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消费论文范例

旅游消费论文

旅游消费论文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红色旅游;网络营销

“互联网+”,是已实现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相结合的新经济形态。国家旅游局于2015年9月“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疫情期间,以无接触服务为主的数字化生活方式逐渐普及,信息、资金、物流的渠道多元化,旅游产业应当抓紧转型升级的机遇,更好地融入到“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中来。基于实证调查的“互联网+红色旅游”景区的实际应用及问题对策探讨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和网络文本分析“互联网+红色旅游”景区现状以及对策研究,为业界日后红色旅游网络营销提供参考。

1文献综述

1.1“互联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互联网迎来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1]。在此背景下,旅游行业应当把握这一机遇,积极推动旅游行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加速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现代服务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PDF)。报告称,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达到9.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与此同时,互联网拓展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深刻地变革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宣传内容和口碑对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和消费行为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尤其是新媒体营销策略应当给予重视。

1.2红色旅游。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和旅游业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形式,目前已成为我国旅游产业的一个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共产党的理解,提高对党的认同[2],而且,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国民幸福感认同,并强化国家、人们、道路的整体价值认同[3]。为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全面发扬红色传统,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因此努力做好红色旅游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1.3“互联网+红色旅游”。盛正发在研究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中,曾提出红色旅游开发时,策划宣传力度不够;红色品牌产品特色不鲜明,优势不明显[4]。目前已有学者进行关于“互联网+”与产业融合的研究[5],关于红色旅游资源创新传播研究[6],以及新媒体营销推广策略[7]。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源的去中心化,游客获得目的地旅游信息变得更加容易。目前有学者通过SPSS软件对调研问卷进行研究,旅游消费者对于传播渠道的认知以及选择倾向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8]。还有人提出利用一站式旅游平台以及搜索引擎投放广告并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历史场景,以吸引目标客户群体以及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9]。然而,关于“互联网+红色旅游”在网络营销方面的具体应用情况、旅游消费者反馈以及对应的策略较少,因此本文展开研究。

2案例地选择

位于江苏省常熟市的沙家浜风景区,是综合了江南水乡风光、湿地资源、爱国主义教育的多元化景区,包含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芦苇湿地、横泾老街等景点。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就在这一带开辟了抗日根据地,留下了红色印记。取材于这期间的史实,改编而成的样板戏《沙家浜》,在六七十年代唱遍了大江南北。沙家浜由此家喻户晓,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1911年沙家浜风景区正式挂牌对外开放,一度有“大上海挤垮了沙家浜”的报道(《新民晚报》)。2000年起,沙家浜风景区依据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了大闸蟹美食节、红色旅游节、湿地节等节气活动。2013年,沙家浜景区创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获批国家湿地公园。沙家浜风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是典型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目前设有微信公众号“沙家浜旅游”、微博“沙家浜风景区官方微博”、抖音“沙家浜”三个网络营销账号,自媒体运营处于起步阶段,以沙家浜风景区作为红色旅游的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意义。

3实证调查数据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已成为研究旅游消费者行为的重要数据源(赵振斌,党娇,201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搜集和分析网络文本对旅游体验评价进行研究。本项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网络文本分析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3.1问卷调查。3.1.1问卷设计。问卷共涉及被调查对象基本背景、红色景区宣传渠道感知、购票方式选择以及旅游体验评价四大类15小项。其中,旅游体验评价方面要求受访对象按照1~5等级方法表明对调查表所列观点的感知。调查时间为2020年10月1日—15日。调查方式是将网络问卷通过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等社交平台转发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89份,回收率90.43%。3.1.2样本分析回收的189份有效问卷中,被调查对象男性占42.8%,女性占57.2%,男女性别比结构基本平均。小于等于18岁的有24人,占总人数的12.7%,18~30岁的有70人,占总人数的37%,32~45岁的有45人,占总人数的23.8%,46~65岁的有34人,占总人数的18%,大于等于66岁的有16人,占总人数的8.4%,年龄结构基本完整。3.1.3问卷结果分析。(1)宣传渠道感知:合计有39.2%的人表示浏览过沙家浜风景区官方媒体账号的旅游宣传信息。而通过搜索引擎、第三方旅游平台及社交平台(如抖音、小红书)博主分享浏览到景区宣传的人分别达到18.2%、36.7%和45.5%。说明相较于大众自媒体,官方媒体运营相对落后,推广力度不足,内容不符合大众期待。可以看出,更多的游客选择在社交平台如抖音、小红书等获取景区相关信息。(2)购票方式选择:目前,有83.5%的游客通过网上预约订票的形式购买门票;有42.8%选择微信公众号中小程序预约;56.5%选择在第三方平台如同程等综合旅游网站,使用最少的购票方式是现场购票。由于沙家浜风景区官网将旅游者导流到微信小程序中购票,因此,可以指出,使用最多的购票渠道仍是第三方平台。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交流便利,第三方平台信息整合能力强,具备大数据优势,联结商家和消费者,方便旅游者自主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旅游产品。(3)旅游体验评价由表1可以看出,沙家浜风景区网络宣传与实际体验基本相符,满意度较高。

3.2网络评论文本分析。3.2.1网络评论文本内容获取。各类旅游网站和搜索引擎是旅游者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其中同程旅游作为苏州本地的多元化旅游业为主的电子商务公司,具有代表性意义。通过搜集同程旅游网站有关沙家浜风景区的评论,使用内容分析法,剔除了重复文本、表情符号等,总共得到可用评论610条。评论时间集中在2018年1月1日—2020年10月12日。3.2.2网络评论文本内容词频分析。由图1可以看到,“沙家浜”“景区”“实景”“演出”“门票”是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说明景区的实景剧演出、门票政策是游客印象最深的项目。经过大量文本研读,将游客评价反映的问题主要归结为票价感知、游客画像、订票方式选择三个方面。(1)因淡旺季的原因,景区票价略有浮动。普遍反映网络购票相对优惠,其中景区联票价格虚高、观看演出体验不佳受到游客诟病。(2)游客出游以亲子游、家庭出游为主,主要目的是陪伴老人和孩子游览。将近30%的评论内容中提到了儿童票和老人票的优惠政策,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游客对于半价、免票的政策不清楚,导致产生糟糕的旅游体验,以及负面的情绪。(3)第三方平台购票尤其以同程为主的提供票价相较于官方小程序购票,具有一定价格优势。因此,大部分游客选择了第三方购票。

4对策研究

4.1拓宽网络营销渠道,提高景区曝光量。目前沙家浜风景区已有“两微一抖”官方账号,具备基本的营销渠道。但是通过问卷可以看出,官方媒体的宣传面窄,并不能将传播内容有效地传达到受众。从搜索引擎这一角度来看,将百度指数作为参考依据,对比2020年9月15日—2020年10月15以红色旅游为主的月份,而同为5A级景区的红色旅游地“井冈山”,不论是日峰值还是平均值都远高于“沙家浜”的指数。因此,全方面拓宽网络营销渠道、切实提高景区曝光量、增加微博热搜浏览量是沙家浜等红色旅游景区宣传的出路。

