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知识范例

资产管理知识

资产管理知识范文1

流动资产是企业的血液。知识经济下流动资产管理存在主要问题是流动资产利用效率比较低下,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受到质疑。既有大量资金闲置浪费方面的问题,也有资金不合理占用,造成资金短缺的窘迫。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只有合理的配置流动资产的使用,在最大范围内激发流动资产的活力,才能够在更大的程度上提高流动资产的使用效率。

二、知识经济下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原因

知识经济下资料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制度不完善。

制度是企业资产管理的保证。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才能够促进资产的合理使用。但是,很多企业在知识经济下资产的管理过程中,重视资产的使用,忽视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产在使用方面的效率,也为资产的安全带来了一定隐患。

2.科技含量低。

在知识经济下资产管理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是和资产管理复杂性有着紧密的联系的。资产管理不仅需要建立严谨的管理制度,同时也需要大量的人员使用一定时间贯彻执行,这都为资产管理存在问题预埋了一定的隐患。因此,加大知识经济下资产管理科技方面投入,依托科技力量提升资产管理水平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很多企业在资产管理科技投入方面还是不够理想,造成了资产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

三、解决知识经济下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措施

针对以上在知识经济下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原因,采取一定措施予以改善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1.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

无论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下资产管理,还是以原料,能源,劳动力为基础传统经济下资产管理都需要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就是水中月镜中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只有根据谨慎性,预防性,有效性,合理性等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结合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流动资产的具体特性性,制定严密,公平,可操纵性强的资产管理制度,才能够促进资产的有效使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同时,在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还是需要严格制度的执行。如果仅仅把资产管理制度停留在纸面,口头上,那么资产管理有效性就无从谈起,企业资产安全性也难以得到保证。也不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

2.借助高科技手段。

高科技手段的充分应用是知识经济显著特点之一。也是知识经济能够突飞猛进发展的重要原因,科技是发展的原动力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因此,在知识经济下的资产管理应该借助知识的力量,凸显科技手段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应用。例如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的平台,通过电脑网络等科技手段,从固定资产引进开始,把固定资产的使用,折旧,故障,检修,扩展功能等等信息,都在固定资产管理平台上充分的展示。既方便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也便于使用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合理,有效的使用。同时能够促进企业的管理者对资产进行管理,保证资产功能的实现。借助高科技手段管理知识经济下的资产,不仅清晰明了,方便快捷,同时也能够实现动态监督,随时掌握资产的情况。既有利于资产的安全,也有利于企业通过资产创造效益。

3.在资产的管理过程中符合知识经济的特点。

知识经济和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传统的经济主要是整合各种资源,利用企业自身的原材料,劳动力,及能源生产产品,然后通过营销手段把产品推向市场,从而实现资金和产品之间良性的循环。但是,知识经济则是以信息为基础的,科技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占用重要的地位,知识、信息构成了知识经济下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很多知识经济下的企业都是以虚拟化的方式实现效益的增长的。通过许可经营,转让经营,委托加工等形式,知识经济下的企业创造了不同以往的变革,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同时知识经济下企业资产的管理由此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企业正在使用的资产,不一定是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其他企业经营过程中使用的资产,可能所有权是属于本企业的。这都为企业的资产有效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也是新时期,经济变革为企业资产的管理提出新课题。所以,在知识经济下的资产管理一定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要,充分体现信息化,知识性的趋势。

四、总结

资产管理知识范文2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资产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单位运转的基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及后续配套指引的实施,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我国事业单位数量多、范围广,内部控制规范实施较晚,固定资产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合理配置使用固定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防止资产流失尤为重要。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理想

1.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一些事业单位未设置资产管理部门,由财务部门或办公室对固定资产兼管,由于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职能分散,呈现多头管理,几个部门分别承担固定资产管理的某环节,缺乏统一协调管理机制,职责划分不明,导致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或虽设置资产管理部门,但由于人员配置不足和缺乏资产管理知识,不太了解固定资产属性和局限于时间精力,无法做到对固定资产有效管理。这些都会影响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甚至出现浪费、流失等现象。2.缺乏固定资产内控意识。事业单位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单位领导往往倾向于货币资金管理,忽略固定资产管理,对固定资产“重购置轻管理”,没有将单位的成本核算纳入职责范围,认为做好公共事业管理即可。

(二)业务流程不完善

1.固定资产预算管理不规范。部分事业单位编制固定资产预算采用各部门编制,汇总到各归口管理部门后交财务部门简单汇总,在不超过上年预算数时直接编入年度部门预算中。各部门编制预算时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固定资产购置计划,而没有从单位固定资产现有存量、业务需求和长远发展考虑,导致固定资产购置预算编制不符合实际情况,出现重复购置或闲置现象,造成资源浪费。2.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不规范。很多事业单位并未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对固定资产采购、领用、保管、盘点、清查和会计核算没有程序化。事业单位由于机构划分、由以前手工账导入系统数据差错、新购资产未及时入账、人员有限未按期盘点,清查落实不力等原因,普遍存在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家底不清现象。3.固定资产处置不够规范。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减少一般是资产转移、出售或报废处理等,实际工作中,转移手续的缺失如主管部门直接调用下级单位资产而未经财务手续、已达报废条件未及时报废、毁损或盘亏的资产仍在账上等导致账实不符,虚增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处置流程不规范、手续不健全,未采用合理处置方式,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不健全

1.缺乏固定资产管理的内控评价体系。虽然事业单位在新规范和财政部推进内部控制建设等文件指导下,建立了内控手册,但内控手册只是照搬大框架,流于形式,缺乏针对自身单位实际情况的实质内容,不能作为内控评价的可靠依据。固定资产作为资产控制的一部分简单提及,多是概括性的,并不能对固定资产管理效果进行监督,无法对固定资产管理情况进行有效反馈。2.缺乏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审计。一些事业单位未设立专门的内审部门或虽设立内审部门但人员编制有限,内审人员主要负责实施对单位内部财务核算、投资项目、专项资金和领导经济责任履职及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的审计,很少花时间精力针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专门审计。

二、内部控制制度下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优化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环境

1.优化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事业单位应坚持“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理念,优化单位内部组织结构,明确固定资产管理各部门的职责权限比如纪检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财务部门等,通过职责权限的明确划分提高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环境。为了实现采购、验收、维修保养、清查、处置等流程进行闭合式管理,设置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配备足够的具有固定资产管理专业知识的人员,定期培训与交流。2.提高固定资产内控意识。在单位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单位领导正确认识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做好带头作用,以身作则,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工作,落实固定资产管理各部门及人员的具体职责和分工,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相关责任人员。

