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美术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学校美术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是我国美育发展进程中一座新的里程碑,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以的回信精神为指导方针,首先,我们对学校美术教育进行反思,探讨其核心问题。其次,为解决核心问题,我们对美育视域下学校美术教育的价值与目的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再次,基于向作为美育的美术教育理念转变后对学校美术教育的价值与目的的重新认识,我们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战略思想与具体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美育;学校美术教育;创新发展

一、学校美术教育的核心问题

站在指出的“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1]的高度,我们对学校美术教育进行反思,探讨其核心问题。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美育的日益重视,学校美术教育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人们对作为美育主要载体的学校美术教育的价值与目标仍然存在不同的认识,主要表现在:美术教育是为了实现美术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美术课程与教学仅仅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还是为了培养学生在促进社会创造力、文化发展以及在解决全球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世界和平等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在AI时代,美术教育的目标与以往有何异同?这些是决定学校美术教育的价值与目的、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教师、学生和决策者的行为方式的核心问题。正是因为有关学校美术教育的价值与目的的核心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至今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并未得到普遍认同,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2]特别令人担忧的是,时至今日中小学挤占、停上美术课和音乐课的现象依然存在,严重阻碍了中小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

二、美育视域下学校美术教育的价值与目的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对美育视域下美术教育的价值与目的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杜卫对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美育与艺术教育有着密切联系。众所周知,艺术是审美的集中、典型形态,作为审美教育的美育当然也是以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但是,美育与艺术教育不是等同的关系,而是交叉关系,它们有相互重合的部分,又有着不同的部分。”他又进一步指出:“作为美育的艺术教育,就必须遵循美育的特点和规律,紧扣美育的目标”。[3]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美育的美术教育,同样需要遵循美育的特点和规律,紧扣美育的目标。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明确指出:“坚持在美术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美术教育中的功利主义,是遵循美育特点的前提。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突出美术兴趣培养和审美习惯养成,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避免过早引入专业训练,导致学生对美术产生错误认知。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按照美术教育规律,激发学生艺术审美兴趣,让学生了解美术发展的历史,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进行创作表现,杜绝违背美术教育规律的应试训练。”[4]的确如此,作为素质教育的学校美术教育要遵循美育特点,就必须克服美术教育中的功利主义。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六大素养。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5]在此,笔者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为依据,论述21世纪美育视域下学校美术教育的价值和目的。

(一)提高审美情趣与创意表现能力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6]在培养文化基础的教育中,学校美术教育承担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为全体学生提供提高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素养的机会。美术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有助于青少年获得从任何其他来源无法得到的经验与素养。一方面,通过美术鉴赏课程的学习,中小学生掌握感知、欣赏、鉴别、评论美术作品的意识和基本能力,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估艺术家如何使用材料、技术和环境创造美术作品来表达思想、观点和情感,理解美术作品因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以反映不同时代和民族的文化特征,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逐步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情趣,并形成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激励精神,温润心灵。另一方面,通过美术创作课程的学习,中小学生养成敏锐的洞察力,激发创意表现的兴趣,学会运用美术语言与可视化的艺术呈现方法,认识所有的美术形式都是使影像成为实体的过程,并真切地体验对同一事物不同角度的理解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或应对态度,拓展全方位、多视角的视野,学会在多变的世界中充分认识各种可能性,并能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拓展和升华美感,以美术及其跨学科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总之,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中小学生学会协调自己的双手、心灵和头脑对世界进行探索,理解通过艺术创意可以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价值,获得为社会创新所必备的学习能力、批判性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革新与创造能力,以及沟通与协作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脑科学研究证明,高峰体验刺激大脑,开发大脑新路径。中小学生在鉴赏与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易于获得高峰体验,促进流畅的思维方式,开发大脑新路径,各种智能均得以发展,奠定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并激发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

