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提升

农业信息化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提升

摘要:由于长期二元化发展,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面临体制不健全、资源流失严重和劳动力大量转出等诸多问题,如何完善乡村治理,实现资源回流,吸引人才和劳动力回到农村,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必要保障。本文拟采用自组织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以乡村农业信息化建设为例,研究乡村振兴中的嵌入式关系及行为,找出自组织机制下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升机制。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自组织机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引言

农业信息化建设相较传统农村经济产业发展,具有独特的产业特征和功能,能够通过其高效性、传播性以及时效性,及时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伴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通过其所需劳动力多、资源消耗少、新兴产业活力强等行业特色,充分发挥农村市场优势,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村产业经济再造,为乡村发展提供更为强劲的造血功能和巨大的产业带动作用,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1]目前我国乡村发展瓶颈问题很多,除了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人才流失等因素,高新技术应用较少也是乡村振兴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各级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这类问题,拟通过提高高新公共服务质量,推动我国乡村各类产业的发展,运用电子商务、农村网络信息共享以及网络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来实现乡村产业对接新兴产业,实现乡村新旧动能转换。[2]显而易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乡村信息化乃至整个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其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中间网络组织存在,通过自组织机制实现产业群内横向、纵向的各类关系的网络联系,充分运用其运行机制实现产业集群下的竞争优势和整合优势,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较好的提升作用。但是乡村组织构架并非传统企业,也区别于城镇,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都对方针政策的实施影响巨大。本文拟引入自组织机制来分析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其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研究乡村振兴中的嵌入式关系及行为,找出自组织机制下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提升机制。

二、自组织机制与农业信息化建设

乡村产业的自组织机制是指乡村产业链中的参与方(企业、村委会、村民、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为了克服乡村经济发展受众面小、资本短缺等问题,通过自发的合理、有效运用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去开发、动员以及控制各种农村企业自有的各类嵌入式生态、金融资源,按照自组织原理去构建、培育和发展的一种基于乡村秩序和社会关系的乡村动态网络结构的网络治理机制。[3]这种机制是建立在当地乡土民情中的一种自发性行为,参与方之间往往是通过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来遵守相关规则,因此在涉及到具体的项目建设和投入时,仍然需要政府的大力引导、支持和监督,进而达到可执行区间,避免由于组织不严密而带来的风险,政府主导从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乡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自组织机制下的产业集群行为能够将集群内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因为是自发组织,反而拥有更多主动性、积极性去保证产业集群发展的众多动力,同时通过集体学习机制、动力发展机制和创新能力扩散机制实现真正意义的乡村信息化自组织集群创新提高乡村振兴发展绩效。[4]农业信息化建设具有普惠性,能够为一定区域的乡村居民带来信息、资源等,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但是由于其正外部性较为明显,有明显的公共品特征,因此存在很多“搭便车”的可能。[5]为了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应在政府主导建设的基础上,适度运用自组织机制去约束相关参与者和受众者的行为,实现真正意义的共建共享,共同发展。

