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例6篇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1

西部地区经济效益就业问题对策分析

一、西部地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形势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近几年大学生毕业人数逐渐增加,就业问题是现在面对的最大的问题。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存在专业对口、就业集中、选择灵活、供求不等、观念滞后、非正规就业等特点,可以看出,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就业选择时,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的学生具有明确的职业选择。西部地区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因而西部区艺术类学生的就业更为困难。艺术类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往往会选择那些经济发达而又环境较好的发达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北京周围地区等。一方面,西部艺术人才大量外流;另一方面,西部缺少艺术类专业人才,同时西部地区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抉择存在很大困难。西部地区大学生人才的外流,对于西部地区经济来说是一种流失,但是对于全国来说,更好的就业方向和趋势,也是一种经济流入。

二、西部地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经济效益分析

就业是一个社会焦点问题,不仅关系到应届毕业生,同时也关系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带动的是社会整体的经济产业链,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有阵重要影响。

1.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情况对文化产业经济的影响

大力发展服务、文化等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始终坚持的方针。艺术类大学毕业生作为文化产业链经济中的生力军,对文化产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类学校作为提供国内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基地,艺术毕业生如果不能很好的就业,长期以往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在西部艺术学校就读的生源越来越少,引发西部艺术学校无法提供艺术类毕业人才,最终导致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文化产业链发展趋势因为缺乏后继人才而不得不逐渐减退。

2.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带动整体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亭的提高,艺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虽然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并非以艺术的名义出现,但是都和艺术有着某种联系。如工业产品设计、生活用品类产品设计、服装、鞋类产品设计,各行各业的产品设计都需要美学艺术,艺术学生通过设计而帮助各个行业提升经济实力,促进行业经济的发展。

3.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消费经济

学校所学内容和社会工作岗位内容的差异导致艺术学生毕业后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以满足社会需求。这就要求艺术学生毕业走上岗位后需要不断消费各种学习产品,而艺术是一个高消费专业,从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消费经济。艺术大学生毕业后,往往对各种艺术学习产品的消费会增加,艺术类毕业学生失业后对提升技能的消费将降低。比如一些艺术学生毕业后走上设计岗位,为了适应岗位你需求,就必须购买设计专用的电脑、数码相机等高科技产品,从而促进该行业经济的发展。

三、西部地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对策分析

1.分析就业形势,收集信息

作为艺术类的大学毕业生,只有尽快为自己的人生方向定位,才能够在达到目标之前逐渐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提前分析就业形势是应对就业难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如果提前准备不足,就会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西部地区的大学生不仅仅需要提前分析西部市场的就业形势,也要综合分析全国市场的就业形势,结合自身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制定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分析就业形势,包括学校论坛、学校就业信息网或者是大量的求职网站,等等,都会有就业信息的。也要多关注时事,观察全国的就业形势,从而从这些信息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加以利用,这也可以作为今后求职的资源。

2.重视知识构建,提升能力

在求职之前,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应对求职问题的基本要求。高校艺术类大学生要重视自身“知识、能力、素质”这三者的整体优化,并且学校方面也应该朝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向努力,不仅仅需要重视学生知识的构建、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要不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为了弥补国家政策中扩招对能力要求低的漏洞,在高校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实践环节的落实和加强,既重视学生知识储备,又重视学生能力的提升,努力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如校内的专业技能考核、各类比赛、社团活动、观摩展演等,校外的各类比赛、演出或展览、社区活动等,使得艺术类学生利用一切机会提升实践技能。

3.加强人才流动,服务基层

针对西部地区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西部学生可以结合艺术类的自身特点,发现自身的不足,在学校就业创业理论的引导下,树立多元的、开放的就业思想和理念,选择留在西部,服务西部,或者是走向更为边远的地区去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从而做到人尽其才、物为所用,将个人的艺术专长与自身的人生价值相联系,从而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4.满足企业需要,突破障碍

分析当前西部地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形势,今后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趋势将以私营的中小企业为主,针对这一情况,应该加强艺术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性,在两者之间找到切合点。政府、学校应该为毕业生搭建与企业沟通的平台,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西部地区政府还应该大力发展地方文化产业,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比如,可以搭建实习平台,企业对人才的使用、培养和吸纳经过地方主管部门的严格考核,给予企业相应的经费补助,这就解决了对学生培养和企业纳才的双重成本,从而也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做了铺垫,更加促进了大学生的就业。

