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研究论文范例

贸易研究论文

贸易研究论文范文1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国际贸易;质量问题;原因分析;对策

在国内商务成本上升和国际需求不旺的双重制约下,中国外贸正遭遇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挑战,亟待转型升级。外贸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质量迫在眉睫。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国贸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独立思考品质,以及增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有关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下滑乃至沦为“鸡肋”的论调甚嚣尘上,一些失望之极的教师甚至建议取消毕业论文。本文认为,取消本科毕业论文会导致本科生失去培养自身能力的宝贵机会,恐为不妥;我们应该着眼于改进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以使其达到提升学生素质的预期目标。本文拟阐述国贸本科毕业论文常见的质量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些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提高论文质量的解决方案。

一、常见的质量问题

1.选题不当。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刘国华和张伟东,2014;田洪和陈绍友,2014)。选题直接决定了论文的价值和写作效率。选题的本质是提出有价值的、有趣的研究问题。然而,不少学生因为忽视论文选题的重要性或者是因为缺乏“问题意识”(张煜,2011)而出现盲目确定题目的现象。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选题陈旧。全球经贸环境日新月异,国内政策导向也时有调整,这为国际贸易研究提供了许多鲜活的话题。但是,一些学生对经贸实践的最新变化知之甚少,以至于他们选题时高度依赖教科书,选择了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譬如绿色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等。我们认为,除非有新的切入点、新的研究方法或者他人未能提供的富有启示意义的经验证据,这类陈旧的课题都不应作为选题对象。这是因为陈旧的话题不仅无法引起教师甚至学生本人的兴趣,而且容易使得写作陷入低水平重复、缺乏研究价值的困境之中。第二,选题过大。有些学生的选题过于宽泛,涵盖面过广。他们误认为选题越大,写作难度就越低,而且论文越有价值,殊不知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例如,有学生以“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问题研究”为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宏观政策、进入模式和风险控制等多项课题,我们是绝对不可能在一篇本科毕业论文中把这个宏大的议题讲清楚的。第三,选题过难。部分学生在选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理论功底和对研究方法掌握程度,一味地去选择吸引眼球但很难写的问题去研究。譬如,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单向升值,在这种情况下各界都非常关注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于是,一些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就专门研究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这个话题虽然有重大意义,但它显然超出了本科生的写作能力。第四,选题偏离专业领域。少数同学出于个人兴趣的考虑去研究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无直接关系的问题,从而脱离了专业培养目标。2.论证不充分。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论证的展开就是显示作者的思路有无逻辑性的过程。学生们在论证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第一,一些关键论点缺乏来自文献或数据或案例的有力支撑,表现为:论据与论点无关或相关性不强、堆砌资料、数据陈旧、论据本身不可靠。第二,违反形式逻辑,表现为分类错误、层次不清、结构紊乱等问题。3.不符合基本的学术规范。本科毕业论文虽不要求公开发表,但它作为学术成果必须满足学术规范的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在学术规范方面的常见问题包括:第一,论文写作东拼西凑,大段复制粘贴他人论文(王丽娟,2010),导致重复率过高甚至涉嫌抄袭。第二,引用不规范,突出体现为照搬他人观点而不做必要的说明。

二、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角度。学生是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当然主体(田洪和陈绍友,2014)。学生写作态度不端正、科研素养及写作能力欠缺是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欠佳的直接原因。首先,思想上不够重视。在现行体制下,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对学生就业、攻读研究生均无影响(逄玉媚,2009),甚至也不影响学生毕业。鉴于此,很多学生不愿意在本科论文的写作上投入足够的精力,敷衍和拖沓现象屡见不鲜。其次,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他们习惯了“填鸭式”教学,倾向于接受知识的灌输而缺乏探索意识。在选题过程中,有些学生确定的选题毫无新意,有些学生只是被动地等待教师提供的议题,还有些学生在几乎不经思考的情况下向教师报送若干选题让教师做“选择题”。最后,科研基本素质不过关。我国高等教育在形式上已经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柯颖,2008),这导致不少原本不符合相应升学资格的学生被高校录取,客观上降低了生源质量。不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存在欠缺,并且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计量经济学知识,这导致他们在论文写作时往往是有心无力。2.教师角度。由于本科生都是第一次写毕业论文,他们对论文写作流程、技巧及注意事项知之甚少,所以他们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故而教师构成本科毕业论文的“应然主体”(田洪和陈绍友,2014)。但是,指导教师的主体地位常常未能有效发挥,这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其一,师资匮乏(乔军和孟庆玲,2011)。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全国各高校纷纷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目前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已有600所左右。扩招导致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增加了,某些学校的教师每年人均指导学生数多达20—30人。并且,教师还承担着其他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艰巨的科研任务,这使得他们难以抽出精力对本科生进行深入、有很强针对性的指导。其二,少数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邵维加和黄建荣,2010)。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本科毕业论文对学生培养能力的重要意义(王保国,2013),不能在选题到论文答辩的各个环节中对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其三,极少数教师存在能力不足问题。有些教师学历和职称偏低且长期不从事科研工作,因此他们不仅缺乏选题的方向感,而且没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储备。在这种情况下,要学生写出高质量论文也就如天方夜谭。3.教学管理角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重要保障(王保国,2013),然而大多数学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一是对本科生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亟待完善。优秀本科论文的作者得不到充分的物质和精神激励,而论文写得不好的学生也不会受到诸如延期毕业之类的惩罚。二是针对教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教师所指导学生的论文写作质量、在指导过程中能否尽职尽责,这些因素都影响不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更不会影响到教师的物质报酬。三是部分院校过于强调过程控制。它们引入了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系统,对论文写作的每个环节都机械地设置时间节点。这种做法是基于错误的假设前提,即假定论文构思和写作可以像产品生产过程一样精确地控制时间和流程;并且这种做法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灵活安排时间的实际需要。因此,它不仅损害了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而且导致论文写作方式的僵化。

