服务规范的研究分析,实现本地化运作。

2.做好纳税人宣传辅导。

依托“纳税人学校”,加大针对性强的“小班化”辅导,定期组织培训需求征集,对网上办税、退税申请、项目登记等应用率高的分批次连续培训,对医院、学校、房地业等按行业分类辅导,采取实名制培训,做好培训组织和管理,切实解决纳税人涉税资料填报、办税软件操作等问题。

3.大力推动服务品牌创建。

大力推广地税公众微信平台的应用,扩展服务范围以及服务项目。继续加强二维码的开发应用,充分发挥其宣传、辅导、查询、防伪、办税、调查、推广等功能,形成具有特色的服务品牌。着力推进办税厅分流工程,主动引导纳税人在家申报、网络办税,努力推行税务登记外包,减少办税厅服务事项,减轻服务压力,提高办税效率。

五、强化教育引导,实现税务队伍“精业务、能干事、严自律”

1.加强岗位技能培训。

以整体素质提升为目标,以岗位技能为重点,坚持“缺什么学什么、少什么补什么”的培训原则,做优教育积分管理,进一步强化会计知识培训,推出会计培训班、建设模拟做帐室、建立会计培训基础等举措。

税务管理规范范文6

关键词:营改增;铁路运输企业;税务管理风险;防控措施

税务风险就是指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企业本应当正常履行纳税义务,但因外部税务环境或内部管理问题,没有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实行依法足额纳税,不仅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尤其在进入“营改增”税收体系以来,铁路运输企业的税务管理流程也更加复杂,再加上企业涉税项目较多,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等。只有将税务风险管理作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实现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监管,才能避免发生经济损失,从根本上降低税务风险发生概率。

一、铁路运输企业税务风险成因分析

1.税务管理难度较高,岗位职能尚不明确。由于铁路运输企业与其他国有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受到运输生产布局的影响,铁路运输企业普遍存在跨区域管理的问题,再加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税务管理环境不一致,这就使得企业在同一经济事项方面的认知理解和处理手段存在偏差;同时,由于铁路运输企业税务管理机构跨区域设置,这对于企业的税务筹划、税务稽查等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提高了税务风险发生概率。此外,我国大部分铁路运输企业的税务管理职能大多由财务部门承担。例如:某运营单位由出纳岗位兼任税务工作,主要承担一般性税务风险防范、专用发票开具、专用发票管理、税收政策研究、税费统计、纳税申报等。税务管理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且无法依据内部控制要求形成岗位制衡机制,使得企业存在着岗位人员缺乏、岗位职责不明确等问题,很容易引发税务风险。

2.税务风险预警体系和税务风险应对机制不完善。部分铁路运输企业尚未建立有效的税务风险预警体系,对于涉税业务环节的风险评估主要凭借税务管理人员的经验判断,再加上企业尚未建立税务风险预警制度,被动的接受税务机关的风险提示,会造成风险评估内容不够全面。例如:某铁路运输企业在税务风险识别环节,基于其业务内容建立了税务风险手册,但对于税务风险点的总结主要依赖税务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同时,该所属单位存在着一些尚未覆盖的税务风险点,包括:增值税发票抵扣联超过360天认证期限未认证、货物销售或提供服务环节所适用的税率是否正确、专项用途政府补助是否符合不征税收入规定、企业业务招待费和广告宣传费等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的扣除标准进行扣除、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是否符合税法规定等。此外,大部分铁路运输企业的风险应对机制主要是结合财务部门的管理要求,对与铁路运输行业相关的税收政策进行整理,提供给管理层人员作为决策注意事项。但这种税务风险控制手段相对被动,缺乏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企业整体的税务风险管理存在滞后性。

