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段考总结范例

历史段考总结

历史段考总结范文1

关键词:项目导向;软件工程;教学改革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络已经融入传统行业与社会的方方面面,计算机及软件应用已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基石之一,软件产业已经成为未来信息产业的灵魂.随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行业发展不断更新,未来的软件更会往智能化、个性化发展.因此,对于软件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不仅仅是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应该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团队精神,组织沟通能力,持续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软件工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工程性基础课程,以培养软件工程师为目标[1,2],在软件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主流的软件工程课程还是没有脱离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缺乏以真实市场需求为背景,基于现实主题运用知识习得必要的技能和素养的过程,导致缺少对能够面向未来复杂多变情况的知识应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导致当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特别是随着AI时代的来临,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类型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如何顺应市场需求,进行软件工程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来完成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行之有效的结合,仍然缺乏一定的方法.本文结合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重构课程知识体系、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等改革,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1面向产业行业岗位能力要求,重构知识、能力和素养体系

软件工程课程理论性和专业性都非常强,结合市场对软件工程行业人才的需求,基于此,我们将软件工程课程模块划分为《软件工程Ⅰ》和《软件工程Ⅱ》两门课程.软件工程Ⅰ: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应用,通过引入学生以往参与的真实项目及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说明软件工程的重要性及如何通过软件工程理论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软件工程的发展历史以及为什么要学习和掌握软件工程基本概念、常规模型、原理和方法,掌握项目管理应具备的条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学生能从事一定复杂程度的软件项目开发和维护奠定基础,从而达到学会控制时间、成本、完成预期质量项目开发的期望.该阶段,老师以企业真实经典项目为主线开展相关原理技术方法等教学,学生围绕经典案例进行自我学习,摒弃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随意学”的被动,在项目驱动下,通过案例设计来突出每堂课的重点非常重要[3].工程化案例是软件工程课程诠释相关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掌握速度的关键[4].老师借助真实工程案例进行理论拆解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工程思想,掌握案例文档编辑要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技术水平,选择适宜的合作伙伴共建小组,确定组长,组长协助制定小组学习计划.小组在整个案例学习过程中,明确课题,分工合作,共同协作,完成需求说明书、设计说明书等的撰写,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软件工程Ⅱ:本门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将《软件工程Ι》课程阶段学过的概念、原理、技术方法等付诸应用和实践;了解软件开发过程中,围绕质量和生产率这一中心矛盾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及解决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批判性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工程意识、自我管理、团队协作、等基本的项目管理能力.突破传统的知识点分散式课堂理论讲授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项目式教学方式,或者以赛代训的模式,讲师围绕一个项目主线,根据项目阶段的推进带动课程推进的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置身于真正的软件工程管理活动中,从而切身感受该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亲自动手验证解决方法的可行性.《软件工程Ⅱ》整体上分为六大阶段,主要包括:选题与调研、需求分析、系统概要设计、模块详细设计、编码与单元测试、系统测试与项目部署.将《软件工程》课程分为Ⅰ、Ⅱ,理论与实践分开但不分离,理论用实践真实案例来讲解,实践又由理论来支撑.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软件工程的工程化思想以及项目实践的能力.

2依托博思项目学习平台,构建以实际项目为主线的项目化教学方法

2.1什么是博思项目学习平台

该平台目前作为项目式教学支撑平台,依据企业真实项目过程而设计,目前有经过专业工程师评审筛选的较为完善的真实项目资源库,可以支撑不同实践课程需求,同时满足高校项目教学所必备的全部功能,重点支撑项目过程的管理:项目在先申请与审核,项目计划定制、审核与跟踪,项目过程产物提交与审核,如: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等;答辩材料提交与审核,标准的评价标准(需求文档、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代码评审和答辩审查),学生参照项目流程提交相关材料,老师按照里程碑点进行评审,整个过程清晰、透明、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老师主观评价和人情评价.

2.2什么是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是基于理论指导实践,师生共同实施完整项目的一种“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具有强实践性、强自主性、方法的开放性、能突显学生综合能力以及评价客观等特点.在真正实施过程中,学生是项目化教学的主体,主动学习知识,推进项目进度,在过程中获得技术锻炼,老师一定程度上给予技术支持,起指导作用,项目化教学重视阶段考核,阶段、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较大程度上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2.3如何利用博思项目学习平台进行项目化教学

博思平台提供的大量真实项目,可以让学生更大程度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而创造出一种对技术知识的市场需求.项目期间,老师全程参与过程技术指导,疑难知识点解答,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客户”,给学生提出一些技术要求.(1)项目安排阶段.本阶段由教学管理人员在博思项目学习平台设置项目教学安排,设置项目评分组成,设置项目开发周期、参加项目开发的学生群体、可选项目范围等.(2)项目过程阶段.本阶段学生自由组队,举荐组长,在线申请项目、教师在线审核项目,把控项目重复率,学生制定项目计划、教师审核项目计划的可行性,学生提交阶段产物(含概要设计、技术调研、详细设计、代码提交等)、教师审核阶段产物并评分,教学管理每日跟踪项目进度.(3)项目答辩阶段.学生提前在线提交答辩材料、教师审核答辩材料(一般为ppt或3-4分钟短视频),现场答辩时、答辩老师现场随机抽取组员进行项目展示且接受现场技术和业务提问.随机组员答辩成绩即为小组整体答辩成绩,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控小组成员不参与项目研发情况的发生.

3基于项目过程实践,建立标准规范的评审考核机制

软件工程课程摒弃了原有完全期末考试闭卷理论考试方式,调整为期末考试、过程考核及最终项目答辩的考核方式.《软件工程I》课程,采用过程考核(50%)+卷面理论考试(50%)的考核方式,其中,过程考核根据博思项目学习平台的行为数据及过程产物的评审数据进行评价.《软件工程Ⅱ》课程考核方式由项目总分*综合因子构成.项目总分:由考勤(10%)+需求分析(30%)+概要设计(30%)+详细设计(30%)构成.综合因子:由团队贡献(5%)+主讲老师评价(45%)+答辩老师A(25%)+答辩老师B(25%)构成.其中,团队贡献由组长评分,超过85分和低于60分,需组长举证,主讲老师评价主要是来源于项目,与平时考勤等因素无关,答辩老师评分主要由现场表现、语言表达,项目创新等项目构成.一次性闭卷笔试考试一定程度上考核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能力,考核方法的优化,增加平时阶段考核,有助于学生注重平时学习,使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平时的项目研发阶段.

4实践应用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课程的改革,获得2017年省级教学成果奖,且该项成果已纳入我校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课程常规教学当中,以2014级学生为例,2016年9月—2017年1月完成《软件工程Ⅰ》学习与验收,2017年3月—2017年5月,完成《软件工程Ⅱ》项目指导与验收.取得很好成绩,针对参与《软件工程Ⅱ》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79%的学生认为真实项目训练对自己的项目实操能力和整体素养能力都有所提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软件工程》课程的改革模式,也已在全国多个地区高校进行推广合作应用(如:合肥、蚌埠、常州、贵州、重庆、天津等).从2012年起,陆续在合肥学院、新华学院、遵义师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推广该实施模式,且得到了高度认可.

5总结

综上所述,《软件工程》是一门兼具理论和实践性的课程,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形成有体系、有特色的《软件工程》课程,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实操能力,规范项目开发行为,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做到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朔鹰,李志强,李仲君.软件工程实践类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探索[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85-87.

〔2〕金孟霞.创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新模式[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57-58.

〔3〕张佩云.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课程[J].计算机教育,2013(17):77-79.

历史段考总结范文2

 

