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开发论文范例

农业开发论文

农业开发论文范文1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1999年设置的一种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新的专业学位,它是对全日制农科研究生教育的一种补充,我国部分农业院校从2000年开始招生。其目的是根据特定职业的需要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对于我国的“三农”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具有直接的关系和重要的意义。因此它与全日制研究型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且由于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处于初创阶段,在培养过程中也必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的特点进行了说明,并对我国农业推广专业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特点

由于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在生源、入学方式、学习方式、培养目标等方面与全日制农科硕士有很大的差异,这也决定了它有自己独特的培养特点。主要有:(1)自由性较大。大多数在职研究生都为单位上的技术、管理骨干,工作较忙,必须在自由的时间中进行学习,其自由性较大;(2)年龄跨度大。同一届的学生年龄相差很大,造成了他们的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我们发现我校的学生年龄最大的50多岁,最小的只有20岁;(3)专业对口性较强。对于推广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一般都是本着“干什么,学什么”,具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的,在我校就存在着许多选修课程的开设都是根据学生提出的意见进行综合而成的;(4)学习方式不同。相对于学术型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在校课程学习时间一年至一年半而言,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在校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半年,时间更短;(5)学历结构差别大。从目前的招生情况来看,有些学生是本科毕业,有些则是大专毕业,还有的是中专毕业后通过函授获得大专文凭,这样就决定了他们的知识层次存在较大的差异性[1]。

二、我国农业推广专业学位论文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针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和特点,全国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委员对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制定较为统一的培养方案及教育管理制度,如全国的农业推广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相对固定,注重实用性,整体性、综合性[2]。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设立的目的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根据该目标,其论文的质量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综合应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难度和工作量;是否提出了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所提出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能否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评审的基本要求。从这些基本要求出发,农业推广硕士主要培养的是“实践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有别于我国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论文评审的基本要求。但从目前存在的现状来看,在培养目标上,两者有着明确的区分,但在论文评审时,却存在着两者论文评审要求混淆的情况,有许多学校,特别是许多地方院校没有明确的推广专业学位的论文评审条例和要求,严重制约了推广专业学位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如何把握学位论文的开展和写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选题过于学术型。从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和培养目标看,是为了培养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实践型”。但目前大多数学位论文还是以学术型为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部分学生为本科学历,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也较强,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认为应该从事学术性论文的研究;部分指导老师具有较多的研究课题,需要学生参与并通过学位论文来完成;还有一部分是因为第二导师也是从事科研工作,这样也会导致学术型论文的比例偏高。李占华等[3]报道,该校2005年前通过答辩的农业推广硕士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有69.7%为学术型论文。我校目前获学位的论文中也有近70%为学术型论文。

2.选题不明确或分析深度不够。选题直接关系到学位论文的质量和能否近期完成,有人认为,一个好的选题可以占到整个成果的30%甚至更多。由于受培养模式的影响,多数学位论文是在企业或通过调研完成的,但选题则大多数是由第一导师来决定的,第二导师和学生主要负责学位论文完成的过程,这样会导致两者衔接不畅。更为甚者,有时第二导师仅为一种形式,很难对学生学位论文的完成提供足够的建议和意见。同时由于受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限制,部分学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题目;还有的是部分学生工作前所从事的专业与目前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的专业对口性不是很强,也造成了他们对整个研究的深度把握不够;目前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的论文完成都是由学生自己承担研究或调研经费,这也造成了有些研究论文在完成时与选题时出现一些偏差。另外,也切忌在论文选题时论文题目过大、内容空、研究周期过长等问题。

3.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流于形式。论文开题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和能否按时完成论文的重要措施。通过开题,学生可以在导师和学科点相关专家的共同指导下,完善选题,明确论文所能达到的预期目标,同时也可以发现选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或少走弯路;还可以通过交流使导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所研究的内容和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论文的研究内容。但目前许多学校对全日制农科研究生的开题和中期考核都开展得很好,制度也较完善。中期考核是为了保障论文质量的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具体所在学院(专业)对论文工作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及时发现学生在论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在论文开展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以后的研究方向。它对论文顺利完成和质量保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对于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的研究生的开题和中期考核,有些走过场,流于形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开题过程中对论文的基本思路、技术路线和方案、实验手段、预期的结果都不是很了解,却由于专家或导师对学生的放松或要求不高,就轻易通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学生自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由于学生的学习自由性较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得很匆忙,而导师或专家又碍于面子或关系,导致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流于形式。#p#分页标题#e#

4.论文初审和评阅不严格。论文初审是论文评阅的前提基础,也是保证论文评阅顺利通过的重要步骤。论文初审是导师或学生所在院系导师组的工作[4],但目前有些学校或院系在论文初审过程中存在不严谨的现象,一些明显的错误都没有修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不畅,导师没有及时和有效地了解学生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导师或导师组对学生的学位论文没有认真审阅。笔者曾审阅了某一高校的4篇学位论文,其中一篇就判为不合格,一篇及格,其中不合格的论文除了论文的学术性之外,更为明显的是通篇存在语句不畅,错别字多。笔者了解到不合格论文的导师根本没有看过论文,更不要说修改,由此可见论文的初审是关系到学生的论文能否顺利通过的重要一环。阅读和修改论文是导师或导师组指导研究生的重要工作,通过不断地修改论文,可以发现论文存在的不足与差距,为以后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帮助;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追求完美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导师的治学态度将对学生以后从事科研或其他工作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5]。论文评阅是匿名专家对学位论文质量控制的最后的环节,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都对学位论文进行双盲审,这对于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譬如学位论文在盲审时,由学生送到指定的评阅专家手中而不是通过邮寄,这事实上是有背于盲审的初衷。因为大多数专家都与指导老师具有一定的联系,而这种做法会使得评审专家自然了解是哪位导师学生的论文,影响学位论文评审的公正性[6]。另外还存在许多其他问题,如有些专家的评审意见是寄给学生所在的院系,这样导师或者是院系领导在第一时间就知道评审结果和意见,有些导师甚至由于评阅意见不好重新送审,这也不利于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也浪费了专家的时间和精力。而最好的做法是由学校从事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部门(研究生院/处)直接进行寄送学位论文和接受评阅意见,并将相应的意见反馈到相关的导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论文评阅意见反馈到指导老师和学生后,指导老师并没有要求学生按评审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这也不利于论文质量的提高[7]。

