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企业盈利模式范例6篇

贸易企业盈利模式

贸易企业盈利模式范文1

关键词 进出口企业 B/S电子商务系统 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A

1相关概述

1.1进出口企业

进出口企业俗称外贸公司,比起其他型的企业公司,进出口企业拥有进出口经营权,是专门从事进出口业务或进出口业务的公司。他们可以自营经营范围之内的产品,也可以其他没有进出口权的企业或个人进口和出口营业范围内的产品。只需要收取相应费用。

1.2 B/S电子商务系统

B/S结构(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是WEB兴起后的一种网络结构模式,WEB浏览器是客户端最主要的应用软件,系统的扩展非常容易。这种模式统一了客户端,将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简化了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客户机上只要安装一个浏览器(Browser),如Netscape Navigator或Internet Explorer,服务器安装Oracle、Sybase、Informix或 SQL Server等数据库。浏览器通过Web Server 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B/S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而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能使用,客户端零维护。

1.3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又叫商业模式。公司盈利模式,简单地讲,就是公司是靠什么来赚钱的。即公司利润产生的行业、产品和利润结构是什么。它可以用来解释公司的销售收入是通过什么方式产生的,又需要支出哪些成本和费用。

2进出口企业传统的盈利模式缺陷

目前我国进出口企业传统的盈利模式居多,整体呈现“散、乱、差”的状况,良莠不齐。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进出口企业生存空间日益狭窄。部分进出口企业违规操作、重复质押、借资投机,最终导致爆仓事件频发,“信用危机”阴云不散。传统盈利模式面临挑战,单一进出口企业转型困难。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进出口企业再不转型,走下去只有死路。

进出口企业产能过剩严重,过剩经济下必须要求物流的组织化程度、专业化程度、网络化程度都要高,能够快速调动资源,进行精细化管理,做到产品、服务全覆盖,打造一站式服务的进出口企业物流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3进出口企业亟待建立B/S电子商务系统盈利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进出口企业开始认识到电子商务成为营销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和渠道,电子商务与传统进出口企业经营模式的对接,成为了撬动企业发展和飞跃的一个重要支点。传统进出口企业进军电子商务将成为电子商务发展新的驱动力。

目前,大部分的进出口大型企业都已经实现了盈利模式的转变,与商超渠道相比,中粮集团电子商务“我买网”就是一个网上食品超市,不但卖中粮自有品牌的产品,也其它优选的产品。作为以央企集团为背景的B2C网站,中粮集团“我买网”无论在企业声誉、产品品质、产品储存、专业物流和售后保障体系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

“我买网”的建立对于中粮集团来说可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举措。我买网“B2C业务”并不仅仅是中粮自己开设一个网站来销售自有的系列产品,而是通过这个网络平台来销售各种品牌的产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买网’就是一个纯粹的电子商务零售企业。中粮“我买网”的实质相当于打造一个网上的“食品专业大卖场”,其运营的内涵中就是一个电子商务+零售的概念,而并非一种渠道那样简单。

4进出口企业建立B/S电子商务系统盈利模式的措施

目前阶段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在试运行,需要从人才培养、企业培养、监管政策优待等方面提升服务管理及盈利模式。

(1)急需培养综合型人才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较晚,电子商务整体起步较晚,基础也稍弱。跨境电商还面临着电子商务行业的一个通病:人才缺乏。关于企业的电子商务培训,全国还处于一种初级阶段,很多企业不知道如何用电子商务,甚至有企业觉得自己有网站就是电子商务了。可以说,现在是电商平台发展得比企业快,在与企业对接的成效上有差距。而跨境电子商务需要的交叉型人才,不仅要懂外贸,还要懂电子商务。这方面人才缺口非常大。

(2)加大培育大批对外贸易电商企业

只有企业聚合,才能产生规模效应。不少做电子商务的企业,缺乏做外贸的眼光和魄力。因此,还需要政府在政策方面加以引导,在资金、税收等方面加以支持。扶持使用电子商务从事跨境交易的企业发展。

(3)监管要对接市场需求

现今物流系统的改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物流活动已经超出了一国范围,给世界贸易交流带来了方便。外贸小单批发、跨国在线零售等模式和构想层出不穷。跨境电子商务模式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细化演变,让我们看到不少值得期待的新亮点。但在不少做国际贸易的人士看来,目前的监管政策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4)亟待创新服务、管理、盈利模式

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特点是交易品种多,交易频次高、单次交易体量小,并且常常以邮件的形式通关,在通过、结汇跟退税的过程中就很容易产生问题。跨境电子商务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对平台物流、支付、结算、海关、商检等环节就提出新的要求,“说到底,是模式的创新,服务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杨玉玲. 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研究――以凡客诚品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 2012(08).

贸易企业盈利模式范文2

关键词:境内外汇差 外汇交易 盈利模式

一、境内外汇差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香港离岸人民币及跨境贸易结算发展回顾

2004年,中国银行(香港)作为人民币业务的清算行,为香港的个人提供跨境清算安排,离岸人民币(CNH)业务起步。

2009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在中国内地365个试点企业以及香港、澳门和东盟地区展开,为CNH增加规模奠定了基础。

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修订了《香港银行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新协议允许香港的银行为金融机构开立人民币账户,并提供各类金融服务,银行可以为客户办理非贸易项下的兑换,个人和企业间也可以通过银行办理人民币资金的支付和转账。新协议还承认了CNH报价的市场地位,从此以后,提供CNH报价的银行越来越多,CNH的交易流动性也逐渐提高。

2011年,香港的财资市场公会开始提供美元兑CNH的即期报价。该报价由市场上15家(2015年已更新为18家)交易较为活跃的银行上午11:00的平均即期报价得出,CNH的报价机制基本形成。很多离岸市场的人民币产品,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的。

2011年8月起,跨境贸易方案被批准应用于中国内地所有具有资质的企业,境外范围则扩大到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也扩大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其他经常项目。

