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土建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土木土建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土木土建论文

土木土建论文范文1

1.学时少影响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宽口径、厚基础”人才,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不少高校打破了原有的课程结构体系,建立了新的课程结构体系,增设了不少专业课程,并对课程的学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南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和杏林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施工课程学时从原来的72学时不断调整到现在的56学时,而工程管理专业甚至只有48学时,造成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现状。由于现在的土木工程专业是由原来的交通土建、建筑工程、桥梁工程等八个专业合并而成,教师无法根据本校学生的就业形势和发展状况进行授课,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只能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在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和接受那些对他们来说抽象、繁杂和陌生的课程内容,最终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2.实践环节效果欠佳

目前施工课程的实践环节,不少普通高校采取在大四第一学期开学初集中安排为期四周左右的生产实习,实习工地一般由学生本人或学校帮忙联系。由于生产实习工地大多由学生自己联系,往往会选择在家附近的工地。如果学生实习选择在不同的城市,甚至不同的省份,就给实习教师的管理工作造成了困难。加上普通高校本科生进入大四第一学期即面临较大的就业和考研压力,且由于实习时间较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见到的施工技术较为单一,施工工艺也不够全面,因此,实践环节的效果并不理想。

3.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考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考核方式多以考试来呈现,具有模式僵化、命题陈旧、题型单一、评分精确等弊端。虽然考试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公正性,但由于主观题型少,所以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不多,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阻碍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1.补充“四新技术”讲义

由于目前大多数教材内容陈旧,缺乏“四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等方面的内容,我院根据自身条件,采取先编写该方面内容作为讲义供学生学习掌握,再逐步增加内容形成教材的方式。在补充讲义的同时,拍摄施工现场“四新技术”的应用和环境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的视频供学生观看,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面对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我院采取课内和课外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仅对课程的重点、难点结合多媒体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对一些相对浅显的内容和视频资料则采取课外学习课堂答疑的方式。实践表明,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采取课堂教学的同时,我院结合自己的校区建设进行了一定学时的现场教学。学校近年陆续增加了一些基础建设项目,比如图文信息中心、学生宿舍楼、化工纺织楼、理科楼等。由于开工时间以及工期的不同,这些项目处于不同的施工阶段,教师结合课程内容进行一定学时的现场教学,并和工地的施工技术人员一起解答学生在现场提出的问题,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对施工过程有了更为感性的认识。

4.加强实践环节管理和实践基地建设

针对实践环节难以管理的问题,我院充分利用“地利”条件予以解决。南通是著名的建筑之乡,“南通铁军”闻名全国,高资质的施工企业比比皆是,施工队伍更是遍布世界各地,更需要大量的土建人才作为行业发展的支撑。南通大学作为江苏省与交通运输部共建的高校,利用“地利”条件,和将近一百家的施工、设计类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为我校的实践教学基地,解决了学生生产实习联系工地的问题,并且在实习结束后由实践单位给出评价意见。这样,不仅加强了实践环节的管理,同时提高了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5.多种课程考核方式相结合

考核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重要方式,既是学生学习的压力也是动力。为了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对土木工程施工理论教学的考核方式进行了适当调整,改变原来单一的考试方式,采取考试、小论文和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各部分在总成绩中的比重约为5:3:2。考试采取开卷的形式,注重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和要点的掌握。小论文题目不限,以理论教学中的难点和现场教学中的问题为出发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对小论文中的优秀者进行答辩,了解学生对所论述问题研究的深入程度。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够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而且可以发现其中的佼佼者。

三、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

实施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两年来,我院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建设、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课程建设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具有内容新颖、技术全面的教材,并且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学生培养方面,不管是已经毕业的学生还是参加生产实习的在校生,都得到用人单位和实践单位的普遍认可,并且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率连年达到100%(包括升学),始终占据在南通大学学院毕业生就业率排名的首位。师资培养方面,由于任课教师要讲授“四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等内容,这就促使教师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深入生产第一线去了解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有的教师参与了学校的基础建设,有的参与了施工企业的工程建设,有的参与了监理单位的工程管理,造就了一大批即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四、结语

土木土建论文范文2

关键词:土建类专业;BIM;协同毕业设计模式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为了考核毕业生的学习成果,判断其是否具备毕业资格而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进行的综合性实践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独立完成。毕业设计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理解、消化、运用,也是学生毕业迈入工作岗位前的一次重要演练。时代的快速发展、新兴技术的崛起、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使高校重新制定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对于土建类专业来说,跨专业多学科的协同育人方式更适合专业特点。传统的毕业设计已经无法应对工程教育的新机遇、新挑战,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因此将BIM技术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是对该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BIM协同毕业设计的实施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等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衔接,提高就业竞争力。

1传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检验学生本科学习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学生通过理论、设计、实习等课程学习掌握的基本知识,在本科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论文)中加以运用,完成由知识到成果的转化。由于毕业设计串联多学科知识综合性强,在培养大学生强化理论、创新意识、生产实践等方面作用巨大。土建类专业的毕业考核多以设计呈现,在最后一个学期毕业实习后进行,周期一般为14~16周。传统的毕业设计是各专业内部独立进行,与其他专业没有横向联系,主要以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安排设计任务,设计内容与以往课程训练相似度较大。例如工程管理专业,很多高校都采用制作投标文件的方式作为毕业设计任务,该设计内容在学习完理论课程后都进行过实践训练,而且往往由学生独自完成缺少沟通,没有达到学生社会协作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工作发展。现将传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1题目形式固定。土建类专业传统的毕业设计题目一般由指导老师提供,题目类型较为单一,设计内容相似,缺乏创新,不能适应实际工程类型的多样化。虽然所选的题目考虑了普遍适用性且为了满足毕业要求具备一定的难度与工作量。一方面学生不清楚题目的来由,缺少前因后果,易与行业需求脱节,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另一方面题目可能沿用多年,学生早已摸清套路,缺乏挑战性。

1.2指导方式受限。目前计算机与互联网发展成熟,毕业设计的指导多为线上与线下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以线下现场指导为主,线上答疑为辅。现场指导时,由于学校硬件设施的限制,不能满足学生一人一机与资源共享,且指导时间有限,不能保证每名学生都能获得有效的辅导,因此需要线上答疑来弥补。但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师生交流时间零散,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也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影响指导的效率与效果。

1.3缺乏学科联系。社会工作岗位对土建类专业的毕业生要求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外,更注重实践能力。一个工程项目的全过程需要多方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因此土建类专业毕业生还应具备一定的沟通协作能力。目前,各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甚至毕业设计都是在本专业内部进行,缺少专业间的横向联系。学生对其他专业不了解,缺乏整体建筑观,知识体系不完整,所做的设计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应用到实际,难以保证设计质量。例如,土木专业与水电专业将同一项目的设计文件合在一起会存在大量碰撞,这样不利于施工,会造成巨大浪费。如果专业间彼此熟悉、有效沟通协同合作就会避免这些问题。

1.4教师实践经验不足。高校青年教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实践工作经验,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也多是书本上的内容,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过于教条缺少变通。高校土建类专业一般培养的是应用复合型人才,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青年教师重视实践锻炼,但教学、科研的双重压力使其没有时间与精力进行实践,导致实践经验不足。