5.论文答辩。论文答辩是学位论文质量控制的最后环节,同时也是全面检查学生知识结构和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分析问题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表达能力的关键环节。切实有效地把好这一关,对于提高农业推广学位教学质量和学位论文质量都有重要的正面导向作用,否则将带来负面影响,为部分混学位或者认为自己掏了钱理应拿到学位者大开方便之门,严重损害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声誉。但事实上目前部分高校在农业推广学位论文答辩方面把关不严格,表现在人情味重;所问问题过于简单[8];不注重学生利用相关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仅是就事论事,为学位申请人大开方便之门。

6.学位论文的修改。通过前面专家的评审、答辩专家的诘问,自然会对论文提出一些修改意见或发现一些错误,这些对于学位申请人和导师来说都就认真作好记录,之后根据相关的意见进行修改。但部分学生甚至导师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对于容易修改的问题则是进行相应的修改,而对于一些需要一定时间进行修改的问题则避开,这些都是对学位论文质量不负责的行为。对此需要相关的研究生管理部门严格把关,一旦发现答辩后未纠错、未修改的学位论文不予接收,甚至取消学位申请人当年申请学位的资格。

农业开发论文范文2

论文内容。部分论文选题不合适,所研究的问题范围过大,对于一篇仅需三万字左右的硕士论文来说,题目涉及问题大、多、广,反而哪个问题都说不清楚,造成论文内容宽泛,既没有进行深度系统的分析,也无法得出有现实借鉴意义的深刻结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论文"大而不实",小而不深",即论文选题过小,论文题目是学员根据自身工作实际或生活区域的现实问题来设计的,这就需要学员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获取第一手资料,来作为论文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支撑。但事实是由于自身条件困难或对论文的不够重视而没能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结果导致论文既没有理论创新点也没有解决好实际问题,且对其他地区缺乏普遍借鉴意义。研而不究,有的论文整篇都是对调研或实验数据的简单罗列,并没有用相关理论或先进技术手段来进行分析,论文难度不够,内容不够饱满,不能得出有实用价值的结论。

论文外在形式。学位论文都有规定的形式标准,以便保证学生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和论文的学术质量。从现有论文样本来看,学生论文结构不完整、不严谨的情况仍存在,论文中缺少引言的、没有英文参考文献或参考文献过少的问题相对较多;论文格式不规范,论文整体结构排版缺发统一标准,文献引用和参考文献标注方式五花八门,论文中的图表、文字排列不符合要求,字体、字号等细节问题处理上过于随意;有的论文篇幅过短,内容过简单,达不到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应有的份量,且各部分内容繁简安排不当,主要内容不突出。

一、论文质量问题的原因探究

1.缺乏专门针对农业推广硕士制定的论文评审基本要求和指标

农业推广硕士在我国实行的晚,如何更好的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各培养单位都还在探索当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农推论文,各自的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并没有一个统一可以执行的方案,不同类型论文在论文选题、论文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也不明确,这既不利于培养单位对论文进行有效的评审,也使得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标准可以参照。很多农推硕士培养单位只是简单套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论文评审标准偏重于学术研究,不适合农推专业学位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特殊要求。因此农业推广硕士论文无论是外在写作形式上还是内在硬性质量上,都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问题。

2.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位论文质量过程保证体系

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的工作,学位论文的产出过程需要所有相关组织和人员的有效参与,才能保证论文质量。培养单位、管理部门与管理人员、导师、校外专家与学生本人一起都是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主体,但是实际上在学生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能有效参与其中的人员和参与人员精力的投入都是少之又少,论文偏差无法及时得到纠正,论文进程中质量也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其次,从论文选题-开题-中期审查-论文答辩-论文评优与评估的过程中,论文质量过程保证的这些关键环节,还待更加严格的执行,其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流于形式的状况还存在。

3.工学矛盾和异地教学矛盾

由于农业推广硕士的特殊身份问题,即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脱离工作岗位,而且学员的学历背景差距较大,有的已经毕业多年才重新回到学校学习,相对于其实践工作能力,基础理论和外语水平相对较薄弱,因此学位论文的理论分析往往不够深入,论文写作能力稍差,参考外文文献相对有困难。此外,在职攻读学位,仍存在学习与工作的矛盾,论文写作时间难以保证。异地教学也给农推硕士的论文写作带来一定的挑战。农推硕士的教学方式是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授课,时间短且知识量大,学员短时间内可能无法完全消化吸收,回到工作岗位上若没时间进行连续学习,势必将影响到学员的理论水平和日后的论文质量。在论文撰写阶段,学员也不能脱产进行资料查询和论文写作,不能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大量文献资源。对于论文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该如何构思,也无法得到指导老师的及时指导和纠正。论文中如何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更好的结合,第一导师和第二导师之间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二、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措施探析

1.明确农推硕士不同类型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

农推硕士学位论文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可分为不同的论文类型,如本文上述提到的应用研究、技术示范与推广、农业工程与项目管理、调研报告、农业政策研究等等,每一类型的论文在各自的选题、内容和写作方面都有各自特有的要求,因此从多方面、多角度找出依据,对农推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形式分类,并针对每一类型论文确定其基本的评审要求及详细的评价指标,对于规范农推硕士论文写作,提高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完善并严格执行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过程保障体系

完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的相关规章制度。对论文在整体上要达到标准做一个总的概述,并规定出硬性指标,如论文结构构成、论文字数等;学位论文的各块组成部分,从封面、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到致谢的要求,要做出详细的说明;论文的选题与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报告、论文评审与答辩每个环节所要进行的程序和步骤,负责各环节工作的相关人员的职责,如何有效的执行,要有过程监督,保证落实到位。明确导师的指导工作,制定文字性工作手册。导师应参照工作手册,明确自身职责,在论文写作全程中都要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与互动,定期主动向学生询问论文进展情况,给予指导。组成专家小组,指导论文写作。培养单位聘请校外专家与学校指导教师一起组成评议小组,在论文开题报告和论文中期审查时,针对选题是否合适及论文中期的进展情况,给出意见,农推硕士在专家和指导老师建议的基础上,及时对论文选题和内容进行调整。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与监控,做好质量检查工作。论文答辩前,交与有农业实践生产和管理经验的高级职称专家或校外理论水平较高的学者进行评阅,对论文选题的合理性、理论分析程度、创新性、工作难易度、技术方法的使用以及成果的效益性进行严格审查,合格后才准予答辩;答辩中的评审要严格,要有适当的不合格比例;组织学位论文评优活动,作为一种激励机制,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意愿。建立论文信息反馈长效机制。管理部门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主动收集论文反馈信息,收集论文导师,校外专家和盲审老师的建议,并对各方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加以整合,应用到今后的论文指导与监督中;充分发挥农推硕士在论文信息反馈中的主体作用,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学术交流氛围,方便他们将自己撰写学位论文中遇到的问题及对导师和培养单位的意见反馈给管理部门,为今后做好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3.联合农业部门合作办学,完善双导师制度