三、提高论文质量的对策

1.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本科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对本科阶段所学知识的综合性考试(刘宝欣,2007),因此我们必须从本科教育全过程来考虑,通过各个阶段课程的有机设计和科研项目的历练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首先,合理设计有关课程,并提高课程要求。我们不仅要通过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等课程的教学来增强学生的理论储备,而且要突出计量经济学理论及其配套软件的重要性。其次,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能接触到最新的理论动态和实践动态。再次,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和数据收集能力。不仅要教会学生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Ebsco等数据库来查阅理论文献,而且要传授给学生查询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以及各国各地政府统计数据的方法。最后,为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造机会。要鼓励学生自主申报创新创业类课题,支持他们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对接,为学生发表优秀成果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2.确立科学的论文质量评价标准。很多学校都采用了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教师的“三方”评价体系,但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粗略,以至于教师主要靠印象主观地给出分数。为避免这一状况,我们需要引入更加规范、可操作性强的论文评价标准。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包含一级指标,还应包含若干二级指标(时伟,2010)。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教师应具备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教师工作负荷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设置关于指导教师的甄选标准。责任心不强、科研能力薄弱的教师不应被选为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并且指导教师队伍要进行动态调整。另外,学校和院系要注重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鼓励并支持教师接受理论和方法的培训,资助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学术会议。4.强化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在激励机制方面,可行的做法包括:给优秀毕业论文的作者颁发荣誉证书,在条件相近的情况下优先授予他们“优秀毕业生”称号,并且支持优秀论文的公开发表。在约束机制方面,可考虑的做法包括:(1)质量差的论文在答辩前外审,外审不过关即取消答辩资格;(2)对于在第一轮答辩中评价差的论文,其作者要参加学院的2次答辩;(3)对于取得保研资格的同学,如其毕业论文成绩低于一定标准,则取消其保研资格。

参考文献:

[1]刘国华,张伟东.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158-160.

[2]逄玉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211-212.

[3]柯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J].学术论坛,2008,(10):203-205.

[4]刘宝欣.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若干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2):110-111.

[5]乔军,孟庆玲.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1,(9):46-47.

[6]邵维加,黄建荣.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运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4):54-60.

[7]田洪,陈绍友.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系统及提高论文质量的创新着力点探索[J].宁西社会科学,2014,(6):157-162.

[8]王保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24-129.

[9]王丽娟.高校毕业论文工作的改革探索———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6):118-122.

贸易研究论文范文2

一、论文的来源,目的,意义,国内外概况和预测

2001年11月10日深夜,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无论按什么标准来撰写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都将会被列入这一时期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中国加入世界组织必将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可以说,中国加入世贸对中国绝大部分行业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有机遇同样就会有挑战,尤其是对中国农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农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加入WTO,农业面临一个新的国际环境,新阶段新环境将把中国农业推向市场竞争的巅峰。论文百事通中国农业的市场竞争会由国内竞争转向国内国际双重竞争,农业资源也会由国内配置转向国内国际双重配置。中国入世,绿色壁垒逐步取代了关税和配额,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最大障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农业如何应对将会是一个亟待做出抉择的问题。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WTO规则和机制来保护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鉴于此,我选择了中国加入WTO后的外贸研究这个论文课题,希望通过自己论文写作的过程,来加深对WTO的了解。

二、有关论文课题调查和研究情况,预计论文达到的目的,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段提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经济、科技、社会、人口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得到各国的公认。消费观转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人们不仅要提高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生活质量,当然包括环境质量。然而,为了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往往包含贸易手段,所以环境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国际贸易。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纷纷筑起绿色壁垒。我国农业遭到了严重的打击,损失极大。如何面对绿色壁垒?怎样发展我国的农业?这是我国现在发展阶段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二篇:英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1.选题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长时期以来,人们视艾米莉•勃朗特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关于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有很多难解之谜,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因而往往是旧谜刚解,新谜又出,解谜热潮似永无休止。

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指出艾米莉•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2.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Gothictradition)。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根据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到2000年9月为止,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其中1970年以后为126部,仅90年代就达59部,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预期的结果(大纲)

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指出艾米莉•

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2.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主要有资料查找、理论探讨研究、阅读法

3.研究所需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研究所需条件:纸张、打印设备、图书馆、互联网上获取国内外文献资料;

可能存在的问题:

(1)文献不足;

(2)由于个人的观点和能力,使对研究对象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入。

三、研究进度安排、参考文献及审查意见

1.研究进度安排

(1)论文指导第一周(学期第八周):学生完成初稿。

(2)论文指导第二周(学期第九周):指导教师审阅论文初稿后发回修改。

(3)论文指导第三周(学期第十周):学生交论文第二稿。

(4)论文指导第四周(学期第十一周):指导教师审阅第二稿并发回给学生进一步修改。

(5)论文指导第五周(学期第十二周):定稿

(6)论文指导第六周(学期第十三周):交定稿的打印稿和电子文本。

(7)论文指导第六周(学期第十三周):本周星期五至论文指导第七周(学期第周)星期五,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写评语,学生做好答辩准备。

(8)论文指导第七周(学期第十四周):星期三

第三篇:英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一、选题内容与研究问题及研究的可行性

1、选题内容

要求:

(1)用三至五句话完整地陈述选题内容,包括具体的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基本观点。

(2)分别列出汉语和英语关键词(3-5个)。

2、研究问题

要求:

(1)列出文章要解答的具体问题或论题。

(2)将问题或论题按逻辑顺序排列。

3、研究的可行性

要求:

(1)阐明研究者对选题的资料积累和条件准备等。

(2)阐明研究者对选题的认识、了解程度及突破方向。

二、文献综述

要求:

(1)全面综述与研究内容有关的国内外文献,包括主要学派/研究者、代表性研究成果、代表性理论/观点、研究发展脉络。

(2)客观评价已有研究成果,具体指出已有研究的优点和缺点/不足,分析缺点/不足形成的原因。

(3)指明选题研究内容与已有研究成果之间的联系,即指明当前研究是对已有研究的扩展提升、应用推广、补充修正,还是对相同内容的换视角或换方法研究。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理论基础

要求:

(1)系统介绍与研究内容和视角有关的理论,包括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的内涵和理论的代表性概念。

(2)较详细地阐明所选理论与研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2、研究方法

要求:

(1)交待具体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等。

(2)交待所选方法的具体运用。

四、预期成果、创新之处及价值或意义

1、预期结论

要求:简要陈述研究会得出的结论或模式等具体内容。

2、创新之处

要求:具体指明论文在哪些方面有创新或与众不同,即要指明是研究内容新、研究资料新、研究视角新、研究方法新、研究的结论新或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同等。

3、价值或意义

要求:阐明成果的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即对文论、作家、作品、文学史等方面的研究有何贡献。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要求:

(1)交待研究分几个部分,即分几章展开讨论。

(2)概括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Introduction(导论)部分应包括作家、作品简介,文献述评,自己的题旨、理论基础及基本思路;主体部分不得少于三章,须对选题进行有条理的、充分的论述;Conclusion(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形而上地归纳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研究发现等。

六、论文框架

要求:用英语列出论文的详细提纲,有一级标题和二级标题(文学方向不鼓励标出三级标题),标题措词应简洁、明了,能体现自己的观点,体现思维的逻辑性和论述的连贯性。一级标题标明Chapter1、Chapter2等,二级标题依次标明1.1、1.2或2.1、2.2等,以此类推。

七、研究的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案

(1)重点、难点

要求:指明具体的研究重点和难点。

(2)解决方案

要求:

(1)分析重点、难点形成的原因。

(2)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八、研究计划和工作进度

要求:制订具体的分阶段的研究计划,并指明每阶段的工作进度,内容包括资料收集、开题、初稿、二稿、三稿和终稿等。

九、参考文献

要求:

贸易研究论文范文3

关键词:本科生;毕业论文;原因;对策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在本科教育、教学中的最后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因此,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撰写毕业论文是对本科生进行的综合性培养与锻炼,涉及专业知识、写作、思维方式等多种能力,是对学生文献检索与综述、独立工作、科研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考查,是本科生开展科研工作的初次尝试。本文分析了国际贸易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国贸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不当

选题决定了毕业论文的写作效率和价值,对论文质量发挥关键作用。但现实中,不少学生存在盲目定题现象,对毕业论文选题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国贸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存在两个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选题过大,内涵、外延太大,需论证的问题太多,对本科毕业生而言,因时间紧迫、知识面窄、篇幅有限等因素制约,选题过于宽泛会导致涵盖面过广,从而难以驾驭。二是选题偏离专业。少数同学出于个人兴趣去研究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无直接关系的问题,从而脱离了专业培养目标。

(二)论证不充分

毕业论文的论证过程展现了作者的思维逻辑性,多数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都存在论证不充分的典型缺陷,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违反形式逻辑,具体表现为结构紊乱、层次不清、分类错误等;二是论据与论点间缺乏相关性或相关性较弱,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少数采用定量研究的论证中存在数据陈旧的弊病。

二、国贸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低的原因

(一)学生角度

1.思想上缺乏重视

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下,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好坏对学生毕业、就业以及攻读研究生均无影响,因此多数本科生忽略了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思想上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不情愿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投入时间和精力,普遍存在敷衍、拖沓的现象,论文质量当然无法保证。

2.科研素养缺失

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和学术素养,科研素养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语言基本功较差,在论文中屡有错别字\句子不通顺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学生查找、理解相关文献和数据资料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不能恰当地处理原始文献和数据资料,仅会对手头资料进行简单的堆砌,不会使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对资料进行分析和再加工,提不出创新性的观点。

(二)教师角度

多数本科生都是第一次撰写科研论文,对毕业论文写作的流程、技巧等缺乏应有的认识,需要论文指导老师给予悉心指导,但现实中老师疏于指导的现象并不鲜见,因为指导老师不但要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任务,还需完成特定的科研工作量,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去悉心指导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加之多数学生在大四期间都忙于在外实习或就业,指导老师只能通过电邮等形式了解学生论文的进展,较难对论文的质量进行有效监督,亦不会对学生提出严苛的要求。

(三)教学管理角度

毕业论文启动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末,期间涵盖了若干周的毕业实习,并正值学生就业及考研,这些都对毕业论文的时间、精力投入造成了一定影响,学生无法全心全意开展毕业论文相关工作。现实中,笔者指导的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经常以实习、就业和参加各种考试多次拖延,不能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时间来交稿。由于敷衍、仓促交稿,导致论文的结构和内容经不起仔细推敲。

三、提高国贸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一)选题

毕业论文选题的首要原则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对于国贸本科生而言,应该具备应用基本专业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现实经济问题和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的能力。国贸专业本科论文应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与现实经济问题紧密联系。鉴于选题的重要性,指导老师可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研究方向等信息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介入自己的研究课题;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学科前沿、热点问题,作为专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二)注重对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和素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立足于本科教育全过程之中,可借助各阶段的课程设计、科研项目的锻炼来促进形成。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第一,合理设计课程并提高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统计学等专业理论知识,还要熟悉计量经济学软件操作。第二,开设专题科研讲座,让学生能接触到国贸理论前沿知识。第三,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数据搜集能力。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常见中文数据库,如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的检索方法,还应让学生掌握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统计数据的查询方法。第四,鼓励学生申请学院、学校甚至省级别、部级别的项目,通过撰写项目书来锻炼文献搜索与提炼、社会调研、数据分析与处理等科研能力。

(三)强化激励与约束

在毕业论文工作启动伊始,专业系有必要组织一次关于毕业论文的专题讲座,详细阐述毕业论文的性质及重要性,让学生清楚认识到毕业论文的写作目的、要求和任务。强化激励的方法有:给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的同学颁发荣誉证书,并支持优秀文章的公开发表;同等情况下,优先授予“优秀毕业论文”的同学“优秀毕业生”称号。关于约束机制,可行措施有:开题报告写得较差的同学,取消答辩资格;对在第一轮答辩之中评价较差的论文,要参加学院的二次答辩。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论文指导老师应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在工作负荷许可的情况下,设置关于论文指导教师的甄选标准。责任心缺失、科研能力较弱的老师不应担任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学校和院系要注重教师队伍科研水平的提高鼓励、支持相关教师接受科研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有条件的应资助教师多参加高水平的国贸学术会议,追踪本学科的理论前沿。

四、结语

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可实现,其中需要方方面面力量共同促进,学生的高度重视、指导老师强烈的责任心、学校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等缺一不可。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本科生论文重复率过高的不良现象,学校有必要加大相关投入的力度,购买智能化的软件以及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加强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监控。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与管理亦需要不断自我改革、完善,促进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整体提升,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戴晓芳.本科毕业论文组织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3):105-108.