4.2传播内容流于大众,缺乏辨识度,亟需创新。抖音旅行博主“房琪kiki”于2019年10月创作的沙家浜风景区旅行食品,收获百万浏览量和超过十万的点赞量,而官方账号粉丝数量不足五千,作品平均点赞量不超过一千。在多样化、碎片化和视听化的网络时代,短视频兼具内容入口和社交基因,借势热点话题,容易增强游客情感共鸣。针对不同平台的用户画像,进行区别化营销,比如微信等社交平台熟人居多、信息真实、适合口碑营销,组织丰富的景区优惠活动吸引游客,而抖音用户以年轻人为主,适合做市场拓展,制作精细的视频画面和粉丝众多的博主推荐是最吸引年轻旅游者的内容。设计开发优质内容,讲好“沙家浜故事”,不仅是介绍沙家浜风景区这片土地上曾经的故事,更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沙家浜精神。

4.3全方位链接媒体,进行影视剧营销。2019年《都挺好》在电视热播,掀起话题讨论,而作为其剧情发生地苏州也迎来了一波旅游热度,剧中浓郁江南气息的巷子引得游客接踵而至。因此,不能局限于红色旅游和官网宣传,积极承办电影电视、综艺节目的制作拍摄地,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利用名人效应,通过营销策划宣传,营造消费者和景区的情感连接,是目的地营销的有效手段。

5讨论

旅游消费论文范文2

随着我国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在其中起着首当其冲的作用。我国经济的发展进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物质保障,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人们的消费不再局限于物质的消费,而更多的转向发展和享受的消费。于是,旅游便成为大众普遍的一种消费方式了,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人们去旅游,更多的是为了融入自然,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感受异域文化。我们所深入贯彻落实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需要在旅游景观的设计及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不断加入适当的人文关怀,让大众“游有所乐”,满足他们的需求,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我国的第一部《旅游法》在2013年10月1日宣布正式实施,其中对旅游的相关内容都作了明确规定,它以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为主线,与现行法律和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关键词:

人文关怀;旅游景观;设计;应用

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进一步深化,我们越来越开始重视人的发展及人的精神世界,为此,旅游业也成功实现了转型,由最初的纯粹观光旅游向个性体验观光旅游转变,游客也不再单纯的满足于拍照留念、购买旅游纪念品,而渴望进行全方位的参与,即通过个体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种种感觉投入其中,这种体验是相当奇特的。当然,这都得益于旅游景观的巧妙设计,在景观设计中,充分融入了人文关怀精神,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之地,成为旅游业的发展的基础。在旅游景观中不断的渗透人文关怀,不断创新旅游景观的设计,可以不断完善旅游业的相关服务,持续满足人们的需求,推动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逐步实现,这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保护了生态环境,满足了人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人文关怀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一)人文关怀概念的起源

人文关怀,是西方世界的一个概念,它起源于14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作为欧洲中世纪神学的对立物而产生的,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实现人的个性解放,人要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还要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等。在西方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满足人们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文关怀概念的发展

从西方世界的人文主义来看,人文关怀的具体内容包括:认为人不仅是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而且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肯定人处于主体和核心地位,即在物质、精神生活中均处于主体地位,不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还是在实现自身发展的方面都占核心地位;追求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统一的目标;注重满足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不仅注重人们物质层面的需要,而且注重人们精神层面的需要;不仅要创造条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而且要致力于人的享受层面的需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们各方面素质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总之,人文关怀的内涵丰富,但贯穿于其中的主线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关注人的个性,满足人的各方面需求。

二、旅游景观中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包含两个层面,一方面是物质层面的关怀,另一方面是精神层面的关怀。物质方面的关怀是最基础的,主要涉及的是人们的生存;精神层面的关怀是更高层次的,主要涉及的是人们的发展和享受。旅游景观中的人文关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游客的人文关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尤其要对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爱,满足他们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要,落实好旅游景观设计中的人文关怀;二是要重视对目的地旅游发展的人文关怀,不能忽视对旅游景观的人文关怀,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在旅游景观的设计中更多的体现出人与自然的统一发展,构建美好的、和谐的相处环境。

三、人文关怀在旅游景观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休息和服务设施不完善

目前在好多旅游景观中,基本的休息和服务设施还不是很完善,设计也不是很合理。例如:洗手间数量比较少、座椅和座凳设计不能适应气候的变化而且比较缺乏;对一些自然景观的描述不详尽,无法满足人们的知识;草坪上的警示语比较生硬,不能很好的深入人心等等。由于旅游景观中的人文关怀设计理念,要求关注人的需要,因而面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在游客游览观光累了的时候,很需要一些专门的提供休息和服务的场所及设施,比如停车场、凉亭走廊里配置的一些座椅座凳、洗手间、饮水器、垃圾箱等必要的服务设施,这些设施应尽可能人性化点。同时,为进一步促进本区域文化的传播,可以在旅游景观中尽量设置一些壁画、雕塑品,通过利用能形象展示旅游地区文化的方式,来传达一定的人文精神。

(二)缺乏无障碍设计理念

无障碍设计,指的是在旅游景观中应充分考虑到无障碍物和危险物。人文关怀要求我们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注,尊重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爱,所以,我们的旅游景观设计更要有所体现。然而在许多旅游景观的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等这些弱势群体,比如一些旅游地只设有台阶,而没有残疾人通行道,这是极其不合理的,从而导致弱势群体无法参观相应的景观,产生心理落差,这种设计就缺乏无障碍的理念,相反却给他们造成了障碍。因此,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者必须要全面考虑,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广大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立场上,为他们提供一个方便和安全的途径,努力营造一个人人都能平等参与的环境。

(三)割裂人与自然的关系

旅游景观的设计更多的是为了考虑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因而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忽视了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此,应加强教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景观的设计中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社会效益,建设和谐的生态文明旅游景观。

四、人文关怀在的旅游景观设计中的成功案例

人文关怀是园林设计的灵魂,也就是说,园林是为人而设计的,为人而服务的,它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因地制宜,对景观进行设计,为人们提供一个休息、娱乐的场所和空间,满足人们的种种需求。要使园林在历史上长存,它的设计必须要有人文关怀。下面我们就以苏州园林为例,说明人文关怀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人文关怀在旅游景观中应用的成功典范----苏州园林,它是东方文明造园艺术的典范,是中华园林文化的骄傲,素有“园林之城”,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对旅游景观的设计既要关注人,也要关注自然,这就要在设计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二者的矛盾,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传统的观点都是重视经济的发展,导致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实现不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就在人与自然之间产生了矛盾,人们只想着征服自然,却不主动承担责任,这样的发展会引起反面影响,大自然迟早会对人类进行“报复”。苏州园林的造园家贯彻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合理的利用了自然这个因素,采取了独特的造园手法。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它的总体布局是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阁轩榭皆临水而建,突出水资源丰富的特性,独具江南水乡的特色。池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3/5,把水作为园林的灵魂,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平桥、配置的建筑及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共同构成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画面。拙政园的建造利用园地水资源的优势,实现自然与人相互融合,和谐相处。

