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西方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西方文化论文范文1
中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导致其教育的方式方法的大不相同。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往往是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在大的正确的框架下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所谓放手,即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让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独立动手去做事,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动手中发现孩子的爱好和特长并鼓励其发展下去。西方国家的小孩大多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一个道理:自己想要的东西要靠自己的双手去争取,只有付出劳动才能收获应有的收益,达成自己的愿望。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得到的经验才最丰富和深刻。而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这是让几代中国人都痛恨的教育模式。所谓应试教育就是指先将成人自己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照已有的成功经验去按部就班地仿效,在学习来(不是亲身体验感受而来)的经验的指导下再去进行学习实践,同样,这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所以才会有很多学生知道一件事情的处理方法,但是他们却不明白其中缘由,仅仅是学习来的,是道听途说。往往当事情稍微发生变化,他们完全就不会处理了,这就是因为他们所谓的道理、所谓的懂了,并不是自己正真正亲身体会而来,因此,并不能真正体会深刻的内涵。
2.中西方不同的教育观在大学课堂中的体现
西方国家的基本理念是把孩子培养成能够适应各种外部环境(顺境或逆境皆有)及能够独立生存的个体。基于这种理念,西方国家的家长在孩子的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自身能力,即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来积累经验,在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进而成长。西方人从小就得到这种独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小即从生活中得到锻炼,形成独立生存的能力和做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因此,当孩子长大,进入大学校园,这一教育观念就给学生提供了一种非常积极的学习态度。西方国家的大学教育大多都是开放式的,教师上课时教给学生的是一种方法,有的时候是一个解题方法,有时只是一种思维方式,课后教师会留给学生一个问题,并且介绍很多书目,要求学生在一定而时间段内阅读这些书,认真思考,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完成教师布置的题目。中国的家庭教育大多致力于孩子的未来发展,要有好的职业、理想的收入、顺达的人生轨迹。基于这种父母强加给孩子的心愿,多数中国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最大的责任就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孩子生活在平顺的环境当中,尽可能少地经历挫折和磨难,只要孩子好,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罪也心甘情愿,自己辛苦打拼一辈子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优越的生活环境。因此在这样的理念下,孩子从小被家长精心呵护,加倍关怀,只要学习好,家长在其他方面对孩子极大满足,在心理、道德品质方面却关心甚少。至于孩子独立生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更是不予考量。当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成长的孩子长大,进入大学,他们的问题就会凸现出来。在中国目前的大学课堂上,大多数授课方式还是停留在“填鸭式”教学方法上,即教师在前面讲授知识点,学生坐在教室“认真”听讲,课后教师布置作业,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答案大多都是唯一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在这样一系列的教学方式下,中国的学生大多不会,也不用去思考,他们只是需要“听话”即可。
3.中国与西方国家教育的若干比较
第一,对孩子的社会交往保护过度。不少家长抱着怕孩子跟别人学坏或吃亏的想法限制孩子与外界接触,一旦孩子在幼儿园、学校或与朋友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家长多会偏袒自己的孩子,且代替孩子去解决矛盾,甚至把矛盾升级为家长间矛盾。此种做法却给孩子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就如中国家长最怕自己的孩子“早恋”,可是往往事与愿违,越是防范却有更多的孩子踏入。第二,生活上的过度关心从而形成一切包办。中国的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在生活上怕孩子脏着、累着而不让他们沾家务劳动的边。无论衣食住行,总是怕孩子这样怕孩子那样,应不应该家长做的事都一力承担了。因此就出现了三四岁的孩子还不自己吃饭、五六岁不会自己系鞋带,上小学需要家长接送、代背书包等现象。在公交车上市场看到这样的场景,白发苍苍的老人背着书包,旁边是空手的孙子或是外孙,当有人给让座时,肯定是老人让什么都没拿的孩子坐着,而自己依然背着书包站着;大学新生需要家长陪同入学,家长负责铺床等等。总之,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一站式全包,单纯从生活方面过度关怀,确保孩子万无一失,这才是做父母的责任。第三,经济放任。中国不少的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有求必应,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也有“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想法,都竭尽全力满足孩子的要求。这一行为助长的是孩子不懂珍惜、不知感恩、互相攀比的不良习气。
4.中西方不同的教育结果
西方文化论文范文2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种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很长一段时间,传统节日是农业色彩浓,体现了农业文明的特点,主要是更具的季节使转换的基础上。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农业社会,农业的发展取决于天气的护理,农作物生长以及人们的生活对天气气候依赖非常大。我们的先民在与自然地长期交往中,理解和掌握的自然顺序的规则复杂,不断总结了四个,24节气,形成主要是油门,围绕农业的传统节日。在古代,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二、中西方节日庆贺方式的差异