(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业务流程

1.加强固定资产预算管理,合理配置固定资产。单位编制年度部门预算时,各部门根据自身需求,遵循厉行节约原则编制,资产管理部门在遵循财政部《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办法》及所在省、市通用办公设备和家具配置标准等相关文件精神前提下,通过对单位固定资产现有存量、资产使用状况、业务需求和长远发展统筹考虑,先将闲置资产通过调整部门充分利用,再汇总部门预算编制和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提出年度部门固定资产购置预算编制意见,按程序上报单位办公会审议,使固定资产预算管理更加科学合理。2.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制定切合单位情况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绘制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图。按照预算编制进行固定资产购置,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中的采用集中采购、目录外金额达到分散采购限额标准或公开招标数额标准以上分别采用分散采购或公开招标。验收时严格按照购置要求核查,由资产管理人员会用相关部门人员或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合格单。对于入库、领用、维修保管等管理,资产管理人员要将自身建立的固定资产台账和行政事业单位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对每项资产按照卡片做详细登记,并对固定资产进行实时管理和有效监控,对其性能、完好程度、维修保管情况也要进行追踪记录。除按要求完成上级部门组织的资产清查外,建立定期或不定期清查盘点制度,并有效执行,通过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及相关人员实地盘点,摸清家底,根据盘点情况与固定资产台账和管理信息系统核对和更新,保证固定资产账实相符。3.规范固定资产处置。事业单位应制定固定资产处置程序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处置包括因机构改革、资产配置等资产转移毁损报损,到达报废年限报废等,应分类别、按规定程序上报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核或备案,对于有残值的,经比选确定固定资产残值评定公司评估残值后处置,残值上缴财政库,并做好实物和财务账核销工作。

(三)健全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1.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的内控评价体系。对于内部控制制度下单位制定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是否得以有效实施,应该结合财政部印发《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建立相应固定资产管理内控评价体系,定期开展固定资产管理自我评价,并把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与年底绩效发放、干部考核、追责问责结合起来,使内部控制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情况得到有效反馈,对实施效果进行监督。2.重视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审计。事业单位应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在人才选拔上,招聘精通固定资产审计、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过硬的审计人员,每年组织固定资产专门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审计结论和建议,上报单位办公会审议,促进事业单位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改进各环节控制方法,提高固定资产控制行为有效性,保障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三、结语

内部控制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现阶段依旧存在诸多问题。通过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业务流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等,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从而合理配置固定资产提升其使用效率,提高事业单位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参考文献:

[1]黄峰.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27):43-44.

资产管理知识范文3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应用策略

固定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点,更是科研、行政服务的基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主要包括了科研设备、行政管理财务以及其它固定资产等,小到办公室用品,大到万元的设备,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可以为事业单位运作提供必要的基础。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存在着管理松懈、制度欠缺、监管不力等多项问题,因此加强探索内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中的应用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在改革浪潮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推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性。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之事,在新旧制度交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账目管理不清、浪费严重等诸多现象,分析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中的症结所在,有助于应用策略的有效制定。

(一)人员管理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足

管理意识不足是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事业单位职工缺乏责任意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专项管理部门职工在管理过程中只是根据项目对于大额固定资产的数量进行检查,忽略了固定资产的报修与更新工作;对小额固定资产管理也没有进行精细化的管理。事业单位职工缺乏管理意识与责任感,导致事业单位管理工作停滞不前,制度落实流于表面形式,管理效率十分低下。

2.固定资产管理人才缺乏

固定资产管理内容包含了资产登记、核对、审核、验收、维护管理等多项内容,当固定资产出现损坏时还要将其报备,制定维修或更新计划,确保固定资产能够有效运行,为事业单位运行与行政服务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1]。可以看到固定资产管理内容相当繁杂且项目众多,事业单位专项管理职工需要具备财务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信息知识,甚至需要具备一定设备维护知识与建筑基本常识等,这也就需要专项的固定资产管理人才进行管理。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事业单位由于缺乏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只是派遣其他职工兼任,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简化了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进而导致设备老化、建筑损坏、资产流失等现象一直得不到有效地改善。

(二)制度管理问题

制度是管理的框架,能够科学规范管理行为。但由于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轻视,也就导致“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固定资产的支出与收入项目及其金额虽然能够与账目一致,但固定资产的使用与购置行为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管理十分的松懈与随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工程类固定资产验收使用与实际登记不相符,导致固定资产登记项目出现管理混乱与不全面的现象。尤其在工程决算阶段,部分工程早早验收,但相应的工程固定资产明细却没有迅速整理,导致工程决算时出现一系列的偏差。2.账目长期不清与失真。事业单位接收捐赠与购置固定资产时,没有将相关项目入账,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与消耗后,一旦进行相关项目的核查就会出现资产不清、失真、混乱的现象。3.私自报废固定资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报废与处置需要上报给相关资产管理部门,将其审批后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处置。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事业单位不经过上级部门审批私自报废固定资产,将其收益另行管理。制度管理的不严格为腐败与浪费现象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导致国有固定资产的流失。4.职责制度与奖惩制度缺失。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管理职责不明的现象,部分事业单位经过重组与改革之后,在指责制度管理上缺失,没有明确各个环节中具体的资产管理职责,部分固定资产处于“真空”管理状态。5.固定资产额外收益不入账。事业单位在实际运行当中,部分的固定资产处于长期闲置的状态,为了提高资产利用率,部分事业单位会将闲置的设备、房产等租赁给个人以用于事业单位的福利、奖金、招待费支出。在这部分的固定资产管理中,一直存在着管理机制落实不到位,额外收益不入账的现象,导致国有资产收益流失。6.审核与盘查工作落实不到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相关部门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管理形式化的现象,管理内容仅限于账目表面,并没有组织职工进行实际的考察与审核。固定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如果没有经过定期的审核难免会出现资产损坏与流失现象。

(三)固定资产审核问题

固定资产的采购、更新、审核一般由事业单位的会计部门负责。在小额固定资产采购与审核方面,小额固定资产多是办公室与行政的过程中的消耗品,缺乏明确的采购计划与使用计划,导致小额固定资产浪费;大额固定资产会计审核的过程中,由于资产投入较高且内容复杂,导致其无论是采购,还是后期的审核都存有很大的问题。另外大额固定资产还具有一定的收益属性,这也就导致大额资产审核十分复杂,并受到众多因素的干扰。

二、内控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中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内部组织管理