农推硕士专业学位主要是为农业应用部门培养人才,农业部门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学校培养学生要努力的方向,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学校要及时全面了解农业部门的生产和管理需要,适时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进行调整,通过更高效的教学手段提升学员的理论水平和论文写作能力。此外,要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对农推硕士论文选题和论文成果产出形式的指引作用。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论文的质量关,对论文选题和内容写作等理论上的问题提供可行性建议;聘请校外有经验的高级职称人员为第二导师,为论文写作提供具体技术指导。

三、结语

农业开发论文范文3

我国现有科技期刊4800余种,其中仅360种左右来自民族地区(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广西、云南、贵州、青海),占比不到8%;期刊的学科分布比较全面,涵盖理、工、农、林、牧、医、地质、天文等领域;学术类、技术类、综合类、科普类期刊各有侧重;办刊主体中,高校学报占多数,其次为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少数科技期刊为企业创办。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推动,民族地区科技期刊也逐渐普及了电子版等版本。

(一)2014年CSTPCD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部分地区分布

根据2014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显示,2014年中国科技论文数排名前三的地区是北京、江苏和广东,分别是66999篇、46555篇和31481篇。民族地区科技论文数以5个自治区为例,排名最高的是广西为9296篇,最低的是西藏230篇,5个自治区科技论文总数为23931篇,比全国排名第三的广东省还少7550篇。我国民族地区的科技期刊整体上排名较靠后,无论是论文数还是比例均较低。

(二)2013—2014年我国部分地区基金论文比与基金论文数变化情况(CSTPCD)

2014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显示,2013—2014年基金论文数比最高的是北京、江苏、广东,5个自治区排名较靠后,单纯从基金论文比上看,差异不大,但从基金论文篇数看,差距极大。排名第一的北京基金论文篇数为40688篇,排名最后的西藏仅168篇。5个自治区合计16289篇,比排名第三的广东少2622篇。

(三)2014年我国部分地区基金论文比与基金论文数变化情况(SCI)

2014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显示,国际论文方面(SCI),排名前三位是北京、江苏、上海,5个自治区排名最高的是广西1400篇,总体来说,均排名靠后。

(四)部分民族地区高校科技期刊被引指标等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选取了17个高校自科版科技期刊为样本,统计了扩展总被引频次和扩展影响因子等被引指标。研究表明,17种高校科技期刊扩展库总被引频次平均为805,低于全国平均1419,扩展平均影响因子0.372,低于全国平均0.573。基金论文平均0.66,高于全国平均0.388。一方面,说明民族地区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在民族地区科技期刊中水平相对较高;另一方面,说明民族地区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地区科技期刊的发展面临三个主要问题:经济、科技、文化等相对于内地和沿海发达地区滞后,优质稿源不足,使民族地区科技期刊的质量与国内先进同行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办刊团队及人员素质不够高,吸收国内外先进办刊理念的模式与创新不够强;精品期刊较少,影响力不够高。

二、我国民族地区科技期刊发展对策

(一)突出地域优势,提升民族地区科技期刊影响力

从自然条件来看,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以新疆为例,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总面积六分之一,是我国西北的农业大省。丰富的光热资源,独特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孕育了棉花、哈密瓜、加工番茄、葡萄等优势特色农业生产资源。“十五”规划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2010年“中共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会议”的召开,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沿核心区,新疆农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农业围绕和依托棉花、粮食、畜牧业、林果“四大基地”和棉花、粮食、林果、畜牧、特色农产品和设施农业“六大产业”的建设,大力发展优势农作物和特色林果种植业。截至“十二五”规划末,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约2800万亩,总产300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的60%以上,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另外,近年来新疆不同地区,结合各自优势发展适宜本地区的特色作物,如打瓜、甜菜、红花和亚麻等。其中,打瓜种植面积超过300万亩,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位居全国之首;甜菜种植面积达120万亩,占全国甜菜种植面积的1/3左右,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甜菜糖制糖基地;新疆红花种植面积、红花产量和种籽产量均占全国80%左右;新疆亚麻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是仅次于我国黑龙江的第二大纤用亚麻主产区。随着新疆优势特色农作物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到“十二五”规划末,新疆优势特色农产品种植业不仅成为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族地区科技期刊编辑要多了解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项目和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跟踪、参与科研工作,向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员积极约稿,使其创新成果得以及时发表。刊出原创性成果会引起同行重视,并能影响读者下一步的创新思想、创新行为和创新方向。民族地区科技期刊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发挥地域优势,大胆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科技期刊影响力,服务地区经济发展。

(二)适应市场环境,打造精品科技期刊品牌

品牌是期刊质量和品位的象征,它代表着出版单位的信誉、实力和权威。由于受地域、学科、专业技术的影响,民族地区科技期刊不容易吸引大众读者,影响力不够高,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地区科技期刊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打造市场认可、质量过硬的品牌。要不断创新,以质量为本,靠上乘的学术质量来树立期刊品牌形象,培育期刊品牌文化,为民族地区科技期刊赢得良好声誉。努力开发期刊的特色品牌栏目及优势学科,品牌声誉与期刊的发展能够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三)更新办刊理念,服务地区科技进步

民族地区科技期刊既是作者发表科技研究成果的平台,又是读者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服务于科技事业的交流中心。因此,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手段的办刊方法,多刊发基金项目论文,尤其是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产出论文,多刊发科技进步奖项目产出论文,充分利用科技期刊的信息来源展示科研成果,推进民族地区科学技术进步。

(四)培养优秀期刊人才,壮大民族地区科技期刊编辑团队

胜任编辑工作的人员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对人员能力要求很高,他们应具备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广博的知识储备、不断学习的积极性和出色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能清楚认识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一方面,要对编辑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鼓励编辑参加培训,并及时进行责任编辑注册;另一方面,要鼓励编辑部人员多参加学术交流会议,为编辑人才提供发展空间,在交流培训中吸收同行的先进经验,发挥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成长为民族地区科技期刊产业的重要力量。