2BIM协同毕业设计优势

2.1打破专业间壁垒。实际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参与方众多,涉及的专业有规划、土木、给排水、电气、暖通、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没有哪个专业在实际工程中是完全独立的,工作中都需要互相配合。BIM协同毕业设计避免了不同专业课程设置的局限性,利用BIM技术模拟实际项目的实施过程,多专业学生组成设计小组完成同一项目的不同设计任务,组员之间互相配合,共同解决问题,多方向多角度检验设计成果,使设计结果更加完善,培养了学生的沟通、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

2.2选题来源实际。BIM协同毕业设计的题目都来自实际工程,可由设计院、施工单位、房地产企业等提供,根据指导老师的专长,以及学生的情况来确定。题目应避免陈旧不变的项目,最好是近几年有特色的工程,难度适中,类型覆盖面广,可选择性多。实际项目的设计题目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可以接触到真实的案例,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工程意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提高了实践能力,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2.3学习资源共享。BIM技术应用于教学对于学校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有较高的要求,建立BIM技术协同平台可以自由进行设计软件的下载与学习,最大限度利用各种资源,方便学生自学与完成设计。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的设计小组通过团队合作共享信息,突破跨专业知识体系,解决疑难问题并高质量地完成设计内容。指导小组中不同专业的老师也通过教学资源共享拓展专业领域知识面,让专业与专业之间没有边界,互相学习,补齐自身短板,提高教学能力。

3BIM协同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3.1设计选题。首先学校可以任命BIM学院或者在设计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学院担任牵头学院,由牵头学院组织参与BIM协同毕业设计的各专业,并由各专业提供真实项目背景资料作为备选设计题目。召开毕业设计选题会议,对项目的类型、可操作性、先进性、难易程度、工作量等进行讨论,判断题目的可行性,确定设计内容。毕业设计由于时间限制,不能依据项目的全过程按顺序进行,可将设计题目分为两大类:设计组与施工组。并根据已确定的合格题目进行归类划分。

3.2小组成员。(1)指导小组。各学院选拔出的指导教师应对毕业设计指导流程熟悉,参与过多届毕业设计,专业技术知识扎实,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若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时,可采用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企业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想配合的模式。这种模式综合了校内教师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企业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通过向企业导师学习能够提高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拓宽视野。每一指导小组中均包含所有参与专业的指导教师1名,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每位指导教师辅导的组数不能超过一定数量,该数量由教师人数与师生比来确定。(2)设计小组。设计小组分为设计组与施工组。设计组的设计内容主要是依据实际项目背景资料要求完成各专业设计任务,参与专业包括但不限于建筑学、土木工程、暖通、给排水、电气、环境等,每专业一名学生。施工组的设计内容主要是编制招标标投标文件,参与专业包括但不限于土木工程、暖通、给排水、电气、环境、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每专业一名学生。各专业主要完成翻模、施工方案、工程量计算及计价等内容。

3.3成果要求。在开题期间会将BIM协同毕业设计各专业的设计任务书下发,明确不同专业的设计内容、设计流程、成果要求、设计周期、资料格式等。细化评价标准能够让学生提前制定计划,理解透彻,思路清晰,有利于保证设计质量,使成果规范统一。具体的模型精细程度,出图标准、数量与计算书等依据专业特点区别规定。

3.4设计流程根据BIM协同毕业设计的教学大纲要求、各专业的特点,将毕业设计任务进行分解,对整个设计过程进行详细划分,确定专业分工,明确设计流程。设计组流程图如表1所示,施工组流程图如表2所示。

3.5监督管理。BIM协同毕业设计参与专业多,除各专业学生外还有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有效的师生配合,良好的协同过程,能保证毕业设计顺利进行以及设计成果的质量。因此对设计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可由教务处或督导组成立毕业设计监督机构,将监督管理工作分为平时检查与中期检查。平时检查要求指导教师上报每周8学时作为现场辅导学生时间,教师负责学生的出勤记录,学生需要填写周志并由指导教师签字。为保证各专业间的高效合作,每周要进行一次小组辅导,要求组内所有教师与学生参加。监督机构对平时检查做不定期抽查。中期检查在学期第八周进行,由各设计小组进行协同中期汇报,主要展示中期成果,阐述组内协同工作以及下一阶段工作安排,由监督机构以及各组组长给出建议与评价。在专业内部进行专业中期汇报,主要阐述专业设计内容及遇到的问题,由该专业的所有指导老师提出修改意见与评价。

土木土建论文范文3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土木工程

1引言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育中锻炼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最后教学环节,也是评价高校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指标[1,2]。本科毕业论文可以弥补以往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了解学生掌握理论和实践技能情况,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查阅文献、解决问题以及科研创新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创造条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工作的通知”[3]中指出:“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育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增强社会意识、加强科研训练和提高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土木工程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毕业论文应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特色[4]。然而,目前众多高校中该专业的毕业论文存在较大问题。鉴于此,本文将着重探讨存在问题并做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提升路径。

2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2.1选题与实践脱节

选取一定研究价值的课题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由于很多院校缺少与企业合作,校外实习基地难以结合实际工程,导致在选题过程中出现题目宽泛、针对性缺乏、选题偏离本专业知识或缺乏新意等现象。

2.2缺乏科学创新性

随着本科毕业生与指导教师比例的增加,指导教师名下的毕业生数量增多,以笔者院系为例,每位专业老师所带毕业生数量在7-15个,超过了高校毕业生培养和教学评估规定的5个要求,且教学大纲要求本科毕业以设计为主,科研论文不超过总数的10%。难以制定多元化创新课题,毕业论文基本上以“公式化”设计计算为主,内容较为单调和理论化,缺乏创新性,该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和满足国家对土木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2.3学生的重视度不够、论文时间冲突,存在严重抄袭或造假现象

本科毕业论文通常在第八学期开展,而大四是最忙碌的一年,很多学生同时参加研究生和公务员考试及工作招聘,与论文实验和撰写时间相冲突,使学生无法安心做论文。此外,一些学校流传着“只要找到工作,毕业论文都会通过;只要考研成功,毕业论文等级就是优”的说法,使学生心里轻视毕业论文,答辩前从网上下载往年学位论文、敷衍拼凑了事。

2.4缺乏教师的针对性指导

师生比的减少使许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繁重,无法针对每位学生选题和完成情况进行“一对一”指导;其次,青年教师虽然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和能力,但缺乏一线工程实践经验,不能将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有效传递给学生;再者,在现有教师职称评定中,较注重教师科研成果,使教师重视项目申报和科研而忽视教学;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多应付学校各种形式检查和表格填写,难以在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中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2.5实践能力差、论文不规范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注重课堂教学和灌输式讲授,忽略学生实践能力和主动创新能力的锻炼。对于实验课,很多学生抄袭实验报告应付差事,不能正确认识实验的重要性,科研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在论文选题阶段,学生是被动选题,缺乏对题目内容的主动了解;对于开题报告,往往是指导教师提供参考文献,学生缺乏主动查阅和搜集整理文献的能力;在论文撰写阶段,学生对研究方法、内容和写作规范缺乏正确认识,论文格式排版几乎不会。论文复制粘贴痕迹较重、缺乏原创性,尤其在论文绪论部分,即使学校进行重复率检索,有些学生也能通过技术手段避开。

