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毕业总结范例

高三毕业总结

高三毕业总结范文1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结合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探索,本文就在高效课堂实践中如何备战高考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总结,主要从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思想,探索数学教与学的方式转换及其具体方法与基本途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创新

近几年所带的毕业班高考化学成绩均在平行班中名列前茅,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这取决于化学课堂上实施高效课堂的必然结果。我就如何创建备考化学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化学备考效率说说我的看法。

一、精研,精备,精编,给课堂高效提供保障

1、精研课标,确定高效课堂方向

我们授课的指导方向是《化学课程课标》,我们备考的目标是《考试说明》。明确了方向和目标,我们课堂授课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就有了保障。具体的做法是:(1)细致耐心研究最近几年的《考试说明》,对说明中的重点和变化做细致的研究。(2)以《化学课程课标》、《考试说明》为基础,研究知识的重难点。一是对考试说明与样题进行专题专研。研究这些变化对高考的影响;二是根据考题的变化及延展做好课堂上教学的安排部署。三是考题发展的趋势是如何,新的高考题将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3)过程中研究与实践相结合,针对高考试题演练透彻。针对高考的题型练习,明确高考题型的方向,抓住重难点,有的放矢,《考试说明》的细心研究,为新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2、精益求精,对课堂高效内容做好准备

每周集体备课,教师间互相对教学的备课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相互取长补短,发挥集体的力量,相互取得对方的成功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

3、精心编制的学案,是课堂高效实施的保障

有了精心编制的学案,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才会有指导的方向,给学生建立了目标,才会使课堂高效顺利的实施。(1)集思广益,集体讨论修改。每位教师都研究《新课标》对重点专题知识的要求及典型的高考题,预测今年高考考题的方向,重难点题型的变化趋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辅助作用。(2)精心编制学案,实现教学的可操作性。集体学案的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预习指导――合作学习――典例研究――反思提高――限时训练”这些板块。学案中方便的老师的教,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讨论中认真的思考,让学生的思维自由的飞翔,使学习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注重实施过程,把握细节,高效课堂取得成功。

过程决定着结果,细节是关键。高效课堂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要求下,一般的要求课堂上老师讲课的时间最好不超过15分钟,大部分时间要留给学生自学、讨论、展示,教师可在学生发言后进行补充点评。要想学生很好的完成讨论自学的任务,对学生的分层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个小组中都要有学习能力好的学生,可以作为小组讨论时的组织者,学生互帮互学,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由于化学课程的特殊性,实施起来有点困难,为了更好的开展数学高效课堂,真正让学生轻松的学习化学,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转换课堂角色。

1、熟悉每节课教学重点难点,细致深入的研究学习目标,在深度、广度上对重难点联系延展。

2、教师把握好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动笔,动脑,动思维,稳中有动,动而不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构建良好的课堂模式,讲评与复习相结合,创立高效课堂

复习课与讲评课是高三化学常见的两种教学模式。

复习课:高三第一轮复习中,不只是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让知识得到升华。

1.预习要求。(1)明确预习目标,做好任务分工。(2)预习过程:①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和了解的情况写出学案;②课堂上分小组讨论研究,互相弥补各自知识欠缺的地方,吸取他人的精华。共性问题由小组长提交给教师,共同解决。

2、互动环节要夯实。(1)根据学生的共性问题,教师要抓住关键,学生的问题究竟在哪里,是知识点不扎实,还是知识的运用不到位,在课堂上对症下药。(2)找到问题的关键,引导学生去解决,可以再次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这样学生会沿着教师给出的方向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升了学生兴趣,愿意参与进来,解决的问题也会掌握的更扎实。

高三毕业总结范文2

如果是在学生预先练习或考试之后,就题论题地讲评,学生易产生厌烦,觉得炒冷饭。若能抓住重点与实质,抓住学生心理特点,从下面几个问题着手处理,收到很好效果:①归纳学生错误的主要类型,对症下药分析失误原因及其对策;②注重暴露思维过程,清除思路障碍;③总结推广学生中的新思维、新方法及最佳解题对策,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体验成功的喜悦;④注意挖掘问题的潜在功能,在变式中开拓思路,培养应变能力,达到解一题、通一片,提高一步的目的。

例:“已知复数Z1、Z2满足10Z1+5Z2=2Z1Zc,且Z1+2Z2为纯虚数,求证:3Z1-Z2为实数”的评析。实数化是常规思路:设Z1=a+bi,ZC=m+ni(a、b、m、nR)代入条件式,找出a、b、m、n之间关系,并以此证明3Z1-Z2为实数。但变量较多,a、b、m、n关系复杂,用此思路学生很难完成,所以此方法不可取:若设Z1=1(cos+isin),Z2=2(cos+isin)与上思路相似,难于完成。若从条件式反映了Z1、Z2的关系,由10Z21+5Z22=2Z1ZC,得10[]2-2[]2+5=0解得:=(17i),当=(17i)时,Z1+2ZC=ZC,又3Z1-ZC=由Z1+2ZC为纯虚数,易得:3Z1-ZC为实数,同理可证=时,命题亦成立。指出此同学思维不失为好方法。解题思路自然,但运算较繁。

分析评讲以后,再进一步分析,要求学生挖掘等式与Z1+2ZC及3Z1-ZC的内存联系时,学生思维再次掀起高潮。并运用整体思维迅速得到下列简捷解法。10Z21+5Z22=2Z1ZC9Z21-6Z1ZC+Z22=-Z21-4Z1Z2-4Z22(3Z1-ZC)2=-(Z1+2ZC)2。由于Z1+2ZC为纯虚数3Z1-ZC为实数。这种讲评能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成功的东趣,更体会到获得成功的艰辛,从感性到理性,不仅解开迷惑,而且真正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达到“领悟”的目的。

高三总复习过程中,考试的频繁使学生望而生畏、心理产生畏惧,从而失去激励作用。由于复习时间长,学生对考试已是“身经百战”,不以为然,因而成绩好坏都无所谓,加上教师唯恐试题太易,离高考要求不合,因而在难上动脑盘,企图以“难”刺激学生,想让学生重视本学科学习,但结果适得其反。

必要的考试是需要的,考试目的是检查与评定学业成绩,检查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它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生情况和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中分析自已教学的不足,扬长避短,及时补缺、补漏。但单一、频繁的考试形式往往使学生容易疲劳,再加上分值的评定,学生司空见惯,不以为然,因而失去考试应用功能。转变教育观念,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实现考试方法改革的前提。通过考试应发挥其教育功能、评价功能和发展功能,使每位学生生理和心理素质、认知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高三毕业总结范文3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因为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育制度引导、社会环境影响以及学生家庭影响等因素,致使部分高中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存在着显著的困难,成为后进生。通过转变教法、学法认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制度和政策,营造益于历史教学的社会环境,促进家长转变学科偏见,形成合力推动高中历史学科后进生转化。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后进生转化;教法转变

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南部,因为历史和自然的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社会经济的落后严重制约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中学学科教学受到了严重影响,出现了不少后进生。在笔者刚担任高中历史教学时,学生的高中历史成绩并不好,很多次月考中及格率只有55%左右,有时优分率甚至为“0”。通过调查了解得知,不仅本人任教的班级如此,其他教师任教的班级也是如此。不仅本校如此,本地其他兄弟学校也是如此。只有通过系统的训练,到了高三学生的成绩才会有较大的起色,达到75%左右的及格率和10%左右的优分率,即便如此,还是会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表现得很吃力。