[2]李海燕,俞金梅,高志红等,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141-144.

[3]王高峰,赵增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科技视界,2015(29):36-36.

[4]苑萍,张炜丽,张泽等.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0):98-99.

贸易研究论文范文4

(一)学制混淆。

近年来各本科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逐渐加强实践教学,特别是贸易经济这样的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的作用更加明显。然而现有对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集中在具体操作方面,极易走向与高职高专等水平的院校趋同的误区。全日制本科生实践应当更加强调理论结合实际,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正反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螺旋式上升,在本科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环节,试图引导学生从创新视角出发,经历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的途径,以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本科生为出发点,构建立体式、多任务的全日制本科生的实践教学体系。然而目前由于实践型教学体系的引导,很多贸经学科的实践内容与高职专业的趋同,造成了贸易经济学科定位低端,社会关注程度和重视程度不足的情况。

(二)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混淆。

贸易经济专业另一个问题在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界限的混淆。贸易经济学隶属于经济学学科范畴,然而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和管理学出现了同一化的趋势,经济学和管理学最大的区别在于研究的目的进而带来的研究方法的不同。经济学研究的本质是福利问题,即对研究对象对社会、消费者、生产者等利益相关方的福利影响,但是管理学是研究是什么的问题,二者的研究重心不同。经济学更注重规范性,是解释现象和预测趋势,,强调理论的逻辑严密性和本质抽象性,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培养实践型人才,构建实践型教学体系时就走向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相混淆的误区,以本科毕业论文为例,贸易经济学专业的论文用规范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和思路较少,反而使用管理学分析框架,分析怎么办、是什么的论文较多,出现了边界混淆的情况。

(三)教师队伍建设薄弱

1、科研方向不明确。

贸易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不统一,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这是大背景的问题,即学科没有系统的研究传统和思路以及方法。这就造成了学科发展前沿的模糊,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研究方向不明确,还属于“游击战”的研究模式,使得科研创新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削弱了贸易经济学科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2、实践能力缺乏。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也使得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陷入困境。由于贸易经济专业长期受重理论、轻实践的办学理念思想的影响,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近几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张和学校规格的升级,各高校纷纷吸纳了大量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师不足的现状,但这些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知识以及在企业的工作经验,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认识也不够深入,致使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四)特色性、专业性不突出。

贸易经济学科存在特色性和专业性不突出的特点,与其他应用经济类专业区别不大,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和就业方向的模糊性。特色性、专业性不突出也会阻碍科研和教学的共生共长。

二、学制视角下贸易经济学科建设改革思路

(一)学制视角下构建科学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从贸易经济本科阶段教学的特殊性出发,在界定本科阶段实践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构建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式,专业课程与实践基地的衔接上进行改进,在理论课程中更多地引进贸易经济前沿理论,同时开设更多的选修讲座课,实现贸易经济专业的特色化和专业。对我校来说,在服务北京市经济发展的大方针和导向下,针对现有的实践教学的现状,从全日制本科生实践特点的创新视角出发,构建了具备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平台的学院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通过在具体课程教学中与对口的实践单位相联系,即解决了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又避免了高职阶段仅重视低层次实践的弊端,可以使本科阶段学生真正将本门课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并再从实践中反馈意见,实现高层次的立体性实践教学。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科研方面,更加规范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研究方向,具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团队和国际合作活动,更加注重创新性和前沿性。与国际上加强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在国内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在教学方面,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建立学习型的教职工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要引导教师在贸易经济实践中发挥一定的社会作用,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中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性,实现从实践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师创新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和能力水平。

(三)课程体系改革。

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了新的阶段,贸易经济的问题也早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研究领域,不仅与其他的经济领域与相互渗透和融合,而且出现很多新的贸易形式,因此在课程体系和教材编写方面应当增设新的理论和专业课程,如消费经济学、零售业规划等学科。根据设定的专业研究方向和模块,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引导学生和学科向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还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下设的方向。

三、结论

贸易研究论文范文5

[关键词]政产学研用;国际贸易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大批研究生成为我国各行业的中坚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才资源。我国研究生教育,立足于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但是,与国际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相比,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培养经验不足,创新应用能力较弱、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010年,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制度,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等。”教育部2011年提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要求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2016年,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强调:“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由此可见,现行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朝着“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的方向深化改革。

一、当前地方院校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长期定位于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教学科研人才,而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相对较弱。2016年,全国有大约有124家高等院校招收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每年为全国培养几千名国际贸易学硕士。但总体来看,目前国际贸易学硕士培养模式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模式相对单一

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着眼于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而国际贸易学专业对硕士研究生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扎实的经济学和国际贸易方面的理论基础以及系统的外经贸专业知识,能够针对现实国际经贸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具有基本的国际交流能力,毕业后到外经贸部门、各类涉外企业从事中高层次实际对外经贸实务工作,或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有关教学和科研工作。但从课程设置来看,高校仍将大部分精力投放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难以培养出创新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所以,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清晰,在培养学术型还是应用型人才定位方面也不太明确。另外,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学生通过了入学考试后,在培养过程中,规定了课程考核、科研论文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等质量监督评价环节,但这些环节的评价制度、管理体系不太严格。在经过三年的学习、学术研究、论文答辩,一般都可以拿到学分,顺利毕业。“严进宽出”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影响并降低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通过学生情况来评价其能力和水平,忽视了硕士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需求不符的现象。

