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范例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范文1

[ 关键词 ] 新农村建设;古建;民居传统古建筑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民居建筑更是其重要组成内容。不同地理环境和人文状况,造就了我国丰富多样的民居建筑面貌。在历史的洪流中,它们留下独有的文化韵味以及生动的民俗色彩[1],成为时代的特有符号。然而近些年来,在全面深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严峻形势下,有些地方未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央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与要求,简单地理解为搞工程建设,对原有古建民居肆意拆除,大量颇具代表性的古建民居遭到破坏,保护现状极其堪忧。

1    古民居保护思路

真正的建筑文明应该是新旧并存,流光溢彩。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的除“旧”立“新”,而是拆除私搭乱建,“留”住传统风貌[2]。要想实现“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探索古民居的现实出路,发挥其真正价值,为后世留住“乡愁”,应遵循“保护为先,兼顾开发”,做到“保促结合,带动发展”。    

 2    新农村建设下古建民居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在推动农村经济集体健康发展,提高全村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为古建民居带来了一定的威胁,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2.1  保护意识淡薄

民居建筑,是家的象征,也是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但是由于缺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保护开发矛盾交织。在新农村建设中,人们往往将陈旧破落的古民居看作贫穷落后的象征,随意地进行拆除,片面追求村容村貌的整齐划一,于是出现了“千村一面”的现象[3]:一个个村落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却统统失去了地方特色,给古民居带来了致命性的破坏。

2.2  保护制度有待完善

新农村建设有自己的目标和要求,然而关于古民居保护的规划却过于简单且缺乏行业标准,缺少配套制度,体系不够完善[4]。一是不够重视,对很多达不到文物等级却有着鲜明风貌特征及地方特色的民居未能及时建立保护机构并全面研究其价值。二是缺乏针对性,面对数量众多、规格不一、形态各异的古民居建筑,保护原则、标准、过程以及范围都应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三是责任落实不明,缺乏奖罚依据,无法合理地对相关人员进行评定以调动其保护积极性。

2.3   专业技术欠缺

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耐久性不够,要经常进行修缮。而古村落大量人口外流,无人看管古民居,加之长期经受风吹雨打日晒等自然破坏,逐步变得破败不堪、岌岌可危,哪怕有心保护也因缺乏古建修缮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古民居的生命无法得到延续。

3    新农村建设中古民居保护措施

新农村建设下的古建民居应注重保护为先,兼顾综合开发,因地制宜,突出民居特色,达到既能保护我国传统民居的历史建筑文化和自然景观风貌的同时,又能有效拉动当地村民经济增长贺效益提升的双赢效果。

3.1   科学规划先行

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切实准确把握规划先行的基本理念,把科学合理的规划作为工程推进的政治前提和理论基础[5]。要把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中,深入研究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内涵,针对不同特点的村落,编制合理、细致和个性化的保护方案,满足保护和利用的最大需求。

3.2  民居功能转型

房屋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6],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民居已经无法满足居民对生活条件、环境和情感等方面的需求[7],有些功能已经不具备现实意义,对民居功能进行转型也不失为一种措施。在新农村的建设开发中,对一些保存较完整的民居[8],以名人故居、典型院落作为“点”,进行重点保护,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开发建设,使古村落变身文化旅游村,形成特色产业,发展特色文化,带动经济增长。这是就地恰当利用的一种方式,既能做到保护,又留住了“人气”。

3.3   加强法制保障

法律是一切权益的根本保障,因此要用立法形式规范古民居的保护[9],确保有法可依。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应首先加强对古民居保护的宣传力度[10],对肆意拆除、私搭乱建的行为进行惩罚;要确保资金支持,将公众的保护目标和职责与法律相关联,通过法律监督使古建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要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注重人才培养,提高村民的文化软素养以及古建保护意识,使他们自觉地加入到古建保护行列中。

4    结语

新农村建设范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作用;探究

1 政府主导的基本内涵

政府在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着主导角色,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利用其自身的权威性和掌握的资源优势,在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中要起到引导、组织、协调等作用。通过把握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路线和战略方针,通过科学的决策、规划和引导,积极促进我国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健康发展。

2 新农村建设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必要性

2.2.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符合我党立党为公,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理念

从目前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较于城市更为薄弱,农民收入低下,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些都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制约整个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部门作为对我国行使公权力的总揽统筹者和执行者,在经济调整、公共服务、社会行政和市场监管等各个方面都扮演了不可取代的角色。自我国深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基本上都是由人民政府领导的,因此我国党和人民政府正确而又伟大的领导是经历过历史考验和符合中国国情及发展规律的,故在推动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进程中,只有充分地发挥人民政府的领导作用[1],才能够突破重重困难,统筹推动城乡之间的协调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进而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目标。

2.2.2 由市场主导会导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更加明显

市场经济本身就具备了它的局限性,单纯地进行市场调控并不会达到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目的。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发展极不均衡,农村各方面发展均远远落后于城镇;同时,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大量外来投资,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物品的供应等也都不能由市场来主导,否则将会进一步导致各个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地方人民政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领头羊作用,才能弥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足和局限性,只有对社会资源进行正确的合理配置,才能促进城乡经济均衡发展,稳定社会秩序。

2.2.3 政府主导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的现实选择

由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实行一种城乡分割式的二元经济结构[2],使得城乡之间的关系极不均衡,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多,农村发展水平远低于城镇,现代化进程相对缓慢和滞后。后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农村也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应该看到的是,城市与农村在其二元化结构中仍然一直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3],由于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明显,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趋严重,也导致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大落后于城市。面对这一系列突出问题,也就更迫切地需要充分发挥各级人民政府在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领导作用,给予广大贫困农村地区农民群众更多的爱心关怀和更多优惠政策上的照顾,调节农村资源配置,加强对于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产品的服务,提高农村医疗和文化教育的服务水平,改善对于新型农村社会基础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打破当前我国农村落后和广大贫困地区农民经济生活贫困的尴尬局面[4],为加快促进落后农村和广大贫困地区农民共同发展致富打下了坚实的经济物质基础,推进了当前我国加快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和谐社会,使城市和农村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成果。

2.2.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各级政府财政上的大力支持

新农村的发展除了需要地方政府正确规划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外,还离不开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强有力的经济和社会资金支持,否则再好的规划都只是一句口号,无法真正落实。长期以来,农村都一直处于经济基础薄弱,现代化建设进程缓慢的状态,因此如何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对农村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供应、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都离不开地方政府财政方面的大力扶持。只有在我国建立一个以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资本流动为主,同时又带动了社会其他资金向农村流动的财政保障制度[5],才能够为我国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供给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 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应注意事项

3.3.1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发挥农民的建设性作用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以农民为根本,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主体,最了解和熟悉农村基本环境及问题的也是广大农民本身。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既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路线,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实际行动让农民群众意识到自身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倾听农民群众的呼声和意愿。政府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虽要面面俱到,但也不能将一切事物都抓在自己手上。政府应相信、组织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引导人民群众[6],使其切身意识到自身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者和受益者,从而使广大农民群众实现自我主体意识的真正改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