一、黔南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学中后进生成因分析

1.地理环境制约

黔南州多山少地,农业及工业发展都受到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基础薄弱,加上交通不便,学生就学困难重重。经济基础及交通条件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形成了相应规模的后进生。

2.社会文化熏陶

当地民众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很少,根据黔南州统计局2011年5月19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州居民每10万人中大学以上文化层次有4303人、高中以上文化6878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3%和6.9%。民众文化水平较低的社会氛围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导致后进生的出现。

3.教育制度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高考理科招生人数比文科多,招收专业比文科多,大学毕业就业选择理科也比文科更有优势是不争的事实。受此影响,学校和家长也会有意识地向理科倾斜。笔者曾经担任过文科班班主任,一直承担文科班历史教学任务,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止一次地提及读文科不是因为爱好,而是迫不得已。极端的情况是笔者带的班级到高三的时候都还有学生从理科班转入我的文科班。教育制度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后进生的产生。

4.家庭文化的影响

部分家长没有高文凭,在沿海地区打工也能够拿到比较满意的薪酬。受此影响,部分高中学生无心学习,却不知接受更多的教育本身就是财富的累积。即便坚定信心培育子女读书的家长,受教育制度的影响,也会重理轻文,选择相对好就业、就业后薪酬待遇较高的理科就读,以期迅速改变家庭的经济现状和改善家庭经济条件。致使包括中学历史在内的文科受到冷遇,学生无心向学,基础薄弱,成为高中历史后进生重要诱因。

5.学习方法不对

学生学习方法不对路、不科学,除了机械记忆外别无他途。不善于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善于借鉴别人的长处,不善于构建自己系统的历史知识网络,不会利用因果联系和逻辑关系实现知识迁移。学习方法不对致使成绩长期在低分徘徊,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学习热情下降,出现高中历史后进生。

6.教学方法欠佳

很多学生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教师。导致学生厌恶历史的原因有:一是课时太少,历史教师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赶得太急,出现“满堂灌”的现象,教学节奏或进度过快,学生追赶吃力。二是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断层,学生难以从初中注重史实传递的生动情景中转化到高中注重史实分析、背景探究和影响分析的思辨情景中来。三是在教学中坚决贯彻平均主义,忽视弱势群体。四是在教学中攀高求难,忽视基础知识的铺垫或高估学生的知识水平。五是教师教学手段单一,语言平淡而缺少机智幽默,课堂沉闷压抑等。六是很多历史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欠佳,让学生难以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些对催生历史后进生影响不容忽视。

二、转化策略探究

对历史后进生的转化,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自身齐心协力才能解决。

1.社会方面

(1)大力发展社会经济,体现出知识型经济的时代特征。政府要充分利用黔南得天独厚的丰富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发展精品旅游产业;还可以利用贵州省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有利时机,推动知识型经济的发展,以实际的案例教育学生,学好科学知识就能改变实际命运。这样,学好中国近代史,就可以在从事导游等职业的时候向游客介绍黔南的猴场会议、深河桥抗日等内容;学好中国古代史,就可以向游客介绍黔南布依族苗族的历史渊源和民俗文化。学好世界现代史,就可以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介绍平塘“天眼”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及其衍生出来的产业。以黔南实际的例子体现知识的经济价值,学好历史也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引导学生向学,克服后进生倾向。另外,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可以极大提高社会民众的经济收入。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必然带动教育的投入增加。也才能改变家长读书无用论和早出学校早挣钱的错误认知,减少家庭对高中生家庭教育的错误引导,有利于后进生的出现。

(2)强化社会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政府部门应该利用电视台、沿街广告灯箱等载体,大力宣传一些通过努力学习最后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给地区带来较高效益的先进人物,在社会中释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信息,渗透“知识改变命运、进取成就未来”的理念。在高新技术方面提高政府补贴标准、对高层次人才进行全社会海选及隆重表彰等,全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减少包括后进生的形成数量。

(3)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制度。当前畸形而不对称的教育制度对历史学科后进生的形成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取消高考对文科的轻视性政策,赋予文理学科平等的政策待遇就算不能有效解决历史学科后进生的问题,至少能有效降低政策诱导的消极影响。当然,学校也不能仅仅因为理科招生人数比文科多和高考理科分数普遍比文科低而人为的干预学生文理分科的自主选择。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制度,才能有效减少历史后进生的产生。

2.家庭方面

(1)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在学科选择的时候往往会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学科选择,不能因为社会环境或主观好恶简单粗暴地干预孩子的文理选择。因为没有兴趣支撑的职业生活是黑暗的。

(2)建立平等的交流沟通机制。在家庭中建立平等的交流沟通机制能确保孩子不会因为畏惧父母而不敢表达自主意见,父母应该通过平等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及今后的生涯规划,提供科学的意见和建议而不是粗暴干涉孩子的选择,这既有利于历史后进生的减少,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孩子的人生路还很长,父母和长辈不可能陪他走完全程,让孩子以更谨慎和科学的态度面对人生的选择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学生方面

加强学习,在学习中总结、改进,努力提升历史学科成绩。除了多花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之外,进行理性的学习是提升历史学习成绩的关键之一。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时,仅仅简单地记住四大发明是无法彻底理解章节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将西方近代科技的相关内容与其进行比较,得出中国古代科技是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而西方近代科技是实验探究成果的体现这一认知。同时,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借鉴别人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提升历史成绩的渠道。

4.学校方面

(1)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法,结合教学实际努力提升教学成绩。教育实践证明,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比被动接受效果更好。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学习如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本领和技能,带动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引领学生进入或沧桑变幻或危机四伏或波澜壮阔的历史情境,赋予学生历史学习新的生命力。最好是布置类似于撰写本族家谱或简史、考察本地历史名胜的沿革、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具有实操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历史、感悟历史、触摸历史,让历史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让历史鲜活起来是一名优秀历史教师的具体使命。还有,在教学中使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或者现代教学设备也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历史成绩。例如,利用“慧学云”智能教育平台,可以将枯燥的历史利用视频真实再现,通过“课中”环节实现课堂师生的实时互动,检测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反应情况,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是有效解决后进生问题的有效办法。另外,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感悟他们的感悟,悲喜他们的悲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的同时对历史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补足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学习差距,增强其学习信心。

(2)加强学法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知识较为庞杂,尤其近年来历史高考更是强调对学生学习综合能力的考查,只依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无法完成全部教学任务的。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等能力的提高主要靠学生课下自行学习解决。因此,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分有效阅读、分类归纳、对比分析、因果整理、逻辑解析、有效表达等方面进行。我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更加明显。

三、结束语

后进生的出现,在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同时更大程度上会对后进生本人造成诸多消极影响,如自卑心理出现、自闭现象产生、烦躁焦虑、品行不端、自暴自弃等。对学科后进生的转化不仅对促进学科教学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对转变学生命运轨有重大影响。

作者:陈德亮 单位:黔南田家炳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娇凤.中学语文后进生转化探微[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2]仲伟光.后进生转化的有效性对策新探[J].现代教育科学.2009(8):49-50.

[3]马新峰.论后进生转化的教学策略[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3(5):97-98.

[4]蹇跃芳.关于后进生转化问题的思考[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2):94-96.

[5]丁刚.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后进生转化的几点体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0):195.

