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学分析范例

人工智能教学分析

人工智能教学分析范文1

关键词:人工智能;赋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

在国家“教育信息化2.0”的指导下,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同医学教育进行了充分而有深度的融合,医学生不止于满足课堂教学,其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探究最新医学发展动态都要求医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实时对接当前科技最新技术,也成为助推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推手,更成为保障高职高专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

1“人工智能+医学教育”赋于教育的意义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从简单的计算发展到感知智能、认知智能,由会写会算,到能听会学,再到如今能思考会理解。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和优化,人工智能将在许多的领域产生更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浙江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胸部CT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展现人工智能技术在CT肺结节中强大的检测能力和应用优势[1]。通过13000多例的数据,AI检测肺结节的敏感性一直维持在96%~97%水平。经过4个月的深度学习和模型迭代优化,系统的检测特异性几乎翻了一倍,充分体现了AI强大的学习能力和良好发展前景。北京雅森科技与北京宣武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协和医院合作研发的脑功能多模态人工智能产品,其通过对核磁共振、PET、SPECT、脑电等数据的分析,可以应用于阿尔兹海默症、癫痫、帕金森等各类脑功能疾病的量化分析、诊断和预测[2]。截至2017年10月,此系统已累计完成病例分析超过7000余例,准确率超过84%。人工智能产品协助医生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补充医疗资源,缓解当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人工智能产品或应用很快就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各行各业产生影响,而教育首当其冲[3]。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是培养具有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适应基层卫生事业发展需求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培养模式要求医学生具备应用、驾驭人工智能技术指导医学工作的能力,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同医学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要在教育内容上融入人工智能知识与技术,多渠道掌握医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人工智能应用于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2人工智能催生新的教育生态

目前,人工智能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和各个环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教育领域,北京联合大学是最早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各个环节的高等院校之一,其创新思维同人工智能相融合,将语言进行转化,转化成为特殊群体可以理解的方式予以呈现,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教学模式的革命性变革,更实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创新思维的引领下,并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助推下,“教育信息化2.0”将会更快的到来,将会给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及学生、教师的学习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另外,正是这些初级的AI,促进了教育体系的重构和教育技术的革新。随着5G技术的发展,信息的获取更加的高效,智能设备深度融入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移动式、碎片化学习将成为人类学习的一种普遍的学习生态。在当前医学教育中,医学生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相比其它学科更为繁多,学科门类更为细化,知识更新换代更快,新技术应用更快速,因此,医学生对医学相关信息知识的检索、学习将更多的使用智能设备。如果教师的观点与智能设备通过海量数据搜索得出的观点不一致时,医学生如何选择?这实际上对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专业水准、职业素养和实践感知都提出严峻的挑战,因此,人工智能对教师的职业和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有力的推动教育从业者,动态适应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相互协同的生态,在这种协同的学习方式下,每一个参与者都是推动其他人前进的潜力,并能够加速推进教育从业者积极拓展学术水平,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主动探索和创新技术,其实际意义不仅仅是学伴和助手,而是潜在的教育水平、教育理念的推动者。显然,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将带来教育体系的重构。正如原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所言,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理念、方式和方法都要随之改变。我们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场景应用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教育自身的研究,努力揭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客观规律、教育学的发展规律,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3人工智能在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应用需求

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当前和未来定制化学习,自适应学习注入强大推力并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在人工智能时代,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场景都必须变革,而且都必须依靠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信息化的科技手段来实现。同时,从学习和学制的特点来看,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学制短,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任务重,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应用场景进行技能培养,而实际的临床操作是不现实,而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再造医学场景,创设真实场景,将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认知度,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的目的。因此,迫切要求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工作者,紧紧把握时代方向,顺应时展趋势,积极主动学习和掌握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因此,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也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的需要[5]。医学教育信息化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的创新阶段。当代医学生的学习形式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学习空间也由教室转型为随机性,碎片化多形式虚拟网络学习平台,逐步形成师生线上线下,互助互动的混合式学习[6]。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选择优质网络课程资源的自由度极大,而现有的丰富医学教育共享资源库,从而为实现医学教育的云平台建设提供最现实的选择,也是医学教育向着智能化、大数据、云计算迈进的典型时代特征。正如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表示的那样:“智能时代将会是一个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时代,……教育不能故步自封,应主动适应新的时代要求。”[7]医者仁心,医学教育更应是有温度的教育,教学中培养以人为中心的温情教育,尊重生命,关爱人生,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专业和审美,进行情感交流。

4结束语与思考

2019年2月13号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新的春天已经到来,这无疑会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在医学教育、临床应用、辅助诊疗等方面实践和应用。当前,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各个高校中得到蓬勃发展,这与不断提升的教育信息化技术紧密相连。当下,智慧校园建设也进入到了平台期,各种建设也基本趋于完善,特别是大数据挖掘平台的建设,以及高性能计算机的集群化应用,为人工智能应用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资源和史无前例的高可用的支撑。另外,各种开源人工智能平台的发展,也为资金相对紧张的高职高专院校提供了合适的解决方案,更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性应用及研究提供了可能。在国外,著名的微软公司为开发者提供了人工智能框架CNTK,使用该框架可以在多个GPU,甚至在一个GPU上运行机器学习、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算法,借助这些成熟的工具可以在医学教育中为学生提供诸如病理、影像图像识别等技术,提升学生基于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的能力。在国内,百度公司为开发者提供了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AI平台,可以借助其提供的成熟工具进行课堂专注度的研究分析,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多维度的教学效果的评估,为授课教师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提供客观、可视化的指导。也可以基于AR技术来盘活原本抽象、难理解的医学知识,结合其提供的3D识别跟踪能力,为医学上的课堂教学、课后自主学习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手段支撑。未来,各种智能软件、硬件的混合式课堂教学将成为常态,一种前所未有的教学协作形式将是未来学习主要生态。这将引发高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的革命,引领我们形成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探寻符合当今学生诉求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教学服务和更贴近的场景实现。当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让教育教学的评估更加容易,也会伴随危险”。芬兰国家教育机构总干事奥利-佩卡•海诺宁提醒,人工智能时代的数据应用应更加谨慎。教育管理者应清楚数据的保护和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的问题。[8]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已经成为未来人工智能发展不可回避的伦理问题,如何实施教育视角下的可信赖人工智能,确保师生的主体性,实现安全、透明、可预测、可解释、可追溯的人工智能+教育,是需要高度重视并持续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哇!人工智能的医学影像应用上央视啦![Z].搜狐网2017-8-31

[2]严律南.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8,25(5):513-514.

[3]李德毅,马楠.智能时代新工科—人工智能推动教育改革的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5).

[4]张东,黄蔚.教育如何跟上智能时代的步伐[N].中国教育报,2019-5-17(1).

[5]黄荣怀,张慧.人工智能促教育2030议程实现[N].中国教育报,2019-5-18(3).

[6]叶玲,姚艳丹.“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探讨[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2):288-290.

[7]张东,黄蔚.教育如何跟上智能时代的步伐[N].中国教育报,2019-5-17(1).

[8]张东,黄蔚.教育如何跟上智能时代的步伐[N].中国教育报,2019-5-17(1).

