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经营论文范例

生产经营论文

生产经营论文范文1

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要旨是将其融入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之中,而其前提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整合分散经营的土地,实现与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农产品市场的对接。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从未来的发展趋势上看,通过土地流转的方法实现耕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形式,它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还可以实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城镇化进程。但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机制有较大的影响,需要创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运营机制。

二、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影响

(一)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意愿与能力提高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本质上是发展适度规模的农业生产,它是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将细碎的土地耕作模式转变为具有适度规模的生产模式,形成农业生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经营组织。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可以形成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农田水利设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为确保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意愿就会加强。此外,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的强大,使经营者积累更多的资本;组织的创新还可以将社会资本引入农业生产,与分散经营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相比,经营主体拥有更多的资金保障和人力支持,可以建立与农田水利的战略合作关系,衍生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单位与产业,增强其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能力。

(二)减少了农业经营者与水利单位的交易费用

以农业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生产经营主体成立以后,可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将细碎的土地整合起来,通过组织的扩张,借助于组织对市场的替代,变市场交易为组织内的交易,减少了交易费用,避免了农田灌溉利益的纠纷。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还能够培育一批具有市场运作能力的经营者,在农田灌溉中,经营者可以利用规模效应,建立与供水单位的直接交易渠道,减少政府和其他中介组织的参与,实现交易成本的下降。

(三)降低了农田灌溉成本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形成土地的适度集中。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可以实现与农田水利灌溉的对接,有利于选择适合自然特点和农业种植的农田灌溉方式。农业生产经营者如果自建农田水利设施,如建设水井、池塘,则可以通过集中灌溉,提高水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单位灌溉成本;如果选择使用社会供水系统,如向水库等供水单位购买水,由于土地的适度集中,经营者为了节约用水,会修建和维护灌溉系统的终端沟渠,可以避免水资源的流失,而且减少了灌溉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田灌溉的经济外部性,这些都将降低农田灌溉成本。

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机制的创新

(一)加快农田水利交易的市场化改造

伴随着市场机制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传统的政府主导下农田水利建设模式也必将发生转变,取而代之的将是建立在市场机制下的农田水利建设模式。在该模式下,需要培育具有市场经营能力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形成合理的市场定价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为此,需要将一些具有商业价值的水库、塘堰和湖泊等设施通过经营改制,利用承包等经营方式,将其培育成为农田水利市场供给方,组建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田灌溉公司,开发适合农田灌溉的交易渠道和平台,并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市场交易方式进行农田灌溉。鉴于农田水利设施具有形成垄断的条件,而且因为自然环境、农业种植因素,其价格机制极为脆弱,为确保农业生产,需要建立确保粮食安全和体现水资源价值的政府主导型定价机制。而作为水利主管部门,不再从事具体的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责任,只须负责大型水利设施、水网、渠道等设施的建设管理,而且在相对农田灌溉中还可以发挥市场监管作用,制订农田灌溉指导价格,维护市场公平交易。

(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下,以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经营者通过土地的适度集中,利用土地、人力和机械等资源的规模利用优势,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率,由于经营者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能力增强,也有意愿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确保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还需要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弥补政府投资的不足和效率的低下。针对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特点,对于水库和大中型湖、塘、堰等设施,可以吸引具有建设能力和经营能力的单位参与承包建设;对于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可以建立专业的打井引水公司、农田灌溉公司等,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农田灌溉服务;为形成有效的农田水利市场,还可以组建专业的农田灌溉中介组织,建立供水单位与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联系,活跃农田灌溉市场,提高灌溉效率。

(三)建设适合规模农业生产的农田水利设施系统

生产经营论文范文2

该系统基于UCML企业级应用框架平台forASP.NET作为开发工具,结合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设计,利用射频识别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充分利用了建材公司现有的网络资源,具有高灵活性、高可靠性以及可扩展性的特点。本系统不仅能够解决企业地域广、应用分散等问题,而且可以实现远程管理和移动办公,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了方便。UCML应用框架开发平台(简称UCML平台),是一个面向框架、面向服务、面向套路的快速开发平台。UCML开发平台基于.NET体系,直接生成c#源码。开发平台涵盖了一个WEB应用系统业务开发的全过程。系统采用的B/S结构,运行维护比较简便,能实现不同的人员,从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系统实时数据采集采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实现。射频识别利用无线电通讯信号来识别特定的目标,同时读取目标中所包含的相关数据。RFID技术实现了非接触式识别,可以不受天气等恶劣环境的影响准确地阅读目标标签,并且数据读取速度极快,提高了数据采集的速度和准确性。

2.系统设计

2.1系统总体设计

建材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以UCML为开发平台,SQLServer为数据库管理工具,充分利用了建材公司现有的网络资源。通过汇集建材公司的地磅、原料进厂、配料系统、半成品生产、产品销售、设备巡检维修等一系列生产一线数据,完成了基础数据管理、地磅管理、质检管理、生产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设备管理、数据智能分析等功能。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实现了公司原材料入库、质检、半成品生产、配料自动化系统、库存、销售和设备一体化等过程的全流程管理。在质检取样、原料进厂管理中,该系统与地磅系统进行了无缝对接,并对生产产品的物料库存理论数据与实际仓储数据进行跟踪和分析统计。同时,系统能够自动分析峰、谷、平的用电数,并汇总到生产流程段,从而更好地控制生产能源消耗。通过对销售情况的统计,积累各客户产量需求的真实趋势以指导生产计划及原料采购计划的合理制定。

2.2系统数据库设计

根据建材公司的实际业务需求,需要对系统的数据库进行设计。本文设计的系统基于SQLServer2008实现系统数据库的管理,将空间信息映射到关系模型中,应用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将概念数据库转换为空间2维表的数据库模式,实现对空间信息关系模型下的管理,以及与其属性信息的统一管理。建材业务主要分为四个模块:质检、生产、销售和设备,而系统四个模块所管理的数据库表也是相对独立的,如下所示:

(1)质检管理

取样表、检验结果表、复检结果表。其中取样表与检验结果表是多对一关系,检验结果表与复检结果表是一对一关系。

(2)生产管理

配料日报表、料仓料位表、进仓原料表、干矿渣出库表、月末干矿渣表、期末结存表、物料出库表、产品入库表、结账管理表。

(3)销售管理

销售出库表、转帐单表、发票管理表。其中,销售出库表与转账单表是多对一关系,转账单表与发票管理表是多对多关系。

(4)设备管理

设备台帐表、开车时间表、巡检记录表、设备维修记录表。其中设备台账表与设备维修记录表是一对多关系。

2.3系统各模块设计

(1)质检模块设计

质检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将供货商送样信息、各原料来料取样信息、产成品取样信息及各种样品的化验检验数据录入信息系统,并对上述数据进行合格率分析,达到化验检验数据的实时传递,从而使得各级管理人员对化验检验数据的掌握更加及时、准确,最终达到有效地控制原料供货质量和产成品质量的目的。

