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方法范例

实践方法

实践方法范文1

(一)在管理的模式上存在不科学的状况

中国的酒店行业在近二十年以来发生了飞跃式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的酒店行业形成了一个具备巨大产能的行业,服务的人数呈现较大的增长态势,但是在日常的管理上,仍然存在模式上的问题。很多中国的酒店在日常管理的时候随意性很大,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或者是规范,导致了很多在酒店当中工作的服务人员都感觉无所适从。而当前中国的酒店管理上面,也存在照搬照抄西方经验的状况,很多中国的酒店引入了一些管理制度过于严苛,一些要求在酒店服务人员的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是很难以真正实现的。这也就导致了部分酒店的工作人员内心形成了反感的情绪,逐渐演化成为一种抵触的行为。所以在管理上没有真正形成科学的模式,是中国的酒店业竞争力仍然不够强的一个重要的管理缺陷,忽视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条件以及企业自身的条件,好高骛远,以及中国的酒店也呈现中小规模经营,没有真正适应国际以及行业的发展趋势,这也导致了中国的酒店业陷入在发展的瓶颈之中。

(二)对于企业的员工没有进行全面的培训

现代企业最为关键的因素仍然是人,所以作为酒店行业,其灵魂仍然是在于服务人员的素质问题。当前中国的酒店行业发展仍然是比较迟滞的,特别是在针对企业当中的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提升方面,存在比较大的疏漏。很多酒店都没有注重员工的服务质量,只是重视酒店员工的人数,从而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很多酒店服务的细节。很多国际上的大品牌酒店来到中国,呈现出水土不服的状况,实际上也是因为中国对于服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没有一个科学的约束框架,影响了酒店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准。很多酒店的服务人员没有充足的培训作为基础和前提,往往要依靠自己在日常的酒店服务工作当中摸爬滚打,依靠自己的酒店服务经验累积,才能够逐渐适应酒店的工作。但是仍然会常常遇到很多问题,特别是年轻一代的酒店服务人员以及酒店的管理人员,由于没有接受系统培训,在工作上遇到很多难题和瓶颈,所以常常会碰到钉子,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样会挫伤其劳动的积极性,最终导致了酒店企业当中的员工大量的流逝,出现熟练酒店服务人力资源的巨大损失,最终影响了整个酒店行业的发展。

(三)企业的薪酬制度设置不够合理

当前酒店行业的薪酬制度普遍不够合理科学,这也就导致了很多酒店企业不能够挽留住很多成熟的酒店服务人员和酒店管理人员的根本原因。当前中国的酒店行业用工缺口大,但是给这些服务人员所支付的各项相关的薪酬却相对较低,而且对于部分中层的酒店管理人员,其业绩压力较大,酒店企业设置的薪酬不能够满足其需求,那么很容易出现人才的流失,最终变成企业的损失。用工行为的短期性,导致很多酒店企业沦为了外国酒店企业人才的培养学校,往往一个有潜力的酒店服务人员或者管理人员在中国的酒店企业当中学习了各项技巧,由于薪酬待遇的不合理,淡季和旺季薪酬待遇的差距极小,导致了这些人才最终流向了竞争对手的酒店企业之中,反而成为了自己造就了对手,得不偿失。

二、当前中国酒店管理方法的思考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酒店作为一种服务行业,其提供的是一种服务的平台,这种服务实际上是一种可持续性的,而且品牌效应也非常大。但依托实践的酒店管理方法分析陈娅玲酒店行业是一个重要行业,其服务质量的好坏对整个产业结构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重点分析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化、条理化、人性化的酒店管理,分析了当前中国酒店行业普遍存在的管理问题,并在此分析上,对酒店管理的方法优化提出一些相关的思考。是过去的中国酒店行业的“以人为本”思想只是落实在酒店企业的日常待客之道当中,也就是只是对外不对内,对消费者奉为贵宾,而对于参与到酒店生产第一线的服务人员,以及中层酒店的管理人员而言,酒店的资方往往都是十分苛刻的,经常要求这些员工要无条件服从酒店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没有存在一种平等交流的机会。这恰恰是很多酒店企业所面临的一种管理思想上的误区。对于酒店企业而言,要真正落实到“以人为本”,关键还在于要创造一个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酒店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不是完全抛开酒店这一盘生意给职业经理人,而是要亲自体察这些酒店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员工是不是有足够的薪酬待遇,有没有什么是属于普遍性的困难,要主动去倾听员工的诉求,并且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种人性化的管理,才能够最终为酒店企业培养一支素质高、作风好的管理服务团队。

(二)注重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优化

上文提到,只有针对企业的日常管理,走入人性化的轨道,才能够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优化保驾护航。而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重点在于对酒店企业员工的日常培训上。这种培训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课程,也不是形同团队建设,实则为灌输服从思想的一些成功学课程,而是应该由具备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作风好,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酒店服务和管理人员,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去梳理一些相关的酒店管理和服务的技巧,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过去很多中国的酒店运用所谓的军事化管理,或者是团队思想灌输课程等,让很多新一代的酒店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内心十分反感,因为对于酒店企业的管理进行服从,不是一种单纯的洗脑式的灌输,而应该是让企业的员工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这样的一种管理体制。酒店要注重培训的内容要实际性,培训的方式要多元化,能够让员工看到在酒店行业发展的希望,这样才能够留住人才,为酒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对薪酬待遇的科学配置

实践方法范文2

关键词:推拿手法学;课外实践教学;实践操作能力

推拿作为中医重要治疗手段,除了必要理论支持之外,大多数技巧全在推拿者的手上功夫上。为了促进医学的不断进步,需要医者针对不同的手法不断地推演,提升推拿的科学性及治疗成效,为推拿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必要支持。实践教学的引入可以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加深学生对推拿的理解,使其推拿手法更为娴熟。

一、推拿手法学相关概念概述

(一)推拿及推拿手法概念

推拿主要指利用多种技巧的手法,刺激病者身体各个穴位,活络病者血脉与筋骨,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是一种中医治疗手法。一般中医治疗手法讲求疏经活络、调气养血,以达到清除体内病邪、提升体质、扶正祛邪的目的。而推拿手法正是推拿目的实现的手段,医者利用多种手法,精准找到各个经络腧穴及病灶部位,进而实现治疗的真正目的[1]。推拿手法指医者用手或肢体其他部位,在身体的特定部位或各穴位所在位置进行操作的一种按摩手法。

(二)推拿群体限制

尽管推拿可以满足患者需求,但是不同的患者表现的病情不同,且每一位患者个体的体质本身存在较大差异,不是每一位患者都适合采用推拿的手法进行治疗。通常,以下人群切忌不可使用推拿进行治疗,第一,严重的高血压患者或骨质疏松病患者不适合采用推拿治疗。因为患者本身骨质疏松,如果采用推拿进行治疗,对患者骨质疏松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而对患者来说多次治疗效果不明显,无疑是浪费患者精力与时间,还可能导致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第二,体质十分虚弱者慎重进行推拿。体质虚弱者在推拿中可能承受不住推拿部位的酸痛,患者体验不舒服,还有可能因自身推拿部位酸痛而影响之前病情的控制,对治疗产生反作用,所以并不建议体质十分虚弱者采用推拿进行治疗。

二、推拿手法学课外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推拿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中医学学科,教师通过课外实践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推拿水平。通过课外实践课程教学,学生的推拿手法会越来越娴熟。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及时发现自身推拿手法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从而不断优化自身推拿手法,有效提升自身推拿水平。另外,在课外推拿实践中教师也可以观察学生推拿具体情况,一旦发现错误及时指正,推拿结束后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不断提升学生推拿水平。

(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推拿学生与其他学生有本质区别,他们看似有意无意的推拿手法,实质上关系着患者能否从病痛之中走出、能否真正摆脱疾病困扰。通过课外实践教学,学生可在实践中逐渐积累自身的推拿经验,磨炼自身意志,让自己以一个更加平常的心态面对每一次推拿治疗,在操作中更加积极认真,保障推拿治疗取得不错成效。另外,在无数次的实践中,推拿学生对推拿的信心也在逐渐增加,为日后从医提供了可能。学生在无数次实践中得到更多患者的认可,自信心大幅度增加,树立了自身日后从医的信心。

(三)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教师采用推拿手法学课外实践教学更有利于因材施教,提升学生整体推拿水平。教师通过适当开展各种课外实践教学,可以针对不同的推拿学生设置不同的实践内容,方便实现个性化与具体化教学,提升学生整体的推拿水平。每一位推拿学生学习情况不同、对推拿理解角度不同、经验积累的方式不同,而教师通过课外实践教学,能方便学生根据自身喜好对实践中体会到的内容进行吸收重组,不断提升自身的推拿水平。

三、当前推拿手法学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目标性还不够明确

当前教师在进行推拿手法学课外实践教学过程中目标性不够明确,教学活动往往成效不足,对推拿教学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系统化教学目标还不够完善,如推拿手法分为滚法、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等,不同的手法在教学中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换汤不换药,对教学效果影响比较明显。第二,推拿手法学教学中实践教学的流程不够明确。教师在推拿手法学实践教学中,没有展示具体教学步骤,使时间安排过于松散,影响了推拿手法学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2]。

(二)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当前学校推拿手法学教学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影响比较深,且对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足,对教学成效提升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传统推拿教学中教师推拿教学的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兴趣激发不足,大大降低了推拿教学成效的提升。例如,大部分教师在推拿手法学教学中采用的依旧是传统的讲学方式,学生在其中的兴致不浓,对推拿手法学教学成效提升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推拿手法训练教学重视程度不足

当前推拿教学中对手法训练教学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学生的推拿熟练度提升比较缓慢,影响了推拿手法学教学成效的有效提升。由于教学部门对手法训练教学的重视还不够,往往使推拿手法训练的课程安排较少,而学生的锻炼机会少,自然手法娴熟度提升也就比较慢,对学生能力的提升造成不利影响。例如,院校在推拿手法学实践课程安排上,每周不足2堂,大大降低了学生实践机会,不利于学生能力提升。另外,教师教学中对学生手法掌握情况的考核重视程度不足,不清楚教学之后学生对推拿手法的具体掌握情况,在后期教学计划制定上难免出现脱节情况,影响了教学效果提升。

(四)社会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足

当前教师对学生实践课程开设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推拿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相对不足,对其之后就业制造了不小麻烦。例如,当前大部分教师在推拿手法学实践课程开设中敷衍了事,使实践课程教学形同虚设,加之部分教师将实践课程挪作他用,大大影响了推拿手法学实践课程的真正落实。另外,在实践课程上学生很少自我总结,能力提升也就大大受限。