2.6学校论文监管不够

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秩序散漫、平时作业抄袭、考前投机和考试作弊,这些不良学术道德为部分学生不认真查阅资料和做实验及论文抄袭埋下伏笔;此外,随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长,毕业论文各环节工作量相应增加,传统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显得效率低下,未能有效监控毕业论文各环节。

3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3.1提早落实学术导师制

大学生的理论学习由相应教研组负责,课程选修和课后学习计划均由学生自主安排,缺少教师专业指导。虽然有些高校开始安排导师指导学生选课,帮学生制订适合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的学习计划[5],但对学生学术缺乏有效指导。此外,大四课程很少涉及论文撰写规范和技巧的讲授,使学生压力很大,教师指导力不从心。为此,可以借鉴研究生导师制和选课导师制优点,对本科生整个在校学习阶段进行科研学术方面的全程指导,即建立本科学术导师制,且该方法在笔者学院开始试点。具体方法是先选择科研和教学良好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学生通过教师的学术报告选择感兴趣的方向,结合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自愿调配指导教师。学术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第一学年对学生学习计划、文献阅读进行总体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规划;第二学年安排学生参与高年级科研实践课题,尝试撰写学年论文,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研究内容,申报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第三学年根据申报书内容来执行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或指导老师课题,结合学年论文完成毕业论文综述或实验数据分析,并参加专业竞赛;第四学年完善课题相关内容,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

3.2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能力和水平是影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指导教师短缺和水平有限的情况下,高校应该优化和调整指导教师队伍,缓解生师比高给教师带来的超负荷工作;营造科研氛围,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研,给青年教师适当的政策倾斜;加大科研培训力度,提高青年教师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将论文指导成果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并纳入到教师职称评定量化考核指标中来。

3.3保障经费和实验条件

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论文主要是设计和科研试验两种类型,毕业生在论文执行过程中需要一定经费,用于文献检索、信息查询和图纸打印等,此外,做试验的学生需要购买试验耗材和试剂药品等。在指导老师科研经费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将直接影响论文质量。此外,由于试验仪器紧张,实验室管理人员常以教学试验为由,婉拒或拖延毕业生实验仪器使用,影响毕业论文的进展和质量。所以,学校应增加经费投入和科研仪器平台建设,必要时可采用教师、学院和学校经费配比方式。

3.4完善论文管理制度

学校和学院教务部门应加强毕业论文管理,包括时间、撰写规范、学术道德等。学校应制定严格考勤制度,确保足够的论文写作时间。在论文规范性上:学生按照学校统一的毕业论文格式规范来进行调整,仔细管理学术论文格式,诸如分级标题、目录等排版细节缺乏规范性。在学术道德方面,应大力度管理学术论文道德,对于抄袭严重的给予惩罚,不能为提高毕业率和就业率而放任论文质量差的学生毕业。

3.5规范答辩程序

应在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指导下,进行客观公平的论文评分,成立毕业论文答辩小组来负责毕业论文答辩。每一答辩小组由5名老师组成,参加答辩人员应有答辩委员会成员、指导老师和评阅老师。答辩前,按学生学号预先制定答辩日程安排表,学生按照时间安排来参加答辩;答辩过程中,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PPT阐述自己毕业论文或设计内容;由答辩小组老师提问与论文相关的理论知识、研究思路和结果分析等问题,指出修改地方。答辩小组的老师根据学生论文撰写情况、图纸质量、汇报表现和问题回答情况,对论文按百分制进行初评。为确保学生认真修改论文,答辩现场不公布评分结果,给学生2-5天时间进行修改,并由指导老师和阅评老师把关,所有学生修改后,再由答辩老师进行统一汇总和表决,给学生最终成绩。

4结语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是高校教师教研能力的重要体现。本文深入分析影响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路径。高校作为改进毕业论文质量的主体,需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学术导师制完善、论文管理和答辩程序等方面着手,规范论文写作、制定质量标准,对毕业论文进行全程监督。

参考文献

[1]闻亮.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4).

[2]蒋永生,邱洪兴,陈以一.土建类专业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4(1):22-23.

[3]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育部).教高厅[2004]14号,2004,4.

[4]高明生.工科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2009(2):51-53.

土木土建论文范文4

【关键词】疫情下;专业评估;毕业设计;线上联合指导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四川省教育厅《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方案》以及学校关于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确保停课不停学,稳步推进学校延期开学期间2020届本科毕业设计工作,保证毕业设计按照原教学计划正常开展。四川工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及时进行了毕业设计工作的大胆创新和调整,疫情期间创造性提出以专业评估为导向的“全团队”、“全过程”联合指导的“双全原则”线上指导模式,确保毕业设计保质保量、井然有序进行。抓住“每周线上答疑”主战场,以“专业评估要求”为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突破口,实施“毕业设计任务体系、指导方式、条件保障、教学资源互补、学生评价”全要素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打造“双师”、“高阶学习”。以“定期阶段性进度和成果检查”为牵引,开展学生线上自主进行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学业评价。通过本专业方向全覆盖、任务模块化、集中指导+各小组答疑、校内外联合指导等多措并举,全方位推进毕业设计个性化指导。并制定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毕业设计指导实施方案,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1毕业设计线上指导技术路线

为了贯彻住建部关于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及全过程造价咨询等文件精神,疫情期间本次毕业设计以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指导思想,积极推行教师“全团队”、“全过程”联合指导的“双全原则”指导制度。线上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教师团队由11位校内+23位校外具有工程经验、讲师及以上职称教师组成。按照各教师专业知识背景及研究方向,分为土建组、安装组、软件组等组别。依据毕业设计指导手册和任务书分解,将毕业设计任务主要分为基本任务、专业任务、其它任务三大类十一个指导内容。按任务属性进行集中指导、小组指导及单独指导。以帮助学生综合完善专业知识构架,教会学生如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实施以工作执业实操为导向的反推毕业设计指导思路。疫情期间具体指导方式见表1。

2毕业设计与专业评估要求对标分析

2019年6月21日住建部官网的土建专业评估通告〔2019〕第1号《关于受理高等学校建筑学、城乡规划、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评估(认证)申请的通告》中第四点提到:关于工程造价专业评估(认证)申请可按照《高等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文件(适用于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2017年版总第3版》(以下简称评估文件)要求撰写申请报告。本次疫情期间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是基于该专业评估为导向的探索和实践。

