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思想范例

美术教育思想

美术教育思想范文1

[关键词]罗恩菲尔德;工具论;幼儿美术能力;幼儿园美术活动

在美术教育里,幼儿的身体、情感、社会、审美、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才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美术活动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之一。维克多•罗恩菲尔德(VictorLowenfeld,1903—1960)是20世纪艺术教育家,其美育理论对儿童美术教育影响很大。在罗恩菲尔德的观点中,美术是一种帮助幼儿发展的工具,因此他的美术教育思想也被称为“工具论”。对于幼儿美术教育者和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组织者来说,只有了解幼儿、了解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阶段及阶段特点,才能真正走入幼儿内心,理解幼儿的美术作品。

一、通过感受与体验引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罗恩菲尔德非常重视幼儿的需要和自我体验,他认为幼儿的体验是美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通过多感官参与,调动幼儿对于美术活动的热情和兴趣,进而构建幼儿初步的审美心理结构,为下一步美术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在“苹果”这个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中,教师事先请每一位幼儿从家里带来一个苹果。首先,请孩子们仔细看一看自己的苹果是什么样的,再和其他小朋友的比一比,有什么不同。接下来,请幼儿闻一闻、尝一尝,各自的苹果吃起来是什么感觉,什么味道。最后,请幼儿用画笔把自己对苹果的感觉描绘出来。幼儿的作品是形态各异的,有完整的苹果,也有被咬了一口的,还有被虫子蛀了一个洞的,甚至有的幼儿画了一个苹果核。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设计了看一看、比一比、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画一画等几个环节,幼儿所有的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了,在充分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绘画。幼儿画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苹果,而是对苹果的一种感觉,更是一份带着苹果香气的作品。

二、通过启发与引导培养幼儿欣赏美的能力

罗恩菲尔德认为,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中要做的是在适当的时候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材料,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发现事物中蕴含的美,激发幼儿的审美热情,形成美的意向,使幼儿对美的发现和感受贯穿美术作品创作的各个环节。引领幼儿欣赏美的途径之一,是开展专门的美术欣赏活动,欣赏世界名画、著名的雕塑作品、建筑作品等。在专门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了解作品本身所蕴含的审美元素和审美特征。例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这幅作品时,除了引导幼儿欣赏作品的内容外,还要引导幼儿欣赏作品的构图、色彩、线条等美术要素,并且引发幼儿想象。在以“瓷器”为主题的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参观瓷器展、博物馆、美术馆,并观看和体验瓷器的制作过程。这些活动可以让幼儿在欣赏美的同时,在与审美对象的互动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除了专门的美术欣赏活动,还可以通过创设符合幼儿的审美需要和情趣的环境来培养幼儿的欣赏美的能力。在幼儿园日常环境的创设中,可以展示各种富有自然美和形式美的物品,使幼儿经常接触美的实物,处于美的环境之中,自身的审美体验和欣赏美的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三、通过鼓励与支持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罗恩菲尔德在幼儿美术的评价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认为,相对于作品而言,更应该重视创作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和支持幼儿从自己的视角观察世界,通过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创造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培养幼儿的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一方面体现在为幼儿提供多种多样的美术材料和创造手法上。例如,在大班美术活动“各种各样的房子”中,教师提供了水彩笔、油画棒、水粉、卡纸、报纸、剪刀、胶棒等多种美术工具和材料,引导幼儿创造性地使用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或者将各种材料加以组合,制作出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在“多彩的秋天”这一活动中,教师提供了水彩颜料,鼓励幼儿运用涂、甩、喷、抹、刷、刮等多种表现手法,创造性地变化出奇特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体现在为幼儿营造轻松愉快、舒适自由的创作环境上,使美术活动成为创造性的活动。在罗恩菲尔德看来,相对于作品而言,更应该重视儿童创作的过程,重视作品对于创作者(幼儿)的意义。在具体评价方法上,应以感情的成长、智慧的成长、生理的成长、知觉的成长、社会性的成长以及美感和创造性的成长等七个方面作为评价标准。教师不能要求幼儿按照教师的意图创作,对于幼儿作品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和开放的。罗恩菲尔德工具论指引下的美术教育,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作为最终目标,把美术作为幼儿内心情感的表达工具。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实践者和幼儿美术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需要充分理解罗恩菲尔德工具论美术教育思想的内涵,并把对罗恩菲尔德美术教育思想的理解运用到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让幼儿通过感受和体验激发其对美术的兴趣,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培养幼儿欣赏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美。对于幼儿的美术作品,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要注重过程性评价,遵循多元化评价的原则,用鼓励和支持的态度,让幼儿能在美术创作中体验到乐趣,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最终真正发展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四、工具论与本质论的结合

美术教育思想范文2

兴趣在绘画活动中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贯穿于活动的始终。幼儿教育者要从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中汲取营养,把他的思想运用到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寓学于乐,让幼儿的各种能力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提高。

关键词:

美术教育;陶行知;个性

绘画一直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幼儿大多喜欢涂涂画画,绘画在他们心目中是一个自由的游戏活动,他们可以在绘画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但是,以往的幼儿美术教学活动往往以教师示范、幼儿临摹为主,束缚了幼儿的想象。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教师倍感疲倦,也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性,降低了他们参与绘画活动的兴趣。陶行知先生曾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由此可见,兴趣在绘画活动中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贯穿于活动的始终。教师要从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中汲取营养,把他的思想运用到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寓学于乐,让幼儿的各种能力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提高。