人工智能教学分析范文2

关键词:人工智能;价值观;德育;核心素养

近年来,人工智能浪潮风起云涌,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人工智能发展战略。2016年,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将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积极鼓励中小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及其与多学科融合的探究。笔者所在学校自2020年7月开始,积极参与本市的“人工智能进百校”项目,精选骨干教师组建“思行共同体”,积极开展与人工智能业内优秀专业团队的深度合作,开展过多次市区级教学研讨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果。基于以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实践经验,我校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使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教育教学的同时,亦明确新技术虽可以深刻影响教育变革,但不会改变教育的本质,技术发明应为人民服务、使家国变得更加美好。因此,在应用人工智能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笔者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实践中挖掘人工智能教学中的价值意蕴,探究培养学生德能发展的新途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正向引导让学生成为关注社会需求的设计者

小学生初识人工智能,虽然很感兴趣,但因为了解不多,往往以为人工智能便是机器人、编程、拼搭等较为狭隘的范畴,或者受家长影响,认为学习人工智能课程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人的思维与动手能力。因此,引导学生透过问题与技术的表象,理解技术应用的深层目的。无论是人工智能课程、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学科课程,还是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各种活动,都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基于帮助和造福他人的视角去学习与应用技术。

1.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人工智能课程力求有的放矢

我校人工智能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I上未来智造者》丛书,如《AI上智慧生活》重视创设生活情境,以常见的家用电器、设备为实验主题,学生根据问题,尝试提出智改方案,然后使用实验器材拼搭模型,并编写程序来实现创想。较多学生最初的兴趣在于拼搭,或完成一些“有趣”的程序编写,但不习惯动脑,于是笔者加强思维引导与交流,如讨论如何满足实验品的安全性能,让学生学会置身其中,像设计师一样去假设可能发生的问题,替用户去设计避险功能,培养“以人为本”的意识。如有学生提出:婴儿看到智能风扇转动,好奇地把手伸向扇叶怎么办?或者成人也可能不注意碰到,因此必须安装红外传感器,当监测到人体距离过近时,电机立刻停止。又如学生认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智能扫地车能够减轻环卫工人的工作量,但针对它的设计最重要的是什么问题,最初只能想到车能循路而行、能辨识红绿灯。经过引导,有学生提出:它不能威胁到行人或者小动物,所以设计行进的速度不能过快,而且应有多种多个传感器以确保当车前出现行人或者动物时,能立刻刹车并停止扫地。再如在智能门禁设计课上,有学生设计了人脸识别、监控录像、破坏报警等功能,更有学生从自家小区近日的一场小火灾得到启发,提出智能门在监测到高温时会发出警报并开锁,使外部救援者不至于无法进门而错失救援良机。显然,经过系统化的课程思维浸润,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如何从人的需求出发去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问题。

2.融合课程使技术萌生“温度”

在人工智能与多学科融合的教学中,教师能从更多角度去引导学生,如在语文学科,学生可以成为悟空(智能机器人)的教师,为他编写智能程序,教悟空文明礼貌用语、唐诗宋词等,辅以各种动作表情,甚至还可以成为一名心理导师,赋予悟空更有温度地“安慰”他人的情感沟通能力。经过“教导”的悟空谈吐文雅、热心善良,学生的素养自然得以提升。又如数学学科并非只有数字和符号,从古至今留下了许多数学典籍与故事,如刘徽的“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如今,教师能借助uCode编程绘图,让“n边形的n越大越趋近于圆”的现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但古人是如何进行计算的?引入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既领略人工智能技术的高超,又对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成果产生自豪感。再如英语学科借助动漫制作平台制作了“带外国朋友游历家乡”的动画短剧,学生录制短剧中人物的对话,介绍家乡文化风貌,趣谈文化差异;科学和综合等实践课程开展项目式学习,从校园安全入手,以前只靠能调查发现问题,提出倡议,但现在能够利用智能软硬件来开展实验和分析,深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3.在主题活动中积极开展深度创想

在以了解人工智能为目的的主题活动中,由于领域的限制较少,教师启发学生一方面去了解和关注目前生活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另一方面大胆设想未来各行各业中关乎家国天下的智能科技。例如,在以“人工智能改变生活、改变未来”为主题的动漫作品创编活动中,学生一开始构思剧本想得较多的是刷脸支付、机器人端茶倒水、无人机灭火等题材,虽然符合要求,但只停留在现象层面。经过多次思维碰撞,学生创意里开始出现智能农业的影子;辩论是否应该发明陪伴机器人,因为感情是人工智能永远无法替代的功能;在《阿姨变成了机器人保姆》剧本中,餐厅开始大规模使用机器人,原来的服务员纷纷通过学习成为机器人的维护技师,愉快地开始新岗位的工作。……学生慢慢地学会抓住问题本质来深入思考人工智能可能给人类带来的改变,并且开始将自己代入故事,思考未来人工智能时代自己所应处的位置。

二、揭示技术负面让学生懂得“道德地应用技术”

在对人工智能技术惊叹的同时,也要看到,在新科技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相应的法规无法及时跟进的问题。事实上,现今社会已经出现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谋取私利,进行不法勾当的案例。因此,引导学生具备高格局、多层面、思辨性的思维能力,从小树立开发技术与应用技术的道德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1.应用智能技术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近年来,短视频软件非常受欢迎。据笔者调查,中年段的小学生里,半数以上都接触过,很多学生一旦使用便欲罢不能。课上,笔者借此引出问题:如果几个人同时打开短视频软件,所看到的内容会是一样的吗?为什么?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渐渐明白,原来这种软件对用户喜好“黏性”的实现,是依靠精巧的人工智能算法,通过统计用户的观看停留时间,得出用户兴趣所在,然后投其所好,进行推送。但是,这样真的好吗?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后开始意识到,这会形成所谓的信息茧房,长期只接受自己愿意接受的信息,偏听偏信。如果沉迷于低级内容,那就更危险了。还好,软件的设计者并没有这样,而是通过对算法的限制经常主动地向用户推送一些正能量和制作精良的视频内容,从而保证软件的正确价值观传递。

2.智能技术应基于服务计算而非“算计”

技术可以实现人们大部分需求,但并不是所有的需求都是道德的。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如网店打折数据统计发现,有些顾客对价格不是很在意,无论是否打折都会下单,能否对程序做一些修改,即当这类顾客登录购买时,自动减少优惠甚至不优惠呢?对此,只有一小部分学生提出异议,其他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种应用智能技术进行“大数据杀熟”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笔者通过与学生讨论,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一旦缺失道德的约束,技术便可能为虎作伥,但终究不会有好下场,从而认识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

三、拓宽视野学习从高视角看智能技术

在我国与国外智能技术水平比较的课上,学生很奇怪为什么在国内无法使用国外的很多智能App。笔者首先肯定能提出问题的学生,然后提问:近年来,为什么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敌意不断增加?学生答不出来便启发他们:西方一些敌对势力为了扼制中国的发展,通过智能算法屏蔽功能,歪曲、丑化对中国的报道以混淆视听。此外,近期某网约车公司被网络安全审查的事件,也说明人工智能技术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大数据,涉及国家安全的各种数据是不能泄露的。由此,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明白,智能技术不仅关乎生活的便利,更维系着国家的安全。

四、结语

人工智能教学分析范文3

[关键词]人工智能;会计教育;信息技术

近年来,全球学术界和产业界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及应用越来越深入,人工智能的相关应用已经深切融入到了全社会的各个产业链上,这也给财务会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在2017年,在针对各个典型专业在未来不可或缺的概率进行深入研究后,英国广播公司公布最终结果,会计以2.4%的概率位居倒数第三。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从事基础性和高重复性工作的会计职业将会被逐渐淘汰。如何抓住时展的脉搏,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这是高校教育值得深思的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各产业链上的应用,目前的人力市场已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这种冲击会越来越迅猛,很多行业从业者都有被人工智能替代而失业的风险。目前大量的基础性算账工作和业务处理工作将逐渐由信息系统或人工智能程序取代,而相应的会计人员会将精力更多投放在对财会数据的挖掘利用。因此,高校教育领域不能闭门造车,需要紧紧跟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速度,利用学术优势,积极参与到人工智能在各相关专业的研究中,深入分析研究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技术对专业人才培养及教育的影响,针对部分已经不适合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思路要及时转变,因材施教,从而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做到“所教即所用”。