2.1“高等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认证标准”指标体系对标分析。评估文件中“高等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认证标准”第一大条指标体系“教学过程(一级指标)”中专门列有“毕业设计(二级指标)”项,包括“选题、指导、管理、质量”四类观测点[3]。以下针对四类观测点分别进行对标分析。2.1.1选题评估文件中选题要求如下:“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应覆盖所设置的专业方向;选题内容应符合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要求,毕业设计要体现综合性、工程性和实用性,毕业论文要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前沿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合理,累计时间一般不少于12周[3]。”毕业设计对标分析:(1)本次毕业设计选题主要围绕招标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竣工结算等)编制,覆盖所设置的专业方向。(2)选题内容符合任务书要求(备注:再次论证毕业设计任务书的重要性)。(3)本次毕业设计根据实际工程选图、多阶段任务模块化,结合市场体现了综合性、工程性和实用性。(4)本次毕业设计结合BIM技术进行数字化操作,迈向信息化,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前沿性。(5)本次毕业设计选图体量、难度及毕业设计任务书要求,体现了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合理。(6)本次毕业设计历时第七、八两个学期,累计时间不少于12周。2.1.2指导评估文件中指导要求如下:“配备足够的指导队伍,每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不超过10名;独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师应具有工程经验、讲师及以上职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3]。”毕业设计对标分析:(1)本次毕业设计共有34位(校内11+校外23)独立指导老师,均是具有工程经验、讲师及以上职称,符合评估文件中关于指导教师的要求。(2)本次毕业设计每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不超过8名,满足评估文件中指导数量的要求。2.1.3管理评估文件中管理要求如下:“有健全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及过程控制措施,并严格执行[3]。”毕业设计对标分析:(1)本次毕业设计有具体的毕业设计指导书、各选题任务书及技术路线等,符合评估文件中关于毕业设计管理制度的要求。(2)本次毕业设计全过程中有每次答疑过程记录、进度检查、质量检查、阶段性成果检查等一系列过程控制措施,符合评估文件中关于毕业设计过程控制的要求。(3)本次毕业设计严格按照管理制度文件和过程控制措施,进行规范化管理。2.1.4质量认证文件中质量要求如下:“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能够达到专业的毕业要求,有足够的工作量,与往届、同届毕业生不重复[3]。”毕业设计对标分析:(1)本次毕业设计未发现质量指标,但是疫情期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惰性,指导老师在过程中把控尤其重要。(2)本次毕业设计未发现重复性内容,如选题、模型、手工计量及后续成果编制文件等。

2.2“高等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认证专家工作指南”自评报告审阅对标分析。评估文件中“高等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认证专家工作指南”第二大条“自评报告审阅”第2.1.3条教学过程中“(4)毕业设计(论文)每个专业方向是否都有相应的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是如何审查的,是否有不同年份题目重复的现象,同一组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内容是否雷同。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要求,每周指导学生的时间是否有明确规定、有无记载。是否存有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及过程记录的相关文档[3]。”以下分别展开对标分析。毕业设计对标分析:(1)每个专业方向都有相应的毕业设计,符合要求。(2)毕业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教研室主任、学院领导逐级审查、层层把关,没有不同年份题目重复的现象,同一组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也不雷同,符合要求。(3)本次毕业设计历时第七、八两个学期,第七学期前八周要求指导教师每周进行至少一次的答疑及进度检查,要求学生做好过程指导记录。第八学期先后开展毕业设计中期检查、4月份进度计划安排,要求学生每日汇报毕业设计进度完成情况,指导教师每周向教研室主任汇报本组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每周指导学生的时间有明确规定、有记载,符合要求。(4)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及过程记录的相关文档完备,符合要求。

2.3“高等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认证专家工作指南”查阅材料对标分析。评估文件中“高等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认证专家工作指南”第三大条“考查”第3.4.2条查阅材料中“毕业设计(论文)资料包括毕业设计(论文)大纲、课题审查表、设计(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进度检查表、设计(论文)成果、评阅表、答辩记录表。”“毕业设计(论文)资料每位考查组成员均应查阅。当需要判断毕业设计(论文)内容是否存在雷同时,可抽取某个教师所指导的全部学生的资料;当需要判断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是否合理时可抽取不同成绩的学生资料。重点查看相对较弱专业方向和工程经验不足的教师所指导的毕业设计(论文)资料[3]。”以下分别展开对标分析。毕业设计对标分析:(1)本次毕业设计资料包括毕业设计大纲、课题审查表、设计任务书、开题报告、进度检查表、设计成果、评阅表、答辩记录表等,符合要求。(2)为达到上述有关资料查阅的要求,本次毕业设计对内容的雷同性做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对指导教师评审表、交叉评阅教师评审表、答辩评分表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教研室安排专业教师向相对较弱专业方向和工程经验不足的教师进行了帮扶指导。

3结束语

疫情期间以专业评估为导向的毕业设计线上联合指导模式是基于网络和在线技术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构建了线上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条件,积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推动了本专业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升线上线下教学能力,逐步建立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常态化机制,并且是符合专业评估要求的,实践证明是可操作的,为后续本专业顺利通过评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佘艳华,王德玲,黄文雄,等.基于专业评估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9).

[2]黄素梅,董作超.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背景下本科教学管理科学化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7).

土木土建论文范文5

在当前教育改革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中有50%相继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本文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何从企业引进人才和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等方面入手,探索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有效做法,并使之落到实处、长久不衰。同时阐述了校企合作与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以加快实现高校的转型发展目标。

关键词:

土木工程;校企合作;应用型本科

校企合作是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的实践环境,通过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合企业用工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教育的实质是企业帮助学校培训人才[1]。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且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离开了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学生就得不到真实的实践环境,技能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土木工程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土木工程校企合作现状

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职院校开始开展校企合作,本科院校也随之开展校企合作,目前校企合作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种模式:科研契入型、实习带动型、中介搭桥型、订单培养型。土木工程行业与其他行业有着很大的不同,土木工程实行项目管理承包模式。土木工程相关行业的特点是:产品固定,人员流动,以农民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管理人员粗放型管理。每个项目管理人员30~40人,每个项目接收实习生或者毕业生只有2~4人。这就决定土木工程校企合作必须联系很多家企业才能消化吸收。企业为了自身的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一般不愿意接收高校的学生来“短暂顶岗”。有些院校虽然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但是由于企业人员的流动性大和建设项目的不确定性等原因,使合作关系可能无法长久继续[2]。

1.2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在新的形式下,一方面企业求贤若渴招人难,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数量年年增加,学校又面临学生就业的困境。重知识轻技能、重书本轻实践、重给予轻体验、重接受轻反思、重分数轻内涵的教育方式已经成为应用型人才身心发展的严重障碍。面对中国制造2025规划、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国家提出一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观念到行动,转型刻不容缓。但本科院校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1.2.1教育观念、管理观念有待更新面对新的形势,视野不够开阔,思想不够解放,危机意识有,但缺乏改革措施,存在着转型工作被动、忙于应对等问题。

1.2.2师资力量较弱,科研意识能力不强,施工经验不足教师数量少,课程压力大,有上课的老师,没有科研的老师,来自企业的有经验的老师更少。年轻的教师比例大,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理论和实践知识都来自课本。

1.2.3基础设施较差,办学经费短缺增加一个土木工程实验室需要申请教育财政经费,程序复杂,手续繁多,从开始申请到运行一个循环要2~3年。土木工程实验室建立后验证性试验多,创新性试验少,试验耗材消耗大。仪器设备闲置,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真正的锻炼。

1.2.4学科基础薄弱,专业建设整体水平不高部分教材都是在互相参考,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平上,没有将工程项目上先进的技术及时总结进教材。

2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以上所述校企合作、人才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在修改培养方案时,与用人单位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共同设定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学年安排;共同设计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校企一体实践教学、科研服务及管理创新基地[3]。