高三毕业总结范文4

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科学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建设一支严谨入微、工作负责的学生干部队伍,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很好地实行自我疏导,使学生达到学有所教、有教无类,使科任老师更好地投入到科研立项的教学研究中去。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是确定人选,有意识地使一些优秀学生在班中树立模范,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与理解能力,使其能够胜任班委管理工作。其次是竞职演讲,使其有步骤地充分准备竞选演讲,到自如地发表就职演说,取得大家的认同。再次,拓展聚合两种方法相结合,使其权威与认可度日渐形成。最后,逐步松绑学生压力,使其有效管理,完成角色的完美替换。

二、确定班级宏观与微观建设目标

“倡导一个和谐的班集体,应该树立严格的学生日常行为标准,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理性的德育方法。”这是师生默许的理念与追求。而努力培育的班级成员则应是:具有宏大的理想与坚毅的信念,更具有吃苦耐劳、关心他人等难得的道德情操。这应是高中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在高一学年,完成学生的修养培育与素质提高;在高二学年则完成学生的学业教育与德育提高;在高三学年结合学生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开展德育工作疏导,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与不健康思想情绪。这是高中三年教育的德育工作交替展开,科学规划的微观目标。

三、实现班级宏观及微观建设目标的方法与途径

1.自我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

通过三年的过程管理,即:领着学生走第一年,指导学生走第二年,伴着学生走第三年,毕业时让学生达到自律自理的较高境界,使目标管理发挥最大作用,使得德育工作的中心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律生活能力能够得以实现。班级各项活动的初衷必须与德育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才是缓解当前班级建设与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体制机制障碍的必要措施。

2.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

最大限度发挥每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并发展其个性特点,使得学生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在多方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实现有效减压。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学生自主遵守德育规范的前提与基础,各级学校教师应该密切与学生日常活动开展的紧密性。教育学生应该秉持正确的价值观,摒弃不劳而获的腐朽思想,在新时期应该锻造踏实肯干的学习态度与精神风貌。

3.以有益身心的户外拓展带动个人及班级的发展

高三毕业总结范文5

一、2020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2020年重点工作、主要成效和特色亮点。

1、疫情防控工作情况

(1)组织机构定位于高。疫情出现以来,区委区政府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疫情防控救治领导小组和应急指挥部。针对教育系统人员多,防控压力大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区四套班子领导挂点学校防疫工作机制,协调指导学校在疫情防控及复学开学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2)防控部署立足于早。我区第一时间制定防控预案,启动一级响应机制;第一时间关停所有的校外培训机构和托幼机构,杜绝校园聚集性群体活动;第一时间对各中小学、幼儿园实行封闭管理;第一时间开展“暖春行动”疫情宣传,通过写信、绘画、做手抄报、录视频等方式,宣传普及疫情防控知识。

(3)人员摸排落实于准。严格落实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全面做好全区师生摸排工作。一是做好就读湖北省高校学生摸排宣传。对2016-2019年录取湖北省各大高校201名学生进行逐一摸排,及时了解学生返乡情况及目前身体情况,并对返乡学生进行定点宣传,按要求居家留观;二是做好全系统教职工及其直系亲属摸排。排查人次达4998人,排查与湖北武汉返乡人员有密切接触人数85人;三是做好市外返校师生的管理。排查出流动市外师生1203人,其中湖北地区97人。目前已返区师生868人,其中湖北地区72人,分别按照防控要求进行分类管理。四是做好涉外(港澳台)师生摸排。共摸排3月1日以来从境外返乡师生7人,全部进行了集中留观。五是做好校外培训机构及托幼机构摸排。全区80多家校外培训和托幼机构没有出现提前开学或线下辅导的情况。

(4)人员管理着力于细。分别建立“已返回教师管理群”和“暂未回教师管理群”进行分类管理,通过微信接龙方式,严格落实师生身体状况零报告、日报告制度。对外出返乡师生做到“一人一策”,对于从武汉等防控风险高的地区返乡人员,严格执行集中隔离并检测核酸,对低风险地区返乡人员,严格执行居家隔离观察14天制度,严格落实“三包一”工作机制。

(5)物资筹备注重于实。通过政府采购、社会募捐、学校购置等方式,购置价值220多万元防护物资保障全区学校使用,其中口罩128570只,测温枪100支,红外线体温测量仪66台,水银体温计894根,手套10000双,护目镜100副,各类消毒液约10000升,洗手液1266瓶,TCCA消毒片500千克、防护服200套。

(6)线上教育拓展于新。我区按照“停课不停学”要求,及时将教材发放到学生手中,协调通信部门帮助家庭困难学生解决电视、职能手机等学习载体,并积极化危机为机遇,利用疫情线上学习时机,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充分利用教育系统取得心理咨询资格教师资源,开通心理辅导及心理咨询,面向全区各学校公布了11名心理咨询教师联系方式,开展线上、线下相关咨询。

2、保障学校春季复学工作情况

根据《关于精准做好全省学校2020年春季学期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保障高三、初三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年级安全复学,我区做到早安排、早部署,多方协作、部门联动,在组织保障、人员管理、物资储备等七个方面进一步发力。

(1)组织保障上进一步强化。一是落实政府职责。制定了《区2020年春季学期高三、初三年级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年级学生返校学习的工作方案》,成立了区2020年春季、秋季学校复学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医院对接学校防疫工作等制度。3月21日,我区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复学工作,区委书记曾春亲自调度、指导,区委副书记、区长彭敏群靠前指挥,为顺利复学夯实组织保障;二是压实学校主体责任。要求各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坚守岗位、靠前指挥,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三是实行网格化管理。构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领导班子、年级、班级疫情防控责任人责任链条,落实分级负责制,形成全覆盖、无死角,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防控网络。

(2)人员管控上进一步严格。按照省市防控指挥部要求,在全区进一步开展摸排工作,及时掌握近期出入境人员和滞留湖北武汉人员信息,精准登记返乡时间、出行方式、随同人员、身体状况、家庭住址等信息,根据不同区域人员返乡做好集中隔离或居家留观工作,对境外归国人员及滞留湖北的返乡人员落实“三包一”、其他地区返乡师生落实“一对一”工作机制。同时,迅速启动“省校园疫情防控信息系统”,已完成全区所有教职工、学生、家长及服务人员进10万人的登记注册工作,3月23日开始健康打卡,精准掌握每一名师生员工身体状况、活动轨迹等情况。全区8万名师生及后勤人员健康状况良好。

(3)制度建设上进一步完善。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障师生安全”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两案九制度”,科学谋划“什么时候开学、怎么开学、开学后怎么办”的问题,制定具体措施。各学校按照“一校一案”要求制定应急演练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坚决防范疫情输入校园。到目前为止,全区大部分学校开展了开学应急演练,建立完善学校疫情防控及病例、聚集性病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制度,学生晨、午检制度,因病缺勤登记、追踪制度,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免疫接种证查验制度,环境卫生检查通报制度,传染病防控的健康教育制度,通风、消毒制度等“九项制度”,并做好相关保障,规范晨、午检和防控流程,确保开学前、开学时、开学后各个重要时段和重点环节的疫情防控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度保证,有质量标准。

(4)线上教学上进一步做优。2月10日开展线上教学以来,我区6万多学生没有一人停学,广大党员教师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在短短的2天时间内将教科书全部送到学生手中。4月7日复学后,我区严格按照要求,除高三、初三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班以外其他年级继续做好“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工作线上教学工作,复学年级按照小班化教学。在前期开展线上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居家学习指导,提高线上教育教学质量。区教育局及各学校均开通心理辅导热线,二级心理咨询师丁淑华等教师录制心理辅导线上课程,加强对师生的工作学习关怀、情感关怀、人文关怀、心理健康关怀,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学校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关心关爱和保护。