四、推拿手法学课外实践教学方法

(一)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与计划

教师组织推拿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学习中需要注重实践教学目标树立与实践教学计划明确,确保推拿手法学教学活动的有序推进,保障推拿手法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首先,及时树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推拿手法设定不同的教学实践目标。比如,在进行滚法教学时,教师要纠正学生错误手法,向学生强调前臂旋转与腕关节屈伸,滚动频率保持在120~160次/分,在整个滚法训练中上臂切忌摆动、手背切忌摩擦移动等。其次,明确推拿手法学课外实践教学计划。教师在课外实践课程开始之前需要明确实践课外教学活动的具体流程,确保整个实践课程开展有序推进,为教学成效提升提供制度保障。例如,在进行推拿滚法实践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第一步,明确实践课堂教学目标以保障学生可以全面掌握滚法,并在掌握基础上训练手法。第二步,讲解中根据滚法的含义与作用、滚法具体操作流程、滚法的注意事项、滚法练习策划依次推进教学工作。第三步,学生课下自主实践。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

教师在进行推拿手法学课外实践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全面提升推拿教学水准,提升学生推拿水平,促进推拿手法学教学成效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虚拟化的模拟实践教学,提升学生推拿水平。例如,教师可以制作拔伸法的微课课件,之后让学生在课下自行学习,待实践课程开始时与学生就拔伸法进行探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推拿手法熟练度提升提供保障。

(三)增加精细化手法训练教学

教师在进行推拿手法学课外实践教学时可适当增加精细化手法训练教学,全面提升推拿学生手法娴熟程度,促进学生推拿水平的提升。教师需要关注精细化手法训练的安排,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适当增加每周推拿手法学实践课程次数。例如,学生掌握情况比较好,教师就可以安排6~10节/周课外推拿实践课程,在推拿实践课程安排上从基础手法教学到高难度手法教学,逐步提升学生推拿手法熟练度。另外,教师还需关注相关教学成效的考核,利用优化的推拿手法学相关测试方式,对学生推拿手法掌握情况进行测试,及时掌握学生当前学习情况。例如,教师在搓法的测试中可设置看学生每分钟搓的次数、搓的力度等内容,全面掌握学生具体学习情况。

(四)开展社会实践教学

推拿学生之后要走向社会,为更多的患者服务,所以通过社会实践课程安排可有效提升学生社会推拿经验,提升学生推拿水平,为其之后行医提供必要条件。首先,教师要抓住每一次社会实践的机会,增加学生实践可能,促进其推拿经验积累。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推拿走进社区的活动,为社区群众提供推拿服务,让学生接触到真正社会患者,增加学生推拿经验,为学生推拿水平提升提供必要条件。其次,学生在实践中要注重自我总结。教师要组织学生在推拿手法学课外实践中及时做好总结,方便学生自我反思,寻求自身推拿手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更正不足,提升自身推拿水平。教师在学生总结之后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方便学生不断取长补短,提升学生整体推拿水平,促进教学成效的有效提升。

五、结语

推拿手法学课外实践教学方法与途径比较多,教师在推拿手法学课外实践教学中可以从明确实践目标与计划、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增加精细化手法训练教学、开展社会实践课程等方面,全面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促进学生推拿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周鑫,朱清广,孔令军,等.推拿手法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方向[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1120-1123.

实践方法范文3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设计;绿色保障房;设计原则

1保障性住房和绿色建筑的关系

保障性住房是政府投资或政府主导的项目,本着经济、适用、环保、安全、节约资源的原则,在保障性住房中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统一规划,精心组织,分步实施,将保障性住房建设成为绿色保障性住房,把实施绿色建筑行动作为提升保障性住房品质、加强保障性住房质量管理、转变住房发展方式的重点内容,有效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安全性、健康性和舒适性,政府对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行动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对在全社会推行绿色建筑具有示范效应[1]。

2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1和谐舒适原则

保障性住房满足居民需要的不仅是水、电、气、暖齐全。绿色建筑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不必耗费更多的能源,这样就达到房屋冬暖夏凉、健康、适用、高效利用空间的体系和谐。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设计还应考虑房屋既能保温隔热又空气通畅无污染,从而达到系统和谐。

2.2适地适当原则

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对当地环境特征、气候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考虑,将绿色环保、开放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融入建筑设计中,通过被动节能方法和机械方式进行节能设计,将外界气候对建筑内的热舒适度方面的作用和影响降至最低,在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同时满足建筑内的人对舒适度方面的需求。设计人员可以对植物四季变化方面的情况进行考虑,做好景观的设置和配置,处理好温室效应和噪音的问题,进而充分利用植物碳氧调节方面的功能,对空间环境进行调整。

2.3节约经济原则

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设计要考虑经济性问题,设计中要注意“少费多用”,在不影响效果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材料的使用量和资源的消耗,采用集约化资源利用方式,比如雨水收集、废水净化的用水系统。设计中将循环再利用与新建相结合,使保障性住房建设成为一个高效、集约化的系统工程。

3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保障性住房与绿色建筑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既符合社会政策,同时也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等协调发展[2]。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设计对建筑设计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设计中要兼顾生态伦理观与生态美学观,为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机遇和挑战。(1)根据地理位置不同,合理选择建设区域,保护生态平衡。设计人员要熟知施工区域的整体生态环境,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本着环保低碳的原则来进行建筑设计。设计中确保保障性住房和周围的建筑群体相统一匹配,在场地设计和景观设计中遵循一定的原则,综合考虑当地的地质环境。确保土建施工不会造成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小区的绿化做到井井有条,为人们居住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及休闲环境,让居民一眼看上去有种如家般温馨的感觉。从惠州地区保障性住房进行绿色设计为例来看,惠州市新区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位于惠州市新区东侧,总占地面积41230.9m2,计容积率总建筑面积130338m2。惠州地区保障性住房项目设计重在“保障”,设计从实用、经济着手,兼顾节能与绿色,成功成为示范小区。该小区绿色技术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设计:室内环境质量设计创新采取了屋顶绿化的形式;从而达到降低空调能耗的作用。加大室内天然采光效果;降低地下室的照明能耗;水处理采用再生系统,主要循环利用再生水进行公厕冲刷、绿地浇灌和公共的车库等冲洗等,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2)合理布局设计总平面,节约利用土地及设施,保障居民便捷生活。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在地下设备使用场地和地下车库的设计中,要注重合理开发地下空间,注重使用便捷、出入方便,保证活动场所,确保配套辅助设施设备资源共享。(3)合理布局和设计建筑平面,保障建筑物合理的间距和朝向。在对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进行平面设计时,注意充分地利用好太阳能资源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建筑物的朝向要保障南北通透,从不同角度设计出建筑房屋的接收阳光照射时间,尤其要保障屋内能够在冬季有较长的阳光直射。本着节能的原则来确定适合高层或者中高层的建设,在建筑物的朝向及间距设计上要保障科学合理。在一定的建筑面积和固定的建筑层高的情况下,要合理分析建筑物不同内部结构的功能,使建筑面积和建筑空间格局布置和谐统一。保障性住房的绿色建筑设计要以人为本,不仅要对所采用的绿色技术有一定的把握,还要考虑当地的气象条件及地理位置,注意项目的经济性,选择适宜的绿色技术。(4)在建筑设计中要全面采用高效的节能设计方式。在保障性住房的绿色建筑设计中,必须重视绿色节能,尽可能地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外墙耗热量的办法是在建设时要采用高效保温墙体,在建筑物电源设计中要尽可能采用太阳能技术,在门窗方面改善建筑门窗的保温性能及加强窗户的气密性可以节能,通过合理开发地热能可以减少建筑物热能的消耗。进行建筑节能不只是做单方面的改进和防御,主动设计采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等,因地制宜的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全面采用高效的节能设计。屋面色调注重颜色搭配,尽量采用浅色,有效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对建筑的影响。

4结束语

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设计要顺应潮流发展,积极培育绿色建筑设计人才,开发自己的设计体系,掌握新的核心设计技术。

参考文献:

[1]田慧峰,阮建清,张欢.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探讨及实践[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3(4):75-79.

实践方法范文4

摘要:

创新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化学课堂教学同样需要创新教学方法。长期以来,我国应试教育和国情都决定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僵化。初中化学是初中教育的重要课程体系,也是中考的必考科目,是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和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改进;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初中化学教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教师需要坚定不移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注重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初中化学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初中化学是初中教育的重要课程体系,也是中考必考科目,是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和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新课改实施以来广大一线教师都在认真努力地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形成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是在实践中还没有特别适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创新教学方法的内涵

创新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同样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化学课堂教学同样需要创新教学方法。长期以来,我国应试教育和国情都决定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僵化,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创新化学课堂教学势在必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迫在眉睫。创新教学方法就是改进已有的教学方法,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化和推进素质教育,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决定学生的学习方法,改建教学方法就是改进学习方法,也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

二、改建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措施

1.教师情感融入,构建化学高效课堂。

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同时和谐民主的师生情感可以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提高。通过实验研究表明,有较多学生学习某一课程时,因为不喜欢教学老师而导致不喜欢甚至厌恶这一学科,导致这门学科成绩下滑,最终放弃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融入真情实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这样在教师的关怀下,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无限期待,从而自信心被无限增强,遇到困难也不退缩,最终获得成功。教师对学习较差的学生要多加辅导,多加帮助,对他们实施扬长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从而树立学习自信心;当学生遇到学习疑惑,难以解决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帮助解决问题,避免学生因出现困惑而挫伤学习积极性;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认真对待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并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自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敢于大胆发表看法。

2.诊断反思,提升促进教法改进。

化学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只有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才能获得持续创新发展的机会。教师对本节教学进行的反思包含学生自我的反思,可用一些专题综合检测进行强化和提高,题目应少而精,并关注热点、关注科学成果,提高能力和素养。以此检查效果,诊断问题,反思收获,弥补不足。还包含教师教学自我的反思和教师对学生指导的反思。此阶段既是教师专业提升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高级思维的过程。

3.辅导提升,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包括知识辅导,方法辅导也有心理辅导,第一,知识辅导主要指弥补知识缺陷、纠正知识错误、整理归纳知识等。第二,方法辅导主要包括记忆方法、阅读方法、复习方法、交流方法、探究方法、反思方法、考试方法、诊断方法,实验方法指导和审题、解题方法等的指导。第三,心理辅导指对感知不准确、不清晰,不敏感等辅导。如粗心、注意狭窄、没看清楚,没有注意隐含的条件导致审题失误等。思维混乱、条理不清、逻辑性不强导致表达不准确。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建,是学习的进一步提升,方式可以是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课内辅导和课外辅导,学科教学大多是渗透性辅导,并融入评讲、点拨等环节中,关键在于是否自觉实施了渗透性辅导。老师在讲评中要注意不要轻易点名,更不要拿这个学生与那个学生进行比较,这容易引起学生反感,这是反向的心理辅导,而非积极的正面的心理辅导。教师一定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收到实效。创新化学教学方法要注重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这样才能不断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研究教材内容、研究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这样具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才能保证学生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总结和课堂教学的反思,这样才能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姚登银 单位:靖江市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曹勇兵.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转变[J].中学化学研究,2014(03).