3.信息沟通渠道尚未完善,税务监管流于形式。由于企业尚未完善信息沟通渠道,尤其是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受到知识壁垒的影响,如果税务人员无法及时了解业务执行进度和企业经营情况,接触不到一些业务前端的工作,也会影响对税务风险的判断。此外,除了上级铁路局对铁路运输企业的监管以外,审计部门对税务监督通常在年度审计中进行,日常由计划财务部门实行自查工作。在审计监督以事后监督为主的管理模式下,税务监管无法最大发挥作用。

二、铁路运输企业税务风险防控措施

1.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针对铁路运输企业跨区域管理难度大、管理组织结构设置有待完善等问题,企业应当从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完善环节入手。一方面,建立税务风险管理岗位责任体系,在总经理岗位下设置重大涉税风险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企业管理层、财务部门、法务部门、税务部门相关人员,主要承担重大税务风险评估工作;同时,设置单独的税务管理部门,全面负责企业的税务工作,且直接对公司总经理负责。税务办理人员可分为税务申报岗位、票证管理岗位、风险管理岗位、税务内部审计岗位、监督考核岗位,分别负责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务核算、发票管理、涉税风险管理、涉税业务审核、税务工作考核等。通过设置独立的税务管理部门、明确税务管理职能等方式,提高税务风险防范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2]。另一方面,铁路运输企业还应当考虑到跨区域管理的问题,采取指派税务会计专员的方式,直接参与业务活动。企业自身也应当制定完善的税务管理制度,包括税费核算制度、税务筹划原则、纳税申报流程等,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充分享受不同区域的税收优惠政策,从根本上控制企业整体的税务成本,并为税务风险防范提供制度保障。

2.建立税务风险管理体系。首先,铁路运输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管理需求,制定税务风险判定指标,以财务指标和税务指标为主要内容,对涉税业务环节进行风险识别。通常情况下,铁路运输企业的税务风险识别指标,应当包括营业收入利润率、营业成本利润率、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利润税负率、工资薪金总额增长率、财务费用与期间费用占比、销项税额变动率、其他费用占同期销售收入比例对比分析、发票测算成本费用偏高度、企业所得税税负率等,参考地区、企业规模、行业类型、涉税税种等多个因素计算风险预警值,为风险防范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其次,结合税务风险评价结果,不断完善企业的税务风险手册,并对涉税风险等级进行划分,分别制定防控策略。例如:结合税务风险发生环节、对应部门等,落实税务风险管控责任,并设置每月抽查、每季度检查、年终全面检查等管理周期,由风险管理岗位、税务部门责任人落实税务风险控制报告制度,定期向上级管理层对发现的税务风险进行整理汇总、留存备查。最后,铁路运输企业应当结合实际业务内容涉及的税种,开展专项税务风险防控工作。从增值税风险管理层面来说,铁路运输企业的增值税风险主要集中在应税项目适用税率确定、视同销售确定、进项税转出等环节。在这一过程中,铁路运输企业要及时汇总增值税纳税项目,填写《传递单》《申报表》,计算当月公司应纳增值税税额,并提交税务部门进行审核确认;在每月15号以前完成复审,经企业财务部部长签字确认以后,上交至所属铁路局税务管理部门;税务会计人员要注意纳税申报的时间,取得的增值税进项专用发票,需要在360天以内进行认证抵扣,并将相关资料逐级上传到所属铁路局。同时,确定增值税独立纳税项目,由部门税务人员对本月发生的需要独立纳税的增值税业务项目进行汇总,及时报送纳税申报表岗位,由纳税申报会计人员对该项业务视同销售进行判断;业务部门有义务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将当月所获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交至税务部门的票证管理岗位,由票证管理人员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相关信息和交易内容进行审核认证,并汇总当月增值税普通发票、销项发票、进项发票、进项转出发票的具体数量与涉及金额,流转至纳税申报岗位;由纳税申报岗位计算当月增值税应交税费,在风险管理岗位进行再次检验以后,向税务机关进行申报纳税。从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层面来说,铁路运输企业的所得税风险通常集中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费用扣除、视同销售行为判定、增值税发票管理规范等环节。在资产折旧摊销环节,铁路运输企业要注意定期更新资产卡片基础信息,尤其要注意税收折旧月份总数、税收原值变更等信息,由税务综合管理岗位将相关的信息汇总整理,传递至纳税申报岗位,并按照税收政策规定,确定资产的税收折旧年限和实际摊销金额,完善所得税纳税依据;在费用扣除环节,依据税法规定,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业务招待费、员工福利薪资、职工教育经费、广告宣传费用、企业捐赠支出等扣除需要依据一定的比例。因此,铁路运输企业的税务管理人员应当严格遵循税法规定,对各项费用进行区别管理,保证费用科目的准确性,在入账发票信息准确的情况下,合理开展纳税申报工作。在资产损失管理环节,税法规定企业应当建立《资产损失登记簿》,及时反映企业当年的资产损失情况,并每年向税务机关递交相关信息资料,保证在所得税纳税之前确定资产损失扣除额度。