香港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发展得非常快。外汇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自从2009年设立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企业以来,中国内地企业超过70%的人民币跨境货款流向了香港。2011-2014年跨境贸易结算总额增速远超中国总体进出口总额增速,人民币结算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不断上升,在2014年已经接近25%。

受政策、市场和经济的共同推动,CNH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发展迅猛。对于企业而言,使用人民币结算具有规避外汇风险、加快资金流动速度的作用。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初期,使用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人民币输出和回流渠道。

(二)CNH与CNY交易机制不同导致汇差

与境内人民币(CNY)相比,CNH交易机制有如下不同。

第一,CNH市场的交易者类型更广泛,数量更多。CNH市场允许进出口企业和离岸金融机构自由参与交易。而对于CNY银行间外汇市场来说,除原本的境内金融机构(以央行和商业银行为主)可参与交易,2015年起,国家外汇管理局允许境内各类金融机构在场内进行交易,并允许大型非金融企业(年度跨境外汇收支超25亿美元或货物贸易进出口超20亿美元)入场交易。其他企业只能与商业银行在零售市场办理外汇交易业务。

第二,CNH市场没有中间价机制,也不设涨跌幅度限制。而CNY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货币价格仅可在央行当日上午9:15公布的中间价的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例如美元的波动幅度是中间价正负2%。

第三,央行多在CNY市场进行窗口指导,CNH市场较少进行。

由于上述三点不同的交易机制,CNH市场对全球信息的反应更为透明、充分和及时,因此当CNY升值时,CNH升值更多;而当CNY贬值时,CNH贬值更多,这佐证了境内外交易机制的不同,对汇差产生的潜在影响。

(三)由“811新汇改”产生的跨境汇差

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为增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中国央行决定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这不仅蕴含着汇率走势的变化,更表明人民币中间价机制在告别了固定汇率体制后,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是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重要的里程碑,人称“811新汇改”。

新汇改后,外汇市场风起云涌,CNH兑美元汇率大幅贬值,与境内的汇差几度突破千点,针对跨境汇差的跨境资金交易频繁。那么,利用汇差进行的外汇交易盈利模式是什么样的呢?

二、汇差背后的外汇交易模式

笔者认为,很多时候,金融业务就是在既定的环境下做“通道”,各种市场、标准化或者非标准化的产品,都属于这条通道里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一种金融模式。上文所提及的跨境贸易,就是一种资金进出的“通道”。而下文所提及的四种盈利模式,也都是基于通道开展的。

(一)通过非居民账户进行跨境外汇交易获利

由2010年起,境外机构可以在境内银行开立“人民币非居民账户”(“非居民账户”英文全称为Non-Resident Account,简称“NRA”),用于人民币跨境支付。NRA的本质为境外账户,因此NRA与境外账户之间可自由划转资金,无需审批。

在USD/CNY低于USD/CNH时,境外主体可将在NRA账户中现有的人民币购汇换成美元(价格为境内银行提供的USD/CNY价格),然后在履行相应手续后,将NRA的美元汇出至其境外账户,再按照USD/CNH的价格进行结汇。之后通过贸易渠道,以合规、合法的收入形式(如经常项目收入、经批准的资本项目收入等),将人民币再次转回其NRA,即可盈利。假设USD/CNY购汇报价6.5964,USD/CNH结汇报价6.6964,则NRA以人民币659.64万元购汇100万美元,汇至境外账户后,再按照USD/CNH结汇价结汇,可得人民币669.64万元,再以贸易方式汇入NRA,获利人民币10万元。

(二)通过构造贸易进行跨境外汇交易获利

构造贸易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获利方式,境内企业与境外企业(通常是关联企业)签订一份进口合同,以支付合同货款的方式,将CNY兑换成美元后支付给境外企业。境外企业将美元兑换成CNH后再通过反向贸易向境内企业进口货物,并以CNH支付。这种方式在USD/CNH价格高的时候可以获利。假设USD/CNY购汇报价6.5964,USD/CNH结汇报价6.6964,则境内企业用659.64万人民币购汇100万美元作为货款跨境支付给境外企业,之后境外企业将这100万美元结汇成669.64万人民币,再次作为货款跨境支付给境内企业。这资金的一出一进,境内企业获利10万人民币。“811新汇改”后,由香港进口中国内地的贸易量大幅上升,侧面验证了这种跨境获利的模式在USD/CNH高于USD/CNY时,可能被不少企业所采用。

借助转口贸易的模式获利,原理相同。例如,在USD/CNH低于USD/CNY的时候,境内企业从境外企业进口黄金等低物流成本的货物,在内地将美元贷款结汇后跨境汇出支付黄金货款。境外企业收到人民币后,以CNH价格兑换成美元。最后,境内企业再将黄金出口给这间境外企业,用之前兑换的美元跨境支付至境内。境内企业偿还贷款、获利,流程结束。根据香港海关数据,2013年第一季度(适逢USD/CNH低于USD/CNY之时),中国内地从香港进口的黄金飙升了175%,间接佐证了利用汇差进行的转口贸易获利的行为。

(三)通过境内外远期进行外汇交易获利

“811新汇改”之后,USD/CNH价格倒挂,与USD/CNY价差几度破千点。有一些境内的贸易企业,就已知的、未来特定日期的进口货物,向商业银行申请远期购汇;同时,其境外子公司向当地银行申请金额和期限均与境内远期购汇一致的离岸市场不可交割远期外汇买卖(Non-Deliverable Forward,NDF)远期结汇,在到期日分别执行境内远期购汇和境外NDF结汇。由于境内远期购汇需要实物交割,因此在CNH价格倒挂的情况下,这一获利方式很适合于进出口贸易公司。

“811新汇改”后,2015年8月银行代客远期售汇规模达到789亿美元,是当年前七个月平均规模的3倍,这间接佐证了通过境内外远期进行外汇交易获利的频繁性。而银行间市场即期外汇交易规模扩大的倍数也与之相似,这是因为商业银行在代客远期售汇后,通行做法是在即期市场买入美元,并持有至代客远期售汇合同到期。如此操作,企业的远期行为就传递给了银行间市场的即期行为,对人民币贬值构成压力。