5.拓宽就业渠道,多向选择

艺术类大学生应该拓宽就业方向,进行多向选择,不能仅仅固执的坚守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可以从事其他行业或相关行业,将专业作为兴趣和爱好。例如,音乐类毕业生可以选择乐器行,或任职各类培训机构,也可以选择礼仪文化公司等。根据艺考热等实际情况,抓住时机,选择合适的艺考培训方向,做艺考培训,不仅有效应对了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也是自主创业的开始。美术类或设计类毕业生也可以转向动漫设计、网络游戏设计、影视制作等创意产业,从而提供给自己新的就业渠道。艺术类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几率较大,寻找合适的商机进行创业,不经解决自身就业,还能带动就业,为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艺术类学生也可以选择灵活就业的方式,如美术类学生选择自主创作或为画廊创作等。

四、总结

艺术类学生的成功就业,宽渠道、宽方向的就业形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稳定的需要,在今后的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相关工作中,应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国家发展状态,投身自我,努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袁静.从大学生就业形势看艺术设计教育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09,(8).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ERG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124-02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差异化明显,即使同一地区的不同省(市、区)因为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多少也不均衡。事实上,伴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态势接近顶峰,中西部已迎来自身发展的良好时期,对人才的合理化供需也提出了挑战,所以,高校毕业生的合理流动是促成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就业流向基本状况

由于我国东部地区起步较早,在过去的改革开放30多年间里建立了较为齐备的相关行业,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落户,加上又有较多有吸引力的中小企业,因而东部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地,但与此同时负面影响也日见显现。我国东部地区11个省市只占国土面积的14.2%,却有聚集着全国城镇人口一半以上,西部地区虽然拥有着我国56.5%的土地面积,人口与城市数量却均仅占全国的1/6左右,地少人多,导致就业岗位供不应求。

据统计,2010届中西部地区生源的大学毕业生有35.3%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就业,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39.8%,高职高专为30.7%。虽然比2009届(32.2%)上升了3.1个百分点,但是仍低于2008届水平(38.5%)。东部和沿海地区生源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仅有2.5%在中西部地区就业,大大低于中西部生源大学毕业生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就业的比例(35.3%)。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3.3%,高职高专为1.7%。

综合来看,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本科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为67.3%,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为67.1%,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吸引力指数(本科、高职高专均为32.3%)。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远高于中西部,东部发达地区仍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热点地区,东部大城市“人满为患”,西部地区和基层却门庭冷落,造成冷热不均的不正常现象。

这种人力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使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复杂。所以,结合实际分析大学生就业流向,探讨如何使高等教育资源合理活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流向的ERG分析

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Alderfer)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奥尔德弗认为,人们共存在三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因而这一理论被称为“ERG”理论。低层的生存的需要与人们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有关,它包括生理满足和安全保障方面的需要。中间层的关系的需要指人们对于保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要求,这种社会和地位的需要的满足是在与其他需要相互作用中达成的。高层的成长发展的需要表示个人谋求发展的内在愿望。

奥尔德弗的“ERG”理论强调:人在同一时间可能有不止一种需要起作用;如果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受到抑制的话,那么人们对较低层次的需要的渴望会变得更加强烈。

1.大学生就业流向的生存需要分析

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直接的生活压力,所以,如何获得理想的物质资源就变得非常重要。相对于西部地区的后发而言,东部地区尤其是大城市更能给他们提供不错的收入。

图1中可看到,2007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在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包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就业的人群月收入最高,为6 058元,三年内涨幅最大,达到3 203元,涨幅比例为112%。

在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就业(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的本科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低,为4 102元,涨幅为1 933元,涨幅比例为89%。

在中原区域经济体(包括河南、湖北、湖南)的人群三年后月收入最低,为3 119元,涨幅仅为1 469元,涨幅比例为89%。

所以,东部发达地区相对于西部区域在物质保障方面更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2.大学生就业流向的关系需要分析

