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管理范例

公共经济管理

公共经济管理范文1

近年来,科学和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快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经济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部分西方国家在积极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种不和谐的社会状态以及不科学的经济发展形势,这种情况是不利于各国经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并实现科学的经济发展,西方国家开始进行公共经济管理的创新。

关键词:

西方公共治理;公共经济管理;创新

近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公共经济危机现象越来越严重,典型的西方国家有英、美等国。正因为如此,英、美等国不得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公共治理。在长期的实践当中,公共经济管理创新作为一项全新的公共治理理念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西方公共治理与公共经济管理新创新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共经济管理创新的根源

公共治理指的是,政府运行过程中必须持有高度的创新精神,在构建全新的制度基础上,促使社会、人和政府之间形成更加和谐的关系,并充分运用私人和公共部门,在二者有效配合的基础上,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并逐渐构建公共经济管理新机制和公共经济范围,促使科学的发展在公共经济以及私人经济中得以形成,更能够在这一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将“人本主义”进行充分的体现。公共治理产生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运行过程中,越来越发现传统的体制效率过低,较大的严厉产生于公共经济当中等,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公共治理力度。公共治理实施的主要原因:首先,非科学发展产生于公共经济以及私人经济二者之间。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萎靡以及石油危机不断产生于西方国家当中,国家发展中面对的资金赤字现象严重,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政治以及社会问题;其次,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促使政府各项信息更容易被公民所了解,他们在面对公共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参与程度提升,有助于政府组建向透明、灵活以及高效的方向发展;最后,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政府在运行过程中,必须能够高效的处理各种国际环境问题,促使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为自身综合国力的提升奠定来哪个好的基础,并促使国内运行中逐渐形成一个稳定而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公共经济管理实现创新的基础

新时期,公共经济管理实现创新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公司化”的公共部门管理。它指的是有效分解集权官僚组织,应用多个独立机构以及小型部门共同组成原有的集权组织,并应用公司化的治理方案对其职能以及权力等进行治理和配置,这种形势下,公共部门运行过程中以“分级”的方式展开公共经济管理工作中,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各家便捷、资源调配更加合理等。在对这些小型的公共部门服务以及提供的产品进行检验的过程中,可以将效能、效率以及经济三个指标作为重要的依据。这一过程中,政府对市场经济的掌握空能下降,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合作为主,公共部门运行过程中,需要承担的责任是在绩效责任机制下建立起来的。在进行公共经济管理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市场竞争法则以及商业利益原则。政府职能的优化。在实施“公司化”的过程中,政府日常运行过程中不再受各种社会事务的束缚,而其主要的工作是监督各个部门的运行,并制定和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提升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在对政府职能进行优化调整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政府的相关职能同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经济的科学发展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拥有以下职能:对公共的服务以及物品进行提供;在开展经济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将公共经济管理作为重要的措施;对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合理竞争进行保护,并对团体冲突等进行解决和协调;在促进经济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应加大环境和生态保护力度等。“公司化”的政府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各个部门运行中处理经济事物的效率提升,在绩效责任制下,各个部门的责任感增强,创新精神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

三、公共经济管理创新的核心

在公共治理内部,市场化的公共物品指的是政府在履行社会责任以及加快公共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私人部门进行利用。这一过程中,最长应用的手段就是市场化的公共经济及管理,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西方国家发展中所持有的公共价值观。他们认为同政府相比,私人企业运行过程中,能够更加高效的完成各项工作并履行各项责任。基金管理创新。这是公共经济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有资产的运营是这一管理所针对的事项。实际的方法为全面估计国有资产价格,并将其作为初始运营资金较高基金运营部门工作,该部门运行中需要保证这一基金逐渐得以增值或保值。这一过程中,自负盈亏是基金部门最主要的特点,而所创造的收入,或继续充当基金进行应用,或转换成公共经济收入开始使用,其运行中的创新,可以将更大的竞争压力施加给国有资本部门,为其发展增添活力。“政府公司”管理创新。在日常运行过程中,作为公营部门负责社会公益服务责任工作的部门就是政府公司。市场化背景下,这些部门运行过程中,需要同私人企业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并同样需要面对优胜劣汰的危机感,从而极大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发展潜力,对于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合同”管理的创新。管理创新在市场化当中,最主要的体现就是政府合同外包,这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对“合同”制进行利用,以“外包”的方式将相关公共物品转交给私人部门或者区域政府,促使其履行相关责任和服务。政府采购市场化管理创新。在市场化创新当中,政府采购被视为拥有最好的发展前景,这一创新中最主要的措施包括“专业化”的政府采购,典型的代表有“国防采购大学”,这是由美国成立的;还有信息技术的采购等,这一措施能够对采购的程序进行简化,并将采购的时间进行缩短。

四、公共经济管理的创新目标

近年来,西方国家积极实施了公共经济管理创新,这一措施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科学发展。“市场化”的公共物品以及“公司化”的政府是实现西方公共治理的核心以及基础,二者共同努力的过程中,能够为公共经济管理创新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将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经济的科学发展作为公共经济管理创新的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首先,人本主义目标。公共治理主义指出,新时期在积极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将传统的只注重对人的“治理”的关注,而忽视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治理活动中,通常情况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会剥夺人类参与社会的要求并禁锢人的自然欲望。新时期,必须将这一思想进行摒弃,并从尊重人的角度出发,给予其自主化以及能动化的机会,促使公共治理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这也作为最高目标体现在公共经济管理创新当中。其次,公共价值目标的实现。在传统的社会治理当中,注重对人类思想道德以及社会风气的治理,而现代公共治理主义同这一传统理念相反,强调公共价值观在人与社会的发展中应受到尊重。促使社会道德不断得到超越是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经济科学发展的最高境界,在对公共价值观念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应建立在理性道德的基础之上。再次,法制化目标的实现。在传统的理念下,政治控制是稳定社会秩序的关键,因此政府运行中,将制度以及宗法的建设视为工作重心。而针对现代社会来讲,精细化成为社会分工最主要的特点,这一特点下,人的行为必须拥有明确的规范,在促使自身权利得以实现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稳定的法律环境。因此,现阶段,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实现经济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至关重要。