[2]张广祥.化学中的问题探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第二篇:新课程初中化学教学方法初探

摘要:

对于语文的学习而言,初中语文作为小学语文与高中语文的衔接阶段,近年来一直是教师与学生们关注的重点对象。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学在整个初中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变革,如何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热情、改进教学方法,都是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使得这种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我们必须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注意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以更加合理科学的教学模式进行语文学习的系统化培养。本文着眼于初中语文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并对它的存在对语文教学长远意义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

0引言

初中语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如此重要的教学阶段,如果可以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不仅可以很好的发挥自身的衔接作用,对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也具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固有教学模式中的单一性,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增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显得非常重要。

1多元化初中语文教学的特色分析

多元化教学是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从多个视角多方思维或是系统的进行开拓式教学,可以理解为思维的多元化与教学性质的多元化。初中语文学科已经不同于小学语文的简单的读写结合,它包括知识内容、情感熏陶、能力培养和深度理解等一系列的知识体系,可以说是一门很具优势的学科。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与实施,我们也要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突破,增强教学方式的多元性,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递与情感人格的塑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发散学生的思维,也能够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与概括能力。多元化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多思维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改善学生们的单行思维方式,使学生们能够掌握灵活的思维方式,思维的深度得以加深与加固。现代社会更加需要具有多元化思维的人才,单一定向的思维方式往往不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初中语文的教学特点,进行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制定与实施。

2初中语文教学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制定与实施

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大致已于上文得以显现与分析,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综合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科学的开展教学活动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2.1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制定: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和学生写作能力的锻炼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内容,也是主要的知识内容。另外,在教学过程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以及想象力等方面能力的训练。比如,就拿一篇阅读理解而言,教师可以在课文理解这一环节,首先对文章进行一个整体的分析,让学生大致理解文章的主旨的这一过程中便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除此之外,对于相同的观点,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论述,既要有正面的论述,也要具有反面的论述,客观全面地对待问题。同样的作文题目,不同的或许会写出完全不同的两篇文章,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思维的多元化。作为教师,要努力的去达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并采用讲解、分析与指导等不同的教学方式去让学生具有这样的能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多元思维与创造力,让他们拥有多角度的思维方式,这对于学生以后自身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与价值。

2.2初中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实施:

方案制定结束,要进行实际教学的实施。那么,基于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2.2.1保护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

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是无疑是学生思维扩展与创造的重要催化剂,教师要以此为依托,想方设法地去将学生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将学生们队学习的好奇心激发出来,保证他们高涨的学习兴趣。比如,就写作教学而言,教师可以带学生出游体验,在春天的时候可以去爬山,然后给学生们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气魄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生动的细节是学生们在课堂上冥思苦想而无法得到的。

2.2.2分组组织辩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们多元化教学思想的培养是多元化教学的最终目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将学生们进行分组,让他们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相互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可以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可以汲取不同的经验,并让学生们带有揣测与预测地去推论,彼此之间进行沟通与切磋。

2.2.3抓住时机指导点拨:

何谓点拨?所谓点,就是点明、指点之意,拨则是拨动,点拨就是拨开疑云,指点迷津,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使学生们产生一种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的感觉,从而收到“石冲开水中天”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适时的点拨,要在恰当的火候,正确的时机进行点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顺利进行。点拨往往发生在学生们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之后,老师再及时的进行点拨,正确的点拨往往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某些知识或者问题会有更深的了解与认识。怎样的点拨方式才是最恰当的方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2.2.4情景点拨:

所谓情景点拨就是教师积极利用周边的环境与条件,注重对“质疑释疑”的情景的创设,对教学现场的环境进行适时的捕捉,并着力经营已有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一种多元化的意境,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均状态,从而达到开拓学生思维的理想效果。学生也会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以及提出问题,在这时,教师的适时点拨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学生们又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与探究问题,并乐于解决问题。

3结束语

多元化教学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通过新的教学方式,达到多元化教学的目的。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成为新一代的多元化人才。相信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初中语文教学效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作者:郑晖 单位:重庆市第七中学校

第三篇:新课程初中化学教学方法初探

初中化学知识较为枯燥、乏味,学生在课堂上很难快速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现象.要改变这种教学局面,就必须对初中化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初中化学教学.新课程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加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水平.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灵活,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潮的影响,加之网络信息的普及,家长忙于工作,对学生疏于管理,学生厌学情绪较为严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立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化学水平.

1.上好化学第一堂课.

要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化学教材开篇课中,主要是以精美的图片为主,并未添加化学实验,无法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程的憧憬.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化学教材的改进,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在开篇课中融入一些趣味性实验,如“魔棒电灯”、“喷水成图”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期待对化学知识的学习.

2.创设化学教学情境.

生活中许多现象都可以用化学知识解释.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生活常识,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联想光纤与电话的联系、冷冻剂与冰箱和空调的联系.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蕴涵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尤其是在对化学物质进行鉴别时,最简单的就是准备一些厨房用品,让学生用感官来分辨这些物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生活资源的开发,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3.转变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都必须要跟随教师的计划进行学习,缺乏独立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且学生的意见经常被忽视,这对学生的积极性会造成打击.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学习,尽可能让学生自学、互学、展学,成为化学课堂的主人.例如,在讲“爱护水资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课题,开展调查活动,让学生对当地的主要水资源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结合环境污染与水污染问题制定建议书,通过小组讨论互学的形式,总结对当地水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选用最佳的可行方案.通过调查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加深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

4.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方式较为陈旧、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型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进行书写化学方程式接龙游戏,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对方程式的反应方式进行介绍,由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点评,找出其中的不足.这样,激发了学生的竞争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加强化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

化学是一门知识范围较广的综合性学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还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让学生了解到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学科之间的关联,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讲“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时,教师不仅要讲述化学反应,还要分析相关生物知识,解释植物为何要进行光合作用.又如,在讲“水溶液导电”时,教师要分析水导电的原因,然后讲述化学知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参与对问题的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由于初中学生的智力尚未成熟,正处于成长阶段,而且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例如,在讲“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实验时,教师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实验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动手做实验.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教学必须要进行改革,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加强对教学内容与生活常识的结合,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入化学小实验,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作者:郑晖 单位:重庆市第七中学校

第四篇: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与创新

【摘要】

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被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物理素养的培养。随之,必须进一步改革、创新物理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物理教材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课堂教学形式,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理念。

【关键词】

素质教育理念;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创新

初中阶段是学生掌握各方面理论知识的关键性时期。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良好的品德素质等,更好地将物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改变满堂灌传统教学模式,选择并优化创新初中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促进他们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一、借助实验法、比较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素养

就初中物理学科而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逻辑性。而物理实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起他们的探索欲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一些物理现象仅仅凭借教师讲解,他们是很难深入理解地,无法感受到物理学科所具有的魅力,准确把握对应的物理理论知识、基本规律。以“光反射与成像”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生活实际用品,作为凹、凸面镜仔细观察。这是一种特别简单的物理教学方法,大大降低了“光反射与成像”方面知识的难度,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迅速融入到新课题学习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测量器具,大部分测量器具都具有某些相同点,比如,天平、刻度尺、温度计,教师可以优化利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准确掌握这些测量仪器的操作要领、操作技巧,在观察之前,需要校对刻度尺、温度计等的零刻度线,在使用完仪器设备之后,需要把他们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以“声和光”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利用其集图片、文字等一身的特点,制作“声与光”的PPT课件,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等,刺激学生感官,使其留下初步印象,促使学生迅速融入到新课题学习中。教师需要扮演好引导者、协作者等角色,引导学生客观分析在空间中声、光传播情况,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声音、光传播之间的明显区别,即声音传播需要借助某介质,而光的传播并不需要,甚至可以真空中传播,在遇到物体的时候,声音、光都出现反射现象。在反射之后,声音成为了回声,而光反射后会成像。在实验法、比较法作用下,学生可以准确理解不同知识点的区别,完善已有的物质知识结构体系,构建全新的知识结构框架,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养,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理解等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优化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多角度指导学生做各方面的探究式物理实验,引导他们正确选择实验仪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客观分析实验数据,通过实验来验证对应的理论知识,培养自身的创新素养。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所在。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围绕物理理论知识,巧设问题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讲解浮力章节知识的时候,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会漂浮在死海上,不会沉下去。又比如,为什么在雨天会先出现闪电后大打雷,而不是在同时发生。以“大气压强”为例,由于初中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大气压并没有过多的了解,很难准确理解“大气压”这一概念。在讲解“大气压”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实验法,演示相关的实验,刺激学生感官,降低“大气压”知识点的难度,促使他们更加准确、客观地理解“大气压”。教师可以向学生演示这样的操作,将玻璃杯装满水,并用塑料卡片把杯子盖住,将杯子倒过来。在倒过来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即如果此时将手移开,杯口处的卡片是否会掉下来,杯中的水是否会流出来,并让学生相互探讨,大胆说出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进而,向学生演示接下来的操作过程,验证学生心中的猜想,会发现在将手移开之后,杯中的水并没有溢出来,卡片也仅仅贴在杯子上,这是因为大气压的作用。借助问题情境,优化利用物理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引导他们不断探索物理这一未知的世界。

三、借助多媒体手段,做好课堂小结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浪潮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在进行课堂教学小结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简洁地概括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进一步巩固本堂课学习的新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已有水平,章节内容难易程度,采用适宜的课堂小结形式,比如,问题式小结、对比式小结,互动性小结,但一定要“简单、明了”,要具有针对性、目标性,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新的物理知识点。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物理学科占据着核心位置,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教师要全方位分析物理学科具有的特点,客观分析初中生已有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特征等,合理安排物理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加以优化创新。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树立“生本教育”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展现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挖掘他们各方面潜能,学好物理这门重要的学科,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初中物理教学现状,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

作者:韩士鼎 单位:江都区宜陵镇中学

【参考文献】

[1]钟炳权.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与创新探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5:133+164

[2]郑志明.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与创新探究[J].学周刊,2014.35:48

实践方法范文5

摘要:

生物化学是一门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生物体的化学组成与结构的学科。由于生物化学是从化学和生理学中脱离并兴起的一门学科,其理论知识都比较抽象,生物体中的代谢反应十分复杂且密切关联,导致了不同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生物化学是一门较难理解和掌握的课程。然而,目前生物化学课程以及实验教学存在一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滞后等问题。因此,必须对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该文通过课程和实验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改革,探索并发展一种新的生物化学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改革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与化学的有机结合,是研究生物体内有机物质相互转变的一门近代科学,也从生物学角度去诠释生命现象和化学本质的联系[1]。生物化学在生命科学课程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是生命科学以及其它专业课,如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重要基础。如何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使其能够熟练掌握该课程的基本内容,是高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师应做到在让学生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知识的前提下,竭力地引导其了解生命科学发展最前沿的科学成果与发现,并在教学中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训练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相关的基本研究方法[2-3]。在进行课堂教学同时,通过开展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独立实验设计的能力,加深对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1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措施