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相对于偏远地区来说,东部发达城市的现代化生活方式非常吸引大学生。所以东部的毕业生源不愿意离开故土,西部生源渴望奔向梦想的生活。如果到那些西部地区生活,他们认为极难适应。尽管在大城市里的生活压力很大,他们更愿意融入文化厚、现代感强的群体,生活的便利也是城市带来的诸多好处之一。尤其是最近10年中国城市的发展变化翻天覆地,带来了以前难以想象的便利生活,个人待遇和多样的休闲方式都被认为是城市生活的有利因素。

东部和沿海地区生源但并不在本区域就学的2008-2010届本科毕业生有83.8%回到了本区域就业(高职高专这一比例为83.6%),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就学的本科毕业生(包括本区域生源和非本区域生源)有92.2%毕业后留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就业(高职高专这一比例更高,为96.2%),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有26.0%既不是本区域生源也不是本区域学源(高职高专这一比例为21.5%)。

中西部生源但并不在中西部地区就学的2008-2010届本科毕业生只有33.9%回到了本区域就业(高职高专为31.3%),在中西部就学的本科毕业生(包括本区域生源和非本区域生源)有55.8%毕业后留在本区域就业(高职高专为62.0%),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仅有7.3%既不是中西部生源也没有在中西部地区就学过(高职高专为3.7%)。

可以看出,相比较东部和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吸引和保留人才的能力都较弱,属于人才净流出地区。同时大学毕业生对就学地有着较高的就业偏好。

3.大学生就业流向的成长需要分析

城市空间城长快,由此带来更多的个人发展机会。东部的发展在全国遥遥领先,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从而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选择可能会更多考虑职业发展前景、文化环境,大城市在文化氛围、职业发展机会和信息资讯上具有显著优势,这使毕业生们看到了自我发展的广阔空间。在城市提供的一系列便利中,人们将发展机会看得很重。许多外来的城市漂族坦言,个人发展机会是他们选择离开家乡的真正理由。大城市的生存压力会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大城市一般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他们可以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更容易获得晋升和提拔,找到自我实现价值的平台。

由于东部和西部的产业发展政策不同,东部和沿海生源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行业主要是基础设施相关行业。中西部生源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就业的行业主要是电子电气和通信相关行业。产业结构的差异可能是导致中西部生源的大学毕业生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就业的因素之一。

4.大学生就业流向的气馁性回归——逃离北上广

近年来,留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大学生从开始的誓不离开变成倦鸟思归,逾两成毕业时留守“北上广”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内离开“北上广”,回到远离最初梦想的地方。

逃离繁华城市,回到宁静小镇的原因是大学生流动的新现象。对于非本地生涯的大学生来说,在异地就业面临很多现实的问题,如生存需要的不足,关系维护的匮乏,成长空间的限制,让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感到现实中有激情更有无奈,相对于家乡的平静安逸,他们对于当初的选择感到迷茫、现实的冲撞感到困惑,于是,在家乡有号召力的吸引下,他们重新回到相对偏小的地方,这就是ERG理论中的回归现象。

2011年就业统计发现,2007届毕业时在“北上广”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三年后有22.2%的人离开了“北上广”,转往其他地区就业。本科毕业生的这一比例为17.1%,高职高专毕业生为27.3%。

其中,2007届本科毕业生中,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越高,离开“北上广”的比例越低。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在2 000元以下的低收入阶层离开“北上广”的比例最高,有22.0%的人三年后离开了“北上广”。但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在9 000元以上的收入阶层离开“北上广”的比例也较高(20.9%)。

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越低,离开“北上广”的比例越高,有29.8%的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阶层离开“北上广”。

经济压力造成的生存需要不满足迫使低收入阶层离开“北上广”,最高收入阶层的本科毕业生又因其能力强,选择空间更广,从而可能为更好的职业追求而离开“北上广”。所以,同一时间的关键需要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行为。

三、关于未来大学生就业流向的几点思考

1.政府的西部发展政策要促进提升大学毕业生的求职价值

近年来国家为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就业,出台了不少相关的支持政策。但还需要国家的西部发展政策真正落实下去,只有加快西部建设步伐,才能让大学毕业生看到西部发展的潜力。在用人制度上,国家应有新的支持力度,提供大学毕业生在西部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空间,打破旧的用人制度,不拘一格,大胆起用新人,让大学毕(下转197页)(上125接页)业生在广阔领域有更快的发展机会。