1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

在德勤之后,普华永道也推出了财务机器人,可以完成银行对账、月末入库按体型、进销项差额提醒、增值税验证等工作。除了上述这类财务机器人,财务云、电子发票、移动支付、数据挖掘、数字签名、电子档案、在线审计等各类信息技术也逐渐在财务人员的工作中得到普及,给财务人员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财政部分别在2014年、2016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从国家层面充分明确了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要性,进一步推动了整个会计行业的变革。随着财务机器人和各类财务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耗时重复的传统财务手工操作逐步被替代已经是大势所趋,会计从业人员也应该与时俱进,无需执着在人工智能的强势领域与其竞争,而是应该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增强自身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及决策的能力,提升自身技能层级,将人工智能看做可供利用的工作工具,而非竞争对手。这样,整个会计行业就可以充分利用会计人员的分析决策能力及人工智能的高效准确优势,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效果最优化。

2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举措

目前,国内众多高职院校开设的会计专业课程,普遍存在理论教学偏多、轻实践等不足,并且对影响会计人员的各类信息技术的引入及介绍较少,教学重点倾向传统会计知识及技能,未能充分跟随社会发展情况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培养了大批从事基础性和高重复性会计工作的人才,而当这批毕业生踏入社会后,又会面临社会实际工作需求与自身知识及技能体系不一致的挑战,加大了企业用人培训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他们的职场竞争力。针对新形势下的会计学教育,高职院校要站在时展的制高点,顺应人工智能发展的要求,从社会对会计从业人才的真正需求出发,及时转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对各类会计数据的分析整理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基本功扎实、专业化程度高、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

2.1完善课程体系

结合学生自身能力、社会需求以及会计学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着重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共同发展,并且及时补充添加新技术、新技能的相关课程,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增加自己的竞争力的观念。增加会计类信息技术课程。高职院校可以对财务云、电子发票、移动支付、数据挖掘、数字签名、电子档案、在线审计、区块链发票、移动互联网以及财务专家系统进行系统性授课讲解,让学生对这些与会计相关的信息技术有充分的了解及认识。增加数据分析课程。众所周知,Python在数据分析方面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不再是程序员的专属技能了,很多大型公司在招聘要求里都写上了“熟悉Python编程”。高职院校可以针对会计人员工作所需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开设Python爬虫与数据挖掘课程。开设职业道德课程。在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信息对安全及真实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具备职业道德,培养绝不弄虚作假的底线意识。

2.2创新教学模式

在清晰的培养目标和完善的课程体系之上,教学模式也要同步进行创新,推动会计学教育的发展。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课程融合到一起,突破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固有的认知边界和岗位限制,顺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给会计工作带来的现实挑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目标即让他们可以分析以后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做出相应决策。针对部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将AR增强现实技术引入到会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便于理解,如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对企业发生的各类事项进行展现,提供人工智能情境下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加深记忆,养成会计思维。考虑到学生在毕业后的实际应聘情况,如目前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招聘要求的会计资格证书,教师在讲授具体课程时可以结合资格证书的知识进行讲授(财务会计结合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结合初级经济法等),在课件中加入真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考取证书,不仅可以增强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毕业后在人才市场的职场竞争力。

2.3升级教师团队

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是完成学业后就进校授课,相对比较缺乏社会工作实践经验,对行业最新信息技术的了解及应用也较少。在人工智能发展应用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后续可以针对性地招聘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会计从业人员作为各课程的实训课教师,同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充分了解、学习新的技术实践,提升自身知识结构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度,才能更好地向学生讲授新的信息技术和传授实践经验。

3结语

基于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体系应及时跟踪社会发展情况,顺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给会计工作带来的挑战,积极探索,及时转变教学思路,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升级教师团队等方式,提升学生职场竞争力,达到学校、学生及用人单位的三赢。

【参考文献】

[1]黄柳苍.人工智能发展对会计工作的挑战与应对[J].教育财会研究,2017(2).

[2]覃勤.人工智能环境下会计人才培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0).

[3]王加灿,苏阳.人工智能与会计模式变革[J].财会通讯,2017(22).

人工智能教学分析范文4

关键词:人工智能;实践教学;吊牌识别

人工智能融合了计算机、控制学、语言学、数学、心理学、神经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1-3]。2017年7月,国务院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4-5]。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核心是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培养[6-7]。《2020—2026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8],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为339亿元,增长率达56.2%,而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增长到516亿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伴随而来的是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需求激增。近三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并在计算机、信息科学和自动化等专业开设人工智能课程,还有部分高校将人工智能课程纳入通识课程体系。但人工智能理论知识具有抽象性、复杂性和涉及面广等特点,教学过程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保持热情。如何更好地将人工智能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9-10],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将综合性较强的案例融入实践教学,再以实践教学促进人工智能课程理论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开始开设人工智能专业,但能够承担该专业授课任务的教师不多,且部分教师是从计算机专业转到人工智能专业的,很多知识也是“现学现卖”,在讲授过程中很难把握好知识的难度和学生的接受程度。

1.2教学条件不达标特别是实验设备不足

人工智能专业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软件编程和模拟实验,要想让学生感受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大,必须结合实验设备开设实验项目,但部分学校没有经济实力购买人工智能教学相关的实验设备。

1.3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高

很多学生刚开始学习人工智能只是抱着一种“玩”的心态,认为学好该专业之后可以开发很多智能终端,但学了之后发现该专业的学习需要具备很好的数学基础和编程能力,这方面较差的学生慢慢会对人工智能课程失去学习兴趣。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经过三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提出结合教师科研课题的实际案例教学方法,即以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解决暂时的实验设备不足的难题,同时也可以带动和培养一批年轻教师加入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和建设中来。

2“吊牌识别”案例教学在人工智能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实现

“吊牌识别”案例教学在人工智能课程实践教学中可用8~12学时来完成,也可以作为课程设计的选题。本文简单介绍了该案例的组成模块和操作流程,重点介绍了案例实现的两项核心技术。

2.1组成模块介绍

“吊牌识别”案例可实现对吊牌、洗水唛的自动检测,与现实生活中学生常见的文字、卡牌和文本管理数字化等识别方案有相似之处。该案例涉及图像文字识别技术、嵌入式开发、深度学习等方面的知识,具体模块划分如表1所示。

2.1.1模式选择

模式选择模块包括3.5寸串口屏、免驱USB2.0索尼IMX214高清1100万像素20帧自动对焦拍照摄像头模组、英伟达JETSONNANO嵌入式开发板。

2.1.2输入单元

输入单元至少包括一台摄像机、照相机、网络摄像头、数字化图像设备或具有摄像功能的智能终端,在处理单元的控制下对传入的图像做判断处理,判断传入图像的清晰度和文字区域有无遮挡,再将其传递给处理单元。

2.1.3处理单元

处理单元包括图像预处理模块、字符比对模块和字符识别模块。在图像预处理模块中对输入的吊牌、洗水唛图像进行预处理,提取包含文字信息的文字图像;字符识别模块利用文字识别技术提取图像中的文字信息。