(四)出口货款经中介境外结汇进行跨境外汇交易获利

“811新汇改”后,USD/CNH价格倒挂,部分境内的出口商与其境外的关联公司或中间商签署人民币的出口合同,关联公司或中间商再与境外的进口商签署美元的出口合同。由境外出口合同产生的美元收款,在境外的关联公司或中间商结汇成CNH后,汇回境内。

此类交易是有真实的贸易背景的,但是会减少境外外汇流入,对人民币贬值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形成压力。

三、跨境交易盈利对汇率的影响及抑制举措

上文所提到的四种盈利模式,前两种涉及企业向银行购买美元并汇款出境,致使境内美元大量流出,即期USD/CNY贬值压力增加。第三种模式本身反应的是市场对于USD/CNY远期贬值的预期,但商业银行的操作,将这种远期人民币的贬值预期传递给了即期市场,即期USD/CNY贬值压力增加。第四种模式将原本会流入境内的美元替换成了人民币,因而令到境内美元量减少,即期USD/CNY贬值压力增加。上述四种模式均令人民币快速贬值,国家外汇储备大幅下降。

“811新汇改”后即期USD/CNY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8月11日中间价形成机制改革到2015年底,央行试图将中间价与收盘价并轨。这项改革抽离了央行对中间价的干预之手,使得去年11-12月人民币贬值压力迅速释放。第二阶段是从2016年1月到春节前。元旦后人民币急剧贬值,央行开始加强对外汇市场干预,中间价与即期价再度分离。人民币中间价倾向于挂钩篮子货币,但尚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第三阶段是春节过后至今。央行再度启动了中间价更多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机制。

央行出手的一系列措施,加上美联储鸽派声明、美元走软等因素,暂时稳定了市场对于人民币的情绪。同时,央行持续不断地出台抑制境内外汇差盈利交易的措施。

第一,加强贸易和投资背景真实性的审核。从2015年9月起,央行开始限制NRA购汇规模,并加强了NRA汇入资金的背景真实性审查。此外,国家外汇管理局从当年8月起,要求各分局重点监测辖内银行的代客售汇业务,“加强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核,避免出现集中大额购汇,必要时进行窗口指导”。

第二,自2015年10月起,央行要求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应交存20%的美元外汇风险准备金,在央行以零利率存放一年。通过这种提高交易成本的方式,来打击企业办理境内远期购汇、境外NDF、以获得收益的行为。

第三,央行扩大了跨国公司外汇资金入境渠道和境内使用范围,允许境外央行类机构直接进入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降低了跨国企业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参与企业的境内外营业收入标准,并扩大了资金池规模上限,还放开了企业境外发债资金可回流的约束。

四、汇改的未来任重而道远

央行出台的一系列措施,令近期USD/CNY汇率企稳,跨境汇差缩窄至100个基点左右,交易量也稳步下降。

贸易企业盈利模式范文3

关键词: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模式

一、相关理论概述

1.电子商务模式

电子商务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很多新型的模式,比如在线直销、电子招标系统、开价、搜索引擎模式、关联营销、病毒营销、群体采购、网上拍卖、定制产品和服务、电子市场和电子交易、信息中介、事物交换、深度折扣、会员制、价值链集成商、社交网络等等形式,这些电子商务模式都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不断的优化而来的结果,这些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被广大的中小企业所使用,并带来的一定的效益。

2.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分析

对于中小贸易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方面,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分别为在出口业务模式和进口业务模式。首先对出口业务方面电子商务进行分析,中小贸易企业通过或者待段从锅内购买货物,经过海关等部门的手续流程之后,赚到国外的商、分销商,进而再转到消费者手上,至于财务方面,主要通过银行进行结算,再与税务部门和外汇管理部门进行合作,进行退税返税等活动,如何协调好国内外供给商和分销商的关系成为了中小贸易企业的关键所在。再次对进口业务方面进行分析,其与出口业务正好相反,中小贸易企业通过“买断”或者的方式将国外供应商进口货物,进而通过一系列的手续将货物转到国内的企业手中。实现货物之间的国际间流通。

二、中小贸易企业发展电子商务SWOT分析

1.中小贸易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1)政治环境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鼓励和支持中小贸易企业的政策,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解决中小贸易企业在发展和壮大自身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同时也为中小贸易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促进了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降低了中小贸易企业的成本,提高了收益,为中小贸易企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2)经济环境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间的竞争不断的加剧,增加了中小贸易企业的压力,所以,面对通货膨胀不断的加剧,收到汇率、人民币币值变化的影响,中小贸易企业不得不寻求有效的方式来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提高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因此,这为中小贸易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提供了一个必然的契机。(3)社会环境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习惯以及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购物方式的改变也侧面的为中小贸易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提供了一定的动力,而且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当代必然的趋势,因此在整体社会大趋势环境下,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是必然,因此,中小贸易企业在社会环境的整体带动下,必然会大力选择发展电子商务。(4)技术环境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得社会的信息技术不断的更新,云技术、移动应用软件、支付系统等等日新月异,这为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奠定了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同时,在电子商务的管理和推广方面,也推成出新,很多的功能、维护系统都不断的更新,这为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中小贸易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1)内部优势条件从内部优势条件来看,中小外贸企业由于规模小、机构设置少、政策落实比较迅速,而且信息沟通也比较方便,因此市场的反应效率和管理也非常的高,同时,中小贸易企业由于成立的比较晚,所以对于新事物、新观念接受的比较快,而且成本比较低,因此价格比较有优势,同时中小贸易企业具备更多的活力和产品多样性,更具有发展潜力。(2)内部劣势条件从内部劣势条件来看中小外贸企业由于缺乏专业性的人才,而且管理者缺乏战略性的思维,管理制度上也没有完整的管理模式,对于企业的形象和品牌的维护并不是很看重,再加上营销方式比较落后,因此这极大的影响了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尤其是融资比较困难,技术更新跟不上,更是阻碍了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3.中小贸易企业SWOT分析(1)优势分析中小贸易企业在经营方面具有交大的灵活性,运营成本比较低,敢于创新,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在业务上比较多样性,而且较多的活力,因此具有很多的优势。(2)劣势分析中小贸易企业缺少专业人员的支持,而且留不住人,又缺少战略性思维,在公关和形象推广方面做得不到位,营销策略的落后和信息沟通机制的不协调,再加上技术和资金的匮乏,成为了中小贸易企业的发展瓶颈。(3)机会分析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融资渠道不断的发展,而且国际商品市场和服务质量标准的不断提高,企业越来越注重成本的控制,人员的素质也得到不断的增强,成为了发展的契机。(4)威胁分析中小贸易企业容易受到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而且竞争形势很严峻,国际间的贸易摩擦也很严重,而且手续和环节比较繁琐,所以成为制约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模式选择

