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论文范例

社区建设论文

社区建设论文范文1

1、进入老龄化社会,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65岁以上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占总人口10.2%,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均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无论从增长速度和比重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的速度和比重,2014年10月,在浙江嘉兴烟雨社区菱香坊小区,一对空巢老夫妇在家离世,几天之后才被人发现,人们对此唏嘘不已,随着社区老人占社区居民的比例与日俱增,如果只靠家庭成员力量解决老人安全健康问题,会加大单个家庭的负担,加剧社会矛盾。

2、缺乏群众基础,群众参与程度不高

安全社区建设是一项公众性的活动,它的发展需要大量社区居民的踊跃参与,通过不断挖掘社区本身所具有的预防伤害的潜力,引导公众树立安全观,目前,社区中大部分居民忙于工作,很少能参与到安全社区建设中,我们组织本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对学院附近的社区居民走访发现,有两成的居民认为安全社区建设就是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有三成的居民认为安全社区建设就是安全用水、安全用电,这些也只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的,大约有近一半的居民认为安全社区建设,是物业上的事情,许多社区居民认为自己已经缴纳了物业费,安全社区建设与个人无关,这些都应该由社区物业公司来完成。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参与安全社区建设调查情况及存在问题

我们对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12社区两个班,13社区和14社区学生进行参与安全社区建设状况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法,由调查者独自完成问卷,当场收回有效问卷137份,同时对已毕业的10社区和11社区的50名学生进行网络调查。本次调查主要包括:安全社区建设的认识,参与安全社区建设的经费来源,以及相关计划、制度和规定等,资料搜集后对之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发现存在诸多问题:

1、学生对安全社区建设理解不到位,工作方式单一

据调查: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安全社区建设所包括的工作内容,在安全社区建设的9个方面的工作内容中提到最多的是交通安全,占59.36%,其次是家居安全占31.02%,再次是公共场所安全和工作场所安全各占4.28%,老年人安全是零星提到,占1.07%,用水安全、学校安全、儿童安全、体育安全等几乎没有提到,由此看出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安全社区建设的内涵。2、管理欠规范,参与安全社区建设随意性强据了解,已经毕业的本院10社区学生和11社区学生,曾经走进学校附近的滨文社区组织相关活动,在校的12社区和13社区也都去过周边社区组织相关活动,学生以往参与社区建设,没有制定过明确的实施计划,学生大部分是以集体活动形式,参加的学生都是自愿的,想做就做,缺乏纪律约束和制度规定,学生参与安全社区建设得不到保证。

3、没有经费来源,缺乏资金保障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参与安全社区建设活动中,都没有专项经费支持,以往的活动多是学生自发筹集一些微薄的班费,杯水车薪。需要通过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活动使社区居民逐渐了解并投入到社区建设中来,然而,经费短缺使各项活动无法开展,阻碍了安全社区建设。

4、参与安全社区建设缺乏长效机制

通过走访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相关任课教师和部分学生,大部分教师认为该专业学生参与安全社区建设非常必要,然而缺乏长期性。该专业学生走进社区能学习到许多理论教学之外的东西,使该专业学生零距离连接相关职业岗位,然而这个过程中可能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此,许多学生不愿意参加这种实践活动,而是把时间和精力主要用在课堂学习上。

三、推进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参与安全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随着人们对安全社区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我们认为让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参与到安全社区建设中,不仅可以使安全社区建设得到一定的理论指导,而且使社区建设获得一批年轻的志愿者,同时还可以培养该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1、将安全社区建设的相关理论渗透于教学中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课的理论教学,掌握了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管理理论知识,具备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是社区建设活动的有生力量,在日常的教学中将安全社区建设所涉及的内容和国内外有关安全社区建设比较前言的研究渗透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于安全社区的认识,同时开阔学生们的视野。

2、广泛宣传和加强教育

随着人们对健康、安全的追求,安全社区建设的宣传教育势在必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义不容辞。在此,它包括二个层面宣传教育:第一个层面是对于社区工作人员宣传教育,据了解,目前社区工作人员文化知识水平总体偏低,很多都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具备安全管理知识的工作人员更是匮乏。第二个层面是对于社区居民的宣传教育,通过开展生动具体的安全防范教育活动,多层次的宣传“健康、安全”的理念。

3、将参加安全社区建设作为学生的实践课

现代职业教育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学生如何将研究理论学活了,很好地解决实际工作的问题,要做到这些,就要让学生走进社区,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该专业学生参加安全社区建设作为实践课,在教学计划中作为必须完成的教学实践环节,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保证学生参与安全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

4、学校与社区联合,大力开发双赢教育基地

(1)通过该专业学生与社区工作人员共建社区,有利于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参与到社区的建设,加强了该专业学生与社区的联系,可以逐步将学生联系的社区创建成为该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这就突出了“工学结合”的理念,更加符合“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2)通过该专业学生与社区工作人员共建社区,还可以把具有该专业的学校作为理论教育的基地,让社区工作人员走进学校,开展理论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理论水平。对于在安全社区建设中碰到的棘手实际问题,可以委托学校相关教师和学生作为研究项目进行开发调研,这不仅能提高相关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可为社区解决实际困难。

5、拓宽资金渠道,争取资金支持

如何筹集资金,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个是:既然作为教学计划必须完成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争取由学院相关系部设立实践课课程经费,学校根据每年的预算拨付使用。另一个是:该专业学生走进社区,参与社区建设,可以同服务的社区商榷服务费用,争取一些资金支持。当然,还可以充分挖掘身边资源潜力,例如,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每一年级毕业时都要有作品展,如果收集起来组织学生义卖,既倡导了环保理念,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

四、结语

社区建设论文范文2

高校社区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虽然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它总是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对学校校风建设、学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社区文化通过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相互影响,为新生适应校园生活创造良好氛围;通过学生自治组织建立与运行,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提升主人翁意识;通过社区心理咨询室的专业咨询,促进学生自我意识与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改善人际交往关系;通过学生活动平台的设立,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总之,高校社区文化,在育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推动了大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思想品德及精神风貌的形成,对每一名大学生具有内在推动和外在塑造的作用。