3.完善沟通渠道与监督体系。一方面,从外部沟通协调层面来说,铁路运输企业应当建立相应的人才培训机制,建立税务学习平台,及时更新各类税收法规并组织税务管理人员学习,在全面掌握税收政策的基础上,加强与当地税务机关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争取税收政策应用的主动性,及时了解税收政策变化,规范企业的纳税行为、防范税务风险;从内部沟通协调层面来说,铁路运输企业需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发挥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协同效应。基于共享平台,税务会计人员能够及时了解业务动态,业务办理人员也能够掌握税收政策变化情况和涉税问题,在充分沟通的情况下有效防范信息不对称风险。另一方面,铁路运输企业需要建立独立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以涉税监管岗位为核心,对企业开展日常监管和专项监管。其中,日常监管主要是针对企业日常业务流程审核、税务风险应对手段、税务风险管理策略制定、涉税工作人员操作规范性等开展审计;而专项监督主要是对企业战略调整、重大投资决策、业务内容拓展等环节设计的税务风险进行监督。在确保税务风险监管独立性的基础上,优化业务流程和涉税事项,有效控制企业的税务风险发生几率。综上所述,对于铁路运输企业来说,在税收政策环境与体制改革的双重影响下,要想实现企业长效发展,就必须重视风险防范工作。以现阶段企业适用的税收政策为依据,通过调整组织结构、完善税务风险防控体系、完善沟通渠道、设置监管机制等方式,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开展税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蒋斌媛.浅谈营改增后铁路运输企业的税务筹划[J].商业故事,2018(05):113-113.

[2]李小军.铁路运输企业全面营改增面临的税务风险及防控[J].会计师,2018,000(003):22-24.

[3]王一萌.铁路运输企业"营改增"的税务风险及防控措施研究[J].今日财富,2018,000(010):P.76-76.

税务管理规范范文7

关键词:营改增;铁路运输企业;税务管理风险;防控措施

税务风险就是指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企业本应当正常履行纳税义务,但因外部税务环境或内部管理问题,没有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实行依法足额纳税,不仅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尤其在进入“营改增”税收体系以来,铁路运输企业的税务管理流程也更加复杂,再加上企业涉税项目较多,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等。只有将税务风险管理作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实现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监管,才能避免发生经济损失,从根本上降低税务风险发生概率。

一、铁路运输企业税务风险成因分析

1.税务管理难度较高,岗位职能尚不明确

由于铁路运输企业与其他国有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受到运输生产布局的影响,铁路运输企业普遍存在跨区域管理的问题,再加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税务管理环境不一致,这就使得企业在同一经济事项方面的认知理解和处理手段存在偏差;同时,由于铁路运输企业税务管理机构跨区域设置,这对于企业的税务筹划、税务稽查等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提高了税务风险发生概率。此外,我国大部分铁路运输企业的税务管理职能大多由财务部门承担。例如:某运营单位由出纳岗位兼任税务工作,主要承担一般性税务风险防范、专用发票开具、专用发票管理、税收政策研究、税费统计、纳税申报等。税务管理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且无法依据内部控制要求形成岗位制衡机制,使得企业存在着岗位人员缺乏、岗位职责不明确等问题,很容易引发税务风险。