农业开发论文范文4

一、农业推广的公共产品属性

首先,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这决定了在农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应该被社会共享。并且也是由于该特点,决定了使用农业技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由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农业生产者不愿意进行农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投资进行农业技术创新。其次,农业推广服务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资与农产品经营服务。农业科技、信息等属于知识结构中容易传播的一类,根据其消费上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程度的不同,有的属于公共产品,由公共部门直接从事科技活动的投资;有的属于准公共产品,由政府对从事科技活动的私人部门给予补贴。最后,由于农业技术创新除了面临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外还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但是其效益具有外溢性,会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决定了农业推广具有公共产品属性,需要由公共部门承担。综上所述,农业推广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当然,需要明确一点,农业推广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并不代表其就是公共产品,其中有一部分农业推广服务是具有私人物品的属性,属于私人物品。

二、我国现行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的农业推广体系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组织结构、推广方式等在面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发展的新要求,表现出了诸多的问题。

1、农业推广投资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不高

我国财政在农业上的支出总量偏低,导致了虽然我国政府农业推广投资占财政农业的比重不低但总量低的现状。目前,我国农业推广投资不足农业总产值的0.2%,不足发达国家的30%。从推广项目来看,其地区投资结构、行业投资结构均表现出不均衡性。从农业推广事业费支出结构来看,人员经费占了近90%,业务经费仅有10%左右。由于农业推广投资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限制了农业推广的有效开展,是其投资效益不高。

2、农业推广人员和农民的素质低,知识结构落后

由于缺乏有效的教育培训机制,我国农业推广人员和农民的素质偏低,知识结构落后。对于农业推广人员缺乏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使其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农业比较优势低,具有高素质的农民均进城务工,真正务农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

3、农业推广内容单一,主要为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

我国现行的农业推广属于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其内容主要以农业实用技术为推广重点,重视农业技术的创新及其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应用,忽略了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忽视了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宣传。

三、我国现行农业推广体系重建的对策建议

农业推广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并不是说农业推广就是公共物品,在进一步优化农业推广体系时,应该强调政府在农业推广上的主导地位,同时通过转移支付、价格补贴等形式激励市场力量参与到农业推广中。

1、强化公益性农业推广组织建设,鼓励经营性农业推广组织发展

强化公益性农业推广组织的建设,进一步加强行政型、教育型、科研型农业推广组织的有机结合,建立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推广体系。做好农科教、产学研的结合工作,加强教育、科研管理,保证老师教授的知识、研究员确立的课题都是以市场需求和农户需要为导向,以便农业人才能够更好的投入农业推广工作,农业科研成果能够更好的转化使用。同时,借助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借助企业型农业推广组织更好的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2、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优化农业推广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

农业推广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对农业推广的投资应以公共财政为主,不断提高市场资金的参与力度。加大公共财政在农业推广领域的投入力度,建立农业推广专项基金,充分利用国家农业政策调整支农资金的投入结构。政府主要投资公益性和基础性农业推广项目,市场主要投资回报率高的经营性项目。

3、通过转移支付和价格补贴,鼓励市场力量参与农业推广

公共产品供给不仅可以通过政府或公共部门直接提供,还可以是政府通过向市场购买后提供。因此,政府可以通过转移支付和价格补贴等形式,鼓励市场力量参与到农业技术创新中,向农业提供农业推广服务。间接实现向农村社会的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农业推广效率。

4、建立有效的农业教育培训机制

农业教育作为农业推广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属于准公共产品,需要由政府来提供。政府牵头,加大对农民及农业推广人员的技术、技能的教育培训,建立完善的农业教育培训机制。创新农业教育方式,加大职业技能教育的比重,采用讲座、夜大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村教育。

5、以农户需求为导向,提供农业推广服务政府或公共部门在提供农业推广服务是,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正确的评估农户对农业推广服务的真实需求和偏好程度,建立以农户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农户的生产需求,提高农业推广效率,提高农业技术的转化程度。

作者:赵玉婷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

(二)

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对策

(1)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政府人员和技术人员要明白农村技术推广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要树立长远发展目标。此外,还要要求技术人员时刻学习新技术,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多参加科研学习和交流活动。

(2)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意识,努力认清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不断解放自己的思想,起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

(3)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标准是生产的发展、生活的富裕以及建立良好的村容村貌,从而实现农村的规划建设。农村技术推广的不断深入能实现农村建设的新面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助于实现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4)进一步加大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了解技术推广的优势和最终获利的成果。加强舆论引导,坚持由个别到一般的推广道路,在农民中找到领导先锋,由农民自己宣传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如,农村选举出来的村长,是农民信赖的对象,因此可以先转变村长的思想,发挥村长的带头作用,农民之间的互动宣传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推广方法。

(5)不仅是农民带头作用,还要对乡镇进行试点推广,由特殊到一般的辐射性推广方式。对个别乡镇进行推广试点,并且要保证最终能够取得好的结果,只有看到实际收获,农民才会主动学习农业技术。

(6)加大资金投入,技术推广需要引进新技术、开设公益设施以及优先购买重点技术,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投入。经费问题是一个工作能够如期完成的前提和保障,政府部门若要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成效,就要加大投资力度,让农民真实地感受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利益。

(7)普及科学知识和技术,从农民抓起。农民要转变思想,主动接受农业技术的推广,只有这样才会从根本上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改变农业思想可以从基础教育抓起,加紧培训和辅导,开设学习班,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从而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认识,实现推广目的。

(8)完善基层配套服务,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现农村技术推广一体化服务,对农民进行全方面的教学、指导,产前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技术服务,产后销售一条龙服务,让农民感受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带来的优质服务。

二、结语

综上,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久的、复杂的工作,农业技术推广要坚持持续发展战略,逐渐让农民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和实效性。技术推广人员要明白农业技术推广是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现状、提高农业经济产值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它还能随时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服务,实现科教兴农的战略目标,因此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要不断实践,将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农业推广工作顺利进行。

作者:杨晓荣 单位: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景台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三)

一、创建以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重视实践与应用的“六化”实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生源选拔优质化

以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为例,高校要优化研究生招生结构,控制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要采取“进校不离岗”等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吸引优质生源;要选派高素质教师到各林业局、林场、科技推广站、林业种苗繁育中心等基层单位开展相关宣传,提高基层单位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从而吸引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报考;在招生复试的笔试和面试过程中,要聘请校企共建实践基地企业方的专家参与考核,重点考察考生的实践能力、研发能力、推广能力和外语口语表达能力。这有利于避免研究生复试阶段的笔试和面试走过场、走形式,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