(二)师资队伍结构单一,课程体系不完善

地方院校国际贸易硕士导师队伍建设落后,导师质量参差不齐、导师结构不合理、近亲繁殖情况严重,不能满足硕士研究生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很多高校国际贸易学硕士培养方式采取的是“师徒制”模式。这种方式使硕士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个环节都有导师指导,其学习视野也受导师水平的限制。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导师大多是学术型的导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弱。课程体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载体,我国很多高校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包括国际贸易学基础的理论课程、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等课程。从课程设置来看,课程体系还不太完善,特色不突出。从课程安排来看,实践课程体系不完善,偏重于传授知识,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这导致其实践能力较差,适应社会所需的时间偏长。

(三)创新能力不足,实践机会较少

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体现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地方院校的国际贸易学科起步较晚,科研力量相对较弱,科研经费有限,限制了部分学生的研究和学习,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主要立足于导师的科研项目,导师能力差距较大,科研项目没有形成体系,难以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平台,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行程。此外,国际贸易硕士研究生培养重视理论知识,缺乏国际贸易相关的实践经验,高校与外贸企业建立的合作平台不完善,学生的实习机会有限,没有建立起共同培养机制,致使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到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四)地方院校生源紧张,质量相对较差

在逐年研究生报考数量萎缩和专硕招生数量剧增的双重形势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越来越难,研究生招生数量下滑严重,并且生源质量也难以保证。从近几年地方高校国际贸易学学术型硕士招生情况来看,推免生外流,一志愿报考人数逐年缩减,生源一半以上属于调剂录取,专业不符情况较多,生源质量不高。

二、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培养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模式的内涵

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模式是指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用人单位等人才培养主体共同参与、整合资源、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将以学术研究为主的高校环境同以创新实践为主的应用环境相融合,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联合发挥作用。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创新应用能力的“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模式如下图所示,在政府营造的大环境中,以培养国际贸易学创新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为中心目标,各主体为硕士研究生创新应用能力培养服务。参与联合培养的各方是相互联系、互惠互利的。其中政府机构处于宏观层面,为联合培养各方提供政策资金支持环境,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不同环节具体的培养活动,属于微观层面,用人单位代表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效果的检验田。首先,在联合培养模式中,政府应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政府要营造好有利于企业、高校和研究所合作的大环境,出台明确的法律政策来确保“政产学研用”各主体的合法权益、知识产权归属等重要问题,同时,政府应通过设立项目来锻炼人才,在硬件基础设施和专项研究资金提供等方面提供政策引导与支持,将政府服务和市场导向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正产学研用联合培养的保护网。第二,在产业中的企业是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企业对市场反应最灵敏,社会需求最了解,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大型跨国公司和外贸企业接纳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进行社会实习实践,吸纳研究生的创新思想和成果,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第三,高校为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传授专业前沿知识和提供必要的师资及学术环境。高校中云集了众多专家和学者,其研究成果代表了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内最前沿的新知识,在政产学研用中,高校扮演了知识与技术“加油站”的角色。第四,科研院所以项目合作、联合培养等方式为研究生提供项目研究和实践机会;研究院所具有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和便利条件,可以检验研究成果在市场中的接受程度。最后,用人单位为研究生提供工作岗位,人才创新应用能力评估反馈。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国贸研究生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所以用人单位是人才创新应用能力检验器。政府营造联合培养的政策环境和相关的经费支持;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为研究生提供岗位实习机会,同时接收科研成果应用;高校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主体提供师资与学术环境;科研院所通过项目合作提供科研环境和成果转化环境;用人单位及时反馈人才评估结果和岗位用人需求。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利用各自资源和优势,弥补了高校硬件和师资的不足,形成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的联合培养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的模式。

三、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的建议

(一)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模式

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政府应立足于创造好的合作环境,协调好各方关系,出台各项政策引导,促进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网络的形成。政府可以建立国际贸易高层次人才政产学研用联合育人中心、国贸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基地和研究生实习实践企业联盟等多方合作组织,由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人员参与,明晰政产学研用各自职责,协调各方行动。政府可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设立政产学研用合作专项资金,扶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申报的科研项目,促进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企业通过提供市场需求促使研究生科研选题瞄准产业应用;高校要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和自身优势,不断深化培养模式改革;企业和用人单位要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完善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及时向高校反馈用人需求信息,科研院所依托项目合作实现优势共享;用人单位应及时向高校反馈用人情况,以便优化培养方案等。

(二)改进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以应用创新型为主

国际贸易学是一个实践应用性强、涉及范围广的经济学专业。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学术研究素质和创新应用能力。改革的重点在于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培养目标要以培养人才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线,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科学有能力水平安排实践教学活动和进行科研项目合作,实现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的无缝衔接

(三)加强学科建设,打造多层次师资结构

高质量的生源是培养高水平研究生的基础。学生在选择报考院校时,倾向于教育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具有国际贸易学突出优势和特色的高校。地方院校对国际贸易学硕士的吸引力较弱,一志愿上线生源严重不足。为此,高校应大力推进学科建设,促进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高校应加大力度做好宣传工作。通过手机、网络以及参与研究生招生现场咨询会等宣传其国际贸易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为学生报考提供充足完善的信息。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模式应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培养和提高任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安排国际贸易学硕士授课教师和导师到企业学习考察,聘请外贸知名企业人员来校进行讲座,使教师获得实践教学方面的思考和指导。由企业推荐一些专家,聘为高校校外导师,形成“双师”制培养模式或由政产学研用各方专家组成导师组,集体指导学生,发挥不同部门导师的专业优势,强化研究生的交叉思维能力,促进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加大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地方院校应积极支持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的科研工作,利用各种资源和优势,争取层次高、水平高、含金量高的科研课题,开展创造性工作。此外,科研经费的多少也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校应加大对研究生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设立国际贸易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为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平台,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校外优质资源,通过与企业联合进行横向课题合作与科研成果转化来吸引企业资金的支持,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有力补充。同时,以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扩大研究生创新实践的参与范围,充分调动政产学研用各方资源支持创新实践活动,支持创新成果的转化,在实践中提升研究生创新应用能力。

(五)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确保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培养过程各个环节的监督与管理,使研究生始终处于规范的有效的培养氛围之中,踏实地开展学习研究活动。落实淘汰机制,从严考核。从重处理在课程考核、科研论文考核、学位论文答辩、实习实践等环节中不合格的同学。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硕士研究生予以警告,要求其限期整改,如在整改期内仍不能达标者,予以延期毕业或清退,以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爽,谭忠昕.高等农业院校国际贸易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对外经贸,2017(2):129-131.