2.当地政府积极落实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建设积极向上的就业环境

为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性发展,社会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我国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在通过东部率先发展带动并促进中西部良性发展的同时,中西部要做好东部产业转移的各项准备工作,形成相关产业链,充分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要下大力度解决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为高校毕业生落户提供便利。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毕业生安心工作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完善用工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的用工制度,在法律上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切实利益。对于就业回流的大学生,当地政府要积极鼓励,支持其回家工作。

要想使毕业生在我国的中西部长期扎根,必须提供能与我国东部相匹配的薪酬待遇,建立使当地基层、毕业生双方都较为满意的用工制度,提高毕业生工资待遇,让毕业生安心工作。此外,用人单位要降低“门槛”,为高校毕业生量身定做一些岗位,提供学习新技能、掌握新知识的机会,积极做好大学毕业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工作。

3.加强学校就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学校是输出高校学生的主体,学校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应用型人才建设、通过共建实习基地等形式做好实践教学的同时,也要做好学生的就业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学校的知识教育与就业教育没有做好衔接,造成就学与就业分离的现象。

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教育则显得尤为必要。学校要督促大学生加快转变思想,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克服不愿去基层、去中西部的心理,转变就业观念,放远目光,不要局限于眼前的短浅视角,要勇于到更具挑战的地方争取自身价值的实现。学校可以通过宣传具体的事例感染毕业生,在校园中营造“就业”的良好氛围。此外,学校就业市场也要向西部转移,积极了解中西部人才引进政策,广泛搜集招聘信息,积极邀请其走进校园直接与毕业生面对面,充分做好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准备工作。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就业质量和流向影响教育发展方向和经济发展趋势。目前我国东部发展已较成熟,在政策推动西部发展的同时,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支持西部建设。这需要各个方面的积极努力配合,东部做好向中西部的经济转向,中西部和东部遥相呼应,带动国家整体发展。西部要加快建设步伐,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努力提高当地生活水平,让大学生在西部得到锻炼和成长。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孙祥,罗强.引导大学生就业区域合理流向的对策建议[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5).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服务;新升本科院校;毕业论文;需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17-01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各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能力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1、论文选题难

毕业论文的选题决定着学生毕业论文能否顺利进行和完成,很多同学在论文写作的时候,常会碰到选题难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去洞察选择问题,也不知道问题选择与研究方法选择之间的关系,不知道问题界定与研究可行性之间的关系,盲目选题,写出和论文质量可想而知。

2、缺乏文献资料的检索能力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生不会利用图书馆, 文献检索能力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要。一些学生在查找专题文献时,查不到,找不着,盲目翻检,浪费时间。在文献检索处我们了解到,在检索文献资料的学生中,有一半数以上的学生不知道图书馆有文献检索电脑,有80%以上的学生不懂、也不会利用这些检索工具去查找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检索时甚至需要工作人员手把手地教他们使用。他们平时到图书馆来大多是为了自习、消遣,很少是为了查阅资料。有的甚至没有进过图书馆,更别谈会检索文献资料了。

3、指导老师能力有限

老师能力有限,指导学生过多使得老师不能跟踪学生,写作指导老师平均指导有10个以上学生,精力不足,没有时间去研究科研方面知识,就没有办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4、馆员素质有待提高

员工整体素质薄弱,专业水平偏低,目前仅局限于一般性业务和开放借阅,无法进入高水准服务状态。没有一名专业的、务实的、能力强的领导者,认可的程度还不高等问题明显存在,因此,在学生的毕业论文需求的服务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

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措施

1、毕业论文选题方向

学校建议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最好贴近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要和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联系,根据学校的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北部湾经济区,面向东盟和台港澳,服务广西新发展;充分发挥坐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位优势,主动为广西区域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广西经济社会的战略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外语言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具有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能力来选题。

2、结合毕业生论文工作,开展专题培训

(1)按照国家教委明文规定,本科大学生必须撰写和通过毕业论文,与公办学校图书馆交流与沟通,举办“大学生怎样撰写毕业论文”专题讲座。在讲座时,就结合毕业生的选择题,重点介绍有关馆藏情况和文献检索方法。这样做有助于解决毕业生在撰写论文时的疑难问题,节约他们查找文献资料的时间。

