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提质增速路径探究

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提质增速路径探究

摘要:乡村旅游是加快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助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乡村旅游的提质增速进行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乡村旅游提质增速的主要基因形态,并从“原始”+“现代”的二维视角提出提升路径,分析出实现乡村旅游提质增速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提质增速;复杂适应系统理论;NK模型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新环境,乡村旅游显示出新的时代特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有必要探索新的理论方法研究新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建设问题。本文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乡村旅游进行理论阐释,基于NK模型构建乡村旅游提质增速的主要基因形态,并从“原始”+“现代”的二维视角提出提升路径,旨在提出实现乡村旅游提质增速的对策建议。

1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的适应性特征

1.1理论基础。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omplexAdaptiveSystems,简称CAS理论)强调系统是由自学习、自适应的主体构成,适应性主体能够随着经验的积累能动的调整自身行为,达到适应复杂环境的合理状态,实现自身生存与适应性发展。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包含了聚集、标识、非线性、流、多样性、内部模型和积木七个特征。

1.2乡村旅游系统的复杂适应性特征和适应过程机制分析。1.2.1乡村旅游系统的复杂适应性特征。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地区的观光、休闲、度假及各种乡村生活体验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地的发展依赖于创新、管理与调控、旅游吸引物、旅游供给、旅游支持、旅游需求和区位等关键要素。而地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内核。乡村旅游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是一个涵盖了乡村建设、经济产业、社会文化、自然生态、资源禀赋等的复杂系统工程,具有典型的复杂适应性特征,如表1所示。1.2.2乡村旅游复杂适应系统的适应过程机制。乡村旅游复杂适应系统的适应性过程是系统内各适应性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受限发展过程。乡村旅游系统中的适应性主体有微观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农民、游客、创业者等)、旅游吸引物(即资源禀赋,包括先天区位优势、优良的生态、稀缺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建筑等)、旅游服务(主要是支持旅游发展的配套服务,包括食宿、餐饮、交通、购物娱乐等)以及旅游环境(包括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安全环境以及综合管理服务环境等)四大主体。各个主体互为环境,通过“刺激-反应”机制产生非线性作用关系,从而使其在不断的自学习中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实现自我适应性发展。与此同时,各个主体自身的变动也会改变着系统既有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基础,即面临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系统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的状态,从而影响系统整体发展状态。具体来看,旅游吸引物作为乡村旅游系统的特色标识,不断聚集主体,引入了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加快了系统的运动速率,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确定地区总体规划与定位,企业投入资本与管理,农民演变为创业者,游客变化旅游需求,旅游服务根据游客需求有机更新,提升食宿标准、挖掘特色餐饮,改善当地交通,加大购物娱乐活动,旅游环境进一步转变,生态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管理服务也随之变动,适应系统主体发展。这一适应过程不断递进、循环向上发展。如图1所示。特别地,在多主体的乡村旅游复杂适应系统中,任何一个微小的扰动都会导致乡村旅游系统的重构与变革。

2基于NK模型的乡村旅游提质增速的主体基因形态

2.1理论基础。基于复杂适应系统和NK模型的思想,乡村旅游的提质增速是对乡村旅游复杂适应系统主体之间配置状态的一种形象的描述,各主体的状态、与外部的交互作用助推乡村旅游系统的提质增速。据此,可将乡村旅游看作是一个进化的生物体,适应性主体作为系统内在基因推动着系统动态发展。

2.2乡村旅游提质增速的主体基因形态。乡村旅游系统是一个由大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适应性主体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了餐饮、住宿、交通、观光、购物、娱乐等旅游核心要素。自然、人文、管理和发展条件决定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从整体上看,乡村资源和历史文化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需要从供需匹配、绿色发展、文旅融合、产业高效四方面发力。中国学者任宏教授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现代化发展的演进过程提出“原始”+“现代”的城市化发展本源思想。“原始”体现的是原始的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现代”包括智能产品,现代技术、服务及其理念。“现代”改善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模式,使人们享受到了现代文明的高效快捷。“原始”+“现代”就是将最先进的科技融入最为天然的绿色自然环境,即将乡村旅游作为新要素、新动能系统性注入乡村地域空间,加快城市优质要素向乡村地区溢出。结合乡村旅游的新解,基于“原始”+“现代”思想,搭建乡村旅游提质增速的基因结构。其中,原始包括了生态环境、传统文化、资源禀赋等;现代包括了经济、产业、市场、创新、政策制度、综合管理服务能力、人才培育等。乡村旅游的提质增速是“原始”向“现代”的变迁、“现代”向“原始”的回归,是“原始”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3乡村旅游提质增速的路径分析

根据乡村旅游的演进过程和提质增速的基因结构,其路径是逐渐向强“现代”-强“原始”的方向发展。早期的乡村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深厚,人类对自然的开发程度低,乡村旅游普遍呈现出强弱“现代”的特点。同时,由于乡村旅游的资源禀赋和区位差异,乡村旅游的“原始度”不同,有高低差异,表现为弱“现代”、强“原始”、弱“现代”、弱“原始”两种状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的大力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理念、市场需求、政策制度等“现代”因素不断融入,乡村旅游的“现代度”不断提升,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过度的资源开发,环保意识薄弱,原始度开始下降,表现出强“现代”、弱“原始”的发展状态。进入21世纪,主体的适应性学习与发展,逐步转变对自然的认知和态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等,乡村旅游提质增速必定逐渐向着“强现代、强原始”的方向跨步发展,达到原始与现代的相互融合和平衡状态,如图2所示。

4结论

乡村旅游的提质增速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由众多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适应性主体构成。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乡村旅游的“原始性”,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从而扩大系统的容量,增强乡村旅游特质增速复杂系统的承载能力和对外界的抗干扰能力,从而加固系统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强化科技、创新、人才、新理念、新思想等“现代”性要素的融入,增强乡村旅游提质增速复杂系统的弹性,从而提高系统受创后的恢复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复杂适应系统的“原始”+“现代”的融合度,激发系统的活力,形成推广经验,从而有效提出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陈明曼,陈其荣,张应青,等.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特色小镇的演化[J].工程管理学报,2020,34(05):52-57.

[2]陈志军,徐飞雄.乡村旅游地发展驱动因素及机制研究———基于长沙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9,39(10):231-239.

[3]张祝平.乡村旅游如何激活地域文化密码[J].人民论坛,2020,(25):138-139.

[4]王超.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机理和类型———基于扎根理论的“多彩贵州”案例分析[J].旅游论坛,2018,(4):116-124.

[5]于法稳,黄鑫,岳会.等.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关键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村经济,2020,(08):27-39.

作者:陈明曼 郑国威 涂先莉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