(二)突出浓郁的家园情怀

浓郁的家园情怀也是对人文关怀的体现,苏州园林是古代富商、官宦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上,为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的结果,家园不仅是人们日常的栖息地、住宅地,更是人们向往的精神世界的家园,因而,苏州园林也一向被人们称为“文人园林”。许多文人都致力于造园、改园,他们的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也是对自身情感的一种表达。苏州园林的建筑都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运用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使得园林呈现出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在建筑中配置各种各样的点缀艺术品,比如匾额、楹联、书画、雕刻、家具陈设、摆件等等,这些都为园林的美贡献了一线生机与活力,使得苏州园林更具家园气息,为文人提供了抒发情感的理想家园和精神的寄托之地。

五、结语

通过对上文的叙述,我们得出文人关怀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旅游景观的设计要尊重自然,维护生态,把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旅游景观的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为人们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作者:程巍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蒋聚波.浅议设计中的人文关怀[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

[2]师卫华.西方现代景观艺术对中国园林设计的启示[J].山东农业科学,2008,(06).

[3]丁毅.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地域性景观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10.

旅游消费论文范文3

 

作者:王高峰1,孙升2     单位: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2.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   工业遗产主要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对文献内容的分析发现,目前大部分对工业遗产的研究是基于建筑科学与工程和旅游服务领域的。论文引用频率最高的是2002年深圳大学传播系李蕾蕾发表在《世界地理研究》的《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4],它同时是国内第一篇关注工业遗产的文章。之后比较有影响力的文章有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俞孔坚发表在《建筑学报》的《中国工业遗产初探》[5],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人文社科系李林的《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述评》[6],国家文物局前任局长单霁翔的《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7],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刘伯英的《工业遗产的构成与价值评价方法》[8],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卢永毅、杨燕的《化腐朽为神奇———德国鲁尔区产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9],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徐逸的《都市工业遗产的再利用》[10],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李小波的《古盐业遗址与三峡旅游———兼论工业遗产旅游的特点与开发》[11],东北大学文法学院邢怀滨的《工业遗产的价值与保护初探》[12],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谢红彬、高玲的《国外工业遗产再利用对福州马尾区工业旅游开发的启示》[13],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阙维民的《国际工业遗产的保护与管理》[14]。国家文物局前任局长单霁翔先生2006年在中国文物报发表了《关于保护工业遗产的思考》[15],文章对包括“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共识”、“工业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意义”、“工业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的探索”、“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实践”、“关于保护工业遗产的思考”几部分,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工业遗产保护的科学内涵。此后,单霁翔先生又就工业遗产保护问题陆续发表近11篇文章,对工业遗产保护的价值和意义、工业遗产保护的探索、工业遗产的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这显示出我国官方机构对工业遗产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   有关工业遗产的3篇博士论文,也尽可能多地采用多学科理论视角试图去解释并试图构建新的研究框架,现有研究文献的研究内容和所提出的关键词,绝大部分涉及几个方面:工业遗产旅游、保护与再利用、工业遗产改造、工业景观和旅游开发及模式等方面。   “IndustrialHeritage”的另一个翻译是“产业遗产”。以“产业遗产”为名进行检索,共有22篇文献目录。虽然翻译不同,但研究内容并无多大差别,其中主要是建筑学科与工程类文章。国家图书馆馆藏关于中国工业遗产的书籍有10本。2007年出版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文集》[16],其开篇即为《无锡建议》,这对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同年,刘会远,李蕾蕾的《德国工业旅游与工业遗产保护》[17]建立在以往工作基础之上,做了进一步扩展与深化,主要介绍了德国遗产型工业旅游地发展的经验。刘伯英,冯钟平的《城市工业用地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18]从规划角度考虑,主要对工业用地如何进行利用与更新进行了探讨,其次对国外一些相关的土地再利用进行了介绍。聂武钢,孟佳的《工业遗产与法律保护》[19]对我国工业遗产现阶段的保护和开发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的问题及进展进行了探讨。岳宏的《工业遗产保护初探:从世界到天津》[20]主要是对相关国家以及天津市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的介绍。此外,建筑文化考察组、潍坊市规划局、潍坊市坊子区政府编著的《山东坊子近代建筑与工业遗产》,白青锋等人的《锈迹:寻访中国工业遗产》,陈燮君主编、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汇编的《上海工业遗产实录》和《上海工业遗产新探》,姜平、张廷栖的《唐家闸:工业遗产的瑰宝》均为对工业遗产进行简要介绍性质图书。   讨论   总结近十年来中国工业遗产研究的现状,可以看到的是:工业遗产吸引着各方面的注意,其往往会形成景点从而造就旅游业。与国外的研究相比,其面对经济转型与文化建设的矛盾更为突出。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外理论和实践的跟踪研究;另一方面,要结合国情发展和实际需要,在工业遗产保护理论构建以及价值传承方面开展深入的探讨。   工业遗产概念和内涵   从国外对工业技术品的兴趣开始,再到最终TICCIH形成工业遗产的定义,可以发现,“工业遗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并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空间,也同样适用于早期工业和手工业技术、工艺过程以及各种技术产品。只有建立在对工业遗产概念和内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才能促进工业遗产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研究机构(组织)及人员   不少发达国家已组建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在国际上,也有TICCIH、国际技术史委员会(ICOHTEC)与国际联合劳动博物馆协会(WORKLAB)等组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协调下不断进行探索。工业遗产作为后工业时代的研究对象,自然处在多学科交叉点之上,建筑、规划和景观设计与技术史以及旅游科学等不同背景研究者的融合,是提高工业遗产研究发展的必由之路。工业遗产研究需要融合人文学科理论和自然学科理论和实践,以获取更多的研究支持。   研究方法   国际上,研究者在对工业遗产核心概念的把握上,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工业遗产进行研究、实践和探索,如社会文化、技术发展、区域和环境问题等。其具体研究方法,从最初重视技术发展研究而缺乏对城市化的关注,再到深刻认识工业化的主题不完全与技术和消费的变化有关。国内的研究重点在于建筑、规划和景观,以及其所带来的资本变化。  #p#分页标题#e# 只有植根于详尽的资料调查以及对技术工业发展的深入研究,再结合工业化带来的生产消费和城市化的过程这个基本研究方法的思想,才能积极地突破时空限制,通过建立学科交叉体系进行更恰当的研究。而非仅仅着眼于建筑、规划和景观,以及其所带来的资本变化。   结语   中国的工业遗产研究起步较晚,从开始到现在只有短短10年的时间,但是,目前工业遗产研究引起了不同学科学者的注意,试图从学科自身视角出发,去进行相关的解读和研究。在可借鉴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工业遗产研究的发展特点,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在充分对工业遗产的定义、研究方法、研究特点和研究目的加以明确的同时,需要扩展视野,了解国际上对于工业遗产领域有关学科交叉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关心如何发展适于中国发展现状的工业遗产研究理论,并对其加以改进,促使其能够解决社会发展和工业遗产保护之间的实际问题。在重视理论和实践改造的同时,应更加关注如何充分研究工业遗产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历史和技术价值,并积极地利用其潜在的经济价值。