1.1案例讲解与理论知识讲授相结合

讲授生物化学课程应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案例来逐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4]。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尽量将讲授的课程内容与疾病等生命活动相关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因为这些都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该门课程是学而有用的[5]。在教学的同时需要增加常见生活案例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并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使学生发现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在生活实际中能得到充分地应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6]。比如说,在学习蛋白质化学章节,应该多联系多肽与疾病的关系,如胰岛素与糖尿病;在酶原这一章节时,需要讲述一些急性胰腺炎产生的机理;在学习酶竞争性抑制作用时,讲述一些有关有机磷农药杀虫的机理以及磺胺类药物抑菌作用等;在维生素章节,讲述各种维生素缺乏与一些生理疾病,例如夜盲症、脚气病、佝偻病、软骨病、坏血病等之间的内在关系;在学习生物氧化章节时,讲解一些CO中毒、氰化物中毒与呼吸链电子传递异常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案例与生化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教材中这种案例知识的内容并不是很多,教师在准备课堂授课时,必须精心备课,掌握和熟悉案例中所涉及的生化理论知识。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而言,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1.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识到案例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方法有着很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具体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目前的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形式比较单一,缺少大量的图片讲解。这给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在教师讲解生物化学课程内容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通。多媒体能够组合2种或2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7],使用的媒体包括文字、图片、照片、声音、动画和影片,以及程式所提供的互动功能。多媒体在教学之中的应用,优化了传统教学中的双方交流模式,衍变成更具优越性的三方交流模式[8]。传统教学主要由教师和学生的双方互动来进行,能够当堂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多媒体的介入不仅保留了这种双方交流模式的优点,升级为三方交流模式。在课堂上,学生不仅仅可以和活生生的教师交流,还可以和这位保持沉默却无所不知的“多媒体”老师交流,而且后者更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积极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也更符合生本教育的理念[9]。多媒体的介入,则可以使教师摆脱想多传授知识却苦无资源可用的尴尬境地。因此,改进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互联网和现代教学设备的作用,广泛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以丰富的动画讲解抽象难懂的生化理论知识,例如,复杂的蛋白质合成过程十分复杂难记,运用动画播放后,深奥的内容便变得形象生动和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教学效果良好。多媒体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学生的视听受到刺激后,显著提高了其学习热情和教学质量[10]。但是,也要避免单一的多媒体教学,讲解的同时需要将重点和难点提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此外,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而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不断学习新的教学媒介,完善和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特色教学手段和方法。

2生物化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的改进

生物化学作为生命科学及其相近学科的重要基础课,而生物化学实验在其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成为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最基本的工具[11]。通过对学生开设生物化学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也让学生初步具备对科学问题的提出、思索和解决能力[12]。目前大多数学校开设的实验主要包括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操作较为简单并容易理解;而一些综合性实验,例如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酶提取以及活力计算等原理十分复杂,理解也较为困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心理,降低了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1实验知识讲解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正如上述,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实例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案例式教学方法,对实施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无论是课程教学还是实验教学,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是教学实践成败的关键。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避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造成学生只记不动脑,很难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而过分依赖教师的讲解,从而影响了课堂气氛以及与学生互动性。因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会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多讲解一些现实案例,比如讲授维生素C含量测定时,让学生们说一下人体缺乏维生素C的表现,教师再列出日常生活中哪些蔬菜和水果含维生素C较多。这样将讲授内容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结合起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引入实用性性强的实验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层析法和电泳法是生物化学研究领域常用的2种实验技术,在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制备和鉴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可以引入薄层层析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技术取代原有的分辨率较低的纸层析和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这样不仅使学生接触到较为先进和准确的研究方法,而且这些实验要求的技术性很强,包含灌胶、上样、电泳、剥胶、染色、脱色等多个步骤,每一步都直接影响到实验效果,可以使学生仔细操作,反复训练,因而对学生的操作技能也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在配制实验试剂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并让他们自己动手配置。只有同学们亲自动手参与到整个实验过程时,才能对实验操作和试剂配制有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通过仪器的准备,能够了解一些常用仪器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功能和用途。例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不能经常移动位置,否则容光源灯容易受到损坏;这种亲身实践会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掌握仪器的使用要领和操作能力。

3结语

经过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发展,新的生物化学教学体系显著提高了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生物化学实验作为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应注意理论知识与实验课的之间衔接,使之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能够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重要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网络学堂建设能够弥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很多不足,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互动性。因此,该课程的课程化改革使课程和实验教学更加完善,对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周成 孙玉军 朱琳 马忠友 单位:安徽科技学院 同济大学

参考文献

[1]古练权.生物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张部昌,余嗣明,李平生.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生物学杂志,2008,25(1):67-68.

[4]凯瑟林•K•墨西思(美),著.案例、案例教学法与教师专业发展[J].许立新,编译.世界教育信息,2004,5(1-2):77-78.

[5]郭德红.案例教学:历史、本质和发展趋势[J].高等理科教育,2008,151):22-24.

[6]刘世荣.用探究式教学观指导案例教学[J].当代经济,2007,2(8):135-136.

[7]万恂恂《.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初探[J].湖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2):42.

[8]杨晓洁,刘质纯.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生物学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03(5):112-113.

[9]杨长兴.如何制作多媒体软件[J].基础医学教育,1998,6(1):51-52.

[10]李刚.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高校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8(2):41-43.

[11]何浪,王丹,张涛,等.浅谈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6,5(5):425-426.

[12]邵建华.生物化学实验方法的探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4):476-477.

第二篇: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实践及改革

摘要:

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创新,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则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关键内容。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改革需要结合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创新并灵活运用。本文介绍了小组讨论式教学的相关概念,并就小组讨论式教学方式的实践与改革应用展开了论述,以期为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实践;改革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且,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国家创新型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只有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一、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概述

当前,国内高校的教学方式主要为“感知—认知—理解—巩固”这样一个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主要负责对授课的内容以及进度进行掌握,而学生只需要负责接收教师的课堂授课内容。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手段、方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应用多媒体教学、采取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等。利用这些教学方法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时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也能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并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学习中重要的是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才是其学习的过程。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也就是说学生应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并能进行自我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更为深层次和更为广阔的知识。小组讨论式教学在其基本原理部分的教学内容中应用传统教学方式,在与专业技术密切相关和原理应用部分采用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小组讨论式教学注重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发挥学生在受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针对教学内容与特点设计具体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更好地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并且,在其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需要将教学大纲中要求的知识点全部涵盖,确保教学过程顺利完成。其次,针对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以使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能客观地对该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从而不断改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践

教师在运用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时,首先需要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以每一小组4至6人为最佳。教师可按照学号进行排序,也可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每一小组在教师完成课堂授课后负责其中一个章节的学习。每个小组成员可自主学习教科书中的内容,总结归纳出相关的知识点及其应用,并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参考书籍或学术期刊,了解相关技术的介绍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具体实践步骤如下:(1)布置内容。教师在课前布置讨论内容,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与文献,了解本堂课授课主题的内容、研究背景和相关问题。(2)制定规则。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讨论规则,以便规范课堂中的讨论行为。(3)分组讨论。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需要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而教师则主要负责指导,适度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即可。(4)学习报告。在小组讨论式教学结束后,每一小组选派一名学生作为代表,在课堂上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向全班学生和教师作学习报告。教师和其他学生则进行评价与打分。(5)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本次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总结。

三、小组讨论式教学的教学效果评价

采用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对小组讨论式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是为了确保改革后的教学方案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并平稳实现。小组讨论式教学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具体可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1.教科书中的基本原理等教学内容可按照传统课堂讲授的方法进行,如统计学三大定律等知识点,而对于教科书中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或是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则可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且,在完成每组讨论后让每组选一名学生代表在课堂上作学习报告,由其他小组学生进行无记名打分,加上教师评价得分得出该小组最终成绩,并将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2.按照班级教学内容,将教科书中的章节分解后布置给不同学习小组,以抽签的形式分配,各学习小组在获得各自的学习章节后在小组内部进行分工。学习报告以轮流上台报告的形式进行。

3.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可引入口试形式,教师在最终的期末口试考试中,应合理分布考试题目,确保其难易程度适中,所选题目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这样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需要充分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并监守职业操作,可安排同专业的教师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口试考试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先布置学习任务,而后学生为解决特定问题而主动查阅资料和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与归纳,最后在学习报告中向其他学生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通过这样一个流程,学生能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对相关教学内容也会有更深的印象,充分显现出其学习的主体地位。

四、结语

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适用于高校学生基础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该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此外,在大学高年级的专业公选课和研究生专业课的教学中,都可推广应用。小组讨论式教学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使学生从多方面获得锻炼。

作者:孙一 单位:沈阳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蓉,左晓园.试论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61-163.

[2]徐凌.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3(24):45-46.

[3]梁芳,孙珏,张勇等.中医内科学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4(2):407-408.

[4]刘东瀛,朱帆,刘斌波等.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在病原生物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0):855-858.

第三篇:中职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内容摘要】

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程,中职语文在整个中职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是当今每一位中职语文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结合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具体阐述了创新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方法;职业素养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语文作为中职文化课中的基础学科,在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这要求中职语文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职业素养。

一、语文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教法是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受职业学校教学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中职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过程中只需要一本书、一块黑板和一支笔,整个教学过程毫无创新。有的教师甚至是自我满足和封闭,不愿主动探索适应时代需要的科学教法。语文教学的重点都放在学生的知识被动吸收上,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的“失败者”,他们本身文化基础知识水平不高,而且中职学校比较重视专业课的教授,大多数学生把精力用在专业能力的提升上,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凭借优异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脱颖而出。他们不重视语文课的学习,对语文课的学习充满畏难情绪和逃避思想,学习积极性不高。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非常看重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适应社会的需要,为中职语文找到合适的出路,这是每一位中职语文教师面对的问题。

二、新时期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

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从语文课的学科特点出发,紧跟就业导向和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体现出职业特色的“个性”。中职语文教师要实现由“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引导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方向转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

(一)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渲染语文课的魅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思维的力量,它能给人带来积极的情绪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要求,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多媒体可以将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资料结合起来,将单靠黑板和粉笔无法呈现的教学内容变得更直观和生动,与专业知识的联系也更加直接。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化教育手段,并最大程度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来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采用各种多媒体进行教学辅助。将文字、语音、视频等材料引入到授课过程中,让原本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自主的探索学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进行《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学习时,教师可在课件中插入贾府的院落方位示意图,有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林黛玉在贾府的行踪路线,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材料。”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真正融入课文学习,单靠老师一张嘴和一支笔是很难实现的。这要求教师运用故事、表演、音乐、竞赛、网络等形象化的手段,进行情境的创设,即把某种情形、状态或景象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实践证明,学生的主动求知精神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引导。那么,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可从课堂导入、借助于外物、鼓励学生参与等方面入手。比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先通过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赤壁之战,然后讲了周瑜的故事,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对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开始主动深入课文。再比如在学习《雷雨》一课时,让学生分饰不同角色,通过表演再现课文情境,实现与文本对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实行分层次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随着中职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招生时对学生成绩不做要求和限制,学生生源状况非常复杂,即使在同一个班里学生的文化素质也参差不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也不能倾向学习水平高低的某一方,否则就会挫伤另一部分的学生,从而导致本班学生语文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就显得很有必要。分层次教学是根据学生在文化基础、智力因素、方法态度等方面存在差距的前提下,把学生科学地分成水平相似的几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种做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这些不同群体在教师的分层教学策略和相互作用下,学习水平能得到有效提高。教师要做好分层教学的准备,防止学生因分层产生的心理不平衡。允许学生用不同速度以不同方法完成相同的教学内容,也为不同群体设置不同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后布置作业时,对学习水平低的学生是要求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对学习水平略高的同学要求他们写一篇本词的读后感,对层次更高的同学可要求他们试着去创作风格类似的诗词。