(二)培养方案实践化

1.校企联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为例,高校要根据林业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与企事业共同修订人才

培养方案,以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符合生源单位的需要。

2.根据林业技术前沿、生产发展急需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为例,要重点设置森林资源培育、保护、经营与高效利用等领域的课程,并强调所设置的课程必须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要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3.增设选修课模块,将个性化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难题相结合。以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例,要遵循理论教学与林业技术前沿、实践教学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增设选修课程模块,并要求学生按照模块选修课程,从而保证课程体系的连贯性;同时,要将相关的科研成果纳入教材和课堂教学。

4.强化案例教学。以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为例,要深化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例如,在“科技写作”课程教学中,结合实际案例重点讲授学位论文、学报论文、课题申请、课题鉴定或验收、成果报奖、研究报告等的写作方法,以使学生的研究成果能够顺利发表。

5.逐步完善网络化远程教学。以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建设为例,要初步实现部分课程的网络化远程教学,构建网络自学、网络自测、网络考试、网络答疑等互动平台,在实现网络化远程教学的同时加强师生教与学的互动。

(三)基地实践全程化

1.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互利共赢联合培养产业化人才。北华大学作为牵头单位,与吉林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特研药业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吉林省林特产品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主要以项目为导向,通过资源共享、联合攻关、成果共享,搭建了校企共同培养高层次产业化人才的平台。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直接进入该中心参与项目研究。

2.校企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北华大学与吉林省林业厅共建了吉林市二道科研教学实践基地,还与吉林省林木种苗繁育示范中心、吉林市林科院、吉林市绿化管理处等多家企事业共同建立了校外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并与这些单位签订了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协议。这不仅为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所,而且强化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过程,探索了课程实践、科研实践和企业实践等多种实践教学模式。3.充分利用校内外基地开展实践教学以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为例,理论教学主要在学校进行,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课程教学互动平台开展远程教学;实践教学则充分利用校内外基地开展。校内的实践教学主要依托吉林省林业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吉林省采育林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林特产品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

3个省级平台的良好条件开。展研究式教学。校外的实践教学主要在校企共同建设的基地开展。目前,北华大学已经拥有分布于吉林省东、中、西部的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实践基地、二道基地、乾安基地等多个校外基地,覆盖了吉林省东部的森林区、中部的农牧过度区、西部的荒漠草原区以及吉林省的整个植被类型。布局合理的校内外实践基地为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四)师资队伍“双师化”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应针对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教师缺乏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较低等问题,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鼓励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进入校内外实践基地,强化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积极从校外基地引进或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客座教师,通过开设讲座和参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指导,促进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有利于案例教学法的推广,而且有利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对新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自我发现能力。

2.实施“双导师”制,保证全程指导。为了突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高校应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配备“双导师”。一方面,要严格遴选学术水平高、职业背景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内教师作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另一方面,要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所在单位、校外实践基地认真遴选具有高级职称和一定学术背景的技术人员作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兼职导师。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以校内导师为主体的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的方式,校内导师重点负责理论指导,校外导师负责指导实践过程和整个论文研究过程,从而保证了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全程化指导。

(五)考核评价制度化

1.课程考核。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主要安排在寒暑假集中授课和研讨,并辅以平时的网络课程远程教学。因此,高校应采取课堂理论测试、网络课程远程自测、撰写课程论文和专题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理论课程学习成绩。2.实践考核对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情况的考核主要由校外实践基地的教师进行,高校主要是通过建立“重能力、强实践”的考核体系,强调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

(六)论文督导全程化

1.选题多样化。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多样化,可以是校内外导师正在主持的产业化课题,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和发现的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难题而提出的自主课题。高校应通过学科导师组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进行督导,以实现选题的最优化;同时,在为学生配备导师时,应允许师生双向选择。

2.中期检查。高校应组织校内外导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进行联合检查。首先,在学位论文中期检查阶段,学生应向自己的导师汇报论文的进展情况。其次,由校内外导师组成的导师组应对学生学位论文的实践环节和实验过程以及论文的撰写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并根据每个学生的论文进程进行分类指导。

3.论文答辩。高校应建立严格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制度,由学科导师组(包括行业内拥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负责组织答辩。首先,学生在答辩前应提出申请,经导师推荐并通过预答辩的学位论文方可进入正式的双盲论文评阅。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可以采取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申请、应用基础研究论文等多种形式。其次,学位论文的评价应把重点放在论文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上。最后,对通过答辩的毕业论文,要按照10%的比例实施论文抽审,以有效地保证论文的质量。

二、“六化”实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一)学生的研发、推广、实践能力明显提升。“六化”实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会了撰写课题申报书、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大幅度提升了科研成果推广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2010级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主持的课题有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项目1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研究专项1项、中央财政林业推广项目1项、吉林省科技厅和吉林省教育厅等立项的省级课题10余项;研究成果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1项,在核心期刊或研究简报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二)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六化”实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例如,2010级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中有近49%的学生毕业后得到单位的重用,获得了职位升迁,其中1名学生毕业后成为2012年省级拔尖创新人才,2名学生毕业后晋升了高级职称。这与他们的学位论文研究方向与生产实践和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密不可分。他们取得的科研成果对生产实践和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受到了单位领导的肯定。

农业开发论文范文5

1论文数量变化分析

的数量直接体现了学者对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关注程度。从2002年1月1日至2011年11月30日将近10年的时间公开发表的有效论文为227篇,平均每年227篇,论文数量较多,表明农业、土地等方面的学者很重视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研究。2002—2007年以及2009年每年数量都低于平均值,2008年、2010年和2011年数量都高于平均值,表明从2008年开始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根据数量,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2002—2003年,是论文初产期,2年共12篇,占全部论文数量的53%,平均每年6篇,数量偏少,与这一阶段土地整理项目较少有关。第2阶段为2004—2007年,是论文数量上升期,每年16~20篇,本阶段的论文总数占全部论文数量的313%,是前一阶段的59倍,论文数量明显增加。第3阶段为2008—2011年,是论文高产期,共144篇,占全部论文数量的634%。2008年数量猛增至58篇,是近10年中数量最多的一年(图1),2008年之后的3年,论文数量略有下降,但每年都不少于20篇。2008年以后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成果显著增加,与国家及地方政府支持土地整理项目密切相关,土地整理项目带动了绩效评价研究。