食品化学是建立在基础学科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基础之上的一门涉及食品中各种成分结构和特性,以及在食品加工、贮藏和利用过程中食品的化学变化,对食品质量和加工性能起至关重要作用、在食品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建议的课时理论教学为36~54学时,实验教学为36~42学时[1]。在食品化学教学中,应适时将基础理论与某些食品化学的进步及成果相联系,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拓宽学生的食品专业基础知识,为今后学习专业课打好坚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引导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创新能力。为借鉴国外食品化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培养一批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合理、教学水平高的双语(全英语)教学师资,形成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接轨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一定示范性和借鉴意义的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和能力发挥重要作用,并兼顾上海海洋大学为二本院校,学生生源来自全国各地,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采用分级授课、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食品科学与工程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选拔优秀的学生(控制在20人左右)采用全英语授课,其余学生采用双语授课;而食品经济管理和食品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化学基础较差,采用中文授课。根据精品课程的含义及其建设目标,从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疑惑,现总结如下,供借鉴和参考。   1课程建设实践   1.1师资队伍建设   食品化学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授课在上海海洋大学已有20余年的历史,由在美国留学多年的教师主讲该课程,并培养了一批年轻教师,能够比较深入地掌握英文原版教材各章节所阐述的主要内容,为采用双语和全英文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各高校大力提倡有条件的课程进行双语和全英文示范性教学建设的前提下,该课程由于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整合优势资源,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历层次提高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整体业务素质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引进长期在美国从事食品科学与营养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东方学者”主讲全英文课程,将年轻科研成果丰硕的本校“海燕学者”吸收入教学团队。目前,食品化学课程教学队伍完整,共有6名教师参与教学工作、并配有实验师1名。6位教师中有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1名;其中,4位拥有博士学位,另有1位正在攻读在职博士学位。6位教师年富力强,学术思想趋于成熟,对教学富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除东方学者外,5位主讲教师都具有在国外不同高校或研究所6个月以上的访问学者工作经历或进行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基础课双语教师研修项目”培训。   1.2教材建设   选用王璋等编写的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食品化学》教材,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为美国OwenFennema主编的《FoodChemistry》第3版翻译简装本。由于上海海洋大学属于二本院校,仅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按一本招生,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反映教学内容太深,学习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将中文版教材改用汪东风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食品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食品经济管理及食品物流工程专业学生选用刘树兴主编的《食品化学》教材(中国计量出版社出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以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采用双语授课的学生英文参考教材选用较浅显的《FoodChemistry:PrinciplesandApplications》(ChristenandSmith)。而全英文班每人配发权威的食品化学原版教材《Fennema′sFoodChemistry》。将王璋等编写的《食品化学》教材作为推荐参考教材。由于实践教学环节只有15学时,共有5个实验,为该课程的一部分,若选用现成的《食品化学实验》教材,由于很多实验内容和《食品分析实验》重复,学生未必能够接受。笔者教研室编写了《食品化学实验讲义》作为配套教材使用,每年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的调整及时修订。   1.3教学内容整合   食品化学教学基本内容包括:水分、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酶、维生素与矿物质元素、色素和着色剂、食品风味、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中有害成分[3],食品化学和多门食品专业课程内容有交叉,比如食品营养学、食品酶学、食品添加剂和食品风味化学等。而国内本科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缩短理论课学时,目前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化学理论课授课学时仅安排40学时,再加上双语和全英语教学的压力,必须对授课内容进行进一步整合。通过借鉴国外权威的食品化学原版教材和先进教学经验,比如大量直观、精美的图表,简洁的PPT授课方式配备完善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大量的教辅辅导答疑工作,力争做到授课内容既能与美国同类高校教学内容相接轨,重点和难点突出,又能使教学内容简练而丰富,需要不断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由于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相关物质结构、性质等及酶学讲述较为详细,因此食品化学相关内容采用直观、生动的PPT演示只做简要复习和重点学习相关专业词汇。因为另开设有食品酶学、食品添加剂等课程,所以酶和食品添加剂2个章节省略不讲,而维生素与矿物质元素和食品中有害成分这2个章节分别放到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安全学课程中讲授。积极调动各种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保证在规定的学时内能完成预期的教学内容。   1.4教学方法改革   1.4.1采用分级授课,因材施教。食品经济管理和食品物流专业的食品化学课程由专任教师中文授课,由于学生未学习过生物化学,所以课程内容设置需兼顾二者,并适当降低难度。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双语授课学生,每章节制作相对应的全英文PPT,采用以中文为主穿插主要英语专业词汇的授课方式。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英语水平差异非常大,教师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花费了大量心血。课堂上采取各种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学习,课后及时布置小练习、答疑等加强和学生的互动,强化学习效果。如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的学习小组,由英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共同完成作业。再以小组为单位课后与教师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调整授课方案。全英语授课班采用全英文PPT,英文为主的授课方式,重要专业词汇用中文解释,各种实例用中文讲授,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巩固英文专业词汇。为提升学生专业英语的阅读、听、说能力,上课经常采用讨论的形式。每次上课先用英文总结上一次课讲授主要内容,每章节授课完成后抢答做几道练习题,考察授课效果。邀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食品化学教授给学生讲授脂质这个章节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美国课堂的授课方式。期末时让学生上讲台宣讲选定内容,充分展示学生的英语水平。因为抓得比较紧,平时经常有讨论和提问加分,所以大部分学生每堂课前都做了充分预习,和教师互动效果较好。#p#分页标题#e#   1.4.2充分发挥现有师资力量,分段授课。食品化学教研梯队各位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各有所长,因此通过分段教学,让每位教师分担不同的教学章节,可以发挥每位教师的专业所长,使每个章节教学内容的讲授不仅理论扎实,而且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把每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动态更好地体现在授课内容中。但是在实际授课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为食品化学课程授课内容涉及面非常广,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不仅讲授食品各组分的相关概念、结构和特性,还涉及到许多非常复杂的化学反应和变化,且学时数有限。因为每位教师主要准备1~2个章节内容,所以有充裕时间进行准备,授课量也比较大,授课内容较丰富,学生觉得学习比较吃力,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此外,各位教师授课英语讲授也存在口音问题,教学风格也存在差异,特别是对于双语和全英语授课,较难以适应多位教师同时授课的教学方式。因此,采取何种教学模式比较能适应学生的教学需求,还需要进行总结和探索。   1.4.3分段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督促学生学习。食品化学的学习本身难度较大,其中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包括食品组分的化学结构、特性以及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变化等,采用双语和全英语授课时还需要同时掌握专业词汇,如果全部集中在期中和期末进行测试,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复习,另外也使学生平时的学习比较松懈。为了督促学生平时抓紧时间学习,分段掌握所学知识点,对课程考核部分采用分段考核,减少期末考试所占比例。因为平时每个章节已经进行过测试,学生知道需要重点掌握哪些知识点,对掌握的薄弱环节也有时间再进一步学习,并且对适应英语考试题也是有一定帮助,此措施效果较好。   1.5实践教学改革   食品化学实验共15学时,分为5个实验,采用性质实验、定量分析实验与食品制作相结合的形式,对上课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实践环节进一步巩固。因为学时数有限,所以选择合适的实验是每年实验课程安排需考虑的重点。蛋白质这一章节蛋白质变性为知识难点,可逆和不可逆变性理论较抽象,通过“蛋白质沉淀及变性”实验,让学生在各种条件下直观感受到蛋白质变性的可逆和不可逆,再从理论上探讨原因。果胶凝胶的形成机理也是重要知识点,综合性试验“果胶的提取和果冻的制作”,从桔子皮中提取果胶,然后学生用自己提取的果胶制作果冻,将食品化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果冻,在一定条件下凝胶形成,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将“植物色素的提取及性质实验”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合并为一个大实验,增加了“食用植物油的过氧化值测定”实验,脂质氧化问题是食品化学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设计分别测定植物油及在烘箱加速氧化实验后油脂的过氧化值,通过比较进一步加深对脂质氧化理论的理解。新增了美拉德反应综合性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设计不同的糖和氨基酸之间进行反应,以及改变反应条件,考察对美拉德反应速度的影响,进一步巩固对上课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多年实践教学的不断改革,各章节筛选出反映重要知识点的实验[4],达到实验内容少而精。   2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笔者经过努力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和方法进行食品化学教改,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带来一些困惑,如食品化学课程在食品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本身授课内容涉及面广、有难度,是否适合采用双语或全英语授课。总结今后需要再进一步努力的方面如下:目前该课程已经挂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浏览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多媒体课件、参考文献、相关网站、实验教学大纲、作业习题等内容。上传到平台上的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及时复习和查漏补缺。在网络平台上各章节的习题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但是平台上的讨论、答疑等与学生互动环节使用频率并不高,需要教师腾出时间,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以便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上,要与时俱进,并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要求。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偏低,专注度也不够高。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关注教师教多少授课内容、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关注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知识。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多方面鼓励学生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多一点“我要学”,少一点“让我学”。   美国本科生每周的平均课时为10~15h,每上1h的课,学生一般需花3h学习消化其内容。而目前我国的本科生教学仍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每周的平均课时为20~25h,学生课后学习消化所学的内容的时间非常有限,这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不仅不适合食品化学这类授课内容涉及面广且有一定难度的课程,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创新能力非常不利。如何大幅度提高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已不是单门课程的教学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教学体制的改革问题,这需要各位高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采用英文原版《食品化学》教材,实行双语或全英文教学,尽管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还存在很多困难,短期很难看出效果,但是从学生将来的发展来说,且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因实行因材施教的方法,选修全英文的学生都是英文程度高、成绩较好的学生,这些学生本科毕业后绝大多数将读研或出国继续深造,将要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而比起英文科技文章来说,英文教材要简单易懂,让学生尽早接触英文教材,为学生将来从事具有国际前沿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历史段考总结范文3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可持续装饰材料在装修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广,不仅让室内装修设计充满“绿色”,也给空间设计增添了美感。本文通过对可持续装饰材料设计的概述性探讨,总结了可持续装饰材料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准则,提出了创新应用设计的方法,为可持续装饰材料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可持续;装饰材料;室内设计;创新方式

科技的脚步就像一台永动机,会让人有种“只顾仰望天空,而忽视脚下和身边的风景”的感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让科技的发展更具有转舵性,让技术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实惠,让科技的生命力更长久。可持续装饰材料作为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创新,需要有更多积极因素的融合,增添空间设计的技术性和美化性,因此,本文提出对可持续材料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美学研究有积极意义。

1可持续装饰材料设计的介绍

可持续装饰材料设计是指在材料及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设计阶段考虑材料的功能、质量和成本的同时,更要优化各种相关因素,使材料在制造过程中对人类和环境产生低风险或者无风险。可持续材料的应用重点体现在可持续环境设计理念当中,装饰材料已成为可持续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装饰材料的功能性更不容忽视。环保型、功能性、质量好和成本合理的设计是可持续材料的重要特点。设计者要合理调配各影响因素的关系,优化材料配比和处理方法,一实现将最优质的材料使用到最适合的室内设计环境装修之中。一般来讲,可持续材料要具备无毒、无害和环保等优点,使用的过程中要尽力做到应用与设计,材料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突显出可持续材料的经济性和生态性,以使设计者能做到选对材料,优化设计和科学使用的效果。

2可持续材料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可持续材料的使用不仅能让室内空间设计更开阔,还能降低经济成本,整体美感也更突出,低碳环保更具时代特色。因此,室内环境的设计师们应该将设计重点放在可持续材料设计的美学效果上,创造或改造出更具有创意的结构和画面,营造出更具个性的生活空间。并达到将人、空间和自然的吻合。装饰材料的可持续应用还可以理解为将装饰材料的重组、废旧改造和原生态元素等的升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传统材料的重组和置换

传统材料的重组和置换就是需要设计者在实施室内装修设计的时候,打破常规,对传统材料进项功能性的重组和设计上的置换。设计空间环境方案的时候,要着力强调生活性和趣味性,针对不同的材料机理设计出不同的应用图样,使基底各异的装饰材料有融洽的格调搭配。如,室内设计中的墙面美化,可以使用壁纸材料,不仅用料少,成本低,图案色泽度好,可更换的种类多,而且还可以在图案上增加立体设计,体现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更具有立体感和温暖特征。可持续材料的使用让空旷的墙体换发了生机,原创与创新的结合更紧密,还可以使用错位手法,增加生活材料的使用范围,不仅能简化施工工艺,也给设计师的创意增加了灵感。如,从前铜锅是很好的炖菜炊具,而当先却不得不给铁锅让位;磁盘从前只是贵族才享有的高雅家居装饰品,而当下几乎每个家庭都可享受到磁盘的服务。过去这些材料也许和装修都靠不上边,但在当下却可以作为厨房装修的“纽扣”和墙面装修的架子点缀。开启设计者创新空间的大门就需要一些讨巧的引子吧!

2.2废旧材料的拼接和重构

废旧材料的拼接和重构就是对废旧材料的再利用,以降低装修浪费和减少污染,提升装修材料的绿化比例,避免奢华装饰材料的繁衍,引领健康环保理念行进在最前沿。另外,废旧材料还会增加装修空间的古典美和特殊意境。装修材料的再次拼接和重新组合,将新的生命力注入到废旧材料中,能够激发出废旧材料的存在感。如拿木质材料来讲,陈旧的大木料床柜更具有古典韵味,拿磨的把手处光亮的油层投射出历史的痕迹。小小的陈旧木雕细角处残缺的痕迹,让人回想起使用中的回忆。拼贴的艺术品让磁人的高超技艺展露无疑。跌宕起伏的层次设计,体现出天然机理与人文色彩的融合,独特的排布组合让趋于平面的装饰墙更有质感,新颖的视觉效果冲击。使人沉浸在梦中。重构体现在打破常规上,要将固有材料图形和色彩进行移花接木,可以使用切割、碾压、磨砂和漆染等人工手法,对材料进行重构,改造出更具层次感和个性化的画面和结构。

2.3比对原生态材料

不同的可持续装饰材料呈现出不同的质地肌理,材料表面肌理的不同构成了复杂而奇特的纹样质地:水平的、垂直的、斜面的、交错的等各种自然纹理,充分运用材质的自然肌理是设计过程中依托于材质的重要表现手段。当代装修材料的原生态比例有较大提高,如天然石、废旧砖块、涂料和木等材料都是很常见的装饰材料,已成为室内设计自然风的必备元素。室内环境的优化设计要将形态各异的生态型材料进行对比,以优化使用中的设计效果。生态型材料的自然纹理搭配可以凸显出奇特的自然美,使室内环境设计的质感更细腻。冷色与暖色、光泽和通透的不同感觉,让设计环境模拟自然的能力更强,丰富的视觉享受,给向往大自然的人们更多遐想。

2.4空间置换重组与材料“运动”性体现———植物、竹、木

空间置换重组就是改变装饰材料传统的使用位置,对材料使用方法和构造形式进行创新,满足材料新的功能要求和美感要求。如将地面材料用于墙面、顶面,室外材料用到室内等,在空间中对材料进行置换重组。例如在设计中把原本在地面生长的植物应用到墙面,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植物的自然纹理、色彩等多方面因素为空间带来的功能肌理美。其次,将地面材料延伸到墙面和顶面,如创意性地把地板、竹延伸至墙壁天花装饰,使整个空间形成一个整体,单块线状的地板和竹条的重复运用使材料产生强烈的动感。

2.5可持续材料的创新设计———秸秆、甘蔗渣

设计师在对可持续材料进行创新应用的同时,更应该对可持续材料进行开发、改进与研制,这是一种革命性的更新性的创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基于科学技术水平上的创新。例如对传统秸秆通过加入新的设计元素,对其纹理和肌理进行深加工,用于室内装饰,不仅解决了因秸秆的处理不当带来的环境污染,还能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秸秆不仅再生生命周期短,还可实现材料的循环使用。

结束语

装饰元素就像是室内环境设计程序中的一段段代码,完美程序的呈现需要程序设计人员利用好每段代码的优势和功能,突显出整合后的程序设计效果,统筹好人、自然和空间的三方面关系,将未来的室内环境设计带向更高的可持续发展境界。设计者要力争尊重设计潮流和动态性,并不失古典美感,神秘感和绚丽感等。室内装修环境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已是影响设计材料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低碳环境理念的倡导下,突显装饰元素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已成为最具有竞争力的装修设计驱动力,环境功能化、生态化和美丽化的有机统一将不是难事。