(5)防控措施上进一步做实。一是保障点对点闭环管理到位。为保障学生从家庭到学校路途安全,定制了32辆“复学号”公交专车,确保学生上下学路途闭环管理到位;二是保障区域闭环管理到位。所有学校在校门口张贴了进出通行码,所有人员进出校园必须扫码登记、验证赣服通绿码后才能进入校园。在校门口搭建了专用帐篷作为临时观察点,对身体出现异常学生进行校外观察,避免身体异常学生进入校园。所有学校按标准在校园内设置了观察室和隔离室,对校园内身体异常人员能够迅速处置;三是保障用餐安全到位。为减少学生上下学路上人员接触,降低感染风险,保障用餐安全,我区已联系有关配餐企业,对第一批复学的城区学生进行集中配餐。四是保障校园消毒到位。聘请蓝天、蓝豹等专业团队对全区所有学校及幼儿园校园进行全面消毒。五是保障防疫培训到位。3月31日,区教育、卫生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疫情防控知识技能及开学防控培训,对学校疫情防控人员开展疫情防控知识、技能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培训,做到应知应会。六是保障应急演练到位。区应急管理等部门积极指导各学校和幼儿园开展应急演练,针对复学,严格规范设立健康观察区(室),按标准配备安全防护用品,确保一旦出现疫情,知道在哪隔离、患者送到哪个医院,如何送,迅速切断传染源。七是保障环境整治到位。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做到校不漏屋、屋不漏面、面不漏角,彻底全面整治校内外环境。

(6)物资储备上进一步备足。一是加大防护物质的储备。我区严格按照师生每天2个口罩、准备2周的口罩要求,通过政府统一调配,为全区各学校准备了20.5万只口罩,能够保证全区初三、高三及职业学校毕业年级师生复学使用。同时,通过政府采购、社会捐赠、单位自筹等方式,积极筹备温度测量仪、消毒液、口罩、防护服等必备的防控物资。截止目前为止,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捐赠、学校自筹等方式,为各级各类学校储备口罩总计43.1万只、测温枪155支、红外测温门3扇、非接触手持测温+三脚架67台、手套8726双、防护服258套、各类消毒液22547升、洗手液1392瓶、TCCA消毒片500公斤。二是加快基础设施改造。各学校严格按照每60个学生1个水龙头(洗手盆)女生每15人1个蹲位,男生每30人1个蹲位、40人1个小便槽及宿舍1人1床的要求,迅速进行改水改厕和床铺准备,确保开学满足正常需求。加强错峰用餐保障,按照1人一桌分餐制,及时购置食堂餐具。

(7)复学工作上进一步压实。一是保障演练程序到位。按照“一校一案”要求制定应急演练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坚决防范疫情输入校园。为保障4月7日安全复学,4月3日以前21所学校完成迎接演练,涉及师生11000多人;为保障5月11日、18日的安全复学,全区46所学校再次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规范晨、午检和防控流程。二是保障点对点闭环管理到位。定制了50辆“复学号”公交专车,安排8条公交线路专门用于学生上下学,确保学生上下学路途闭环管理到位;对于走读的学生,由学校推送上下学时间,加强家长监护力度。区城管、公安等部门对在途中逗留的学生及时劝阻。三是保障区域闭环管理到位。所有学校在校门口张贴了进出通行码,在校门口搭建了专用帐篷作为临时观察点,按标准在校园内设置了观察室和隔离室,对校园内身体异常人员能够迅速处置;四是保障用餐安全到位。联系有关配餐企业,对第一批复学的城区4000多名学生全部进行集中配餐,第二批、第三批复学的学生实行自愿原则,安排配餐公司配餐。五是保障校园消毒、环境整治到位。聘请蓝天、蓝豹等专业团队对全区所有学校及幼儿园校园进行全面消毒,做到校不漏屋、屋不漏面、面不漏角,彻底整治校内外环境。联合区城管、市监、交通、公安、文化、教育等部门,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六是保障防疫培训到位。3月31日和4月28日,区教育、卫生部门联合组织开展了2期疫情防控知识技能及开学防控培训,培训人数达600多人次,让所有学校、幼儿园做到应知应会。七是保障督查验收到位。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平安开学为目标,区防控指挥部组成9个督查组开展2轮督查验收,确保学校平安开学。

3、其他教育体育重点工作情况

(1)合理安排,统筹做好教育常规工作。一是认真完成了2019年高考、中考工作,今年共有高考考生2976人、中考考生6377人;高考成绩突出,1人荣录北大,985、211高校录取人数屡创新高;中考1人总分全市第二,700分以上考生180余人,全市排名前列;二是顺利完成公开招聘教师、崇仁师范定向生培养计划申报、编外合同制幼儿园教师招聘工作,今年共招录中小学教师及幼儿园教师224人,其中面向社会招录173名、特岗计划51名,2020年崇仁师范定向生委托培养计划78人,编外合同制幼儿园教师67人。三是不断加强基层党建“三化”建设,努力提高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扎实开展“好人主义之害”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区共有46个在职党员党(总)支部,今年又新成立老年党支部27个,进一步发挥了党(总)支在各个领域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高标准、严要求,扎实开展党建“三化”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教育系统5月8日开始正式启动了“好人主义之害”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通过召开动员会、下发相关文件,通过“大调研、大讨论、大自查、大整改”,不断强化措施、有序推进,确保活动落地见效。四是率先在全市开展课后延时服务试点工作。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由家长依照学校相关规定自愿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审核批准后均可参加课后服务。小学下午放学后开设两节课,初中开设一节课,每节课45分钟,有效服务时间至17:40前。做到“在校有人管、课后有服务”,营造课内外相结合的良好育人生态。五是认真制定了2020年全区教师培训计划。成功举办了第三届校长论坛;认真开展了小学、初中、高中思政教师180余人赴南昌师范学院专题培训,开展了新任职高中教师160余人赴南昌集中培训,开展了省市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13人赴杭州、厦门跟岗培训,同时计划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举办各种类型的教师培训和送课下乡等活动;六是顺利完成了省厅、市局等各类线上教育调研工作,全员培训教师4116人次;七是认真做好扫黑除恶相关工作。

(2)夯实基础,认真抓好一个推进,一个筹建。一是以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为目标,推进均衡发展各项工程。2016年我区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2020年,我区将以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为目标,积极推进均衡发展各项工程。二是积极推进区筹建技师学院工作。2016年,我区成为省唯一一个荣获部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荣誉称号的县(区),2019年5月区职教中心升格为普通中专,同年12月该校又顺利完成高级技工学校申报评审工作,2020年7月,学校成功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在区委区政府的统筹安排下,该校已向东征地139亩扩大校园面积,投资1.8亿,按照人社部关于技工院校的设置标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学校一期扩建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正按计划在高级技工学校的基础上,向技师学院迈进。目前该校是一校三牌,我区将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努力提高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

(3)凝心聚力,全力做好教育民生工作。积极开展爱心扶贫济困活动。一是春节期间慰问了离退休、生病教师200人,发放慰问金10万多元;二是积极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共资助贫困师生400余人,发放资助金20多万元。三是认真做好教育扶贫和学生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一是加强控辍保学力度,全面保障了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的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子女不失学辍学。二是全力做好教育资助工作。2020年度全区共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2229人次,共发放资金104.95万元,免义务教育“零收费”68.36万元。(学前教育资助233人,资助金额17.33万元;义务教育资助1782人,资助金额61.79万元;普高资助179人,资助金额22.33万元;中职资助35人,资助金额3.5万元),受助比例100%。及时召开了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暨中央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工作动员部署会,全面部署了教育脱贫攻坚整改工作,认真做好了全省脱贫攻坚县际交叉检查迎检相关工作;扎实开展了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帮扶相关工作;顺利开展了2019年生源地学生信用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工作,核实和完成了2019年贷款学生全部信息及其贷款档案的整理和保管工作;认真开展了2020年生源地学生信用贷款工作。四是扎实开展驻村扶贫帮扶工作。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我局在虎圩乡共派驻高坊、陈塘两个驻村工作队,每年投入帮扶资金十余万元,目前累计实现陈塘村14户31人、高坊村12户27人顺利脱贫,实现了两村全面脱贫目标。