2论文来源期刊

论文来源期刊可以反映土地整理绩效评价在专业期刊中的地位及专业期刊对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的贡献。根据检索结果,227篇论文分别来源于农业、土地、环境、经济等领域的73种期刊,包括《农业工程学报》、《中国土地科学》、《安徽农业科学》、《地理学报》、《资源与产业》、《经济地理》、《水土保持通报》、《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等(表1),表明很多专业期刊都重视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成果的发表。近10年来《农业工程学报》刊用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论文数量最多,占总论文数量的176%。由于土地整理项目属于农业工程项目,而且《农业工程学报》为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的期刊,影响力大,质量高,颇受学者的青睐,故论文数量多。《安徽农业科学》虽然影响力不如《农业工程学报》,但为旬刊,期刊发行量大,发表周期较快,因此论文数量也较多,达到37篇,占论文总量的163%。《中国土地科学》刊用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论文数量也较多,为15篇。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主要集中在上述3种期刊,其论文数量占总论文数量的405%。

3论文影响力分析

下载频次和被引频次是反映论文影响力的2个指标。下载频次反映了论文受其他学者的关注程度,而被引频次则反映了论文受其他学者的认可程度,是衡量论文影响力的主要指标。由论文检索结果可知,227篇论文共被下载61208次,被引用2767次。各期刊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的下载频次和引用频次不同,表2、表3分别列出了下载频次和引用频次最高的10种期刊。无论是下载频次还是被引频次,《农业工程学报》都遥遥领先于其他期刊,位居第1位,属于第1等级。这表明《农业工程学报》刊用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质量高,影响力大。《资源科学》、《中国土地科学》、《自然资源学报》、《经济地理》、《安徽农业科学》的论文被引频次与下载频次也很高,属于第2等级;《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中国土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软科学》的论文被引频次为50~100,属于第3等级;其他期刊属于第4等级。虽然有73种期刊刊用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但被引频次高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学报》等10种期刊。

论文研究方法与研究主题

1研究理论及方法

研究理论是学者进行研究的依据,研究方法体现了学者研究问题的角度与手段。通过论文检索发现,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论文中应用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经济学、生态学和数学。经济学中的投入-产出理论,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理论、生态足迹理论、生态补偿理论以及数学中的可拓理论、粗糙集理论应用较多。研究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评价法、综合指数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优先度评价法、成功度评价法、物元可拓模型等数十种,其中层次分析法运用得最多。模糊数学评价法一直是学者深入研究的主要方法,成功度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物元可拓模型等近年来广泛应用,进一步拓宽了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研究视角。

2研究主题

论文统计分析发现,已有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的研究主题有土地整理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效益)、土地质量、土地整理潜力、土地整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等。其中效益评价的论文最多,共107篇(生态效益评价50篇、综合效益评价43篇、经济效益评价10篇、社会效益4篇),占全部论文数量的471%。由此可见,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最主要的研究主题,土地整理项目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是社会及学者关注的核心内容。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是另一个研究热点,此项研究为提高经济、生态效益服务,故关注较多,共有论文42篇,占全部论文数量的1850%,位居第二。土地整理项目方案及风险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土地质量评价的论文为15~22篇,所占比例小于10%。其他研究主题的论文数量较少,这里从略。

研究资助基金项目分析

论文受国家及部委基金项目资助的情况能够反映我国政府对该项研究的重视程度,折射出该研究的意义大小。通过检索得知227篇论文中标明受国家及部委基金支持的有80篇(表4)。如果2篇及2篇以上论文受同一基金项目资助,只按一项基金项目统计,因此80篇论文一共有66项基金项目资助。论文中标明受地方政府基金项目资助的暂未统计。

此外还有1篇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基金项目资助,这表明我国土地整理项目虽然受到联合国关注,但关注程度不高,还需要争取更多的国际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论文数量最多,但是只占到全部227篇论文的176%,表明80%以上的论文没有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也从另一方面表明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论文体现的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必须结合土地整理项目提升基础研究水平,提高创新能力。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的土地整理项目与论文仅次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因此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是推动土地整理项目研究的又一重要力量。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其他基金资助的土地整理项目与论文较少,均在5项(篇)以下,这些基金还未成为土地整理项目研究的主要力量,今后应当努力争取这些基金的支持。#p#分页标题#e#

结论

农业开发论文范文6

一、科研传播功能

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信息的媒介,是科技信息交流的平台,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科技期刊的传播功能,稿源是关键。在丰富的稿源中优中选优,提高办刊质量,才能扩大刊物的影响力,吸引更多读者。在扩大刊物受众面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优秀作者投稿,从而使刊物进入良性循环。期刊稿源的多少和读者受众面的大小直接影响期刊科研传播功能。

(一)多途径拓展稿源

科技期刊编辑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向本刊稳定作者群和潜在作者群组稿约稿,为作者提供高质量的及时到位的服务,激发作者科研写作热情,为刊物赢得高质量论文。省级农业科技期刊多为本省科研院所主办,期刊编辑除向本单位的科研专家约稿外,还要调动编委与审稿专家的积极性,可以定期向本刊聘用的有较高学术素养的编委约稿,并充分调动编委的积极性,希望编委多向其同事、同学、校友等宣传刊物,并能积极给刊物荐稿,借助编委的影响力为期刊组稿。还可通过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向各地参加会议的专家约稿。或利用刊物的重大活动组稿约稿。约稿要注意约稿技巧,并长期坚持,保持约稿的连续性,与科研人员保持长期、有效、深入的联系[4]。编辑部可经常性地组织科研专家参加学术期刊质量提升座谈会,听取专家的办刊建议。由科研单位主办的科技期刊,建议主办单位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并鼓励本单位的科研人员为本刊撰写论文,从而为期刊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二)重视区域外同质同类稿件的刊登

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地域性,决定了农业科技信息也具有地域性。农业科技信息必须符合相应的农业生态条件,否则,就失去了信息本身的价值[5]。作为刊登农业科技信息的省级农业科技期刊,必须重视本省区相应的生态、气候条件,但又不能局限于只刊登区域内稿源的传统思维定式,要重视区域外稿源收集与挖掘,特别要着眼于生态条件相似地区同质同类科研稿件的收集、刊载,为本省科研工作者了解区域外农业研究动态提供参考,从而提高刊物在本省的影响力与受众面。