高校社区文化具有凝聚、激励、导向、教育、传承、服务、规范、媒介等几大功能,是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体现与升华。高校社区是集工作、学习、生活于一体的青年学生集聚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宣传阵地。如前所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前提是外延式建设,就高校社区文化建设而言,这一点更多地体现在物质层面,即学生公寓楼栋建设、社区绿化等配套设施。在外延式完全发展的情况下,高校发展逐渐向内涵式发展阶段转变,就高校社区文化而言,更注重社区规章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社区良好精神风貌的形成。在内涵式发展阶段,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将外延式建设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形成社区文化活动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内涵式发展视阈下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1.一个中心:坚持“以人为本”为中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社区文化建设思想,要求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由传统的以管理为本向以育人为本转变,就是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重视学生需要,突出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充分肯定,信任学生的潜能、智慧,最广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通过学校教育、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起帮助学生成长,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便利学生办事,维护学生群体利益的服务与管理体系。坚持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理念为中心,就必须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在公寓管理中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为学生排忧解难上,为学生办好事、办实事,营造温馨、和谐,充满生活气息的社区氛围;另一方面,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出发,让学生切实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在社区内建立学生自治委员会,并让学生参与社区管理委员会,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将宿舍卫生检评、道德文化建设、社区维权等工作及监督、批评等职能赋予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

2.两条主线:以提高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为主线,强化特色

现代高等教育既要承担培养“专才”的专业教育的使命,又要承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人文教育”使命,以使人成为“现代人”。现代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特别注重其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高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主要载体,必须牢牢抓住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这两条主线,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成才。就高校社区而言,必须努力建设富有特色的现代大学社区文化,推进高校社区内涵式发展。以社区文化系列活动为平台,构建人文社区,开展文明宿舍评比、社区维权日等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积极地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创新型社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加强思维整合能力培养,促进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背景的相互融合,突出学科交叉与专业特色,强化多角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打好本专业基础的同时,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构建和谐社区,进行心理团辅,培养沟通协调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素养与能力。

3.三大平台:创设就业、读书、活动三大平台,培养创新型大学生

提高质量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首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社区作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必然不断创新,构筑平台,以有益于培养有质量的创新型大学生。一是构筑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依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计划,在社区内建设大学生实践基地,划拨专项基金,帮扶大学生自主经营、自主管理。同时注重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创业”,谋求在现有资源环境下做得更好;二是构筑学习平台,促进社区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的互动。通过建设社区阅览室、自习室,组建社区学风督导与帮扶小组,开展经典诵读、读书节、科技节等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社区学习风气,促进校风建设;三是构筑精品活动平台,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通过对社区文化活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以弘扬主旋律,培育优良社区文化为主题,抓好品牌性社区精品活动建设,重点组织学雷锋公益活动、我爱我家社区装扮活动、国庆游园活动及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传承传统文化,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4.四进公寓:推进道德文化、党团工作、自我管理机制、心理健康进公寓,深化文明社区建设

公寓是学生课余生活最集聚的地方,在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中,推进“四进公寓”制度,是内涵式发展下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一是道德文化进公寓。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通过多种渠道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利用公寓区宣传栏、网络等宣传阵地,向师生宣传《公民基本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介绍先进人物事迹,弘扬模范高尚精神;广泛开展“文明宿舍”评选活动,崇尚节水、节电绿色生活方式;推行“光盘行动”,倡导“爱粮节粮”;开展“文明修身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制作、粘贴“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宣传画及道德守礼、学风名言警句,营造浓厚道德文化氛围。二是党团工作进公寓。打造公寓区思想政治宣传阵地,划定固定区域建设成为学生党团宣传活动阵地,并制定《学生党团活动室管理办法》;设立“党建之窗”、“团学信息”等宣传板块,实时更新信息,关心学生思想动态;建立党员“包干责任区制度”、“学生干部服务岗”,开展“一帮一”互助活动,提升党员服务意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实行党员宿舍挂牌监督制度,促进党员自省与进步。三是自我管理机制进公寓。实行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辅导员监督、引导为辅的管理模式,完善《学生宿舍卫生检评标准》及晚间零报告等各项制度,组建学生卫生检评、学生公寓督查、文明礼仪督导等专项服务组,严格保障宿舍区安全、稳定。四是心理健康教育进公寓。采取积极举措,优化公寓区心理环境,在公寓区全面渗透心理素质培育。依托公寓区心理咨询室,开展面对面咨询,帮助来访学生改善不良情绪和行为;依托心理团辅室,为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增强集体凝聚力。

三、总结

社区建设论文范文3

(一)关于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类型问题

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不能使用一种模式、一种方法,应从高校所在的不同的社区类型角度出发进行活动。从我们在北京、武汉、上海、南京等城市社区的调查表明,城市社区有不同的类型,包括工业社区、商业社区、文化社区、政治社区、居民社区等,不同社区类型在文化建设方面应该有不同的建设途径与文化特色,有不同的发展创新思路。高校的领导和文化工作者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其所在社区的文化建设现状和文化发展需求来参与规划项目和建设内容。同时,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问题上,除了高校积极参与外,高校还应当联合社区的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建设。这样一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就更多了,力量就更大了,城市区文化建设的步伐就会更快了。

(二)关于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态度问题

我们高校的领导、文化工作者,首先要形成一个区域文化建设的理念,即做到关心高校文化建设与关心所在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整体的建设工程,积极热情地与社区的领导和文化部门的同志共同研究、共同规划。同时要从加强社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责任制出发,采取积极的态度。高校应以社区一员的主人翁的态度,把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当成高校的一部分重要的社会工作去关心、去支持,积极主动地参与城市社区的文化建设,真正做到急社区文化建设之所急,解社区文化发展之所难,满腔热忱地投入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之中,才能真正把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好、发展好。