在小农经济为主导的传统社会中所形成发展起来的传统节日,在很多地方都留有封建社会的痕迹,如等级制、家族式,节日大都以家庭、家族为中心,多以内部活动为主。西方传统节日则不同,多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体现的是人们的互动性、群体性和狂欢性。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反映出人们互相间渴望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等特点。以春节与新年为例,中西方在庆祝时有着很大差异。在中国,春节作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源于秦朝,定于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开始,人们就以各种庆祝方式,一直出正月。在12月31日晚,当地人民走上街头,在盛大的狂欢节,在半夜接近于零,人聚集虔诚地祷告,新年倒计时。十二点整的时候,美丽的音乐,舞蹈,人们会庆祝坐起来。可见,春节充满了丰富的传统风味和独特魅力,反映了呼吸和时代的潮流在新的一年里,更贴近现代生活。
三、在节日中中西方在服装的区别差异
西方文化论文范文3
(1)中西方的语言差异中西方的语言差异是比较突出的,尤其是体现在词义上的差异,一些具有文化差异的词需要从文化的角度才能理解其中的实际含义。例如和动物相关的词汇,中英的语言差异就非常大,“mouse”也就是老鼠,该词在汉语中多表示鼠目寸光等贬义的含义,而在英语中,老鼠的形象就有了很大的转变,米老鼠等卡通形象就是儿童心中机智和智慧的象征。再如一些颜色的词汇,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也有着不同的含义,“red”红色在汉语中往往代表着喜庆、热情和吉祥,而西方人则认为红色是不祥之兆,“redfordanger”就代表的是此类意思。“blue”蓝色在汉语中往往代表的是天空和海洋,有着辽阔和宽广的感觉,而英语中往往代表忧郁的情绪。中西方在词语上的差异是非常多的,在跨文化的交往中,由于文化背景上的区别,在理解上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从而增加了沟通的障碍。因而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西方的文化背景,学习地道的英语知识。
(2)中西方文化中非语言因素的差异非语言因素就是指在语言交际中除说话外的表达形式,在这些表达形式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首先从身势语的角度来说,伸舌头是中国人失言时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但是在一些欧洲国家,这种方式表示的是对对方的一种蔑视和侮辱。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中西方之间还存在着很多的差异性。要想真正的理解英语语言,对于非语言因素方面的学习也是非常关键的,这也是语言交际过程中需要尤为注意的。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西方文化的基本原则
(1)选择性原则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语言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西方文化的导入对提高这两种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而教师需要基于实际情况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作为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而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注意摒弃其中较为落后的文化信息,注重选择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文化信息教师所选择的文化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正面性和积极性。
(2)差异性原则在跨文化的语言交际中,需要正确地看待不同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为了保证实际的语言交流能够顺利的进行,需要选择一定的比较方式,将母语和目标语进行合理的比较,从而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流的敏感程度。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比较明显的,并且体现在诸多方面。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来了解这些差异,从而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由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误解,帮助学生有效地改善语言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阶段导入原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西方文化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逐渐将西方文化的相关知识导入到课堂教学中。一般而言,可以将这个导入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初级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对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的差异,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而在下一个阶段,教师则是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以此来转变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在不同的阶段导入不同的西方文化来满足大学英语教学的需要,对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西方文化的方式
