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筑风格与西文字体风格的联系

西方建筑风格与西文字体风格的联系

前言

自古以来,建筑作为人类历史的纪念碑,一直被人们所铭记。人们的审美和智慧,通过人类的双手,反映在一座座建筑上,每一个建筑,都记载了一个文明和一个时代的气质。同样作为人类造物的文字,经历不同时代的熏陶、演化和发展,也反映出时代的气质。作为时代的痕迹,文字与建筑间必然会存在相互联系的地方,例如建筑界的现代主义运动和字体界的现代主义运动,便是源于相同的出发点,有着同样的理念和表现形式。本文从这种时代的特征出发,以西方建筑和西文字体为研究对象,探究历史上建筑风格和字体风格的种种联系。

1西方建筑史与字体史的发展脉络

西方建筑史,经历了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复古思潮和现代、后现代几个历史时期,在每一个建筑历史时期,都可以发现字体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联系。例如古希腊的建筑和字体风格古朴大气、中世纪两者都装饰复杂,而进入现代主义时却消除了柱式和衬线等。按照时代顺序,对各个时期建筑风格和字体风格进行分析和对比。

1.1古希腊时期与古罗马时期(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5世纪)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建筑,主要为石头雕刻垒砌而成,此时期建筑遵循古典美学,追求纯粹的美,以简单的形式表达着人们纯洁的精神力量。这个时期的字体,主要作为铭文并出现在石头上,罗马人引进希腊字母后,随之出现一种较为成熟的字体,被称为“古罗马方块大写字母”(Romansquarecapitals),其风格古朴刚健而又大气浑厚,充满雕刻感。由于该字体是在石头上雕刻而成的,所以其字母有明显的因为刻刀形状而留下的衬脚,笔画的粗细也富有变化,有很强的手作感。罗马万神庙三陇板上的一行字“M•AGRIPPA•L•F•COS•TERTIUM•FECIT”便是用这种字体雕刻而成。

1.2中世纪时期(5世纪到14世纪)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逐渐在欧洲取得统治地位,宗教统治地位的确立使人们开始摒弃理性,注重精神感受,向往来世。因此,神秘、神圣、敬畏成为了这个时代文化艺术的主基调,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哥特式建筑和哥特字体。由于追求宗教的精神感受,建筑也通过其形态表达出对来世的追求。例如小尖塔、玫瑰窗、透视门、尖券、束柱、肋骨拱等构件,极尽复杂华丽。建筑因为竖向线条的强化而产生升腾感,形态高耸,让人可望不可及,萌生敬畏。和其建筑风格一样,哥特字体也呈现出一种非正常的繁复(如字体Fraktur),每个字母似乎都投入很多精力来书写。字体在形态上,和教堂一样,竖向的线条被强化,有些字母的衬脚则被过分修饰,给人一种神秘感。当时的圣经主要就是由哥特字体抄写而成。

1.3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到16世纪)

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使人们愈加不满教会的统治,现实而又理性的资产阶级,选择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化和艺术,来向世界昭示自己的理想和主张,自此理性的线条又一次进入了艺术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抛弃哥特教堂的阴郁气氛,开始注重现实世界的世俗生活,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明亮大方的建筑语汇重新带到世人面前,充满理性特质的柱式、线脚、檐口、拱券、穹窿通过建筑师的模仿和再创作,成为建筑的新语言,米开罗佐、阿尔伯蒂、帕拉弟奥等大师层出不穷,创作出许多新的母题和风格(图1)。文艺复兴时期也是字体艺术的高产期,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字样式被重新推崇,创造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字体样式。“Garamond”字体便是其中之一,该字体在设计时参照希腊字母的字形,相比希腊罗马字体的古朴大气,新的字体多了一份灵动和严谨,与当时建筑的风格不谋而合(图2)。同时期法国人NicolasJenson参照古罗马时期的建筑上的文字,设计出字体“Jenson”,奠定罗马字形的基础。此外发源于意大利的斜体(Italics)也在这个时期出现。

1.4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

与文艺复兴早期单纯强调理性不同,发展至巴洛克时期的艺术风格,从文艺复兴的理性含蓄,开始变得浪漫而富有表现力,强调运动和变化以及戏剧性。由于教会的支持,巴洛克风格也融入了一定的宗教色彩。洛可可风格继承了巴洛克的很多特点,都是浪漫而非理性的,不同之处在于,相对巴洛克的刚健强烈,洛可可充满了细腻柔媚的女性气质。这一时期,一种手写字体圆体(Roundhand)逐渐传播开来,最初创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后来传播到法国、英国,在1660年被英国人JohnAyres所正式规范,成为一种流行的手写字体。圆体的风格灵动飘逸、浪漫优雅,部分大写字母被特意夸张,充满流动感,这一点和此时期建筑的艺术情调也是一致的。