一、尊重个体差异,呼唤个性解放

关于因材施教,陶行知先生曾经拿松树和牡丹花做过比喻: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如果我们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如果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会受不了,会被“烧”死。这和教书育人有着不谋而合之处:种花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花木的特点,然后分情况加以照料,而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幼儿进行教学,又要因材施教。所以,在组织美术活动时,教师要尽量使活动多样化,采取全班指导、小组指导、个别指导以及区域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如,在手工制作青蛙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将能力强和能力稍弱的幼儿分在一组的形式,给予他们不同程度的指导和不同的制作材料,提出不同的制作要求,让他们在各自的水平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高。每名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活动虽然是面向全体的,但教师一定要因材施教,才能促进每位幼儿的个性发展。此外,教师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陶行知先生提出过“六大解放”的观点,他指出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空间、时间。所以,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多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心目中的想法,给每名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这么做的好处就是能为幼儿提供广阔的发挥空间,解放他们的头脑和心灵,鼓励他们的个性发展。在幼儿的笔下,天空可能是粉色的,空中可能漂浮着大鱼,这些在成年人眼中可以说是荒诞的,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鼓励幼儿继续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荒诞”,不应该用成人的视角对幼儿做所谓的“纠正工作”,不要用简单的对或不对、像或不像评价幼儿,让幼儿拥有用自己的思维认识世界、表现世界的机会。

二、生活融入课堂,激发美术兴趣

陶行知先生有“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点。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将美术教育生活化是一个有机的命题。教师应该让幼儿走出教室,融入自然,融入生活。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进自然,观察树叶、天空、云彩、花朵等,他们会发现每片树叶都有自己的形状,每朵云彩的颜色都不太一样,甚至天空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散发出不同的光。自然可以让幼儿感受到美术真正的快乐和魅力。生活中的观察可以为幼儿的创作提供灵感。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考察过的生活是不值得经历的。这样相当于考察生活的教学方式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幼儿来说都是喜闻乐见的。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让美术回归生活,这是每名幼儿美术教师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除了将生活融入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将游戏导入美术教学,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激发幼儿的热情,让幼儿成为美术课堂的主体,即实现游戏教学的目的。如,在教幼儿认识各种美术工具时,教师可以把美术工具放到一个袋子里,然后让幼儿猜袋子里放的是什么东西,引发幼儿的好奇心,这样美术课堂也能增添不少趣味性。

三、教学做三合一,突出美术发展

陶行知先生最根本的教育思想就是“生活教育”理论,这也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体。教与学都是为了生活的需要,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做的即是教学做三者合一。如,在指导《鱼儿游游》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展示鱼儿游的动画片,把幼儿带入鱼儿的世界,然后向幼儿出示空鱼缸,激发幼儿装饰鱼缸的兴趣,随后发给幼儿一些彩色剪纸与制作剪纸鱼的小工具,示范如何制作剪纸鱼,这就是在做中教。在教学结束后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装饰鱼缸,鼓励幼儿大胆地制作自己心目中最漂亮的鱼,如果幼儿在剪纸技术方面有什么不会的地方,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这就是在学中教。在幼儿制作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将这些作品都放到讲台上进行展示,鼓励幼儿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做能让幼儿更富有个性,也有益于更好地展示幼儿的创意。

综上所述,美术活动是幼儿用来描述自己内心欢乐的最直接的途径,也是幼儿内心精神世界的真实流露。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对于幼儿绘画教育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幼儿美术教师需要认真研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内涵,并且将其与幼儿个性相结合,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为主,开发幼儿的潜能,努力将绘画变成培养幼儿创造性的载体。

作者:薛彦平 单位:江苏苏州市苏州外国语学校附属理想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杨东平.今天仍需提倡“生活教育”.成才之路,2009(34).

美术教育思想范文3

【关键词】美育;美术教育;医学生;形象思维

随着“大健康”理念的不断深入,新医学模式的日臻完善以及医学社会服务功能的日益强化,对医务工作者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医学生作为医务人员的储备力量,即将成为未来人们生命与健康的守护者,肩负着发展国家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任和时代使命。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医学院校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思维能力是医学生素质发展的核心要素。发展与培养形象思维,对医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医学研究与科研创新、临床实践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作为高校实施美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其优势在于它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为目的。医学院校建立科学的美术教育教学体系,不仅可以引领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提高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在对美进行认知、判断和创造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强调通过形象思维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发现客观规律的作用,培养医学生的求异与创新思维。

一、培养医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性

对于医学生来说,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为支柱来认识、发现和解决医学领域各种矛盾的思维过程。它能将抽象难懂的概念具象化,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通过激发联想和想象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形象思维对应的是逻辑性较强的抽象思维,两者分别对应大脑左、右两个半球功能区,在生理基础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共存于一个完整统一的思维过程之中,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不可截然分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医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一的思维模式会阻碍和限制医学生思维能力的优化,不能满足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然而,当今医学生两种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培养仍不平衡、不充分,抽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学科来看,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对象是人以及与人的生命和健康相关的因素,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医学思维必须严谨规范,并将逻辑抽象思维视为严谨的体现。第二,从学生自身来看,医学生入学前大多为理科背景,在理论学习和医学实践过程中,抽象思维占了绝对的优势。第三,从培养方面来看,医学院校对学生形象思维培养的重视程度还有待于加强,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发展形象思维的教育教学体系,充分认识艺术课程的美育功能,形成有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二、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医学生形象思维的作用

