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

新农村建设中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

摘要:为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现阶段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民群众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农村职业教育需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作为主要目标,从智力、人才等角度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近些年来,虽然农村职业教育工作得到深入推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诸多的问题存在,导致农村职业教育效果得不到提升。面对这种情况,需进一步优化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改善农民培训效果。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职业教育;农民培训

进入新时期后,国家日趋关注农业农村的发展,先后将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战略制定出来。而农民群众的素质能力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影响到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需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与能力,从人才层面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

1新农村建设中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必要性

人才供给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群众占据着主体地位,只有充分依靠农民,方可以促使各项建设任务得到顺利完成。在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村产业,如休闲旅游业、现代种养业等,这样将会对农民群众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从经济学层面分析,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要素涵盖土地、资本、劳动力、资源等,而劳动力占据着核心地位,会对其他要素功能的发挥产生直接的影响。只有持续提升和供给劳动力,方可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步伐。因此,要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工作的实施,将具备专业技能、生产经营能力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出来,大力改革、升级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从人才角度推动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1]。

2新农村建设中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发展路径

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复杂性,为进一步改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效果,需在完善外部培训政策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农民自身成长的积极性,以便促使教育培训质量得到提高。

2.1完善培训体系

第一,发挥政府主导职能。在教育培训过程中,政府需将自身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对多元化教育培训体系进行构建。要引导地区周边的职业院校、农业企业等多类主体深入参与进来,协同开展培训教育工作。在具体实践中,要对培训机构进行合理选择,将公平、公正的原则贯彻下去,对选定机构的视野进行拓展。通过政策等手段鼓励一系列社会力量投入进来,促使农民教育培训的活力得到增强。要积极建设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充分依托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力量,促使农民实训基地建设成本得到减少。同时,可与周边市县的实训基地加强协作,这样实训基地的选择范围可以得到扩展,进而将类型多样的实训基地提供出来,充分满足农民教育培训的实训需求。确定过培训教育机构、实训基地后,每年需将考核工作落实下去,如果考核结果不符合相关要求,则要督促相关主体进行及时整改,以便促使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得到保证。第二,加强多部门协作。为促使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瓶颈得到打破,需将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主体相结合的投资机制建设起来。同时,构建部门联动机制,将沟通平台搭建起来,促使职能部门能够对资源进行统筹协调与利用。此外,每年可将讨论会议组织起来,对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实施情况进行探讨,进一步调整相关政策。

2.2明确培养对象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此,面向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即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在培养实践中,需结合农民群众的类型,采取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作人员要将摸底调查工作深入实施下去,依据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发展方向,结合重大工程项目,将培养对象数据库科学构建起来。结合培养对象的客观差异,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等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机制进行构建。如针对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等培养对象,由于这些群体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因此需将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组织起来,帮助这些人群对生产经营方面的先进理念、技术等进行掌握。针对基层农业生产者、小农户等群体,则需将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训组织起来,重点传授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而部分群体主要从事农业产前、产后服务,需将休闲旅游、新型服务等方面的内容作为教育重点,对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机制进行构建[2]。通过明确与划分教育培训对象,可有效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满足不同群体的发展需求。

2.3优化教育内容

明确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目标后,需依据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与产业需求,对人才培养内容进行科学设置,要无缝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这样教育培训工作方可以真正对接新农村建设战略,将符合新农村建设需求的优秀人才培育出来。第一,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重点,由于各个村庄具备差异化的地域条件和资源优势,那么将会形成不同特色的创业。因此,在教育培训专业设置时,需将地区资源特色、产业布局等纳入考虑范围,增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如部分地区存在着丰富的种养资源,可将农业病虫害防治、机械化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专业开设起来。部分地区的环境条件优良,具备丰富的旅游资源,则可将旅游管理服务、农家乐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开设起来。第二,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在农村职业教育过程中,需将产业职位需求的导向作用发挥出来,对各个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与素养要求进行明确,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同时,要结合时展要求,将一系列新的知识与技术引入进来,以便同步更新产业岗位需求与教学内容,促使供需平衡得到实现。第三,对接教学与生产过程。过去一些地区在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实践中,仅仅从理论层面出发,导致培养对象的实践技能得不到提高,阻碍到教育培训目标的顺利实现。面对这种情况,要积极对接生产过程,与农业企业等相关主体构建合作关系,于实训基地、实际生产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这样培养对象的理论水平、能力素养方可以得到全面提升[3]。

2.4完善激励机制

目前,部分农民接受教育、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内在潜力得不到发挥,导致农民教育培训效果大打折扣。面对这种情况,在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过程中,需同步将激励机制构建起来,以便促使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第一,物质激励。要对职业教育、农民培训补贴力度进行加大,将各项补贴政策严格落实下去,免费培训那些贫困户、失业人员等群体,且依据相应标准进行适当的补助。学员顺利通过培训、考核之后,需将职业资格证书及时颁发给学员,这样不仅能够对学员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还可以证明学员的自我能力。特别是近些年来,职业资格证书与岗位就业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只有获取相应的证书资质,方可以顺利实现岗位就业。第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还需要将精神激励机制建设起来。相关部门需定期评选、嘉奖那些在教育培训中表现较为优异的人员,将具有良好带动作用的榜样模范树立起来,这样能够对其他民众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进行有效激发。

2.5加强评估与反馈

为持续优化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效果,需做好评估与反馈工作,了解教育培训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和完善。在具体实践中,需结合教育培训方案的实施效果以模块化处理行之有效的内容,摒除、调整实施难度较大的部分,在教育培训各个环节内全面贯穿评估工作,促使培训教育效能得到提高。完成教育培训活动后,要动态跟踪那些接受培训的人员,了解这些人员是否能够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学习到的内容。在跟踪过程中,要对各项经验、教训等进行全面总结,以便促使教育培训模式、内容等得到针对性优化和调整。

3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能够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出来,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提供人才支持。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性,结合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发展目标,明确农民教育培训的重点,持续优化教育培训模式,以便促使农民教育培训的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作者:王辉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