五、结语

公共经济管理范文2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注重国家制度建设充分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公共经济管理公共性的发挥问题上,基于民主关注度的问题存在偏失。在一定意义上对定的民主参与制度,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旧执行政府职能的专治政策。忽视人民民主监督管理作用的发挥,经济管理的公共性不具存在价值。民主制度建设的相对不完善,导致相关民主监理综测得不到有效的落实。经济管理体制的公共性是民主参与形式的直接体现,这个方面的漏洞导致实施工作存在理念上的偏失。

二、公共经济管理公共性的矫正策略探究

1.完善政府职能的主体作用下的工作开展

针对上述偏失现象的分析,积极制定相关的矫正措施迫在眉睫。首先,我国政府要加强对公共经济管理公共性的作用意义认知,树立正确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态度。坚持注重效率和过程的和谐统一。促进公共经济管理过程的严谨性,完善民主监督管理机制。坚决杜绝以注重工作效率的主体功能的实现,从而忽视核心价值观的现象发生。再者,确定经济管理制度下的服务对象定位,实现管理工作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充分的为公共群体意识着想,才是有效实现公共性能发挥的有力实现途径。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要加大力度进行工作人员内部队伍建设,严格要求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从根源上保障公共经济管理制度的的有效实施。在必要条件下,对工作人员进行责任分工,制定相关的工作管理政策和工作原则上的书面规定制度,运用不可变动的管理形式,约束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

2.注重民主参与意识的实践作用,完善评价监管机制

公共性质是公共管理制度工作开展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有力实现途径。建立健全的民主监督管理机制极具必要性,它可以有效的提高公共经济的运营功能。建立完善的公共经济管理评价机制,构建民众意见反馈工作机制,完善民众的参与性能。人民群众通过运用适当的监督管理模式对公共经济管理进行公开、合理性的监督评价,对工作过程和经济运行情况做严格的考核评估。公共经济管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促使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信息有效反馈。根据返回的信息材料,及时制定相关的矫正措施完善工作模式。强化公共性意识,倡导人民参与公共经济管理的平等性,通过自身的功能作用有效实现公共性价值观。

三、结语

公共经济管理范文3

关键词:公共经济管理;理论;问题探讨

经济是一个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支持力量,因此公共经济管理是国家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项目,是对国家经济进行现代化管理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如果公共经济管理工作做不到位,那么势必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国家整体的发展进程。但是目前我国对于公共经济管理的研究与应用还处于刚开始的阶段,因此其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还需要相关人员继续加大对此方面的研究力度。所以对公共经济管理理论中的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十分必要。

1公共经济管理的内涵

所谓的公共经济管理就是指利用国家公共经济的主体对国家范围内的所有公共经济活动进行管理,从而使得国家的公共经济得以健康良好的发展。但是公共经济管理是现代社会才具有的先进经济管理方式与理念,目前还没有完全的走向成熟,因此不同的人对公共经济管理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所以公共经济管理的内涵在不同人看来其表达也有所区别。例如美国某著名的经济学家就认为对公共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开展:第一,与公共经济管理相关的部门在开展此项工作时所进行的活动以及所使用的方法。第二,对公共经济活动所能导致的其他可能的成果进行预测。第三,对公共经济管理工作政策的选择进行科学的评价。第四,对开展公共经济管理时的相关政治程序进行合理的解释。而我国的经济学家亦对公共经济管理工作有着独特的见解,有国内经济学家认为国家的公共部门应该和公共经济管理工作之间有着以下几种关系:第一,国家的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之间应该具有定的关系。第二,公共部门在开展具体公共活动的过程中要包含着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相关要素。第三,国家的公共部门要对其国家的市场经济开展必要的管理工作。其实对于公共经济管理本身,无论是国外的经济学家还是我国经济学家,他们的观点都是非常有道理的,所以谈不上对与错,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是,要想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真正的具有成效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政策作为支持,同时,这也是使国家经济能够稳定增长的强有力保障。

2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具体功能

作为一种现代化、系统化的先进经济管理方式,公共经济管理工作所具有的功能有很多,具体来说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该工作是使国家公共经济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通过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使民间经济主体的公共利益以及公共需求得到双方面的满足,进而使得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得以实现,使人民群众所享受到社会福利有所增加。第二,此项工作是现代社会中各个经济生产力的共同要素,因此公共经济管理工作对各个经济的生产力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并且此工作还能够将生产力中的不同生产要素有效的联合起来,形成与生产力相互匹配的标准。第三,通过公共经济管理工作,国家的有关部门能够将公共经济之间的各种关系处理的更好,更加的正确,从而使得各个公共经济主体之间更加的和谐,更加的融洽,进而使的国家的公共经济环境更加稳定,令公共经济得以健康、快速、平稳的发展。第四,此项工作能够将经济系统的各个子系统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完成的整体,并且公共经济管理还可以使整个经济体制变得更加的健全,充分发挥出经济系统所具有的效用。