(4)强化监督,扎实做好项目建设工作。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让每一个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先决条件。一是高标准加速城区项目建设。今年区重点工程安排教育项目10个,其中续建项目4个,分别是实验中学校园改造工程、技工学校新校区建设工程、城北学校建设工程和城南学校建设工程,其中实验中学校园改造大部分工程已经竣工,城南城北学校主体已经完工,进入室内装修阶段,城北学校已被列为年终巡查迎检项目;新建项目3个,分别是第七幼儿园建设工程、城西幼儿园建设工程、一中改扩建工程;拟建项目2个,分别是大富小学建设、城区文化广场建设工程;督建项目1个,即铁路棚户区东侧幼儿园建设工程(中科启迪幼儿园)项目。二是严要求推进农村学校提升。积极争取区财政和社会资金支持,基本完成了全区村级小学标准化建设工作和占圩中心完小、杨桥中学、王桥中心完小整体搬迁工程以及红星中学、王桥中学等一批乡镇寄宿制学校改扩建工作,目前珀?中心完小搬迁工作也已启动,力争我区这两类学校的办学条件达到省定的基本办学标准要求。三是加大乡镇一乡一园建设和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力度,加强无证幼儿园专项治理,加快普惠性幼儿园评估认定,积极打造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一是城区现建成投入使用公办园4所,2所主体已经建成正在装修,预计明年春季投入使用,城西、城北、井山、中医院棚改、南门棚改幼儿园均列入了2021年区重点工程,其中城西、城北已做好了前期规划设计,即将动工兴建;二是全区小区配套幼儿园共12个任务,截至今年11月所有治理任务均已完成;三是2020全年,共认定普惠性民办园43所,进一步推进了我区普及普惠。四是全区12个乡镇共建有公办园17所,2000人以上行政村建有公办园12所(其中9个行政村共享乡镇中心幼儿园)。

(5)强化安保,全力做好学校安全工作。一是建立警校联动机制。区公安、城管、交警等部门加强对校园执勤巡逻,建立“护学岗”,在上小学高峰期间,安排专门力量维护秩序;二是开展志愿服务。区团委组织11个志愿服务队,安排60多名志愿者在学校上小学高峰时期进行志愿服务;三是强化校园“三防”建设。由政府购买服务,安排295万专项资金,为全区各学校配备专业安保力量。所有学校按要求在门卫室配齐配足了安全防卫器材8大件,按照校园防撞要求,安放防撞墙、铁拒马等,保障机动车辆无法进入校园。安排760万专项资金,开展“明厨亮灶”及校园“雪亮工程”建设,目前“明厨亮灶”已全部完成硬件建设,正在准备联网;校园“雪亮工程”正在积极推进,城区学校已完成一键报警装置建设,全区校园雪亮工程已经全面完工。四是强化安全警示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溺水、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防灾减灾、交通安全、防暴力、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安全专题教育,以典型事例警示学生,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今年以来各学校共组织开展应急疏散演练45次。五是构建家校协作机制。通过家长会、电话、微信群等有效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发送《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并收回经家长签字的回执。结合全省开展的“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组织学校教师深入学生家中进行防溺水等安全宣传教育,告知家长认真落实监护人的职责,切实承担起学生离校后的看护责任。

(6)形式多样,认真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一是完善了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广场及空置场所健身设施,实现了“公园体育化”改造全覆盖,按照群众意愿在城区各个公园休闲场所增加了健身设施。二是完善了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做好了疫情期间场馆开放、群众健身等工作。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三是竞技体育开创了我区竞训工作的新局面,走在了全市的前列。四是打造了全区以三馆一中心为标志的体育品牌(体育馆、游泳馆、综合训练馆、体育中心),开拓思路发挥其最大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在体育场馆运营方面,继续加大场馆的开发面,完善和规范会员制,吸引更多人来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学前教育:全区约五分之四的适龄幼儿均在城区,但城区公办园依然太少,供给侧矛盾依然突出,城区幼儿现有学位尚不能满足城区幼儿入学需求,乡镇虽然均建有中心幼儿园或村级园,但大部分生源不足,入园率不高。目前,城西、城北、井山、中医院棚改、南门棚改幼儿园均列入了2021年区重点工程,要加快推进城西、城北、中医院棚改、南门棚改幼儿园建设项目启动;同时,加快回收小区配套幼儿园步伐,完善回收程序,办成公办园,迅速启动区第五幼儿园、孝岗镇幼儿园的改扩建工程,不断扩充城区公办学位供给,继续开展普惠性民办园认定工作,进一步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

2、基础教育:一是城乡一体化改革丞待解决。城镇地区面临着学校建设用地、学位资源、教师资源紧缺的困境,导致还存在大班额现象;乡村学校教育质量、办学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二是城乡教学网点要进一步优化:撤并小规模学校,面临部分贫困户子女入学困难和残疾儿童入学困难现象;因小规模学校撤并,农村完小财政经费缩减,解决以上两类学生入学难困难。三是城乡学校发展还不平衡。师资配置还不完善,办学条件还存在差距等因素制约了全区各中小学朝着优质均衡发展目标迈进的脚步。

3、高中教育:新高考改革迫在眉睫,应对新高考改革各项工作要需要尽快准备就绪,实验中学音体美特色高中发展存在专业师资不足,经费不足。

4、职业教育:一是学校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短缺的现象严重。二是学校目前住宿、食堂远远满足不了学生需要。三是学校没有稳定的培训、辅导场所,职业技能鉴定考证等相关工作开展出现严重滞后现象。

5.体育工作:体育场地建设资金来源看,绝大部分资金是由政府投资,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城区体育设施基本上集中在一个方向,分布很不均匀;健身路径已经在城区及乡镇得到普及,但是数量及规模仍然达不到要求,人均使用数量也还有待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用地的预留地不够;体育专业人才的缺乏。

二、2021年工作计划

202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将继续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认真书写“教育奋进之笔”,加快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抓好党建工作、“五型”政府部门建设和集中整治损害群众利益和不正之风专项整治工作,持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好人主义之害”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切实夯实党建工作基础,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水平,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和全区广大教师廉洁勤政、廉洁从教。

2.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进一步推进我区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向优质均衡迈进。一是整合教育资源,探索集团化办学思路;二是撤并“空壳校”,将师资充分盘活。

3.不断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抓好教育“十四五”规划开局,认真落实《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认真贯彻《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实施办法》精神,切实推进教师减负工作。

4.认真做好城南学校、城北学校春季开学,继续做好城西、城北、井山幼儿园、八小等新建项目,珀干小学新校区整体搬迁等工程监督工作,督促工程进度和质量,确保各项工程如期完工。

5.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全面完成教育“城域网”平台和专递课堂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健全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保障机制,以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建设品质新夯实基础。

6.持续抓好师德师风建设,以“千名教师访万家、携手共育大家访”活动为载体,积极做好教育人事工作,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7.进一步做好教育精准扶贫和学生资助工作,将教育民生工作落实好,使广大学生真正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高三毕业总结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