旅游消费论文范文4

关键词: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创意开发;借鉴

1依托博物院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

文创产品不仅是文化本身的一种标签与时代化产物,同时也是文创产品创意的一种展示,在文创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也能够带动文创产品创意开发主体的盈利能力,进一步为文创产品创意开发与发展注入活力。就现有发展情况来看,博物院作为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主体,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创意资源,依托博物院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已经成为文创产品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1]。在我国强化文旅结合发展的背景下,各个博物院充分将自身资源和现代文化创意相结合,研发出大量的文化创意产品,不仅提升了博物院本身的知名度,同时也进一步带动了博物院的收益,延伸了博物院的产业链,对博物院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助力。如,故宫博物院、陕西省博物院等主体,将自身的馆藏展品与现代文化创意进行结合,推出了文创类服饰、化妆品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依托博物院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同时也能依托馆藏品本身的名气和文化底蕴,在满足游客群体消费需求的同时,打造博物院的文化品牌,强化游客群体对博物院本身的认识。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将故宫本身的建筑特色、藏品等进行现代工艺化转型,如,与花西子化妆品品牌进行合作等,赢得了多数消费群体的认可,并促成了旅游、文化产品以及文化传播之间的循环。一方面,故宫博物院设立了专门的文化创意团队,对馆藏展品的元素特征进行收录,并根据元素的具体类别、消费群体需求以及现代文化创意理念,进行文创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在景区、网络上进行销售,通过小物件的营销为博物院文创产品创意开发提供经济支持;另一方面,故宫博物院也将展品中的相关人物角色应用到博物院宣传等的过程中,并与相关企业联合,开发了故宫主题的产品,这不仅能够突出故宫的特色,同时也可以拓宽博物院文创产品创意开发与传播的渠道,打造出故宫博物院的文化衍生创意产品系列。

2突出地域特征,打造多元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体系

地域特征是能够实现与游客群体地域接近性和心理接近性的关键方式,同时也是能够凸显博物院和景区特色的关键因素。充分把握地域特征,打造多元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体系,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文创产品同质化、模仿化的问题,进一步迸发出文化创意产品的活力,为游客群体打造出认知上的“关键词”,引导游客群体从消费中感受景区的特征[2]。从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开发创意来看,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其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均是以故宫博物院的展品内容为基础,结合市场本身的需求,进行多元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体系的打造。此外,在地域特征凸显的过程中,故宫博物院方面也强化了对多元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建设的制度与体系保障,来引导博物院产品创意开发的实现。一方面,故宫管理层不断加大对博物院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奖金支持、政策支持,调动群体对博物院本身的创新开发积极性;另一方面,故宫博物院管理层方面,也积极结合现有的文化创意基础,加强对文创产品的宣传与推广,如,通过博物院自媒体、邀请国内主流媒体,对文创产品进行集中的宣传报道,提升社会大众对文创产品的认知。

3丰富多元的内容与形式

从当前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开发的内容与形式来看,有着明显的内容多元性的特点,这不仅体现在博物院本身对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上,同时也体现在故宫博物院与其他地区联合的开发设计上。对此,各地博物院和旅游景区可以进行充分借鉴,加大对自身文化创意产品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力度,从而推动文创产品开发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故宫博物院所体现出的多元性内容与形式,可以为其他博物院和旅游景区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起到三个方面的借鉴作用。首先,不断强化文创产品研发团队建设,促进文创产品外观形式的创新发展。就现有情况来看,多数博物院和旅游景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产品创新性弱、外观同质化等,尚未对本地文创特征进行充分的发掘与应用,也导致了研发的文创产品地域性弱等问题[3]。因此,各个博物院和景区,要能够依托自身的资源,强化对文创产品研发人才的培养,建设文创产品研发团队,为文创产品的创意研发提供人才与团队支持。此外,也要能够对现有的文创产品形式进行不断拓宽,结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偏好,将现代文创元素、本土文创特征进行创新融汇,确保文创产品能够充分兼顾到各个群体的需求。如,就青年群体而言,可以研发爱情类、友情类等的文创产品内容。其次,丰富文创产品形式的多样性。多数景区在文创产品形式上相对单一,对此,文创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可以积极拓宽文创产品的开发渠道,推动创意设计形式的多样性。如,可以将文创产品融入到节日、节庆和会展中,以此在多样创意环境下进行自身创意形式的创新与丰富。最后,要能够以区域旅游为依托,推动其与文化创意产品的全方位融合。推动区域旅游与文创产品相结合,是文旅一体化发展的体现之一,能够发挥出全面带动、系统发展的作用。在区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游客群体的数量相对较多,如何将游客转化为消费者和文化创意传播者,是融合过程中要考虑的关键要素。由于游客群体本身的需求较为多元,因此要能够结合区域旅游的特征和游客需求,对文创产品进行研发,确保文创产品与旅游景区的匹配性和延伸性,以此来实现区域旅游文化创意展示的目的。

4利用互联网拓宽传播渠道

互联网已经成为时展的特征之一,同时也带动了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互联网传播的实施,不仅有效解决了传统大众传播时期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同时也由于多种媒体的融合,提升了传播本身的丰富性,做到了及时传播与创意传播的结合[4]。因此,各个博物院和景区在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的过程中,要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的适应性和高效性,确保发挥出网络传播的作用,提升文创产品传播的范围和效果,为博物院文创产品的发展提供支持。此外,互联网在传播的过程中,也衍生出了一体化的传播与营销体系,这也有利于博物院文创产品产业链的形成,如,实施“网络传播+网络营销”等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既可以提升文创产品和博物院、景区的宣传力度,同时也能够相应提升文创产品的变现能力。一方面,博物院在网络传播矩阵构造的过程中,要能够形成“自下而上”的形式,以各个民间博物院为主体、政府和媒体为辅助,进行传播矩阵的多元化搭建,从而提升传播的效率。另一方面,各个博物院要能够充分利用当前的网络传播渠道,结合博物院的内容,进行内容生产,形成一次生产、多元传播的体系。如,各个博物院可以搭建起自身的短视频传播、微信公众号传播、微博传播、搜索引擎传播等体系,从而形成自身的传播矩阵。同时,在传播矩阵构建完成以后,要能够积极拓展传播板块与功能,在宣传博物院的基础上,带动地方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如在短视频传播过程中,可以发挥“短视频+直播”的作用,促进地方农特产品、文创产品的营销,进一步推动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开发。