3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

在公共经济管理理论体系中,此项工作主要具有以下几项基本原则:(1)以民为本原则。公共经济管理工作必须站在人民的角度,坚持以民为本原则,切实的为人民服务。(2)公共原则。此项工作不得插手非公共经济组织内部的管理和运行。(3)以民为主原则。要意识到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主人,所以该工作的全部过程必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4)依法治理原则。在开展公共经济管理工作时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5)公平公正原则。在此项工作地进行过程中,有关部门必须整个公共经济管理活动公平、公正、公开。(6)科学合理原则。该原则主要体现在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7)系统性原则。公共经济管理工作要求按照公共经济系统内各分支之间的内在联系特点对其进行整合,使其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整体,以达到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的目的。(8)团结协作原则。公共经济管理的内部之间要团结协作,和谐共处,确保整个机构高效运转,这样才能确保公共经济管理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4公共经济管理理论的独立化任务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社会结构逐渐以复杂化的状态继续发展,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逐渐增强,且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不断苏醒,对社会经济之间的公平分配、公正态度管理难度日益增加。在这些要素共同作用的基础之上,公共经济活动部门的工作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超过传统经济活动,也将公共经济活动和管理工作重要性重新体现出来。为了面对这一发展过程中的挑战,相关部门和有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充分利用科学哲理和研究成果,吸收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和治理经验,结合完整的系统理论和独立的公共经济管理理论,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化需求。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做好公共经济管理工作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是我国现代化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所以相关的经济学者必须要加大对公共经济管理理论的理论研究,使其变得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科学合理,这样才能对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实践提供强大的支持与指导,从而提升我国公共经济管理的水平,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齐守印,胡德仁.关于公共经济管理理论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索[J].当代经济管理,2018.

[2]刘玉华.公共经济管理理论中的问题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8,No.501(16):38.

公共经济管理范文4

[关键词]公共经济管理理论;原则;特点

0引言

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公共经济管理为国家的平稳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力量。但是,由于我国公共经济领域的发展仍然处于未成熟期。因此,面对目前我国公共经济管理理论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必须采取合适的措施对其进行解决。本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公共经济管理理论的相关内容,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处理,希望能够以此来加快我国公共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

1公共经济管理的相关内容

1.1内涵

谈到公共经济管理,其实就是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经济活动开展的特殊管理工作。但是从目前我国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状况来看,其内涵与实际执行力之间具有较大的区别。其实早在很多年以前,就有美国学者针对公共经济管理问题进行了细致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有关公共经济管理的不同含义。同时,根据外国学者的研究基础,我国经济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区分和界定了公共经济管理,最终将公共经济管理工作划分为计划、引导、控制和监督等多项不同的工作内容。但是,我国还存在部分学者在对公共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划分时,采取完全不同的界定方式。他们认为,在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下,绝大多数非营利的经济组织,都会选择通过利用自身能力对经济活动进行干涉。而对此,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主要是为了使各项资源得到更加有效地利用,并实现人力和资源的有机结合,最终提高工作的整体实施效率。根据上文的介绍不难看出,众多学者针对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具体含义,存在着思想分歧。但总的来说,公共经济管理工作都是在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对社会上的各类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管理,以此来实现资源最优化的目标,并最终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其实,从目前我国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状况来看,主要可以划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不同的模式。动态管理主要包括公共物品的交换、分配等内容,而静态管理则涉及政策、方针和人力等方面内容。但无论哪一种管理模式,最终都是通过各方之间的协调,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

1.2要素

1.2.1主体与客体

在开展公共经济管理工作时,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各项管理工作的效率,一般都会将工作内容分为主体和客体两部分。目前,我国公共经济管理的主体包括国家机关、公营企业以及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等。这些主体主要负责管理过程中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等权利。而公共经济管理的客体部分,一般都是各类管理活动的实施对象,主要包括公共物品、生产力等。从更深层次来看,客体也可以说是各类生产要素。因此,在对客体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确保物品之间的公平分配与交换,以此实现主体、客体之间的协调发展。

1.2.2目标和手段

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施,目的就是确保社会正常运行,并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利益的前提下,使公共物品的分配实现最优化。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必要的管理手段,以此实现对社会各项管理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加快目标的实现速度。

1.2.3原则和途径

想要确保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就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管理手段。但实际上,经济管理原则又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管理途径的正常开展。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协调好原则和途径之间的关系,确保在不违背管理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地对管理途径进行引导,以此来提高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和质量。

1.3功能

1.3.1促使公共经济目标实现

如何判定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主要还是从公共经济目标的实现程度来确定。一般来说,相关部门开展各项公共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造福人民,并尽可能地为人民谋福利。但是,相关部门在实施各项工作计划时,必须明确经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并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最终加快公共经济目标实现。

1.3.2有效地调动公共经济生产力

开展公共经济管理工作,能够进一步优化生产资料、劳动力和技术等各方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与自身岗位之间的匹配度,进而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最终提高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在整个劳动生产过程中,经济管理主要起到黏合的作用,能够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配比得到优化,进而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

1.3.3促使公共经济生产关系正确处理

公共经济生产关系的处理,关系到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因此,在开展各项管理工作时,必须以各类生产关系作为工作的基础,并在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帮助下,进一步协调生产关系的有序性,最终加快管理目标实现。