(三)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很多人并不充分了解社区文化建设的本质内涵,更没有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有些社区工作者把社区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社区居民的休闲和健身娱乐,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街道也没有详细的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简单的把社区文化建设定位在娱乐和文体活动。二是社区文化设施相对薄弱,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场所达标率低。调查发现,不少社区的文化中心建设未能达到标准,功能很不完善;三是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不平衡,社区与社区之间由于条件环境差异,社区的文化设施也不均衡;四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和分配机制不够完善,社区文化建设资金仅仅依靠政府投入的方式严重制约了社区自身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分配不尽合理导致部分地区社区文化建设中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四)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和任务

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范畴,对高校来说有两层含义:一是高校作为城市社区的一部分,应当首先建设好高校自身的大学文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二是高校作为所在社区的一个成员,还要与其他成员共同建设城市社区的公共文化。一方面,高校要加强自身的大学文化建设。《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高校文化建设应以关心师生员工的健康生活保障为宗旨,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应以提升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为尺度,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应以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为追求,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应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实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目标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从而形成社会主义意识为主体的大学文化,使高校成为传承和创新民族优秀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强阵地。同时,高校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洞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环境的变化,随时会影响大学成员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他们所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因此,要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建设氛围,创建大学周边良好的文化环境,成为大学进行文化建设的共同任务。另一方面,高校要处理好高校小环境文化建设与社区大环境文化建设的关系,积极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高校要促进高等教育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高校文化将以自身的人才优势、文化资源优势、科学技术优势和特色,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活动,推进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上层次、上水平。

二、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活动方式

(一)建立联合建设社区文化的工作机制,不断创新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

高校参与和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大学的一种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坚持“校地合作是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等部门间的合作,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发展模式。在高教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高校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构建产学研合作载体和共建平台,深化校地合作,其实质是教育资源社会化和社会资源教育化,就是大学对文化在区域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区域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区域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客观地讲,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应当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区内的高校、企业、党政机关积极参与的联合建设运行机制。社区文化建设由政府制定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由社区文化机构制定建设行动方案,对文化团队的组建以及日常活动、日常管理、以及参加文艺演出方式予以明确规定,实现对业余文化活动的规范化管理。高校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要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积极选派有较高水平的师生加入社区文化团队,充当社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调查表明,从各地开展的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形式来看,确实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参加活动的人员大多是社区的老年人,由于一些项目缺乏现代文化的内涵,对社区青年群体相对缺乏吸引力。为此,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联合社区内企业事业单位的合作力量,在文化组织建设、项目构建、形式设计、内容创作、活动队伍培训排练等方面精心规划,并联手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通过创新的内容和变换的形式促进其发展。既坚持发展社区传统的、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项目,又要坚持以满足城市社区全体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加强城市文化推陈出新,创作一批既有时代气息、内容健康的,又有社区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项目,真正做到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社区成员喜爱并广泛参与,增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二)加快发展城市社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发展城市社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文化发展繁荣,必须要有经费保证。政府要加大文化专项资金投入,逐步建设社区的图书室、报刊阅览室、演出场地的舞台灯光、音响设备等。还要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高校在参与发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当直接投入一定数额的资助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高校的科技人才与文化资产独立创办文化产业,也可以与社区或街道联合创办文化产业,引入市场经济运行规则,既可以为市民文化需求进行有偿服务,以繁荣城市文化,又可以利用其经济收入投入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经费不足的困难,切实为社区人民群众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三)运用大学的人才资源积极参加社区文化活动

其一,高校的共青团组织、学生会要积极指导社区中小学生的读书活动。在开展读书活动的基础上,可以组织高校的大学生社团利用业余时间到社区内的中学和小学校去,组织中小学生开展以“中华美德颂”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或讲演比赛,引导青少年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和中华民族精神。其二,组织“五老报告团”进行专题报告。由社区统一领导,组织社区内高校、企业、机关的热心社会工作的老领导、老干部、老专家、老模范、老教师成立“五老报告团”,根据社区理论宣传、形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列出专题,分头到社区机关、学校、企业和街道做报告,效果很好。其三,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服务社区文化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体现了当代青年一代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反映了高校文明进步的良好形象,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更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生动实践。建立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高校鼓励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开展服务社区文化活动,如帮助老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帮助弱势儿童学习文化,帮助社区筹办与开展业余文化活动,帮助社区举办宣传专栏、黑板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这有利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在城市社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以汇集正能量,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

(四)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加快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培养

社区建设论文范文4

1.党组织领导体系建设。

党组织领导体系是组织体系的核心。《全国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工作方案》要求,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的建设需在社区层面设立党委或者党总支,社区内部打破以村庄为界限、地域为限的设置模式,根据产业、功能和特色设置服务型党支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党组织领导体系。具体来说,各乡镇(街道)原有的、以管理区(工作片)为单位设置的党总支全部撤销,以现有规划的社区为基本单元,在社区层面设立党委或党总支,并将社区所辖区域内的村党支部、企业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纳入社区党委或者党总支的范围内,同时针对经常临时的外出务工人员以及不定居的外来流动人员设立党支部,形成多元的党组织领导体系。到目前为止,日照市建成的新型农村社区已全部设立党委或者党总支。在日照市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包含不同单位的各类党组织领导体系,如东港区X社区的特色党组织领导体系,在镇党委下设社区党总支,并将社区所辖区内的各个村党支部、企业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全部纳入社区党总支。再如莒县D社区由于地处乡镇驻地,所辖各类组织较多,因此在社区层面成立社区党委。除了包含社区所辖村庄的村党支部以外,按照志趣相投、行业相近的原则,组成业缘趣缘党支部,并将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协会组织等各类党组织纳入社区党委,打破了原有行政区划、地域的限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店子社区党组织领导体系。