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通过想象、联想等方式激发直觉、情感及灵感等感性思维。美术基础教育更侧重于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通过用点、线、面及对透视规律、明暗关系、色彩关系的处理,塑造事物的形与体,表现事物的具体形象。医学院校通过开设美术课程,可以有效地针对医学生进行高层次的形象思维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美的造型、美的线条、美的色彩,并能体味其中的意境,感受其中的志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达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效果。医学本身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医学家在分析客观现象进行逻辑推理的过程中,如能同时具备艺术家的美感,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将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美术创作之源,对形象的捕捉、记忆与表现都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之上。美术教学将观察作为造型的首要步骤,其强调对眼前的物象要进行整体观察,包括结构、比例、明暗、透视、空间等要素,即从大轮廓入手抓住主要形象特征。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积极进行分析和构思,然后再进行表现与刻画。在眼、脑、手反复配合联动的过程中,形象思维贯穿于全过程,没有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及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很难达到对客观的真实表现与美的塑造。纵观我国历代山水画家不难发现,只有对自然山水进行极其用心的观察,才能得之于心,运之于笔,画出山水的奇丽景色。医学同样需要观察。医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课程时,首先通过观察来建立对人体各个器官、组织结构以及相互位置关系的形象认识,然后运用良好的观察能力,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临床诊断工作中,观察更为重要,医生首先观察病人外在的形体姿态、面容神色等具体形象特征,为进一步精确诊疗把好方向,这也正是我国中医诊断学中“望诊”所强调的运用视觉观察来诊断疾病的方法。观察过程中通过运用形象思维,对具体事物形象产生了感觉、知觉、表象的感性认识,从而有效帮助医生把握疾病的内部联系和规律,从一些错综复杂的线索当中提炼精髓并抓住细节,有助于找到正确处理病人症结的思路。

(二)有助于增强医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

现代医学证实,人的左脑侧重于抽象、推理和分析,决定人的抽象逻辑思维,即理性的一面;而右脑侧重于想象、感受和求异,倾向于形象思维,即感性的一面。形象思维作为一种对形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思维模式,通过想象、联想、整合等基本思维方法,促进和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与理解能力。基础理论学习是医学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准确、扎实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并能熟练、灵活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是医学生基本的专业素养,但由于医学课程繁重、知识结构庞大、概念抽象,常常给医学生带来学习上的困惑和压力。因此,形象思维的建立和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联想、构图等形象记忆法,把晦涩难懂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桡神经走行是局部解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临床手术操作有着重要意义。但其走行复杂,不仅牵扯到众多骨骼、肌肉和血管,还涉及分支和转向,死记硬背只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记忆效果也难以保证。通过观察桡神经相关标本或者图谱,依靠形象思维在脑海中构建具体形象,再加以绘图,进行主动回想输出,这样就会对相关结构位置关系的理解更加深刻。通过美术训练,可以拓展医学生的思维模式,强化形象思维的辅助记忆功能。此外,掌握一定的造型能力,通过亲手绘制可以更深入理解和精确把握人体的形态结构、器官位置、层次及它们的毗邻关系。视觉形象信息比文字更加丰富、具象和生动,使学到的知识更全面、更深刻,学习效率倍增。

(三)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当下对医学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医学科研创新对形象思维有着更高的要求。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艺术设计,都与创作及想象有着密切联系,技能技巧与创造性达到高度统一,这种独特的优势为激发人的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保证。医学生在科研课题设计、及专著等方面,仅有文字的叙述往往不能解释和说明问题,视觉图像的表现力远比文字更生动、直接和形象,如组织病理学改变、细胞形态学改变、数据统计图表等,只有图文并茂,才能使其更具有表现力和说服力,更好地表达研究者的科学思想、技术方法和研究成果。

三、美术教育培养医学生形象思维的途径

(一)以医学为主题,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与渗透

自古以来,美术与医学之间就相互渗透和交融,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就人体解剖学而言,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美术发展的重要部分。例如,古希腊美术家将表现完美的人体作为最高的审美理想,塑造人体强调的是匀称、和谐、自由,健康的身体、崇高的精神和自信的生命,高度表现了人体健与美的和谐统一。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将人体解剖学应用到美术之中,发展出一套科学的绘画体系,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再如,我国宋元时期许多医学家、画家、文人将绘画应用到中医学领域,绘制了大量与中医有关的医学图谱,促进了解剖学、诊断学、本草学的发展与进步。随着医学美容、绘画心理学等诸多交叉学科的出现及快速发展,美术与医学的联系在当今社会更为紧密。美术不仅能够提高医学生的审美,还可以通过形象思维训练,在科学和艺术这两种不同的把握世界的方式的交点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在今天的医学院校美术教育中,更应该强调的是:美术应该以正确表达医学知识为核心,在服务医学的同时向人们传递美的感受。医学院校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深入挖掘医学与美学的内涵,使两者之间产生更多的交融共振。通过各种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拓展医学生思维模式,发展与优化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自觉发现和创造医学之美。医学绘画艺术家奈特博士说过:“阐明主体是绘画的根本目的和最高标准,作为医学艺术作品,不管绘制得多么美好,多么巧妙,如果不能阐明其医学观点,就将失去价值。”

(二)以课程为依托,注重对形象思维的基础训练

近年来,美育工作得到政府、教育部门及高校的高度重视,提出要逐步优化美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开齐开足美育课程的总体目标。医学院校要面向全体医学生开设美术选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实施课程化管理,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内容。医学生普遍美术基础薄弱,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入学前没有接触过美术;另外,医学专业平时课业繁重,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时间有限。基于此,医学院校开展美术教育必须因材施教,注重基础造型能力的训练。从素描教学入手,在培养造型能力和艺术素养的同时,也要对形象思维进行高层次的训练。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医学生素描教学更要侧重于线的训练与应用,加强结构素描写生,以线为主,以明暗光影为辅,解决构图、比例、空间、透视等基本造型问题,引导学生面对静物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快速捕捉和记忆物体的形象,用流畅的线条进行勾勒刻画;讲究画面的构成与表现力,养成先整体再局部的绘画习惯,这对未来从事临床工作解剖图绘制尤为重要(图1、2)。