(二)自主发展并实现三个角色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7]在培养自主发展的教育中,学校美术教育承担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为全体学生提供提高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素养的机会。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中小学生获得表现力,体验创造和自我实现的愉悦,提高应对各种无法预料的事件的意识和能力,以及采用最好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并逐渐形成各种工作岗位均需要的统整意识、追求完美的品质以及持之以恒的习惯,获得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养成全面的人格。美术教育面向每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和职业,贯穿人的一生,帮助中小学生实现三个角色:作为个人,富有创意和理想,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能发挥个人的潜能,把美感融入一种道德高尚的生活之中。作为生产者,具备创造富有美感的产品的专门技术和责任感、建设社会的创造技能以及协作精神,能用跨学科的能力控制物质环境,保存和开发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公民,具有美德以及构建和平世界的想象力,能把自身的幸福推及他人,能在家庭、团体、部落、国家和整个世界(生物圈)中和谐相处,实现世界和平、绿色地球的愿望。[8]富有创意和理想、美感和美德、协作精神和全球视野并有能力将其付诸实践是受过学校美术教育的青少年的鲜明特征,他们能够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和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

(三)社会参与并促进社会创新、全球化进程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9]在培养社会参与的教育中,学校美术教育承担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为全体学生提供提高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素养的机会。如今,全球面临着气候变暖、恐怖袭击、人口增多、食物短缺、难民危机、信息爆炸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超越国界,无论那个国家和民族都需要面对,而问题与问题之间存在有机联系,无法做到只解决其一而不顾及其他。因此,教育不仅要为青少年提供未来工作所需技能,还要提供给他们在一个多样性和相互连接的世界上学会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技能。美术绝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意义是一种展现,它展现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一些新的观念进入个体的大脑,改变看待事物表面化或单一角度的习惯。因此,美术教育是解决全球困境的重要资源,它激励并推动全面可持续增长的革新与创造。经历了美术学习的中小学生具有创意人才的特征,会根据一定的目的创造出富有社会价值的原创的事物,擅于应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各方面的挑战,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个人成长的同时为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学校美术教育提供一种回顾性的分析与前瞻性的愿景,青少年理解过去与未来的意义,逐步具备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挑战的能力,以实现全球的共同核心利益,获得责任担当意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和实践创新能力(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学校美术教育在培养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与重要作用,无论对学生个人的学习和终身发展,还是在促进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创新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方面都具有深远意义。

三、美育视域下迎接机遇与挑战的学校美术教育

如今,在人工智能时代基础教育迎来机遇并同时面对挑战的背景下,基于向作为美育的美术教育理念转变后对学校美术教育的价值与目的的重新认识,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战略思想与具体可行的措施。

(一)构建凸显全面育人与社会创新价值的学校美术课程体系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二、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四)科学定位美育课程目标。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重视美育基础知识学习,增强课程综合性,加强实践活动环节。要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科学定位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10]在充分认识美育视域下学校美术教育的价值与目的的前提下,我们要积极革新中小学美术课程体系,突破美术学习仅仅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自我表达能力的目标体系,构建实现美育的全面育人价值与凸显社会创新目的的美术课程体系。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构建要在五方面进行改革:1.超越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提供与美术课程相关的现实世界的内容,开展本土与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教学;2.超越与其他学科彼此割裂的美术学科,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导入新兴的前沿学科和跨学科课程,如STEAM课程、以美术学科为重点的创客课程等;3.超越美术学科的区域性观念,关注当代社会和全球化问题,如世界和平、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等;4.改变单向的教学方式,提供多元学习选择,使学生形成21世纪必备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各种挑战。与此同时,政府与民间合作共同推动美术教育,将美术教育融入所有的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之中。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携手并进,积极开展馆校结合的美术教育,以加速培养创造未来的人才的进程。