2.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日照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也是对原有的基层管理组织体系进行重构的过程。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日照市大多采取“多村一社区”的建设模式。从实际情况来看,日照市新型农村社区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呈现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前期。社区所管辖的行政村并未撤销,在社区层面设立社区管理委员会或者自治组织协调委员会作为议事协调机构,作为过渡性质的组织代行农村社区村民委员会的职责,负责村庄合并之前的社区管理、服务、自治等事务。例如岚山区Y社区,该社区处于农村社区建设的过渡时期,在社区层面成立Y社区管理委员会,其社区所管辖范围内的行政村并未撤销,行政村村民委员会并行存在,与社区党组织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运作模式。第二阶段是新型农村社区村庄合并发展阶段。新型农村社区区域内的行政村全部撤销,成为自然村。在社区层面进行统一选举,成立社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形成了“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两级管理组织体系。在社区村委会选举成立的同时,设立村民小组(网格小组),在小组中选举一名小组长(网长),形成“社区——村——组——户”的网格化管理,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配套联动、疏而不漏”的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例如东港区X镇推行了“百户联网”网格化管理办法,依托村民小组,每100户村民划分为一个管理网格,每个网格设立一名“网长”,“网长”由各村的原村“两委”成员兼任,“网长”人员不足的,从原村民小组长或党小组长中择优任用,并给予适当的工作报酬。“网长”接受所在社区“两委”的直接领导,主要职责包括:入户采集所负责网格内村民的基本信息,并输入微机建档备案;与村民建立定向联系,及时了解掌握村民的思想、活动及交往状态,做好日常性矛盾纠纷的排查及处理工作;宣传上级的政策措施,组织落实社区的工作部署。

3.社区配套组织体系建设。

社区配套组织体系主要包括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经济组织三部分。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经济组织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行为体,在实践中日照市积极引导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的发展。第一,建立健全群团组织。一是建立社区团组织。根据社区的规模和社区党组织的建设情况,设立社区团委或团总支,社区团组织的确立和社区党组织的建立同步进行。二是建立社区工会。社区工会成员从社区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组织中选举产生。三是建立社区妇代会。根据社区的规模和社区党组织的建设情况,设立妇代会。四是设立计划生育协会。聘请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来担任名誉会长,会长由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或者委员来担任。此外,有条件的社区逐步建立起社区老龄、残联、慈善、科协等群团组织。例如,五莲县L社区在实践中,依照群团组织建设要求建立起了社区团总支、社区妇代会、社区残疾人协会、社区老年人协会、社区工会等各类群团组织,逐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全面覆盖的群团组织。第二,具体所做的工作。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日照市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重点培育六类社会组织,主要是为老人、儿童、残疾人、困难户、优抚对象等社区特定对象或特定人群提供专业服务、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利服务等社区服务类;承接政府相关社会事务、提供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卫生服务、养老托老、居家养老、康复治疗等服务的社区事务类;满足社区居民身心健康和精神需求的书画协会、协会、文化体育表演团等文化体育类;具有社区互助功能的慈善协会、慈善超市、帮困中心、救助中心等慈善互助类;提供法律服务的法律服务站、老年人协会、关心下一代协会、残疾人协会等法律服务类;提供精神慰藉、关系调适、精神减压、心理疏导等心理咨询类这六大类社会组织。二是积极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社会参与性服务、反映群众利益诉求、扩大公众参与、增强社会活力等方面的作用,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满足群众各方面要求的新型农村社区的社会组织体系。例如,东港区S社区自2011年建立以来,积极发展培育各类社会组织。S社区利用与工业园区共建社区的优势,结合工业园区建设,强化社区建设与园区建设的联动,成立社区共建理事会,吸收企业成员参与社区服务工作,社区面向企业员工开放服务设施,协助企业为员工提供健康保健、子女入学等服务,并积极做好劳动力培训、输送工作。企业为社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社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形成共驻共建的新机制。此外,S社区还成立了社区治安联防协会、社区红白理事会、社区卫生保洁协会、社区文体协会、社区志愿服务队、慈善超市等各类社会组织,形成了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的社会组织体系。再如,日照市在各地农村社区创办“小草学堂”,与多家高校合作,吸收大学生志愿者为新型农村社区的小学生提供假期义务支教,充分发挥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的作用。第三,日照市在经济组织方面,大力培育经济组织的发展。根据村民的需求,培育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信息交流、技能培训、技术推广、市场营销、质量认证等服务,为社区村民提供农、工、企各方面的信息与服务。日照市各地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大多以社区内所辖村为单位成立经济合作社,如莒县D社区成立了王家墩头、蒋家墩头、张家墩头、陶家庄、大辛庄、小辛庄、大崖头、小崖头、郑家庄共9家专业经济合作社,促进当地农村社区经济发展,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再如东港区H社区先后成立了五彩湖食用菌、石人山绿茶、绿丰蔬菜、玉森金银花、放牛山核桃等9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对促进社区农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二、新型农村社区组织体系的运行及效果

总体来看,日照市建成的新型农村社区已全部建立起组织体系。虽然组织体系的建立在体制上进行了创新,但是作为组织体系子体系的党组织领导体系、管理组织体系、社区配套组织体系在实践中的运行效果不一,功能与作用的发挥也各有不同。