2.1在教学运行模式上,根据土木工程各企业的不同要求改变过去惯用一统的“3.5+0.5”模式为“3+1”、“2+1+1”、“2.5+1+0.5”等多种模式

即改变常规三年半在校学习,最后一个学期实习的常规做法,利用第四年一整年进行顶岗实习或者第三年顶岗实习后再回学校有针对性学习专业课;也可以在校学习两年半,实习一年,最后一个学期回校学习专业课和撰写毕业论文。根据合作企业实际需要几种模式结合应用。

2.2运用“互联网+”思维,将“课堂”带进企业,将微课、幕课引入课堂,引入模拟仿真教学课程

有针对性地将原教学课程安排作调整,将部分课程带入企业教学。即在学生实习空余时间,由企业提供场所和教学要求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学校派任课教师进入实习场所为学生进行集中授课。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微课、幕课,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环境,是学生课外延伸个性化阅读和学习的载体,也是传统课程教学的有效补充。校企一同参与建筑模拟仿真教学课件开发,三维虚拟仿真教学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将干瘪乏味的文字变成动画,实现可视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更能弥补实验手段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提高。

2.3在教学课程中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单独开设试验课程

增加BIM建筑信息模型相关课程,增加结构建模辅导。将《材料力学》和《土木工程材料》等课程的试验课程内容整合,独立开设《钢筋混凝土试验》课程。将《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等课程的试验课程内容整合,独立开设《梁柱墙力学实验》。

2.4建设中心实验室,实现资源共享

由于土木工程学生实习地点衔接受到季节和项目的制约,以城市为单位建立大中型实习实训基地,可以将各高校相同专业的实验室整合,资源共享,共同管理。增加综合实训项目,由企业有经验人员或者退休老职工配合高校实验人员进行独立核算,制定实习实训项目,各高校每年上报到基地实习项目和实习人数,实验室人员按照项目和人数进行成本核算、合理收费。这样即可以解决学生实习企业难找的问题,又避免实验室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问题。

2.5校企合作落地生根,切实做到让新老实习生的交替无缝对接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关键在于高校要想方设法与企业协商找到共同的“结合点”,使其落在实地。使企业真正感受到学校实习生没有给项目带来负担,而是能够带来一定经济效益。为了做到既让学生能顺利进入毕业论文(设计)准备和寻找就业岗位阶段,又能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和运行,学校主动与相关企业协商,共同制定了完善的高低年级学生实习衔接方案和长效机制。上一届学生回校前派出下一届实习学生衔接上,只要项目施工,学生就不放假。

3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目前高校教师自身教育经验和工作经历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大多数教师自身接受的就是“重理论轻实践”的知识教育体系,本身就缺乏实践能力。其次,由于缺乏激励机制,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第三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知识积累不能适应本科教学要求,教师队伍引进企业人员数量过少甚至为零。打造一个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其目标是培养教育教学能力强,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等应用型人才,最终形成打铁自身硬的营盘。解决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建设一支“教师、工程师”等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3.1从源头入手,从企业引进高级人才

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公开招聘行业、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改善现有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

3.2着力解决好目前普遍存在的数量不足、生师比过高的问题,从企业外聘业师

高薪外聘企业专家进入课堂、协同授课,共同实施教学,加强课堂与实务的对接以及教师与业界的联系,培育校企合作教学团队。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目标,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项目化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4]。

3.3大力开展实践教育师资培训,鼓励年轻教师进企业“下场”锻炼

制定应用型教育教师培训计划,完善教师培养体系。引进来,引进专业培训机构、邀请企业专家进校开展培训。送出去,设立专项资金,与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培训基地;开展“教师企业研修工程”班,选派教师赴一线企事业单位定期挂职锻炼,使教师下厂制度化、常态化,达到教师主动要求到一线锻炼和服务的良好局面。鼓励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编写校企合作的应用性教材。

3.4开展教师“双能”认证活动,鼓励教师考职业资格证书

我国逐渐在建筑领域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以控制土建行业技术人才的准入选拔。实行“双证计划”要求中青年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中级以上职业技能证书或者职业资格证书。

4结束语

要想深入校企合作,就要打破常规,政策上给予激励。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实施青年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教师教学工作差异化考核机制,创新教师薪酬体系,提高教师与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制度;建立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机制;建立优化实训资源配置和管理的运行机制;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效果。最终形成应用型教师用应用型的课程体系(理论和实践),辅以应用型的教学资源,以应用型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的校企合作局面。

作者:彭军志 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葳.校企合作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现状研究与对策[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宋兆宽.关于全面型校企合作模式的思考[J].Occupation,2009(09):60-62.

土木土建论文范文6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姚治平先生首次明确的提出了土建工程中的结构控制概念,并在论文“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概念”以及以后的论文中都相应的指出了:应用结构的控制系统是一个解决土木工程这种安全性问题的可替代的方法,这为结构理论在土木工程中防震问题中提出了全新的方向。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内外的相关学者在土木工程的结构控制的方式、实验以及工程的应用方面都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工程结构控制概念可以解释为:通过对工程结构施加相应的控制体系,通过控制体系和结构来共同承担受震的作用,以此来调节和降低工程结构中的振动效应。

二、隔震控制技术

(一)隔震控制技术原理

在土木工程的建设当中,隔震控制技术就是对由地震所产生的振动对建筑的整体结构的隔离作用。工程中的防震体系基本都设置在工程结构的最底部和基础工程顶面之间,使得上部的结构和基础相分离。通过隔震体系来隔离地震波所产生的向上冲击力,延长工程结构的基本周期,从而降低建筑物的地震反应,是的工程整体的加速度变下,通过隔震系统来分担地震所产生的能量,以此来达到减震的作用。通过地震的反应图谱可以看出,随着周期的变大,加速度的反应谱慢慢的减小,通常在底层建筑的刚度很大,所以说周期变短,在发声振动的时候,输入其中的加速度很大,要是采用相应的措施来增加和延长工程结构的基本自震周期,让其还礼场地中的卓越周期,让工程结构的基频处在地震产生高能量的频段以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物输入的加速度。通过地震的反应谱可以看出,当周期变大的时候,反应的位移将会增加。

(二)对橡胶支座的运用

当前用在建筑防震中的橡胶支座是由橡胶片与薄片增强钢板,通过粘合和硫化加工而成的,通过现代化橡胶的化工技术的加工制造。它在水平方向上的刚度比较低,而在垂直方向上的刚度很高。这种规格的橡胶支座最早是在桥梁施工中被应用。建筑和桥梁施工所应用的橡胶支座在结构上基本是相同的,都有相同的结构动力学的标准和要求,也同样的具有耐久性、稳定性以及包含防火在内的耐受性等,在地震产生的能量冲击下,橡胶支座会隔离建筑体在水平方向的运动分量,而在垂直方向上基本保持不动。通过这种方法不但可以隔离因为地铁或者是公交所产生的高频率的振动,同时还可以防止工程结构不会受到地震或者是其他原因产生振动的影响。

(三)铅芯橡胶支座运用

土木工程中铅芯橡胶支座主要应用在叠层上,橡胶支座中间的圆形孔当中加入铅之后制成的,这是对橡胶支座技术中的一大改进。因为铅具有较低的屈服点以及很高的可塑性能力,可以使铅芯橡胶支座中的阻尼比达到25%~35%之间。铅芯它具有提升支座吸收能量的能力,保证支座具备湿度的阻尼,同时还具有增加支座的原有刚度。控制风反应能力以及抵抗微震的作用。