(1)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大学英语教学是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就我国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并没有意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也主要是语法和词汇的学习,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是比较薄弱的。要想真正地将西方文化导入到英语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意识,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同时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文化意识。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对西方文化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丰富教学手段,通过英语歌曲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听力能力。同时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尽可能使用英语,逐渐转变学生的传统思维方式。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地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
(2)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交际文化的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的导入一直是被忽略的部分,很多教师都只注重语言知识的教学。语言学家将文化背景知识分成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其中知识文化是指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而交际文化则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影响信息准确传达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因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交际文化的学习同样重要。交际文化的学习首先需要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开始,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去了解中西方日常生活中的差异,以此来提高学习的实践性,使得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在教授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注重新的教学内容和传统教学内容的融合,使得其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
(3)引导学生广泛接触一些西方文化材料大学英语的学习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要学会真正的学以致用。传统的英语教学内容中的相关知识比较狭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视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机会来自主地学习更为广泛的知识。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阅读一些西方文学著作,从中领略西方文化的特点,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还可以利用英语与同学针对某个文学作品或者是西方文化的某种习惯进行讨论,以此来逐渐提高自身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四、结语
西方文化论文范文4
比如以一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Friends》一课时,教师特别引导学生关注多媒体片断的这一个句子:“SorryMichael,wecouldonlyacceptT/Twithdeposit.It’sourhardandfastrule.”由于教师的引导,学生开始关注到“硬性规定”这一个词,学生提问,为什么“硬性规定”这个词的口语表达不能用“companyrule”或“companypoliey”来表达?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到西方是一个契约的社会,交易中的双方都很重契约,他们如果制定好了一个规则就不能轻易的改变“,companyrule”或“companypoliey”都不能表达出这种规定的权威性,所以西方人用“hardandfastrule”这个词汇来表达。这个词已经是一个固定的搭配、固定的用法,学生不能但凭自己的意思将这个词汇改成“hardrule”,否则外国人会听不懂这个词的意思。这名教师从“hardandfastrule”这个词汇中让学生了解到了西方契约精神影响英语词汇的表达以后,学生就会了解到要说一口纯正的英语就要积极的吸收英语文化。英语影视中经常渗透着他们的文化,比如他们的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等,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看西方影视中吸收西方文化。
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吸收西方文化
西方人有自己特有的节日、特有的交际方法,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以一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Attheweekend》一课为例,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在学校办正式舞会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以下是一段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资料:Promisthemostimportanteventforhighschooljuniorsand/orseniors.Moststudentsplanforthisnightforseveralmonthsbycare-fullycoordinatingproperattire,formalsocialactivities,andtrans-portation.……教师引导学生用西式的礼节来开办舞会,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能了解到人们要参加正式的舞会,就要穿着正式的服装。在参加舞会的过程中,不迟到是基本的礼仪;参加好朋友举办的舞会尽量要坚持到舞会结束以后才离开;男士邀请女士跳舞女士可委婉的拒绝,女士邀请男士跳舞男士不能拒绝……教师在引导学生举办活动的时候,学生会了解到在这种特殊的场合下自己应当如何交际、如何对话。教师在引导学生办活动的时候,能够引导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学习交际英语,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西方的文化。
西方文化论文范文5