1.科学配置管理人员,构建管理组织结构

在人员的把控上,事业单位应该选取专业的管理人才进行管理,可以抽调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固定资产管理培训,并引进先进的信息化设备,提高管理的效率性。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还应该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思想培训,提高其思想觉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容涉及较多,事业单位应该构建合理的管理组织结构,联动基建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后勤部门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到资产管理当中,定期培养固定资产管理人才。

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落实职工管理责任

固定资产管理不是单个部门的责任,因此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应该提高职工管理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落实职工管理责任。尤其在小额资产管理中,事业单位应该加强职工的责任意识,减少固定资产浪费的现象,监督固定资产管理工作[2]。同时,事业单位可以将固定资产中的日常管理与维护进行详细的划分,落实小额资产管理责任分划到每个职工工作范围之内,使固定资产管理实质化与有效化。

(二)综合业务内控管理

1.内控制度建设

面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可以将资产固定管理置于一定的秩序下,提高资产管理的有效性。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通过建立严密的固定资产管理程序与制度,可以减少资产人为管理的漏洞,遏制不良管理风气。例如,事业单位可以出台详细的固定资产采购、验收、审批、报废管理办法,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与奖惩机制,落实内控制度,并加大普法宣传,发挥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震慑力。此外在建立内控制度的过程中,应该具体结合事业单位的类型,寻找工作侧重点,进行重点制度建设,保证事业单位的关键固定资产不被流失。

2.内控流程管理

固定资产综合业务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固定资产业务流程的监管,明确固定资产采购环节。例如:在事业单位大额固定资产管理中,针对年久损坏严重的设备进行报废时,事业单位应该严格按照大额固定资产报废管理办法进行处理,先对上级管理部门进行申报与审批后,再进行大额固定资产设备报损[3]。事业单位加强业务流程内控,可以减少管理漏洞的出现,遏制铺张浪费与公共财物损失的现象。

(三)加强会计审核制度内控

会计审核制度是监管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举措。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应该落实权责发生制度,会计审核过程中应该按照相关规定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使其能够精准的反映固定资产价值。此外,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并不是全部的资产都属于国家拨款,部分资产是由单位职工或者其它创收收入所购置,相关部门在审核过程中应该对其进行精准的记录,将其采购的日期、使用记录、资金性质明确登记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当中,为事业单位后续的固定资产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依据。

三、结语

固定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管理与行政运行的效率,因此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控管理是十分必要的。相关单位应该根据实际管理现状,提出针对性的管理策略,落实相关机制,加强队伍建设,以便事业单位更好的发挥其社会服务智能。

参考文献:

[1]王素珍.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财会通讯,2015(25):124-125.

[2]刘海燕,朱仁宏.内部控制演进机理研究——以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为例[J].财会通讯,2012(13):20-22.

资产管理知识范文4

一、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管理机制不健全

从高校管理的整体上看,未建立资产管理与账务管理、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不重视资产管理,年终报表对资产情况的批露不够,未用财务管理的理念分析资产管理的方法,资产信息的质量影响了预算编制的细化。从资产管理的内部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缺乏从资产形成、使用到处置的有效的动态管理机制。在资产形成与配置方面,由于缺乏合理、公正、有约束力的资产配置标准,造成资产配置不公和重复购置;在资产作用方面,缺乏资产合理配置的管理机制和资产使用效率的考核标准、对部分闲置资产和利用效率不高的资产无法进行部门间的调剂,导致存量资产在校内无法做到完全跨学科、跨部门的共享共用,致使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在资产处置方面,缺乏规范的资产处置程序和高效的处置途径,导致资产在处置过程中的流失和浪费。

2 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不到位

大部分高校固定资产实行归口管理,如后勤管理部门管理房屋、建筑物和家俱等;图书馆管理图书杂志和软件;资产管理处管理设备仪器;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核算。这些职能部门又由学校不同校领导分管,学校缺乏统一领导、统一管理。造成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核算相脱节,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相分离的状态,最终导致高校固定资产普遍存在账实不符、家底不清、资源浪费等现象。

3 高职院校仪器设备、材料物资采购把关不严、使用效益低下

在市场比较活跃的今天,各种设备、材料物资品种相当齐全,但价格和质量却各不相同,有的不顾学校利益,不从价格和质量两方面考虑,结果购置的设备质量不过关或产品质量不符合规定而形成低效率使用或提前报废,不仅占用大量资金,而且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费用。同时由于近几年我国大兴教育,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教育、各高校相互攀比心理及高校升级、评估的需要对资产数量的要求,各高校盲目贷款购置、建造资产。各部门都从自己使用方便出发追求“小而全”,要求增加房屋、增加投资购置仪器设备、且对资产实行“占有式”管理、对部分闲置资产和利用效率不高的资产无法进行部门间的调剂,仪器设备购置后得不到充分利用,有的甚至只是做摆设,充当评估检查的门面。

4 忽视无形资产的管理和利用

高校作为知识型事业单位,无形资产是学校的重要资源。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普遍存在的“重有形,轻无形”观念,使许多高校缺乏对无形资产的认识,没有制定相应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忽视对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5 基础工作不到位

部分高校对固定资产的台账管理不完善,未建立固定资产卡片管理;资产管理入账不及时,资产信息质量差;未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或资产清查;未设置专门管理资产实物的部门;资产的建档工作滞后等等。

6 资产信息公开程度差

学校资产信息的透明度差。如学校有多少资产,资产是如何购买、为何购买、归谁使用、使用状况如何、何时报废、报废时如何处置等信息公开程度差。资产信息不对称,群众监督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资产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也不利于管理者及时、全面、准确掌握学校资产状况,作出正确决策,难以发现管理漏洞。

二、规范高校资产管理的对策

根据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特点,借鉴国外有益做法,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新时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应以健全资产管理机制为核心,以完善制度体系为重点,以建立动态信息系统为支撑,以实施资产精细化为目标,全面推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1 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推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科学化

(1)构建科学的资产管理责任机制。随着高校的发展,近年来高校加大了资产的投入,高校要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和制度创新。高校资产管理机制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着眼于理顺主权关系,明确管理责任,把人权、事权和财权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责、权、利相统一的资产管理机制,以至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形成有效的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协调运转的有效机制。可实行单位主要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从而层层分解资产管理的责任,并真正落实到人。

(2)建立先进的动态管理体系。高校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固定资产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建立固定资产网络管理体系。将原来固定资产的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强化事前审查和监督,即对资产的投入、形成、使用、报销、计价、处置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审查、监控。做到学校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使用部门等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同时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又可用网络实时对账,使得全校资源信息共享,实现一项固定资产业务可以由多个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实行固定资产条形码的管理,建立相应数据库和相关的软件,使用扫描器,可以大大减轻平时固定资产的核对、清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能保证固定资产账账、账表、账实相符。