2.税务风险预警体系和税务风险应对机制不完善

部分铁路运输企业尚未建立有效的税务风险预警体系,对于涉税业务环节的风险评估主要凭借税务管理人员的经验判断,再加上企业尚未建立税务风险预警制度,被动的接受税务机关的风险提示,会造成风险评估内容不够全面。例如:某铁路运输企业在税务风险识别环节,基于其业务内容建立了税务风险手册,但对于税务风险点的总结主要依赖税务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同时,该所属单位存在着一些尚未覆盖的税务风险点,包括:增值税发票抵扣联超过360天认证期限未认证、货物销售或提供服务环节所适用的税率是否正确、专项用途政府补助是否符合不征税收入规定、企业业务招待费和广告宣传费等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的扣除标准进行扣除、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是否符合税法规定等。此外,大部分铁路运输企业的风险应对机制主要是结合财务部门的管理要求,对与铁路运输行业相关的税收政策进行整理,提供给管理层人员作为决策注意事项。但这种税务风险控制手段相对被动,缺乏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企业整体的税务风险管理存在滞后性。

3.信息沟通渠道尚未完善,税务监管流于形式

由于企业尚未完善信息沟通渠道,尤其是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受到知识壁垒的影响,如果税务人员无法及时了解业务执行进度和企业经营情况,接触不到一些业务前端的工作,也会影响对税务风险的判断。此外,除了上级铁路局对铁路运输企业的监管以外,审计部门对税务监督通常在年度审计中进行,日常由计划财务部门实行自查工作。在审计监督以事后监督为主的管理模式下,税务监管无法最大发挥作用。

二、铁路运输企业税务风险防控措施

1.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针对铁路运输企业跨区域管理难度大、管理组织结构设置有待完善等问题,企业应当从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完善环节入手。一方面,建立税务风险管理岗位责任体系,在总经理岗位下设置重大涉税风险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企业管理层、财务部门、法务部门、税务部门相关人员,主要承担重大税务风险评估工作;同时,设置单独的税务管理部门,全面负责企业的税务工作,且直接对公司总经理负责。税务办理人员可分为税务申报岗位、票证管理岗位、风险管理岗位、税务内部审计岗位、监督考核岗位,分别负责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务核算、发票管理、涉税风险管理、涉税业务审核、税务工作考核等。通过设置独立的税务管理部门、明确税务管理职能等方式,提高税务风险防范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2]。另一方面,铁路运输企业还应当考虑到跨区域管理的问题,采取指派税务会计专员的方式,直接参与业务活动。企业自身也应当制定完善的税务管理制度,包括税费核算制度、税务筹划原则、纳税申报流程等,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充分享受不同区域的税收优惠政策,从根本上控制企业整体的税务成本,并为税务风险防范提供制度保障。