新教材中所要传递的文化信息大多没有直观地体现在教材之中,这使得教师对于表层的文化意义较为容易把握,而对于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却较难挖掘。因此,可以尝试以主题式的文化信息为导入线索,以此搜集与文章相关的文化知识,再深入挖掘文化素材的内涵,以丰富的文化导入和拓展的内容,达到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新版PEPUnit3MyFriends这一单元时,单元内容以介绍朋友的性别、长相特征和外貌穿着为主,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搜集一些关于世界儿童节方面的内容,比如:世界儿童、世界种族人群分类等,以图示、照片、故事等,引导学生对世界各族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增加对世界文化的深层次认知,从而在具有丰富的文化素材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整体性的理解。
二、丰富创编形式,促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愉快吸收
(一)图文式创编,便于学生了解文化对于充满求知欲望的小学生而言,学习西方文化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但是小学生年龄小,单词量小,而且处于活泼好动阶段的他们,自控能力会相对差一些,让他们静下心来面对抽象的文字,绝非易事。因此,对于这一类学生,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活泼生动的文化知识更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PEP新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MyFriends单元复习课中,笔者将“认识世界人种”作为文化切入点,设计图文并茂的文化读本,以“世界儿童节”为主情境,导入不同人种的小朋友,并对其特征进行描述,这样既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二)歌谣式创编,便于学生记忆西方文化具有旋律的歌曲等既是一种轻松愉悦的享受,也是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更是传承文化的特殊使者。通过歌曲、歌谣实现文化传递,可使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感受文化的熏陶。歌曲、歌谣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能够使对英语学习感到索然无味的学生平添兴趣,在快乐的吟唱中,习得语言文化,感受文化的美。如为让学生了解正规西餐的上菜顺序创编的歌谣和歌曲,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促进对文化知识的吸收。
(三)演绎式创编,便于学生体验西方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演绎式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化表现形式,可以角色扮演、故事创编、情景模拟等形式,将文化这种隐性的特质用故事这种显性的方式朗读、表演进行体验,从而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思考方式。例如在PEP3Unit5Dinner’sReady的西方国家的用餐礼仪学习中,单词fork,knife,plate,spoon,chopsticks等学习内容比较枯燥,该如何有效地渗透西餐的一些礼仪知识?笔者想到把文化素材融入到李鸿章吃西餐的故事创编中《:hestoryofLiHongzhang》。如:有一次,李鸿章出使国外,外交官员刁难他,请他吃西餐:因此,创编英语故事化文本,在故事中轻松有趣地体验西方的用餐礼仪,为枯燥的教材内容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观察、分析、表演等能力。
西方文化论文范文6
思维方式则体现出许多的差异。从思维方式认识了解和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能够加深彼此之间对不同文化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增进信
任和实现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 思维方式 中西方 文化差异 跨文化传播
思维方式因人而异,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着不同民族和群体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就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而论,各种文化群体既有人类所共有的思维规律,也有在各自文化氛围中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思维习惯和方式、方法,如果凝聚到中西文化分析比较的层面,这也就包含有不同文化基础上的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性。
一、思维方式与文化的联系
思维方式与文化的联系,既表现为文化的整体特征对思维方式的制约,也表现为思维方式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对思维方式的制约,决定了由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文化孕育出的不同思维传统,既有共同性的一面,又有特殊性的一面;思维方式对文化的影响,则决定了不同文化在文化心理乃至观念系统等方面的深层的结构性差异。而基于这一理解,有的学者则把西方文化概括为:以逻辑思维为基本认识工具,以探求现象的因果关系和规律为目的的科学精神和文化。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感性直觉思维与理性逻辑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因而是模糊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是理性的、逻辑的,因而是清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是气的宇宙观,气的世界一开始就是模糊的。这种思维方式使得我们不能对事物进行严格的定义,不能进行逻辑的推理,更不能检验对错。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文化一开始就具有明晰的特征。古希腊第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勒斯就指出:“水”是万物的始基。是如此的确定,以至于再前进一步就得否定它,这正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在否定中前进,具有着一定的理性分析思维。
(二)整体优先与细节分析
在对思维的基本的智力操作上,中国人偏向于综合思维和整体优先,而西方则偏向于细节分析的思维模式。对于西方人而言,要弄清楚一件事物,必须要首先把事物进行分割和拆开,才能弄清内部的结构。中国人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不是就事论事,把事物进行拆分、解析,而是把事物当成一个整体看待,充分注重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并把以往对待其他事物的经验移植到这里,进行类比式的判断和猜测。
(三)伦理思维与科学思维
中国是一个伦理的国度,伦理思维模式已经深入到了民族骨髓,而西方人则更注重科学思维。中国人注重人事、习惯人治并通过人治来实现政治一体化的思维方式。与古代中国人思维方式不同,西方人更注重科学的思维方式,西方人面对世界,通过理念或逻辑结构,使之变成一种可以交流的东西,以便所有人都能够依据公认的统一尺度决定对它的取舍。