(3)强化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相结合机制。通过对资产的动态管理,在全面分析各类资产存量和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强化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相结合。一是在资产配置过程中,确立以预算编审为龙头的资产配置新理念,在预算编制前,资产管理部门通过分析资产存量和发展规划情况,依照校所属学院(系)的资产配置申请和论证报告,提出资产配置意见,为财务管理部门编制预算草案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等共同参与,履行物资采购、招标、安装验收、资金拨付;在预算执行分析时,先由资产管理部门通过全面总结分析资产的动态管理情况,再由财务管理部门做出决算报告,向校领导和教代会作报告。二是在资产的调剂、处置过程中,也严格按照相应的规定程序办理,使资产处置行为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监督。 #p#分页标题#e#

2 完善管理制度,推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化

制度建设是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基础,也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保证。高校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建立健全一套科学严密的规章制度,以确保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良性运转,做到既有章可循、堵塞漏洞,又方便管理、提高效率。

(1)在流动资产管理方面要明确财务部门的管理责任。财务部门要完善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资金安全;要定期核对往来账,保证往来账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防范坏账损失的发生。

(2)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要完善采购制度,资产管理部门要对提请采购的重要仪器进行可行性论证,确保所购资产的经济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完善资产使用、保管制度,在资产投入使用后,应按照重要性原则和分级管理要求,由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和部门资产管理人员密切关注所购资产的使用情况和维护情况,确保资产的正常使用和性能的完好。

(3)完善资产清查制度。借助2007年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发起的大规模高校资产清查活动,摸清家底。然后总结资产清查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处理,确认学校资产的真实情况。再与学校的档案制度、统计报告制度相结合,建立资产清查制度。要坚持年度盘点、核查制度、定期不定期进行财产大清查,逐步将资产管理纳入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

(4)建立健全风险控制制度。资产的结构和数量与财务风险直接相关,由于财政支持增加的有限,特别是在近几年扩招和攀比情况下,投资的有效增加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影响程度要远大于企业。近几年,多数高校都进行了新校区的建设,一方面新校区的建设美化了校园,为学校树立了品牌,但另一方面,高额的贷款也制约了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树立风险意识,针对每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降低财务成本与风险。

(5)完善资产管理监督制度。审计监察部门应参与资产管理全过程,重点关注采购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基本建设的合法性、真实性,重要资产的使用状况和结存情况,以及资产的报废、处置情况。

(6)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无形资产的登记、评估、核算、开发利用等行为。

3 加大基础工作力度,推动高校资产管理精细化

(1)健全资产账目。高校应在资产管理部门建立资产明细账,对新购置的固定资产由使用部门填写固定资产验收记账单、相关人员核准签字、经资产管理专职人员审核后,入资产明细账并打印、分发设备条码标签;财务部门凭固定资产验收记账单,按相关规定报销付款,同时入财务固定资产账。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每年进行分户明细账核对,保持资产账与财务账的一致。

(2)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要改变资产部门所有、重复购置、使用效益低、积压浪费等现象。应在购置前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购置过程须按规定进行招标、购置后确定使用部门的责任管理,学校加强调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打破院系、部处、学科、专业的界限,根据各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任务,把相近的实验室进行了分类、合并和重组,建成综合实验室,充分利用现有资产,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在现有条件下,对资产实行有偿使用,既可以节约资金、又减少了资产的重担购置和闲置浪费现象,提高了资产的使用效益。

资产管理知识范文5

对福建省内多所高职院校的非固定资产类实训资产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未实行有效的归口管理

对于未达到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实训资产,存在着品种杂,有时数量多但单价不高,各高职院校多数未进行归口管理,采购、使用及日常管理均由各使用部门自行负责。

2.采购前期论证不足,存在随意性

对于未达到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实训资产,多数院校存在着未建立详细采购计划,对于供应商及其提供的产品质量把控不严,如对供应商提供劳务或物资的质量、价格、供货条件、交货及时性等进行管理与评价。部分院校存在未能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询价或定向采购等,未能合理选择采购方式,未能建立采购定价机制合理确定采购价格,采购过程存在随意性导致资金过度占用,采购过量或不足等。

3.使用部门在对资产使用、保管过程中未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部分院校仅按预算执行情况对非固定资产类实训资产进行采购总额的管控,未对资产使用、保管过程建立管理制度,而由使用部门负责资产使用和保管。因此,对于该部分资产的使用、维护缺少必要的监管,可能导致其价值减损过速。

4.资产管理信息未实现有效联动

在对非固定资产类实训资产的管理过程中,多数院校未建立先进的资产管理技术方法,建立保管及领用制度,对不同使用部门之间的该资产采购、库存未进行统一调配,管理信息未实现有效联动,可能存在重复采购,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等问题。

二、非固定资产类实训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1.建立实训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由财务部门相关人员负责组织各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实训资产使用部门建立实训资产的管理制度。如:建立分级管理网络,各部门实训室资产使用部门要建立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网络,指派专职或兼职管理员。各部门根据实训资产特性制订管理细则,建账、账册完整,及时更新,确保账账、账卡、账实相符。

2.制度实施过程管理

⑴要求各部门提供详细预算,不能由部门里说了算,需交叉提意见,充分讨论;⑵计划执行、审批、资产采购合理性是否重置、闲置,是否执行定期清查、盘点,确保资产数据信息准确。试运行过程中,由财务部门专人负责对上述制度及其试运行过程进行梳理,对一些细节提出改进意见,为制度正式运行做准备。如,要求资产管理部门建立完善的实训资产明细账,与各使用部门、财务部门定期进行核对,做到账账、账实相符,确保不重不漏。物资入库存时,负责审核单据、及时核对验收单据,对购买时间、产地、名称、规格、数量、金额等填写清楚,并根据入库单据登账。采购物资到货后参加现场验收、发现差错及时查找原因,向有关部门交涉解决。经试运行及集体讨论后,该管理制度方能正式通过批准并正式运行。制度实施后,需定期对制度运行过程及结果进行定期评价,对存在的不足各职能部门可提出意见、建议反馈,持续改进。

三、制度运行效果评价

通过一定时间的运行,需要对管理制度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学院实训资产的管理水平是否提高,通常需要综合考虑:

1.是否实现了不相容岗位的分离。由原来的使用部门自行购买、管理,到资产管理部门共同参与,通过业务流程优化,保障学院资产安全,有效减少舞弊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2.是否实现了实训资产的归口管理并明确使用责任,由相关部门统一分管;