1.党组织领导体系的运行及效果。党组织领导体系的功能发挥主要依靠社区党总支或社区党委这一实体组织。党组织是日照市新型农村社区的领导和保障核心,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领导和保障作用。第一,人员构成及来源。一是在合村选举型社区,社区党委或者党总支书记由社区全体党员选举产生,党委书记或者党总支书记由上级乡镇党委选派参选,社区党委或者党总支副书记由社区中心村党支部书记参选,社区党委或者党总支委员由辐射村党支部书记、企事业单位和相关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支部书记参选。二是未合村选举型社区,社区党委或者党总支书记直接由上级党委下派任命,其他人员的来源与合村选举型社区相同。例如东港区H镇W社区的党总支刘书记既是H镇的计生主任,同时下派参选成为W社区党总支书记。第二,功能发挥。在社区运行中,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及本社区党员大会的决议;研究决定本社区在建设、管理和服务中的重大问题、重要事项;协调监督管理社区内重要事务和重点项目的建设;整合本社区各类资源,团结、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展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组织开展社会化公益、互助服务;负责公共资源的调配;领导本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和其他各类组织,支持和保证其依法充分行使职权;加强自身建设,抓好本社区干部的选拔任用,对本社区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做好党员的发展工作。根据对日照市“四区两县一城”实地调查情况来看,在当前的过渡时期,日照市新型农村社区党委或者党总支的主要功能是社区重大事务的决定及领导工作,统揽社区一切事务,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特征。从其人员的来源也可看出,党委或党总支书记由上级下派,其本身同时是乡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其行政性质明显。

2.管理组织体系的运行及效果。

管理组织体系的作用发挥主要是通过社区管理委员会(自治组织协调委员会)或者社区村委会这一组织实体来实现的。第一,人员构成及来源。由于日照市多采用“多村一社区”的建设模式,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进度不一。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前期,在社区层面设立社区管理委员会或者自治组织协调委员会代行社区村委会的职责,等条件成熟后,逐渐依法选举产生社区村委会。从当前阶段来看,在过渡时期,社区管理委员会(自治组织协调委员会)的主任主要由上级政府任命,一般由社区党总支书记兼任。其人员来源途径有两条:一是由原管理区(工作片)书记或主任直接转制为社区管理委员会(自治组织协调委员会)主任;二是由上级政府选拔领导能力强、优秀的领导干部直接任命为社区管理委员会(自治组织协调委员会)主任。社区管理委员会(自治组织协调委员会)的委员主要由社区所辖村的村主任来担任,其成员数量由社区所辖村庄的数量来决定。社区村委会主任主要由社区村民大会选举产生,大部分如莒县、东港区等地的社区村委会主任由上级乡镇党委、政府选派参选,社区副主任由社区中心村主任参选,社区村委会成员由社区辐射村主任、支部书记等参选。从调研来看,最终形成了与社区党组织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运行模式。第二,功能发挥。在社区的建设中,社区村委会(社区管理委员会、自治组织协调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在乡镇(街道)党委的领导和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的指导下,负责组织协调社区内各村委会依法开展工作;贯彻落实宣传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维护村民合法权益;组织社区内各村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社区内各村的生产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指导社区内各村依法调解矛盾纠纷,维护社区治安;指导协调社区内各村兴办村级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协调组织社区内各村搞好村庄建设规划、兴修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指导社区内各村搞好计划生育、文教卫生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对重大事务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从实地调研结果来看,社区村委会或者社区管理委员会(自治组织协调委员会)行政管理功能较强,但作为社区的自治组织,自治功能较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与社区党组织功能交叉的现象。例如莒县在社区村委会选举中,将上级党组织下派的本身具有公务员身份的社区党委或者党总支书记纳入社区村委会的选举中,并且通过选举成为社区村委会主任。社区党支部书记与社区村委会主任合为一体,由一人兼任。这一做法虽然体现了行政化职能较强的特性,但模糊了农村社区自治组织的性质,与现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民委员会自治性质的界定不符,也与我国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精神相左。这也是农村社区在建设起步过程中作为过渡时期的一种权宜之计,目的是通过党组织的力量推进社区建设,一旦社区建设进入成熟阶段,社区的自治性质应该得到尊重与体现,社区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应依法加以理顺。

3.社区配套组织体系的运行及效果。

社区配套组织体系功能的发挥主要依靠社区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这三类实体组织。第一,人员构成及来源。社区配套组织的人员构成以及来源具有多样性。例如社区群团组织的成员大都依据社区规模和社区党总支的建设情况,通过推选的方式选举产生。其来源大都是社区“两委”的工作人员,或者是社区内威望较高的老党员或者老干部;社会组织种类较多,主要吸纳社区村民、志愿者、社区内企业单位人员、老党员、老干部等加入社区组织;经济组织的成员也具有多样化,既有社区“两委”领导干部、社区所辖村庄的原“两委”领导干部,也有社区村民、企事业单位成员。第二,功能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经济组织作为社区的配套组织应该发挥以下功能: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群团组织主要发挥思想引导、维权帮困、提供服务、创新探索四个方面的作用;社会组织逐步承接从政府部门剥离出来的部分社会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实现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的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根据群众的需要为社区村民提供志愿性服务;经济组织根据社区村民的需要,为社区村民提供信息交流、技能培训等服务,整合社区经济资源,带领社区村民共同致富。然而从实地调研来看,社区配套组织功能的发挥并不到位。例如东港区H社区的“跑腿热线”,在实际调研中发现,“跑腿热线”并不“热”。据村委人员介绍,“跑腿热线”服务于孤寡老人或患有疾病行动不便的老人,一个电话,村委人员或志愿者便能出现在老人面前及时帮助老人解决困难。但是由于多数老人并不会使用电话、手机等通信工具,而且大多数老人碍于面子,一般都不愿主动求助,以致于“跑腿热线”这项服务形同虚设。由此可见,社区配套组织在社区建设过程中的功能发挥效果并不显著。

三、总结

社区建设论文范文5

1.1管网的架设设计

高层住宅小区,由于绝对高度比较高,因此其排水以及供电的管网设计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难度,管网设计规划不科学,往往会导致高层住宅小区的排水不顺畅,影响住户的正常生活秩序。首先,在高层住宅小区的管网设计与架设的过程当中,厨房与卫生间这些需要经常用水的地方的管道设计,应该采用竖向管道,并设置集中的管道井,同时在竖向管道的操作后台设置宽度为1m的管线区。此外,由于高层住宅小区的的层数一般都比较多,如果当管道出现堵塞或是漏水问题的时候,往往需求到下一层里面去进行维修,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下一层住户造成了不便与影响,因此,在高层住宅小区的建筑设计过程当中,尽量将所有的管道都集中安装在同一层楼里,合理部署,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在本层内进行维修,提高了维修的效率,也降低了对其余住户的影响。