(2)生产模块设计

生产管理模块是本系统的重点模块,主要管理原料及产品的入、出、存,对自动化系统的数据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给出配料各系统的统计报表及各种台帐。该模块可以优化管理建材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利用实时的准确数据对车间的生产流程进行有效指导。通过进出存管理,使得仓库物料存放由原先的杂散模糊变得更加透明规整。通过系统指导,仓库的信息管理更加及时准确。统计分析得出的生产报表为生产决策提供更为可靠准确的生产数据,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生产过程,提高了生产效率。

(3)销售模块设计

销售管理模块以基础资料管理为起点,通过地磅管理、提货通知管理、销售出库管理、销售发票管理、运费发票管理六大过程,完整体现了建材公司的产品销售过程管理。该模块能够真实体现并灵活管理销售商品库存,使销售部门及时掌握并控制产品的销售情况。通过建立全面的销售管理数据仓库,为销售管理人员分析客户、价格及销售业绩提供了方便。

(4)设备模块设计

设备管理,是本系统相对独立的模块,其主要功能分为以下几部分:设备台帐管理、开车时间管理,设备维修审批单,设备维修明细,日常巡检记录。该模块使得企业的各类大型设备及与设备有关的各类信息更可视化、系统化,设备管理员通过该模块可以充分掌握生产设备的使用状况,使得生产资源得到高效运作。

(5)系统接口设计

地磅系统采用RFID技术进行进销货车辆的数据实时采集,采集的数据存储于地磅系统的目标数据库中。系统可以在车辆行进过程中动态采集电子车牌信息。通过RFID卡自动调入所对应的车号、司机、货物名称、供货单位和收货单位等信息。由于地磅系统与其余系统之间信息不能够共享,从而形成了“信息孤岛”问题。而质检管理和销售管理两个子系统均需要读取地磅系统采集的车辆装载数据,因此只有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才能实现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本文采用OLEDB数据访问接口来实现质检和销售系统对地磅系统数据库的访问。OLEDB是一个可以连接不同数据源的战略性的低级应用程序接口,具有开放数据库互联(ODBC,OpenDatabaseConnectivity)的功能,也可以连接其他的非SQL数据类型。通过集成地磅数据采集系统,在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中利用OLEDB接口同步得到计量数据,实现了原料进厂和产品销售信息的自动化管理,并提高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3.系统应用

建材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可以监控建材公司从原料进厂到产品销售的全部业务流程,记录产品原材料的检测信息、设备使用信息、产品进销存信息以及生产过程中每个工序的人员、生产时间等信息。该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并加以分析,最终以统计报表的形式实时呈现各生产模块的工作进度,使得建材公司的整个生产流程透明化。建材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为建材企业带来的好处包括:优化了企业的管理模式,强化了生产流程的控制和管理;提升了企业各部门协同办公的能力,节约了生产成本并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企业生产数据的统计分析更加及时、准确,降低了干扰,使企业管理更有据可循;实时掌握设备的运行信息,使得设备维护部门能够及时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4.结论

生产经营论文范文3

1.1资源信息管理不系统

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计算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几乎影响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改变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为企业生产管理而设计的信息管理系统很多,在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某些企业设计资源信息管理软件时,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软件运行时资源难以共享、交换性不强,为管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起到了反作用。有些企业只盲目追求软件的大和全,忽视信息系统软件的专一性,致使软件不能很好地与企业管理变化融合。而更多的企业存在应用程度较低,还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管理的优势,没有完善的信息系统管理理念。

1.2信息化专业人员匮乏

当煤化工企业由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转换时,很多原有的管理人员IT技术能力有限,对信息管理流程尚不熟练,企业在对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做的还不够,造成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影响了企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发展。

1.3管理人员观念落后

某些煤化工企业的领导认为,企业发展刚刚起步,企业发展资金还较少,生产管理尚未形成制度化,因此,忽略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毫无疑问,对处于信息时代的企业来讲,管理人员的这种观念已经落后,在企业中,企业管理办公都需要用到计算机,如果不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企业很难跟上时代步伐,实现快速发展。

1.4生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煤化工企业生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对企业的生产安全是个巨大的隐忧,同时也难以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开展。有些企业虽有生产管理制度,但是却不能严格遵守,缺乏有效的信息系统管理,相关管理者不能及时掌握情况,以致出现管理与生产脱节的现象。

2IT技术对煤化工企业的意义

2.1提升煤化工企业生产管理水平

由于煤化工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劳动人员多、流动性也大,在信息纵横向传递时,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经常出现信息传递偏差现象,不能满足煤化工企业对生产管理的要求,这不仅限制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也会给外界留下管理混乱的印象,不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将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中,能够有效的解决技术密集型企业中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打破信息传递中遇到的壁垒,有利信息快速准确的传递,使煤化工企业的员工能够及时全面了解公司信息动态。企业依靠先进MES系统、LIMS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信息平台,并有专门的信息管理人才管理,为企业和员工提供资源共享的网络环境,提升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和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提高了企业生产管理水平,改善了企业形象,增加了企业的凝聚力。

2.2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将ERP系统应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能够将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充分平衡和调配,能够极大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ERP系统是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是企业在信息时代管理变革的发展趋势,能够满足企业资源管理需求。通过新的结构,ERP系统讲企业经营活动与客户需求及供应商资源完美的融合一体,表现了客户为中心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思想。ERP系统将企业本身、客户、供应商及分销网络组成的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联接为供应链,企业内部分有划分为协同作业的子系统。这样把企业与客户、销售及供应商融为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ERP从管理范围的深度上为企业提供了更丰富的功能和工具,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多工厂、多地点的跨国经营运作。

2.3提高信息安全性

每个企业都拥有自己的核心数据及工艺,这些都属于商业机密,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十分重要。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大量的信息会在企业间进行传递,传统的生产管理系统,往往会在信息沟通中出现不畅,造成信息传递偏差,甚至是重要信息的泄露,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还有可能对整个行业产生严重影响。正因如此,将IT技术引用到企业的信息管理中,运用动态、科学的管理系统规避信息传递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提高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同时还可以使企业间信息沟通更加及时准确,利于各个部门间的协调并进,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3IT技术对煤化工企业管理理念产生的变革