1.信息服务模式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一般都是信息服务模式,企业的劣势在于信息的不对称,所以通过建立一定的电子商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全方位的展现,为中小企业信息供给方面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比如阿里巴巴、环球资源网、环球市场网、网盛生意宝、慧聪网、66旺都是这样的模式,主要服务的是中小企业,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以及链接企业的官网,同时提供有效的营销方案,壮大企业的业务,为企业增加核心竞争力。2.交易服务模式交易服务模式主要是为企业达成交易,将信息、资金、商品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类的模式收取的是交易佣金,这成为了这类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主要盈利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小批量、大规模的交易。不过中小企业对交易服务模式应用的不广泛,主要因为在物流方面,与中小贸易企业合作的都是一些比较小的快递企业,大额度的交易还是比较传统的方式,其次在支付方面由于风险比较高,所以得不到更多的合作。因此这也限制了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3.第三方市场资源整合模式

相比于信息服务模式和交易服务模式,第三方市场资源整合模式为中小贸易企业全方位的电子商务服务,首先是第三方市场资源整合模式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为中小贸易企业提供通关、退税、物流、外汇、融资等服务,同时方便了管理,减少了管理的流程,降低了管理成本,同时也简化了手续,包括报关、报检等业务都简化了,同时,在物流流程优化、金融服务、税务、费用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服务,因此得到了中小外贸企业广泛的应用。

四、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发展对策

1.注重自身的资源整合,打造品牌

中小贸易企业在传统的经营方式上,对资源的整合并不是很好,浪费了时间、金钱成本,并没有很好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因此发展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必须对企业的资源有效的整合,将资源向电子商务方向倾斜,同时淘汰落后产能,重新构建企业的组织结构,包括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置,将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合理的利用,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和协调;同时,中小贸易企业应该注重品牌的宣传和培养,为企业的发展培育良好的形象和口碑,只有这样,方可更加促进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的建设。

2.培养相关的专业人员,储存后备力量

中小贸易企业如果想发展电子商务,必须注重对专业人员的培养,通过对电子商务相关的人员培养,提高企业的电子商务的建设进程,不断的优化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的管理模式;同时,加强中小贸易企业管理者的电子商务意识,投入一定的资源,促进企业的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同时,加大企业的宣传培训,动员企业全员参与,鼓励员工积极的投入到电子商务的工作中,在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的反馈,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完善,不断的促进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3.加强对电子商务平台运营的投入

对于中小贸易电子商务的发展而言,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中小贸易企业应该加强企业的差异化和多样化,通过服务的差异化,对中小贸易企业的服务细分,使得服务更加的精细。主要包括了盈利模式以及服务水准,同时据此收取费用,或者会员费,或者费,通过深度挖掘企业的需求,提供增值服务,为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对于中小贸易企业而言,加强电子商务平台的服务纵深化也是必然的选择,让更多的合作者可以得到更深度的咨询和服务。4.顺应时展,加强企业之间战略合作如今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是大趋势,因此中小贸易企业之间必须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不断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服务,也可以规避风险,同时只有这样,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方可得到全面、快速的发展,为中小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与中小贸易企业之间的合作,为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补助,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予一定的帮助。丰富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扩展其融资渠道,降低了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的建设成本。

五、结论

中小贸易企业只要有效利用电子商务,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对自身的经营和发展提供一些帮助,取得市场价格、信息、技术等优势,有效的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扩大企业的规模,保持企业的长久的竞争力。通过本文的研究,通过对中小贸易企业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分析,对其存在的几种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具体解决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予有价值的借鉴。

作者:石丹丹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赖忠孝.旅顺口区中小企业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对外经贸,2015,11:39-41.

[2]王俊奇.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运营平台管理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6,05:19-22.

[3]姚蕊.贸易类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思考[J].价格月刊,2014,04:39-42.

贸易企业盈利模式范文4

关键词:外贸企业;贸易融资;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一、外贸企业运用银行贸易融资的现状

当前,在经济大发展的前提下,我国各大国有银行均开发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而且在开展了传统出具出口凭证等简单业务的基础之上更开设了复杂性更高的出口信用担保、保理、贷款等风险和收益更高的业务,为大中小型外贸企业扩大了融资渠道也即说明了我国外面融资形式具备多样性和复杂性,尤其是以国际间通行的贸易融资形式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对外贸易融资的便利性。而由于多数外贸企业规模较小,自身实力与信用度不足而且银行管理者对于外贸融资业务还不足的情况下,该项业务并未得到广泛的推广和运用,整体外贸融资业务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其一,资金短缺面较广,从我国主要的外贸区域的相关报道中可以发现,超过半数以上的企业在资金方面处于短缺状态,唯有不足5%的企业能够获取银行的贷款;其二,资金缺口大,50%的被调查企业的银行融资不足企业资金需求的25%,可见,有九成中小企业的银行融资只能满足其资金需求的一半;其三,贷款难,被调查企业普遍反映贷款难,52.8%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难。

