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技术范例

贸易技术

贸易技术范文1

1.1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

2015年3月,宁夏便在全国率先打造了“中阿国际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借助该平台的B2B、B2C电商模式,宁夏境内的清真食品企业、穆斯林用品生产企业能够在平台上实现对外贸易,整个交易的周期大大缩短,成本也大大降低。2015年4月,二连浩特也打造了中蒙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引入了1000余家境内企业,配合020信息平台模式,实现了中蒙两国服饰、数码、化妆品、母婴用品、家居、家电、建材、机械八大类产品的在线电商交易。

1.2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云计算技术是近年来涌现出的新生的信息技术发展分支,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计算方式。通过该种方式,网络上共享的资源和信息能够按需提供给终端设备,而大容量的数据也能够被存储在云服务器中,实现智能化、按需化的随时调用。因此,它是一种十分先进的信息技术。2015年1月,海尔公司推出了“U+智慧生态圈”传达借助云计算思维发力国际市场的信号。2015年2月,在第117届广交会上,志高公司推出了智能云空调产品,该产品拥有云升级、云定制、云诊断等5大核心技术,可以实现在线省级、情景定制、智能适应、自动兼修、远程控制等功能。该产品一经推出,便吸引了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等国家空调采购商的极大兴趣。

2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网络信息安全性有待提升

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的融合应用,很多都基于互联网平台。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的不断推广,针对国际贸易在线交易平台的网络安全危险也日益严重。2015年1月,英国知名的跨国贸易电商Office的美洲区贸易服务器被黑客攻击,超过100万客户的信息被曝光;2013年3月,全球电商龙头亚马逊旗下Twitch遭黑客攻击,数以千计的用户信息泄漏。上述网络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为电商企业的国际贸易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使得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2应用型人才素养不高

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的融合,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而支撑该方向实现优化发展的基础,便是人才。然而,就现有的情况而言,国内各企业中,兼具信息技术和国际贸易双方面技术素养的人才十分稀缺,企业在构建信息贸易平台、产品的过程中,大多依靠外包的形式完成,即:委托专业的信息技术企业完成。在上述背景下,一旦信息化贸易平台、产品出现问题,企业管理人员便容易显得束手无策。

3信息技术应用于国际贸易的优化发展建议

3.1提升国际贸易信息化平台的网络安全性

1)加大对平台硬件安全的建设维护。各级国贸企业应不断完善现有的平台建设维护部门,在日常的工作中与管理系统硬件供应商进行即时沟通,对硬件安全系统的更新主要包含:系统安全硬件模块的更新、系统功能模块的更新及系统硬件设施的更新几部分。2)注重对平台的软件安全建设与维护。主要包含对系统网络运行软件、操作系统的更新和维护处理。此外,构建合适的防火墙系统,对信息化国贸平台的安全性进行软件保护也是十分重要的软件维护内容。

3.2大力培养兼具信息技术和国贸知识的“两栖”人才

1)加强企业两栖应用人员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包含:系统总体结构的知识、系统网络的操作与使用、数据库及相关开发工具的应用常识、系统维护的操作方式、系统统计功能的操作方式、系统的参数设置方式、系统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2)培养专属的两栖类人才。在对应用人员进行培训的同时,各级企业还应通过“外引内培”的方法,逐步培养营区专属的数字化系统开发、维护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掌握“人员多极化”培训的原则,制定“两栖类课程”规划,内容应既包含信息化平台开发、维护,又包含国际贸易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知识,打造企业专属的信息化国贸平台“开发-应用”一体化人才体系。

4结论

贸易技术范文2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全球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各国都面临着出口乏力的问题,为缓解本国经济危机,扩大出口,很多国家制定了带有明显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壁垒措施。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出口商品频频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遭受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我国应该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入手,建立一套完善、系统的对外贸易公共贸易服务体系和危机预警机制,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的协调和中介组织功能,为出口企业提供给有效的咨询和指导,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涵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stoTrade,即TBT),指的是一国政府以保护本国居民安全、卫生、动植物安全和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为理由,对输入本国的商品实施强制性的检验检疫,并为此设置较高的技术方面的要求,从而阻止外国商品的输入。技术性贸易壁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是指WTO《TBT协议》规定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广义的TBT还包括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和检疫措施(SPS),包装和标签及标志要求、绿色壁垒、信息技术壁垒等。由于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为了保护进口国居民的安全、健康,具有一定和合法性和很强的隐蔽性,所以,很多国家为限制进口,滥用技术性贸易壁垒,使之成为关税壁垒之后,最有影响力的贸易壁垒。虽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国商品有着很强的限制作用,但是也有助于出口国企业提高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进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二、我国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状况   随着中国贸易顺差的日益扩大,以及欧美国家自身所遇到的问题,各国都制定了非常苛刻的技术法律、法规,世界各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案例逐年增多。中国加入WTO之后,针对中国商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增多,中国成为WTO成立以来,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最多的国家,每年损失高达数百亿元。对中国企业出口影响较大的国家和地区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和拉美国家,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大的行业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机电仪器、农副产品、纺织鞋帽、木材纸张、非金属和化矿金属。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商品出口的最主要障碍。三、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加上欧美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对外贸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一些国家为限制进口,大量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造成了很大影响。   1.影响市场准入。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通过提高技术标准,对外国商品设置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进而限制其他国家的商品进口。目前,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欧盟、美国和日本,对中国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国家也是这些国家。据国家质检总局调查显示,欧盟、美国和日本不断针对中国商品制定苛刻和过于严格的技术标准,从而制约中国商品的出口。   2.削弱产品竞争力。一些发达国家设立了各种产品认证和产品标准,中国企业为达到这些标准,必须引进更新设备,进行严格的检验检疫,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使这些企业丧失了价格方面的优势,从而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而对于一些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提高企业技术,无法满足欧美国家的技术标准,使企业生产的商品无法出口到欧美市场。   3.容易引起贸易摩擦。欧美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我国商品的出口,但是如果这些国家滥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就会导致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引起贸易纠纷,妨碍了世界贸易的正常发展。欧美国家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同样我国也可以使用报复性措施,提高技术标准,这样就会导致贸易战争的发生,导致我国与其他国家产生贸易摩擦。   四、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1.发挥政府对企业的指导作用。我国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对企业的指导作用,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和危机预警系统,提高企业的技术标准,为企业出口奠定基础。首先,完善我国能效标准体系,提高我国能效标准、标识要求,按照欧美国家的能效标准、标识与认证,制定我国的能效标准,使企业能够满足欧美国家的标准;其次,增强与欧美国家的沟通,在技术标准领域进行相互认可;最后,建立科学、统一的合格评定体系,提高出口企业的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国际信誉。   2.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组织作用。在对外贸易高度发达的欧美国家,行业协会在国家对外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比较欧美国家,中国没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因此,在应对欧美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明确行业协会的权威性和协调作用。一方面,行业协会应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积极投入到标准化工作之中,帮助出口企业完善技术标准,强化技术创新,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其资源方面的优势,搜集国外对于进口产品设置的各种技术标准,积极向企业提供相关国内外行业技术法规,为企业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系统阐述产品检验检疫、标签、包装等方面的知识。   3.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我国出口企业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大,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受到绿色壁垒影响严重的农副产品。因此,我国企业应该更新设备,注重产品的安全和卫生质量,在生产产品时应该加强产品技术标准,提高产品的质量,并积极适应欧美国家的技术认证,获得应该证书,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贸易技术范文3