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在生产运营管理中的运用给煤化工企业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随着IT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煤化工企业生产管理的变革也势在必行,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管理可以让企业的生产经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来完成。将新的管理理念植入到新的信息管理系统,把数据库数据集中,不同数据库相互关联整合,对煤化工企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3.1信息资源管理理念的转变

将IT技术引入到煤化工企业的生产管理中,企业管理者资源管理理念的转变,促进了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改革,重新审视企业资源管理的作用,将企业的生产资源管理提到企业战略高度,加快企业生产资源管理的网络化与信息化,从管理方法、指导思想上深入转变。

3.2人性化服务与差别化管理

将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中,能够使企业管理者收集支配更多信息资源,使煤化工企业的生产资源管理更加差别化与人性化,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的优势,了解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因人而异并及时加以解决,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通过企业建立的信息交流平台,增加员工对企业的亲和力,营造人性化的企业文化,提高了员工生产积极性,使企业的生产效率极大提升。

3.3企业资源基础管理规范化

企业资源管理的基础是建立良好的规章制度,通过改革,促使企业规章制度的规范化。首先加强管理基础数据,有关标准更加规范;其次是重新确立企业的业务流程,对内部业务进行整合,有关流程管理制度化;最后是通过信息化的工具,使企业内部能够有制衡机制,更加有利于管控。

4煤化工企业在传统产业信息化进程中的对策

4.1加快推动IT技术在煤化工企业中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的利用率

IT技术在煤化工企业中的应用还比较少,主要集中于管理层面上,但是IT技术还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提高IT技术的利用率,不但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还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说,还应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能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因此还需要加大IT技术的投入,拓宽IT技术的应用面。

4.2加大对企业员工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的培训力度

对于IT技术的应用,企业员工经常会出现两种错误认识:一是仅仅将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理解为单纯的软件上的更新;二是极端的认为所有管理工作信息技术都可以代替。事实上,IT技术只是管理的一种手段,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是人。另外应该让员工意识到,信息技术不仅表现在硬件上,更代表企业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认识,推动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在煤化工企业中的良性发展。

5结语

生产经营论文范文4

1.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特点。

工商管理类课程最基本的一个特点就是活动性。工商管理类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理工自然科学类课程,也不同于一般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理论都是来源于对成千上万工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概括、总结、提炼和抽象,都是最具实际活动性的课程。正是因为来源于企业和市场经济的生产经营实际,使得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知识虽然是理论,但又不是一般的纯理论或纯学术问题,而是与实际情况存在极其紧密联系的应用性理论。与此相适应的就是,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就不仅仅只是知识点、基本原理等的识记理解,也不是如计算机、测绘、画图等一样的某一具体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应该注重其实际活动性,主要是注重与课程的理论应用性相关联的、工商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专业能力素质的养成,诸如专业阅读能力、专业信息收集能力、专业分析提炼归纳能力、专业写作能力、专业表达沟通说服能力、专业策划能力、专业组织能力、专业人际能力等等。一般学生和不少青年教师,尤其是缺乏工商企业实际锻炼经验、从校门到校门的研究生或青年教师,不少认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比较务虚和空泛,虽然授课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很多,但大多变成了讲故事,忽视或没有认识到该类课程教学需要达成的正是培养切合工商企业实际需要的能力素质,也没有把对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认识,上升到系统性的扩展学生上述诸多方面专业能力素养的层面。

2.工商管理类课程特点与形成性考核的契合性。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需要达到的目标,是工商企业实际所需的诸多种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而这些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采用实时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去训练。另一方面,形成性考核的特点正是注重过程、注重参与,注重过程参与中知识、技巧、能力、情感、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习得和养成。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工商管理类课程具备的特点、同这一特点相适应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及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形成性考核的特点具有天然的契合性。这一天然契合性为我们探索基于形成性考核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提示了有益的方向。

二、基于形成性考核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从注重过程参与中综合素质的习得和养成出发,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基于形成性考核的非传统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

1.注重阅读的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是无论如何强调也不为过的。工商管理类学生以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阅读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计划、总结、会议纪要、公司方针政策、调研分析报告、市场信息文献等各种材料。因此,在该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阅读能力尤其是专业阅读能力的训练是极其必要的。要运用广泛的阅读训练的教学方法,通过快速阅读、慢嚼阅读、课内阅读、课外阅读、自主阅读、任务阅读、专业阅读、业余阅读、精深阅读、泛览阅读、专门专题阅读、博闻广看阅读、教材阅读、专著阅读、学术论文阅读、财经评论阅读等等不拘一格丰富多彩的阅读训练,培养锻炼学生广泛的信息搜集、分析、提炼、综合、归纳、演绎、抽象等能力。

2.注重表达的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类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大量面对的是开放式、非结构化、动态性、人际谈判型的企业工作环境与沟通模式,具备较强的表达说服能力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提倡多问“为什么”。要通过采用提问回答、案例讨论、观点发表、三分钟演讲、五分钟辩论、谈判情景模拟、招聘面试实训等形式各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分析演绎、归纳总结、概念抽象等能力,锻炼经管类学生提出观点、收集论据、进行说服论证的专业表达能力。

3.注重写作的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类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尤其是想提升或上升到一定的管理层次,是需要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必然要面对不少专业写作活动。因此,仅只训练会阅读、会表达还不够,还要具备一定的形成文字、形成理论的专业写作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课外经典阅读等方式,要求学生写专业小论文、专业调研报告、专业心得体会、专业财经短评等,锻炼学生的专业语言写作能力。

4.注重团队合作的教学方法。

在当今的社会化大生产和高度专业化分工的工作环境中,工商企业的大多数实际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各部门、各项目团队、各科室小组的团队分工合作,相互协调配合才能顺利完成。但现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强调个性和自我,对团队合作的观念比较模糊。通过团队论文写作、团队调研报告、团队情景表演、团队困难解决等注重团队合作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对工商管理类学生形成团队观念意识、明白如何在一个团队中提升自我、发现自我价值、如何分工合作、如何互利共赢等都是很有作用的。

5.注重职业素质养成的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类学生以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表现出优良的职业素养,是需要经过大量和长期训练的。比如办事严谨,原则性与灵活性恰当平衡,工作与说话有条不紊,事情安排轻重缓急,职业形象明朗干练,精神风貌灵敏有主张等,都是工商企业商务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职业素养。而当代大学生实际上有不少养成的日常行为习惯是比较自由散漫,或者粗心大意,或者“差不多就好”,有时候甚至是玩世不恭的,精益求精的职业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因此,需要在注重过程参与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这不仅是让学生具备工商管理类专业所需的一些基本职业素养意识和能力,对学生整个职业生涯也都是极其有益的。