(四)采用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语文是一门交流性很强的学科,素质教育提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挖掘学生潜能,构建和谐、互动的学习方式。传统的以师为尊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教师在台上的讲授和说教,中职学生本来学习基础就差,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就更提不起兴趣来。这要求语文教师应最大程度地发挥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作用,通过互动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语文教学中使用互动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教材的局限,可以让课堂不再枯燥,取而代之的是热情和活跃,学生也会具有更多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以往那种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轻松的主动知识探索,能够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项链》一课中,教师可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教师也可参与其中,这样学生可产生思想共鸣,形成良好互动,增加对课文理解,师生间可共同讨论表演中的问题,及时消化所学知识。

(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学习。

很多中职生认为自己的任务是学专业技术,对语文学习不重视,觉得学了也没用,在以后的工作中也用不到。如果中职语文教师照本宣科讲授课本知识,学生就会觉得非常枯燥,不爱参与学习。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语文课的特点,做到语文课服务于专业课,兴趣性与专业性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在教学中把语文教学尽量靠近专业教学。比如在教授计算机绘图专业时,可让学生绘制文章中的建筑或景物的方位图,在教授旅游管理专业时,可让学生为文中景物编写解说词等。总之是让学生动起来,做到语文学习服务于专业学习。

三、结语

综上,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作为中职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以生为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自我引导者,让语文课堂成为自主学习的动态课堂,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作者:兰英 单位:大连电子学校

【参考文献】

[1]丘玲.中职语文教学方法初探[J].河南农业,2011,6

[2]张锦.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6

[3]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第四篇: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改进自身,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我国教育界的改革也在逐渐的进行,应社会的要求,教育教学模式也不断地推陈出新,特别是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更是要提出新的教学方式以便来适应新课改的提出。为了培养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教育界要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效率。俗话说的好,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而小学是学生人生中的一个重要且关键的阶段,小学教育效果如何,对学生今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对小学语文知识的教学,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当前,在新课改的形势下,社会也不断地要求教学方法的变革,而对于教育者来说,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他们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小学语文老师也有着重要的责任。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革新教学方法,要制定出适合新课改的教学模式,要营造出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他们的综合能力以及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教学时也要多与学生互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对教师的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新课改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了,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地去探究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改革以前旧的教学方式,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发展。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教育改革

新课改的提出使得社会也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改形势下,教育者的教学工作也有了明确的目标。而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育者要不断地去改进教学方法,以便能够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因此,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来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探究,既能够利于教育者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而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也能反过来促进新课改的发展,提升新课改的价值。

1坚持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育者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革新他们的教育理念,坚定地树立起与新课改一致教育精神,并在此教育精神的指导下,不断地优化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以便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使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新课改的一大关键就是要重视素质教育,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切实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一切教学工作都要围绕学生来展开,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去,不断地去深化教学工作。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时,要切实地打破以前传统的教育方式,要大胆地打破常规,把所有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学习,以便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同时,在小组式的学习模式下,学生间能够相互交流、讨论,并一起思考及解决问题,这还锻炼了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来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

2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间的互动

结合自身的实际,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中,或多或少我们都会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语文课堂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小的社会环境,他们处于那个环境中,也会受到课堂环境的影响。因此,一个好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学习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忽视了课堂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在一个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里,他们能够更加高效的掌握所学知识,能够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重视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疑问导入式的教学方法,首先吸引学生的关注,再鼓励他们积极讨论,对所提问题畅所欲言,并积极与学生互动,一起解决所提问题。同时,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是学生今后学习语文知识的铺垫,也是一个关键部分,学生在小学时,一定要打好基础,这样才能有利于今后对语文知识的学习。

3教育者要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都说“语言是一门艺术”,而要想掌握艺术的精华,就必须自己动手进行实践的操作,所以,只有在实践生活中才能更好的去把握语言的精髓。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脱离实践来进行语文教学,要把语文知识的相关理论融入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引导学生从实践生活中去对语文知识进行掌握、理解,去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让学生能够达到对语言应用自如的境地。那么,小学语文教育者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时,还要鼓励、支持学生多看与语言相关的课外书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锻炼学生学会把语文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去,从生活中去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让学生发现语文知识的乐趣。同时,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老师要想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圆桌式的教学模式,在学生间分出学习小组,然后提出一个与语文知识有关的问题,让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相互间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间再来相互讨论,互相探讨各个小组所得出的结果,最后再来与老师进行交流,这样,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结语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教育者应该坚持贯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自主操作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要不断地去创新教育模式,去改进我国的教育方式,这些也是教育者的重大和必然的责任。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关于教育方面的深刻警言,即是“敢探未发现的新理,敢入未开发的边疆。”。因此,小学语文老师也要坚持这一宗旨,不断地去实现这一任重而道远的目标,要怀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去对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这样教育者在这条道路上一直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丰功伟绩的,也一定会收获累累硕果,也能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的发展。

作者:张巴 单位: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青少年活动中心

参考文献

[1]李明羌.浅谈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新课程.2010

[2]谭厚明.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之我见.新课程学习.2012

第五篇:法律通识课教学方法改革

摘要: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升为国家治国理政基本方略的大背景下,加强高校法律通识课建设,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法治意识的培育是非常必要的。为提高高校法律通识课的教学效果,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努力构建案例式、讨论式、对话式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法律通识课;教学方法;改革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突出“依法治国”理念,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升为战略高度,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法治保障,并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在讲求法治的大环境下,对于高校学生进行法律通识课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作为高校开设的法律通识课而言,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当代大学生了解法律常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基础性理论,更为重要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养成依法行事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法律通识课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为摆在法律通识课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与其他类型的高校通识课类似,目前许多高校法律通识课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学生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学习积极性有待调动

对于为何要学习法律通识课课程,不少大学生不甚了了,由此也决定了他们中一些人对于这门课程采取敷衍塞责的消极态度,甚至不愿意认真听课,去而不听;更有甚者,以各种理由向教师请假,不去上课。高校法律通识课课程安排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合上课,这本来应是一件好事,但大家彼此缺乏有效的交流,上课时听教师讲授,下课后即各自散去。由于是大班授课,老师难以切实掌控课堂的纪律,也难以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

二、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提升的空间

一般而言,法律通识课教师教学方式以讲授法为主,由于学生的人数多及专业情况复杂,教师教学难以做到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讲授。部分教师的多媒体制作不够生动、丰富,有些教学所使用的案例与学生现实生活贴合的不够紧密,难以真正说服学生。法律通识课上课的时间通常是在周末或者晚上授课,每次上课的时间过久,教师和学生都疲惫不堪。课程学时较短与丰富的教学内容之间存在很大矛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难以将所有的知识点都讲解透彻。

三、大班授课,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校法律通识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是以大班授课为主,人数大概在100人上下。在通常情况下,高校法律通识课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为主,师生之间互动不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够,由此导致了高校法律通识课学生的听课效果往往大打折扣,教学效果难言良好。高校法律通识课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课程的时代性与先进性,坚持强化教学过程的系统性与有效性。首先,明确高校法律通识课的教学目标。高校法律通识课不同于法律专业教育课,它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专业技能和专业学识,而是要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法治的通识教育,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较短的学时里培养其具备一定的法治意识。这一教学目标不仅教师要明确,大学生更要有深刻的认知。要让学习这门课的大学生懂得,通过法律通识课的学习,不是为了简单地提高政治素质,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法治意识。其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研制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努力促进课堂讲授与课件演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教学网站相结合,教师授课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语言文字与音像资料相结合,课堂教授与模拟法庭相结合,等等。通过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传统教学的沉闷的课程教学中解放出来,达到既形象逼真地传授科学知识,又激发大学生学法律、爱法律的兴趣。最后,努力构建案例式、讨论式、对话式的教学方法。整合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为中心,进行案例式教学。按照教学目的,尽量选用最新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法律案例来进行教学,课堂教学突出新颖性、时代感、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力图构建以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为主线,穿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文历史背景,宣传积极的法治思想方法和观点,剔除案例中的不利因素,教学内容新颖、丰富,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思想和法治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总而言之,新时期高校法律通识课教学要发挥科技前沿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训练的魅力,结合不同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青年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心理,营造自主式、协作式的学习氛围,努力实现师生对话、学生讨论、线上教学与线下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将相对枯燥的法律学识与学生所关心的问题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法律通识课教学效果,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目的。

作者:田晓丽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庄伟民.高职院校法律通识课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35).