2.1.4输出单元

处理单元控制输出单元将匹配结果显示在屏幕上,并给出相应的错误提示。

2.2实施过程

选择具体的对象后,操作人员将吊牌或洗水唛整齐放入检测器规定的物料槽内,检测器上的摄像头将自动、不间断地获取待检测对象的图片,并将获取的图片发送给输入单元处理。输入单元对接收到的目标图片进行清晰度判断和噪点判断,如图1所示。若摄像头获取的对象图片没有达到设定的清晰度阈值和噪点阈值,系统将在自动丢弃本张图片后重新获取物料槽内的对象信息并进行判断。然后对通过判断的图片进行灰度化、降采样、高斯去噪、二值化、旋转、裁剪等预处理,如图2所示。图像预处理模块将预处理后的图片发送给字符比对模块和字符识别模块进行文字识别与文字比对。识别信息与比对结果被发送到输出单元并通过显示屏显示出来。比对结果包括两种,一是识别结果正确,匹配成功,如图3所示;二是识别结果错误,匹配失败,如图4所示。如果匹配失败,系统会在显示屏的右下角显示出具体的错误类型,如获取的吊牌颜色信息为110,数据库中储存的该吊牌颜色信息为150,则在提示信息阶段,系统会在显示屏的右下角提示:color。

2.3核心技术

2.3.1图像文字识别方法

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了解目前最流行的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吊牌及洗水唛上的文字可能存在不规则形状字体,这里的不规则形状字体是因透视变形、文本位置弯曲等因素造成的。因此,在识别文字信息时需要先获取待识别对象对应的有效图像信息,这便需要用到OCR技术。另外,还要让学生重点掌握图像信息预处理操作(核心技术有灰度化、降采样、高斯去噪、二值化、旋转、裁剪),这些教学内容通过两次实验完成,每项教学完成后教师要对比实验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2.3.2文字识别模型

文字识别模型采用特征金字塔网络提取有效图像中的特征信息。其工作原理是:将特征信息输入区域生成网络中,生成所述有效图像对应的目标文本候选框的特征信息;将目标文本候选框的特征信息输入快速区域卷积神经网络中,根据目标文本候选框的特征信息,使用分类器对目标文本候选框进行分类;使用所述文本分割网络对目标文本候选框中的目标文本进行字符分割、实例分割及假阳性排除;采用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序列到序列网络对分割后的字符和实例进行识别,得到识别结果;采用重建网络对识别结果进行整合,得到所述有效图像信息中的所有文字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文字识别模型帮助学生加强人工智能课程中深度学习理论知识部分的学习。在以往的教学中,这部分内容学生总是很难听懂,因为深度学习理论知识所涉及的公式复杂、知识点多、技术较新。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授,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结语

人工智能教学分析范文5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职院校;新商科;人才培养;路径

1引言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社会发展形态。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出台,人工智能产业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大力发展的数字化产业之一,十四五期间会推进建设重点行业人工智能数据集,发展算法推理训练场景,推动通用化和行业性人工智能平台建设。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具体推进及实施对高职商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世界经济论坛的《未来就业报告》显示,随着社会对IT自动化、机器学习、大数据、软件开发等相关技能需求的不断增长,这些新岗位要求从业者花费更多时间学习新工具、发展新技能。数字化时代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要兼具人工智能技术、商务业务技能和数字化职业素养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必然面临着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如何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利用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培养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商科人才,具有战略意义。

2研究现状

2.1国外文献综述

目前,基于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方面的国外研究较少。在Webof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以“Businesstalentstraining&Artificialintelli⁃gence”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检索到2000年至今的论文为0篇。目前,在已有的研究中,一类是关于商务人才专业培养中的语言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如BilyalovaA等,在Languageand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intheProfessionalTrainingofBusinessSpecialists中,指出企业为了解决自身在全球化战略推进中遇到的语言障碍和文化误解,需要有跨文化交际技能和外语知识的专家。该文探讨了经济与商务领域专家跨文化能力现象的实质和内容,明确了研究跨文化能力的作用和重要性,分析了世界各国商业文化的特点和促进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具体的方法和路径[1]。另一类是关于商业人才库建立方面的研究,如MalikehBeheshtifar等在TalentPool:AMainFactortoSuccess一文中指出人力资源部门须确保企业留住合格人才及有才华的员工的挑战。在许多企业组织中,人才库正在显现即将干涸的迹象。企业只有通过组建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库和人才管理组织,才能有效地应对优秀人才流失的问题[2]。可以说,目前国外关于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可参照的内容不多。

2.2国内文献综述

笔者对国内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后发现,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类:一类是从专业和创业融合角度对新商科人才进行培养方面的研究。如陈强在《“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及推进策略——以新商科专业群为视角》中通过人才培养目标融合、课程体系融合、实践平台融合和师资队伍融合来构建新商科“专业+创业”融合式教育体系[3]。另一类是商科教育类的研究,此类研究主要是关于商科教育所需师资、创新体系构建和具体课程建设方面的研究。如汪文生在《面向新商科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中通过改进教学理念与目标、优化教材内容和丰富教学方式来实现适应新商科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4]。以上研究均可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新商科人才培养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及参考。

3高职院校商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3.1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确

目前,高职院校的商科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掌握商科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的国际商务、行政管理、市场营销等职业群,能够从事行政管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客户服务、营销策划等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为商科一维培养,培养的人才不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性,无法满足人工智能时代对新商科人才的培养要求。

3.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传统商科课程主要以商科课程为主,为企业的财务、人事、市场营销、物流等业务岗位培养适岗人才,开设了“经济学基础”“会计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管理”和“电子商务”等课程,这种课程体系培养的是单一职业技能的从业者,这些从业者不具备多元跨界的职业知识、能力和素养,无法满足人工智能产业中所需的兼具人工智能技术、商务业务技能和数字化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3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

传统商科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实操为辅的授课模式。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的实训实操环节以情景模拟或仿真情景演练为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主动输出的机会很少,无法培养人工智能时代新商科人才需具备的思辨思维、跨界多重思维和主动学习能力。人工智能时代的商业需要商科人才具备多重思维,如数据、交互、美学和哲学思维,并在这些思维间形成交叉和融合。

3.4缺少跨界复合型新商科师资

传统商科师资的专业背景以经贸类为主,不具备跨人工智能和商科的复合性能力。仅仅靠传统意义上的“院校+企业”实践经历的双师型师资,是无法满足人工智能时代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需要的。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新商科师资,需具备数据思维、交互思维、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并具有跨学科的复合型属性。

4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

4.1确立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商科主动回应产业发展需要,将人工智能技术植入新商科教育。新商科是适应“人工智能+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智慧营销、大数据营销”等新兴商业领域和商业模式发展的新学科,要求从业者具备运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商科是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学科,要求高职院校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新商科人才。在人才的培养上强调商业、人工智能技术、人文素养深层次融合,以及产业跨界、交互和全球化、跨界化发展。在知识培养方面,新商科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商科理论基础,还要掌握人工智能商科相关系统、平台中涉及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能力培养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跨文化沟通协调能力及使用智能化平台及系统时所需的智能优化分析能力和智能协同决策能力。在素养方面,须培养学生的商科素养和数字素养,其中,商科素养包括商务礼仪、契约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数字素养包括计算思维、技术思维、数字逻辑、批判性理解等内容。

4.2建设跨界融合型的新课程体系

开发适应人工智能时展的新商科课程体系,基于新商科专业群,按照“公共教育教养课程+职业知识课程+职业能力课程+职业素养课程”的构架,实行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教改教法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群必修/选修课程和全校通选课课程体系。基于专业群平台,让学生可以跨专业选课。采取全学分制选课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跨学院选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跨专业的复合型知识、能力及素养。