2公共经济管理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原则

2.1主要特点

2.1.1管理主体的二元性

其实,针对目前我国现存的民间经济组织而言,既存在一元的管理主体,又存在二元的管理主体。对于那些只有一元管理主体的企业而言,又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经营权和所有权一体的企业。也就是说,企业的决策者既是经营者,又是所有者,也就是所谓的经营管理者。第二,租赁性质的企业。这类企业的经营者虽然并不具备企业任何资产的所有权,但是经营者却拥有合同日期范围之内的所有管理权限。而针对二元管理主体的企业而言,主要又分为承包经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这两种企业的经营者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分离,虽然仍然对一些企业内部的重大事务具有决策权,但是有关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或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权,却掌握在企业所有者的手中。而与以往的民间经济组织不同,公共经济管理的主体必须是二元化的。也就是说,人民群众是公共经济的主体,而各类公共机构则作为委托方,处于管理主体的地位。他们二者皆属于管理主体,只是在不同类别的责任权上产生了一定的责任差别。当然,公共经济管理主体的二元化性质,也体现在人民可以在各类参与式管理模式和监督渠道的帮助下,直接反映他们对公共经济工作的意见和看法。从这一点上来看,其与股份制公司的管理模式存在共同之处。

2.1.2管理对象的公共性

根据公共经济的基本特性规定,对于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公共商品而言,他们大多数都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因此,可以利用他们来解决民间经济组织之间有关公共性问题等方面的矛盾。也就是说,公共经济管理的这一特性,与其他任何一个民间经济组织的管理模式都不相同。

2.1.3管理系统的庞大性

我国人口基数十分庞大,所以无论对我国哪个地区而言,他们的人口数量都极为可观。因此,对于社会公共机构或一些非营利性质的公益性组织而言,他们都会具有复杂性和庞大性的特点。而对任何一个民间经济组织而言,则无法拥有这样的特点。

2.1.4管理内容的复杂性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公共经济管理组织都需要面对数量庞大的成员。同时,还必须协调每位社会成员之间的个人利益和发展需求。由于民间经济组织的数量极为庞大,所以为了协调各方的关系,并为其营造一个和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就必须提高公共经济管理组织的有效性。从这些方面不难看出,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难度,是任何一个民间经济组织都无法与之媲美的。

2.2基本原则

2.2.1民本性原则

从任何一个角度而言,公共经济管理组织的开展,都是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开展各项管理工作时,都必须将人民群众作为每一项工作的基础。针对这一点,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就有学者对此做出了详细论述和介绍。除此之外,我国执政党一直以来奉行的根本宗旨,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在开展各项经济管理工作时,也必须将党的根本宗旨作为管理工作的根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公共经济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并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大的利益。

2.2.2公共性原则

在公共经济管理体系的所有特点中,公共性原则是其根本属性。因此,在开展各项经济管理工作时,也必须坚持公共性的基本原则。对此,首先要在符合相关原则的基础上,满足民间经济组织的各项公共性要求,并致力于解决民间经济组织之间的所有经济矛盾,绝对不能将个人或家庭等因素卷入组织内部的纷争中。同时,在开展管理工作时,要确保符合法律和制度的相关规定。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为民间组织经营者灌输正确的经济发展思想,并对其进行积极引导。而对于那些违反经济发展原则和社会契约的行为,就需要在法律的帮助下,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进行打击和管理。

2.2.3法制性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公共经济管理是由社会契约产生的,而社会契约的现代表现形式,就是国家宪法和各项法律条例。从这里不难看出,公共经济管理与国家法律之间具有隶属关系。也就是说,公共经济管理机构所具有的各项权利,都是国家宪法和各项法律条例所赋予的。而公共经济管理机构作为宪法的委托者,必须遵循严格执法的基本原则,对任何违反法律的经济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总而言之,公共机构必须按照宪法和法律条例的相关规定,对各民间经济组织的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管理。也只有将社会上的各类违法经济活动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约束,才能够确保国家经济环境的安全性与和平性。同时,这也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一项有效措施。

3结语

公共经济管理是我国现代化治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理论支撑,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公正、和平的环境,并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通过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还可以帮助更多企业领导人理解现代化经济活动的真正含义,最终加快我国现代化经济发展体系的最终确立。

主要参考文献

公共经济管理范文5

1.1法律手段

目前,高速公路执法效率低下、主体繁多,应进一步明确交通部门以及公安部门的职责分工,对高速公路管理模式进行统一,真正做到高效、统一、精简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实际工作中,应进行综合执法、统一调度,整合管理资源,运用各种力量,培养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为了维护高速公路安全,提高路政执法效率,减少交通事故,还须有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先进的管理设施。

1.2经济与行政手段

依据高速公路自然垄断的条件以及现在所面临的需求特点,目前由少数企业垄断经营相对更有效果。一般情况,从经济角度看,在此时引入竞争并不合理。在这种条件下,需由政府出面,对市场进行干预,让企业独家垄断,赋予企业特定的垄断经营权。可是,这样可能会出现消费者利益受损、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现象。因此,由于高速公路的自然垄断,在社会福利与企业利益之间政府经常取舍两难。面对这样选择困境,较可行的方式是允许企业垄断经营某一条高速公路,但与此同时,应对其进行有效治理,治理的方式是以特许经营为特征的微观规制。