三、耗能减震技术

(一)耗能减震技术原理

土木工程中的结构耗能减震技术主要是在结构中的某部位安装耗能设施,经过耗能设施产生的摩擦,产生弯曲的弹性滞回的形变耗能或者是吸收地震中输入结构的能量,以此来降低主体结构当中的地震反应,有效的预防了结构产生的损坏或者是倒塌,以此来达到减震和控震的目的。而在装有耗能装置的底部结构我们称之为耗能减震结构。工程中的耗能减震结构都具备明确的减震机理、减震的效果较为明显。安全性能较高、经济较为合理、技术较为先进以及试用的范围较为广泛等特点。

(二)常用的摩擦设施

摩擦耗能器是依据摩擦做工所产生的能量的原理而制成的,当前应有很多种的不同的构种类的摩擦耗能器,例如Pall型的摩擦耗能器、限位摩擦耗能器以及摩擦筒制震器,摩擦滑动对应的摩擦节点在剪切铰耗能器等多种耗能器,摩擦阻尼的种类非常多,但是都具有较强的滞回的特性,滞回环为矩形,耗能的能力较强,工作的性质相对稳定。

(三)钢弹可塑性耗能器

运用软钢具备优良的屈服性能,运用其进入弹性的可塑范围之内的优良滞回特性,当前我国已经研发出来很多种的耗能装置,比如加劲阻尼设施、锥形的钢耗制震器、圆形或者是方框形的钢耗制震器、双环耗能节能器,加劲圆环状耗能器以及低屈服点的钢耗制震器等等,这种耗能器具备优良的滞回性能以及稳定性能,耗能的能力较大,长期稳定可靠而且不会受到环境和温度的影响。

(四)粘弹性阻尼器

所谓的粘弹性阻尼器就是通过粘弹性以及约束性钢板相互交替结合而成的,它是一种主要和速度相关联的减震装置。比较常见的粘弹性阻尼器主要是由两个T型的约束钢板,通过一块矩形的钢板夹在其中而成,T型的约束性钢板和中间的钢板产生了相对性的运动,使得弹性的材料产生一种往返型剪切滞回形变来提升结构中的阻尼,消耗输入其中的振动能量,以此来减小结构当中的振动反应。当前。消能减震技术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不但适用在新建的结构中,同时又可以用已经存在的建筑抗震的加固和维修当中。到目前为止,已经逐渐开始采取消能减震的技术,其中涉及到的国家有二十多个,比较早的在土木工程中运用消能减震技术的国家有新西兰、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最近几十年以来,各个国家对土木工程中的结构减震的控制和实验研究一直在不断的进行,并且在隔震支座的功能和改进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并研制出了较多的隔震系统中的新型材料和部件,并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了结构减震控制是可以有效的起到隔震的作用。

四、结语

土木土建论文范文7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优化

为应对新经济快速发展对新型工科人才的需求,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到要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1]。如何顺应新工科趋势,基于互联网开展实践环节,对开放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提出了新挑战。本文将探讨基于移动互联网优化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利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创新能力和持续竞争力的土木工程新型人才。

一、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分析

(一)实践课程的构成与实施现状

四川开放大学土木工程的实践课程由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四部分构成。生产实习为期2周,学生联系适合的岗位实习,完成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课程设计由学生根据选课情况及课程进度完成两项任务并提交成果;毕业实习为期2周,学生在项目上进行实地参观及调查,记录完成的工作并撰写实习报告;毕业设计为期10周,学生从多个备选版块中选择一个独立完成规定的任务。以上实践环节的实施从学生选课、指导教师选聘、实习单位的联系到实践成果的汇总、评分等均由各教学点组织完成,采用线下模式开展工作。

(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实践教学优势分析

1.开放大学具备优质的远程教育硬件软件

四川开放大学一直深耕远程教育,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汇集优质教育资源,具有覆盖全省的办学系统和信息化支撑平台。教师远程教育经验丰富,教学支持服务能力强。学生入学便接受开放大学学习网的使用培训,具有在线学习能力。因此,“互联网+”的实训手段在四川开放大学具有推广基础。

2.土木工程学生的工作性质便于开展实践教学

对500余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近80%的学生就职于建筑行业,超过50%的学生在施工企业工作。学生接触实际项目的机会多,具有较好的实践基础,加之国家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活动[2],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企业还可实现员工再培训。

3.成人学生的年龄构成有利于推广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手段

调查显示80%以上的土木工程学生年龄在40岁以下,能熟练运用现代远程教育依托的新媒体软件,对新型教学手段接受度高,喜欢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便捷的学习途径。接受调查的学生有近80%希望通过网络直播课进行学习,超过50%的学生希望通过网络虚拟实训平台完成实训,可见基于互联网的实训手段很受年轻学生欢迎。

(三)现行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实践环节实施细则操作性不强,实践常流于形式

目前实践课程的实施细则不能体现新工科的培养目标,未结合建筑业发展趋势充分考虑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动态需求,也未充分考虑教学点分散、辅导教师专业能力不强及学生流动性大的特点。由于缺乏翔实可行的实践环节实施细则,实践课程对学生吸引力不够,考评不够严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差,导致实践环节的操作存在流于形式或质量不高的问题。

2.实践环节未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实施

目前实践环节一般采用线下模式实施。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需要线上线下协同作用,通过信息技术用更生动的图像和视频、多样的文字、多元的教学手段开展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和更便捷的学习途径。

3.缺乏专业的实践课程指导教师

开放大学专业设置种类众多,各教学点的教师管理任务繁重,还存在跨专业管理的情况。加之学校专职教师与建筑行业实践有一定脱节,缺少一线技术经验。因此,缺乏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是各地的通病,必然导致实践环节不能有效开展。

二、基于移动互联网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策略

(一)结合行业新发展,动态调整实践教学培养方案

笔者对100余家用人单位的调研显示,有70%以上用人单位希望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增加适应新工科的课程版块,如智能建造、BIM技术等,近80%的用人单位希望学校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来以加强其实践能力。同样,对500余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0%以上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并掌握建筑工程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对此,教师团队应结合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展开教研,走访建筑行业单位,结合实训基地条件以及信息化技术手段动态调整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在此,以BIM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为例。由于BIM可贯穿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是工程信息的高度集成,为建设项目各参与方提供工程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平台[3]。将BIM技术运用到实践教学中,为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提供线上实施平台。具体操作如下:指导学生依托实际项目,从图纸设计到工程造价预算,施工现场管理和项目运营维护等进行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模拟[4]。这种利用BIM可视化及全过程模拟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实践。另外,学校争取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校外BIM实训中心,此中心为学生提供毕业设计课题,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施工管理中,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二)完善线上教学平台实践课程教学资源