(二)开展激发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的学校美术教育

进入21世纪,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许多旧的工作岗位逐渐消失,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具备与时俱进的、适应当下及未来社会发展的21世纪技能是现代教育的目标。在众多教育革新的尝试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为重点的美术教育在培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由于受到中小学美术课程容量与时间的限制,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对中国书画和传统工艺的教学主要停留于知识与技能的层面,即停留于形的层面,对其内涵仅作一些简单的讲解,极少上升至智慧的层面。由于学生未能真正掌握中国书画和传统工艺的鉴赏方法以及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智慧,所创作的书画和工艺作品徘徊于低水平,最终导致兴趣丧失而放弃学习。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11]一方面,中小学生对美术课程中传统文化的学习由“艺”入“道”。这里的“道”是指中国书画、中国园林源于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大象无形”的传统文化智慧。在美术课程中,我们要确立学习传统文化智慧的目标,精选体现其智慧的内容;在教学中,由“艺”入“道”再回到“艺”,即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领悟智慧,运用智慧创作作品,逐步认识中国山水画、园林在有限的画面中,表达的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境界,切实理解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表象的美,而是完整的思维方式和哲学体系。从这个系统出发,学生就能真正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贯穿几千年历史直至现代并连接未来的智慧。另一方面,守正创新。在工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环境中,如何获取足够的生存能力,是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当一项技艺越来越少地进入社会日常生活时,它的式微和消亡几乎是势在必行的。但我们发现,其实,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史,就是既尊重自己的传统,同时又不断转换与创新的历史。中国工匠们一代接一代地将技艺薪火相传,日积月累形成传统与习俗,并凝练成精益求精、进无止境的工匠精神,这种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其技巧达到“精巧美妙,灵巧高妙”的智慧层面。因此,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我们要确立学习传统工艺技巧的目标,精选内容,提炼其中所蕴涵的智慧;在教学中,教师采用步步递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鉴赏工艺品,学习技巧,感悟技巧中所蕴涵的智慧,切实领悟精益求精、进无止境的工匠精神。中小学生找到可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传统工艺中所蕴涵的智慧,理解文化遗产的所有形式是一个强大而独特的工具,养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兴趣,逐步树立保护、继承传统文化并发展新文化的志向,以此激发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积极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三)推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观念”美术课程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指出:知识:可以理解为个人和社会解读经验的方法。因此,可以将知识广泛地理解为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与态度。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这种知识的过程。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动,也是集体努力。[12]这一报告重新界定了知识和学习的定义。在当前社会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校美术教育的改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是因为目标是多元的,而课时却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课程的容量精选出最有价值的知识。笔者认为以“大观念”(BigIdea)来精选美术的知识与技能,设计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界定的知识和学习相对应的美术课程,能够改变“一课一主题”的碎片化课程与教学的现状,有助于学生围绕一个美术学科整合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大观念”进行深入学习,以扩展课程知识的构建方式与挑战现实情境中的难题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与综合能力和品质,以达到培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大观念”超越固有的学科分割,可以是个人经验、文化情境,也可以是社会或科技议题,或以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表达,或以统整美术以外的学科进行另一种表达。在设置“大观念”美术课程时,我们需要注意“大观念”可以转化为一个包含若干知识点或若干主题的议题。“大观念”是不是“大”的,不仅因为它能把很多内容分类,还必须有深刻的内涵,帮助我们理解事物。例如,“中国文化传播”是关于让中国形象成为中国文化大使的强有力的观念,我们以“中国文化传播”为大观念,开发统整美术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单元课程。美术学科的目标关键词:纹样、时尚、设计过程、二维、三维、产品等;社会科学的目标关键词:文化、价值、传播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美术学科为重点研究、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中国美术作品的特征和魅力及其传播的现象,并预测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杰出贡献,寻找中国美术走出国门的多元化途径。“大观念”美术课程的关键在于找到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大观念”。这样课程就能避免流于表层或停留于技术层面,为中小学生提供深入学习,获得与“大观念”相关的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与态度,使他们成为能为推动社会发展与全球化进程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

(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卓越美术教师

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是《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师〔2018〕13号)提出的卓越教师的标准。追求卓越是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美育视域下学校美术教育的改革,急需一大批卓越美术教师。如果教师未能在学校教育中传递美术学科的价值与目的,那么中小学生就无法认识到美术学习的重要性,也难以积极投入学习中,获得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因此,美术教师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教师去传递课程或完成书本上的教学内容,而是要让美术教师准确认识美术学科的价值与目的,并理解中小学生是如何进行美术学习的,哪些经验能帮助中小学生联结已知的和需要知道的。在此基础上,美术教师就能向中小学生传递美术学科的独特价值与力量,帮助他们获得在一个高度复杂的世界中生存和交流必不可少的视觉素养,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我们要增进美术教师对美术学科的价值与目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的理解,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深入开展强有力的美术教师教育,培养一大批拥有火炬、专业基础扎实、擅长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出类拔萃的卓越美术教师。我们要确定学校美术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创新方法与优秀实践成果,并向世界各国分享扩展我国美术教师教育的成功经验。

作者:钱初熹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