关键词:技术外溢;技术发展;国际贸易

随着80年代的以信息革命为主要技术的发展,全球经济迅猛发展。信息经济的普遍,加速了世界资本流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上的不均衡不能再仅以劳动力增长和物资资本积累作为依据。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卢默(PaulRomer)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他的观点主要有四个部分构成:资本、基本劳动力、新思想(以专利量映射)和人力资本(以受教育程度映射)。可以说,知识与技术就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国际贸易已然成为国际技术外溢的主要渠道,并且推动者技术进步的稳步发展。

一、技术得以发展和新思想的核心因素

一个合格的企业要在国际竞争的洪流中生存,就一定需要具备有竞争力的至少一种技术比较优势。技术优势一般存在三个类别:第一种是研发新产品的技术优势;第二种是增强核心生产力和产品质量上的技术优势;最后一种就是在管理和组织经验上的技术领先地位。获取先进技术的方法有很多种。一是招聘人才进行研究与开发(R&D),二是直接购买,三是进行学习和模仿。还有一种途径就是技术外溢。

(一)研究与开发

招聘研究人员和建设研究所能够在短时期内获取更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一些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将GDP的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投入科研之中,间接说明了提升技术的重要性。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是重视科研技术的开发。就拿美国来说,1996年的项目花费达到GDP的二点六个百分点。于是美国独占世界高端技术的绝大多数,多达44项,其一共也就是50项。日本拥有唯一一项,剩下的即为欧盟所拥有。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一直处于的领先地位正是因为其在新技术上的投入巨大。据调查,从二次大战开始,研究与开发的投资回报率渐渐上升。就发达国家而言,在美国,资本设备投资回报率仅仅是企业对研究与开发投资的平均回报率的一半。尖端企业往往把获取新技术作为其发展的重要途径,于是在先年就有了贝尔实验室等著名科研场所。一般处在世界企业金字塔顶端的都会投入大量的研究花费,这使得了企业圈内部技术外溢有了较高的回报。

(二)进口设备和引进技术

我国已经有实力去接受国外的技术和设备,从这些吸收来的东西中取其精华,舍其糟粕,从而增加我国的支出与收入比,当然,与那些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与我国相似的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多。从一位学者的理论中可知,一种技术的生命分为三个历程:新技术历程、成熟技术历程、标准化历程。比如美利坚,它们的市场上环与环之间的契合度十分之高,高收入,低成本,以及市场的供需关系稳定,新技术更新迭代快。如此,新技术的第一历程便是最具有原始价值的,新技术的产生不断才可以发展平稳。大多厂商生产相似的产品并且市场竞争逐步激烈,这时生产成本就成为了第一考虑方向。80年代,发达国家家用电器行业生产流程已经开始标准化,许许多多的新技术心得研究成果被我国纳入吸收。而我国的比较优势就是劳动成本廉价,我国电视机、洗衣机、空调等日用产业因此逐步进入发展正轨。到了九十年代,我国的这些产业已经初具成效,甚至能够被外国承认。用低廉的劳动力经过时间的积累等价换取了新的生产资料,于是国家与国家的技术层次便被拉近了。1998年,我国引进的技术进口机器共计6254项,交易量高达163.75亿美元。

(三)学习和模仿

在这个科技成为了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技术含量和产品的知识份额愈来愈高。需要投入越来越多研发经费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风险也越来越高。相比较下,模仿的成本变少了,成功的机会变大,对比度十分高。日本了解自己的种族劣势,但他们谦虚的品质教会了他们学习。日本没有发明蒸汽机、飞机、电话、无线电等世界近代重大科技发明中之一,而日本强大之处在于能够虚心的引进,然后不断地研究,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对引进技术的快速掌控,并且初具规模后能够出口外国。

二、技术外溢的重要方式是国际贸易

除了可以通过主动地引入、重塑和学习、发明创新获得技术提升,技术外溢也是一种方式。外溢会发生在各种各样的技术,一个企业到另一企业,一个行业到另一行业,一个国家到另一国家都会发生技术外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技术相差甚远,导致国际技术外溢的影响更强,跨越国际线的交易是国际技术外溢的核心。普遍来说,经济流动、服务业扩展、生产资料的流通,还有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游动着,这些都能叫做国际贸易。下几个方面是国际技术外溢的几个重要部分:

(一)公开与海外学习效应

想要吸引更多的目光来购买自己的产品,尽管需要对一些内容保密,但是企业还是要让别人知道他的产品的不同之处、好坏、用法、说明书。在国际贸易竞争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产品的质量。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法案中说明,收购商可信任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的企业。通过这个规定的企业除了要确保产品的质量,还要提供装配和相应服务。因此很多情况下,技术培训是企业对于用户的普遍现象,还有一些企业会把维修人员分配到海外学习。

(二)传播效应

根据社会学家的研究,相对于封闭的国家,能够与世界各国保持开放的国家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取经”,一名经济学家的“传染理论”可以完美解释这种现象。他的理论指出,如果把技术看作传染病毒传染的疾病:感染的人越多,传播的速度越迅速,因此它可以传播得非常远。技术创新可以通过和技术创新的个人或群体接触和交流,来有效地复制。

(三)干中学效应

现代经济发展构架渐渐成为了分工加细,多个国家共同生产一个产品。加工产业在我国的国际贸易中占据了很大的分量。组装生产料件和设备是加工型企业进出口国外的关键,探索、分析和收纳国外相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运用于加工过程中,当第一技术历程被发达国家占有,我们也可以专注于中间产品,从而发展独有的经济模式。

(四)竞争效应

经济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下逐渐的加深。在增加进口和获取更多外资的同时,一个国家也会面临更加巨大的竞争压迫力。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同行国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改进质量,增强管理,这是因为外国企业开发出新产品来提高购买吸引力。

三、我国技术提升的具体方法

研发新技术才是让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进步的核心道路。,我国在当代经济的挑战下要更加深入地拓宽关键技术和尖端设备,这才能使企业技术进步,而技术高附加值、高新产品的供给能力、改变出口结构也需要技术提升的帮助。收到国内总体发展的限制,我国的技术科研投入量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程度,甚至在发展中国家中都处于落后位置。有数据对比,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发经费的二分之一是我国当年的研发总资金。由此可得,我国当前的优势技术不在于发明和创新,国际贸易才是我国促进技术进步的关键。以下是相应的方案:

(一)恰当利用技术外溢,增强对外贸易

ElhananHelpman的关于世界研究与开发的扩散的实证研究表明:美国1%有关科学技术的花费,相当于发展中国家让生产力提高0.04%;相比较下,发展中国家的完备(全面)生产力会因为西欧和日本的科技研发经费增加而提高0.02%和0.01%。我国逐步开放的外贸自由型结构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的手段。只有把选择权交给企业们,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部,才能通过技术外溢促使技术提升。

(二)开发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和资金的投入是知识和技术的生产主要内容。虽然资金积累和技术的开创和创新是长期的,但是在短时间内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培养。人力资本的发展状况是国际技术外溢程度的反映,较快地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需要人力资本达到一定程度。因此,我国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增速取决于各类教育的发展,国际人才的交流,劳动力的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戈雪梅,熊俊.国际贸易对区域技术进步的作用研究[J].现代营销旬刊,2017(9):180-182.