1.2人性化设计,注重居住质量

据调查,愿意居住在较高层数的人们占参与调查人数的73%,在大多数人的心目当中,楼层的层数越高,意味着居住质量也就越高,居住环境也就越舒适。事实上,楼层的高低与居住的质量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高层住宅小区由于层数比较高,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注意秉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首先要注意住宅的采光问题,根据现场的现实情况,合理安排窗口以及门口的朝向,保证日常的采光能够满足住户的要求;最后,要注意高层住宅小区的隔热问题,楼层数高,尤其是在阳光猛烈的天气里,楼层会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导致室内温度急剧升高,影响住户的居住质量,在实际的设计过程当中,应考虑比如安装隔热板等方法,落实高层住宅小区的隔热问题。

1.3公共使用部位的建筑设计

高层住宅小区的公共部位主要指的是电梯的部位,由于楼层较高,住户步行上下楼非常不实际,因此电梯部位的建筑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高层住宅小区的每一层,都应该设置有一定面积的大堂空间,以方便住户。在电梯的建筑设计方面,电梯的门口,以直面大堂的入口为最佳,方便住户搭乘电梯,同时在电梯的位置选择方面,尽量保证在大堂的任何一个角度都能看到电梯的的具体位置。此外,高层住宅小区的公共使用部位还包括公共走道,部分开发商,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往往会将公共走到设置得过窄,不仅对住户的日常出行造成不便,还留下了安全隐患,因此,走道宽度与位置都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合理地设计,消除安全隐患,方便住户的日常出入。

2高层住宅小区的安全结构设计

2.1抗震性能的设计

高层住宅小区的楼层数比较高,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对于整栋住宅小区以及其中的住户的安全,所造成的影响都是毁灭性的。基于此,必须要提高高层住宅小区的安全性能,其中抗震问题是最为关键的。首先,在建筑材料的选用方面,必须要确保所用的所有都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满足工程住宅小区的实际需求;其次,在高层住宅小区的整体结构方面要确保其科学性,在剪力墙的建筑与设计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抗震效果,合理设置剪力墙的合理抗震参数;最后,在高层住宅小区的设计过程当中,要注意预留避震区,避震区的建筑要求更高,通常情况下,避震区的整体架构不采用混凝土进行建筑,改为钢铁架构,从而提高避震区的抗震性能,保证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2.2避雷性能的设计

从科学的角度上来看,绝对高度越高的物体就越容易遭受雷击,高层住宅小区的楼层较高,因此其避雷问题必须要在建筑与设计的过程中加以落实,一般常见的避雷方法是安装避雷针,将避雷导线一直连接到地面。然而因为高层住宅小区本身具备着很大的特殊性,因此要从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进行避雷性能的设计。外部避雷设计与常规的避雷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在最高点安装避雷针,引拉避雷导线;而内部的避雷设计比较复杂,通常情况下,高层住宅小区的内部避雷措施,都是采用法拉第笼方式,法拉第笼的基本避雷原理是将高层住宅小区结构内的竖向钢筋与横向钢筋进行虚拟的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笼式避雷网,当雷电击中高层住宅小区的时候,笼式避雷网可以将雷电快速地进行分流与疏导,将雷电对高层住宅小区的影响降到最低。

2.3抗风性能的设计

研究数据表明,当高层建筑遭遇大风的时候,10层以上的楼层会,发生5—8cm的摆动,对于高层住宅小区的安全造成重大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加强高层住宅小区抗风性能的具体方法有三种:

(1)流体形式。在对工、高层住宅小区进行建筑实际的过程当中,将建筑物的立面,按照流体的形式进行设计,这样可以降低建筑物对风的阻力,加快风的流速,从而减小对高层住宅小区的影响;

(2)增强高层住宅小区自身基脚稳固性,在打桩的过程中,将桩的深度适当加深,提高整体的稳固性;

(3)在剪力墙的设计过程中,要适当增加其侧拉力,所使用的钢筋的直径,以及混凝土的强度都要满足高层住宅小区的实际需求,保证侧拉力足以应对相应的风级。

3结语

社区建设论文范文6

1.1重建轻管,效益低下

只重建设不重管理。在大型灌区中,不论是群众还是的水管单位,一般都对灌溉工程建设比较重视,但是对建后管理却不够重视。在大型灌区管理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的分工安排,岗位责任制不明确,管理运行机制没有理顺,由谁管理、如何管理等方面缺乏规范的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因此,很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的问题,从而造成管理上的空挡和盲区,对灌区的稳定高效运行带来影响。只重务工不重灌溉。在当前的人力市场中,劳动成本越来越高,而农业经济效益却不是很高,基本处于持续低迷状态。灌区群众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往往只重视务工,而不重视灌溉。有的农民认为花时间灌溉农田,没有进城务工划算,因此,往往只是采用靠天吃饭。因为农业的高成本与低收益形成鲜明对比,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田耕地的积极性,从而导致灌区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大减少,影响了农作物产量。

1.2成本偏高,体制不畅

农民灌溉的成本较高。由于大部分地区农田灌溉配套设施不完善,特别是丘陵地区,在为农田灌溉时,一般需要用电抽水灌溉,所需要的电费成本比较高,占整个成本的60%左右。加上还需要在管理中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户水费成本也比较高,使得农民所承担的灌溉成本普遍较高,加重了生产负担,影响了灌溉质量,从而导致收益面积随之减少。水管体制改革不力。从水管单位的体制改革来看,存在着不彻底的问题,一些国家公益性补贴政策落实不到位,从而影响了水管单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基础不牢,素质不高