[2]胡伟辉.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J].教育论丛,2013(3):159-160.

[3]王安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2(4):40-43.

[4]涂亚庆,毛育文,杨辉跃.“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11(26):57-60.

贸易研究论文范文6

让学生在结束相关理论课程时,立即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对于新专业,相关学校应该投入大量的新专业建设专项经费来强化校内实践环境。校内实践主要是利用IT技术,提供较真实的场景模拟,让学生通过模拟场景完成相关业务,使学生对国际商务活动产生真实感受,快速提高实践能力。相对于校外实习来说,校内实践可以由校方单方决定,而不用受制于企业。研发或购买相关模拟软件,让每个参与实验室国际商务活动模拟实践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从而共同组成了模拟贸易环境。

学生通过模拟实践中相互竞争和协作的角色扮演,模拟面对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和银行的日常工作,达到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感受到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关系,从而熟悉国际商务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模式等国际商务活动的全过程。

二、突出角色模拟和综合能力训练

国际商务活动实践是一个综合性的实践,它融合了商务礼仪、外语、国际贸易实务等各方面的知识。学生在模拟国际商务谈判前要做好充分的分组和详细分工的安排,要求其了解各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商务礼仪。各司其职,使其能够较专业地完成相应的角色任务。在角色模拟中运用国际贸易知识判断需要谈判的价格、付款等各方面情况。通过校内实践,提高学生的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

三、定期举行国际商务技能比赛激励学生

进行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技能的比武,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学专业的实践技能水平,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商务谈判教学实践中,将教学模拟和开办学生专业技能比赛相结合。每年举行一次商务谈判比赛,这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举办商务谈判比赛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重视教学实践,防止教学实践流于形式。

四、扩大社会联系,建立校企合作等校外基地

学校领导和专业负责人应该走出学校,深入企业,尽可能建设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例如,通过科研立项,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职工培育,充实企业人才队伍,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实现校企双赢。在扩大社会联系方面,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大型国际商品交易会,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外贸企业,要求企业负责人和政府相关人员为学生作专题报告等等。通过多种渠道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加强论文指导,提升毕业质量

毕业论文是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四年本科学习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是其运用在校学习的国际商务基本知识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通过毕业论文可以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主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严把开题关。安排学生从大三下学期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有可能的实习单位进行选题,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在老师的帮助下,提前撰写开题报告。

二是严把写作关。开题后,要防止学生将论文束之高阁,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定期与指导老师联系,说明写作的进度和征收指导老师意见。

三是严把答辩关。由学生自己运用口头陈述和PPT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公开报告。对答辩老师提出的论文问题,应该重写的部分就必须重写。

四是建立奖惩制度。应该建立一套国际商务专业本科论文评价体系,让论文答辩不再流于形式。对于优秀论文不仅要给予精神奖励,还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甚至鼓励学生将其公开发表。同时,对于论文写作不合格的学生必须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重写和第二次答辩,真正提高毕业质量。

六、改革实践形式,重视社会实践

一提到实践,很多人只想到与专业相关的实习或实训。其实,社会实践对提高各类专业的学生综合能力是很在帮助的。社会实践应该纳入国际商务专业本科四年教育教学方案体系,它不仅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发展智能,还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磨炼自己,真正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和适应能力。在国际商务养育方案的课程设置上,也应该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定学时的社会实践,给予学生压力。在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上,可以安排在学生的暑期。

贸易研究论文范文7

关键词:日元升值;人民币升值;比较

    人民币升值问题已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人民币升值将会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巨大影响甚至是严重后果,尤其是在世界经济还没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的背景下更是如此。有效地化解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不利影响是我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一环。由于人民币升值与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的升值有许多相似性,因此,从货币升值的初始条件、原因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入手,对日元升值与人民币升值对对外贸易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中日货币升值的背景比较

    1.日元升值的背景

    (1)日元升值的国际环境

    日元升值的国际环境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周期性经济危机,由于美元汇率高估,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严重。同时,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也不断增长,日本积累起的巨额经济财富使其成了世界级的银行家,而同时美国也失去了世界放贷者的地位,成为了日本最大的债务国,这就加剧了美日之间的摩擦。

    于是面临着经济萧条,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压力,美国国内要求日元升值的呼声日益增高。于是美国希望以美元贬值形成弱势美元来加强美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增加出口,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现状,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经济。

    (2)日元升值的国内环境

    事实上,美国利益集团要求日元升值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当时日元已经具备一定的升值基础。第一,二战结束以后,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三大储备货币,成功的实现了日元国际化。日本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展、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日元资产需求的不断上升,都在客观上形成了日元升值内在压力。第二,日元升值是金融市场开放必然结果。随着日本金融市场由封闭走向开放,日元资产的魅力展现出来,需求的增加必然带来日元的升值。第三,日本政府相信可以通过扩大内需这一变革应付升值带来的对外贸易损失。[1]

    由此来看,广场协议的出现有外来的压力的作用,同时也是日本自身的内在要求。于是在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即G5集团)财长以及中央银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一揽子协议,史称“广场协议”(Plaza Accord)。广场协议自开始实施,日元汇率开始一路上扬,日元兑美元汇率从1985年的250一路上升到1987年的123.5,两年的时间下降了近50%。