[2]胡若楠.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和中国工业行业的生产率增长[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25):9-10.

[3]邵金菊,姜丽花.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影响研究[J].财政监督,2016(10):101-109.

[4]仝冰.国际贸易、偏向型技术进步与要素收入分配[J].企业导报,2016(2):106-106.

贸易技术范文4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我国农产品贸易出口量的增加,国外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开始制定许多措施来限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其中技术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产生很大的阻碍。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产品贸易发展,我国逐渐将特色果蔬作为农产品贸易的主要竞争力,特色果蔬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其区域特色、品质特色及丰富的营养结构等优势更是顺应了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变化。文章通过阐述特色农产品与技术壁垒等的相关概念,进而分析我国特色果蔬国际贸易发展存在的相关问题,从不利与有利因素来研究技术壁垒对我国特色果蔬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以此为我国特色果蔬贸易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1)提高特色果蔬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完善特色果蔬质量标准体系建设;(3)实现特色果蔬集约化生产与运输。

关键词

特色果蔬;出口贸易技术壁垒;问题;政策建议

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农产品市场竞争愈加激烈,许多发达国家都凭借自身较高技术水平,以各种名义对我国出口的农产品进行限制。我国是农业大国,许多农产品的产量都处于世界前列,但是在农产品出口方面却处于一定弱势。2014年,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总额达到719.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1%,比2013年的增速下降了1.2%。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在生产技术、保鲜技术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而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却在不断提高,这直接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增加农产品贸易竞争力,顺应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变化,特色农产品的发展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特别是在果蔬国际贸易方面。特色果蔬贸易的发展,既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又可以获得独有的竞争优势,这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长足进步与发展。因此,研究我国特色果蔬国际贸易中存在的技术壁垒问题,对于我国特色果蔬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我国其他类农产品国际贸易提供借鉴。

1相关概念解析

1.1特色农产品

关于特色农产品的定义,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迈克尔•波特从区域优势角度对特色农业进行了定义,他认为特色农业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及技术优势为基础,发展起来具有规模的高效农业[1]。我国的学者陈东景从市场效益的角度提出,特色农业是在一定区域内,人们依托农业资源所开发提炼出来的,具有高经济价值、高利润、在品质方面拥有一定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2]。李金良从市场与社会需求的角度提出,特色农业是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在特定区域内,有效利用当地地理、气候、市场及资源等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与市场竞争优势的,在该区域内能主导农业经济发展的高效农业[3]。因特色农产品具有自身独特的营养价值、品质及文化内涵等,并且对于特定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有很强的依赖性,决定了其在非指定区域不可复制的地位。特色农产品主要具有以下4个特征:一是地域性,特色农产品需要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生态条件下生长,其生产会呈现地域性分布;二是品质优良性,特色农产品与传统粗放型、一味追求数量生产的传统农产品不同,它的品质较好、质量高,该特性也是特色农产品得以快速发展,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三是规模化生产,特色农产品如果不具有规模化生产就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不利于形成竞争优势,其经济效益也与产量密切相关;四是营销个性化,特色农产品一般实施品牌销售战略,必须结合当地的情况,再有效融合当地历史文化特征,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产品品牌,这样才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我国的特色果蔬大体可以分为新育成品种、各地方名优品种及天然野生品种。

1.2技术壁垒

技术壁垒全称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在卫生检疫、商品标签或包装、技术标准等方面设置复杂并且苛刻的规定从而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4]。更加具体的说明则是,为了保护环境、维护人类与动植物的健康与安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通过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手段,来限制进入本国或地区的商品与服务等的管理措施[5]。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违反《TBT协定》的规定,利用歧视或是不合理的手段,为他国或是地区的国际贸易造成阻碍或是变相限制的技术性贸易措施[6]。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方法与手段有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及技术法规等。其中具有强制性的是技术法规,它对产品的生产或加工工艺、生产方法、产品特性及使用范围等都做出了规定。不具有强制性的是技术标准,它是公认机构所批准的,可以用于产品生产或工艺加工的一系列规则。技术法规由于其强制性很容易成为一国或地区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工具。

2我国特色果蔬国际贸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4年,我国果蔬的出口贸易在总体上还是呈增长趋势,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2.1缺少安全生产意识

在果蔬的生产方面还是存在很多滥用具有较高毒性、易残留农药,过量使用果蔬化学肥料、工业“三废”品等引发的果蔬中重金属与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量超过标准的现象。过量的使用农药、化肥及激素等,很容易造成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超标,产品品质不高,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不良后果。

2.2果蔬产品质量不高

许多地区,特色果蔬的生产还处于粗放式的管理阶段,一味地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没有转向追求质量的提高,在产品上缺少具有一定优势的主导产品。生产的果蔬也是利用成本优势进行出口,只有小规模的包装、冷藏、保鲜及加工。果蔬生产的技术水平太低,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很少利用新技术、新材料,由此技术上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我国特色果蔬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的价值。具有较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及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较少,国际竞争力与产品延伸价值并没有得到体现与发展。

2.3缺乏集约化生产

我国目前的果蔬生产主要采取农户独立生产的模式,而农户往往缺乏最基本的生产技术标准与产品质量检测手段。分散独立生产模式既伴随着高生产成本,也会因为缺少监控而导致滥用农药的情况频繁发生。即使是特色果蔬国际贸易的国内企业,也呈现规模较小、带动能力弱、基础设施落后及缺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弱势。因此,特色果蔬是否走集约化生产之路,将直接影响我国果蔬出口贸易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3技术壁垒对我国特色果蔬贸易发展的影响

根据商务部的调查显示,由于受到技术壁垒的影响,我国农产品及食品出口每年都会遭受大约90亿美元的损失。尤其是湖南、贵州等地受到的损失更为严重。技术壁垒对我国国际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占所有关税壁垒总和的比重已经从20%上升到80%左右。严格的技术壁垒在短期内对于我国特色果蔬的国际贸易的发展设置了诸多障碍,但是从长期来看却又存在一定的积极影响。