5打造博物院文创产品品牌特色

现代文化的文创产品开发,更需要有品牌特色的带动,从而让更多的群体认识到博物院,让其产生深入了解的需求。当前,故宫博物院在文创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口碑与品牌,并且随着景区的不断发展,口碑呈现出强化的趋势。而品牌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通过品牌打造出自身的核心观众群体和核心文创产品开发群体,从而来促进文创产品开发本身更好地发展[5]。一方面,博物院在品牌特色打造过程中,要能够发挥整个行业的作用,通过行业之间的交流、沟通与互动,在更广的层面上去突出故宫博物院。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健全博物院学会组织,发挥博物院学会组织在品牌打造过程中的资源调动与整合作用,从而对整个博物院的品牌打造进行优化。另一方面,博物院的品牌化打造,需要其逐步突出文创产品的界线,通过将博物院与地方行业进行融合,构建博物院品牌打造的阵营,推动故宫博物院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进行展示。如,可以将博物院作为一种元素,融入到城市建设中,打造出城市的特色,从而来带动博物院的品牌化打造。结论从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开发角度来看,故宫博物院积极转化自身的优势,将故宫的深厚积蕴融入到了文创产品内容中,以新颖的形式向社会大众讲述了故宫的故事。对于各地博物院以及旅游景区而言,要在文创产品创意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中,积极发掘本地的优势,打造出地域性的文创产品特色体系。

参考文献:

[1]王萌.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新发展策略探究[J].当代旅游,2021,19(10):23-24.

[2]李红超,王昕宇,李维钰.基于文化元素的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OL].包装工程:1-16[2021-08-19].

[3]郭小燕.谈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方法——以设计方法论的视角[J].美术教育研究,2020(22):80-81.

[4]杜佩霖,张瀚文.消费视域下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设计研究[A].工业设计产业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产业研究中心2020年论文汇编[C].:工业设计产业研究中心,2020:4.

旅游消费论文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红色文化;符号学;情境设计;动漫创意产品

移动互联时代,消费群体对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的观念认同产生改变,强调公众情感需求、精神寄托与文化传播的产品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推动创意产品设计方法出现新的变化。

一、“互联网+”红色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思维

1.互联网设计思维

“互联网+”文创产品从“以产品为中心,关注于提高产品的性能,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传统思维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设计思维”,强调用户驱动产品,通过用户反馈来快速更新和服务模式营利。透过“体验、聚合、互动、分享、迭代、扁平”等关键词,这种思维改变了“设计-生产-销售-传播”的传统工业化模式,而“互联网+”主导的文化传承与传播方式也由人际传播替换为依托移动互联网的大众传播。高效、便捷的现代科技促成红色文化与“互联网+”融合,加速红色文化到红色文化IP的转化。借力“互联网+”,以本土化题材的贴近扩大粉丝群体、影响公众的情感和认知;打通社交平台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在线商店等多样的传播与推广形式,形成注重用户体验的迭代设计新模式,使长沙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存在形态的多样性更好地传达,并获得多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热点文化元素提取

红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它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以各种各样的资源形态呈现着红色文化的特质。从红色文化资源来看,长沙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然而,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呈现碎片化、海量化的趋势,公众关注的焦点每天都在变化,而把握这一变化的动态规律与趋势是决定创意产品设计成败的关键。面对纷杂的信息与公众偏好差异,借助互联网数据平台的辅助支持,对目标用户行为特征、意向偏好等数据进行挖掘,探寻其中的规律从而获取精准的数据分析,进而完成热点红色文化元素的提取。创作团队针对长沙的红色文化代表人物,进行互联网数据比较和筛选,最终挑选五个研究对象,分别是、刘少奇、雷锋、、任弼时。接下来从互联网搜索数据、在线电商产品以及学术研究文献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热度比较。首先,根据百度搜索指数(如图1所示)推理,在百姓心中的分量无可取代,雷锋则因社会道德建设需求和每年3月5日的学雷锋日而维持着较高的关注度。其次,对中国知网相关学术文献进行统计,截至2019年5月1日的搜索数据显示,的相关论文研究共有131744篇,远超出排名第二的雷锋文章篇数。最后,对网络电商平台上相关衍生产品类别及数量进行比较发现,围绕形象设计的创意产品仍然最受欢迎。互联网搜索数据表明了公众的关注焦点,学术论文研究也代表着社会中坚阶层对于红色文化的敬畏之情,人物衍生产品的数据展示着文创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综合三个数据图表可以得出结论:以作为设计对象能获取最大数量的公众接受。

二长沙红色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法

1.基于皮尔斯符号三角的创意产品设计

符号学研究基于人们通常的思维规律之上,不仅为意义的传达提供条件,同时也在表达中充当载体,也因思维的深刻和理论的指导性而备受重视。皮尔斯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在前人对于符号学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符号由三重关系构成,分别是代表项(符号本身)与对象存在关系,这种关系中又存在解释项,体现着符号的“三位一体”性质。当符号把某一符形和事物建立特殊的表征关系时,这个符号就获得了关于事物自身的讯息,进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符号。文化符号是设计与艺术结合文化元素的应用,设计中的灵感和提取的视觉元素在要达成的目标中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在全球化文化交流融合的背景下,人们的消费行为其实已经纳入文化价值体系,所有的“物”具有附加的文化和象征意味,如法国思想家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在其著作《物体系》中提出,在消费社会中“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我们不但消费物,而且消费物作为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包括情调、趣味、美感、身份、地位、氛围、气派和心情”。

2.“互联网+”视角下文创产品的价值传播

移动互联网提升了传播的效率,强大的搜索与推送功能使得有着独特创意的优秀产品通过裂变式传播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文化创意产品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注重外观、功能和价格,而利用更为丰富的内涵及附加价值让文创产品与消费者产生共鸣。文创产品可分为三个阶段来满足消费需求。第一,让消费者接受产品的呈现方式以及对于作品的印象,形成对产品的感知。第二,每一件创意作品都有着蕴含其中的历史印迹,完成基于产品表面的感知之后,就会转化为对产品背后文化的识别。第三,在资源解构阶段,公众主动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把对于人物和事件的认识理解,移情于文创作品中,完成产品背后文化的解读。“文化”是一种生活形态,“设计”是一种生活品位,而“红色”是文创的灵魂,以设计创意的媒介符号,赋予其新的美学内涵。从文化内容的元素找出真正的核心价值,萃取文化内容,转化为符合时尚市场需求的创意产品,以寻求以符号对精神层面的满足。