三、结语

生产经营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施工企业;项目;文化建设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对内可以规范行为、凝心聚力、拴心留才,对外可以提升企业知名度、品牌信誉度和市场认可度,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那么,企业文化从何而来?答曰:源于项目,归于项目。

一、项目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源泉基层项目是企业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是企业政策制度、战略规划、计划指令的最终执行者,能够最直观的反映出企业各项举措的适宜与否,也折射出员工最基本的需求和诉求,这些都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手资料。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能够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规范员工行为,使得企业上下一盘棋,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目标追求,那么,只有靠这种自下而上总结提炼出的企业文化才是最牢不可破的,才能够被广大干部职工普遍认同和自愿追随。

2.项目文化是企业文化落地生根的沃土项目作为企业的生产一线,不仅承担着生产经营的重担,也承载着优秀企业文化传承并发扬的重任,是最能够检验企业文化优劣的试金石。当然,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公司发展战略和文化发展规律、具有时代特征和企业特色、体现员工根本利益的企业文化体系并非一朝一夕,需要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反复打磨。项目以企业文化作为纲领和依据,打造兼具企业特色和项目特点的项目文化,不仅是对企业文化的有效实践,更是对企业文化内涵与外延的有效拓展。

二、项目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项目也是越来越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施工企业,项目遍布国内国外。由于项目生产任务繁重、项目环境较为封闭,人员流动性大,项目建设周期短等现实原因的影响,多数项目文化处于“拼装”阶段,部分项目文化建设从内容到形式雷同,具体表现为:项目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中心缺乏有效融合。项目文化建设与现场施工过程偶有脱节,为了赶进度抓生产而忽略文化建设时常发生,倡导的理想与信念不能很好地深入生产一线。对于部分项目员工,尤其从事群团工作以外的人员,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比较粗浅,甚至持有不配合、不支持、不参与的态度。项目文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在表层与形式、精神提炼与制度完善上统筹不一,将活动开展作为项目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尽管每个项目都有一些特色活动,但兼顾共性与个性、横向联系各项目之间的文化体系并未建立,缺乏对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难以突破就活动论文化的局限。项目文化建设缺乏包容性。项目文化建设的主要对象仍是企业正式员工,缺乏与项目所在地的融入。尤其是海外项目,受传统观念影响,在文化定位、理念培植、活动选择方面仍旧采用“中国模式”,缺乏对驻地国家文化研究和深度融入。随着企业国际业务本土化经营的不断深入,雇佣外籍员工从事管理工作已相当普遍,但却未能将他们很好地纳入项目文化之中。项目文化建设缺乏活力。活动载体相似度太高,以各类文体活动比赛、座谈会、张贴海报、论文征集等传统的文化建设方式为主。这些活动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有失活力,存在效果与教育的影响有限、活动的持续时间短暂、很难持久作用于项目等弊端,这与文化建设的初衷相背离。

三、项目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

1.做到“三个坚持”

坚持领导示范:有人把企业文化称之为“老板文化”,这就说明企业决策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备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力。所以,应善于根据项目的发展要求,从实践中提炼出核心价值观;通过领导的规范行为带领和影响员工贯彻执行,使得领导层成为一面旗帜,引领团队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奋进;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文化体系,及时引导、修正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全员参与:员工是文化建设的主体,这就决定了项目文化建设过程中应以人为本,突出参与感,采取人性化管理方式,改变传统的“家长式”管理模式;应尽量采取正面激励,充分运用精神和情感激励,营造和谐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关注员工个体发展,充分给予员工学习和培训机会,注重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完善的文化建设理念一般包含项目愿景、核心价值观、项目精神、领导班子建设理念、人才理念、执行理念、管理理念、经营理念等多方面,迅速搭建起完整的项目文化架构,实属“一口吃个胖子”,而且为了文化而文化也与文化建设的初衷相背离。所以,从项目实际出发,短时间内可以先确定总体规划方向,制定阶段性目标,提出具体执行措施,再配合生产经营中心工作逐项落实,这样在实践中搭建起的文化建设体系也更易于被认可和接受。

2.做好“三个融合”

融入主流文化:企业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一种,那么它就具备了延续性、继承性、时代性的特征。无论身处哪里,企业员工都应始终牢记自己是企业的一份子,代表的不仅是个人,更是企业形象甚至是国家形象,自然也应担当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所以,总结、提炼、培育鲜明的文化理念,符合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传承的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的基本价值取向。融入中心工作:项目文化根植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土壤,是企业文明的载体,记录着企业发展的轨迹,凝聚着全体员工的智慧。项目作为企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企业开拓市场、创利增收、擦亮品牌的重担,任何行为均不能游离于中心工作之外。所以,服务与推动项目生产经营中心工作是项目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融入本土文化:走出国门经营,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必须遵循项目所在国、所在地的文化特点,促进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特别是将“亲情、乡情、友情”的情感文化,“亲缘、地缘、业缘”的多缘文化,“饮水思源、反哺故土、回报社会”的美德文化,“共建中共享、共享中共建”的和谐文化叠加,加快企业本土化进程,达到以文化促发展的目的。

3.做到“三个突破”

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企业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项目文化建设要突出个性,就必须敢于综合传统精华融合现代元素,尤其是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统一标识及传播媒体的方式等,既要贴合时代需求又能彰显特色魅力,既要抓住时代脉搏,不满足于现有的文化积累,又要不断探索,赋予文化新的内涵,既不能死抱着老黄历不放,又不能只顾照搬仿效舶来品。一言以蔽之,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就是要在共性的涵盖和包容下,独树一帜。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文化的本质是熏陶,教育的根本在于影响,而熏陶和影响的连续性往往决定教育的实际效果。如果不确定文化建设的成效,可选用某个项目作为试点单位,尝试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标准化模板,并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再将其成熟的经验进行推广。突破载体的限制。各项目文化建设如火如荼,足以证明文化建设在项目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借鉴某一项目的成功经验,或者复制一套完整的动作,确实可以事半功倍,但也会有千篇一律、乏味空洞之感,所以,还是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既定的各项活动载体的基础上,挖掘新的平台与载体,在老活动中注入新内容;在预测职工兴趣热点上,超前设计,选准角度,推出精品式活动方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文化建设潜移默化的渗透力、春风化雨的亲和力、形象生动的感召力。

四、项目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项目文化建设归根结底是要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倡导“以企为家”,那么“家”的概念就是项目文化建设非常好的切入点,下面就围绕“项目与家”为例,简要阐述“项目与家”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与形式。