3.3.2 正确处理好对农村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对外来先进文化的衔接

长期以来,由于广大农村地区处于相对较闭塞地区,且交通不便,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虽然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勤俭节约等优良思想在农村社会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和传承,但由于农村的封闭性和文化的落后性,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部分糟粕也根深蒂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愈演愈烈,严重阻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7]。最普遍的例子便是农村天价彩礼事件频发,天价彩礼不仅给男方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拖垮了原本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也在农村社会中形成了盲目的攀比风,阻碍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文化宣传,出台相应的针对性文件引导农民群众往合理彩礼方向走。对优秀的传统文化需加以宣扬,对落后的传统文化需加强引导,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自我识别意识,明辨好与坏,是与非,从实际情况出发,阻止传统恶习的进一步蔓延。在目前广大农村地区,农民闲暇时的娱乐活动是较为单一和缺少的,甚至在一些农村地区农民的日常娱乐活动以打牌,甚至为主,政府应加强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宣扬,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宣扬健康的生活方式,举办特色、实际的健康文化活动,改变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

3.3.3 正确处理各级人民政府之间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除需农民群众自身的积极参与和建设之外,离不开各级政府在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8],但由于政府各级管理部门职能重叠,往往职权范围交叉严重,这就使得有些方面好几个部门在同时调控和监管,而有的方面却尚处空白,最终导致政府机构之间职能不清,资源无法集中使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消耗甚至浪费。同时往往由于制定农村建设相关政策方针的政府部门与具体执行的基层机关层级存在层级差,这就会使机构之间衔接不畅,政策方针无法具体执行到位,从而导致效率低下,政府整体性作用不明显。因此,必须明确各级政府之间的权力及责任,对各部门具体工作进行合理分配,才能够真正形成各负其责的责任承担体系。中央政府毫无疑问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导者,应充分发挥党中央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统筹全局,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确保党中央的战略决策能够转化为具体行动,合力调配财政投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指引方向并保驾护航。而各级地方政府应坚决落实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保证各项方针政策不走偏不务虚,同时各级人民政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自觉履行监管职责,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各项工作进行科学部署和安排,同时,应设立监管部门,确保各项政策的具有实施和正确推进,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9]。各类县、区、乡镇等基层政府是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落实者和执行者,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基层政府应发挥排头兵的作用,攻坚克难,贯彻各类方针政策,对中央的各类政策进行解释和宣传,提升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感和认同感;组织实施具体的农村建设项目,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建设中来,同时加大监管力度。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对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各类投入及资源基层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确保为民所用。

4 提高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举措

4.4.1 正确处理好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直接主导和广大农民及基层干部群众作为主体的互补关系

在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中,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财政投入等层面起到带头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政府大包大揽,统筹一切。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国家农村经济创造力的主体,又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始终离不开广大的全国各族人民积极主动地投入和参与[10],也只有全国各族人民积极主动地投入和参与进来,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顺利推进。政府在充分发挥其政治主导地位和带头作用的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我国农民这一社会主体的功能和作用,让广大农民们深刻意识到其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是一个不可能被替代的角色,同时应积极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懂得科学、会管理的新型现代化农民,让其更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我们的建设中去,为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

4.4.2 转变政府职能以提高政府主导作用

转变政府职能不仅是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全面健康发展,构筑一个服务型政府的需求[11]。政府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一个高效、便捷、为民的服务型政府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积极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贯彻从人民群众中走到人民群众中去的基本理念,加强与农民之间的联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农民所关切的公共服务上,关注农民基本需求,完善农村基本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医疗、卫生[12]、教育等水平,提高广大农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政府只有真正服务好人民,才能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和威望,进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保驾护航。

4.4.3 提高政府主导地位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新农村的建设是一场需要地方政府、农民及其他社会主体都来广泛参与的伟大实践。它需要地方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来激励和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让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进来,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以,必须要从根本上建立一个政府、社会、农民这三者之间的良性相互作用机制,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农民积极性,这种多元机制的形成也要求政府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4.4.4 培育新型农民 构建新农村学习型社会

城市与农村发展极不平衡的现况由来已久,也是我国经济社会中突出的问题,而改善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新农村建设工程就是集中推动农民、乡镇、农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建设,广大农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而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便是直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加强我国农村贫困地区高等教育教学的投入;积极地组织和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整体综合能力素质。只有提升新型农民的自我发展及创造创新能力,大力地教育培养高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才能实现农村地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5 总结

新农村建设范文3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建设;体育公共服务;供给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农村体育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在全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阶段,如何利用新农村建设的难得机遇加快推进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改革,是现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提高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前提和要求

1.1公正是农村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前提

公正是构建供给体系的前提,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群众更加关注供给的公正性.公共服务供给的核心目标是最大化公共利益,保障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服务.通过一系列科学和公正的制度安排,确保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向正确方向发展,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平公正,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树立社会公平公正的价值理念对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公共服务供给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坚持基于社会公正的理念设计公共服务供给各种系统,让公正成为在农村地区提供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行为准则.

1.2共享是农村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发展的本质要求

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改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产品.根据人人参与和享受的需求,不断推进供给改进,充分发挥多主体协同作用,实现共享发展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供给方式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全面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供给方式的发展应注重价值共享,要以共享为价值理念推动供给方式的发展.

2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关系

2.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群众对体育供给有更高的要求

随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加快,相应的,人们对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也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农村群众对体育服务的需求将会增加.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的各项经济指标必将得到迅猛发展,农村群众的生活水平将逐步提高,在生活必需品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将需要更多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其次,全面建成新农村后,农村群众体育需求质量会有所提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群众为增进健康,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将是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同时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2.2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提供了物质条件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体育不仅是提高健康水平的手段,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随着农村群众对体育认知的提升,必将提升体育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经济的逐步增强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提供了更多的物质条件,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内容

3.1体育场馆设施建设

体育场馆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和硬件条件.在农村体育场地建设方面,政府应及时划拨农村地区体育场地建设所需资金,促进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农村地区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还应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展开.同时,政府要加快推进农村地区体育场地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实现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能覆盖到村.必要的场馆设施既是农村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保障,也是衡量政府体育健身场馆设施供给能力的参数.体育健身场馆设施的供给是农村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供给.

3.2农村社会体育指导服务

社会体育指导服务是农村体育供给的内容之一,其中指导农村群众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是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该服务对帮助农村群众提高自身体质,学习运动项目技能具有重要意义.在为农村群众提供健身指导服务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指导员人才队伍建设,动员退役运动员、教练员、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和中小学体育教师积极从事农村健身指导工作.农村地区健身服务志愿活动需要持续开展.

3.3农村体育赛事服务

组织农村体育赛事活动是供给的核心内容.组织农村体育赛事活动在增强农村群众锻炼意识、培养体育兴趣、丰富业余生活等方面具有核心作用.政府在为农村地区提供体育赛事服务时,应当为农村群众参与体育赛事活动创造便利条件,支持和协助农村群众开展体育赛事活动,村委会和基层体育协会要主动组织适合在农村开展的体育赛事活动.充分发挥县区单项体育协会的协助作用,利用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和体育教师资源,广泛组织农村群众在传统节日和非农忙时间开展体育赛事活动,创建一村一品体育赛事活动.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4.1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国家对农村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也有了很大提高.然而,由于国家前期对农村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投入较少,所以当下农村地区供给不足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村群众的人均年收入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呈现出高质量和多样化的趋势.从目前来看,体育公共服务不仅总供给量不能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实际需求,而且在供给的质量和类型上更难以达到农村群众的要求.

