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心脏外科学临床教学方法探讨

医学生心脏外科学临床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心脏外科学具有高度专业性和高危险性,是整个临床教学中的难点。培养优秀的心脏外科人才成为授课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激发医学生对心脏外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对医学生进行生命人文教育以及提高医学生创新性能力等方法,培养出适应现今飞速发展和复杂多变社会的合格心脏外科医生,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健康和幸福的需要。

关键词:心脏外科学;临床教学;教学方法;医学生

临床医学教学对医学生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十分重要,然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所以,探究高效科学的临床教学方法逐渐成为医学教育的研究重点。心脏外科学的专业性特点,如广泛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度专业性和高危险性,使得心脏外科教学成为整个临床教学中的难点。如何培养优秀的心脏外科人才成为授课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1激发医学生对心脏外科学的兴趣

作为教师,首先应当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特点和重要性,从心理上对该课程产生兴趣与努力学习的愿望。然后,在教学计划实施中突出课堂知识和临床病例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使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HowardS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首先创立,随后在世界各国迅速推广[1]。医学生的PBL教学是把学习设定在复杂和有意义的问题环境中,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一起合作解决真实性的临床问题,同时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临床医学知识。在PBL教学中,学生作为其中的主要角色,激发医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自我学习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PBL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意愿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联系,掌握在将来成为一名优秀临床医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2]。临床医学PBL教学要求教师不只是原来传统意义的教师,即知识的传授者,也不是在PBL教学中听听课打打分而已。而是要求教师在具备充足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操作,特别是在心脏外科中临危不乱和快速果敢的临床处理能力的同时,对PBL小组学习讨论进行指导、协调、合理引导学生的角色分配、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由于PBL教学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因此需要较多教师的参与,我们坚持全科医生参与PBL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率。临床医学教育的特点是讲授疾病,然而疾病是复杂多变的。为了使学生掌握多种疾病的本质特点,能够在面对各种具体患者时发现问题所在,在实行PBL教学中教案的编写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医学生临床教学过程中,病例编写和问题的设计是PBL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在心脏外科日常工作的过程中,每位授课教师都要在心脏外科的实践中善于总结成功或者失败的病例,教师之间也要定期交流心得体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对心脏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成功率。这样,教师在PBL教学过程中才能紧紧结合自己工作中经历的典型病例,分析治疗经验和教训,引导学生对学习心脏外科知识的兴趣,教会学生解决临床复杂病例的方法,提高学生在心脏外科方面的工作能力。必须要杜绝教师闭门造车,编造病例,以免对学生学习产生误导[3]。另外,在整个学生阶段,大部分学生基本没有在众人面前进行讲演和锻炼的机会,不善于表达自己、不善于倾听、缺乏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之心脏外科学的复杂性,使得学生很容易产生疑惑和失落感,降低对学习心脏外科的兴趣。授课教师采用赞赏式教育可以充分地保护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诚的赞美会激发出学生不可估量的内在驱动力量,同时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要合理地应用个性化的赞赏式教育方法,充分提高每一名学生的求知欲,增进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4]。在培养大多数医学生对心脏外科学学习兴趣的同时,授课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筛选出对心脏外科酷爱和痴迷的医学生,并加以引导,鼓励他们从事心脏外科工作。只有酷爱和痴迷,才能使一个人从内心深处喜欢这个专业,在工作中潜意识会琢磨这个专业,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优秀顶级的心脏外科人才。