(四)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中西文化都注意到了事物的矛盾对立,然而中国文化更加强调的却是“统一”,注重求同的思维方式,强调天、地、人为万物一体、和谐共生。而在西方文化中,更加强调的是“对立”,即求异,强调矛盾的斗争性的思维方式则是普遍的,西方人追求个体生存的意义,在面对群体和整体时,认为那是一种异己的、压抑自我的力量,个人应该随时抗拒这种异己的力量对自我的吞噬。
三、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文化根源
思维不仅是自然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更是人类社会发展、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晶。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最主要的是根源于文化因素。
(一)文化发展特点不同
中国的文化属于一种静态文化、一种国家文化。其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经济。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形成一种封闭式和内向式的上层建筑的制度形式。中国传统的居住形式以家族聚居为主,这种安居乐业的居住模式容易促使静态文化模式的发展,尊老和祭祖现象必在这种模式下产生,家族观念、宗法制度也就逐渐形成并根深蒂固。这种静态文化模式促成中国仁、孝、礼、信为核心的贵和尚中的中庸思想。总得来说,中国文化是突出整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一种动态文化、一种斗争文化。西方文化三大起源均源自地中海沿岸,西方的地理环境、气候促成了流动性较强的文化。古代欧洲人利用海洋优势,发展海洋贸易和海洋运输等商品经济。在这种经济基础上所产生的并直接促使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得以发展传承,由此产生的竞争意识、斗争文化更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在这种经济基础上所产生的西方文化,具有外向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自然科学和科研为核心的文化发展特点。
(二)宗教文化影响不同
中国人受儒家文化影响颇深。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主张天人合一,即寻求人与周围环境、自然界的协调。这种注重天人合一、追求和谐的文化精神不仅是中国文化中的宝贵资源,而且在解决当今世界生态环境恶化、战场冲突等全球性问题上也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
而西方人则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肯定了上帝的绝对和永恒的存在。基督教追求人人自由平等的观念,“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督教义充分说明了西方文化中追求人格独立的特点。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思想使即使亲人间的界限也划分得非常明确。由此看来,西方宗教精神是完全对立于世俗世界,它所关注的是人如何超越这个充满罪恶的现实世界。
四、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言语方式
思维方式的差异首先造成的就是言语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在文风上,中英文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对于记叙文,英语读者习惯于一种以直线式展开占主导地位的思维过程,而那种含蓄委婉、曲径通幽式的文风则只有中国人才会欣赏;对于议论文来说,中国人往往用具体的物象来表达深奥、抽象的道理,这种“取象类比”的方法寓义于喻,使人在获得丰富的联想的同时深刻领悟到某种道理。而西方人对议论文所采取的是冷静的逻辑论证,语言朴实、层层推进、结构清晰严谨,而且多用长句子。中国的表达和言语方式往往是诗意的,而西方的表达和言语方式则往往是冷静的、逻辑性强的。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西方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最明显的不同就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区别。在中国人的社会氛围中,祥和、安宁、合作、顺从始终占主导地位,每个人既依赖和顺从于集体,同时又从集体中获得安全与关照。西方人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对立和不协调,他们更注重个人的存在,个人的价值和自我的实现,在逻辑上认为他人是自我实现的障碍。在西方人看来,个人的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别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有可能被认为是对自己自由的干涉。从这一点出发,西方人的自卫心理和危机意识比较强,他们的冷漠可能是出于对他人的尊重,而中国人的热情却有可能被看作是对其权利和自尊的侵犯。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中西方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导致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差异。英语中的“我”不论在任何语法结构中始终是大写的“I”,而中国人对别人往往自称“在下”、“不才”、“敝人”等,这样的说法会令西方人认为你非常不自信,而西方那种直来直去的说话方式也同样会让中国人觉得不舒服。中国人人际交往时往往不分你我,工作一起干,吃饭付费谁付都是一样的,而且往往是抢着付钱,而西方人则是明确地分清是非和你我,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是“先小人,后君子”,彼此之间保密隐私并不认为是不信任,而且,像中国人那样随便打听别人的收入、年龄和私生活,反而会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行为。
结语:
任何一个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都是发展变化的,了解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的差异,使思维方式相互融合,帮助不同文化的人们理性、客观地剖析和校正民族传统,实现对传统思维方式的超越,促进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播发展与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中村元.中国人之思维方式[M].徐复观译.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1.
[2]谢亚平.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思维表达方式[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3(2):84~85.
[3]周义,徐志红.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