三长沙红色文化动漫创意产品设计实践

1.《登高望远》摆台设计方案

摆台设计承担着传递红色文化的责任,符号本身并不能让人感动,感动人的是情境设计下的符号能快速唤起人们心中的心理感受和精神认同,并将其在主观世界中还原与建构,以其形象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激发起观者内心的交互感知。基于这种符号与红色文化的关联,我们将前期调研和互联网数据对比,利用情境设计原理,在人物的造型设计中强化红色主题。情境设计是指环境对用户的需求产生影响,并从不同情境发现用户需求的设计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情境设计的研究成果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但是多论证实践于生活中的家用产品,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中的探索较少。美国未来学大师阿尔文•托夫勒指出,情境的系统模型中包含物品、场合、角色以及文化,这四个因素相互影响。在设计学视角下,文化作为设计的指导精神始终影响着其他三个要素的方向掌控。我们在设计中也通过“人-环境-物”进行整体设计把控,把文化内涵、审美价值、历史意义赋予作品的物质载体,把握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创作既有互动又满足愉悦的文创产品。摆台设计选择青年跨步攀登的动态,伟人形象所具备的精神品质和力量,在符号在传播中的情感得到适宜表达。头像和身体的比例适当做更改,更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突出人物头像在整个摆台中的比例。台案之上,摆台的造型在我们不同的观察角度呈现全方位的动势,如同有一架摄影机凌空俯瞰,像是电影中常用的镜头语言。造型设计动感十足,姿势结构完美而生动,底座是不规则的山石,伟人身体略微向前倾,迎着风奋勇前行。前后跨越较大幅度的步伐,整个造型成一个钝角三角形,挥舞手臂指点江山的逼人气势,长袍在挺拔英姿下的摆动,让我们感受到迎风攀登,有一种欲乘风破浪姿态,既有动态,又有静态的美感。摆件造型设计精巧,像是一个置放于苍山之上大型雕塑的缩小版,虽然没有背景,但是万山层染、江河奔流的乱世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豪迈之感充斥整个空间,让人顿生无限景仰之情(见图2)。情境构建根据消费者设身处地的感知,以伟人的光辉事迹作映衬,使创作的摆台呈现红色文化和地域性特色,在视觉和触觉中调动他们的情感经验参与,感受产品之中蕴含的文化和特色。

2.明信片设计方案

明信片以售价低、传递信息准确而风行全球,并通过车站、客车、博览会、风景名胜等所有住宿、运输和服务业等传播,成为旅游纪念品的首选。明信片的主题和表现形式十分多元,涵盖风景照片、艺术作品、人物图像、名人名言、手绘插图等,在旅游区的明信片主要是表现当地相关的图文讯息,以此成为莅临此地的最佳见证。年轻人每天接触各式资讯,他们对于红色文化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也希望能以符合他们性格特征的图像符号出现。经过前期调研和互联网数据做对比,我们在红色文化传播中选择不同形式的明信片为载体。为适应不同青年人的喜爱,在明信片的人物造型设计中分别设计传统的写实版和夸张创意的卡通版本两种样式,撷取以以及与长沙有着深度交集的正面历史代表人物为创作元素,并配以经典有广泛影响力的诗句或口号(见图3、图4)。人们的认识形态,是经过“自然形态(经由变形、夸张)——装饰形象(提炼、简化)——抽象形态”的过程,而明信片中的图形和文字符号可以引起消费者的熟悉记忆,这些夸张提炼后的图像让年轻人迅速通过微博、朋友圈等进行分享。如图3,采用拼接的形式,将青年符号有层次地排列,画面整体饱满而不凌乱。图4节选动画《青春的力量》中的插画,并进行切割排列。作品将已在互联网推广的元素以图案的形式浓缩在这小小的一张卡片之中,同时它又具有信件功能,是和朋友联络感情和传递文化的载体。明信片不同风格的动漫图像以一种奇妙组合的方式呈现,辅以明信片中不同的文字警句,各种视觉符号整合又重组,彼此间相互连接,形状、线条、色彩都暗合红色文化中的教育警示,演变为意有所指的符号,向我们默默诉说着一个个战火硝烟的故事。

四结语

以长沙红色文化作为创作源泉,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提取年轻人关注的焦点,并以动漫手段设计富有长沙地方特色的创意产品是一种新的设计方法,对丰富本土旅游纪念品市场、促进长沙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坤杰,肖狄虎,李辉.从传播视角探析湖湘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模型[J].包装工程,2018(8):89-94

[2]谭宏.利用互联网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0(7),56-57

[3]陈坤杰.基于传播学视角的地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8.

[4]黄晶.井冈山红色文化创意产品设计[J].河南理工大学,焦作,2018(8).238-244

旅游消费论文范文6

【关键词】邮轮旅游;中西文化;差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日新月异,中国现代邮轮旅游从2006年起开始蓬勃发展。但新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在初期需要大量文化奠基,国内对中西方邮轮旅游文化的关注不够、研究甚少;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及国民普及还有待提高,在产业发展方向及目标等方面尚未有成熟的规划。因此,笔者对此进行相关文献搜集整理、消费市场调查取样、产业现状综合及分析,分析中西邮轮旅游文化的差异,探寻中国特色邮轮旅游文化建设路径。

一、中西方现代邮轮旅游文化特征比较

中西方邮轮旅游文化本身没有具体形态,主要通过文化承载体——人进行表现,通过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偏好,体现中西方邮轮旅游文化的差异。

(一)中国邮轮文化特征。第一,中国游客从众、模仿心理较重,整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旅游者自主了解的过程以及对邮轮文化的深入学习,因此在产品的选购上呈现压倒性的趋同态势。第二,信息接收呈现被动态,高度依赖旅行社。旅游者绝大多数选择以参团的形式出行。为便捷地满足其旅行需求,他们大多选择通过包办程度极高的旅行社来完成他们的邮轮旅行,特别是第一次邮轮旅行。第三,购物欲望强烈,更注重产品项目包含的多样性。中国旅游者参与邮轮旅游的游客多是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群体,在购物欲望的驱动下,其消费贡献也相当可观。第四,观光与拍照是旅行重点。在邮轮目的地,中国旅游者下船观光率几乎为100%。游客们选择实地参观,感受别国风土人情,并拍大量照片或小视频留作纪念或与家人朋友分享。第五,注重安全因素的作用。国内户外探险旅游、邮轮旅游等旅游方式所具有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在中老年消费群体中的发展。