2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心脏作为人体内一个非常特殊的重要器官,其结构复杂。心脏包括心房心室腔、动脉瓣膜和房室瓣膜、特殊传导系统、冠脉等等。并且整个心脏位于胸腔,与相邻的肺、食管、大血管、自主神经和膈等组织的解剖关系复杂,容易使刚来心脏外科学习的学生无所适从。因此,心脏外科医生在进行专门的训练前必须具有普通外科基础。心脏外科手术对操作准确性和精细性的要求非常高,任何一点失误或处置不当都可能是致命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尽可能增加临床实践训练。心脏的功能也非常复杂。作为推动血液向各个组织器官灌注的动力来源,心脏在一生中兢兢业业从不休息,其结果就是心脏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出现功能异常,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心脏外科医生,必须具备有完整的心脏内科知识,以及相关专业基础课如心血管生理学、心血管药理学、心血管病理学,心血管病理生理学,心脏解剖学等学科的知识储备。心脏外科医生自己就可以尽快对心脏疾病进行准确诊断,在心脏药物使用时对其作用效果和副作用的预判也会更加准确。需要心脏手术的患者本身心脏功能就低下,手术创伤加重心脏的损伤,进一步影响到心功能。这样,心脏外科医生所面临的情况会更严峻和紧急,要求心脏外科医师具有快速而准确的判断能力和处置能力,特别是对于重症心脏病患者,可以迅速、安全而有效地进行抢救性治疗[5]。当然,心脏外科疾病的诊治离不开辅助检查的知识,所以心脏听诊、胸部X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CT、MRI和冠状动脉造影等辅助检查的知识也需要进行充分的讲解。心脏外科医生才可以全面判断患者情况、选择手术方式、术中术后的处理,或者是术后远期疗效的判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全面学习心脏外科相关的基础知识,教师本人更需要掌握心脏外科和心脏内科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全面阐释心脏外科学的精髓,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这将为以后医学生独立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石,为优秀的心脏外科医生奠定牢固的基础。

3生命教育

患者不只是医生服务的一个对象,他是如同你我的活生生的人,是患有疾病需要救治的病人。要让医学生在工作中把患者看作是人而不是工作的对象,在临床教学过程中融入生命教育就尤为重要。生命教育是通过教师来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哲理,让学生懂得敬畏生命[6]。学生在这些哲理的引导下,深刻理解人类的特殊性,不能活着即可,而是需要健康、幸福和快乐的生活。因此,将敬畏生命、生存的意义、高质量生活、愉悦的情感情绪、个人信仰以及人文关怀等精神力量融入到心脏外科教学过程中,医学生才能从内心建立起尊重病人的职业道德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加深对人的生命的理解。学生们相互模拟急需救治、情绪激动的病人和工作繁忙、身心疲劳的外科大夫,在设计情景中记录患者身体和心里的痛苦经历,也要感受医生的疲劳和患者的病痛孰重孰轻。把生命教育融入到真实的情景中,指导学生讨论,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生命和尊重患者[7-8]。外科大师裘法祖曾经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在诊疗过程中同时给予患者真诚的爱,医生才能在治疗身体疾患的同时照亮一个苦难的灵魂。生命教育也要求教师在心脏外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把学生看作是活生生的人而不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对象。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意志、隐私和权利,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他们所希望的具有鲜明个性的高素质人才,而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在我们科室中,学生之间,学生、带教医生和患者互尊互助、彼此信赖,形成和谐融洽的科室小环境,极大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工作体验。

4创新性的培养

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技术的竞争,使得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何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同样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心脏外科医生同样面对创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增加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心脏外科医生的竞争力,增强其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创新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以感知、记忆、联想和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这都需要个体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才能得以完成[9]。广泛的文献阅读是提高创新性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教师应该教授学生如何通过图书馆和网络平台,例如中国知网和Pubmed等国内外学术数据库,查阅最新的心脏疾病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发现新现象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然而,个体的力量是微小的。科研团队的相互协作可以取长补短,激发个人的竞争力、观察力和创造力,形成合作共赢的创新性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和指导学生形成团队合作,培养团队意识和队员敏锐的观察力,探究和发现心脏外科的奥秘;学科交叉也是提高学生创新性的一种重要方式。现代医学所面临的问题,常常需要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学科的协同合作。跨学科培养有利于为医学生奠定扎实而宽广的知识基础,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具有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邀请材料学、生物电、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专家,或者给学生提供相关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新方法在心脏外科中的交叉运用[10]。总之,临床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心脏特有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使得心脏外科的教学具有自身的特殊特点。通过提高学生兴趣、掌握基础知识、生命教育以及提高创新性能力,可以培养出适应现今飞速发展和复杂多变社会的合格心脏外科医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健康和幸福的需要。

作者:杨学勇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