(2)积极倡导在校大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电子资源,提升信息检索意识和检索能力,开展“建以致用”电子资源培训工作,使我校毕业生不仅和数据库公司的技术人员面对面进行交流,而且亲身体验了在数字化电子文献资源里获取知识的便捷和快捷,取得了良好效果。

3、要开展论文指导老师培训活动,提高指导水平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老师一般由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专任老师或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担任。担任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师,必须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 。要尽可能安排教学、科研水平较高,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承担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能超过10人,这样老师才有多一点的精力辅导好学生论文。

4、重视馆员素质培训,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重视职工队伍建设,采取各种办法和措施倡导、勉励、督促年轻人学习、实践、锻炼、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可采取的措施有:(1)组织外出学习参加业务培训;(2)鼓励工作人员在职学习,不断提高学历;(3)提倡多看资料,多思考问题,多撰写论文,多参加课题研究,多出成果;(4)创造业务学习与实践机会,提升大家业务水平与能力,为图书馆专业技术打下良好基础,能更好的服务学生的毕业论文的需求。

三、结语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支柱之一,图书馆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自身服务功能,我们管理的是图书资料,传播的是文化和思想,责任与义务同在,为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为高校培养高素质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毕业生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与文献:

[1] 冯永恕.如何做好毕业生撰写论文的导读服务工作.遵义师范学院第2001(12).

[2] 汪克兵.浅谈图书馆为毕业生撰写论文的文献服务工作贵州学刊.2001(1).

[3] 杨莉萍.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服务的探讨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7).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研究生 就业 问题 对策 探讨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直接反映出教育与社会实际现状的契合程度,反映出未来社会中坚力量人才储备与社会需求的差距。研究生就业作为整个教育人才就业的“塔尖”,单独拿出来讨论,更能凸显矛盾所在。以往关于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讨论,往往把议点放在研究生是否能放下身段,积极适应社会现状,以及研究生教育与前市场经济体系大形势脱节两个方面,把就业难的原因归结到研究生心理因素和自身能力上。这种讨论是不全面的。研究生就业难问题,还得深层思考。笔者认为,在以往讨论之外,以下三点也不可忽视。

首先,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下,企业作为研究生就业去向的主载体,出于经济利益和人事政策考虑,已经从过去的接收毕业生――培养人才――产出受惠这个需要长期投入的过程中逐渐剥离出来,不愿向毕业生再塑环节大量投入,尤其对以高成本聘用的毕业研究生,抱有更高的期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能经得起市场经济的筛选,能面对经济竞争提出的挑战,迅速融入就业单位的运营体系和节奏。

其次,从国内经济发展格局看,东强西弱,南强北弱,是不争的事实,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势必带来人才流向的不协调。东南拥挤,择职不择业已是现实。目前,中国经济快速而健康的发展着,迟早会有全国各地百花齐放的一天,到时毕业研究生越多,越应时所需,但是,怎样做到研究型人才的合理分配和充分储备,是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全社会都要面对的问题。

从国际形势看,随着网络和交通运输的逐步发达,尤其我国加入WTO后,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和技术共享加强,经济界限和技术界限正在被逐渐淡化,同一行业尤其是生产行业面临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技术上趋向于主要技术的大同和细节方面的小异,行业主要技术研发集中化,大部分科研人才参与主要技术研发的机会减少,使得以培养研发型人才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首次面临就业难的尴尬。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高校管理人员,笔者拟就此三点问题的对策做以下探讨。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面对竞争挑战,企业要求所聘人才快速产出,得以受惠,这是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和毕业研究生必须面对的事实。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教育管理上着手,作出适当调整。限于国情,国内研究生不能像国外一样做到工读结合,但是,作为教育管理部门的相关行政机构和高校可以适当调整管理模式和学制,积极拓宽校企联合渠道,尽量引导研究生选择实际课题,安排研究生到企业实际生产研究现场做毕业课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生产研发难题,为研究生提供毕业论文实用化的机会,将研究生培养成企业真正需要的研发人才。适应企业在人才选择上的功利化需求,也让研究生能在毕业前就认知实际生产科研,更好地为自己定位,有的放矢的择业。