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升机制

1、集体学习机制

自组织机制下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集体学习机制是指基于产业集群这一有效载体的知识空间转移,即参与方为了应对产业集群内外的知识挑战和竞争,通过一系列知识技术的共享规则、制度约束和规范,群内参与方相互协调和共建行为实现知识共享、创建、积累、转移和扩散的社会化行为,参与各方只有通过相互沟通和共享行为才能获得真正的群内学习支持。[6]由于乡村文化深远而醇厚,基于自组织机制构建的集体学习机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乡村主体多元化。农业信息化建设中除了核心利益相关方(信息化企业、村委会、村民),还包括政府机构、各类合作或竞争的企业、衍生企业、行业组织以及相关科研院所、大学等,这些都为集体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源头,同时也促进了相互间知识共享,丰富了乡村文化内涵,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带了更多可能和选择。[7]信息化企业通过政府引导,为农村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通过企业施工为当地带来就业机会,同时为企业创造了利润;村委会和村民通过自组织机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力、物力和资源便利,同时监督相关企业,及时反馈建设建议,并享受农业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显而易见,乡村主体多元化对于自组织机制下的农业信息建设具有较好的意义,同时保证了乡村振兴的集体学习机制的实现。(2)本地嵌入式网络学习。通过具体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各类信息共享平台(农产品种植信息共享平台、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农产品深加工信息共享平台等)的建设,显然,信息化建设下的集体学习机制将围绕乡村信息化建设地形成以点带面的学习网络,其将纵横交错、纷乱复杂的乡村信息化商业和社会网路串联在一起,实现了以村委会、农户、信息化企业以及政府机构等作为重要知识传播节点,村委会通过广播、会议以及纸质宣传等方式将各类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平台的使用方法传授给农户,农户通过自身使用和口口相传的方式不断推荐,进一步推动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的影响力度,而信息化企业通过村委会、农户的反馈,对所管理的设施和平台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最终通过嵌入式的方法,实现技术交流、知识共享、集体学习与竞争学习相结合,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参与各方的有效沟通和共同进步,体现了集体学习机制中嵌入式网络学习的重要性。(3)整合协调与互惠互益性。通过自组织机制实现的产业集群,由于其自发性和自愿性,能够很快形成产业集群内的协调与合作,过往成员间频繁的竞争和合作行为都为集体学习奠定了相互合作的基础,通过乡村网络信息化的普及,成员之间的交流将更加密切,同时相互之间的合作也将更加亲密,往日农村市场信息不对称、产品销路过于单一的情况也将有所改善,这都体现了网络信息化建设对乡村建设的整体协调性和互惠互利性的提升。这也有利于促进乡村集体学习的行为,同时也为与其他组织机构间的交流和合作保驾护航。通过自愿、公平的互惠互益行为,乡村信息化产业得以在产品开发、市场共建、品牌推广以及形象维护方面,实现真正意义的资源共享、终身学习以及优势互补。例如人才引进方面,单一企业往往无足够资金以及动力支持其引入外部专家参与到企业战略发展中来,但是通过产业集群可以实现共同出资、共享收益,从更深层次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顺利开展提供尽可能的互惠共赢。

2、动力发展机制

自组织机制下的乡村集群动力发展机制是指乡村资本通过自组织形式驱动相关产业实现自我集群的发展和演化体系,通过该体系的运行规则可以促进产业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动力发展机制可以通过核心利益相关者对信息化活动的自我协调和合作,实现对信息化目的地的空间分布、资源获取和共享以及对人才引进的良好把握和控制,通过信息化自我动力发展机制的推广,促进乡村其他产业共同发展。具体可以分为生产要素驱动机制、市场推动机制、政府引导机制。(1)生产要素驱动机制。生产要素驱动机制是指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找寻到那些能够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吸引力的生产要素资源,主要包括乡村信息化资源要素和信息化目的地所在区位。乡村信息化资源是信息化建设发展和成长壮大的基础,显然地区信息化资源越好,资源禀赋水平越高,则产业投资成本越低,对企业集聚空间收敛有着巨大影响,显然乡村资源较好地区直接决定了整体产业竞争力,如何提升乡村信息化价值是未来乡村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产业区位优势决定了信息化地的吸引力,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信息化建设实现的关键。(2)市场推动机制。市场推动机制来源于乡村信息化发展的根本所在——游客需求,我国不断提升的乡村信息化需求是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也是根本动力,因此市场需求是推动农村信息化自组织机制下的自我完善和集聚。乡村信息化业发展受到目标市场的消费实力、需求结构和客户偏好的影响,尤其是当前对于乡村信息化的需求趋向于个性化、多样化以及参与化,更多强调的是客户体验和参与,这些都无形中为乡村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和人气,同时在市场推动下,将有更多乡村产业实现产业集聚下的自我发展。(3)政府引导机制。政府引导机制是源于我国原有的发展战略,我国乡村信息化业在过去多是政府主导发展项目,尤其在基础建设和开发上,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是基于综合性和服务型的具有公共物品特性的产品。但随着乡村信息化市场的扩大,参与主体增多,政府已经转变为引导地位,现在更多的是倾向于通过制度设计和管制规范来实现对既定目标的指导,避免市场失灵下的资源错配和浪费,保证农村信息化市场的稳定、有序,同时实现对乡村未来发展的预测、协调,构建乡村振兴新框架。