4.3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商科课堂,要采用“人工智能+商科”的模式实施教学,通过5G技术实现商科学习的智能化和智慧化。推广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创新教学方法,建设仿真商务工作环境和智能化平台及工作系统。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云服务等人工智能技术,创建具有“全真”特性的交互式、沉浸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商科教学等模式。通过云课程实现交互式教学、沉浸式学习以及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

4.4建设跨界复合型新商科师资

人工智能时代下新商科培养所需的师资,除了须具备商科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外,还要具备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能力。因此,要在教学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并不断学习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其中,一部分师资需要具备跨学科、跨专业的能力,如具备“人工智能+商务”“数据分析+营销”和“人工智能+物流”这样的复合型双师属性。同时,在构建新商科师资团队时,可将具备商科背景和人工智能背景的师资进行组合,实现师资团队的多元化,不同背景的教师可通过跨学科知识技能培训,增强自身的跨专业、跨学科属性。

5结语

人工智能教学分析范文6

一、当前软件工程专业双创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双创教育的意识薄弱,对双创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国内传统的教育观念将教学重心放在理论知识层面,虽然在当下实践教学已经慢慢和理论知识的课程教学有所结合,但是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毕竟起步较晚。许多高校虽然有意识地培养双创人才,但是并不清楚双创到底要以什么样的目标或标准培养人才,也不清楚培养人才的过程以及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学生是否是“人才”,导致高校虽有培养之心,但是并没有落到实处。同时,学生学习的课程繁多,时间较紧,许多高校也认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双创教育很难在时间上进行分配和结合,从而导致双创教育并没有做到位。另外,软件专业要学习的内容比较多,高校如果对软件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定位不准确,就无法抓住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点。目前来说,有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软件工程课程并没有经过高校的教师以及行业内的专家一同商定,培养计划中学分的设置显得不太合理。因为软件工程的课程较多,因而每科的学分就比较少,学生并不能对一门课程有深入的认识,通常对一门课程初步了解之后,这门课程也就结课了。导致学生会产生明明学了很多知识,但是感觉又没有学到什么,对许多知识更多是一知半解,这样的培养计划所培养出的学生与所谓的人才相差甚远。由于对人才的培养定位不够准确,导致学生无法在某一课程上有比较突出的技能,从而缺乏核心能力,导致学生缺失双创的能力和动力。

(二)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一些高校依然还在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诚然理论知识很重要,但是理论知识的课程并不代表学生就需要坐在教室里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学生在灌输式教育下不会动脑思考,双创人才的基本素质需要动脑思考能力,在灌输式教育下,是不可能培养出双创人才的。虽然有些高校已经逐步采取措施在学生的课程培养计划中加入对双创能力的培养,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加上没有跟传统课程有所关联,因此很难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操作相互结合,难以助力于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

(三)实践教学不充分

当前的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设置实践教学,但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在理论知识熟悉的基础上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这种实践教学的限定性较大,学生都是按照课堂要求展开实践操作,并不能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提升双创能力,也不符合人工智能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大四时期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实习机会,但是时间较短,目标也不明确,无法达成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策略

(一)明确培养目标

明确目标是培养的基础,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就不可能培养双创人才。高校应当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的要求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并对毕业条件作一定的要求。高校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毕业要求形成明确的关系,保证过程是对目标的实践,过程最终要达到毕业的要求,要求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具有比较突出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软件工程相关的工作岗位,尤其是人工智能背景下,对 AI 技术岗位的胜任。毕业时要求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软件工程的理论知识,能够通过所学知识分析现实工作问题,能够拥有较强的双创能力。

(二)改进教学模式

高校需要改进自身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并没有把双创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可以采用 OBE 教学模式,更好地通过教学输出学习结果。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的素质和学习潜能为教学成果,能够让高校不断提高其教学质量。高校教师首先要站在人才培养计划和毕业要求之下,围绕计划和毕业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活动的相关设计,并要对所投入的资源有所预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形成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由学生自主启发、自行获得为主,因此应当更多地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专业课程上充分发挥能动性,成为专业课的主人,教师更多扮演一个引导角色,在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点拨,有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同时,高校可以对课程设置重新编排,增加教学实践的课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通过实践操作和自由学习,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充足的时间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动手操作,从而提高其双创能力。

(三)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实践环节

人工智能背景下,要想更好地培养双创人才,高校需要将原有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将课程内容重新调整、设置,形成更符合培养双创人才的课程体系,让学生结合理论和实践,并在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让学生能够在全新的课程体系中,潜移默化地将理论、实践操作、创新创业理念不断结合,从而为学生未来创新创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许多学生之所以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主要是因为实践机会比较少,以及距离真实的软件工程工作比较远,还是以理论知识和学校教师限定的实践操作为主。对此,高校需要构建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因此,高校可以加强与企业、互联网行业的深度交流和合作,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可以有选择性地加强与 AI 行业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可以邀请软件工程行业的专家、人工智能的相关从业者到校进行合作和交流,为学生提供实践和交流的机会,打造出一个多渠道、多平台的实践体系。通过校内结合实习的方式,增加实践活动环节,丰富实践内容,让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校内外的联合实习,形成更扎实的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在校外实习的过程中,通过实习基地、企业的实习,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结语

人工智能教学分析范文7

1本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本专业实际授课按学时分配为:公共基础课892学时,学科基础课751学时,专业主干课589学时(其中实践占112学时),专业方向课290/341学时(含实践课14/34学时)。在专业主干课的实践112学时中验证性实验72学时,综合性实验18学时,设计性实验22学时。由此可见,实践学时的数量有限,而且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即使不认真做实验和测试,也可以推算出实验数据和结果,为实验而实验,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和体会。这种实验缺乏综合性、创新性、研究性,制约了学生对专业兴趣的培养,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的目的。在实验设备与方法上,多采用设计好的微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等实验箱,其元件符号都标示得很清楚,学生只要对照实验指导书,便可以轻松地完成实验,没有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元器件的工作原理以及在实际电路中如何使用等问题,在这种实验模式下教出来的学生,思想僵化,无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结果是实验做了却没有收获,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深究,更谈不上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何谈科研,何谈创新,何谈竞争力。另外,电气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从其表现出来的形式来认识它。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实习基地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我校自身没有专门的实习工厂和基地,学生实习依赖于企业,很多企业由于效益、保密、管理等原因不愿意接纳,这无疑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了折扣。