二、外贸企业运用银行贸易融资障碍原因分析

(一)银行方面

1.银行对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缺乏深入的认识

首先,我国诸多国有银行管理者对于外贸融资业务的认识和印象停留着高风险层面上,即使意识到该业务对于提升银行利润的重要性但心有忌惮,不敢于广发推广此类业务;其次,从银行业务量上而言,其主营业务是本国货币业务,国际业务比重占比较小,不论是业务资源还是人力资源方面不具备优势,使之不愿意在此业务之中投入过多的经历;再次,在盈利方面,多数管理者并未认识到其盈利的空间,认识作用性不大。

2.操作环节复杂,审批程序较多

外贸企业不能需要面临国内竞争还需面对激烈的国外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盈利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自身产品价值、国外政治经济环境、企业规模等,致使外贸经济具备一定的风险性,而银行不仅认识到这一点而且势有将之扩大化的趋势,认为国际贸易不仅风险系数大而且难以掌控,因此在贷款方面层层审批,手续繁杂。

(二)企业方面

1.企业实力不足且信用意识谈薄

我国沿海城市发展外贸经济较多且大都是家族企业,不论是企业规模还是注册资金均较少,市场竞争力不足。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生产企业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流通企业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即可申请进出口权,进出口经营权门槛的降低使得大量中小企业得以进入外贸行业,由于自身规模限制,中小外贸企业进出口额往往较小,少则几万亦多达数百万美元。

2.外贸企业的担保条件难以达到银行要求

因对外贸易的风险性,银行对外贸企业的贷款业务管理极其严格,致使多数企业与该项业务之间的要求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以下方面:其一,在担保方面,中小型企业难以找到大企业作为担保,而其他担保又不符合银行规定的条件;其二,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方面,不论是银行方面还是国家层面并未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致使愿意为中小型外贸企业提供担保的资金极其缺乏。即使个别能够提供担保的企业,其担保费用亦是极其高昂。

3.对外贸易经营管理水平较偏低

对外贸易虽然具有一定的利润,甚至是高额利润但却是与高风险并存的,其经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仅考验着管理者的综合能力还考验着其承受能力。对外贸易融资业务是涉及到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经济法、银行信贷、外汇法规、外语等诸多知识的一项高技术业务,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的人才缺乏及人才的知识结构单一,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建立,风险意识淡薄。

三、外贸企业运用银行贸易融资的策略

(一)改进审批决策机制以简化审批程序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性固然不可必然,但任何贷款业务均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银行管理者因抛弃片面的认识。通过全面审核该项业务,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减少对该项业务的审批手续,为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帮助。

(二)贸易融资产品的整合、创新、包装和宣传

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日益兴盛的今天,银行现有的融资产品已经难以企业发展的需求,而且随着人民币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结算业务量日益增长且复杂性与形式更加多样,已非简单的资金的收付。因此,我国银行应当与国际银行保持同步发展,加强国际融资业务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不断推出符合企业发展求又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产品。

(三)企业方面

1.加强与银行沟通联系

沟通是促进企业与银行之间业务合作的有力桥梁,是双方增进了解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外贸企业欲获取银行的贷款,则必须积极主动的了解银行在国际贸易业务方面融资产品的资讯和规定并做好与之的沟通,严格按照银行规定的要求提交相应的文件等,使银行充分的了解、信任、支持企业。

3.强化管理树立风险成本意识

外贸企业决策者、财务人员和业务员都要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在大力转变经营方式、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方式的同时,树立国际贸易的风险意识,将风险成本纳入财务核算的范畴,建立相应的财务会计制度,从而真正将贸易风险防范纳入外贸经营管理之中。

3.加强信用建设树立良好商业信誉

由于国内信任危机的加重,绝大多数银行仅向规模大且优质的企业提供国际业务贷款,而中小型企业几乎不可能获取贷款。因此,对于规模偏小的外贸企业而言,应当从自身管理出发,树立诚信意识,将财务管理指标已经盈利指标等因素纳入到经营管理之中,以实际行动获取银行的信任。

参考文献:

贸易企业盈利模式范文5

论文摘要: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是困扰企业生存和的现实问题,在当前存款准备金率已调到最高位,银行信贷紧缩的形势下,这一问题再度凸显。本文在分析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特点的基础上,对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进行学解读,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特点

(一)资金需求规模小、时间急,需求强烈

中小外贸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融资需求和大企业不同,其融资主要用于购买原材料、半成品以及库存商品和贸易经营活动中所需的流动资金等。危机后国外客户普遍延长付款时间,再加上结汇收汇的时间差,给出口企业的资金周转造成很大的困难。因此,中小外贸企业的资金需求存在贷款金额小、时间急、频率高以及随机性大等特点。尤其是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很强烈。

(二)外部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

中小外贸企业很难达到上市标准而获得直接融资,而债券市场的开放程度低,发行条件极其严格。目前,我国的债券融资仅限于大型企业,并且以国有企业为主,对中小外贸企业而言不具有可行性。因此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方式基本难以实现。那么,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间接融资就成为中小外贸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途径。

(三)民间借贷是中小外贸企业资金的补充

民间借贷的兴起是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所特有的现象,它是以“三缘”(血缘、地缘、业缘)为基础的关系借贷。由于今年央行货币政策趋紧,许多中小外贸企业只能走民间借贷的渠道,使得江浙一带的民间借贷市场活跃起来。民间借贷手续十分简单,只需用房产做抵押,就能很快获得资金,解燃眉之急。但高额的利息造成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成本上升,高企的还款利息极易造成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让中小外贸企业望而却步。

二、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据武汉城市合作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2.5%的中小外贸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但是,银行只乐意“傍大款”,愿意信贷“批发”,而不愿意“零售”。这种贷款“歧视”现象使中小外贸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不断加大。而银行的贷款“歧视”来自于信贷资金市场的供求双方,即银行和企业两方面原因。