实践方法范文6

 

现代主义即代表现代主体中心理性,诞生于欧洲启蒙运动之后,而后现代主义便是针对科学理性中心主义哲学而言的,它对主体中心理性以及全部启蒙方案进行质疑。后现代主义不仅对现代哲学以及科学理性进行猛烈的质疑和批判,更重要的是其多元方法论对唯科学理性一元方法论的彻底动摇,这为东方一方水土养育下的中医复兴开辟了可行道路。   一、从尼采到费耶阿本德:后现代主义多元视角的诞生   (一)尼采和费耶阿本德:后现代主义多元主义方法论的旗手   尼采与后现代主义者的观点一样,他们否认一个绝对终极故事的存在,否认所有真理的认识基础只有一个,认为所有的真理都是人造的。他坚持整体化方案对于生命的延续和思考是必要的。尼采首先攻击的是主体性。他认为传统哲学对“主体性”的追求是无用的,根源在于没有恒定不变的自我或主体,因为现代主义为了把握世界而虚构了自我或主体的概念,让世界成为一种凝滞物和存在物,让现代哲学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无边海洋。其次,当客观科学采用主体性来思考时,尼采便开始攻击客观科学。他认为如果没有将世界对象化的主体、客体两分法,现代科学便不会存在,作为现代科学内核的单向因果观也是一种虚构,对一元、二元对立的世界观进行拆解。尼采通过对因果性———现代科学的核心进行消解和拆分,最后实现对唯科学真理的攻击和颠覆。他提出“世界是生成的”这一具有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内核,也意味着“最终实体、最高本质和唯一原则”受到震撼,世界的真相不是静止的、确定不变的,而是一种活动的、过程的,世界的本体具有一定的多元性、动态性。尼采即是反现代主义的勇敢斗士和后现代主义的策源地,也为中医等非主流学科在现代唯科学理性的夹缝中开拓了一片生存天地。   费耶阿本德是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与库恩、波普尔、拉卡托斯一起被誉为哲学界四巨头。他在年轻受伤的长期求医问药中,亲身实践体验到中医的神奇疗效,并由此推断每一种医学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这些都与费耶阿本德所提倡的在多元主义视角下各类科学和非科学平等、和谐共存的理念是一致的,主张实践中的效果才是检验多元理论、多元医学的标准。费耶阿本德认为一切方法论均有其局限性,故要求放弃方法一元论,而采用开放和发散的多元主义方法论,即不承认有永远适用和普遍有效的真理和标准,也不排斥任何另类的方法和准绳。即使是科学理性主义者最不接受的一切观念和方法,都是合理的,包括被认为是“非科学”的中医学。他认为,总有些人为了满足低下的本能、为了满足自己理智上的安宁的欲望,而用清晰性、精确性、因果性和真理客观性把人类世界弄得枯燥乏味,最后他们必然会明白只有一条原则可以在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加以维护,这就是“怎么都行”的后现代多元主义。   (二)后现代主义的内核及其对现代科学的反思:对科学理性中心主义的消解   整体有机世界观和整体方法论是后现代主义的内核。后现代主义的整体有机论是整体论和有机论的结合,它认为一切事物均是“完整的整体”或“流动的整体”,将包容和展开的连续运动视为第一位要素,宇宙被看作成一个完整的、动态平衡的系统。后现代主义崇尚整体法研究客观世界,但并不排斥还原分析,虽然科学史上分析法功不可没,但毕竟运用有限,因此后现代的整体方法论既包容又超越了科学理性分析的方法,既保留具有鲜明成果的分析观又把自然的自发运动性和整体性囊括其中。   现代科学所呈现的辉煌让人认为它是万能的,科学凭借其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福祉而获得越来越大的权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许多科学哲学流派的思想者都为科学的合理性进行辩护,但也就在以科学理性主义中心化扩展之时,费耶阿本德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认为科学本质上没有至高无上的专权,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毫无瑕疵的,其他非主流学说也具有资格和生存地位,“因为任何理论在一定领域里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不能比较一个理论是否比另一个更有用,它们都有各自的‘有用’和‘成功’的评判标准”。一切方法和理论都有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它们之间是互相交错和补充而不可互相替代的,衡量真理的标准即实践效果,这是他“怎么都行”思想的来源,这也是后现代对科学理性主义中心反思的重要结果。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内核对唯科学理性主义一元论的颠覆,以及费耶阿本德对科学理性的批判比其他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彻底。现性主义由于把一致、唯一、正确、简单作为其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排挤了其他方法论的存在空间。为了推动人类的进步,我们不应墨守成规于一种特定的标准和方法,有时采用与其完全相反的方法也很有必要,这就是反归纳原则。反归纳原则劝导我们“有必要探索和维护与得到充分肯定的真理或者正确的事实所不一致的理论和学说”[1,2],所以各类学者应站在多元主义方法论的视角,而不应该把真理或知识推向一个无限接近理想神话的边缘。这种对科学理性中心的反思运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推崇,比如自20世纪中期开始,中国对中医学的重视就是人们认识到多向、多元理论体系建立必要性的结果。后现代主义尤其强调多元、多样的丰富人类科学文化并存性,强调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等其他文化学科的联系,反对使用还原论和纯粹物理学原理的有色眼镜来审视和批判别的学科类型和文化。后现代主义逐渐消解科学这个被认为是真理唯一化身的核心地位,从根基上动摇了了唯科学理性主义一元论存在的意义。   二、“明明白白的死与稀里糊涂的活”:后现代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中医方法论   现代生物医学把疾病的许多机理阐述得非常精致,甚至已经向基因水平迈进,并注重以事实为评判的基本要求,这种对事物“求真”让人们“明明白白”,完全符合现代科学精神。可惜现代生物医学在操作体系上有着巨大的缺陷,比如许多疾病在现代医学科学的治疗下效果欠佳,又有各种副作用。某些时候与其说让病人等待救治,不如说是让病人明明白白的知道病因和机理后心安理得的接受死亡;中医把人的病医好了,活的开心有味,但从科学医学的角度却道不明其中的机理,比如何谓阴阳、何谓虚实,不够“求真”。引用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导何裕民教授的话“明明白白的死与稀里糊涂的活”便可来对这两种情况进行概括,那我们该如何面对和取舍呢[3]?(一)现代科学对中医的祛魅及现代科学的“神话困境”大卫•雷•格里芬认为,“祛魅的世界观既是现代科学的依据,又是现代科学本身的结果和前提”[4]。现代主义科学理论只能限用于那些已经祛魅过的事物,“五四”运动之后启蒙运动开始对中医进行祛魅,它通过排挤传统来弘扬科学与民主,在中国已经逐渐形成“顺科学则昌,逆科学则亡”的一元价值观。祛魅的观点即意味着,一切真理方法和知识的集合即是科学,真理包括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等。于是在唯科学理性一元观主宰的世界中,中医寸步难行甚至只有退守之路,“非科学”、“唯心”、“玄学”和“迷信”等炮弹接二连三地向中医学进行猛烈地攻击。而中医所能应对科学挑战和祛魅危机的策略只有两种:一是申辩自身也遵循唯物论、辩证法和科学性;二是为论证中医指标、诊断的客观性、可复制性、可证伪性而引进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结果这种机械的“改造之路”并未为中医拓展更多的生存空间。#p#分页标题#e#   对唯物论形而上学的认同,是近代自然科学一元方法论的基础,西医作为自然科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不会例外地崇拜此哲学基础。它的兴起,通过在形而上学的一元论指导下,唯物地对事实具体研究来取代直观的笼统认识,从思辨理论中走出来,成为一门实验学科。它的诞生,从一开始似乎就种下了孤立静止地片面观和形而上学一元论思维方式的种子,从而质疑甚至否定以非自然科学为特征的中医学及其方法论的存在。费耶阿本德认为,人们对理论一元论的恪守和膜拜会导致寻求现代科学的“神话困境”,他认为这是一个欺骗和守旧的理论:“一元论使得一个墨守成规者以及其守护的真理有了支柱;它极大的弱化了创造力、非理性的潜能以及深刻的洞察力;它毁掉了青年人极为珍贵的天赋,即他们的想象力”[5]。事实上,许多看上去的完美理论其缺陷只有在多元竞争性理论的包涵下才能被发现、攻击和修缮。基于此,费耶阿本德认为,现代科学生物医学在西方世界中的主导地位,其原因并不在于拥有多么完美的优越理论和方法,而是因创造出一个偏袒自身的一元理论环境,才能在与另类医学的竞争中占据社会优势地位。而目前的另一个现状即是,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医药的重视打破了现代西方医学科学对中国医学教育的研究垄断,并且东西方研究者都已经有意外的发现:现代西医科学尚且对部分诊断效果无法重复、对一些有疗效的方法无法进行合理解释,“没人能够指望,惯常使用的科学方法终将找到一种回答”[6]。   (二)中医与西医的方法论之比较   目前中医所陷入这样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不理解中医学是非“非科学”,不理解中、西医是在不同衡量标准下殊途同归的两条道路。人们总喜欢用一种标准去衡量、比较、批判另一种标准,而中西医学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不同的方法论,不能简单的比较和评判对方的存在合理性。西医推崇研究生命物质的静态细微层面,中医擅长研究生命运行的动态自然整体层面。前者表现为探索组织构造和元素物质的构成,体现为实体之间的规律,具有因果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可使用分解和还原的方法获得;后者包括千变万化丰富多样的动态现象,具有动态性和包容性,体现自然的整体运动关系的规律,需要使用功能观察和意象分析的方法获得。因此,对中西医方法论进行比较发现,二者的不同特色之处在于还原论和整体论、实体模型和唯象模型、实验分解(外证)和功能观察(内证)等方法论之间的差异性。   西医和中医的方法论差异首先体现在两个认识层面(还原论和整体论)的差别和对立。还原论是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因此其派生出来的方法论手段就是对研究对象不断进行分析,恢复其最原始的状态,化复杂为简单。于是西方医学便以此来将对象进行分解,将整体还原为部分,其特点是主要依靠实验室研究以及临床的分析技术来验证和分析研究对象,控制一种条件、改变另一条件进行对比实验,容易明确单一因果关系和方向,以阐述因果间的线性关系为主要特征;缺点在于其破坏了对象的自然整体性,对宏观整体运作系统把握不够。但是整体论认为,将系统打碎成为它的组成部分的做法是受限制的,对于高度复杂的系统便行不通,故要使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事物。因此中医便按照整体论的方法尽量保持对象初始的原样状态,注重对象宏观整体运作关系特点,解释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在于辨别关系并处理关系,在本质上是在一种平衡自然环境和人体之间关系的医学体系,是一种宏系统的认识思维方法;缺点在于对物质性的、细节性的运作机制和机理研究不够深入。这两种认识层面具有一定的互斥性,均以否定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如果处理不好二者之间这两个认识层面的关系,则会使它们各自取得的认识成果难以沟通和融合,难以进入对方的认识层面而进行交流和互补。   其次体现在认识对象(实体模型和唯象模型)的差别和对立。实体模型方法是建立在古罗马时期盖伦的动物解剖学和维萨里的人体解剖基础上的实验生理学,它以实物、模型、动物实验为主并注重解剖和生理机能的联系为特点,是一种对人体构造进行真实描述的实体结构模型研究方法。它以阐明人体原型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治疗等目的,从物质基础和形态结构方面以客观性的、实证性的、确然性的去认识和把握对象。中医的唯象模型研究对象采用功能观察方法对人体外表的生理病理功能表象进行辩证分析,使用元气论和阴阳五行说构成了中医的理论纲领。它之所以把研究对象定位在一种生理功能表象而非人体的解剖结构,是因为气、阴阳和五行的哲学范畴具有更强的包容性,比当时的中医解剖学知识更能有效地解释所观察到的人体整体功能的变化,当中医的解剖学认识与观察到的功能现象明显不一致时,古人便完全抛弃了已获得的解剖学知识。通过对中西医的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发现,实体模型的优点是更加客观、实证,尽可能逼近对象的形态结构和物质基础,但存在对整体关系的把握不足;唯象模型优点在于不破坏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功能的前提下,理清和把握人体在整体层面上的唯象规律,如经络的循环传导、脏腑相关规律等,但是具有一定程度的非实在性和模糊性。   再次,二者的差异性体现在认识方法(外证和内证)之间的差别和对立:外证指西医中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采用的以还原物质结构为目的的实证方法,起源于以哈维所用实验和数学方法相结合所建立起来的科学实验和形式逻辑方法;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尽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而人为地变革、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使某一些事物(或过程)发生或再现,从而去认识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规律。内证是中国道、佛、儒三家所特别使用的一种古代的功能观察方法,以不干预、不设定为前提,以保持对象的自然整体动态平衡性为目的,对事物规律进行观察和把握的方法。中医的内证特点在于依靠表象进行把握来推知内部机理,对症状进行辨析来推知病因、病机和治则等内容,诊断方式上通过司外揣内的辨证论治,因此主体对物象的选择是非常灵活的。内证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类比推理,中医学家往往不受逻辑要求和制约对病理现象大胆推演,是中医内证方法的重要思维成果。古人使用内证观察对人与宇宙的关系进行解释,并对人体这个小宇宙环境的运行规律进行准确的把握。中医在修道和养浩然之气等长期实践与学习过程中,对于经络、穴位以及针灸、中药的治病原理的说明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内证是具有一定主观随意成分的类比推理,虽然有时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但不是像西医那样建立在本质上的一贯之理,所以内证的一个缺陷是难以让过程重复再现,甚至无法做出实证检验。尽管如此,中医跟现代生物医学科学也并非完全背道而驰,比如在现代科学领域也开始采用作为内证的外证技术,这将一定会发展成为内证最重要的技术支撑,同时内证还有可能纠正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p#分页标题#e#   综上所述,通过方法论的客观对比可发现,中、西医从方法论等层面来看,二者中没有表现出一种比另一种更明显的优越性。中医学是一种放大型的、宏观思想体系,西医学则是缩小型的、微观实证研究理论。既不能简单的用中医说明西医,也不能盲目的用西医排斥中医,不能苛刻的使用一种思想体系去评价甚至取代另一种。   三、后现代多元视角下中医方法论的可行性   通过对方法论层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见在唯科学理性主义下的人们对西医的崇拜和对中医的指责和排挤,其由来实际是很一副可笑的场景:两个盲人摸象,盲人甲从肚子里的内脏、肌肉和骨头一点一点分析,根据实证来判断每一个结构的形状、重量以及运行机制来确定出这是一只大象的内脏;盲人乙则豪放的去拥抱大象,听它的喘气声、摸它的皮肤以及根据它的整体运动方向等也可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对于西医来说,中医与之本是殊途同归,但为何相煎太急?费耶阿本德认为文化和知识的交融不一定需要共同价值观、共同语言,甚至可以来源于不同哲学基础上的方法论。他推崇后现代主义的多元视角,认为医学应该是多元论发展而不是一元论;多元医学之间应该辩证统一的共存发展;检验多元医学理论的标准和真知来自实践,实践中的疗效是医学生存发展之本。   (一)多元方法论是中医生存的前提———“怎么都行”   后现代主义者费耶阿本德提倡医学的多元论,在他看来一元化会导致人们相信“有一个单一的‘世界的正确图像’或‘正确的观点’存在”[7]。医学一元论者也来源于西方科学沙文主义,后者指明是归于西方生物医学模式的,而在他们眼里时间久了便容不下其他医学的存在,将其他民族的、不符合西方世界观和逻辑思维方式的医学体系统统判定为伪科学或非科学体系,于是便开始极端地追求医学上的“归于一是”即医学一元论。费耶阿本德对这种一元论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我不想对这样的理性法西斯美梦做事情,他们从一个狭窄的文化背景出发,却描述了一种自称普遍有效的解决途径,使用强权将其施加到世界各个角落”[8]。对典型土著医学和全球相关的现象联系起来研究表明,医学的途径有多种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些不同于西方医学方法论体系的传统医学或非主流医学,并不是一种正确与错误范围内的划分,而是对特定环境适应性的医学变种的分支而已。中医和西医由于各自创立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不同,科学技术条件不同,哲学基础不同,科研方法论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学术体系。他们各有长处,各有自己的局限。在方法论上,中医的整体、唯象模型的内证方法,包含西医的还原、实体模型的外证方法所缺乏宏观把握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思想;相反西医则包含中医所缺乏的对局部微观进行精细分析的方法论思想。所以费耶阿本德提倡“怎么都行”的多元视角理念来看待事物,看待由一方水土孕育出的一方医学,一方医学守护着一方居民的健康。只有在多元视角的前提下,所有不仅与西方科学和理性主义相关的非主流医学才可以继续维护全人类的健康。   (二)实践中的疗效是检验医学的标准———“行就这么办”   在费耶阿本德看来,疗效是多元医学之间共存发展的衡量结果和评判标准。他认为不管是中医、西医,还是其他民族医学,只要能有效解除病人的痛苦,恢复患者的健康,那就“怎么都行”,于是中医就秉着这样的理念“行就这么办”。中医有着近千年的历史,比现代科技和西医知识体系的出现要早得多,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方法论并且效果明显。但近代科学繁盛以来,人们通常认为西方近现代科学是对世界唯一正确的认识,其他非主流医学虽然也可能治愈某些疑难杂症,但那不过是对经验的总结,其理论不一定科学和正确。费耶阿本德反对这种偏见,他认为科学和非科学之间并无明显的区别界限,科学亦可以在更广泛的非科学领域里运用。“面对一种特定的客观实体,通常不会仅有一种实践道路,而是有很多种实践道路。在医学领域里,世界上有至少两种方法,一是西方的科学医学二是《内经》里的非主流医学。我认为,只要这些实践要么能够产生机体的状况,要么能够阐述这些状况是如何来的,在这个层面上他们就是合理的”[9]190-191。   费耶阿本德主张每一种实践都有其缺陷和漏洞,但每一种都是适用于某种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合理疗法,所以他强烈抨击“针灸的命运应该由西方的内科医生来决定”这一流行于西方甚至东方也存在的偏见[9]149。西方用蛋白质、细胞、核酸等概念固然可以把握客观实在,但中医用阴阳、五行、经络、脏腑等理论也同样能够把握客观实在,多年之前对SARS的防治就是一明显的佐证: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内科主任仝小林,于2003年5月8日从十二病区挑选出16名还没有经过西医常规用药治疗的新发SARS病人进行中医治疗,这些患者年龄最小26岁,最大63岁,入院时都有发热,且热程较长,部分有咳嗽、肌痛等症状,他们的胸片均有不同程度改变。他从中医的温病理论出发,使用4月份以来总结出的“四期八方”中医治疗SARS方案,同时做到不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等西医常规用药,在没有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前,不使用抗生素,通过“望、闻、问、切”便明辨湿热、毒淤、气血、络经、肺肾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便可随证治之”,16名病人最终的疗效非常理想———经综合评价,病人平均退热时间为4.44±1.46天,胸片显示肺部斑片状阴影平均吸收时间为10.87±2.92天,治疗期间,无一病例病情发生恶化[10]。中医,这种让西医身处尴尬境地的新病症,却最终在结合了中医的这一套古老的方法后产生了良好的实践疗效。因此从此角度来看,在现代生物医学与多元医学将来的发展道路中,将预示着以实践疗效而不再以谁占主流为衡量标准。   (三)共存发展是中医发扬其优越性的可行途径———“辩证统一”#p#分页标题#e#   尼采很早就对主流历史与真理之间的密切关系表示怀疑,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对主流历史的传记回忆中隐藏的独断和权力关系的问题,提出了记忆与遗忘的辩证法:真理是我们已经忘记其虚幻性的虚幻性。而针对当今西方生物医学独占人们视野的现象,费耶阿本德对此进行反驳:“现代医学科学的普及多半是由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病人没有其他可以去的地方求医,电视中良好设备的医院、医学发展进步的书籍、纪录片以及实证教育内容的普及,已经使人民相信不可能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治病”[9]18。他还指出:“现代医学科学已经变成了商业,它的目的是制造出一种人工状态而不是为了恢复病体的自然状态。虽然它在外科手术中获得了无数次成功,但当机体平衡失调如面临某种形式的癌症时,它几乎完全没有用处”[9]217。“成千上万的妇女在她们本来可以被简单的按摩、特殊饮食疗法、针灸和草药中痊愈的时候失去了乳房”[9]217-218。因此费耶阿本德对唯科学理性专行的批判是:“以科学的方法杀人是合法的,而以非科学的方法治疗却是非法的。”因此,为了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复杂的关系中探索人体与环境组成的这个开放宏观系统,为了更深刻、更完整地反映人类的生命过程以及与疾病斗争的规律,需要在后现代多元视角下实现各类医学学科之间的共存发展。   在后现代多元视角下发扬中医优越性并实现其与西医共存发展的可行道路,这个过程实质上是超越还原论、发展整体论、实现两者辩证统一的过程,是反对唯科学理性主义支持多元科学共存发展的过程。所谓辩证统一,绝不是两者的机械结合;所谓辩证否定,用黑格尔的说法叫“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所谓对多元学科、多元医学之间的有机结合,就是在克服和发扬他们各自积极的东西,并把这些精华用新的形态有机统一起来。可见,中医的复兴以及多元学科之间的融合,是实现还原论和整体论、唯象模型和实体模型、内证和外证的有机结合与内在统一的结果。其内在科研方法论的转换就是:从古代朴素整体论、唯象模型的内证方法到近现代的还原论、实体模型的外证方法(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后现代多元视角下的系统融合和交汇(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在更高基础上继续螺旋式上升,从而建立起属于后现代多元视角下的东西方医学之交融。