节水灌溉设施欠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灌区生产的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灌区节水设施建设条件日益改善,但是,其配套设施建设仍比较滞后,严重影响了灌溉的效果。特别是灌溉方法不当,仍以传统的大水漫灌为主要灌溉方式,不仅严重浪费了水资源,而且还导致灌溉的水电费负担大大增加,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益。灌溉管理基础薄弱。在大型灌区中,有的工作措施具有短暂性和突击性,在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方面不到位,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存在着较多的管理漏洞,加上有的管理制度执行不力,严重影响了灌区经济效益。作为灌区管理部门,在研究灌溉制度,进行面积统计和灌区三情测报等方面投入较少,加上工作人员思想上不重视,影响了管理的实际效果。素质不高。灌区管理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较低。由于基层水管单位的待遇低、环境差,难以吸纳专业技术人才,加上缺乏科学有效的管人用人机制,让一些优秀的水管技术人才感到思想很压头、事业上没奔头,这样就难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难以留住优秀人才。特别是基层单位水管干部的人才引进不到位,从而出现管理力量薄弱甚至人才断层的问题,难以适应灌区工作的现实需要,严重影响了灌区建设与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2加强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相关措施

2.1加快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大部分大型灌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所以长期以来传统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其弊端得以不断显现出来,已越来越无法适应当前灌区的发展和需要,所以对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具有迫切性。加快对内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实现定岗定编,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并将责任具体到个人,从而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改革水费收缴制度。在我国灌区管理体制中受计划经济影响较严重,长期以来都体现其公益性质,所以人民群众对水的成本缺乏认识,这也导致灌区由于水费的不到位,而长期处于亏本经营的状态,对于灌区的工程也缺乏必要的维护和养护。

2.2积极降低成本,切实落实补贴制度

需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管理,做好农田的蓄水保水引水措施,尽量减少抽灌。如果不得不采用抽灌,要科学合理地安排,积极引进科学先进的灌溉方式,在灌溉时间安排上,要科学合理地做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充分利用利益驱动做好灌溉,切实增强农户进行灌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进行水管体制改革,切实落实公益性补贴政策,尽可能地提升水管单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不断夯实基础,提高队伍素质

做好灌溉配套设施建设。在灌区配套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大投入,不断夯实灌区配套设施基础。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切实改进灌溉方式,尽可能地节约水资源,切实减轻灌溉的水电费负担,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在大型灌溉区中,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减少管理漏洞,切实加大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作为灌区管理单位,要在研究灌溉制度、面积统计等方面加大投入。提高管理队伍素质。要畅通灌区管理队伍人才队伍引入渠道,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人,光明的事业发展前景引领人,科学有效的方法鼓舞人,加强职工业务培训,将培训成绩与绩效考核相挂钩,最大限度地调动水管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要采用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方式和晋升考核机制,将工作与经济待遇、岗位调整和职务晋升联系起来,不断增强灌区建设与管理队伍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2.4加强信息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现在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社会,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实现灌排自动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做到灌区资源共享,通过量化指标,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有效的依据。如可以利用水位流量计,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人工观测的误差,提高准确率,及时对流量进行调节,最优配置水资源,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3结束语

社区建设论文范文7

首先,老年人更愿意和同龄、同阶层的其他老人交往,并且由于兴趣的不同,表现出同性聚集性;喜欢和活泼的孩子们交往,渴望和子女交流,又担心和他们有隔阂。其次,老年人参与的多为低运动量的活动。由于身体上的衰退,老人们活动的范围一般比较小,多数集中在住宅附近。最后,老人对空间的私密性要求更高。当老人在进行坐憩、下棋等不希望被打扰的活动的时候,会倾向于选择私密感较强的安静的小空间。同时,老年人极其念旧,喜欢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活动。

2促进老年人交往的空间特征

行走不便、视力下降等无法抗拒的因素,使老年人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产生了一系列特殊的需求。因此,老人们对住区空间环境质量的要求比一般人更为显著。

2.1易于到达的空间

随着时间的增长,老年人的行动能力会有所下降,因此,他们的活动空间必须是最近的路线就能安全到达的场所。万邦伟将老年人的出行活动分布圈划分为基本生活活动圈、扩大邻里活动圈、市域活动圈和集域活动圈等。其中基本生活活动圈一般为自家内院、宅间绿地、单元入口等。这个圈子是老年人最容易抵达的地方。将活动设施尽可能布置在家附近的位置,更能引发老年人活动的兴趣。

2.2亲切宜人的尺度

老年人对空间的私密性和安全性要求更高。在心理上,尺度适宜的空间能让老人更深切地体会到亲切感和安全感。扬•盖尔认为,在尺度适中的城市和建筑群,人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空间中的活动,而那些巨大的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在生理上,小尺度的空间使老年人能清楚的看见空间的细部和其他人的活动,并且不需要费很大精力就能去想去的角落。

2.3易于识别的空间

老年人视力和记忆力的衰退导致他们在短时间内无法接受过多的信息。为了不使老年人迷失方向,住区户外空间设计必须是易于识别的场所。例如单元入口的设计可运用不同的材质和强烈的色彩进行区分;中心广场可以在空间中增加醒目的标志物帮助对焦,增强老年人对空间距离的感知;在拐角处以及高差变化的地方要用不同的色彩和材质,帮助老年人更好的识别空间的变化。

2.4完善的空间层次

奥斯卡•纽曼在《可防卫空间》一书中提到了关于空间层次的关系,即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的组织模式。在住区内,交往空间的层次主要体现为,中心广场、绿地———小区道路———组团绿地、院落活动场地等———单元入口、室内。由此给不同的老年人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方式,这样有助于老人们选择适合自己的交往模式,既可以参加聚会活动,可以与偶遇的人聊天,又可以在花下小坐、对弈。