首先,在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上完善线上文字资源,让学生有章可循。从实践目的、实践方式、任务量化、进度安排、实践成果、参考模板等方面提出详尽的要求,形成学生易理解、易操作的实践实施方案。其次,增设视频资源板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实践课程的课内视频,着重讲授理论知识、任务下达和成果要求;二是实践课程的课外拓展视频,聘请校外专家针对工程实际案例进行施工工艺、项目管理经验分享,开拓学生的视野;三是由课程教师、现场工程师以及信息技术人员组成专业团队,在项目现场开设直播课,对施工流程的重要节点及工艺进行讲解并录制视频,优化后上传课程网页,同时根据视频中的知识设置在线考核板块,学生观看视频并完成考核后可以认定一定的实践课程学分,帮助没有实践条件的学生完成生产实习的环节。再次,利用学习网实践课程论坛,定期开设教学活动周,主持教师分享优秀项目的施工工艺、方案等,并组织学生围绕既定主题展开讨论,学生撰写总结报告,可以作为课程设计板块中社会调查报告的成果。

(三)利用实践课程公众号实施课程管理

四川开放大学土木工程成人学生50%以上就职于建筑施工企业,工作流动性较大,80%以上的把微信作为主要社交工具。笔者拟开发“土木工程实践教学”微信公众号,设置“课程主页”“互动课堂”“虚拟实训”等版块。“课程主页”提供实践课程目录,学生点击所选课程查阅实践任务及要求,还可链接进入开放大学学习网学习线上课程资源;“互动课堂”会展示视频资源、提供直播课堂链接或是课程论坛入口。“虚拟实训”提供土建类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链接入口,学生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实训模块操作,实现碎片化学习和实训,可极大提高学生实践兴趣及学习效率。

(四)开发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线上管理平台

专业负责教师与信息技术人员组成团队开发土木工程毕业论文线上管理平台,实现任务书布置、开题报告审核、各稿批阅、查重、评分等环节的在线完成,学生和指导老师的互动及修改记录均在系统中可以查阅,最后的论文成绩链接入学校实践环节系统进行归总,可省去地市州分校录入毕业论文成绩的工作并避免出现漏登、错登。

(五)合理高效利用虚拟仿真教学实训平台

调研表明超过50%的学生希望在虚拟实训平台完成实训,由于建筑类成人学生工作地分散,地市州实践教学硬件不足、师资匮乏。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渐成熟和在线教育的进一步推广,相信虚拟仿真教学实训在未来会成为课程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我校于2018年采购了“施工工艺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包含50个知识模块,设计较人性化,软件重现施工场景,以游戏任务的方式进行,配以文字和语音解说,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指导老师根据实践教学需求设定必修及选修模块,学生进行菜单式选择,在线学习后在三维仿真场景中完成实景考核,系统进行评分和解析,最后提取成绩数据作为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板块的成绩。

(六)加强实践教学监测,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手段

目前考核主要依托教学点收集实践环节纸质成果及教师的成绩考核表,汇总成绩并上报省校,存在监测力度和考核维度不足的情况。基于互联网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实施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手段以及加强教学监测提供了便捷性。鉴于实践环节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原有考评方式可以调整为线上签到情况、小组讨论表现情况、收看直播课记录及考核成绩、虚拟仿真实训软件使用及考核分数、线下实践报告、企业评语、指导教师评语等多元化方式,为各个项目设定权重计算合成分数对应各个实践环节课程。由于考核内容增多,教师参与度高,考核维度广,考核评分更能反映学生真实情况与课程成绩[5]。

(七)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以适应线上线下实践教学

1.建立实践课程双导师制

基于新工科的要求,土木工程实践课程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设立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可以发挥不同导师各自优势,更多维度对学生进行培养。校内导师从线上教学的角度讲授专业理论知识,校外导师侧重于线下培训学生实践能力并参与线上课程的资源建设。为保障长效运行,学校应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可由课程辅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6]。

2.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配备“双师型”教师

四川开放大学建筑类专职教师较欠缺工程实践经验,也较少对BIM技术开展教学和科研。对此,除积极引进交叉学科教师以外,还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行业培训及学术交流,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逐步完善教师队伍结构[7]。同时,学校层面要给予政策支持,鼓励教师通过考试获取执业资格证书并定期参加继续教育培训、进入普通高校或建筑科研机构深造,加强教师与行业的联系与互动,提升专职教师的专业学术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

3.加强辅导教师实践环节教学培训

四川开放大学拥有20所市级开放大学、127所县级分校,1万余名土木工程在籍学生分布在全省各地,但缺少专业辅导教师。对此,省校要组织各地辅导老师参加实践环节教学培训。一是利用开放大学信息化支撑平台在“云教室”组织云端视频培训;二是利用网络会议开展教学研讨和答疑。培训的重点集中在实践环节的流程、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线上实践、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等。如此,搭建好省校主持教师、分校责任教师、教学点辅导教师的三级教师体系,为顺利开展专业实践保驾护航。

三、结语

土木土建论文范文8

关键词: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应用型人才

1概述

众所周知,地方应用型高校一般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相关行业为己任,以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1]。在“双一流”与“双万计划”背景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成为高等学校建设的必经之路[2]。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研究型“双一流”高校不同,并不是追求“世界一流”,而是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实际条件,明确服务面向和专业定位培养,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一流本科专业是一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只有真正把一流专业建扎实、办出高水平、办出特色,才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目标[3]。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因此在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做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举,相互促进、相互融合。2017年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土木工程学科成功入围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B类)名单。2019年土木工程专业成功申请了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在一流学科以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土木工程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无论是一流专业学科建设,还是一流学科建设,其最终目的均为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更应该聚焦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探索依托专业教学、实验与科研、工程项目等适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育模式[4]。实践证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需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系统的课程体系、合适的教材、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还需要将学生实践活动以及教学方法与创新实践等实现整合。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性强、涉及学科多且广,因此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融合程度直接影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经过近几年不断地实践探索,我系在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互促互进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多元化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深入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培养计划,改革课程体系、拓展实践教学,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以及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教师队伍等方面。

2问题现状

2.1师资、教学资源

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人数增多,我系平均师生比在1∶20左右,曾经一度达到了1∶25的严峻局面;我校属于民办独立学院的办学性质,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及设施设备相关的费用等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学费,办学经费的问题会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由于我校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2.2专业培养计划以及课程体系

办学之初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是在母体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稍加修改而成,课程的设置虽然进行了修改但与母体学校相差不大,课程多且难度大,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难度和压力。这样专业培养计划无法实现因材施教,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实践教学环节不足。此外,课程选择、类型划分以及比例设置缺乏合理性,尤其对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以及跨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更是缺乏科学性地安排。

2.3实践创新平台

办学初期教学安排主要是根据培养计划设置的理论教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实践课程。教师疲于备课、上课,忽视了学生第一课堂以外的实践教学活动,缺少课外的实践创新平台,特别是缺少与知名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实训平台等,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实践能力培养不足、校企融合深度不够、与社会需求脱轨等问题。

3改革的措施与成效

3.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方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进分层次,增设针对考研学生的提高课程与教学环节;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坚持不懈地狠抓立德树人、教风与学风建设,强化教师严谨治学、敬业精神及培养人才的使命感;健全教学规范化制度,优化教学过程管理,完善《教师听课制度》《教学业绩年终考核制度》等文件,落实备、教、批、辅、考、评等各环节的过程管理;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坚持督导和学生评教两个维度的教学效果评价,形成了“问题反馈、跟踪督改”的质量监控闭合体系。通过金课、专业课程思政、互联网+教学模式等课程建设,优化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多元化教学体系的实践,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明显的提高,专业的创新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显著地增强。我系在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开展专业建设,在课程体系融入数字化、网络、大数据、5G等新技术的教学方式,着力建设一批省级“五大金课”和一流教材。目前已经建设了省级一流课程3门、编著了省级教材1部,主持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17项。