2.建立税务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铁路运输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管理需求,制定税务风险判定指标,以财务指标和税务指标为主要内容,对涉税业务环节进行风险识别。通常情况下,铁路运输企业的税务风险识别指标,应当包括营业收入利润率、营业成本利润率、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利润税负率、工资薪金总额增长率、财务费用与期间费用占比、销项税额变动率、其他费用占同期销售收入比例对比分析、发票测算成本费用偏高度、企业所得税税负率等,参考地区、企业规模、行业类型、涉税税种等多个因素计算风险预警值,为风险防范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其次,结合税务风险评价结果,不断完善企业的税务风险手册,并对涉税风险等级进行划分,分别制定防控策略。例如:结合税务风险发生环节、对应部门等,落实税务风险管控责任,并设置每月抽查、每季度检查、年终全面检查等管理周期,由风险管理岗位、税务部门责任人落实税务风险控制报告制度,定期向上级管理层对发现的税务风险进行整理汇总、留存备查。最后,铁路运输企业应当结合实际业务内容涉及的税种,开展专项税务风险防控工作。从增值税风险管理层面来说,铁路运输企业的增值税风险主要集中在应税项目适用税率确定、视同销售确定、进项税转出等环节。在这一过程中,铁路运输企业要及时汇总增值税纳税项目,填写《传递单》《申报表》,计算当月公司应纳增值税税额,并提交税务部门进行审核确认;在每月15号以前完成复审,经企业财务部部长签字确认以后,上交至所属铁路局税务管理部门;税务会计人员要注意纳税申报的时间,取得的增值税进项专用发票,需要在360天以内进行认证抵扣,并将相关资料逐级上传到所属铁路局。同时,确定增值税独立纳税项目,由部门税务人员对本月发生的需要独立纳税的增值税业务项目进行汇总,及时报送纳税申报表岗位,由纳税申报会计人员对该项业务视同销售进行判断;业务部门有义务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将当月所获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交至税务部门的票证管理岗位,由票证管理人员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相关信息和交易内容进行审核认证,并汇总当月增值税普通发票、销项发票、进项发票、进项转出发票的具体数量与涉及金额,流转至纳税申报岗位;由纳税申报岗位计算当月增值税应交税费,在风险管理岗位进行再次检验以后,向税务机关进行申报纳税。从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层面来说,铁路运输企业的所得税风险通常集中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费用扣除、视同销售行为判定、增值税发票管理规范等环节。在资产折旧摊销环节,铁路运输企业要注意定期更新资产卡片基础信息,尤其要注意税收折旧月份总数、税收原值变更等信息,由税务综合管理岗位将相关的信息汇总整理,传递至纳税申报岗位,并按照税收政策规定,确定资产的税收折旧年限和实际摊销金额,完善所得税纳税依据;在费用扣除环节,依据税法规定,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业务招待费、员工福利薪资、职工教育经费、广告宣传费用、企业捐赠支出等扣除需要依据一定的比例。因此,铁路运输企业的税务管理人员应当严格遵循税法规定,对各项费用进行区别管理,保证费用科目的准确性,在入账发票信息准确的情况下,合理开展纳税申报工作。在资产损失管理环节,税法规定企业应当建立《资产损失登记簿》,及时反映企业当年的资产损失情况,并每年向税务机关递交相关信息资料,保证在所得税纳税之前确定资产损失扣除额度。

3.完善沟通渠道与监督体系

一方面,从外部沟通协调层面来说,铁路运输企业应当建立相应的人才培训机制,建立税务学习平台,及时更新各类税收法规并组织税务管理人员学习,在全面掌握税收政策的基础上,加强与当地税务机关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争取税收政策应用的主动性,及时了解税收政策变化,规范企业的纳税行为、防范税务风险;从内部沟通协调层面来说,铁路运输企业需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发挥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协同效应。基于共享平台,税务会计人员能够及时了解业务动态,业务办理人员也能够掌握税收政策变化情况和涉税问题,在充分沟通的情况下有效防范信息不对称风险。另一方面,铁路运输企业需要建立独立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以涉税监管岗位为核心,对企业开展日常监管和专项监管。其中,日常监管主要是针对企业日常业务流程审核、税务风险应对手段、税务风险管理策略制定、涉税工作人员操作规范性等开展审计;而专项监督主要是对企业战略调整、重大投资决策、业务内容拓展等环节设计的税务风险进行监督。在确保税务风险监管独立性的基础上,优化业务流程和涉税事项,有效控制企业的税务风险发生几率。综上所述,对于铁路运输企业来说,在税收政策环境与体制改革的双重影响下,要想实现企业长效发展,就必须重视风险防范工作。以现阶段企业适用的税收政策为依据,通过调整组织结构、完善税务风险防控体系、完善沟通渠道、设置监管机制等方式,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开展税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蒋斌媛.浅谈营改增后铁路运输企业的税务筹划[J].商业故事,2018(05):113-113.