1引言

应用型人才是指在社会上具备一定素质、掌握一定专业技能、能够通过实践,独立完成相关技术的专业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非常重要,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长期目标[1]。建筑学专业作为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对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化需求为最终培养目标。现阶段全国正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大力推进民办高校的转型。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校作为吉林省第一波民办高校转型对象,于2015年,学校全面开展面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工作。以此为契机,建筑学专业全面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力求为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综合型的应用型人才。

2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基于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专业定位狭隘

建筑学专业对近两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以调查表和电话调研的形式对长春三家省内同专业院校、省内10家企事业单位及100多名建筑学专业历届毕业生进行了调研。通过对调研回收的有效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反应出现行课程体系建设存在各年级部分课程与实践类课程脱节的情况,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改革中没有发挥应有的方向和指引作用。直观体现出现行建筑学应用型培养模式的定位存在定位偏狭、定位没有特色、定位过高等问题[2]。改革中单纯注重增加实践类课程学时比例,使专业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衔接稍显不足,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知识衔接断层的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的合理化,没有从根本上增强对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不足,能力上无法达到企业入职的基本要求。

2.2产学合作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产业结构提升加快,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建筑学作为应用型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丰富的设计经验和创新思维能力,这就需要大力推动产学合作平台,为培养学生具备丰富的实践能力提供契机。当前,产学合作平台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高校与企业对接机制还不完善。由于高校与企业出发立场的不同、观念的差异性,企业对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并不高。同时,作为校方,科研方向鲜少涉及实用型和转化型,导致校企合作协议内容中合作科研立项的部分几乎为零,阻碍了校企间深层次的转化。

2.3“双师”队伍建设滞后

强健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石,只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培养出能快速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双师队伍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了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步伐。

2.3.1师资队伍年轻化

目前,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高。青年教师多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专业实践能力有所欠缺,属于学术型人才,在教学中很容易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教师队伍的年轻化致使了“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很难培养出能快速适应社会、适应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急需提升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2.3.2实训锻炼易走形式化

多年来高校一直执行传统的教学体制,教师的知识来源过于局限于书本,较少接触行业设计项目,不能及时的对学生传达行业的新兴知识。高校为弥补教师对社会设计项目接触少的现状,投入财力物力培养教师到设计公司进行实训活动。然而,由于实训环节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加之教师自身的松懈,很容易出现走形式化的问题,使教师没有真正在实训中获得锻炼。

2.3.3教师转型意识不强

部分高校教师多将精力用在学术研究上,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模式。高校转型中教学体制的重点由学术向实践转移,这就要求老师要多参与实际工程,并且在授课的方法、内容、重点都要有所改变。很多老师同一课程已授课多年,对原有授课方式的推翻及工作重点的改变感到不适,对教学体制转型意识不强。

3民办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下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为更好的适应建筑市场,推行建筑学专业向应用型专业的转型,针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建筑学专业特色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3.1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针对社会对建筑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在课程体系的调整中紧扣建筑学专业特点,围绕一专多能人才要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所谓有专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就是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加强通才能力。对于建筑学专业,通才能力就是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设计能力、创造创新能力。现将建筑学专业系列课程建设体系分为设计主干系列、专业学科系列、基础教育系列三个类别。着重将原有的刚性教学向弹性教学转变,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长的学生进行分层、分流、分段、分地的培养制度。并提出“一横多纵”课程体系,将一到五年级分为基础训练、深化、和综合提高三个阶段。在保留原有的年级组传统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以纵向导师组为平台的“专门化特色课程”体系,供学生多样性选择。在四、五年级拟成立三到五个纵向教学组,以教学组作为四、五年级专业设计主干课程的基本教学单位,采用以主持教授为首的“梯队式”组织教学框架,强化知识与实践的链接。同时,作为地方性大学,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方面,要注重与地域文化和地方城市建设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接触当前城市建设实践,拓展知识面,增强实际工程能力[3]。

3.2建立长效产学合作体系

民办高校要深化发展校企合作制度,探索与企业在科研、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长期合作,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作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3.2.1推动校企科研平台

建立以高校为主体、科研为依托、设计公司为基地的校企资源共享模式,合作建立教师工作团队和企业专家团队。建筑学专业在转型中,积极开展创新体系,主动与企业进行对接,共同合作申报课题,探索构建校企一体的科研平台。课题申报尽量做到课题来源于企业,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设备与器材,努力推动校企一体科研平台的发展。同时,也将课题落实为可应用技术,为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平台,更好的满足了企业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要。

3.2.2成立校企合作学会

以学会为依托定期开展产学研合作研讨会,让企业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和实训基地建设中,积极在校开展专家专题讲座、实训、科研工作,为学校和企业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平台,实现真正的零对接。学校可通过学会组织学校师生到企业学习参观,参加企业调研和实践活动,加强在校师生的实践、教学、科研能力,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定向为企业输入毕业生。同时,学校可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尤其在BIM技术、低碳节能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校企双方形成良性循环。

3.2.3订单式培养

高校可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出的优质应用型人才,由企业优先录用,为企业减少人力成本,同时加速高校毕业生输出,有效推动建筑业高速发展。

3.3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高校要想成功向应用型转型,首要任务就是教师转型。这种教师转型主要是指教师在育人授课上由传播性知识向技术研发转变。高校主要通过制定改革、企业实践、提升科研力、考取职业资格证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应用型能力。(1)为了尽快加强中青年教师向“双师双能型”人才转变,根据学校要求,我院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到设计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践锻炼,强化中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训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期满后,由学校组建考核组对教师在实训期内所参与的社会设计工作进行答辩、评分、考核。考核合格后督促教师把实践所学及实践案例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对“双师”的培养将现有的教学课堂同步向应用型课堂推进。(2)邀请设计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到学校教学,主要承担高年级设计课程或担任毕业班导师,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完善教师队伍“双师双能”建设。一方面,这些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设计人员,在授课中能够把市场的新理念带入到教学中,结合实际应用教学;另一方面,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弥补了实践类课程教师不足的现状。(3)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科研通常与实际工程息息相关,一方面促进教师掌握前沿的专业发展动态,另一方面促进教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为培养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4)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由权威机构组织的全国统一职业技能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认定,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素养。

4总结

本文基于民办高校转型,从建筑学专业转型的整体视野出发,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围绕专业特色,建立应用型课程体系、推动校企平台深层发展、培养“双师”队伍,促进了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调整。加快民办高校建筑学专业向应用型专业转型的步伐,落实了对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多元化人才的培养,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岩,孟杰,姜业超.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科学,2018,9(04):72~73.

[2]王金彦,李霞.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工程应用创新人才[J].大学教育,2013(16):76~77.