4.2地方政府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关注度低

目前,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是政府,供给模式依旧是“自上而下”模式.作为体育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政府拥有大量的资源和强大的行政能力.国务院制定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政策最终还是需要地方政府具体实施.然而,地方政府财政资源有限,其行政和财政权力不匹配,这使得地方政府很容易感到力不从心.同时,地方政府行政官员希望在有限的任期做出有目共睹的政绩,他们往往狠抓容易短时间取得成绩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项目,如美丽乡村建设等来快速改变村庄面貌,而对需要长期支持且见效缓慢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关注度低.

4.3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失调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随着国家对农村的各种优惠政策不断加大,使我国农村在各方面均得到迅猛的发展,农村群众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在农村群众经济收入提升后,农村群众对体育公共服务及其他公共服务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希望能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以满足他们自身的生活需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优质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优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就是政府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能与农村群众需要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相匹配.目前,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面临的问题就是政府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与农村群众的需求脱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解决了农民急需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但对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未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

4.4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缺乏针对性

对于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首先要考虑的是目标群体是谁,该群体的具体需求是什么.在现阶段整体供给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要优先给主要目标群体提供体育服务,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只有坚持贴近农村群众、方便农村群众的原则,满足人民群众当中目标群体对体育服务的现实需求,才能实现供给的有效性.虽然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是向农村群众提供的,但不同年龄农村群众的体育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首先要考虑的是供给群体年龄特征及其具体需求,以提高服务的供给效率.目前,广大农村地区的壮年基本上都在城市务工,只有春节期间才返回家中短暂居住,因此留守的老人和儿童应该是服务供给的主要目标群体.如何为主要目标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是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提高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效果的关键因素.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改革路径

5.1探索公私合作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公私合作提供公共服务的模式是当下世界上最流行的模式.政府主要负责宏观管理,非营利组织进行运作和实施.这样,非营利组织可以充分发挥其低成本的优势,为农村群众提供多样化和高品质的体育服务.政府部门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为非营利组织的供给服务提供支持.通过这种公私合作关系的建立,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形成资源互补,必将促进供给整体质量的提升.

5.2提供减免税收等政策措施

实施税收减免等相关优惠政策,为提供农村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非营利组织提供优惠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要把握供给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即获得的优惠政策要与供给效果成正比.盈利程度低且供给效果好,得到的政府政策支持就多.相反,非营利性组织供给效果差且盈利程度高,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就越小.地方政府牵头协调税务等相关部门,制定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的优惠政策,如减免非营利组织税收等,促进非营利组织积极投入到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中去,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5.3拓宽供给资金渠道

拓宽供给的资金渠道,是增加总供给量的重要保证.首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要明确权责,确定规范的收支理念,确保地方政府能够为农村提供最基本的资金用于维持体育公共服务.其次,从市场角度出发,要建立和完善体育公共服务资金筹资渠道.政府可以通过减免对农村提供服务供给企业的税收,鼓励企业协助村委会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促进企业加大对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投资.最后,从社会角度来看,要积极探索社会融资渠道,吸引社会知名人士对体育公共服务领域进行捐赠和投资,进而填补地方政府在供给资金上的不足.因此,拓宽供给的资金渠道是促进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发展的有效方法.

5.4提供高效率的行政管理服务

各级政府部门要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性达成共识.政府扮演着供给的主导角色,各级政府应做好规范高效的行政服务.政府在制定公共服务政策时,应考虑农村群众对体育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对服务的相关经费要严格管理,防止出现贪污腐败和资金挪用情况的发生.各级政府要明确公共服务的供给责任,上级政府要注意宏观调控,确保方针政策正确.基层政府要如实反馈农村地区具体情况,共同做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工作.同时各级政府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协调行政和财政供给,确保资金供给及时到位.

5.5提供切合农村群众实际需求的体育公共服务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应在满足农村群众需求的前提下进行规划和设计,提供符合农村群众实际需求的公共体育服务.体育公共服务应根据轻重缓急,分层次提供,优先建设与农村群众基本体育活动密切相关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同时兼顾农村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开展和自身体质检测的需要.此外,要注重农村群众体育健身的指导和服务,在供给服务中切实做到按农村群众的需求提供服务.

5.6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应多元化

政府一直是我国公共服务的单一供给主体,这在体育服务供给的初级阶段是非常有效的,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群众对供给要求的提高,政府单一供给已经无法满足农村群众的需求.现阶段农村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应该是多元化.多元化的供给主体能为农村提供更为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政府应逐步将非营利组织和民间组织纳入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体系中,形成政府主导、民间资本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在政府主导下,发挥市场、社会及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多元化的供给局面.供给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每个供给主体在公共服务的供应中发挥同等的作用.政府必须承担提供服务供给的主要责任,并发挥供给主导作用.

5.7有针对性地向主要目标群体提供体育公共服务供给

目前,政府给农村场地设施方面的供给都是标准化的体育设施,比如提供篮球场、乒乓球桌、健身路径之类的体育设施,很少考虑主要目标群体老年人和儿童的实际需求.要有针对性地为目标群体老年人提供广场舞的场地、音箱设备等,为儿童提供体育游戏设施,并加强对目标群体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指导服务和儿童的运动训练指导.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有针对性的供给老年人和儿童的体育需求才能提高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性.

6结语

新农村建设范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困境;乡村振兴

为了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等目标,国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成为各级政府农村工作的重点,其过程主要是针对农村的生产情况、乡风文明、基础设施等开展建设工作。

1新农村建设的困境

总书记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三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是根本性问题,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并将其当作全党工作的重点。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使大多数农村地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力飞速提升、村民的居住环境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这都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成果,坚定了人们新农村建设的信心。但这项建设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如下。

1.1劳动力不足且文化水平低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人口流失情况较为严重,老人及儿童在农村地区常住人口中占比较大。以台州市路桥区某村为例,这里很少有年轻人的身影,严重缺少青壮年劳动力。结合相关的调查资料发现,大多数留守在农村地区的人员文化素质比较低,仅有20%左右是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大多数是初、高中文化水平甚至是小学以下的文化水平。由于文化知识水平低,这部分人缺少创新思维,对于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程度比较低,目光短浅,只是遵循传统的生产技术,存在“温饱即安”的思想,很难适应农业生产的变化,也无法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新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的情况,使新农村建设工作受到了很大阻碍。

1.2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前提,也是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前提。一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还不完善,尤其是生活性的基础设施不到位,如缺少专门的垃圾处理厂,垃圾处理效率极低;各种垃圾露天堆积,夏天易招蚊虫,气味难闻;排水设施老旧;很多道路没有完成硬化建设,依然是土路,遇到雨雪天气就会泥泞不堪,严重影响村民正常出行。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农村地区旱厕数量比较多,脏、乱、差情况较为严重。大多数村民认为厕所改造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以台州市路桥区某村为例,该村存在缺少公共厕所、生活垃圾堆积如山、部分道路狭窄影响正常通车等问题。虽然当地发展了农家乐,但是停车场比较小。在游客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很多游客会把车辆停在道路两旁,其他车辆的正常通行受到影响,阻碍了该村相关产业的发展。