    2.人民币升值背景

    (1)人民币升值的国际环境

    人民币汇率问题不单单是经济问题,也是国际政治问题。一些西方国家频频呼吁人民币升值,背后还隐藏着其他原因。首先,中美汇率之争的根源是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转嫁经济危机,缓解其经济面临的各种问题。另外,日本就想通过人民币升值,打垮人民币对日元的挑战,确保日元的未来主导地位,同时也想借助人民币升值来恢复本国经济。除美日以外,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与美、日、欧盟等经济体的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这些经济体基于本国内经济和政治需要持续要求人民币升值,也对我国施加各种压力。

    (2)人民币升值的国内环境

    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长期外汇储备过量以及大量顺差所造成的。从1994年至今,我国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均为顺差,并在2001年到2008年期间呈高速增长状态,同时,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也进一步助长了人民币升值。另外,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出台,我国的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导致人民币需求增加,这些都对人民币升值形成了巨大压力。

    于是,我国政府在2005年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有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而形成了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我国汇率制度的变化对于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影响。

    有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中日货币升值的国际因素有几分相似:两国货币升值的国际因素主要原因都是美国巨大的贸易赤字和经济危机引起的。可见,两国货币升值的幕后主导者都是美国,从国内环境上看,外贸顺差大也是中日货币升值的共同的内在因素。影响两国货币升值的国内环境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日本金融市场开放对日元升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我国汇率制度的转变及投资环境的改善是人民币升值的重要原因。

    二、中日应对货币升值的对策和措施比较

    1.日本政府应对日元升值的对策

    (1)加速日元国际化

    日元国际化路径具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点。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八国条款国后,日本开始在对外贸易和外汇中使用日元。1980年12月,日本修订了《外汇法》,实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可兑换。1984年,日本和美国共同组建了“日元—美元委员会”,发表了《日元—美元委员会报告书》,日本大藏省也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及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的公告,成为了日元国际化真正开始的标志。此后,日本政府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扩大对外提供日元贷款、积极促进日元在国际贸易中作为结算和支付货币、吸收欧洲日元贷款和放宽发行欧洲日元债券条件等。[2]

    (2)大力发展对外投资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开始急剧增加。1984年,日元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100亿美元,在1986到1988年3年的时间里,日本对外投资总额已经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超过了战后1951—1985年35年累计对外投资总额的837亿美元,并在1989年首次成为对外投资的第一大国。从投资结构上看,日本在产业和结构上呈现了制造业、金融业、商业,“三业并举”的多方位、多层面投资的整体格局。从投资地区上看,日本对外投资主要以发达国家为主,主要是为了绕开NAFTA和EU的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主要集中在东亚等地区。#p#分页标题#e#

    (3)改善出口结构

    在高科技成为推动当今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以后,技术贸易成为高附加值的重要贸易形式。为了促进技术贸易的快速发展,日本政府大力倡导的“科技立国”政策。技术含量已经成为日本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有利武器。除了保持传统的优势产业外,日本对生物工程产业,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也进行了大力扶持,提高了日本尖端高科技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于是,日本出口的产品以其稳定的质量和节能环保、高科技等特点的竞争手段主导着国外需求市场。[3]

    (4)加强和亚洲国家的贸易往来

    新世纪初,整个世界经济都处在减缓增长的阶段,但是日本的进出口贸易盈余却在递增,这主要得益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虽然日本对美出口一直在下滑,但对亚洲国家的出口却在迅猛增加。2004年日本对亚洲各国的出口和进口贸易均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在美国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亚洲国际已经成为日本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

    2.日本企业应对日元升值的措施

    (1)增加海外投资与并购

    80年代后期,日元被迫升值使日本经济开始趋于国际化,日本海外输出的商品、资本、人员也变得更加强劲。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980年的220亿美元迅速上升到1989年的670亿美元,在1986—1991年间,海外投资总额累计超过了4 00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额跃居到世界首位。[4]日元的大幅升值促进了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于是,日本人凭借着财力的优势,在国外掀起了购买热,仅1985至1986年度,日本企业就收买了大量的外国企业,这些企业涉及制造业、金融业等众多领域。[5]

    (2)调整产业结构

    虽然,日本的海外投资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产业空洞化,但同时产业空洞化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阶段,它直接促进了本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广场协议”后,日本企业开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将众多附加值低和受日元汇率动荡影响大的纺织、轻工、普通电机等行业的生产转移到海外,留在国内的主要是研究开发型企业、尖端技术和高附加价值行业。这部分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是价格,而是技术含量和品牌。实现了国内产业逐步由厚、重、粗、大型向轻、薄、短、小型转变,产业结构也逐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3)改变企业经营模式

    日元升值在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对日本企业传统管理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一时间各企业开始对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变革。由于日元升值使日本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受到挑战,于是日本企业针对当时的状况找到了新的管理体制。主要变化有:在企业内部的决策机制上,由协调一致到权责集中;在雇佣制度上:终身雇佣模式随着经济萧条的压力被改变。[6]

    (4)非价格竞争

    非价格竞争越来越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最重要的竞争形式。在经历了两次大幅度降低产品利润以后,日本企业开始通过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质量、功能、外形等非价格竞争方式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日本企业在加强了非价格竞争以后,对产品质量、设计、形状和品种不断进行革新,更加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并在原材料、生产、流通及生产程序上进行技术革新,逐步实现了由价格竞争走向非价格竞争的方式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尹延庆.日元升值对中国的启示[D].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2]陈虹.日元国际化之路 [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05):65-71.

[3]王厚双,刘向丽.日元升值与日本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绩效分析 [J].东北亚论坛,2004(02):79-83.

[4]日元升值后引发资本输出狂潮导致泡沫经济出现[N].第一财经日报,2005-08-04.