3.是否避免了采购的随意性。防止各系部只要在系部总预算额度内,便可购买的情况。是否建立年度总采购计划,加强采购管理,避免重复采购;

4.是否建立了实训资产使用、保管制度。要求对实训资产办理入库、出库手续,建立清查盘点及对账制度,按规定处置资产。

5.通过加强制度管理,是否使实训资产成本费用控制在更加合理的范围内。

四、探索实训资产会计工作向管理会计工作持续优化的几点建议

1.应当持续优化,使采购前期论证更加充分制度运行过程中,降低了实训资产采购过程中的随意性,但采购前期论证仍旧不够充分,未能充分考虑同类实训资产之间的互抵作用。例如:某学院于2012年及2013年分别购入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和网中网会计综合实习平台两个实训软件。据此,应当减少同类手工实训资产的采购;同时考虑同类别相关专业实训资产是否共用、共享;减少这部分采购所带来的预算额度。

2.强化资产成本占有意识,提高实训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部分实训资产使用单位人员,未建立成本意识,认为购入的是学院的资产,而未形成成本意识,这部分资产其实形成了学院的办学成本。同时,由于实训资产的管理尚未涉及信息化平台,其账仅使用Excel表格填制,有的甚至手工对账页进行处理,虽然这些工作多由各部门相关人员兼任,实施成本并未增加多少,但仍应当提高管理的效率,使得实训资产信息为财务分析和管理所用。对于办有财务会计类专业的院校,通常可以利用相关教学软件,如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等为高职院校实训资产管理工作所用。若能通过内部网络,来实现数据同步,其作用是可以预见的。我们认为,在实训资产管理过程中,可以引入存货批量决策模型。由于批量使用的实训资产存货水平的增加除将增加学院资金的占用外,其订货批量的变动,将引起订货成本、储存成本的变动,从而影响实训资产的相关总成本。通过存货决策,可以实现实训资产订货批量决策相关总成本的最低。各院校可通过分析,解决每批应当订多少实训资产,何时开始订,合理的实训资产订货批量决策,有利于合理维持正常的实训教学,合理控制资金占用水平,降低相关成本。

3.实现对实训资产的有效估值我们在实地调查中发现,通常各学院都会有一些闲置的实训资产,这部份资产闲置着,不能产生价值,各使用部门又不能随意处置,却无端增加了管理成本。对此,应当重新对该部分资产进行估值。对确实无价值的资产,力推进行一次集中处置,同时建立相应的实训资产退出管理流程。

4.落实对实训资产的分管责任多数高职院校的中层及以上领导,均来自于一线教学岗位,多数是某一领域的专家。那么,可以考虑让各中层及以上领导分管某一专业的实训资产采购、管理、使用过程,甚至可以有交叉审核、审批过程。

五、总结

资产管理知识范文6

关键词:国有资产;增值保值;机制构建;实践思考;产生原因

国有资产价值是衡量经济体制成败的主要标准。因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问题关系到国有经济的功能和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国家为了有效管理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对国有资产增值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和探讨。实现国有资产的价值是国有企业的主要职责,这是衡量国企工作优劣的关键。从本质上来讲,企业实施自身的产权革新以提高产权经管的效益,进而可以保障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产权革新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国有资产予以保护,经提高国企的产权经管价值,以及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及收益,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国有资产的流失量。所以说,以我国的经济体制革新为前提,进一步提高国企的产权管理价值,保障其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后总结出形成的相关因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措施。

1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现况

我国的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后,以公有制为主体日益繁荣,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济运行中为其他经济领域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价值。我们还是要认识到社会资本还在成多元化的格局,我国资产管理的法律体系还在逐步建立的阶段,一些国企的资产流失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国企存在的死账以及银行不良资产甚至超过了1200个亿,在公共基金方面的年消费就达到了1000个亿;每一年因为偷税漏税所导致的损失超过了1100个亿;因为每年至少有1000亿是决策造成浪费。很多研究资料表明,中国的国有企业、大型国有、中小企业权益净资产损失比例分别是15.2%、59.4%和52.8%,特别是国有中小企业的业主股权投资损失非常严重。

1.2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存在的问题

1.2.1国有资产管理产权不明确

对于国有资产革新制度来讲,其属于持续性完善的动态过程。现如今,紧随此种革新速度的加快,有关的法律制定及制度的建立均存在着滞后性,导致工作管理方面上有盲点、混乱和无序等情况发生。

1.2.2运营效率比较低,监管制度欠缺

当前,在很多的国企中都存在着资产流失的情况,特别是像石油企业这种拥有着惊人数量的国家资源,存在盲目投资的现象,且有内部管理混乱状况,有的是为扩张自己的市场而盲目地并购其他国家的不良大企业或大公司,这些不善投资均让很多资产出现了流失。

1.2.3监管体制的欠缺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国企均偏重于经营性资产的经管,而对于其他多种国有资产却是漠视的态度,从而让很多极具经济效益潜力的国有资产被忽略,乃至完全流失。另外,很多企业并不了解国有资产经管的相应定义和重要性,造成了资产的收益与分配处于盲目和混乱的状态。在对于资产实施监管的时候,并未合理地、高效地予以评测,让相应资产的价值被过低估计,最终让国有资产流失。

1.2.4国有资产的经管模式多样化

我国对于国有资产所实施的监管模式并不是一致的,往往是由政府部门实施整体性的策划与配置,然后由各企业实施具体的运营运行管理。而这种模式在当前的市场发展中已出现了多种不足之处,很容易让企业的关注点出现偏差,比如说仅重视国有资产的数量,而对相应管理中所形成的经济效益并不关心。故此,日益提高的国有资产分割要求并未有效遏制资产的浪费和流失。

2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对策研究

2.1出资者到位

投资者的前提是单独起来,分离政府,企业跟政府分开。我们过去的时候有责任增加国有资产的价值,政府官员不能承担这一具体责任完成。这是一个先天缺陷的资本运作,而在现实中却不清楚在许多官员中什么样的官员来管理,成为一个缺陷。因此,企业不去市场直接找到市长,政府作为婆婆受抱怨而不是老板,在很大一部分的资本运作的时候存在低效益。这种现象必须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尽快得到解决,能找到相应的投资者。政府有具体的责任在国有资产投资者身上,他们通过政府向人大报告保值增值的业绩。不管这些企业是盈利、亏损还是失败,都要承担企业的“老板”再投资的要求。国家也可以允许投资者发行一定数量的债券,但是国家投资要由投资者来完成,投资者就必须是一批高素质的经济资本,他们应该是一批熟悉市场经济理论的高级专业人才,而且要掌握资本运作的知识。为了让资产能在实践中不断实现保增值,必须更好地利用国有资产。