(三)以社团为载体,拓展对形象思维的培养模式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规范运行学生美术社团,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丰富和拓展美术教育形式,对课堂教学具有延伸作用。由于社团不受选课人数与课时的限制,在活动形式与时间等方面较为灵活,可以在素描造型的基础上,尝试不同的绘画材料。例如,针对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学生,可以开展水粉、水彩、丙烯及油画等体验与实践,以启发和引导为主,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激发想象力和好奇心,通过形象思维掌握美的规律,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美术社团的特点和优势,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多样化的美术教育活动,拓展对形象思维的培养模式。例如,举办平面设计、标志设计、医学主题创作、PPT制作、文化创意等方面的讲座、比赛、展览以及交流活动。这些形式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体现独特想法和开阔思维的极佳方式,能有效促进医学生在想象、理解、表达及交流、协作等诸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结语

综上,在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医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需要切合医学的发展与社会前进的步伐。医学院校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医学生形象思维,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科研创新能力,以及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止于表面层次上的艺术教育,更能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医学的本质,为其掌握扎实的医学理论功底,以及拓展更前沿的科研创新思路带来新的突破。因此,这些院校需要重视医学美术教育,进而培养出具有精湛医术、高尚医德、艺术服务的新时代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飞,李坤,辛哲.浅谈医学生的美学教育[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7(2).

[2]杨晶,王孟.论高校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培养与能力的提升[J].现代交际,2013(10).

[3]韩立涛.浅谈美术教育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J].知音励志,2016(20).

[4]刘燕梅.医学院校美术教育的意义[J].美与时代(下),2012(12).

[5]邓湘琼.论高校美术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6).

[6]米丰.对医学院校美术教育模式的探索[J].教学论坛,2009(6).

[7]张丽春,丁一,许维新.医学院校美育与医学美术课程整合的思考[J].医学美术,2008(2).

美术教育思想范文4

1.联系生活,使学生广泛摄取表象

我们身边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有生动和奇妙的事物,还有许多古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只要我们做有心人,随时都可以将这些事物与我们美术所教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丰富美术的表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物,我们要用心去观察,在观察中不断储存形象,在我们进行下次艺术创作和学习的时候,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例如,在学习《风景装饰图案》这一课时,教师必须带领学生注意观察我们周围的风景和事物,将这些表象特点存入大脑中,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再结合灵感思维及抽象思维,创造并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装饰图案。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览和画展,储存大量的信息。我们还可以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如举办画展、布置班级等。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会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会主动地储存表象信息。

2.从声像教学中为学生导入丰富的表象

声像教学不仅在于能使听觉和视觉并用,能适当配合音乐、解说、音响效果,以声乐和形象表现内容,还有着许多直接接触世界而难以达到的优越之处。它不受时间的限制,能够真实地再现发生过的事物;可用慢镜头表现变化速度极快的现象,又可以用快镜头展示变化速度极慢的过程;它又不受空间限制,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把人眼看不到的事物千百倍地放大,把边远的事物展现在眼前,又可以把巨物缩小来展现;又能用特写镜头突出事物关键部分,增强观察的局部性。例如《体育场馆设计》这一课,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各国体育场馆的声像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场馆的外形特点以及建造结构等。教师用这样的方法可引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用视频演示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得到更直观的感受,获得具体的感知,以满足学生直接地掌握知识的需求。

3.亲身体验,让学生动手储存表象

指导学生写生时从观察形象开始,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在画形体结构时,分析基本形体的组合,用模型演示;画色彩时,分析光影的影响;要求作画的每一个过程都要想象出完成后的形象,指导学生多画速写来加强形象思维的贮量。让学生亲手或在教师的引导下制作,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左右脑协调配合。在这些美术活动中,无论欣赏、观察、写生和制作都是以具体表象和艺术语言进行思维的,这一系列的心理过程能使学生产生审美情感,也培养了形象思维的能力。

二、开发右脑是培养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

毕加索曾经说过,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的,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这正如马克思所阐述的,建筑师在建造房屋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其实心理学家认为形象思维与想象是两种互相作用、相互关联的有机思维整体。而想象却恰恰是右脑所支配的主要思维模式。

1.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教学功能

在教学中的形象思维,是一种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有意形象思维。根据思维的程序和形式不同,又可分为再造型和创造型两种形象思维。再造型形象思维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文字的表达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创造型形象思维是人脑在原有事物表象的基础上,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是对科学研究中的未知研究对象的一种形象化的类比、构思、联想,从而把不能由感官感知的自然现象的形象,鲜明地展现在脑海中,进而揭示其本质和规律,创造出另一个生动的画面。例如,在《未来的我》这一课中,学生将自己的形象照片,进行构思和联想,通过电脑合成创造出自己未来的样子。这些都是创造型形象思维塑造的,过去不曾由感官反映过的事物表象,通过创造型思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我们在教学时,对于这些创造型形象思维的成果,应诱导、启发学生自主创造,以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具体实施时,一方面加强培养观察力,使学生眼见为实。另一方面,要重视运用表象信息激活右脑,用学生熟悉的实物形象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调动学生右脑的思维活动。

2.提倡启发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美术教育思想范文5

(一)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思想政治教育在覆盖面上更广。传播渠道多使得大众传媒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其传递的信息可迅速地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影响到每一个人。日常生活中,透过各种传播媒介,人们能够获得各种信息,信息的层次也超越了家庭、学校、工作团体、社区乃至国界。传播媒介中传递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等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也因此,大众传媒参与到每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导向作用不可忽视。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众传媒所提供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青少年常依照传媒塑造的“参考框架”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现实,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品德价值逐渐被潜移默化,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道德判断与道德信念。与此同时,广泛覆盖面的大众传媒增加了青少年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有利于青少年更新知识和提高素质。