实践方法范文7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制度的不断完善,建筑行业将迎来更成熟完善的建筑市场机制,对于建筑行业人才的选拔也将更加严格。为适应这一转变,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培养模式应当顺应这一趋势进行调整。要以加强建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为教学前提,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建筑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建筑人才。

[关键词]

实践能力;建筑学;教学

十三五即将到来,国家的发展方向由原来的以房地产业为龙头方向逐渐转向科技创新领域,同时我国发展建设也渐渐进入平缓期,建设量逐渐减少。这些形势的变化都致使建筑行业低谷期的来临,学生就业率逐年降低,就业矛盾不断加大。

一、社会背景分析

(一)学生特质分析

目前,高校生源多以90后青年为主,他们多为独生子女,缺少包容合作意识;生长环境较好;缺乏独立性和刻苦精神;思想前卫开放不喜欢束缚。但是,真正的建筑设计工作是需要强大的社会包容性与奋斗精神。首先,在一个项目中建筑师需要协调其它各专业工作,还需要同甲方及相关政府审批部门协调沟通等,可见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从事建筑工作的必备条件。第二,建筑设计工作随时面临着方案推翻性的调整,良好乐观的心态是提高工作积极性的前提。第三,传统建筑学教学强调建筑理论的重要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对所学专业缺乏积极主动性。

(二)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传统建筑学的教学在一、二年级主要以建筑初步和建筑理论基础知识为主,涉及简单的建筑模型制作。三、四年级主要通过建筑设计课和专业课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设计能力。而五年级主要为学生提供半年的设计院实习期及毕业设计辅导。这一模式在全国各个高校沿用至今,但我们从中看到多年未更新的基础理论教学已经无法顺应现今多元化的建筑发展,较少的社会实践机会使得学生毕业后很难快速融入到工作岗位中。所以,传统教育模式应随着时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建筑学教学思路