一味强调服从国家需要,让毕业研究生放下身段,到经济不发达地区就业,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是不科学的,也是与发展市场经济的精神相违背的。大力发展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建设,积极创造研发条件,使毕业研究生就业后能学有所用,体现自身价值,才是吸受人才和储备人才的根本途径。在这一点上,随着国家对于中西部的扶持和投入,已经有所改善,在研究生就业数据上也有所体现,我校2007年所做的就业意向调查中,西部生源研究生愿意回到家乡就业的人数分别比2006年高出13个百分点,比2005年高出31个百分点。但是,面对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的研究生择职不择业的尴尬现象,中西部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发展。

毕业研究生能参与行业主要技术研发的机会减少了,但参与行业细节开发以及市场推广的机会没有减少,对行业知识的充分了解使得毕业研究生相对具有上手快、错误风险小,可持续能力强的优势。建议研究生教育也应该据此作出调整,根据研究生实际能力和个人选择,将同专业研究生分成两个群体做相应培养:一部分仍然以传统的研发型教育为主,另一部分以实用型教育为主,将研究生分流,教育本身仍然兼顾研发研究与实际应用,精细化的同时却使应聘和招聘更具针对性,从而达到拓宽就业范围的目的。

总之,研究生就业需要社会、培养单位、研究生个人一起努力,本着为社会“量体裁衣”的宗旨,积极应对和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不断提出的新问题,就一定能做到人尽其才,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5

宽中有窄,冷热兼备

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被界定为文科类专业,偏重于理论。但是,大多数院校高招录取时文理兼收,尤其随着近年来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大幅度上升,对理科生的招录比例也有所上升,而且理工科出身的学生在经济学专业硕博深造中的优势也日益凸显。

目前,经济学专业大多以宽口径为主,兼顾窄口径方向的发展。宽口径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操作技能,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来选择课程以及就业的方向。在宽口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高校自身的科研侧重点,一方面开设理论经济学课程如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等,相对抽象,往往偏冷门;同时也适当开设应用经济学课程像国际贸易、金融、财政、投资等,与实践结合更为紧密。

不同高校其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把握宽和窄的度的差异。报考宽口径经济学专业,入学后先打基础,培养通才。宽口径经济学专业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继续读硕攻博,如中国人民大学和武汉大学。尤其是理论经济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并不很强调处理社会关系之类的能力,希望以后做研究工作的考生可以考虑选择这些学校。至于窄口径经济学专业,培养目的明确,专才更有优势。有些高校直接将某些经济学方向直接从经济学专业中细分出来,将经济学专业和金融、财税等专业都分设于众多学院,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就设置有经济学院、财政税务学院、金融学院等。如果报考窄口径的经济学专业,学生在学校学到什么知识,将来进入什么行业的目的性会相对明确,毕业后能迅速地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就业率高,质量喜多忧少

经济学是个非常实用的专业,每年的高考分数线相对其他文科类专业都偏高,尤其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且这个专业也是通往高薪职位的一道“龙门”。

经济学的就业都是相通的,一般只有侧重,并没有严格的限定。经济学就业面还是很广的,如金融业(银行、证券为核心)、咨询行业、媒体、公司企业、政府、高校。根据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最新三年公布的全国高校本专科专业就业报告,全国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经济学所有专业就业率均超过90%。

天时、地利、人和

1.学校性质:选择综合性高校还是专业性大学

综合性大学专业种类较多,资源结构比较完善,有利于同学们多元化发展。不足之处在于如考不上财经类专业,但服从专业调剂的话,可能会被分到不想学的非经济学类专业。而对于专业性财经大学,由于专业底蕴厚实,如果遭遇调剂也仍然属于自己喜欢的经济学类专业,不足之处在于学校氛围相对综合性院校较为单一。

综合性大学以中国人民大学为龙头,其他比较有名的院校诸如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大学,大都视经济学类专业为他们的重点专业。同时,各省市也均有综合类院校,虽然这些学校的经济学专业在招收录取时并没有细化,但专业方向侧重点仍然存在细微差异,如:辽宁大学以政治经济学方向为优势,山东大学的制度经济学方向发展较好,暨南大学的金融学方向更为突出,兰州大学的区域经济学方向更有特点。

