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原料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

食品原料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该文探讨了将课程思政融入食品原料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从重构教学目标、挖掘思政元素、改革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提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希望构建新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现全方位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食品原料学;课程思政;长江雨课堂;改革

食品原料学是华中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它以生物学、食品化学等为基础,研究食品原料的种类、特性、加工适应性以及食品品质特性对原料特性的要求等。本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通过食品原料的种类、形态结构、理化特性、地域分布、上市季节、品质检验、贮藏保鲜、营养食疗和食品加工运用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原料学的基本理论,如常见食品原料的品种、特性及应用规律,并对其他各类原料有初步了解。我校将该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授课对象为大学二年级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和专业学习素养,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各个教育部门的推动下,高校教师在专业课程中积极融入思政元素,使思政知识深入学生的心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基于我校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本文对思政元素融入食品原料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探索。

1重构食品原料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高校每门课程的纲领性指南。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首先要从重构课程教学目标着手[1]。围绕本校食品类专业培养目标,确定食品原料学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了解食品原料学的发展史,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饮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理解并掌握食品原料学基本知识,并能运用食品原料的形态结构和理化性质确定食品加工方案的合理性。(2)掌握食品原料品质检验的相关国家标准和方法,明确食品原料经加工成为各类食物被人们食用以后的作用、效果,充分发挥食品在改善国民体质中的作用。(3)掌握常见食品原料的种类、产地、产季和用途用法,具备合理、科学地利用食品原料的能力,理解食品原料选择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食品原料学课程内容的相关思政融入点

食品原料学是研究食品原料的种类、生产流通、理化性状、营养卫生、品质检验、贮藏保鲜及加工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2]。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食品原料的品质检验、贮藏以及合理、科学地利用食品原料,服务于食品大健康产业。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的同时,更需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饮食文化、倡导科学饮食、弘扬科学家精神、关注食品安全、了解有关食品安全的国家政策法规、关心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结合课程的特点,笔者从中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融入食品原料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见表1),以期实现食品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方位育人[3]。通过食品原料学课程思政教学,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创新、有能力的高素质新工科人才[4]。

3食品原料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基于课程思政背景的食品原料学课程改革需要改变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通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拓展教学内容、采用长江雨课堂智慧平台教学、案例启发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并结合形成性评价考核模式,高质量完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3.1基于长江雨课堂开展智慧教学华中农业大学与长江雨课堂平台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将食品原料学课程相关信息自动导入长江雨课堂平台,借助该平台实现课堂的高效管理。将学生的手机变成参与课堂学习互动的终端,能够在现有课堂中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反馈,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度提供了便利。教师在课前将预习或导学相关资料上传至长江雨课堂,实现学生课堂的高效率学习;借助平台的“签到”功能,实现课堂出勤管理;课堂讲授过程中设置课堂测试和互动,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课堂讲授过程中开启直播功能,学生借助回看功能进行课下巩固复习,教师通过回看功能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3.2应用案例启发式教学。案例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课程讨论和自学获取知识。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分析食品原料的品质评价、加工利用、贮藏保鲜、品质检验等内容。例如笔者从事果蔬加工方面的研究,在果蔬原料章节引入食用菌品质评价、加工和利用等最新研究进展,如香菇的特征香气形成机理、干燥加工对果蔬品质的影响、柚子皮的加工利用途径等,把枯燥的内容通过实际场景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另外,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思政元素的融入,例如引入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和海水稻如何一次次提高产量、中国科学家如何让汉字首次登上世界著名杂志《Nature》、本校蔬菜育种专家培育出长在树上的茄子等科学事迹,向学生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3引入翻转课堂教学。食品原料学涉及的原料种类繁多,仅32学时的课堂时间不能面面俱到,围绕大麦、燕麦、绿豆、魔芋、花椰菜、朝鲜蓟、柿子、龙眼、奶酪、罗非鱼、鳕鱼、茶、胡椒、丁香14种重点和新兴食品原料布置课程研讨课题。学生每5~6人组成一个团队,每个团队选取1个课题,通过查阅文献、调研、组织讨论等方式完成课题研究并制作汇报PPT,教师给每个团队的PPT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完善后进行课堂交流。通过翻转课堂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3.4实施形成性评价考核。食品原料学以往的课程考核方式难以客观反映学生的课程思政目标实现度,而实施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是提高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5]。食品原料学作为一门食品类专业的交叉性课程,课程成绩组成因素为:考勤成绩(10%)、随堂检测成绩(10%)、调研报告成绩(10%)、翻转课堂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50%)。课程思政背景下需要培养学生的遵守纪律意识,主要根据长江雨课堂签到和随机点名情况给出考勤成绩,全勤为100分,旷课1次扣10分,请假1次扣5分。长江雨课堂平台设置了随堂检测功能,可以实现每个小题单独计分,整个课程设置100分的题目,课程结束时学生的得分即为此环节的最终成绩。每个学生自由选择一种食品原料,调研原料的种类、形态结构、理化特性、地域分布、上市季节、品质检验、贮藏保鲜、营养食疗和食品加工运用等情况,教师以百分制给出每个学生的调研报告成绩。翻转课堂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剖析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该部分成绩由教师评分(60分)和团队成员互相评分(40分)组成。课程思政背景下,期末考试内容需要涉及思政元素,例如从食品原料学角度解释不同地域的饮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以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4结语

食品原料学是一门食品类专业基础课,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的载体,更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饮食文化和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径。笔者从重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挖掘课程内容相关思政元素、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课程思政在理工科专业课中的应用,以期形成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协同育人的效果,对课程思政融入食品类专业课程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贺江,郭春秋,李娜,等.“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20(6):98-99.

[2]李里特.食品原料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2.

[3]张晓华,冯紫艳,王永辉,等.课程思政在《食品工程原理》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探索[J].广东化工,2016,47(13):233-234.

[4]郑佳然.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3):94-97.

[5]施永清,顾振宇,王向阳,等.食品物流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大学教育,2020(1):131-133.

作者:刘莹 谢定源 黄文 单位: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