(二)西方邮轮旅游文化特征。第一,邮轮旅游历史悠久,倾向于自主选择邮轮产品。西方已有百余年的邮轮旅游历史,作为老牌产业,其国民普及度较高,西方相对开放的环境也使旅游者倾向于自主了解邮轮文化,在产品选择上更注重自身的需求,多以休闲放松为主。第二,消费重点在享受。西方邮轮旅游者更关注旅游的过程,享受消费的比重远高于中国。西方邮轮旅游对其产生好感。第三,娱乐项目选择多样,喜好使用运动场所及健身器械。西方邮轮旅游者对于娱乐项目的选择更为丰富,参与娱乐活动的积极性明显高于中国旅游者,在运动健身方面的表现最为明显,并自主选择与尝试则更为积极。

(三)中西方邮轮旅游文化差异的原因。第一,发展时间及所处阶段有差异。西方邮轮旅游业自18世纪末兴起,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发展成熟,逾百年的历史使邮轮旅游在西方显得更为平常。当前中国邮轮旅游文化的定调与普及尚有待专业人士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我国国情与整体旅游市场消费倾向推动进一步发展。第二,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中国虽然邮轮旅游的发展史很短,但传统文化却是世界上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人受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痕迹都相当深刻。而同样拥有深厚发展历史的西方国家,邮轮旅游文化从诞生以来就深受其文化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在其历史文化中孕育出了邮轮旅游文化。第三,语言隔阂。邮轮服务人员是邮轮文化氛围的营造者和维持者,邮轮在服务人员的选择上也呈现多国化的状态,英语理所应当地成为邮轮上的官方语言。在对于具有邮轮旅游消费能力的中国中青年甚至中老年人群来说,语言成为他们邮轮旅游过程中最大的障碍。

二、关于中国邮轮旅游文化培养和发展对策

现代邮轮旅游自国内兴起以来,势头相当迅猛,为旅游产业尤其是国内港口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但由于国内现代邮轮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以文化为基础支撑产业发展过程中还有较大的完善空间,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法律法规,引导邮轮旅游正态发展。新产业的起步离不开大环境的辅助。我国邮轮旅游正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迅猛起步,应利用全球化发展机会,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联动;依照相关旅游法规定,针对邮轮旅游制定详细完备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同时应学习西方国家邮轮旅游业发展先进经验与人才培养方法,完善我国邮轮旅游文化体系。

(二)产业与学术界联合,引导旅游消费趋向。我国学术界对于邮轮文化的关注度不高,寥寥无几的研究论文也多停留于表象,并未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邮轮旅游产业应与学术界联合,在专业研究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使邮轮旅游产业拥有较为充实完善的理论基础,从专业角度塑造中国邮轮旅游文化,在邮轮游客消费观念和方式上给出纲领性指导,以形成邮轮旅游文化的正气。

(三)强化专业人才培养,重视邮轮旅游文化普及。邮轮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必须重视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应在高职、本科教育中加强专业设置,引进国外专业人才;从产业基础层面为文化培养与发展做准备,让更多的国内专业人才有机会进入邮轮公司,为旅游者提供贴心的服务与正确的引导。同时,重视邮轮旅游文化普及,关注邮轮旅游者接收外界信息的渠道,使他们在充分了解邮轮旅游的基础上购买产品,享受产品中的设施与服务。

三、结语

旅游消费论文范文7

关键词:红色文化;文创产品;应用;问题与对策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红色文化的含义就是指发生在革命战争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全体人民一起建立新中国时艰苦奋斗努力创新的文化,包含着浓郁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可见,红色文化不仅是一项包含政治相关的文化史实,还是一种历史文化实践[1]。红色文化包含独具特色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教育,同时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我们要积极宣扬红色文化、发扬红色精神,这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一、红色文创产品的应用形式

(一)红色文化收藏品。红色文化收藏品是指在红色文化流行时期特意保留下来的物品,其物品中蕴含的文化价值非常高。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大部分具有收藏价值的红色文化藏品都已丢失,只有小部分红色文化收藏品保留了下来,但数量也少之又少。正是因为它的数量不多,使得红色文化收藏品在市场上的价格越来越高。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红色文化工艺品,大部分产品都是由红色文化图案或者元素组合而成的。例如,精神的力量,它的形态就是瓶套盘,设计灵感主要是老三篇,是利用景泰瓷器,再结合现代工艺技术创作而成的,既保护和继承了红色文化,又发挥了红色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贴图性质的红色文创产品。贴图设计类产品在红色文创产品中是普遍存在的,如利用印花技术做的帆布包、手机壳、马克杯等。这类贴图产品的价格都不是很高,而且也有一定的实用性,比较能够吸引消费者产生消费的行为。在市场当中,一些具有销售潜力的贴图文创产品会受到销售人员的青睐,但是这种贴图产品也存在一些缺陷,如色彩搭配缺失设计感,图案内容缺少红色文化含义,文创产品的质量不高等。这些红色文创产品同样没办法吸引大量消费者购买,既没有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又没有发挥红色文化的作用。

二、红色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应用中的问题

(一)文创产品的实用性有待提高。大部分红色文创产品有纪念价值,但是缺少使用价值,很难达到众多消费者对产品使用价值的需求。例如桌上摆件、随身挂件、纪念品和复刻品等,这些都具备纪念价值,但没有使用价值。以在安源制作的油画作品为例,设计内容包含红色木盒制作成的手提箱、油纸伞等,油纸伞的设计灵感主要来源于人民大会堂穹顶。这个产品虽然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又有收藏价值和纪念价值,但是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没有使用价值,就很难吸引普通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红色文创产品的设计既简洁,又含有丰富的寓意,但是在创造或制作过程中,没有对产品的设计感进行评估,制作出来的产品档次就不高,又加上实用性很低,价格比较偏高,这类产品也吸引不到消费者。例如,的龙钮纪念品,采用龙钮打印的余下材料制作,有纪念价值、收藏价值和审美价值,价格较高,但是实用性不是很高。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既要注重强调产品的结构和形式,又要注重强调产品的红色文化意义,同时也要注重产品的实用价值。

(二)产品出现同质化,并缺乏地域特色。文创产品设计主要存在两大问题,即同质化现象较严重、没有独特性,红色文创产品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根据各地区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博物馆、纪念馆以及根据地来看,基本上促进了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3]。但是在这条旅游路线上大多数产品的表现方式都是一致的,红色文创产品主要是纪念徽章、桌上摆件、纪念性的书籍和画册等。这些产品不仅在功能、形状、颜色和材质上相似度很高,而且产品所传达的红色精神也是一样的。虽然红色文化精神大致是一样的,但是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红色故事、不同的红色先进事迹、不同的红色人物代表,这些不同的红色文化都具有独特性,设计人员完全可以利用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对产品进行二次设计。如今,红色文创产品设计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同质化问题,引起了相关研究学者的高度关注以及高度重视。比如,董书羽对西柏坡红色旅游纪念品进行研究发现,当地大部分纪念品都存在雷同现象,并且缺乏地域特色,这类纪念品太普遍,不能让人回忆起当地的红色人物及红色精神。而当下旅游中比较流行的行为就是购买一些有价值、有特色的纪念产品,购买这些纪念品不仅能保留自己儿时的回忆,而且还能送给亲朋好友。随着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人数也在急剧增加,红色文创产品应抓住这一机会,击破雷同现象,设计人员更应在设计上进行创新,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认真挖掘各地区红色文化的独特性。