专业性财经院校中,中央财经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是所有财经类院校中的领跑者,占据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的地理优势,实力不容小觑。同样,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南财经大学虽“地利”不足,地处中西部,但在“天时”上仍占一定优势,享受国家政策方面的倾斜也较多。至于省属的财经院校,如南京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以及江西财经大学等,由合并各种财经干部培养机构发展而来,历史渊源相对无从夸耀,但地域性较强。这些省属财经院校学科实力难于和前面这些高校抗衡,影响力只在本省和邻近省份。

2.地缘因素:选择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的高校

地理位置对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出路较为重要。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可以吸纳更多的经济类人才,而二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对基础人才和技术类人才的需求更多。

长三角经济区域,如上海、北京、天津,以及珠三角经济区域,如广州、厦门等地的高校,均比中西部高校拥有更加优越的地缘优势,更容易把握到经济发展的脉搏和最前沿的发展。而对于中西部的高校,虽然其教学理念紧随东部高校的步伐,但相对滞后。中西部高校的培养主要是服务于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其毕业生对工资、福利、晋升等诉求相对较低,当地的银行、企业以及政府单位对本地生源也较为青睐。因而,中西部高校可以成为同学们今后有意向就近家乡就业的不错选择。

3.个人兴趣:专业,学校,还是兴趣

虽然国内经济学专业划为文科大类,数理知识要求相对较低,但是国外对经济学专业的基础工具――数学却具有很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内一些领先高校,尤其是东部地区高校的经济专业对经济数学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如在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往往双修数学和经济学。因而,逻辑思维强的理科生报考重点高校尤其还是名校的经济学往往具有相对的优势。而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这些地区的综合类院校和理工类院校,其经济学专业虽然也都开设了经济数学相关课程,但课程完成的要求却较低,因而适合一些数学功底比较差的文科类学生。

报考一个专业,不仅仅在于该专业的诱惑性,同时还应考虑到自身的兴趣所在,然后根据各高校的经济学专业特色来进行选择:

希望毕业之后从事股票买卖工作的,可以考虑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中偏向金融方向的经济学专业。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广西;建设;意向;人才;培养

一、调查背景

上世纪末,高校毕业生就业告别了派遣分配制,开始实行双向选择制就业模式。单位和毕业生双方自愿签订就业协议。受区域、人文和经济发展方式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用人单位选聘毕业生时会有自己独特的标准,建设行业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能够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企业人才需要标准等指标,能反映出当前毕业生求职存在哪些不足,为学校进行教学改革提供宝贵参考。因此,针对广西建设行业单位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不仅能够反映广西建设行业分布特征及其发展形势,也能反映出当前广西建设行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本文以参加2012届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双选会单位及校企合作单位人才需求状况问卷调查为主要依据,分析广西建设行业单位人才需求状况,探寻广西建设行业发展特征及建设类高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寻找促进广西建设行业高职人才培养的理论和方法。

二、广西建设行业单位人才培养状况调查与分析

本调查主要以参加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毕业生校园双选会单位为调查对象,总共250个单位参与调查。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13份。

1.参加本次双选会建设行业单位基本情况分析

本届双选会信息提前一个月在广西人才网、南宁市人才网、广西建设网和我院校园网;另外我们还向本院校企合作单位、近年来招聘我院较多毕业生的单位寄发双选会邀请函;各系分别联系推荐5至10家参会单位,最终有来自区内外两百多家建设行业的用人单位通过审核参加双选会。此外,为使调查数据更具代表性,我们还通过E-mail对部分建设行业单位发送调查表进行网络调查,接受调查的单位涉及施工、设计、消防水利、监理、经济管理、房地产销售等建设行业单位50家。因此本次调查单位覆盖面较广,是比较能够代表广西建设行业人才需求、用人标准及我院人才培养现状的。

从图1-1可以看出,有151家单位来自南宁,占参与调查单位的70.9%,说明南宁市作为广西省会,其建设行业较区内其他城市市场发展规模较大(图1-3、1-4)。图1-2表明,有173家民营企业,占总单位数的81.2%,国有企业有22家,占总数的10.3%,表明建设行业活跃着一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虽然数量有限,但其用人需求量占绝对优势(如图1-5),企业规模也较大。