1.创建温馨之家,传递爱的力量主

要以落实职工福利政策为重要抓手,强调人文关怀,可以从加强职工食堂标准化建设、制定生活营地设施配置标准等方面入手,让员工感受到家的温暖。通过开展诸如“项目即家,我爱我家”主题征文和演讲比赛等活动,统一员工思想,提升建家理念,形成建家合力。让员工懂得互爱可以创造奇迹,合作方能实现共赢的内涵,进而激发热爱企业,忠于职业的操守和感恩情怀。

2.创建安康之家,倡导快乐工作

主要以安全责任体系建设为基本形式,加强施工生产安全工作,实现全年无安全责任事故目标;以综治维稳、员工管理为重点,引导员工遵章守纪,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建立应急救援体系,保障员工人身安全;以文体设施建设、职工之家建设和文化体育活动开展为重要抓手,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开展生活小常识、保健提示语短信发送和正气新风等正能量传递活动,确保员工身心健康,倡导健康生活、快乐工作。

3.创建文明之家,展现团队风貌

坚持文明形象治理,实行办公区、施工区和生活营地标准化管理,制作项目统一工装、标识牌、标语、宣传栏等,开展礼仪知识培训,推行员工持证上岗,展现团队文明形象;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升国旗宣誓活动,激发员工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4.创建学习之家,提升素质能力

建立阅览室,配置必要的文化设施,为员工业余学习创造条件;积极开展读书活动,营造学习氛围;积极开展技能竞赛和导师带徒活动,激发员工学技热情;适时组织业务知识培训学习,不断提升员工素质能力。

5.创建民主之家,营造和谐环境

通过推行厂务公开活动,进一步增强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透明度和职工民主管理意识;执行项目职代会制度,落实民主监督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设立工会主席信箱,开展工会主席接待日活动,收集项目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真实了解职工思想状况,及时帮助释疑解惑化解思想矛盾,维护项目和谐稳定。

6.创建效益之家,增进员工幸福

生产经营论文范文6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以及互联网的开放式体系结构在不同平台上的可操作性的实现,以ERP(企业资源计划)为代表的财务管理系统因为具备集成度高、信息处理及时和数据精确等特点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针对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

关键词: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

引言

在经济日益发展、生产规模日益增大的当今社会,任何企业要实现盈利目标,保持市场竞争力,都必须时刻对其生产经营管理的制度和技术进行改革创新。而在信息时代,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便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表现。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主体,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企业都面临着降低资金周转时间、降低库存水平、加快产品开发速度、改进客户服务水平、增强内部知识共享等任务,只要做到这些,才能使企业保持持久的盈利能力。而这些目标的达成,都需要有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支撑。在当今社会,已经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忽视信息技术对组织变革和核心业务调整的能力。信息技术确实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剧烈变革组织机构、客户服务和内外交流的重要力量。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就是改进信息资源的管理并通过信息资源的管理带动业务经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以及互联网的开放式体系结构在不同平台上的可操作性的实现,以ERP(企业资源计划)为代表的财务管理系统因为具备集成度高、信息处理及时和数据精确等特点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第一,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财务管理工作与设计、生产、供应和销售等业务环节是高度集成的。例如在ERP中,财务管理模块和系统中其他模块都有相应借口,能够相互集成,从而实现了财务管理与企业外部的相关环节的集成。实现了企业组织管理的“扁平化”改革,缩短了企业决策层与操作层之间的距离,也能促进企业资源的整合,使企业活动更加符合科学合理的管理要求。第二,通过信息技术系统的作用,企业的管理活动也能实现实时共享,使得每一操作流程和具体内容都能够实时反映在信息系统内,方便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使得决策部门能够及时作出反应,实施部门能够及时落实,防止出现因为信息滞后引发的各种问题。第三,经财务管理系统处理的信息还具有精确性和面向流程性的特点。经信息技术系统处理的信息都是精确的、不可随意改动的。且财务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控制可以直接面向具体的业务流程,也有利于业务流程的重组和整体的成本控制。

二、信息化建设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利用集成优势将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得企业的任何经济活动都能够在这一信息系统中实现实时的记录和反映,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真正做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准确核算。一般而言,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如下:第一,增强会计核算功能,助力企业经营管理。例如ERP系统能够在传统的会计核算功能的基础上增加现金管理、固定资产核算、多币制核算以及工资核算等功能,从而减少了传统报表编制的工作量,也保证了数据来源的唯一性和数据之间勾稽关系的准确性,最终优化了成本控制流程,为后期的成本预算和控制提供了准确的依据。此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还能实现业务流程的实时管理,使得所有的模块之间能够相互关联,保证数据处理的准确度,也让财务工作人员能够随时查询、核对业务信息,并根据业务发展情况进行财务分析、控制和预测,从而使财务工作的中心由对数字的计量和核算转变为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第二,提供企业财务和业务同步管理的统一平台。信息集成系统使得企业的产供销等所有的生产经营环节同企业的财务工作紧密相连,能够实现成本的快速跟踪控制,财务工作人员能够根据业务发生的情况实时做出核算和分析,有针对性地对成本要素进行有效制约和控制。此外,信息集成系统也能实现企业资金管理的统一化。财务人员能够根据企业的业务发展情况,决定企业资金的流向,而业务人员能够根据财务部门反馈的信息,完善和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资金占压成本,从而形成财务与业务部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使得信息系统内的信息更加及时、客观,数据更加准确、有效。信息集成系统还能优化整体的资金管理流程,使得企业的资金管理更加实时、有序,降低期间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得整个管理流程更加客观科学。最后,在财务核算和业务管理统一的基础上,还能更加准确地做好企业的财务预算工作,比较预算和实际执行情况的差异,做出必要的调整,以便企业的管理层对预算的执行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实时监控。第三,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透明化和扁平化。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最大优势便是在企业内部实现信息共享,在整个企业甚至企业集团内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在财务与业务之间也实现信息沟通。通过信息系统,企业内部可以实现包括公司盈利情况、投资回报、资金收益、关联交易等信息的共享,从而保证整个财务核算口径的统一以及对外报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信息透明化的基础上,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还能够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扁平化。企业的管理者能够利用集合信息管理系统来综合运用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决策。借助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管理层的决策能够更加有效。综上所述,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在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流程、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增强企业决策的透明化和扁平化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信息化建设在企业财务管理应用中的问题

在明确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当前企业在建设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在找出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对问题进行改善。目前,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建设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基础薄弱,从而不具备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条件。部分企业内部本来就没有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基本的财务核算流程无法理顺、基本财务数据不齐备、业务流程也较为混乱,在缺乏完善的生产、销售和管理数据的基础上,财务信息系统建设更加难上加难。