3、创新扩散机制

乡村创新扩散机制是指产品或服务创新,尤其是创新技术、理念和方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的推进,而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展、演进以及应用可能性扩大的一种复杂的非线性过程。在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新扩散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行为模仿,但是随着竞争加剧和经济转型的深入,显然单纯依靠行为模仿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产业发展需求,往往需要更为高级的竞争方式去进行市场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更多市场主动权。有关乡村信息化下创新扩散机制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机制。(1)模仿创新扩散机制。模仿创新扩散机制是传统乡村经济发展中的主流创新扩散机制,相较其他创新扩散机制其优势在于创新成本较低,但是极易出现跟风效应带来的产品同质化,因此真正的模仿创新扩散机制是对率先进入市场的创新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创新,期间经过消化吸收和改造,进而实现对先前产品的超越和完善。但是在目前的乡村发展环境中,其实大部分乡村企业或是农户的行为多是在进行简单机械的模仿,这就造成了很多村镇企业发展不畅,农户生产的农产品每年同质化严重,这些更多的是由于信息匮乏带来的。乡村信息化下产品和服务的模仿创新相对简单,信息化程度越高,企业之间的模仿成本越小,这也促使各类企业和参与人员不断学习和提高,进而提升了乡村产业的行业竞争力,同时也为乡村发展带了更多可能性。(2)竞争创新扩散机制。竞争创新扩散机制是出于市场规律下的企业自然选择,企业为了提升自我的市场竞争力而不断改进技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力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农业信息化建设下的乡村企业通过自组织机制达成一定的协助,但是依旧无法忽视区域外或是内部不断创新的竞争压力,显然自我内在创新机制和对外不断学习是产业集群及群内企业的必然选择,这也促进了产业集群的整体提升和创新的扩散,尤其是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规模,势必能给所在区域带来更多创新发展,同时也促使乡村产业的创新性,通过对外部市场的关注和了解,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重复创新行为,保障了乡村企业进行竞争性创新的有效性。(3)环境创新扩散机制。环境创新扩散机制是指创新环境形成、发展和扩散对创新扩散的重要影响。产业集群创新的环境影响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信息环境、政策环境以及内部自身发展环境。各类环境因素的变化、发展和改进都会对创新行为有所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为创新提供宽松的社会条件和发展空间,经济环境为创新实现提供资源保障,信息环境为创新实现、发展和扩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政策环境是创新行为发生的必要引导。在自组织机制下形成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内,显然除了内部因素的自我创新及扩散,同时也离不开上述环境的支持和保障,产业集群在实现自我创新行为同时,也为整个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苏会、胡乃元、赵敏:乡村振兴视野下贫困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基于山西省32个贫困县185个村的调查[J/OL].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2]沈能、赵增耀、周晶晶:生产要素拥挤与最优集聚度识别——行业异质性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4(5).

[3]师博、沈坤荣:政府干预、经济集聚与能源效率[J].管理世界,2013(10).

[4]王培培:精准扶贫视角下网络文化惠民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2018(3).

[5]刘国斌、车宇彤: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研究[J].情报科学,2019,37(1).

[6]韩旭东、杨慧莲、郑风田: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息化发展[J].改革,2018(10).

[7]高杨、牛子恒:农业信息化、空间溢出效应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SBM-ML指数法和空间杜宾模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33(10)

作者:王培培 单位:山东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