2.2增强资产运用效率,提高企业增收的能力

2.2.1盘活资产存量

在政策范围内我们应该跳出现有经营机制,走出“圈子”区域,毫不犹豫地发展资本管理新的态势。小企业应能出售就出售,然后适当地并购联合,应进行资产的转换,更好地寻求未来能达到的利益。调剂闲置资产,供应需求互补。优化配置闲置资产,临时置换交易资产可以让资产管理部门统一,构建闲置资产调整机制,在拥有大量资产的单位和部门不愿调换的时候,要收资本占用费。不仅防止了资金的积压,而且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投资金额。招商引资。启动存量资产的使用,增加资产的价值,比如现有的厂房、土地可以通过投资方式开发利用。

2.2.2优化资源配置,资产合理流动

要想使国有企业保持和提高资产价值,就必须遵循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尤其是在固定的一个地方或者固定范围中。中国地大物博,资源配置是不一样的,就像山西拥有大量的煤炭资源,新疆在天然气上资源丰富,云南的水资源丰富。要结合地方资源,合理配置国有资产,尤其在国有企业方面。根据综合评估与规划加上地方存在的优势,首要考虑对骨干产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的资源配置要求,一部分优化,一部分转化,一部分直接出局,保证资产的最大价值以做到实现现有资产的充分利用。

2.3资产评估机构自身建设的加强

一个由工程、营销、会计、法律和经济等专家多方面组成的人事管理团队,就可以构成资产评估机构,评价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职业道德。在实际操作中,评估机构应遵循的原则就是独立性、科学性、客观性以及公正性,使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去有效预防销售改制国有资产造成的资产流失。评估机构的竞争目前越来越激烈,政府部门更应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管理,防止一些评估机构采用各种不正当竞争手段招揽生意,影响资产评估结果的公平性。比如他们提供一些超低的价格、一些不公平的承诺,还表示能满足客户的任何要求等。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督管理需要各级资产评估行政主管部门的严格监督,特别是考核机构的执业能力和执业道德。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违反了行业标准的资产评估机构,一定要取缔资产评估资格证书;对实践能力,在评估工作中给国家造成损失违反职业道德的,依法予以处罚。

2.4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检查

取消了过去的三大检查后,对税收专项检查企业现行的是政府检查的方式,但是并非属于国有资产检查的代替,故而,各级相关部门均应该重视国企的经营情况,并实施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等多种检查。其一,强化对于相关报表的日常检查。以深入分析报表为基础,进而去对企业的运营情况实施考察和评价,同时对于国有资产的运行质量进行综合比较来得出结论。重点分析国有资产的价值、收益率以及收益率的改变状况等,如果发现存在问题就应该进行更深入的检查和有效解决。其二,实施定期性的检查。对国企的产权及运行情况等多种方面实施深入的检查,以有效保障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其三,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国有企业和外国捐款,特别是对伙伴关系的国企与民营企业间的相关经济往来,只要发现了不良事件,就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单位领导的责任。

3结束语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涉及面广,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在中国这个经济体制比较特殊的国家中,国企属于国民经济来源的关键性支柱。怎样更有效地促使国企获得快速发展,让国民经济得以提高,就需要更加高效地去管理国有资产。经由提高国企产权经管的价值,从而保障国有资产能够顺利地保值增值,如此一来,才会让国有资产应用效率得以提升,让市场经济获得更深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燕斌.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J].财经界(学术版),2014(23):92-110.

[2]赵文波.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1):80-81.

资产管理知识范文7

关键词:内部控制;公立高中;资产管理

引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稳步推进,政府采购云平台、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等相关财务信息系统已日渐完善,而资产管理模式的构建,以及系统之间的数据衔接和对应,是公立高中资产管理中的关键环节。部分公立高中在国有资产管理上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往往在经历相关审计检查时,都发现存在公立高中国有资产账实不符或是账账不符等问题。不仅如此,公立高中的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教职工对资产管理的不重视,也使得国有资产流失成为了一个棘手问题。为了更有效地解决目前公立高中在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应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入手,优化资产使用价值的同时做到资产管控监督到位才能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1构建公立高中资产管理模式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现阶段,公立高中在大部分省市均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与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经费拨付方式尚不相同,很多相应的项目经费暂不予以拨付的情况时有发生。因公立高中多被当地财政部门划归在财政不予补贴相关经费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中,换言之,公立高中有自己的学费及住宿费收入已经能够满足校园日常管理的情况下,项目经费的申请就会变得困难重重。然而仅仅通过高中阶段的学费、住宿费收入已经无法满足日常管理所需。尴尬的是,不论是为了满足未来发展为十二年义务教育做好相应准备,还是为了发展中职教育所需,都导致了高中收费标准正逐年降低,与同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高校相比,甚至不及高校收费标准的十分之一,经费捉襟见肘。按照过去公立高中有择校费、高学费收费标准的管理模式运营,已经无法适应现下经济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而由于公立高中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各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资金的使用或多或少造成了浪费,资产管理问题频出。在如此严峻的内部和外部形势下,公立高中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构建,不仅仅是为了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外部市场环境,更是提高学校资产使用效率、解决当前资金使用浪费问题的有效手段。公立高中只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资产管理模式的构建,依靠内部控制的健全管理,才能让当前并不“富余”的公立高中长期可持续发展。

2公立高中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2.1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

(1)公立高中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发展下,多是由教师兼任校园的资产管理工作,由于在职的资产管理工作人员可能对资产了解程度参差不齐,其专业胜任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长此以往造成了资产资料、档案不全的弊病一直存续至今,资料收集与管理不到位,加之各部门之间资产相关信息不畅通,造成了过去国有资产不必要的损失。(2)公立高中内部控制建设起步较晚,不如国有企业以及先进的高校经验丰富,如何完善内部控制建设,整合一套适合当前经济环境的内部控制体系,成为了公立高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部门与部门间的权责不清一直是公立高中的问题所在,由于需要大量的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培育莘莘学子,而大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多为教师兼任,无法腾出时间和精力在行政管理及内部控制建设上,造成了公立高中一贯以来的宽松行政管理模式。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过去,让本就没有建设内部控制体系的公立高中,在资产管理上更是缺乏管理经验,历史遗留问题层出不穷,专项审计报告发现的资产管理问题从来都是账实不符、账账不符。(3)除了上诉提到的问题外,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的缺失,使得资产的采购、使用、报废全流程各环节容易产生廉政风险,出现了部分公立高中教职工随意占用学校资源的情况发生。同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督查流于形式,许多监管人员不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发现问题的水平不高,往往只揪着资产的历史遗留问题做文章,而没有针对性的对资产管理全流程的问题导向做深入地挖掘,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致使公立高中校领导在有关资产管理问题上,总是会以“历史遗留问题”为借口,应付各类审计和检查。