作者:喻皎峻 单位: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参考文献

历史段考总结范文4

关键词: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改革

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西方哲学史这门课程。在课程体系教育改革越来越完善的背景下,再加上人们的教育理念的转变,极大地冲击了西方哲学史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针对此,教育工作者非常有必要围绕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改革展开研究与探讨,探索新的路径并付诸实践,为推动这门课程教学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存在的误区

1.理念误区

根据西方哲学史的阐述,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历史与逻辑。长期以来,人们对西方哲学史这门学科的理论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将其与其他学科归为一类,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是应对考试和取得学分。在此背景下,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就显得过于盲目、呆板,无法让学生对西方哲学史的魅力有所体会。古希腊人将其智慧融入哲学中,西方哲学往往涵盖了很多理性思维,并且将自然发展的本质充分凸显出来。而有的人对其认识却存在误区,认为西方哲学仅仅是分歧意见堆积或者是不同意见在长时间积累下而得出来的产物。在教育理念这上言,在学习西方哲学史的过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的心灵与人生都会受到熏陶。作为学生,学习西方哲学史除了需要对简单的哲学概念有所理解,同时也要对哲学家关于哲学的思考有所认识,使自身思想高度得到全面提升。

2.职业化误区

当今社会发展十分迅猛,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程度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不管是教育工作者还是接受教育者,他们对哲学的认识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即将哲学看作是一个教与学的职业,而非以往对个人精神自由发展的追求,社会的功利性极大地破坏了传统的哲学理论,其原有的思与问的特性渐渐丧失。就高等院校而言,一些学校并不是本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开设西方哲学史,也并非是为了让学生修习学分,其更多的是提高学生的精神层次,使他们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依然选择机械、生硬的方式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内容,那么学生思想境界就难以得到升华,其哲学素养自然也就无从提升。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开设西方哲学史这门课程的本质目标有一个充分、清晰的认识与理解,即提升人的内在精神品质。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他们都应该充分、自由地交流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够避免西方哲学史沦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职业,最终丧失其根本的意义。

3.狭隘化误区

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使人们对西方哲学史的认识逐渐变得模糊,甚至有的人完全没有考虑到这门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时展的本质也没有予以关注。事实上,哲学史所反映的内容与历史等学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换言之,哲学史就是历史演变与发展的产物。现阶段,一些西方哲学史教学模式显得过于呆板、生硬,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他们对这门课程的精髓并没有充分的认识,也没有对其发展予以考虑。为了对西方哲学史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就必须对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有所掌握,避免专业分工给学习造成的阻碍,真正对西方哲学史的内涵有充分理解,巩固基本概念,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逻辑意蕴认知深度。

二、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改革路径与实践探讨

1.明确教学目标

确定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建立在对这门学科与课程性质的理解基础之上的。正如上文所述,当代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理念,各领域对哲学这门学程的性质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而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推动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改革进程,学校首先需要对西方哲学史的本质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识,以此对教学目标加以确定。不可否认,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仍是生硬地讲解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的要求也局限于对哲学基本概念、发展史的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他们的学习模式也存在问题。就学习目的而言,一些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修习学分;在学习方法上,一些学生是以老师勾画的重点为参考进行死记硬背。针对这一现象,在开展西方哲学史教学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除了将基本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还需要细致分析哲学中不同学派的联系,真正掌握西方哲学的整体性。在讲解知识时,教师应深入西方哲学发展进程本质,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抽象的思想,对哲学精神有所领悟,最终实现思想境界的提升。除此之外,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还要注重学生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强化,通过学习哲学,使学生对哲学的精髓有深刻领悟,以此真正体现出西方哲学课程教学的作用与价值。

2.完善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素质基础课程,其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对西方哲学理论的学习与认识,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哲学素养,并从中逐渐实现思维与理解能力的拓展。根据开设西方哲学史课程的要求,在完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学生应对哲学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所了解,从本质上认识哲学问题的起源,并将哲学与时展二者实践的关系结合到一起。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内容就是哲学先辈们在探索社会发展进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从中可以将社会发展的本质以及人类思想转变过程充分体现出来。学习西方哲学史,必须建立在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的基础之上,以此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身应对问题时的观察、分析以及解决能力的获取。

3.改进教学方法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获取资源与认识世界的途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图像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他们在对世界进行叙述与接受时,往往会优先选择这种形式。不可否认,图像成为大学生与世界交流的一个主要途径。而在“读图时代”背景下,他们也不得不承受平面化的思维冲击与精神消解。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西方哲学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开始得到运用,这对于课程教学改革而言无疑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与影响。多媒体技术融合了多种信息表达方式,并且可以存储大量信息,因此在情景教学的创设中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也由此发生转变,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整个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改善。以西方哲学史中人名、地名与作品名为例,教材中对此的描述大多以音译为主,学生对其认知并不深刻。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来接收教材中可能没有出现的内容,进而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学生也更加乐意接受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自然也更加理想。不可否认的是,在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值得我们思考。究其原因,就在于哲学把握事物的本质具有一定的反思性,其运用到逻辑、范畴以及概念等,这种理性文化是运用概念性、抽象性的语词表现出来的。这两个特点的一致性是非常高的。也就是说,图像叙事在哲学交流的过程中并非最佳途径,语词叙事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相较于图像叙事,语词叙事的符号载体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语词叙事所表现出来的境界更加高远,而图像则相对直观、短暂。总之,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在充分发挥多媒体等技术优势的同时,将哲学学习的精髓保留下来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对多媒体技术的工作性、辅助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教学中不能够舍本逐末,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次,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必须坚持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保证容量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运用当代认知心理学原理,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教学中,对西方哲学史课程有深刻的感悟,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以此实现教学效果的改善。

4.推进教学考核评价多元化发展

西方哲学史课程改革不仅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完善、合理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关于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的考核内容,学校应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际运用能力作为考查的重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西方哲学史教学对学生的考核评价都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通过让学生解答相应题目来检验其学习成果,显然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并不能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学生大多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完成答题。针对此,学校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应考虑将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考查纳入考核内容中,如将增加选择题、判断分析题以及材料分析题的比重,也要推动考核多元化发展。在教学改革进程中,为了保证考核形式与其相匹配,教师可以综合选择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分段考试、论文考试等不同形式。

三、结束语

在我国课程体系教育改革进程越来越深入的背景下,加上人们教育理念的转变,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受到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人们对教学的认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具体可以从理念、职业化、狭义化三个方面得到表现。针对此,在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改革中,学校必须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与完善,基于对西方哲学史精髓的把握,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更加深刻、充分的认识与理解,为推进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改革奠定扎实的基础。除此之外,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改革也需要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与优化,逐渐突破人们对这门课程存在职业化、狭隘化误区的困境,使西方哲学史的教学层次得到提升,真正实现学生哲学思想境界的升华,促使其在应对实际问题时具备观察、分析以及解决的能力,以此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岸.以经典为中心的学习——《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5

[2]余慧珍.对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1

历史段考总结范文5

1高职课程体系概述

1.1高职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1)不符合高职教育特色。高职教育注重实践和时效,短期出人才,所以不能沿袭本科学位教育方式。工业设计专业针对一个企业需求分布广泛的设计岗位,需要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和知识面。(2)实践课程缺乏职业性。有些实践课程的设置还停留在书本模式,没有延伸到岗位需求上,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职业的理解不够透彻,没有兴趣去参与到课程教学中,这样也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3)课程体系不够连贯,不能很好的衔接。工业设计专业涉及知识面广,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不能很好的结合,往往学生不能把专业理论很好的应用到后期的产品综合实践上面。(4)培养层次不够明显。本专业学生层次比较复杂,培养时间短,批量化的教育只能造就部分优秀学生,现在的教育方式和课程设置往往以一个标准来培养学生,缺乏灵活机动性。

1.2高职工业设计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1)符合职业教育特点。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时间短、实践强,工业设计专业相对课程较多,所以课程设置上不能照搬本科院校课程设置,而更应该注重于实践性更强,更贴近职业动手能力的课程。我院工业设计专业采用工学结合“5+1”的人才培养模式,前五个学期在校内进行课程教学、实验实训教学及生产性实训,最后一个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同时为了兼顾学生的学期课时安排,针对岗位技能要求对课程做详细的讨论调研,最终确立整体课程及课时数。

(2)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要求。包豪斯的成功,在于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同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在教育模式上值得借鉴的经验,使技术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包豪斯的课程一部分是设计思维的培养,一部分是技术方面的训练。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技能。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目的。工业设计人才整体结构为:设计管理型人才、高级设计人才、设计人才和助理设计人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级设计人才和助理设计人才。所以课程设置上更偏重于实践。如:构成实训、综合产品设计实训、设计表现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等实践课程,最终以培养学生产品设计技能为目的。

(3)课程以实用为亮点。高职类学校更偏向于技术、实用性用途的课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兴趣,同时能很快的适应即将到来的顶岗实习,为更快更好的适应职业岗位打好基础。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实施,专业教师会积极地探索“学习性工作”教学思路,即以实际工作、竞赛项目为基础开展教学。由老师寻找项目如技能大赛、企业大赛、企业委托项目,在课程教学或实践教学上由学生完成,这样即消化了学习知识同时也出了教学成果,如设计构成实训,快题设计实训、家电产品设计实训等课程。

2理论课程体系设置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建设重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专业理论体系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美学、工学、设计方法等基础知识,为技能实训课程做知识准备。由于高职院校职业素质课程和总课时数限制,大学一年级课程的内容以工业设计基础知识、美术基础和设计思维培养为主,建立学生对于专业认知和兴趣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更侧重于形态、空间、色彩方面的技能训练。比如《设计构成》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如何建立图形、色彩、立体和产品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形态塑造的方法。大学二年级开始进入产品设计专题项目,从简单的产品设计入手,开始熟悉产品设计流程,了解产品基本结构并能够初步处理工程和设计之间的衔接问题,了解设计材料和加工工艺。大学三年级进入训练项目综合阶段,引入市场调研、消费者行为调研分析和产品形态、色彩心理因素,同时引入品牌理念,让学生参与实际产品设计竞赛或产品设计项目。最后的毕业设计项目的实施则能体现了学生的整体能力,顶岗实习阶段是学生企业实践的过程,在毕业前更快的进入工作状态。第五学期的理论课程围绕实训项目,体现了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设计能力从无到有,从陌生到熟悉的进步过程。针对实际项目进行的理论教学课程教学,递进式的能力培养更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

3实训课程体系

实训课程作为工业设计课程体系的核心,可以很好的体现学生的基本能力掌握情况。我院工业设计实训学时约3000学时,根据三个学年对学生能力培养其需求分为四个能力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设计表现技能模块、综合执行能力模块、专业技能培养模块。技能训练呈递进式发展,同时也遵循了工业设计专业职业能力的需求,企业工业设计岗位主要的工作任务为:市场调研分析、设计表现与提案、3D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与手板制作展示。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培养学生基本的设计表达能力和设计思维,建立一定的形态与美学基础,比如《构成设计实训》,培养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从设计构成理论出发,帮助学生建立造型设计意识,为以后的造型设计打基础。实训课程有:设计构成实训、金工实训、测绘实训。

设计表现技能模块:培养学生二维表现能力,产品设计基本技能,对产品机械原理、结构、形态有基本的了解和造型能力。主要课程有快速表现实训、快题设计实训。综合执行能力模块:能熟练进行项目设计、具备产品三维表现能力和一定的材料与工艺知识,主要实训课程有:家电产品设计实训、材料设计实训、产品改良设计实训、交通工具设计实训。专业技能培养模块:培养学生项目设计综合设计能力,具备从市场调研到产品实物展示的全套设计技能,结合具体的设计比赛项目、引入品牌理念,形成完整的工业设计流程。主要项目有:综合产品设计实训、品牌产品设计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综合训练。学生在完成基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后,通过企业岗位培训,结合实际情况完成产品设计流程,提出设计成果完成毕业设计制作来检验学习效果。