(一)信贷市场供给方:商业银行

银行是追求盈利的组织,出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考虑,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就会在积极发放贷款的同时注重风险控制,并尽可能降低成本。目前商业银行在风险监管防范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并将激励机制引入信贷管理。商业银行的信贷责任制以及不良贷款追究制和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制度,使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中小外贸企业。具体原因表现为:

1、风险收益不对称。央行的货币政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等)使得信贷资源处于稀缺状态。商业银行在利用有限的信贷资源寻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求收益大于所承受的风险。由于中小外贸企业的单位风险系数一般大于大型企业和优质项目的单位风险系数,因此在信贷资源稀缺和确保信贷资产质量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必然会偏爱低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和企业,致使中小外贸企业融资出现困难。由于通货膨胀导致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涨价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削弱了中小外贸企业盈利空间,银行放贷的风险性也相应增大。在今年央行三次调高存贷款基准利率,控制信贷规模后,银行更不愿意贷款给中小外贸企业。

2、成本收益不对称。在信贷业务审批通过之前,银行需要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由于对中小企业的评估成本要比大企业高,但收益却比大企业少。因此,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选择信贷客户时,必然要考虑每一笔信贷业务的成本和收益、安全和风险等利益因素。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银行往往倾向于有实力、信誉好、效益好、风险低的大企业,致使中小企业信贷资金供给短缺。

3、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一方拥有相关的信息而另一方缺少相关信息或者后者拥有的信息没有前者多。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信息在交易双方的不对称分布,会导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给信息劣势者的决策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

从目前情况看,大企业由于信息公开化程度较高,社会信誉较好,金融机构很容易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这些企业的信息,基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考虑,银行愿意为大企业提供贷款,甚至是优惠贷款。比较而言,中小企业由于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财务制度不规范,内部信息可信度低,使得银行难以对中小外贸企业提供融资。

(二)信贷市场需求方:中小外贸企业

在信贷市场上,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使得银行无法对有不良行为的经营者进行有效防范。为降低信贷资金风险,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持审慎态度。中小企业自身不足表现在:

1、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

所谓道德风险,就是人们利用市场的不成熟或者市场的被扭曲,进行背离道德准则的经营活动,从而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在融资过程中,中小外贸企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损害商业银行利益,从而导致信贷风险;再加上中小企业经营决策的随意性较大、经营业绩不稳定、企业信用观念淡薄、还款动力不强等因素,银行出于安全性考虑,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出现银行等金融机构惜贷现象。

2、企业抵押担保缺乏

中小外贸企业存在规模小、实力弱、可抵押资产少、担保难等问题,导致企业融资难。目前,银行对企业抵押物的选择一般仅限于土地、房地产及机器设备等,且抵押率较低。而中小外贸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或是缺少实体的贸易流通型企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可供抵押的有效资产甚少,不能提供银行所要求的实物抵押数额。同时,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导致担保能力不足。

3、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信用缺失

中小外贸企业管理方式灵活但不够规范,普遍不太重视财务会计制度的构建和企业经营管理队伍的提升。商业银行根据信贷管理的需要,要求中小企业提供财务、投资决策、资本运作等信息以做出客观评价。但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健全的内控制度和财务制度,会计信息失真,降低了自身的诚信度,造成银行对企业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成本加大,使银行很难对其真实的资信状况进行考察,严重影响到银行对企业做出客观、公正地评价,相应也限制了自身的融资渠道。

三、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政策扶持机制,银政企合作促中小外贸企业融资。

在认真贯彻执行政府已制定的促进外经贸企业发展、保障中小企业融资的法规与政策的基础上,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实际,尽快制定完善扶持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政策以及促进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的配套措施。加强银政企沟通合作,搭建融资服务平台。政府要积极牵线搭桥,主动构筑银企交流沟通与融资服务平台,让中小外经贸企业深入了解银行业务,让银行深入了解中小外经贸企业需求,促进融资供需双方的信息沟通与快速对接。 (二)中小机构,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鼓励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因为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对本地状况、信用水平有更清晰的认识,能够克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障碍,有利于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其次,通过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来规范民间融资。积极开展在小额贷款公司组建、运营机制、风险控制、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充裕的优势,使其逐渐成为小企业贷款的主力军。民间融资的借贷双方信息高度对称,资金风险的控制能力较强,交易方式灵活,资金使用效率较高,对银行融资体系具有很强的互补效应。

(三)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放宽抵押贷款条件

影响银行对中小外贸企业贷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缺乏信用担保和评价体系,可以构建以互助性担保为主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来解决这一问题。互助性担保将银行或政府担保组织的外部监督转化为互助性担保组织内部的相互监督,提高了监督的有效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政府部门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支持中小外贸企业以存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种动产为抵押担保物从银行获得信贷融资。

(四)针对中小外贸企业特点设计融资产品

1、开展“联保贷款”。它是指中小企业依据一定的规则组成联保体,由银行对联保小组成员进行授信,成员之间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一种融资模式。联保体成员通常为生意圈伙伴,因此一旦发生借款人违约现象,将使借款人名誉扫地,在生意场上无法立足。联保模式可以解决单个中小企业受自身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和担保抵押物不足而造成的融资难。

2、发展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金融机构可根据进出口供应链的不同特点及企业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需求,结合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充分运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物权等多种信用工具,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贸易融资产品组合,帮助中小外贸企业解决进口开证、进口付款、出口采购、货款回收等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问题。

(五)提高中小外贸企业的自身实力

1、加强财务制度建设、提高自身信用水平。

中小外贸企业要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应充分认识到自身信用和商誉是关键要素。必须加强财务制度建设,提高自身信用水平。要规范账簿的凭证审核、制单、记账等环节,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建立和完善企业资信数据库,构筑一个有效的信用评价与系统,增强商业银行对企业放贷的信心。在规范自身经营管理工作的同时,企业应该积极与银行进行沟通,努力创建良好的银企关系,以信誉为起点,以实力作保证,提高自身融资能力。