1.3加强成本的管理及控制

在公路施工项目开工前,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出完成公路工程项目所需要的总成本,把它作为目标考核与进行计划成本控制的依据。对每一个公路项目施工,都应精心预测,避免造成失误。项目部人员应在项目开工前,选好科学的施工方案,制定该项目的成本计划,选定合理的材料供应商。公路工程项目费用计划应包括工程成本计划以及项目管理费用计划。在施工中严格审批,有效地控制支出。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要依照成本计划进行严格控制和核算,主要包括对人工费用的控制,生产资料费用的控制以及现场管理费用的控制。例如,材料费用控制应该做到:合理确定材料的数量、价格;规范工地材料领用的相关工作;至于相对紧缺的材料,为了避免占用资金,间接地扩大成本,供应时应依照随用随进、略有库存的原则。公路施工完成后,应对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对成本计划完成环节中各个部门进行有效总结,找到成本升降的主客观因素,不断积累经验,制定下一步降低成本的具体措施,寻找最佳方案。及时地检查、分析、修正、补充,从而有效地控制成本、提高效益。

2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2.1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生产社会化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必然产物,只要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不管它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不可避免地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而交通运输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组成部分。因此,交通运输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现代生产力高度社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2.2保障公众出行利益的需要

在高速公路管理中,由于高速公路自身具有公益性、网络性、外部性等属性,政府扮演着公众出行利益的捍卫者角色。根据公共经济学的解释,社会物品总体分为四大类:纯公共产品、纯私人产品、公共资源、准公共产品,判定标准是依据消费上的竞争性以及供给上的排他性。纯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纯私人产品具有竞争性、排他性,公共资源具有非排他性、竞争性,准公共产品具有排他性、非竞争性。我国的高速公路一般都是采用全封闭的收费模式,具有排他性。同时,我国高速公路也具有非竞争性。这就说明,在“适应交通量”这一公路消费的拥挤点之下,其消费具有共享性。因为高速公路建设具有适度超前性,所以基本上高速公路所提供的通行能力在非拥挤的“适应交通量”之下。因此,高速公路是具有非竞争性与排他性的典型的准公共产品,这是高速公路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与采用哪种管理模式无关。

2.3保证国有资产安全的需要

在我国,从法理上来讲公路资产的国有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投资建设公路,依照物权法取得所有权;二是,在引进非国有的国内外投资时,在投资建设合同中保留公路资产所有权,根据债权法则取得所有权。在当前情况下,我国的公路不管其投资主体是谁、经营管理主体是谁,也不管属于何种管理形态,公路资产的所有权均属于国家所有,高速公路也不例外。因此,应对高速公路国有资产进行依法管理,保证高速公路设施安全完整,是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所拥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3小结

公共经济管理范文6

[关键词]公路运输;信息化管理;区域经济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公路运输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进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目前,由于我国资源丰富,高速公路建设里程一直位居世界第一,运营道路的规模和数量都非常庞大,公路工程的档案管理、资源管理、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程度还不高。因此,在公路运输过程中,很难保持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提供了机遇。科学合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公路运输管理过程中,可以实现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有效发展,对促进高速智能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1公路运输经济及信息化管理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公路运输经济也随之发展起来,公路运输的概念逐渐被广泛应用,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公路运输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形式。公路运输经济主要包括公路运输方式和实现货物和人员的地理转移。为了获得利益经济,运输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信息管理旨在使企业实现生产经营目标,提高物质资源的利用价值。公路运输经济中的信息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信息的传输、获取、处理等方面使用和再生信息。所谓公路运输经济信息管理,就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公路运输经济的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等,实现了公路货车与客车信息资源的集成,实现了快速、高效的管理。例如,应利用信息管理来有效地提高公路运输的经济性。客户使用信息系统确认订单并完成部署。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公民的共同努力,公路运输经济在促进我国公路运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2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2.1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程度还不够普及

公路运输经济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公路运输业的发展而出现。信息管理渗透到各个领域,是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公路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对多元化信息的保存和分析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管理模式的升级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交通运输业信息化管理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文件夹,它将与我国公路运输管理的许多环节相结合。目前,我国公路运输信息化管理的覆盖范围相对较小。信息技术在公路货运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货运信息和订单信息上,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优势。由于各领域信息化平台不完善,各方面信息共享效率不高,对公路运输财务信息和安全控制产生了影响。

2.2公路运输信息化管理的意识比较薄弱

在公路运输进程中,物流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也为该行业带来了更大的机遇。然而,实际上当前的信息化档案管理意识还不够强,主要是因为当前信息管理系统不够完善,进而影响其工作。与此同时,在小型公路运输企业上,大多是以个人利益为主,没有一定的意识进行信息化管理,无法形成健全的体系,进而影响整体监管体系,运输工作也因此受到影响。

2.3从事公路运输信息化管理的人才缺乏

公路运输业实际上都是比较密集的,其中的从业人员也比较混杂,很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文化程度也都不是很高,所以他们并没有十分全面的信息管理知识和思想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运输行业的发展。除此以外,在公路运输运营进程中,大多中小型企业运营过程中信息管理方面的人才比较稀缺,同时,相关的人才也会由于其管理模式的影响而无法进入到管理团队当中。久而久之,导致公路运输信息化受到人才匮乏的影响,进而导致信息化管理系统比较老旧。

3信息化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3.1促进了公路经济资源的优化

要想使公路经济资源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就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来实现。在进行公路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其养护单位可以利用他们的系统更好地实现丰富化和多样化,进而充分地了解当前市场中的信息资料,有利于帮助企业更好地开展策略,找到适合的措施来保护公路,进而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