2.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更有深度与广度。传播媒介手段上现代化和方法上多样化,很好地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乏味的局限性,提供了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材料、信息。大众传媒批判假丑恶、传扬真善美,以期达到美化心灵的目的,这恰也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来讲,大众传媒可传载形象生动、内容丰富、富有感染力的信息,又突破了时空局限,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广泛性。同时,大众传媒渠道多也为青少年提供了展示个人才能的平台以及同他人、时代共同发展的契机,为丰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师来说,利用大众传媒,可提供平台让青少年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让青少年感受到平等与欢乐,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

3.促进转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传播的信息多样化,促使青少年在知识获取途径上,由单纯的灌输转变为自主进行选择;传播信息的强渗透性促使教育者将传播方式由公开正式转变为隐性渗透;如电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种媒介运用于传统课堂,可增强课堂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针对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宣传教育中,可利用大众传播媒体来进行。另一方面,可小范围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直接而强有力的影响作用。

(二)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开放的大众传媒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形式日益多样化并逐渐复杂,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相对封闭的情境中进行,以理论灌输为主、受负面干扰少、信息构成单纯。由于正处在青春期,青少年生理心理上会表现出精力过剩、好奇心强、易于兴奋、比较叛逆、自控能力差、易厌倦传统教育、追求个性和新鲜事物的特点,促使其鉴别突如其来、纷繁复杂的信息能力较弱,在自制力方面也有所欠缺。与此同时,开放信息的环境以及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有所削弱。加之,大众传媒对暴力、色情等严重社会问题的传播,某种程度上变成青少年现实犯罪的模板。这些都冲击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第一,传播媒介的市场化促使媒体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报刊、电视、网站为吸引观众,把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等当成衡量媒体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准,并逐渐世俗化、功利化。加之对大众传媒监管、管理体系还未构建清晰,容易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并带来青少年道德意识扭曲、价值观念偏差。第二,大众传媒易被利用,产生负面诱导因素。西方国家可通过传媒传播消极、不利的信息、舆论,灌输西方的政治观点、文化观念、价值理念以及腐化的生活方式,掺杂恶意诋毁的言论信息,企图分化、西化我国青少年,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诱发青少年群体的民族认同感下降。负面诱导因素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起到了消极的阻碍作用,也让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二、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途径与载体

大众传播媒介有三大特点:广泛性、驱动性和导向性;三大功能:即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和提供娱乐。

(一)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途径

大众传媒从理论灌输、实现互动、舆论引导等三种途径来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

1.理论灌输。大众传媒强大的传播优势、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和权威性为向群众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供了坚实后盾。大众传媒可编织由声音、图像、动画、数字化多媒体组成的网状传播结构,突出新兴电子信息技术和电子传播技术的优势,借此发挥信息传递迅速、覆盖面广、权威性强的特点,以达到灌输主流意识形态目的。另,营造典型形象宣传氛围,形成示范效应,也会影响青少年的意识形态。

2.实现互动。新闻改革不断深入,大众传媒愈加重视人们需求,单向传播模式逐渐发生变化,接受反馈机制不断完善,给人们提供更多参与到传播活动的机会,也为实现互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渠道。鉴于此,大众传媒需把握信息交流方向、引导话题、控制节奏,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借由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上的交互式传播方式出现和推广,广大青少年网民可以自由、真实地发表个人见解,阐释剖析、解疑释惑等。

3.舆论引导。在通过舆论引导的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二要让大众媒体占有大量丰富真实的信息。三要主动引导青少年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用访谈、讨论、参与、教育等方式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地做好热点问题的引导和教育工作。

(二)大众传媒实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1.信息载体。大众传媒信息传递广义上是指引导人们按照科学理论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来认知事物、思考问题、统一思想、规范行为。狭义上,大众传媒有意识地选择、传播、灌输有利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在增强人们政治敏感度的同时,坚定其政治立场,以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传播优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可以在时间、空间上实现同步,有现场感、目击感。由于传媒对热点信息传播、讨论,可让青少年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还可对认知、价值、态度、行动进行全面引导。

2.文化载体。就文化角度而言,传载信息是一个对文化批判、取舍的过程。透过大众传媒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重视青少年,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以此同时平衡好科学和物质的发展。社会处于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在这样的文化与传播语境下,大众传媒要传播有利社会发展的文化,兼容并包地弘扬传统文化与反映现实文化,倡导积极健康的价值理念。

3.娱乐载体。传播媒介为了吸引观众,使得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娱乐性就成为了其必备的属性。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信息,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乐中,相较其他的方式,也更易于被他人所接受,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注意和警惕在娱乐化浪潮中,日益凸显的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的浸染与泛滥。

三、优化大众传媒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一)重视教育功能,将商业职能与教育职能分离大众传媒市场化容易导致一些个人或团体出于一己之利,将吸引青少年眼球的娱乐性和商业性放在重要地位。由于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的无差别性,容易弱化大众传媒教育性的一面。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角度来说,要注意把商业性和教育性区分开,并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

(二)加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舆论导向功能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时,要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主旋律教育,则要重点宣传核心价值;用科学思想理论武装人、正确舆论工具引导人、崇高精神塑造人,挖掘、树立典型事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播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要完成教育目标,可利用形式多样的网络媒介进行;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可利用大众传媒反复强化。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大众传媒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创造条件培养青少年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理想情操,引导青少年追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建立以教育部门为主导、社会力量为支撑的传媒教育网络依靠现有的教育资源,以网络化模式构建,由政府引导、教育主管部门主导,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协同相关非政府组织、非赢利组织等进行多方协作的实施机制,把政府决策优势与企业资金优势联系起来,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来吸引社会资助,来建立和发展青少年大众传媒网络。

美术教育思想范文6

 