3.1市场准入条件提升,抑制出口数量

技术壁垒的增多,使得我国特色果蔬的外贸出口额受到了严重限制。日本是我国果蔬出口的主要国家之一。2003年,日本出台了“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从2006年5月开始实施。该制度严格限定了食品中农业化学品的残留量,制度一出台就对我国的果蔬贸易造成很大的影响,出口风险的加大,使许多企业都减少了对日本的果蔬出口额。2006年7月开始,我国主要农产品的诸多产区对日本的出口额都出现了不同比例的回落,有些具有优势的大宗农产品的出口也收到了不利影响[7]。自从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技术壁垒对我国果蔬贸易的阻碍也越来越突出。原来由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价格优势几乎都被技术水平较低、质量较差及规模较小从而不能达到国外制定的相关标准的劣势所抹杀。国外制定的严格标准,我国许多果蔬出口企业都来不及做出反应,短期内肯定存在一部分产品由于不能达标而退出市场,直接导致出口数量的迅速减少。

3.2产品出口成本提升,削减国际竞争力

特色果蔬本来依据自身的地域或品质优势而有较高的价格,利润也较为可观。但是由于技术壁垒的出现,为了满足出口国较高的相关标准,果蔬出口企业必须通过改进生产或是加工技术,加强企业管理,进行产品认证等方式来解决。同时,出口之前还需要经过高科技的设备检测,这会直接导致出口的时间与成本增加[8]。而因为改进技术、加强管理及培训员工等增加的资金投入,又直接造成了农产品出口价格的提升,最终身处其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步步削弱的窘境。一些发达国家还对进口水果的法规管理程序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比如美国的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制定的植物保护与检疫手册中,对于水果的辐照处理就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另外,有些国家或地区通过建立相关的果蔬协会,对果蔬的进出口总量进行调控。以上这些技术性壁垒,既大幅提升了我国特色果蔬出口贸易成本,又直接削减了我国特色果蔬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3.3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升,生产经营方式有待优化

虽然在短期内国外技术壁垒会对我国特色果蔬贸易带来不利影响,但是从保护环境与人类健康角度的长期来看,适度的技术壁垒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为了扩大自身出口量,有许多农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企业会尽力提高生产加工技术、提高管理水平以适应国外的技术壁垒,将这种压力变成动力,尽量减少技术落差,突出产品本身的比较优势[9]。国外技术壁垒的不断加厚,也给我国政府带来警示,果蔬质量标准的制定、质量安全技术法规的出台、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刻不容缓,我国政府有待进一步推动果蔬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与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相关建设工作[10]。

4我国特色果蔬贸易未来发展的有关建议

4.1提高特色果蔬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提升特色果蔬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是我国应对发达国家技术壁垒的主要途径[11]。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发展很快,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农业发展也应该遵循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特色果蔬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应该严格限制农药的使用量与使用种类,限制生长激素的使用,限制加工环节添加剂的使用,从而实现特色果蔬的绿色化生产。这样既可以应对国外的技术壁垒,也保护了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总之,提升特色果蔬生产加工的技术水平,有利于改善产品的品质、优化产品的结构,形成产品的核心竞争优势。

4.2完善特色果蔬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政府应针对特色果蔬的生产与加工,制定果蔬产品的质量标准与检测体系确保果蔬产品的质量安全,并打破农产品在区域准入标准方面的限制。借鉴国外标准并加快制定国家绿色果蔬的各项细化标准,有了标准先从源头抓起,在生产与加工果蔬产品之初就严格采用国际或国家标准;加快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建设,要在省域内建立农产品的市场监控机制与服务机构,使农产品可以得到安全与快速地检测;同时,还要为农产品国际贸易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与信息服务,严厉打击不合格农产品与造假农产品等违法、违规的行为。

4.3实现特色果蔬集约化生产与运输

由于种植特色果蔬的农户相对分散,缺乏管理与技术支撑,产品很容易出现许多质量安全或品质安全问题。为了提高特色果蔬的国际竞争力,更好的保障食品安全,可以对特色果蔬的生产与运输实施集约化的管理。一方面,对特色果蔬的生产加工过程、生产数量与质量等进行严格的控制,统一管理并对同一种产品实行相同的管理模式,这样可以减少生产运输成本,提高了生产与运输效率[12]。另一方面,加强果蔬生产基础化设施的建设,从硬件上严格把控果蔬从生产到出口的全过程,细化到每一个环节都能自如应对出口国的技术壁垒,并争取更高标准与要求。

作者:张晖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旅游商贸分院

参考文献

[1]刘成玉.对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3,4(4):1~5

[2]李金良,贺洪海.必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师,2000,(5):4l~42

[3]陈东景,王晓峰.新疆特色农业发展初探.新疆农垦经济,2000,(5):17~19

[4]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8~10

[5],贺小勇.世界贸易组织.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89~191

[6]宣增益.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教程.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77~80

[7]王朝辉,李玉玲.我国果蔬品出口应对技术壁垒的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3):29~32

[8]许一芳.福建省果蔬加工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6(5):59~62

[9]汤碧.中国与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与合作潜力.农业经济问题,2012,10:67~76

[10]李婷,李豫新.中国与中亚5国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1,(1):53~62

贸易技术范文5

关键词:联盟链;Hyperledger;Fabric;Peer节点;Orderer节点;贸易融资;福费廷

一、引言

区块链实现了在不信任节点之间的交易,并且不能篡改,不可抵赖,但比特币、以太坊等公有链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较难落地,社会是复杂的,机构与机构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人与人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各种社会主体之间有相同也有不同的诉求,存在即合作又竞争的有限度信任关系,这才是主流,设想一下,区块链上的主体彼此之间并非完全不信任,而是有限度的信任关系,可建立联盟链有限度信任关系模型,辅之以具体的业务流程,通过引入分布式共识,提高效率。HyperledgerFabric(简称Fabric)平台是联盟链的典型代表,其引入了安全认证、权限控制、背书和验证的简化共识机制,大幅提高了性能和处理效率。在银行国际业务领域,涉及不同银行、不同类型企业,各主体之间存在着典型的不充分信任关系,在以业务连接为纽带的各主体之间,如何发挥区块链的优势,加强信任,简化流程、提高效率,本文将从贸易融资领域入手结合Fabric技术做出探讨。

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贸易融资指在商品交易中,银行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的融资。贸易融资的核心在于贸易和融资,贸易就是买卖东西,肯定有基于买卖的标的物,即商品,买卖双方一个需要这个商品,一个需要获得收益,商品的交付不可能瞬间完成,要靠一段时间的物流才能实现,在物流过程中,可能处于仓储、在途运输、通关等各种不同阶段,生产和运输商品是有成本的,依附在商品上的资金占用促成了企业融资的需要,特别是在国际贸易领域,风险较大,运输周期更长,对于买卖双方来说有更有迫切的融资需要。福费廷是银行根据客户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要求,在开证行、保兑行或其他指定银行对信用证项下的款项做出付款承诺后,对应收款进行无追索权的融资。从图中可以看出,福费廷的10个步骤是串行的,一般完成了上一步才能执行下一步,环环相扣,确保业务严谨、有序、降低风险。

三、超级账本HyperledgerFabric简介

超级账本(Hyperledger)是Linux基金会2015年发起的区块链开源项目,Fabric作为企业间的区块链平台,针对企业间合作又竞争的关系,为提高安全性,引入了证书和权限控制等机制,目前Fabric在业界使用较多。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各个组件的功能主要为:

(一)客户端

客户端应用使用SDK先构造交易提案(Proposal)提交给Endorser进行背书,客户端收集到足够(背书策略决定)的背书支持后可以利用背书构造一个合法的交易请求,发给Orderer进行排序处理。

(二)Endorser(背书)节点

完成对交易提案的背书处理。收到来自客户端的交易提案后,首先进行合法性和ACL权限检查,检查通过则模拟运行交易。

(三)Committer(提交)节点

负责维护区块链和账本结构。该节点会定期地从Orderer获取排序后的批量交易区块结构,对这些交易进行落盘前的最终检查,检查通过后执行合法的交易,将结果写入账本,同时构造新的区块。

(四)Orderer(排序)节点

仅负责排序。为网络中所有合法交易进行全局排序,并将一批排序后的交易组合生成区块结构。Orderer一般不需要跟账本和交易内容直接打交道。

(五)CA(CertificateAuthority)

负责网络中所有证书的管理(分发、撤销等),实现标准的PKI架构。CA在签发证书后,自身不参与到网络中的交易过程。

四、福费廷业务在Fabric的实现策略

图1为最典型的福费廷业务,实际上是出口商跟进口商签订了商务合同,出口商无法马上拿到货款,需要通过提供单据给银行证明贸易的真实性,从而能尽快获得资金融通,银行据此获得利息收入和汇差收入。我们可以搭建一个名为ForfaitingNet的Fabric网络,这个场景中有4个参与者,出口商FtSeller、进口商FtBuyer、融资商(买断银行)FtpreBank、保付人(保兑银行)FtissBank,各参与者在此Fabric网络中,各有不同的身份和职能。其中FtSeller供货并申请福费廷融资,FtBuyer与FtissBank办理保付手续并到期付款,FtpreBank受理相关单据并发放融资款,FtissBank递送保付文件并到期还款给FtpreBank。如按照传统的流程使用区块链,无法发挥出其优势,从流程图中可以看出,四个参与者大多是单线联系,FtpreBank不与FtBuyer联系,FtissBank不与FtBuyer联系。在传统的业务流程中,各参与方实际上是不知道业务流程到了哪一步的,如出口商不知道将单据提交到买断行后,后续开证行是否同意开信用证,何时开出信用证,存在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情况,各环节信息散落在各参与者手中。假设FtSeller与FtBuyer签订了100万美元的供货合同,预计6个月之内能收到货,即2020年12月31日前能收到货,FtSeller为国内出口商,FtBuyer为国外进口商,FtpreBank融资价格加上单据处理费为合同款的3%。

五、福费廷在Fabric中的优化策略

如果只是按业务流程图,区分链上链下的状态,亦步亦趋的在区块链实现,跟目前未用区块链的系统区别不大,在福费廷业务中,其流程可以可以概括为:1)通过合同和单据、实地调查等方式审核贸易的真实性,成果是在链上由买断行发起递送单据的交易。2)保付行进行保付,成果是在链上发起保付的交易。3)买断行在链上发起发放融资款的交易、出口商和保付行还款。在区块链中,要明确一点,所有的信息,各方都可以获得并验证,而非单线联系。由此可以简化原业务流程图的步骤。

六、总结

贸易技术范文6

关键词:技术出口管制;高新技术;新动向;贸易制裁

近年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经历了井喷式发展,有赶超美国之势。而美国利用技术出口管制打压中国高新技术贸易的行径已不是首次。早在2018年,美国就针对出口至中国的电子、通信、传感器等高新技术产品实施管制措施,并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不合理打压。随后,美国一直致力于更新和调整技术出口管制条例。2020年2月,美国政府将“地理空间图像自动分析软件”列入管制范围,这一更新是首次针对具体高新技术领域发起的专项管制。2020年4月,美国再一次宣布更新技术出口管制条例,阻止军用武器、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品销往中国。此次技术出口管制还要求美国企业出口到中国的所有产品与技术需征得美国政府同意,这一举动无疑对中国高新技术贸易产生重大影响。

一、美国技术出口管制新动向

(一)技术出口管制领域持续扩容。中美经贸交恶以来,美国多次非特指地扩大技术出口管制的范畴。2018年,计算机、通信、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被美国纳入出口管制清单。2019年,AI技术、量子计算、芯片技术、人工智能等蓬勃发展的前沿高新技术也进入美国的管制清单。2020年1-6月,为防止核心技术落入与本国竞争的国家,美国先后增加对本国半导体、传感器、数控工具、军民两用及相关技术的出口管制。同年9月,美国又将仪器、机械、材料加工、激光等技术纳入到出口管制名单。同年12月,美国将以5G为核心的通信技术、安防技术、声纹技术以及其他监测电信服务的软件技术纳入出口管制“黑名单”(详见表1)。由此看来,美国技术出口管制范围正不断扩大,加大中国及其他国家获取美国技术难度。

(二)技术出口管制申报要求显著抬高。在技术出口管制不断更新变化过程中,美国政府逐步抬高技术出口的申报要求。2019年之前,美国对价值低于2500美元的出口货物免于进行EEI备案(需要出口许可证的产品除外)。其中,一些作为民用的技术如集成电路、电信设备与雷达也无需进行备案,对于可能危害国家安全且不利于本国产业发展的技术,在进行EEI备案时也可免于填报ECCN编码。而在2019年12月,一方面,特朗普政府要求凡是出口到中国、俄罗斯与委内瑞拉的技术,无论价值高低,不管是民用或军用,都需进行EEI备案。除非该项技术符合国际组织、国际公约的许可证例外规定,才可免于备案与编码。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要求即使出口的物项不需要任何许可证,不论出于何种原因,都必须填报正确的ECCN编码。美国政府这一行为使得技术出口管制更为自由,可以随时对中国、俄罗斯与委内瑞拉等国的技术进出口进行打压,进一步提高美国对于技术出口管制的申报要求。

(三)技术出口管制审查力度逐渐加严。美国政府特别是特朗普后期对于技术出口管制的审查力度逐渐严格,主要表现在美国技术出口管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升级两方面。2018年3月,《出口管制改革法案》将现有管制条例纳入其中,并未特别针对某项技术展开审查。同年9月,特朗普政府将《出口管制条例》与《出口管制改革法案》相结合,形成双重审查体系,加严美国技术出口管制审查力度。该体系特别要求总统部、商务部、国务院与能源部等联合识别美国技术出口,加大美国技术出口管制审查力度。2019年,特朗普政府将《2018年出口管制改革法》正式纳入法律范畴。该法不仅新增技术出口管制范围,还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对该技术的出口、再出口或转让建立专门管制要求。一旦发现出口的技术存在潜在危险,必须第一时间叫停。这反映出修订后的法律法规一定程度上加大美国技术出口管制审查力度。此外,2020年4月,美国商务部工业安全局新规,要求将威胁国家安全的相关产品加强出口管理,并对出口到特定目的地的产品加强备案与许可证监管。由此足以看出,美国针对技术出口管制的法律法规不断升级,表明特朗普后期对于技术出口管制审查力度趋渐严格。