2.财务信息系统的内容设计与企业原有的财务制度严重不符。任何管理系统都根源于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在选择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时候能够结合企业自身的业务特点和管理需求,来进行具体甄别。照搬照抄进口软件,或是一味地依赖咨询公司,都只会造成企业管理更加混乱。

3.信息管理思想与技术系统存在脱节。表现有“模拟手工”财务系统和“信息孤岛”。前者是指企业信息管理的程度不够,仅仅将凭证录入、报表生成、往来对账这些手工业务通过计算机来模拟实现,并没有真正做到财务信息化管理。后者是指尽管实施了信息系统,但各个部门的系统之间仍然是相对独立的,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企业的财务信息仍然无法做到真正的共享。

4.财务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亟待提高。任何信息系统工作都需要有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来具体实施,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要求企业的财务人员能够在掌握合格的专业财务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相当的信息技术知识。然而,很多财务人员对信息技术不够熟练,从而导致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不能对系统模块功能和操作流程进行有效掌握,从而阻碍了企业财务工作信息化的进程。

5.财务系统的投入和维护成本较高,超出了企业的承受能力。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制粘贴的过程,而是一个针对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个性化定制过程,并且随着企业业务和规模的变化,这一系统都需要适时地进行更新,这些都需要高额的开发成本,从而阻碍了信息化建设的大规模普及。

四、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之完善路径

针对以上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建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完善:

1.企业管理者以及直接责任人应该对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有足够的重视和参与度。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表现为对ERP项目的投入提供及时、足额的资金保障,从公司的管理制度、操作细则上指导各层级员工统一思想,并带头解决重大决策问题。同时,建立其主要领导牵头的分工负责制,只有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予以足够的重视,企业的员工才能真正树立其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确保企业全体员工对财务管理信息化有足够的重视,从而充分调动其学习财务信息处理能力的积极性。

2.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选择上要“量体裁衣”,符合企业自身的实际需求。在设计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之前,要对企业的规模、管理结构、生产经营活动、业务流程等进行充分调研,了解自身特点,同时充分考虑企业的资金、成本、预算、往来账目等具体需求。为了科学地进行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需要对企业自身的管理架构有一个清晰地了解,之后还要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列出主要业务流程以及每个具体流程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样才可以使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当然,在完成系统设计之后,还需要对该系统进行数据测试,确保财务数据的精确性和严谨性之后,才可以将该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对于其间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3.实现技术和思想的接轨。在思想上正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亲身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站在系统用户的角度来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和建议。在信息系统的设计上,要迎合企业财务管理的特殊需求。在实施过程中,严格确保信息系统的应用覆盖企业经营的全过程。

4.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上尽量体现人性化,使信息系统的设计能够帮助企业员工更好地完成工作,而不是构成对其工作的牵制和阻碍。同时,注重加强员工之间的协作,尊重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激发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5.将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摆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结合企业发展的长远目的,制定计划,按步骤实施,加大对财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结语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握信息时代的特点,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对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管理水平以及提升市场竞争力都有积极意义。针对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

作者:秦佩文 单位:济源市国土资源局

参考文献:

生产经营论文范文7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独立学院应根据新型高等教育类型自身的特点,进行独特定位。由于独立学院是三类本科,所以应找到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弱势,并把它作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和突破点。从目前情况来看,普通本科生的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较强,实践能力相对较弱,而高职高专院校则恰恰相反。如此一来,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更扎实的知识基础、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因此,独立学院要在深入研究自身的服务对象、层次定位的基础上,区别于母体高校的培养目标,避免“趋同化”,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学合理地进行定位,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一线、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专业人才。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7〕2号)的文件精神,独立学院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制定与理论教学计划相符的实践教学总体建设方案,明确实践教学的建设目标,从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加强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专业实习、职业资格培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和启发性等特点,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意义。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实践环节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就业导向,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在一个基本目标下,有实践能力体系、实践内容体系、实践保障体系、实践评价体系4个体系,基础实践层、专业实践层、综合实践层、创新实践层、就业实践层5个层次,以及16项内容构成的实践教学闭环系统。

1.基础实践层

基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定位,独立学院可以安排计算机类课程实验、专业基础的大型作业和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三个环节。通过计算机类课程的上机实践,管理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的案例分析,会计学大型作业、统计学综合训练等实践形式,以及到企业实地参观实习,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专业实践层

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主要是完成各专业不同岗位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这个层面包括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三个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客户关系管理、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推销理论与技巧、营销策划等,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综合实践层

这个层次通过手工模拟、计算机模拟、沙盘模拟、毕业实习四个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各专业综合模拟训练、在校内仿真企业的实际操作和在校外深入企业一线顶岗操作。其中,经营决策沙盘模拟能全面模拟企业经营决策的实际,使企业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一体化,涉及企业战略、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在沙盘模拟中,学生可以担任CEO、研发总监、营销总监、采购总监、生产总监、财务总监等职务,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制订战略方案、市场开发决策、产品研发决策、产品组合和市场定位决策、生产决策、营销决策、财务决策,体验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经营决策思想理念、程序方法、分析判断、团队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在计算机模拟中,ERP软件系统是集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等子系统于一体的管理软件。学习ERP软件,可以使学生了解企业计划和控制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企业流程的优化和重组、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通过“分岗作业式”手工和计算机综合模拟训练,在校内营造企业的真实业务环境,做到实践内容仿真、操作流程仿真、实际训练仿真,达到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之达到尽快适应实际工作的目的。

4.创新实践层

这个层次包括毕业论文、学科竞赛和创业大赛三个环节。毕业论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能充分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文字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学生必须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其次,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了解学生的愿望和想法,帮助他们梳理写作思路,大力支持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观点。如果学生的选题方向和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相近,那么师生间的研讨和思维碰撞将迸发出对双方有益的创新灵感,提高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最后,教师要评定和表彰优秀论文,以此来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科竞赛是以竞赛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的自信心,它能有效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大赛即创业计划竞赛,是借用风险投资的实际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然后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商业计划。这是对学生高层次、高要求的综合培养。

5.就业实践层

生产经营论文范文8

【关键词】价值链;高品质期刊;知识服务;竞争优势

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提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1]这一论述不仅阐明了总书记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殷切期望,也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如何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记录和传播科研成果重要载体的学术期刊,既肩负着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使命,也承担着通过知识服务提高自身价值的重任。本文借鉴管理学的价值链理论,从知识服务的路径探索出发讨论学术期刊的高品质发展。