乡土资源是对学科课程资源的有机补充,有利于学生对当地人文资源的继承和发展。从文化继承上讲,这是一件好事,因为这种继承是对我们自己身边文化现场的原汁原味的继承,是我们身边朴质毕现的原生态资源。它包括当地的民间艺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俗人情、地方特产等。由于文化现场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它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探索和考察实践。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实施美术课程总目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课程扩展中将“重要的地方性教材”纳入其中。1992年,我国教育部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指出:“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要按10%~20%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教材,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另外,在外国的课程标准中也包含着相关的条文,如1994年美国公布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及1998年日本文部省公布的《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图画工作篇》等。   我国不少地方在使用国家审核通过的美术教科书的同时,也依据当地的乡土资源自编了不少乡土教材。尽管很多美术教师手中没有自编的乡土教材,他们也都能自发地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适当增加一些相关的乡土内容。   应该说这是一种可喜的文化进步,是一种令人欣喜的现象。但是在对乡土资源拓展利用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那么,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又应该怎样应对,以保证美术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呢?笔者试从以下两方面加以阐述说明。   一、存在问题   1.对乡土资源的拓展利用缺乏计划性、目的性和针对性   不少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在对下属学校进行视导检查时,都把是否对校本教材进行开发利用作为一项检查得分条目,这样无形中就促进了各校对乡土教材的开发。应该说这是一件好事,但很多学校的开发客观地说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即为了应对上级领导的检查,为了检查得分而编写。   这种为了编写而编写的乡土教材,一是缺乏深度;二是章节之间、课与课之间缺乏必要的内在逻辑,就更不要说乡土资源之间的历史逻辑、文化逻辑;三是因教材的编写是为了应付检查,所以也就不再考虑,至少是很少考虑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由于编写的目的不同,功用不同,所以编写这种类型的教材就容易得多,内容也比较粗糙。这种为应付检查所开发的乡土教材就成了一种显摆,或者说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成绩”。   2.教师自身对乡土资源的研究与认识不足   这是一种主观上的缺陷。笔者曾有幸听过近10节市级优秀评选课,因事先定下了授课内容必须是乡土教材的基调,所以每节授课内容都是讲解当地较为突出的民间艺术,而执教教师本身又都是各县市的教学精英,因而每节课都应是精彩毕呈的。   但有些教师的课,虽然整节课看起来灵活多变,容量广,花样多,形式活,一节课热热闹闹,可是真正推敲起来又明显感到缺乏应有的深度。应该让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只是一带而过,好似蜻蜓点水,让人略略带有一丝遗憾,感觉纯粹是为了乡土而上、为了形式而上。我们明显感觉到教师底蕴不足,异地上课,讲解的又是自己家乡的民间艺术,居然能让学生问得窘相环生、瞠目结舌,不得不左掩右饰,这显然是教师对选定内容的研究过少和认识不足而造成的。   3.没有充分利用好有效资源   与当地乡土资源相对应的一些人力资源以及文化现场,如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纳珍藏宝意蕴丰厚的博物馆、展览馆、民间工艺生产厂等,都是师生进行研究实践的非常有效的资源。但他(它)们常被忽视,或者说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这往往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人为的不足。一是学生未与当地艺人直面交流,操作或制作流程容易出现偏差,可能导致最有审美价值的部分被异化。二是学生有条件却未能亲临资源现场去探索、实践、感受,无论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对资源的认识,都会停留在表层,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就很难向理性发展。   二、解决办法   1.对乡土教材的编写要慎重   当我们决定要编写乡土教材后,一定要注意全校上下达成共识,取得领导支持,通过研究再确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取向。确定取向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选取的乡土资源一定要有艺术的功能传承价值。所谓艺术功能传承价值,就是具有美术作品的愉悦性、美化性、感染性、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每个地方都有不少可取的乡土资源,是不是每种资源都值得我们从美术的角度去深入挖掘,去研究探索,去继承发扬呢?如我的家乡新沂,有闻名全国的“花厅文化”,有以王桂英老人为代表的记录现实生活的剪纸艺术。从社会影响看,无疑“花厅文化”当仁不让,但是如果我们从美术的功能传承角度着眼,那选择剪纸艺术明显是非常合适的。二是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如我所在的新华小学是一所城区学校,虽然本地有麦秆贴画、包米皮人物造型等传统工艺,但因我们远离农村,制作材料的采集就有一定的困难。相比较而言,剪纸材料较为易得,又可以聘请老人为校外辅导员对师生进行直接指导,因而我校选择了生活化剪纸艺术作为美术拓展资源。也就是说,我们在选择乡土资源时,一定要便于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取向确定后,就可以组织编写人员对意向资源进行研究、整理、筛选。   编写人员在资源采集时,首先应对选定的乡土资源作深入的研究,包括资源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美学价值、社会功用、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技法特点等等,都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这样在编写教材时,才能把握全局,明确在哪一课或者哪一章节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围绕这个问题来组织教材等等。#p#分页标题#e#   这样编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才能把最具代表性的资源纳入教材,才不至于使教材流于浅薄。此外,教材的设置要有系统性,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材课与课、节与节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因果关系,要有先后的服务关系,这样教材在使用中才能易于被学生接受,达到教材编写目的。   2.对乡土资源的了解要全面   在使用乡土资源或使用已形成的教材时,对于教材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教师必须首先弄懂,切不可一知半解;对教学过程中涉及制作操作的部分,要事先考虑到,课前自己先动手做一做,必须做到熟练把握。总的来说,研究教材时一定要抓紧“一纵一横”两条线。“一纵”,即要对教材的整体编写意图与每课每节的设置意图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一本真正的教材,其每课每节之间都是环环紧扣的。每课的设置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前后课之间的联系必须搞清楚,明确这一课的设置目的是什么,它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一点理解清楚后更有利于我们对教材的把握,有利于更好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牵移、补充、拓展等也都应该围绕这一点进行发散,这样课堂才不至于出现生拼乱凑的感觉“。   一横”,即对乡土资源其他相关知识的研究要全面透彻,如资源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美学价值、社会功用、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技法特点等等,甚至可以涉及与其相关的其他知识。表面上看,有些东西掌握与否似乎无关紧要,作用不大,殊不知恰恰就是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知识的支撑,我们对教材挖掘的深度才不一样,对教材的理解才更加透彻。有了这些充分的准备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时,才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真正具有引导性、指导性,才能思路清晰、胸有成竹、松弛有度、收放自如。   3.利用身边的直接有效的乡土资源   与我们身边的乡土资源相对应的人力资源和文化现场都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资源。   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对他们的采访进行直面交流,获取最翔实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展览馆、民间工艺生产厂等,给学生最直观的感性认识,使他们对乡土资源的认识带有一定的系统性。同时通过以上方式,还可以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等都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在2006年11月,徐州市美术教研员李亚柏教师就成功地执教了三节这样类型的课。   当时是“江苏省民间艺术进课堂研讨活动”,地点在徐州。课例由徐州市组织,一节是剪纸课,一节是面人制作课,还有一节是“我与汉画像石”课。   李亚柏老师把民间剪纸艺术家王桂英老人师徒二人和丰县面人制作世家的一位师傅都请到了现场。课堂上,执教教师只是一个把握课堂预设流程的主持人,甚至自己都没动一次手,至多是提醒一下学生某些注意事项。技法的演示与传授、对学生作品的评析等,都由几位艺术家亲自进行;“我与汉画像石”一课的课堂直接设在了徐州市汉画像石博物馆。这几节课空前成功,学生面对的是家乡的名人和代表着两汉文化的艺术圣地,钦佩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与名家面对面可谓亲传弟子,教师幽默诙谐的主持语言可谓轻松活跃。这几节课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教师的一致好评。   以上是笔者在使用乡土资源以及平时外出听课学习时的一点感触、一些看法或建议,也许不成熟,整理出来希望能在与同行的交流中获取一些新的感悟。