高三毕业总结范文7

骨干教师在成果提炼时存在着成果的理论基础薄弱且以经验型成果多、理论型成果少等具体问题与困境。为此,培训者设计了“教师论坛”“自选导师”和“主编面对面”三个工具,针对教师成果提炼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干预,帮助他们进行凝结式的成果提炼。凝结式成果提炼应遵循自下而上的教师成果生成规律以及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研究者自主性的原则。

关键词:

骨干教师;教研成果;凝结式提炼

根据钟祖荣教授对教师发展阶段的划分,市级骨干教师处在“发展期”和“创造前期”,其在教学上的特点是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但还不够系统深入;其发展诉求是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和思想,开展教育研究或实验,全面提高教改和教科研能力。针对这一诉求,笔者在2015年语文市级骨干培训班特别应用了凝结式成果提炼策略,即在培训过程中以成果提炼为目标,在为教师提供专时专用的写作时间保障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教师论坛”“自选导师”“主编面对面”等契合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内在规律的干预手段,帮助他们将成功的教学经验、散在于日常教学中的教学实践智慧凝结为可视化的成果。实践表明,凝结式成果提炼策略在帮助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的困境

“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个理念看起来很美,但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在对100名北京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关于教研成果提炼所遇困难的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教学任务繁重、工作琐事太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坐下来提炼成果等是骨干教师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理论基础薄弱、缺少发表渠道也相对比较突出;而书面表达对语文骨干教师来说并不是突出困难(认为有困难的人占39%,没有困难的占61%)。骨干教师已有的成果现状是怎样的呢?笔者对2015年北京市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中23位学员的原有教研成果进行整理分类后发现,骨干教师已有教研成果呈现出“一多一少”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教学经验描述类、教学设计类成果多,分别占全部成果的43.5%%和30.4%。二是有理论支撑的教研成果少,如借助一些理论观点解释教学案例,或对语文教学有比较系统的阐释和思考的案例分析与教学论文,则仅分别占21.7%和4.3%。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成果的提升是骨干教师教学成果提炼所面临的更深层的困境。基于此,笔者在语文市级骨干培训班特别应用了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为骨干教师提供专时专用的写作时间保障,通过设计具体的干预工具,帮助骨干教师突破成果提炼困境,促进经验型成果向理论型成果的提升与转化。

二、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在骨干教师培训中的应用

(一)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理论依据

骨干教师的成果提炼有怎样的自身规律?吴欣歆在《“金字塔”模型:破译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密码”》一文中指出,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即从最原始的经验积累出发,逐渐从沿着现象探寻理论,走向依据理论分析现象;逐渐从感性的判断发展为理性的分析,进而在经验、现象、理论之间建立联系,建构教学理论,形成教学信念。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正是遵循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下而上的内在机制,尊重教师自身教学经验、教有所长的兴趣点,促进其教学成果凝结固化与外化。本次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目标定位就是针对上述教师成果的原有发展阶段,设计相应的干预工具,帮助教师成果升级。

(二)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具体干预工具的设计

为了达到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升级的目标,本次培训专门设计了“教师论坛”“自选导师”和“主编面对面”三个干预工具,针对教师教研成果提炼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渠道的干预。“教师论坛”组织骨干教师通过讲座以自己擅长的口语表达方式向同行介绍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对教学经验进行初步的梳理与提炼,形成讲座提纲、幻灯片等成果。“自选导师”针对理论补给的个性化需求,让教师自主选择论文指导教师,在导师帮助下形成有理论支撑的总结与案例。“主编面对面”则邀请杂志编辑介绍杂志的特点,鼓励教师根据杂志的具体定位发表自己的成果,帮助教师祛除杂志的神秘感和距离感。

(三)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干预工具的运用

1.“教师论坛”———先讲后写

“教师论坛”遵循的是“先讲出来,再写出来”凝结机制。骨干教师将自己在某方面的成功教学经验、教学设计、课例进行梳理,制作成讲稿或幻灯片,向全体学员做微讲座。通过论坛交流,教师们一方面对自己已有的成功经验与做法进行了梳理,另一方面通过与同行切磋碰撞提升写作动机,拓展写作思路。论坛的直接成果是讲座的讲稿或幻灯片,拓展成果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应的教研论文。“教师论坛”推动了骨干教师成果凝结过程,A老师在做了“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的讲座后一个月就将同题论文初稿交给了指导教师。B老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方面经验独到,其讲座“考据、揣摩、文化浸濡———中学文言文学习”得到同行们的高度认可。B老师在讲座基础上撰写了论文《词语考据与专题研习———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论文获得项目优秀成果奖。在23个微讲座中(每人一个),直接从讲座中提炼或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形成的论文共有16篇。

2.“自选导师”———理论补给

“自选导师”是骨干教师通过聆听专家教授讲座,选择与自己教学领域相关的讲座教师为论文导师,在导师帮助下从理论上对自己成功课例或某一领域的成功经验进行解释,进而凝结成果。专家讲座在本次研修中被赋予双重功能:一是作为拓展理论视野的手段;二是为成功的教学案例或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的手段。通过聆听讲座,自主选择论文指导教师,迈出成果凝结的第一步;成果凝结的下一步即在指导教师的陪伴下撰写及修改论文。C老师曾经让学生以一名战国时代的新闻记者身份,选择站在秦国、燕国、齐国等某一诸侯国的立场上,写一则有关荆轲行刺秦王的新闻。学生们的热情高涨,作品别具意趣。这是一次成功的读写练习。听了“叙事学理论浅析与应用”讲座后,C老师很受启发,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依据叙事学理论提供的叙述者立场、叙述视角转换等概念框架总结出该练习背后蕴含的读写知识能力训练点,并在后续成果中阐明了这类读写训练对学生领悟读写知识,提升读写能力的意义。Z老师是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手头积累了一批成功的教学设计与案例。此次研修,Z老师希望自己在成果凝结中有所突破:我想把自己那些比较满意的案例总结概括一下,提炼出符合教育学规律的特色。指导教师认真归纳、提炼Z老师发过来的教学设计,发现其对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设计很有心得,可以作为提炼成果的一个线索。经过反复打磨,多次修改,最终完成了论文《从学生的疑点走向教学重点》。Z老师说:“通过这次论文撰写,我突破了自己的瓶颈,懂得如何提炼自己的教学设计的路径了。”

3.“主编面对面”———动机唤醒

许多语文教学期刊是一线教师的良师益友,但在这些期刊上发表文章却常令教师望而却步。因此,设计与杂志主编的面对面活动,邀请语文期刊编辑介绍杂志的定位、专栏的特点,帮助教师祛除杂志的神秘感和距离感,也就成了笔者帮助市级骨干教师凝炼教研成果的一个重要工具。从编辑角度给予的具体写作指导建议则能有效帮助教师突破写作瓶颈,唤起骨干教师凝结成果的主动意识及发表欲望。H老师由于担任行政管理工作,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一直作为原始积累沉默着,“主编面对面”活动有效地撬动其专业思维,唤醒了他的发表动机。H老师的《鲁迅〈忆韦素园君〉三则注释的补注》这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就这样在尘封中被唤醒,并顺利发表,成为H老师的显性成果。Z老师在教学中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并随时做了记录,但是要使自己的文章达到期刊发表的水平,Z老师感到有差距,但又说不清问题出在哪里。通过编辑老师用具体案例说明,Z老师理清了自己文章需要改进的问题,诸如标题含混、表义不清楚,需要换成醒目的具体的标题;文章思路缺乏内在逻辑性,行文需要以现象陈述———问题分析———理论提升———问题解决这种符合认知规律的逻辑展开等。有了上述具体指导,Z老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很快就变成显性成果。培训结束后,S老师利用寒假,结合自己给高三学生改议论文的经验撰写了《议论文论述跑题现象例析》并投了稿,送完这届高三毕业生,利用暑假,S老师又开始思考上述问题,打算进一步修改文章。培训虽然结束,但是很多老师像S老师一样开始走在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路上。

三、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成效

(一)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有效解决了骨干教师教研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的困境

在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工具的干预下,培训结束时23名骨干教师每人形成一份教研成果。将结业成果与原有成果对比分析,我们看到,结业成果中经验型成果比例和理论型教学成果比例发生了巨大转变,由原来的经验型成果占主导转变为理论型成果占主导。其中,有理论支撑的案例分析在结业成果中所占比重升幅最大,由原来的21.7%上升至65%;理论建构方面的教学论文成果也由原来的4.3%提升到9%。而以经验描述、教学设计为主的教研成果则由原来的约74%下降至26%,经验描述型成果全部升级为上一层级成果类型。可见,本次培训中运用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有效解决了骨干教师教研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成果转化的困境,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工具对处在“发展期”阶段的骨干教师效果显著