工业设计专业三年课程安排如下:第一学期:工业设计概论、透视技法、机械制图、设计构成;实训:设计构成实训、金工实训。第二学期:设计程序与方法、机械基础、电工学、快题设计、CAD;实训:测绘实训、快速表现实训、快题设计实训。第三学期:人机工程学、造型材料与工艺、家电产品设计、Rhino、产品设计;实训:Photoshop、家电产品设计实训、材料设计实训。第四学期:Pro-E、产品改良设计、交通工具设计、仿生学、产品机构设计;实训:产品改良设计实训、交通工具设计实训。第五学期:模型设计与制作、展示设计、视觉传达设计、逆向工程;实训:综合产品设计实训、品牌产品设计实训。第六学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4结论

工业设计专业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在工科院校的重视度还是不够,学生没有完整的实训场地,实践成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实训如果出不了高质量的作品,往往学生对实训就会缺乏很强的兴趣和动手能力。我院工业设计专业结合示范性院校建设中的重点专业建设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全面推动课程体系改革,结合各种大赛、企业项目引领式的实践教学,注重在完整的教学设计实践流程中培养具有设计思考能力、设计表现能力、三维表现能力、模型制作与展示能力的产品设计人才。但实训场地建设和实训结果的验证还需要更完善,才能使工业设计成为一种技术与审美的结合。

作者:喻长发 朱玉丽 单位: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专题研究课程的高度综合性体现在知识结构和个人能力两个方面:知识结构的广度涉及专业设计常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个人能力集中表现在日常生活阅历、协作性、社会认知能力等。而我们当前的设计教学模式基本程序为:该门课授课教师讲授理论(大致4~8课时),然后学生调研、完成作业,教师给出成绩,中途教师会检查中期作业情况。这样的授课模式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弊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教师的知识局限不利于学生知识面有针对性地拓展,单一的授课方式也不能带动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学评价由于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也会有失公平。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针对工业设计专题设计课程存在的不足,本文作者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进行了以下改革探索。

1.开放式教学

①空间开放。专题研究课程作为特色课程应该具备相应的开课条件。全国开设有工业设计专业的各校大四学生根据个人发展意愿可以进行一学期以内的互换(毕业文凭不涉及变动)式学习。本门课开设场地可以是学校和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给学生创造了积累人生阅历的条件。四川旅游资源丰富,成都地区的家居业和汽车业都发展迅猛,因此相应的专题研究课程实训基地容易解决。而鞋业虽然在成都地区也有很大的生产基地,但相比较其他同类生产城市的规模,成都优势并不突出。江浙沿海一带开设鞋类、眼镜类等专题研究课程应该具备更多优势。有的放矢地创造学习环境利于全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协调性、深入性,也是因材施教的一种方式吧。正是有以上认识,在倡导跨校互换式教学模式的设想方面,本文作者根据学生意愿选送大四同学去了具有陶艺专业性很强的四川美术学院深度研习创作陶艺旅游产品。该生在陶艺旅游产品设计方面的才能得到了很好发挥,不仅获得四川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并且目前也在从事相关工作。

②时间开放。时间开放是相对而言的,针对大四学生开设的专业研究课程在教学过程的时间安排上可以灵活处理,但阶段性的教学完成质量应该严谨,教学进度检查这个环节是对学生自我完成学习过程的监督。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特点安排教学时间,学生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合理调整自己的时间,这是学习计划的一部分,是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也是养成终生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自觉、自愿、自由的学习状态是大学生活的魅力所在。

③学术开放。工业设计专业具有融科技与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特点。专题研究课程不仅要对过去所学知识技能进行一个模拟总结,还需进行特定专业方向性的研究。笔者认为针对工业设计理工科生的特点,很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可以灵活穿插于专题研究课程里讲解。如:进行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时,我们主讲教师可以安排适当的课时邀请历史旅游专业、商学院或文学院的教师开设主题讲座。这不仅是知识体系的拓展,更是创意思维的启发,学生能从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长河里运用文化基因,挖掘开发旅游产品的潜在市场,针对我国特色文化还能做系列的中国文化产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文化再创造活动。空山云雾———香台设计从水墨宏村得到的设计灵感,描绘了安徽宏村黑白建筑、山水起伏的水墨画面。它的形态特征不仅符合当地人文特色,而且兼具熏香与装饰摆件的功能,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旅游产品。

影砚是针对中国宏村设计的一款旅游产品,它是利用宏村建筑特色与当地文化象征的墨砚相结合而设计的,墨汁倒影着白墙黑瓦,给书写者一份相映成趣的意境。又如:家居产品设计主讲教师也可以请实训基地的资深设计师、工程师等开设一定比例的课程,实现零距离的实践教学。交通机具或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等,主讲教师同样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学资源。扩展学生知识面是表层,打开学生的创新视野才是目的。学生可以通过生物科学的研究领域看到未来人类、自然发展的轨迹或是了解生物构造的特征来启发我们产品结构、功能的创新。地理与资源科学的知识体系也是工业设计学生开启生态设计创新思路的源泉。诸如此类的多学科交互式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探索,不仅使专业课程做到有的放矢地教学,实现技术与艺术高度的融合,而且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式,是一种有效、有趣的开启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可能像技术性知识那样传授,它更多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引导,是一种多方向、发射式的问题思维模式的培养。另外,合作学习模式的建立有助于专题研究课程的学术交流。教的过程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但同学之间的互助学习不可小视,比如,专题研究课里会涉及很多现实的生活常识,这些课外常识在同学之间是可以轻松交流、互相取长补短的。并且,专题研究课程不可能在教室完成,所以制作阶段,计算机操作熟练的同学也可以方便带动别的同学。本文作者在旅游产品设计及家居产品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几场同学分组讨论的时间,如图3家居产品设计课堂分组讨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展现了各自的优势,而且率直表达个人意见的精神值得推广,因为学术争论是不需要伪装的。

2.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其目的是促进教学的改进。它一般包含教评学和学评教两个核心环节,前者主要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后者主要指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专题研究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存在评价主体单一、内容单一、形式单一的问题。以旅游产品设计和家居产品设计为例,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①教评学。目前专题研究课程的教学模式导致了教评学的评价主体就是任课教师的终结式过程。我们以旅游产品设计教评学为例来探讨改进方案:从本文论述的前面部分可以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有多个有目的、有联系的教学环节的有机组合,因而对教学不同阶段的考核应该由不同评价主体依据不同考量标准来判断。旅游产品设计教评学可以参考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评价主体由主讲教师、辅助教学教师(历史旅游学院的教师等)、同学三方组成,比值为5:3:2。其次,评价内容,主讲教师以设计技能的综合考核、考勤情况为主,辅助教学教师以旅游开发的宏观视角评判为主,互评同学以同学的协作性、集体意识、创新意识为主。最后,评价形式,过程式评价结论由主讲教师综合以上评价主体的考核结果得出最终分值或等级。经过以上多方的考量,学生在学习中过程表现出来的知识性掌握、能力培养、品行都能得到较全面、客观的促进和评定。

②学评教。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行评判的评价主体主要包括学生、教学督导、同行教师。针对家居产品设计专题研究课程的学评教我们做了如下调整。首先,教师学术水平主要通过科研考评的方式,而对于设计类教师的科研考评途径,笔者认为应该更多从应用型的设计实践来看待。在德国、英国等国家对于工业设计教师的准入要求很明确的一条就是具备一定年限的设计实践工作经历。从实践中提升的学术观点有利于课堂教学、有利于社会需求。家居产品设计任课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课题研究项目。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发展的学术观点更能活跃课堂,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教学能力的考评可以通过教学督导、同行老师的随堂听课以及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准备、授课方式、教学辅导、教学效果来评判。值得关注的是,在我们家居产品设计课程结束后,大部分同学在对该课程的评价时都特别强调和肯定了授课方式这项评价内容,这说明一个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是教学的方式方法,即“以学生为中心,百家争鸣”。讲台专属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不适合所有科目的教学规律。另外,我们应评价透明,特别是教学督导可以在听完课后跟教师进行沟通,以促进教师的发展。若任课教师对评价结果有异议,可以在教研室会议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也便于同行教师的交流学习。

三、总结

通过工业设计专题研究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多学科交互式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使工业设计真正体现“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的专业特点,促进多学科师生间的学术互动交流;同时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成绩更能体现其客观公平性,也不断完善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作者:岑华 母洪都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第三篇

1.教学改革实施对象及内容

立足我校实际,为进一步提高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分析能力,教学对象以我校工业设计专业2010级学生(文科班22人,理工班19人)为授课对象,该项目的研究内容从人机工程学教学方式方法、课堂作业、实验、最终考核等方面入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改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强化其人机分析思想;第二,引导学生应用其他相关课程的内容,增强课程学习间的联系性;第三,课堂作业围绕课堂讲授,安排讨论课,使学生能深入学习相关理论,而不是浮于表面;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引导学生指向关键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全面思考;第四,加强实验教学,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安排人机实验,使学生学会从实验中体会人机系统的重要性,并应用人机工程学的相关知识进行产品设计分析;第五,最终考核,主要改革试卷考题设置,结合平时作业给出最终成绩。

2.具体措施

第一,以前的教学方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附加课堂提问,学生学习时很是被动。在此次教学改革中,一改以往的教学方式,增加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思考,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例如,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并没有直接进入课堂讲授,而是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自主发言,教师给出的讨论题目是“寻找生活中使用起来很方便的、令你满意的产品,同时寻找生活中使用起来不方便的、不满意的产品”。讨论气氛非常热烈,有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产品来分析其满意程度和方便程度,有的学生选择同一产品来分析,例如火车硬座的问题、暖壶的问题、宿舍床的问题、U盘的问题等,在此不一一列举。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人机问题,通过这样的发言引起学生对人机工程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在随后的课堂讲授结束后,任课教师会阶段性的留一些作业,并安排学生到讲台上讲自己的作业,所有同学针对他的作业进行讨论,期间产生的一些辩论很精彩,下课铃声响了学生还意犹未尽,与以往盼着下课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各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一般都会有不同的任课教师担当,因为不可能一个人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鉴于此,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课程之间的衔接程度不够,在教学大纲里规定的先修课程成了一种摆设。在此次课程里,前期分析要求学生用《工业设计方法学》里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例如头脑风暴法、鱼骨图分析法、相关表法等。针对校园直饮水机进行分析,寻找问题的根源,从而有助于解决问题。在最终建模上,要求学生用所学软件进行建模,进一步增加课程之间的联系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校园直饮水机现存主要问题人性化问题各个操作环节反馈少人对机子缺少亲切感磁卡区问题刷卡反馈不明显刷卡位置有点高指示灯与显示问题显示内容单调金额跳动不稳定指示不明显而且偏右冷热指示缺少进程提示接水区问题接水区很滑,而且放不下大点的杯子热水外溅出水口卫生问题不知道接水量按键问题没有颜色区分按键功能少按键太小按键不灵敏输水管道问题没有排水系统管道附近没有节水开关裸露在外面难看

第三,课堂作业改革是此次教学改革方面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点可结合第一点来进一步阐述。以往的课堂作业都是讲完一部分内容布置一个作业,讲完另外一部分内容了又布置另外一个作业,任课教师收回作业并批改后再下发给学生,只存在学生跟老师的交流,学生之间没有交流,鉴于这些弊端,此次课程教学中只针对一个产品作为课程课后作业即校园直饮水机。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设计中能够进行更深入的设计。在讲完人体测量一章后要求学生针对校园直饮水机进行测量,并对照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其尺寸是否合理;在讲完人的行为一章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接水同学的行为,并分析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在讲完控制器设计后,针对校园直饮水机的控制器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在讲完工作空间设计部分,对校园直饮水周围空间进行分析;在讲完人机系统设计之后,对整个校园直饮水机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前期分析进行人机设计,期间穿插一些讨论和实验,有助于为后期的设计做准备。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还会提出一些问题,回答一些问题,启发学生反思一些问题,经常鼓励学生不要怕犯错误,设计没有对与错,有争议可以讨论。