二、中国高新技术贸易受美国技术出口管制新规的影响

(一)加大产品核心技术获取难度。美国出台技术出口管制政策,全方位对华实施技术封锁,限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获取美国先进技术与新兴技术。期间,美国加大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关键技术”的审查,新增禁止中国进口美国高新技术产品的种类。2019年美国新增对“新兴技术”出口管制,继续加大技术出口管制力度,并在相关条款中指明针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做出限制。且《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案》明确提到,禁止美国所有政府部门使用华为、中兴等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2020年9月15日,美国正式公布芯片禁令,表明任何使用本国技术与设备的企业未经允许,禁止向华为出口芯片。在航天航空相关技术产品方面,美国再次加大该技术获取难度,禁止相关核心技术出口中国。截至2019年,美国向中国出口的航空航天产品比例为60%(图1)。

(二)阻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对外贸易活动。由于美国不断扩大技术出口管制领域,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对外贸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很大限制。2018年8月1日,美国工业安全局(英文简称BIS)颁布《2018年出口管制改革法案》(简称ECRA)。随后,特朗普政府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态度愈发强硬,不断从高科技人才、学术交流及签证方面阻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与美国展开贸易往来活动。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取得巨大成效,导致美国进一步加大对中国高新技术贸易的打压力度。2019年5月15日,美国政府正式授权签署《确保信息通信技术与服务供应链安全》行政法案,明令禁止美国高新技术企业使用影响本国安全的通信技术服务。2020年12月18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59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列入“实体清单”。由此中芯国际相关负责人表示,美国此举不仅造成公司内部长期运营受阻,还对10nm以下先进工艺研发产生重大阻碍。而且,美国作为科技强国一直以输出者身份与中国开展经贸往来,但其接二连三的技术管制措施严重阻滞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正常对外贸易活动。

(三)提高技术研发国际合作门槛。伴随中国科研技术突破与国际地位提高,技术研发合作门槛逐渐成为国际限制中国高新技术研发的新借口与新动向,严重挤压中国与他国高新技术贸易的合作空间。为加大技术出口管制力度,美国联合其他发达国家签署了《瓦森纳协定》。该协定提高了军用物品、技术转让的监督与控制能力,导致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与他国合作时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高新技术研发国际合作的典型性门槛。早在1996年,《瓦森纳协定》签署后虽未对中国参与国际技术研发有过多限制,但中国也无法直接获取国外先进的军事技术。伴随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美国政府开始试图利用该协定制约中国高新技术贸易。2018年4月6日,美国利用《瓦森纳协定》禁止美国企业与中兴通讯开展半导体业务合作。此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多次修改该法令,使其逐渐成为对华高新技术出口管制的“指导性文件”。2021年初,为遏制中国AI与半导体科技的强势发展劲头,美国再度联合他国重启《瓦森纳协议》。其中,尼康、ASML、AppliedMaterials、佳能、泛林半导体这些关键技术产品供应源将正式被冻结,这使得中国参与国际半导体研发再次遭到阻碍,大大提高技术研发国际合作门槛,进而对中国高新技术贸易形成“锁喉”之势。

(四)冲击高新技术产品产业链。高新技术产品产业链主要包括产品生产、设计与核心技术研发等环节,而核心技术研发是其中最重要环节之一。一旦产业链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将影响整个产品产业链及产业链上的国家。具体表现如下:一方面,冲击本土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业链。美国针对中国实施的技术出口管制从源头上切断核心技术与产品的供应,使得中国部分主营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产业链受到严重冲击。例如,以出口较多的华为手机为例,其产业链环节主要包括芯片、存储器及其他零部件的生产与进口。以上部分产品需从美国进口,而美国限制了芯片及其他核心产品出口至中国,这使得中国手机生产陷入瓶颈,严重冲击了该产品产业链,极大阻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冲击在华投资建厂的国外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业链。近年来,诸多海外企业选择在中国投资建厂,以利用中国资源促进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但由于美国技术出口管制,部分在中国投资建厂的企业不得不进行迁移,以避免美国技术出口管制对其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造成影响。例如,在中国投资建厂的英国巴威尔企业,由于受限于美国技术出口管制,企业无法获取一些产品的核心技术与零部件,只能将生产线迁往不受限制地俄罗斯。由此看来,美国技术出口管制会冲击本土与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业链,不利于中国高新技术贸易的稳定发展。

三、中国的应对之策

(一)创建跨境高新技术孵化中心。为突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高新技术“锁喉”危机,中国高新技术行业必须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创建跨境高新技术研发孵化中心,以在“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展开重点攻关。首先,整合国内外双渠道技术资源。如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应立足于自身资源,重点选取“一带一路”沿线技术实力较强国家,整合双边技术、综合服务、设备等资源,为构建海外高新技术孵化中心奠定基础。其次,构建跨境高新技术孵化中心。在资源集聚基础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可增加国外技术专利申请量,以团体模式与国外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利益联合体,最终建立专属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孵化中心。最后,完善孵化中心高新技术服务体系。在跨境高新技术孵化中心内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应与海外企业联合,就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研发与技术认证等环节提供点对点帮扶,保障企业在技术研发后及时获得有效认证,提升相关技术与产品的国际认可度。综上,高新技术孵化中心不仅有助于增强全球技术资源的有效配置,还可以促使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与国外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打破美国对华产品核心技术的封锁与管制。

(二)强化新出口管制法应用。美国技术出口管制虽严重阻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往来,但也倒逼中国更加重视技术自主自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避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长期受制于人,国家应出台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提高自身研发与创新能力,进而同其他国家建立全方位、多层次技术外贸合作关系。2020年10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并于同年12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这标志着中国出口管制工作开始得到强有力法律支撑,这极大维护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对外贸易的安全与利益。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要不断强化新出口管制法应用,保证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顺利开展海外贸易。一方面,海关部门应不断创新完善区域内技术出口管制法律条款,减轻当地高新技术企业进出口贸易面临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针对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采取的技术管制,财政部门要对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税收减免政策,保证中国与他国高新技术企业间正常贸易往来。此外,相关政府部门还可对高新技术企业采取专项补贴措施,增设多种奖励项目激励企业、个人积极投入中国高新技术创新发展当中,为高新技术企业对外贸易保驾护航。

(三)构建基于RCEP的新合作模式。2020年11月15日,中国、东盟十国、澳大利亚、日本等15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简称RCEP)。基于此,针对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对中国采取的高合作门槛,中国要通过RCEP不断创新与他国高新技术合作的新模式,以突破发达国家带来的高新技术枷锁。首先,加快构建基于RCEP的“经济区域化+X”合作模式。RCEP作为经济体量较大的区域经济制度,在市场空间、规则方面将会吸收更多成员加入,由此应不断积极拓展中国与他国展开高新技术研发合作的新路径与新渠道。其次,创新构建“国内国外双循环”系统。RCEP不仅有助于中国加强与区域经济伙伴间的联系,还促使中国加速自我调整及不断对接国际规则规范,为中国参与国际高新技术合作与竞争形成新优势。最后,构建中国与他国间双边关税减让合作模式。例如,RCEP的最终签署促成中国与日本首次达成双边关税减让合作模式,这对于保证中日双边经济关系、加速高新技术贸易合作提供重要基础作用。