1.3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到位

精神文明会给村民的生活方式、村庄的环境氛围带来很大影响。一些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很多设施没有发挥作用,还存在着老旧落后的观念和迷信思想。很多农村地区缺少文化娱乐活动,村民的日常娱乐多是打牌,表明村民缺少精神文化生活。通过调查发现,超过60%的村民对低端的文化生活习以为常,对一些健康的文化活动不感兴趣。这种落后的风俗不利于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更阻碍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1.4收入差距大、结构不合理收入差距不仅体现在城乡居民之间,还体现在乡村集体经济收入、村民个人收入方面。大多数村民的收入途径单一,主要是依靠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发展较为滞后,产业链短,农产品整体的转化率较低,很多都以原料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科技投入力度不足,新技术及科技成果应用速度较慢,农产品生产效益比较低。有的乡镇企业时常处于亏损状态,无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新农村建设进程十分缓慢[1]。

2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策略

2.1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特色农业

为了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积极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资产补贴政策。因为农村地区最多的就是土地,这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必不可少的基础,所以可以适当调整土地税收,从税收政策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减少农村地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采取针对性补贴帮扶的措施。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基础较薄弱,这些地区可以采取精准扶持的方法,根据村民的人数、实际经济水平等制定人均补贴标准。还要鼓励乡镇、村庄联合发展,让大村带动小村共同发展[2],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形式。第一,生产服务。可以积极发展服务实体,即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配套服务,包括物流配送和农资供应等。可以搭建劳务服务平台,组织村民接受技能培训,为他们提供信息咨询的服务,利用此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第二,土地股份合作。可以在农村地区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村民以土地参股,共同参与土地合作社的管理。例如,某地的土地资源较多,可以把没有被承包的土地集中在一起,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管理、利用,改造中低产田,改良生产条件,积极发展粮食、水果种植等,扩大果园、粮食种植的规模,还可以基于已有的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3]。

2.2加强村庄规划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在规划村庄的过程中,可以采取老村改造、整体搬迁、撤并等不同的方式。在选择方式时要考虑到村庄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如果村庄无法在同一个时间段完成集中搬迁,可以采取阶段性搬迁的方法,但不允许在原有的老村庄中修建新房。如果是老村改造,可以先统一宅基地大小、房子的高矮等,建立统一的标准,不允许村民随意建设,逐步消除土坯房。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地区的水利、交通及通信等基础设施。例如解决农村地区最突出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问题,做好污染物的处理规划,改善当地环境;加强农村地区的旱厕改造,修建更多公共厕所;拓宽道路,修建硬化道路,完善当地的交通网,为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奠定基础。要积极向农民推广太阳能、沼气等环保型能源,鼓励农民使用这类可再生能源[4]。此外,要严厉整治农村地区的违章乱建现象。可以组织村民及干部成立专门的拆违治乱小组,重点整治私自连接电线、违章建筑等行为。为了得到村民的配合,让村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政府可以设置一些政策吸引更多村民响应号召,例如每拆除一个违章建筑,举报人能够获得一定的补贴,主动拆除违章建筑的村民能够按照一定比例获得赔偿。为了获得更多村民的理解、支持,可以在农村地区采取广播宣传、上门宣讲、宣传车宣传等多种方式详细讲解政府的相关政策[5]。

2.3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村教育

政府要支持农村教育事业的开展,给予更多经费支持、帮助农村地区改善当地的办学条件。应当在农村地区建设图书馆、体育场等公共设施,给农村儿童提供良好的运动、学习环境,做好基础教育工作。农村地区要基于现实情况,重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以面向自愿留在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开设“三农”特色课程,让他们学习新的种植、养殖管理技术,了解先进的种植、养殖管理理念。要发挥专家的指引作用,邀请专家前来指导。同时,应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针对一些文化水平比较低的村民,可以开展法治科普、技能培训等多种教育,让他们学会使用手机学习新技术及新知识。农业部门可在官网和公众平台上推送农业知识、新农业政策、农业政策具体解读、各种新农业技术的视频等,这样村民可以利用互联网接受远程教育、提升知识水平[6]。

2.4加强基层文化、乡风文明建设

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设文化礼堂、剧场、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礼堂是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和传播先进文化良好传统道德的平台。剧场可以给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提供活动表演的场地。公共活动室是留守老人及儿童参与文化活动的场所。这些文化设施是充实村民生活的好途径,能够丰富各地区的文化活动、发展地方特色。例如农村地区开展各种原生态的庙会、艺术节等,既是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农村经济收入的好机会,也能够保护传统艺人、传统文化。此外,还要鼓励更多村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在当地设立舞蹈、体育运动培训班,每隔一段时间从这些培训班中选拔文艺宣传队、体育队等开展表演娱乐活动,让村民有更多强身健体、修养身心的机会[7]。还要多开展一些日常评选活动,如“五好村民”“好邻居”等。选拔办事公道、诚实守信的好村民,树立更多典型,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教育的作用。这也是鼓励邻里和睦相处和自觉参与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的好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各种不良社会风气。还应当建立有奖举报的机制。鼓励村民通过拨打投诉电话、填写投诉信息等不同的方式,积极举报黄赌毒、封建迷信等不良活动,鼓励农村地区营造更加和谐、文明的氛围[8]。

2.5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考虑到我国农村的人口老龄化进程越来越快,农村留守人员比较多,要对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留守儿童做好帮扶工作。针对家庭困难、失独老人、留守老人和儿童设立经济困难补贴机制[9]。可以面向社会,吸引企业家、志愿者以资金、人力资源等不同形式支持乡村敬老院的发展,解决老人的生活问题。还要调整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加强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和敬老院之间的联合,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模式落实。也可以拓宽基层老年医疗服务,发挥基层医疗服务的作用。针对留守儿童要建立教育帮扶投资机制,防止他们辍学、失学等。此外,要大力推行并坚持低保政策,关注弱势群体,着重解决农村地区贫困户的问题,确保全体村民都能够共同发展。

3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范文5

运动式改造加速农村城市化、景区化倾向。例如,上海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河网密布,改造中常见将原来的自然河岸批量地改为木桩或砖石等人工驳岸,并加设景区装饰护栏。又如,在乡村的公共活动区直接套用中心城区的做法,铺装几何地砖等等。这种程式化设计和过多的人工干预,不仅失去了乡村自然风貌特色,也加大了建设和后期运营的成本。究其原因,往往由于实施周期短,而施工时间是刚性的,被压缩的只能是前期策划和设计的时间,很多项目来不及做深入调研和方案比优,就照搬照抄简单应对。

偏重形象打造令千村一面、缺乏内涵。大量的乡村改造手法过于雷同,热衷于墙绘或设立村标、村牌等较为直白的美化方式,文化脉络的延续止于简单化、表观化的一些形象塑造,缺乏深层次的发掘。改造中片面追求整齐划一而填河筑路,破坏了原有的自然地貌和空间肌理,失去了自然村落因势而建、错落有致的地域特色等。单一模式改造使基础投入与个性需求脱节。目前的乡村振兴改造较依赖政府投资,政府投资又较偏重于市政设施和道路交通改造、环境整治、环境保护等基础性建设,统一的菜单式改造虽能兜底甚至补短板,但有限的投入在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品质、展现地方特色方面相对不足。