3.2降低了公路经济的运营风险

在公路运输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运营风险,信息化管理能够帮助公路运营降低一些风险,公路往往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天气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需要相关部门能够更好地了解状况,对此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使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3.3提高了公路经济的服务质量

在进行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公路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沿线地区的进一步提高。在此过程中,公路经济的发展就需要相关的产业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这样才能够确保整体经济服务质量的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也会导致企业内部的竞争逐渐加大,而信息化可以帮助人们及时地了解市场的情况,进一步使用户体验更加多样化。所以说,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3.4树立良好的发展、责任、服务意识

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够只关注于眼下,而要更好地去看到经济发展而带来的方向。在此过程中,就需要人们在运输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创建新的思维,这样才能够确保信息模式的稳定。与此同时,还需要增强自己的意识,比如发展、责任和服务意识,在高速公路项目中就需要相关人员能够开放自己的思想,在注重信息化模式建立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也能够帮助决策者明确责任要求,建设更为新型的运输行业。

3.5合理规划布局经济发展重心

在公路建设上,不仅要确保公路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还要确保经济效益和公路规划的顺序,所以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人们能够充分地考虑到区域的优势,有机的结合当前区域经济和相关产业。与此同时,在经济信息化模式的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合理的规划,这样才能够确保公路建设循序渐进地进行。然而,在当前的公路建设上,其运输行业和经济体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所以导致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问题。相关部门都需要遵循公共经济信息化发展规律,更好地合理安排经济,促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4促进公路运输经济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4.1建立具有联系性的信息化管理网络平台

在公路运输产业过程中,信息化管理理念也逐渐渗透在每个环节当中。总的来说,在当前信息网络环境下,为了更好地开展整体信息工作,就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使整体的流程环节能够顺利进行。就目前的情况来讲,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网络体系,确保公路运输行业更好地运转起来。然而,由于其信息封闭性比较强,导致整体信息交流出现一定的困难,这样才能够使信息网络体系更好地发挥作用。针对当前情况,需要公路运输行业能够真正重视起来,建立更为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将信息资料实现多方面共享,使各个环节能够更好地沟通和交流,使整个公路管理体系能够更好地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4.2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上的产品种类逐渐增多,产品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运输服务质量也越来越高,使得公路运输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在进行产品管理、集成管理的同时,必须树立用户至上的理念,把用户作为工作的重点。优化客户资源,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同时还要研究分析客户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根据客户的物质和心理需求调整产品。牢牢把握客户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客户资源,增强客户关注度和满意度。

4.3建立信息化的评估管理体系

在公路运输行业中,对信息化进行评估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够针对评估结果对公路运输行业中的各项风险进行一定的预防。所以,需要建立信息化评估信息管理体系,需要相关部门能够对目前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针对当前发现的公路运输问题进行探究,结合未来的发展方向来进行预测,确保整体公路运输行业能够更好开展。除此以外,由于内部经济出现了一定的下滑问题,这就需要相关人员能够分析数据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能够直观地对当前评估结果中的漏洞进行修补,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4.4更新观念,提高公路运输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在当前的公路运输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其信息化还不够普及,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公路运输行业的决策能力和信息管理能力。所以说,需要从源头改变当前的思想观念,更加重视信息化在公路运输中的作用。首先,需要企业内部能够对公路运输系统进行完善和优化,主要从财务、人力等方面进行,进而促使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比如运输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帮助用户进行信息的查询。其次,影响公路运输行业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自然灾害、突发事故等,所以,为了更好地确保公路运输行业正常运行,就需要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完善与优化,能够实时获取信息,更好地将各个单位紧密联合起来,进而提高公路运输单位应急能力,保障行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5结论

综上所述,要想改善整体公路运输行业的经济状况,就不能长期按照原来的管理模式来进行,而应改善当前的信息化状况,使用网络化技术,进而使公路整体管理效率大大提高,使整个行业的发展空间变大,整体经济也得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湘龙.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信息化管理的作用[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8(5):88-89.

[2]陈晖.解析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J].科技经济市场,2018(2):161-162.

公共经济管理范文7

工程的经济管理工作有效进行必须有制度上的保障,现阶段,我国的各个领域上的上的管理制度都是约束与激励相结合。企业在对管理规范进行制定的过程中,涉及到物资的管理、周转的管理、财务的管理、成本的管理等等方面,同时还应该对各个部门需要承担的权责进行明确化,以此来对企业的工作进行规范,并达到管理的效果,从根本上促进企业项目经营的作用。

二、加强对成本的控制与核算

首先应该做好对工程项目的成本预算工作。为了加强对建筑项目的管理,对企业的内部承包机制进行完善,就应该做好成本的核算工作,以此来加强对企业成本的管理,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与工程规范来看,对工程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完善其自身的可操作性,做到求真务实,科学合理。其次就是做好工程的成本管理与控制。这就要求制定成本管理的计划,以此来对工程的发展进行约束,通过对成本状况的分析,可以对工程中出现的变更与成本浪费进行预测,并作好提前的管理,以此来降低不必要的浪费,具体成本控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组织上的管理措施

对施工的成本进行管理属于组织的范畴,例如在对施工成本管理机构进行落实的过程中、对施工人员与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权责明确的过程中等等,应该明确管理过程中组织措施的重要性,其实其他规范与措施实施的基础与保障。