数据显示,经过干预,骨干教师教研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成果转化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有理论支撑的案例分析”,而对语文教学进行理论建构方面的“教学论文”虽然有提升,但不够显著。这一现象引起培训者的思考。一方面教师原有成果中“经验描述”类成果数量比较大,在下一级没有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很难跳跃到更高一层级的成果类型。这也从侧面证明教师成果提炼路径是遵循自下而上的规律。另外,本次培训班中,新晋级为市级骨干的学员占总数的80%,这些市级骨干教师主要还处在钟祖荣教授所定义的“发展期教师”,其在教学上的特点是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但还不够系统深入,其在教研成果提炼方面,需要经历由经验向理论发展的过程。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凝结式成果提炼工具对处在“发展期”阶段的市骨教师提炼成果的效果显著。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凝结式教研成果之所以能取得比较好的成效,主要原因,一是由匡正转向陪伴———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扭转原来的论文指导方式。以往的成果指导是基于结果的修改,指导教师主要是在文字、结构、论文规范上做指导。这种指导是匡正式的,不能深入了解文字背后教师的想法。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方式是培训者在论文指导中基于对教师教学经验的理解,通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凝结为讲座,来了解教师的教学经验,提供建议,进行碰撞,是基于陪伴的过程式指导。二是由经验总结转向观点提炼———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破解骨干教师成果提炼中的难点。骨干教师提炼成果难点在于如何将经验凝结成观点,原有的成果或者仅停留在经验描述上,或者观点与经验之间脱节。指导教师帮助骨干教师在经验与观点之间搭建恰当的桥梁。一方面通过帮助骨干教师梳理成功教学案例,提炼成功经验,并提炼出符合教育规律的原理。另一方面通过新理论、新知识的介绍,丰富教师原有的教学经验,使教师的做法有了理论或原理的依据。

四、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应遵循的原则

(一)凝结式成果提炼应遵循自下而上的教研成果生成的规律

“自下而上”是指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论生成的路径,“教师论坛”“自选导师”“主编面对面”三个成果提炼工具设计与实施的背后遵循的是由经验到理论的路径。“教师论坛”尊重教师自身教学经验、教有所长的兴趣点,发挥教师善于表达的优势,将教师的教学经验凝结为讲座,帮助教师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经由“自选导师”,挖掘成功经验背后的理论依据,在经验与观念之间搭建恰当的桥梁;最后再经由“主编面对面”,促进其教学成果凝结固化与外化。这是一条由经验向理论提升的自下而上的路径,也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专业化发展路径。

(二)凝结式成果提炼应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自主性

首先培训成果目标定位并没有统一硬性规定一定要写哪一类,而是以教师为本,基于教师原有的成果基础,促进其向上一级成果类型发展。其次,“教师论坛”的选题及最终成果撰写的选题都依据教师自身教学经验及教有所长的兴趣点。再次,本次培训改变了以往培训中随机分配指导教师的做法,采用“自选导师”的方式,而“自选导师”的前提是教师通过聆听讲座,主动思考自己成功的教学实践经验与讲座者理论之间的契合点,这是促进教师成果凝结的关键一步。

作者:卢杨 单位: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高三毕业总结范文8

学分制对该院会计学专业学风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该院学分制实行3-6年的弹性学制度及选课制度,选修课使得一些行政班级弱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都一起上同一门课程。老师的管理难度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律性差,学习的主动性变弱。经过对该院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学分制改革下,学风建设面临着困难。通过召开座谈会和调查问卷,可以反映该院学生认为学分制对学生约束差,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下降,常常出现无故旷课的现象。

2会计学专业学分制下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学分制度还不健全

该院学生对学分制并不太了解,对学分制的内涵没有认识充分,许多学生不知道完全学分制与学年制的区别,学分制有什么特点,每学期通知选课只是忙于修满学分为目的,只要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选课就行,总是没有计划和安排随意选课,不顾及学习效果,不考虑自身的专业修养和职业生涯规划。由于学生从思想上不重视,盲目选课,甚至让同学代替选课,必然对课程和老师都存在意见,从而对所选课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再有,由于各学院专业的要求,对于一些课程限定专业,就会出现一些学生认为选课的空间不大,备选的课程太少,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再次,学分制的实行确实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对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能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学分制下,学生自主选课,学生完全打乱教学班,学生的导师和辅导员班主任就不能很好地与学生沟通交流,疏于管理,指导力度变弱,各种教学的信息不能很好地在同学中间传递,直接导致了教学组织松散,学生之间感情淡漠,同时也影响学风建设。

2.2缺乏有效的常规管理

该院常规管理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学籍管理、宿舍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对学生的评价指标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品德、体质等等进行评价。但因为学生基本没有选择的机会和经验,学生同时受多方面的影响和条件的制约,学分制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约束力减弱,学习的过程主要靠学生自主的学习。没有常规的约束机制,使得不少高校“恋爱风”“、作弊风”“、上网风”盛行。有些学生课余时勤工俭学,甚至有些学生中途退学在社会上创业,不能正常毕业。学生的课余时间在大多被“推向社会”或趋于“放任自流”,使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高校的正面教育和管理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有时对高校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3加强会计学专业学分制下学风建设的对策

3.1坚持应用型会计人才办学定位,促进学风建设

学分制的改革,首先必须完善管理制度,结合该院的实际确定了“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打造学院办学特色”,培养“适应强、上手快、后劲足、有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思路。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坚持专业能力培养与学生全面发展相统一,坚持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坚持校内模拟实习与校外顶岗实践相统一,坚持教学与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相统一,全面落实“一实二高三强四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该院学分制的要求,认真制定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让每个学生了解人才培养目标,熟知学分下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好,学好习,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3.2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优良的学风

为了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学分制,该院加大对学分制学习的力度,通过深入学习贯彻《呼伦贝尔学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生活”。

3.2.1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宿舍文化节等各类课外活动。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举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举办迎新晚会、院系风采展示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得到锻炼、成长。

3.2.2强化学风建设。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学院质量工程实施方案,加强日常管理,坚持“严细实恒”的工作原则,规范学生行为。经常召开“严肃考风考纪、加强诚信教育”专题会议。每学年还隆重召开表彰大会,颁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习进步奖”、“外语学习成绩突出奖”、“体育突出贡献奖”、“文艺最佳表现奖”等奖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培养优良的学风。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导优良的学风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该院十分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促进新老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交流,通过“传、帮、带”等措施,促进年轻教师尽快成长。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多元化的趋势。加上学生自身需要的多样性,所以,所学课程的多样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学分制下实行选课制,高校根据需要开设大量的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在课程设置和学分的要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自主选课留出充足的空间,在一定范围内选择专业和自由选课。通常情况下,如果师资基础不牢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就难以发挥到最佳状态,势必会对学院的学风建设造成负面影响。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任课教师的导学作用,引导优良学风的形成。

3.4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巩固优良的学风

为了解决学生盲目选课,对平时学习放任自流,应付考试的情况,学院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质量标准,强化教学管理和监控。教学管理队伍健全,责任明确,组织督导运行有效。该院建立了由教学督导制度、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及学生信息反馈制度等部分组成的质量监控体系。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确保实际教学工作状态与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坚持每学年日常对所有教师进行督导听课外,还结合阶段性目标,针对薄弱环节,开展重点督导。通过强化教学督导,有效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