3.2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的优化

人才的专业培养计划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文件,是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5]。培养计划的制定要基于高等教育运行规律,反映社会和时代需求,体现专业自我特质和特色,将构成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诸多要素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机组合,以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6]。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不断地让我们认识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要对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优化。优化专业培养计划要充分掌握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及生源的特点,同时也要注意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目标性和高效性,既要依托母体学校的学科优势,又要具有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自身的特色。在专业培养计划优化调整过程中,实现土木类人才培养计划、理论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有效衔接,实现专业与企业、学科与行业紧密结合[7]。根据地方行业对复合型土木工程应用人才的需求,我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融入经管、商务、轨道交通等学科的内容,实施“土木+工商管理”“土木+轨道交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为复合型土木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的目标设置相关的课程。专业课程中既要充分体现基础性知识,也要体现出全面的专业性知识,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根据土木工程行业的需求,我系在传统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基础上拓展了专业特色课程模块方向,开拓了建筑设计、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建筑结构智能检测四个特色课程模块。同时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以课程群构建了教学团队以提升专业建设和教学的水平。目前建有混凝土教学团队、钢结构教学团队、BIM实训技术教学团队等。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系积极推进教学成果的完善和深化,一方面积极进行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另一方面结合互联网+元素,建设在线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编著国家规划教材等。在此基础上,我系积极探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主要教育学生要有工匠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等。

3.3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

主要体现在提高实践教学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比重。课内的实践活动主要为与课程设置相配套的教学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专业实验、数值仿真和现场试验等环节。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经过近几年一系列的针对实践教学的改革活动,我系实践教学学分在培养计划总学分中的比例从原来17%增加到了25%。目前,全国土建行业和相关企业都极度缺乏BIM应用型人才,具有技能的本科人才已经成为行业和企业推进BIM发展的制约性条件。针对社会和行业反馈的需求,地方应用型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保质保量地培养一批具有专业背景的BIM技术人才输送至社会及行业。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正式启动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8]。我系对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进行调整,将“1+X”中X(专业技能与特色)“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建筑装配化技术”纳入专业培养计划。BIM实训课程充分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培养体系,内容完全覆盖了“1+X”BIM证书所有的考核内容。此项教学改革探索了独具特色的、本科阶段的专业+技能教育培养模式,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其次,利用毕业设计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作为本科生培养阶段最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毕业设计往往仅针对土木建筑全过程设计中的某一环节(如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水电暖设计、概预算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进行训练,对于行业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有所欠缺。土木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需要土木类技术或管理人员掌握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全过程内容,其对各个环节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毋庸置疑是决定项目成败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在本科生毕业设计中进行基于设计、施工一体化全过程设计的毕业设计实践训练。在全过程毕业设计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将本科生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总结,例如通过建筑设计环节总结房屋建筑学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基坑设计环节总结土力学、地基基础相关课程知识,通过结构设计环节总结力学、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砌体结构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设备设计环节总结建筑设备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施工组织设计环节总结土木工程施工、建筑施工、概预算等相关课程知识,最后将总结的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进行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通过全过程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再次,实践教学改革体现在课外的创新实践活动中。我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的新苗人才计划、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第二课堂等多样的课外实践创新活动。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需要借助平台才能开展,平台建设是专业实践活动开展的奠基石[9]。为了确保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我系搭建了本科生专业导师平台,在此平台上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科研项目、企业工程等专业实践等活动。专业导师平台营造良好的课外实践与创新拓展的氛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以2020年度取得的成绩为例,在第六届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系报送项目19项,其中获校级一等奖1项、省级优胜奖1项;在第七届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中,2项省级新苗人才计划项目获一等奖;在第八届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中,有3项入选省级新苗人才计划项目,17项入选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在专业类第二课堂项目中,23项专业类第二课堂获得校级立项。

3.4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

近年来我系积极推进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建设,实施了校-系两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进一步明确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思路,在完善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同时,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创建了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制订教学目标、培养计划和考核标准,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践项目,共同指导实践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共同管理实践全过程,共同考评学生,形成了校企共建、共育、共管、共评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平台上,实践教学的内容更为注重模拟和利用企业真实的生产工作状况;学生参与的工程项目、横向课题与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近三年我系与50多家企业、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产教融合共同体,近500多名学生在校外的26家实践基地实习与实训,多名教师到政府业务部门和企业挂职,几十名企业技术专家走进校园为学生授课和讲座。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强化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平台上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此外为了弥补高校教师企业工作经验的不足,通过专业导师平台,加强与企业合作,选聘浙江上嘉建设、浙江宝业、浙江绿筑、上海建筑设计院等多家企业的12名企业负责人或工程师担当学生的企业导师。

3.5重点实验室平台

以科研促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目前土木工程系利用土木与环境高性能功能材料市级重点实验室广泛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我系先后有100余名学生通过创新基金、教师科研项目和毕业论文等环节参与重点实验室的科研项目,本科生参与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10余件。专业教师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平台开展本科生毕业论文,此类毕业论文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校企合作的横向项目展开,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能够受到“真刀真枪”的科技创新训练,既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又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的效果。此外,我系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积极倡导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提高学术能力与水平,增强他们的科研项目申报以及服务地方企业的意识。2020年度我系新增9项纵向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市厅级基金项目6项。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2020年实验室新增横向项目12项。

3.6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积极物色并引进高水平人才。目前成功引进了教学科研俱佳的教授、国内外土木专业名列前茅的博士青年教师多名,我系的师资队伍质量、学术竞争力显著地提升。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我系加大人才引进的资助力度,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注重面试环节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综合素养、国际视野、发展潜力等全方位的评价;实施45岁以下青年教师4年个人学术发展规划制度,促进青年教师有路线图、有目标追求、有适度压力地良好发展;实施入职新教师旁听教学质量高的年长教师主讲的课程制度;实施专业教师听课、评课、试讲制度;要求新进专业教师参加系内每月一次的教学研讨会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授课技能,主要体现在专家听课、学生评课的优秀率不断提高以及青年教师主持或参与省级教改项目和人次逐年增多。此外,我系积极倡导教师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提高学术能力与水平,增强科研项目申报意识。近年来,教师获得国家、省市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工程项目增多,科研能力增强并带动了教学水平提升。第二,大力推进系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安排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我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60%以上,50%的教师具有企业高级工程师职称或相关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例如,土木工程专业拥有专业教师12名,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具有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和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教师6人,专业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4存在问题及总结

4.1存在问题

独立学院师资问题由来已久,是一流学科及一流专业发展的一大“软肋”。目前独立学院师资仍是以返聘的母体院校的派遣教师、公办离退休教师、刚毕业的硕博士生、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企业工程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等人员组成。教师队伍呈现出年龄分布不均,人才容易流失,队伍不稳的现象。加之独立学院正处于“转设”的关键期间,师资队伍的人才流失增多,师资问题依旧凸显。此外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也存在着方向不明确的问题,是培养“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创新应用型”还是具有技术的、复合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方向,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需要与企业和行业做全方位的对接,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完善课程体系,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

4.2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