综上所述,其根本在于对新农村建设意义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充分。新农村建设既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小康的主要举措,也是建设和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推进“五位一体”总体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改造中应更加注重原生态景观和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适用的策略传承好文化根脉,提升文化特色,留住“乡愁”。要根本性地改变目前农村改造存在的问题,概括来说就是重策划、强保障、显特色。尤其面对重建造、轻策划的不合理现象,需要在资金投入和时间周期上对前期调研策划和方案优化予以倾斜和保证,让不假思索的建设“慢一点”。在上海本土的成功案例中,比如奉贤区吴房村乡村振兴改造,采用适当“抽稀”“留白”打破原有规整格局形成特色,修旧如旧令江南水乡元素和海派民居特色融入整体风貌,利用乡土材料呈现出绿田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情。又比如在青浦区的乡村振兴规划中,注重产业振兴引领,结合资源特色,制订了区域性乡村旅游资源规划,指导区域内各个乡村振兴的实施。产业需要差异化,同时也需要规模化,在规划引领下的规模化效应既凝聚了特色又提升了效益。在以上这些农村改造的精品案例中,高水准的策划和设计创意团队的加入无疑是提升改造品质的重要保障。新时代的建筑方针虽然仍是“适用、安全、经济、美观”,但其内涵也在不断与时俱进,不应该仍以解决温饱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当今农村改造的需求,对于美的需求也应有一席之地。此前网上热议的“甘肃农村土房重建后变梦幻田园居”案例,观点虽见仁见智,但也为现实农村改造带来了非常积极的意义。目前越来越多的业内高水平设计师正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他们或创新、或传承的观点碰撞引发了对农村改造更深层次的思考。另外,加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也可成为改造拓展方向。经过近几年持续的乡村振兴计划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已得到很大改善,下阶段应结合各乡村特色和产业发展规划,引入社会力量,多渠道、多模式、重点打造公共服务设施、文化设施等,进一步做好特色打造和品质提升。

新农村建设范文6

关键词:新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现阶段,随着农村居民思想意识的增强,对农业小型农田水利设备的建设标准也越来越高。当下部分地区在水利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较多,如何改善当前工程的施工现状,是现阶段部分农业专业人士需要思考的首要难题。

1基础设备落后

小型水利农田新基础设备较为落后,是当下该项工程发展的重要问题。新型施工设备是水利农田的建设基础,缺乏较为先进的技术设备,会影响水利工程的实际利用效率,在建设水利工程期间,对于设备的要求较为严格,良好的设备能够加快工程的施工进度,帮助工程各项基础环节快速交接。以现阶段的农田水利设备来看,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农田水利存水容量小,遇到大量缺水的情况不能充足供应、抽水泵压力不足难以供应长远距离取水存水、排水管设备落后难以有效提高排水效率等,尤其在设备后期维护管理方面,较为落后的基础设备在维护时也会给管理人员带来困难,管理人员维护效率低,无法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影响水利工程的整体工作效率,容易引发水利设备长期漏水、滴水的现象发生,缩短设备的实际使用寿命。

2资金投入不足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不足是现阶段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建设农田期间,建筑商通常需要先规划建筑区域,尽量确保一处小型农田能够供应附近村庄均衡使用。建设时部分村庄由于资金紧缺或资金不足,难以确保该项工程的施工情况,小型农田水利虽然相比大型农田工程建设资金投入要少,但在建设材料、施工技术、施工设备、人员劳务等方面,仍有相当的资金要求,所以解决资金问题任重道远。

3缺乏管理制度

新农村建设范文7

关键词:金融;新农村建设;对策建议

一、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从1979年开始实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农村金融体制,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及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并开展了农业保险业务。但农村金融体系并不完善,有关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与农民对金融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还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这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农村金融体系整体功能不健全,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要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为主体的较为完善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但这个体系的整体功能却不健全。首先,国有商业银行不愿涉足农村建设。国有商业银行实施“抓大促重”战略,逐步从欠发达县域退出。同时,上收信贷管理权限,除一些小额质押贷款外,其他贷款权统一集中到省分行,使基层机构的贷款不断萎缩。更为不利的是,商业银行逐利性的秉性使其不愿将资金投入到期限长、见效慢、成本高、风险大的农业项目,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对农村建设投入逐年减少。其次,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仅仅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其业务功能仅限于单一的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的信贷服务,其他大量的政策性服务如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并没有有效地开展起来。最后,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由于受历史包袱沉重、产权制度不合理,以及经济规模小、资金筹集难、科技力量薄弱、电子化程度低、结算手段落后、员工素质较差等因素的制约,难以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有效、丰富的金融服务,业务基本停留在支持传统生产和日常资金需要的层次上,与现代整体要求极不适应。非正规金融机构由于其身份关系,难以充分发挥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作用非正规金融中的民间借贷具有正规金融所不具备的四个优势:一是制度优势。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为有时会受到行政力量等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贷款基准利率也是管制利率,而民间借贷的行为和利率都是市场化的。二是信息优势。民间借贷中的当事人彼此比较了解,与融资相关的信息极易获得并且高度透明。三是成本优势。民间借贷过程中的信息搜寻成本和管理成本很低,一般也不需要对融资方“公关”支付“寻租”成本,融资交易成本较之正规金融明显要低。四是交易速度优势。尽管民间借贷存在这些优势,但因我国的农村金融政策主旨就是以正规金融的高度发达来抑制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在正规金融尚未能充分发达的情况下,对非正规金融往往采取了严厉打压的手段。对于非正规金融活动的打压,导致其不可避免地走向两种归宿:一种是消亡,如农村合作基金会、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等类似于信用合作组织,如今基本上被取缔;另一种是地下交易,如一些地方私人钱庄、高利贷的存在,由于不具备合法地位,无法实现规范发展,从而难以有效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贷款投向的转移,抽走了一部分农村资金。当前农村大部分以农户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缺少大项目,对资金吸引力不足,致使从县域吸收的存款不能按比例在县域进行贷款投放,而是过多“上存”,成了大中城市的信贷资金来源。二是邮政储蓄利用网点多、深入乡村的特点,大量吸收农民存款并转存人民银行,也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由于邮政储蓄不办理贷款业务,转存人民银行的利润又很高,丰厚而无风险的利差收益成为邮政揽储的不竭动力。国家虽然下调了邮政储蓄向中央银行转存款利率,但邮政储蓄高速增长态势短期内仍未得到有效遏制,邮储总额还在继续上升。三是在商业化改革中,农村信用社商业化趋势明显,经营上趋于以利润为导向,资金运用出现了非农化特征,许多资金流向城市,有的甚至通过证券公司投向股市。总之,大量的农村资金通过各种渠道从农村流向城市。