贸易技术范文7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逐渐关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一门与国际市场直接对口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越来越受到学校及家长的高度重视,它为培养全面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利帮助,而信息技术为国际贸易是无可趁教学创造了较好的学习环境,同时给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创新平台。本文就主要从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中所出现的问题入手,并针对整合中的不足给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

国际贸易实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策略

伴随着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举动极大优化了我国国际贸易环境,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再次腾飞。国内的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等也随之作出相应的整改,同时对社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与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而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大大改革了教学内容、目的、方式方法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很多院校的重点专业课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了市场经济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强大支撑,切实结合社会发展的状况,大胆进行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

一、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现状

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实际情况、难度与整合途径等,决定了其课程整合的现实性,加之之前的国家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侧重于知识体系与能力训练体系的传授,比较重视案例教学。而现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因此,在转变教育理念时,教育教学的实际整合露出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一)不能深入理解整合的概念

整合不单单指结合与融入,而是更高层次的主动适应。整合是对个体特性的有效继承,也就是被整和的个体一方面有着自身特征,另一方面又再次重申个体中基本要素的融合与交叉,最终使不同个体表现较高的和谐与融洽。而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效地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结构、内容以及实施方法等融为一体,并成为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谐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开展课程整合的教学环境不足

新形势下,信息技术环境需要适应时代变化,不断更新换代。而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环境的建设速度要赶超更新的速度,但仅仅从网络的宽带发展速度来看的确一般。因此,只有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建设环境的脚步,用最新、最先进的信息载体来传播丰富的信息资源,这样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整合才可以达到理想目标。

(三)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储备不足,培训工作不到位

教师是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驱动者与传播者,需要逐渐转换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思想等,积极设计教学课程、参与教学活动、构建良好的的教学环境,并全面认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同时利用图像处理、文字处理与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知识进行创作、整合。此项工作的核心人物就是教师,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必须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

二、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策略

要想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加大国际贸易的就业率,国际贸易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具备全球的眼界以及开放的心态,还要有雄厚的学科基础、精深的业务知识、一流的交际能力以及强烈的竞争思维。但目前我国仍存在着整合认识不够、教学方法陈旧等在诸多问题,很难较好的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所以,针对整合现状,需要适当的调整策略:

(一)加强网络教学实训室的建立工作

据调查表明,学生在实训室教学中,教师可以完全控制学生的电脑,实际步骤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快速掌握学生的接受程度、学习进度等,并且根据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找到问题的根源,适当进行课程的调整。对于学生不会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节省时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部分课程可以允许学生链接网络,使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其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学习网页加强对其整合概念的理解

针对大部分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整合的含义问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网站,把一些国际贸易的最新动态与热点问题投放进入。使教学内容时刻与时代接轨,利用课程传授的专业知识开设专题学习板块,帮助理解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概念与精髓。学生在关注国际贸易最新的变化和动态时,潜移默化的把课程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更有利于充分、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加大教师业务培训力度,努力构建良好的整合教学环境

目前,我国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存在业务掌握不成熟、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很多教师不能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仅限于讲解书本内容。究其原因在于自身业务不过硬导致。为了跟进时代步伐,适应全球经济大环境,学校需要定期对相关教职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可以适当采用案例分析法等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记忆。同时,学校领导和教职人员需要积极创造良好的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教学环境,加快信息技术建设环境的脚步,用科学的、先进的信息载体更好的传播相应的专业知识,促使学生的进步,为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通过整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进而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真正为培养快速适应时代、具备扎实专业知识以及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营造有的放矢的机会。

作者:朱莎莎 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学锦.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4):113-115

贸易技术范文8

 