第四,安排人机实验,由于我校没有人机实验室,以往的人机课程单纯的讲理论,没有实验,在此次教学改革中,增加了这部分内容,虽然实验条件不是很完备,例如在学习完人体测量这一章后,给学生分组,自己准备实验器材,对照书上的测量项目进行了现场测量,并形成测量数据,虽然由于条件的限制,这些测量的数据会有很大的误差,但学生从中体会到了科学测量的重要性,并依据这些测量数据制作了本人的二维人体模板。在制作二维人体模板的过程中,关节部位连接是一个难点,关节的活动范围如何控制,有的同学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巧妙的设计,实现了应有的功能。后续课程里的实验主要针对校园直饮水机进行。第五,最终考核。我校人机工程学的课程性质为考试课,学生期末要进行闭卷考试,以往都是按照标准的试题类型进行设置,有填空、选择、辨析、简答、综合分析以及论述题。这种题型决定了学生必须死记硬背一些知识,在综合分析以及论述题方面学生得分率偏低。此次考试改革之后,试卷只出了八个题,除了一个计算题外,其余七个均为综合分析和论述题,没有刻意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知识,目的主要是提升学生进行人机分析的能力。

3.阶段性考核结果分析

考核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考核主要通过考试来进行,第二阶段考核在后续的产品设计系列课程中体现,第三阶段考核即为最终的毕业设计,本文重点讨论第一阶段。考试人数共41人,满分100分,考试题目如下:(1)简述人机关系和人机矛盾的演变与发展的三个时期及其特点。(10分)(2)计算:设计计算公共汽车顶棚扶手横杆的高度,并对比抓得住与不碰头两个要求是否相容,如互不相容,如何解决?(15分)(3)下图是两把理发剪,运用人机工程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10分)(4)运用人机工程学的相关知识分析上图。(10分)(5)从人的角度考虑,影响人的环境因素有哪些?(5分)(6)通过一个例子简述人机功能分配问题。(10分)(7)针对太原市公交系统进行人机分析。(20分)(8)我校各个教学楼及实验楼均增加了校园直饮水机,运用人机工程学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并针对自己的分析提出合理的改良方案。(20分)说明:第(8)个题目的再次出现,希望加强学生对该产品的进一步理解,同时希望学生能有新的想法。分析:从上述统计表中可以看出:除第(7)、(8)两题外,其它题目的最高分均为满分,平均分处于中上水平,总体成绩令人满意。

4.教学评价

历史段考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打造具有时代特征高中政治课堂,是当前高中政治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突破点。让学生接触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活学活用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是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教师创新政治课程教学方式,尝试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的重要举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进高中政治课堂中,在当前时期有着巨大的教育实践价值。

1高中政治教学常见的问题

1.1政治教学手段单一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是当前大部分高中政治教师都存在的问题。在现有的资源下,不少学校已经配备了多媒体设备用于教学。但是高中政治教学偏重文科,教师在教学中大多选择巩固记忆的教学方向,让学生不断强化各种政治经济基本原理和固定的答题套路。对于练习题也大多沿用以往的训练套路,缺少创新性。因此,在单一的教学方式下,极容易把带有一定思想深度又富有激情的高中政治变成教学方式单一的“填鸭”式课堂。

1.2政治教学内容局限性较大

对于当前高中政治教学来讲,主要集中在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和国际形势这五大板块,虽跨度大、涵盖内容广,但学习内容多局限在课本之内,教师教学中严格依照教案教学,内容局限性较大。对于选修涉及的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法律常识、公民伦理道德等内容并不做强制约束,许多教师对于选修内容蜻蜓点水,甚至忽略,减少了政治课中生活政治常识的教学。在授课过程中,缺少个人对高中政治教育的思考和解读,严格控制学生的学习范围。对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新观点、新概念领会不深刻,引入速度慢,未能及时对接当前的政治形势。

1.3政治教学氛围淡薄

当前的高中政治课堂,需要教师善于营造气氛。高中政治教学内容本身偏重文科,如果没有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作为辅助,极容易消磨掉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会降低教师的教学激情。让高中政治课堂变成“一潭死水”。在课堂中不少教师只顾自我讲课,忽视课堂的互动,不去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而且,有些教师不去解答学生的政治疑问,刻意淡化政治课堂的政治氛围。这种淡薄的课堂教学氛围最终难以提升高中政治教学的质量。

2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意义

2.1推动高中政治教学与时俱进

政治课本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互为表里的整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提升政治课本深度的重要题材,政治课本是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面涵盖了全球最先进的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是当前国家深化改革、全面复兴的精神灯塔。通过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以将课本中平面化的理论知识立体化,让学生在最新的理论成果上理解书本中的基础知识。

2.2引导学生政治思维的与时俱进

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际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思维的“自我更新”。书本中的政治知识有些是固定不变的“定理、公理”,但是如何掌握灵活的政治思维,则需要不断对知识进行“新陈代谢”。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根据当前国家发展现状和社会现状总结提炼出来的理论精髓,是最符合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范本”。加强对其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接触、了解、学习和使用最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成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可以用在解题中,带动学习成绩的提高。

2.3实现高中政治教学改革的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教学也必须进行深刻的改革与创新。高中政治教学改革,不仅需要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同时还要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进行改革与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和创新“引擎”,让教师在教学创新的过程中“有力可借、有纲可循”,而不是尴尬的“形式主义创新、为了创新而创新”。通过在课堂中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以将书本中的内容嫁接到当前社会现实中,以最新的理论价值观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和分析,让学生学而致用,用“新”的理论解决“棘手”的问题,而不是让学生“挖空心思”去套用教材中的原话,迎合所谓的“采分点”。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入高中政治教学的具体措施

3.1提高重视程度,转变教学思想

在课堂中引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需要高度的思想统一性。对此,学校要加强对全体教职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政治站位,充分意识到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意义,把在课堂上教学和使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贯彻到日常教学中。在教案编写中,要时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轴线设计课程进度,坚定把握政治方向,准确寻找教学案例和素材。同时校方作为总负责者,要强化对课堂教学的检查和定位,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和光辉。

3.2加强课堂教学创新,实现课程融合

课堂教学贵在创新,当前高中教师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的主导者,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积极主动寻找课堂教学的突破口。要加强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做好与语文、历史等具有相似教学覆盖范围课程的联合。教师可以举办“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征文活动,要求学生以通过古代历史视角,使用文学知识,把分散的政治知识点串联起来,分析和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政治课堂,深入开展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高中政治课堂的专题示范课研究,集思广益,让教学思维碰撞出“火花”,形成统一认知,共同探讨教学技巧和创新路径。

3.3组织开展班级活动,丰富课堂教学素材

政治与生活密不可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可以把生活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提高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对此,学校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积极开展业余活动,包括团课、国旗下讲话、青年团校、主题团会队会、黑板报、宣传栏、志愿服务、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在组织的带领下,深刻领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为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

4结语

政治教育是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未来的学习中,无论是大学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的阶段考试、升学考试,政治都是重点科目。对此,让学生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方面可以深入推动高中政治教学的改革,促进高中政治教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闪耀高中政治课堂,为学生未来的政治生活奠定良好的政治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鹏.浅谈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考试周刊,2017(10):124.

[2]李军山.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进行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J].考试周刊,2018(26):129.

历史段考总结范文7

一、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实现了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在进行高效历史理论教学时,教师的主要目的在于向学生讲授与历史有关的理论知识,讲授历史的文化背景和发展历程,并结合实际对历史问题进行剖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采用照本宣科的方法,在没有使用多媒体技术之前,教师将提纲书写在黑板上,再通过口述的方式进行理论的讲解,这样的教学课堂时效性不高,教学质量也不高;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出历史的发展历程,一张张画面依次呈现在学生面前,历史的发展历程简洁和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历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方便了教师对资料的检索,教师可以根据上课的内容,将典型的历史视频下载给学生观看,通过多媒体技术搜集的信息准确又快捷。教师在进行课程的讲授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讲课内容随意调整课件画面,控制课堂进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历史课堂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角色的互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图画下可以更好地领会教师所讲的内容。

二、多媒体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将多媒体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教学的内容会与多媒体技术产生一定的偏差,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学生在课堂上会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到多媒体上,忽视了课本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技术不能结合起来,学生长时间看电子板书会导致视觉疲劳,多媒体技术的过度使用,使教师的教学才能得不到完全的展示。

三、解决多媒体课堂教学问题,促进高中历史教学

1.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丰富教学手段

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讲解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课件时,教师可以将理论配以图片,清晰地展示出来,学生在学习时可以直观地看到课件的内容。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用加粗的字体标注出来,学生在观看课件时可以对重点内容加深印象。

2.将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模式有机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述,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来实现教学目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大量的信息会使学生目不暇接,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应该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吸收。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一定要突出重点和难点,课件的字数不宜过多,最好以提纲的形式展现,再将内容讲解给学生。教师不要仅以课本内容为主,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对于课件的图片,教师要精心选择,画面一定要与授课内容相关,还可以运用画面设置课堂情境,设置悬念,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3.采用多媒体课件来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多媒体技术为师生间的交流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将课程内容保存在多媒体课件中,学生可以在课下自觉地浏览课件,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建立历史学习的网页,学生可以定期浏览网页,根据自己的情况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简化教学过程,使教学更加直接,方便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进行学习的个性化体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形式,但是多媒体技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作者:隆鸿平 单位:新邵县第四中学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构建

一、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与行为活动,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求知欲是一种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知识和不断探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人就能比较早的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爱好。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问题的难度是形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指出:“当感性认识与人的现有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相符时,人的兴趣最大。”支持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学生只有对他感兴趣的问题,才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喜欢追根究底。所以,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对这一学科的某些内容产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使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滋长、扩大,从而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提供强大的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因此,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一定要有热情、耐心,正确引导。任何厌烦、搪塞和斥责的态度,都会挫伤学生好问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经常注意学生提出的不寻常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想法。在学生想知道还不知道时,及时、热情、耐心、巧妙的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不但满足、强化和鼓励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使他们在自己的活动中增长了才干,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在教学中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安排,时间少,教师要接触的对象又多,要建立一个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好像就更加困难了。其实不然,师生关系的建立并不在于接触的时间多少,当然更不在于那些说服教育。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杆秤,当老师在学生心中那杆秤上的分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建立一个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变得容易多了。所以,教师应努力增加自己在学生心中那杆秤上的分量,尤其是我们历史教师,更不能忽视每一个与学生接触沟通的机会。我们要及早的摒弃传统教育观念,放弃“师道尊严”,用一颗真诚的心,就像对待朋友一样,理解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在这样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下,构建历史自主学习模式才能具有可行性。

三、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指导自主学习

1.阅读指导。

历史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涵盖量大,纵贯古今中外。所以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能力。教师帮助学生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史料、历史地图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在开始的时候仍然可以先由老师提出问题。对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应该适当的转化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牢固掌握;对不容易掌握的理论、历史现象、历史规律等内容,可以转化为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散性思维、横向纵向联系、多层次比较,达到正确、全面、深刻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接着要对学生阅读的习惯和方法进行纠正。不少学生由于抓不住重点或者阅读不仔细,致使答题不准确或者用词不规范,每逢出现这种情况,就应该及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帮助他们理解教材中文字、图片等各种历史材料使用意图,分析问题与内容的联系,正确的答题思路,在教材大量历史材料中迅速提取有用信息的技巧,使学生从中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真正懂得怎样正确阅读和理解历史材料。

2.思维指导。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三是掌握历史的横向的、纵向的联系。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3.探究指导。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历史在教学中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怎样发现问题。在学生掌握一定历史学习方法,敢于讨论、善于发表自己见解时,教师就应该注意指导学生挖掘历史学习中隐藏的“发现”因素,逐步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相互之间提出问题、学生提问老师等多种提问方式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做到了集思广益,同时也让学生在自读、自问、自悟、自解中初步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功喜悦,从而唤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完成“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过渡。

四、总结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潜能得到发挥,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提高,最重要的是培养了使学生一生受益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彭凤丽 单位: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寄宿制中学