(三)缩短时滞,重视网络优先出版

周期的长短,是影响科技期刊传播力的重要因素。提升科技期刊在科研创新中的传播功能,首先要提高刊物的时效性。缩短时滞,帮助作者及早确定科研论文的首发权至关重要,其关系到信息自身的价值,以及能否尽快得到开发利用,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问题。因此,编辑部应建立高效的出版流程,加快稿件送审、退修、校对、印刷等出版环节,缩短稿件出版同期。纸制刊物因其来源可靠、数据准确、论证充分、结论明确、查询方便等特点,是农业从业者获取目标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可,但也存在传播时效性不及网络的特点。期刊编辑部在注重纸制刊物出版的同时,也应注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大的期刊网站上同时进行网络传播。对时效性强的创新性研究论文,组织专人进行优先审稿、校对,迅速、准确地完成网络优先出版,可以提高论文出版时效,加快论文上网速度和文献传播速度,提升科技信息的传播功能。

二、科研导向功能

要提升刊物的科研导向功能,一要在办刊过程中密切关注科研新动态,打造刊物特色栏目,及时报道科研新成果;二要提高编校质量,保证论文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先进性,不出技术性差错。科技期刊科研导向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刊物的知名度和受众的认可度。

(一)加强与学科创新团队的联系,激发立题新思路

科技期刊上刊载的文章,如能为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提供在研参考,使其了解前人相关研究的成效、利弊、得失,可以使科研人员少走弯路,激发其立题新思路,在同领域研究中选立更新、更深、更好的课题。这是科技期刊导向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编辑要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与部级、省级科研创新团队联系渠道,定期与科研专家联系,了解其执行的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展,并积极约稿。对学术水平高、有创新性的论文,制定“优稿优酬优先发表”等优惠政策。如能及时刊登发表最新科研成果,可提高刊物学术水平,进而提高刊物影响力,提升期刊科研导向功能。

(二)多渠道吸引优质稿件,打造期刊特色栏目

要提升期刊的科研导向功能,关键是多渠道约到优质稿件。优质稿件是指能够反映该研究领域发展方向、能代表该领域研究前沿、有创新性、内容真实的稿件。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取决于来源质量,优质稿件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根本保证[8]。编辑要重视与重大及重点基金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建立长期联系,加强平时的交流和沟通,时刻关注其项目进展,力争在其科研成果产生的第一时间向其组稿。编辑应密切关注科研动态,挖掘热点和主题,多渠道设法吸引优质稿件[9]。根据稿件内容,结合农业科技期刊地域性、季节性的特点,结合农业生产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打造特色栏目,或分专题出版专刊等。科技期刊编辑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心全意并及时到位地为作者服务,以激发科研人员撰写科研论文的积极性,便刊物成为科技创新成果的交流平台。

三、科研提升功能

科技期刊主要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服务,只有提高期刊的载文质量,才能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从而提高期刊被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程度,提升科技期刊对科研工作的指导意义。

(一)选择优质的审稿专家,严格把关载文质量

科技期刊审稿过程包括编辑初审、审稿专家二审、主编三审的环节,其中,专家审稿是保证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环节,应予以高度重视。审稿专家可以从投稿作者中选择,从编委中选择,从作者推荐的审稿人中选择,从项目负责人中选择等。要选择活跃在科研一线、具有较高学术素养、精力充沛、乐于将部分时间奉献给期刊工作的科研专家作为审稿专家。将稿件送给研究方向相近的审稿专家二审,才能保证稿件送审后能及时获得准确高效的审稿结果。稿件送审期间,编辑要及时与审稿专家交流沟通,要尊重专家的意见,也要仔细倾听作者的申辩意见。如能将审稿专家对稿件提出的建设性的建议及时反馈给作者,则更有利于稿件学术质量的提高[10]。期刊在录用稿件时,可优先录用近3年内下达的基金项目论文,对非基金项目论文择优录用。无论是否为基金项目论文,都要严格执行制度,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尤其要重视稿件先进性、科学性、创新性把关,确保载文的学术价值,提高刊物的学术影响力。

(二)增大研究论文比重,优化刊文研技比

农业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包括研究类论文和技术类论文,提升期刊的科研功能,须强调刊文内容能紧跟目前农业科研大趋势,能充分反映当前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科技期刊要在载文量一定的情况下,提高研究性论文的比重,压缩技术类论文的刊载量,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判断稿件学术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其前沿性、创新性、科学性等方面。优化稿件学术水平主要途径就是向高水平科研人员约稿。

四、人才培养功能

优质的稿源来源于优秀的作者,优秀的作者需要科技期刊编辑用心发现与培养。科技期刊不仅是科技信息传播的载体,也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摇篮。科技期刊编辑应将培养作者科研能力作为自己的重点业务工作之一,依托期刊日常的编辑工作,做一位善于发现潜力作者的有心人,并尽己所能将其培养成优秀作者。建立一支责任心强、工作严谨、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编辑队伍,不仅能保障刊物的学术价值,而且能对作者的成长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

(一)通过培训提高作者科研能力

农业科技期刊作者群中,大多是来自农业生产一线的科研人员,他们工作经验丰富,研究内容实用性强,有推广应用价值,对生产的指导意义大,但研究水平和写作能力尚待提高。编辑可以就有关申报科研项目的内容组织培训班,对包括科研选题与设计、课题申报、论文检索、科技查新、数据统计与分析、论文结构与撰写等方面进行培训。在培训中,可以就作者在研究与写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对作者提交的科研课题进行评价与引导,对作者提交的科研论文进行点评与辅导,从而在提高作者科研能力的同时,提高刊物影响力,为刊物吸纳并培养作者,不断扩大本刊作者群。

(二)通过稿件处理培养优秀作者

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在日常的编校工作中,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作者服务的意识,尽己所能为本刊培养作者群。尤其对学术领悟能力强、思维活跃、有科研热情但写作能力有待提高的作者要进行重点培养。在稿件退修过程中,要耐心指导,经常沟通,关心作者成长,对作者的合理要求予满足,努力为作者提供高质量且舒心的服务,从而赢得作者对编辑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协同合作关系。退修的稿件经多次交流沟通并往返多次修改后,作者的写作水平会明显提高。