[2]李小军.铁路运输企业全面营改增面临的税务风险及防控[J].会计师,2018,000(003):22-24.

税务管理规范范文8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财务管理转型;审计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严重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又一次冲击。在各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其中中国政府追加了4万亿投资,主要投资在国家基础建设方面),2009年二季度以来,尽管失业率依然走高,但全球经济信心逐步恢复,经济先行指标PMI(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得到回升,工业实际产出开始回暖,金融市场利差指标恢复正常,消费者信心震荡回升,经济增长预期上调,全球经济逐步渡过金融危机初始阶段的恐慌而进入“后危机时代”。后危机时代,意味着中国企业以量取胜的时代已经结束。2017年铝行业情况稍有好转,持续不久即再次陷入亏损“泥潭”。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利润同比下滑45%,亏损企业近八成。国有企业如何才能走出亏损“泥潭”,重振铝业雄风呢?刚刚结束的2018中国国际铝业周给出了答案: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企业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国有企业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行业开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科学布局铝产业,向世界一流铝企业看齐。

1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山雨欲来风满楼。铝行业企业三大变革波涛汹涌之际,作为核心管理环节的财务管理,也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挑战。

1.1各种审计巡查应接不暇,基础管理亟待夯实

在依法治国、依规治企的主基调和总要求下,财务部门作为收集、汇总、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主要部门,时刻面临着内外部的审计,上级的巡检,双方股东的监督,税务、财政、工商、银监会、人行、经信委、统计局等的核查以及不定期的评估、尽职调查和专项检查等,这一切对财务基础管理、风险防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2金融监管更加严格,资金安全受到威胁

此轮危机由金融行业引发,蔓延近十年余焰仍炙。危机虽然促使金融行业重新将目光投向实体经济,但监管较之以往更加严格,限制条件更加繁多,贷款决策更加谨慎,这意味着企业融资渠道受到限制,资本成本逐渐趋高,资金链安全受到威胁。

1.3管理转型迫在眉睫,价值创造大势所趋

受国际金融危机、民营资本等大规模进入产能过剩、利润空间被急骤挤压等多重影响,国有企业已由当初的“膘肥体壮”变成了今天的“瘦骨嶙峋”,对每一个环节的价值创造要求都空前提高。财务工作内容也不能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记账、核算、报表等,企业更希望财务从“事后算账”向“事前算赢”转变,从被动核算向主动管理转变,通过构建与企业生产经营相适应的风险管控、预算管理、资金统筹、税务筹划、内部控制评价等体系来增加财务创造价值的能力。

1.4业财融合呼之欲出,战略引领整体运作

公司的目标是实现价值最大化,而目标需要分解落实到具体的业务层面、部门上。价值创造要求财务从单打独斗、只管核算化身业务合作伙伴,实现战略引领下的业务财务有机融合。而随着财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财务与业务协同日益成为现代企业规范财务管理、提高管控水平的重要手段。所以,新形势下财务工作的重点要从过去主要为外部利益相关者服务转变为主要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服务,需要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深入运用在业务层面,使财务人员真正参与到公司经营的整个流程中。

2以“六化”建设为抓手,推动后危机时代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转型

后危机时代,铝行业产能过剩现象依然存在,加之新建产能未被完全抑制等原因,市场供大于求导致铝价持续低迷,推动财务管理转型,助力企业全方位降本成为生存基本功。如何推动财务管理转型呢?加强“六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即预算管理科学化、服务参谋专业化、资金保障安全化、核算管理规范化、监督防控公正化、和谐团队“家”文化。

2.1预算管理科学化

预算是统领,考核是指挥棒。预算管理、业绩考核涵盖公司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是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纲领和中枢,也是财务管理转型首先要融合的业务。这就要求财务做到两点:一是准确理解公司战略意图,将其转化成预算管理计划并牵头安排实施;二是通过业绩考核,推进业务部门将公司战略要求在业务单元上推进、落地,并分析业务部门的财务支持需求,将其渗透入业务单位的经营行为。