第三篇:高中历史的分离教学浅析

1.内容分离

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其包罗万象,政治、文化、经济、思想,内容广阔,对于大多数高中生而言,其在准备对高中历史的知识加以积累之时,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死记硬背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最简单,最不需要动脑筋。他们认为历史课本中的事件、年代等只有通过反复的死背硬背才能记住,妄求一这样的方式来应付现在考试,甚至是以考查学生能力运用为主旨的高考。从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经验来看,这种看上去最简单、人人都会的学习方式其实是最低效也是最错误的,我们的学生往往在付出大量时间后却依旧得不到对应的成果。所以,从教师的角度观察,我们可以首先将历史学科知识进行内容分离。所谓的内容分离,就是指将历史课本或者资料中关于历史知识的详细描述或者介绍全部省略,教师主要对各地区与各时期历史中的线索或者发展框架进行归纳与总结,进而做到对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的重要知识点以及大纲要求中的重点内容严格把控。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打破章节的限制,根据自我编定的历史结构开展有条理、有框架地讲解。通过这样的讲解,可以确保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一目了然,使得授课内容浑然一体,从而不再枯燥乏味。当然,这样在课后对老师提出的备课要求也会更高,它需要我们教师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根据学情做大胆的讲授顺序调整。这种知识线索以及框架结构教学出发点是为了能让学生对高中历史持有积极自主学习的热情,其结果必然能够让学生在对历史的学习内容以及线索的总结过程中养成主动学习和自我探索的学习习惯,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内容分离比依托教材进行章节讲授更有效果,最终可以真正改变死记硬背学习历史的陋习。

2.课本分离

高中历史课本是教师开展课程教学的重要凭据,也是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要参考对象。但是对于学生以及教师而言,仅仅只是将重点关注在高中历史课本上是不合理的,为此,才有了课本分离,课本分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以及教师能够将重点关注在正确的所在,使课本有着更佳的意义。

2.1对于教师的课本分离

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如果仅仅只是针对课本,将书本中所拥有的知识给予学生的话,那教师就只能成为书本知识的传递者,其教学的程序便只是解读课本知识,这样虽然能够传授知识、完成所谓的课堂教学流程,但是这其中却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内容,同时也没有办法做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状况的充分了解,这正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的败笔所在。教师通过预设导学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印发教学讲义理清学习脉络、勾勒学习重点,通过系统的训练题强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教师与课本的适当分离可以让教师由原先仅仅对知识传递的关注改变为对于学生的能力运用甚至是成长的关注。可以让师生一起清楚的意识到历史知识的真正理解掌握与实际运用的重要价值。

2.2对于学生的课本分离

对于国内的学生,所有学科都是以课本为主。这就使得他们的课堂学习、课后作业、考试前复习,都仅仅以课本为主。这样的学习方式并不适合学生记忆、理解和掌握高中历史的内容。历史学科有着与其它课程所不同的特点,历史的基本要素是由那些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的事件组成,因此历史的内容都是既定而客观的。历史课本的编订必须高度真实准确,因而很难兼顾形象性和生动性,同时因为涵盖广泛、时代跨度大,无法在细节上有更为详细的阐述,所以,历史课本只能作为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参考标准,对知识的感受和理解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课本,而应该做大量的补充与拓展。比如,可以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可以观看相关影片和视频、可以展开知识辩论、可以撰写史料分析等等。总之让学生依托课本又不依赖课本,以课本的抓手又能跳出课本的限制,这样才能让他们从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锻炼,真正的体现高中历史的课程目标,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束缚思想捆绑能力。

3.现实分离

随着时代不断前进,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方式也不断扩展,如今网络媒体以及各种影视作品都充斥着与历史有关的题材或者内容,可这些影视作品在以提高收视率为价值核心的宗旨下,它们为讲求故事内容的吸引力,对历史进行各种不负责任的想象和戏说。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学生很难从中辨别真伪,真实的历史遭受严重的歪曲和掩盖,学生对历史知识与历史人物产生误解,影响其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形成。虽然影视作品比课堂历史教学更加有趣,但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需要对其采取尊重的态度,不能将影视作品作为历史教学内容看待。为此,需要教师做好引导,让学生的历史观与现实的虚假文化、娱乐文化分离开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知识还得从正规途径获取,将影视文化作为一种与课本知识比较的题材,可以围绕这些现象展开质疑和讨论,以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了解和还原历史的真相。

4.结束语

历史教学在内容、课本和现实三个方面的分离可以更好的发挥教师的授课智慧、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知识探索与运用能力,它对保持历史学科的严谨和客观,对教师由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到人文关怀者的转变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下的高中学科教学体系中,这种分离教学的思想也许还不能在广大同行中普遍运用。但我相信,用心教学,不断钻研,分离教学一定会大放异彩。

作者:季培培 单位:江苏省如东县丰利中学

第四篇:高中历史专题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逐渐向专题模式转变。这种编排方式,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通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进行思想上的碰撞,来获取更多实质性的知识。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设置不同的主题并逐渐增加主题层次,保证高中历史专题探究化教学实施效果,提高教学水平。

二、对历史知识进行优化重排

在开展专题教学时,教师要仔细分析课本知识,依据一定规律对其进行优化重排。要将可以收入一个专题进行讨论的内容归纳出来,为学生梳理知识脉络。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将其把握,同时也巩固了已学知识,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整理归纳知识的好习惯。这样的学习会事半功倍,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建立知识网络既要考虑纵向,也要兼顾横向。简单来说,一个历史事件的纵向层面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件自身的发展变化;横向层面是事件发生时,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发生的事件。案例: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率先进入工业革命,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厂手工业最为发达的棉纺织业,之后扩展到交通业。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从此人类的交通运输业进入一个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工厂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这就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纵向层面。与此同时,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为法国的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随后法国也步入了工业革命的行列。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的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试航成功,美国也开始了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进行时,中国经历了康乾盛世的后半期,又经历了嘉道中衰的时期,可以说是清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工业革命结束后,英国1840年首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开始。在讲述英国工业革命的专题时,对知识进行优化重排,构建纵向横向知识网络,可以帮助学生在脑中创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对英国工业革命有着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

学生是教学的重心,要做到知己知彼,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杜绝传统“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要有重点地进行传授,并且要调动课堂气氛,寓教于乐,通过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达到最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历史专题教学相对于传统的历史教育有一个很大的优势,这就是集中在一个时间点上,知识点有着几乎一样的历史背景,情境相对单一,有利于教师的展示和学生的理解。案例:讲述新中国诞生背景等相关知识,教师应充分做好课前工作,精心搜集相关图片、影视资料,在课堂上可以播放同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开国大典的相关视频。在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视频,也可以根据相关图片资料自己制作一个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这样,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一战”“二战”时的真实情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迅速地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情绪,将学生带入到事件的情境中,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对下一步全面的知识点讲授有着极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对事件有着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四、课堂内外联动:举办历史探究活动

课堂教学是主体,课外历史活动是辅助,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进行历史专题教学。历史探究活动能够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拓展学生学习途径,加深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实践及思考能力。常见的历史探究活动,主要包括历史辩论交流会、历史展览会、历史古迹观赏等。案例:在讲述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五四纪念馆,同时,也可以在班上搞一个关于“对中国近现代的影响”的交流会,将班上同学分为两组,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再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五、结束语

多年的实践表明,对高中历史实施专题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整合知识点,使学生在不计其数的历史知识中轻松地掌握重点,并且专题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总之,历史教师要努力学习,集思广益,不断探究,才能更好地进行课程改革,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

作者:张子惠 单位;内蒙古五原县第一中学

第五篇: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研究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探究的“教”指的是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参与,交流想法,认识历史、理解历史,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的“学”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等发现性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通过探究教学推动学生展开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和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例如,在关于《社会习俗变迁对社会的影响》探究课上,执教者设计了四大探究问题,即风俗差异;风俗变迁;移风易俗与改革;风俗的背后是什么。每一个探究问题有若干小问,如“移风易俗与改革”这一环节下设置“中日这两次改革为何都要改变男子发型?改革与移风易俗之间是什么关系?请小组合作在小黑板上表达出两者的关系”。教师利用《大国崛起》中明治维新解说词“敲敲短发蓬松的天灵盖,文明开化的声音就响起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通过研读相关历史资料,经过一系列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最终按照教师的要求设计出了两者的关系图。其中一组学生画出这样的图:改革是一棵大树,移风易俗是一片树叶,当树叶落下,学生又以“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树”一句话做了形象总结,恰到好处地道出了改革与移风易俗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学生不明白时适当点拨,指明探究的方向。

1.在探究式问题的提出方面。

学习要有怀疑的精神,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勇于质疑是学生动脑思考,积极投身到学习当中的表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根据课程标准结合课文段落逐一自主学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探究式学习,并以笔记的形式交流基础史实,在生生交流中完善学习成果。其中出现的不能够解决的问题由教师扩充历史细节,引用丰富的历史资料,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例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中,围绕国王与内阁的关系,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前提下引用“48小时首相”及“最年轻的首相”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

2.探究式教学的设计方面。

在方案的设计中要从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和研究,明确探究的目标、具体的步骤。合理的探究方案要有明确的主题,运用史料时要步步推进。如在讲宗教改革的背景之一天主教教会的神圣权威时,教师可提供多个视角:“异端者”被焚烧;卡诺莎之辱;教皇的宏伟庄园、兜售赎罪券,以此突出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的神圣地位。为后面“孕育进步的欧罗巴”奠定基础,为学生接下来的探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3.探究式学习的反思方面。

每一种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对过程的方方面面进行反思。对问题的提出、资料的分析、探究式学习的方案和结果进行具体反思。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结果是什么,提供纠正错误观点和深化观点的机会。反思是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性的重要环节。如果学生们不注意对探究学习的反思,那么所有探究式学习就得不到总结,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宗教改革的最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追问“因行称义”与“因信称义”的实质区别,听从教皇还是由自己做主,进而认识人文主义中人的价值和作用,总结出现代社会的“奋斗称义”———我奋斗,我成功。

三、高中历史的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每种教学方式在应用过程中会出现问题,探究式教学所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提出者是教师,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换了一个班级或者换了一课内容去实施,这种由老师提供一系列问题的探究课就可能会效果不佳。例如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中,教师提出国王与内阁的关系问题,内阁与会议的关系问题。教师的探究问题就显得比较生硬,超出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学生普遍感觉探究困难。这种矛盾在于探究问题不是来源于学生自己。如果探究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偏离得较多,就只会流于形式。探究式教学所表现出的问题还体现在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技能上。探究式教学有其过程性的特点,教师要让学生“探”,就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并提供可供探究进行下去的充足的历史资料。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过于拘泥历史教材,不能在历史细节上有所扩充和丰富,实质上导致历史教学枯燥与无味。比如讲述宗教改革的背景,课本用十行字就交代结束了。教师没做过多的挖掘,很多设计使用的材料大同小异,学生探究的兴趣不浓厚。

四、总结

总之,探究式学习是高中历史中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每一个环节的把握。给予学生一定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当中获得感悟。

作者:黄黎斌 单位:张家港市塘桥高级中学

第六篇:高中历史教学探析

一、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和能力要求的差异

1.教材编写的不同

初中历史教材是完全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编写的,即所谓的“通史”体例,这样的教材时序性强,易于掌握。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这样的教材时序颠倒,知识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初高中历史教材这样编写不同的用意在于初中学生充分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到了高中阶段能“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样的理想很美,可现实状况却并非如此。

2.对学生能力要求不同

由于初高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所以对其的能力要求也不同。根据课标要求,对初中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具有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历史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能力”。这说明对初中学生的能力要求侧重于对知识的识记和简单理解;对高中学生的能力要求则是“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说明对高中学生的要求侧重于理解和应用方面。

二、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1.从教师配备看

专业历史教师明显不足,不少学校是以其他科目的教师来兼任历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从学校态度看

由于历史科目在中考中是开卷考,而且是等级打分,分值低。所以学校对历史教学是不够重视的,甚至还会有缩减历史教学时间的可能。这也是导致初中历史教学环境恶劣的一个重要原因。

3.从学生角度看

由于学校及教师的不重视,特别是历史科在中考中的分值极低,因此学生自然不可能对历史有太多的兴趣。这样的状况必然导致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到高中阶段后感到历史难学也就在所难免了。