2实践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

针对以上现状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又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有科学的、系统的、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过硬的动手能力,技术二次开发和创新的能力。因此,实践课程体系应做如下的优化和改革:首先,在该专业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中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特别是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可适当地缩减公共基础课的学时,用于增补实践课学时的不足,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和时间,直观地学习效果更好。其次,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新的实践课程体系框架。构建一个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保障,不要苛求大和全,但一定要重视精和新。具体操作可以从四个方面实现:1)减少验证性实验的项目数,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数,可将电子技术、PLC等实验开设为综合性、研究性实验;2)内容相近又自成体系的实验应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3)选择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软件进入课程体系,安排学时,每学习一个专业软件,要求学生熟练使用;4)增加实践课程学分。目前学生在规定年限内修满174.5学分即可毕业,其中实践环节学分数为49学分,所占比例约为28%。这对工程专业学生来说比例太小。应适当调高比例达到35%左右,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第三,改革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教与学”模式,推行框架式、项目式教学。即:教师下达实验项目任务书或列出框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元器件,连接电路,测试性能,撰写报告。报告中必须体现设计思路、实验过程和结果。第四,改进实验手段和设备,优化工程实验效果。除验证性实验外,所有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都不可能一次成功。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能和便捷。因此,我们可以将设计性、研究性较强的实验项目在计算机上先进行模拟实验,了解实验内容、操作程序和熟悉操作技能,然后再进入实验室实际完成,有了模拟实验的强化训练,学生在实际操作上更有把握,更有信心,更安全,成功率也更高,达到优化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室的设备或实验平台电器元件较隐蔽,线路的连接多为插头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是插插线、测测参数,只看到实验的表面现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新精神,不妨由学生自行确定参数,选择元器件(必须为实际生产中使用的元器件),自行设计、测试调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做到知行合一,大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第五,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基地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换成实际应用、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场所,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成才,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增新改旧,加强相关技术实验室、仿真实验室、综合实验室的建设,以及电力电子、高低压供配电、PLC和变频器等专业内容的实习基地和场所的建设;另一方面在校外电机厂、供配电公司等相关企业设立定点实习基地。还可以校企联手,在理论上、技术上互相沟通,互相帮助,发展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好关系,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和企业单位,了解行业发展信息与工业操作流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第六,将创新教育与科技竞赛相结合。通过各种培训和竞赛,强化综合素质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兴趣,如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行业或专业培训,鼓励他们参加各级竞赛(如:PLC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智能机器人大赛等)。在参与过程中往往能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通过一系列的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达到提高学生科研和综合能力的目的,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七,抓好毕业实践与设计(论文),把好实践教学最后一道关。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专业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要,通过几年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后,毕业实践和设计就是检测学生综合能力和研究能力,能否独立工作的一根杠杆。那么从选题开始就要紧密地联系实际,必须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相关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挂钩,进行思考、设计、测试、运行,撰写毕业论文,实现“理论—实践—理论”这样一个过程。为鼓励科技创新,可允许学生用科研作品、高质量的科技论文取代毕业设计(论文)。“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才是社会、单位真正需要的人才。

3结语

培养合格的高级电气工程师,离不开实践教学,特别是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的情况下。电力需求越来越大,电气系统智能化改造升级,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维护、设计开发、研究创新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所以除了根据行业的发展和实际进行必要的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外,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成才、就业和创新。

作者:彭华 单位:吉首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二篇:电气工程及其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逐渐从密集型劳动力的方式朝着集约型机械化、智能化生产的方向转变。电气工程是当代各行各业机械化、智能化生产、服务的基础,其通过利用电气自动化科技技术能够为电气工程相关设备的生产和研发搭建更加安全、便捷研究平台,从而极大的促进一个地区或者是国家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因此,近年来一个地区或者是国家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然成为用于评价一个地区或者是国家技术发展水平的依据。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使得当前使用电气工程的各个领域和企业的工作环节和操作使用环节变得更加的便捷和高效率,从而极大的提升我国当代利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的企业减少了对日常管理成本的投入、对生产原材料等成本的投入,提升了我国当代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领域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2电气工程及其电气自动化理论研究

2.1概念研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有关研究通常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是对计算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当代热门领域技术的充分融合。因此,我国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定义就不应当过于局限。在现实当中,应用到电气工程及其电气自动化的领域十分之多,例如:在我国家庭当中墙上的配电板、电灯线路;在电视上经常出现的宇宙飞船的顺利升空等。这些行业和领域都在使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这就使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概念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全面性,并且由于这门学科所具有的独特特点,已经使其作为一门支持其他领域、行业发展的重要新兴技术被学术界诸多学者提上了研究日程。2.2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的内容上文当中介绍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应用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我国各行各业和多个领域当中,其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2.2.1开环的控制

这种电气自动化控制装置通过对受控的对象施加顺向作用使其得到智能化的控制。采用开环控制的方式能够使电气自动化的控制系统与控制对象之间构成更加完整的结构,并且具有控制过程操作简单等诸多的优点。但是,采用开环控制方式也使得电子自动化系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从而使这种控制系统的控制精确度较低。使用电气工程的企业和领域通常将这种控制系统应用于对控制的精确度和及时性要求较低的方面。

2.2.2闭环的控制

开环自动化控制装置具有顺向的作用,与之相对的是闭环的控制系统,其具有逆向作用,也就是说采用闭环控制系统的电气工程能够准确的显示出控制变量对整个控制过程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力,从而能够实现控制结果与控制标准之间比对,并且能够基于对整个控制过程的观察,找寻出导致差异出现主要流程当中的问题所在,通过消除差异实现对整个电气工程的控制作用。由于其具有减少和消除问题的作用,因此使用电气工程的企业和领域通常将这种控制用于防止突然事项出现导致系统不能够正常工作的问题。

2.2.3复合的控制和反馈的控制

这种控制系统通常被应用于对整个系统的变量进行监控时。当电气自动化所控制的电气工程系统中存在监控的变量参数发生改变之后,使用复合、反馈系统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变,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控制,发生变化后才做出相应调节和控制的。因此,可以发现,复合和反馈控制系统与闭环控制系统所实现的实时控制有着较大的区别,其难以及时对被控量实现及时、动态的控制,只能亡羊补牢。

3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对电气工程的影响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当中,作者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研究,并对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了分类研究,对三种类型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了比较。在本部分当中,作者主要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给当代电气工程行业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

3.1提升了电气工程的可靠性

电气自动化能够极大的提升电气工程的可靠性。电气工程可靠性的提高依赖电气自动化技术控制精确程度的提高,和有关电子元器件的合理搭配,通过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对电气工程有关设备的定期检测。由于电气工程产品大多数的结构较为复杂,一发可动全身,因此使用电气自动化系统一方面能够有效的避免由于人工所产生误差,另一方面能够减少由于人工成本增加拉低的企业整体生产力水平。在使用电气自动化系统时,应当注意坚持可靠性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其一方面需要对所涉及的技术进行定期的更新和研究,从而促使技术能够根据电气工程的需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对整个电气工程进行自动化监控系统进行设计时依据系统化的观点,为其设计易于检测的方式和方法,从而方便对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日常维护。

3.2实现了产品试验方法的先进性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对产品的实验。由于电气工程不仅仅设计到人们生活中的一些机械、电路、生活用品,而且其还涉及到一些具有设计复杂电子设备的生产、具有高危害性的实验。因此,使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有效的减少人工参与到这些需要高精确度,或者是不适合人体进行直接参与的工作当中。使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有效的避免上述问题所产生的障碍,并且能够通过高精尖仪器的分析来提升有关工作的精确度和质量,极大的方便了对产品的试验和实验。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范围也不止于此,及时在适合人工的领域和企业采用,也依旧能够替代大量的人工劳动力,减少人为经验和观察度不足所产生的误差,从而有效的保证了企业对产品的测试,能够有效的增强我国整体产品出产的质量。

4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4.1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智能化的技术能够极大的提升我国电力系统整体运行的质量和效能,也就是说智能技术的运用已经在我国电力行业当中占有愈发重要的地位,起到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当前已经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充分的应用到了我国电力行业当中。通过应用智能化的系统,有效的确保我国电力系统及其其他使用电气自动化系统控制的行业整体日常经营管理效率的有效提升。我国诸多行业通常是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有效的减少了在电气工程设计的初始阶段中有可能出现的缺陷和误差,从而极大的提升我国各行各业技术的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效的提升各行各业经营成果、出产产品的精确程度,保证了这些行业和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与互联网技术充分的结合在了一起,通过使用计算机网络,促进了整个电气工程智能控制网络的形成,极大的提升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效率。通过将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与计算机的充分集合,还能够促使智能控制处理器的普及化,使其用于具有高度危险性和危害性的领域,为有关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4.2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自动化的应用