二、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对策建议

(一)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一个开放的、多元化和多主体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保障。它不仅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筹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而且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的功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灵活与优质的服务。一个健全的农村金融机构,一是可以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促进其健康发展。民间融资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政府应当承认其合法性,制定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并采取措施切实改善民间融资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二是可以发展社区金融机构、小额贷款组织、小型金融担保公司等多种类型的小型金融机构。社区金融机构和小额信贷组织在国际上许多国家都有成功的实践经验。因此,要借鉴国外以及国内的一些成功经验,先对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进行试点,总结经验教训,试点成功则发展,试点不成功,其风险也局限于较小的范围,不至于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应尽快制定管理办法,对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设立、运作、监管、市场退出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促使这类金融机构的发展驶入快车道。三是积极创造条件,鼓励设立民营性质的社区银行,鼓励私有资本、外资和国际组织参股,在农村金融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农村信用社垄断农村金融市场格局,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良性发展。

(二)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形成支持新农村建设合力。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和农村经济的多层次需求,整合农村金融资源,构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格局。首先,继续深化农信社改革。对农村信用社改革,要坚持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坚持市场化、商业化取向,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逐步把农村信用社办成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银行业机构。农村信用社应当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牢固树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宗旨,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品种,增强服务功能。其次,商业性金融机构要结合股份制改革工作,通过机制和体制的转换,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机构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商业性金融机构要重点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环保事业、旅游观光农业等优质高效及特色农业发展,支持拓展农村新功能。重点支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技能和素质,继续做好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农村贫困学生就学,支持培养新农民。加强信贷政策与新村镇规划相结合,为新村镇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支持建设新村镇;运用信贷手段引导和支持建立完善各种生产合作组织,形成各类信用共同体,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培育农村新机制。最后,对政策性金融职能给予恰当的定位:一要调整贷款对象。把贷款对象由原来单一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逐步扩大到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及改制后落实原有债务、具备贷款条件、继续从事粮食经营的非国有企业。二要适当延伸业务范围。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不与商业银行竞争的前提下,延伸对粮棉产业链条的信贷支持,支持具有收购资格的粮棉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粮棉收购,支持粮食购销企业与加工企业开展联合经营。三要拓宽业务种类。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业务,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真正发挥政策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策略。根据建设新农村金融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鼓励适合建设新农村需求特点的金融组织创新,推动新的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一是创新信用等级评定方法。国有商业银行要改变全国使用统一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的状况,制定符合农村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等级新标准。根据企业经营者品质素质、经营能力、贷款与企业自有资金比例等指标,将综合评定信用等级作为对其支持与否的依据。二是创新授权授信管理办法。对乡镇营业机构和农村中小企业的授权授信要着重于规范操作和风险度管理,放开金融产品品种。在核定农村中小企业授信总量的前提下,放宽分项授信之间相互调剂的限制。在确定农村企业授信额度时,不仅将信用评级得分作为参考依据,同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现金流量、抵押物的抵押率等因素,对信用等级得分相对较低而现金流量较大、抵押物的抵押率较低的企业也增加授信。三是创新业务流程。推行扁平化管理,缩短管理链条。对资金周转快的企业,可采取一次性办理抵(质)押手续、循环使用。四是创新担保方式。突破传统担保方式的限制,接受农村企业用自身的无形资产、集体土地使用权、个人信用作为贷款担保,还可探索试行品牌质押贷款、营运证质押贷款、出口创汇账户托管贷款、联保协议贷款等各种担保贷款。五是延伸服务内涵。发挥农村金融机构在项目评估、产业信息、代客理财等方面的优势,为农村企业出谋划策,帮助其规避投资与经营风险,实现“多赢”目标。

三、结语

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坚决要彻底改变政策性金融主导的模式,从源头上转变,将农村金融改革和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设由“外生性”变为“内生性”,并逐步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民间金融等体系,形成协调发展、可持续性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合作社发展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0.1.

[2]吴欣桦.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

[3]李国军.发展合作社是农业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革命[N].中国农业化导报,2010.

[4]秦愚.农业合作社的资本问题———基于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5.7.

新农村建设范文8

 