[5]周锐.本币升值压力下国内经济的调整:日本的经验与教训[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

贸易研究论文范文8

毕业论文是对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的检验,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连接桥梁,是高校本科教育的最终环节,在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容乐观,文章揭示了论文选题及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其解决方法。

【关键词】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论文质量;写作周期

毕业论文是衡量高校本科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内容。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在校学生的必修实践课。通过这个环节的考核,可以考察学生大学四年所掌握的知识、获得的技能和能力。综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及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计算机和外语的运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对会计及财务管理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的能力等。但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低下,如何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成为亟待需解决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的现状

(一)毕业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

(1)偏离专业方向。

论文题目的选取要和专业相符,尽量从会计、审计、税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会计电算化等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中选定。但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的选题随意性较大,偏离专业方向,如类似于“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微利时代的企业定价环境分析”、“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影响分析”等题目分别属于市场营销专业、国际贸易专业等的范畴。

(2)选题范围不合理。

一些学生选题时比较盲目,加上对专业知识掌握深度不够,造成选题范围过大,如“企业战略财务管理体系构建的研究”、“财务困境和公司治理结构分析“,这些题目的研究需要综合性知识,需多样性研究方法,更适合硕士生研究范畴,以本科生所掌握的知识容量和研究方法难于完成。而且本科生毕业论文字数一般为一万字左右,显然这些题目范围过大,题目范围和所撰写论文字数不符。致使查阅资料困难,缺少研究价值,导致写作过程中断,甚至中途改换题目,挫伤学生自信心,影响最终论文完成进度。

(3)侧重理论研究。

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应用性较强,因此毕业论文选题上也应注重于实际应用,而一些理论性较强的题目尤其不适合于本科生,如“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的探讨”、“产权重组与财务管理研究”、“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研究”,这类题目偏重于理论研究,难度和工作量不适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选题偏离实际,缺少应用价值。

(4)选题方向过于集中,导致题目重复。

由于有些研究方向参考文献数量丰富,收集资料比较容易。如“中小企业融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成本管理”等方向是学生比较倾向于选择的,可能会针对不同的企业进行研究,表面上是“同人不同题”,实质上不同的题目方向相同,研究方法相差无几,以“财务报表分析”为例,尽管选取的是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但研究主体基本是选取所研究企业三至五年的报表数据,进行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单项分析,最后用杜邦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千篇一律,这样的论文选题难以做到富有新意。

(二)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语言缺乏学术性。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用语应具有学术性、逻辑性,但很多学生却喜欢用描述性语言,“语言不规范、缺少逻辑性”是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一大通病。

(2)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弱。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注重应用性,要求所撰写的论文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但许多学生对论文中所提出的问题仅能进行基本的描述,不会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对所论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升,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较差。

(3)过度引用他人资料。

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并未开设毕业论文写作相关课程,学生缺乏积累,大多数学生选题前从未阅读过本专业的学术论文,缺乏资料收集和论文写作技巧,为尽快完成论文写作任务,不进行实地调研,写作过程脱离实际,大量引用他人文献资料,东拼西凑,基本没有自己的观点。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一)把好论文选题质量关。

选题环节是毕业论文起始阶段,所选题目会贯穿毕业论文始终,而优化选题是提高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基本。需制定完善的选题制度,保证选题质量。指导教师在拟定论文题目时,应全面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选题应体现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以使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达到锻炼和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第二,所拟题目应具有可行性,题目大小,难易程度应与本科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相匹配,范围不易过于宽泛,也不能过于狭窄,避免偏重理论,最好针对于某一个具体企业进行研究,这样,学生容易获得第一手资料,使其在规定的时限内通过努力能够完成论文的撰写。第三,撰写题目时避免研究方向过于集中,避免雷同,避免限制学生选择的范围。第四,题目应与时展相适应,力示新颖,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操作中,可按以下顺序进行选题环节。第一,由系主任或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富有经验的老师召开“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动员会”,对论文写作的目的、要求,选题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学生使用专业搜索引擎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动员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为后期论文写作做好准备。第二,成立“选题评议专家组”。由指导教师拟定一定数量(可为当年所指导学生数量的1.5倍)的题目,并提交到“评议组”进行审查,核准修改后下发执行。第三,公布毕业论文选题及指导教师姓名,由学生挑选题目,建立师生对接关系,院系适当进行调整,并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

(二)延长论文写作周期。

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时间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时间大约三个月。对于毫无论文写作基础的学生来说,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仓促完成一万字的论文撰写,其完成质量可想而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仅靠学生在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写作周期内完成,而应延长论文写作周期。将论文写作相关内容融入到课堂中,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进行渗透。例如,在“财务管理”课程授课中,讲到融资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目前我国企业融资时所面临的困境,进而引导学生将来毕业论文写作时,可以针对某一具体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财务分析”课程中,授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留意将来所接触到的实习单位的财务状况,可以对该实习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在“会计制度设计课程”中,讲到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基本程序时,准备阶段,调查分析阶段,撰写初稿阶段,修改试行与定稿阶段,恰好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高度相似。可以将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渗透到该教学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论文写作全过程管理。

(1)事前管理。

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制订毕业论文管理文件以规范毕业论文工作。例如可以拟定《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手册》。另外,抽取有一定论文指导经验的老师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解读手册内容,使学生了解选题要求、写作方法及格式规范等毕业论文相关的问题。

(2)事中管理。

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要经常和学生沟通,每周至少安排2-3次指导时间,把好从提纲、初稿、修订稿到最终定稿每一环节的质量关。

(3)事后管理。

论文完成后,学院组织答辩组进行答辩。由于学生以前基本没有任何答辩经历,所以大多会比较紧张,无所适从,指导老师要做好心理辅导,并指导学生对自己所撰写的论文进行进一步熟悉,做好毕业论文答辩准备工作。指导教师对论文进行最终评定。并组织学生座谈,听取反馈意见,不断总结提高。

(四)强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组建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较强、业务素质较高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毕业论文质量得到保障的重要因素。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强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第一,针对校内师资,学校要每年选派部分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可以到其他高校,也可以到企业参与实践。要聘请具有丰富指导经验和精通专业知识的退休教师,参与指导毕业论文工作。第二,针对校外资源,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从科研院所或企业聘请同专业领域的高级专业人员担任导师,如可从企业聘请高级经济师或注册会计师等。校内师资结合校外资源,内外协作,取长补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校内教师指导水平,逐步提高论文质量。

作者:邱丽娟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邓英.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1(5)

[2]夏绒,关旭.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J].对外经贸,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