3促进老年人交往的户外空间设计

3.1广场空间

广场空间是住区中老年人户外活动最重要的空间之一,是住区人群最集中的地方。广场应设在住区较为中心的位置,方便住在各个角落的老年人到达。广场的尺度在满足活动需要的同时,不可太过空旷,尺度适中的广场可保证场地的亲切感,同时避免夏季的日晒和冬天的猛风对老人身体造成伤害。广场周围应保证一定的绿化率,否则容易造成老人迅速通过或只是呆在广场边缘,不愿意投入活动。茂盛的植物和多样的设施既可避免广场单调乏味,又可以让老年人一边活动一边欣赏风景,使老年人觉得心情舒畅。

3.2步行空间

为了老年人的安全考虑,住区内的道路宜采用人车分行,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步行空间。步行空间包括中心绿地、广场和各级道路的人行道。步行空间设计得是否得当对老年人出行的频率有着直接的影响。首先,道路必须通畅平整,采用防滑材质铺地。过于曲折或高低不平的道路会对老年人活动的安全性造成影响。其次,道路要富于变化,避免景观重复性,增加层次感,让老人散步的途中不感到单调乏味。再次,对于记忆力衰减和感知能力下降的老年人来说,道路的可识别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道路节点或拐角处设置小品、雕塑等识别物,可以增强老人对道路的识别度。此外,步行道的沿途需要设置休息空间,方便老年人随时休息。

3.3单元入口空间

单元入口空间是连接室内和户外的过渡空间,是衔接私密和公共空间的半公共空间,方便老人进出室内外在此适应环境和调整心理。同时也是出入的必经之地。扬•盖尔认为:“紧靠宅前哪怕是很小的户外区域,也比不易到达的较大娱乐区域有更多、更广泛的用途。”单元入口不可过于狭窄,除通行之外要有一定可以活动的区域,并设置可休息的空间。入口处要设置雨棚,有利于室内外更好的融合,同时方便老人在天气恶劣的时候既能躲避风雨,又能欣赏外面的景致。

3.4健身活动空间

老年人的健身活动空间主要包括运动场地和健身设施。运动场地包括各种球场、跳舞等集体活动场。场地之间可用灌木分隔,避免互相影响,又不会遮挡视线,注意周边景观的设计和场地的朝向,为老年人创造舒适安逸的健身环境。健身设施可结合运动场地布置,活动设施应具有多样性,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设计应符合老年人的尺度和运动强度,并使用防滑材质。活动空间的周围应提供休息的座椅,方便老年人长时间逗留,并促进老年人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的交谈。

3.5无障碍设计

恰到好处的无障碍设计,既可以使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得到很大的便利,又可以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在出入口、亭子等有高差变化的地方,除台阶之外,还应设坡道和扶手,方便坐轮椅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安全活动。坡道和台阶的设计要平缓,过陡的坡道和过高的台阶都会对他们的行动产生阻碍。要注意的是,坡道并不是阶梯的替代品,要同时考虑到坐轮椅和不坐轮椅的老年人使用需求,因为对于不坐轮椅的老人来说,坡道反而更危险。

4结语

社区建设论文范文8

1.1水利设施存在过于陈旧的问题

在几十年的发展与建设后,我国的水利设施在农田水利灌区中获得了普遍的应用,并在实际的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对水利设施的保护工作中仍存在保护难度大以及保护工作不到位等相关问题。另外,由于农民对于水利设施的保护意识较差,在应用过程中甚至会不经意的对水利设施造成程度不同的破坏。

1.2在对水利设施的维护与管理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为了方便进行灌溉工作,在建设时水利设施大多是建在田边的,由于农田的面积十分大,水利设施具体分布也就非常的广。因此,对于维护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来讲,对水利设施进行相关的维护工作以及后续的管理也是非常困难的。由于农业生产自身所存在的特点,对于水利设施的使用存在着非常强的时段性,这就导致水利设施无法在健康的、稳定的状态下进行工作,甚至使水利设施无法正常使用或是直接被废弃。

1.3投入的建设资金不足

如果农田水利灌区想要获得一定的发展,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作为自身发展后盾。虽然现阶段中农民或是农业合作社对此项工作投入的资金逐年增多,但仍无法满足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的农业的要求。

2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2.1要推进对于问题措施的相关改建工作

在当下,我国现在正在使用或是现存的各种水利设施中大部分都存在着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是在十分优良状态下来进行工作的。但是,对于这部分存在问题的水利设施来讲,并不需要将它们废弃或是处理掉,通过一定的改建或是维修后,这些设备仍然可以正常地运行,将自身的作用发挥出来。通过一定的改建工作之后,花费较少的成本或是资金就可以使水利设施进行正常的运转,与重新进行水利设施建设相比较,对于水利设施的改建不仅可以对现有的设备进行充分的利用,还能够节省所花费的时间以及大量的资金,所以,对存在一定问题的水利设施进行相应的维修与改建,是现阶段中比较经济的处理农田水利灌区问题的一种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考虑对大片农田中的喷灌设施进行更换与维修,再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另外,在出现一定问题时还可以请教相关的专家,对于农田水利灌区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整合与处理。

2.2我国的政府部门需要增加相应的投入

在现阶段,我国所使用的水利设施的具体建设大部分都是由政府来承担的,在实际操作中依靠农民自身来进行水利设施建设的实际操作性并不强。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可知,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在建设上已经形成了种类繁多的投资模式。其中以中央财政及县级政府的投资力量为主,民营投资、省财政以及农民的投资偏低。在这里,中央财政的投资占总量的32%,市县乡财政的投资占29%,农民自筹的投资占20%,省财政的投资占15%,而民营投资在其中只占到了5%。由此可知,我国农民的经济实力水平并不高,如果投资压力过大就会使农民的建设积极性降低,所以农民投资能够增长的空间并不大,所以,加大政府对于农田水利灌区的实际投资十分有必要。

2.3要对农田水利设施在后期的维护以及管理进行强化

在对水利设施的具体建设以及实际使用过程中,不但要注意水利设施在工程前期的建设,同时也要注意在后期对于设施的管理以及相应的维护工作。我国乡镇中的水利站的恢复建设,可以起到稳定基层水利队伍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满足水利工程在建设以及管理上的具体要求。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