新沂位居江苏省北部,隶属徐州市,是江苏省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新沂市从2005年就开始了新农村建设,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的财政支持,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新沂政府在财政支农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是目前学界对财政支农资金在农民的耕地补偿以及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研究却很少,对新沂市财政支农的研究则几乎是空白。本文在了解新沂新农村建设中的财政支持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期提高新沂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快新沂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新沂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财政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众所周知,新农村建设光靠农民自己是不可能实现的,它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财政支持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医疗保险还是社会保障等问题光靠农民自己是不可能解决的,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扶持。一方面,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加快了农村产业化的发展速度,推动了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使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财政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导向作用,财政资金往往是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最基础的环节,如农村沟渠路道、农田水利建设等。与此同时,它能够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发展和农村事业中来,对他们给予补助贴息等,使他们认识到把资金投入到农业建设中同样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润。因此,政府的财政支持可以大大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新农村建设是振兴财政经济的重要手段。   目前,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瓶颈就是县乡财政困难,建设农村经济不能一味地依赖上级财政支持和专项资金的补助,最重要的是努力扩大内需,大力培植财源,壮大自己的财政实力,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可以增加税源,直接带来税务创收;另一方面,农民的收入增加了,购买力增强,拓宽了农村消费市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的增长。新农村建设也是增加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   二、新沂新农村建设中财政支持的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投入方面。   现在新沂市的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想改变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就必须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新沂市政府也正在努力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具体措施有:   第一,加大农村道路建设的资金投入,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新沂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新沂市的农村公路建设呈现良好的建设态势。2008年以来,在道路建设工程上支持205国道、249省道拓宽和宿新高速的建设,对古镇大道、环湖大道、沭东大道、新戴河航道拓宽升级等交通工程建设也投入了一定的资金;支持沭河景观带、城中引河风光带和城市东、南两个出口、迎宾公园、塔山湿地公园等景观工程建设;支持火车站扩建升级、城区主干道和老校区改造等公共设施建设;支持旅游项目开发和建设。合理利用新沂市现有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争取更多的中央、省专项补助资金,与新沂市财政部门的资金一起为本市道路畅通贡献力量。   第二,加强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近年来,新沂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农村水利建设作为发展高效农业、改善民生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持续大幅增加投入。2009、2010年连续两年,新沂农村水利建设投资超过亿元,农田水利建设已由过去修修补补、局部改造转变到整体规划、成片大规模标准化建设的新阶段。2011年,新沂市农村水利建设又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河道疏浚、田间一套沟开挖等工程,大大增加了水利工程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1]。   (二)特色农业建设方面。   新沂市财政对种植蔬菜瓜果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连片面积超过20亩且单个温室面积在1亩以上的每亩补贴5000元,同时指派技术人员专门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大大提高了农民搞特色农业的积极性,推动了特色农业的发展。   2006年,高流镇早佳84—24西瓜种植仅200亩,2010年达到5000余亩;时集镇明甫村蔬菜由常规露地栽培形成现在地温式温室及三膜拱棚栽培面积1000余亩,效益每亩均在2万元以上;高流镇花木80%以上实现了网络销售,效益明显提升。全市35万亩设施瓜菜实现了无公害栽培,不但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价格,农民收入明显增加①。   (三)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方面。   新沂市在2006年实现了义务教育,免收学费和杂费并补助公用经费,实现了“两免一补”。为继续加大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省财政逐年提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并不断出台新的补助政策。公办小学财政补助公用经费年标准由2006年的200元/生提高到370元/生,公办初中财政补助公用经费年标准由300元/生提高到610元/生,2009年秋季实现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免收住宿费[2]。2009年,新沂市义务教育全年财政支出40678万元,同比增长5.6%②。   从2011年起,新沂市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学校“零收费”。从春季学期起,义务教育阶段免收代办费(簿本款),免费作业本统一采购配发,省级财政将投入专款2亿元,全额承担所需资金。义务教育学校讲义费由学校公用经费支出,不得向学生收取费用。为此,新沂市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人均公用经费,按照小学生每人每年450元、初中生650元的标准来安排义务教育的公用经费;二是从2011年春季学期起,为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免费提供作业本;三是新沂市严格按照江苏省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平均造价由500元/m2提高到800元/m2的标准安排农村中小学的校舍维修资金;四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小学生每人每年750元,中学生每人每年1000元③。#p#分页标题#e#   (四)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转移支付方面。   近年来,新沂市政府不断健全城乡低保制度,继续落实和价格上涨联动的低收入群众生活补贴机制,及时足额发放低保对象物价补贴。   实施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加大对无固定收入的残障人员的生活补助,进一步支持开展医疗救助工作。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确保每个学生都上得起学。落实农村五保户供养政策,支持农村关爱工程建设,提高集中供养率。2008年,新沂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387万元,2009年为15988万元,同比增长19.4%④。同时,新沂市实施了一项新政策,即由村委会推荐困难家庭,并在经过实地考察后,对每户居民提供一万元的免息贷款,鼓励他们自主创业以推动农村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五)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方面。   长期以来,新沂市农村一直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此,新沂市财政部门一方面拨款建设农村小型医疗卫生社区,使农民不用为看个小病而奔波;另一方面,鼓励农民购买医保卡,看病时可以免去一部分医疗费,解决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在新安、北沟、唐店、瓦窑、窑湾等5镇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接着在全市16个镇全面推开。按照“政府领导、部门配合、集体扶持、自愿参与、科学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以镇为单位,市、镇、村、农户共同筹资,建立市、镇两级资金,实行市、镇两级管理。同时,积极向上级争取补助资金,拓宽筹资渠道。2008年,新沂市医疗卫生支出13939万元,2009年为14943万元,同比增长7.2%⑤。新沂市2011年参保率达到95%以上,为逐步实现家庭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新型医疗保险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⑥。   (六)对耕地进行补偿方面。   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新沂市一直按照江苏省对种地农民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的政策进行补贴。2011年农资综合补贴由2010年每亩69元上升到81元。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对那些耕地被征用的农民给予耕地补偿,并且于2011年4月对补偿力度进行了新的调整,江苏省耕地被分为四类,一类由原来的38000元每亩变为50000元每亩,二类原来的33000元每亩上升为44000元每亩,三类由原来的27000元每亩上涨为35000元每亩,四类由原来的23000元变为30000,比旧标准增加大约30%,新沂市大部分地方的耕地属于第四类,补偿标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大约30%⑦。   三、新沂市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总量不足。   虽然现在新沂市农村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但由于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总量依然不足,导致后期的管理养护工作没有及时跟上,道路破坏严重,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2010年9月10日以来,新沂市连续200多天基本无雨或无有效降雨,遭遇了6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新沂市小麦播种面积70万亩,受旱面积达60万亩,重旱30万亩,绝收逾10万亩。棋盘、港头、时集、马陵山等镇地处丘岭山区,地势高亢受旱尤其严重。虽然新沂市及时地启动了抗旱应急预案,并且多方筹集资金,调度水源,强化农机抗旱,利用可利用的一切农田水利设施,增加灌溉面积,努力把损失减到最低,但灾情依然严重。抗旱能力差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特色农产品的销售缺乏财政支持。   由于政府的大力引导和农民自主创业积极性的提高,新沂市特色农产品的产量在不断地增加。现有小青山生态果蔬生产(时集镇)、四季青蔬菜专业(瓦窑镇)、四季开元(港头镇)、甜缘生态果蔬(唐店镇)、巾帼高效农业45.2万亩产销(草桥镇)等农产品销售合作社20个,农产品信息服务合作社5个,农产品生产合作社134个,合计159个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机制依然不是很健全,截至2011年3月,新沂市没有一家跨市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导致特色农产品销路不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进行特色农产品种植的积极性⑧。而且新沂市2006至2010年瓜果蔬菜的复种面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⑨。   此外,目前每亩5000元的温室补贴对农民建一个温室需要4万元的投入显然偏低,而且如果遇到行情不好,则远远不能弥补农民的投入成本,这大大挫伤了农民种植特色农产品的积极性。所以只有提高补贴标准,才能促进农民积极种植特色农产品。   (三)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扶持力度不够。   新沂市虽然每年都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中来,这大大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环境以及质量,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村义务教育依然存在投入经费不足的问题。   《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工资标准要参照公务员进行管理,但是新沂市公务员的工资在2009年涨了660元,2011年又涨了660元,而教师的工资2009年没变,只在2010年涨了800元。截至2011年2月,新沂市教师的平均工资在1900元左右,而公务员的平均工资在2500元左右,教师的工资离公务员还有一段差距,教师的工资偏低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以及教学质量。