2.技术措施在工程的全过程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例如投标阶段的技术方案设计,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方案等等,这都要求不同部门共同进行制定,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对不同的技术方案进行研究与分析,从经济上、可行性上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例如在桥梁的上部结构连续梁进行施工的过程,通常是对支架现浇法与挂篮悬浇施工法进行选择,如果是从技术的层面来进行分析,那么这两种方式均可用,但现阶段对技术方案进行分析应该从工程造价、技术以及可行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所以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这就要求对其进行完善,以此来达到建筑的要求。

3.经济方面的措施

这是现阶段工程管理的主要目的,这就要求施工人员加强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并对工程造价中存在的经济问题,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进行解决。也就是要求管理人员做好对成本的预算工作,从主动控制的角度出发,对经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最后就是工程项目的考核工作,这就要求建立相关的约束与鼓励机制,以此来对工作人员的热情进行调动,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此来使其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与效果。此外,还应该保障考核制度的贯彻落实,加大奖罚的力度,以此来强化考核工作的执行效率,完善责任制,避免出现事故无人负责的现象,有效的开展工程经济管理的工作,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正确处理成本、质量及安全之间的关系

很多管理人员在对成本、进度、安全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的时候,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存在的,其实不然。现阶段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想要做好安全与质量的工作,并不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只需要较少的安全防范措施费用,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相对较大,由此可见项目的安全管理相对来讲也是对工程造价管理进行控制的主要方式。如果工程的质量或者安全方面出现一定的问题,需要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并不利于企业的社会形象建立。此外,很多业主在工程施工的阶段不断的要求加快进程,这种方式并不能降低成本,反而会加大成本的浪费,这就要求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按照工程的特点,来对工期进行控制与管理。

四、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工程经济管理的工作需要较强的专业素养与水平,这也就对管理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要求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人员应该对技术、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完全掌握。企业还应该定期对工程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此来加强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通过社会资源对管理人员的能力进行强化。只有工程经济管理人员的水平得到企业发展的要求,才能从根本上做好企业的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的发展,为企业获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五、结语

公共经济管理范文8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安机关;社会治理

公共管理是强调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通过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充分运用政治、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多种手段,对与公共利益实现有关的社会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1]。公共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快速发展,使全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其本质是服务社会和公众。服务型政府对公共管理的核心要求,就是通过公共管理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以及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供给和最优化配置。

一、公共管理背景下的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

公共管理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在20世纪后期所提出的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倡在社会管理、民主监督、公共服务等方面有机结合。在国家治理中,开始更加强调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公众三者的协作互动,共同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作用。公安机关作为政府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双重属性,其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政府在实施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执行者,它是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在处突防暴等事件中快速反应的利剑,在全社会公共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与治理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管理侧重于控制,而治理则侧重于服务。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发展变化,代表着国家在社会治理体系上的创新。建设兼有公平与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现阶段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社会治理能力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治理能力也逐渐走向规范化和现代化。

二、公安机关社会治理过程的路径研究理论基础

(一)目标管理法引入公众评价,提升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引入目标管理法。目标管理法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强调组织中上级和下级共同制定目标,并定期检查目标进展情况,以此来进行奖惩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法最开始运用于企业,自1986年公安机关开始引入目标管理法至今,已经经历了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绩效评估三个阶段。在绩效评估阶段,第三方评价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通过第三方评估能够更加公正客观地了解社会公众安全需求的满意度,这也是我国公安机关不断进行的探索和尝试。较有影响力的中国社会调查所、北京社会经济研究所、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都曾参与过第三方调查评价。早在2003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调查中,就涉及社会治安安全感的调查,主要通过网络调查、问卷调查、公众代表座谈会等方式,其中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就是调查的重要内容,该调查对公安机关的绩效评估及反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导入公安执法,实现公安执法质量的持续改进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起源于美国,日本企业将其发扬光大。其应用于公安机关,主要来源于公共管理学和新公共服务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不仅强调产品质量,还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该理论为公安机关加强执法管理、推进执法规范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公安机关将ISO9000等质量管理体系导入公安机关组织内部,从加强执法规范化、提高社会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建立公安机关管理内部持续创新机制、全面质量管理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全面推进公安机关社会治理水平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例如,2009年8月起,四川省德阳市公安局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执法工作。自ISO9000执法信息系统建立以来,德阳市公安局执法质量考评案件优秀率、合格率分别提高了30.5%和12.6%[2]。可以看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运用到执法工作中能够提升执法规范化和保障执法质量的持续改进。

(三)社区警务理论带来了对警务改革的新探索

社区警务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警务改革的新模式,是对传统警务模式“重打击,轻防范”的质疑和反思。社区警务理论认为警察维护社会治安的重点在于预防,引导、组织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治安治理,建立和谐的警民关系,才能减少影响社会治安的诸多问题、矛盾和消极因素,为社区公众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提供高效的公共安全服务,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发达国家在社区警务方面进行过许多探索和尝试,比如英国的邻里守望制度、日本的交番与驻在所制、澳大利亚的社区反馈机制、新加坡的社区安全与治安计划等。目前,我国社区警务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社区警务室的建立,密切了警民关系,实现了群防群治,维护了社区和整个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四)治安防控主体多元论下的治理型警务改革

在公共物品中,治安服务属于准公共物品。因此,在社会治安领域可推行治安服务的市场化。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治安防控主体多元化是未来治安防控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面主体的力量共同开展治安防控。服务型公安机关的建设,需要建立多样化公民参与社会治安的途径,由国家正式授权的公安机关与多元化的警务活动主体通过协商、合作、参与来共同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安全的行为活动[3]。