美术教育思想范文7

当前高校美术类学生兼具艺术生和“90后”大学生双重特点,通过对“90后”美术类学生的研究分析,不难发现其群体特征:其一,高校美术类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但是组织纪律性不强,政治觉悟有待提高。高校美术类学生大多从小接触艺术,相对于非艺术类学生,美术类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更具有创新精神。但是美术类学生具有自身特点,在追求个性的同时不愿受管束,处事方式比较感性化,尤其是在参加大型集体活动时,美术类学生往往表现为组织纪律性偏差,集体意识比较淡泊。另外,美术类学生长期接受专业化的教育,忽视政治理论学习,对国家时事政治类事件的关注度不够,政治敏感性不高,政治素质尚需提升。其二,高校美术类学生敢于面对社会竞争,自我表现欲强,但是缺乏公平竞争意识,抗挫折能力不佳。高校美术类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较强,敢于在人前表现自己,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部分美术类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并不单纯,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其在面对竞争时不能公平、公正的对待,表现出急于求成的心态。在面对失败的时候,不能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美术类学生适当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以及内在抗挫能力不强。其三,高校美术类学生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基础扎实,但是从思想上疏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文化基础较为薄弱。高校美术类学生普遍缺乏扩展知识层面的意识,认为在大学期间只要学好专业就会找到好工作。因此美术类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精力都投身到自身的专业学习和实践中,忽视了思想政治、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思想方面的不重视,导致美术类学生基础课上出勤率较低,即使迫于任课教师点名的压力,学生在课堂上也不能集中注意力,课堂纪律比较松散,基础课程挂科率较高。高校美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有待加强。

二、对高校美术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难度大、成效不佳。究其原因,主要与高校教育管理方式、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以及美术类学生自身政治素养有关。一是,高校对美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方式比较单一,实效性不佳。高校美术类学生与非艺术类学生相比,具有其特殊性,这就需要高校根据美术类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当的理论,具体相应的方法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目前高校在对美术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除了采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外,并没有“以生为本”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美术类学生专业特点相结合,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具针对性。另外,高校对美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过于简单,通常是采用开大会、听讲座等形式对美术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未结合美术类学生的特点从根本上解决其思想及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远未达到预期目标。二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管理机制趋于完善。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由于辅导员自身学历、专业、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辅导员队伍建设还未达到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另外辅导员人数的配备也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以四川省一所省属高校艺术学院为例,全院专职辅导员5名,所管理的学生人数接近3000人,按照教育部提出的高校辅导员1:200的配备要求,该学院缺编10名辅导员。这就导致辅导员每天都要将大量的精力投身于表面事务性的工作中,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状况、生活情况以及学习情况无法深入了解与指导,对学生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三是,高校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意识薄弱,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展现出多元化的价值观。高校美术类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热情,不会主动关心时事,对时政类新闻不感兴趣。美术类学生思想意识比较狭隘,认为在大学期间时政与己无关,最重要的是学好专业。因此导致美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不高,不会从大局考虑问题,坚持个人利益至上,集体主义荣辱观较为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忽略了自身政治素养的提升,因而造成其价值取向出现偏颇,自身价值观有待修正。