一、高品质学术期刊价值链的构成要素

迈克尔•波特把构成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分为五个类型,包括内部物流、生产经营、外部物流、市场营销和服务,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这五个要素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维持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企业[2]。根据学术期刊自身的知识生产与服务特性来看,学术期刊价值链的构成要素主要是内部物流、生产流通和营销服务。

1.作为内部物流的论文投稿

在价值链理论中,内部物流主要指外部资源向企业内部流动的过程,其中包括接受、储存、分配等。对学术期刊而言,科研工作者将最新研究成果汇编成文向期刊投稿,使学术期刊拥有审稿、编辑、校对的稿件资源,这是学术期刊内部物流重要且典型的方式。以论文投稿为核心的学术期刊内部物流体系在信息技术变革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纸质稿件寄送投稿的形式自报刊这一大众传媒创办之初便开始使用。这种投稿方式周期较长,成本相对较高,在寄送过程中还会出现稿件遗失等情况。从当前学术期刊投稿方式的统计来看,纸质稿件寄送的方式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以电子邮件为主的稿件内部物流系统开始涌现,大大降低了作者的投稿成本,提升了投稿效率。目前,科研工作者可以从杂志扉页、征稿启事或官方网站中便捷地查询到投稿邮箱地址。就专业性学术期刊来说,往往仅设置一个邮箱供研究者投稿,编辑均可查收;而综合类的学术期刊则会依照栏目分类设置多个邮箱,由相应栏目编辑查收稿件。科研工作者在投稿时,首先要确认自己的文章类型是否符合目标期刊的发文基本要求,再将论文投至相匹配的邮箱,这样才算完成了一次以论文投稿为核心的内部物流活动。近十年来,在线投稿系统的出现及广泛应用重塑了稿件的内部物流环境。有学者分析《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1年版)》发现,在所收录的1982种核心期刊中,采用投稿系统的有1016种,占比高达61%[3]。在线投稿系统的使用让学术期刊从过去的学术成果“接收者”变成“导航者”,期刊投稿系统会详细列出所需步骤与信息,如科研工作者的姓名、学校、职称、课题等内容,并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填写指导服务,帮助其最终完成投稿工作;编辑可以在登录系统后直观地看到作者简介、论文题目及摘要等关键信息,提高稿件分类的效率。同时,科研工作者也从学术成果的“投递者”转变为“跟踪者”,他们不再单方面地等待审稿的结果,可以通过投稿系统实时查询稿件的最新状态。由此,科研工作者对投稿这一内部物流体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性。从开始的邮寄纸质稿件到电子邮件投稿,再到现行的电子邮件投稿与在线投稿系统并存,新兴技术在不断提高编辑部与作者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在持续推动着学术期刊价值链的创新与优化。

2.作为生产流通的全流程编辑出版

价值链环节的生产经营是将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品形式的各种活动,外部物流则是集中、存储和将产品发送给买方的各种活动。就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流程而言,生产经营和外部物流环节在学术期刊价值链中相互融合为生产流通,即期刊从三审、三校到印刷出版的“全流程”,它是推动高品质期刊建设的保障。第一,三审着力保证期刊内容的质量。初审环节由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负责,初审要对文章做出全面评估,判断来稿学科分类、选题视角、文字表达与篇幅等是否达标,如果有一项指标不合格则会终止期刊生产环节。达标的文章会进入二审,这一环节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编辑室主任一级的人员负责,执行对稿件的评审。有时,编辑部也会组织相应的外审,通过邮件、微信等方式联系相关领域研究专家并咨询其是否愿意审稿,征得同意后以双方约定的传输形式将匿名版本稿件送由专家进行评审。匿名稿件原则上应隐去作者姓名、单位、基金项目等信息,以获得客观独立的审稿意见。审稿结果包括退稿、退改以及直接刊用,这些结果决定着生产流通是否继续。三审环节一般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社长(副社长)或总编辑(副总编辑)负责,以编委会的民主集中讨论方式对文章进行评价,确定其是否刊用。第二,三校着力保证期刊编校质量。编校质量考核一直是期刊考核的重点,近年来,出版局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期刊编校质量检查,其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对于这些编校问题,期刊编辑必须重视。三校工作的顺利完成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专业资质和专业态度,即稿件应由专业校对人员负责校对,专业校对不低于三个校次,且终校工作人员必须由本社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

3.作为营销服务的场域位置与传播推广

在迈克尔•波特看来,营销服务虽不涉及特定产品的生产,却以一种“提供”或“引导”的方式促使买方加入购买活动中,为企业创造利益,目的在于提升企业的软实力,让企业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传统学术期刊以内容分享为主要目的,但随着我国学术期刊数量的快速增长,增强营销服务理念、获得学界认可成为学术期刊的重要诉求。目前,学术期刊在营销服务层面多采用重视场域位置与重视传播推广两种并存的模式。学术期刊要想获得优质稿件和学术界的认可,需要从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中脱颖而出。对人文社科类的学术期刊而言,最为重要的标志便是学术期刊能够入选每隔三年评价一次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北大核心)和每隔两年评价一次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南大核心)评价目录。目前,期刊界已充分认识到文章质量和进入核心期刊目录可以产生良性循环。一方面,核心期刊能够吸引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投稿,获得更优质的来稿,从而体现价值链中的“引导”意义;另一方面,学术期刊的数据排名及学界口碑等也因刊发优质稿件而得以提升,不断接近高品质学术期刊的目标。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变革,借助微信等数字平台进行内容,形成营销服务的传播圈层已经成了扩大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常规实践。近年来,微信公众号的创办及运营已成为学术期刊行业的重点项目[4]。有数据显示,在2017年公布的754种南大核心期刊中,共有400种学术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开通率为53.1%;在1229种北大核心期刊中,共有649种学术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开通率为56.5%[5]。目前,期刊微信公众号所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学术期刊中即将或已经的学术成果;二是学术期刊的重点选题策划和征稿启事;三是学术期刊支持举办的学术会议的相关报道。根据梳理,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的传播路径大致分为几个部分:一是订阅用户的自行打开阅读;二是用户转发相关内容给好友、微信群或朋友圈甚至其他媒体平台等,实现信息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三是一些媒体平台对微信公众平台内容进行二次传播。学术期刊通过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方式,不仅让科研工作者更加了解期刊的定位、特点、内容等信息,也能够在微信上通过科研工作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形成传播圈层,将信息从人内传播变成群体传播,有助于提升期刊知名度等,推动学术期刊向高品质发展。

二、高品质学术期刊价值链的提升与优化

价值链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企业需要基于价值链构成要素对其进行优化,以提升竞争力。迈克尔•波特给出的相应策略分别是成本领先策略、目标聚集策略、差异化策略。这三种优化策略对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及其高质量发展同样有着较好的适用性。