4.从考试方式看

由于历史科目的边缘化,平时历史几乎无书面考试。以上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存在,归根到底就是由学校升学率的功利主义思想决定的。因此弱化历史教学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对改变初中历史现状的几点建议

1.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

要加大对各学校专业历史教师的配备,同时要站在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以及充分体现历史科目的德育和智育任务的角度出发,切实改善初中历史教学的恶劣环境。

2.学校要重视

各学校应把历史教学与语、数、外放在同等地位,建立和完善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评估制度和方法,以能较好、较快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3.教师要重视

历史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静下心来加强教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适应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在初中如何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是初中历史教师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4.考试方式和分值比例要改革

在把“升学率”当作指挥棒这一客观现实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应改变初中历史的考试方式和分值比例。在学校的历次考试中,如阶段考、期中考、期末考试中,历史都要参与进来,并且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中考也是如此。在分值比例上可以参照高考分值,语、数、外各150分的前提下,历史分值提高到100分。在考试方式和分值比例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自然就能引起各方面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高度重视,初高中历史的衔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总结

当然,以上只是我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对初中历史现状的一些粗浅认识,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各方面对初中历史的重视,从而真正实现历史的德育和智育任务。

作者:官雄文 单位:福建省宁化第一中学

第七篇:高中历史教学讨论式教学法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

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这也是讨论式教学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设立疑问,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和知识点分布情况,同时了解学生水平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设置富有层次性的问题,达到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效果。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搜集相关的资料,能提高课堂讨论的深度、效果,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否则,讨论就像在演戏,流于肤浅的形式,失去了讨论的意义。问题设计要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基础。如果话题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或者脱离学生实际,会失去讨论的意义,因为讨论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如教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内阁是否变相的宰相制度?明朝内阁首辅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这样学生准备时就会搜集大量的资料,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同时设计的问题应源于课本,又超越课本,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讨论、探究的积极性。

(二)课堂实施

课堂讨论过程中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这与传统教学完全由教师掌控课堂不同,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可以安排分层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先明确教学任务与目的,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各小组再进行简要的概述,接着进行组间辩论。当讨论出现沉默时,教师别急于打破这种沉默,因为学生可能在积极思考,教师应等待合适机会再进行具体指引,如提问、补充材料等引导讨论有序进行。当学生讨论脱离话题时,教师应巧妙地引导学生回归正题,免得浪费时间。当学生在一个问题细节上讨论不休时,教师应及时制止、引导,但是制止时要讲究策略,如引导学生变化思考角度,启发学生全面把握问题。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活动活跃课堂氛围,愉悦学生身心。

(三)小结评价

总结评价是讨论式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一阶段主要由教师完成,一般来说,评价多以鼓励、肯定为主。好的总结评价能强化学生记忆与理解,让学生冷静思考讨论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自身不足,激发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形成学习能力。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参与是否积极,表达是否流利、观点是否清晰等,并且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不一定每次都要形成统一的认识,有的开放性的问题并不是只有唯一结果。另外评价学生的观点及思维方法优劣,并引导学生总结一定的历史思维方法。还可以结合讨论让学生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当然不要要求太高。

二、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一)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历史知识都是过去式的,与现代相隔太远,学生难以理解,仅靠教师单纯的讲述,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与历史事件相符合的情境。如教学“王安石变法”事件时,在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北宋时的“三冗”与“两积”问题,让学生扮演王安石当时的身份,成为历史事件中的角色,讨论:如果你是王安石,会采用哪些措施化解北宋危机呢?王安石变法中哪些措施能稳固北宋统治?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二)变换形式,激发热情

讨论式教学法运用于课堂多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展开的,讨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小组合作方式,又有集体交流方式。高中历史教学要提高讨论效果,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讨论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小组竞争方式、分组辩论方式等。小组竞争是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再汇报交流等。分组辩论式是把学生分为两组,结合问题进行课堂辩论,引导学生越辩越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学“辛亥革命”时,涉及到后人对辛亥革命成败的争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反方认为是失败的。

(三)联系实际,提高能力

高中历史讨论法教学应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求知欲,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马关条约”时,教师可以联系“钓鱼岛”事件,让学生对当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进行讨论。再如教学“美国制度创新”时,可以从英国首相卡梅伦成为英国第53任首相切入,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引入美国内阁责任制。

作者:杨波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

第八篇:高中历史教学之浅见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对社会史观的体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也得以逐渐发展。为了更好的解决社会、情感、日常生活之间遇到的问题,社会史观也慢慢走近人们的视野当中并不断地得以壮大。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当中,社会史观也随之逐步得到渗透。

1、社会史观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渗透

由于时代的影响,高中历史教材也从最开始的“君史”的核心历史观慢慢开始发生改变,并不断地渗透,更切入时代主题的现代观念。如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课改的浪潮也在逐步加深其自身的影响力,因而为了更加切合时代的主题,社会史观也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高中历史教材必修已经从政治活动的角度逐步延伸出文化活动等系列的社会活动。在历史必修教材中,更从我们大家所生存的社会角度,将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相关联,深度阐述了我们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从社会生活的眼光去感知历史,从教学理念上予以讲解,更加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2、社会史观在高中历史课堂当中的渗透

由于社会史观的角度是从现代社会生活出发,因此,更能让学生感知和理解现代社会发生的变化,由此能够极大地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史观的角度对历史进行剖析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社会角度来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则会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社会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社会史观的渗透是新课改对教学观念及教学目的的进一步要求。它对高考的命题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从历史教学的目的出发,其为学生展示了历史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更立体且更全面地为学生展示了历史发展的概况。对民族文化、精神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新课改中对高中历史教学的需求

社会史观以它贴近社会生活这一独有的特性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强调社会生活与发展应当与历史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一种积极乐观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钻研探究的学习精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对人文情怀的掌握更加深刻,这也是新课改的发展下的必然需求。

2、增强历史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社会史和学生周围发生的大小事件息息相关,它包含了社会当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住房、饮食、文化、娱乐等问题,学生可以从这些角度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并积极地从历史发展的渊源来对这些问题追根溯源。社会史的教学方法摆脱了传统教学的一味灌输历史的弊端,让学生有动力对历史予以深究,由此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3、发展思维广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要想对社会史有更深层的理解以及更准确的应用,则需要了解各领域当中的相关知识和理论,这对研究及利用社会史是及其重要的。历史本身掺杂了各种领域的文化,比如饮食,服饰,风俗习惯等。这些丰富的文化也让历史本身变得丰富多彩。多角度多方位的历史也为学生增强思维广度,提高学生思想创新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社会史观多方位的涉及面也为学生全面认识社会,拓展学生的认知大有助益。

三、结束语

总之,社会史观在高中历史的教学地位越来越重要,上文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对社会史观的体现及社会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两个角度表达了社会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意义。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要求,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等,为了更好地满足新课改的要求,需要教育工作者及学生携手共同努力,打造现代化的优质课堂。

作者:何井贤 单位:江苏省涟水中学

第九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方法窥探

一、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关于课堂教学的有关规定中明确指出应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总是以教师为教学工作的中心,强调教师授课效果的好坏,而忽略学生的学习效果。新课程下,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通过适当的引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固定的知识点。

二、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生学习知识方式的开放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特别是对一些难以理解的专业名词的解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而不是一味地传授讲解;二是课堂的开放性,课堂开放性包括授课氛围比较轻松愉快、师生关系和谐以及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比较开放等多方面。如学生可以对教师讲解的知识点提出质疑,而不是简单机械地接受知识。

三、开展主题教学活动

历史内容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可以采用主题单元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历史教材的内容将教学活动划分成一个个主题单元的形式,如可以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以及辛亥革命等组成一个主题单元,这样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掌握历史脉络,明确学习重点,进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四、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紧随时展的步伐,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使其适应当今高中教育的新形势、新局面,适应当代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李凤梅 单位: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中学

第十篇:异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异步教学法相关概论

1.异步教学法的含义

异步教学法是由我国心理学教授黎世法提出的,能够体现学生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的现代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性的特点实施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调整,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

2.异步教学法的优势

异步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被要求跟上教师的授课节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异步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异步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制订教学计划,给不同情况的学生分别设计思考题目,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异步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异步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自主创新,发掘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跟随教师的思维,学生完全没有发散思维的空间,思维独立性得不到培养。异步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二、异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1.问题设计

教师要先根据教学提纲,提出本节课应该学习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备案,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要提出的问题,问题要由易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来,并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兴趣。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的教育事业非常注重素质教育,异步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自发地阅读教学内容,在思考的过程中,对书上的重点、难点进行自主标记,以便加强记忆。教师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罗列出来,制作成与自己学习模式相符的历史知识结构,并进一步进行细化,实现历史学习的科学化、系统化。对每一章节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分析,建立自己的学习提纲,帮助学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教师巩固知识

在课堂结束前,教师对于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进行进一步归纳总结,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根据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解答,或是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开拓思维,主动思考问题。对知识进一步巩固,帮助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对于依然存在疑问的学生,鼓励他们在课后进行学习探讨,将异步教学法发挥到极致的效果。

4.了解学生情况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指导,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重点关注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单独辅导,并按照具体情况制定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

5.指导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指导,将偏离学习内容的学生拉回到正轨上,并对解题方法进行示范。在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时,要注意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指导方法的有效性。

三、总结

历史段考总结范文8

关键词:乡村规划;产业规划;设计;规划建设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城镇化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到2016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57.4%,[2]但仍有7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乡村的未来如何发展将直接关系着这部分人的幸福生活,关系这部分人的去留问题,但由于历史的种种因素,城市和乡村“二元”结构的存在及“重城轻乡”的思想使乡村规划建设一直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3]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城镇化的过程中,“大建设”加“大破坏”的混乱城市化[4-5]已经给乡村文脉的传承、保护和人居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6]在新型农村发展建设过程中,产业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产业规划决定村庄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进步空间,而建设规划决定了村庄的空间形态的科学化制定,[7]健康的景观格局是维持村庄产业发展及人文精神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条件。[8]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规划者应把产业发展和建设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发展经济的同时着眼于打造一个不同于城市的生态景观面貌。[9]近年来,随着农村的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大势所趋,只有通过对农村建设的科学管理,引导和控制农村建设,才能保证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平均每天约有20个行政村消失,[10]应该如何对待那些即将消失的乡村,能否把传统乡村空间实践与村民社会组织完美融入制度化的乡村规划中;怎样建设保留下来的乡村,使乡村规划实践主体与传统的空间建构主体有机统一,科学合理地传承乡村社会历史文化和地域空间特征,这是历史赋予规划实践者的一个重要使命。

2项目概况

徐场村位于河南省兰考县固阳镇西南角,距离兰考县城17.5km。该村从1985年开始生产民族乐器,目前,乐器生产企业已发展到52家,民族乐器产品主要有古筝、古琴、琵琶,并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年产各类乐器52440台,年产值达9500万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徐场村村域范围内总用地2.8km2,全村耕地320亩,主要分布在村落四周。该村地形平坦,无集体建设用地,目前正在申报中。

2.1发展优势

在中央、省、市全面推动特色示范村建设进程中,徐场村作为河南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的示范村,获得了各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鼎力支持,能得到优先发展的机遇,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优势:古典民族乐器制作产业成为其显著的特色,也是整个兰考县民族乐器产业发展的核心。2)徐场示范村村民和村支两委强烈要求发展和积极参与建设的意识。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东郑公路和日南高速贯穿示范村北部,南接兰考县城,距县城约17.5km,距东明黄河森林公园约7km。3)水资源较为丰富:距离黄河11.8km,黄河水为示范村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水资源,水利设施条件较好。同时地下水水质良好,储量丰富。4)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文资源和纯朴的民风、民情,古琴加工制作手艺闻名全国。

2.2示范村整体风貌

村庄肌理良好。村庄空间呈南北长,东西窄形态,四周环绕农田。道路贯穿村舍与广场,路面干净整洁,绿植覆盖率较高。空间布局紧凑。村舍依路而建,房屋以现代风格为主,自然村则较好的保留了传统风貌。屋青砖青瓦和红砖红瓦房、现代平房、别墅错落有致,无大体量建筑。