我国发电厂的分散测控系统当中通常会使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为整个分散测控系统设计具有分层的结构。通过利用这种分层的结构能够有效的获取到发电厂中各个区域的受热信号,及其多个发电设施当中出现的故障,从而减少发电厂发电终端现象的产生,提升企业整体的持续稳定运行。还能够通过电气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实现对整个发电流程的监控,动态的将预设参数与机器运作参数、电力产能进行比较,从而适度的调控机械工作的台数,平衡发电厂的产能,实现企业资源的更优分配,大大节约企业成本利用,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价值。

4.3变电站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我国变电站当中也用到了电气自动化技术所构建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其通常是在这一技术之上搭建起计算机的硬件处理系统,其通过为整个变电站安装监控摄像头,获取变电站内部员工工作现状和机械设备运营现状,来实现对整个变电站工作流程的监控。通过使用这些具有图像化和智能化的信息,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企业内部事件的发生及其运行,从而减少了人为直接监控的成本,使变电站的配电系统能够逐渐朝着综合自动化的方向不断前行。

5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电气自动化技术使电气工程有关领域的工作变得更加的便捷,并且能够促使我国各行各业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企业实现更高的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因此,可以发现,电气自动化技术对于当代电气工程行业拥有着重要的影响。运用电气自动化技术所开发的控制系统,实现了我国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智能化和机械化,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密集型劳动力向集约型高科技方向发展。作者在本文中,通过举例当代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较为普及领域当中的几个案例,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开发方式、使用方式、研究方向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总结,以期提升我国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普及度和实用性,增强我国各行各业的整体技术含量,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当中的竞争力。

作者:陈明哲 张晨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省济南市

第三篇:电气工程自动化人工智能应用研究

1人工智能的定义

人工智能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新型的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的研究范围非常的广泛,其涉及到的内容也相当广泛,如哲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等,这些本质不同的学科领域,在人工智能的作用下,都可以进行互相渗透,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具体来说,人工智能就是一种借助计算机,来模拟人类的某些思想与智能的行为,可以应用在很多的方面。从人工智能的本质上来说,人工智能就是把部分较为复杂的工作交给机器人来进行,以减少人类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2人工智能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2.1不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在传统的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构建控制器的模型时,有很多的因素都会给其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干扰,如改变了模型设置的参数、计算数值类型发生了某些变化等,都会给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控制造成影响,而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应用人工智能之后,免除了对动态模型进行准确获取的要求,除了有特殊的要求之外,人工智能基本上不会被外界因素所影响。电气工程自动化中人工智能的应用研究文/苏海青随着科技快速进步和发展,如果想要在电气自动化控制方面进行创新,就离不开人工智能的支持,利用人工智能对电气自动化进行控制,可以让人工智的优点和功能最大的发挥出来。人工智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工作,打破了传统控制方法中的约束性,能够解决很多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人工智能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就电气工程自动化中人工智能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对其应用的优势和方法进行具体的阐述。摘要

2.2易于调节相关的参数

在人工智能中,对人工智能相关的参数进行适当的调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智能函数的性能,与传统的控制器相比,对人工智能控制进行调节时,更加简单和方便。人工智能具很强的适应能力,能让控制器与相应的数据相结合,借助相关的信息资料来进行准确的设定,并且能够依据实际具体情况来对参数进行合理的修改、扩展以及设定。

3人工智能在电气自动化中的作用

3.1优化电气设备

对相关的电气设备进行优化,这一项工作执行起来比较复杂,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有着较高的要求,且需要将以往工作中积累到的设计经验充分的进行运用。在以往的产品设计过程中,一般都运用人工手动制作的方法,获得的方案没有更好的优化效果。而现在,计算机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传统的手工设计方法逐渐的被计算机辅助设计所取代,让产品的开发周期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缩减。把人工智能引入CAD技术中,可以大幅度提升设计产品的质量与效率。有关的研究显示,可以将遗传算法与专家系统运用到电气产品优化的设计中,因为遗传算法较为先进,其计算有着较高的精准度,因此,遗传算法与衍生算法被广泛的运用到电气的优化设计中,并推动了专家系统也得到位一定的运用,电气设备会发生故障,通常都是突发性的,但是在具体的故障发生前,还是会出现一些预兆,而对专家系统进运用,就能对故障进行有效的诊断。

3.2诊断电气设备的事故以及故障

在电气设备领域中,利用传统的方法进行诊断,准确性相对较低,且对一些比较重要的设备,如,发动机、变压器以及变压器等比较容易出现故障和事故的设备进行准确的故障诊断。传统的诊断方法是收集和分析变压器油所产生的气体,之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来进行故障判断,这样的方法不仅会消耗大量的时间,还会浪费更多的人力。但是事故与故障都通常出现的都比较突然,需要快速及时进行解决,如果诊断无法准确及时的进行,就很难找到有效的处理方法,从而引起严重的事故和故障。而针对这样的情况,就可以把人工智能技术中的神经网络、模糊理论以及专家技术等融入到电气故障的事故诊断中,以有效的提高电气设备的故障诊断效率,确保电气设备的生产效率。

3.3分析电气控制过程中的有效应用

在电气化系统中电气控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气控制需要技术人员进行严格的操作,并且其操作的步骤也比较繁索和复杂,这也是相关研究人员,长时间来努力要解决的问题,以提升操作的效率。面对这样的情况,就可以运用人工智,人工智能化通过对计算机或自动计算的先进技术进行应用,代替了大部分的人类劳动,利用界面化形式,有效的简化了日常操作过程中的操作流程,并对操作电气系统进行远程控程。另外,人工智能还能及时的对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资料进储存,为日后的查阅提供方便。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实现报表生成,减少人力物力的资源投入,以有效的提升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针对这个方面,主要是对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控及模糊控制等等进行运用,其中,借助电气传动过程中的直流和达交流传动的作用,就可以达到模糊控制的目的。

3.4实现控制及保护功能

当前时代,人工智能已经实现了自动采集数据,对相关的开关量与模拟量数据进行处理,并且可以根据相关的,进行定制和整理。人工智能可以对相关的图像生产软件进行借助,对电子系统历史的运转情况进行真实的模拟现实,让相关的操作人员椐实际的情况,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构建图表。与正常字符的数据相比,图像与画面会占用更多的系统资源,因此,还需对实际控制端的设备硬件条件进行充分的考虑,以有效的避免大量运算资源的耗费,而影响到其他的重要控制程序运行,出现故障问题。对于操作控制的方面,相关的操作人员借助键盘和鼠标,就可以现场远程控制隔离开关和断路器。

4结束语

人工智能教学分析范文8

关键词:人工智能;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复合型会计人才

0引言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财务领域正在发生变化,智能会计与财务已成为会计领域的趋势,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对于成本会计课程改革而言是一个机遇。传统成本会计课“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需要进行重建,将智能化融入成本会计课程之中,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相关技术,辅助教师教学,以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型成本会计人才。

1人工智能时代成本会计人才需求

1.1传统岗位人才需求量呈下降趋势。传统的会计岗位主要从事会计核算工作,现阶段随着电子发票的推出,增值税发票的软件升级等,企业可通过互联网合作平台,实现企业与政府之间、产业链之间、内部之间的有效沟通。任何职业都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也逐渐被智能化、自动化流程代替[1]。有的企业已经实现自动化报账流程,这些变化导致传统的从事基础岗位的财务人员需求量减少。

1.2核算型会计人才向管理型会计人才转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发展进行转型升级,技术和管理是推动转型升级的两驾马车,内部管理逐渐向专业化、精细化展开。2016年,国家财政部出台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将从事管理会计的人员列为会计行业紧缺人才,同时要求企业加强业财融合,大力推进管理会计的价值创造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的会计人才培养过分偏重于核算型会计人才,懂业务、精战略的管理型会计人才严重不足[2]。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一方面对基层核算岗的会计人才需求量在减少,另一方面对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在提升。会计从业人员要掌握完备的职业技能,能运用信息化手段,满足内部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从而逐步向管理型会计转型。

