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开发下高职创意设计人才培养

乡村文化开发下高职创意设计人才培养

摘要:高素质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是特色乡村文化开发的当务之急。基于研究义乌特色乡村文化及创意产业市场的需求,确定本土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多学科和院系整合,创新团队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政企校研”对接,为人才培养搭建项目平台,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提升实训、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培养满足特色乡村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的高素质设计人才。

关键词:创意设计;特色乡村文化;人才培养

引言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规划。符合新时代特色乡村开发需要的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创意设计类人才培养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其教育目标在于创造思维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更多的任务是通过具体创意设计案例和工作项目,按照实际工作中的阶段目标,规划合理的设计流程,指导学生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结合。在不断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过程中,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然而,由于各地文化背景不同,实际课题和应用对象不同,教学模式和实践方法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本地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方法展开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目前,面向特色乡村文化的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较少,本文基于义乌特色乡村文化创意设计全过程实践,对培养本地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一、特色乡村文化开发背景下义乌创意设计人才分析

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对乡村传统特色文化的挖掘与再设计,是现代设计师无限创意的表现舞台。可以看到,自从党的十八大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以来,浙江省、义乌市政府都出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的相关计划和文件,设计师在加快把“美丽”包装成产品、展现给公众、转化为财富中发挥了更加突出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义乌百余家创意设计公司有能力进行乡村文化相关专业设计的不到10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创意设计专业团队配置不合理或不全面,设计人员往往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无法理解,更不能采取合适的方式诠释各个村落的文化特点,设计结果流于表面化。

2.设计人员整体设计思想未能跟上当前的设计潮流,缺乏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设计,以陈旧的设计语言进行乡村建设设计,无法满足日益提升的用户审美和功能需求。

3.设计功利化严重,追求短期利益,导致不能与各个村庄形成良性长期合作,无法深入挖掘各村镇独特传统故事及特点,难以打造“一村一品”。总之,目前义乌创意设计人才不仅数量比较紧缺,而且创意设计人才队伍在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都不能满足义乌特色乡村建设的需求。

二、特色乡村文化背景下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培养创意设计人才的义乌本地高校有责任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带头创新挖掘当地具有特色的文化宝藏。本土化的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以建设特色乡村文化为目标,积极探索本土文化创新应用的途径,强化创意设计意识,在优势互补、师资共享、专业互动下,突破专业界限,整合不同院系资源和专业人才,加强课程的综合性与跨科系学习,建立跨学科、跨行业的交叉型教学组织方式,形成多位一体的培养模式[2]。结合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将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实践项目融入教学,有效挖掘乡土文化的精髓———“乡土精神”,培养本地具有创意设计能力、知识整合能力、设计实践能力,具有更广阔人文情怀和独创精神的设计人才,助力打造本土乡村文化品牌。

三、特色乡村文化背景下创意设计人才培养实施过程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意设计专业为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立足义乌特色乡村文化建设,积极进行资源有效整合和人才培养教学流程优化设计,为改革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一)院系资源有机整合

打造特色乡村文化产品是系统性的创意设计,要围绕当地的特色地域、居民生活形态、文化传统、行为方式、环境等展开。为了实现地域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发挥团队优势,有机整合创意设计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人文旅游学院和义乌城乡规划院各自专业特长资源成为必然。融合多专业特长,围绕本土历史文化、道德传承、民风民俗、宗族先贤、特色产业等主题进行挖掘整理,为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形象设计、文化品牌、创新创意等提出系统设计方案和开发对策,将会为人才培养做好前期组织架构和教学准备工作。

(二)教学实施

1.在教学准备期,以创意设计项目为载体,按照项目的总体目标和规划,组织招募各学院的指导教师和学生,一个项目设一个总负责人,负责协调组建各不同专业组,每专业组设一个专业带头人和配备一定数量的教师和学生。

2.项目总负责人按照各个研究项目的特点和基础,统筹安排项目计划,各组分头研究,互通信息,组成互有交叉的项目课堂,各组互促互进,分不同方向、角度逐步接近共同的整体研究目标。

3.各专业团队共同参与义乌乡村本土特色文化的调研、整理和学习,形成初步调研成果。4.按照美丽特色乡村文化建设规划,结合义乌当前经济和文化发展任务,依托各团队的综合设计能力,在前期设计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有机联系的乡村文化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研究和设计。

5.按照不同的团队成员专业特长分组,组成子课题小组,分专业方向开展系列文化研究以及相应的文化创意实践项目研究。

6.合理安排各阶段评审流程,组织各团队有序进行设计工作,定期进行设计交流和汇报工作。教师引导学生建设合作团队,定期以小组形式交流汇报,增强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处理好设计方向、执行方法、保障约束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明确任务流程和评审规则,增强学生大局意识和任务责任感。有效提高讨论交流质量,按照时间进度表严格控制过程。建立设计双重团队制度,将每两组指定为互助团队,互相监督和管理。对于未能及时完成任务的团队,及时追溯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由帮助团队及时补漏更正。

7.结合目标用户的反馈信息和各阶段的评审结果,师生共同制定课程考核标准与评分方法,实际应用对象参加考核,客观评价设计价值,对实践项目进行优化和深入研究,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和实际效果。

四、特色乡村文化背景下创意设计人才培养实现条件

(一)教学内容

1.义乌区域特色文化挖掘义乌文化底蕴,如商贸、孝义、丹溪、红色、万国风情、禅宗等文化资源,以及蚕桑、红糖、白糖、百子画、木雕、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一村一景、一村一品提供素材,同时加强义乌乡村文化礼堂的内涵建设。此部分教学内容由人文旅游学院承担。