2.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标准及重视度分析

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在选拔毕业生时最为重视的三项依次为:专业、思想品德和社交能力(如图1-6)。用人单位在阅读毕业生简历时最为重视的三项依次为:专业、社会活动经历和获奖情况(如图:1-7)。用人单位在面试毕业生时,最为重视的三项依次为:思维和快速反应能力、交际表达能力和专业水平(如图1-8)。用人单位在选拔毕业生时,对毕业生的生源地总体上没有明显偏好;个别单位会偏向选择农村生源或者城市生源,选择农村生源的认为农村孩子较城市孩子能吃苦;选择城市生源的认为判断毕业生是否能吃苦不能依据生源地来判断,他们认为城市的孩子社交能力较强、做事较为灵活。

注:1=非常重视,2=重视,3=比较重视,4=一般

3.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素质评价

高职类人才有别于中职类和本科类,高职毕业生具有其独特的知识构成和素质特征。调查统计得出(如图1-10),用人单位对高职类毕业生各项素质的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表示最满意,敬业精神或工作态度次之,满意度最低的是毕业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以及公文写作能力。

图1-10

三、广西建设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广西建设行业单位人才需求状况及被调查单位所反馈的意见和建议,给了建设类高职院校特别是广西建设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提供了诸多的启示:

(一)明确办学定位:瞄准地方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从区域分布来看,参会单位基本都来自广西区内。同时,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毕业生中,有超过90%毕业生选择在区内就业。可见,建设行业高职院校主要还是立足广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当前中国仍需要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广西又面临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热潮,建设行业人才需求依然较大。广西建设行业的高职教育要紧抓机遇,充分利用“行业特色、企业背景、区域开发”的优势,坚持将“为广西建设行业创新发展作贡献,打造广西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和摇篮,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能力”;“以德育为宗旨、以能力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渗透在学院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潜心为毕业生就业打基础、拓渠道,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和企业发展新突破。

(二)调整专业设置:紧贴市场需求

1.依托行业,办特色建设类高职教育。调查显示,用人单位阅读毕业生简历时首先关注的是专业,因此专业对口是至关重要的。当前高等学校很多,设置建设类专业的高职类学校也有很多。高职院校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创立自己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这是在未来生源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为此,发展建设行业高职教育一定要立足自身专业优势,紧贴市场需求,培养出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2.围绕产业实施重点优势专业建设。参加本次双选会的单位,有施工类、设计类、电子信息类,也包括冶金、建材、机械、造纸与木材加工、生物等重点行业的企业。“十二五”时期,广西将围绕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等千亿元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加大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实施力度,加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动工业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大幅提升广西工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广西建设类高职院校要围绕优先发展产业,实施重点优势专业建设。同时,为增强产业风险抵抗能力,专业设置避免过度单一,要办好优势专业的同时,又要紧贴市场需求和广西发展战略,逐步增加发展前景好、政府政策支持的建设类优势专业。

(三)校企联合,双主体育人,瞄准就业

1.高职教育应依托行业、校友、企业三方社会力量,实施校企合作联合办学;通过引企入校、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实务模拟、培训交流等形式,与多家建设行业企业等建立了校企互利双赢合作机制,为毕业生的顶岗实习就业提供了条件。

2.联手企业,共建优秀专兼教师团队。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建设类高职教育要以“校企通融、一职双岗、角色互换”的模式,实施教师下企业执业双能和企业专家上讲台工地互通等制度,全力打造双师型队伍,真正让学生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更好地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四)针对性、多层次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用人单位在阅读简历、面试和最终选聘毕业生时分别有自己侧重的标准,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也有不同的侧重标准。企业的各种用人标准为我们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提供了针对性参考。为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用人单位标准,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教育是实现我校人才目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因此,高等院校应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加强学院专业建设、树立学生崇高的思想品德、锻炼学生社交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

(五)完善招生、教育教学和就业联动机制

学校举办双选会既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双向选择的平台,也是学院开展行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的机会,通过双选会搜集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可以促进学校进行课程设置、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的理论探索,为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改进教育教学方式,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不断完善招生、教育教学和就业联动机制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抗私.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8.

[2]尹华丁,朱向军.建设类高职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3]叶子飘.高职教育的区域性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2,6.

[4]李伯格.以就业为导向的建设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技术,2009,03.

[5]广西区建设厅:广西建筑业企业名录,1997,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