(一)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建筑学教学主要为社会提供应用型技术人才,应当把教学和实践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不仅仅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和科学技能,还要教会他们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基本职业素养。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中的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重视职业教育

随着建筑市场的逐步完善,已经开始对注册建筑师职业资格进行调整,审批由住建部下放到建筑协会。2015年注册建筑师考试取消,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补充及考试制度的完善,这预示着今后注册建筑规划师将成为建筑行业的从业资格,这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是严峻的考验。所以,在校期间教学应当注重同未来的职业资格相衔接,让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循序渐进的职业教育,毕业后才能够更容易通过相关考试并获得职业资格。

(三)科学的设计观

建筑学是理科中最文艺的一门学科,它充满了设计感和艺术气息。每个人有不同的审美观,对于建筑的欣赏也有着不同的看法。然而,近些年来受西方国家许多现代建筑模式的影响,国内大部分在校生对中国固有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排斥感,他们更喜爱夸张、前卫的建筑风格。这种过于片面追求表面形式化的设计思想,会使他们偏离正确科学的设计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逃避设计中真实实际的设计问题,只考虑如何令设计与众不同。所以,面对这一现象,建筑类高校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科学设计观的培养,更应当让他们对中国的建筑历史及近现代建筑风格有所深刻的了解。

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建筑学教学实践

(一)以科学技术作为教学基础

在校期间,应当以科学技术为前提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低年级建筑学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可以提供同一个建筑的建筑场地布置以及建筑平面等布置的多种方案,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发现每一种方案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简短分析,最后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对于高年级的教学,则更加注重设计的技术问题即方案的可实施性问题。也就是说在学生具有创造力的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让他们能够停下来想一想所设计的每一处具体是怎样实施的,画出相应的节点图等。通过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科学技术的训练,才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实践工作。

(二)以经验积累作为实践基础

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同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样重要,但是高校建筑学教学中往往更加注重后者,甚至两者比例严重失调。致使学生就业后,无法快速进入设计者的角色,有些学生要经过一年到两年的周期才能真正的参与简单的前期工作。所以在五年的教学中,从二年级开始就应当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并逐年增加实践学习的课时量,让他们在校期间就对实践工作环境和流程有所认知。

(三)互动式教学和团队合作

建筑设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需要同甲方、其他各专业以及各种职能部门等进行良好的沟通。国内教育的师生关系界定十分明确,教师更多的是给学生灌输知识,并非同学生互动沟通学习。在国外的教育中,师生关系更加融合,教师随时融入到学生当中,更乐意与学生沟通和倾听学生的想法和需求,使得学生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同时,国内学生与学生之间自我独立性较强,在团队合作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导致一个项目因缺乏沟通协调而失败。所以在高年级的教学中要更多的采用多人的团队合作设计,在多个项目中进行轮换负责,在提高个人工作协调能力的同时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建筑学是一门集艺术与工程机械融合的学科,同时也与社会发展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建筑学教学不能停滞不前,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通过清晰的教学思路以及适用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他们更好地融入未来的工作中。

作者:裘鞠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参考文献:

[1]龙灏,卢峰,邓蜀阳等.传承历史脚踏实地紧盯前沿循序渐进———重庆大学建筑专业的教学改革与特色[J].城市建筑,2015(16):68-75.

[2]蔡镇钰.放眼世界回归中国—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教学体系.建筑学报,2004(2):12-13.

实践方法范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舞蹈教学实践;方法;启发诱导法;任务驱动法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对高职院校舞蹈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要求也在进一步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仍然沿用传统方法开展舞蹈教学活动,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学习方面,不仅难以顺应时展需要,也不利于提高学生舞蹈表演和实践技能,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作为任课老师,应该更新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将高职舞蹈教学重点放在实践方面。

一、高职院校舞蹈教学实践的作用

高职舞蹈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推动实践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进而增强学生的舞蹈表演水平和实践技能。

(一)有利于推动教学方式变革

传统高职舞蹈教学中,通常先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然后由任课老师示范动作,最后由学生进行模仿和训练,最终掌握舞蹈动作和表演技巧,实现掌握知识和表演技能的目的。尽管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合理性,但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方式方法比较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而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有利于推动传统教学方式变革,激发学生参与舞蹈实践的热情,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舞蹈表演技能。这样不仅推动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还有利于增强学生舞蹈表演技能。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表演技能

高职舞蹈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积极融入实践活动当中,提高舞蹈技能。作为任课老师,应该充分认识舞蹈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舞蹈实践和锻炼,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知识应用技能。事实上,舞蹈表演技能的提升,离不开实践教学活动和舞蹈动作的训练。在练习观摩、任务驱动、能力展示等多种实践活动中[1],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舞蹈表演技巧,增强学好高职舞蹈知识的自信,有利于学生在舞蹈实践活动中更好表演,展现自己。

(三)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重要目标和追求。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以任课老师讲解为主,忽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舞蹈教学中,首先由任课老师对基本理论知识和动作要领进行讲解,对基本动作进行示范,然后由学生模仿和训练,最终实现掌握舞蹈技巧的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此,作为任课老师,应该完善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舞蹈实践活动形式,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舞蹈学习的热情。

二、高职院校舞蹈教学实践的不足

教学实践活动是高职舞蹈教学和学习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也是任课老师应该重视和关注的内容。尽管加强教学实践对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教学中,由于受到课时安排、教学管理、教学策略等因素制约,目前高职院校舞蹈教学实践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一)教学理论研究不足

目前,有关高职舞蹈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比较缺乏,一些任课老师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方面,不注重对理论的深入研究,缺乏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相关的学术交流和讨论不足,难以全面认识舞蹈实践教学的不足,未能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建议,不利于有效指导高职舞蹈实践教学活动。

(二)教学方法系统性不足

采取有效的舞蹈实践教学方法,这是激发学生参与舞蹈学习热情的前提。通过应用有效的方法,有利于舞蹈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对增强学生的舞蹈实践技能和表演水平也产生积极作用。但目前高职舞蹈实践教学方法缺乏系统性,一些任课老师沿用中专的教学方法,或者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方法,忽视考虑高职舞蹈教学具体情况,所采用的教学实践方法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个性化[2]。

(三)忽视因材施教

高职学生的舞蹈基础不一样,他们分别来自高中、技校和中职。一些学生舞蹈基础较为扎实,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但一些学生缺乏舞蹈专业知识,基础薄弱。针对这种情况,任课老师应该密切与学生的联系,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目前在教学过程中,许多任课老师忽视了这项工作,不注重因材施教,不仅难以促进学生进步和提高,也不利于提升高职学生舞蹈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

三、高职院校舞蹈教学实践的方法

为弥补高职舞蹈教学实践存在的不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更好适应将来工作和学习需要,根据高职舞蹈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教学实践方法。

(一)练习观摩法

高职舞蹈学习既离不开观摩,也离不开练习,要将二者联系起来,深化对舞蹈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把握学习要点,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过程中,将练习与观摩巧妙结合,让教学工作取得更好效果。任课老师要善于指导和启发学生,为学生示范舞蹈动作,让学生模仿和训练,掌握舞蹈训练技巧。示范既可以是单一的动作示范,也可以是组合动作示范,也可以根据舞蹈教学具体需要,进行局部动作示范。最为关键的是,任课老师要满怀热情进行示范,确保动作准确无误,节奏鲜明,让学生有效融入训练活动当中[3]。

(二)启发诱导法

启发诱导法是指,根据高职舞蹈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和学生的舞蹈基础知识水平,采取有效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进而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舞蹈表演技能,让学生积极主动融入舞蹈学习活动之中,进而掌握舞蹈表演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传统的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方式不注重启发和诱导学生,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知识,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为此,应该转变这种思想观念,坚持学生在课堂活动的主体作用,综合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全方位提高学生舞蹈实践技能。例如舞蹈新动作学习时,任课老师要先说出动作的名称,然后提出问题。这个是什么动作?怎么做?有哪些特点和作用?采用这种提问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充分发挥想象力,讨论如何进行这些动作的训练。也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性思维,结合对音乐的感悟顺利完成动作训练任务[4]。

(三)美感体验法

舞蹈是美的艺术,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利用舞蹈的这一显著特点,从美学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调动学生热情,提高他们的音乐感悟能力和舞蹈表演技巧。有教育学家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例如欣赏能激发学生兴趣,舞蹈欣赏中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微课等,让学生欣赏舞蹈精品,一边欣赏,一边为学生讲解舞蹈的创造时间、风格特征、结构形式、情感表现、动作要领、道具应用、表现效果等。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视野,还能让学生感悟舞蹈的魅力,调动学生参与舞蹈学习和实践的热情。

(四)任务驱动法

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善于启发、组织和鼓励学生,为他们创设任务情境,让学生采取有效方法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新疆舞学习时,不要从单个动作的训练开始,而是以创作“尝葡萄”舞蹈为学习任务,让学生了解民俗,联系日常生活,寻找创作原型,编排典型动作,丰富感情表达。需要注意的是,任务设置的难度应该恰当,不得超出学生能力范围,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通过学习有效提升舞蹈实践技能。

(五)能力展示法

高职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让学生准确、熟练掌握舞蹈表演技能,为以后进行舞蹈表演奠定基础。能力展示法注重发挥实践教学活动的龙头作用,以演促学,将培养舞台表演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并将课堂练习与课堂演习巧妙结合,让学生接受实践锻炼,提高舞蹈表演技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应该将“演”融于舞蹈教学活动当中,整个课堂教学中及时展示学生的舞蹈技能,让“练”与“演”交叉进行。进而增强学生舞蹈表演技能,提高他们学好舞蹈知识的自信。因此,应该合理组织舞蹈实践教学活动,将培养学生舞蹈表演技能放在突出位置,并将课堂表演与课外实践巧妙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示综合技能,提高学习效率。每学习完一部分舞蹈教学内容之后,让学生分组观摩与展示,由一部分同学扮演演员,进行舞蹈表演,其他同学和任课老师扮演观众,观看表演并进行点评[5]。在相互点评中,能让学生了解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在今后改进和提高,从而更为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

四、结束语

整个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更好掌握舞蹈技巧,提高舞台表演能力,创新教学策略,采取有效教学实践方法是必要的。作为任课老师,应该善于总结经验,发挥创新思维,增进与学生联系,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灵活采取相应的教学实践方法。高职学生应该加强舞蹈基本功训练,满怀兴趣和热情投入舞蹈实践教学活动当中。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促进高职舞蹈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焦鹏程.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创新与发展[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2):147-148.

[2]汲艳蕊.浅谈高职舞蹈教学中的策略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60-62.

[3]刘忠华.关于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0)上:111-112.

[4]倪佳.高职院校舞蹈人才培养与学演结合一体化实践教学研究[J].当代音乐,2015(12):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