此外部分教师综合素质不高,也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要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就要加强财政扶持的力度,以提高教学质量⑩。   (四)对农村直接转移支付的财政资金监管不力。   支农项目审批的层次多,周期长,效率低下,支农资金要求遍布农村各个方面,但是由于分别归属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各部门根据各自所管辖的领域,制定相应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而在这中间,新沂市政府和上级政府所关注的重心有可能又不一样。地方政府所关心的往往是所报的项目能否得到上级部门的财力支持,而上级政府则关注更多的是项目是否符合规定,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把农民的急切需求给忽视了,主观意志占了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资金使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p#分页标题#e#   支农项目具有点多面广、单项投资规模小等特点。一些部门在安排支农投资时人为造成项目数量多、资金使用分散,有一部分资金甚至被用作管理人员的经费支出,使投资效益大打折扣。监管不力也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3]。   新沂市的很多支农项目缺乏农民的认可和参与,成为“形象工程”,农民很少得到真正的实惠。另外,政府财政支农的监督职能缺位,资金使用效果差,由于财政支农资金具有无偿性的特征,投资时不需要考虑资金的收回问题,这就导致财政支农工作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管理现象十分严重。   (五)对大病、重病的报销补贴力度不够。   2009年新沂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调整为人均100元,住院补偿标准分为以下几类:1、参合人员在市(含转诊到市外)、县(含在市外打工地镇以上医院)、镇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住院费用补偿设起付线,起付线分别为600元、400元和200元。个人年度住院费用补偿封顶线为8万元。2、参合人员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治疗产生的费用,可补偿部分(减起付线200元)按60%比例补偿。3、参合人员在本市定点医院、外出务工地(徐州市外)镇以上医院(含镇级)住院治疗产生的费用,可补偿部分(减起付线400元)按45%比例补偿。4、参合人员经过转诊在徐州市市级定点医院或徐州市外医院住院治疗产生的费用,可补偿部分(减起付线600元)实行分段累进补偿:10000元及以下部分按40%比例补偿;10000—50000元部分,按50%比例补偿;50000元以上部分,按60%比例补偿。5、参合人员未办理转诊手续自行到徐州市市级定点医院或徐州市外医院住院治疗产生的费用,可补偿部分按30%比例补偿瑏瑡?。从上述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新沂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于大病,重病的报销补贴力度依然不够,农民遇到大病重病依然负担不起,看病难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另外,新沂市现在实行的报销制度是先付款后报销,使得一部分的困难农民拿不出最初的住院费用。   (六)对农民耕地的财政补贴偏低。   虽然新沂市2011年提高了对农民种地补贴的力度,由原来的69元每亩调整为现在81元每亩瑏瑢?,但农资价格也在不断地上涨,对农民种地补偿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农资价格的增长幅度,农民的生活水平实质上并没有提高,这也是许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的原因,不可避免地带来对耕地的“粗放经营”和“留守儿童”等许多社会问题。另外,对被征用耕地的农民来说,政府给予他们的补偿太低,难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新沂市新农村建设中财政支持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总量。   鉴于农村现在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但后期的管理养护工作没有及时跟上,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组织人力加强对路面的管理和养护,同时限制或禁止超重、超限车辆驶入乡村公路,严禁毁坏乡村公路。   针对水利设施建设依然有待完善的现状,新沂市财政部门应该加大对该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总量。政府应该在投资建设水库和大坝的同时修复沟渠,或为农民提供低价或免费的喷灌机,以利于农民在干旱时期,能够保证农田灌溉的顺利实现,稳定农产品的产量,进而稳定农民的生活。   (二)财政扶持建立特色农产品合作社。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农产品合作社给予了大力扶持,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也在不断增加,农业部也不断投入资金建设农村合作社,但是新沂市依然没有一家跨市域的农业合作社,新沂市财政部门应该对农村合作社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   首先,可以在城市社区与中心乡镇建立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直销中心,并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便捷、有效、成本低廉的农产品网络直销交易平台和物流配送网络体系。   其次,在城市社区与中心乡镇建立起消费合作组织系统,从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有效的产销对接、农超对接。也帮助城镇社区居民新增一条获得稳定、优质农产品的道路,更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体现带动角色。   再次,加强农产品营销工作,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开拓全国市场乃至国际市场。我国台湾地区农会、合作社组织都有专门力量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新沂市借鉴。   此外,新沂市财政部门应拨出一定的财政资金用来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人、骨干及普通成员,培养农村地区居民正确的合作文化精神。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应遵循“采取经营者和职工持股,引进社会资本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思路,让农民特别是让参与合作社的农民分享更多的经营利润。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为农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推动新沂市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新沂市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4]。   (三)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规模。   由于教师的工资水平会影响到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以及教学质量,鉴于目前新沂市教师工资普遍偏低的现状,新沂市财政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规模,努力提高教师工资。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师素质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推进素质教育;也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学生,所以学校应注重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政府应该为各科教师创造继续学习的机会,积极组织他们进行在职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鼓励教师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另外,政府也可以从实际出发,有计划地组织优秀教师读研和选送到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提高现任教师学历档次,逐步形成教师队伍的高素质[5]。#p#分页标题#e#   (四)强化财税监督。   针对对农村直接转移支付资金监管不力的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应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素质。首先,实行领导人负责制。各所、各科室负责人要对本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负责,应该管好自己的部门以及部门的人员,如果哪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贪污受贿,各部门的负责人同样要承担起责任。其次,党风廉政建设应与财政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应该根据财政工作的实际操作方法和程序,制定相应的财政法规以及财政管理机制,与此同时加强对财政工作人员的监督,只有在这种情形下,党风廉政建设才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开展,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责、人事以及钱。最后,要提高财政干部的素质。全体财政干部应该起到带头作用,严格要求自己。   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应该编制《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明细表》,并且将编制好的表格下发到每个村,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同时,严格转移资金的拨付程序,建立转移支付专项检查制度,强化监管,保证转移支付资金能够落实到位,确保财政资金能够产生实效。此外,通过建章立制来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各村镇在实行公示制的基础上,要对各类财政支农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专门核算,使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   (五)提高大病、重病的报销比例。   “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应进行适当的调整,应向大病、重病倾斜。可以对重病、大病的报销实行“二次补偿机制”,二次补偿机制是指对患大病、重病,个人医疗负担重的参保人员进行帮扶,在第一次按照医保政策规定进行报销后,剩下的费用再根据各地基金结余情况和参保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报销,这样一来,总的报销比例最高可达到总费用的90%。可以大大减轻患者的负担。   据悉,今年江苏省将全面建立居民医保“二次补偿”机制,让那些患大病、重病的参保居民少掏医疗费。从2009年开始,苏州、盐城、连云港、南通等地已经开始试行医保二次补偿机制,2010年,“二次补偿”在全省各地开始推广。2011年,江苏省总结推广试点地区的经验做法,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二次补偿”制度。   新沂市应该积极实行新政策,对大病重病的报销实行“二次补偿”机制,在界定享受的对象时,要重点向患大病、重病的个人医疗费用负担较重的参保人员倾斜,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提高新沂市的医疗保险水平。同时,新沂市应该改变先付款后报销的制度,在困难农民住院时就及时地结算报销或者减收部分住院费用,让困难农民住得起院,治得起病。   (六)加大对农民的耕地补偿力度。   为了解决对农民耕地财政补贴力度偏低的问题,新沂市财政部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提高补偿标准,切实保障耕地农民的利益。新沂市财政部门应该根据物价的变动情况不断地调整对农民的耕地补偿标准,保证它的增长幅度大于物价的增长幅度。对被征用土地的农民进行补偿时则要兼顾权益性补偿和保障性补偿,根据土地自身价值的变化不断地对补偿标准进行调整,达到从根本上保护被征地农民利益的目的。   2、可以尝试改变补偿方式。新沂市可以采取对耕地农民进行粮食补偿的方式,取代货币补偿的方式,这样可以弥补因良种价格上涨带来的损失。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可以尝试采用让被征用土地的农民,以被征用土地入股的方式,来彻底解决被征用土地农民的后顾之忧,让被征用土地的农民成为企业的股东,让他们能够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3、要完善土地征用程序,严格防止滥用土地征用权的行政行为。土地征用程序是土地征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程序的正当与否决定结果是否公正。因此,建立合理的征用程序是完善土地征用制度的重要一步。新沂市要坚持阳光作业,建立并完善规范的土地征用制度,向群众说明政策,公开补偿标准,广泛听取意见,使土地征用补偿工作更加透明规范。同时,在资金管理上,应该设立统一的土地征用补偿金专用银行账户,村民凭银行支票直接领取,征地工作人员不经手现金。政府应加强对征地人员的管理和教育培训,以提高他们依法行政的能力,使他们在工作中既能完成征用土地任务,又能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总之,财政支持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财政支持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新沂市应该积极发挥财政支农的作用,以促进新沂市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持久、长远和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   新沂市还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总量,努力建设跨市域的特色农产品合作社,加强对政府财政支出的监管,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财政支农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以期能够促进新沂市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