2.2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与相关业务信息系统未实现有效融合

在大数据信息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以及财政归口管理部门等多部门,都各自建立了与国有资产相关的各套信息系统。其中涵盖有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国有资产报表系统、政府采购报表系统以及财务报表系统等多个信息业务系统,以便各个部门获取公立高中与资产相关的财务信息数据。公立高中在各个信息系统下都会配置有专门的系统管理员,通常系统管理专员对每一资产事项的理解往往不能统一标准,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因为试管是否属于固定资产填列相关的报表系统,管理员互相推诿,而不去沟通往往又会造成各个系统数据的不统一,不规范。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与相关业务信息系统有效融合,以专业财务人员角度为衡量相关财务信息事项的标尺,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才能保证资产管理的清晰和安全。

2.3无形资产的管理易被忽视

由于我国保护无形资产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保护无形资产的意识比较差,造成了无形资产流失的现象比较严重。相对于无形资的发展速度,我国关于无形资产保护的法律存在着滞后性,尚不能完成全面保护无形资产的需要。与此同时,在公立高中管理无形资产问题中,正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资产管理专员往往疏于将各类教职工使用的教学软件录入资产管理系统中。因为忽视,导致了软件后期的升级维护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维系,这对经费本就不“富余”的公立高中而言,往往是雪上加霜的。

2.4国有资产管理专员配置不到位

公立高中的国有资产管理专员配置不到位也是较为棘手的问题,部分公立高中往往只会配置仓库管理员,且多为临近退休的老教职工或是劳务外聘,大都不具备专业的资产管理理念和专业胜任能力。资产从采购申请到出入库登记,再到日常使用运行维护,最终报废上报主管部门批准,经财政国资部门备案后才可进行相关处理,全生命周期内如果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和管理,势必会问题频出。

2.5风险意识淡薄

除了上述提到的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之外,教职工本身资产风险意识淡薄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不忽视一个风险,不放过一个隐患”,要想切实做好防范化解资产管理风险工作,就要强化风险意识,而在资产管理模式不健全的公立高中,发现风险和隐患本身就是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往往事后出现问题再去补救为时已晚。一部分公立高中的教职工不重视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一个篮球、一张椅子遗失后难以寻找追责,教职工也不会每日清点。教职工不重视,校领导不会为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费神,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某市一所公立高中五年间因遗失2000个饮水机过滤桶,共计11万元,被饮用水公司告上法院。管理层的风险意识淡薄,对固定资产的完整性不重视,管理失当注定将自食其果。

3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公立高中资产管理模式对策建议

3.1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是把资产管理好的必要手段和措施。首先,在日常采购资产管理中,会涉及较多的行政管理部门,明确目标后做到职责分工到位,结合校内实际情况,分配购置资产管理的权限与职责,应尽可能避免因管理层权限过大导致采购资产环节发生舞弊的风险。完善采购资产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从资产管理部门到财务部门再到后勤保障部门,做到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其次是对资产的日常管理和维护,资产管理部门做好资产标签并将每项资产录入资产管理系统,后勤保障部门负责实时登记在册资产流动情况,建立定期内部清查盘点资产机制,确保采购的资产数据与财务部门报表数据保持一致,各部门之间紧密配合,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让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防患于未然。建立完善的资产监督管理体系,有条件的公立高中增设内部审计部门,没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借助外部专业审计力量,通过外部审计出具的审计报告,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求相关部门及时整改,规范资产管理行为。

3.2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与相关业务信息系统有效融合

随着政府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着力推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政府大数据中心建设等工作,让政府掌握了数量庞大、价值极高的数据资源。在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政府采购报表系统等多个业务信息系统中,建议上级主管部门与各级财政归口管理部门整合相关资产系统,将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与相关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通过云共享的方式进行衔接,不仅保证了国有资产管理中数据的准确性,还能够提高各部门及各单位的工作效率。其中,可以以现有的政府采购云平台为基础,毕竟现阶段采购相应的国有资产都会在该平台下进行,资产的类型参数等数据第一时间共享到国有资产管理系统,避免了数据在搬运过程中的完整性受到影响。而出现采购云平台与资产管理系统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能够完善系统自动提示的功能,以便解决一些在采购云平台无法采购的资产确保能录入到资产系统中的问题,如教学软件等无形资产。最后,资产系统能够自行生成资产月报、资产季报、资产年报,以供填报财务报表系统使用。流程里信息的不遗失,及时提供,才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得以保障,不会因为任何一个系统管理员的工作效率影响到数据间的传输。

3.3重视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建设

一是规范无形资产管理中的相关流程,在无形资产管理中做到部门间的权责分工明确,提高无形资产管理工作效率,在提高无形资产使用利用率的同时,确保维护无形资产的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使得无形资产的管理工作更加集约化、标准化。二是各业务部门共享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数据,建立完整、统一、及时的无形资产信息台账,确保无形资产保值、增值,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三是为了便于后期对无形资产维护等投入有更好的规划,结合公立高中当前使用教学软件等无形资产的实际情况,做好无形资产摊销工作,不能因行政事业单位尚未制定相关文件要求或是没有上位文件精神等,以此为借口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工作视若无睹,相关资产管理人员的不作为和漠视,势必造成资产信息的不完善和失真,从而给领导的决策造成影响。

3.4配备国有资产管理专员

公立高中不能再依赖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特别是教师兼任相关资产管理专员的情况,老旧的管理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资产管理的需求。现阶段生均教师数本就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在任课教师本就不足的情况下,还要依赖教师兼职资产管理工作,在如此高压下的高中老师势必对教学工作以外的行政管理重视不足。公立高中必须要与相关人事主管部门沟通,争取通过引进高精尖人才或公开选调等方式招聘国有资产管理专员,具备条件的公立高中可以专设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明确职责分工;不具备条件的公立高中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资产管理专员对学校分管资产的工作人员不定期的开展培训,提高思想站位的同时,提升专业胜任能力。