三、公安机关社会治理路径探究

(一)转变理念,积极构建党政主导、公安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

服务型社会治理强调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手段复合化,从而达到治理目的的价值化,即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协作、协商互助、共享社会治理成果。作为政府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安机关,也必须树立服务的理念,加强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有效回应社会公众需求,加强回应性制度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公安机关应当明晰自身的职责定位,以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个人为管理主体,有效整合社会各项资源,发挥管理主体的积极作用,不断推动建立由党委主导、政府领导和负责,社会组织为中介、基层组织为基础、公民个人广泛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二)逐步强化多元社会、专业公安的管理职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政府独立承担社会治理任务的难度越来越大。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政府更多扮演的是“守夜人”角色,因此,需要积极推动社会管理主体向多元化转变。公安机关的基本任务是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持治安秩序。一方面,为快速响应和满足社会公众的警务需求,将被动警务工作转变为主动警务工作,公安机关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依靠社区社会化力量的参与进行警务工作。比如,北京市形成以“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丰台劝导队”等为代表的多元化社会治理主力,加强公众参与,推进警民共治,加强群防群治,有效缓解公安机关的社会治安压力。这样能够使警力下沉,大大缓解警力不足,实现警力无增长改善。另一方面,基层公安机关承担了较多非警务类警情,科学合理进行警情分流,由专业人做专业事,实现公安主体从非警务活动中的合理退出,集中精力专注于公安队伍职能的实现,从而形成专业化公安格局。

(三)以社会治安防控为核心,加强重点路径建设

建设服务型政府和现代警务制度变革的过程中,社会治理创新已经成为公安机关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的重要推动因素。公安机关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和目标应是有效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防控。第一,建立现代化立体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根据社会控制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公安机关应当以大数据为信息和研判基础,建立全领域、全时空巡逻防控的日常勤务方式,以刑侦防控为核心,形成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建立防范、打击、管理、控制、服务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警务网络体系[4]。同时,以公安机关为主,结合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人不同层次的力量,以群防群治为基础,建立“人防+物防+技防+自防”四者相结合的警民联防现代化立体治安防控网络。第二,加强社会面的控制和治理。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构建辐射全社会的信息化防控布局,还需要在社会治安管理层面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创新公安机关警务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二是做好外来流动人口的精细化管理和服务,对重点人员、高危人群排查、研判机制等的建立。三是对特殊人群,做好帮教管理与管控服务工作。四是做好突出社会治安问题的解决治理工作,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刑事案件要予以严厉打击,对新型犯罪手段要积极应对,坚决遏制恶性刑事案件的发生。第三,建立健全警务管理信息化机制。信息革命影响着政府变革,而警务变革也是因信息革命使公安机关作出的必然选择。互联网、大数据不断推动着警务模式的变革,使数字化精细管理成为现实。警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公安机关科技强警的重要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建立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的信息化综合治理模式。二是规范网络信息化管理,打造掌控社情舆论的信息化网监格局。三是创新信息化情报工作,提升情报信息的动态掌控水平。公安机关应当开发建设贴近实际的警务信息化系统,积极服务于实战需求。第四,提高应急管理快速反应能力。进入21世纪后,各种危机事件的频发,意味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时代。而既有的治理模式在社会治理方面存在着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许多问题往往以危机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公共管理的出现[1],是为了解决现有社会治理体系的治理能力不足问题。而应急管理快速反应能力,是对公安机关应急管理能力的高要求。它包括各类突发事件的监测监控,是一项关键的动态系统工程。公安机关除了需要配合各级地方政府做好应急管理处置工作外,还应该在应急预案、快速反应、善后处置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提高应急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在治安灾害事故、群体性事件、大型活动安全管理方面,一旦出现突发问题,需要快速启动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级别不同,响应机制也有所不同。

(四)多种媒体渠道塑造公安机关良好形象

新闻媒体与警务活动有密切关联。公安机关的新闻往往是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关注的焦点。同时,新闻媒体又是公安机关与社会公众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公安机关传递信息和声音最重要的平台[4]。随着微博和微信的广泛普及,微视频的“普众化”,“三微一端”成为当下政务和服务的新渠道或重心,因此,公安机关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新媒介搭建警民联系新平台。在新媒体时代,公安机关要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发挥在社会舆论宣传引导、社会监督和辅助社会管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进行宣传引导,特别是在涉警舆情方面,要凸显公安机关在社会治安综合管理、突发事件处置等方面的正面形象和力量,通过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达成良性互动,提升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五)微警务下的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创新

微警务是公安机关职能在网络空间上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公安机关或民警通过微博、微信、微视频等信息化交流和载体工具,在网络上开展的微管理、微执法、微管控、微服务等一系列警务活动。微警务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以公安机关或警察个人为主体;以公共安全领域管理为主要内容;以网络信息化交流为手段开展警务活动为主要方式。微警务是公安机关职能有效延伸,也是公众参与社会治安治理、警民共治的重要载体。微警务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美国政治学家谢里•安斯坦(SherryArnstein)提出来的公众参与阶梯理论。他认为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由低到高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于政府主导型的参与;第二阶段为公民象征性的参与;第三阶段为公民完全性的参与。结合我国国情,我国公众参与,多数时间只停留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从部分地区微警务开通和运行来看,大大提升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和主动性,给公安机关带来显著的社会治理效果。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微警务机制和体制,将虚拟社会治理和实体社会治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拓宽公安机关互联网社会治理的途径和渠道。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