2、提高盈利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中小外贸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发挥核心优势,以特色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开展产品和技术创新,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慎重选择国际市场交易对象,开拓新兴市场,分散出口风险。选择恰当的保值措施来规避风险,提高盈利能力。

3、拓宽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渠道

国际贸易融资是中小外贸企业特有并应该重点发展的融资渠道,目前,中小外贸企业采用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主要包括出口押汇、打包放款、进口开证等传统方式,但这些传统融资方式占用流动资金多,国际贸易结算风险大。企业应争取采用赊销和承兑交单的方式扩大市场份额,提高销售额。运用新型的国际结算方式,如国际保理、福费延等来降低国际贸易结算风险。

参考文献:

[2]高鸿业.西方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贸易企业盈利模式范文6

一、我国出口回升有望但也面临压力

(一)出口由负转正总体形势好于预期

在国家出台的一揽子“稳外需、促出口、保份额”的利好外贸政策的促进下,我国外贸克服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实现同比与环比齐步增长。同比一般以年为基础,但基于我国外贸的特殊情况,改为季度或月度与环比同时运用,在进出口出现较大波动时可以提前显示拐点,更及时准确地反映外贸出口在危机下的走势。至2009年7月我国外贸连续5个月环比反弹趋向扩大,到2009年11月进出总值同比开始增长,12月外贸出口1 307亿美元,为历史上月度出口值的第四高位,同比增长17.7%,环比增长15%。200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了2.21万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13.9%,略高于2007年,好于原先下降16%的预期水平。从出口结构来看,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机电仪器产品出口,体现了较强的抗危机能力,全年机电仪器产品出口7 132亿美元,占比从2008年的57%上升到59%。从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看,2009年下降幅度约在10%到14%之间,但从我国出口占主要经济体国家进口的比重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尚呈上升趋势,2009年的比重约比2008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左右,对新兴市场如巴西、俄罗斯等国家出口比重也有上升。

(二)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回升难度大

从目前情况看,2010年国际贸易很难出现大幅反弹。危机下美国的“去杠杆化”进程,是后危机时代关乎全球金融贸易发展趋势的重要标志。尽管金融体系在制度层面的去杠杆化仍需时日,但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将是世界经济贸易再平衡问题,对我国的影响将是稳定出口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已把我国作为促进“世界经济贸易及再平衡”的监测对象之一,其“再平衡”将直指我国扩大出口和贸易顺差减少的当量。美国经济复苏程度关系到国际贸易和我国出口。2010年1月8日美国劳工部公布,2009年12月失业率仍维持在10%以上,失业人口总数为1 320万人。危机对于美国储蓄率和消费行为的影响,直接关系美国经济复苏。衡量居民去杠杆化程度的指标是储蓄率,美国储蓄率已由危机前2%的低水平上升到目前的10%左右,而消费指数虽有上升但比先前高消费的水平大幅降低。由此可能使美国经济的全面复苏推迟一两年,而波及欧盟、日本的美元持续贬值,将还会使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复苏放慢,这些因素给我国2010年稳定出口的政策取向增加了压力。

(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再掀新高

主要经济体自顾性增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国际贸易壁垒呈现进一步加剧的趋势,这是我国稳定出口的最大障碍。2009年以来,各国针对中国发起的“两反两保”救济调查此起彼伏,继美国对华轮胎特保案终裁告罄后,2010年1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批准了对从中国进口的钢制油管及钻杆,实施“双反”制裁,其中对我国出口的油管实施10.3%至15.7%的反补贴关税,这是美国对中国发起的最大案值的反补贴关税和反倾销税调查。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前景不明的大环境下,国际贸易壁垒可能越筑越高。美国新实施的消费品改进法案,对进口产品含铅等有害物质含量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要求。这个法案的出台,将使我国不少企业出口美国的产品成本增长30%左右。欧盟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准入标准也一再升高,欧盟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致力碳关税的研究,2010年1月17日欧盟再次提出要强化开征碳关税的设想,企图利用碳关税转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方向,把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努力转入新一轮贸易保护战之中。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估计,一旦欧盟从政策和制度的层面启动和实施碳关税,可能将我国对欧盟出口的关税提高26%,对欧盟出口可能因碳关税下降20%左右。针对我国稳定出口面临的严峻形势,建议我国出口企业把稳定出口与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紧紧结合起来,以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企业出口效益为重点,在稳定出口中促发展方式转变,在转变中力促出口稳定增长,为我国2010年外贸出口增长的预期目标做贡献,为我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构成的均衡化,即净出口的由负转正和投资的下降做贡献。

二、质量为主引领外贸出口稳定增长

(一)崇质量安全以催出口企稳回增

金融危机以来,出口企业开始反思一些流行理论,比如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可是危机一来做标准和做品牌称雄一世的百年通用汽车公司,却在破产保护下再生重组,而以精心、精细、精进制胜理念做产品质量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不要美国政府的资助,却实现了稳健增长。我国出口企业也有类似的情形,我国手机加工贸易出口占全部手机出口的84%,2009年取得了危机下保持增长的好成绩。关键是一批手机加工企业“以心驭气”的结果,当他们在危机下静心、凝视、专注差异化、精细化和品质可靠稳定的终端产品,以及做优细小精致零部件加工时,企业摆脱危机走向做优、做强的目标将可能不会太远。上述例证绝未低估标准和品牌在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地位,但质量永远是实施强贸战略和长期占领市场的关键。就我国机电出口产品而言,其主要问题仍是产品的质量问题,我国机电产品在使用环境中的功能安全及有效运行中的可靠性与国际标准仍有差距。出口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国际用户最为看重的第一要素,也是国际市场诚信公信力的依托。出口市场环境越恶劣,越要高度重视出口产品质量。危机后,欧美国家以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准入为由的进口壁垒越筑越高,成为新一轮贸易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导火线。稳定外贸出口增长应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否则只会带来更多的贸易摩擦和利益冲突。因此,无论在什么样的国际环境下,出口企业都要坚守出口产品质量安全保证的基本底线。