2.3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产业结构特色欠鲜明,乐器制作作坊过于分散,不利于规模集约化发展,同时村庄古典乐器产业操作不规范,大多数家庭作坊没有专用操作间,木材加工过程中产生噪音和锯末扬尘,对居住环境造成较大污染。2)村落传统风貌不足,建筑多为90年代的砖混结构房屋,造型单调缺乏特色。个别房屋空置,年久失修,星星点点的蓝色铁板房,突兀地出现在民居中,与村落环境显得格格不入。村民住宅设施大多数比较简单、适用,宅基地占地较多,土地浪费现象严重。3)公共服务设施有待提升。道路雨水污水排放设施不完善;电力设施相对滞后,村民扩大生产后电力线网无法及时跟进,出现私自拉接电线,既不美观也不安全。垃圾无分类收集处理。4)公共空间以杂植为主,缺失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符号,路灯等街头小品及附属构筑物,设计粗陋,缺乏美学效果。

3总体规划设计

3.1对接上位规划

根据《河南省兰考县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2015-2030)》,?阳镇规划定位为兰考县副中心,是兰考县两个中心镇之一。范场行政村行政村职引导方向为工业型,被列入历史文化特色村。主导产业以泡桐产业链,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板材加工产业链下游发展,规范?阳民族乐器产业发展。

3.2产业发展定位与目标

根据徐场村在生态环境和民族乐器产业氛围方面的优势,同时又考虑到其他方面的限制,将徐场村定位为兰考县特色村庄中的“中国古琴古筝手工作坊式特色产业村庄”,以古琴和古筝作坊体验为主导产品的“中国民族古乐器文化体验基地”,规划目标把徐场村建设成为聚焦古典乐器制作,放眼中国、专注古典,兼顾历史经典与创意产业,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休闲度假功能的主题小村庄。1)树立文化品牌,打造高品质古琴古筝手工作坊部落构建并强化徐场村“琴”有独钟的古琴古筝手工作坊村落形象,提炼家庭式古典乐器制作的文化元素,建立徐场村人琴合一的价值认同,多角度保留保护现有村庄古乐器制造的乡土习俗和文化本底,打造享誉世界的古琴古筝手工琴坊部落。引进国际知名古琴古筝演奏家和受益人落户村落,加强古乐器的创新研发。2)打破单一业态,创建中国民族古乐器文化体验基地围绕古琴古筝手工作坊制造产业,创建我国古乐器文化博览、演艺、制作、培训等体验基地,传播古琴古筝文化符号,打破徐场村原有单一制琴和板材供应的业态,丰富和延伸古琴古筝产业链条,增设会展、观光、体验、培训等现代服务业态。3)提升村容村貌,建设最具吸引力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基于对现有村庄肌理的保护,优化空间结构,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空间,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村庄空间治理,更新提升整体村容村貌,增强村民的集体意识。开展具体的文化活动设计展示和村庄环境改造行动策划,使村民真正参与到村庄发展过程中,并逐渐形成村民与发展动力之间的互动。通过民族乐器文化体验活动、古乐器制作手工艺体验等,实现乡土教育功能,培育乡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3四村联动发展规划

范场行政村村域包括四个自然村,分别是范场村自然村,徐场村自然村,周场村自然村,李新庄村自然村,目前,规划在建行政村村委会,位于四个村庄的中心,包括电商平台、卫生室、活动室、便利店、文体广场、公共厕所等公共服务中心与一体。范场行政村规划结构为“一心,两核,五组团”。其中“一心”指公共服务中心,承载区域行政、文化、教育、医疗、养老和电子商务等公共服务功能。“两核”即会展休闲核与金融商贸核,会展休闲核承载古乐器展销、体验以及休闲等功能,为徐场村古乐器产业的发展提供公共服务支撑;金融商贸核位规划提供金融、商贸、特色餐饮等商业服务功能,旨在促进范场行政村的金融商贸发展。产业组团和范场居住生活组团,周场居住生活组团,李新庄居住生活组团三个生活居住组团。综合服务组团包含公共服务中心,会展休闲核与金融商贸核三部分,承载了范场行政村村域的生产、生活和金融商贸等综合服务功能;徐场特色产业组团以徐场村为核心,主要发展古典民族乐器的加工制造与销售;其他三个生活居住组团,主要作为村民生活居住区(图1)。

3.4四村道路交通的联动规划

道路规划是新农村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点。道路建设应首先具有当地特色的、与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相适应的道路网规划,示范农村道路建设规划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使新农村对内有合理的路网,对外有与城市相连接的便捷的交通,逐步减少城乡差别,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并保证道路建设可以符合新农村生态发展、经济生活的基本要求。[11]1)路网结构的规划。规划将闫坝公路和?仪公路升级为县道,道路红线宽度为20m,采用二级公路标准;规划将现状村村通道路升级为乡道,道路红线宽度为14m,采用三级公路标准;将村内小路升级为村道,并将其进行拓宽,道路红线宽度规划为10m;过村庄段考虑到村庄内房屋建筑间距,为减少拆迁量,将红线宽度调整为5-8m。新的规划道路体系将四个自然村贯穿联动,有机结合,加强了村与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部分道路硬化与原有道路的疏通。将现有土路进行道路硬化,使徐场村村庄道路100%道路硬化;尽量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疏通原有村级支路,以形成完整的路网系统。3)道路两侧路面治理。将现状道路路面两侧的障碍物进行清理,以拓宽现有道路路面的实际利用宽度,以改善村内交通环境。

3.5公共服务设施的联动规划

为加快各组团融合发展,提高徐场村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融合是各个组团融合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应当树立整体发展理念,推进理念融合,加强统筹协调,推进规划融合,联建共享设施,推进布局融合,以公共卫生、文化教育设施、体育设施为重点,加强服务设施的联动建设。

4徐场村整体规划

4.1基本原则与规划内容

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基本农田为前提,提出村庄空间规划管制措施。以产业发展预测人口及用地规模,控制村庄建设用地总量。以落实产业需求为核心,充分落实精品产业、文化展示、生态体验等产业对空间的功能要求。村域层面落实支撑产业发展和村庄提升性要求的各类基础设施。

4.2徐场村空间结构规划

通过对村庄的居住、各类产业的分区布局,在村庄整体空间上形成了“一轴、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一轴”,指古乐器产业旅游发展轴。“多组团”,指现代农业组团、古乐器制造组团、会展休闲组团、商业贸易组团居住生活组团等5个组团(图2)。

4.3徐场村产业布局规划

徐场村域产业规划主要分为9大片区。分别为北部的观光农业种植区,西北部的高效农业种植区,中部的古乐器制造区,南部的居住生活区,东部的古乐器展销区、古乐器体验区、公共服务区、金融商贸区和特色餐饮区。观光农业种植区,以千亩桐林和观赏性农作物种植为主,吸引游客游览观光,了解桐木有声的材料特性,介绍徐场村是全国乐器板材市场的最大供货基地。高效农业种植区,以种植有机果蔬和农作物为主,是游客采摘和种植的体验区。古乐器制造区,主要位于徐场村北部,是古琴古筝手工作坊集群区,入户观光手工作坊制作过程。居住生活区,主要位于南部,村内一层老宅居住集中区域,吸引游客欣赏北方地区的民居建筑风貌(图3)。

4.4村庄建筑规划

村庄建筑整体色彩应以灰色为主,红色(建筑屋顶、少量彩钢瓦)和蓝色(厂房、简易彩钢瓦房)相间其中的风貌。以中原地区郑州、开封地区的传统村落如海上桥、方鼎、朱仙镇等村落风貌来看,结合徐场村的特色,平衡整体村庄的色彩,获得村落建筑色彩体系,以70%的灰瓦青砖为材料,20%白灰墙和10%木构门窗作为点缀。除了对徐场整体风貌进行整治和再造,对于村民未来自行加建房屋进行严格的色彩控制,以形成“青瓦为主、灰墙白墙为辅”的建筑整体风貌。

4.5村落文脉规划设计

创新与发展徐场村民族乐器制作品牌,提升乐器品牌知名度,提升其乐器文化符号,传播制作古琴、古筝等民族乐器的文化形象,凸显徐场村民族古典乐器和音乐文化的深度与内涵、艺术表现力、审美价值以及乐器产品的形式,打造国家民族乐器生产基地。传播民族乐器手工制作的文化符号提升作坊主的创新技能和音乐素养,传统民族乐器教育走进本土中小课堂,承办多种新式的古典民乐活动。

4.6公共空间规划

1)文化广场。保留原有广场功能布局,改善地面铺装,控制周边居民住宅的建筑风貌。增加古琴文化介绍,增加浮雕文化墙。以提升文化场所精神内涵。2)街角公园。在原有规模和形态上,增加亭子,座椅和重新铺装地面,以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控制周边建筑的风貌,在民宅外墙处种植常绿灌木。道路东侧的民宅入口处进行绿化,与街角公园和谐呼应,有机统一。3)停车场公共景观空间。从风水的角度上重新设计,创建游人停留空间,做到动与静的分离。优化道路与景观的关系,让游人能够在照壁前留影且避免游人对道路和车辆造成干扰。4)竹林公园。坚持低影响开发理念,利用原有的垃圾焚烧坑改建为生态景观污水处理系统。基于原有的树林,对其改造绿化,种植竹子,增置竹林七贤抚琴为主题的雕塑,丰富文化内涵,构建居民和游客的休闲游憩场所。

4.7道路美化

村内主要道路的排水设施上通过加种绿植的方式进行美化。庭院中的墙背景采用传统景框模式借景、透景。打通部分围墙,以建成通透式围墙设计,对于封闭墙面,可以采用彩绘的方式进行美化,增加文化艺术内容,绘制内容可以是中国传统乐器的各种形式与简介和传统经典诗歌。

4.8低影响开发建设

乡村建设应坚持低影响开发建设理念,将海绵城市建设措施用于乡村建设,转变思想,改变用水方式,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创建系统性的乡村水系空间网络格局,提升加工制作车间环保意识,作坊应配备废水处理装置,设置标准喷漆房加废水废气处理装置,与此同时,当地政府部门要起到引导和督促的作用,创新乡村环保的工作机制,促进生态人居环境的建设。

5结语

通过对徐场示范村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分析,总结出在实施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应着眼于村庄规划建设的各个方面,注重村庄规划与产业规划的有机结合,创新发展本村产业特色,因地制宜,解决好功能配置,总体布局,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筑风貌和生态景观等问题,从根本上改善村庄面貌。加快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促进乡村产业经济持续的增长,摒弃城乡二元结构,重视顶层设计和村民的积极参与。在这一过程中,乡村产业规划和生态空间格局是乡村建设治理的中心和重点,应深入了解村民的需求,以村民视角,结合规划专业知识,协调好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乡村优美如画的自然环境的诗意写照,做好示范农村规划建设是我国面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全面提高农村生活环境质量和精神文化品质的重要手段,是发展乡村经济与文脉的传承、发展和保护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历史性任务,这个过程中涉及了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总的来说,就是一场综合、全面、艰巨的社会变革。

参考文献:

[1]王昀.向世界聚落学习[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国家统计局:2016年末,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4%www.stats.gov.cn/tjsj/sjd/201707/t20170711_1511794.html

[3]朱志萍.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与城乡一体化[J].软科学,2008,22(6):104-108.

[4]吴良镛.北京宪章:建筑学的未来[M].中英文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吴良镛.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创造[R].北京:百家讲坛,2005.

[6]崔伊飞,谭海平.生态规划和设计在新农村聚落景观中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9):184-185.

[7]申妍.北京新农村规划编制体系框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9(23):116-118.

[8]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等.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J].城市规划学刊,2006(5):38-45.

[9]张静,丁奇.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探索:以北京市延庆县刘斌堡村为例[J].生态环境,2007(4):144-146,159.

[10]李萍君.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重要的使命[J].消费导刊,2007(8).236-236.

[11]张广芬,刘刚.新农村道路规划与设计探讨:以太原市东峰新区道路规划设计为例[J].城乡规划,2010(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