2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材内容更新较慢,考核体系不够完善。现有成本会计课程体系中大多是遵循传统工业企业的制造流程,以工业企业为背景处理成本核算工作。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成本的内涵和作用、费用的分类、成本核算涉及的主要会计科目、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费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方法、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以及成本分析。面对我国新经济、新业态的新发展趋势,目前成本会计课程相对陈旧、更新缓慢,未能涉及财务共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内容,学生运用成本数据分析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完全满足智能时代的要求。因此,成本会计系列教材的部分内容应进一步更新以适应新时代下成本会计职能的转变,应适当涉及新兴行业所涌现出的成本核算的变化及相关案例。在教材编写中引入新经济、新行业下企业的实际案例作为知识点的延伸,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考核方法不够科学和完善,现有的教学评价方法,仍然以事后评价方式为主,无法完全满足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和评价[3]。大部分高校在期末成绩评定时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的模式,没有充分考核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应用技能、综合素质等。考核内容以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和案例习题为主,缺乏真实情境的体验和实际操作的演练;实践教学的学分和学时较少导致实践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只占有很小的比重,对学生的最终成绩几乎没有实质性影响。这些情况难以调动学生运用大数据分析、财务共享等新知识模块学习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

2.2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较单一。教学方法上,目前成本会计课程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师多以PPT课件的形式完成授课,难以生动、形象地教会学生掌握产品成本的核算程序[4]。现有的《成本会计》教材里涉及的计算较多,教师在讲解相关计算过程时,多以教材中出现的计算例题内容进行讲解,使得学生对成本核算缺乏综合的感性认识,难以深入理解和掌握成本核算的实质。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容易造成学习氛围不佳、学习效率低下的不良影响。课堂组织上重出勤轻参与,导致学生失去主动思考的机会,难以培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操能力。而且课上课下,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方式和沟通渠道,师生间的互动也仅限于课堂提问和作业批阅,学生缺少有效指导和需求反馈,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热情和动力[5]。

2.3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企业逐步引入了财务云共享服务,实现企业的业财税一体化,但是通过对高校部分会计专业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把这一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或者部分高校虽然引入了大量的财务会计专业软件如用友U8、ERP财务软件,甚至VBSE软件用于实践教学,但是在使用软件时,教学内容没有根据人工智能会计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新,成本会计实践实训课程都普遍未能将财务共享、财务大数据的挖掘分析技术与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相融合。

3人工智能背景下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对策

3.1创新人工智能背景下成本会计课程理念。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发展,成本会计的教学理念也在发生变化,成本会计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核算,需要更加广泛和深层次地去理解成本会计这门课程。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背景下,成本会计也更加重视成本管理与成本决策,更加注重财务信息资源化的利用以及会计战略思维的养成。这也要求成本会计教育进行同步转型。学科体系方面,由单一学科教学走向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可以尝试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的相关内容体系整合成智能财务课程包,培养学生将相关课程群的专业知识内容进行有机融合的能力。教学模式方面,由传统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单向传递逐步走向理论和实践融合、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方面,由理论识记准确性和应试题目的考核评价向成本会计实践的可行性、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等指标转变。

3.2创新内容体系,优化考核方法。(1)成本会计课程内容体系创新。首先,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当前新业态下呈现出以数据资产、轻资产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其成本构成与传统制造企业的成本构成有很大的差异。在成本核算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按行业分类为不同的学习模块。因此,建议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可以尝试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模块化教学。该课程初步可分成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建筑企业成本核算、物流企业成本核算、以新经济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成本核算等四大模块。表1从学习任务划分、学习活动设计、教学模式选择重构了成本会计课程的基本框架。(2)建立多元的“课证赛”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在成本会计课程内容考核方面,应改革传统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方式,可以尝试建立多元的“课证赛”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建立“以职业资格证或专业技能竞赛奖项”的成绩来替代相关专业课程考核成绩,融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专业技能竞赛”内容标准于一体。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考取教育部财务共享“1+x”证书,以及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知名行业协会组织的各项竞赛,如“中华会计网校财会模拟大赛”“网中网财务大数据分析竞赛”等,将竞赛内容融入到成本会计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考核中。力求使课程考核更贴近专业岗位技能要求。结合“课证赛”进行专业课程考核,不仅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业务技能及教学水平,真正实现“以证赛促学”“以证赛促教”。

3.3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多样化教学。(1)信息化教学法。近几年兴起的智慧课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所打造的智能化、效率化、以学生为主要角色的新型课堂,是对信息化课堂的创新。借助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决策等技术,将教学资源、师生互动引入云端来构建智慧学习空间的一种新模式。智慧课堂的教学同传统课堂一样也分为3个阶段,即课堂开始之前学生思考,课堂中师生互动,下课后学生及时巩固。课前教师应根据成本会计课程特点选择合适的文本资料、优质的教学视频在智慧平台上。学生自行学习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借助后台数据记录了解和分析学生课前学习情况,及时进行答疑解惑,优化教学方法从而实现精准教学。通过智慧教学平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讨论、有奖答题、弹幕发言、在线提问等多种实时互动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课后借助智慧教学平台记录的学习反馈,突出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大数据收集与分析,发现学生的不同学习程度和态度,从而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来不断完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2)探究性教学法。为了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结合成本会计模块化教学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组建不同的课题小组,教师根据学生选择的成本管理专题以研究的视角制定教学计划,从而提供一些案例、背景知识以及专题讲座,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例如让学生按照不同的行业进行小组分类,让学生探究不同行业的成本构成以及成本管控面临的难点与解决对策。每个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明确本小组需要研究的目标、内容、思路、重点以及可能会遇到的难点问题并根据自身的专长合理确定本课题分工,分析本课题研究进度,在探究性学习过程尽量由学生自行组织,教师不应过多干预,每个小组完成任务后需要提交课程报告,并派出代表以汇报的形式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在这一环节教师和其他小组同学要积极参与并给出相关建议。这种探究性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3)实地教学法。在实践环节,为了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成本会计整体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通过“会计工作见习”“会计顶岗实习”“财务共享中心业务处理”“云财务智能核算”等形式开展实地教学法。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得成本会计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针对性。用好实地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校企合作,高校会计专业尤其要重视与已经运用了先进会计信息技术的企业合作,或与专门开发、推广会计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浪潮公司、用友公司、金蝶公司等紧密合作,尽可能地应用实地教学法,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与先进信息技术的会计流程对接,培养适应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新型会计岗位人才。

3.4加强人工智能背景下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理念的执行者,师资水平是会计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6]。高校应加强会计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更好地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提供保障。学校可通过与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政府部门、证券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逐步拓展校外实践平台,引进已建成财务共享中心的企业中的高级管理者,聘请校外企业家、知名教授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举办讲座和学术报告,并将人工智能融入成本会计专题911研讨会进行交流和研究。努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战训练对接、课程内容与真实动态业务对接、专业设置与岗位对接、专业教师与实务专家联动。加强现有会计教师队伍的培训,鼓励现有成本会计课程教师团要走出去,多与已经开展智能财务、智能会计、大数据会计专业的院校进行交流和学习。也可考虑将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师与成本会计专业课教师集中进行培养,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尽量实现全覆盖,力求做到通过培训使成本会计教师懂得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师熟悉财务、成本会计的相关知识。使得不同专业的教师都能有相互学习的机会,从而打造一支具有信息技术、业财融合背景的复合型、跨学科的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团队。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