(二)质量价值要与质量控制相统一

同质同价和按质论价是国际市场最基本的交易原则,在国际市场曲折缓慢回升和外需增长脆弱的条件下;质量与市场需求背离,客户购买价格扭曲和低质低价,都不利于企业的出口增长。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是市场机制下出口产品功能的内在要求,也是不同细分市场条件下,不同客户对不同产品、不同产品质量结构下的最基本要求。2005年到2009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占全贸出口的比重,一直维持在57%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已由1998年的11%上升到2008年的29%。目前我国外贸约占全球国际贸易的9%,已超越德国跃居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竞争力指数偏低,同享有全球出口产品质量第一强国美誉的德国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德国制造的质量口碑是德国经济复苏的基石,尽管德国出口规模在金融危机中下挫,但德国质优价高的机电仪器装备,却在各国经济刺激计划的投资中,获得大量订单,成为危机下出口收益最大的赢家。我们一定要从保证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的高远视角,竭诚彰显一个贸易大国对国际社会和世界客户的责任感。因此,出口企业要重视自身出口产品的质量安全,努力完善企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运用质量是市场、质量是竞争力和质量是增长极的质量诚信理念,保住危机后企业的出口能力、竞争力和国际市场份额。同时,出口企业要坚守出口产品的质量价值与质量在线控制相得益彰的质量保证理念,大力推行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制度。质量控制是出口产品质量安全保证的前提,可分为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是预先对产品投产前各种质量安全隐患和障碍的预测,并对产前可能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采取防患于未然的措施。过程控制即现场控制,具有及时监督,指导和纠偏的功能,这是确保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质量安全控制中最薄弱的一环。建议出口型企业挑选技术水平高,有高度责任感的监督人员,按预期标准和监控程序,严格过程控制,确保产品的质量。

(三)高度关注出口产品的内在质量

要实施出口产品标准国际化策略,这里国际化质量标准是指国际标准与细分化市场的国别标准和区域质量标准及指令等。危机后发达经济体国家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环保为由,掀起了以进口准入标准为主的贸易保护和环境保护主义潮流,导致我国出口到欧美的产品频频受阻。在推进出口企业恢复性增长中,依赖欧美市场企稳复苏和增加对我国进口需求的预期至为重要。出口企业要用务实发展的理念,全力突破其新标准的羁绊,实施新的国际化标准,遏止企业高能耗、高污染与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的产品出口。质量标准尤其要以产品的内在质量安全标准和绿色环保标准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出口稳健增长。

三、降本增效提高出口企业盈利能力

(一)用成本优势提高出口盈利能力

低质量与低价格同措并施,曾是我国出口型企业竞相扩张国际市场份额的主打策略。在危机下这种不计成本而放弃盈利的粗放做法,并没有为企业收复市场份额带来契机。最值得让企业反思和拷量的当属中美轮胎“特保”案。尽管美方作出了减少当期3年的温和性惩罚性关税率,但中方不是赢家,美方在华有4家轮胎加工生产企业,占中国对美轮胎出口的三分之二,“特保”案制裁的结果也直接有损这些在华美资加工企业的利益。毕竟中国出口的轮胎多为一些低值和低价的产品,其出口价格低于各国轮胎平均出口价格的20%~40%。这样的低价格、低利润出口不仅被美方视为以低质低价商品扰乱市场,也为美方反倾销诉讼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后,已有90%以上的商品实行零关税。一些企业利用零关税政策,再掀低价竞争之风,已遭到一些东盟国家的抵制。坚守成本优势策略,意在保持出口型企业的最低盈利能力。一些机电产品出口企业,用成本优势策略坚守理性定价的原则,保持企业的清醒和自信,而不以低成本优势陷入低价出口的恶性竞争,为危机后收复市场份额和保持理性盈利能力做好了铺垫。

(二)尽量采用全程式成本预控策略

危机后企业的出口成本压力依然很大,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与外部成本上升的压力,对国内出口型企业已是一种常态化的经济表现,不同企业的同质化出口产品的成本差异与价格水平,将是危机后企业率先复苏和保出口增长的重要经济杠杆。从某种意义上讲,将国内企业的出口成本保持在低位,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建议出口型企业采取全程式出口成本预控策略,运用加工成本最小化、差异化和集约化的理念,通过同类企业集中进料或与集团内部企业集中采购和外部联合采购的模式;以标准化采购“变小单为大单”,获取支出成本最小化的优势,尽量把产出集约化控制与降低管理成本、产出链精细化整合、能效对标、资源能源高效利用、产成品无废次、低排放或零排放、可循环等层面的成本预控紧密结合起来。以精益化管理替代粗放型成本控制模式,提高组织、人力和财力的运行效率。

(三)用价值定价稳定出口盈利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出口毛利率大都低于10%,扣除其他各种费用要素后,几乎无利可图。出口毛利率低是我国出口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的结果,大幅提高出口毛利率,是危机后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传统成本定价和竞争导向定价的理论,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贸易保护和反倾销上升的条件下存在缺陷。传统成本定价过犹不及,容易淡化出口商品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价值;竞争导向定价更是一种脱离市场价值和客户价值的非理性定价方式,是把竞争对手的价格作为第一参照要素和市场接受的价位,而不是以客户价值与企业市场价值为定价导向。建议出口型企业用价值定价的理念,确立自身出口产品的内在价值,把内在价值的成本支出,控制在国际同类企业和产品的平均成本线以下。在价值定价定位为主的基础上,动态控制出口商品的价格,使出口价格以正负5%之内的国际市场同类产品平均价格和细分市场客户可接受的平均价格为底线。通过价值定价和国际市场平均价格的定价策略,使我国出口型企业逐步摆脱低价竞争的羁绊,从而使出口型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盈利能力逐步达到国际平均水平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