2.义乌乡容提升综合设计义乌乡容提升综合设计主要包括乡村特色文化景观设计、主要沿街空间、入村口节点、标识系统、绿廊游线、道路系统、生态公园、河流水系美化提升设计。此部分教学内容由建筑工程学院和义乌城乡规划院承担。3.义乌乡村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成果收集、编辑整理义乌乡村特色产业现状及其创新发展成果,特色产品的创意创新设计和品牌建设研究成果,乡村产业“互联网+创业”模式探索成果。此部分教学内容由创意设计学院承担。

(二)教师和学生

基于特色乡村文化开发的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以项目为载体,项目实践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与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有明显的不同。首先,指导教师团队成员多样化组合,主要由创意设计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人文旅游学院的教师和义乌城乡规划院专家组成团队,人员结构合理,有着较开阔的视野,较高的科研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虽然教师们的专业方向各不相同,但与实践课程项目却有着紧密联系[3]。团队以“乡村文化创意设计”为核心,展开美丽乡村文化与创意设计各个环节的内涵和设计实践项目研究,并将整个实践项目划分为若干子项目和合作项目,共同制定各阶段的项目要求和相应的教学要求、时间计划表、评审流程等,保证了团队的专业性、协作性。其次,学生团队成员采用交叉梯队式建设。根据子项目的层次和完成度,结合学生的特长和兴趣,采用报名制和教师双选制。学生团队成员不限于某一年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均可参与。为了照顾到各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设计能力,在每个工作小组中选拔出团队负责人,制定各团队管理流程和规则,由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组员间定期进行专业汇报和交流,专业教师集中辅导和点评,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性和梯队建设,此举有效培养了团队的协作精神。

(三)教学项目资源

1.通过搜集、整理、研究义乌地方特色文化和非遗文化,可直接将其作为义乌特色乡村文化创意设计的资源,也成为实践教学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乡村文化礼堂建设等项目都是教学资源。在项目设计和教学实践中,结合景观建设,进行文化创意彩绘和景观小品设计与制作,赋予美丽乡村景观建设内涵。

2.从有一定研究基础和亟待发展的文化项目着手,进行集文化传承、文化衍生品创意设计和制作,并开展“互联网+创业”模式为一体的项目实践,并逐步发展成系列文化创意项目,使得传统文化精粹在当代新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价值,构建区域特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文化新生态。这些项目成果都将是下一步创意设计和教学的源泉。

3.依托乡村各项资源,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济是乡村经济发展新方向,也是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中的重要项目。结合当前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发展的热点项目,进行休闲和旅游创意产品的开发,挖掘各村镇特色文化,自然和特色产业资源,探索各乡镇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也是创意设计实践和教学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这些研究成果将会在后续的项目实践和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面向特色乡村文化开发的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教学过程更真实地与实际项目匹配,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了创新尝试。

1.改变单独某专业教师面向群体学生的课堂教学方式,转向多教师面向专业组学生的多学科交叉团队合作学习,提高了创意人才培养质量。

2.结合现代创意设计教育的特点,专业教师明确自我定位和任务,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成为创意设计实践主体,实现角色转化。

3.真正实施基于典型工程任务和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同时实施团队学徒制教学模式,学生以学徒身份参与完成完整的特色乡村创意设计项目,为学生进行乡村文化品牌创意设计实践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机遇,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4]。学生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下,不仅仅学会创意设计知识和技能,还学会项目管理,在“传帮带”工作过程中接受到良好的职业素养教育。

4.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院校的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方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围绕乡村振兴项目,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意设计专业将比赛和教学相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抓手。教师在创意设计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参与竞赛,能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项目团队策划在学校举办义乌特色乡村振兴主题校园技能竞赛,围绕当地的特色地域、居民生活形态、文化传统、行为方式、环境等展开竞赛,分为建筑、平面、策划、景观四个方向考验学生的综合素质[5]。学生在赛事的驱动下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相互之间形成竞争,在校园形成了浓厚的乡村振兴文化学习氛围。

5.创新工作室教学模式。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是当下高校教学中较为普遍的教学模式,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课下预习和复习”的不良局面。德国包豪斯学院提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并获得了巨大成功。“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依托工作室,将与教学相结合的实际或虚拟项目带进工作室进行人才培养。依托义乌市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中国众创乡村行动计划项目,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设计专业创新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学生成员在一定时间在固定的空间内完成项目工作,他们不仅要进行文化调研、资料整理和收集,还要熟练掌握创意设计时要运用的Photoshop、Coreldraw、SketchUp、3Dmax和Lumion以及Office等软件,将平时所学“功夫”转化为企业所需,因此对其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6]。日常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项目团队实施设计项目实战性教学,教师和学生讨论、沟通和交流方式自由,时间集中,项目进度的高要求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紧迫性。除此之外,工作室定期聘请专家进行项目指导,对美化乡村的文化传承、设计效果、图纸细节进行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开阔了设计眼界,同时强化了实践项目的创意设计能力。在每个实际项目实践教学过程中,项目的多数工作由学生团队来探讨完成,教师监督项目进度并及时点评学生设计的成果。根据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学生一步一步成长,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升。

结束语

经过近三年的项目准备与具体实施,在义乌“政校企研”协同合作基础上,特色乡村文化开发背景下的高职创意设计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培养出了一定数量具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相关项目管理能力的创意设计应用型人才。他们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提出合乎地方特色和当地发展规律的设计构想,助力义乌村镇发展文旅项目、乡村景观等文化品牌建设,发挥了以创意引领地方创意产业转型的作用。实践证明,面向特色乡村文化的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作者:金萍 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