2.2服务参谋专业化

财务要树立服务意识,既要给企业决策层当好参谋,又要给业务部门做好服务。不同层次的不同对象给财务管理转型提出了新要求,即“两个三”。做好决策层参谋要做到三点:一是充实知识面,熟悉准则条例,提升参谋实力;二是切合业务实际,贴合工艺流程,实现专业参谋;三是通盘考虑人、财、税等生产经营环节,防止“按下葫芦起了瓢”,做到统筹参谋。而要做好业务部门服务也要做到三点:一要深入现场扎实调研。只有深入业务单元,充分了解情况,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要因地制宜开发财务服务品种。针对不同业务单元需求,分别制定降成本、提利润、减费用、控投资等不同的财务服务项目;三要服务好企业外部利益相关方,如审计、内控、银行、税务等。

2.3资金保障安全化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必须万无一失。一要科学统筹安排,做好眼下、中期甚至动态调整性的全年资金运作方案并严格执行落实;二要与现有银行搞好合作关系,紧盯银行和金融机构动向,合理控制贷款额度,确保资金畅通;三要拓宽融资渠道,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开展融资租赁、抵押贷款等业务,改善融资品种与债务结构;四要合理控制融资成本,加强与各级银行沟通协调力度,争取将银行贷款利率控制在最低上浮幅度,降低财务费用;五要严格资金支付审批,合理安排现金及承兑使用比例。

2.4核算管理规范化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会计基础核算工作是做好所有管理工作的基石。要做到核算规范化,一要熟悉会计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并兼顾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二要坚持财经纪律,要敢于说不,更要善于说不。做到不唯上,不唯亲,不唯权,不唯利,只唯实,争取企业实际利益最大化;三要讲流程,讲原则,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一级对一级负责;四要争取做到会计审计、税务审计等各项专项审计无重大差错,并将此作为衡量基础工作的硬指标。

2.5监督防控公正化

监督是财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以会计政策、相关法律为依据,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要求树立两线意识,明白每个岗位底线是什么,红线是什么,清楚法律红线不可碰,纪律底线不能破。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业务要精,多学业务,多了解规定,不能稀里糊涂,得过且过。

2.6和谐团队“家”文化

“家”文化建设旨在秉承“阳光、担责、友爱、勤奋、团结”理念,讲协作,聚合力,发挥“1+1>2”的效果。一要讲团结。要统一思想,目标一致,步调一致。工作中讲原则,相处时讲感情,矛盾中讲风格。二要讲民主。要从干部提拔、绩效分配、岗位调动等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之处着眼,大力推行民主之风,使所有的人员都得到关注,所有的声音都能够发出。三要讲规则,要通过开展岗位分析、绩效分配方案修订、“计财好员工”评比办法等各项工作,让规章制度在阳光下诞生,在相对公平中实行。四要聚合力。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团建文化活动,使财务人员减轻工作压力,开心快乐生活,并在团队中找到归属感,提高团队凝聚力。五要给平台。要建立畅通的人才进出机制,通过轮岗、培训扩大内部交流,通过派往总公司或推荐到同行业优秀企业开展外部交流,给有能力者提供上升通道和良好平台。六要建梯队。通过吸收新人补充新鲜血液,注重培养教育,使年轻员工的热情与中年员工的持重相得益彰,发挥鲶鱼效应,激发团队活力,构建理想财务人员梯队。后危机时代,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行业开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科学布局铝产业,向世界一流铝企业看齐已然成为国有企业的生存原动力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核心管理环节的财务管理,应从夯实管理基础,建设优秀团队,提升财务价值入展,大力开展以预算管理科学化、服务参谋专业化、资金保障安全化、核算管理规范化、监督防控公正化、和谐团队“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六化”建设,不断促进财务管理转型,为企业顺利渡过危机,重振雄风提供强大支撑。

参考文献

[1]罗鹂.试析新常态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转型升级[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