3.5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部分公立高中校领导的风险管理理念守旧,是导致学校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落后的主要原因。积极推动“风险控制,人人有责”的全员风险管理理念和全方位、全过程、不间断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全覆盖。借助外部专项审计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高。资产采购前层层把关,资产使用过程中严密监控,资产处置做到依法依规办理,做到资产管理风险管控环环相扣,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通过完善相关部门制度,明确职权范围,始终坚持将合适的责任分配到合适的部门的理念,切实降低公立高中的资产管理中的风险和存在的内部控制安全隐患。提高公立高中风险管理意识,应以每一位教职工为基础。打破传统,根植资产管理意识和资产管理能力,才能实现对资产的监管监督到位,不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从校领导做起,提高思想站位,多向资产管理经验丰富的国有企业及高校学习,学习先进的资产管理模式。带动教职工保护好校园里的每一张桌椅,在具备资产风险管理理念的前提下,老师才会更好的引导学生,为社会输出更优质的人才。

4结语

资产管理知识范文8

关键词:内部控制;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一、强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加大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力度,以此推进新时期的国家建设。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点部分是资产管理,是保障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垫,是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的强力支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新时期事业单位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建设,强化资产管理是新时期的重要内容。通过优化调整资产管理,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有效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高。

(二)强化资产管理是新时期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依托,深化内部控制建设,有助于事业单位实行改革方针,完善资金控制链,创新管理理念,有效避免资金的浪费,解决资金闲置、资金使用率低的问题。

二、基于内部控制进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要实现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首先要确保事业单位使用资金的安全性,是否规范使用,有没有问题财产。只有安全的资金,使用的才放心。对事业单位进行资源管理的前提是有效解决事业单位物质的管理,事业单位必须强化内部的控制体系,才能在某种程度上加强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结构的控制。强化内部控制体系,还能够更为精准的对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进行预算,有效控制资金的流通,强化会计预算管理。总而言之,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模式,建立在内部控制体系上,对事业单位的发展有较大的益处。

三、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内控模式

(一)健全有关的资产管理模式

在我国现如今事业单位的发展中。资产管理模式不健全,许多方面都存在漏洞,为了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事业单位的管理,必须健全资产管理制度,进行规范指导。为事业单位的发展营造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为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还必须对事业单位资产进行评估,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监管力度,有效解决好内部与内部,内部对外部之间的信息沟通。我国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实施起来面对的难题较多,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资产进行划分,在核对资产的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必须要秉持认真客观的态度,要发挥职业道德,完善资金管理模式。也就是说,完善健全资产管理模式,需要有良好的内部环境,各个部门之间有效进行沟通合作,做好风险评估工作。

(二)在事业单位中构建内部管控体系

很大一部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在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中,上层管理工作人员不注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虽然有一部分领导有内部控制的意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管理中,没有细分内部控制与财务制度之间的关系,没有深刻领悟到内部控制的真正实质,在执行上是参照财务管理制度,在执行上敷衍了事,没有一套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并没有严格强化我国事业单位中的资产管理,应该在内部控制结合相应的管理制度,对资产进行高效的管理控制。要注意的是,要想提高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效率,必须更为公开透明的构建内部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资产管理起到可观的作用。在对内部控制的意义以及作用方面,有一部分事业单位内部不是统一编制的,有所偏差,工作人员没有重视内部控制,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一般不会将责任人责人归于自身,导致后期出现差错找不到责任主体。还有一部分单位的负责人缺乏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只注重当前利益,在日常的工作规划上,只注重当前的财政项目,忽略了对内部的控制。

(三)加大内控关键要素建设

我国事业单位在基于内部控制的体系下,完善单位的资产管理模式过程中,需要根据有关的规范进行内控,要对构成这一种模式的各要素进行一定的调查研究,对主要的因素,要强化,首先要保障单位的资产管理质量,才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对其内部控制的主要因素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加强财务工作的管理,只有提高了事业单位财务水平,将财务工作环境健全的条件下,才可做接下来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进而培养出一系列高素质的资源管理人才。这样的话,才能保障事业单位内部各个因素,推动我国事业单位的整体运营及其发展。为了更好地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应依托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优化传统单一管理的方法,确保资产的实时监控。

四、加强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有效结合资产管理与内部控制

在我国现有的事业单位中,如果要更为高效的控制事业单位内部资源,最重要的就是要先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方式和内部控制的模式。首先,事业单位部门可以设立一个专门评定事业单位资产风险的部门小组,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风险性评估的结果,可以供给事业单位配置资源做参考。事业单位要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每个部门要各司其职,避免出现问题差错时,责任互推。在整项发展的过程中,事业单位要追求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不能盲目追求形式,要注重保值,如果将这一工作当做表面的政绩工作,则可能导致出现许多贪腐现象,导致内部人员腐败现象发生。有效结合资产管理与内控,两个方面相互协调工作,将管理效果达到最优化。

(二)加强预算控制与授权审批制度

首先,我国的所有事业单位,都是依靠预算体系来对各个方面进行调控的,所以必须要求预算体系较为严谨科学化,预算体系涉及到的范围较广,一旦制定好了预算体系,就不能随意进行调整,以免造成资金不必要的损失浪费。事业单位要加强对预算过程的控制,最重要的是对支付的审核监督工作,要确保每一笔款项都用到了该用的地方,每一笔资金都是完整的投入到了该用的地方,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要进行记录,以便今后进行校对核查使用。另外,加强授权审批的控制工作,对每项工作审核的部门,要严格区分他们的职责范围,确保权责分明。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控制建设,是强化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工作重点。一方面,事业单位要在内部控制建设的视角,深入强化财务管理工作,为资产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夯实基础;另一方面,财务监督是全面提高资产管理效率的重要基础,要求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三)积极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为了更好的促进事业单位的进步,我国各大事业单位都对资产管理进行改善,控制好了资产,更便利于事业单位开展各项活动,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单位获得长远的发展。大部分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内部或者外部的风险,风险发生会对事业单位的资金以及其它有效资源造成一定的威胁,所以必须完善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各个事业单位要因地制宜,根据自身单位的性质,设立相应的风险评估系统,进行预警。必须要不断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保证事业单位的稳健发展。完善事业单位的物品采购制度,采购过程必须要进过行政部门、财务部门等有关部门的审核下,才可进行采购工作,采购方式要用集体采购,不能零零散散的采购一两件物品,而申请上级部门的审批,为上级部门增加工作量。

五、结束语

我国事业单位是保障我国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事业单位正在进行深化改革,加强改革的策略,推动内部控制,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有效结合事业单位资源管理的控制和内部控制,建立良好的资产管理环境,对于我国的整体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自瑜.基于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模式设计与实现路径[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02).

[2]迟淑臻.政府采购和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应用思考[J].财会学习,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