1.成本领先:基于内部物流体系构建可持续的学术组织力

成本是商品的价值部分,任何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要达到一定的目的,都需要消耗一定的成本。价值链的成本领先策略从源头回答了企业如何获取持久的成本优势,即了解成本行为,再对其进行更好地把控。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就是要对来稿情况进行研判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编辑部能持续收到高质量论文投稿,进而形成期刊的学术组织力,为打造具有学术创新和引领价值的精品力作提供保障。第一,主动作为,形成优质的作者群。优质的固定的作者群体是期刊稿源充足的基础,同时,期刊编辑部也需要不断拓展并吸引新的作者以不断壮大作者群体。编辑部可以对近3—5年刊发文章作者群体进行集体画像,以高被引、被转载等为条件筛选出与本刊物风格相契合的作者,并与之建立长期联系,使他们成为期刊的优质固定作者。另外,期刊需要在巩固已有优质作者基础上,通过持续对外宣传期刊、公开约稿信息、开设“青年论坛”“博士论坛”等,不断在地域、学校、职称等层面吸引新的作者群体。第二,积极互动,吸引优质论文来稿。期刊应增强开放办刊意识,一方面主动“走出去”,打破地域局限,通过联合举办研讨会、学术工作坊等形式加强与专业相关学校、学院或研究中心的交流;通过与学者或学术组织的联合策划选题、组稿约稿等为期刊“引进来”高质量学术论文,提升期刊的吸引力,扩大作者群体与读者群体的覆盖面。另一方面用好编委会,期刊可以根据发展需要,动态调整编委会成员构成,充分发挥编委会的宣传、指导、把关等作用;通过自主申请在全国招聘编委会成员,尤其是当下活跃的中青年学者,调动编委会的工作积极性。

2.目标集聚:在生产流通中形成引领专业发展的影响力

对产业进行细分是实施目标集聚战略的基础,这样可以使企业明确竞争对手尚未服务好的细分市场,为企业决定在产业中何处展开竞争提供参考。在建设高品质学术期刊时,提升学术影响力是非常关键的工作内容与目标。第一,立足办刊宗旨,调整办刊定位,向专业化期刊转型。基于刊文的学科属性,学术期刊也被划分为不同学科专业刊、综合性高校学报、高校社科学报及综合性社会科学等类别,基于细分市场来看,要进一步增强这些期刊的“专、精、特、新”。就专业刊而言,要解决同学科期刊之间因栏目设置趋同等形成的内容同质化现象,可以分析近3—5年的高被引、被转载文章特点,根据结果调整期刊栏目与刊文标准和倾向。就后三类期刊而言,可以通过设置固定栏目、明确栏目学科属性、增强栏目选题之间关联度等,破解栏目设置上的“拼盘”式结构、内容上的“泛综合”现象,在读者心中形成稳定形象。第二,立足评价指标,优化审编校稿,向专家型编辑发展。当前,期刊影响因子的形成大多依托期刊被引频次与质量,而文章转载多归因于前沿选题和鲜明观点等,两者要求文章既要内容有创新性以彰显其学术价值,又要表述清晰得当有适于引用的观点主张。从期刊价值链中可以看出,要达到这两个要求,编辑要精于选题策划、选稿审稿、编辑校对、传播服务等全流程业务。也就是说,编辑既要扎实掌握学科专业知识,敏锐洞察学科前沿问题,又要善于策划组稿、润色校对,还要敢于创新理念,尝试新型传播方式等。第三,立足实际情况,提高传播效率,向集群化办刊突破。对于学术期刊尤其是以编辑部形式存在的期刊而言,在数字化时代提升自身传播力显得尤为重要,但在迎难而上中通常存在从业人员缺位、专业素养滞后等问题。对此,高度相关的同类或同地域期刊可以探索协同传播模式,通过一次编辑、多种渠道、交互传播以形成集群效应。例如,期刊之间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相互转载文章,互为宣传,新媒体编辑定期相互学习、交流业务等,以提升期刊文章的传播效果。

3.标新立异:基于营销服务培育差异化服务合力

在确定买方后,企业应清晰地认识到影响买方价值链的方式、买方购买标准的顺序以及企业价值中存在的独特性来源,进而选择能够持久地使企业实现差异化经营、为买方创造最有用的价值活动结构。在学术期刊市场上,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同类期刊中脱颖而出,期刊就要实行差异化经营,充分掌握读者对文献的检索和阅读习惯,同时也要重视读者和作者的身份二重性,以差异化特点提高期刊吸引读者、服务作者的精准度,最终形成不同于同类期刊的服务合力。第一,以特色栏目与固定文风形成期刊气质,提高被检索率。在检索文献资料之前,作者会就选题、风格、篇幅、作者信息、期刊层次等进行分类,进而判断自己所需的刊物和文章。为此,期刊可以通过打造特色栏目,形成固定文风,如思辨批判类、定量/定性类或两者兼有的栏目,使作者通过这些差异化特征熟悉了解期刊,从而保持对期刊的持续关注。第二,以新媒体提高期刊的传播力与可读性,提高被阅读率。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使得期刊的阅读方式从纸质阅读到数据库阅读再到多平台阅读。当前,想要期刊文章被读者阅读,就先要被看到。期刊内容不仅以纸质刊的形式呈现,还存储于知网、超星、万方、维普等诸多期刊数据库以备检索,也通过微信矩阵(微信平台、电子刊、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组、微信好友)等呈现与传播,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文章的触达率。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不断成熟,期刊内容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获取更加便利,精准契合了读者的阅读习惯,提高了作者的阅读质量与效率。第三,以独特优势保持期刊的差异化发展,提高引领作用。作者是期刊的供给者,同时也是需求者。基于这一视角,期刊要打造自身独特竞争优势,就要服务好作者,提高作者的投稿意愿与来稿质量,通过汇集优秀学术成果形成对相关学术研究的引领。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编辑部要优化作者的投稿体验。具体来说,期刊应通过纸刊封面、官方网站等多渠道宣传投稿方式,尽可能简化投稿流程,尤其是简化在线投稿中非必要信息的填写等;同时,期刊也要尽可能提高审稿效率,形成尽早、定期回复作者的独特优势,通过化解投稿“石沉大海”的困境以提高作者的来稿意愿。另一方面,期刊要打造“高水平研究成果展示阵地”。期刊在进行差异化经营时,要注意方式的迭代性与可替代性,既要有短期见效的投审稿便利优势,又要形成持续吸引、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优势。这就需要期刊从三审把关、文章打磨、文献传播等方面持续优化,形成合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