1.5新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

到新古典主义时期,人们对巴洛克、洛可可的繁复装饰产生了厌恶,同时资产阶级再一次反对教会,在艺术风格上倡导理性、秩序、高贵、典雅、庄重、和谐。艺术家们注重使用新的材料和工艺,对传统设计进行再创作和改造。此时期的建筑气势磅礴,宏大庄重而又充满秩序感,产生三段式的构图方法,表达对皇权敬畏和对理性的追求。在字体设计上,也可以看到三段式的影子。著名字体“狄多”(Didot,1780年)便设计于这个时期,设计师是法国人费尔曼•狄多。在印刷术已经较为完善的情况下,“狄多”基于拉丁字母的基本形态,对字体笔划进行横平竖直的有序化处理,严格划分了字母的三个部分——升部、X字高、降部,使得原来带有手工衬脚的字形更加无机和标准化。同时期意大利字体“Bodoni”也有相似特征。英国人设计的著名字体“Caslon”也在这个时期设计完成,其笔画横平竖直,十分工整,成为后来老式字体的基本型。

1.6浪漫主义和折衷主义时期(18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

浪漫主义和折衷主义时期,由于工业和科学的发展,许多新材料、新技术开始逐渐出现,并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中,钢铁、玻璃、商品混凝土逐渐进入建筑市场。建筑界的一场革命山雨欲来。此时,建筑界出现了许多探索性的设计作品,比如运用新材料的伦敦水晶宫,改变了原有建筑形式的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在当时建筑界都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在这一时期,字体界出现一些革新原有字形的尝试和向现代主义过渡的倾向,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Egyptian”和“CaslonIV”,他们分别对字符的粗细变化和衬线进行了革新,“Egyptian”采用没有粗细变化的几何粗线对罗马字母进行重制,而“CaslonIV”则实验性地去除衬线字体的衬脚,这都在当时引起广泛争论。

1.7现代主义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中叶)

现代主义的到来对原有艺术形式进行了革命式颠覆,基于功能主义的诉求和新材料的运用,简单的几何形代替了古典柱式和繁复的装饰,形成新的建筑语言体系。现代主义的观点认为,字体应该“像一个透明的容器一样”,使得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专注于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而不会关注文字本身所使用的字。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字体也产生革命性的变化,抹去了衬脚和粗细变化,被构成主义的直线和弧线所取代,无衬线(SansSerif)字体正式诞生。现代主义时期也是字体创作的一个高潮时期,1927年德国设计师保罗•伦纳设计了一款基于简单几何形绘制的字体Futura,其名称来自德语的“未来”,传达出一种激进的革新态度,同时期德国标准化机构发行的“DIN1451”(1931年),在保留了哥特字体比例的同时,用直线和弧线表达出机器般的严谨。瑞士人设计的“Helvetica”(1957年),则在当时被称为“国际字体风格”。这些字体及其变体,至今都在纸张和屏幕上使用。

1.8后现代主义时期和当代(20世纪中叶至今)

建筑界的后现代主义表达了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与单纯的理性不同,复杂的、矛盾的、多元的、模糊的、有地域性的、表达文化的、传达讽喻的设计理念开始出现,丰富了现代主义单一的建筑语汇,形成了解构主义、新理性主义、典雅主义、新陈代谢派、高技派、新地域主义、参数化主义等众多建筑流派,多元共存发展。和建筑界一样,现代主义之后,字体设计也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计算机字体的出现和发展大大降低了字体的设计成本,新的字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风格也走向多元化。部分字体延续了古典形式,部分字体对无衬线字体进行加工再创作,此外还有大量的更为艺术性的字体出现,包括像素字体、涂鸦字体、极简主义字体,甚至中国书法风格的英文字体。便捷的技术和广泛的交流,使得每天都有大量的字体被设计出来并投入使用。

2建筑风格与字体风格的联系

经过对建筑和字体发展史的梳理发现,在各个历史时期,两者理念的取向和形态的表达都紧密相连,都根植于当时社会物质基础和文化风向。虽然建筑和字体形式不同、设计人群不同,但同一时期的建筑和字体,在气质上却极为相似,仿佛出自一人之手,可见时代对于风格的塑造力量。宏观层面上,建筑和字体的价值取向在历史上有着一致的发展趋势,从最开始用石刻表达纪念性到中世纪表达对来世的追求,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性光辉到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浪漫优雅,新古典主义的秩序与荣光到浪漫主义的怀旧,再到现代主义的无机和功能理性及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在微观层面上,也是一样,从古典时期的石刻笔触到中世纪的竖向线条,文艺复兴时期的有机笔触到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曲线笔触,再到新古典主义的平直直触,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运动的无机笔触,及后现代主义的风格多变。实际上,一个时代的特质,不仅体现在建筑和字体这些可视物上,整个艺术界,乃至文学界、哲学界,都有一个时代的共同特点,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却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建筑和字体风格是一个时代文化艺术精神特质的体现,也是一个时代物质发展水平的表现。

3总结

理清建筑和字体的文化相关性,可以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提供可靠的艺术指导,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搭配这个时期的字体进行表达,再搭配这个时期的诗歌和音乐,会创造出一个身临其境、充满文艺复兴气质的环境,这在建筑设计、平面设计、影视表达上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小林章,刘庆.解析西文经典款字体[J].设计,2015(16):102-110.

[2]小林章.西文字体[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3]陈志华.外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李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