(三)通过样刊使作者掌握写作规范

编辑加工是保证期刊质量的重量环节,编辑要对稿件进行全面、细致的加工整理,做到内容准确、逻辑清晰。农业科技期刊的部分作者长期在基层工作,对科技论文写作要求和国家标准了解不够,加之写作水平有限,在论文内容、撰写格式方面可能会存在问题,需要编辑对论文摘要、讨论内容进行完善,对数据、参考文献进行核实,对图、表进行加工整理等等。通过编辑对稿件内容进行新的加工和整理及作者的配合性修改,使文章内容结构严谨,论点论据一致,参考文献著录标准。待样刊返回到作者手中后,及时与作者交流写作规范,也能为作者的再次投稿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农业开发论文范文7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

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p#分页标题#e#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农业开发论文范文8

关键词:农业科技期刊;作者群培养;分析;对策

农业科技期刊是传播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展示科技创新成果,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交流的重要平台,它最广大的受众群体是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高等院校和一些基层从事农技推广的科技人员。据统计,全国现有公开发行的农业科技类期刊600多种,作者投稿选择余地较大,其中地方性农业期刊与全国性的核心强刊相比办刊力量相对薄弱,学术评价指标不高,在吸取科研项目以及创新成果数量上缺少核心竞争力,因此都会面临稿源不足,择稿困难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打造期刊自身特色,构建一支稳定的作者群将是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

一、作者群调查分析

《辽宁农业科学》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其作者主要来源于辽宁省内科研院校以及地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近年来通过会议交流,网站宣传,省外作者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研究作者身份特征以及所属单位的分布情况,有助于编辑把握期刊的稿源,也能够了解各单位的科研动向,以及各个不同层次科研人员投搞活跃程度。本文对《辽宁农业科学》2017-2019年刊登的461篇文章第一作者的身份以及单位类型进行了统计,其中作者身份分为初中级职称、高级职称(副高、正高级)以及学生;单位类型分为科研单位(包括各级科研院所)、各级高等院校,农技推广部门(包括各级农技中心,农业局、种子站)还有一小部分单位是公司的作者(详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初中级以及副高级职称作者占多数,这与其需要评职称以及他们是其部门主要科研工作力量有很大的关系;这里也有一些学生作者,充分显示了本刊在保证文章符合刊登条件的前提下,能够满足各个层面作者投稿的需求;《辽宁农业科学》是农业科技类期刊,因此,来自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作者比较多,约占整个刊稿量89%,他们也是本刊的核心作者群。

二、作者群培养对策

(一)全面提高服务作者的意识。在整个期刊的出版体系中,作者是处于“源头”位置的,只有作者源源不断的来稿,这个出版流程才能进行下去,由此可见作者对于期刊生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大多数编辑只是习惯于在办公室编辑稿件,经常面对的是文字,只是对文章进行编辑、校对、修改;对作者的一些的诉求、咨询,缺少服务意识,不够重视,很少从作者的角度考虑文章的思路,总是习惯用自身现有知识评价文章的好坏,是否刊用。众所周知,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包括农业各个层面,编辑虽然有一定的农业知识储备,但是完全不足以应付多学科,所以,面对不同文章,与作者的有效沟通显得十分必要。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电话、微信,QQ、邮件等等,通过最初咨询稿件接收情况,何时能刊用,到后来文章中的技术问题,都需要与作者保持联系,这时作为编辑一定要有耐心,要虚心,时刻记住编辑就是给他人作嫁衣的工作,不断地缝缝补补,通过你来我往的多次沟通,不但会使文章达到最好的刊登状态,还能提高编辑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作者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以后写文章总会想到这个期刊,还会一传十,十传百,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形成一批稳定的作者群。

(二)增加特色栏目,吸纳作者投稿。农业科技类期刊增设特色栏目对其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辽宁农业科学》为例,作为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农业期刊,是整个辽宁省内农业科研人员展示科研成果、作物新品种以及实用技术的阵地,也是普通百姓了解农业动向,获取所需农业信息的平台。近几年刊物主要栏目是研究报告、综述与论坛、简报、选育报告、技术交流等5大块,综合性很强,如果能不定期的设立一些特色栏目,例如针对大家都很关注的“三农”问题,诸如农业土地资源、农村人口就业、乡村旅游等热点可以设立“新农村建设”这样的特色栏目,收集专业人员稿件,集中发表,进行透彻解读;如在某个时期发生重大农作物病虫害,农民急切需要得到专家的帮助,我们可以设立“专家论坛”栏目,专业、全面、系统地解说相关问题,等等。通过特色栏目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撰写文章,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表观点,这样既能提高刊物的知名度,增加其权威性和实用性,也能增强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得作者群进一步扩大。

(三)加快编辑出版流程。《辽宁农业科学》现为双月刊,每双月18号出版,出版周期为60天,这期间的编辑流程是稿件收录→初审→排版→定稿校对→主编审稿→再校对→作者自校对→三校对→出版,如果期刊出版的周期延长,的时效性势必会降低,也不利于吸引作者投稿。因此就要求我们编辑加快出版流程,对准备录用的稿件及时通知作者,缩短作者等待结果的时间,减少稿件外流;同时,需要修改的稿件及时与作者沟通,限时改回;编辑要加快排版速度,送主编审阅及时审回,校对如期完成,最后做到按时出版。这样就能满足投稿作者见刊快的心里,大大提高了作者再投稿的热情,对稳定作者群有很大的好处。

(四)稳定老作者,开发潜在作者群。《辽宁农业科学》作为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同时也是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方收录期刊,有它稳定的作者群,主要来自省内各级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他们因晋职称、课题结题、项目验收、硕(博)士毕业,有的需求,所撰写的文章通常是基金项目论文,是几年辛苦农业科研工作的总结和提炼,他们是一批稳定和优质的作者群,这批作者使本刊文章的质量得到的持续性的保障。近几年,通过对外参加期刊会议、宣传、联系,增加了来自外省市诸如河海大学、商洛学院、西安外事学院等高校的论文作者,论文主要是农业经济方面,质量也很高,同时填补我刊这方面文章少的空缺,而且投入本刊的稿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他们逐渐成为《辽宁农业科学》相对稳定的作者群。基层农技部门的科技工作者每年投在本刊的论文数量有限,这与他们的工作性质有关,他们长年在乡下跟农民打交道,了解生产一线情况,了解农民的需求,他们是把农业科学技术普及给农民的“桥梁”,虽然也有晋职称的需求,是本刊潜在的作者群,但是符合我们内容格式要求的文章“怎么写”对他们来说往往是个难题,这就需要我们编辑通过多种方式,如提供范文或者是在期刊夹页中附上格式要求,并对其投来的文章用心修改,长此以往,这部分作者写文章就会得心应手,投来的稿件自然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