三、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对策

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下,红色文创产品的发展仍需要不断努力。在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同时,产品行业也应齐心协力共同解决红色文创在设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想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就必须要注重产品的设计和制作过程,把产品按照不同的文化类型分为不同的表现形式,提高文创产品的生产能力,拓宽文创产品市场[2]。

(一)提高产品的实用价值,增添美感设计。文创产品本身就是一种商品,因此商品价值也是文创产品的一种关键属性[3]。所以,如今的文创市场中,大众衡量产品品质和档次的基本标准就是红色文创产品是否具有实用性。红色文创产品也有一小部分是具有纪念意义和收藏意义的,这类产品的价格会比较昂贵,大多只有高消费群体才会购买。根据市场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消费者仍然满足于实用性较高的产品,显而易见,产品的实用性是否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市场上就可以反馈出来。因此,在红色文创产品设计时,设计人员不仅要注重商品形式,也要突出商品的价值。对于纪念品、摆件或挂件的产品设计,也要注重强调其商品价值。简而言之,开展红色文创产品的设计优化,要注重提高商品的价值,关注产品功能开发,才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从而扩大红色文创产品在市场当中的影响力。红色文创是文创产品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对的消费群体相同,消费者的审美也比较相似。经过长时间调查发现,现在的文创产品市场当中,年轻人是主要的消费群体,且年轻消费群体较老年消费群体的消费欲望明显较强。他们对文创产品只注重两个方面:一方面,产品是否新颖有创意;另一个方面,产品是否具备审美价值。因此,相关设计人员在设计产品时,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提高产品的审美价值,展示产品本身及相对应文化所带来的美感。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考虑产品的结构、表现形式和视觉效果,既要融合馆藏文物的相关元素,又要参照主题的色彩搭配,将庄重与时尚相融合。推动红色文创产品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吸取和借鉴其他优秀的产品,这种产品设计不仅能让红色文创产品更加优秀,还能突破传统思想的限制。

(二)防止产品出现同质化现象。解决产品的同质化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展示红色文化的独特性、展示红色文化所在地的地域特色[5]。以长治武乡地区的红色文创作品为例,众所周知,武乡地区曾经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代表了太行文化与精神。所以,设计人员在对产品进行设计时,应在红色文化的基础上增加武乡地区的地域特色以及太行精神与文化,将相关地方元素充分运用到设计当中,不仅能提升红色文创产品的辨识度,还能呈现出红色文创产品的多样性;同时在设计中还可以呈现当地著名特色建筑、景点符号化,把传统文化运用到产品中,为红色文创产品的创作提供独特的元素以及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红色文创产品在设计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只有相关设计人员进行不断改良、不断优化自身的设计理念,注重对产品设计的创意创新,注重将红色文化与文创产品有效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消费者,还有利于增大红色文创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和继承红色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梅,渠伟娜.红色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融入策略[J].艺术大观,2021(6):72-73.

[2]乔文霞.湖湘红色文化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20.

[3]刘兴.红色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传媒论坛,2020,3(5):7-8.

旅游消费论文范文8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在旅游业和旅游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农林院校相继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据统计,目前我国本科层次的农林院校有34所,1984年,中南林学院率先建立生态旅游专业。目前,有24所农林本科院校(不含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开设旅游相关专业,占农林本科院校总数的2/3[1]。农林院校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背景解读

中共报告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至关重要,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头等大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2]。在党的报告中,把长期使用的“农村”称谓改为了“乡村”,这反映了党中央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新思路。“乡村”和“农村”的称谓之间虽然只有一个字的差别,但却有一个本质的区别,乡村的功能不只是单一的农业生产,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文明的载体。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就是要实现乡村一二三产业综合性开发和融合发展[3]。当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趋于多元化,旅游需求也从传统观光型向文化体验型转变,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1976年Evans发表的“Tourismand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一文被认为是最早的文化旅游学术论文,国内最早关于文化旅游学术研究的论文则发表于1986年[4]。自2009年国际颁布文化旅游相关促进政策后,有关文化旅游的研究迅速增加。2018年3月,国家正式设立文化和旅游部,更加强调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据统计,2018年,全国旅游总收入达到5.97万亿,同比增长10.5%,文旅融合已经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而与之矛盾的是,高素质人才的数量少,当前的育人模式难以满足文旅融合的需求[5]。

二、培养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对当前高等农林院校学生专业发展现状分析,发现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存在专业报考意愿较弱、专业认同度不高、学习状况较差以及对口就业度低等问题。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农业一直被视为基础产业却也是底层产业,“轻农”观念根深蒂固;轻农观念导致优质生源不足,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低,影响学生的择业观等问题。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转变传统的轻农观念。提前了解对将来从事具体职业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和发展方向。结合自身个性、性格、能力等多重因素来理性判定是否适应专业,如若不能准确定位,可以向专业课教师或者辅导员等专业认识帮助解疑困惑。要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结合综合考虑就业发展方向。加强个人学业和职业规划,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状况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规划的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生活和就业,实现个人人生价值。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增加对乡村建设以及文化旅游方面的支持,为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让他们可以在农业上有所作为,并在乡村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例如,现代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农业园区规划等领域都是专业大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而且,与其他类型的高校相比,农林院校大多设有林学、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等专业,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都能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如何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旅游学科的特点以及学校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为此,通过新生教育,班级和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校友资源开发和校企合作等方式,我们可以共同努力,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并不断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三、构建校政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

所谓“协同育人模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办学机构通过密切合作、相互借鉴、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彼此的教学资源,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能够满足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6]。国家鼓励校企合作、校地(政府)合作,多方合作共同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教育主体的积极性,明确高校、政府和企业作为不同教育主体的作用和主要责任。校政企之间的深入合作需要建立专门的合作组织机构,合理安排业务对接人员,形成权责明确的合作教育机制,有助于厘清高校、政府、企业之间的权责关系,明确各自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校政企合作的科学运作。高校作为校政企合作的主导方,应承担人才共同管理的总职能,实现人才资源共享、校内外制度衔接、人才流动双向服务,最大程度发挥合作育人的作用。旅游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农林类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不仅是高校的任务,更需要相关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参与,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创新校政企合作教育机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益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招生考试网[EB/OL].

[2]张庆伟.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8-01-18(2).

[3]陈源,张祥,陈德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科大学生培养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8(52):203-204.

[4]周澧骊.文化旅游视角下的广府传统聚落肌理再织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9.

[5]李花.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讯,2019(18):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