作为从“进口替代战略”过渡到“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韩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否提升了其贸易品技术结构?如何提升的?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同样依赖于出口导向路径的中国而言尤为重要,十分值得思考。   一、韩国的贸易品技术结构及其变动趋势   关于贸易品技术结构,Lall(2000)在三位数的基础上,将SITC0~9类共三百多种产品按照技术含量分为五大类:初级产品(PP)、资源性产品(RB)、低技术产品(LT)、中技术产品(MT)和高技术产品(HT),然后仍按照技术含量将后四类产品进一步分为9个小类。这一方法被研究者广泛认同。本文采用这一方法,统计出韩国各技术层次的主要产品(见表1)及贸易品技术结构的变动趋势(见图1至图4)。①其中,图1和图3分别是较低技术层次产品(含初级产品、资源性产品RB1∕RB2、低技术产品LT1∕LT2)的出口结构与进口结构;图2和图4分别是较高技术层次产品(含中技术产品MT1∕MT2∕MT3、高技术产品HT1∕HT2)的出口结构与进口结构。图中每一“柱体”的长度是该图所涉各类产品在韩国总出口或总进口中的占比之和,而每一“柱体”中各种“图案”的长度,则表示各类产品各自的占比。图1表明,韩国较低技术层次的五种产品在出口中的总占比,从期初的46%降至期末的26%,其中,RB2出口比重显著增长,LT1出口比重显著降低。图2显示,中技术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从期初的51%升至期末的70%,其中,MT1、MT3和出口比重增长尤为显著。可见,韩国出口结构呈现升级趋势。图3和图4中,技术含量较低的五类产品的进口比重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趋势性变动,但技术含量较高的HT2和MT3进口比重呈现较明显的降低趋势。韩国贸易结构的变动,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有待验证。   二、计量检验与结论解析   (一)计量检验   1.模型、变量与数据来源   从前述理论分析来看,对外直接投资可能通过改变要素比例和产业结构调整,来影响母国贸易结构,由此可以推出,对外直接投资对贸易结构存在滞后因素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对当年贸易的影响可能是不显著的,因此本文构建模型如下:其中,被解释变量tRD表示韩国的贸易结构,解释变量fd表示韩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考虑到直接投资存量对贸易结构影响的滞后性,本文采用其一阶滞后序列;解释变量ex表示韩元的实际汇率;β为参数,ε为随机误差。式(1)中,λ分别取ex或im,表示出口或进口;tech分别取PP、RB1、RB2、LT1、LT2、MT1、MT2、MT3、HT1、HT2,表示贸易结构的10个技术分类(见表1),因此该式实际上包含了20个模型。具体而言,被解释变量TrdPPex表示韩国初级产品的出口额占韩国总出口额的比重,被解释变量TrdPPim表示韩国初级产品的进口额占韩国总进口额的比重,以此类推。本文选取的样本区间是1991~2010年度数据,韩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来自韩国进出口银行网站数据库,按照表1技术分类的产品进出口数据来自韩国贸易协会数据库,实际汇率数据来自国际清算银行。   2.检验结果   对于上述模型的计量检验分为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回归分析三个步骤。①首先,单位根检验的相关序列包括20个表示贸易结构被解释变量的时间序列和两个解释变量时间序列,检验结果为:在5%的显著性程度下,22个序列的水平值都是一阶单整(I(1))序列。其次,对20个被解释变量和两个解释变量分别进行20组协整检验,结果发现,除了TrdPPim、FD、EX之间以及TrdRB2im、FD、EX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外,其它18组变量之间均在5%的显著性程度下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这表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可以进行回归分析。第三,基于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的结果,对上述具有协整关系的18组序列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总体来看,在18个模型中,除了以TrdPPim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解释力不佳外,其余17个模型的统计量都是显著的。同时,这17个模型的拟合优度最小值为0.347,最大值达到0.948,均值为0.683,说明总体上这17个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具体来看,在出口方面,滞后一期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FD)对于RB1、RB2、LT1和LT2类产品的出口比重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对于MT1、MT2、MT3、HT1和HT2类产品的出口比重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在进口方面,在5%的显著性程度下,滞后一期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FD)对于RB1、LT1、LT2、MT1、MT2和HT2类产品的进口比重均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实证检验显示,韩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了其贸易品技术结构的提升。对于低技术层次的RB1、LT1、LT2类产品,韩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其进口和出口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于较高技术层次的MT1、MT2、MT3和HT1、HT2类产品,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它们的出口,并抑制了其中MT1、MT2和HT2类产品的进口。这与本文第一部分的理论预期基本一致: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低技术层次产品制造业的对外转移,从而降低了该类产品的本国出口和与此相关的进口,表现为贸易替代效应;同时,国内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产品制造业,较高技术层次产品的自主制造能力得以加强,增强了该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并减弱了其进口需求,表现为出口创造效应和进口替代效应。   (二)实证结论解析   对于以上结论,我们可以观察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要素寻求特征,从中获得进一步的事实佐证。首先,从韩国对于不同经济体的投资行业模式来看。表4选列了接受韩国直接投资存量居于前16位的经济体,韩国对它们的投资存量占总存量的比重超过3/4,因此这些投资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按照投资行业集中度的特征,16个经济体可分成四组。不难发现,韩国对于具有不同要素禀赋条件地区的投资模式不同,表明了其要素寻求的多重性,既包括对低成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低级要素的寻求,也包括对国际销售渠道、技术、标准、品牌、全球企业网络等高级要素的寻求。特别是对于中、印、俄和美、德、荷的“制造业+批发与零售业”的投资模式,反映了韩国对成熟市场与潜在不成熟市场的需求并存。其次,从对不同技术层次产品制造业的投资来看。对于处于较低技术层次的石化业(RB2类)、纺织业(LT1类)和钢铁业(LT2类),韩国的海外投资集中于中国、印度、越南等劳动力、自然资源成本低且市场需求大的地区。而对于较高技术层次产品制造的行业,汽车业(MT1类)在西欧、北美、东欧、中亚和大洋洲等地广泛建立生产基地,藉此带动国内生产的整车和汽车零部件出口,并实现海外生产体系与全球化的营销网络;造船业(MT3类)的投资,一类是土地岸线、劳动力资源较丰富的中国、菲律宾等国,另一类是国内需求亟待释放的巴西、俄罗斯等海洋油气资源大国。一方面可将较低附加值项目转移到国外,另一方面则可在国内集中力量开发液化天然气船等高附加值船型;电子业(HT1类)的海外投资布局同样反映了其对低成本和市场要素的寻求:对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以组装厂为主、选择发达国家附近工资比较低的国家进行投资、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则以零件厂为主①。最后,从对外投资主体规模来看。韩国的大型综合商社凭借其较为成熟的国际经营经验和雄厚资本,多在发达地区进行资金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开发,而中小型企业(SMEs)多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从事技术等级较低的劳动密集型项目的投资。比如韩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以制造业为主,中小企业及个人投资在项目数上占83.0%,在投资金额上占40.6%①。不同规模投资主体的组合,有利于发挥各自的相对比较优势,从而提高要素寻求的有效性。综上所述,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要素寻求方式,使其位于韩国总部的母公司得以整合全球资源,改变了韩国由要素禀赋所决定的国际分工地位,乃至提升了其贸易品技术结构。#p#分页标题#e#   三、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的要素结构相对失衡,在一定时期内,劳动力资源充裕,而资金、技术和一些自然资源类的要素短缺,那么,中国又是如何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去实现全球范围的要素配置的呢?在数量上,中国已经成为对外直接投资大国。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居全球第五位。但2003~2010年,中国流入国际避税港②的对外直接投资占据当年总流量的年平均比重达到76.94%。③这一结果,既可能是因为外汇管制条件下的热钱流动,也可能来自于为了享受外国直接投资种种好处的“迂回投资”———在境外注册再回到国内的国内资本。不妨推断,这些投资源于扭曲性因素。同时,2005~2010年中国流入欧美地区④的对外直接投资占据当年总流量的比重年平均为4.58%;而该期间流入东盟地区的流量年平均比重为3.75%。如果说,流入欧美地区的直接投资具有寻求技术、国际销售渠道等高级要素的动机,流入东盟地区的直接投资具有寻求自然资源、低成本劳动力等低级要素的动机,那么,这种具有明显要素寻求特征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在总流量中的占比显然过小。因此,从区位分布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要素寻求特征并不明晰。   然而,从投资主体构成及其投资行业来看,在中国对外投资中,寻求自然资源输入的投资行为占很大比重。特别是居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地位的大中型国有企业,近年来频频通过海外并购获取海外资源,且不乏“不计成本”的并购竞价案例。可以说,中国国有经济巨头的海外投资不单纯是商业行为,具有显著的政治经济性。同时,中国当前的出口结构仍然主要集中在低技术和低附加值的LT1类产品方面,虽然高技术产品HT1类产品的出口比重明显上升,但更多从事的是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环节,而最能反映技术深度的MT类产品、具有较高技术层次的自动化产品MT1类,以及要求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研发投入的高技术HT2类产品,在中国出口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齐俊妍,2008)。由此表明,中国以对外直接投资提升贸易结构恐怕尚不具备条件。基于现状,韩国经验的借鉴首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寻找对外直接投资中政府和企业的利益均衡点。政府与企业共同构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双重主体,政府应考虑如何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宏观战略目标下不断调整双方利益均衡点,政府对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介入和支持,应尽可能采取政策引导和法律支持服务等形式,同时应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更市场化。   第二,趋于市场化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考虑,当得自于政府的异质性资源不可持续时,如何通过合理的投资区位选择,去实现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可以借鉴韩国的经验:向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或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实行产业的“梯度转移”;在发达国家尤其是技术资源与智力资源密集地区,建立研发机构和技术密集型合资企业,以达到跟踪和开发高新技术,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乃至贸易结构升级的效果;鼓励拥有小规模适应性技术的中小企业,通过海外生产和销售,有效规避贸易壁垒,带动相关国产技术、设备、材料和半成品的出口。   第三,消除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扭曲因素。如前所述,占年均流量3/4的资金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不明,不仅容易引起人们对数据的误判,更反映出中国资金运用低效的现状。对此,应考虑改善国内相关制度设计,比如消除内外资企业的差别待遇、消除对民营企业的制度性歧视、完善资本市场等,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效率,为贸易结构的提升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