三、改进高校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作为高校美术类学生辅导员,本人从自身角度提出了一些加强和改善高校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方法和思路,目的是为了促使高校美术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高校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一是不断改进学校制度,加强学校对美术类学生的管理,促进高校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开展。高校是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加强学校对美术类学生的管理,制定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不仅能够增强美术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还能够促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学校应规范美术类学生的奖学金评定制度,从多方面考察美术类学生的综合表现。除了学习成绩以外,还应将参加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专业讲座的情况以及学生在公寓的表现情况等统统纳入到奖学金的综合评定中,综合打分,督促美术类学生更好的完善自我。其次,加强美术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强调集体成绩,充分增强美术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美术类学生中树立集体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个人是集体的一份子,只有优秀的集体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个人。通过集体主义教育,严格管理美术类学生的行为,在班集体中树立正气。最后,高校在美术类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应重视专业教师的作用。从传统观念而言,高校美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应是辅导员的工作,进而忽略了专业教师的作用。实际上,高校美术类学生对专业素质过硬、政治素养较高的专业教师,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希望今后能够成为一名和专业教师一样受人尊敬的人,因此美术类学生对专业教师的教诲更容易听从。学校应加强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把控,督促专业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提升思想政治修养,对学生做好言传身教,为国家培养思想道德素养高、综合素质强的艺术工作者。二是着力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改进辅导员管理机制,增强辅导员对工作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高校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鼓励辅导员提高学历层次,丰富辅导员的知识底蕴,提升辅导员工作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价值,增强辅导员的敬业精神。面对高校美术类学生,辅导员应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人性化、科学化的开展美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转变管理理念,找到教育与管理之间的平衡点,积极引导美术类学生对自身的管理,做到感性与理性并存,指导和引导相结合。另外,辅导员要努力提升自身艺术素养,了解美术类学生所学专业,经常性的请教专业教师,明确专业定位及专业需求,做好高校美术类学生职业规划以及就业指导工作,保证美术类学生“联合培养”机制的顺利推行。最后,采用热点讨论法,经常性的以班级为主,探讨社会热点问题,打消学生的极端情绪,促使学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处于多元化意识形态时期,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介质伴随着人们的生活。高校美术类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中娱乐问题、生活问题的关注度较高。由于高校美术类学生自身政治修养不高,极易受到社会不实言论和别有用心者的蛊惑,动摇自身的政治信仰,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针对这一现状,高校辅导员应采取科学的指导方式,经常性的与美术类学生就近期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纠正学生的偏激片面观点,消除学生的政治迷惑性,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

四、总结

美术教育思想范文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随之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多媒体技术是受广大师生青睐的一种教学方式,声像俱佳、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授课的作用,对于教学内容比较枯燥的政治理论课程来说是一种新的生机,多媒体授课的应用目前已经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

现代思想政治;多媒体技术;教育教学应用

引言:

多媒体技术是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更容易让人接受的形式存在的一种载体。本篇论文主要是论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课中存在的实效性,并根据目前的课程安排,发现当前课程中应该注意的现实问题。

1.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1.1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的简称在计算机的综合运用过程中包括处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功能。他是一种更容易被人接受的传播信息和处理文字的载体。

1.2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点包括三个方面,一、多媒体技术具有多样性,也就是指信息媒体的多维化。二、其次多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在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可以实时的进行信息的交换。三、多媒体技术具有集成性的特点,多媒体技术能够集成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资料,然后综合的进行并表现出来。

1.3多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相结合

(1)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兴趣思想政治是一门具有趣味性的,求真务实的、求新求活的探索性的学科。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课堂中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传统的政治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学生通常处于被动的位置,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授课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中,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要培养好学生的良好优良品质的话,就要好好学习思想政治课程,这样可以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等等。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必须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价值观的提升需要自己发挥合理的创造性思维。传统的思想政治授课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仅为书本,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传统的教学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但是多媒体教学完美解决了这一点,可以有效的实现思想政治教学信息的有效操作。(3)多媒体技术适应新课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活学活用,注重培养对于生活的感悟,新课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多媒体技术与思想教学相结合的必然性和意义

2.1多媒体技术与思想教学相结合的必然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学习方式所发生的变化,使我们不得不感叹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给人带来的变化太大。现代教学的需要和趋势就是讲教学应用到多媒体的技术上,特别是在思想政治的教学当中,想要把思想政治教学的改革更加顺畅的话,利用多媒体教学则有非常大的优势。

2.2意义(1)浓缩教材精华,扩大教学容量

首先从历史的各个朝代延伸到全球。要把历史知识里面各个部分的内容贯穿进来,其实信息量非常的大,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综合性首先要强,知识面也要广一些。不过多媒体课件就可以把很多的内容给融合起来,这样可以更好地扩大教学的容量。(2)化繁为简,加强教学直观性要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把比较抽象难理解的东西具象化,让学生能够很清楚的明白是什么意思,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重点深入的解剖,以及人物基本事实、趣闻和例证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学生可以在整个多媒体的教学当中感觉到深刻的刺激性,使他们更能够深刻的理解知识理念,而且是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里面掌握抽象的内容。

3.多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3.1、需要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多媒体教学要求很严格,首先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较为先进的教育思想,要熟练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并且要敢于创新探索。

3.2、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

多媒体的教材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驾驭能力,要将教材的内容灵活的掌握,明确教学目标,缕清教学的思路,这样才能够把多媒体课件设计明确,为上好信息技术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4.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现实问题

4.1、是否为学生留足思维空间和思考时间

如果把所有的语言文字以及抽象思维都用多媒体技术体现出来的话,那么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都会被削弱甚至扼杀。教师在准备多媒体课件的时候需要注意:课件一定要要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

4.2、教育的主体性

要以学习为中心,而且课件一定要简洁,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要明确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

4.3、教学现场的真实性

目前多媒体教学被推广的越来越被人熟知,黑板终将会让屏幕取代,所有的功能都能够在屏幕上实现出来,但是一些演算的做法会缺失。黑板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黑板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流知识、经验和体会一个不可缺少的地方。

总结:

其实教学资源分为好多种,多媒体信息技术只是其中之一,不过却极其重要。它不仅仅可以实现学生在课堂上听课时候的积极性的提升,让学生能接触到最新的信息资源。让多媒体更好的应用在思想政治课上,一定要全面的了解并熟练掌控多媒体,这样才能够让它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最后能够正确的树立学生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优秀合格的人才输送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去。

作者:范全欢 李盼盼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